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第1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问题;就业竞争力;提升措施

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在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增长的同时,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目标。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毕业=失业”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面临的不争事实。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无法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对此,高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强化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述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各方面的素养的综合,包括文化知识、专业能力、道德修养、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属于个人自身所独有的,在生理和心理、外部形态以及内在修养方面相对稳定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素质。而在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了品德、能力、问题和成绩四部分,也有部分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加具体、更加详细的分类,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七个方面的内容。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

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教学模式僵化、课程结构单一、校园文化缺乏活力等,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欠缺

当前,由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对自身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缺乏相应的认知能力,没有充分考虑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想要在哪个领域发展,也无法分析所处的环境是否与自身的条件相适应,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没有追求长远发展的眼光,影响了个人的长远健康发展。

2、集体观念缺乏

在大学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上学生自我意识以及私人空间意识的强化,注重自我保护,在与同学交往时往往都是小心翼翼,缺乏集体观念和团体意识,在思想层面上缺乏对于社会的适应力,影响了其自身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人际交往弱化

不可否认,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现有教育制度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学生从上学起,就一直被教师和家长灌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上重点大学出人头地的观念,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提高分数上,严重影响了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在进入大学之后,受思维习惯的影响,没有形成与他人进行交际的习惯,加上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进入社会后,无法与企业领导和同事进行有效沟通,无法快速展现自身的能力和优点,失去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4、心理素质较差

现有的教育模式中,缺乏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工作中无法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控制,遇事不沉着,处事不稳重,很容易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部分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和自信心,没有努力拼搏的勇气和信心,在工作中存在着说话不诚实、作风不踏实的现象,稍有不满就跳槽,没有工作经验的积累,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在大学教育中,高校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强化专业素质培养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身所学的专业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走入社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些专业知识也会对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所学专业知识的不同,侧重不同,其对于事物的观察方式、思考模式、知识结构乃至个人的性格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无论是何种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都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即不同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以及从业人员自身所具备的各种条件。无数成功的例子表明,许多人在非本专业的职业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学习,从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因此,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专业,使得其了解到,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在学校学到的各种知识都能够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运用。

2、重视思想道德素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许多消极思想在社会中盛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部分大学生在这些消极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对于学生的教育。首先,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包括了诚实、信用、勤奋以及各种良好的品行等,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思想道德素质放在了最为关键的位置,大学生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起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基本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公平正义理念,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然后,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针对当前大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注重对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构建相应的实践基地,或者采用校企联合的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互结合起来,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培养其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良好的发展。

4、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教育、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工作等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意志、丰富情感、发展才智,促进身心素质的共同提高。应该确保学生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强烈的意志,对事物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到遇事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思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积累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释放出去,实现个人的长远健康发展。

5、提高学生求职技巧

良好的求职技巧,是学生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也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中,通常都要求应聘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特殊的求职技巧展示出来,才能使得用人单位清楚地看到。求职技巧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了人际交往技巧、书面沟通技巧、组织策划技巧、设备及软件运用技巧等。在求职前,应该首先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以此为依据,对材料和语言进行组织,对简历和求职信等进行设计,对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展示。良好的求职技巧能够帮助求职者直观、有效地将自身的才能和综合素质展示给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其所涉及的能力不仅在择业时有着良好的作用,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对自身进行全面准确的审视和评估,认识到自己对于求职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缺陷,督促自身不断进行改进,增加求职的成功机会。

综上所述,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需求,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得尤其重要。针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高校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以往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日趋积累的职场竞争中,把握主动,获得良好的发展。可以说,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其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最为有效的对策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丽华.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3)90-91.

[2] 张炳武,张毅.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7)65-66.

[3] 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08(34)184.

[4] 赵毅.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才智,2010(22)251.

第2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综合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50 — 02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对现代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分制改革在国内高校的全面深入开展,这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背景和条件。那么,大学生究竟应当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特征是什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如何?学分制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那些关联?在学分制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特征

素质,也称为能力、才干等,一般是指一个人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品质等。〔1〕对于什么是素质,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体现于人的思想品质、气质修养、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也有观点认为素质是人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还有观点认为一个人的素质有潜在的部分和显现的部分,潜在的部分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具有潜在特征的个人特质。从不同层面分析,对素质会有不同的理解。素质概念及理论的应用经历了从内涵分析到实际运用的发展过程。在实际运用当中,有学者从素质与人所从事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角度研究的,也有从个人成就发展角度研究的,还有从个体工作要求角度研究的。这样,通过将个人素质与职业发展、工作要求、组织环境、个人品质、心理特征等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从而拓展了素质内涵,并有助于设计培养和提升个人素质的理论模型。

由此而言,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显性要素,又包括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要素;大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等素质。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单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专业知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本学科、本专业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等;(2)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大学生结构化地运用专业知识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3)心理品质,主要是对大学生个性、态度与动机等的基本要求;(4)道德责任,可以从大学生对其个人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两方面去理解;(5)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集合而成的,会随着时间、空间、任务、环境和要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第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大学生综合素质由主、客观等多种因素构成,既有个人的个性、态度、动机与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同时又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客观因素,难以依据单方面因素来进行单向的评价。第二,大学综合素质具有动态性。除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特点外,更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大学生素质的构成要素中属于表象部分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相对比较容易被培养和提升的,如通过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就能获得;而属于潜在部分的心理品质与道德责任等则是难以改变和短期培养的。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在部分既和主体因素有关,又和客体因素有关,既和家庭教育有关,又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关,还和组织群体活动与教育模式设计有关。潜在因素既受到个体过去与现在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与其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他人的观念有很强的关联,它是大学生自我认知、组织规范与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和内在逻辑的体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才会更具实践性和指导性。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等方面。在实施学分制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在教育理念创新、理论探索、课程设置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规律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实施,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当前,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形成共识,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内容构成以及提升途径等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受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仍然偏重知识传授,轻综合素质培养。有的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单纯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才艺教育,也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单纯以提高学生自主选课、不受约束的学习模式,还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单纯工具性教育。

第3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地方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34-02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直接体现。在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目前,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含义众说纷纭,但一般来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点、灵魂。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等三个方面。思想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有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政治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政治鉴别能力等。道德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掌握社会道德标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等。

2.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对于包含着广泛知识内容的人文科学知识的运用,使大学生具有良好文化修养和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气质与修养等。

3.身心健康素质

身心健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身心健康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等。

4.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的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创新意识主要指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兴趣,并具有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等。创新精神主要指大学生要具有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求真务实、不断进取的精神等。创新能力主要指大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并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科学成果的能力等。

二、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呈现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欠缺。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政治信仰模糊,组织纪律意识观念不强,存在着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思想,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

2.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不到位。大学生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较少,存在着有的大学生过分高估自己,高傲自大,择业期望值过高,有的大学生自卑心理严重,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等现。这就引发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社会需求和自我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3.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差。表达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素质,然而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无法用语言或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感。

4.人际交往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存在着不积极主动交往、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不能熟练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等现象。

5.团队协作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要要求。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缺乏必要的团队意识,有的大学生虽然具有团队意识,但缺乏与他人进行合作共事的能力,这都将影响团队作用的发挥。

6.心理素质薄弱。学习压力的增加、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均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7.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停留在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性的把握。

8.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途径

在高等学校,第一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第二课堂教学以其开放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高等学校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要途径。

1.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拓展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认知自我、拓展能力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等。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第一,要以系列教育为依托,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系列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通过举办纪念仪式、观看记录片、召开讨论会等形式,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第三,要以各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专业水平的提高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一系列针对性强,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学生活动,如专业学术讲座、专业技能比赛、经验交流会等,提高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第四,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营造高雅的艺术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第五,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节,营造浓厚的学术科技氛围,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第六,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体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竞争精神;第七,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正确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2.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高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分数,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确保社会实践活动保质保量的开展。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不断挖掘实践的内容,创新活动的形式,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创业相结合,使大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把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全方位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找准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第三,要重视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学校、企业、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比较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逐步建立完善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真正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牟道富.刍议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0,(7):64

[2]江林强.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J].职业时空,2010,(10):83-84

第4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综合素质 培养路径 诚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76-01

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出发点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同时,还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着很多缺失,造成这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而高职高专院校在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也是造成这些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

1.1 诚信的缺失

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没有经受过挫折,很少对社会和家庭有过“付出”。来到学校,他们同样注重索取、不愿意付出、追求享受,他们希望社会对自己诚信,希望学校对自己诚信,希望企业对自己诚信,但是自己却缺乏奉献精神,经常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了诚信,诚信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从考试“打小抄”等现象就可见一斑。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如果单纯追求职业技能的掌握,而缺失了诚信同样是非常危险的。

1.2 自我发展能力的缺失

学生走入社会之后,在开始的阶段,所从事的职业一般都是自己所学专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面临着升迁、新的更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的挑战。面对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很多学生没有能力迎接挑战,结果失去了难得的成长机会。其主要原因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够,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因而丧失了把握机会的能力。

要想胜任任何一个新岗位的工作,都需要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绝大多数都是在学校学习期间所没有涉及到的。

1.3 环境适应能力的缺失

很多学生走入社会之后,感到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不容易沟通,很难相互配合,这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其真正的原因在于家庭和社会对给予他们的帮助太多,而对他们环境适应能力的熏陶和锻炼又过少,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遇到更多的困难、受到更多的挫折,导致他们的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他们经常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期望组织和他人服从自己的意愿,使得他周围的人不愿意与其接触和合作。

2 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学生在他成长的历程中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层面,而进入高职高专院校之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层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家庭更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应该通过教育弥补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缺失。

2.1 社会不良的风气影响到我们的师资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对我们这个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比如,社会的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的倾向,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潮逐渐扩散。这些不良风气对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地也同样产生了影响,虽然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但是,也有个别教师的不良作风,对学生产生极坏的示范作用,他们口口声声高喊“师德师风”,行为却有失检点。

2.2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个系统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始终都是在不断地改革过程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为了使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够在尽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将学生培养的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上。很多学校采用项目化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围绕着某一项目进行研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与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无疑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所面临的是有大量新的知识需要学习,大量新的技能需要掌握。

2.3 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训练较少

有很多人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认为只要有了能力,便可以走遍世界,大有作为。这种思想在西方可能是行得通的,因为他们干工作只对事不对人,是他们的文化,人们只注重能力,而对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注重较少。但是,中国人做事经常是对人不对事,要想干好工作,首先就要处好人际关系,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

3.1 通过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我国最古老的著作之一的《易经》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说不是我去求需要启蒙的人,而是需要启蒙的人来求我。在启蒙互动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学生自己,只有他们的求知欲望被唤醒了,教育才会发生明显的成效。学生能不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关键问题是学生能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使学生对自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外部因素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通过自我学习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逐渐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而又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能够基本完成的教学任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的时候,教师给予合理的启发,帮助他们完成教学任务,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3.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培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社会有其特有的文化,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不能与社会的核心文化相抵触,否则很难被社会所接受。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很多方面与社会的核心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在实践中,更多的了解社会,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有效的处理好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要实现这一愿望,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实践环节,创造更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设计较多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沟通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当中,有意识的设计较多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社会接触和磨合,鼓励学生参加社团组织,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最终达到提高适应环境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 综合素质 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简介]黄雨春(1976- ),男,河南焦作人,河南工业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文化研究工作。(河南 郑州 45005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87-02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愈加迅速,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了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了全面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才可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身的立足之本。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纵观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待业学生人数也相应上升,2008、2009两年学生就业率甚至不足七成,尤其是在剔除了读研和单位试用人数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的知识储备迅速增长,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与交叉综合并存,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各职业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每一种职业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这所有变化都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需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对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上进行良好适应。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缺点,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强健学生身体,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拥有四根支柱,即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know)、学会生存(earning to be)、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体育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手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体育活动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一)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人的品德是在持续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自我约束作用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这其中,既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这种主要由外因影响的准则,又有思想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自身影响占主导的规范。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进行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高尚的责任感,形成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良好道德观。同时,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平静的心态。保证学生在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下学习生活。

(二)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才智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个人的才智是其智能和才华的综合体现,包含智力素质、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体育活动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因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谁能想到一个没有积极体育活动情感的人却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身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全的评定有了新的标准,健全的身体素质需包括运动机能素质、抵抗疾病素质和心理适应素质。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近30%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人格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通过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备的健康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二、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体育竞技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活动,如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调节,以及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直接的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主动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因为体育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远远比其他科目多,它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体育竞赛中,由于人员之间交往频繁,这不仅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交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接触社会。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帮助师生更好地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角色

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游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学生在游戏中个体角色的不同扮演,参与者同时体验了各种角色的义务、责任、技能与心理。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此种经历对于个体体验社会角色,促进个体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活动,很多时候正是以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规则、环境,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得以继续发展。

(三)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也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心理调适的过程,个人只有具备了抵抗挫折的能力后才可能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比赛具有其鲜明的竞争特征,有竞争就会有胜利和失败,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这种体验就是一种挫折体验锻炼过程。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这种情景引发的挫折感,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炼。个体承受挫折并通过自我调整重建信心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过程,这种自我调节、重建信心的过程就是个体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四)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控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6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0.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学术界以及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及进行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的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理工科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和要求下,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智商与情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智商主要指的就是一个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情商主要是指一个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等方面。智商和情商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说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影响大。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理工科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好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其适应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也对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自身要重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尽快让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2. 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2.1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中的核心内容。所谓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内部动力,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心理素质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以及实践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实践中的突发事件的应激性反应较影响较为明显。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核心内容,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和前提[2]。

2.2交流沟通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交流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基本能力,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明确、有效地传递给他人主要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良好交流与合作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以说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于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有很多的理工科的学生不能进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不能有效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思维,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2.3创新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创新能力不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要适应现代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也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理工科大学生要发掘其巨大的创新潜能,为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要求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

2.4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理工科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课程中,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不仅包含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也有大量的实验与实践课程,意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来理工科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就需要把自身学习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转化为一种能力,并且通过动手实践完成来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创造财富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3]。

3. 理工科大学生在现阶段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向

3.1心理素质能力。当今社会很多在城镇生活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促使很多学生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较弱,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依然较弱,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者逃避的态度。由于心理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心理素质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

3.2交流与沟通能力。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对方明白你的思想或想法。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相处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问题,这是不利于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在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不善于交流与沟通,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由于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理工科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开设相关的交流沟通课程,加强学生对交流沟通的认识。理工科的老师要建立交流沟通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当中,通过一系列交流项目让理工科大学生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来提高自己的的交流沟通能力。

3.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发掘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应试技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改革学校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可以开展多样的设计大赛,或者关于创新能力的比赛来挖掘和拓展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

3.4动手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忽视,导致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对纯理论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对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或者项目掌握的较差,这突出反映了传统教育留下的弊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以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理工科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验证真理,这样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笔者主要是基于素质教育来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问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探究也需要不断地深入。本文主要是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任务也任重道远。(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备注:“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ZZ057。

参考文献

[1]曾开富,王孙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22.

第7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综合素质 专业与职业 创业与创新 工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01-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学习了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后能够满足社会整体或用人单位需要的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科学而复杂的工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和不同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评价方法与标准也应有所不同。

本文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专业的实践为例,结合各类专业综合周与创业创新周、专业竞赛、专业与职业培训等环节的实践,从专业与职业、创业与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综合素质中的专业核心能力。

一 立足“模”字,提高模具核心专业能力素质,为职业做好充分准备

模具是机械、汽车、电子、通信、家电等工业产品的基础工艺装备,我国模具行业从业人员已有600多万,长江三角洲及江苏是我国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模具需求的集中地区,仅江苏苏州目前就有各类模具厂1000多家。

结合行业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继承学校办学传统和优势,确定模具方向作为专业的主要特色之一,并且是塑料模具、冲模、锻模同时并重,模具的设计、分析、制造能力并重。选定冲压、锻造、塑料、模具制造、模具CAD/CAM等五门课程为重点建设课程,强化三类模具的三种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就业时选择面宽,适应性强。

经过多年的软硬件建设,学校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专业实验室,配备了行业最先进的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模具学习、设计、分析、动手操作的平台。通过学校的“长三角模具专业水平岗位能力”培训考试项目的学员将获得长三角市政府人事部门联合颁发的长江三角洲紧缺人才岗位模具专业能力证书。

二 紧扣“实”字,加强专业实践环节,强化校企联合,凸显专业综合实践周特色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目前最广泛宣传的各应用型专业水平比较的实践试金石。

第一,为了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近几年,学校通过中央地方共建和自筹资金投入近1500万元建设了材料加工实验中心、材料基础实验中心、模具工程中心等,与省内著名企业联合建设了15个校外实习基地和3个省级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二,实践教学环节与工程结合紧密,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训练。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实践教学比例(学分比例超过45%),优化了实践教学过程,以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计,通过实践项目从产品数字采集到产品造型、模具设计、制造工艺、模拟分析、模具制造等一条龙项目的训练将其整个串起。毕业设计选题绝大多数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项目,培养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将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理念带进学校。

第三,模具专业开设了模具综合周、材料回收综合实验周、模具工程师实践周、材料资源信息检索周等特色综合周。学生从选题与概念设计到资料搜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结果与成果评价,进行自主的探索与研究性学习与锻炼。通过综合实践周的锻炼,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主动探索研究精神,强化了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 围绕“创”字,围绕创新与创业元素,多渠道多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

创新能力就是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以独创性、整合性、发展性等为特征,其核心是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软件就是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创业素质。

鉴于以上概念,学校将“创新”与“创业”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创业意识等理念。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鼓励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容忍失败和标新立异。具体安排上结合软件培训、模具设计师的研讨与实践、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创新基金)、模具设计创新大赛、创业大赛活动、创业与创新实践综合周等进行。

创新与创业教育实践周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通过对各种创业知识的系统讲述,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并且通过一定的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创业经验,为今后其创业活动提供借鉴。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计划书,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

四 突出“数”字,突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培训

CAX技术近年来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许多成型加工及模具企业已经实现计算机辅助的产品设计、成型工艺分析、模具设计到数控代码的直接生成。

学校构建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的软硬件基础。完善了教学体系,优化了课程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加强数字化设计制造系列课程建设。材料成型CAX应用技术系列课程包括CAD/CAM技术、材料成型CAE技术及应用、CAPP概论、CAD/CAE/CAM课程设计(2周)、数控实习(2周)等课程内容,并配备了课外8种CAD/CAM/CAE软件证书培训(AutoCAD、Pro/E、UG、CATIA、Moldflow、Deform、 Dynaform、AnyCasting)。为加强数字化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开设了以下选修课程:快速成型、逆向工程、工业产品设计、检测技术与数据处理、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法。同时通过邀请专家讲座、举办比赛造氛围,引导学生学习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积极性和兴趣。

材料成型CAX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课堂精讲、上机多练、课程设计的项目训练、数控实习操作和课外技能培训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很好,就业竞争力大大提升。该专业学生毕业时95%以上的拥有三个相应的软件培训证书。

五 结束语

通过几年地培养模式的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学生就业基础好、综合能力强,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从专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研究。

参考文献

[1]查光成、郝洪艳、贾俐俐.材料成型专业新技术应用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7(1)

第8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

1.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电大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①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拥有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②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惟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③永葆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

2.强化科学文化素质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电大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①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②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③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④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3.提升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电大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①加强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要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②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③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4.大学生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第9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教学改革 学生综合实验素质 培养

1、现代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不良影响

1.1 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落后

很多理工院校的物理实验课程仅仅局限于课本上设计的实验内容,很多内容已经和现代的先进技术远远脱节,教学模式也比较落后,往往是教师先进行系统的讲解,学生再“依葫芦画瓢”,整个过程中学生像是参与者,而老师往往是主导者,这样就大大削减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验内容和步骤甚至是实验结果都是课本上已有的,学生缺少了一个猜测和反馈的过程,激发不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1.2 物理实验内容陈旧,与当前科技脱轨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理界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在突破,但是很多大学物理的教材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很多物理实验的内容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所以实验器材、设备等都显得落后,很多实验在当前已经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学生很难再做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也不能体验到自主探索、自主设计的乐趣,所以很多实验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只是被动的机械的完成一项任务。

1.3 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分散,设置实验比较封闭

由于在大学里每个专业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将大学物理体系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有:力学实验、热学试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等,这样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是做专业相关的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专业针对性,但是学生的知识面又受到了限制,不能促进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不利于他们对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阻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2、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改革措施

2.1 优化教育技术,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虚拟实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优化教育资源,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这样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由于大学物理实验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需要比普通公共教学占用更多的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手段来解决,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进行了艰苦的尝试和探索,研究和开发了一套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它利用计算机把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和学生思考、操作邮寄的融为一体,克服了实验受到课堂限制的弊端,使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2.2 设计阶梯型实验课程,将课堂教给学生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总结,对需要做实验的部分进行难易程度不等的梯度划分,包括:基础性试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和研究性实验,这些实验都要求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和当前的科学技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内容、步骤、结论猜想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大的主动权,可以结合一些工程项目进行一定的实验设计,这样对学生可以进行综合性的锻炼,包括:对知识的把握、资料收集、协同合作,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3、对大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培养

3.1 加强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程重要性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兴趣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所学的课程都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并没有很认真的对待,尤其是面对比较难、比较复杂的实验的时候就越是会退缩,不愿意挑战自己,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方面进行一定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之前有目的的编排课程,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把自己放在主置上,另外很多实验已经很陈旧了,在实验课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厌烦的心态,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实验平台的特征,那些实验可以开展,需要什么条件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搞清楚实验步骤、实验仪器。

3.2 加强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与责任

物理实验的教学和理论课的教学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的,它是一个将理论进行论证或者在创造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教师更应该加强引导。现在的实验实践时,很多教师并不是指导学生而是为学生“包办”,只是为了尽快的完成教学任务,缺少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刻认识,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课堂上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情况,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清楚认识,另外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知识更新和积累,这样才能不断给学生带去新知识。

3.3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知识面

物理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能将学生的目光紧紧集中在课本上,应该结合相关的现代前沿的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进行一定的讲解和介绍,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可供学习的网站或者书籍,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前大学物理对于物理体系的划分比较细致,但是学科之间还是要加强交流,不能形成隔行如隔山的状态,很多时候科目之间是相通的,比如力学实验与电磁学实验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他们之间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相互之间不能完全不了解。

4、结语

现代的物理实验设置不尽完美,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对社会做出比较大的有益的贡献,所以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是时展的需要,必须要建立一种适合当代科技发展并且有利于培养深厚基础的创造型人才的新的教学体系,物理实验教学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实践。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掌握比较全面的试验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