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环境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联合国最新研究资料表明,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小于80%的国家将寥寥无几。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珍惜城市土地资源。精心塑造城市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绝不能再滥用宝贵的城市土地,给未来留下一堆混凝土垃圾。
舒适、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面前,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从而完善城市的各种功能。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尽享城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
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尽管很拥挤。但人们还是愿意去,而一些地方看上去很雅致。但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这些都表明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与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较,城市环境设计着眼于城市总体环境的质量,强调与开发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环境的协调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间,不仅包括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间,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众开放的、无需任何费用、可随时享用的室外和室内空间。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很快,适量的道路建设是必需的。但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畅了。又引来更多的车,从而成为一个“怪圈”。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但交通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众多过街天桥,可以想见人们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来。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打乱了。老邻居搬迁了,熟悉的街巷拓宽了,街边小店和修理铺不见了。生活反而不如从前方便了。
国外很多大城市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拆迁民房。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其次。要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如与地下街系统有机结合的地铁交通(如日本东京)和地下公共汽车系统(如美国西雅图):此外,还要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设立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如美国波特兰),从政策上鼓励各类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轿车消费税、增收汽油税等。
步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造成的。例如。北京东长安街与东单交叉口上的一个地铁站和横跨长安街的地下过街通道口,尽管这两个出入口的距离只有10多米,但其在地下却没有任何联系。这一交叉路口的两个过街天桥和两个地下通道之间也是桥不接桥、通道不接通道。如果从交叉口的一端到其对角线另一端,要先上过街天桥过街。然后再下到地下通道过另一条街方可到达。如果在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加强过街设施的有机联系。并在地下过街通道层面就与地铁等地下其他公共设施相连结的话。就会方便得多了。
又如,很多超高层建筑周边大都设有面积很大的广场。但由于“高层风”很大,这类广场经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西雅图TwoUnionSquare广场在设计中,通过对“高层风”的实验和研究,建立了结合地形的多层下沉式广场,各层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使用方便、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避风港”,深受市民的喜爱。营造一个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必须多替使用者着想,在设计上多下功夫。
行为与建筑环境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7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环境行为学理论了。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
建筑环境与人流分布
笔者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与了东京银座地区的环境改善规划研究工作。于1991至1992两年间对银座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通过对大量录像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与反复验证,发现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地段的机动车分布量与周边建筑环境要素之间,虽然影响要素略有不同,也有类似的关系,如果仅以人流量而论。从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如零售商业。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积体量呈正比。建筑的各种功能类型的影响大小则反映在相关系数上。
(2)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3)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4)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饮食设施、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
(5)停车场的位置与容量。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停车场的距离呈反比。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
建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们每天利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的行为特征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东京的银座大街、上野中央街、了,歹横街三条主要商业街道(两侧多为商店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神田大街、大手町街两条普通街道(两侧多为住宅和办公楼)的调查,商业街道24小时人流量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而普通街道呈“山”字形。此外。人们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上行走的平均步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普通街道的步行速度平均是商业街道上的l2一J、3倍。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行为特点呢7如果调查一下人们的上下班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商业服务设施的营业时间等。就不难发现。这种差异显然是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功能所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有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呈反比,即人流密度越高。人的步行速度越慢。
调查还发现。具有不同吸引力的商店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对同位于东京银座商业街上的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岩崎眼镜店、服装店大和屋三个商店的调查,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金太郎电子玩具店的店面为开放式,商品很吸引人,每天光顾的人流不断,岩崎眼镜店的店面设计虽很雅致,但因是封闭式的。墙面又占据了店面宽度的大约一半。经常十分冷清,服装店大和屋的店面设计和客流量均介于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和岩崎眼镜店之间。调查表明。很多行人走到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前。常常被店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很多人便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并经常有人停下来,观看放在店门口处的电子玩具商品。更增大了店前的人流密度。结果。金太郎电子玩具店间的平均步行速度只有岩崎眼镜店前的步行速度的82.5%,服装店大和屋前的步行速度介于两者其问。
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良好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街道拥挤”这类城市通病时。就不会采用拓宽街道这个简单办法了。由于“拥挤”实际上是多方面建筑环境因素的结果,如步道空间和周边建筑设施体量的严重失调。沿街零售商业的管理和整治等。逐步学会“对症下药”,减少规划设计上的主观和盲目性。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笔者曾对日本和美国的若干城市继断续续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地考查和调研,发现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未提供适量可坐设施的广场一定没有生机。美国城市学家WilliamsH.Whyte在纽约长达三年的调查还发现,纽约最受市民欢迎的五个广场中,两人以上成组利用的比例高达45%,而在最冷清的五个广场中,成组利用的比例最高也只有近30%。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4)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
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但水不仅仅只供观赏,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触摸。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的乐趣。遗憾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了。由于卫生和安全等原因很多水景周围设置栏杆或其他障碍物,把人和水远远地隔开,这种设计是违背人的行为需求的。
(5)与主要人流空间的关系。街道是人们的主要流动空间。与街道有着紧密联系的广场空间。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最紧密,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走出走进,在广场歇息之余,还可以观赏往来车辆和行人的活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调查表明。处理好街道与广场之间的关系。能使人的流动变得容易。例如,街角广场、与街道同在一个层面的广场等。其空间就越容易被市民利用,越容易成为人们喜欢逗留之处。一般而言,广场与街道的接触面越长越好。与街道的高低差越小越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下沉式广场和空中广场,所不同是。下沉式广场应与地下街空间。空中广场应与天桥系统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保持较高的交通便捷度,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强化广场空间的可达性。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竖向”或“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城市三维多层面空间立体化是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此外,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论及多层面立体化城市设计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较熟知的地下空间和空中连廊系统。其实更重要是,这一设计理念十分强调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和条件。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强化了所在地区的自然表态特征或称“地方感”、“场所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
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
多层面道路及公交系统
随着人口、建筑及各类功能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多层面立体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在很多城市得到普及。这一道路交通组织方式,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缓解机动交通车辆对城市环境和功能的影响,大力发展客运量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选择。由于普通道路层面的常规公共汽车线路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了包括地铁、高架轻轨电车及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系统等多层面公共交通系统网络。
自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芝加哥、巴黎、柏林、纽约、东京、莫斯科、旧金山、北京、大阪、天津、横滨、上海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始地铁建设。到2000年。全世界已有近90个城市修建了地下铁道,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芝加哥。旧金山等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路网,地铁在很多城市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中,东京、伦敦、纽约、巴黎和莫斯科地铁占城市客运总量达52%~7I%。同时,现代地铁线路和车站设计也有了长足进步。很多规划设计在有效利用和导入自然光、绿化、自然通风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架轻轨或单轨电车系统成为近年来开发建设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该系统除具备地铁系统安全、快速、运量大、对地面交通无干扰等优点外。与地铁建设相比投资较少。施工期较短,但缺点是对城市有一定噪声污染。处理不当会对城市景观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最近研制并投入运营的高架式单轨电车,在减少噪声污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一般建在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区。鉴于城市中心地段道路拥挤,公共电汽车线路在中心地段通过转入地下,以保证公共交通的高效运营和良好服务。这种专用道一般埋深很浅,具有投资小、工期短、可被多条线路兼用、有一定灵活性等优点。同时日常维护运营费用也较低,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环境的现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多层面公交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强化各公交系统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便于换乘且安全、舒适。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看,车站距离一般为500~800米。各公交系统站点的联系日益紧密,车站设施向一体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现代车站已成为与大型服务设施相结合的的多层综合联运站。如地面层为公共汽车站、商场等,上层为高架轻轨客站、餐厅等,地下为与地铁站相连的商业街。车站设施与商业(务)设施融为一体。
高架步道系统
最早的高架步道为过街天桥,它为交通繁忙的街道两侧步行道提供联系。减少人车间的相互干扰。伴随建筑高层化和人车交通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修建了可使街道两侧建筑直接相连的空中过街连廊,在很多中心城市的商业(务)区。还进一步规划建设了与周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办公建筑紧密结合的大型高架步道系统。这类高架步道一般是在建筑的二或三层高度,大多为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外连廊或独立的高架步道平台,与设于二或三层的建筑入口直接相通,以减少人与车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缓解沿街步行道的交通负荷。保证步行者的交通安全、便利和舒适。有些甚至在建筑的高层部还修建有多层面空中过街连廊等空中步道系统。以提高建筑上层部分的交通便捷度。空中过街连廊~般还与建筑内的公共走廊有机连接,形成跨街坊的空中步道系统。
从建筑形态上看,高架步行道可分为露天式步道、有顶步道及全天候步道三种形式。其中,露天式步道由于所需投资较少。应用较广。在上述三种建筑形态中最为普及,全天候步道一般都是在冬季寒冷多雪地区,此外。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如距离车站较近的有顶或全天候步行道上。有些还设置了机械自动步道装置,便利使用。提高舒适度。
1990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日本和欧美一些中心城市还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多层面多方位的廊道系统。即在建筑问数条横向廊道之间还设有连廊。横向廊道与地面间设有竖向电梯连接,组成复杂的、纵横交错的高架廊道空间网络,使建筑间各层面的空间联系建筑各层面与地面、停车场及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系更为方便。有些廊道还进一步发展为空中连接体或称空中建筑。
高架步道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街道层面的景观。很多实例表明,由于高架步道的结构梁柱等建构筑物,街道层面的景观和舒适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近几年来,日本和欧美一些城市已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从规划设计等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如高架廊道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对过街天桥底面进行造型处理,建筑和高架步道之间部分透空,高架步道边沿设置造型花坛和垂吊植物等。以减少结构梁柱等的负面影响。均已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地下空间开发
由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短缺。地价昂贵,对发展空间的需求量大。加之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都是在城市中心地区。美国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主要是把地下建筑作为节约能源的措施之一。加拿大城市地下街的开发还由于其冬季漫长恶劣的气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除机房和仓库外。很多都是开发为商业之用。如酒吧、冷热饮点、餐馆及零售商店等。另一类是地下街道的开发。
地下街最早出现在1930年代,初期的地下街是由人行过街地道或地铁人行道扩建而成。日本是世界上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国家,全国有地下街近800条,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大阪是世界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城市,地下街每天接待顾客高达350万人次;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几个地下商业街已经连成一片。建筑总面积高达8l万平方米,可谓世界最大的地下街,法国巴黎的莱斯可莱斯地下街总长1500米。共有四层,除商店、酒吧外,还有电影院和博物馆。
从总体上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体向群体发展。设施功能也日趋齐全和综合。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的、分散的地下设施已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必然逐步向群体和综合的方向发展。但需指出的是。地下街所需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在地质状况较羞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更为困难,代价也更大。从日本和美国的情况看。高层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一般较为经济,应用也比较广。地下街的开发大都是结合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在车站前地区进行。多数修建在道路或广场的地下,与地铁车站和大型商业设施直接相连,街道宽度一般在6-15米不等,两侧设置有零售商店、生活服务设施和简易餐饮设施。
除地下防火、排烟、疏散等问题外。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克服没有日照、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压抑感。最近新建的地下街在改善和提高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巧妙利用地面的开口部分或开设大面积天窗自然采光。有些还与下沉式广场有机结合。出入口也常与绿地相连,把绿化和自然光引入地下。使地上、地下融为一体。地下街内还常布置有人造山水、色彩鲜艳的雕刻。喜阴的植物花草等,力求使人产生如在室外自然之中的感觉。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观念意识层面上,强调敬畏和尊重自然,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主张城市环境设计要结合地形,以现状为设计前提。一切人类的创造都必须尊重自然。变化起伏较大的地形地貌,对城市各种功能的安排、市政建设、交通组织,特别是对人流交通均带来一些矛盾或负面影响。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与我们过去“愚公移山”式的城市建设方式恰恰相反,该设计理念强调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也是我们城市规划师、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直面的挑战。
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部分城市的调查。发现好的城市环境设计总是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相结合,能在城市形态方面创造一种逻辑和秩序。使之方便于人、造福于人,并以此有效地解决城市用地不足、公共空问和绿化缺乏、人车交通矛盾等现代城市问题,创造出空间形式丰富的、有着强烈地方特点的城市环境形态。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换言之,城市设计师要研究如何将改造地形的土方量减少至最小限度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功能需要,创造方便舒适的城市环境。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在有效利用地形地貌方面的具体手法
利用高低差有效进
行人车交通分流
在较为平坦的地段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车分流设施,从经济角度看。往往会增加建设投资,从舒适角度看,很多人车立交处理都是以增加行人爬上爬下为前提的。令人“望桥兴叹”。巧妙利用高低差或周边建筑进行人车交通分流,可有效减少土建费用或土方量,从而减少投资。同时,巧妙利用高低差的设计,还可减少行人不必要的往返上下交通。人流和车流路线更加便捷通顺。
营建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
在建筑密集的中心区,尽管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普遍缺乏。但由于土地昂贵,营建十分困难。但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城市。通过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使空间的多层面立体刊用成为可能。如一些城市利用周边高地势在高速公路或干线道路上部修建广场、公园,用斜地修建步道或台阶式广场等。综合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貌。发挥了富有变化的地形优势,从而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城市环境美化
具有高差的城市地形也为城市环境美化提供了竖向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如利用自然高差的植物墙、层层叠落式花坛、喷水等。使城市美化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地域性和情趣。
实例分析
东京
谈及立体化城市。自然会联想起美国费城、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地下街系统,以及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新新那提和英国伦顿的高架天桥系统。但在东京中心区。不单可享用与建筑有机结合的高架步行道系统。而且还可体验与地铁系统巧妙组合的四通八达的地下街网络。此外,除常规地面广场外,在城市新建的大型商业副都心或原有商业中心的改建中,还规划设计有空中(屋顶)广场、台阶状斜面广场、下沉式广场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开敞空间。这一全方位的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结构。在东京1100多万人口的城市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0年在地铁上野车站附近建成的第一条地下商业街,是由地下车站的通道扩建而成,以后又在日本桥和银座等处建设了地下街。较大规模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建设则多集中在经济高度发达时期的1950~1970年代。如建于1957年的有近1.6万平方米的池袋东口地下街、建于1965年的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八重州地下街,以及建于1973年的有近3.8万平方米的新宿歌舞伎町地下商业街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1990年代末。东京中心区内已建成地下商城20处,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高架步道系统和空中连廊等也已遍布东京的各主要商业中心区。
东京大规模立体再开发多在铁道、地铁车站的站前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昂贵。从东京每年公布的城市建成区地价可看出,东京的地价大多以各铁路、地铁车站为价峰。离车站越近。土地商业价值越高、市场价格越贵。这一地价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经济化原理,站前再开发不得不向多层面立体方向发展。二是功能需要。站前地区是电车、汽车、自行车、行人等各类交通汇集的地区,同时,由于地段商业价值高,各行业设施云集,在这种功能高度集中的地区,站前立体再开发已成为解决道路交通拥挤等各类矛盾、满足对商业等各种空间需求的有效手段。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阿波利斯fMinneap0Ijs)是美国中北部的重要商业城市,约36万人。该市从1960年代起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在中心区建立了一个空中连廊步行系统,该系统贯穿大小街坊共15个,街坊之间通过全天候过街天桥连接,空中连廊两侧为各类商店、银行、旅馆和办公楼入口。并与地下车库也直接相连。这一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不仅适合明市冬季漫长、多雪的自然气候特点。给市民生活带来舒适和方便。而且提高了街道两侧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及办公商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交通便捷度。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中心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为恢复中心区活力的要因之一。同时。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明市还对包括主要商业街一尼古莱大街在内的中心区主要街道也进行了综合改造。如拓宽步道加大面积,重新进行道路铺装,精心设计公交站点、路灯、喷泉、花坛、休息座椅、自行车架和垃圾箱等,道路层面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和街道网络在多个重要节点还通过多层共享大厅有机连为一体。
拿波里
拿波里(Naples)是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和商业城市。市政府从1980年开始委托丹下健三设计所在市中心的东部规划设计了拿波里新都心。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拿波里新都心总用地共110公顷。朝向老城中心区方向规划有三条主要轴线。即从左至右的绿化轴、市政中心轴及文化体育轴。这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开发规划,利用北高南低的地貌,实行全方位的人车分流,道路系统在中心区转入地下,街道层主要为人行步道系统,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为停车场。为保证地下机动交通路和停车场有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沿街设有数十个大型采光井,采光井周边设计有植物和花坛。在大型采光井处还设有楼梯、自动扶梯等,使各层面有机联系为一整体。
西雅图中心区
西雅图是一个美丽的海湾城市,其中心区从南向北沿其西侧的Pugetsound海湾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面状发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中心区东西向的高低差起伏最大,而南北向高差相对较小。中心区东部的第7大街的地势最高。西侧的第l大街和沿海湾的阿拉斯堪大街的地势最低,整个中心区呈东高西低地形。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和市民的实际需要,西雅图在中心区沿东西方向规划设计了多条由自动扶梯、地下步道、台阶及天桥组成的与地表地貌有机结合的步行系统。每条步道系统均把从第7大街到阿拉斯堪大街的几个街坊,在东西方向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环境。利用地形特点而实现的这一交通系统,不但创造了一个较为经济的、与机动车交通基本分离的步行系统。而且强化了各街坊之间的有机联系、改善了通向海湾的便捷度和交通舒适性。在冬季多雨的西雅图,这一步行系统更加受到了市民的喜爱,取得良好效果。
查看更多《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城市环境设计》编辑部
主编会客厅
(1)对话埃里克·欧文·摩斯 无
资讯
(31)ued material information 无
(41)2012 ccdi交流互访系列演讲——2012天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走进ccdi 无
(41)2012年bim设计大赛完美落幕48项大奖彰显行业应用领先水平 无
(41)培育城市文化——天津文化中心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无
(42)“项目流程控制例讲”作为水石课堂首度公开课成功举办——地产模式下精细化设计系列沙龙第二场之内部控制 无
(42)“我们激情灿烂的50!”——合工大81级建筑学老同学再相聚 无
(42)维思平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援建新模式”——休宁双龙小学成功举行落成典礼 无
(42)“从住宅到城市:罗杰斯建筑艺术”大型展览开幕式 无
(43)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全球会议在上海召开 无
(43)威尼斯双年展——档案及展览会议及当代艺术历史档案馆展览 无
(43)洲联集团作品展上海现代美术馆即将开幕 无
新建筑
(44)el“b”礼堂 无
(58)水晶大楼 无
(68)徐州音乐厅 无
(78)城市紫薇花的绽放 无
(80)fagerborg幼儿园 无
人物
(90)埃里克·欧文·摩斯 无
(98)独白 无
(100)盒外之盒 埃里克·欧文·摩斯
(104)如何设计一个项目?——以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项目为例 无
(108)谁是摩斯?——杰弗里·凯布尼斯评价埃里克·欧文·摩斯 无
(112)理论与实践并重,个性与常规碰撞——埃里克·欧文·摩斯对话徐卫国 徐卫国
(114)年表 无
(116)网球频道 无
(126)奥地利正在建设中 无
(132)仙人掌塔 无
(140)劳森-维斯滕住宅 无
(148)翼龙 无
(154)皇后美术馆 无
(160)samitaur塔 无
专栏
(166)大栅栏地区保护与复兴项目中日学生工作营 无
(170)传统庭院中的新式沟通 无
(172)新传统式 无
(174)大栅栏茶儿胡同19—21号改造 无
(176)从生产到生活——大栅栏工厂改造设计 无
 
; (178)开放庭院 无
(180)优现场 无
(182)关注社会问题,让设计改变生活 无
(184)程大鹏——用艺术诠释城市风景的建筑师 无
(186)程大鹏与他的“可乐乐园” 李佳琳
(188)欲望栖居的城国奇观——对于程大鹏作品的一些观察 王嘉骥
(190)可乐乐园 程大鹏
(193)对大鹏说 谢小凡
(194)云冈石窟博物馆 无
(198)数码设计的技艺 潘岩
(206)九城风景 无
(212)动物医师的家 无
(218)拉伯斯维尔——约尔市政博物馆扩建 无
(224)平湖龙湫湾 无
(226)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混合设计立场 无
(228)双栖斋与黎里的建造 田丹妮
(232)设计梦想的实现者 无
(235)有序管理 轻松设计 无
(236)水滴石穿,一心成就全程设计——水石国际理事长邓刚访谈 无
(238)专注 专业 专心——看博德西奥设计管理“专”字诀 无
(240)做城市视角下的建筑设计 无
(241)坚持新锐进取 迈向多元精细 无
(242)文化产业的建筑文脉 无
(244)“量身定制”实现环保发展 无
(245)立体农场——未来城市与生态发展新模式 无
(246)整合管理 加强沟通 实现共赢——地产模式下的精细化设计系列主题沙龙之甲方乙方 无
(248)石家庄市美术馆 无
(250)凯必盛绿色医院 智能通道解决方案 无
(252)乌兰察布人民公园设计 无
(254)画心——庭院设计赏析 杨凯 陈学军
(256)悦读 无
(258)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无
(260)沈阳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无
(263)北京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简介 无
一.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山水美学理念
山水美学理念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引进要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西方,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升,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破坏严重,人与环境的矛盾的日渐突出,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如何实现城市环境的整治与维护成为时代大背景,因此“山水田园美学”理念第一次被提出,随着理念的完善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实践的深入,“山水田园美学”理念在我国逐渐发展成熟,并指导着我国的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其旨在追求一种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为先导或基础,实现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与自然山水意境相融合,具有我国传统山水美学理念的新型城市环境设计理念,最终实现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的山水融合与人文彰显。
二.山水美学对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模式的形成作用
1.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山水美学在我国古代就具备了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意蕴,在汉代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并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中国城市园林的建设。山水美学对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指导,奠定了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思想基础。我国山水美学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这与古代文人思想中的“君子比德”“士气为尚”有着深刻的渊源联系,是我国古代文人性格特点的体现与审美情趣的流露,这种思想体现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就是追求对自然的保护与尊重,实现天人合一。从山水美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的山水便自成一道风景,是人工山水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山水美学理念在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融合时便倡导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要尊重自然意味着充分发挥自然山水对城市环境的优化作用,山水美学中强调无论山水大小都具有自身特有的完整形态,展示着自身独特的美学内涵,如果城市环境建设中一味追求科技与创新,对城市原有的自然形态肆意破坏,城市的基本生态美学遭到破坏,也使得原有城市的生态环境失衡,影响人居。在城市环境设计之初对山水的布局与形态进行分析与研讨,不论山水的形态如何,大小如何,均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有所体现,并原汁原味呈现其自然特征,在环境设计时更注重自然山水形态组合对于城市环境所带来的生态价值,立足整体,实现山水自然形态与城市环境设计的融合。
2.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改造自然的思路
山水美学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这从我国古代成熟的园林设计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尊重自然并不是一味地承袭自然,而是有所改造有所创新,纵观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尤以苏州园林为胜,其在设计上既注重对自然的保护与利用,也体现着“天人合一”,人对自然环境利用并改造的痕迹,亭台楼阁,蜿蜒设计,长廊荷花,绕水盛开,这种城市设计美景都得得益于山水美学。对于自然山水进行有目的的有选择的提炼与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与整合,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完美融合,一方面既展现了静观美景,另一方面在人工参与下具有了动的展示,置身其中,宛如画中,是自然美景的浓缩也是人工创造的奇迹。这些空间的组合与人工的设计为我们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设计灵感与思路,亭台楼榭与建筑设计等完全融入城市原有的山水形态中,两者的结合十分巧妙自然,无丝毫的堆砌加工痕迹,使得城市环境充满着自然的生机与韵味,城市环境设计不仅仅是景色的集合,更是人们放松心灵,宜居乐居的场所。
3.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意象延展的指导
我国山水美学强调“物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一道独特手法,山水美学中将虚实、灵动等贯穿其中,营造出流畅变化及丰富自由的设计作品,这在我国山水画中体现最为深刻,我国古代画家借助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对有限的物体进行空间的无限意象延伸,通过层岩叠嶂与曲苑画廊等实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效果,景中景,园中园,形成一种视觉与意象上的延伸与扩展,在自然美的烘托映衬下完成了自然曲折意境的构建。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通过对虚实的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与人工建筑的相互映衬,用水来延伸视觉空间,用山来提升视野范围,巧妙的人工搭配、刻意的雕花长廊等将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意蕴特色来,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设计体验感,这对于有限的空间内的城市环境设计具有突出的意义。
4.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带来文化底蕴熏陶
山水美学在注重景观别致的同时更注重文化底蕴的打造,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文化底蕴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城市的名片与展示窗口,这就要求环境设计者首先要构思城市环境设计的蓝图,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注重意味与意境的体现,通过分析原有山水、建筑的位置,进行适当地调整与加工,借助文人的题字、文化典故的由来、历史故事的传说、名人诗句的映衬等达到文化底蕴的构建。文化底蕴的熏陶与构建并不是随意而为之,需要遵循当地的文化客观实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利用,空穴来风的文化装饰只是会让城市环境设计更肤浅,更庸俗。山水美学所强调的文化底蕴要结合城市实际,借助当地的文化名人进行文化底蕴与文化元素的深入发掘,形成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文化迁移与复制,使得城市原有的文化底蕴也丧失殆尽。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只有自然风景与人文底蕴的交相辉映才是成功的城市环境设计体现。
5.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意境的灵感
山水美学强调意境,强调“天人合一”,而这些则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理念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所倡导的绿色人居环境不谋而合,这种对自然的返璞归真就是城市环境设计的灵感体现。在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时充分利用当地的水源与山体特色,引入入城装点城市,美化环境。借助山体特色,在城市中进行修整开发,提供人们融情山水的空间。意境的营造更可以借助植被来完成,通过城市绿地的营建,城市绿色观光园的设置等为城市人居提供绿色长廊,在自然的引进中实现意境的构建。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空间环境;设计
现代化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还需要响应时展的号召,强化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使得城市文化在空间环境建设中有所体现。但是在实际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很多城市并没有达到人文要求,设计者过于强调空间环境的形式和构图,导致文化因素与人情因素被忽视。城市文化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协调空间形式和美化空间构图有较大的意义,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文化特征。
1城市文化特征
1.1地域性
由于人类在出现的时候,就是分地域的,在初期时,不同的人群之间是相互隔绝的,因此,其按照自身的生存等方式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所以,城市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1]。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受到的自然环境影响存在差异,形成的景观文化特征也就各具特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城市文化地域性的体现。在地域性的影响下,城市文化变得越来越稳定,还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1.2包容性与选择性
在当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文化体现出了较强的包容性。任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不能仅仅凭借内部成员创造并且传承的单一文化长久存活,因此必须要包容多样的文化形式,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自形成开始,就需要为了保护自身的内部文化对相关的制度进行选择。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不断进步,就需要保护内部文化,并且对外部侵略动机进行消除,因此,就需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或者与之接近的价值观念进行利用,进而形成自身的独特的城市文化。
1.3多样性与连续性
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与连续性是在地域性、包容性和选择性的基础上形成并且体现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因子,与城市的历史积淀进行碰撞,使其能够形成形式多样且丰富的文化价值,因此城市文化就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城市文化处于不断的积累和传递之中,但并不是对原有的文化兼容并蓄,而是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其中的有益部分,再进行选择和加工,促进城市文化系统的改良,使其能够不断优化。
1.4可视性
城市文化的可视性与时代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就当代城市来说,在发展过程中是抛弃了现代主义的极端理性主义和技术的。这种不断趋于感性化的文化发展,更加注重传统的回归,还添加了一定的艺术性和人情味,甚至从某些层面看,还具有乡土气息和大众化。但正是这种趋于感性的城市价值观发展,使得城市文化能够更多地运用于城市符号系统中,强化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关系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可以说是为了迎合某一群体对价值观去向与功能需求而进行的一项活动。这种活动的开展与城市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其中不同的元素有较大的关系。在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城市文化为精神支柱,一旦其中缺乏城市文化精神,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就会缺乏感性特征。现代社会在发展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正在将城市文化往有序—无序—有序的方向转型,我国很多新兴城市在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使得城市文化富有更加独特的魅力。当然,社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环境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要加强城市的整体发展,增强城市形象,就需要将城市文化与空间环境设计进行有效融合,满足时展的需求。
3基于城市文化视角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3.1体现人文关怀
3.1.1活动安全感
在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活动安全感上。交通问题是现代社会带给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很多城市的中心区车辆拥挤,交通比较混乱。很多现代人处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城市空间环境中,在穿越商业街时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影响购物等商业活动的开展。比如:水城威尼斯虽然用水面、船舶等形成了特殊的景观,能够聚焦人们的视觉感受。但是对于当地人而言,其还是更加喜欢在没有受到汽车威胁的城市空间当中穿过小街道。诸如此类的空间活动还有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体现城市文化。城市建设需要以完善的步行道系统为主,在步行街、地下通道以及空中步道等,增强人们的活动安全感,强化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体现。
3.1.2宜人的尺度
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过程中,开始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空间尺度就越来越小,给人一种压抑的心理。尺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体现城市空间环境的文化融合的。对于城市建设来说,要将城市文化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就需要采用内部空间尺寸的8倍~10倍设计外部空间。在这种尺度的空间环境设计中,会给人一种亲密和舒适的感觉[2]。在设计广场的时候,其高度不能超过邻近建筑物的2倍,否则就会使人感到空旷和分离,降低了聚合性。一旦广场的高度小于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之间就体现了较强的干涉性,过于封闭,违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
3.1.3完善的街道和广场
家具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需要在城市的可见处体现较强的人文关怀,进而增强城市文化的体现。城市空间环境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们开展社交活动过程中的便利性。对于公共空间来说,需要设置完善的街道和广场家具,售报摊、钟塔、休息座椅以及饮水台等的设计不仅能够使得人们在开展社交活动过程中的舒适感,还能够起到较好的装饰点缀作用。对于城市商业街区的空间环境设计,需要考虑到购物者的精神体验,留出足够的休息区,使其能够在闲暇之余进行交谈或者观赏街景,强化城市文化给人的精神感受。
3.2充分接近自然
3.2.1绿化城市
绿化在空间环境设计中有重要的作用。从生态上来讲,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从视觉上来说,又能够给人一种安静的气氛,对于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城市文化视角上来看,城市绿化能够增强城市的人文气息,达到城市与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比如:英国的牛津城市农场项目,在东部的佛罗伦萨公园建立了社区主导型城市农场,在这个区域中,人们可以种植蔬果并且开展社区活动等,使得城市建设具有独特的魅力,将当地人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这种城市文化体现地淋漓尽致。设计者在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绿化环带、立体绿化以及庭院点绿。一方面能够保护建筑,减缓建筑物之间的不协调,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得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有接近自然的感觉,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活气息。
3.2.2水体
水体设计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容,水是城市的血脉,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利用水体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其流动、聚散和渗透的特点,反映和反射建筑。在城市建筑中还可以将水以线条的形式在内部穿越,使得城市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强化水体环境的体现[3]。另外,还能够在建筑群体的中心设计喷水池、水幕等,形成视线或观赏的焦点。将水体作为城市文化与空间环境设计结合的元素,能够反映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城市形象的多变性,丰富城市环境。
4结语
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开展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在考虑城市建筑功能性的同时,还需要保证人与自然以及文化体现的协调性,增强城市建设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倪军.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6):58-61.
[2]夏莹.中小城市文化广场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0):120-12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2.城市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
从设计史上看,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与环境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
3.如何治理和保护环境
对于公共艺术来说,其所铸就的公共精神、人文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彰显其个人的意义生存,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所以,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我们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它还关于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等。看看城市的公共艺术,即可知道艺术家的兴趣、追求和使命,即可看出公众的思想、生活和文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
3.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2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3.3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和指标控制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J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当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化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多元化需求,追求生活环境的艺术审美及其实用效果。成为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理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是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前的最后一门必修实践课程,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从课题选择、调研、资料搜集、草图构思、设计制作、集中展览历经时间超过十周,很少有专业课程可以达到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从事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师生不断增加,网络、图书、期刊等信息资源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
2、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分析
环境是主体事物周围存在的客观条件,通常由多种要素构成。相对于人类而言,环境艺术是艺术家依托具体环境并通过其作品表达理想和观念的艺术形式,艺术设计是以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审美创造活动的行为过程。环境艺术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构建适于人类活动的具有一定艺术氛围或审美意境的物质空间的现代艺术设计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环境美学、建筑学、装饰文化、景观艺术、人体工程学、心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材料学等诸多方面。
作为当前艺术教育的一门新兴课程.环境艺术设计课是立足于现代环境科学基础上融合艺术、科技、经济于一体的多种造型艺术并存的边缘性学科,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类艺术多层次的有机结合,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就其专业理论广度及多样化专业技能而言,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属于兼跨多种学科的综合性艺术教育系统工程,具有多种专业内涵和属性,体现了学科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特征。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新世纪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它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以及人才资源全面素质教育与创新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前提而开展的艺术设计课程教育,具有前瞻性特点。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学注重强调人文内涵、传统文化的发掘、继承与创新,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重要环节.相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来说。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3.1一是由于自然环境闲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建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滏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3.2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列崩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3)人类在开发建没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火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4、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的问题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巾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问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间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可以是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城市牛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域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 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 ;人群在城巾.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敞和停留时阐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体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础(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结语
环境艺术的形式十分重要的,文化对形式层面的影响显而易见,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思维,就可以显现出来。它能够对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有着直接的反应我国自古以来就重情,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情感因素纳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上。有的环境的一些设计,具有典型的情感因素,他将自己对人们环境的热爱,以及自己对自身环境的热爱,融入到了建筑、环境艺术上。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国,历史悠远流长,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环境进行“情”的设计,只有这种设计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我们环境艺术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波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大众文艺.2009.
[2]韩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河南科技.2012.06上.
[3]周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教育研究.2009.02第二期.
[4]李云.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IJ].美术大观.2011年第03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设计;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设计决定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能一味的注重环境装饰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人文因素,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要符合发展规律,遵循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在塑造良好城市景观的同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城市规划设计目标与层次
1.1 规划设计目标
从环境管理学出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建立区域与城市的生态系统观念,对景观资源、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跨学科多专业的研究,谋求城市地区人工与自然景观的良好融合,环境要素的合理循环、流动,资源的最优利用,建立自然环境生态化规划体系,从而达到以下目标:
(1)探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适宜途径,从而使环境管理、景观塑造与城市建设等方面能在一个协调机制中进行,做到环境、社会、经济的效益统一,创造可持续的人类环境。
(2)重构生态链结,优化景观格局,使人居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格局、过程相一致,塑造良好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满足生活生产等各种要求。
1.2 规划设计层次
(1)宏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对区域尺度整体景观的研究,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管理景观及周围区域的天然景观等,为下一层面的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宏观层次研究较多以市域或县域行政区划或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为范围,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遵循生态内在机制,以环境格局与过程的完整连续为原则,一般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与格局所要求的空间范围而建立。(2)中观层次:中观层次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郊区的总体景观,以城市规划区为范围,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农田、水系及山脉等。以市域景观环境格局为基础,保持市域自然环境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性,并在城市内部进行景观环境综合建设。(3)微观层次:城市建成区是以人工设施环境为主的景观镶嵌体。这一层次以宏观与中观的环境格层为基础,通过对建成区景观的空间要素、结构、功能等进行分析,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增加自然要素,改善人工环境生态质量。内容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及公园等地段的景观设计。
2城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途径
2.1 建立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机制
自古以来,人居环境建设对周围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断占领与改造的一个过程。而区域也对城市的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了解其演化过程,尊重自然格局,保护对维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与部分,进而认识生态环境平衡的内在机制,使城市建设地区纳入这一环境体系。一方面,人居环境的生存依赖于区域自然环境系统提供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健全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居环境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环境倒退形成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局部气候恶化都对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生存构成不利的影响,形成了人居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形成了低劣的环境景观。因此,环境安全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力图维持规划区域及城市的环境安全机制。
2.2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适宜途径在于尽量增加城市中的自然组分,增强城市景观异质性,以平衡城市环境收支,提高环境质量,消除过多人工硬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形成景观环境综合建设模式。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适宜途径主要包括:
(1)进行土地环境管理规划,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与环境战略点:确定城市建设的适宜用地与适宜利用方式,建立环境管理区,如饮用水源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2)以“开敞优先”原则进行生态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规划:使城市内部绿地与外界林地系统保持连续,保持大环境的生态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与完整,同时增加城市环境的自然组分和异质性斑块。
(3)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系统:包括以河流为主的蓝道和以绿化为主的绿道,保持城市内部的各种自然与人工生态流的连续。
2.3 地段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具体的城市地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应尽量提高“自然”组分在城市用地构成中的比重,进行生态适宜技术层面考虑:
(1)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地段的自然环境特点预测规划对周围的影响,制定对策。(2)进行城市绿地、公园及滨水区具体环境景观设计:结合区域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与廊道系统,提高各种绿地的生态功能,用廊道相互连通,构成绿地网络。
2.4 建立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环境的设计也在不断改进,建筑材料的使用也更加新颖,城市的旧面貌都已被翻新,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环境设计慢慢向多层面发展。
(1)建设多层次的道路公交系统
在许多比较发达的城市中,多层次的道路公交系统非常普遍,效果也非常明显。在城市规划中,它主要是解决因人口和建筑物的密集而造成的拥挤状况,这也是城市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因为人口在不断的增加,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这样的现象,在环境设计中,我们应该采用分散人流量的方式来解决。例如将我们现在的道路建设成一般汽车通道、地铁和高速公路三条线路合一的状态,有效的减少了交通系统拥堵的难题,为城市规划作出贡献。
(2)合理建设高架步道系统
高架步道可以分成三种类别:露天式、有顶式和全天候式。在这三种步道中,露天式的步道投资是相对于较少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全天候步道的设置一般是在温度比较寒冷的地区。所以对于步道的设置,这就要求步道的设计者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不要一味的生搬硬套,要对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们负责。
3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3.1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学理论等为指导,既要维护好人类生存环境,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内涵及目标,要作好城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协调共生原则;(3)环境敏感区保护优先原则;(4)景观地域性与文化性原则;(5)生态平衡原则;(6)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7)生态美学原则;(8)最适功能原则;(9)可持续发展原则。
3.2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应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环境管理规划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环境的视觉景观形象设计、体现地域文化与特征、城市景观的环境生态效应的体现(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多样性生境、合理利用边缘效应、创造适宜大小的面积、保持种群一定的数量、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与重建、结合地域自然条件等)、达到城市环境的适宜性(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
4结语
从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上可以看出,用以指导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是一个不断补充新元素、不断调整的发展过程,多目标的规划体系已经从“社会――经济”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一环境”重心上来。如果说城市规划侧重研究人类聚居的物质形态和社会经济作用,那么城市环境管理规划则是更广泛地探讨两者之间及其自身的互动作用关系,从中探寻一种客观上的动态平衡。它的相关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都是可持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城市环境管理规划理论研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是可持续规划的多目的之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徐伟,张北艋.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与生活,2010(03)
城市环境从广义角度分析,城市环境包含以下内容:城市所在地的地域空间、物质要素以及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中所承载的一切同城市发展相关的要素。城市环境不单单指的是物质层面的环境,还包括同城市文明相关的人文环境及文化环境等。总而言之城市环境包含的内容丰富,概念比较宽泛。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前有关的设计人员应认清城市环境的概念,明确设计的目标。进而以城市现有环境条件为依托和载体对城市环境进行艺术设计,使城市环境具有艺术风格和魅力,进而提升城市的艺术价值和品位。只有将城市环境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载体和依托,以城市环境为设计的基础,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居民审美观及满足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要求的城市环境艺术工程作品。如果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脱离城市环境为依托,完全采用脱离城市环境为依托和载体的设计理念,那么即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完成,投入到城市环境规划及改造工程中也很难体现出其艺术价值。因此,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应深刻滴认识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城市环境决定和主导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以城市环境为依托,在具体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城市所在地的不同环境特征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同城市环境艺术要求相统一、相协调。只有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透彻地分析城市环境,才能通过艺术手段创作出高品质、高品位的城市环境艺术作品,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2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水平及艺术气质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开展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城市环境物质条件、人文风貌及其他相关的条件为基础。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通过采用艺术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的同时,还需保证城市环境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生产高质量环境的需求。换句话讲,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现有城市环境条件的基础下,对城市环境进行改进和美化,赋予城市环境艺术气质,改变城市环境固有的面貌,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的视野中,通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可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给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从某种意义上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此外,以城市环境为载体和平台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还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气质及艺术魅力。比如我国的一些比较闻名的旅游城市就是通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手段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气质,使城市具有鲜活的生命感和活力。诚然,一旦旅游城市的环境质量水平及艺术气质提升了,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对促进城市商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影响力都有着积极作用。基于上述原因,我国目前的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化过程中逐渐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以通过在改变城市环境质量及赋予城市环境艺术气质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加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将艺术的元素融入到城市环境中进而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是实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3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存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对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而言,必须要遵循以城市环境为依托的原则,透彻了解城市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条件下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透彻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完全脱离城市环境本体,闭门造车,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将毫无意义。因此,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必须要在设计前认真地了解及掌握城市环境的内涵,透彻地分析城市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如城市的人文风貌、风俗习惯、地质条件、地理位置等,在综合考虑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运用有关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及手段赋予城市环境艺术气质及内涵,进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相应地城市环境质量一旦提升将会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在一个良性循环轨道上健康发展。所以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城市环境及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其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准确定位二者之间关系,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才能为城市环境建设增光添彩。
4结语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环境质量对城市和谐发展有着直接性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优劣在魔种程度上也说明城市发展的水平。城市环境同城市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良好的具有艺术气质的城市环境不仅能够陶冶市民的情操,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人文面貌。为了能够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美观、宽松和谐的城市环境,加强对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是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环境设计应以城市环境为依托
城市环境从广义角度分析,城市环境包含以下内容:城市所在地的地域空间、物质要素以及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中所承载的一切同城市发展相关的要素。城市环境不单单指的是物质层面的环境,还包括同城市文明相关的人文环境及文化环境等。总而言之城市环境包含的内容丰富,概念比较宽泛。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前有关的设计人员应认清城市环境的概念,明确设计的目标。进而以城市现有环境条件为依托和载体对城市环境进行艺术设计,使城市环境具有艺术风格和魅力,进而提升城市的艺术价值和品位。只有将城市环境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载体和依托,以城市环境为设计的基础,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居民审美观及满足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要求的城市环境艺术工程作品。如果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脱离城市环境为依托,完全采用脱离城市环境为依托和载体的设计理念,那么即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完成,投入到城市环境规划及改造工程中也很难体现出其艺术价值。因此,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应深刻滴认识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城市环境决定和主导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以城市环境为依托,在具体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城市所在地的不同环境特征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同城市环境艺术要求相统一、相协调。只有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透彻地分析城市环境,才能通过艺术手段创作出高品质、高品位的城市环境艺术作品,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二、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因素的重要地位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崛起,使之形成了大量的工业污染垃圾,而为了城市化发展的加速,使得更多的农民工被雇佣,城市的人口出现急剧膨胀,致使生活垃圾的规模数量越来越大,这些垃圾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安置与处理,那么必然给城市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让人们的生活空间不再温馨舒适,干净清洁,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和设计,所以,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中,必须把环境因素考虑进去,遵循生态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严格控制环境污染,让城市规划设计中多一些“绿色”,使环境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因素,这才能使规划与环保和谐发展,否则将会给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因素的考虑方向
1.人工环境的设计考虑
无论是城市规划这种大项目的设计,还是个人房屋的布局安排,最终都需要人去落实实施,所以,城市规划设计中少不了人工环境因素的考虑,在其设计中应该利用美学原理,参考园林建设的方法,使用高超的技术手段对城市的平面、绿化、路网规划等设计进行仔细分析,合理布置,进而达到既推动社会良好地运转又创建出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目的。
2.社会环境的设计考虑
除了要考虑人工环境之外,还要全面意识到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定受到诸多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比如: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度,行政机关的规定要求,区域规划的设计标准等都有可能对规划设计带来影响,因此,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加强对这些方面的考虑,尽量去满足适应这些要求与规定,协调有关部门的配合与管理,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具合理、实用化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四、基于环境因素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
1.做好城市辐射作用、增进城乡与地区之间协和发展
我们一定要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统筹规划城区和郊区发展,增进市政公用设备向周围农村发展。推动农村向前发展。优化农民进城就业的环境,对于农民工合法权益要进行有效的维护。强化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把握好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方面,增进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的协作发展。
2.对于规划目标与规模的把握上要结合实际
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人多、资源少、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经济的增长方式很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城市的调整与经管方面的经验少。所以,对于城市建设节奏一定要把握好,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的制定也符合实际,结合城市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等等方面,对于城市规模的扩展要计划性,有目的性,对于土地资要合理的使用,对行政区的划分要有制度性的调整。
3.注重规划用地以及开发使用的合理性
对于城市规划我们一定要要审时度势的态度、符合规律、以发展为目标。城市的发展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按照一定的计划一点一点完成的,不能急于求成,要想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目标,我们必须分阶段逐渐完成,这样才会使城市维持可持续发展状态。
4.落实评价制度规划
环境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伴随着整个城市规划的进程,由此可见规划环境评价的重点并不在于报告结果,而在于整个参与过程。城市规划过程中,环评单位会适时给予规划部门跟踪评价与环境监测的计划书,再由城市规划编制机关将其上交审批机关,如果发现问题存在,轻者改进,重者追究责任。目前,城市规划环评在制度上的落实情况存在多方面问题,想要提高城市规划环评质量,就必须落实评价制度,确立评价单位与审查单位的法律地位。通过加强环保部门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工作,落实跟踪评价制度,从而使评价结果得到重视,评价工作得以展开。
5.辅助城市规划管理环保部门通过规划环评的报告
分析结果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提出,为规划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辅助工具,从而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例如,控制地下水开采,从而防止地面沉降;根据远景规模合理安排城市有线电视、供排水、环保、能源、电信、道路交通等的建设;适时更新城市供水系统的硬件设备;减少如高尔夫球场这类高耗水产业的建设。相关部门重视规划环评的实际作用,充分利用规划环评这一工具,为城市规划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以达到辅助城市规划管理的效果。
6.维护基础设施,增强规划执行力度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辅助与供应,因此,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必须具备良好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这样才能支撑城市中各生产企业的稳定运转,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而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种工业污染和废弃垃圾与日俱增,所以相应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安装构建显得尤为必要,它们是保障工业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只有增强城市环境垃圾污染的处理能力,才能使环境基础设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因素要进行综合的考量,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设计更加合理,生态城市的建设才能更好的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