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

第1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材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56-02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教材分析对教师教学的意义十分重要。

2001年国家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了达到课改的目的,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的教科书编制从过去的“一标一本”渐渐转变为“一标多本”。

每个地区都实行多种版本,宁夏中卫市九年级化学教材在2015年由人教版改为了科粤版,两版教材在编写上都各具特色,若能很好的结合两种教材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对科粤版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比分析如下:

1 两版教材单元编排比较分析

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教科书共有十二个单元,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有七个单元,下册有五个单元。以“单元――课题”的形式划分,每个单元由3到4个课题组成,全书一共有33个课题,有8个实验活动。

九年级化学教材“科粤版”教科书共有九章,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有五章,下册有四章。以“章――几点几”的形式划分,每个章由3到5个点组成(第八章有5点),全书一共有37个点,并且同时还设置了“精要回放”,“练习题”环节。

通过比较发现“人教版”的课题少,“科粤版”的章节多,看似“人教版”的单元多,“科粤版”的章节少,其实“科粤版”把很多内容放到了一个章节里,增添了章节的难度。

2 两版教材目录的比较分析

两版教科书目录编排如下:

通过对比发现两版教材有很多的相似处:(1)两版教科书都是从身边的化学开始,这样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和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能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两版教科书都是由宏观到微观,先学习了空气进而讲解了分子和原子,这样可以使得过度自然,降低难度,适合学生学习。(3)两版教科书中上下册内容设置相同,在上册中都讲了化学世界、空气、氧气、物质的构成、水、质量守恒、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下册中讲了金属、溶液、酸碱盐,化学与生活。可以看出上册内容多而重,下册内容少而精,九年级要面临中考,如果下册内容设置过多可能导致复习时间过短,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

两版教材有很多的不同之处:(1)人教版中将“化学方程

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盐 化肥”单独列为一单元。“化学方程式”这单元中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内容不但多而且也是中考中的重c。“碳和碳的氧化物”涉及到了“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盐 化肥”不光体现了盐的性质还包括了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把这三个单元单独列为一单元来学习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方便同学总结归纳。(2)“物质的构成”在人教版中放在“空气”之后“水”之前,而在科粤版中放在空气之后,氧气之前。空气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物质,学生都知道空气中有氧气,空气内容学完之后学习氧气是顺利成章的,若是把空气和氧气分开讲就如吃了饭没有喝汤一样不舒服。物质构成涉及到了微观世界,九年级的学生很难想象,空气本来就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若是此时再安排更加抽象的微观粒子,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

3 两版教材中实验的比较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所以两个版本中对实验都特别重视,但是在安排上也有所不同。

(1)两版教材涉及实验活动的数目不同。人教版中设计了八个,而科粤版中只有六个。虽然数目不同,但是两个版本的教材都落实了新课标对基础实验的要求。

(2)两版教材涉及实验活动的内容不同。人教版中有: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③燃烧的条件;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⑤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⑥酸、碱的化学性质;⑦溶液酸碱性的检验;⑧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科粤版中的实验活动有:①化学简单的基本操作;②氧气实验室制取、性质与物质燃烧的

条件;③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⑤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⑥溶液酸碱性检验与酸、碱的化学性质。

数目上看似人教版的多,但实质上人教版涉及到的实验科粤版都有,并且还多了一个,即化学简单的基本操作,可以看出科粤版更加重视对对基本实验的操作训练。

(3)两版教材中的实验表现形式不同。以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的实验活动为例(人教版九年级课本24页,科粤版化学课本297页)。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注重实验步骤,强调问题的提出,侧重学生思考与交流。科粤版教材首先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实验步骤,现象,理解或解释。其次在这些内容里又以填空的形式让同学思考并填空可以给学生以提醒和方便学生预习。最后以照片的方式出示了实验实物图,可以使实验更加形象。

第2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复习课;九年级化学

九年级的化学复习课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通过复习课,学生能够巩固学过的知识,将知识系统化,从而得到升华。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成为毕业班化学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传统复习课都是教师单方面把知识点讲一遍,而后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在复习课上,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除了重复已学的知识点外就是做练习、听讲评,长此以往,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很多教师在多遍重复知识点后也讨厌上复习课。如何让复习课也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两节获得好评的复习课的公开课设计作为案例,来探讨什么样的复习课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一、教学案例

案例一:这节公开课内容是科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第一课时“碳和碳的氧化物”。本节课以魔法故事为主线贯穿课堂,设计思路如下:

将碳单质比喻作“碳父”,“碳父”有两个法宝,一个是能够切割大多数物质,另一个是能够做电极或是铅笔芯,这两个法宝是何物质?(金刚石和石墨)。接着描述“碳父”还有燃烧的本领,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碳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继承的魔力是能灭火,小女儿继承的魔力是能施毒,大小女儿分别是谁?(CO2和CO)。大女儿嫉妒小女儿的魔法比自己强大,心理不平衡,就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温室效应”。于是“碳父”把大女儿的氧原子夺走一个,使其与小女儿拥有一样的魔力,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上述的描述,请学生将C、CO、CO2之间的关系用知识网络表示出来(即“碳三角”)。接下来由学生选择“魔法世界”编号,判断是谁施的魔法,并评价其“功”与“过”。魔法世界是由CO和CO2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组成,如主人下地窖取菜时晕厥死亡事件、碳酸饮料会喷出气体、氢氧化钙可以刷墙护壁、“干冰”可以人工降雨、“煤气”可以燃烧等事例,将这些事例编号,由学生抽出相应事例后进行解释,并对事例进行评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都描述完后,请学生将碳酸、碳酸钙两种物质补充到先前总结的碳三角网络中去。

最后让全班学生参加“毕业典礼”测试:如何鉴别CO和CO2,测试结束后宣布学生由魔法学院毕业,将这节课的气氛推向最。

案例二:这节公开课内容是科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复习课。大体设计思路如下:

先指出化学实验室排放的废液是水污染源之一,接下来由学生完成练习题:A、B两班都用酚酞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后废液分别集中到各班废液缸中。(1)A班废液呈红色,废液中一定含什么物质?(2)B班废液pH

二、教学分析

这两节市级公开课上完后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对比后可以发现,这两节复习课的设计存在很多共同点:

1.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

案例一整节课是以魔法故事为主线,考虑到化学与魔法有一定的共性,并与当下热播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相结合,情境生动有趣,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案例二将生活中的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谈论并解决难题,如实验室废液的处理、浓硫酸泄露的处理方法、厨房中调料的鉴别等,使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并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总结归纳

在知识点复习模式上,两节课都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再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过程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这在毕业班复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学习能力;最后再设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情境对知识点学以致用,这又是“把书由薄再读厚”的过程,从而使知识点得到升华。如案例一中先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写出C、CO、CO2的相关化学方程式,再让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三者间的转换关系,到后来再在原先网络图上再添上碳酸和碳酸钙。最终使五种物质的转换关系与涉及到的8个化学方程式,归纳为上图所示:

之后再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氢氧化钙为何可以刷墙护壁、煤气为何可以燃烧等生活中例子对知识点加以应用。案例二中也是类似的,先让学生讨论如何鉴别酸和碱,从而复习了酸碱相关的化学性质;而后让学生根据提出的方法来总结归纳酸碱的化学通性;最后再根据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应用这些知识点,如蚊虫叮咬了要抹何种溶液、浓硫酸泄露该如何处理等。教师设计题目要注意尽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使学生学习感觉更有成就感,对学习更感兴趣,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3.课堂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复习课很多学生懒于动手和动脑,对学过的知识缺乏兴趣,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对复习课至关重要。案例一和案例二都是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尽量让所有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再由学生来纠正学生错误或是补充说明,最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这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复习课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使复习课能够很好地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4.课件制作简明、生动

复习课的课件切忌出现大量的文字,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应尽量做到简明,文字少、重点突出,同时尽量生动、活泼。上述两个案例的课件都比较简明、生动。如案例一中课件结合“三彩”课件制作方法,在进入“魔法世界”环节中,采用魔方上九个数字对应九个不同的事例,让学生抽选1~9之间的数字,点击数字后随机链接到不同的“魔法事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节课的课件页数都非常少,且每一页的内容都很简洁。

从上述复习课模式的共同点可以看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复习课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重复。要想上好复习课,备课很重要,无论在情境创设上,还是在结构设计、相应练习题的选择上,教师都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同时,课堂上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这样的复习课才能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化学,同时提高对化学的兴趣,进而懂得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化学课,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好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潘红梅.走进新课程 关注课堂教学效益[J].化学教与学,2010,(06).

第3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复习效率 提高方法

初中化学的学习相对其他科目而言时间短,只有一年的时间,却有两册书,知识点多,初中化学总复习的时间也短,总复习阶段升学压力大。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任务重,化学总复习更是一项系统化的学习工程。学生学习水平发展不平衡和心理素质差异等问题,更为总复习增加了难度。有效复习可以帮助九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提高总复习效率,从而提高化学成绩。如何在初中化学总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构建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有效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是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化学教学经验,我谈谈思考。

1.复习要紧扣中考考点

《中考考纲》规定了中考化学学科所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化学学科命题的主要依据之一,对中考化学总复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总复习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化学《中考考纲》,明确本年度中考化学考试的要求和去向,掌握中考所考的知识点,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开始复习时,教师应根据考纲制订具体的复习计划,针对首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考点为基础复习化学课本,将每个单元的内容归纳到包容它的大块里,形成复习的总体知识体系,再结合考点内容将其编排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并贯穿于复习全过程。不论试题的情景如何新颖,答题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来源于教材,不可能超出教材的知识水平编写一些偏题怪题。一定要根据《中考考纲》说明的要求通读教材,认真思考,尽量查找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上的漏洞。

2.复习题要精讲精练

有针对性地搜集和使用信息资料,可能会对提高中考复习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应该本着“广集信息,合理选题,选题求精,重在落实”的原则复习。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做完练习题不是简单了结,而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基础知识,其本质特征是什么,都有哪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教师要广开渠道,提炼有较强启发性、典型性的试题,供学生学习参考之用,切不可粗枝大叶、随意选择。滥讲百题,不如精讲一题,万不可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淹没在其中无法自拔,而要精选精练,限量用题。在讲题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确保学生能够认真消化精选试题,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为学生节约宝贵时间,实现各学科的全面发展。

3.复习要关注热点

这里的热点主要指历届中考化学考试中经常进行测试的知识要点内容,包括物质怎样变化、化学方程式怎样书写、化学现象如何描述、常见化学现象、化学实验的简单操作、指示剂如何使用、化学用语的具体意义、判断物质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环境保护、混合物怎样分离和除杂、燃烧条件与灭火、金属锈蚀和保护、实验装置的正误、设置简单实验方案、怎样计算化学式、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等方面,这些问题都是历年必考的热点。另外,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新走向,而且分值比例呈上升趋势,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并通过一些精选的试题加以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对实验的复习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必须重视实验复习,无论中考实验题目怎样变化,都需要基础理论和能力的支持。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好课本,构建实验基础知识的板块、框架和网络,注意对基本实验现象考查及经典实验的考查,尤其是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改进、探究实验和对实验过程的分析、评价要成为实验复习训练的重点。熟悉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类型,以物质的性质为中心,掌握其制备、检验、鉴别、除杂、推断、提纯等;归纳典型装置的多种用途,依据实验的要求和条件,设计物质的制备、成分的推断、组成的测定等。复习实验时应选取典型题目讲解,弄清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搜集类似题目进行分析研究,促使学生审清题意,看清答题的要求,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

5.发挥主体作用

再好的剧本也需要演员来演,从一定意义上讲,中考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九年级学生。教师实际上是特殊的“服务员”,这是一种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因此,教师切不可将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而把学生作为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要引导学生按照化学《中考考纲》说明的要求复习,掌握考点、热点、难点知识,形成化学知识体系;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复习各章节前可设置一些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边复习边思考,留有足够的课堂活动空间,特别是针对复习难度较大、不易理解的典型试题,可以设计一些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解题能力,还要以学生反映的难点问题为基础,结合基础知识,开展能力训练。在复习过程中,穿插一些训练题,巩固重温前面所学知识,防止学前忘后。

总之,九年级化学教师要发挥高超的教学水平,有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复习中转变观念、更新传统复习方法,研究中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了解每年的中考命题趋势,把握好复习要点,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九年级化学复习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淑霞.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4).

第4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

关键词:探究前置;教材后移;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3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缘起

作为课程标准第一主题,科学探究已经走进初中化学课堂,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提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的难点,不少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乏术,其教学基本按照教材呈现的内容及顺序进行,实施流程常选择“学生阅读教材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运用结论(练习巩固)”。以这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由于学生探究之前已经对探究内容、实验现象或结论等有所了解,后续的“探究”对他们而言其实只是已知认识的验证,易导致探究流于形式和表面,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提出“探究前置,教材后移”的教学构想并加以实践。

2 实施策略

(1)教师依据课标在深度理解教材基础上重新组合、编排教学内容,将探究活动置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之前。

(2)组织学生在没有教材暗示前提下开展探究性学习,极大利用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成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并从中获取知识、经验、方法和建构观念。

(3)探究学习结束,教师再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促使他们将探索获得的片面、零碎、甚至错误的认识进行梳理、矫正、内化,从而实现认知的全面化、准确化、系统化。

实施过程中,教师总是起着主导的作用,是活动的策划者、引领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1],是探究学习的实践者、体验者和思考者。学生会在探究活动中主动认知学习内容、获取科学方法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也会在阅读教材中把探究认知获得的学习内容、过程与教材呈现的内容、思路加以比对,从而实现从“混沌”趋于“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进而使知识、经验等保持得更为持久。

3 实践案例

本案选取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2](第1课时)”。由于教材中将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活动性顺序”相互融合在一起,这不但给学生的学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有碍于真实探究活动的开展。为此,我们将教材内容重整为两个教学版块,一是学生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二是学生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1 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对比较分散,为此我们将其集中并创设成以下问题链实施教学。

问题1:描述金属镁、铁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

问题3:写出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回忆主要实验现象。

问题4:通过以上回顾,你认为金属具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

问题5: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上分析,“锌与硫酸、铁与硫酸铜”两个反应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以上问题链中,问题1、2、3是学生再现、复原已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自主探知金属“化学性质”做好铺垫,而关于“铝与氧气的反应以及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等非学生已有知识的教材内容,我们则在问题1之后给予及时补充;在问题4引导下,经过整体思考与分析,学生会自主总结得出“金属具有与氧气、酸溶液以及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的重要化学性质”;在问题5诱发下,结合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学生可以顺利建构“置换反应”概念。从课堂反应看,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问题链巧妙加以整合后,学生认识更为轻松和顺畅。

3.2 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实施本部分教学内容,如果采用“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前后文本(如第9页中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特别是第12页列于数轴上的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等)会清楚知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彩色插图(如图8-8、9、10、11、13、14)后,还会直接获知“探究”活动中的实验现象,这样就会造成后续的实验探究活动“形同虚设”,而“探究前置,教材后移”则很好地解决了此问题。

教学活动一:首先由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6: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镁条却很剧烈。说明哪种金属活动性更强?

问题7:根据生活经验比较铁与金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问题8:结合金属的化学性质,猜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以上问题中,问题6的追问将学习内容从金属的“化学性质”过渡到“活动性顺序”;问题7源于生活,能促使学生在“铁比金的金属活动性强”的基础上感知“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活动性顺序’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通过由表及里的思索,悟得“依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或剧烈程度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问题8的引导下,学生经过由此及彼的思维,则会提出“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情况能否用来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猜想,教学由此顺势进入实验设计、方案评价等活动环节。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挑选出如表1中实验①、②等方案,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活动。

教学活动二: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学习活动。

实验③在学生分组探究完实验①、②后由教师完成,其目的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

讨论1:根据能否与酸反应,可以将上述5种金属分为几大类?

讨论2:依据实验现象,可以具体确定出哪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讨论3:设计实验证明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表1实验探究结束后,学生参与讨论1,就会根据“金属能否与酸溶液反应”很自然地将金属分为两大类(Mg、Zn、Fe是活泼金属和Cu、Ag是不活泼金属);参与讨论2,就能利用“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剧烈程度”认知“Mg、Zn、Fe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且均比Cu、Ag强”,进而会产生“怎样确定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疑问;参与讨论3,就能结合已学知识(金属与氧气反应)设计出“分别将两种金属在空气中加热”的对比实验方案。接着,教师给予利用“金属与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原理提示,追加设计、评价新实验方案等讨论活动,同时通过师生合作从中选出如表2中实验④、⑤等方案后,再追问:“如何利用该原理设计实验证明Al、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则会独立设计出如表2中实验⑥等探究方案。

教学活动三:学生再次进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尹艳秋.公共教育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167.

第5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学功能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4C0036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是在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之后,以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代表开始深入、细致、较全面地学习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和鉴别等内容,具有化学物质学习的典型性[1]。第六单元也是对学生日常生活、小学科学及化学前几个单元中所接触到的木炭、二氧化碳、煤气等熟悉的物质以集中呈现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对碳单质及其氧化物有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与物质构成奥秘的部分知识相比,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生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已初步感知学习化学的方法,对化学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许多内容还处于记忆范畴,并没有得到深刻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由空气、氧气的高度兴奋期走向分子、原子、元素的迷茫期,又因期中考试后的自然松懈,再加第六单元内容较具体形象、实验多的特点,师生都会自然地进入一个“快速通道”,迅速地结束第六单元的学习。殊不知这样做会丢失该单元应承载的许多教学功能。

1 知识的过渡

1.1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简单过渡到复杂

本单元承接前面的非金属气体单质,以非金属固体单质“碳”入手,过渡到其氧化物CO2、CO等化合物,初步接触到HCl、H2CO3、Ca(OH)2、CaCO3等物质,涉及酸碱盐中的部分代表性物质。从非金属向第八单元金属的过渡,为第十、十一单元的学习做好引子和知识储备。如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但要知道CO2能与Ca(OH)2反应,而且能分析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白环”的形成原因及清洗方法。教学中要从前面关注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过渡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过渡到关注物质间的联系与转化的学习。因此第六单元的学习应前后统筹兼顾,不但要掌握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具体物质的性质,还要了解与之作用的相关物质的性质,以及有意识地关注一类物质的性质,为后面酸碱盐的学习做好铺垫,不应割裂孤立起来学习。

1.2 化学用语从入门到应用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分化点,部分学生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书写还不够熟练,还处于一个机械应付的阶段。而第六单元大量化学方程式的出现,恰好能予以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巩固并熟悉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技巧,以便能在金属与酸、盐反应,及酸、碱、盐之间的反应中应用自如,这也是一种技能的训练。

1.3 化学计算从简单过渡到复杂

初中化学计算主要有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的计算,许多教师将三者割裂开来,各立门户,造成化学学习的复杂化,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可将化学计算回归于数学的“比例”计算,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原理:“根据相应关系量间的比例不变”来进行计算。因此理解“对应量”和“对应关系”就非常重要。第六单元的教学是承接前面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入门学习,过渡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理解。通过练习加强对计算原理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学会解决“非标准量”的复杂计算,进而能轻松自如地完成第八单元的含杂质的计算和第九单元溶液的计算。

2 方法的过渡

2.1 思维模型从建立过渡到演绎与应用

在1~5单元已建立起许多思维模型,如常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几个维度研究物质;常从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操作、检验、验满、存放等方面进行气体制取的学习;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思维模型、物质燃烧现象描述的思维模型等等。

第六单元需要在前面所建立的思维模型的基础上,对思维模型进行演绎与应用,从而能轻松地引领新知识的探究。一方面巩固并理解思维模型,另一方面以此引导学习新知识,从而使初中化学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也有利于学生自觉地进行横向对比,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用“思维模型”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紧,越滚越大。有时教学中看似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力,也就不再惧怕那多变的第十、十一单元了。

2.2 认知的深度从表象过渡到内部结构

第六单元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掌握物质性质的层面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习的微观知识理解物质的性质,从而逐渐认识一类物质的共性。当然这里也不可能对所有物质、现象进行解释,仅是引导学生思维努力的一个方向。如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本质是反应生成了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以此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金刚石与石墨、CO与CO2性质不同的本质分析,引导学生从宏观过渡到微观分析等等。

2.3 认知的广度从单一过渡到多向

前面学习O2、H2的化学性质较单一,如助燃性、可燃性。第六单元碳单质及其氧化物中的物质可能有多种化学性质,物质间的联系也更为广泛,学生的思维要从单向走向双向或多向。如C与CO2反应不但要知道C有还原性,还要推知CO2具有氧化性;CaCO3能与盐酸反应制取CO2,从中不但知道CaCO3这种物质能与盐酸反应,还要从中知道盐酸能与CaCO3反应等等,思维要走向双向和多向。

2.4 内容从学习具体物质的性质过渡到观念性、规律性知识的学习

化学的入门是从大家最熟悉的空气、水等物质开始,但面对几千万种的物质不可能逐一研究,必须初步形成一个观念性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总Y,努力提高知识的概括性和统领性。如“碳元素喜欢与氧元素组合成二氧化碳,但如氧元素不足则先转化为一氧化碳,一旦有机会再遇到氧元素再转化为二氧化碳”,这一句话就可统领C、CO的化学性质,而且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如有机物燃烧中黑烟的形成就可轻松用此观念解释清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观念的提炼,要帮助学生不时地进行规律的总结与应用,不至于到第八、十、十一单元对一些规律的演绎无所适从[2]。

3 能力的过渡

3.1 学习的方式从教会过渡到自学

之前的学习主要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意在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化学,而此时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方法,但学生应用方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化学还有困难。因此课堂上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设计一些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如金刚石与石墨的内容学习,可让学生通过表格从外观、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和用途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学习,学生阅读教科书后自主完成表格。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时教师只是提出一种方向性的思路和方法性的指导,具体的细节上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而习得。学生要能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并能尝试着给予合理性的解释,逐渐培养学生的能力。

3.2 实验设计从教会过渡到学会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和自己动手经历了一些实验,但离自己能设计实验完成探究任务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第六单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实验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理。

实验教学的重点不仅仅落在实验的操作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和实验设计方法的学习。如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条件是“接触”,也就是说二者接触就能反应,反之分离就停止,这是实验设计的原理。据此接触有三种方式:a.大理石主动地与稀盐酸接触(图1-a);b.稀盐酸主动地与大理石接触(图1-b、图1-c、图1-d);c.两者同时主动接触。分离的方式同样有三种,如此就很轻松地设计出几种装置,但关键是要能正确地理解实验设计原理,才能灵活应用,而不是机械地模仿。

再如,图2-a中是石灰水主动与CO2接触,图2-b、图2-c中是CO2主动与石灰水接触。如能认识到这个层面上,那么对下题的实验设计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实验设计思路了。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饮料,很多都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验证打开的汽水瓶所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图3)。

3.3 观察能力从片面过渡到全面而系统

随着实验设计复杂程度的增加,对实验的观察能力的要求也要相应提升。之前观察的主要是物质的燃烧,物质的加热,学生已具备观察方法,可能不能适应后面的实验要求,如固体与液体反应、固体与气体间的反应、控制变量法的对比实验等。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提炼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之更全面而系统,为获得正确的结论打下基础。

3.4 实验目的由实验操作的练习过渡到实验结论的推理

随着学习的深入,实验的目的由之前的仪器识别、使用方法的练习等过渡到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实验结论,对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结论推理的能力要求较高。如CO2的倾倒实验、碳酸使石蕊变色实验等实验结论的获得,都需要通过缜密思维才可获得。这些都为后面学习燃烧条件、铁生锈条件、金属活动顺序等实验结论的获得做好能力的培养。

总之,从表面上看第六单元是学生易学,教师好教的一个单元,其实承载着许多方法的再学习,能力的再提升的教学功能,必须渗透到课堂的各教学环节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和螺旋式上升,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行如流水,水到渠成[4]。

参考文献:

[1]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化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68.

[2]倪娟.名师课堂教学设计与点评・中学化学(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53~256.

第6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当你学过《绪言》后,第一个问题,即可得到解答: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而第二、第三两个问题,则只有分别说明于后。

九年级《化学》是按《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教科书,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一、体现化学知识的基础性。化学概念和原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其中如: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化合价、化学变化(反应)、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质量守恒定律等,是基本的化学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基本知识在学习中都需要识记,要学会记忆的方法。

二、突出观察、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而观察、实验探究则是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教科书每单元都安排了较多的“演示实验”,这样就增大了观察的实践活动机会;全书还安排了较多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这些内容中有“实验探究”、 “调查研究”、 “讨论”等实践活动,其中“实验探究”活动过程,涉及8项要素(环节):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订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与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等。这样就大大地增强了实践活动的范围。

三、密切联系人类生活生产的实际。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大大地改善了人类衣、食、住、行和卫生健康的条件,使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化学促进了生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某些化学现象却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煤、石油能源的过分利用,给环境带来了污染问题。能源、环境、材料、健康等方面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教科书”中:“燃料及其利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与人体健康”、“有机合成材料”等内容,对上列问题都有详细的阐述。学习这些内容既可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还可知道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树立保护环境意识,培养关心自然和社会的情感。

四、编排结构的特点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化学?

首先,学会读化学书。一是通读全书内容,了解大意(识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等));二是细读并在教科书上勾画批注,提出问题;三是精读需要记忆的内容,注意关键词句;四是回头反复读,吸收重点,消化难点。通过上述四步,把书本知识消化吸收,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其次,学会听化学课。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听课前要明确当堂课要讲的课题。如果知道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这样听课便有针对性。二、专心听疑惑不解的知识,注意教师是怎样突破这个难点的。如果有演示实验,在观察教师示范操作的同时,应特别注意观察:实验前、实验时,实验后所呈现的现象,并注意教师的启示,分析、结论。三、记下听不懂的问题,以便下课后即时问教师。四、记下教师引申的知识,尤其是教师发掘的深层次问题,还要记下教师讲的例题以及解题方法、技巧等。五、在教科书中相关知识点处,眉批老师的新观点与强调的注意事项等。值得提醒同学们的是,听课,要动脑动手,不可袖手旁观;也不能成为教师的课堂秘书,去抄写教科书上有的内容或自己又懂的不重要的内容。记笔记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有参考性,有保存价值。

第三,重视实践活动。一定要主动积极参与。特别是分组实验探究中,要做到:动手、动脑、动笔。动手就是亲自动手实验,不当旁观者和指挥者。动脑则是对实验原理,实验计划的制订,怎样操作,怎样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论证等,要认真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动笔则要求做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交流讨论如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等。

对于其他的实践活动,如调查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更应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去完成。

第四,要善于及时总结。在学完一个单元或一章后应及时总结教科书中的《本单元小结》,应认真阅读思考。在适可情况下也可用下述方式自行总结:①基本概念要览,②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归纳,③特殊知识的总结等。

第7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一 重视复习的意义,明确复习的目的

进行总复习的意义有五:(1)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2)复杂问题简单化;(3)抽象知识形象化;(4)零散知识系统化;(5)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总复习的目的: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重现,而是从更高层次和角度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学习的过程。所以,加强对复习教学的研究,能彻底改变简单罗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复习模式,使复习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 合理规划复习进程,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初中化学课程安排仅一年,新授课结束后离中考只有一个多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进行系统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检查并及时解决学生知识理解上的障碍,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将整个初中化学各知识点按结构和脉络融合形成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复习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奧秘、化学实验与活动探究、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等。

复习要求:“细、低、全”。“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基础知识。“低”是指复习中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孤僻怪异的题目,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第一轮复习的中等难度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双基”知识。

注意事项:(1)用好课标、考试标准、教材(找准考点,落实基础);(2)合理使用资料,防止用资料代替教材,引导学生重视教材;(3)训练要适当,防止以做题、讲题代替复习;(4)问题引领课堂,重视情景创设,防止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完善知识结构。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总结综合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根据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自命知识专题,通常有气体制取,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离、提纯、除杂质等专题。

复习要求:主要以专题讲解和专题训练为主,然后进行综合训练。

注意事项:(1)研究考题、缩小范围、找准专题、做好专题复习;(2)做好专题训练,精选、精练、精讲,切忌过多过滥,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要有针对性的训练;(3)要杜绝仍由教师独占课堂40分钟的做法,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练习、复习、小结、思考的时间。

第三阶段:进行模拟演练,中考仿真训练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学业考试的日益临近,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消除弱点、弥补漏点、调整心理方面,把卸下学生心理包袱作为重要任务。

复习内容:中考仿真模拟训练、考前适应性训练。

注意事项:(1)进一步研究中考试题,对考试大纲中的样题示例进行分析,整理考试信息,更加明确中考试题的特点、结构、难易比例,知识考查的呈现方式;(2)提倡教师组卷(所选卷应题目典型、题型新颖,难度宜小,保证训练价值);(3)回归教材、加强记忆,加强考试技能技巧的训练。

三 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材上的题型,准确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试题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点衍生而来。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教材关,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样题,掌握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思路,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 重视知识基础,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第8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方法指导;有效性教学

2012年秋季期,广西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环节。2009年秋季期我校引入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在进行了将近一年的学习、培训之后,在2010年秋季期,我校全面实施了“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四个环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作业、学习小组内讨论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本节课内容或讲解小组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能否高质量的完成前置作业是实施“生本教育”课堂的前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努力:

1.巧衔接,降低初高中知识台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作为教师要努力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在教材方面,我认真阅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教材的上、下册课本。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应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展和深化等,做到心中有数。针对高一的化学内容,我整理出了以下几点:

1.1 氧化还原反应部分。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对“氧化”“还原”的描述少之又少,学生所知道的常见氧化剂、还原剂仅仅局限在O2、活泼金属等物质,并未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了解到这些,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做了相应的调整。既然学生在九年级未学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则在教学过程中,就不按照现有的高一教材去分析这方面的情况,而是直接从化合价的升降引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1.2 物质结构部分。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只是举例介绍了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却没有涉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这些对学生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理论不利,并且在高一教材中要用到共价化合物和共用电子对以及化合价等概念,若不对这些理论进行补充,对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会造成较大影响。

1.3 酸碱盐部分。现在广西所用的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离子方程式等知识。而九年级教材中对于“离子”的概念强调不多,并没有从结构上去说明溶液酸性是由“H+”决定、溶液碱性是由“OHˉ”决定的,使学生不能很好的辨别酸和酸性物质、碱和碱性物质。同时在九年级并未学过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在高中教学中,要及时对酸、碱、盐等几种类别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知识加以巩固并及时补充相应的概念。

1.4 化学计算部分。高一新生对化学反应的计算还停留在书写化学方程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常规模式,守恒思想在学生大脑中尚未形成,如果不顾及学生的思维局限性,直接频繁地运用“十字交叉法”“守恒法”“差量法”,他们一定会觉得很迷惑,所以教师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初高中的衔接,改变学生单一的解题思路,详细介绍这些高中常用的计算方法,练习也必不可少。

除了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外,作为一名教师,还得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能力素质情况。

2.巧激发,让学生学习趣味盎然

“生本教育”课堂中的前置作业一般是在正式学习教材中某一节内容前由教师布置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前置作业的题目。前置作业中的题目要有梯度,尽可能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思维,能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不能太多太杂;问题要少,用填空的方式呈现,尽量用“你认为怎样?你判断的依据?你发现了什么?”等来激活学生思维。

在学习“盐类的水解”这节内容之前,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七个小烧杯中分别盛有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硫酸铝溶液、硝酸钾溶液,用pH试纸测定这7种盐溶液的pH,结果发现这些盐溶液有的pH小于7,有的pH等于7,有的pH大于7。学生议论纷纷,不知何故,于是他们学习的欲望被充分激活。我布置了以下的前置作业:

(1)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你是怎样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复习、回忆、巩固)

(2)怎样才能实现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什么微粒可以结合水中的H+ 或OHˉ?

(3)为什么有的盐溶液显中性,有的却显酸性或碱性?

(4)这些盐溶液显示不同酸碱性的实质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理解?

(5)从这些盐溶液显示不同酸碱性的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们带着疑惑、带着好奇、带着浓厚的兴趣津津有味地学习了起来。

3.巧点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指出了一些在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师主导性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片面的追求形式而无实质:有情境却没有问题,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有温度却没有深度,有问答却没有对话,有小组却没有合作。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知教了什么,学生不知学了什么,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2010年秋季期,我校刚开始实施“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很多教师也有这样的误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要全面依靠学生吗?那就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就行了。有的教师甚至连教室都不去了。

案例:某教师在学生学习“离子晶体”这一节内容时,布置了这样一道前置作业:如何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证明氯化钠晶体结构中阴阳离子个数比是1∶1?学生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都未能完成这道前置作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何而来?若教师能及时点拨,因为氯化钠显电中性,Na+ 、Clˉ各带一个单位电荷,所以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这样可以让学生省时高效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余文森教授指出:“改革的底线是不降低教育质量”。牺牲教育质量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取的”。新课程改革从来都没有否认教师的“教”,只是要考虑什么时候教,教什么,教多少的问题。如果一节课的时间学生都讨论不出一个问题,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当一个问题学生自学时间较长又没有结果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无用的自学和小组讨论上。例如,化学平衡中等效平衡这一块内容,教师不点拨讲解,单靠学生的自学是很难理解的,这时,教师就应该主动掌握课堂的话语权,分析讲解,让学生能顺利地突破这一难点内容。

“生本教育”课堂上教师该教什么呢?我觉得一位特级教师的“三不教”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这“三不教”是: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不教;凡看书不懂的但自己想一想能懂的,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懂的,不教。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学习的自由,才能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4.巧引导,让学生学之有法

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同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因此在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要学”,而且“会学”,这也是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多年来高中化学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的相对独立阶段。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就可以事半而功倍。我个人认为关键要让学生学会反思。

化学常被认为是“理科中的文科”,常有学生认为“化学就是靠记”,因而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化学。这种认识危害很大,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说理和事实来纠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化学学习内容的特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也应有所改变。如《化学平衡》等章节的特点是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理论性强,这就要求学生理解概念,理解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理解规律,并逐步能运用。而《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公式多,计算量大。在了解了本单元化学学习内容的特点后更重要的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与反思。我的具体做法是在每一节课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用于反思学习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的”“学了什么”“这节课还有什么不清楚的”等等。在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这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再让学生归纳与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反思:

一是知识反思。让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自主归纳、梳理,形成网络,便于理解和灵活运用。同时还要反思,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本节课所学高年与以前所学的概念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二是目标反思。对照自己设立的学习目标,反思自己还存在的问题,特别要分析哪些知识还没有理解透彻、掌握充分。

三是能力反思。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反思能力、解题能力有没有提高,今后要怎样改进。

学生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网络更容易理解、消化和掌握;自己总结的方法更加实用和有效。

我在尝试“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高兴地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在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自己也有一些困惑需要化解。最大的困惑在于“课时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不管学生掌握得怎么样每一节课一定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使得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无法完成,有时甚至需要两节课来完成,这对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寻求解决的捷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继续实践、继续完善下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2] 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大出版社,2005

[3] 盛焕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龙门书局,2003

第9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归纳、总结出学生常用的记忆术并归纳为下列四类:

第一类,以获得理解抽象概念、定理公式、理论观点为目的的记忆术。可采用自然语言媒介记忆法(歌诀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列表记忆法、表解记忆法、网络系统记忆法、卡片记忆法等。

一、自然语言媒介记忆法

1. 顺口溜记忆法

初中化学有不少知识容量大、记忆难,很适合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记忆,如记忆化合价是同学们比较伤脑筋的问题,可编这样的顺口溜:

一价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钡镁钙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四六硫二四碳;铁有二三铜一二;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碳酸、硫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注内的为负价)

2. 谐音记忆法

如记忆地壳中含量排在前三位的元素,为了让学生记住氧、硅、铝时可编谐音为“养、闺、女”。又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其实验步骤可以概括为“查”气密性、“装”药品、固“定”试管于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收”集气体、“离”(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灭酒精灯七个带引号的字,并可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3. 口诀记忆法

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

二、列表记忆法

不同事物之间总有区别,有比较才有鉴别,抓住事物的本质区别,记忆起来就比较容易、牢固 。学习化学知识也是如此,比如学习生铁与钢时,要去比较,抓本质区别,列表记忆法就是很好的比较记忆法。

生铁与钢比较

三、网络系统记忆法

化学章节知识点多且零散,如能把所学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记忆效果就更牢固了。

四、卡片记忆法

将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记在卡片上,随时随地记忆,这样效果就好了。

第二类以获得强烈的情绪体验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情景联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

1. 情景联想记忆法

记忆盐的溶解性规律时,全溶于水的盐是钾、钠、铵盐、硝酸盐。为了记住,可设情景联想记忆法为:钾、钠、铵盐水中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这样一联想便熟记在心了。

2. 对比记忆法

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这样记忆力就牢固,不易忘掉。如记忆溶液酸碱度时,pH

第三类,以获得具体事物的形象为目的的记忆术,可以采用直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和寻找特征记忆法等。

1. 直观形象记忆法

直观形象记忆法就是对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的记忆方法。

对于泸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有很多抽象的内容,是通过图、表等形象描绘的,如教材第65页:说明原子很小,将氢原子与直径为1厘米的小球比较,直观形象地相当于拿苹果同地球比较一样。这样,学生对原子的体积就会有一个深刻的记忆。

2. 图解记忆法

初中化学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类知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可设树形图如下:

物质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混合物

3. 特征记忆法

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观察和全面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的内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