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就业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就业问题研究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问题研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第1篇:就业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1择业态度分析调查显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而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生对就业前景最为悲观,这可能由于目前体育教育的岗位需求较多。仅有24人有读博的意愿,其中有半数认为目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继续升学有助于找到更为理想的工作岗位。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学校、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排在了前三位,因为选择此类国有单位待遇好、工作稳定。沿海开放城市、省会城市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研究生吸引力较强,机会多、收入高是主因。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选择较少,条件艰苦、收入不高、物价上涨、来自家庭的压力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工资收入是研究生较为关注的问题。大部分研究生期望月薪在3000至5000元。主要因为研究生自我评价高于本科生,认为应当取得高额回报。

2择业行为准备分析对于关注有关就业信息的时间,选择研二期间占大多数。大多数研究生表示,研三期间涉及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两项大事,提前准备较为有利。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畅通与否,决定了研究生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性职业介绍网站和学校就业网站被研究生认为是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有利于研究生拓宽就业视野,学校就业网站对于研究生就业所学专业更有针对性。

3择业需求分析更多的单位介绍和招聘信息和更多的有关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成为研究生选择最希望得到的求职信息的前两项。增加应聘次数和提升面试成功率将有助于研究生找到心仪的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是帮助研究生找到理想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应通过必要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毕业学生走上一条既适合自身发展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路。当前研究生认为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应大力加强或改进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收集提供就业信息、向社会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帮助毕业生推荐工作单位和求职应聘技巧指导这几个方面。研究生在自身增强就业能力上通常采取认真补习专业知识、找兼职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这表明研究生普遍意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若想在就业中取得优胜,不但需要努力学好本专业基本知识、技术、能力,还要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研究生找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单位性质、薪酬高低、个人发展和公司规模。大部分研究生期望拥有良的工作发展环境和丰厚的待遇。但是毕竟当前这样的岗位少、竞争激烈,如果研究生面对挫折不能够调整选择心态,容易导致失业。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获取的主要来源主要有社会媒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及学校各教师。对于即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研究生,就业指导信息获取与吸收决定了他们应聘的成功率。丰富指导内容、扩大指导范围,将提升研究生应聘技巧,帮助其顺利找到工作。研究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在于信息量少、自身优势不易发挥、求职方法技巧欠缺以及自身对社会缺乏足够了解这些方面。这表明一方面研究生总体数量的扩大影响到了社会供需平衡,另一方面大部分研究生对自己将来在社会的定位不太准确,感觉到社会需求和学校所学存在一定脱节。

二.结束语

第2篇:就业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1.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对产学研问题研究综述

早在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对产学研合作问题的研究。至今己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连燕华(1994, 1996)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赵克、朱新轩(1996)认为技术创新的基础由技术能力决定,学校和科研机构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李志强2005)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得出企业应该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关于合作模式:赵香兰(1995)认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是形成良好合作的基础.李廉水(1998)将产学研合作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共建实体四种形式黄胜杰、张毅(2002)提出三种模式:集成模式、联合模式、共建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网络特性。关于利益分配问题:李廉水(1997)认为通常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方式有三种:即一次性支付、提成支付和按股份分利张伟(200动阐述了产学研各方在合作中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并对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校搞好产学研结合利益分配的保障措施。杨得前(2007)基于演化博弈论建立了一个产学研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演化过程,分析表明,合作取得的效益越大,收益分配越公平,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越牢固。

关于产学研合作中的突出问题、障碍的研究,胡恩华(2001)指出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出现的5个方而问题:技术供给、技术需求、利益分配、风险投资、外部环境。王笑君(2001)指出风险分担不合理是目前限制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李文芳(1987)也指出了产学合作的阻碍:降低学术界的自主性、公共与私人资金划分不清、成果的所属问题、利益的冲突等等。

(2)国外对产学研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对产学研的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产学研合作对大学、企业与地区经济的影响和影响产学研发展的其他因素,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评价产学研联盟绩效的具体评价体系及方案。

Gregory Mike (2005)指出在竞争加剧的全球化今天,企业对高等院校的研究理念日益关注。 to +Motohashi Kazuyuki (2005)深入研究技术型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运作情况,指出近五年产学研作在非大型企业中扩展延伸,认为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效果更好mJian Cheng Guan, Yam Richard C. M.,Chiu Kam Mok(2005)助对九百五十家企业进行评价,取得产业创新程度和产学研合作程度成正比的结果。而用经济指标测评产学研合作绩效,产学研合作对其基本没有影响作用。AllenKathleen, Taylor Cyrus (2005)通过对阻碍大学新技术商业化的研究,提出立合作网络环境来化解此问题的方案。认dam D (2001)指出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要给与全方位的配合,企业的自保思想经常会给合作带来阻碍。提议大学要保持自主性,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应间接代收政府或其它企业的应得利益。Richard B. Dashe (2003)产学研合作要发挥各方优势,增强应变能力,对各种情况及时做出改变。并表示二十一世纪,大学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目标在于提高创新系统的效率,而不是使高校与企业的地位发生变化。

2.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创新

(1)重点内容:

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指出海尔产学研联盟的必要性,对国内外产学研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述评,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等基本问题。

对论文研究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论述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概念;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模式及选择;运行机制分类等,为本文写作提供理论支持。

分析海尔集团产学研合作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构建海尔集团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及与之对应的运行机制及发展策略。

对全文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展望海尔集团白色家电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2)创意或创新:

之前对于产学研的研究从是宏观或中观层而且多集中于理论研究。本文致力于微观视角,构建海尔集团产学研战略联盟。所构建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具体实践和实际运行中,除了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联盟的参与主体之外,还包括了政府、中介机构等在内的具体单位参与,实际是产学研联盟被简化记为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几个组成部分。可以说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涉及多个部门、多种因素的复杂战略系统

3.本文的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也是本次应用研究中运用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即是通过对产学研战略应用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尤其是在对产学研实务操作领域研究,对多个或单个典型企业的产学研战略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从而得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例如作者在对战术层次的产学研战略的总结,主要是通过多年累积的竞争策略,以及通过对各种信息的了解、吸收而成。

案例研究法是另一个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某一特定的研究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发展情况。产学研战略是企业在现在经济发展中企业竞争的重要战略,在中外组织的发展史上有诸多典型、可借鉴的案例。借用这些实际案例,更能深刻、形象的说明产学研实施过程中要点和策略。作者在产学研战略的实施过程研究中,广泛运用这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在本文撰写过程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查阅企业战略领域的文献,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分析研究的问题。包括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专业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得到现实资料,了解事物的全貌。另外,还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4.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设备或实验环境条件、某类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等等)及解决的办法

工作条件:

(1)利用网络,寻找搜集网络营销相关资料和与题目相关的研究论文;

(2)利用学校图书馆,查询摘录与论文所研究内容有关的书籍和期刊文献资料;

(3)去一些中小企业实地搜集网络营销方面的相关资料信息。

解决办法:

根据指导老师的推荐和要求,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的资料,并在图书馆查找相关的工具书进行参考阅读和摘录,进入学院网上图书馆查阅学院提供的期刊杂志上关于网络营销的文献资料,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实地了解其网络营销的相关信息;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做好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俊. 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06, (02) .

[2] 顾伟忠,刘兰. 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6, (01) .

[3] 刘力.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 教育发展研究, 2006, (07) .

[4] 谢科范. 我国产学研结合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J]. 科学管理研究, 2008, (01) .

[5] 张俊,李忠云. 产学研结合国际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4) .

[6] 刘晓钢. 产学研结合道路上的新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0)

[7] 刁丽琳. 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 (02) .

[8] 田华杰,孙静,王换娥.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效果与问题思考[J]. 生产力研究, 2011, (01) .

[9] 韩玉灵, 黄绍梅, 杨育敏. 我国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现状及障碍分析[J]. 现代商业 , 2011,(17) :282,281

[10] 柴建利. 河北省高校RD资源现状及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建议[J]. 企业导报 , 2011,(11) :199

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

(1)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已有的知识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和方向。

(2)通过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进一步了解该课题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何方面去对课题进行研究。

(3)做好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大量收集与课题内容有关的资料。

(4)自接到任务书起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开始撰写开题报告。

(5)完成开题报告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初稿。

(6)针对初稿的不足开始写二稿,保留初稿的优处,完善劣处。

(7)提交毕业论文三稿,对二稿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交于指导老师审定。

(8)确定定稿。按照格式要求打印出毕业论文。

(9)准备论文答辩。

第3篇:就业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论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包括论文选题、收集资料、设计提纲、选择案例、逻辑论证及反复修改等多个环节,是一项科学、综合、系统的工作。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通过确定选题,能够确定最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然后进行资料的收集,由此可见,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内容,也决定着采取怎样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直接关系到整篇论文的学术价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误区

(一)缺乏学术价值

毕业论文的学术性是学生是否通过答辩的关键,但是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是将一些已有定论的论题进行翻新,根本没有进行理论创新,毕业沦为依然是传达一些已经存在的结论性意见。这样的选题缺乏创新性,根本没有学术价值,丧失了毕业论文创作的意义[1]。

(二)偏离专业方向

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这样使得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是不能围绕专业的主要内容进行,而是将论文难易作为考虑的重点,这样会造成学生以侥幸心理“打球”,或者是直接偏离本专业。

(三)选题贪大求全

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单一性,汉语言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覆盖面极广,增加了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难度。研究过于宏观的选题对知识储备与理论基础都有很高要求,但是很多学生缺乏这两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是简单的认为宏观选题可以查找到更多的文献资料,容易凑数字,这样大大降低了论文本身的质量,是很多通过答辩的。部门学生不懂理论创新,一味的照搬参考文献的选题及内容,这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建议

(一)提高学校对论文选题及指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管理者必须提高对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要不断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由于扩招使得学生的数量急剧的增加,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不能形成正比,增加了论文指导工作的难度。因此学校除了招聘专业教师之外,还可以外聘教师进行指导工作[2]。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对兼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这样可以使得兼职教师尽快投入到论文指导的工作中。学校也可以聘请博物馆、图画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的论文选题讲座,为学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二)选题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毕业论文最关键的就是选题,选题需要长期的过程,不是随便选择一个题目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学生一定要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大量信息的收集、检索,然后确定最终的题目。要建立在对某一项学术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宏观把握基础上,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自身的专业和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专业与兴趣进行大量的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向指导教师请教自己选题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论文的初步构思。需要注意的是论题的选择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兴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以最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中去,这样显著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缩短论文完成的时间。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一样,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理解也不同,因此指导教师要基于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自身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选题的直接认识,使得学生带有目的性的进行信息的阅读,从而发现信息的独特性,再根据自身思维的特点进行写作方向的寻找,进而确定论题,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显著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指导

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很多指导教师要进行多专业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这样会显著降低论文的指导效果,学校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研究项目向学生进行选题的提供,将自己在研究项目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此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同时指导教师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想法不做过多的干预,只是进行简单的引导,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同中求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增加了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难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应对数量增多的学生,选题要准确,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家席.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51-154.

第4篇:就业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一般考察

理论(Agency Theory)主要是通过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人(Principal)如何做出最优的契约设计和机制安排以促使人(Agent)努力工作,从而提高双方利益,发挥组织最大效率。在委托过程中,业绩评价指标设计恰当与否,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能否最终使委托人目标利益最大化。根据理论,设计业绩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以使委托人尽可能全面和真实地了解人的实际工作和努力水平。

(一)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财务指标(例如投资报酬率、每股收益等)的最大优点在于其可以定量化,便于操作,有助于准确衡量人的业绩。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单纯地使用财务指标来衡量人的业绩水平,会促使人产生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来追求短期利润的动机。基于财务指标所存在的缺陷,辅之以适当的非财务指标有其必要性。

(二)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业绩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密不可分,对人的奖惩必须基于对人业绩的评价,激励机制则是业绩评价体系真正发挥管理控制功能的有力保障。现阶段,企业激励管理中采用最广泛的两种报酬激励方案是预算报酬方案和线性报酬方案。预算报酬方案通过比较事先制定的业绩标准和实际业绩而确定,促使人努力工作,力争达到并超过预先设定的预算标准而得到奖励。线性报酬方案由一份固定报酬和一份固定份额的产出分成两部分组成,人的薪酬和产出之间呈线性关系。

(三)激励方案的核心是制度设计。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委托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在事前签订一个完全合同来约束人的行为;再加上人行为的不可观察性,使得委托人很难监督人,监督效果差且成本高。因此只能从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入手,建立一套既能有效约束人的行为又能激励人按委托人的目标努力工作的机制。无论是预算报酬方案还是线性报酬方案,其激励成本随着业绩评价体系的质量上升而下降,当业绩评价体系的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预算报酬方案比线性报酬方案更优。换言之,线性报酬方案下的激励成本比预算报酬方案下的激励成本对业绩评价体系的质量变化更为敏感。业绩评价体系与报酬方案之间的这种数量依赖关系,为实务中企业根据其业绩评价体系的质量来设计和选择报酬激励方案、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理论在业绩评价应用中的中国问题

由于中国的特殊社会性质和所处的特殊经济转轨时期,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委托关系与理论的研究重点――私有产权下公司制企业的委托关系有着明显不同,这为理论在中国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国有企业委托关系特殊性的分析

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产权特征和经理人员的非市场化选择,国有企业委托关系自形成之初就与西方典型的公司制企业下的委托关系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3方面:

1.委托链的特殊性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等自由竞争化程度都较高,形成了“委托人――董事会――经理人”的简短链条。而在我国,由于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形成了“全体公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经营部门――企业经理人”的繁琐链条。委托链条每增加一个环节,初始委托人对企业经理人的监督就增加了一层障碍,问题就越明显。

2.信息不对称的特殊性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近年虽在市场化、规模化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离成熟和充分有效还有相当的距离,仍然缺乏以企业价值为导向的投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些国企经理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客观改善了企业经营,但是却无法从股票价格体现出来,市场发出的信号难以真实反映人的行动和努力水平。再加上人任命的非市场化机制,使得国有企业委托框架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向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那样通过市场竞争得到较为有效地缓解。

3.委托人行使监督权的特殊性

在国有企业关系中,拥有控制权的监管人员并没有剩余索取权,使得委托人对人的监控力度较弱,不会像私有产权下的委托人那样,有足够的动力对人进行选择、约束、监督和激励。同时,监管人员在行使其监管权时,出于个人偏好或自身利益的考虑,产生寻租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有追求内部人控制的不良动机,则很容易和监管人员勾结合谋,共同倾吞国有资产,严重损害初始委托人――全体公民的利益。

(二)理论在业绩评价应用中的中国问题

通过以上对国有企业委托关系特殊性的分析,可以看出理论在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的实践应用中遭遇了新的难题,并且成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任命没有任期,任期没有目标,目标缺乏考核,考核与奖惩不挂钩”等问题的根源,也是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1.业绩评价与战略脱节。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来说,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存在不少弊端。首先,业绩评价体系的战略导向性不强。“战略无用论”在中国本土企业的一部分经营管理者的头脑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仍然关注领导的偏好远胜过于关注市场的变化,由于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欠缺,对企业短期利益的注重导致了对战略的漠视。

2.业绩评价体系不全面。近年来,不少国有企业本来有着不错的财务指标,但由于不注意新产品的开发,不注意公司内部技术能力、制造水平的提高,使得客户满意程度逐渐恶化,公司走向衰退,不少企业更是走向了破产倒闭。因此,加大非财务指标的比重,重视对产品质量、顾客服务及满意程度的关注已成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

3.预算评价与考核脱节。在国有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以预算执行情况和业绩评价标准对责任人进行考核时,被考核方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绩效的影响,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考核方则常常掺杂太多的行政、人事因素去评价被考核方,使考核过程在“有色眼镜”下进行,即使考核了,也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势,无法起到对企业经理人行为的约束。

4.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相对而言,我国国企经理人的薪酬明显偏低。这主要源于国有企业经理人所面临的来自政府的行政性薪酬管制。薪酬管制带来的另一后果就是控制权收益带来的非货币报酬的大幅上升,如在职消费。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所带来的控制权收益似乎对国企经理人起着更大的激励作用。由于国企经理人的控制权多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可想而知,经理人必定会在与上级领导搞好关系等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而不是专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业绩评价机制

理论在解释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全面、预算评价与激励相脱节等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同时,也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解答:即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基于国企特殊的委托关系建立一套制度安排,来激励、监督和约束国有企业经理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业绩评价机制。

(一)以企业制度创新作为业绩评价机制建立的突破口

要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机制,两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是突破口,即产权制度创新和人选聘制度创新。首先,要改变国有股权高度集中的局面,通过股权分置改革让不具有真正监督动力的国家股东退出或减少在企业中的主导性地位,优化股权结构,建立一种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制度,让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直接承担起激励、约束人的任务。其次,要改变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行政任命制,使得经理人的选择不再依赖传统的行政路径,而是采用市场化选聘标准,更加注重个人的经营才能,促进竞争性经理市场的完善,保证有才干的优秀人才成为国有企业的人,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两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的共同推进将有利于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的强化。

(二)以人业绩考核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机制建立的支撑点

一种好的人业绩考核指标,无疑是业绩评价机制高效运作的关键支撑点。要进一步完善对人的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客观评价人的真实业绩,形成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为此应该拓宽评价内容,注重从企业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市场开发等多方面来考核企业人的业绩,形成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以加强委托人对人考核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并力求使业绩评价体系与企业的战略相联系,体现出战略导向性。

国资委于2005年9月出台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为《通知》)中指出,“在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应当考虑将市值指标引入国有股股东的业绩考核体系,合理调整国有股股东业绩考核指标,以促使国有股股东更加关注上市公司市值的变化情况,真正构筑起各类股东利益的共同基础。”将市值纳入考核体系,反映出考核思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价值的转变,体现了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日益科学性和全面性,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拓宽人激励方式,尝试新的激励方案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中,行政性薪酬管制一方面使得人面临薪酬明显偏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过度追求控制权收益带来的职位特权消费问题。这是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理论认为,应当将人的收入与公司业绩相挂钩,拓宽激励方式,尝试多种激励方案,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制等长期激励项目,发挥激励方案对人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实践中,我国亦有一些国有企业已经开始试行经理年薪制。为避免经理人在报酬利益驱动下产生盈余管理动机,企业可以考虑在一般利润指标基础上进行修正,制定新的业绩评价指标。如“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调整4项准备后的净利润”等。还可以参照经济增加值(EVA)业绩评价思想,以扣除资本成本后的经济增加值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这在鼓励企业经理人从事长期价值创造方面将更具驱动性。

第5篇:就业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物业管理是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培育,发展房地产市场过程中,住宅和非住宅房产商品化、服务化而出现的对居住、使用住宅小区、商厦的单位、居民提供公共和特约服务的新行业。随着物业管理的出现,在牧业产权人、使用人和物业管理的受托管人之间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民事法律纠纷迭起,它作为一种新类型案件,审理难度较大,加上现行法律、法规的滞后,且缺乏相应理论体系的支撑,在审判实践中面临许多新问题。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型的服务性行业还未制度化、规范化,物业管理中存在的法律新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显露出来,我国应加快物业管理的全国性立法,明确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间的法律关系,明确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协商市场定价导向,解决物业管理纠纷的途径。

关键字:物业管理;业主;发展商;

我国的商品房市场形成的近十年来,物业管理已经开始深入我们的生活。只要有新建的物业区,就离不开物业管理。我们从最初对午夜管理这个概念感到生疏到今天开始熟悉它,并逐渐有了更深的理解。随着物业管理的迅猛发展,随着物业管理规模和覆盖面的迅速扩增,广大业利意识的觉醒,物业管理的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的热点、难点和实际新问题,如现有法规的缺陷、业主的权利义务,业主、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物业管理公约的法律地位和功能,物业管理费用标准的价值导向和收缴行为的法律效力等等,也已经开始浮现出来。这些复杂新问题的解决,无疑最终都会归结到物业管理理论探究以及立法策略上来。我们国家从过去对物业管理这个领域里一片空白到今天制定一系列相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列如《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建设部第33号,国家计委,建设部有关印发《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的同志等一系列有关法规。这些法规使得我们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开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物业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有关方面的立法和规定正在趋于完善,很多人对物业管理还没有足够的熟悉和充分的理解。目前物业管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到了非要解决这些复杂新问题的关键时刻,假如我们不能从理论上科学熟悉和寻求出物业管理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就无法顺利地用立法途径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些复杂新问题,就可能使这些复杂新问题成为物业管理继续健康发展前进的羁绊,导致众多的法律诉讼。

一、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

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之所以出现许多新问题,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对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熟悉不清,错误的理解自己在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地位。发展商开发一个物业区,通过市场销售,将所建商品房逐渐,部分或全部出售给购房人,即业主。发展商的法律地位逐渐从原来开发项目的所有者,到把商品房售完,逐步转移而不再拥有已售出部分商品房的所有权。由于一贯发展商开发一个项目一般都需要几年,在这几年中,发展商对该项目拥有所有权。但当该项目完成商品房售出后,虽然所有权已经发生了转移,但大多数发展商在概念中认为其所建商品房的所有权仍未发生转变。他们仍认为物业区是他们所建,当然物业管理由他们管,这种概念往往把物业管理引入歧途。在法律上所有权的转移也标志着新的所有权人对其所拥有的财产的处置权、管理权。这一概念在物业管理中尤为重要,所以在物业管理中,都要以围绕向产权所有人提供服务为中心进行活动。

产权所有人是物业区内的主人,由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入住达到法定比例),组织以产权人为主的业主管理委员会,代表全体业主的权益。业主管理委员会是物业区内的最高权利机构。业主管理委员会制定管委会章程。业主管理委员会决定选聘或续聘物业管理公司,并负责和物业管理公司签定委托管理合同。业主委员会和已签约的物业管理公司,共同制定新的物业管理公约和新的物业管理收费标准,由已签过委托合同的物业管理公司代表业主管理委员会,选聘保安公司和其他专业服务公司向物业区内提供服务。

由于购房人是逐渐进入物业区内的,而且业主管理委员会是当业主入住率达到一定比例时才成立的。所以在物业区入住的前期,也即发展商仍拥有全部或大部分商品房的所有权时,一般由发展商布置物业管理服务,包括这一时期的物业管理公司的选聘,管理公约的制定和物业管理收费标准,都只能暂由发展商来确定。但发展商应在管理公约中或收费通知中注明,此种布置是一种临时性的布置,等业主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将由业主委员会再做调整。

只有理顺了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并让物业管理中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能正确理解这种法律关系,物业管理中的新问题就轻易得到解决。

二、发展商直接管理物业轻易引发的法律新问题

经济越发达,社会越进步,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专业性也会越来越强。从专业分工的角度上来讲,物业管理因该由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来经营,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许多不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有很多项目的发展商就独自承担起物业管理的重任。这些发展商在其内部附设一个物业管理部门,自制物业管理公约,自订收费标准,自己组织布置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总之,以主人自居对广大业主和物业区进行物业管理。发展商的这种行为轻易造成如下新问题摘要:

1.房屋本身质量新问题导致业主拒交管理费。房产做为一种商品,在居民消费中是最大的消费商品,也是较复杂的商品。商品的质量最难保证,质量新问题也是最轻易发生的。当发展商自己愿意承担物业管理时,就如同给自己的脖子上套了一幅枷锁。只要当业主的房子有诸如漏雨、强面倾斜,或是门窗裂缝,业主都会以此为由拒交管理费。

2.当装修出现质量新问题时。假如发展商交付的是精装修的商品房,一旦出现壁纸脱落、地板走翘,石膏板开裂或装饰物变形,业主都会以此为由来要求发展商减免几个月的物业管理费。

3.当实测面积和购买时的暂测面积有误差时。实测面积和暂测面积一般都是有误差的,一旦当这种误差对业主不利时,业主就会以物业管理费作为讨价还价的余地,迫使发展商让步。

4.采用分期付款或尾款缓交的情况。有的发展商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售房,业主先交百分之七十或八十的房款就可以先入住,后余款在入住若干时间内交清。这时假如发生房屋质量新问题,装修质量或水电气暖,以及面积方面的新问题,或有物业管理不到位的新问题时,发展上不但物业管理费收不上来,就连剩余未付的房款也难收上来。

5.有银行按揭贷款的情况出现时。发展上为了促销,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支持其业主购房,并为业主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假如业主不能按时还本付息,自己愿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假如出现上述的有关质量新问题,或物业管理方面的新问题,业主会拒绝向银行还本付息,而把承担债务的责任推给发展商。

之所以发生上面的几种风险,主要的原因是发展商不能积极主动地避开风险,而是把两个法律关系搅和在一起,这就导致了业主会把两个方面的风险,即购房的风险和物业管理的风险合并在一起,同时推给发展商。假如发展商不涉及或不直接涉及物业管理,而由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对物业进行管理,假如出现上述新问题,则责任轻易分清。该是质量新问题由发展商处理;该是物业管理责任由物业管理公司承担;该交的物业管理费则业主自然会交。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假如发展商自己独揽物业管理,一旦出现新问题,将很难从这些困扰和繁杂的法律泥潭中脱身。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发展商自己独自从事其开发的物业区的物业管理都是弊大于利。三、物业管理公约应在什么时间签署,由谁来制定

物业管理公约是约束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行为规范的法律文件,这是物业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文件。这个文件体现的法律关系比较复杂,他不仅体现了所有者和被聘用者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在这个文件里业主从所有者到被管理者,物业公司从聘用者到管理者,双方在发生着位置的变换。所有者同意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交给物业公司来行使,所以物业管理公约是物业管理中的最终要的法律文件。由于在物业管理立法中没有明确确立物业管理公约的法律地位,无论是业主、业主委员会,还是物业管理公司对于物业管理公约的法律地位和功能没有一个正确地充分熟悉,没有充分熟悉和发挥物业管理公约的真正功能,对于物业管理公约的签订不够重视。也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部分法官往往并没有将物业管理公约作为基于私法自治原则而衍生的物业管理的最高自治规则来对待,也没有把物业管理公约看成为物业管理的基础和准则,使得物业管理公约缺乏应有的法律约束力。

在物业管理的初期,由于发展商拥有大部分产权,所以发展商在物业管理中的功能比较大,又因为是发展商首先聘用了物业公司,所以最初的物业管理公约是由发展商来制定的。我们知道现在有关政府部门也印制了物业管理公约的范本,但那仅是一个简单的范本而已,很多内容还需要实际管理者增添。比较好的办法是发展商应和物业管理公司共同制定物业管理公约。但这时的管理公约里一定要规定有效期限,比如规定当业主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其有效期截止。

随着房屋的销售,产权逐步从发展商手里转移到了新的业主手里,发展商原来在物业区呢的位置由业主们代替,原来发展商在物业管理公约中的权利和义务也要相应做些调整。同样广大业主的权利和义务也应该在公约中得到充分体现,所以修改物业管理公约就势在必然。假如业主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决定选聘新的物业管理公司,当然就更应该制订新的物业管理公约了。不论是修改原来的物业管理公约还是制订新的版本,都应由业主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并会同物业管理公司一起根据物业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公约来。在物业管理实践中经常碰到业主担心侵害自己合法权益,而不愿意签订物业管理公约的情况,这也是物业管理公约功能得不到充分体现和发挥的一个普遍原因。因此,物业管理公约的功能要能够真正体现和发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确实保证物业管理公约的公平、公正、公开、平等以及合法、合理。在物业管理实践中,的确有一些开发建设单位或物业管理公司利用自己有权起草和拟订物业管理公约的途径,在物业管理公约的强制性或禁止性内容上,处于维护自己的私利而设定一些侵害全体业主合法权益的公约条款,这就背离了物业管理公约应体现的公平、公正、公开、平等以及合法、合理的基本原则。

四、物业管理费导致的新问题

以业主承受能力为借口,导致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偏低,是制约物业管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数物业管理企业疲于生计,必须靠其他经营收入才能维持收支平衡,这种普遍现象说明现行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收费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物业管理是市场行为,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物业管理服务收费也应遵循市场规律,应由当事人按照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自行协商确定价格。已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应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双方协商议定,可以通过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的形式确定,在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中应明确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确定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合理以及和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过低或过高的收费,都会导致许多业主迟延交费,不交费或抗交管理费。由于不交费或少交费,发展商或物业管理公司对业主适行停水停电,不让业主的汽车进物业区,停止通信或停电话,严重的则导致诉诸武力,引起法律纠纷。过高的收费或过低的收费会引起很多负功能,直接增加了物业管理的风险性。

五、如何区分物业管理费和物业管理维修基金

物业管理收费和费用标准的制定应是科学的和合理的,具体制定也是有其可行的方法的.各项收费的概念也应该搞清楚。物业管理中要收的费用有物业管理费、代收代缴的费用和物业管理维修基金。

代收代缴的费用是由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主处收来再如数缴给有关公司的,如摘要:水费、电费、绿化费、电视接收费、保安费、垃圾处理费、电话费、煤气燃气费、土地使用费等。

物业管理公司对物业区内提供服务的收费,也即物业管理收费。这笔收费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按每平方米每月多少钱来定。管理费是维持物业区正常运转的“血液”,没有稳定的管理费,物业管理公司就无法工作。假如一个物业区内成立了物业管理委员会,并且制定出了管理费的收费标准,则所有业主都应遵守这个标准,向物业管理公司准时交费。

但有时确有一些业主,只顾自己个人私利,尽管业主管理委员会已经代表全体业主制定了收费标准,但他们仍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拒绝向物业公司交费。这些人的拒绝交费产生的后果就是破坏了物业管理的正常秩序,享受其他业主的权益,也即直接侵犯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这些人不交费,其他业主多的费用其实就在为他们服务。这样的案例确实发生在一些物业区内。有时物业管理公司也采取一些强制办法,如停水停电等,但这种做法轻易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是由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管理委员会共同前去说服教育,假如仍不奏效,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采用法律手段到法院提讼,最后法院用强制执行手段解决。业主管理委员会在制定管理公约时,应该将如何制裁无故不交管理费用的行为的有关条款写进公约里。

物业管理维修基金又可以称为共同储备基金。设立物业管理维修基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巨额的非预见性开支,尤其是为维持和保存区分所有建筑物共用部分的正常运作、正常使用功能而进行的修缮改良的开支。这种修缮改良就是我们通常在物业管理活动中所讲的中修、大修和更新改造。由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的目的也是用于固定资产的中修、大修和更新改造,因此,物业管理维修基金的功能类似于物业区所有建筑物共用部分固定资产折旧费的计提。众所周知,所有建筑物在建成之后,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的损害。随着时间的增加,自然环境如风力、重力、震动、大气、水、雷电等对所有建筑物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侵蚀、老化、陈旧、残损。假如没有建立管理维修基金,就不可能合理、有效地布置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修理和保养计划,必然会加速所有建筑物的自然侵蚀、老化、陈旧、残损,以致会由于维修保养不及时使所有建筑物过早达到危险程度,缩短了所有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使之提前到达设计寿命,甚至于酿成伤害事故。相反,建立其了物业管理维修基金,就可以有效、合理地妥善布置所有建筑物的修缮改良,所有建筑物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维修养护,使所有建筑物处于良好的状态和正常运行,充分发挥所有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不断延长所有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改善和提高了所有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提高了所有建筑物的档次和适应性,进而推动了所有建筑物的升值,使所有权人获得有效地经济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投资的回报率。

在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立法中我们确立了物业管理维修基金和公用设施专用基金作为物业管理基金。其中规定各类物业管理都应设立物业管理维修基金,而公用设施专用基金原则上只适用于住宅类物业管理。这样做是因为住宅类的物业管理都直接面对着居民,同时在住宅区内用于居民公益性质的公用设施相对比较多,考虑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一般在需要对公用设施的维修养护以及更新改造时,需要的费用比较多,居民往往难以一下子承受,同时这些费用收集比较困难,这就直接影响了公用设施的维修养护以及更新改造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设置公用设施专用基金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相反对于非住宅类的物业管理,公用设施相对较少,费用小也比较轻易筹集,因此,没有设置公用设施专用基金的必要。

六、业主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和权限

许多实践证实一个物业区管理的好坏,和该物业区的业主管理委员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业主管理委员会由物业区内过半数的业主选举产生,代表广大的业主的利益行使权力。实际上业主委员会是物业区内广大业主行使权力的常设最高权利机构。

业主大会每年召开一至两次,由业主管理委员会负责召开。业主大会决议的内容有摘要:1.物业管理公约及《业主委员会章程》的修订变更;2.在合同期内解除终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解聘作为管理服务人的物业管理企业;3.物业建筑物的重大修缮或改良;4.物业建筑物的重建;5.业主委员会的撤消和重选;6.区分所有权的强制出让;7.约定专有部分或共用部分的事项。其中尤其是涉及到全体业主根本的共同利益的物业管理企业在合同期内的选聘、解聘,以及物业管理公约修订变更、业主委员会的撤消和重选等新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业主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审核管理公司呈报的财务报表和资金使用概况,对物业区内的重大资金支出或维修事项予以审核,批准管理公司运用维修管理基金。由此可见业主管理委员会的功能在物业区内是非常重大的。业主管理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每月都要定期举行会议,商讨重大新问题,以利于从早期消除物业管理中的隐患。

假如物业区内不设立业主管理委员会,而只是有发展商或物业管理公司决定一切,就极轻易造成很多对业利进行侵犯的事件,业主的合法权益就不会得到保护,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纠纷的出现。

七、正确的法律关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物业管理经营活动的基础

物业管理工作既烦琐,又复杂,既辛劳,又不轻易搞好。有关物业管理方面的法规目前还不太完善,所以由于物业管理不善造成的法律新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些新问题又极不轻易得到圆满解决,这就是我们目前物业管理所面临的现实新问题。要想避免物业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减少物业管理方面的风险,除了国家应颁布更详尽的法规和制定有关政策外,完善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是使物业管理工作走上正规的第一步。否则,法律关系不正确,导致以后一系列的工作都会出现新问题。

在目前要求所有的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管理委员会都正确理解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并用正确的法律文件来确定这些法律关系也是不现实的。业主管理委员会或是物业管理公司可以聘请精通房地产法律方面的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例如制作委托管理合同,物业管理公约,业主管理委员会章程等。律师还可以提供有关解决物业管理纠纷的法律咨询服务。同时还可以帮助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管理委员会制定其他一系列相关物业管理的规定,物业管理应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应该指出目前在物业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物业管理法律新问题远远不止上述这些,诸如物业管理的监督、开发建设单位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政府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等等随着物业管理的深入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的对物业管理的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深入探究和探索思索物业管理的法律新问题,强化物业管理理论探究,用所有权构筑起物业管理理论体系,从立法策略上构筑物业管理生存和发展的法制基础,是我们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每一个业内人士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只有通过我们大家的不断探索、开拓和进取,才能迎来二十一世纪物业管理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摘要:

1、刘佳能《现代物业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2、陈华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探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

3、程信和、刘国臻《房地产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高富平、黄武双《物业权属和物业管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5、夏善胜《物业管理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

第6篇:就业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对策;安徽肥东

肥东县位于江淮之间中部,是合肥市的东大门,总面积2211km2,辖18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总人口108.7万。现有耕地7.6万公顷,主要耕作方式为1稻1油(麦)。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53万公顷,总产量50万吨;油菜4.67万公顷,总产量10万吨以上;小麦2.00万公顷,总产量10万吨左右;蔬菜、瓜果1.87万公顷,总产量40万吨;花生、玉米等其他作物,常年各稳定在0.67万公顷左右。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963元。

近年来,肥东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走廊,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坚持搞好病虫害综合、达标防治,实施秸秆禁烧,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把建设生态农业放到农业生产的重要位置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1工作措施

1.1着力建设“合蚌路、店白路、梁界路”生态农业示范走廊

“合蚌路、店白路、梁界路”是肥东县中北部地区的主干公路,总长约120km,涉及民族、白龙、店埠、元疃、张集、响导、杨店、八斗、梁园、古城等乡镇。自2003年起,肥东县就在上述3条主干公路两侧各1km范围内建设生态农业示范走廊。在建设示范走廊时,肥东县本着什么适合就发展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土地平整、农村道路建设、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村能源等方面全面推进,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面貌改观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示范走廊内共建设施大棚蔬菜333hm2,建设生态林930hm2,建立花卉苗木基地100hm2,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333hm2,土地平整2000hm2,建设沼气池1000多口,修建村级道路270km。示范区内的民族、响导、杨店、八斗等乡镇通过利用人畜粪发展沼气,利用沼液、沼渣喂鱼种菜,利用玉米秸秆青贮饲喂奶牛,利用生态林改善生态环境等,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示范走廊已逐渐成为肥东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样板路、生态农业的示范路、农民增收的致富路。

1.2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县共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万公顷,约占作物种植面积的80%以上,其中,水稻5.33万公顷、油菜4万公顷、小麦2万公顷、蔬菜瓜果1.33万公顷、花生0.67万公顷、其他作物0.67万公顷。二是加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撮镇镇的香葱和草莓、八斗镇的无籽西瓜、民天牌大米、鑫麟驴巴、鑫华肉牛场牛肉等16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元疃镇丰宝鲜蘑菇、天雪牌面粉和大米等4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三是建立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在撮镇镇建立了200hm2蔬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区,集中在李六和旭光两村,主要品种为香葱。在民族乡的民族、大塘、山王村建立大棚蔬菜核心示范区133hm2,主要品种为辣椒、番茄、黄瓜等。在石塘镇建立了“双低”优质油菜标准化核心区2667hm2,涉及石塘镇20个村。蔬菜核心示范区基本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民族、镇镇核心示范区由当地乡镇政府聘用技术人员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农药,杜绝了禁用农药的使用,两核心区都获得了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石塘镇优质油菜核心示范区全部进行了统一供种,通过招标,由供种企业将种子送给农户,统一指导农户种植,农技人员分村组织技术培训,培训入户率达85%以上。四是实施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在全县380个村(居)建立了粮食作物平衡施肥示范区,每年示范面积1.33万公顷,平均增产1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其中,2005年在全县20个乡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67万公顷,肥料利用率提高近10%,节本增效400多万元。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每年县农业部门都对主要蔬菜基地和县城主要农贸市场及超市蔬菜样品进行检测,检测样品近2000多份,平均每15d抽检1次,同时接受农业部和市农委对全县蔬菜样品的抽检,抽检合格率一般在98%左右。

1.3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达标防治

一是坚持准确测报。县农业部门及时病虫草害防治情报,分类指导防治。对达到防治标准的作物主要病虫害提出防治意见,对没有达到防治指标的病虫害则明确提出不需防治,以减少农药污染。二是由农业部门推荐使用农药。县农业部门对防治某一种病虫害提出主要使用农药,没有推荐的农药则不提倡防治。2006年,肥东县在稻飞虱大发生时,就明确提出选用毒死蜱等农药防治稻飞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避免了盲目用药。三是基本杜绝了六六粉和呋喃丹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花生上的使用,蔬菜上基本做到了不使用有机磷等禁用农药。

1.4大力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肥东县每年将紧邻合肥市区和阚集飞机场的店埠、撮镇、长临河、石塘、包公等5个乡镇列为作物秸秆禁烧重点乡镇。这些乡镇午季作物主要是油菜和小麦,每到夏收季节,由于忙于安种,农民常常将作物秸秆一把火烧了,对城市周围环境产生了染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肥东县采取广泛宣传、行政推动、环保执法、机械打捆收购秸秆、帮助群众秸秆及时离田等措施,收到了积极效果。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县里主要推广了水稻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水稻留高茬还田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还示范推广了秸秆堆腐还田、秸秆青贮作饲料等技术,每年秸秆还田面积约3.33万公顷,占水稻生产面积的1/2左右。

1.5着力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

近年来,肥东县政府连续下发了《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药管理的通告》、《关于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无公害蔬菜使用化肥的规定》等文件,明确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化肥。肥东县农委也配套下发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切实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此外,肥东县农委农业执法大队也通过加强对全县农资市场进行监管和整治,严厉打击不法经营,严防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有效防止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和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1.6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肥东县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将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利用和开发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丰收。目前,全县农业旅游已经初具规模,主要开发园林观光游和农家乐旅游,共有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1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二星级农家乐2个、三级农家乐1个。其中,撮镇镇赵光村最为典型。2003年以来,该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原有33hm2养殖水面的基础上投资320万元,新建了7口鱼塘,新增养殖面积13hm2,同时,成片栽种藕、葡萄、枇杷、柿子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现在,赵光村已形成了一个集垂钓、餐饮、休闲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2006年,赵光休闲度假中被评为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区内的草房子、豪江瑞景等景点被市旅游局授予“二星级农家乐”称号。撮镇镇也被评为省优秀旅游乡镇。2007年“十一”期间,肥东县农家乐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旅游接待总收入达57万元。

1.7努力建设农村生态家园

加大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肥东县紧紧围绕农村生态家园建设这条主线,以发展畜牧养殖业为重点,以沼气建设和面源控制工程为纽带,以打造农村能源示范村、建设精品示范工程、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点带面,抓巩固、求发展,努力推动农民群众传统生产、生活观念和方式的转变,有力推进了全县畜牧养殖业和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全县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

1.7.1以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实现牧业产值15亿元、渔业产值4.5亿元,计19.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8.6%。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近30%是来自畜牧养殖业。2007年是肥东县畜牧养殖业加速发展的跨越之年。1~6月份,全县存栏生猪32万头、家禽512万只,奶牛3700头、山羊5.2只,与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10%、22%、和3%;出栏生猪42.3万头、家禽1042万只、山羊5.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9%、15%和9%。受到畜禽水产品市场价高和养殖利好等因素的拉动,肥东县适度规模养殖比重显著上升,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蓬勃发展。目前,全县万头猪场共发展到10多个、10万只鸡场120多个,发展各类养殖大户40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60%以上,共有14个畜禽水产品、8个产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2007年1~9月份,全县共新增各类养殖场(小区)150多个,其中,和诚公司张集养鸡场小区已建成投产,年出栏鸡400万只以上。

1.7.2农村沼气等新能源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农村沼气建设。目前,肥东县共建沼气池1.4万口(使用率达91%,综合利用率达85%)、千口沼气乡镇3个、连片百口沼气池村35个、农村能源综合利用集中连片点16个,新建和完善生态家园示范点(村)近40个,涉及农户3200余户,形成了处处有点,点中有户、有园、有村、有场的特色,涌现了八斗镇中胡村、长临2814渔场等一大批生态家园建设的典型。结合新农村建设,肥东县还在八斗镇中胡村、梁园镇邓岗村及新向阳等村示范推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饭煲,新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沼气净化装置,使农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有力促进了农村节能减排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7.3循环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沼气为纽带,采取“猪-沼-果”或“猪-沼-菜”等模式,带动林果业、蔬菜种植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8积极构建林业生态绿化网络

肥东县积极开展了对林业生态的大治理,消灭了荒山,实现了绿化达标和森林分类经营,建设了1.33万公顷退耕还林和长江防护林,新建了1200多千米的绿色长廊和2.67万公顷的农田林网,推动了300多处村庄绿化试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全县林木覆盖率达16.52%,拥有生态公益林2667hm2,极大美化了环境,改善了生态。

2存在的问题

肥东县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深入研究,逐步加以解决。一是肥东县作为省会合肥市郊区,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个直接而不容回避的大问题,这给肥东县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二是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不强,科学种田的技术水平不高,超范围、超标准使用化肥、农药,随意丢弃有农药残留的袋、瓶等现象屡见不鲜;三是由于大量农药、化肥、激素、农膜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以及农村生活垃圾露天随意堆放,农业面源污染普遍而严重,直接影响到当地水源质量,对农业灌溉水甚至饮用水造成污染,这必将影响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四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肥东县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3对策与建议

3.1要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减少各部门在制订和实施专项规划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

3.2要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和宣传引导

要坚持科技战略,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广泛宣传和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加强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培训,传授给他们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激素、农膜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3.3要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要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要突出抓好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猪-沼-果(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3.4要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对于蔬菜、瓜果、稻麦、油料等主要农作物要全部按照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部分产品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主要农产品基地要能做到树牌立标,在标牌上告示禁用农药品种及其他技术操作规程。要加强无公害核心示范区建设,进一步规范核心示范区管理,并以此示范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要加强对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安全水平。超级秘书网

3.5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资市场管理

要增强农产品检测服务功能,加强检测设备的配置等硬件设施建设,培养和增加专兼职检测人员,同时将农残检测向种植基地、大户、企业延伸,提高检测覆盖面、代表性和权威性。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主要检查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严防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坑农害农,确保农业生产逐步向生态健康方向发展。

3.6要努力拓宽生态农业的投融资渠道

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设施栽培、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政府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倾斜。要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第7篇:就业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制度委托会计信息

一、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工作目标定位的不明确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都制定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规范,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不仅直接涉及会计规范的价值取向和会计方法程序的选择,同时也有利于会计目标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规模、组织结构和资金来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导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是以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为背景制定的财务会计规范,与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模式和资金运行的模式差异较大,再加上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研究和制度建立上的缺位,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不可避免地陷入选择适用性财务会计制度的困惑。

财会人员的双重受托责任,源自于委托关系,他要求财会人员同时维护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履行核算控制和监督经营者的双重责任。按照我国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均属中小企业之列,他们中的大多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却浑然一体,企业所有者自行管理企业,也就是企业不存在委托关系。财务会计人员只接受所有者委托,监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有无偏离原定的企业目标,确保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时,却仍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代表利害关系各方,保证为所有利害关系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实践证明是不现实的,这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又一困惑。

中小企业在会计制度方面正面临着漠视相关法规和制度,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同时还存在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很难进行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要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小企业老板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投资,聘请高质量的会计人员,会计出纳必须严格分人管理,控制资金风险。

二、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不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是以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为导向的,虽然财务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经营者用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但由于经营者是企业的“内部人”,掌握着财务信息的生产和供给的权利,他们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从自己的决策需要出发,直接从企业取得比财务会计报告更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如果以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为主导,则企业会计所披露的范畴就不再仅局限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还包含了管理会计等内容,不仅可提高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更重要的是还易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8篇:就业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从宏观层面上看,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和信用文化的发展演进,制约着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效力和监督管理的有效性。比如,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社会信用观念的形成、政府职能的转变、法律体系的完善,都直接影响着银行业监督管理的有效性。从微观层面上看,银行业体系的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形式,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能力与水平,监管当局的监管理念、专业化水平、秉公执法程度将是制约银行业监管有效性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银行业监管面临的银行业问题

1、按照我国社会发展在地域、城乡的不均衡特点,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特点各异,银行业监管工作重点不能“一履适千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东西部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矛盾。在金融业尤为突出。一般地,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在金融总量上,而且在金融业务创新方面要远远超过中西部和农村等不发达地区。银行机构的风险问题和表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监管政策所产生的监管效应也会有所不同。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银行机构存在的风险问题的复杂性,要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控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水平落后,信用风险严重等问题;发达区域银行业除了上述风险问题外,还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表外业务风险等问题。因此,所要求的监管技术水平和监管的侧重点也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统一监管部署和监管战略的有效性。

2、银行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同一监管政策将产生不同的监管效应。我国存款类银行机构按照所有者形式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由于所有制形式不同,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及其效力、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动力也不同。比如,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股权资本构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其资本具有内在的约束激励,这类银行的所有者具有规避风险的动力。对这类银行的监管就可以按照市场化银行体系所形成的、比较成熟的监管框架和监管政策实施监管。然而,对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而言,其资本结构中国家信誉资本占绝对比重,股权资本失去内在的风险规避激励。股权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这类银行机构的内在风险控制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外部监督管理。对这类银行的监管就不能完全套用市场化成熟的监管原理。外资金融机构,大多来源于发达的市场化国家,风险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都比较先进和完善,但这些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金融业务一般比较复杂,金融衍生业务的比重相对较高,要求较高层次的监管,应按照国际银行业监管惯例和技术实施监管。

3、从我国银行业体系结构看,靠国家信誉资本维系公众市场信心的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银行业体系占绝对比重,其改革的滞后和管理的外部性,在相当时期内将使银行业监管停留在以现场稽核检查为主的传统监管模式上。由于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我国银行业体系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截止2002年底,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有居民存款总量占到整个银行业体系的91.7%。无论国有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其盈利状况和资本充足状况都有待提高。从维护市场信心的角度看,这两类银行机构基本上靠国家信誉来维系公众对他们的信任。从总量看,这两类银行机构的稳定性决定了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因此,这两类银行机构仍然是银行业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监管思想,银行机构的内部风险规避和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监管检查评价和市场纪律是风险管理的外部机制。然而,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缺陷,造成这两类银行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利益约束。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监管原理和理念,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非现场监管上。在相当一段时期,外部监督管理仍然是有效的监管形式,要加大现场监管检查的频率和强度,要加大对内部管理不善、违规操作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以弥补内部控制不力的缺陷。

二、银行业监管面临的监管问题

1、监管理念更新滞后制约了监管水平的提高。我国银行业发展和管理的特殊历史背景,使银行业监管始终抹不掉政府行为的影子。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快了银行业商业化改革和银行业监管改革的步伐,但由于对银行业风险管理和监管理论研究滞后,监管的理念没有及时更新,监管政策缺乏前瞻性。银行业监管绝不仅仅是传统理念中简单的行政管理,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稽核问题。它是一种包含金融学、管理行为学和信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问题。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就很难感悟监管政策的潜在效应和我们应该遵循的监管政策取向。事实上,银行业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方面风险的特殊性,相对银行内部人而言,外部人不可能完全掌握其风险问题。银行资产的不透明性,决定了外部监督管理作用是有限的。银行业监管虽然是一种强制的政府监管行为,但在强制的背后,却更多地隐含着激励相容的监管理念。强制监管只有通过一些激励机制,充分激励银行机构在风险规避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把强制的监管政策和行为变成银行机构的一种主动意愿,才能使监管发生效力。例如,资本要求监管作为一种强制的外部要求,只有与银行机构潜在的隐性资本———银行业从业价值(Franchisevalue)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监管效应。国际银行业监管历史和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变过程,证明了银行业监管的激励相容理念。

2、监管政策研究滞后削弱了监管政策的有效性。银行业安全网政策的目的是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事实表明,缺乏监管政策协调效应的兼顾,一项监管政策在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同时,可能导致反稳定副效应。例如,美国存款保险政策在有效消除银行恐慌和挤兑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道德风险。事实上,在银行业安全网政策中,存款保险制度、资本充足监管、市场准入和退出、问题银行处置政策之间,并非彼此完全独立,各项监管政策之间存在较强的微观反馈效应。只有充分兼顾这些政策之间的协调和搭配,才能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这也正是银行业审慎监管的意义所在。我国银行业监管虽然已经有许多年的经验,也经历了问题银行机构的风险处置,建立了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但由于长期的行政管理角色惯性作用,难以突破传统的政策思维定势,在监管政策的

协调搭配方面还有待引起重视。比如,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和隐性存款保证,加上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管制的无效性,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银行监管制度要创新,更要考虑监管制度的有效性和政策效应。

3、监管队伍专业技能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和发展的要求。不论是非现场监管分析、现场检查、日常监管审批,还是监管政策把握,都需要有一支精通监管知识和业务的监管队伍作智力保障支持。监管理念的更新,不是务虚的口号,是基本理论修养和业务技能在实践监管工作中的具体化,是实实在在的体会。只有监管人员熟练掌握了银行具体业务操作和风险点,甚至要精于被监管对象,才能检查出问题的症结,评价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性。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队伍的金融业务水平,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业务操作和财务分析方面,与金融监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过去只重视日常行政监管,监管队伍的业务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监管理念的更新和风险的防范控制,需要一大批精通金融业务的监管人员来实现。只有监管人员既精通被监管对象的业务经营、财务状况和内控制度,又熟悉被监管对象相关业务的经济政策、行业运行和市场变化等,才能比较准确地掌握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及相关市场变化可能对金融机构带来的潜在影响,真正发挥风险预警、识别和控制的监管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1、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的监管政策。在银监会统一制定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操作规程下,各银监会分支机构要根据本辖区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状况,准确判断本地区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统一监管标准的框架下,针对地区特殊性,各类机构内控制度、业务特点和风险问题的差异,研究分析各种监管政策的适用性,制定区域性的、有针对性的监管政策和监管重点,使监管政策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2、加强监管政策的理论研究。尽管国际银行业的业务领域和风险特点逐步趋同,银行业安全网制度和监管政策也逐步完善,但这些制度和政策随着宏观和微观环境的不同,其有效性可能迥然不同。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这些制度、政策的同时,要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加强政策的理论研究,做到洋为中用,制度创新。

3、建立一支精干的监管队伍。金融业监管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不能视同一般行政管理部门来考量和配备干部。一方面要求具备廉洁奉公、懂管理、善管理,另一方面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因此,应该建立相应的执业资格制度,对不同的岗位要有不同的执业资格标准。只有监管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保证监管水平和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当前,应抓紧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培训财务会计、信贷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培训。

第9篇:就业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作为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其融资难状况在总体上并未得到改变,快速的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抑制其活力的瓶颈。再者企业融资是企业理财的重要决策之一,我国的民营企业要想在新世纪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有作为,就必须解决好融资问题。

1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

民营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巨大贡献与其获得的金融支持极不对称。民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1金融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放贷的经营成本较高

金融机构向民营中小企业放贷所涉及的经营成本大大高于大型企业。由于金融机构贷款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等大致相同,而每户民营企业平均获得的贷款大大低于大企业,因而民营企业每笔贷款的经营成本对金融机构来说相对较高。据世界银行1978年在菲律宾的调查,大额贷款的运作费用为贷款总额的0.3%~0.5%,而向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尽管金额较少,运作费用却高达2.6%~2.7%。

1.1.2金融机构“亲大远小”倾向突出,所有制偏见仍很严重

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主要是面对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因为对其放贷风险相对较小,安全可靠,利润也丰厚;而民营企业因其经营规模小,资信状况差等原因,难以像大企业那样与金融机构建立传统联系。由于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放贷获得的收益相对较低,而承担的风险相对较高,使其收益与放贷所承担的风险不相称,导致“亲大远小”倾向突出,这是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享受平等待遇的突出表现。调查显示,1996年在北京中关村的上千家科研型民营企业中,只有约20%的企业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金融机构现行的融资体制主要是为了适应国有企业外源融资的需要建立起来的,由于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所有制的不同,所以很难通过这种融资体制来实现融资。另外,金融机构在思想上仍然不能改变传统的信贷观念,存在严重的政策性歧视。金融部门只看体制、不看效益,将饱受资金困扰的民营企业拒之门外。

1.1.3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机制

由于政府对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贷款缺乏相应的鼓励措施,导致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放贷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内部缺乏竞争,贷方市场占主导地位。如果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竞争,企业就能以自己的条件来选择金融机构。按照经济学原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只要接受市场价格(利率)的人都可以得到贷款;但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金融机构不是提高利率,而是减少放贷,不管企业愿意付出多高代价,也不向你发放贷款,这就是所谓的“信贷配给”,从而导致符合信贷条件的民营企业贷款受阻。

1.2政府职能机构不健全

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机构不是按照民营经济运行的要求设置的,因此出现了民营经济政策政出多门的现象,不仅政府的计划部门在制定关于民营经济的政策,税务、劳动、工商管理等部门也在制定此类政策,从而造成了政策混乱,有时甚至产生矛盾,这种状态难以形成政府与民营经济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正因为政府职能机构不健全,中介机构也难以健康地发展起来,导致民间投资者在获取投资信息,争取资金支持方面不能普遍得到有效的服务,从而加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度。

1.3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

1.3.1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存在认知偏差

(1)对自身承担风险能力的认知存在偏差。民营企业的企业主偏向于过度追求发展速度,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经营不够稳健;在过度追求暴富的浮躁心理等非理性思维支配下,往往风险意识不足,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另外,从财务管理角度看,一些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在资金运用、债务管理方面没有系统化知识,导致承担债务过多,超出自身承受能力范围的现象。

(2)对履行债务义务的认知存在偏差。对所欠债务还本付息,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许多民营企业不注重信誉,对履行债务的义务重视不够,“欠债老大”、“逃废债”现象很多。债信(即还债信誉)问题的存在,使银行贷款风险程度大幅度升高,导致贷款意愿大大降低。

1.3.2民营企业高比例歇业或倒闭使金融机构放贷风险加大

民营企业的不稳定性及高歇业率或倒闭率,加之在市场变动和经济波动中表现出的脆弱性,是金融机构惜贷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有近30%的民营企业在两年之内就退出市场,近60%在4~5年内消失,如此高的倒闭率和歇业比率,使得金融机构放贷时慎之又慎,加上放贷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较高,导致金融机构不愿给民营企业放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