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房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为方便药房和临床科(室)治疗和抢救设立的小药柜应由护士长或指定一名责任心强,身体健康,品德高尚,业务熟练的护士保管,负责领药和保管药品,工作调动时要办理移交手续。
(二)小药柜药品的配备,以常用和抢救药为主,其品种数量,不易过多,设立小药柜的病房可由药剂科(病房药房)会同病房按需要协定品种数量,按照病房医师(士)处方到病房药房领取,每星期补充一次(抢救例外)。
(三)小药柜一般不配备贵重、自费药及医学专用药品,如确需要配备少量医学专用药品时,必须经院长批准,并按医学专用药品、毒药、限剧药管理制度和使用,用后必须登记病情以备考查。
(四)小药柜的药品,应分类存放,定期清点。检查药品质量,防止积压变质,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等药品,应停止使用,报药剂科处理,小药柜的药品要做到帐物相符,并应经常检查毒、麻、限剧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籍贯 :辽源 研究方向 :传染病学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以及管理策略。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和管理策略。结果 通过不同时期随访,对所有患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显示6例医护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加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和自我防护意识并建立全面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职业暴露 防护 管理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1]。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护理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黏膜或者其他相关物质对医护人员的皮肤造成伤害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在22-28岁之间,其中2例为拔针时针头刺伤皮肤,4例为患者针头内残余液体污染损伤的皮肤。
1.2处理方法
针头刺伤的护理人员采取0.5%的碘伏消毒并反复冲洗伤口挤出被刺的血液,针头内残余液体污染损伤皮肤的护理人员采取0.5%的碘伏消毒,反复冲洗破损皮肤并预防性用药。
1.3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通过不同时期随访,对所有患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显示6例医护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讨论
3.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
3.1.1缺乏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大多数医护人员较为年轻,临床经验不足,操作不严格,没有意识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不注重自我保护,忽视了戴手套、防护眼镜、隔离衣等保护措施。
3.1.2心理素质低
有的医护人员害怕自己被感染,在操作时中过于担心,造成心理紧张,遇到紧急情况不知道如何处理,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
3.1.3缺乏严格的操作训练
由于医院自身对医护人员要求不严格,对于新的护理人员培训未起到真正的效果,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
3.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
3.2.1预防原则
所有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进行操作,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感染的几率[4]。
3.2.2对传染源的重视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分泌物以及体液等均为传染性病原,因此在医护人员接触此类物质时要特别小心,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2.3严格操作
在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或者护理过程中,尤其是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要求医护人员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成后要及时脱去手套,洗手并消毒。如果可能发生血液飞溅的可能,医护人员要戴防渗透的口罩、防护眼镜,必要时穿隔离衣,如果医护人员有皮肤破损情况,要特殊注意,防止伤口发生感染。
3.2.4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
为了使医护人员意识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医院要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对艾滋病和其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加强所有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3.3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3.3.1现场局部处理措施
当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用流动的水冲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对于有伤口的感染者,可以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在用流动清水冲洗,受伤处在冲洗后要用0.5%的碘伏进行消毒。
3.3.2预防性用药
用药包括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即使用常规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1个月;强化用药是在基本用药基础上同时使用蛋白酶抑制剂进行治疗。预防用药原则[5]:①如果发生一级暴露,病情较轻可以不使用预防用药。②如果为二级以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4-24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③如果为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较高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④发生二级以上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较高可以使用强化用药程序。⑤对于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确定的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3.3随访
当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要定期进行随访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监控服用药物的毒性,做好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和用药情况记录。
3.3.4登记和汇报
本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感染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情况进行登记,具体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暴露方式、部位、损伤程度等以及相关的处理情况,同时将发生情况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汇报。
3.4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管理
3.4.1建立专门的管理小组
成立专门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管理小组,该小组定期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所有人的综合知识和素质。
3.4.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通过所有人讨论分析现状,建立全面科学的管理制度,例如培训制度、锐器处理制度,应急方案制度等。
3.4.3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由于护理人员不足,导致部分护理人员工作过急而发生感染现象。相关报道也表明护理工作量与发生针头刺伤呈正比例关系[6]。因此,在安排护理人员上要合理,防止因工作量较大发生不必要的感染。
4小结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发现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因为对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自我防范意识不够等原因,因此为了减少感染率,要加强对所有人员的对该疾病知识的了解,定期培训,增加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并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卢其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与防护措施[J].实用临床医学,2012,15(09):116-117.
[2]袁有兰.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措施[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12(05):84-85.
[3]赵丽芬,丁金花.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与思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2(15):1834-1835.
根据规划,2009年至2015年我国职业病防治的主要任务是: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强化对重点职业病的防治,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开展科研及成果应用,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以及完善工伤保险制度。
规划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把职业病防治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职业病防治重要指标、主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要制定本地区职业病防治规划,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具体措施,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三方代表组成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
规划要求,各地区要针对本地区职业病危害特点,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人群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职业病防治法、损害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违法行为。对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任:对因失职、渎职导致重大职业病危害事件发生,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要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规划还强调,要进一步健全职业病防治法配套法规、规章。制订、修订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危害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性能评价、职业健康监护与职业病诊治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制定高危行业、中小企业职业病防治标准、指南和规范,完善职业病防治技术标准体系。
据悉,国务院有关部门将适时开展规划实施的督查和评价工作。
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
《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中强调,要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和病人救治。
规划指出,用人单位要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要依法组织其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本人。要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要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做好职业病病人的治疗、康复、定期检查和妥善安置,确保职业病病人的权益。
规划要求,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依法参加工伤保险,落实有害作业岗位津贴和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政策。在高危行业推行职业卫生专项集体合同制度。
同时,规划指出,要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健全工伤保险费率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保险待遇和标准。进一步探索工伤预防在职业病控制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患职业病职工的康复工作,逐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病预防、补偿和康复制度。
规划指出,要强化对尘肺病、重大职业中毒、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等重点职业病的防治。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强对重点职业病的监测与预警,健全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2015年严重职业病危害案件查处率要达到100%
到2015年,全国职业病防治监督覆盖率要提高,严重职业病危害案件查处率要达到100%。这是《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中明确的目标之一。
此外,规划还提出以下一些目标:
到2015年,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由现在的8.5%下降到5%以内,基本控制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等主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较2008年下降20%,主要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消除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到2015年,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瞽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达到60%以上,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65%以上。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60%以上,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85%以上。
方法:我院于2012年设立护理质量控制消毒隔离组,对我院的35个病区重点环节进行分析,圈定重点环节,并对工作重点进行监督管理,并检查其中存在的问题。
结果:对所选取的35个病区进行4次质量控制检查后,其中可以看出,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实际操作方法出现问题20例;针对病区个性化特点而实施消毒隔离工作中出现问题10例;消毒隔离制度掌握不完善3例;护理工作中,科学合理管理体系建立不完善2例。其中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方法问题是最主要实施病房内消毒隔离工作的原因。
结论:确定病房消毒工作的重点环节,并对重点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贯彻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关键词:消毒隔离重点环节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505-01
在整个医院护理工作中,医院控制感染工作贯穿到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医院质量以及护理水平做好必要的监控工作,尤其是针对工作重点进行重点控制,实施落实各种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提高医院防治感染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对象与方法
2012年我院医院护理质量控制小组,随机检查4次我院的35个病区的消毒隔离护理质量,并确定病区消毒隔离工作中的重点环节,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管理。按照相关学者研究设立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方法。重点环节工作包括:①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重点环节的基础性工作):完善感染监控护理体系,落实分级管理以及岗位制度;②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重点环节工作的重要保障):医护人员应该掌握护理人员消毒隔离规章制度;③护理人员实际的操作方法(重点环节工作的主要载体):做好手术操作器械以及用物的消毒工作,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手术操作流程实施手术治疗,同时注意管理好医疗垃圾、病区、换药室以及治疗室环境;④针对病区的个性特点而确定消毒隔离工作的重点(重点环节的关键因素):重点管理老年慢性病科、消化科、呼吸科、儿科、妇产科以及急诊科。⑤具有共性的关键性工作:针对突发事件准备应急预案。
2结果
对所选取的35个病区进行4次质量控制检查后,其中可以看出,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实际操作方法出现问题20例;针对病区个性化特点而实施消毒隔离工作中出现问题10例;消毒隔离制度掌握不完善3例;护理工作中,科学合理管理体系建立不完善2例。
3对策
3.1加强医护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制定消毒隔离考核标准。给予医院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同时结合当前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以及医院感染监控动态,使用相关医院感染监控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措施,规定具体护理人员考核的相关内容,规范护理人员的具体操作行为,增强患者对医院感染方面知识的了解,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的关键在于完善并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相关护理部门以及质控小组应从医护人员、病区环境、医疗物品、患者用品、生物检测以及消毒等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保证护理人员在相关制度的规范要求下从事活动,并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考核以及量化评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完善消毒隔离工作[1]。
3.2强化消毒隔离质量控制执行环节管理。在护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护理人员为其执行者。消毒隔离质量控制小组根据消毒隔离的考核标准对患者实施定期检查,对其中方方面面进行检查,在进行检查时,要求病区护士长必须在场,并进行当场评分,告知护士长其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其实施有效的措施及时改进[2]。同时重点对消毒隔离中的某项工作内容进行检查,随机检查患者的病区环境、器械消毒等方面的情况。实施检查的目的在于实施教育、督导,不增强护理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提高消毒隔离自觉性。对于共存性问题,统一进行整改[3]。
管路的管理:分析病房中极易出现管路感染的因素。安置导尿管可对膀胱黏膜起到刺激作用,严重者会导致患者黏膜受到损伤,导尿设置时,可能导致病原菌进入到膀胱中,而出现上行感染,导尿管留置时间越长则感染机率越高。严格掌握实施导尿的适应症以及技术,选择的导尿管应粗细适中,减少留置时间,给予患者无菌操作,且每天对尿道口进行擦洗或冲洗,清除尿道中分泌物[4]。
医疗垃圾管理:由专人负责,医护人员严格按照相关工作条例,在手术结束后,对一次性医疗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以及回收。质控小组随机或定期对组织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告知护士长。医院的垃圾可分为医疗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垃圾清理人员应做到每天垃圾,对于毁形的医疗器具,可由上级主管部门指定单位进行集中式的回收以及处理。
3.3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并建立监控网络。设立一个完善的感染管理护理指挥系统三级监控网络,一级管理人员为监测员,二级管理为部分护士长所组成的消毒隔离质控小组,三级管理为护理部。根据一二级得出的数据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规章制度。二级管理消毒隔离质控小组,根据消毒隔离考核的标准,对护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审查,分析质检结果,找出其中存在的原因以及相关因素,制定一整套完善的整改措施。给予监测员必要的培训,有利于监测员对质控相关内容有所了解,掌握质控标准,准确分析质控,主动管理护理工作。三级监控网络的建立,有效保证消毒隔离质控工作的完善以及落实贯彻。
3.4做好质量质控反馈。利用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监测数据,掌握护理工作的动态,且质控小组在进行质检工作中,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科室,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告知科室。及时有效反馈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桂芬,杨捷.病房内消毒隔离重点环节护理质量管理控制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业,2012,21(z2):195-196
[2]张霞,景秋玲,郑威伟.浅谈消毒供应中心重点环节的质量管理[J].光明中医,2009,52(11):558-559
精神科患者因大脑无完全的发育或者因为外界刺激致使大脑正常功能产生紊乱,从而使其认知以及行为方面产生异常,和正常人进行交流时产生障碍[1]。然而为了患者的护理安全通常选择封闭式管理,此管理模式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次研究分析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实施关怀性管理制度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现将护理内容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中的88例患者均为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科患者,年龄最大者为68岁,年龄最小者为24岁,平均年龄经计算为(52.4±1.2)岁。经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提升了数据间的临床研究性,无统计学意义产生。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基础护理模式,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划分,并对其实施相应的管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予以监测,患者的药品需要定期发放,并指导患者进行用药,随后记录患者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情况,从而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观察组患者选择关怀性管理,其护理内容大致:①创建护理小组,组长为护士长,对精神科患者患病率较高的疾病进行调查,同时探究患者就医过程中的需求,随后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②创建精神科常见疾病关怀性护理相关应急文件,将关怀性护理流程进行相应的设计,将护理管理措施予以相应的规范,从而将患者不良心理情况进行改善,获取相应的治疗以及护理时机,进而提升护理效果[2]。在对患者予以护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关怀性护理方法落实到每个环节中,然而此项护理模式则创建在医护人员熟练技术之上。为此,需要加大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培训技能,从而将护理人员的操作失误事件进行减少。然而在提升护理人员自身水平以及提升工作责任心后能够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降低,确保患者的安全[3]。③精神科患者进行关怀护理的过程中,因为患者病情具有特殊性,致使医患之间无良好的沟通,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以及沟通,从而对患者的实际病情予以了解,对患者病情的引发因素进行了解,对其生命体征和病情产生的变化进行观察,从而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从而将护理失误事件发生率降低[4]。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增加和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次数,进而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了解,进而对病情的发展以及预后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免出现医患纠纷事件。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之后能够获得相应的理解,从而使得患者可以配合医护人员,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1.3 评估指标
选择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其评估指标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同时对两组患者护患矛盾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数据计算 将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应用于本次研究中,并对涉及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经统计计算后以计数资料进行呈现,在对数据进行检验时选择卡方,统计学意义呈现说明数据间P
2.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44例患者进行关怀性管理制度后,29例患者对本护理管理制度非常满意,比例65.91%,15例患者对本护理管理制度满意,比例34.09%,无不满意患者,满意度统计计算为100%;对照组44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后,20例患者对本护理管理制度非常满意,比例45.45%,16例患者对本护理管理制度满意,比例36.36%,8例患者对本护理管理不满意,比例18.18%,满意度统计计算为81.82%,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后=8.8000,P
2.2 分析两组患者护患矛盾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中出现2例护患矛盾事件,发生率4.55%,对照组中出现10例护患矛盾事件,发生率22.73%,数据间经比对后=6.1754,P
3.讨论
将关怀管理制度应用于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中,其效果显著,但是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相应的工作责任心,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疾病护理知识以及技术能力,然而关怀护理管理模式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同时可将护患矛盾事件发生率进行降低,确保患者治疗以及护理中的安全。并且此护理模式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欢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温世萍.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实施关怀性管理制度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观察[J].当代医学,2015,(33):111-112.
[2] 李海双.实施人文关怀对精神科封闭式男病房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3(24):177-177,178.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尤其是对于房屋建筑而言更是如此。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只有不断地完善施工质量监督管理,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我国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1、实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意义
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是现代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前进的方向。由于现代建设项目的复杂程度在不断的加强,而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都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管理,这样才能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提供保证。对于房屋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好与坏与工程的适用性产生关系,另外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与社会的安定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所以,加强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是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要认真的对待实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这无论是对国家、对人民,还是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管机构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的方面来看,建立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对提高我国房屋建设投资效益和建设水平有着很大的发展;在建设单位看来,这个制度可以精简筹建机构中没必要的部门,给他们带来实用性很强、经济效益很高的优质管理;对施工单位看来,这个制度可以在建设单位委托监理机构交涉的时候,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能有共同的言语,尽管说是发生了争议,也容易按照现行的专业法规去解决处理,对工期内的安全施工有着重要保证;在监管机构看来,这个制度可以令其在各项房屋施工工序上进行相应的监督,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创造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
2.1在立法上的不完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在立法上表现出了很多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中国现有的建筑工程质量法律体系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规范性不强。90年代末我国颁布了《建筑法》,但是该法在质量监督方面并没明做出确规定,没有对其划分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在当前的建筑体系中,《建筑法》已经适应不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求的行政管理手段和市场规划制度的要求,其中的许多条款都难与目前的行业和国际惯例接轨,对工程质量监管的问题亦无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是以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技术标准、法律法规来作为主要依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却没有相应的处罚依据。这种法律上的不完善对整个建筑行业的规范化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2.2监管部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在立法上存在的漏洞,造成与其相关的配套条款细则也不完善,实施起来可操作性不强。对于存在的问题和违反相关法律的建筑工程,执法者见怪不怪,执法不严。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执法工作实际上并没起到相应的作用,在很多地区并没完全展开,尤其是农村等偏远地区,基本上没对住房等建筑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法制的不健全造成建筑工程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造成执法上的纰漏。
2.3监管主体权利与责任不明确
由于建筑行业的各级建设部门存在很多交叉地带和模糊概念造成了行业内监管权利与责任的不明确。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部门是一个事业编制部门,体制改革后,建筑质量监督的相关经费也开始削弱,使得监管很难维持,影响到监管机构的正常运作。同时,行业内常出现我可以对你进行管理,你也可以对我进行管理的状况,监管机制不明确,最后因为经费问题出现谁都不管的情况。还有一些单位在进行质量监督的同时还进行质量控制,建筑质量责任不能得到落实,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
2.4没有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的网络化有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执法的公开化、公平化和公正化。能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信息共享、信息传递与反馈速度。不仅使监管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且能够加强监管的透明化,使之接受社会的监督。但是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监督体系。
2.5参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工作人员职业素质问题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中,很多地方的监督工作人员素质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很多地方都只是随意的安排一些人来进行质量监管,对从业人员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和职业道德根本没有做具体要求,用这些人来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显然是很难切实完成工作的。
3、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筑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立法与执法制度
在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管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加强相关的立法建设。想要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法律体系以及监督技术标准,以法律作为依靠,科学、高效的保证房屋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对《建筑法》相关的配套细则积极推行实施,用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作为依据,以得到政府认可的监管机构为监管手段,以参与建筑工程建设的各方主体为主要监管对象来实施监督管理,确保监管工作的顺利实行。最后,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相关的地方法规必须予以规范。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修改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条例,从而更深层次的给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保证监管工作的正常运行。
3.2完善技术规范和企业规范
目前在建筑行业中最紧迫的便是加快健全与完善有关技术规范和企业规范的步伐,加强建筑工程监管工作的实施和运行。譬如,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相关质量监督规定必须进一步的加强,从而达到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统一验收标准的目的,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另外,对建筑企业要进行优化与规范,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规范》要进一步优化,保证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作用。
3.3明确权利与责任,进行体制改革
针对建筑行业内责任主体不明确、部门交叉监督的情况,相关政府部门应予以重视并明确责任。当前能够实施的办法就是接受政府委托来利用社会去监督,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前期并对各个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质量监管。关于主体权利与责任不明确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原有建筑体制的落后,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在明确权责的同时做好体制改革的工作。
3.4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首先需要一个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领导班子,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有着整体的安排,才能把房屋建筑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到位,加强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对建筑质量的监督管理能力才能有所提升,用有效的方式手段进行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阻止工程倒塌报废,或重大的经济损失事故的隐患。
监督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完善和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强,对各方面的相关监理机构企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和社会的监督,才能真正使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到更加的公正,更加的规范。
3.5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作为能够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目标高低,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高低与否是非常关键的。拥有良好的监管队伍素质,是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的基础保证。所以,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首先要从提高监督管理人员准人跟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抓起。
结束语
总之,只有不断地加强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才能够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从而为人们建造出高质量的住房,确保我国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一: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在原有icu病房的简陋条件和设施下,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一年当中,增设了3台呼吸机,6台注射泵,2台输液泵,以及各种医疗用品.并安装了热水器,室内开水供应设施,以及各种生活设施,以优质的病房条件服务于患者,方便的工作条件利于医护人员,使得icu的病房条件在本市以及周边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这一年中制定了:icu贵重仪器管理制度,贵重药品管理制度,病房消毒措施.做到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固定了仪器管理人员,药品管理人员和物资管理人员.一年来,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icu在本院属新兴的一门学科,收集全院各科室以及外院的危重病人,机构庞杂,医疗护理任务繁重,而我科的护理人员均年龄较轻,资历浅,工作责任心不够强,且icu护士人员流动较大,因此制订一套严格周密,切实可行的制度常规,以保证icu的护理工作正常运转,本年度在原有XX年icu护理工作试行草案中,不断完善和修改草案,增加了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急救药品毒麻药品每日每班清点制,无菌物品管理制度,护士培训计划,消毒隔离制度等,制定的同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各项制度常规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乱,其工作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建设:
由于icu的工作性质及严格要求,护士始终处于病人治疗及观察的第一线.因此,护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icu的工作效率.这一年来,icu护士的培训工作是我工作之重点,在icu护士的后续教育中,我采取了在职培训,外出进修,自学与考核相结合等办法,并结合医疗定期举办科内业务讲座及参加护理查房,严格按照XX年icu护士培训计划>进行培训并考核,XX年度先后输送两名护理人员到上海北京进修,全科护理人员均参加了护理专科或本科的在职教育,一年的培训使得icu护士能胜任日常工作,大多数护士成为icu熟练人才.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措施
重症监护(intensive care),是指接收各类严重病危的患者,运用监护和抢救仪器,集中性地对病患进行治疗,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1]。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接收重症患者并给予集中性治疗的单位,处于医院的核心位置,与麻醉科和手术类科室相连。重症监护人员是医院的核心骨干且素质较好的医护人员,由多名医师、主任和护士组成。重症监护主要包括一般监护和特殊监护两种,一般监护是指用仪器监护患者的基本生理技能(心跳、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特殊监护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2],采用不同仪器和手段,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本文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重症病房新生儿88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重症病房新生儿88例,其中男41例,女47例,年龄0~28d,平均13d。临床病症包括:高烧不退、败血症、极低体重儿、休克等重症疾病。
1.2不安全因素
1.2.1医护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不到位 这个因素会导致出现医疗安全事故等情况。新生儿护理对于医护人员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而且工作强度较大,经常引起紧张、焦虑等不安的情绪。目前,重症病房新生儿护理人员存在以下不足[3]:①作风不严谨,服务不到位,缺乏与家属的基本沟通,导致家属情绪不稳定,阻碍护理和治疗的正常进行;②技能操作违反规定,工作不到位,新生儿是一类特殊的群体,配奶、喂奶、换尿布等各种操作要求较高,容易造成意外和事故的发生;③配药、用药等未严格按照医生嘱咐操作,对病情的观察不到位,延误抢救的最佳时机;④工作量较大,导致责任心不够,情绪紧张和焦虑,无法胜任高强度的护理工作;⑤打针、注射等操作技能不到位,引起患儿生理不适甚至缺氧等事故发生。
1.2.2病房治疗环境嘈杂、凌乱,管理不到位 重症监护室的仪器包含呼吸机、供氧机、心电监护仪、空气压缩机等仪器,病房含氧量较高,易发生漏电、火灾[4]等重大事故;同时,由于人流量较大,治疗环境嘈杂且凌乱,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1.2.3出入院交接不到位,病例书写不规范,阻碍治疗的正常进行 许多新生儿重症病患是由普通病房转入,家属对于病情的了解不全面,因此如果医护人员在入院交接时不到位,容易留下治疗安全隐患;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护理文书和病例书写不规范,医生无法根据病例进行病情的判断和治疗,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造成出院后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1.2.4重症病房管理制度不到位 职责和责任规定不明确,无法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医院由于管理制度制定不明确,未贯彻"责任到人"的制度[5],同时,医护人员无纪律和制度规范,出现工作怠慢、态度和服务不佳的情况出现,引起家属的不满和投诉等。
1.3预防措施
1.3.1提高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培养医护人员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以冷静和温和的态度进行治疗。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爱心和责任心教育,增加与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氛围;②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进行护理,尤其是注射、配药和洗澡等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操作,一旦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反应进行急救措施;③配置充足的人手,减轻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的精神和身体压力,帮助排解不良情绪,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④定期对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制定考核奖励制度,督促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学习等。
1.3.2严格管理重症病房的环境 对于供养机等大型机器定期进行维修和检查。病房内进行出现明火等易燃物,手机、收音机等电子设备必须处于关机状态,防止辐射对仪器的干扰[6]。对于家属的进出进行严格管理,控制重症病房的人流量。
1.3.3出入院交接到位,规范文书书写的规范 重症病房医护人员在接收患儿时,必须进行全面的检查,确定病情程度;在治疗过程中,严格规范文书的书写,配合医生对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在出院时,详细和家属讲述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减少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1.3.4制定严格规范的重症病房管理制度 明确医护人员各自的职责和责任,起到监督的作用。在病房内设置24h监视器,贯彻"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进行现场事故的解决和管理,维护良好的治疗环境[7]。
2 结果
88例重症病房监护患儿,有4例因病情较为严重治疗无效而死亡,其余84例患儿均脱离生命危险,基本生理机能恢复且无并发症和副作用出现,观察48h后转入康复病房进行治疗。在留院观察7d无恙后,痊愈并办理出院手续。
3 结论
本文采取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预防措施配合治疗,结果表明:除了4例患儿因病情较严重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他患儿均脱离生命危险,并且无临床副反应和并发症的出现,经过观察后转入普通病房进行治疗,出院后日常生活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对于重症监护病房存在的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应当及时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以降低重症病房患儿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郭香芝,张春燕,赵国霞,等.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8(26):6372-6373.
[2]张雪.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6(34):210-211.
[3]缪二梅.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防范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4(5):521-522.
[4]文海燕.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探析[J].2013,11(11):762-763.
[5]孙秀红.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4,15(9):219-220.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护理对策
ICU(Intensive Care Unit)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1]。在很多大型医院内部,该区域是最易受到感染的区域,其中大部分ICU医院感染发生率超过50%,严重还会达到100%。针对这种超高的感染发生率,做好ICU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以及护理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改善感染发生率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ICU医院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障。本文就ICU住院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和了解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为预防和减少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病房于2012年开设,总共设置了6个床位,其中有1个床位是单间,各类设备配备齐全,有呼吸机4台,每个床位都设置ICU医院专用吊塔,整个病房的消毒隔离措施还有待改善。
1.2方法 要严格按照医院相关感染方法来提高预防控制以及护理管理工作。主要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负责落实和部署;所有感染患者都要根据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诊感染病例,并由临床医护人员做好相应的记录,然后上报给感染监控小组,并上报给感染科。
2结果
在没有采取相关对策和措施之前,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医院感染率在16.28%,其中呼吸道感染例数较多。通过加强ICU病房管理工作、提高卫生防控意识、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开展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后,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率为10.39%。由此表明,对ICU病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能够减少ICU病房感染率,并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以下就2012年~2013年我院ICU病房医院感染分布情况见表1。
3讨论
根据本文研究数据可知,加强ICU病房管理工作,提高病房卫生预防控制意识,并严格执行ICU病房相关制度,有效开展ICU医院病房感染控制工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ICU医院病房感染率。通过分析患者感染的临床反应可知,医院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如下。
3.1 I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3.1.1外部环境感染因素 由于ICU医院环境设施条件有限,致使ICU病房内空气质量较差,加上管理不到位,使得人员流动量大,影响了空气质量。在这种环境下,患者咳嗽、吐痰等易产生大量悬浮病菌,就会引发空气感染。这是ICU医院感染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另外,ICU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没有做好自身的防控卫生,致使在执行护理工作时发生交叉感染。还有就是一些操作不当以及治疗及监护过程中引起的感染。
3.1.2内部环境感染因素 患者自身免疫力较低且抵抗力较弱,而且很容易就会感染,属于易感人群,这种情况引起感染的几率非常高[2]。ICU病房是病菌聚集区域,而且存在多种病菌,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自身菌群失调,很容易受病菌感染而生病,加上长期使用抗生素病菌耐药性增强,普通的抗生素达不到有效的抵抗效果,进而引发感染。
针对上述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情况,可以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护理对策,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3.2护理对策
3.2.1提高ICU医院感染的管理组织能力 医院要成立综合监控小组,其主要成为为感染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与护士组成。每个成员要严格落实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的内容,确保ICU病房无患者感染;监控小组要定期组织全体人员对感染患者病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参考历史记录进行总结分析,在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监控结果进行评估,确认实际监控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3.2.2加强ICU病房管理 ICU医院要加强ICU病房管理,病房内要采用封闭式管理,不能留人陪床;病房外要设走廊,以便于患者家属探视,ICU病房区域要设置隔离带,严禁外人进入ICU病房[3]。病房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和温湿度协调,为病房提供良好环境。医院每个月都要对ICU病房环境进行监测,如果监测结果存在缺陷或不足,要及时纠正,并按照标准要求有效落实到位。
3.2.3严格管理抗生素的应用 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尽量限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掌握给药时间以及用药标准,还需要观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3.2.4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全员防控意识 ICU医院要组织全体人员进行预防感染教育培训,提高全体人员防控意识。通过培训让全体人员充分认识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要邀请感染科人员进行预防感染知识讲座,并在现场组织实践操作和演练,使全体人员都能够熟练操作方法,严格按照培训指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参考文献:
[1]顾媛媛.新护理教学查房模式在ICU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