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自主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主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主教育论文

第1篇: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一)重视情感教育的思想建设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所以对于教育具有永恒价值,在于它是一个思想体系,影响深远。情感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其对象和其他教育对象一样都是人。这样的一种教育如果缺乏思想的引导,是不能够为儿童的情感教育提供一个科学方法指导的,更不能解决儿童情感教育的现实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它、理论上完善它。特别是教师要从心理科学或教育科学的角度上去建构情感教育的理论支撑,像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中对道德的要求“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等,都应该为我们建构情感教育理论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索。

(二)净化美化“小范围环境”

卢梭自然主义思想孕育的环境基础给我们重要启发,这里首先强调净化“小范围环境”。所谓的“小范围环境”是对学生发展造成直接影响的环境,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到的环境。那些遥远的事物与学生不容易发生影响的环境可以放缓,由“小范围环境”的净化进而波及大范围的环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和情感倾向。教师要尽力排除现存教学环境中的不良现象,清除围绕在学生身边的丑陋事物。每一个影响情感教育发展的邪恶东西都要尽力排除,发展壮大优秀的具有正能量的环境,去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舒适的新环境。

(三)教育过程智情兼备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注重感觉批判理性的观点,是我们在现实的教学中要智情兼备。注重知识的学习本身没有错误,错的是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主智教育为主的,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或冷淡了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教育只是作为传递知识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学生更多的是机械的学习接受,很少有情感的交流,没有了情感的交流,自然而然也就不会有情感的共鸣。因此,要在智情兼备的教学理念下,丰富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既要用知识来促进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也要用情感来丰富知识学习的乐趣。这一过程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只有教师首先具备了积极的情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关注人的价值,注重人文情怀

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关注个人的价值追求,强调人性;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关注人的价值,注重人文情怀。学校教学往往制定严格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对学生的发展评价也是量化标准,进行制度化考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设置标准答案,忽视人性化见解,没有人文情怀。大力宣扬人文情怀,关注人性,可以达到对学生情感的渗透和心灵的感染,从而培养出真正具有生命情怀和情感体验的人。这尤其要发挥语文学科在人文情怀培养上的重要性,切实把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人文美和情感美。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以学生更多的宽容,更多的人文情怀,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冷淡;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这就是强调了人文情怀的重要性。

(五)注重情感教育的阶段性、和谐性及发展性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提出了方法原则的阶段论及归于自然的和谐教育。其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在情感教育的实施中应尊重儿童成长的阶段规律。这就需要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不同作用,在不同阶段三者各有核心而彼此又密切配合。家庭是基石,学校是关键,社会是磨练。家庭应该是情感教育的科学出发点,儿童一出生接触的便是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教育,要让儿童对父母的爱进一步发展为对全人类的爱。进入学校后,儿童要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儿童的情感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因此,学校要更加关注情感教育。进入社会,儿童的情感基本已经成型,但仍然在不断发展着,这时就需要在社会中进行磨练和检验,不断丰富和充实情感教育的内涵。

(六)探索情感教育的科学方法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提出了方法原则的阶段论,但情感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进一步说是对心灵的呵护,属于精神层面的问题。而人的情感丰富多彩,人的心灵和精神具有极大的内隐性,他们伴随着现实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受制于真实的情境,没有特定的量化指标。这些特点使得对情感教育的实施成效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价,久而久之,使得人们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低,情感教育的发展也就受到限制。其次,情感教育的研究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正是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的情感教育还很缺乏,像近年来高考过后学生撕书;为了考试升学,取消体育、美术、音乐课程;社会上老人倒地众人不敢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现象都充分说明了情感教育不到位。因此,探索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方法,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迫切而又重要。

二、总结与反思

第2篇: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1.1缺乏对父母辛劳养育的感恩之心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既是美德的传承,也是每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一些学生丢弃了父母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的品德,在学校不比学习成绩比消费水平,讲阔气、讲排场,超前消费,买高档电子产品、出入高档餐厅,荒废学业,不求进步;有部分学生极少主动关心父母,不能准确记得父母的生日,只知道向父母要钱,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激之情,还常常拿自己与他人的父母比较,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

1.2缺乏对老师谆谆教诲的感恩之心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老师的辛劳付出,正所谓“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一些学生对待教师缺乏起码的尊重,如遇见老师,装作低头看手机而不打招呼;在老师的答疑解惑之后,不懂得说句“谢谢”;更有甚者,随意缺课迟到、随意进出课堂,带头违反课堂纪律。

1.3缺乏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无私帮扶的感恩之心

现在的大学生对来自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他们把此类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后不思回报,甚至不愿提起;在申请奖助学金时,同学之间互不体谅,争先恐后,有学生认为这是机会,不申请就吃亏了,即使是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在获得资助后,也认为资助金本来就应该发给他们,何谈感恩,有时还会埋怨资助力度太小。有不少贫困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帮扶下,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在毕业后,其中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不予偿还;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催缴贷款表示厌烦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企业为到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垫付了所欠学费,然而工作一两年后,有些学生选择跳槽,更有甚者,早已忘记企业曾经为自己垫付的学费。

2感恩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诸多关系,恩情就是其中的一种。“感恩”是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给予自己帮助的高度认可,并将付出真诚的回报。感恩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懂得感恩、积极施恩的人一定是明礼诚信的人,时时处处知恩情,他们在实践中定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有责任、敢担当,受欢迎,实现中国梦的栋梁之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3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思考

国家的资助政策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带来了希望、信心和力量,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求得真知,习得本领。每位学生理应感恩,对于感恩缺失的现象,必须在资助的过程中,加强育人,创造条件,让恩情永驻。

3.1拓宽教育途径,夯实大学生道德品质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层面,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付诸实践,莫让这些道德知识书面化,给学生造成“假、大、空”的感觉。在教师教学层面,高等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相结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资助育人层面,要教育学生领悟道德的重要性。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优良的道德品质会赢得社会的尊重,体现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模范引领计划,表彰那些懂礼貌、讲文明、有爱心、尽孝道的好学生,宣传典型的道德模范案例,用情景融入的方式引导受助学生试想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得不到帮助,自身的感受如何?使学生真切感悟情操的境界,做一个有优良道德品质的人。

3.2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责任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人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够时刻体验“责任感受”,将内在的责任感外化为责任行为,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就要重视营造“负责”的校园氛围,依托校园广播、宣传栏、教育网站等媒介,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组织各类具有道德责任教育意义的讨论会、辩论赛,使责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把“负责”作为行为准则,建立从入校到毕业、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的责任教育体系,将学生置于这一良好的氛围中,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使享受国家资助的学生明白,有责任和义务去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签订了合同,就必须诚实守信,按时履约,负责到底。

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心理品质

在心理学理论来看,品德问题往往与个体心理有关。高校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物质匮乏的压力,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自立自强、奋发向上、忧患意识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但独立意识和依附心理、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也一直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导致价值观的扭曲,沉寂于自己的偏执理解,认知不到他人赐予的恩惠,不能也不愿帮助他人,私欲代替了责任。因此,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必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对心理贫困学生的专项辅导,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认识事物,修德博学、明礼诚信,知恩、感恩、报恩。

3.4开设法律课程,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

法制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他们疲于专业文化知识的研修,很少接触法律这一学科。高校应有意识地调整法律教育的内容设置,将专业教育与法律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更有利学生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在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进而增加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法规、制度的敬畏感,使他们自觉按照要求,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凡事能从法律的角度去考虑,促进其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法、懂法、知法的新型大学生。

3.5组织感恩实践,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磨练个性、锻造人格,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就是社会实践。学校要积极组织和带领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始终贯彻“生活即教育”的原则,借助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开展“知耻感恩实践”等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党团支部活动、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寒暑假“三下乡”、专业实习、毕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感恩实践活动,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实际行动。当“知恩图报”形成风气时,人的良知将得到彰显,境界将得到升华,生命将得到完善,整个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4结语

第3篇: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需要打消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以平等的地位来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对语文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教师要激励他们大胆地提出来,并对这些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使其他学生都向他们学习。通过发现问题,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但是要精讲少讲,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使他们在互助合作和探究过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主动思考,使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二、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教学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合作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具有独立性和合作性,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自主性。学生的学习在积极互动下不断取得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让他们通过认真阅读语文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使课堂学习具有针对性。通过互动学习和探讨,学生掌握了不懂的问题,而教师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一带而过,既节省了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又能让整堂课的节奏紧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让他们主动说一说感受,提一提疑问。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提出了许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为什么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认为它在说谎呢?青蛙最后相信小鸟的话了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反映了他们的思路方法。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我及时加以开拓,运用使课堂教学教达到互动。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互动。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教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三、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异思维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才能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激发他们的语文智慧。语文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仅仅只有一个,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去分析,获得合理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和他人不同的看法,对于和教师的讲解有疑问的地方也要大胆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语文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我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雨来是小英雄呢?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雨来很勇敢,所以他是小英雄。”还有的学生说:“雨来面对鬼子不害怕,所以说他是小英雄。”还有的学生说:“雨来靠着自己机智和勇敢在鬼子的枪下活了下来,所以他是小英雄。”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他们说出来的答案也不同,这些答案虽然是片面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都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并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感受。

第4篇: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中的探索;趋势;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17-01

1.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实施自主学习教育,培养自主学习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的偏差,首先,观念更新不够彻底。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其次,教师自身培训不够。新课改对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陈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也不能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教学宗旨。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最后,外部条件不够。教学创新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但现实中不仅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而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2.教学中的探索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所占课时最多,所用精力最大,被誉为"智慧之源"。简言之,每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各有不同,而积极建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必须提倡。

较深、不易理解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必学习中获得发展,如,《猫》一课力现所蕴含人文精神,教学时可以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点拔、深化、评价。

如此,不但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小学语文教学自主习方式势在必行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其有益于学生学习 、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造就。

3.1 新课程的呼唤。《标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重要地位是:"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条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保障。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知""能"并举,具有美好之情愫、良好之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开发创造潜能,发展个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时代的必然,新课程的呼唤。

3.2 语文教育的渴求。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特点有三: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美学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建构主义理论),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母语有一定的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条件、学习情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3 时代的呼吁。现代学生观--学习的主体、各有个性的人、处在发展中的人,现代人才观--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终身学习,现代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师生在目标一致的学习过程中和谐共振,共同发展。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则为现代性教育之需。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参考文献

[1] 蔡俊洁.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应走出三个认识误区[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第5篇: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大学生民主法治观 教育资源

一、村民自治蕴含着的民主法治内容

村民自治作为民主法治进程中的初始形式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民主法治内容,在民主化实践中建立起了系列民主秩序和法治规则,推动着民主法治的发展。第一,村民自治蕴含着权利观念。村民自治权作为村民所享有的权利,体现了村民自己当家做主,村民享有直接民主,属于村内事务,可以按照自己意志自主决定,不受上级行政及有关组织支配和干预,自行处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自觉接受村规民约的规制。第二,村民自治蕴含着责任意识。村民自治下的责任要求自治权的产生基础是基于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同,自治权的运行也是基于农民群众的广泛授权,大众在选举和权力运行监督时要承担相应责任。责任意识是村民自治良性运行的内在保障,随着权利观念的强化,在村民自治进程中,村民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负有的义务,会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村民自治蕴含着政治参与意识。村民自治的各个环节都非常注重强化村民自身的参与角色,通过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将抽象的民主精神具体化。通过参与,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一味被要求服从组织的个体,而是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的主体,认识到乡村要治理好,自己得参与也必须参与。第四,村民自治权蕴含着契约精神。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将权利、义务和政治资源平等地分给每一位村民,村民根据自己的情况平等选择,这就使得农民有了契约精神。①村民一方面基于契约原则将权利授权给村委会行使,于是便产生了自下而上的自治权,另一方面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对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决策和监督,保证自治权不被滥用。第五,村民自治蕴含着法治理念。村民自治在本质上是法治,是国家分权给农民,让其依法行使自己民利的结果。在这一法治理念下构建的村民自治制度,使得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得以提高,法律权威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权力制约观念等得以树立,为民主法治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第六,村民自治蕴含着规则意识。村民自治生产生活中,村民往往自觉地达成共识并制定一些规则,以维护村内的各种秩序,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和升华。这些规则意识,要求村民对自治运作规则有相当程度的认同和信任,自觉突破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和乡土规范的狭隘藩篱,自觉地依法治村和合理治村。

二、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的逻辑关联

首先,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内容具有内在联系性。对于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村民自治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范畴。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教育则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这种教育就是要立足民主法治现状,通过开发利用民主法治资源,培养大学生的民主精神、规则意识和法律至上观念。而村民自治文化资源所体现的权利、责任、政治参与、契约、法治、规则等意识和观念正好与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相呼应,村民自治文化资源所反映的作品及展示正好是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的生动题材。

其次,村民自治文化资源能增强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的针对性,促使教学目的的实现。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最主要内容,作为农村改革的三大创举之一,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它不仅成为废除体制后农村基层新的治理方式,还为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制度建设元素。因此,通过利用村民自治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不仅向他们介绍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历史和经验,培养他们的民主、法治意识,更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践,在具体、生动、直观的素材中,进一步认识和探索中国特色民主法治建设道路。

最后,利用村民自治资源开展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是高校在推动民主文化发展中应负的责任。村民自治发端于中国社会的最基层,在发展过程中,尽管还有很多不民主的因素,但是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为农村培育了若干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现代民主因素,已经成为中国民主法治的生长点。高校作为引领文化的阵地,既可以用村民自治形成的民主文化价值培养人、塑造人,又可以用成熟的思想文化引导村民自治民主文化前进,通过树立引导村民自治文化与高校民主法治观教育相结合的自觉意识,传承和推进最基层的村民自治民主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文明化、个性化、社会化,为社会塑造具有较高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人才,并通过一代一代的学生,将内化于心的民主法治价值渗透到社会,促进民主文化的发展。

三、利用村民自治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民自治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但是,如何实现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与民主法治观教育的有效结合,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实际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目标不明确。对村民自治文化资源的选择随便滥用,资源的选择与教学目标不一致,与教材内容的配合不密切,导致受教育者难以认同和参与。二是开发利用的方式程序化、简单化。许多地方开发利用的方式局限于参观、考察村民自治示范点、展示中心、博物馆、纪念馆等,更多是直观的感受,没能上升为体系化的理性认知,没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三是村民自治实践基地的建设欠系统化。对实践基地建设尚缺乏系统地规划,条块分割现象严重,资源共享少,没能和民主法治观教育的课程设置或学科建设相衔接。四是教师运用村民自治文化资源的能力不足,缺乏综合性要求。民主文化资源的利用要考虑整合不同学科和不同知识体系的内容,围绕某一专题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规则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教育,许多教师因为专业和实践的限制,导致能力欠缺。五是高校重视不够。近些年来,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各地方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方面,并且在研究、开发、利用、资金方面得到大力支持。但是,对村民自治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功能研究,常被忽略或重视不足。

因此,在青年民主法治观教育中挖掘和利用村民自治文化资源,必须运用新对策、采取新措施,不断研究新方法、新途径,多角度、多渠道地把资源优势变成教育优势,把“民主法治”教育具体化、模式化、体系化。

(一)将村民自治文化列入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点安排村民自治文化教育的专题内容。编写“村民自治民主文化”特色教材,并在大学生中开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在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法律等专业中开设成公共选修课,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村民自治民主文化。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均被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在村民自治文化进校园的主渠道作用,使民主法治观的教育扩大了范围,深化了主题,丰富了内容。

(二)建立教学资源基地,加强对村民自治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和相关专门研究机构在开发、挖掘、整合中的骨干作用,在它们的组织下,整合有关学科带头人、课题负责人,整体推进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研发思路、研发重点和研发成果,为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提供生动的实践教材,丰富和发展村民自治民主理论宝库。要按照“教学出题目、基地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要求,②将教学资源基地建设成为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通过村官挂职、参与民主实践、到展示中心担任解说员等方式开展实践教育。

(三)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针对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民主法治理论认知水平整体不高的现状,要积极推进其对民主法治观教育的培训和转型,提升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素养。要求他们主动深入到一线对农村民主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挖掘和提炼民主文化的内容,自觉促进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时,鼓励个人和团队的合作,要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的形式,集中研究授课内容,相互交流经验,总结方法,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四)发挥高校挖掘、整合村民自治文化资源的主导作用。各高校要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工作重心要从挖掘广为追捧的红色文化资源等逐步向挖掘普受冷落的村民自治文化资源转移,通过整合、抢救现有民主资源,再生为具有时代价值的教育资源。各高校还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联合社会力量特别是村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和推进民主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注释:

①孙明杰.我国村民自治中农村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64.

②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5.

参考文献:

[1]陈方男.论村民自治中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的融合[J].社会科学战线,2012,(3).

[2]曾水英,黄峥.论村民自治的公民教育功能[J].理论观察,2007,(4).

第6篇: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传统的高校教学工作中,教师给人一种学究形象,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以自己的讲解为中心,毫不顾忌到学生的学习感受。传统的教学改革也还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一味地强调如何改革教师的讲解方式,提高讲解的效果,如何讲解得更加精彩。其实,这样的教学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问题,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在教学中予以关注。教学衡量的标准不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评价的主体不是教师与领导而是学生自身。教学中,强调学生参与与体验,课堂中更多地是表现为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打破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也不是全部知识的载体和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伙伴。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坛而是师生互动的场所。强调学生主体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决定学习的内容、时间、方式,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是教师教会学生的。但是,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只能是外部的,学生最终认识,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内化活动,教师在这种内化过程中,只起客观作用,即辅助作用,学生才是这种内化活动的主体。

二、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大学教学是象牙塔式的教学,教学与实际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授式教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机械记忆是学习的基础;传统的学习目的是考试,严重忽视未来的需要。时至今日,这些缺点还存在,同时又加上了市场经济带来的极度功利性学习,以考公务员、证书等为中心的新的应试教育。这些都给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不良的影响。所以,如何让高校教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走出昔日的“象牙之塔”,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改变高校教学中的这些问题,主要的任务是建立适合生活需要,更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学生中心地位,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教学管理制度,灌输加考试的教学方法以及陈旧狭隘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术视野,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这就进一步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独立学习、工作和富于创造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新科技革命浪潮中,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捷径。当前,高校还受到功利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老师与学生目光短视,忽视对自己基础知识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的高校又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一些高校学风不浓,一些高校学生学得又过于死板的多种问题。所以,在教学管理上,高校要重视教学的目的性,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把握好教学、学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7篇: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69-01

自主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自知识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体会,促使中学生阅读能力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则应当将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逐渐领悟到自主性阅读的真正内涵所在。使这种语文自主性阅读之法成为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金钥匙。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正在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谁要想在当今语文教学天地中占有一席之地,所教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就必须大胆地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所谓教学改革就是对所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更是语文教学思维理念的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所倡导的语文阅读教学会对学生的将来发展要求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法能真正适应藏族地区学生将来的发展要求吗?当前的初中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阅读训练呢?

一、在语文教学的改革浪潮中,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又将何去何从呢?

我们只有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工作与时代同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引进各种时尚的元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阅读文章的好习惯。因此,学生自主性阅读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至理名言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二、新课程标准也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教学。让课堂上学生自主与创新的精神得到张扬,层出不穷的新的授课方式,使语文阅读课重新出应有的生机。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正在尝试着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代替过去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我这里所讲的语文自主阅读方法的精髓在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文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文本,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文本,在新的语文阅读方法面前,作为教师该如何进行因教材而施教呢?

1、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在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经典著作中很多地方(立意、构思、语言、创作手法)都值得我们琢磨和借鉴的地方。就此,我会从一些极其简单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精妙之处,然后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先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再试着去分析课文,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哪怕是一些幼稚的看法甚至是错误的主张,也不要打击他们,只是在表扬的同时要正确引导他们如何走向真理的殿堂。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加以方法上的指点。在教师指导和推荐下,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第8篇: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1.直观教育夸美纽斯首先论述了直观教育思想。他要求人类必须尽可能地研究天、地、橡树和山毛榉之类的东西,去学会变聪明,而不依靠书本学习。他们必须学会了解并考察事物的本身,不是别人对事物所已作的观察。他说,如果我们人人都从本源,从事物本身,不从其他来源去获得知识,我们就可以步随古代智者的后尘了。基于此,他强调,任何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去教,而应该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实际指证。卢梭也论述了直观教育思想。他反复要求教师用实际事物教育学生,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在谈到爱弥儿的绘画教学时,卢梭的直观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出来:“我希望他的老师不是别人,而是大自然,他的模特儿不是别的,而是他所看到的东西。我希望摆在他眼前的是原件而不是画在纸上的图形;我希望他照着房子画房子,照着树木画树木,照着人画人,以便养成习惯,仔细地观察物体和它们的外形,而不至于老是拿那些死板板的临摹的绘画当作真实的东西来画。”[5]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育思想也很丰富。他首先论述了直观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直观是心理训练的基础。发展儿童直观能力的自然进程是与每个人的实际生活状况相联系的。自然进程对直观能力发展的影响完全取决于生活在某一实际生活环境的孩子感官出现的事物形象。其次,着重论述了初级艺术教育中的直观教育。在他看来,初级艺术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孩子的感官接触更多的直观事物,加深印象,综合印象,更好地理解这些印象,使其更富教育意义。培养艺术能力的主要基础是通过五种知觉(视、听、嗅、味、触)获得直观能力的那些手段,因为艺术能力是从直观能力发展起来的。全面地培养知觉、器官和肢体是自然地培养艺术能力的基础。他要求初级艺术教育应该同孩子表述直观对象的自然进程产生某种联系。表述直观事物自然是同孩子的实际生活状况相联系的。如果艺术教育脱离实际生活状况,甚至与其发生矛盾,就不能产生影响。第斯多惠的直观教育见解也很深刻。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依赖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由此而产生的智力感觉与直观紧密相连,直观又从理解提高到普通的想象和概念,因此概念必须建立在直观上。直观是一切真知的基础。直观教学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学科课堂教学,不论是宗教课、语文课还是数学、几何课,都离不开这个教学原则。他要求教师热衷于直观教学原则,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面向儿童的实际生活。他提出的直观教学的要求是:从直观出发,继续进展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绝不可以颠倒。斯宾塞对直观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但婴儿期、低幼期需要实物教育,在稍大一些的孩子和青年中,都应该重视实物教育。不仅仅是在家里,课堂上也需要实物,还应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包括田野、树丛、矿山、海边的事物。没有什么事比儿童采集新鲜花卉,观察新奇昆虫,收集石块贝壳更愉快的了。

2.从经验中学卢梭和杜威专门论述了从经验中学的思想。卢梭认为,儿童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一个人只有根据他所处的关系才能清楚地觉察哪些东西是适合于他的。一个小孩子是知道他要变为成人的;他对成人的状况可能具有的种种观念,对他来说,就是教育的理由;但是,他对这种状况不能理解的地方,就绝不应该让他知道。”[6]。他反对儿童学习纯理论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不适合孩子的,不必让孩子钻研深奥的理论知识,而应用某种演绎的方法把他们的经验一个一个地联系起来,以便凭这个锁链把它们井然有序地记在心里。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的命题实际上就是强调“从经验中学”。其路径是,首先要遵循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作用的原则。经验的连续性原则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经验的交互作用原则赋予经验的客观条件和内部条件这两种因素以同样的权利。任何正常的经验都是这两种条件的相互作用。这两个原则彼此不是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又互相联合。可以说,它们是经验的经和纬的两个方面。它们彼此积极生动的结合是衡量经验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标准。其次,教材和教法要与儿童的经验紧密结合。杜威认为,教授科目或是支配教材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要有组织。而这种组织是从亲切、直接的经验得来的。把儿童的经验,与所授的科目联合在一起,作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能叫儿童领受教材的意义。教师的目的,是改造经验。科目乃是内部的经验送出来的,绝不是由外面附加上去的东西,必须由其经验提炼改造。这才是正确的方法。教师的重大责任,就是将儿童现有的经验,与前人已经组织好的经验联合在一起,也就是把儿童现有的经验变成科目。这是教师应该知道的。同时教师还应知道儿童经验的性质和缘起。在他看来,教材能否与儿童固有的经验相结合,是判断新教育和旧教育的重要标准。因为前者主张要先拿儿童的现有经验做基础,然后定出学校中有系统有组织的种种科目。而后者主张以学校中有系统有组织的种种科目做根据,然后以此为根据,把种种知识从外面附加到儿童固有的经验上去。

二、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经验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经验教育论提醒我们:感觉教育是获得知识的基础,也是理性教育的前提和凭借感觉教育是西方自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自然教育家都很重视感觉教育。他们达成的共识是:第一,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感觉和经验是我们的老师;第二,感性教育是理性教育的基础。就第一个方面而言,感觉教育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因为儿童是感性的存在,擅长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喜欢感性教育。他们是通过感觉来认识外在的世界,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道德和良知的。离开了感觉世界,儿童无法获得知识,认知能力得不到提升。由此,夸美纽斯要求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放到听官跟前,其意图就是通过感觉获得知识。这是很有道理的。卢梭要求教育者尽可能用感觉到的事物去影响儿童,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这一思想也是很深刻的。他们的观点彰显了经验教育的认知功能和价值。就第二个方面而言,卢梭反对过早的理性教育,因为理智这个感官是最难发展的,也是发展最迟的,它是由各种感官综合而成的。而最先发展的是儿童的感官。所以卢梭强调,如果在童年期用理性去教育孩子,那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成了手段。他要求我们把自己的手、脚、眼看成我们的哲学老师,在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感性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教育。杜威把思维看作是探究的过程、观察的过程和调查研究的过程,认为发展中的经验就是思维,意义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经验。这些观点的重大意义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非理性特点和机制,突破了教育重理性轻感性的传统,对我们思考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经验教育论关于“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的思想为当代经验教育论拓展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内容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的思想,促进了当代经验教育论的发展,拓展了当代经验教育论的新视野。首先,拓展了经验教育的目标。传统的经验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儿童的感性认知能力和理解力,而儿童的其他能力得不到重视。而杜威的经验教育目标不囿于发展儿童的感性认知能力和理解力,而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生长。“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不只是通过感官获得知识,还要促进构成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生长,因而赋予了经验教育目标以新的内涵。其次,确立了经验是教育生长的基点,强调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来源于经验的思想。杜威认为,儿童的经验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生长的理想所在,就是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儿童一方面要能操纵经验,一方面要使经验日益丰富。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应加强教材、教法与儿童经验的关联,把儿童现有的经验变成科目,知道儿童经验的性质和缘起。只有把儿童的经验与所有的科目联合在一起,才能使儿童理解教材,领受教材的意义。这就克服了传统学校的科目不与儿童现有经验联系的局限性。再次,彰显儿童在经验改造中的主体性。杜威认为,传统经验论哲学的致命缺点就是忽视了儿童在经验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在传统经验论哲学中,儿童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主体性得不到重视。而在杜威那里,儿童的主体性在经验的改造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因为杜威理解的经验是一个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他不仅受环境影响,反过来,他也主动地改造环境,由此获得知识及其意义。这意味着经验与儿童做事情密切相关,儿童的主动参与,才使经验的改造成为可能。在传统教育中,经验与理性是分离的,儿童只是“知识的旁观者”,没有机会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建构和经验的改造。而在杜威的视野中,经验与理性不是对抗的,而是相融相通的,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观察的过程和调查研究的过程,这离不开儿童的探究、反思和行动,离不开儿童理性思维的参与。换言之,儿童思维重要性使儿童在经验改造中的主体性得以彰显。

(三)经验教育论为我们确立经验教育的路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经验教育论为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育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直观教学;一是“从经验中学”。就第一个方面而言,直观教学是前辈教育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教育遗产,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应该发扬光大。不过,需要我们重视的是,进行直观教学时应让儿童的思维参与其中,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就第二个方面而言,“从经验中学”是卢梭和杜威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杜威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从情境中、从经验中学习。这种学习的意义在于,它首先能够使儿童产生真正的思维。他认为,教学的情境包含着困惑、疑难,能够激发儿童思维,产生各种问题。只有当儿童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有真正在思维。因此,要激发儿童的思维,教师必须懂得经验或经验情境的意义,必须想到校外出现的情境。这是经验教学的源泉。其次,它能使儿童有效地获得知识及其意义。因为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在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产生的。正是在这种情境中,儿童自己的活动能产生观念,证实观念,坚守观念,察觉到事物的意义或联系。而实现这两方面意义的路径是:首先,应该强化教材与儿童经验的关联。杜威反复重申,教师编定课程的时候,必须把教材与儿童固有的经验联合在一起,并把他直接间接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成为学校里有系统有组织的教材。其次,在经验教学的原则上,要切实地贯彻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作用原则,因为它们彼此积极生动的结合是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标准。再次,在问题的解决中重组经验。问题解决的步骤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这是一个不断地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观念及其意义的过程。第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经验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和学习者是融合在一起的,它不能外在于学习者而孤立存在。必须有学生的体验参与其中,知识和课程的意义才能得以彰显。因此,必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体验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习者不仅要主动地获取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主动地促进自身生命的成长。体验学习是一种探究学习。学习者必须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反思性思维和创造力。正如杜威所言,经验要有意义,必须有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理性思维。没有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为发展中的经验就是思维,思维的开始阶段就是经验。第五,融通传统教育与经验教育。传统教育与经验教育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完全可以融通与互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精辟地阐释了这两者的关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第9篇: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一)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主张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必须在所构建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例如当今的校园面授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典型;发现学习理论认为主要运用感性方式,让学生通过感悟和探索发现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但是不乏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领导;协作学习理论,协作学习则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当代主要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交流和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既有人机交互,又有人人交互。

(二)远程教育下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步骤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发挥学习的自由性,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学习激情或积极性。远程教育下自主学习模式是指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与学生实现教学互动,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自主学习的主导教师在远程教育下的职能同传统教育模式不同,甚至远程教育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其主要体现在:

(1)教学内容和方式必须明确:这点和传统校园面授教育相同,教师在进行远程教育之前,必须准备好教案,确定讲课思路和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建立资料库,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基于互联网平台资源共享的特点,要求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因此需要教师建立资料库、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方便学生的下载。

(3)提供互动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问题,需要教师的答疑,可是远程教育不同于校园面授教育,缺少面对面交流的便利条件。因此远程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建立互动环境,这种互动环境为学生提供答疑平台,并且也为学生提供了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平台。

2.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远程教育中学生的本质是不变的,只不过有了很多的自主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下载或者在线听老师讲课,但是听课的时间地点以及听课后的复习行为需要自己确定。教师在此只不过起引导性的作用,引导学生去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围绕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根据学习目标确定以后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借助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及时向老师寻求解答。并且根据协作学习理论,学生也可以针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最终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3.学习效果的评估自主学习因为没有校园面授教育的强制性,因此更需要学生加强自控力,也需要有严格的检测标准。通常的评价标准有以下三种:学生自我评价,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小组评价,通过协作平台实现互相监督,从而利用小组对个体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进行评估;教师评价,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监督的核心,教师对知识掌握纯熟,因此可以轻而易举看出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达到标准。教师评价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结果,最后自己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从而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通过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监督自身的学习行为,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习的效果,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二、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