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光,也是阅读的黄金时段。此时的阅读可为人生积累沉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写作提供宝贵的蓝本和借鉴。那么,什么是“阅读能力”,如何培养阅读能力呢?
一、正确引导,激发兴趣
当今世界,开卷未必有益。一个初中生进到书店,面对五花八门的书籍如闯迷宫,需要师长引导来选择书目。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读书目,正好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这些作品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可谓是文质兼美的。每学期只有三本,在开学初就应引导学生购买准备阅读。另外,也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在学习过程中适机地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们。例如:在学习《爸爸的花落了》后,就可手拿着《城南旧事》推荐了。此外,还要了解正在学习的文史学科,对在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也要建议学生买来读一读。
在教学中,我经常看到学生购书踊跃,买后又束之高阁。有书不读令人着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千方百计地去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激发读书兴趣这一招最为重要,它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与书籍结为良师益友,关系着学生能否拥有广博的见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张。如学过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鲁迅的《孔乙己》可以向学生推荐《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巩固了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二是按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读物。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爱好、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教师推荐课外读物应注意因人而异,喜爱文学的可多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好奇心强对理科知识兴趣浓厚的可多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对政治、历史感兴趣的则建议他们多读一些名人传记……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好,为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打下基础,而阅读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三是注意容量适当,循序渐进。再好的美味,暴饮暴食其结果只能是消化不良,令人反胃。在向学生推荐的读物中,既要注意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太多,这样学生才能读得了,读得好,而兴趣倍增,如果让学生望而生畏,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四是注意不断刺激,巩固深化。初中生年龄较小,兴趣来得快,消失也快,教师应注意在培养的过程中围绕读书活动采取板报、专刊、故事会、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刺激学生阅读兴趣,使之得以巩固和提高。
二、传授方法,指导阅读
学生乐于看书了,还要让读书有一定的深度。这就需要老师点拔读书方法,才能把书读得纵深些。
1.辩论着阅读。辩论书中的景物、人物、情节、情感、思想等等,较之我们所经历的人生和所看到的书有何异同。让学生敢于质疑,常与书中人物的言论辩论,与读该书的同学持的不同见解辩论等等。在平时教学中渗透辩论的读书理念,让学生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而喝彩,让学生明白书是越读越明白,事理是越辩越透彻。
2.批阅着读书。动笔墨读书,把书读厚实些,就能把书中许多好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那就该学着批阅着读书。让学生们放下思想包袱,怎么想就怎么样批注:可画可写、可圈可点;可用彰显自己个性形式的彩色笔墨去批注;批阅一本最好,批阅其中几个章节也不错。即使批阅的话语很肤浅、很幼稚,但我认为敢批就是赢家。
3.写读书笔记。此法教孩子把书本读薄了。读书笔记可设计几种格式,但不外乎摘抄好词、好句、好段,但最重要的是读书感悟。这是心得体会,不易写好。我把学生阅读笔记浏览一遍,找寻优秀的感悟给学生们听,有时还不厌其烦地誊写张贴在教室里。课前有时讲析,让学生学会从作品内容联系我们的人生和社会,从结构上和表达手法上去借鉴等。学生阅读笔记只要有见解就算成功,就能在作业上挣到“优”了。
三、克服不良习惯,及时纠错纠偏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倾向应及时予以纠正。
首先,要克服急功近利的阅读。现在学生课外阅读功利性很强,一切为了考试而读,例如,有的学生作文不理想,就买了一大堆作文选刊、作文大全、作文指导之类的读物,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乱读一气,其结果是作文能力没提高多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读没了。
其次,是懒汉式的阅读。有些学生读的书不算少,整体语文素养却不见得有多大提高,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既不动笔,也不动脑,过眼烟云,看完就了,这种阅读,时间一长,既浪费了时间,又消磨了意志,对这种懒汉式的阅读必须适当予以控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重要性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28-01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动能力能够完全通过作文表现出来。小学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挂钩, 同时也综合体现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组织能力。所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语文教育直接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个过程中的整体性进展,关系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纲领中也明确提出, 提升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一项主要渠道就是展开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展开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1.差异中观察作文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特性是不一样的,不管是性格还是外貌都是有差异性的, 因此其适应的教学方式也各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作为教学研究的切入点, 对学生开展相应的作文教学, 使学生能够参照自身不同的学习经历使用各种书面语言表述其内心最深刻的想法。在日常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的教学观念开展语文作文教学活动。另外,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开展语文作文的教学评价,遵循激励性的教学原则对每一位学生做积极评价。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在作文学习的过程中有自信与勇气。另外,教师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作文精神教学方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需要贯彻坚持诚信原则,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作文写作的素B与能力。
2.开展课外阅读对写作的作用
2.1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年纪不大,心智还不成熟,因此缺乏较好的自我约束能力, 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等。所以针对小学生以上的种种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一旦树立起了学习兴趣,才可能真正集中注意力, 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语文作文的学习过程。这样也才不会让小学生再认为语文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而在教学过程中,榜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为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这是因为小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小学生对高大榜样的敬佩情绪,鼓励其多多阅读名人书籍, 再从这些阅读的书籍当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就小学生而言,教师是其接触时间最长的人, 并且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尽其最大的努力, 利用课余时间陪学生一起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 同时需要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其对课外读物的热爱, 这样教师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这种情绪感染给学生, 并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2.2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对学生作文能力有所帮助。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作文能力与想象能力。大部分的教师与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过于片面, 认为只有提升人们作为能力与考试成绩的书籍才是可以阅读的,除此以外,其他的全部都是闲书杂书。家长为孩子选择购买的书籍也多是作文大全、试题库和好词佳句等类型,而其他的课外读物可读可不读,只要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取得好分数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考试只是对课内知识体系测试的一种工具。大部分教师与家长认为,孩子在考试过程中发挥不好,是不能够看课外书的。针对此,学生没有看课外书,作文写作水平也无法提高。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这些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可是大部分的家长没有看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其实,坚持课外阅读对学生长期发展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课外阅读同样也是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生活与身边点滴事迹的感悟能力,进而有效积累各种学习素材,提升其课堂作文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识,便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更广,思维能力更加敏捷,遣词造句等作文能力也更强。而对于涉猎书籍广泛的学生而言,课堂上学习到的任何一个理念都能够被看成是从各种书籍当中汲取学生的养分,这些知识成为了帮助其将自己脑中的已存在的学习概念联系起来的纽带。所以,阅读课外书籍的数量越多,越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相反的,越重的家庭作业负担,学生的课外时间也就越少,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工作做好了,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理解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更加愿意投身学习,效果也就更好。
2.3开展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学生需要积累的大量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一个是从生活中获取,另一个是从阅读中得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小学生每天20 分钟的午间读报和自由组合的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活动的氛围环境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勤做阅读卡片,同时对读书笔记做评议。评议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数量的积累,也要重视质量的积累。另外,教师要把最后的评定结构和学生的语文成绩联系在一起,把其看成是期末阅读成绩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做的目的不但能够有效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巩固阅读的成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课外阅读工作的不断推进。而且,写作并不是单纯的读书笔记写作,还包括和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体裁, 如儿童诗歌、童话故事、随笔等等。而要想写出有模有样的作品, 是不能够离开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的。人脑的学习内存大小,决定了其是否有丰富的思维。如果一个人毫无知识储备,自然无法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
课外阅读一直是国家课程目标中所强调的内容。2003年出台的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再次明确规定:“初中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养成良好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精神建构的关键因素。初中生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读不读、读什么、怎么读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十分乐观,尤其农村学生存在很大的课外阅读障碍。对此,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以便为后续研究和教学提供相关指导。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采用抽样的方法,对城市中学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初二(1)班45名学生和农村中学宿迁市孙园初级中学初二(4)班56名学生,一共10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1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01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从阅读活动的四个方面进行问题设计,共12题,包括10题封闭式问题和2题开放式问题。调查结果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分析处理,对城乡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描述,用单因素x2检验分析两者存在的差异。问卷由学生填写并当场收回,为保证答题的客观性,事前曾告知学生,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与学科成绩评定无关,要求每人独立完成,客观答题。
三、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量的城乡差异(见表1)
城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每人都有课外书,其中97.8%的人拥有20本以上;26.8%的农村学生没有自己的课外书,藏书在10本以上的只占28.6%。城市学生周阅读时间少于一小时的占8.9%,而农村学生占57.1%。一年中,10.7%的农村学生没有进行课外阅读,阅读20本以上的农村学生占8.9%,城市学生占31.1%。
(二)初中生及其师长对于课外阅读态度的城乡差异(见表2)
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赞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城市教师和家长的认同度要高于农村。学生基本都很喜欢课外阅读,但原因各异。城市学生的阅读兴趣71.1%来自内部兴趣,或者已经把课外阅读自觉为一种习惯,或者认为有意思;而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60.7%源于外部兴趣,认为可以提高作文水平。
(三)初中生课外阅读途径的城乡差异(见表3)
城市学生有40%表示零用钱大多用来买课外书,这样的农村学生只占14.3%,大多数农村学生很少自己花钱买书。城市学生的阅读途径较为丰富,最主要是自己买书读,有24.4%的学生选择利用图书馆资源,13.3%选择在线阅读,最后是向亲朋好友借阅,农村学生的阅读渠道相对单一,最主要是向亲朋好友借阅,基本无法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
(四)初中生课外阅读内容的城乡差异
开放性试题中,学生列举了自己最喜欢的三本课外书与教师推荐过的一本课外书。城市学生列举最多的是外国经典名著,农村学生列举最多的是四大名著,作文选也被多次提及。城市教师推荐最多的是《爱的教育》、《朝花夕拾》等,相对集中于中外文学名著。农村教师推荐最多的是《作文大全》、《唐诗三百首》等,相对集中于教辅类用书和古典文学。
四、讨论
(一)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特点
1.课外阅读资源稀缺,途径单一
就调查对象所在中学孙园中学而言,学校前后两栋校舍,却只辟了一小间办公室作为图书室。室内只有两个书架一共三五百本书,其余空间都用于堆放杂物。图书室终年关闭,形同虚设。对此,有教师称:“农村的教育经费这么紧张,工资都难发,哪有闲钱去‘不务正业’?”校园外有一家新华书店,赫然在目的是新华书店里卖的竟是鞋子。书店老板介绍说,原来这里确实是新华书店,由于顾客少之又少,终于开不下去关了门,但换一个门面招牌又需要花费一笔,故而新华书店在众目睽睽之下变成了“新华鞋店”。于是,校门口的小书店便成了唯一,其间有武侠和言情系列,更多的是教辅用书。
学校无法提供课外阅读资源,而家庭更加无力负担这一“额外”开支。被调查者的父母,90%都是农民,家境普遍不好,一些学生甚至上不起学。一名学生曾留言说:“我来自一个农民地区,我的父母都非常的穷,可是爸爸、妈妈和姐姐都在为我上学的事的钱担忧,就紧紧为了上这个学校就东借西借。到了最后我姐姐终于把钱借来了。”(这是学生的原话,可以看出还存在错别字和语病。)农村学生很少自己买书读,亲朋好友是他们最主要的图书来源,但是,一样身在农村的亲朋好友,又能有多少藏书来填补这些孩子成长中的空白?
2.课外阅读压力过大,功利心强
被调查者的学习任务繁重。仅仅是初二,学校的作息时间就从7:20排到了21:25,学生回到家还要写作业,一般到23:00才能写完。除有形的课业压力外,他们还承受着无形的心理负担。与城市学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农村学生如果想跳出农门,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正如孙园中学的校训所言:“读书成就命运,刻苦改变未来。”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是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一旦不能抵达未来的平坦通途,学习便被视为一种奢侈。在被调查的班级里,有一张课桌始终空缺。学生告诉笔者,那个女生成绩中等,家境又不好,家长看她大学无望,权衡再三把她领回家了。
农村学生的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因此,他们的课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为了考试,这必然在无形之中给课外阅读套上了“紧箍咒”,使得原本丰富多彩、自由驰骋的课外阅读极易丧失其阅读原动力。
3.课外阅读范围狭窄,缺乏指导
被调查者几乎没有接受过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法的障碍使得很多学生的阅读事倍功半。
一个学生诉苦道:“我的语文成绩不怎么样,我也想多读点课外书,有时下课,我也不出去玩,晚自习回到家也接着看书,我的脑海里整天装满了‘看书’,并且我已经行动了,但成绩也没提高,我究竟怎样学习才能使成绩提高?”
由于师资水平限制,农村教师普遍读书少,阅读经验不足,又限于资源匮乏,难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与方法的指导都有所欠缺。很多学生提到老师曾给他们推荐过的课外书就是教辅类用书:
S1:老师推荐的全是有关学习资料。
S2:老师推荐我们看过作文书,看些跟学习有关的书。
S3:老师没有列举书名,只是让我们多看一些课外书,有利于提高作文水平,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知道更多的知识。
因此,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强,不注重方法,往往难成体系,收效甚微。
(二)城市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特点
1.课外阅读资源丰富,途径多样
大多数城市学校各项硬件设施过硬,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阅读条件。就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而言,学校按国家级示范学校的标准建成图书馆,拥有藏书近12万册,报刊260多种。馆内宽敞明亮,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图书馆每天开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由借阅,而且学校还安排各班每周进馆进行专题阅读。此外,图书馆定期会有新书推介和经典导读,并经常组织读书笔记评展等活动,学校还花费不菲,聘请余光中、刘墉、李敖等作家、名家为学生做讲座,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十三中校门口也有一家小书店,主要销售教辅类用书、青春流行读物与休闲杂志。由于地处市中心,周围书店较多,学生常常能在第一时间购买到新书。
被调查者家庭大多物质条件优厚,家长不仅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经常主动给孩子买书。一名女生说:“我妈开学会给我买一次书,主要是参考书、练习册之类,放假时候她会给我买课外书。妈妈总希望我多看点课外书。”一名男生说:“爸爸每天下班都会从单位带一沓报纸回来,他也叫我跟着随便翻翻。”而家庭电脑的普及,也使得在线阅读成为城市初中生课外阅读的途径之一。
2.课外阅读系统性强,指导得力
城市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与方法都得到了教师有力的指导。
从教师推荐书目可以看出,城市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内容多为经典文学作品,且古今中外兼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各体齐备,系统性较强。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授课中推荐阅读篇目,同时还布置学生定期做读书笔记。有学生坦言:“做的时候也会不屑和厌烦,但过后,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每节课前五分钟,教师会组织学生读书交流,学生根据相关专题交流展示阅读心得,相互启发。而每周在图书馆的两节阅读课,教师也会给学生做专题讲座或个别辅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农村地区 中学生 课外浅阅读 现状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很有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仍处于浅阅读状态,特别是在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浅阅读风气更盛。本次调查历时一个月,笔者采用实地抽样问卷调查的形式,以湖北省黄冈市龙感湖中学(一所典型的农村寄宿式初级中学)的120名中学生为调查样本,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此次调查拟对农村中学浅阅读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解决农村中学浅阅读问题,促进青少年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农村中学学生课外现状分析
(一)阅读内容以科幻小说、卡通动漫、童话寓言等畅销书为主,经典名著阅读匮乏
笔者对龙感湖中学120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问卷调查显示,农村地区青少年课外阅读选材由高到低依次是童话寓言故事,占51%;科幻小说,占48%;卡通动漫类,占35%;经典名著,占27%。龙感湖中学学生喜爱的书籍排名居前的依次是:《火星人》《宇宙飞船历险记》《地心游记》《数码宝贝》《蜡笔小新》《童话故事大全》《中国寓言》。
由调查结果可得知,农村地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以科幻小说、卡通动漫、童话寓言等畅销书为主,经典名著几乎无人问津。冷落经典名著以及科幻小说、卡通动漫、童话寓言等畅销书的情况在农村中学生中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农村地区中学生课外阅读已呈现出阅读通俗化、休闲化、浅显化等鲜明的浅阅读特征。
(二)阅读目的感性、随意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学生课外阅读最主要的目的是打发时间,休闲娱乐,占40.83%。其他依次为:兴趣爱好,占34.17%;获得新知,培养自身修养,占18.33%;学习需要,为了通过考试,占6.67%。当访谈时被问及喜欢科幻小说、卡通动漫、童话寓言等畅销小说的原因时,绝大多数学生都回答“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理由”或“就是好看”等感性语言来作答。这说明他们的课外阅读缺乏明确的目的,单凭兴趣阅读,课外阅读的目的呈现感性化、随意化倾向。
(三)阅读习惯不良、阅读方法和姿势不当
调查结果显示,35.83%的学生很少有课外阅读计划,通常都是遇到什么读什么;只有12.5%的学生能够制订简单的阅读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缺少计划性,基本上处于盲目无序状态。
另外,在阅读过程中,37.17%的学生喜欢斜靠看书,躺着或趴着看书的学生比例达到19.1%,边走边看的学生占17.5%。挑重点仔细阅读,其他一带而过的学生比例高达32.5%,28.52%的学生粗略浏览。阅读过程中,什么都不做、只是浏览的学生占35%,29.17%的学生做摘抄,只有11.67%的学生写读后感。以上几项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龙感湖中学的学生阅读习惯不良,阅读方法不当。
二、课外浅阅读对农村中学生的影响
(一)课外浅阅读使农村中学生远离经典名著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过: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降格为背景噪音。而当下的情况是经典被时下的兴趣降格为背景噪音。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流传下了许多经典名著,值得后人熟读和深思。经典名著对充实读者的精神生活、完善读者的自我人格和提高读者的人生境界意义重大但在浅阅读时代,很多处于身心躁动期的中学生喜欢流行排斥经典,尤其是在升学压力下,课外阅读的休闲娱乐功能被无限放大。浅阅读状态下轻松娱乐、浅尝辄止、读图娱乐的阅读方式很难让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阅读习惯。另外,以科幻小说、卡通漫画、寓言童话为阅读内容的阅读状态,培养的只是学生对肤浅文学的喜爱,提供给青年读者的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难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与阅读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课外浅阅读导致读者思维钝化和语言运用能力弱化
古语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可见只有善读书、喜读书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喜欢思考、善于思考、睿智成熟的人。浅阅读把读书当作简单的休闲娱乐方式,而不是作为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品位的手段,读书只过眼球不过大脑,对记忆的要求不高,这会导致读者慢慢变得懒于思考,最后在失去读书自觉性的同时也会带来思维的钝化。同时,习惯于浅阅读的读者在运用语言时往往也是“浅运用”。俗话说见多识广,见的优美语言少,头脑中储存的优美语言少,想要很好地运用语言自然也就难了。这对正处于升学阶段和成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课外浅阅读对读者的个性培养不利
如前文所述,浅阅读的读书方式会不仅会使农村中学生远离经典名著,而且使青少年读者思维钝化和语言运用能力弱化。需要注意的是,以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方式会使青少年读者在日积月累中不知觉中养成了浮躁肤浅、急功近利、不喜欢不擅长思考的不良品质。众所周知,阅读有内涵、有深度的书籍必须经过一个阅读、思索、再阅读、再思索的过程。浅阅读的书籍经过风干抽养,其内容没有血肉,也不完整,阅读时不存在认知障碍,阅读时往往没有过程,更谈不上细致的描写。长此以往,读书的人会静不下心来,无法深入,更别谈思索和感悟。由此看来,虽然阅读方式只是人的行为方式的一种,但浅阅读一旦成为读书习惯,浮躁的心态一旦养成,那么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专注,其导致的后果将会非常可怕。
(四)浅阅读不利于民族进步与发展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据金羊网2013年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显示的各国国民每年读书量为:北欧国家每年纸质图书阅读量为24本,韩国人11本,法国人8.4本,中国人每年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7本,远低于其他国家。由此看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苏联作家布罗茨基有句名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古往今来,凡是有良好阅读习惯与传统的民族或国家,其国民素质会远远超过同期的其他民族和国家。如果一个国家的成员,人人爱读书、会读书,其民族的智慧将大大提高,而文化的繁荣往往会带来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大。试想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的浅阅读之风盛行,一代人或几代人都将会失去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欲望及勇气,整个民族也就会成为一个没有探索精神的民族,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三、农村中学生课外浅阅读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中学生课外浅阅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的原因。
(一)青少年自身原因
青少年步入青春期后,在特殊的心理特点作用下,对流行时尚极为敏感,趋新求异的意识也更为强烈。同时,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群体观念和伙伴意识也更为强烈,他们对同伴的信任超过家长和老师,易形成思维举止的同辈互动,表现在课外阅读上就呈现出一种流行化、时尚化、从众化的倾向。另外,青少年进入青春期时,他们一方面渴望摆脱成人对自己的束缚和控制,渴望得到关注、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认知能力有限,仍需要成人的保护引导。这种成长过程中的矛盾,需要适当的途径解决。而科幻小说、卡通动漫和寓言童话书籍大多以探险追新,追求爱情、友谊,挑战权威为主要内容,迎合了他们要求独立、自由的心理需求。因此,一些科幻小说、卡通动漫、寓言童话类书籍如《火星人》《宇宙飞船历险记》《数码宝贝》《蜡笔小新》《童话故事大全》《中国寓言》等深受龙感湖中学学生欢迎。
(二)学校、家庭原因
当前青少年学生过早地背负上了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的压力,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读书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农村中学生的压力更重。根据笔者的调研结果显示,在面对“影响你读课外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的问题上,47.5%的学生选择了“时间紧,功课太多”。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家长和老师的殷切希望、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青少年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时难免会选择一些轻松、不需要动脑思考的读物,而对于需要深度思考和品味的经典名著,学生们都是敬而远之。笔者在龙感湖中学调研时发现,面对“你能准确说出几位著名作家的名字”的问题时,42.5%的学生选择了“不到10位”,28.33%的学生选择了“不到5位”,这就不难解释龙感湖中学学生的课外读物内容以科幻小说、卡通动漫和寓言童话为主了。
中学生步入青春期后,虽有要求独立的意识,但是心智尚不成熟,认知能力有限,仍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保护,表现在课外阅读的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上,亟需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监督。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你的爸爸妈妈平时看书吗”,25%的学生家长“不都喜欢,也不都经常阅读”,11.67%的学生家长“都不喜欢也几乎不阅读”。在回答“你的父母和老师对你的阅读的态度是什么”的问题上,25%的学生选择了“赞同,但没有大力支持”,21.67%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不影响学习就好”。在回答“你的老师鼓励你们课外阅读吗”的问题上,20.83%的老师“偶尔表示支持,但没有推荐读物”,3.33%的老师“坚决反对和制止学生的课外阅读”,2.5%的老师“不赞同学生的课外阅读”。综上所述,龙感湖中学学生的老师和家长的视野基本局限在课本和分数,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和家长没有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这就不难解释在回答“你经常阅读吗?你觉得阅读对你有没有益处”的问题时,9.17%的学生选择了“经常阅读,但益处不是很大”。
四、应对浅阅读策略分析
(一)依据学情,制定阅读计划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计划必须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和推荐书目,以克服浅阅读状态中的盲目、无序、自发状态。
(二)加强引导,由兴趣入手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往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青少年学生自制力差、分辨能力不强,阅读内容以科幻小说、卡通动漫、童话寓言等畅销书为主,经典名著阅读匮乏,阅读目的感性、随意,阅读习惯不良、阅读方法不当。老师和家长可以针对上述农村地区浅阅读状况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选择一些积极向上、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同时,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专题介绍、开展读书会等活动,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兴趣。另外,可以利用教材进行拓展阅读。如教师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过程,通过一些奇闻轶事介绍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激发学生看《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配合教材,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课程标准中对课外读物还专门列出了建议。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学习节选的课文可推荐学生阅读全文,以加深理解课文,认识人物形象。如学了《杨修之死》后可推荐《三国演义》,让学生认识曹操为人多疑的性格特征。另外,还可以进行同作者拓展阅读。由教材中的作者拓展到课外的同一作者所写的其他文章。如学了老舍的《猫》一文后,推荐学生阅读《茶馆》《骆驼祥子》。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教会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道家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课程标准亦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默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发挥阅读在发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上的作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运用速读、精读、写读书笔记、朗读、默读等阅读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营造氛围,使学生爱读
在充满读书氛围的环境中生长,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环境的布置,教室里可以设置图书角,墙上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并鼓励支持学生进校图书室广泛阅读。同时,对阅读能力提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班级内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上要形成家校共识,家长要注意营造学习型、温馨的家庭氛围,还可以与学生共读一本书,让两代人的心灵在阅读中交融。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核心技能 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中,《大学语文》的开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该课正在被各种新兴或热门的课程所取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现状。经调研,我收集了诸多语文教改的信息和建议,其中,学生对语文课的成见抱怨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艺术上。我主要从教学艺术环节总结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
根据来自学生实习或就业的实务部门的反馈,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去吸收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即与语文息息相关的自身修养、社会交际、信息活动、实用写作等)不如人意,主要是“核心技能”的缺失。这里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学生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当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发生变化时,其所具有的这一技能依然能起作用,是他们维持生计并获得成功的关键。其中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群体工作协调能力、参与意识、主动性、专业性、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以上核心技能是否可以通过全新的语文课教学改革来填补?这是本课题探究的重点。并且我院的学生(政法干警招录试点班除外)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更凸显填补“核心技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已作了些研究,提出了比较客观、科学的观点。如张静文副教授提出的高职院校语文应以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着眼于21世纪90年代出生的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着眼于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的营造;着眼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汪念明在《高职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中提出,应将语文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定为三个方面,即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发展能力、夯实就业实力。这些看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根据政法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为突出语用特色,填补核心技能,我认为我院所开设的《大学语文》定位为文化基础课,其功能应落实细化在帮助学生填补“核心技能”上,即强化其审美性、语用性与人文性。所谓审美性,就是以名家名作为载体,了解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传承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倾听能力、欣赏能力;所谓的语用性,是指培养训练学生运用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创新;所谓的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具有成人意识)。这样对目前大学生的成才更有实际意义。
(二)创新性教学艺术探究
1.遵循“兴趣是最好的天赋”的教学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更愿意说:兴趣是最好的天赋。曾经来自课堂教学效果的惨淡就足于令人惭愧:一群没精打采的学生,拿着英语书,带着习题集,他们是怀着对语文课的厌恶来的。学生抱怨堆积如山:“大学语文课有什么用?又没听头!老师讲,我们听,从小学到高中都学腻了。考了满分我还是不会沟通,不会写作。”趣味性不强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校本教材看来,丰富的史料知识、古老而新奇的经典读本、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呈现出浓烈的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尝试着首先将经典以时代的视角进行解读,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与理论高度。我告知学生:从实际操作来说,中国文化体现为无用,从生存层面来说缺失“大用”,跳出传统文化的知识性,你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更像一种带着人文意味的生存智慧。譬如儒家的和谐原则,中庸之道,利于协调人际关系,解决现代人的信任危机;道家的“无为而治”“有无相生”的求异思维对于克服西方管理思想体系的弊病、建立东方式的管理模式大有裨益;“中国禅”对于当今社会大众的人格修炼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这就很好地纠正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无用的偏见,并能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其次,培养兴趣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动起来。我把语文课上成文化创意课,从语文内容中提炼出不同课题,如音乐、婚恋、饮食、建筑(围绕传奇的世博建筑)、服饰等,由学生5―6人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用戏剧表演、网页设计、小品、相声、时装设计展示、专题报告、诵读等形式来表现。我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指导时,不干涉其选题与切入点,而是主要在剧本或台词的打磨上给出建议。课题组在大胆尝试之后,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评价是大呼过瘾,学生的创作激情被极大地激发,经历这样的创意课,真正触动了学生创意的神经,推动他们做想做的事情。语文能力的外在展现与内在意蕴,更多地内化为人的修养,填补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核心技能”。这样的课程学生还会拒之千里之外吗?
2.运用“发散式思维”教学法
政法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显著特点是思维活跃,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基础不够厚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在人文基础课上,更要强调人文经典的熏陶。
在语文课的教法上,运用文本中心内容发散式教学,有利于扩大课堂知识面,拓宽知识平台,提高人文素养。具体做法是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向不同方向、不同层面进行辐射,并将得到不同与文本有关的知识、信息收集,形成小课题,变成专题化的教学方法。如,讲经典著作,以充分的理由推荐学生有计划地精读一下经典:因“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读《论语》;因“思想与文采齐飞”而读《庄子》;因“要看2000年前古人如何依法治国”而读《韩非子》;因“超越雅俗”而读《诗经》;因要“看中国人的人性”而读《金庸全集》;因“读史,读气节”而读《史记》;因“柏拉图的精神乌托邦,西方人的哲学大全”而读《理想国》,等等。辐射经典不要以考试为压力,但要求写读书报告,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悟。
另外,还可以建议和引导学生进行多维阅读,即尽最可能跨学科阅读,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有一条捷径是把生活当成书来读。被称为“最聪明女大学生”的盖尔・特里姆布尔的阅读心得值得我们借鉴。
这样的熏陶与训练,学生明显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底蕴、学识和定力,其人文素质可想而知。
3.创设链接课堂内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要突出其实用性,要将教学内容和空间引申到课外的图书馆、网络、社会中,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更加敏锐的社会现实洞察力。
如我们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结伴外出游历,从追寻课本里的梦开始,去寻访名家笔下的美景,然后利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别样的人生足迹,制作成PPT进行交流,学生反馈说没有想到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太惬意了。结果学生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在语文的语境下,与社会亲密接触,才不至于步入社会时产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巨大落差。
如对流行歌曲所蕴含的文化现象,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的“就像彩色电视变得更加花俏,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歌词里沉淀着一种对逝去传统的感悟,是一种娱乐性的反思。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如周杰伦的《台》、《青花瓷》等歌词的美作点评,只要切合学生口味,只要心中有,下笔不会难,可以看到学生别具一格的灵性。又如,不断上涨的房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意蕴?可组织班级讨论会,生动地展开探讨式学习。
在“核心技能”的列表中,写作可谓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而写作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痛处。学生在学校遇到要动笔的活如入党申请书、个人总结、读书笔记、制作简历等,都会习惯从网上下载一些内容相似的模板,稍作修改,上交完事。这样的伎俩用在实习或工作中可就会碰壁了。所以,我让学生到语文课外分析奥巴马曾发表的作品,学生发现他的写作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具有清晰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号称世界咨询业最牛的公司――麦肯锡内部培训员工写作能力的金钥匙)成为很多人练好写作的秘诀。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有学生根据它制作出了突出自己个性的简历。事实胜于雄辩,语文能力的威力得以彰显。
4.独特的考核方式
在《大学语文》的课题建设过程中,随着课文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方式也随之改变。基本实现了个性化、即时化和定向化,克服了一张卷子定成绩、对学生个性和特长茫然无知的弊端。具体操作如下:出勤占5%;参与课堂活动占15%;课外作业占15%;实践活动占20%;期末考试(或考查)占4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胆探究教学艺术性,教法灵活新颖,丰富多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浓厚兴趣。无论课堂内外、现实天地还是网络世界,始终有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追寻知识的眼睛和心灵,在全方位的网罗之下,学生的核心技能日益见长,终身受益;同时,考核方式颠覆了传统,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发挥,所获得的点滴进步都在评价中得到显现,全方位地触动了学生的创意神经,张扬了个性,收获了成功,完善了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