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范文

医院感染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感染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第1篇: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范文

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中相关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内容,并针对20XX年自治区卫生厅、银川市卫生局等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各部门考核细则,依据考核细则将平时考核与月底考核相结合,加强考核力度,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

二、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1、全面综合性监测 开展规范的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测,通过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临床病例资料的查询、检验科细菌培养结果的查阅、临床查看病人等,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病例,督促医生填报医院感染卡,并及时发现可疑暴发的线索。

2、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逐步规范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及时反馈信息给临床科室,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可靠信息。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

在开展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基础上,尝试开展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4、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配合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20XX年的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8月筹备,9月开展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1次,将调查结果上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5、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

加强同检验科及临床科室联系,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时指导、监督科室采取消毒、隔离措施,严防多重耐药菌的医院内感染及暴发发生。

三、感染病例汇总、上报院感基地

每月对出院病例按疾病分类及医院感染病例统计汇总,按规定向院感基地上报院内感染监测报表。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

针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通过对检验科细菌培养检测结果的查询,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加强对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监督与指导,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

五、加强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管理

1、根据《三级医院评审细则》的要求对重点区域包括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等物表、医务人员手、消毒灭菌物品及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细菌含量监测,每月1次。

2、消毒、灭菌后的胃肠镜、宫腔镜、腹腔镜及口腔科器械每月监测1次。

3、紫外线灯管的强度监测,由科室每半年监测一次并有记录,于月考核时检查。

4、平时及每月考核时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用试纸进行浓度监测(随机)。

对监测不合格的科室协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加强监督管理。

六、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

1、以科室为单位,由院感小组开展每月1次的院感知识学习,月底考核时以提问形式考核,使院感知识培训落到实处。

2、邀请外院专家来院及本院专职管理人员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三级医院评审院感防控迎评内容讲座1次及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专题培训1次。

3、完成实习人员、新聘等新来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岗前培训。

七、加强对消毒药械的管理,监督一次性医疗用品质量

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的相关资质的审核。

八、加强对洗衣房、污水处理的院感监督和指导

九、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严格监管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集中暂存的各个环节,严格防范医疗废物混人生活垃圾污染周围环境。

十、规范供应室工作

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规定,与护理部配合,进一步规范医院消毒灭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

第2篇: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医院感染;持续改进

随着医院感染(HI)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快基层医疗单位HI管理的基础建设,提高监控质量,减少HI的发生,已日益被医院重视。为了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我院自2003年6月从组织建设、标准制定、严格管理、准确监测、全员培训等关键环节入手,积极探索医院感染管理方法,使医院感染工作得到了持续改进。

1 资料与方法

1.1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明确HI管理目标,医院感染委员会为一级网络,有业务院长任主任委员,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护理部、总务科、社区服务部及相关临床科主任任委员,每月召开会议总结工作,研究决定全院感染工作计划、实施步骤等重大问题。二级网络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要负责全院医院感染业务指导。督查和重点部门的监测、汇总上报反馈等工作。三级网络为各科室医院管理小组,由各临床、医技、门诊等科室的主任、护士长监控医务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测,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等工作。我院根据卫生部有关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制定了本院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和考核细则,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自上而下每月进行常规逐级检查、督导,切实形成监、控、管为一体的管理体系。

1.2 医院感染监测

1.2.1 门诊及临床科室的消毒灭菌及环境卫生监测检测方法和结果计算法严格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有关标准进行。

1.2.1.1 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 在接触患者和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每月对手术室、供应室、产房、新生儿科、口腔科、ICU、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手采样检测。

1.2.1.2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选择消毒处理后、操作前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母婴病房、口腔科的床和操作台、全院治疗室及全院外科换药室的操作台采样检测。

1.2.1.3 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对手术室、产房、供应室、口腔科、内镜室、新生儿科、母婴病房、全院治疗室、外科换药室、普通病房、化验室、急诊科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随机抽样空气采样,采样方法为平板暴露法。

1.2.1.4 紫外线灯消毒效果监测 对全院使用中的紫外线灯每半年利用测定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辐照计测定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度,该辐照计符合卫生部标准并每年效验一次,确保标准无误。对新购进的紫外线灯管每批随机抽测率50%,合格后入库,使用科室每2月对所有使用的紫外线灯管采用化学指示卡监测法判断紫外线灯管是否合格。

1.2.1.5 消毒液的消毒效果监测

1.2.1.5.1 使用中消毒液浓度监测 采用试纸法,科室每周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随机抽样监测全院使用中的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二溴海因、戊二醛的浓度检测。

1.2.1.5.2 使用中消毒液细菌含量监测 每月医院感染控制科对全院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剂与灭菌器械保存液随机抽样检测。

1.2.1.6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每月医院感染控制科对全院的高危险物品如针头、手术刀片、手术钳、镊子等,中危险物品如吸痰器的储液瓶、吸痰管、氧气湿化瓶、呼吸机螺纹管、体温计等,低危险物品如被服、便盆、病号服等。在消毒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检测。

1.2.2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1.2.2.1 调查对象 对2003年6月至2005年5月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监测。

1.2.2.2 发病率的调查方法 每个病房设置一个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文件袋,内置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便于病房医生发现感染病例能及时报告,感染专职人员每周查全院住院患者一次,根据报告线索查阅病历,询问医生、护士、床旁询问患者、体格检查,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诊断,对疑难病例进行追踪,复杂病例进行讨论会诊。

1.2.2.3 现患率调查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整个调查的实施工作,每年开展一次,每30张床配一个调查员。抽调临床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参加调查工作,调查前1 d集中培训,被调查对象为调查日0时-24 h所有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但不包括新入院患者,每个患者具体调查步骤同发病率调查。

1.3 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 我院制定了《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把抗感染药物分为一、二、三线对号入座,下线医生若要使用上线药物,要经上线医生同意,开展围手术期用药管理,每季度开展一次抗生素查房,由感染管理科组织实践,选择抗生素使用较好或较差的科室,采用实地查看病例,边提问、边讨论的方式,结合病例对患者的抗生素使用进行全面分析评估,由业务主管及感控办主任进行指导,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4 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中,进行消毒隔离与灭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教育,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知识培训,编写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医院感染有关知识手册,下发到医务人员,人手一册,制定诊疗护理操作流程,贯彻消毒隔离技术于每项操作规程之中,建立质量标准,实现人人过关;同时将医院感染知识列为新毕业生、实习生及进修生的岗前培训内容;对主管院领导、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进行省内外参观学习培训;对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监控医生护士进行省内及院内培训;对全院后勤及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基本知识的重点培训。

2 结果

2.1 环境卫生监测结果 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培养、使用中消毒剂、紫外线灯、医疗器械监测,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分别监测数及合格率240人次为84.58%、108件为68.85%、272次为72.80%、587次为66.78%、208根为89.90%、246件为82.93%,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分别监测数及合格率271 人次为98.52%、138件为87.68%、328次为87.5%、835次为95.57%、239根为96.23%、281件为96.80%,前后经统计学处理χ.2>6.63,P

2.2 感染病例监测结果 对发病率和现患率的调查数及感染率,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分别为5098例次为9.87%、207例次为10.63%,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7840例次为3.15%、248例次为4.44%,前后经统计学处理χ.2>6.63,P

2.3 抗生素使用监测结果 实查人数及使用率分别为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5098人次为49.98%,7840人次为38.36%,前后经统计学处理χ.2>6.63,P

2.4 医务人员针刺伤结果 实查人数及刺伤率分别为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189人次为91.01%,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208人次为49.04%,前后经统计学处理χ.2>6.63,P

3 讨论

实行三级监控网络管理是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保证[1、2],医院感染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工作,全面综合性监测能够了解全院医院感染整体情况,是目标性监测的基础资料,专职人员长期的监测是发现科室中感染集聚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感染暴发流行,对重点科室如手术室、母婴病房、新生儿病房、治疗室等部门重点监测,加强消毒隔离管理,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全院培训,树立医院感染意识,树立普遍预防的理念,有关研究表明,实施普遍预防可防止>30%针刺伤的发生,而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更明显下降[3];分层次,多形式教育确保教育效果,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危险性和预防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开展抗生素查房,预防滥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内涵,鼓励相关科室在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相互配合,严格用药指针,改变抗生素使用中疗程长、剂量大、朝令夕改、更换频繁的错误观点,使抗生素使用率不断下降。

参 考 文 献

[1] 徐廷模.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37-138.

第3篇: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范文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中各种病菌污染物集中的场所,同时又是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基地,做好消毒供应中心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群体的整体素质,可以有效地防止医院内感染。对此,我院重点加强了对消毒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六项卫生行业标准,此六项标准在消毒灭菌、监督监测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 加强制度化管理

我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制定了消毒供应中心消毒隔离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监测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器械(包括外来器械)管理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质量控制与可追溯制度。科室经常组织理论学习和法律法规学习,定期进行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技巧,积极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加强和临床科室的沟通。定期下科室了解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同时根据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工作流程,做到日有检查,月有计划,年有目标。每年年初制定质量标准,每月月初制定月工作计划和周工作重点,月末总结计划完成情况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并做日常监测及定期抽查。

二、 合理布局供应室的功能区域并完善各项工作流程

从布局着手管理,供应室的管理布局是避免交叉感染,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顺利供应的前提条件。消毒供应室布局科学合理,严格划分为去污区(污染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区(清洁区)。采取规范性的路线,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不准逆行。各区有明显的标志和界限,有利于防止污染,方便工作。整个工作流程强调按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无菌发放等顺序运行,不准逆行,各区域分别由专人负责落实,做到工作区与辅助区分开。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之间设实际屏障;并分别设洁、污物品传递通道和人员出入缓冲间(带);缓冲间设洗手设施,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无菌物品存放区内不设洗手池。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的专用洁具间采用封闭式设计;工作区域的天花板、墙壁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洗和消毒;地面与墙面踢脚及所有阴角均为弧形设计;电源线插座采用防水安全型;地面防滑、易清洗、耐腐蚀;地漏采用防返溢式;污水集中至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三、 加强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质量管理

3.1 严格物品回收回收的医院器械其性能是否达标,是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关键。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与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分开放置,重复使用的要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CSSD集中回收处理,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3.2 重视清洗质量关器械清洗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要环节。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方法包括机械清洗、手工清洗;机械清洗大部分的常规器械,手工清洗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和有机物污染器械的初步处理。并配有清洗消毒机、半自动化内镜清洗操作台、手工清洗操作台、超声清洗机及干燥箱等清洗设施。严格执行清洗步骤:预处理初洗无机物处理精洗烘干检查洗涤质量,达到程序化、科学化。

四、 提高人员素质

4.1 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重要性,消毒供应中心日常工作虽然简单、繁琐,但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医院内的消毒、灭菌是避免和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消毒供应中心服务宗旨两大转变,即从原来的辅助科室转为功能科室、由消毒间变成用高新技术装备的无菌产品生产及发放“车间”。

4.2 搞好人员配备加强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控制医院感染的角度出发,搞好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配备,把好入口关

五、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材的管理

5.1 储存一次性无菌器材做到专人专管,专人专放,库房保持洁净、干燥,空气含菌量≤500cfu/m3,温度保持在(20±2)℃,湿度保持在60%±10%,无腐蚀性气体,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物品放置于离地面20cm的铁架子上,离墙壁5cm,离屋顶50cm,专管人员要登记物品到货日期、数量、型号、失效期,合理安排供应,避免物品积压,造成过期浪费。

5.2 下送管理一次性物品下送管理,我们采取全面下送临床,每天由专人下送,下送人员每日对下送车进行整理,下送回来的车要进行消毒、冲洗,放于存车间。无菌物品已经发出,即使未用也视为污染物品,按照污染物品处理规程处理。

六、 防护措施

6.1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消毒供应中心制定各项操作流程并落实到细节,各类流程图上墙,严格按消毒供应技术操作程序回收污染的器械和物品,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形状、精密程度与有机物污染状况进行分类,根据器械类型和性质采用手工清洗或机械清洗。特别注意锐利器械如:刀片、缝针、针头用血管钳夹取。

6.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感染控制意识,积极开展预防自身职业暴露感染知识的培训,明确各类物品、器械的处理要求,操作流程并进行评价监测。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组织学习医院感染基本预防知识。

七、 讨论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部门的忽视或个别人员的失职,将会造成医院感染所带来的危害。同样无菌物品的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我们的做法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人人参与管理,从我做起,强化责任心,互相把关,注重无菌物品的全程质量管理工作。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对预防院内交叉感染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4):1-3.

第4篇: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范文

一、加强制度化管理

我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制定了消毒供应中心消毒隔离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监测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器械(包括外来器械)管理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质量控制与可追溯制度。科室经常组织理论学习和法律法规学习,定期进行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技巧,积极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加强和临床科室的沟通。定期下科室了解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同时根据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工作流程,做到日有检查,月有计划,年有目标。每年年初制定质量标准,每月月初制定月工作计划和周工作重点,月末总结计划完成情况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并做日常监测及定期抽查。如:复用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处理完成后,要求在检查包装时进行目测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检查各关节的灵活度、锐利器械的锋利度及对锐利器械尖锐部位的保护措施。在打包时,必须要求两人查对,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包内还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包外应设有灭菌化学指示物。灭菌包外应有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按照器具的不同功能,分类按顺序摆放(待消毒包按要求在4h内进行消毒)。

二、合理布局供应室的功能区域并完善各项工作流程

从布局着手管理,供应室的管理布局是避免交叉感染,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顺利供应的前提条件。消毒供应室布局科学合理,严格划分为去污区(污染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区(清洁区)。采取规范性的路线,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不准逆行。各区有明显的标志和界限,有利于防止污染,方便工作。整个工作流程强调按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无菌发放等顺序运行,不准逆行,各区域分别由专人负责落实,做到工作区与辅助区分开。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之间设实际屏障;并分别设洁、污物品传递通道和人员出入缓冲间(带);缓冲间设洗手设施,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无菌物品存放区内不设洗手池。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的专用洁具间采用封闭式设计;工作区域的天花板、墙壁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洗和消毒;地面与墙面踢脚及所有阴角均为弧形设计;电源线插座采用防水安全型;地面防滑、易清洗、耐腐蚀;地漏采用防返溢式;污水集中至医院污水处理系统[3]。合理的布局流程再造是对原有工作流程的薄弱环节和隐患实施流程改造,对不完善的工作流程实施重建,使流程趋于更加合理。我科选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完成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无菌发放等工作流程,从而形成比较规范的消毒供应中心程序,也便于管理并保证质量控制。同时借鉴现代管理模式的优点,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流程,使之更加人性化,节约人力,减少能源消耗,使工作人员在各项操作中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加强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质量管理

3.1严格物品回收回收的医院器械其性能是否达标,是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关键。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与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分开放置,重复使用的要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CSSD集中回收处理,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3.2重视清洗质量关器械清洗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要环节。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方法包括机械清洗、手工清洗;机械清洗大部分的常规器械,手工清洗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和有机物污染器械的初步处理。并配有清洗消毒机、半自动化内镜清洗操作台、手工清洗操作台、超声清洗机及干燥箱等清洗设施。严格执行清洗步骤:预处理初洗无机物处理精洗烘干检查洗涤质量,达到程序化、科学化。

3.3严把包装质量关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存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确保包装的物品经灭菌后、打开使用前保持无菌状态。要求做到:包装前应仔细检查清洗的质量,器械的功能,做到物品表面洁净,包内物品齐全。

各种敷料器械包装正确,标志清楚,灭菌日期及失效期、责任者和查对者等清晰可见。每一个步骤必须达到标准,对各种器械包、穿刺包必须由两人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包装,不合格不能进入灭菌室,包装松紧适度,规格齐全,数量准确,尺寸规范。

3.4应用正确的灭菌方法灭菌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点。我们遵循《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灭菌器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灭菌过程中坚守工作岗位,正确掌握灭菌器操作规程及检测手段,注重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消毒无菌物品是否合格必须通过消毒效果的监测方可放行,高压蒸汽灭菌监测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执行。消毒效果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因此要求消毒供应中心质控员掌握灭菌质量监测技术。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每次进行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每周进行生物监测1次;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进行生物监测。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生物监测不合格时,立即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连续3次生物监测合格后再使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3.5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建立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记录,内容包括:①留存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②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名或代号,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并存档。③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记录本进行记录。并有可追溯性。④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3年。

四、提高人员素质

4.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重要性,消毒供应中心日常工作虽然简单、繁琐,但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医院内的消毒、灭菌是避免和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消毒供应中心服务宗旨两大转变,即从原来的辅助科室转为功能科室、由消毒间变成用高新技术装备的无菌产品生产及发放“车间”。

4.2搞好人员配备加强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控制医院感染的角度出发,搞好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配备,把好入口关。本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50%以上具有护理专业学历和技术职称,以中青年为主,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供应室人员“学历低、素质差”的状况。针对现状,我院加强了针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消毒消毒供应中心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掌握操作规程,各种包内物品目录及质量标准,各种软件的规范记录;选派工作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学习班,以取得上岗证,并从手术室选调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到消毒供应中心从事管理工作。这对提高人员素质、保证工作质量、控制医院感染有着重要作用。

五、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材的管理

5.1储存一次性无菌器材做到专人专管,专人专放,库房保持洁净、干燥,空气含菌量≤500cfu/m3,温度保持在(20±2)℃,湿度保持在60%±10%,无腐蚀性气体,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物品放置于离地面20cm的铁架子上,离墙壁5cm,离屋顶50cm,专管人员要登记物品到货日期、数量、型号、失效期,合理安排供应,避免物品积压,造成过期浪费。

5.2下送管理一次性物品下送管理,我们采取全面下送临床,每天由专人下送,下送人员每日对下送车进行整理,下送回来的车要进行消毒、冲洗,放于存车间。无菌物品已经发出,即使未用也视为污染物品,按照污染物品处理规程处理。

六、防护措施

6.1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消毒供应中心制定各项操作流程并落实到细节,各类流程图上墙,严格按消毒供应技术操作程序回收污染的器械和物品,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形状、精密程度与有机物污染状况进行分类,根据器械类型和性质采用手工清洗或机械清洗。特别注意锐利器械如:刀片、缝针、针头用血管钳夹取。

6.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感染控制意识,积极开展预防自身职业暴露感染知识的培训,明确各类物品、器械的处理要求,操作流程并进行评价监测。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组织学习医院感染基本预防知识。

6.3防止职业暴露感染认识自身防护的重要性和规范性,把所有的重复使用医疗器械都要看作是传染源,做好隔离和预防措施,防止接触传染和周围环境污染。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接触使用后的重复使用医疗器械时必须做好标准预防,正确的使用标准预防不仅保护了周围环境更保护了工作人员自己。

6.4加强操作时的监督指导由于保洁公司对细节的管理乏力,护士长应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全体护理人员的集体智慧,进行操作时的细节督导,使工作人员既能完成工作量,又能保护好自己,避免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同时理解和尊重工作人员,管理以人为本,尽量采用标准化、可依靠的机器清洗,降低人员伤害、污染的风险。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人员维持相对的稳定,促进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化。

七、讨论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部门的忽视或个别人员的失职,将会造成医院感染所带来的危害。同样无菌物品的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我们的做法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人人参与管理,从我做起,强化责任心,互相把关,注重无菌物品的全程质量管理工作。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对预防院内交叉感染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中各种病菌污染物集中的场所,同时又是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基地,做好消毒供应中心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群体的整体素质,可以有效地防止医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4):1-3.

[2]黄淑萍.加强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1005.

[3]李洪运,勾年慧.加强供应室工作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51.

[4]孙雪莹,王华生,宋婉丽,等.消毒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械的全程质控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205.

[5]谢绪兰,姜赵花,黄志明,等.加强供应室消毒灭菌监测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6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19(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