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医学教学范文

核医学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医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医学教学

第1篇:核医学教学范文

1多媒体技术在检验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1常用测量仪器简介应用于体外放射分析常用的测量仪器很多,可将一些国产的射线探测仪的实物图片展示给学生,如γ放射免疫计数仪、液体闪烁计数仪,同时配以文字说明,分别介绍各类仪器的基本性能、适用特点,并对比各类仪器的优、缺点。

1.2放射性碘标记化合物该章节需要介绍氯胺T法、乳过氧化物酶法等标记法,采用图标化学反应方程式展示碘标记到蛋白质上的过程,配以彩色文字说明,把艰深晦涩、难以理解的反应步骤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用醒目的标志,提示标记时的注意事项,避免放射性污染。

1.3放射自显影使用彩色文字介绍各类感光材料,如原子核乳胶、氚片、X线片等。用动画流程讲解自显影的过程,如曝光、显影、停影、定影等流程。用彩色截图展示各类自显影标本,如宏观自显影、光镜自显影和电镜自显影。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检验核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2.1突出了专业特点检验核医学是医学检验学和实验核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核物理、放射化学、电子学、检验医学等,内容抽象、知识庞杂、理论深奥、重点难点多,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板书、幻灯片等),难以满足现代检验核医学教学的需要。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动画等视听内容生动逼真地融于教学之中,创造一个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把多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利用图像讲解抽象深奥的知识,可以成功解决检验核医学的教学难题。

2.2突出重点、难点,优化教学效果检验核医学中,有一些专业特有概念,如契伦科夫辐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俄歇电子等都是重点、难点,由于医学生缺乏足够的理工科知识,即便教师费力地讲解,学生依然如听天书。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后,能很好地揭示原子内外的奥秘,展示各种核反应时原子的变化过程,给学生以三维、立体的概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过去采用传统方法讲解契伦科夫辐射和俄歇电子,授课结束后,仍有近1/3的学生表示未理解。现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后,90%以上的学生表示理解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检验核医学非常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突出了教学重点,优化了教学效果。

2.3有助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检验核医学发展迅猛,新知识、新内容层出不穷,需要适时介绍给学生。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结合网络资源,能及时快速地更新、补充检验核医学知识,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现在涌现出的并得到广泛使用的新技术,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稳定同位素分析等,都可在第一时间介绍给学生。

2.4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应用多媒体技术后,不仅要求教师牢固掌握检验核医学基础知识,而且也要求教师熟悉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这就需要教师熟悉电脑技术、软件操作,具有一定的美工技能、艺术水平。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2]。

3问卷调查

实施多媒体教学后,大多数学生反映良好,为了系统科学地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4份,收回241分,回收率98.77%。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评价很高,希望今后继续使用;大多数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知识量、教学内容;但对突出重点、难点及针对性、启发性还有所欠缺。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检验核医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所接受。

4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4.1课件质量有待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影响着教学效果,优质的课件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课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3]。现代大多数课件以PowerPoint为主,需要准备优质的脚本和素材,搭好框架,明确层次结构。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注意人机互动以及幻灯片的连贯性。目前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简单,文字多、图片少,内容单一,仅仅是板书的“电子化”,导致课件质量不高,无法充分施展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内容。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度追求形式花哨,增添了过多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导致喧宾夺主,使学生仅注意到花哨的动画和图像,而忽略了应学习的知识,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4]。

4.2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多媒体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课堂跟着课件走的现象,教师成了放映员,全部精力集中在课件上,成了操作员、解说员,无暇顾及学生,缺乏师生互动,降低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思路也为课件所左右,难以调动其主动性。这样依据课件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完全偏离了初衷,又走向了“填鸭式”的老路,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授课时,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应把握课堂节奏,调动课堂气氛,随时观察学生的状况、表情、语言等信息,做到有张有弛。一堂优质课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交流,还要有情感交流。

4.3过多依赖课件,忽视基本功相较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是新技术,但新技术必须根植于传统教学手段上。如过多强调多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师教学基本功,缺乏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将枯燥乏味。因此,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练好教学基本功,练好板书、讲解的艺术,学会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在不同环境中能正常教学[5]。

5结语

第2篇:核医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PBL;传统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33-02

一、传统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

所谓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指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多数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各种考试也主要是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因而学生常把记忆知识放在首位,这样他们就能顺利毕业。传统教学模式常采用的形式有:课堂传授教学、多媒体课件讲解、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及单元教学模式等。

传统教学模式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方面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首先是学科界限过于分明――比如核医学是一门新型的、跨学科课程,它是集核技术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学科,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这些知识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特别是实践的认识与临床应用;其次是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教学内容多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实践操作及技能训练学时偏少,轮转实习内容与授课内容相似,教学内容较陈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思维局限;最后是教学形式机械――无论是实验课程还是理论课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要么听教师讲课要么看教师操作,缺乏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而当今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多“牵引”而缺少正确“引导”,即虽然教师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及互动,往往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缺少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实践之后的系统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因此当今课堂教学中缺少智慧的生成。而核医学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必须要加强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的核医学发展的需要。

二、PBL教学模式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PBL概述。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3]。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核医学中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PBL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在教学中的应用。①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PBL教学模式是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的教学方法,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②PBL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提出问题。问题是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核心,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是运用PBL教学的关键。问题的选择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要有引导性。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派生出来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实践资料等,结合实例提出问题。其次是分析问题。对精心准备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要求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把学生引入精心设计的问题中去,让学生带着疑惑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最后是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对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师可请学生代表进行回答,并组织学生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对讨论结果作出评论,并由此引出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③PBL教学模式的优势。PBL教学模式首先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容易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其次,PBL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第三,它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对其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PBL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模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PBL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由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拟真情景中的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前已述及“PBL”中,教师并不以讲坛上演讲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在“PBL”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进行学习,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恰当指导下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学习途径收集和处理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料,因此,在这一类学习中,学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以他的个性和特征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结合我国教学实际,PBL与传统教学进行整合将会使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1.可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和再学习的能力。原来习惯了的学习方法突然改变了,让同学觉得很新鲜却很不适应。要让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只是实际工作中最基本的知识,大量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必须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再学习,PBL教学模式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PBL教学模式的训练中,要让同学们初步掌握这种再学习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特点进一步熟练应用到实际中,尤其要注意强化和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再学习能力。

2.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查找问题、组织材料进行讲述和辩论的过程中,注意到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提出问题;在组织阐述材料时缜密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融汇相关学科知识;在答辩过程中注意论据材料的先后次序、内容所占的轻重程度以及逻辑结构的排列等,经过同学讨论辩论、指导教师引导总结,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

3.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同学们在进行讨论和辩论中不断地克服自身弱点,如腼腆、羞涩、口吃、语速快或不敢发言等,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勇气,并在讨论和辩论中提高自己的发言艺术和辩论的才干。

4.可提高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在学生进行报告论文时,要求使用计算机编制的多媒体幻灯片,可提高其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

总之,PBL教学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为理论与专业实践之间的脱节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它使实践和研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融为一体,并为一系列重要的学习目标提供了一种融合的机制。在核医学的临床教学中,应结合本单位的师资力量、基础教学设施以及生源水平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PBL教学法的实践探索,充分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因此,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整合模式教学将会更加适应我国的核医学临床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振江,王娇,祁秀玲.PBL教学模式在我国医学教育应用中的现状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1):23-25.

[2]Barrows HS. 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learning methods[J].Medical Education,1986,(20):481-486.

[3]Franklyn-Miller AD,Falvey EC.Patient-based not problem-based learning:an oslerian approach to clinical skills,looking back to move forward[J].J Postgrad Med,2009,55(3):198-203.

第3篇:核医学教学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核医学科轮转的50名规培学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人。观察组男性13名,女性12名,年龄22~26岁,平均(24.42±10.5 )岁;对照组男性12名,女性13名,年龄22~26岁,平均(24.08±0.63)岁。纳入标准:学生对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为同一学习阶段的学生;能熟练使用微信平台。排除中途退出研究的学生。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基础上,采用PBL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小讲课内容和临床实际设计4~6个题目,由学生自主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观察组在对照组教学方法基础上,以微信平台为依托进行PBL教学。教师在微信平台上题目,全部学生参与讨论,给出答案。在此期问,教师可适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在微信平台上为每个讨论题目设置对应的小栏目,记录讨论期问学生的信息。

1.3观测指标

教师制作两套难度水平相当的理论考试试卷和实践操作考试试卷,分别于培训前后由学生在规定时问内独立完成,每套试卷满分100分。

培训后向观察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微信平台辅助PBL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调查问卷选项分不认可、认可度一般、高度认可3项,认可度=高度认可/总例数,平均认可度=每项认可度/调查项目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培训前后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比较

培训前,两组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培训后,对照组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 0.05);而观察组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

研究显示,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较高,平均认可度为81.60%。

3讨论    

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激发教师教学兴趣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外最新研究均提示,无论是传统课堂提问或新型PBL等教学模式,均受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限制。当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高,师生问交流不畅0。本研究显示,采用微信平台辅助PBL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对教学的认可度。

研究显示,培训后观察组学生理论课考试成绩和操作课考试成绩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微信平台辅助PBL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微信是当前人们应用最广泛的交流沟通工具之一,将其应用于医学教育效果显著。在教学方法上,微信公众号能通过群发推送、参与共同讨论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问的交流沟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由于微信平台应用于医学教育尚属于创新举措,学生对其感兴趣和接受程度较高,能显著提高学习参与度.微信平台能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或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另外,将微信应用于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碎片化时问的利用,进而提高知识掌握程度。相关研究中,郭彩虹等叫守微信平台与PBL教学模式联合应用于肿瘤内科临床教学,结果显示出科时试验组理论考试和病例分析成绩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此外,微信平合PBL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学生认可度最高的项目为微信平合PBL教学方法“应积极推广应用”,达92.00%,表明该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对此,本研究考虑可能是其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且为学生之问的交流沟通创造了更好的环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提高了教学质量。

但是,采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可能会对某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需要提供有效的监督和引导。综上所述,微信平台辅助PBL教学方法应用于核医学规范化培训,能显著提升学生专业成绩,并获得其高度认可。

4小结

第4篇:核医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网络多媒体理论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应用物理;

中图分类号;O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 言

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学科,是医学影像学的分支学科,是医学专业中一门专门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分类、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等内容的课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器械的更新,医学影像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广泛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学已经成为医学类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获得临床医学影像设备操作知识的基础。医学影像设备分为两类: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治疗设备。这门课程主要倾向于诊断设备,临床医学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应用诊断设备来诊断患者的病情。诊断设备包括诊断X线机、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X-CT)、计算机X线摄影装置(CR)、数字X线摄影装置(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磁共振成像设备(MRI)、超声成像设备(USG)、核医学成像设备(SPECT和PET)等。这些设备结构复杂,工作原理繁琐,所以需要大量的物理、医学、机械、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学生一时很难接受和掌握这种跨越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网络多媒体理论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方式。

2 多媒体理论教学

2.1 医学影像设备理论教学遇到的问题

在医学影像设备理论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解的知识只是文字层面上的东西,文字层面的知识很抽象,加上使用的专业术语,学生既难理解,又有难以掌握。因此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

问题1:当提到X线机,学生很难想象出这种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而且教师也很难用语言描述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问题2:讲到X线管时,教师不能把X线管的带进教室当中,给学生讲解X线管的基本结构。X线管种类繁多,每一种X线管带到教室无法实现。只能讲解几种有代表性的X线管,而代表性的X线管需要面对图片或者结构图来讲。

问题3:当提到第五代CT(超高速CT和动态空间重建机),这种CT,一般的医院中很难见到,学生很难想象到这种医学影像设备外观和内部结构。

上述的常见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努力改进的方向,经过三年教学,已经掌握基本方法和探索一些新的方法。

2.2 解决理论教学出现问题的方法

1.板书教学

传统的板书教学,思路清晰,学生易于掌握,有时间记录板书。然而这门课程的内容图片、电子电路设计图和工程设计图纸需要书写图画,所以进行得缓慢。

2. 挂图教学

挂图教学,是在传统的板书基础上引进的,比板书教学生动,节约时间。然而挂图也具有局限性,由于课程的图表很多,把课程所需的图表和工程设计图纸、以及一些电子电路设计图制成挂图困难,而且挂图的质量也有待考量。

3.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要比挂图教学要方便很多,也比传统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节约时间,但是也有缺陷,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传统板书教学思路清晰,最重要的是学生无时间记录板书。

2.3 板书、网络和多媒体融合教学(网络多媒体理论教学)

通过板书来梳理教学内容,让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再通过多媒体显示和辅助教学,以及通过网络来课后辅助教学,巩固教授的知识。这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把课件发给每一个学生,节省记录笔记的时间,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和实践这门课所学知识。教师建立QQ群和微信平台,进行网上答疑。

3 模拟实验教学

3.1 医学影像设备实验教学遇到的问题

在医学影像设备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面对实验设备讲解,而不能把实验设备拆开,来了解仪器设备的内部结构,再加上抽象的专业术语,学生既难理解,又难掌握。因此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例如:

问题1:当X线-电视系统中的影响增强器(I.I.)时,学生难以想象出这种内部构造。并且教师难用语言描述医学影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仪器设备极其昂贵,不可能拆开观察。

问题2:讲到核磁共振设备(MRI),不能为了了解其内部结构而拆机观看,也不能完全由学生自己来操作仪器,只能有指导老师来操作仪器。而学生不能单独实际操作,也锻炼不出能力。

问题3:当超声仪器设备(USG)实验时,虽然学生有机会实际操作的机会,如何准确定位患者的身体具体器官是一个问题。是否正确操作也是问题。

上述的诸多的常见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努力发展的方向,经过多方面的考察研究,已经掌握的一些方法,但还需要引进新的方法。

3.2 解决实验教学出现问题的方法

1.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教学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教师实地讲授,学生的实践的时间充裕,易于理解。但是这种方式对于这门课程远远不够,实验室的设备仪器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

2. 医院实习教学

医院实习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有了更多的实践过程,而缺少系统的讲授,同时由于医学影像的实验仪器极其昂贵,很少单独让学生操作,学生缺少自主操作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模拟实验教学方式。

3.3 模拟实验教学

模拟实验教学,很多学校、单位在上岗前都采用此种方式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这种教学方法采用的是模拟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考试。这对学生来说既增加兴趣又增强实践能力。

4 .总结

利用计算机模拟、网络和多媒体可以改变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和实验教学。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成为医疗领域必不可少的医疗诊断和治疗仪器。采用多种技术能够满足这门学科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通过网络多媒体理论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能更好的为各大医学院校和医学相关以及应用专业开设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陆晓萍. 浅谈影响临床护生教学质量的原因与对策[J]. 大家健康,2015 9(2):271-272.

[2]韩丰谈,李建民. 强化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J].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2(9):1-2.

[3]岳若蒙. 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4):76-77.

[4]冯楠. 医学影像设备学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探讨[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4):456-457.

第5篇:核医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玩学教合一;微型游戏项目;玩中学;玩中做;欲技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C-0052-05

在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在追问,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究竟是怎样的?这种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如何基于中职课堂教学现状而不断“改良”并趋近?在现实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理想的中职教学应该是“欲技道”这三个层次与维度的和谐统一。追求“欲技道”互通共生的教学,是从“做学教合一”到“玩学教合一”教学改革探索的思维起点。

一、丰富内涵:“玩学教合一”的意义诠释

(一)从“教学做合一”到“做学教合一”的意义演变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给“做”下的定义是“在劳力上劳心”,即不是简单的“劳力”,还应是思想意义上的做,即“劳心”,含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产生三方面的特征。[1]

既然“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那以“学”为中心、以“做”为中心还是以“教”为中心就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三者之间的顺序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无论是“教学做”“学做教”“做学教”,任何一种教学理论如果不能有效地落实于课堂,其价值都是值得怀疑的,“教学做”教学理念同样要经受中职课堂教学的检验,在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时,不同的理解就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化表达,促成不同的意义演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做学教合一”,基本的理解就是“做字当头、学贯始终、相机而教”。“做学教合一”较好地诠释了职业学校教学的本质内涵。

(二)从“做学教合一”到“玩学教合一”的意义诠释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教师的教法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法吗,学生想怎么学就能怎么学吗?同样的,“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就真的可取吗,会不会使学习陷入技术层面,沦为纯技术的操作和纯技能的授受。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告诉我们,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们应该避免对“做学教合一”的窄化理解,赋予“做学教合一”更为丰富、多样的意义阐释。

当“做学教合一”给中职课堂带来重复、机械的练习与操作时,当我们审视“做学教合一”所带来的过于浓厚的“技术味”时,我们想寻求一种方式,学生可以学得更轻松、更快乐,技术的痕迹得以适当消退,学生在课堂中不再一味地忙着做,既有轻松与闲暇,更有紧张与刺激,保持张弛有道的学习节律,学生不再学而生厌、学而生累、学而生苦,而是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在悄然中习得技能、在专注中涌动思维、在过程中感悟人生,真正达到“欲技道”的和谐共生。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游戏激欲、藏技于戏、隐道于内”的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方式,实现了从“做学教合一”向“玩学教合一”的“换档”。这种“玩学教合一”并没有改变学的本质,只是学的方式、状态发生了改变,即由原先相对单调、枯燥的“做中学”变成了轻松有趣的“玩中学”;这种“玩学教合一”同样没有改变“做”的本质,只是改变了做的形态,即由原先单纯的、相对机械的“做”变成了隐性而趣味的“玩中做”;这种“玩学教合一”也没有改变“教”的本质,教法还是依据学法相机而教,只是教法更为灵活、多样、个性,教的形态由原先的“教学”变成了“教玩”。

二、实践探索:“玩学教合一”的基本样态

(一)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课堂嬗变

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是在项目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游戏项目化、项目游戏化,学生在玩游戏中完成项目学习的教学样式。[2]在现实的实践中,我们通过两个举措促成了中职课堂形态的变化:一是整合创新教学载体,由原先单一的项目载体变成微型游戏项目载体。项目教学改变了通常知识、技能的体系化结构,通过对知识、技能的解构与重构,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一个个项目中,形成以项目为基本单元的教学形态。微型游戏项目教学先通过对项目的微型化改造,确保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获项目成果,再通过对现有游戏的项目化处理或对已有项目的游戏化改编,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融入到游戏项目中,形成游戏、项目双载体融合驱动的教学形态。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表面上是在做游戏,事实上是在完成项目,本质上是在学习;二是系统创设游戏情境。项目教学以真实的产品生产情境(服务情境)来增强学生的现实感或现场感,也有的项目教学通过创设虚拟(模拟)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创设都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感知到“做中学”的意义。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以独特的游戏情境域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变成一个游戏场,学生始终沉浸于游戏情境,忘情地投入到游戏的设计与制作中,这种情境创设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更好地“玩中学”。

微型游戏项目教学通过将项目载体“升级”为微型游戏项目载体,以精心设计的游戏情境域实现了课堂的精彩蝶变――课堂中呈现的是游戏,学生的基本活动是玩游戏、做游戏,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保证学生玩得开心、做得尽心。一个游戏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游戏的完成也就意味着项目的完成,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正是通过对项目的“升级”撬动了固有的课堂秩序,催生了新的课堂形态。

(二)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学习重塑

做的方式是多样的,玩也是做的一种方式。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的“玩”并不单纯,玩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核心要义是将玩的动机转化为学习动机,最终实现“玩中学”。在现实的实践中,为了促使学生始于玩而不止于玩,省悟玩而不沉湎玩,我们通过两大举措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塑:一是师生协商制订游戏规则,微型游戏项目中的游戏规则源自师生间的深度协商,是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师生都必须遵循的课堂“法律”。这就约束了学生的游戏“任性”,规范了学生的游戏行为,划定了学生的游戏边界,使学生的玩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当学生的游戏行为有可能“逾界”时,比如学生难以抗拒游戏的“诱惑”而迷恋游戏之时,教师通过适时点醒使学生“移情别恋”。当学生的游戏行为“逾界”时,则让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自觉接受惩戒。通过赋予学生“有规则的学习自由”,[3]确保“玩中学”不走样、不走偏;二是提供多样游戏项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游戏水平、技能水平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游戏需求。如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游戏需求,唯有提供多样化的微型游戏项目,这就需要在课前进行广泛的师生协商,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游戏需求与游戏风格,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游戏需求进行多样化微型游戏项目开发,使课堂呈现多类型、多梯度、多样化的微型游戏项目群供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赋予学生“有选择的学习自由”,确保了教学意义的“网状扩散”。

微型游戏项目教学通过赋予学生有选择、有规则的自由,实现了中职生的学习重塑――玩而不迷、玩而不累、玩中有做、玩中带学、以玩促学,玩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学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玩学做”就这样相互交织并融为一体。

三、体现要义:“玩学教合一”的操作规程

(一)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总体设计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玩,教学生有意义地玩,教学生在玩中领悟学习的真谛。在设计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时,以“趣”为思维核心,以“玩”为基本形式,以“做”为内隐参数,以“学”为意义旨归,通过系列举措来激发兴趣、引导兴趣、满足兴趣、巩固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兴趣盎然,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需;以游戏为诱因,通过试玩、互玩、改玩、升级玩等多种玩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游戏、探密游戏、研发游戏、改造游戏、升级游戏、理解游戏,形成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基本形态;在学生“玩”的同时“做”如影随行,在游戏中嵌套的知识与技能就在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做”会了。正如泰戈尔所说,天空中不曾留下鸟的痕迹,然而鸟已经飞过,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课堂中似乎没有“做”的痕迹,然而“做”却始终存在;无论是“趣”“玩”还是“做”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说“趣”和“玩”是着眼于“欲”的层面,“玩”中隐藏的“做”是着眼于“技”的层面,“学”则是“技”与“道”的统一。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学”不仅是“学技”,掌握和领会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寻道”,探寻学习的意义,领悟游戏的魅力,思考人生的真谛。

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总体设计遵循“欲技道”的和谐共生,以欲促技,以技载道,以道生技,以技扬欲,实现了“欲技道”的互通互融。“欲技道”既是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总体设计的三个维度,也是微型游戏项目教学必须攀登的三个台阶。

(二)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基本规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基本规程,大体分为八个环节,通过师生协商来确定游戏主题、游戏类型、游戏难度梯度,使游戏“适口”;教师组织团队成员根据协商确定的游戏主题、学生提供的游戏类型和每个学生的不同学力进行游戏研发,使课堂呈现出多样化游戏共存的局面;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进行试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从“玩游戏”开始;师生合力解剖游戏,了解游戏的结构,探寻游戏内部的奥秘,使学生明晰游戏是如何“制”成的(即游戏中包含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在解剖并探明游戏内部奥秘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做游戏,学生不必拘泥于教师提供的游戏,也可以自行开发游戏或对已有的游戏进行“升级”改造,从而“做”出属于自己的游戏;在学生开发出自己游戏的基础上,通过组内交替互玩游戏,既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又相互评品、发现不足;针对互玩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借鉴他人的优点对游戏作进一步改进优化;再玩优化后的游戏,领悟游戏的意味,感悟游戏的创作,内化游戏中的知识与技能。[4](见图1)

微型游戏项目教学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游戏学习链”,体现了“玩学教合一”的基本教学诉求。这种规程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会根据学生的游戏风格和学习心理不断调整。这种规程也不是唯一的,应该形成更多个性化的课堂样式,使“玩中学”开出更多、更鲜艳、更独特的“花朵”。

四、生态嬗变:“玩学教合一”的变革成效

(一)形成了积极学习的生动局面

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以“欲”槁呒起点,以“技”为基本考量,以“道”为价值追求,形成了积极学习的生动局面。一是学生为意义而学。也许学生一开始的玩是纯娱乐的,并没有认识到意义的存在,然而当学生因游戏而生趣后,一种探寻游戏内在奥秘的冲动就会被“诱发”,这是微型游戏项目教学设计的最大“制度馅饼”,以充分吊足学生的“味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为破解游戏而努力,因为只有破解游戏才可能研发游戏和继续玩游戏,这关乎“游戏人”的尊严,也关乎“游戏人”的声誉,而学生破解游戏的过程正是项目学习的核心环节。学生一旦破解游戏,就会有一种内心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起研发游戏的欲望。游戏互玩是一个内在比拼和捍卫荣誉的过程,这种比拼既是外显的,更是内在的,从而使课堂始终处在积极的“进程”中。这种递进的游戏链和系统的学习设计确保学生每次都能获得游戏成功,每次游戏成功都会促成积极心理资本的累积,从而使学生逐渐摆脱感性的娱乐,增添理性的意义探寻;二是教师为积极而教。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的积极学习“保驾护航”,在课前如同一个厨师,负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游戏学习“菜单”。在课堂上如同一个餐厅服务员,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适时现身,提供指引与服务。在课后,则成为一个信息采集员,负责分析哪些“菜”学生喜欢吃,哪些“菜”的味道还有待改进,并根据学生对“菜”的建议开发新的“菜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游戏“菜单”。

长期以来,中职生相对较弱的学习动机成为影响中职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始终难以有效突破的教学“瓶颈”。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着眼于每个中职生的积极心理,以基于“欲技道”的连环设计和持续用力,促成了积极学习局面的形成。

(二)优化了中职课堂的教学生态

相对基础教育学段课堂而言,中职课堂生态更为脆弱,由于中职生的学习动机缺失导致中职课堂生态“先天不足”,教学资源单一、线性的教学传递使中职课堂生态时刻面临“失衡”的风险。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正是基于对中职课堂生态的现实审视,在弥补“先天不足”的同时,实现了课堂生态的持续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意义的网状传递。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微型游戏项目资源让学生自由选择,即通过增加课堂中的“生产者”改变了原先单一依赖教师的局面。教师还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提供多样化的助学资源供学生选用,使学生的学习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形成更为丰富的“食物链”,这样就变通常的意义线性传递为纵横交叉的网状传递,使课堂生态平衡有了切实保障;[5]二是课堂的民主开放,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供给依赖于师生间的教学协商,游戏规则的制订也由师生协商确定,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游戏方式及思维方式,使课堂始终处于民主的氛围中,教师真正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在游戏的研发上,学生拥有足够的自由权,他们有权对游戏“提档升级”,即学生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全部自己做主,这就使课堂呈现无限的开放性,不仅实现了向课外的延伸,更实现了向学生潜能的无限延伸。这种民主开放的“自然环境”有效地“护卫”了课堂生态。

微型游蛳钅拷萄通过对课堂生态因子的丰富、调整和完善,使课堂生态显著优化,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赢得了学生的口碑。

在近十年的实践探索中,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不断丰富着“做学教合一”的内涵,诠释着“做学教合一”的真义,开辟出“玩学教合一”的教学新样态。理想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寻求“欲技道”和谐共生的中职课堂教学之路上,微型游戏项目教学必定会有更多的变形与改良,也必将不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

[1]张万红,申国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8).

[2]崔志钰.玩中学,让学习真正发生[J].江苏教育研究,2017(2).

[3]崔志钰.追寻一种有规则的自由――例谈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课堂调控[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3).

[4]崔志钰.让课堂好玩起来――例谈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范式构建[J].江苏教育研究,2015(2).

[5]崔志钰.追寻一种有规则的自由――错位发展视野下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12).

第6篇:核医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合一;中职预科班;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86-02

一、中职预科班定义

“对口单招”是普通高校单独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招生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建立高等教育预科班,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习,通过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进入江苏省高等院校学习。

二、“教学合一”释义

陶行知先生对“教学合一”理论有着精辟的阐述:一是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是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是先生必须一面教一面学。”

教学,归根结底乃教人学,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合一”思想的核心就是教和学紧密联系,有机结合。教师负指导的责任,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两者合一,学生在“教”中学会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在“学”中获取“自得”,以“自得”激发学习的“自动”。这样,不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发掘出学生的无尽潜力。也因此,教育的潜力在“教学合一”中得到完美体现。

三、“教学合一”的有效性尝试

(一)中职预科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预科班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是初中学校中等或是中等偏下的学生群体,故而其数学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习惯不佳,被动学习。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了不愿也不会主动学习的习惯。表现在无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更有甚者,作业不规范,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上课不习惯动脑筋,导致课上开小差,作业很少能够完全独立完成。

2.学习方法原始,学不得法。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方法原始,课上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听讲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不积极动脑,明明可以当堂记住的东西不肯记,课后不复习巩固,作业做完就万事大吉,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这些习惯直接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

3.学习效率低下。大多数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方法不当,所以学习效率也令人堪忧。公式背过就忘,题目做过就忘,作业时常常要翻看公式,题目稍有变化就不会处理,公式定理盲目乱套。

4.运算能力较差。不少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深,公式记忆模糊,计算能力低下。盲目自信,经常是认为知道怎么做,但是往往乱套乱搬,即使想到了解题思路、用对了公式,却往往计算错误百出,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教师寓“学”于“教”

教师应该从中职预科班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采用其易于接受并能够实践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合二为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就感,激发兴趣,增强信心,从而牢固掌握知识,练就过硬技能,顺利通过对口高考进入高校深造。

1.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一条线。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描绘了非常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等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而且,艾宾浩斯还发现,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艾宾浩斯的实验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要注重理解。

2.带领学生创建一个库。从进入预科班开始就要指导学生建好自己的数学错题集。每一次考试的错题,不管是填空、选择还是大题,不管是全错还是部分错误,均订正整理到错题本上。这些都是复习的重要资源。

3.让学生因地制宜用好“线”与“库”。建立了一个全面完整的错题库之后,就要把遗忘曲线的精髓应用于错题库的复习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课上认真听错题讲解,课后脱离笔记独立在错题本上订正,此乃第一次复习;每天利用时间再把错题本翻阅,此乃第二次复习;然后周末的时候把一周来的错题再练习;等到下一次考试前再整体复习。长此以往,坚持不懈,一定会有进步。

(三)教学相长

作为领路人的教师如能细心地观察,做好及时反馈及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帮助进行错误分析,化解分化点,领几步,回头看看,快了慢点,慢了快点,让学生“学”的问题成为教师“教”的导向,必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1.从课堂反应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在强调生态课堂的今天,课堂不应再是一言堂,不能一讲到底或是一做到底。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要求每个学生的嘴巴都要动起来,有目的地让他们自己分析题目,解答题目,或者朗读公式概念,当堂让他们记忆公式概念。从他们的分析中发现可能存在的思维漏洞,从他们的解答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的不规范,从他们的背诵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遗忘角落。

2.从作业批改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做题的习惯,这样才能从学生真实的作业中发现他们学习的真实情况。每次批改结束,教师的反思总结至关重要,哪些知识点漏讲,哪些知识点还要强调,哪些解题方法学生还不会,哪些解题错误还需要纠正,教师要发现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成为下节课“教”的部分。

3.从每一次测试中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每次考试结束,教师关注的不应该只是分数本身,而是应该把重心放在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知识点上,通过统计—总结—分析—查漏补缺,先补好旧知识的漏洞,接下来再继续新知识的讲解,同时不断加强漏洞知识的练习,让学生从不会到会。

4.从研究学科特点上,寻找最佳学习方法。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中职数学也逐渐向高度的抽象性、缜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实用性方向发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教师要多研究教法学法,不能走极端,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寻找到适合他们的最佳学习方法。

5.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教师可针对学生在处理这类题目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先生的这种理念是每一个以教好书为己任的教师的行动航向。好教师不但知道该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方法,他还研究如何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手段、策略去学习、去领悟,让学生有一种发现的快乐,成功的愉悦。我们要努力探究“教学合一”的有效方法,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第7篇:核医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教学做合一 思维能力

一、设计理念多渠道,训练思维多样性

(一)设计多概念作文练习,训练多向性思维能力。

陶行知语:“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做是在劳力上劳心。”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师教讲,学生学练,而且是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劳心劳力”。因此,作为教学双边互动中的主导――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即知识、才能等方面的力量,运用必备的教育手段和工具,确立教学思路。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让学生懂得学法,了解教法,真正做到为学生而教,达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实践“在做上教”,实现“真教”。针对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笔者认为,如何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导向的作文训练题以引导学生“发展其思考力”是问题的关键。

(二)设计多角度作文练习,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朱光潜先生说:“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的想……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如此一直想下去,把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为止。”多角度作文练习题设计的关键就在于诱发学生多角度、多思路、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多方法地解决问题,多结果地表现问题。就下则材料,可运用多角度训练法写读后感。齐景公问娇小而机智的晏子:“我听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意思?”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疏通文义后便知,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联想。最后统一认识,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有同无和,集体就没有创造力和战斗力,有和无同,集体就无正气,一盘散沙。由此及人及物,多角度,多层面展开联想,就可立意广,思路宽。经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使学生散乱零星的思维条理化。

(三)设计类比性作文练习,训练侧向性思维能力。

类比性作文练习题的特点是:能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把思考的触角伸向与之相近、相关、相似的事情,进行类比分析、或描写,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或创造新的意境。侧向性思维能力,实际上是联想思维能力,写作中产生的联想有明确的目的,有由此及彼的清晰的过程,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这类训练多以拓展思路弘扬题旨为目的。

二、开发主体潜能,提高批改效益

以上是讲在“做上教”的一方面。下面说说“做”的另一面“在做上学”。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开发主体潜能,授之以法,使其“实学”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陶行知非常重视行动的作用,认为“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我们觉悟到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其实学与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教必须先有手和脑的结合,思想和生活的结合,亦即不但要“劳力”,而且要“劳心”。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习作,如何运用最佳的“做”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值得深虑的。现实中,教师认认真真地作眉批,总结,试图通过评语分数等方式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而实际上学生往往只看重分数,计较老师批语的好坏属于哪个等级,根本不关心作文好或差在何处,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努力探索整体优化增加综合素质课程的内容,以为“精批细改”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后半段的如何“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教”的效果和检查“学”的效果。

(一)面批面改,励优促差。

如果说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面”上的工作的话,那么它所要解决的是多数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面批面改作文要算是作文教学“点”上的工作。对优生,即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面改能切实地帮助其找出弱点,指点方法,纠正偏差,更上一层楼;对后进生,通过面改,指出其主要问题,帮助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能保护其自尊心又能激发其自信心。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以面带点、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是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自改互改,共同进步。

魏书生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主要靠学生的写作实践”。吕先生指出:“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把作文交给他们自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修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得多,改得多,便能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作文的规律,不断提升写作水平。

(三)范文例文,学做之楷模。

第8篇:核医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流行音乐;教学;方法;意义

流行音乐不仅旋律优美,更简单易学,音乐内容大多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贴近,因此能够极大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这也是流行音乐能够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流行音乐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艺术形式,开展流行音乐教学工作,对于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音乐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断探索流行音乐的教学方法,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进步。

1流行音乐教学对音乐教育的意义

所谓“流行音乐”,就在是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将当下流行的因素融入音乐之中,使音乐富有时代特色,这也是流行音乐能够被大众喜欢和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流行音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音乐种类,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特色,对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流行音乐教学不仅能促进流行音乐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能促进整个音乐艺术的进步和提高,对建设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各大高校开展流行音乐教学课程,可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当前社会的流行文化,接触到当前的流行元素,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更加深层次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从而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流行音乐教学还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通过流行音乐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美并且能够感受美,提高审美兴趣和审美品位,树立对美的正确理解观念,这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1]

1.2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精神文明。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大众文化,能够起到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观念,推动大众文化传播,提高大众审美水平的作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青花瓷》这首广为流传的流行歌曲中,不仅表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蕴含着生活哲理,对大众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1.3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音乐具有一种无形的魅力,能使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在悲伤时,温馨舒缓的音乐能够给人以安慰,而激情励志的歌曲则能够给人以鼓励。作为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流行音乐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表达的内容是人的情感因素,同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人们的生活信念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开展流行音乐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心志,磨炼学生的品格,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心胸,从而使其变得更加坚强豁达,乐观开朗,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以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应对生活中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当遇到挫折时,不会自暴自弃,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2流行音乐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2.1明确开展流行音乐教学的目标

开展流行音乐教学,首先要明确流行音乐教学的目的,这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并且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重要前提。高校开展流行音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且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确保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流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音乐观念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收集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与学生共同欣赏,以增强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能力。[2]

2.2创新流行音乐的教学模式

流行音乐的风格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其教学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创新,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学更多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或者浅层次的模仿,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流行音乐进行创新,促进流行音乐的发展。可以说,传统流行音乐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行音乐的发展。这与流行音乐的教学意义不符,因此必须创新传统的流行音乐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模式多样化发展,同时改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各抒己见,从而促进流行音乐的不断创新和不断进步。

2.3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会对教学成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流行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流行音乐的魅力,如果教师与学生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渠道,那么教师就很难得到学生反馈的感悟成果,也就无法知晓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进度如何,课堂教学是否需要调整等问题。在这种对教学影响因素完全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开展教学工作,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和沟通,通过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让教师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和进步。

2.4开展流行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甚至有疑问也无法深入探索,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创新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这一情况,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求知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主动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促进流行音乐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3结语

流行音乐教学不管是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还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抑或是对音乐艺术本身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孙璟雅.流行音乐教学的意义和方法浅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196+198.

[2]王菲.探析高职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环球市场,2017(13):110.

[3]王麒宇.浅谈高职音乐教育中的流行音乐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3):39-40.

第9篇:核医学教学范文

一、适合学生的教学:服务化的教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服务化的教学。所谓服务化的教学,即视教学工作为服务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在实践服务化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教师要真心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服务对象,真诚地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真正给学生当好学习的服务员。学校、教师要有真诚的服务意识、热情的服务态度、丰富的服务知识、过硬的服务技能。

在信息时代,教育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的[1]。学校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服务机构,教师是专职教育服务人员。学校和教师是因教育教学的社会需要而存在的。学校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需要,建构适合学生的教学系统、教学模式。教学既然是培养人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因此,教学就要尊重学生这个服务对象,努力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需要有哪些?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物质性需要、精神性需要,主导需要、辅助需要,个人需要、整体需要(集体需要)等。这些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需要面对的学生需要有安全的需要、认知的需要、锻炼的需要、尊重与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交际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归属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许多需要都是正当的、合理的,学校和教师是应该予以尊重和满足的。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需要进行调查研究,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朋友。其次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基础,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关键。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需要的尊重,把学生的正当合理的需要与非正当、非合理的需要混为一谈,一律斥之为“非法”,很容易伤害学生的情感,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再次要提高自己满足学生需要的能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如果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适应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学生不仅会不信任教师,还会轻视教师。这样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的。

因此,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来看,教师要适当地放低身段,要善于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谦虚地与学生交往,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望而可及的,从而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服务。在开展服务性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服务员、成长的领路人、迷途的指路者。

教师应该是学习服务员。如果说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和完成的一次旅行,如果说学生是学习列车上的乘客,那么教师就是学习列车上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思想、精神服务的乘务员,是学生的服务员。学生有什么合理的学习需要,教师就应该努力地给予满足。因此,教师服务的质量,也就成了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

教师应该是学习领路人。如果说教学是一次探险,教师就是这次探险活动的领路人。探险过程是充满危险的,难免会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对学生的探险需求,教师不能不理不睬,而要积极引导,提供适当的帮助。为了规避暗藏的巨大的危险,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教师必须给学生带好路,帮助学生化解一定的困难和危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之路上顺利前行。

教师应该是学习指路者。如果说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独立探索活动,教师就是学生探索之路上的指路人。学生的学习之路,也就是他的成长之路,在其不同的学习与成长阶段,他们必然会遭遇一个个十字路口。面临一个个学习道路、人生道路的选择,学生究竟应该往哪条道路上走,需要学习导师、人生导师的指点与帮助。这个学习导师、人生导师就是专门教育培养学生的老师。只有老师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与人生的方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可能健康迅速,否则难免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

无论是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服务员,还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指路者,都体现了教师服务学生的角色。因此,为了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服务化的教学。

二、适合学生的教学:互动化的教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是互动化的教学。互动化的教学是指教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交往、对话、促进的教学。教学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知识技能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师生的交流过程,是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之间的对话。没有交流不是教学,没有对话不是教学,没有互动也不是教学。教学是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具有主体间性。

教学,既有教,又有学,才是教学。离开了教不是教学,离开了学也不是教学。只有教师与学生都共同参与,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教学才得以进行。师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过程。没有双方的参与和互动,很难说有真正的教学存在。教学是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

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认真讲解,学生专心聆听是一种互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也是一种互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应答也是一种互动。总之,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互动,不仅课堂教学存在互动,课外教学、课外师生交流也存在互动。有的时候课外的互动还是必不可少的,是课堂教学互动的有益补充。

因此,师生如何互动,特别是如何有效互动,是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也是学生需要努力配合解决的问题。只有师生有意识地互动,主动互动,追求互动的质量,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优质高效的教学。

三、适合学生的教学:自主化的教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是自主化的教学。所谓自主化的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师生教学的自,鼓励和支持教师自主化地教,学生自主化地学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两个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教师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任务,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更无法包办代替学生的感动、意志、勇敢。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愿望,尊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知识能力基础。只有教师设计的教学与学生的需要、知识能力基础相对接,也就是适合学生的需要、知识能力水平,学生才可能真正进入有效学习阶段,否则学生的学习往往只能停留于形式,难以深入和持久。

同时,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由别人和教师操作的机器,更不是一个供人随意使用的工具。学生能否进入学习的主体状态,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是学生主体性能否发挥以及发挥水平的重要条件。学生天生就具有主体性,具有天然的学习、活动、探究、思考的需要和能力,天然就能够从事学习活动。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只要我们满足了学生的这些需求,我们就不愁学生不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需要具备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条件。从外部条件来讲,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从内部条件来讲,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三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2]。奥苏贝尔所提出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心向、知识基础、主动相互作用,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可见,学生的学习必须自主化。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是其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的前提和基础,是其学习进步的动力。

适合学生的教学不仅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而且也是尊重教师主体性的教学。教师的主体性似乎是一个不需讨论的问题,其实,假如将其纳入考察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工作的现实问题来思考,特别是纳入中小学校教师工作的实际问题来分析,我们很难说教师主体性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只要看看教师的工作被学校领导随意调整或变动的现实,我们就能够理解教师主体性发挥面临的困境。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副科”教师的课被随意停课,改上“主科”课,一些主科课教师不愿意加课、补课,被强制加课、补课的现实,使我们无法对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放心”。我们只能祈祷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真正实施,教师责任得到加强,权利、义务真正得到保证,教师的主体性才有望得到正常发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的教学才算真正的教学,才是创造性的教学,也才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反思学生自主性发展与自己的关系,建立起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正确思路,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3]

没有教师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调动,教学的质量就不可能得到真正保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自主化。教师有权利依据自己的专业修养按照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设计和实施教学,他们有自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教学问题的权利与自由,他可以自主化地教学生,也可以自主化地考学生,还可以自主化地评学生。只有自主性得到保证的教师,才会有教学热情,才会有教学创造,才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

四、适合学生的教学:个性化的教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是个性化的教学。所谓个性化的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因材施教的教学。教学的对象是不同成长与发展阶段的学生。学生作为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他们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学生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就必须注意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就必须研究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思考每一个学生面临的具体发展任务,做到因人施评、因材施教、区别要求、分层指导、分类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4]。

个性化的教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要充分关照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班级的学生,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学生群体和个人。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具有该班级的特点,他们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理想、信念等。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他们的差异性、丰富性、多样性。鉴于这种个性的差异性、丰富性、多样性,教师不能不正视,不能不适应。

学生的个性表现是丰富多样的。从知识来看,有的学生基础好,有的学生基础差;从能力来看,有的学生能力强,有的学生能力弱;从态度来看,有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有的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一个速度、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必须考虑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否则,教师的教学往往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人们往往认为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就算是好的教学了。其实,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5]。因此,适合学生的教学一定是能满足学生不同类型和层次需要的教学。

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者,在很多教育工作中,往往是单独面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有无个性是教学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个性,或者个性不鲜明,要想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是非常困难的。教师的教学一般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在这样一种教学制度下,学生将会面对多个不同学科的教师,接受多种不同学科的教学。如果教师缺乏个性,或者个性不鲜明,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心理疲劳。学生产生了视觉、心理、精神疲劳的教学,不可能是高质量的教学,也不可能是高效率的教学。当然,这种教学也不是适合学生的教学。

教师要减轻或避免学生产生各种身心的疲劳,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个性化的教师。要让自己与众不同,更要让自己的教学富有特色,风格独特,增强自己的吸引力、影响力、教育力,从而实现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目的。

五、适合学生的教学:多元化的教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是多元化的教学。所谓多元化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风格丰富多样,富有变化性的教学。学生的特点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创造了丰富的资源。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学校的教学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教师要努力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多元的、可供选择的教学。只有教师教学的多元化、多样化,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

由于学生的集体性、差异性,学生需求的丰富多样性,教师个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也要多元化、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富于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教学内容的变化,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变化,也包括教学形式的变化,如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的变化,还包括教学方法的变化,如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研究法等的变化,还包括教学过程与技能的变化,如教师声音、表情、动作的变化,教学板书、演示、提问、讲解、组织与管理等的变化等。通过富于变化的教学,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一定的需求满足,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集体也要多元化、多样化。每个教师所任教的不同课程都应该教出自己的特色,教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风格,感受到每个教师独特的风采,欣赏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美,不同课程的内容美、知识美、思维美、思想美。只有教师集体个个都有风格,人人都有个性,教师的教学生活才是鲜艳的、丰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才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教师的教学风格雷同,所授课程缺乏特色,学生是不会“买教师的账”的,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多元化,也是适合学生的教学的应有之义。

六、适合学生的教学:和谐化的教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是和谐化的教学。和谐化的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确立和谐的教学目标,选择和谐的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必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从人的健康发展的需要来看,教学应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作为一个人,要过上健康的生活,就需要有一个健康和谐的身心素质。这个身心素质从哪里来呢?当然是从遗传中来,从环境中来,从教育中来,从实践中来,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来。学生作为正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的身心素质主要从学习中来,从教学中来。因为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学习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中心。

和谐化的教学要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影响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学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学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和谐化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谐。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方向和动力,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如果教学目标片面,教学质量也难免欠缺。和谐的教学目标引导和谐的教学行为、教学活动。和谐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知识与品德的和谐,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的和谐等。一句话,和谐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化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谐。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载体。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和谐的教学内容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或者说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6]。教学内容只有全面包括这些知识,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知识营养,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和谐化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教学工作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工作方法。教学方法的性质和特点决定教学方法的功能和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须多元化、多样化,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教育功能。在当今中国的学校教学中,特别要破除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迷信,适当运用探究式、活动式教学方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和谐化的教学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和谐。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学生、教学时间、空间以及其他教学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教学的效果、质量、效率也各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师必须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创造条件。目前要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统天下的局面,适当运用分组教学、个别教学、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形式,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成长。

和谐化的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和谐。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度量与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教学反馈功能。不同的教学评价类型发挥着不同的教学反馈、导向与调节功能。教师选择运用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同,意味着教学评价发挥的教学反馈、导向和调节功能也将各异。为了促进教学的和谐发展,教学评价方法体系也必须和谐。只有这样,教学评价才能为教学的和谐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考试文化的国度,注重分数,注重量化考试,有它的可取之处,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评价是目前我们开展教学评价工作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只有把过程与结果、分数与能力、方法与态度等结合起来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等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陈建翔.教育:为学习服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司成勇,新课程下应确立“六化”的学生观.教育探索,2005(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