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语文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关于气息的问题
气息控制乃是一切歌唱的根本,每个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都在强调声乐中气息的重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也会从调整学生气息入手进行训练。大多数学生在没有正式学习声乐之前唱歌都不会把声音放下来,其实就是不懂下放气息,我会引导学生先不要想着唱,而是像平常说话一样用说话的状态先说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找到放下气息的感觉,也能把声音落在气上出声;在引导学生调整气息上,我认为用“放”下来比“沉”下来效果好,因为有的学生你让她“沉”她会把气和声音下压得太过;有点学生吸气时不能有效地把气吸到腰腹部位在吸气时有提胸的动作,我要求学生模仿吓一跳的感觉,不要动胸快速地直接把气吸到腰部,把这个动作做熟练以后再放慢速度想象两肋就像两片肺一样舒张收缩;对于学生发声过程中的腰部运气也不能使太大劲,如果使劲太大腰部就僵硬导致憋气声音出不来,我要求学生在发声时保持腹部气息下沉的状态,并且在下沉的状态下腹部有一定的弹性。
二、关于“打开喉咙”的问题
良好的声音是在正确打开喉咙的前提下完成的,很多声音理论甚至很多声乐老师的视频讲座中都说到“打开喉咙”,可怎样做才算正确地打开喉咙却说得比较模糊,尤其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更是一头雾水。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一听“打开喉咙”就使劲地把嘴张得很大但喉咙却没有真正打开,发出的声音是散的,我说:张大嘴和“打开喉咙”是两码事!这时我引导他们先不要一味地只想着张嘴这个动作,要在缓慢腰腹吸气的过程中逐渐抬起上口腔,感觉口腔顶部在慢慢上升,嘴自然、适度张开即可,不要太大,面部放松,感觉口鼻腔间打开向上,气息贴着上腭部位往下吸,这个过程和打喷嚏前的感觉很像。通过上面的引导,学生都能做好并清楚“打开喉咙”这个具体的感觉。
三、关于“三点”的问题
在多年的演唱和教学中我逐渐总结出:好的歌唱状态时应该在身体的下、中、上三个点的位置同时出现明显的感觉,即下腹部最基本的气息支点感、胸口位置的发声感和口鼻间的亮点感,这“三点”应集中在中央的一条直线上,这是我对歌唱中整体状态的理解,只有这“三点”同时具备才能唱出统一、通透、饱满的声音。
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出声时首先把声音下落到气息支点上,注意让每一个声音都有向下的支点感,就像人每走一步首先脚要实实在在落在地上而不能踏空你才能走出去一样;紧接着你的声带好像是在胸口位置并从胸口出声;最后发出的声音好像在眼前面部位置能看见一个集中的亮点,并且音越高亮点越集中。
四、关于“真”“假”声的问题
有的学生一说假声她就只发空虚的纯假声,你让她发真声就立马用很大的劲发出结实的真声,把真假声唱成水火不相容的两种状态,有的干脆就不会出假声。在对刚刚学习声乐学生的声乐教学中,不刻意地强调真假声学生也就不会把真假声分得太开,先让其在自然声区唱出最自然的真声,在自然声的基础上把发声的劲稍微给松一下,对于这样都松不下来的学生我换个说法让她把声音“虚”一点,她的声音就会变得柔和、放松许多,以此为基础慢慢向上练习并不断提醒要松劲不要使劲,一般只要方法正确学生会慢慢把真假声混合起来。
五、关于“练”与“悟”的问题
学习声乐肯定要经过刻苦的、无数的反复练习才能使演唱水平逐步提高,可以说没有哪个人光靠想而不去练就能唱好歌的。然而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只知整天埋头苦练而不用脑子去想,这样的学生就是所谓的没有“悟”性的学生,他们在声乐学习上往往进步很慢甚至永远无法提高,即使学习刻苦也会越练越错并且由此形成的错误方法也会越来越顽固。我对这一点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回顾我在最初学习声乐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就是这样学习的,当时我就是只知练而不去想,在几年的练习中越练越糟,非但没有多大进步,反而还把自己的嗓子练出了一些毛病,现在回过头来一想真是觉得不应该那样去学声乐。所以,学习声乐必须在先想清楚的前提下练习才有效,甚至有时候“悟”比“练”更重要。
学生在学习声乐中会出现反反复复的情况,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对正确声音的判断与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的,什么样的方法是对的,这些都没有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具体的感觉标准,所以也不会分辨好坏对错,在练习中完全是靠运气,某一次老师说这个声音是好的、这个方法是对的学生也不会把这种对的状态记忆并巩固下来,等到下次上课时这种好状态就会消失。所以对于初学声乐者首先让其建立好声音的判断标准、巩固具体的良好感觉是学好声乐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练习中时刻自我纠正并逐步提高。
大家好!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质,我校开展了以“讲文明树新风,做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内容的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做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我始终认真贯彻学校的方针政策,狠抓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现代化绿色校园人文环境,现将我所做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工作经验总结
(一)认真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
充分运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活动,使该项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走进校园、走进家庭,从而携手家长一道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校礼仪的教育、学生礼仪的教育、公共场所礼仪的教育和家庭礼仪的教育,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好班级文明礼仪的教育
在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促进各班级班主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校礼仪的教育、学生礼仪的教育、公共场所礼仪的教育和家庭礼仪的教育,教育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广大学生中大力倡导主动问好、不说脏话、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翻栏杆、不闯红灯、不破坏公共财产等校内外文明礼貌行为,切实提高我校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知礼仪、守规矩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并将其纳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等各种评比之中,从而进一步推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例如,在中队长的带领下,四(1)全体队员上了一堂生动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讲文明树新风,做个有道德的人”主题队会,通过组织开展《小记者的采访》、诗歌朗诵《行为规范记心里》、小品《同桌》、歌舞表演《道德行为三字歌》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让全体队员深受到文明礼仪的熏陶。
(三)抓好校园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大力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书法、绘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来。积极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少先队干部的表率、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开展校园文明岗、交通文明岗、街道文明岗等系列活动,将“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引向纵深处发展。
(四)做好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主题宣传教育
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积极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等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倡导讲文明、树新风,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及其典型事例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在全校掀起积极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新,从而进一步推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活动效果与评价
经过广泛深入的了解,通过此次“讲文明树新风,做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学生明白了文明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懂得了作为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懂礼貌、知礼仪、守规矩,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并及时予以纠正,还充分认识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深刻道理,应该自觉遵守学校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公共场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一名讲文明、树新风、懂礼仪的小主人。
三、对今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工作展望
在前期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围绕“讲文明树新风,做个有道德的人”这一主题,巩固和扩大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认真做好前期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工作总结
我们要以此次总结活动为契机,团结、动员全校师生继续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来,以使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要更充分发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的表率、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认真总结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好的经验做法,对活动中取得明显成效的班级体进行通报表彰,对活动开展不力的班级体进行通报批评,进而推动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继续加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工作力度
要不断夯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工作基础,继续扩大此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影响力、覆盖面、感染力,促进主题教育活动不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努力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实践成果转化为我校广大师生自觉的、自愿的、主动的行为,并将其作为创建“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深入持续地继续开展下去。
(三)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关键词:对外汉语 初级阶段 教材编写 文化因素
一、什么是“文化因素”
所谓“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中的文化因素”,指日常交际中是否能够准确传递信息的交际文化,是外国人学习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时需要掌握的,特别是中外语言无法准确对译的、学习者在理解和使用上与中国人有明显差异的文化因素。
二、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文化因素导入的现状
1995年,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推荐教材问题讨论会上,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坚持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编写原则,并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然而,究竟怎样将三者有机融合在汉语教学中,特别是怎样有效地将文化因素导入到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又怎样体现在初级阶段的汉语教材中,依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为此,笔者综合考量了多部现行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教材导入文化因素的表现形式,发现现行教材主要采用纯文字形式和图片、歌曲等非文字形式两种文化因素导入方式,其中以词汇形式作为导入文化因素的主要手段,其他形式导入文化因素的方式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均较小。
笔者同时也发现,现行的教材在编写时明确结合“结构——功能——文化”理念的并不多。即使明确提出遵循了这一原则的教材,也多因受限于学习者实际语言水平,而只能以语法结构为主,以功能为辅,在文化方面则侧重在文章内涵或文化知识的介绍上。即使有意识地导入文化因素,也常跳不出传统的“结构-功能”的编写思路,使纯文字方式导入文化因素的比重过大,而非文字导入方式略显不足。
三、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1.教材选取的文化因素应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在语言初学阶段,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言形式和运用的不同最易产生误解。因此,初级阶段综合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选取,应着重介绍学习者日常生活交往中最易接触到的文化,重点选取初学者刚接触汉语时最渴望运用汉语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问题,注重实用性。还应注意有针对性地选取那些学习者在当地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经常体验到的文化因素,结合学习者日常活动所处的地域或可能接触到的地域特有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编写适用于本地实际的教材。
2.教材编写时应注意创设最真实的汉语语境。所谓“真实的汉语语境”,不是“中-外”交际的汉语环境,而是中国人与中国人进行交际时的“中-中”汉语环境。初级汉语教材的编写必须努力为学习者创造最真实的汉语交际语境,尽量避免虚假情景或过时的表达方式。比如现今中国人在回应称赞时,更多的是回答“哪儿啊”或“谢谢”,而很少用“哪里哪里”;在询问其他人籍贯时最常用的是“你是哪儿人”或者“你是哪儿的”而不是“你的家乡在哪里”、“你来自哪里”等过于书面化的语句。教材编写时必须注意到这一变化,才能使学习者真正了解中式交际文化,学会中式交际方式,学到地道的汉语。
3.编写时应重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汉语时所遇到的障碍和困惑会有所差别,产生障碍和困惑的原因也不同。因而教材编写时应注重考查不同文化圈学生的母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异同,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文化因素内容,有意识地选择可能引发跨文化交际冲突的文化点,在课文中有意识地设计产生交际冲突或误解的情景,将文化因素的导入过程变为人际沟通的过程,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应对文化冲突的能力。
4.编写时应注重趣味性。简单的纯文字式文化阐述和说明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并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教材编写时可以广泛选取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来源的资料,多用真实图片影像而少用手绘图形,多用彩色图片而少用单一色彩,在训练语音时,选入简单易学的绕口令或相声;在教授汉字时,选入不同字体的书法名作,甚至是篆刻艺术,均可初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使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如此,不仅能发掘学生兴趣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切入点,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文化的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编写时应注意与时俱进。中国文化在与不同文化的频繁接触中受到了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实际上已形成了许多新的文化习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回答别人的夸奖时,选择使用“谢谢”来代替“哪里,哪里”;人们的隐私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有所扩大,许多年轻人也开始像西方人一样避谈收入。我们的教材在编写或者再版修订时应当时刻持有一种发展的眼光,时刻关注这种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教材内容,使汉语水平尚处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产生可持续的浓厚兴趣。
6.编写时可考虑主题式的教材编写思路。初级综合教材的编写也可像口语教材一样,以训练某个交际功能为主题组织材料。例如在训练“邀请”这一功能时,可围绕“邀请”这一主题,设计请客吃饭、请人到家里做客、请人出去游玩、请人参加活动等多个可能用到“邀请”这一功能的场景,同时隐含不同对象之间的邀请、不同场合下的邀请所需要的不同表达方式和交际文化因素,并根据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设计同一主题在不同语言学习阶段的循环复现,系统展示汉语的语言功能和交际文化,提高学习效率,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最终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进行顺利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时忠.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2]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3]刘珣.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再谈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4(1).
[4]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5]徐家祯.基础语言课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关键词:悲苦;虚无;解脱;原罪;救赎;疏淡;浓重
中图分类号: I20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55-02
在回答人生悲剧这一亘古不变的命题时,现代文学大致有三种答案,一种是意识形态的阶级论,将人生悲剧归结为阶级压迫,持这种论调的派别以左翼为代表,最终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这种解释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改变旧的社会制度,用以消除苦难。第二种是佛家之论,认为人生本来就苦,正所谓茫茫苦海,回头是岸,只有解脱是办法。最后一种说法是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生而有罪,必须通过忏悔和自我救赎,才能得救。诚然,第一种侧重文学与外部的关系,后二者则侧重文学与心灵的关系。下面就以许地山和为例,略谈宗教对其二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悲苦的解脱:顺与避
许地山的散文和小说里有一种明显的“悲苦意识”,其代表作《缀网劳蛛》这部小说集所展示的现实人生多是苦难的:《商人妇》、《缀网劳蛛》中饱经人世坎坷的惜官、尚洁;《命命鸟》、《换巢鸾凤》中为争取爱情而死的敏明、加陵及和鸾;《无法投递之邮件》、《慕》中受生活煎熬的青年;也有儿子久无音信,老来寻子却又在混乱中失去儿媳的云姑(《枯杨生花》)和夫妻感情甚笃,却又被活活拆散的祖父母(《读〈芝兰与茉莉 〉因而想及我的祖母 》);还有妻亡女幼的关怀以及失去父母的海角底孤星……这其中包含童年的凄苦、孤独,青年时期为追求爱情、理想所受的煎熬与痛苦,中年丧妻、丧夫、丧子之痛,更有老无所依,晚景凄凉的悲叹,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一生所可能遭遇的苦难。
这种悲苦意识来源于许地山对人生苦难的体验。他的人生浸透着种种悲苦,生下来就逢台湾变乱。19岁时,因家道贫困,开始自谋生活。21岁赴仰光任教,后入燕京大学读书,随后又经历了父死、妻亡……。而许地山自小就有的佛缘使他的悲苦意识与佛教观念相遇合产生了一种悲剧情怀。他生长在崇佛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佛教的熏陶,经常诵读揣摩许多佛家经典著作如《法华经》等。1913年,21岁的许地山曾到缅甸仰光的一所华侨学校任教,缅甸这个佛教之邦神秘的宗教气氛笼罩着他,更加深了他对佛教的兴趣。1922年从燕京大学神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专攻过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回国后又在燕京大学神学院当教授,对宗教有着精深的研究,著有《道教史》、《大藏经索引》、《佛藏子目引得》及许多关于佛教的论文,对佛教教义本体有精深之评述。也正是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使他的悲剧情怀很自然地融入到他的散文和小说里。
许地山在《无法投递之邮件》的《覆少觉》中说道:“唉,怀书的病是难以治好的。一个人最怕有‘理想’……朋友们说她是‘愚拙的聪明人’,诚然,她是一个万事伶俐、一时懵懂的女人……‘理想’和毒花一样,眼看是美,却拿不得……”[1] 原始佛教有三个重要的命题,一是诸行无常,二是诸法无我,三是一切皆苦,这三个命题被称之为“三法印”,成为整个佛学的理论枢纽。诸行无常,是一切皆苦的依据,世上一切万物皆有因缘何合而成,故无自体,无自性,无一不是迁徙转变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人因无明而常生执著之心,这正是造成人生悲剧的原因。以佛法看来,爱情不过是海市蜃楼,如幻如梦如泡影,只有破执着,才能获得大智慧,从而得到解脱。还如《愚妇人》[2]中,作为一名石女的愚妇遗憾自己没有孩子的命运,但作为智者的樵夫却认为少了生产之痛苦,养育之艰难,正是她比天下女人幸福的原因。由此可见小到爱情大到整个人生,人生的悲剧在于无明,即因没有智慧,而起的虚妄之心。
那么又如何从这种无明的悲剧中解脱出来呢?这就需要借助佛教的智慧,即选择“顺”和“避”的人生态度。许地山曾对这两个字做了如下注解:“如果所谓最后胜利是避不是去,是顺不是服,那么我也可以承认有这回事。所谓‘避’与‘顺’不是消极的服从与躲避,乃是在不可抵抗的命运中求适应,像不能飞的蜘蛛为创造自己的生活,只能打打网一样。”[3]可见“顺”就是守本分,顺乎天意,“避”就是不争,不作违背常理的事,这一点在佛经有明确的出处,《菩萨缨络经》说,“顺第一义谛为善,背第一义谛起名为恶”,顺实际上成了佛教伦理中对善的本质规定。在佛看来,顺有二义,一是顺应佛教揭示的无我、无常的真理,即《大乘义章》所云“顺理为善,违理为恶。”二是益事,如《成唯识论》所言:“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为为善”。可见人生如蜘蛛网,难保不破,但照结不误,破了再补,这正合乎佛家“正精进”的主张。虽然前方道路迷茫,悲苦再所难免,但仍然要积极入世。作者借用佛家思想,没有导向对现实人生的否定,而是通过平衡内心,获得智慧,进一步强化了生存意志。尚洁惜官的乐天知命,逆来顺受自不用提,玉官的多舛人生路上每一次努力,也都可以看作佛家“正精进”思想的反映。
二、原罪与救赎
戏剧大师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经典作品如《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刻画出了繁漪、周朴园、周萍、陈白露等可憎又可爱的人物形象,并由这些人物演绎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爱情的毁灭,理想的消亡,生命的消逝……然而,这些悲剧的成因是什么?周朴园曾是踌躇满志的个人主意者,坚信靠个人的力量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家庭,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妻子的背叛、儿子的、前妻的重返,彻底摧毁了他的个人信念。抱着伸张正义初衷的仇虎没能改变复仇计划后不安,甚至为复仇付出了几乎疯狂的沉重代价。究竟谁在作怪?谁在主宰一切?宇宙之中定有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这就是原罪。如果我们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以纯粹理性精神对这四部优秀作品进行整体观照,毫无疑问,就一定会敏锐地察觉到,无论是其主题构成还是悲剧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强烈而浓厚的宗教情绪和上帝意识,蕴藉着他基督教人文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基督精神的敬仰,对于基督教文化的认同,是不难发现的。
在青年时代抱着人生应该是美好善良的纯真信念,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但是,当他走向社会之后,纯真的人生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天真幼稚的美梦,使他完全陷入了理智的惶惑之中。他从现实生活中人的身上发现了一种被他自己称为“原始蛮性”的力量正在引导着人们走向堕落,这使得他深深焦虑不安。对于人性自身弱点的深层焦虑,正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情绪。察觉到,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回归原始的野蛮,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一切都走向极端。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失衡状态,导致了人类社会永无休止的残暴、邪恶、贪婪、和堕落等丑陋现象的发生,使宇宙陷入一种无序混乱状态。于是,虔诚的爱的信仰也因情感的压抑逐渐发展到了另外一种极端,变成了沉郁而凝重的“恨”。这种灵魂深处的痛感,使迫切希望能够寻找到“人究竟该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答案,此时早已浸透于他大脑潜意识层里的基督教人文意识使他想起了拯救人类的“上帝”。这就是精神人格与创作动因的根本之所在。
当以这种文化心态和精神品格进入实际创作过程时,他用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世界末日意识、拯救意识以及博爱意识,精心地构思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悲剧命运四部曲”的主体意念框架,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创作实践,统统纳入基督教文化的伦理规范,进而营造了一个统一的艺术思维模式,即:“恶”(原罪)――“毁灭”(惩罚)――“善”(再生)。最能体现基督精神的体现在《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的安排上:远景是一个教堂医院的客厅,并间接交待了这房子是周家卖给教堂医院的;近景则是屋内格局和陈设的特写,这屋内的一切都已“呈现着衰败的景象”,唯有壁炉上方“空空地,只悬着一个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现在壁炉里燃着煤火。火焰熊熊地,照着炉前的一张旧圈椅,映出一片红光,这样,一丝丝的温暖,使这古老的房屋还有一些生气。” 画外音是远处飞扬而来的教堂的钟声和“教堂内合唱颂主歌同大风琴声”,作者强调“最好是”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时间是大年三十,人物除了修女看护和小孩各两位,主要是一位“头发斑白,眼睛沉静而忧郁”的“苍白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周朴园,作者借周朴园的忏悔向我们暗示了整个人类只有通过救赎,人类才能得救,才能重返伊甸园。
三、疏淡与浓重
可见,同样是人生悲剧,解释者不同,所给的答案就不同。作为东方智慧的佛教把基点建立在人对自身悟性的信心之上,往往抽掉客体去营造一个无所不包的主体。这种自信并非是主体对客体的优越感,而是来自主体的神秘感,这必然会转向对自我和神秘的主体功能的崇拜,因而,佛法讲求智慧,讲求开脱。西方的基督教,是对造物主的崇拜,把一切都交托在神的手中,通过忏悔获得拯救。表现在审美风格上,许地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其小说往往有一定的宗教神秘体验,散文则充满禅思意趣,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崇尚悲剧,他的剧作渲染恐怖描写死亡,故事情节显得十分神秘怪诞,运用一系列艺术手段形成了一种大悲、大恸、大彻、大悟的悲剧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022-02
《四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2)》于1998年5月编制完成,并于1999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在规划实施的八年多中,无论在土地利用方面,还是在土地管理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土地用途管制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受当时规划指导思想、技术水平和经费缺乏以及缺乏前瞻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缺乏规划实施的实践经验,致使规划无论在编制方面还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四平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浅谈一下个人想法。
一、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规划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规划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一是建设预留地布局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有的县把建设预留地过于集中,以至有的乡镇没有建设预留地,造成有项目无地可供应的现象;再有,由于建设预留地布局不尽合理,给后来摆布项目带来了很大困难,甚至造成有的项目流失了。二是偏重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而没能给城市、城镇发展空间有留充分余地。主要体现在把城镇周围及公路两侧的农田都进行了保护,划入了基本农田保护区,甚至有的县把县城内的耕地也作为基本农田保护了起来,大大地限制了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三是规划图与实地不符。这是我们在规划实施中,尤其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时,时常能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当我们为某个项目用地预审踏查时,在规划图上是耕地,属建设预留地,而到现场察看时,已经有了建筑物了。还有的规划图上是基本农田,而实际上已经不是农田了;再有,现行乡(镇)级规划图都是手工绘制的,而且都是一式三份的,分别由省、市和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掌管。由于规划图是手工绘制的,必然会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比如某乡镇要上个项目,选址位于规划建设预留地,而省里那份规划图上却是基本农田,结果给这个项目用地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2. 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在规划建设用地区内进行建设,而要在规划区之外进行建设;二是不按预审、审批项目建设,擅自改变用途,如有的项目按工业报的,却建设住宅;三是不按预审确定的位置建设,而私自移位建设;四是少批多占;五是随意提出调整修改规划,有的地方在安排非重点项目时,不是把项目安排在规划建设用地区范围内,而安排在规划建设用地区外,为达到目的而提出调整修改规划的要求;六是违法用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项目不按项目审批程序进行建设,在未取得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私自动工建设。
3. 新形势情况下遇到的问题。现行规划是1998年编制完成的,而在此之后我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再有,我市行政区划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撤乡并镇,我市乡镇由规划之初的108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75个乡镇。还有,这期间我市先后成立了各类开发区数十个,后经清理整顿保留了10个。这些问题在编制规划时,是根本没有想到的,因此不可能将这些情况纳入规划之中,所以,规划实施起来显得有些无奈,规划亟待进行修编。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
1. 规划编制技术手段段落后,规划基础图件陈旧。这是现行规划自身存在问题的原因。由于规划编制技术手段落后,导致了现行规划在编制方面技术应用的层次不高,规划功能低下,规划预测及规划预留地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的出现。
现行规划是由规划文本及规划图组成的,规划图是实施规划与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然而四平市现行规划图是在199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绘制的。1991年至1997年在土地利用方面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土地变更管理手段滞后,图件变更没能跟上,如规划图上为耕地,而实际现状为建设用地(这种情况多数为违法用地)。再有,由于编制时间短,组织比较仓促,人力资金馈乏,加上人们对规划的认识不够,没能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修正更改,致使出现了规划图件与实际不符的现象,给规划实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 缺乏对土地利用的研究,特别是没有开展土地利用的战略研究,是规划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在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上,以计划控制为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如何适应土地利用变化考虑不足,致使规划偏重了保护而忽略了建设和发展。由于缺乏对土地利用的研究,尤其是对土地利用战略问题缺乏应有的研究,对未来土地利用的了解不透,土地利用安排的科学依据不足,所以预见性较差,致使规划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各级政府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视程度不够,这是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现行规划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主要是组织不力、没有专家、缺乏资金保障等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就如何解决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粗浅的看法。
1. 各级政府应当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规划编制方面应该本着“政府组织、专家领衔、公众参与、资金保障”的原则,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组织,规划编制工作必须由政府组织、主持协调、划拨经费,资金保证对于规划编制仍至实施都是十分重要的;规划编制应该聘请专家指导,组织专业人才进行编制,并征取各部门、各行业的意见,还要听取各界人士、土地所有者的意见,是体现公众参与的现实性。这样才能使规划编制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用便于操作。在规划实施方面,各级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制定有效实施措施,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规划实施机制,从而保证规划顺利施实。
2. 在规划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各方用地情况,制定出具有弹性和便于操作的规划
建议:①各地在建设预留地落位于规划图以及建设项目,尤其是独立选址在规划图上落位时,可以扩大一些比例进行落位。再有,也可以在项目所在乡镇或村为其预留用地,当项目建设时,若位置不在事先预留的地方,也可以用预留用地转换。建设预留地落位应做到侧重城镇用地,兼顾乡村(新农村建设)用地;侧重重点工程用地,兼顾农业结构调整用地。②在规划编制时,由于有些项目无法预测,特别是国家重点工程很难料到,这就需要留一些机动指标,以备不时之需。另外,还可以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及保护率,比上级规划下达的保护指标提高1-2个百分点,把增加的这一部分作为机动,以备规划实施时,国家重点工程如能源、交通、水利及流域治理项目占用基本农田时,就可以不用再做规划调整和补划基本农田方案了,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可以从基本农田保护机动面积里扣除与占用面积相等的数量即可。③规范规划的修改和调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对规划的修改和局部调整予以明确都是必要的,但必须严格规划修改和调整的范围,规范规划修改和调整的程序,提高规划修改和调整的门槛。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15年,规划近期实施期限应与经济和社会五年发展规划相一致,所以规划的修改和调整可以每5年修订一次。这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进行修改和调整。④规范建设用地转换行为,实行建设用地转换政策,可以有效建设用地的集中和集约利用土地,还可以使规划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⑤应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和图件库,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规范的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应用与管理系统,同时还应建立规划实施保障系统。这样一来,在规划实施时也不会出现以往的问题。
3. 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管力度,使规划实施纳入土地用途管制范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应具有法定效力。切实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规划实施中应加强监管力度,尤其是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跟踪监管,就可以避免有些项目在用地方面不按审批建设、擅自移位建设、少批多建等问题的出现。至少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1995年四平统计年鉴》.
[2] 《2000年四平统计年鉴》.
[3] 《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和2015年远景规划》
关键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 综合应用
项目名称:临洮县千亩设施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
日光温室的发展,在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生产上由于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环境污染严重,再加上温室内连续周年生产,内部小环境日益恶化。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与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可促进秸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设施栽培水平、提升产品品质,有效克服土壤连作障碍、预防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轻农村环境污染压力,促进农业生态系统不断向良性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1 基本原理
将秸秆生物反应堆产生的CO2通过气袋通气孔输入生产蔬菜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温室空间,给蔬菜提供CO2养分。
2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就是将秸秆在微生物菌种、催化剂、净化剂的作用下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CO2、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和无机养料,进而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无公害。
2.1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组成
由废弃秸秆、菌种、交换机,微孔输送带组成。
2.2操作技术要点
2.2.1秸秆菌种用量
菌种用量135kg/hm2,秸秆用量3000-4500kg/hm2,全生育期加料2-3次。
2.2.2建造时间
定植前建好反应堆,定植后及时开机抽气供应CO2。
2.2.3反应堆的建造
在温室靠近山墙处(离墙0.6),南北向挖一条宽1m、深0.6-0.8m、长7-8m的沟,在沟的中间挖一个长1m、宽0.6m、深与沟相等的通气道,气道末端建造一个底部内净尺寸为0.5×0.5m,并高出地面0.2m,上口直径45cm的圆形交换机底座。有条件的可用水泥砂子打底,单砖砌垒灰砂泥抹面或用0.08mm厚农膜代替。沟上沿放杆拉三道铁丝,加秸秆,撒菌种,随即淋水浇透。水量掌握在下面沟中有一半积水为宜,然后安装交换机,装上气带,沟两头各留30cm见方的口以便向反应堆中通氧,促使菌种发酵快速分解秸秆。最后,在秸秆上盖膜保温。4-5d后,将沟中的水抽出浇到秸秆反应堆上。基础做完后,即可抽气。
如果温室内有蓄水池,则不需挖沟(池),直接在蓄水池上面放置木棍或小水泥杆。放置秸秆的方法同上。
2.2.4气袋安装
将气袋置于离地面约2m高度的上方,在气袋两侧打通气孔,交换机出口与气袋相连接。生产的气体将通过气袋通气孔,进入温室空间。
2.3秸秆生物反应堆使用与管理
可以概括为“三补”和“三用”。
2.3.1三补
一是补气:秸秆生物反应堆中的功能菌种是一种好气菌,要保持回气孔畅通,增加堆内通气性。措施是:A、储气池两端留气孔。B、反应堆上打孔。C、反应堆盖膜不可过严,四周要留出10cm,以利于通气。D、反应堆建好后应当天开机抽气,即使阴雨天,也应每天通气5h以上。二是补水:秸秆转化需要大量水分,缺水会影响反应堆速度和效果,补水应保证低温季节8-10d一次,高温季节5-7d一次;三是补料:外置反应堆一般使用50-60d,秸秆消耗在60%时应补充秸秆和菌种。适宜补充量为秸秆1500kg,菌种3kg。浇水湿透后,用直径10cm尖头木棍打孔通气,然后盖膜。
2.3.2三用
一是用气:苗期坚持每天开机抽气5-6h,开花期7-8h,结果期每天10h以上。不论阴天、晴天都要开机。二是用液:按1份浸出液兑水2-3份,喷施叶片和植株。结合浇水每月进行3-4次根系追肥。三是用渣:将每次反应堆清理出的陈渣,收集起来作追肥或底肥使用。
3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采用玉米秸杆、菇渣、牛粪、鸡粪按一定比例在高温下堆沤发酵两个月后,拌入一定量的炉渣、河沙,进行蔬菜栽培。
3.1配方(以50m长、跨度7.5m的温室为例)
有机基质:玉米秆20方(发酵后7方)、菇渣2.5方、鸡粪1方、牛粪1方。
无机基质:炉渣6方(过筛)、河沙1方。
3.2栽培槽的建造
地上式:框架选用24×10×5cm的标准红砖,槽内径为48cm,槽深20cm,槽长依跨度而定,槽间距60cm。南北方向延长,北高南低,底部倾斜度2-5度。槽底中间开一条宽20cm、深10cm的“u”型槽,在槽间南端每两槽间挖一深30cm、方圆30cm的小坑,以利排除过多积水。槽间及四壁铺0.1mm厚的双层薄膜与土壤隔离。槽建好后,要求槽面保持平展。
地下式:将温室浇水后整平,在地面按规格开沟。要求内径为50cm,槽深为25-30cm,槽长依跨度而定,槽间距60cm。底部处理与地上式相同。槽底及四壁铺好后,两边压一层砖即可。
3.3供水系统
具备自来水设施,或建水位差1.5m高的蓄水池。蓄水池在地面以下的,应具备功力在0.1-0.2千瓦的自吸式水泵一个。采用双微喷滴灌带。主管铺设在温室北边走道前沿,温室长度过大时,可利用三通将滴灌带分成几段,以保证浇水时压力均匀。支灌铺设在栽培槽内,每槽铺2根滴灌带,滴灌带距栽培槽边缘10-15cm。
4 应用效果
4.1提高CO2浓度:一般温室地面CO2浓度在1011ul/1,应用该技术后CO2供应充足,温室内可达到4953ul/l,平均增加3.9倍;
4.2生长表现良好:苗期生长快、主茎粗、节间短、叶片大而厚;开花早,病虫害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中期长势强壮,座果率高,果实膨大快,个头大,畸形少,上市期提前10-15d。后期连续结果能力强,收获期延长30-45d;
4.3增产效果明显:比一般蔬菜不同品种增产20-30%;
【关键词】 语文素养 美感 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健康的创造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祖国兴旺发达的要求。语文素养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 什么是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人们看法不一。巢宗祺教授曾在由苏教版小学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说:“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应当说,这种提法与著名教育家华特所说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但又是对语文素养的更深层次的微观的思考。
2 语文素养是如何逐步被人们重视的?
应当说,社会对语文素养的重视,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素养”最早见于2000年版的初中、高中大纲,但是在这两大纲中,只各出现一次,而且与“语文素质”、“人文素质”、“语文能力”并列使用,意义不明确,地位不突出。这应是人们所说的大纲的“过渡性”的一个体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刘贞福老师说:真正在语文教学思想上起革命性变化的,是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它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在初中、高中新大纲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那就是将语文素养视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第一理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祝福》,这些文章也都是作者对生活事件敏感而又巧于为文的结果。这些生活事件往往会成为“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也是我所说的关于“对生活事件的敏感”的例子。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这个问题上,我主张:第一,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亲身经历的。注意亲身经历,就是关注自我。第二,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读书时看到、想到的。注意所读、所想,就是关注社会,也就是说,要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方面。
4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我们或许还记得小时候听到的关于“对牛弹琴”的故事。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变被动为主动,不就是靠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吗?若没有这么敏感,我们很难想象,所谓的知识会起什么作用。我觉得这种敏感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智慧。还有,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前几个题基本上都是注重对字词的考查。我倒不是说这些考试所考的就一定都是符合新大纲的精神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内容都是平日里经常见到或听到或用到的词语,可就是有些人,拿不准它。说白了,还是对语言文字不敏感所致。像“现金收讫”的“讫”字,到底是言字旁的,还是走之旁?对文字敏感的人,很可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就能注意到。这些都是关于“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的例子。
5 培养学生对心灵涟漪的敏感
一、高中语文第一堂课的特点
1.较强的资源性
高中语文第一堂课对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以及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究意识。因此,高中语文第一堂课具有较强的资源性,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辅助高中语文第一堂课的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在高中语文第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来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课堂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引用一些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英雄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来开展语文第一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浓烈的才华性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析能力,一般都会喜欢才华横溢的教师。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第一堂课上应当向学生展现教师应有的谈吐风雅、才华横溢的良好形象,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和尊重,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证思路敏捷,言语谈吐大方得体。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文学语言、诗词歌赋、哲理名言以及轶闻典故,旁征博引,让学生遨游在浩瀚的语文知识海洋之中,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达到语文第一堂课的预期教学目的。
二、“教师权威”形式
由于学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与周围同学和老师还不熟悉,急于了解新学期的任务、新课标的知识以及新老师的要求,语文第一堂课很多时候便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在语文第一堂课上大多数都是介绍学习高中语文的目的,高中语文应当怎样进行学习,本学期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高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形式和要求等相关语文学习内容,解决学生比较关心的语文学习问题。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未能使教师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根本不知道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看法,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教育。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多教师为了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常常在语文第一课堂上使用一些斩钉截铁的语气和结论性的观点,显得过于权威。这种语文第一课的教学方式其实是错误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探究过程,教师完全忽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严重影响学生以后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记忆的语文第一堂课形式,对那些习惯于跟着教师思路思考的学生来说会觉得不错,然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无疑是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根源。
三、“教师跟着学生走”形式
很多教师在语文第一堂课上除了介绍学习高中语文的目的,高中语文应当怎样进行学习,本学期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高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形式和要求等相关语文学习内容和措施以外,还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谈谈对语文的看法、学习语文的方法等内容,让他们在发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然后教师再进行语文课堂内涵、语文用途以及语文学习方法等内容的具体归纳总结。学生在逐个描述自己对语文的看法时,重复模仿的情况比较多,慢慢地会使学生的发言偏离原来的对语文看法的话题,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这种“教师跟着学生走”的语文第一堂课教学形式,其实并没突出语文第一课堂的指导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仍然是以形式为中心的课堂,只是把教师要在课堂上表达的内容由学生表达出来而已。
四、“师生平等对话”形式
在语文第一堂课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了“教师学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具体流程如下:
对学生进行典型引导。教师列举一些身边或者本校毕业生学习语文的成功事例,告诉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语文其实并不难,形象生动地感染学生。
感言熏陶。教师要求学生描述语文的用途、学习方法、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差异等内容中的一点,并要求学生描述的内容应当和其他人不同,且内容中应当出现“语文”字样,并要求有一定语文功底的学生在发言时尽量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此外,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声音洪亮且充满自信。对于性格内向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进行适时引导,帮助其成功完成发言,增加其语文学习兴趣以及语文学习信心。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口头表扬,对学生发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归纳精要。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应当及时对发言精要进行归纳总结,起到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作用。归纳总结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本堂课的指导重点来确定。
最后展示。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本学期语文学习的目标任务、学习方法、作业设置等具体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进行阐述和讲解,要求学生将展示内容作为课堂笔记进行整理,整理完毕便可以下课休息。
在语文第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教学计划,通过组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语文用途、内涵、特点以及学习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第一堂课中的指导作用。
首先,轻视语文。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至想做就不想做就不做。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其次,随意应付。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再次,不知如何做起。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其实,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上有误区。由于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领悟学会的。因此,短时间内循序地提高语文成绩,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有些学生就产生了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导致对语文学科的误解逐步加深。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着重强调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和人文性的培养,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恢复了活力和生机。
2.由偏科原因而导致的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举、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种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压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