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三学化学方法范文

初三学化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三学化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三学化学方法

第1篇:初三学化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运算能力;系统记忆

一、背诵方程式

化学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知识是各种元素,初中学生一定都背诵过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经过中文翻译后,元素周期表形成一定的口诀,对学生记忆有很大的帮助。各种化学元素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元素之间反应的中介,就是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些方程式是无数化学家一点点观察、总结出来的,方便后人学习的同时也为化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直观的视角,即用数字或等式来表达现象。对于化学方程式,初三阶段的学生一定见过不少,对数学、物理等理科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背诵化学反应方程式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巨大障碍。实际上,不必给自己过大的压力,更没有必要对化学产生恐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生物和化学都是比较偏向于文科的学科,计算没有数学和物理那么多。化学方程式说到底就是几个大写字母和几个小写字母之间互相组合起来的等式而已,学生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将字母被赋予的含义或者表达的化学元素联系起来。对化学方程式的背诵,要掌握如下原则,即将化学方程式与实验有机结合。化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学习每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时候,教师都会为学生演示具体的实验或是带学生亲自到实验室做实验。在观看教师做实验或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重视体验实验的过程,这样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学生能够严肃认真地对待实验,跟着教师的步伐独立完成实验,那么学生将不必刻意去背诵化学反应方程式,只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记住,课后稍作复习便可。

二、平时多运算

化学尽管有些偏于文科,计算不如数学、物理多,但还是需要做一定的计算。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随时计算的准备。对方程式,不是仅明白原理或者背诵下来就万事大吉,还涉及配平、高阶计算等内容,仍需要大量计算。基础性的配平,没有什么特殊的捷径,熟练的过程就是不断的练习与积累。所以学生要尽可能多练习,在练习中不断熟悉方程式,深刻地理解方程式,这对总复习是非常有益的。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犯了最基本的错误,就是审一道题,有了思路和解题方法之后,便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不再继续计算下去,这是消极的复习方法。事实上,有解题思路与做对一道题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同学们不可忽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因为运算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并不是只要认真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大量而又细致的练习。平时练习的缺乏会直接导致学生考试时的紧张或粗心大意。因此,学生应该多练习,多运算,这本身就是对知识点的总结与巩固,其效果要好过死记硬背。运算能力提高了,在考试的过程中就更加自信,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三、系统性记忆

第2篇:初三学化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化学知识;口诀歌谣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要点记忆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91-01

化学对于刚接触的初三学生来说既新鲜又陌生,那些专业的化学用语、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化学实验现象、化学实验等知识全部要识记,随着所学知识量的增多,有些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习化学越来越吃力,很多知识在脑海中显得模糊不清,常会相互混淆,导致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信心。因此,教师课堂中指导学生利用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增强化学知识记忆的几种方法:

一、口诀歌谣法记忆法

在化学知识的记忆方法中,口决和歌谣是或不可缺的记忆方法。它们既朗朗上口,又简明扼要,易记清记牢,深受学生喜欢。刚接解化学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口决应用最多,也最适用。如:取用药品的操作要点:“固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缓立”“块状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量筒的操作要点:“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胶头滴管的使用要点:“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对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编成歌谣,学生记起来有音律和节奏。

如电解水的实验中将两个电极产生气体的名称和气体的性质编成歌谣。“氢负氧正,氢二氧一。”特别是化合价这节的知识,歌谣的作用太大的,这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记,难理解,难应用。我作了两个歌谣降了难度。一是:化合价分正负,金正非负单质零,氢正一,氧负二要记住,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二是: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硫有负二正四六,铜汞二价最常见。在同学记忆的基础上稍加解释,再去应用,学生会很快掌握要点。这章的知识也就不难。还有学习燃烧的知识时,我用了“三要素”的歌谣,火着起,条件三:可燃物,氧助燃。点火源,紧相连。三去一,火自完。灭火法:一冷却,二隔离,三窒息。这样一来学生记忆扎实,运用得心应手。不仅降低难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趣味性,不失为记忆的妙法。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是记忆的窍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零散的、枯燥的、无意义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收到奇效。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嫁给那美女、新铁锡铅轻、统共一百斤。”又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许多学生一开始总是不规范或错漏,我把步骤总结为:设、方、关、比、算、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问题特征,由此及彼发展联想。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步骤,要求先通一会儿氢气,再用酒精灯加热,反应后需先撤去酒精灯,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冷却,如顺序颠倒有可能酿成实验事故,可引导学生记成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又如在讲解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吃饱了不一定吃得多,没吃饱的不一定吃得少”来记忆。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对比联想,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

四、“提炼要点”记忆法

第3篇:初三学化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三化学;素质教育;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33-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化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教师通过教案的准备和设计,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课堂实验过程中,通过情境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欲。化学新课程将情境教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之一。其实质是把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点通过老师创造一种智力互动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探索学科内容。

一、情境教学法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化学学科知识具有微观性和抽象性,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的特点。初中化学学科,是学生新接触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微观的现象给学生宏观地展现出来。可见,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将化学教学内容置于具体而形象的情境之中,从而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便于学生对新知的接受和掌握。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只靠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发现通过名人轶事的榜样作用、通过形象的语言描绘和借助电教手段、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等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潜移默化地实现对知识的分析、假设、探究和感知。笔者把自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拿出供大家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二、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名人轶事,创设教学情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教育曾经这样表述,“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景。”化学学科有的知识相当枯燥和抽象,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采用适当的情境教学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如笔者在讲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笔者引入这样一则例子:1854年,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的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由于草料堆积久了引起缓慢的氧化反映而起火,最终导致沉船。接着讲二战期间,不用火就烧毁掉敌人的兵工厂的史料。方法是把固体白磷完全溶解在CS2溶液里,后将溶解液慢慢滴在小白鼠的身上。目的是什么呢?依靠CS2的高挥发性能,白磷产生了自燃现象,最终将敌人的兵工厂烧毁。

三、生活实例导入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化学学科由于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化学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为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笔者就借助学生身边实际生活来创设教学情境。基于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通过真实的生活现象来促进学生理解新的知识。如笔者在讲初三化学人教版的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时,根据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精选出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使之与新课知识点结合,给学生进行科学的解释,从而启发学生带着兴趣进行新课的学习。正好班上一名学生胃痛,感觉往上反酸。笔者从班上的小药箱中取出2片氢氧化铝让学生服下,很快学生就不再难受了,笔者借此给学生讲述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片可治愈胃酸的科学道理就是本课所要讲的中和反应。同样,人们被马蜂蛰了会肿得很厉害,但是只要我们涂在患处一些稀的氨水,就能治痛治痒。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强烈探求欲望。

四、利用隐语、魔术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中国的隐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高度的概括力。其中最常用的是谜语,通过简短而精练的语言,给出事物的特点或含义,能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事物最为显著的特征。笔者就将隐语的趣味性与化学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督促学生动脑筋,通过联想、推理、归纳,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对于磷(P)的性质,给出隐语“嫩皮软质白蜡袍,一生常在水中泡;有朝一日上岸来,不用点火烟自冒”。固体CO2的隐语是:“似雪没有雪花,叫冰没有冰渣,无冰可以致冷,细菌休想安家。”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已经掌握了这种物质或反应的性质和特点,就不用刻意去记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结束语

情境教学法,能够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活跃思维,有针对性地捕捉具体情境信息的传递,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主动地对信息进行感知,将信息加工整理构建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对新知的掌握、理解和创新。因此,化学教师需要找准教材、学生、实际生活三者的结合点,精心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挖掘学生的潜在思维,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把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点,通过老师创造一种智力互动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探索学科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宾.有效问题情景的基本特征与创设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5).

[2]陈茵.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2010,(04).

第4篇:初三学化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溶液;迷思概念;微观表征;概念转变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化学一直被认为是较难学习的科目之一,存在一系列的迷思概念[1]。迷思概念是人们在正式学习科学之前,就已具有描述及解释科学现象的系统架构,这些系统架构常与科学家的观点不同,并且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不易被改变。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概念”是广义的,它与一般心理学上“概念”的含义有所不同,它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看法[2]。

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化学学习包括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在化学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在心理上形成对物质及其变化的三种表征形式: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并在三者之间进行心理转换[3]。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对物质的微粒性感到难以理解,同时在对化学符号进行解释时也遇到困难,这就成为化学难的一大原因[4]。

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由于物质的粒子观、化学符号观还没有成熟,一些片面、不完整的生活经验时常造成迷思概念的出现。《溶液》单元中学生的迷思概念尤为明显。因此,本研究希望找出学生关于“溶液”的迷思概念,并试图设计“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教学法促进学生溶液迷思概念转变。

2 初三学生“溶液”迷思概念研究

为了充分了解初三学生关于“溶液”迷思概念及其成因,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2.1 问卷调查

为了较大范围探查初三学生关于“溶液”的前概念,采用问卷调查法。

2.1.1 问卷设计

(1)问卷涉及的主要内容

初三学生在学习《溶液》单元之前,对“溶液”并不是一无所知的,通过生活经验还是习得了不少关于“溶液”的前概念,但这些前概念当中,学生可能有一部分存在迷思。不少研究对学生的“溶液”迷思概念进行探查,其中涉及的迷思概念集中在溶液的基本特征、溶解后溶质是否还存在、物质溶解的限度、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等方面[5]。

人教版教材中《溶液》单元的课题中主要涉及几个概念:“溶液的基本特征”、“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溶质质量分数”等几个概念,除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外,这些概念都与学生所持有的前概念密切相关。

综合先前研究及人教版教材中《溶液》单元的课题内容,本调查确定以《溶液》单元前两个课题“溶液的形成”、“溶解度”两大部分中的内容为核心设计调查问卷。

(2)问卷题目的形式

目前对迷思概念的研究中,问卷调查多采用“二段式(two-tier)诊断工具[6],第一阶段是判断题或者单一选择题形式,第二阶段为理由选项。这样的问题设计相对来说有利于对学生的迷思概念有个较完整的了解。但也有局限,比如说,对第二阶段的理由选项,问卷设计的考虑要非常周全,否则有可能出现问卷中没有学生脑海中的理由,导致学生乱选而影响研究结果。所以,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判断题形式出现,而对理由的描述,将在半结构访谈中完善。

参考相关文献,调查问卷拟定迷思概念探查问题共15道,以判断题的形式提问,以方便数据处理及量化调查结果。

2.1.2 调查对象

2013年1月,选取广州市一所学校初三年级两个普通班共95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这两个普通班在年级排名中等,较能代表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的水平。

2.2 半结构访谈

通过问卷调查无法获知学生对命题判断的理由,故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通过半结构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做出判断的原因,从而能比较全面地分析迷思概念产生的来源。

2.2.1 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以问卷调查中出现较多问题的内容为主:

(1)纯水是溶液吗?为什么?

(2)你认为“糖水的下部比上部甜一些”吗?为什么?

(3)你认为“溶液应该是颜色均一的”吗?为什么?

(4)如果一种固体物质未能完全溶解于水,那么它属于溶液的一部分吗?为什么?

(5)你认为物质溶于水以后,形成新物质了吗?为什么?

(6)你认为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一样吗?为什么?

(7)你认为升高温度能使所有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增加吗?为什么?

以上问题,主要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解释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会记录交流中一些提纲没有列出但是学生提到的内容。

2.2.2 访谈对象

在问卷调查后,每班选取3名调查问卷中错答率较高(约70%以上)的学生为访谈对象,了解其想法与科学概念不同的原因。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1 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问卷回收率 94.75%,问卷题目及调查结果见表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初三学生在学习“溶液”的科学概念前已经对其有一定的认知,关于溶解度的题目大部分错答率均低于20%。因生活上经常遇到需要增大物质的溶解量、溶解速率的情况,学生已经对相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溶解时放热或者吸热的现象,学生比较少接触到,错答率约为33.33%。题目中错答率较高的有三道,分别是第5、6及第7题,均是涉及溶液的基本特征。可见,虽然初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少的“溶液”,但是对其了解只是片面的。

2.3.2 访谈结果

访谈以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为纲要进行,由此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访谈得出学生对自己所持有的迷思概念的解释,归纳如下:

认为“纯水是溶液”的学生认为液体就是“溶液”,因为它是“100%的水溶液”。这明显是并未了解“溶液是包括溶剂和溶质的混合物”的科学概念所致。

认为“糖水的下部比上部甜一些”、“溶液应该不是颜色均一的”,“因为未溶于水的食盐也属于食盐水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盐或者糖等物质比水重,所以它们会下沉,导致下部的溶液浓度更大,所以下部的糖水比上部甜,如果是有颜色的溶液,其颜色就不均一”。

认为“物质溶于水后生成了新物质”,“因为CO2溶于水会与水反应生成H2CO3,故糖溶解于水,应该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认为“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样的”,“其实也不知道是否一样,只是猜的”。

认为“升高温度能使所有物质的溶解量增大”,因为煮糖水的时候往往加热后本来还没有溶解的糖也溶解了,对于其他物质也该是这样的。

有趣的是,一位被访学生认为“物质溶解后就消失了”,但是当被问及溶液的质量的时候,一受访学生则认为应该是等于被溶解的物质加上水的质量,显然,这与他的“物质消失论”是矛盾的,但迷思概念依然存在。

2.3.3 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可知,初三学生由于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溶液》单元的部分知识具有较好的认知,但是也对某些问题存在迷思概念,从访谈中可以了解学生产生这些迷思概念的原因。结合访谈中可以看出:

(1)学生在接受溶液的科学教育之前,基本上对这个概念只有宏观上而没有微观上的认识,基本上没有人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或者描述他们自己的“溶液”概念。类似“物质溶于水是以离子或是分子的形式存在”,“溶液在形成的过程中物质的粒子会在溶剂中扩散”,“溶液中的离子或者分子是均匀分布在水分子的间隙中”等这些微观概念还没有形成,从而才会存在“溶液应该不是均一的”等迷思概念。

(2)生活经验也会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他们会认为“糖水的下部比上部甜”,也会认为“溶液应该是没有沉淀的”是错误的,学生是将还没有混合均匀的糖水视作溶液、将没有溶解于水的沉淀也当作是溶液的一部分。学生这些迷思概念源于不完整的经验,同时也是没有对宏观现象进行合理的微观表征所致。

(3)对于“溶液的形成”概念及访谈者对自己所持的概念的原因解释,可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习惯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扩大到对所有关于“溶液”概念的理解。例如,“对物质溶于水是否形成新物质”的问题,学生趋向以CO2溶于水的这个例子作解释,认为形成了新物质,实际就是根据之前所学知识对新命题进行推论判断,这是学生常见的思维模式,以偏概全。

3 研究结论与启示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第九单元《溶液》的学业水平达标要求中的“过程与方法”提到“通过常见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的形成等实验,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7]可见,质量评价标准对学生关于溶液概念的理解已经不能仅限于宏观现象,而应该深入到微观本质上。初三学生学习物理及化学以后,逐步形成微观的物质概念,也开始可以用微观概念来理解宏观现象。因此,可尝试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微观表征形成科学的溶液概念,让学生发现科学的微观表征与自己之前错误的宏观表征之间的矛盾,进而原有的错误概念。

结合研究的结论,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通过多呈现各种微观图示,指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看待溶液的构成;

第二,通过微观图示的绘制,让学生体会并描述溶液形成的过程;

第三,通过对溶解度曲线图线的分析,学生可了解物质溶解度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且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同时,学生能发现,并不是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这样能够引发认知矛盾,从而促进原本迷思概念的转变。

《溶液》单元在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结构当中,起到过渡性的作用,它能解释酸碱盐溶液的形成和构成,因此它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因而在教学中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后面章节的教学。

参考文献:

[1][4] Keith Taber (2002). Chemical misconceptions -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cure. London: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7.

[2]蔡铁权,姜旭英,胡玫.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3.

[3]黄婕.“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5篇:初三学化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效率;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分别学习了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东卢中学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我感觉他们都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唯教”为“唯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唯师”为“唯生”,认为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唯”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构建了高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化学课堂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处于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与互动中,思维才容易被激活,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摒弃“师道尊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在学业上的指导关系,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情感上的朋友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学困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把工夫用在课外,充分备课。由于初三化学学科的特点,多年教授同一本教材,大部分老师都能吃透教材,熟悉新课程标准,能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就认为自己对教学内容已经成竹在胸,在课前翻翻以前的教案,就算备课了。而忽略了每一届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在每节课之前除备常规的内容外,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备“学生”上,积极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使课堂45分钟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无论是杜郎口还是洋思中学,在课堂教学中都强调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真言”并加以行动和发展,在课堂环节上落实为“预习、展示、反馈”。以杜郎口中学为例,课堂模式是10+35,规定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有人质疑说课堂教学岂能限制教师讲,这样的质疑应该说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却没有明白另外一个道理,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不限制“讲”岂能保障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应把握好“讲”的尺度,千万不能什么都讲,什么都问,漫天撒网,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否则,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教师只能是劳而无功。叶圣陶先生说过:“假如学生能够‘领悟’

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教师的‘讲述’了。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正作用。”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了,学生活动太少。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多思、多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四、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这就是说,学是教的依据和目的。初三化学,有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即概念性强,前后知识联系紧密,而知识又有规律可循;初三化学,又有其作为启蒙学科的特点:知识点多,面广,零碎,记忆成分多。作为初三化学的学习者——初三学生,则属于青少年阶段,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化学的学习,开始表现出较大兴趣,但越学越觉得困难,从而心灰意冷。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搞满堂灌、题海战,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初三化学靠背背,也能考个八九十;高中化学犯了难,考考就是不及格。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只有致力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形成他们的终身发展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根据初三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问题导入法、实验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归纳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观察和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图标和数据。

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科学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坚持学的品质。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古代张载曾说:“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深刻认识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合作性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成绩,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严格按照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不断探索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杨小微.中小学教学模式.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3]王坦著.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第6篇:初三学化学方法范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矗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再如“化学游戏晚会”,可以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小品、魔术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不失为一种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第7篇:初三学化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1 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插图精美。刚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序言课中及时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认识化学世界的神奇和科学技术的伟大,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在接下来的各章中,还有很多图片,要充分利用这些富有直观性和指导性的图片素材,既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启发和点拨作用,又让学生觉得化学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

2 联系实际、诱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最好的方法是使其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布鲁纳语)”。物质世界因化学而变得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物质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化学科学作出的贡献;工农业生产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可以给学生列举一些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现代的尖端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情况,使学生感到化学既有趣又重要。可见,穿插实际问题,是诱发兴趣的重要方法。

3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已不能简单地复述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的是一个多维的思考头脑,以及敢于向教师或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的勇气。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打断教师的教学,向其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当然,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事件,教师应该耐心地回答学生的提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其次,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安全而简单的演示实验大可不必由教师亲自操作,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动手。当一名学生上讲台操作时,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到讲台上,教师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鼓励他们能够发现其中的错误操作。

4 开拓新颖的教学方法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让学生在紧张的初三学习之余,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进行一系列的化学课外活动,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让学生来讲解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让他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给同学们分享一下他们自己找到的有趣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化学原理和计算显得枯燥乏味,如果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轮流找出一些题目然后给同学们讲题,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提高学生做题的兴趣开阔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善于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风趣幽默的语言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灵感的钥匙。原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极易形成愉快欢乐的学习意境。俚俗语言、好的歇后语,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活跃,丰富学生的语言,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学生能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得到启迪。

6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总而言之,学习兴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成分,是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的普遍关注。只有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之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6-2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初三学化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三化学;中考复习;策略分析

作为初三化学老师,要意识到初三化学教学课程与其他年级教学的不同,初三年级的学生时间更为紧凑,教学任务繁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多轮复习和总结,让学生在多次重复的教学复习中具有针对性地提高,这需要广大初三化学老师进行详细的思考以及制订相应的复习策略。本文根据初三化学教学的现状,结合本人教学经验,对如何更好地指导初三化学课堂复习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和计划。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并且内容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达到一个很好的提高,这需要广大初三化学老师进行提前的规划和打算。首先,作为化学老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要对时间有一个统筹的概念。比如说,老师可以把初三化学复习分为三轮复习。第一轮主要帮助学生详细地将所学过的内容都复习一遍,结合化学实验和课本以及相关的基础习题,帮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扎实基础以及在习题中总结经验。第二轮复习,则是在第一轮基础上有所重点突出,将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过程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重点突出。另外,在第二轮复习中,老师给学生布置和安排的习题难度应该有所提升,让学生在有重难点突出的习题训练中有更好的提高。在第三轮复习中,老师不应该再面面俱到地讲解,而是应该注重查漏补缺以及重点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内容。在以上三轮复习计划安排中,应该有各自的重点突出并且每一轮的复习内容都应该是逐步递进并且环环相扣。作为化学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在每一轮复习中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和安排,这样有利于学生具有针对性地提高化学

成绩。

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无论初三化学老师再怎么进行全面的复习和指导,都不可能让学生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完,也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题型和考试题目。这就要求广大初三化学老师要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帮助初三学生在化学复习中不仅能够增加知识,还要做到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比如说,在考查“氧化铁,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这三种物质时,如果题目中说能够与酸进行反应,那么初三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应该确定这种物质是氧化铁或者是氧化亚铁;如果说这种物质是一种红棕色粉末并且可以作为油漆的材料,那么就应该排除掉这种物质一定不是氧化亚铁和四氧化三铁;如果题目说这种物质是在氧气中燃烧形成的,那么学生就应该通过题目给出的信息排除这种物质不是氧化铁和氧化亚铁,而是四氧化三铁。总之,在大量的题目训练中,通过量的积累,达到学生能力质变的提高。另外,正如上文题目中提到的氧化铁可以作为油漆的成分,这样的信息也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多观察、多积累,对生活细节和常见的事物多注意。另外,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实验复习中,老师要多培养学生对细节观察的能力,中考习题中往往会对细节进行考查,这些部分也正是学生所容易忽略的部分。总而言之,在复习化学知识内容的同时,也需要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

力,只有能力提高了,才能以不变的能力技巧应对多种多样的

题型。

三、注重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得好,就能提高分数。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在初三化学习题总结和一系列的测试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分数的丢失都是在一些细节小问题上,这就要求广大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细节的改善。比如说,很多学生明明知道选择题应该选C,但是却写了B;再比如,有些学生在做题目时容易思想开小差或者是吃东西等,这些都是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但是长此以往养成习惯,就会因小失大。还有些学生,在做题目时,喜欢在题目上涂涂画画,导致重要信息被掩盖,或者是在涂改中发生错误;还有些学生在做一份习题检测时,不给自己安排规定的时间,导致真正考试的时候时间不够用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智力因素导致的问题,但是却能对学生的成绩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化学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以及测试时,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有时间观念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得好,只有把平时的测试当考试,才能在考试时做到像测试一样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点一滴养成的,只有注重细节,才能整体提高。

第9篇:初三学化学方法范文

1.缺少课堂作业,师生互动过少

课堂作业是教师在课上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的方式,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并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因此在进行课堂教育教学中,课堂作业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但是笔者在十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却忽视了。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任务过重。教授知识是课堂授课的主要内容,教师一直将知识的传授放到了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尤其是在进行新课改后,化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传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等,教学任务加重。(2)教师教学缺乏效率。效率与质量是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既要保障课堂质量,也要注重课堂效率,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很多教师很难兼顾质量与效率,在将质量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一直难以提升,因此课堂教学占用了课堂作业的时间,造成师生间互动减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下降。

2.作业数量过多,学生负担过重

与课堂作业不同,绝大多数初中化学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十分的重视,尤其是针对初三学生,为了保障初三学生能顺利地通过升学考试,大多数化学教师一般会对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其中校本作业是主要内容。但是通过实践证明,题海战术对于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并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有可能造成物极必反的效果。我国施行的是全日制教学,因此学生白天要在学校进行一整天的学习活动。由于化学教师布置的化学作业量过多,和其他学科共同作用使得学生的休息时间被压缩,学生睡眠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第二天的学习状态。

3.作业缺乏针对性,难易把握不当

现代教育虽然进行了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仍采取学方式,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由于自身素质不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等原因,造成学生中出现学习成绩上的差距。由于存在这种学习上的差距,在面对同样的校本作业时,学习好的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完成,而学习稍差的学生,难以独立解答,因此使得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信心。由此可见,多数学校对于初中化学校本作业的设计仍存在问题,其在作业难易程度的把握上存在不足,影响了校本作业作用的发挥。【案例】人教版下册课本第76页第4题: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假设:(1)该溶液没有变质。(2)该溶液部分变质。(3)该溶液全部变质。请设计实验方案,分别检验以上假设,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和现象,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笔者在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初三学生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在新授课时面对这么大的题目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束手无策的,尤其是假设(2),由于检验变质程度的关键在于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NaOH,因此在检验NaOH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案要想方设法排除Na2CO3对检验结果的干扰。由此可见,题目难度梯度过大,容易导致课堂效率的低效。

二、针对初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的反思

1.重视课堂作业,合理进行课堂授课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课堂作业对于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首先应重视课堂作业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合理地进行课堂作业的安排,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有关化学教育工作者还应积极地对化学教材进行完善,增加校本作业中课堂作业的比重,让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

2.提升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数量

题海战术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成绩的提升。因此在倡导教育改革的今天,应积极地对自身观念进行改变,提升做题质量的方式。首先,教师在进行校本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重视质量而忽视数量,减少学生作业的布置量。其次,初中化学教师应注重化学作业的多样性。传统的化学作业以习题为主,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因此在进行初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有关教师应注意初中化学校本作业的多样性。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习题的安排外,还要加入一些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均衡作业难度,照顾落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