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货币范文

数字货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货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货币

第1篇:数字货币范文

cnet abc是一种升级后台虚拟数字货币

它是由TAI团队与海外cnet团队进行战略合作,由原TAI系统升级到CNET系统;对TAI团队开发的系统币abc直接升级到CNET系统中,即:TAI(abc)变更为 cnet abc。目前国内禁止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交易。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数字货币范文

去年初,我应邀到一个中部城市,参加一场关于大数据与区块链的研讨会。看到政府安排来接站的司机开着的是一辆私家车,于是我好奇地问他是属于哪一家机构:政府接待办、出租汽车公司还是汽车租赁公司?他的回答让我脑洞大开:我是跑软件的,不属于任何公司。彼时滴滴、优步、易到还各自发展着,那位司机的手机上运行着这三家共享出行公司的终端,可以交叉接三家公司的派单,他把这形象地称之为“跑软件”。他不是任何公司的雇员,他的车也不是这三家公司中任何一家的财产。他与这三家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只是靠一套运行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软件来维系。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模式,推进了这个社会两方面的经济制度变革:一是企业组织,人不是企业的员工了;二是产权关系,车也不是企业的资产了。

“跑软件”的现象并不只是出现在公司与个人的商业关系上。我们每个人几乎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某种因缘际会,被邀请进入了同一个微信群。一旦意味相投,也许群中的两个未曾谋面的人就互加了好友,经年累月,也许两个微信好友就在线下碰面了。在线下碰面之前,其实你们早就是数字世界里的好朋友,只不过你们的朋友关系只是一种数字化生存方式。这是人际关系中的“跑软件”,大家不隶属于任何机构、任何组织,只是依靠一套软件系统在数字世界里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数字化社会关系。 从IPO到ICO

今年3月,一家核心开发者希望在继比特币区块链和以太坊区块链之后,集前两个区块链之所长,建设一个新一代公有区块链,以非营利基金会形式在新加坡注册,以全球区块链社区共识、共建、共享、共担方式运行的公有区块链组织――量子链(QTUM),以向区块链社区发行自己的数字代币(Coin或token,以下称为token或代币)的方式,在五天时间里发行基于自身量子区块链上的量子币,从全球区块链社区里轻松换取到了价值1500万美元的比特币和以太币。

量子链的这种做法被命名为“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首次公开发售代币融资);ICO相对应的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_发行股票融资)。区块链社区为了在合规性和合法性上与IPO做个区分,也有把ICO叫作“Initial Crypto―Token Offerings”的,即首次公开发行加密数字代币融资,这个ICO的叫法确实更切合“ICO”的实质。

量子链(Qtum)ICO的主要规则为:1)以非营利基金会的形式注册,该基金会负责运营量子区块链及作为量子币的发行主体;2)量子区块链是开源软件系统,任何人无须许可都可使用该系统;3)该系统的开发、运行、应用采用去中心、分布式、自组织的社区制;4)基于量子区块链上的量子币是一种功能币,在使用量子链或量子链上的各种应用时,需要支付些微的量子币;5)只能发行代表量子链使用权的代币――量子币来融资以支持量子链的开发工程;6)量子链公布将发行总数1亿量子币,其中51%公开发行。另外的在四年时间里,29%将分配给社区的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和商业应用项目,20%分配给创始人和开发者;7)所有用量子币换取来的价值1500万美元的比特币和以太币,都将全部存入多重签名的钱包,钱包地址可公开透明,由多人签名才可能被使用;8)量子币可以在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9)量子币的公开发行,得到了基金会注册地监管机关的有条件“无异议函”,在“监管沙盒”机制下,获得了最低限度的合规性。

“ICO”是区块链与生俱来的特性。2009年1月上线的比特币区块链,就是“ICO”的创世之作。只不过,2017年的“ICO”与其还是有所不同:比特币的ICO采用的是持续发行的“挖矿”机制,而现在的ICO采用的是一次性发行和持续分配机制。ICO正在成为区块链上的主要融资渠道:据统计,2016年区块链方面的风险投资4.96亿美元,而ICO金额也达到2.36亿美元,接近风险投资金额的一半,截至2017年5月15日,今年以来区块链上的风险投资约为1.07亿美元,而ICO已经达到1.25亿美元了。ICO目前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区块链方面的风险投资,有可能成为区块链行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零边际成本社会

我一直认为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是一场堪比人类祖先走出非洲那样的大迁徙,只不过这是一场“数字化大迁徙”。如果说12世纪到13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是人类社会发现了一个物理上早就存在的“新大陆”;那么,正在进行的数字化迁徙时代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只不过这次是建设了一个之前并不存在的、非物理结构的数字世界。

无论是共享出行司机的所谓“跑软件”现象,还是量子链(Qtum)的发行加密数字代币的“ICO”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建立在数字世界里、用数字化方法来重构的、新型的企业制度和产权关系。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是科斯观察到的市场机制运行中的“交易成本”,而企业之所以成为市场活动中的基本组织单位,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我们看到的数字化经济运行规则,和1937年科斯看到的工业化经济运行规则,有了巨大的新变化。一首歌曲要发送给一万个人,在工业化经济运行规则下,我们得灌成一万张唱片,原子结构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而在数字化经济运行规则下,我们通过互联网发送,比特在互联网上的传递,别说一万个人,一千万个人来接受这首歌曲,边际成本也几乎为零。在数字化世界里,像“跑软件”和“ICO”那样的分布式商业模式,已经不同于1937年科斯眼里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科斯,《企业的性质》)而设立的企业了。 共享经济模式

人们已经习惯于把这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叫作共享经济模式。而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分布式商业模式”。相对于共享经济模式,分布式商业模式涵盖的范围更大:共享经济之外,还包括开源软件社区、非营利服务机构、分布式商业自治组织等。

分布式商业模式最大的几个特点是:1)基础技术架构体现为分布式网络结构,相关各参与方处于点对点对等关系,相互互不隶属;2)价值创造机制体现为数字化规则下的零边际成本;3)价值增长机制体现为“摩尔定律”,一旦越过拐点,立马实现指数级增长;4)组织机制体现为以社区自治、平台组织和生态系统作为运行架构;5)协作机制体现为依靠共识而不是指令;6)激励机制体现为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思维;7)利益分配机制体现为共享、分享、他享。

分布式商业模式尽管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目前这样一个早期阶段,我们还没有穷尽的能力。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轻所有权,重使用权,甚至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比如开源软件社区,比如共享经济模式,比如非营利性机构,再比如分布式自治组织(在区块链上,人们把分布式自治组织称为“DAO”:系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的缩写),指的是无中心控制机制的、去第三方中介服务的,以点对点、端到端方式来运行的组织。类似比特币区块链、以太坊区块链那样的公有区块链,是一个最典型的分布式商业组织的案例:产品著作权完全开源免费、没有服务器没有运维人员没有组织、一套软件到网络上之后就完全依靠志愿者社区来开发维护、任何人无须许可就可以下载终端成为网络节点、非营利无权益人也无收益分配…… 资本与资产VS所有权与使用权

根据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所有权适合私有,否则无法很好地解决“公地悲剧”和“租金消散”的问题。而在分布式商业模式运行规律之下,我们发现:与所有权的私有不同,使用权适合“公有”!一辆汽车,在私有的状况下,使用率大概10%;而在共享经济的模式下,使用率可以提高到50%;有研究机构甚至提出,在无人驾驶技术成熟之后,采用分时共享模式,一辆汽车的使用率可能提高到90%。很显然,这种情况下,无论从内部效用还是外部效用来分析,使用权一旦“公有”,对各方面的效用都是最大化、最优化的。

张五常先生说到,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就是产权规则,你改变了产权的规则,你就改变了整个系统。所有权的虚化、轻化或者幻化,催生出来一种新的金融服务体系,一块完全崭新的风景画展现开来:以所有权为基础,对应的是资本市场;而以使用权为基础,对应的是资产市场。技术的开源、产品的分享、组织的自治及商业目标的非营利使得分布式商业模式下,没有了资本的立足之地。在消费者、投资者和交易者眼里,代表所有权的资本失去了价值,作为提供消费和体验的产品或资产才具有价值。金融新疆域由此而开辟。

在移动互联网之前,手机叫功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之后,手机叫智能手机,中间的差别就在于功能手机不能24小时连网,手机一旦在线,就成为了智能手机;同样道理,IBM在其发表于2014年的物联网白皮书中,把能够24小时连网在线的机器设备也命名为智能设备;当区块链技术于2009年横空出世,业界把登记在区块链上的能够24小时在线的智能设备称作智能资产(在线与在链)。

资本与资产这一字之差,金融涵义却别有洞天。资本更适合证券化,不适合货币化;资本的基本形态是股权或债权,适合证券化为股票或债券。资产更适合币化,不适合证券化;资产的基本形态是使用权或分享权,适合货币化为数字代币(Coin、Token)。证券化的资本,使得所有权可以拆分转让,因为流动性提高,融资也随之方便;货币化的资产,使得使用权可以拆分转让,因为是以数字货币的形态流通,7天24小时全球交易,税收结构最为简单,交易费用最为低廉,流动性更高,融资也更为方便。

我们相信,人类刚创造出房屋时,是没有产权、物权意识的,最初的房屋只有遮风避雨的功能意识。物权、产权意识的出现,导致房契、地契等权益凭证的产生,而这些权益凭证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物权、产权等资本品的整体可转让性;证券化更使得房契、地契等权益凭证可以份额化,使得物权、产权的可转让性极大提升,其价值也大幅提升,财产性收入也成为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区块链带来的资产数字化,是在物权、产权等资本品份额化之后,把使用权等资产也份额化了,资产数字化的金融表现形式就是资产的货币化。

资产货币化是一个实物资产“液化”的结果,一旦实物设备被数字化,数字的传输和水的流动一样高效多能了,实物资产一旦获得像“水”一样的流动性。一台设备或者一辆汽车,如果24小时与互联网连接,设备的身份登记在区块链上,我们就可以确保它的身份的唯一性、确认它传输的数据的真实性、追踪设备的轨迹和状态、用它每分每秒传送过来的数据重塑一个数字化的它,以其作抵押物或以其使用价值作锚定物来发行数字货币融资。

基于所有权的金融体系有如下特点:1)是营利性商业机构;2)往往依据《公司法》采用公司法人体制;3)发行股权、债权及其衍生品等投资工具融资;4)投资者具有收益分配权及剩余财产追索权;5)除特殊结构,大多数情况下,股东承担有限责任;6)需要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既约束股东,也约束经理人;7)负有在企业经营的不同环节缴纳各种税收的义务;8)需要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来增加透明度;9)外部监督机制:政府部门、第三方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

基于使用权的金融体系特点却不同:

1)主体经营活动追求非营利性;2)往往采用开源基金会的公共性组织结构,没有权益人;3)共建、共有、共担、共享、共治的分布式自治组织;4)社区治理机制取代了公司治理机制;5)外部监督机制除有限度的依靠政府外,不再依靠第三方中介机构,基本采用各种数学算法模型来作内部约束;6)发行数字货币(coin)或数字代币(token)等投资工具融资;7)投资者对发行机构不享有股权债权、收益分配权及财产追索权;8)发行的数字货币与法定货币不同,没有利息收入(这点类似黄金),只有数字货币价格变化的损益;9)只是在数字货币的交易环节才有税收产生;10)最重要的是:基于使用权的金融体系一定是建立在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上的。 业界动态

截至2017年5月19日,以比特币、以太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总市值已经达到850亿美元左右。去年我曾经预计数字货币(包括数字资产在内)将在十年内达到1万亿美元的总市值,届时任何资产配置模型都不可以对数字货币忽略不见。以目前数字货币市值的增长速度和新数字货币的发行速度,我去年的预计看来是过于保守了。全球黄金的总市值大约8万亿美元,而数字货币被誉为“数字黄金”,因为数字货币和黄金一样都不能生息,它确实离货币更远而与黄金更近,万亿市值的数字货币并不是天方夜谭。目前市值达到5亿美元以上的数字货币已经达到8只,编制数字货币指数的条件日臻成熟,也许六个月以内我们就可以看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数字货币ETF。据了解,还有其他几个海外证券交易所也正在积极探讨数字货币ETF挂牌的事宜,届时一些配置另类资产的投资工具,就可以合规地把基金资产配置在数字货币ETF上。

假以时日,我们甚至不排除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内的传统证券交易所,也会创立为ICO服务的平台。纳斯达克早已宣布与区块链创业公司Chain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设立一个私募股权交易平台,并且这个区块链私募股权交易平台已经开始试运行了。

在基金投资方面,目前已经有几家稍微激进的VC基金,开始投资在ICO上。Boots VC、Blockchain Capital和Polichain Capital等三家基金已经公开宣称会投资ICO代币,Blockchain Capital甚至计划用ICO的方式来筹集一笔专门投资ICO代币的基金。

一些区块链创业者已经为ICO创立了专门的服务平台,提供从合规性、信息披露到评价标准的服务,他们仿照美国私募证券144A规则的要求,提出了SAFT(Simple Agreement For Future Token,未来代币简明协议)的ICO发行标准流程(比照资本市场已经实施的“未来证券简明协议”),整理了专门针对ICO的信息披露要求,并开始建立ICO价值和质量评估体系。一些国家的监管机关已经在关注ICO的相关活动,建立了金融科技“沙盒机制”的国家,如新加坡和英国等,把ICO纳入“沙盒”给予观察,同时要求ICO必须遵守简单的KYC规则,比如不能销售给不符合美国144A规则下的不合格投资者及不能宣传为股票、债券等等。美国证监会数字货币研究主管也公开提醒区块链业界,不管ICO的数字代币是否属于“证券”,发行者都负有投资者保护的责任。 ICO是金融深化的终局

ICO有巨大的创新性,几乎可以说是金融深化的终局。

第一,ICO使得共享经济模式、开源软件项目、非营利性机构及分布式自治组织得以享受到融资的便利;

第二,ICO让使用权公有化,解决了公地悲剧和租金消散的经济学难题,使得产品和商品的内部效用和外部效用都能够最大化,交易无摩擦;

第三,ICO使得数字代币的投资者与产品的使用者合为一体,使用者用得越多,投资者获得的价值越大;投资者价值越大,网络越健壮稳定,使用者也越受益;

第四,ICO的51%代币公开发售、募集获得的数字货币存放于地址公开的托管钱包并实行多重签名的方法,利用了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底层信息穿透、透明、共享的机制,创造性地为分布式商业模式建立了商业自治的技术可信性;

第五,ICO降低了区块链创业项目的融资门槛和投资者的投资门槛,在这一点上与众筹异曲同工;

第六,ICO倡导融资民主化,还权于创业者,削弱了资本的力量,增强了创业者对项目的主导权,最大化了创业者的利益;

第七,ICO的代币可以在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相比股权投资,拥有极高的流动性,方便了投Y者退出;

第八,ICO代币的交易跨越全球,7×24小时交易,实时清结算,全球投资者共同发现价值,辨识真伪,交换价值。

并不是任何资产都适合ICO。

首先,能够ICO的资产,一定是运行在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上的资产,链下资产无法做到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模式。

其次,到目前为止,成功的ICO都是公有区块链或分布式自治商业模式上的项目。也就是说都是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的项目。反过来也说明,夹杂所有权的项目并不适合ICO。

其三,ICO是介于私募股权融资和众筹融资之间的,但更偏向于产品众筹模式的融资方式,ICO用使用权来融资。

其四,凡ICO的项目在区块链上创立时,都设计有原生数字货币,这种原生数字货币一方面是使用者使用该项目时的费用支付手段,另一方面它又是ICO时的融资工具。我们买来该ICO代币,可以是为了卖出获利,也可以是拿来付费使用该产品。

其五,ICO代币的价值高低决定于该项目的使用功能的好坏。使用前景广阔,深受使用者欢迎,代币价值就看涨。以太坊作为公有链,在其链上做应用开发的项目比在比特币区块链上的要多,因此我们可以预计以太币的价值有超过比特币的可能。

因此,ICO代币是使用权的众筹;持有代币不应该用于利润的共享;代币的使用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块链上的特定资产,不能通用于链外。

在这点上,代币类似赌场的筹码,仅限在本赌场使用。从合规性角度来说,ICO与IPO最大的区别在于:ICO只适合用于公有区块链、非营利机构、分布式自治组织、共享经济模式等没有所有权归属或者所有权不再重要的创业项目的加密数字货币化融资,而且这些项目必须建基于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之上。 风险隐患

任何金融创新在初始阶段往往都伴随着混乱和诈骗,ICO也不例外。要辨别一个ICO是否是骗局,先要看它的项目是否运行在区块链上,项目代币是否是原生加密数字货币,这个代币是否是项目运行时的某项必须功能,这个区块链项目的开发者们是否在区块链社区早有名气,筹集的数字货币是否存放在托管钱包,该托管钱包是否是地址透明的多重签名钱包,该代币是否在知名ICO平台上发售,是否有知名数字货币交易所同意帮助该代币进行交易,进行ICO的项目白皮书描述的项目是否靠谱,是否有项目开发的时间表和里程碑及打算如何公布开发进度。

第3篇:数字货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数字货币 数字银行 货币发行

一、引言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金融系统会议上表态我国将争取早日推出数字货币。此语一出,数字货币以及以数字货币密切相关的区块链技术引起了学者、商家、媒体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比特币经过几轮热潮后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比特币底层技术运用的区块链技术更是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也引起了各大公司对科技发展商机的追逐。人民银行当局表示将积极吸收国内外数字货币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继续推进,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战略目标,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力争早日推出数字货币。

二、货币综述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实物货币阶段、称量货币阶段、纸币阶段和电子货币阶段,现将进入数字货币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在远古时期,贝壳、牛羊、粮食、布匹、毛皮、陶瓷、家畜等实物都曾经充当过货币。那时,为了交换方便临时约定一种物品为交换中的“等价物”。这种“等价物”实际上就是实物货币。实物有不便携带、质地不匀、难以分割、容易腐烂、不易储存等缺点,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出现了金属冶炼技术,由于金属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便于储藏等优点,实物货币被金融货币所替代,出现了金、银、铜、铁等金属货币,这属于称量货币,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铜贝的出现,这是我国古代货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的一次重大历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全国不同形状的货币进行了统一,这确定了国家发行货币的职权,结束货币发行的不统一问题,这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杂乱形状向统一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北宋时期,造纸技术的出现,交子纸币的出现替代了金属货币,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又一次里程碑事件,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转化,货币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演变,交子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它是由国家政权发行的一种有时限、有地域限制的货币。1952年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率先发行银行信用卡,标志着一种新型商品交换中介的出现,1982年,美国组建了电子资金传输系统,随后,英国、德国也相继研发了类似的系统,以银行信用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迅速流行,成为当今的主流货币形式,电子货币是现代计算机及网络发展和金融创新的结果。电子货币是一种储存在某一介质上或存于因特网上的预存付款机制,可以以卡介质作为载体,也可以是虚拟的,电子货币同纸币一样,都是信用货币。广义的电子货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金融机构发行的购物卡、电话卡等储值电子钱包,另一类是由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借记卡、信用卡等电子化货币凭证。数字货币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进步、经济活动的发展而演化来的,是存放在电脑终端软件和硬件之中的数字信息,它摆脱了货币实物载体的束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比特比,它与虚拟货币不相同,虚拟货币只能用真实货币购买,不能转化成真实货币,如Q币。目前,我国现钞的发行和回笼是由“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来完成的。据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介绍,我国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应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同样的原则管理,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由央行来发行。本文研究是基于数字货币的发行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来研究的。

三、数字货币对我国银行的影响

(一)对银行现金服务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现金业务仍然是各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主要服务项目,银行从事现金业务人员占到网点经营人员的一半以上,传统银行,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事现金业务的人员比例比这还要更高。另一方面,客户到银行办理现金业务或与现金直接有关的业务人数也占到到银行办理业务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数字货币是包括用户身份、金额、密码、使用范围等内容数据构成的特殊信息,货币由有形变为无形,由称量货币变为一种不可称量的货币,货币的发行由机制纸币变为计算机的信息控制,是计算机的一种记账,货币发行可减少纸质材料,科技含量更高,成本更低,不需要携带,使用更方便,大大减少了银行的中介服务作用,是计算机及现代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体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数字货币实施后,货币运送方式从物理运送变成网络传送,货币由运送变为传送,货币传送速度快、使用方式更便捷,货币传送减少了车辆运送、货币清点和人员押运等服务环节,货币传送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没有物理运送影响大,传送成本低,效率高。货币保存由央行发行库和银行机构业务库模式变成了云计算空间货币储存方式,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不再需要大量设置现金保管库和现金管理岗位,数字货币保存更容易、成本更低。与传统纸币相比,数字货币不像纸币会磨损和损坏,不需要银行进行破币的清理、兑换和回收。由于数字货币是一种数据信息,交易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不会像纸币一样容易出现假币,不需要银行进行假币收缴,而且数字货币的使用具有可追溯和可查询的特点,交易对象清楚,资金流向明确,有据可查,假币无法进行流通,银行对洗钱防范更容易掌握,洗钱将难以藏身。

(二)对银行支付的影响

1.支付渠道增多,银行支付作用被弱化。数字货币化后,科技信息比较发达,没有了现金业务,传统银行中介地位角色大大弱化,互连网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金支付渠道增多,移运支付成为主流,金融支付脱媒,客户绕开银行直接办理金融业务会变得更普及。传统金融机构职能被分化甚至在未来消失。资金融通不再通过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来完成,资金借贷双方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和交易。

2.客户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客户交易更便捷方便。传统的银行服务方式客户存现金需在营业时间到银行的物理网点才能办理,使用数字货币只要手持移动终端,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可以支付,客户对传统银行依存度变小,自由选择性更大,客户交易更方便,交易成本更低,交易支付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银行。实施数字货币后,存折、银行卡将进入历史博物馆,各种支付渠道增多而且更智能,网络信息化程度较高,客户消费不再随身带现金,完全通过转账就可完成了支付交易,银行存折完成了传统银行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市场,虚拟银行卡与虚拟账户结合将成为支付的主要方式,人们通过虚拟银行卡即可完成吃、穿、住、用、行各种生活支付,这种虚拟银行卡比实体银行卡更方便、更安全,它具有不随身携带的方便和不可复制的技术特点。

3.银行对客户账户的竞争更激烈。账户是银行的生存保障,没有账户,银行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二元体系下的实施数字货币,客户账户对银行来说显得更重要,即使通过各类支付渠道进行的资金汇划最终还得进入银行账户,有了资金来源银行才拥有资源,银行才能进行资源运用产生新的价值,实现收入。

4.闪付成为生活交易支付的主要方式。目前在大城市使用闪付进行支付的人已越来越来多,特别是年轻一代,只要有POS机的地方,用银行卡的电子钱包通过闪付即可快速完成支付。闪付可省去刷卡输密码的繁琐,如果支付金额相同,还可省去刷卡输金额手续,是完全意义上的闪付,如:目前在一些城市,乘公交车就可以进行闪付,客户在上车时只要把签存了电子钱包的银行卡贴近POS机即可完成乘车支付交易,乘车十分方便,可省去传统乘车付现或投零币的麻烦,也可减少公交公司在零钞清点上的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

(三)对银行网点建设的影响

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化后,客户不再到银行办理存现和取现业务,银行的现金柜台将退出历史舞台,隔窗办理业务也将成为历史,银行物理实体网点大大被弱化,为降低经营成本和适应新的金融发展需要,银行将重新对网点进行设计和规化,传统银行营业网点面积将大大减少,银行服务人员及后勤人员也将减少,银行经营网点将会从现在的“高大上”向微型化、智能化、方便化转变,网点建设将会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围绕社区服务需要而建,智能化、方便快捷、生活服务是未来银行网点建设的趋势。实施数字货币后,银行没有了现金业务,现金业务设备减少,现金清分机、验钞机将退出历史舞台,银行网点现金库、保险柜也将退出银行,银行经营设施大大减少,网点经营安全设施要求大大降低。数字货币后,银行没有了现金业务,银行为了降低经营成本,网点将会由现在通行的临街一楼向高楼迁移,网点将会从现在的集中于商业街向居民生活区分流迁移。数字货币后,银行服务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服务将由现在的集中服务变为分散化服务,银行营业厅不再是为客户服务的主要地点,银行服务不再受时间、地域的影响和限制,服务方式更加分散化,银行服务将由线下服务逐步转移到以线上移动服务为主,线下服务为辅的一种全场景银行服务模式。银行没有了现金业务,自助银行服务设备及功能也将发生改变,自助银行机的存款、取款设备消失,自助机生活消费功能将更丰富和便捷,自助银行机设备体积将会更小,甚至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的不断完善自助银行网点也将退出历史舞台。

(四)对银行从业人员的影响

实施数据货币后,没有了现金业务,传统银行部分岗位将消失,银行经营不再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传统银行得面临减员的压力。

1.现金柜员消失。目前现金柜员还是银行的主要业务人员,占银行从业人员比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纸币现金的退出,银行现金服务柜员也将不复存在。

2.现金出纳员消失。银行营业网点除一些偏远地区或中小金融机构柜台业务实行的还是比较传统的现金、记账复核制记账外,各大商业银行现金柜台服务采用的都是综合柜员制记账付现方法,柜面业务虽没有专门的现金出纳员,但是银行为了保障前台柜面现金服务,各银行后台都设有现金出纳员,实施数字货币后,现金出纳员也将“下岗”或转岗。

3.后勤人员大大减少。银行现金业务服务后台有一大群后勤人员为现金服务提供运行保障,这些人员主要包括现金管库人员、守库人员、运钞驾驶员、押钞人员、大厅安保人员。数字货币化后,没有纸币现金,这些人员也将转岗。数字货币后,银行服务将转型,转型后将产生一些新的银行岗位,理财服务、科技金融、生活服务等金融服务需求将增加,这方面的人员将得到加强。

(五)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银行经营方式发生改变。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分布在营业网点,网点建设是实现银行规模经营的途径,资金利差是实现银行收入的主要方式,数字货币将导致银行经营方式产生根本性变化,实体网点不再是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银行收入结构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移动终端服务成为银行服务的重点,中间业务、网贷业务将成为银行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

2.银行服务方式发生改变。移动金融是实施数据货币后银行开展服务的主要方式,银行APP将成为服务客户的新手段,银行将具有共同生活背景、共同投资需求的用户组建一个金融社区,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如:通过银行的APP可进行水费、电费、电视费、物业费的缴纳,通过APP可进行小额贷款,通过APP可进行投资理财,通过APP可进行购机票、购电影票等。总之,未来围绕客户生活开展银行服务将成为银行新的服务重点。网络银行将成为银行新的信贷服务方式,客户与银行面对面的服务大大减少,客户的信贷需求将通过网络解决,银行也将通过网络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资金供应,银行会通过客户消费行为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据调查,网络银行的经营成本仅占其经营收入的15%至20%,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总收入的60%,网络银行业务成本低,优势显著,对传统银行经营挑战大。实施数字货币,银行要生存发展必须加强与各界的合作,跨界合作是银行实现收入增长的重要手段,是开展银行服务的切入点。

3.对银行创新的影响。数字货币化后,不使用现金,银行最具优势的吸储职能被“革命”了,银行客户将被分流甚至是瓦解,如果不对传统银行进行服务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引进,那银行必定无路可走,最后变成新世纪消失的“恐龙”。

4.对银行客户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年轻一代越来越习惯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消费,现金使用越来越少,这对传统银行经营服务影响较大,传统银行客户市场占有率逐步变小,年轻一代成为银行争夺的重点客户。

四、数字货币的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对金融业态提出了新的挑战,银行将向银行卡虚拟化、网点虚拟化方向发展,银行将是数字化银行,开展数字货币服务,随着人们对区块链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字货币的终极目标是颠覆现行传统金融交易模式,去中心化,交易实现点对点服务,独立的金融个体形成,每个用户都将会成为一个单独的银行,最终实现“人人皆是银行”的金融模式。

五、结语

顺势而生,逆势而亡,规律不能改变,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银行要充分利用资金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突破传统经营理念,开展科技创新,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不断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获得新的客源,只有充分发挥科技水平,掌握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才能适应银行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友.数字银行[M].新世界出版社,2015.

第4篇:数字货币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 比特币 数字货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正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周小川行长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对金融Ю吹挠跋臁S纱耍支撑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研发的关键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引发多方关注,各方对区块链的关注程度甚至不亚于对数字货币本身。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数字货币领域逐渐进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国内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热潮。

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内涵

作为支撑比特币的重要技术,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提出。以比特币应用为例,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结构,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比特币交易的信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并生成下一个区块。

有学者(秦谊,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公开的总账数据库。它的特点是数据库可以记录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其记录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网络并保存,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完整数据库储存,这就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能够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

也有研究(穆启国,2016)认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这种数据库方案以涉及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把一段时期内系统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关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和密码方法计算并记录到一个数据区块(block)中,同时产生该数据区块的防伪识别码用于链接(chain)下个数据块及校验,系统的所有相关节点来共同验证交易信息记录是否为真,生成的数据区块不可篡改。实际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类似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的出现有望实现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的突破。区块链技术最大的颠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储存的数据区块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务器,使全部数据信息都被记录并储存在云系统之上,无须第三方验证即可实现数据的自我证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因此无须基于信用来实现货币的发行和交易。

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王永红,2016),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数字货币区别于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电子货币,与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虚拟货币不同。同时,从数字货币体系建设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数字货币要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须具备区别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显著特点,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复性、系统无关性,并且要在开放互联环境中达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谢平和石午光(2015)认为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和网络点对点(Peer to Peer)技术,由计算机程序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发行和流通的一种货币。

二、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货币的优势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分离,比特币的应用可以被视为此观点的一次尝试。该理论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在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货币的情形下一样存在,基础货币的记账和交换职能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前者仅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化的记账单位,可以同所有的经济交易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而后者则是内生的,可以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实现交换。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比特币或许只是货币职能分离的一次大胆的实践,离诞生真正意义上能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还有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基于数字货币的比较优势,创建一种成熟、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体系是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无疑,区块链技术为创立稳定可靠数字货币提供了技术基础,受到了各国央行的关注。

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数字货币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学者(蔡钊,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货币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较高交易流通价值,并能够通过开发对冲性金融衍生品作为准超货币,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数字货币建立了货币背书下的数字货币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频繁,数字货币交易信用就基础越发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使得货币变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容易遭受电脑黑客的攻击,安全成本高且难以防御。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立数字货币,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全网络记账,有效预防故障与攻击。另外,区块链信息的时序记录、不可追溯和难以篡改的特点,使得货币防伪变得十分简单。这一防伪特性在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票据、凭证应用上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使得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邓迪,2016)。

有学者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优势(肖风,2016),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联盟链发行数字货币,这种联盟链是由几个中心化机构共同发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时让分布式网络节点得到控制的区块链。在这种区块链中,让所有参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共同构建联盟链的分布式网络,单中心变成多中心,从而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另外,零知识证明技术和共识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保密,链条各节点网络通过账本网络共享机制确保达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结合。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将十分有利于人民币有序、可控地实现国际化。同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外接端口将认可的全球金融机构接盟链,可实时监控人民币流动,并且可以节省人民币印刷和储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实时结算、逐笔交割与无间断运行,初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币登记结算与支付清算网络,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结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反洗钱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作用突出。秦谊(2016)认为,借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交易都必须有客户提供电子身份信息(私钥)同银行掌握的公钥共同验证,并且与用户地址进行匹配,确保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记录。在这种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机构间实现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环节都无法脱离监管机构的视线,黑钱将无法洗白。

但是,也有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于货币创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块链在货币方面的应用只能是被设计为一般等价物的分布式系统,但如果未来货币的发展不再是一般等价物,那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货币发展从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一样,只是货币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未来货币的流动性将必须在利用、使用、服务应用中体现价值,表现在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比特币上,相当于设计了信息量机制,却没有设计信息流速机制。吴晓灵(2014)认为算法货币目前只是解决了货币信用问题,但尚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调节需要。在当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传递。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货币创新的实践:比特币

区块链技术最广泛也最为成功的应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从中本聪开发出第一个创世区块开始,到比特币区块的诞生,再到比特币作为投资工具价格飞涨,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广受追捧,凸显了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广阔前景。英格兰银行的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未来可以考虑发行流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操作得当可以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对于比特币是否为数字货币的判断,Yermack(2013)的研究结论比较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比特币在履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币的流通范围小;从价值尺度看,比特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因而尚不能视为具有稳定的价值尺度;从支付手段来看,比特币仍未被广泛接受。Forian et al.(2014)分析了比特币的货币和资产属性,认为持有者更多视比特币为一种投资和资产。因此,比特币从根本上来说仍不是货币。

不少学者肯定了比特币对于创新货币形式的重要作用,张春霞(2016)认为去中心化、非国家化是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之一。货币去中心化是指一种货币不通过中央银行等中心机构发行流通,交易过程不依赖银行或中央清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助。类比特币的非国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机构造成的货币多发,以及信用风险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货币危机,从而根本上保证了币值的稳定与流通的自由。比特币去中心化、数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为成功的应用。姜立文等(2013)认为比特币有效解决了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费用的问题。交易可以实现全球同步,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学者(闵敏和柳永明,2014)从货币价值与职能的角度分析认为,比特币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价值,在当前的比特币的交易中,衡量商品价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货币。现实中绝大多数可以使用比特币交易的实体店都同时使用法币和比特币标价,实际上是法币提供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流通手段。从这个方面讲,比特币实现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分离。而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分离,则价值尺度退化为记账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避免受到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从比特币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Ron et al.(2013)通过跟踪分析比特币持有者的数量、账户变动、交易和储蓄特征,发现大多数的比特币从产生到现在,并没有参与流通,大多数的比特币被少数人集中。Smith(2014)对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发现比特币同直接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套利行为,同时比特币与其他货币的直接汇率波动更加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受比特币数量的稀缺性、升值预期和流通限制影响,比特币的持有者愿意选择持有而不是交易,价格波动也更为剧烈。

四、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货币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创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优势。尽管如此,应用区块链技术创立一种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安全性仍是区块链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特币遭黑客攻击失窃和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在技术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飞跃(2016)认为,虽然实际系统中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远超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但受攻击的安全性威胁始终存在。另外,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也将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变的越来越脆弱,隐私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安全。

从法律上看,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受现有的国家制度的制约。益言(2016)认为,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国家和监管的概念,对现有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冲击。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对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威构成严峻挑战,而且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缺乏相关法规的保护,增加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从监管上讲,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中心化的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变得非常困难。孙建钢(2016)认为,虚拟货币数字化的价值代表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确定监管主体,去中心化的属性使原中心化的传统监管模式不再适合,跨国界市场参与及交易的属性更是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从而给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陈一稀(2016)的观点比较独特。文章认为,区块链技术存在与传统货币银行学中相类似的“三元悖论”,即无法同时达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个要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同时,文章提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去中心,而是换中心或是多中心。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强势崛起,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编程等特点,使其在数字货币的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多数研究集中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货币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传统货币的比较优势,以及未来面临的安全、法律认可、政府监管的挑战,但都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如何实现一般货币职能,构建数字货币与现有货币体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实现数字货币广泛流通的分析和讨论不够充分。本文对有关区块链技术用于数字货币的创新做了粗浅的归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穆启国.区块链技术调研报告之一:具有颠覆所有行业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解析和应用场景畅想[J].川财研究,2016,1.

[2]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邓迪.数字货币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区块链与货币哲学的发展[J].互联网周刊,2016,04:70-71.

[5]陈一稀.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风.从公有链到私有链:区块链回归现实[J].当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谊.区块链冲击全球金融业[J].当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J].中国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币对传统货币理念的挑战[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 吴晓灵.从信息网络到价值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三亚・财经国际论坛,2014.

[11]Forian G.,Z.Kai,H.Martin and 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 or currency? Revealing users’ hidden intentions.The 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2]Ron D.and A.Shamir.(2013).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4.

[13]Smith J.(2014).An Analysis of Bitcoin Exchange Rates.SSRN Working Paper,No.2493797.

第5篇:数字货币范文

关键词:电子货币 货币乘数 协整检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电子货币应运而生。电子货币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的重要替代方式。电子货币的使用降低了交易成本,推动了新的交易方式的发展。

与此同时,电子货币也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带来了一定难度。货币供应量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基础货币量基本上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但是货币乘数是一个内生变量,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银行存款准备金以及货币供应量都会产生影响。根据货币乘数的公式,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一、文献综述

学界普遍认为电子货币会扩大货币乘数。Solomon认为将电子货币的发行数量直接计入货币总量,会使货币乘数显著增加;Aleksander Berentsen从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分析入手,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货币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Friedman认为虽然电子货币会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增加,但仍可以通过调整市场利率来发挥中央银行作用;Setsuya Sato、John Hawkins认为电子货币通过影响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及货币流通速度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电子货币在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却是金融界的一个热点。尹龙分析了电子货币对央行独立性以及电子货币对国内外货币政策协调的影响;赵家敏认为电子货币的使用将使货币乘数发生变动;陈雨露、边卫红认为货币乘数变动随机性增强,央行控制货币供给总量的难度加大;王倩和纪玉山认为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有替代作用,进而会对货币供应机制产生重大冲击;周光友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

我国电子货币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市场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意义。

二、数据变量和选择

1.样本数据说明

我国电子货币快速发展是始于1994,且银行卡业务数据从1994年开始统计。本文选取1994-2009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取自《中国金融年鉴》。货币供给量M1与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与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储备之和)之比为狭义货币乘数m1,货币供给量M2与基础货币之比为广义货币乘数m2,现金与活期存款之比为现金漏损率k,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储备与活期存款之比为存款准备金率r,银行卡年末存款余额与货币供给量M1之比为电子货币替代率。

2.变量选择

(1)货币乘数m。根据中国银行网站公布的年度M0、M1、M2以及存款准备金,可以计算出基础货币量,进而计算出m1和m2,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2)现金漏损率k。现金漏损率越高, 银行可用于扩张信用的资金会越少,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货币乘数下降。因此,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呈负相关关系。

(3)存款准备金率r。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降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数额,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呈负相关关系。

(4)电子货币替代率e。本文用银行卡余额与货币量的比来表示电子货币替代率。电子货币作为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方式,会对现金漏损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货币乘数。

三、实证分析

为检验我国货币乘数与现金漏损率、存款准备金率、电子货币替代率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对序列m1、m2、k、r、e进行单整检验。模型中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法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m1、m2、k、e、r都是一阶单整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变量单位根检验 (ADF) 结果

注:检验形式中的 c和t表示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是根据AIC原则确定的滞后阶数,n表示检验方程中此处对应项不存在。

五个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一阶单整的,因此建立模型和,根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两个模型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分别对两个方程进行协整检验,发现两个模型的残差项都是平稳的,所以k、r、e分别与m1、m2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2 回归方程残差单位根检验 (ADF) 结果

由于两个模型都存在协整关系,因而k、r、e分别与m1、m2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现在对两个模型分别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1)

t统计量 (21.323)(-0.331) (-7.183) (2.879)

R2=0.801079 Adjusted R2=0.741403

(2)

t统计量 (18.551)(-0.913) (-4.882) (2.014)

R2=0.935850 Adjusted R2=0.919812

可见,对于m1和m2而言,k和r的系数均为负。说明随着k和r的增加,m1和m2都减小,这与理论相符合。而变量e的系数为正,说明随电子货币占货币量M1的比重越大,货币乘数越大。电子货币确实增大货币乘数,进而在基础货币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货币供给。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经过平稳性分析、协整检验和长期回归对1994-2009年的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乘数影响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电子货币与狭义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乘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各项系数与理论相符。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电子货币导致货币乘数增大,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一方面电子货币与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呈直接正相关的关系,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了现金漏损率,从而间接增加货币乘数。

2、电子货币的变动对广义货币乘数和狭义货币乘数均有影响,对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较大,对狭义货币乘数的影响较小。影响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分别为0.141和0.318,这说明电子货币的发展推动了货币由M1向高层次M2的扩展。

3、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增大了货币政策结果的不确定性。虽然现金漏损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依然保持负相关关系,表明传统货币乘数仍发挥作用。但是电子货币增加了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降低了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因素的比例。这使得中央银行预测货币乘数的变化以及调整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增大。

电子货币同时有非常强的创新性,并且受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预期影响较大。因此短期货币政策将较难把握电子货币的变动,其预见性和及时性受到很大的挑战。因此我国,尤其是在电子货币发展尚未成熟阶段,有必要采用小幅多次的货币政策来应对这种变化。

参考文献:

[1]Solomon E.H[M]. Virtual Mone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Aleksander Berentsen.Monetary Policy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Money.[J].Intemational Review of Social.1998

[3]C.Freedman,“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Will the Advent of Electronic Money Lead to the Demise of Central Banking?”,Internatinal Finance[J].2000(3)

[4]Setsuya Sato and John Hawkins. Electronic financ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J].BIS 2001(7)

[5]尹龙.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0;4

[6]赵家敏.论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0;11

[7]陈雨露,边卫红.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1

第6篇:数字货币范文

关键词:电子货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述评

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6-0038-02

一、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发行主体地位

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虽然对经营信用卡业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对诸如公交卡、校园卡、VIP卡、优惠卡、打折卡、会员卡等其他类型的电子货币并没有作出一个明确、清晰的界定。当前电子货币发行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有是一些特别发行公司的非银行机构(如维萨和国际信用卡组织),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多元化使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地位受到了挑战。另一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目前发行的所谓电子货币其实是现金替代物,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不会造成冲击。“对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形成真正冲击的是可以无限背书的电子本票和电子支票,一旦技术成熟,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将彻底颠覆央行货币发行的垄断。”

(二)铸币税收入的流失

学者们普遍认为电子货币对铸币税存在着影响。如张成虎基于电子货币的发行冲击了央行货币发行主体地位这样的认识,认为目前电子货币主要由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机构发行,对于发行纸币的中央银行来说,意味着其铸币税的流失。尹龙持与之大致相同的观点,认为铸币税“受影响程度与中央银行在竞争发行中的地位、通货使用的范围相关。中央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竞争力越弱、现金使用的范围越大,铸币税减少的程度就严重。”而梁立俊从电子货币不会对央行货币发行主体地位带来冲击的理论前提出发,认为商业银行通过资产增加发行电子货币,如果这种电子货币在支付过程中不是同步结算,从支付到结算的时段内,这种电子货币充当了货币的职能,商业银行在发行这种电子货币的过程中获得了铸币税收入。

(三)金融体系的监管功能

科技进步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入到货币创造的行列,更加混淆了它和商业银行之间本来就模糊不清的界限,也迫使中央银行重视和加强对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但是对电子货币,尤其是电子现金发行主体的认定和监管问题会使得中央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由于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发行权的非垄断降低了其金融调控的能力,故中央银行希望采取措施加强对电子货币发行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如果这样,其结果必然会挫伤民间发行主体推动电子货币运用的积极性,阻碍电子货币的发展。”所以,央行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有效地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学者们更多的还是从宏观上对电子货币作出一般性分析,对电子货币的界定也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狭义的电子货币,还没有深入实践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比如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上虚拟货币的出现对中央银行及其货币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有效地消解这些影响?学者们对此深入的探讨不多。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

赵家敏教授认为:“电子货币可以产生货币创造,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会受到制约被限制在一定程度”。他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模型的分析认为“普及电子货币和电子结算技术可达到降低货币需求余额的效果。”

唐平认为在普及电子货币初期,由于现金还不能完全被银行存款替代,rr(支票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r1(非交易存款法定准备金率)、e(银行超额准备金率)、t(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的变化幅度要大过c(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的变化幅度,这时乘数有变小的趋势。乘数m的变小说明在中央银行改变相同基础货币供应量时,社会创造的狭义供应量M1会变小。在电子货币流通和使用后,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和变现能力增强,货币周转周期将大大缩短。因此,在短期内,人们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预留的货币量占实际收人的比例将减少。

(二)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工具的影响

刘自强等人认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般是使用M1和M2,但由于电子货币的发行不是集中的和一次性的,而是分散的和连续性的,这就使货币总量的测算变得十分困难。而对于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而言,最常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但由于电子货币多由私人发行,因此损失了铸币收入的中央银行就可能会面临缺乏足够的资产来进行大规模货币吞吐操作的问题。

(三)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李成等人认为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使中央银行依靠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银行中涉及存款准备金的资产负债业务的比重不断下降,在纯网络银行中这一比重已接近50%,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作用力度大大下降;第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发电子货币规避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以缩减信贷规模的制度约束;第三,电子货币使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大量缩减,很有可能使中央银行因缺乏足够的资产负债而不能适时进行大规模货币吞吐操作,从而减弱公开市场操作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应该说我国学者在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方面的研究是较为深刻,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提出问题有余,解决问题不足。学者们对电子货币的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如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但对于如何有效地解决或规避这些问题的策略分析稍显不足,即使有学者论及了这些问题,也只是概括性的、宏观的,缺乏详细而有针对性的论述。其二,宏观理论研究有余,实证性研究不足。目前,我国学界对于电子货币给货币政策带来挑战的研究主要为学究式的,从抽象的理论泛泛而谈的研究不少,能立足国内现状做调查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因而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就在打折扣。鉴于此,如何立足于国内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发展现状,将电子货币理论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应对电子货币挑战的具体策略,将是学者们下一步研究的重心。

参考文献:

[1]李成,刘社芳.电子货币发展带来的制度挑战与思考[J].上海金融,2004(6):52―54

[2]梁立俊.商业银行电子货币发行影响央行货币发行权的会计分析[J].上海金融,2006(11):14~17

[3]盛昭瀚,蒋德鹏.演化经济学[M]一上海:上海二联书店.2002

[4]张成虎.网络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8

[5]尹龙.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0(4):34―4l

[6]劳平.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职能的冲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6一13l,137

[7]杨青.电子金融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3

第7篇:数字货币范文

前天,我们早上刚吃过早饭坐着大客车,谈着天,一同来到双龙洞。一下车,我们开始找,找了一会儿就在一个一个阴凉处当集中地点后,我们就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出发了。

我冲向那个大上坡,当我到了上面时,看见比我先到的初中生在玩着自己买的水枪。每个同学都有一把水枪当武器向敌人——同学发动猛攻。看,老师也参战了:五名学生用他们的武器——水枪,向老师发动猛攻。老师也不甘示弱,大举反攻。这时,有两名学生的水枪没有水了,他们先退出比赛。老师见敌群中少了两个,心里正在沾沾自喜的同时,那两名学生已经装好水了,两个加三个等于五个。五个一起进攻,老师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了,只好举起双手向他们投降了。看,他们的衣服都湿透了。

我见他们玩得那么开心,那么激烈,我羡慕极了,很想买一把。我就走到店门前,问:“大水枪有没有了?”卖水枪的人回答说:“没有了,只有小的了。”我瞥视了它们一眼想:“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而且要五块票票,谁会买?当然不会买喽。”我刚想完,几个学生就来买了几把小水枪了。我又问:“什么时候会有呢?”。卖水枪的人继续回答说:“ 要等四十分钟。”我想:“像我这种没耐心的人等四十分钟,没门。”哎,没办法,只好看着别人玩水枪,自己流口水!

过了四十分钟,打枪还没到,我听人家说有个地方有水枪,我就跟去了。

我飞快地跨过小河,走过小桥,越过草坪,紧紧地跟在人家的后面,一步也不离。过了一会儿,终于到了。我买好一把八元的后就往回跑。当我到了店门口,我呆了。为什么呢?因为比我买的要好上十倍的,价钱也差不多水枪来了,我好后悔。哎!

第8篇:数字货币范文

西法大追风车协第一届自行车大赛

二、主承办单位

西法大追风自行车协会

赞助单位

西安博跃自行车有限公司西安美利达雁塔西路店

三、参赛对象

西北政法大学在校生(以个人为单位)

四、比赛细则

1、报名

报名工作为提前报名及现场报名。提前报名:通过海报、人人网等宣传方式,在校学生提前打电话或发短信报名至我协会。现场报名:是指由协会安排人员在比赛现场组织报名工作。

2、比赛地点

学校新塑胶运动场

3、比赛时间

4、比赛赛程安排

比赛分快骑、慢骑(分男子组和女子组)、技巧和男女混合骑赛。采用淘汰赛制。现场报名的可现场参赛.

5、比赛流程安排

选手到场、签到

比赛选手准备

上场、热身

第一局开始

第一局结束、休息5分钟

第二局开始 ……

比赛结束,记录员记录比赛情况。工作人员清理比赛现场并准备下一场比赛。

6、奖项设置

均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奖品分别为五十元礼物+三十元礼物+十元礼物(分别一、二、三等奖)。

7、宣传

广播站宣传、张贴海报等。

五、各部门人员安排

秘书处:活动计划的策划;财务管理,活动预算、结算;

实践部:场地安排、工作人员安排、物品的准备工作;

培训部:报名工作、联络参赛人员;

宣传部:比赛的赛前、赛中、赛后宣传;

外联部:联系赞助商,商谈赞助事宜;

六、注意事项

1、比赛前或比赛过程中(非比赛时间段)若自行车出现故障,应由外联部负责及时调换。

2、比赛中途,若自行车出现故障,该组延迟至最后一场比赛并调换该自行车。

3、若有选手在该组比赛开始还没到,则判定该选手自动弃权,该组仍按规则继续比赛。

4、若比赛当天有环境因素(如下雨等)影响比赛的顺利进行,比赛将在下个周末举行。

七、经费预算

序号 项目 金额 备注

1 比赛奖品

480

6×(50+30+10)

2 打印复印

30

报名表格+活动策划用纸

3 饮品

50

比赛饮用水

4 摄影

50

租用摄影设备、冲印照片

5 其他开支

140

应急费用+杂费

总计

750

附件:

比赛规则

一、慢车比赛

(1)慢车比赛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

(2)预赛采用淘汰制,比赛车程约为20米,根据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名,取前十二名,然后进入决赛。

(3)决赛采用淘汰制,比赛车程约为20米,根据到达重点的先后排名,评选出前三名。

(4)比赛中,在规定的赛程内,根据坚持时间排名。

(5)比赛中,运动员从车上掉下,即停止比赛。

(6)比赛中,运动员停止比赛之后不得干扰其他队员。

(7)比赛中,运动员停止比赛之后,在不影响其他队员的情况下离开。

(8)起跑时不得抢跑,要在听到发令枪响之后才能出发。

(9)如果有两人抢跑,则重新开始。

(10)如果三次抢跑,则取消比赛资格。

(11)如果只有一个人抢跑,则比赛继续进行,抢跑的选手可以参加最后抢跑的队员的临时组,进行比赛。

(12)在行驶过程中,不允许进入其他队员的赛道

(13)在行驶过程中,不允许干扰其他队员

(14)运动员在到达终点线后不得继续前行,否则停止比赛。

二、快车比赛

(1)快车比赛项目分男子组和女子组。

(2)预赛采用淘汰制,绕场地3圈后终止比赛,根据达到终点的先后排名,取前十二名然后进入决赛。

(3)决赛采用淘汰制,绕场地3圈后终止比赛,根据达到终点的先后排名,评选出来前三名。

(4)起跑时不得抢跑,要在听到发令枪响之后才能出发。

(5)如果有两人抢跑,则重新开始。

(6)如果三次抢跑,则取消比赛资格。

(7)如果只有一个人抢跑,则比赛继续进行,抢跑的选手可以参加最后抢跑的队员的临时组,进行比赛。

(8)在行驶过程中,不允许进入其他队员的赛道。

(9)在行驶过程中,不允许干扰其他队员。

(10)在行驶过程中,如果自行车出现故障,要在本赛道减速至停止,在其他队员超过以后才能到赛道边处理。

(11) 在行驶过程中,运动员如果感到不适,要在本赛道内减速至停止,在其他队员超过以后才能到赛道边处理。

(12) 在转弯处,不允许进入其他队员后的赛道。

(13) 在转弯处,要注意其他队员,防止相撞。

(14) 在冲刺阶段,不允许进入其他队员的赛道。

(15) 在冲刺阶段,要尽量在赛道的中间位置行驶。

(16) 在冲刺阶段,以前轮触线为到达终点。

三、技巧比赛

(1)技巧比赛分障碍赛和花样表演赛。

(2)障碍赛要通过障碍物,花样表演在平地上进行。

(3)技巧比赛采用评分制,根据分数的高低确定名次。

(4)预赛根据分数高低评选出前十名。

(5)决赛根据分数的高低评选出前三名。

(6) 评分分三部分:技巧难度、熟练度和观赏性。

(7) 技巧难度分四部分:一级、二级、三级和高级。

(8)一级为简单的静止、跳跃和旋转。

(9)二级为在一级的基础之上有熟练的技巧动作,并能熟练控制车身,障碍赛中可以通过简单的障碍物,花样表演中可以加入稍微复杂的动作。

(10)三级为熟练的技巧动作,并且有复杂的动作,障碍赛中可以通过复杂的障碍物,花样表演中要有连贯流畅优美的动作。

(11) 高级为较为复杂的动作,但动作连贯流畅,障碍赛中可以通过较为复杂的障碍物,花样表演中可以根据一段音乐完成一套连贯而且合理的动作。

(12) 比赛的难度级别要在比赛前申请,并作为评分的根据和参考;评委根据申请确定选手动作的难度级别。

(13)每个级别为五分制,即本级别的得分加上前面级别的基分,如一级评分为:X;二级:X+5;三级:X+5+5;四级:X+5+5+5

(14) 熟练度分四个等级:一级:不熟练;二级熟练但不连贯;三级:熟练且连贯;四级:熟练而且流畅。

(15)每个级别为五分制,即本级别的得分加上前面级别的基分,如一级评分为:X;二级:X+5;三级:X+5+5;四级:X+5+5+5

(16)障碍赛比赛中不加入观赏性的分数,花样表演的比赛中要加入观赏性的分数。

(17) 观赏性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动作生涩,不熟悉,经常失误;二级:动作基本完成,但不到位;三级:动作稍微复杂,动作连贯,肢体表达较好;高级:动作连贯、流畅,动作复杂,能够跟随音乐完成一段配合的连贯的动作。

(18) 根据累计得分分别评出障碍赛和花样表演的前三名。

注:由于这项比赛的难度较高,我们会根据报名选手的实力情况调整比赛。

四、男女混合骑赛

(1混合赛为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即可参加比赛。

(2)女生坐在前面,掌握方向,男生扶女生肩膀,负责骑车。

(3)预赛采用淘汰制,比赛车程约为100米,根据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名,取前十二名,然后进入决赛。

(4)决赛采用淘汰制,比赛车程约为100米,根据达到终点的先后排名,评选出来前三名。

(5)起跑时不得抢跑,要在听到发令枪响之后才能出发。

(6)如果有两人抢跑,则重新开始。

(7)如果三次抢跑,则取消比赛资格。

(8)如果只有一个人抢跑,则比赛继续进行,抢跑的选手可以参加最后抢跑的队员的临时组,进行比赛。

(9)在行驶过程中,不允许进入其他队员的赛道。

(10)在行驶过程中,不允许干扰其他队员。

(11)在行驶过程中,如果自行车出现故障,要在本赛道减速至停止,在其他队员超过以后才能到赛道边处理。

(12) 在冲刺阶段,要尽量在赛道的中间位置行驶

(13)在冲刺阶段,以前轮触线为到达终点。

第9篇:数字货币范文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资金管理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风险最高的资产,以货币形式体现,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生产与发展的基础,为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保障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正常运行,企业应加强对货币资金的控制和管理,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重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一、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很多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与分散占用思想相矛盾,出现子公司多天开户的现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且管理不集中造成管理失控。在货币资金管理中,大部分企业都有制定相应的资金使用和费用开支等计划,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计划与实际经常脱节,同时在投资管理中,盲目投资的现象较为严重,重点项目投资较分散,投资失误多损失也严重,企业资金周转也更加困难,造成企业资金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二)职责分工不明确,审批制度不严格

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或是即使有相应的审批制度但并未严格执行,企业在购买、使用各种票据的过程中并未遵循严格的审批制度,财会人员随意支取货币资金,以及公司法人章的保管等,这些不健全的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制度造成企业一些经办人员的贪污以及挪用资金等。

(三)忽视现金流控制

很多企业重视利润考核而忽视企业现金流的控制,而在实际过程中,企业并不能以利润考核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一个盈利为正的企业其现金流也可能为负,企业可能会因为资金周转不过来而破产。只重视利润指标完成情况忽视现金流会造成不准确分析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应综合考虑各种指标,并关注现金流量的运行情况以及企业资产项目的完整性。

(四)现金收支管理不规范

现金收支管理中,往往会出现经办人员利用职权更改票据上的金额,将多出款据为己有,或是不开具发票、不报或少报账将收到的现金款项隐匿贪污,或是利用单位银行账户私设银行账户将单位账户的银行利息据为己有,私吞银行利息。

二、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管理控制

(一)建立货币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企业也应建立货币资金预算管理,应计划好整个预算期内各时期的货币资金余额情况,在编制货币资金预算时,不仅要重视长期货币资金预算同时也要关注一年以下的货币资金短期预算。在编制货币资金预算时,应该由各涉及到现金收付业务的相关部门例如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等,根据各部门以及单位的整体经营和发展规划提报部门资金预算,经各部门主管以及财务负责人审批后报经单位管理层批准执行。货币资金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根据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

(二)实行货币资金授权和审批制度

企业应实行货币资金控制和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各相关经办人员的责任,不得随意使用单位资金等,负责经办现金业务的人员应明确其职权和责任,在其授权范围内根据相关的控制流程开展业务,同时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也应该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企业应建立严格的业务分工和相关人员责任制,对于在货币资金周转过程中不相容职务应明确各自的岗位和职务的职责权限,对于不相容职务应该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制衡机制,不同的职责岗位不同的分工,不能由一个人经办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四)加强货币资金监督复核管理

企业应定期对货币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定期的审查,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比如不相容职务的岗位设置情况,货币资金的授权审批情况,库存现金账实是否相符,收支业务是否符合业务流程等,企业应该重点监督检查这些薄弱环节,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此加以完善,从而有效的降低货币资金的管理风险。

(五)加强账户管理和票据管理

企业应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开立银行账户、办理存款和结算业务,定期检查账户情况,并及时清理不需用的账户。对于票据的管理,应该根据要求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相关票据,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并专设登记簿记录票据使用情况,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

(六)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企业应完善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行为,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各项货币资金活动中的职责权限,对本单位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在其职责范围内负其相应的责任,明确货币资金的相关的审批权限、方式、方法、程序和责任,保证其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有效实施。

总之,货币资金作为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企业应重视其内部控制管理,但要管理好货币资金的运行情况,企业应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集中有效的使用货币资金才能保证资金的有效运行,加速资金的周转,降低相应的筹资成本,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叶丽萍.浅谈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j].科技创业月刊,2008(09).

[2]徐琳.浅谈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j].科技资讯,2007(10).

[3]徐月英.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规范货币资金内部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5).

[4]高春梅.浅议集团公司物业后勤单位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分析[j].科技信息,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