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道德风险点范文

思想道德风险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道德风险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道德风险点

第1篇:思想道德风险点范文

一般情况下来说,银行业道德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是因为银行及其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动机。信息不对称、不完善的银行制度及由此产生的不完全契约是银行业道德风险产生的外部环境条件。

(1)信息不对称,顾名思义,指的是金融行为中,人和被人所接收的信息不完全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思维需求不断变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越发突出,人们被自身对金钱的渴望所迷惑,寻求法律漏洞,在不完善的制度中寻求突破口,以求换得自己的利益。人和被人之间,总有那么一方的利益会受到侵害,导致社会和谐因素被破坏,生活陷入危机。

(2)不完善的银行制度,我国银行业不断发展壮大,除了四大银行,还有很多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在不断崛起,它们虽然制度和服务大大提高,方便了群众,但是在制度方面,我国银行业还是有很多弊端。比如内部人员的道德修养及素质,人们对传统观念及道德的迷失,对外来文化的不健康吸收,还有一些高中层管理人员,的现象。孔子曾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银行内部的监管体制不健全,做不到权责分明,对银行业道德风险的控制是起不到好的作用的,免不了一些人会见财起意。

(3)不完全契约,简而言之,不完全契约就是一个有“漏洞”的契约,一个“有迹可循”的契约。银行由于公司管理结构、内部人员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制度的缺陷,或者即使制度本身还算完善,但制度执行力太过欠缺,留有余地太大,导致契约双方的行为做法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及约束,在某一方违约时也不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造成契约的不完全。银行办事的当事人不可能预估到全部的状况,也不可能提前规定各种可能会发生的状况下各方的权利及义务,达成的契约基本上都是不完全契约,所以道德风险必然会存在。因为不完全契约和不对称信息,在市场经济成长不健全的条件下,市场纪律无法形成对银行业及其管理层的有力制约。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就存在很多促使道德风险产生的制度性成因,例如政府的隐性担保、公司的治理薄弱、内部人员的控制、约束机制变软及外部监管不完善等。

2银行业道德风险的对策研究

根据以上探究,对于银行业道德风险的控制及对策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如果银行业的道德风险不能得到控制与改善,2014年,我国很可能将会出现泡沫危机,很多前兆我们已经预感到。为了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为了地方与中央的共融,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了。根据本文浅薄的分析与判断,我提出以下几个控制与防范的措施:

(1)加强内部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提高对银行业入职人员的要求,在遵循文化水平的前提下,更关注人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内部人员的过往经历以及生活环境加以了解,对人民的财产安全起到基本保障作用。定期组织思想道德培训,提高人员的需求层次和认识层次,提高人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人员的传统道德意识,使内部人员能在固守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使员工做到自律自省,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监督自己,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道德水平,对银行业的道德风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加强银行管理制度的完善。要完善银行道德风险的内部管理制度,权责分清,环环相扣,对高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对道德风险的识别研究规范出合理的做法,实施有等级有区别的道德风险应对策略及奖惩体制,推行覆盖全银行的道德风险控制模式,要构建以适时监控为重点、全民监督的持续有效的改进机制。优化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实现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相互制衡,推动银行的改革机制。要加大银行机构内部审计与稽核处罚力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得银行从业人员不敢再动歪心思,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先,确保银行从业人员按规章操作、依规办理业务,减少银行业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第2篇:思想道德风险点范文

本文所说的人事风险不同于保险学范畴的风险,它是指由于经营管理上的不善和制度上的缺陷而导致的对企业(组织)利益造成损害的可能性。风险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种类,风险发生的原因有直接的和间接的,这些原因可以是来自内部的或外部的,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风险都是人的风险,或思想道德方面的,或工作能力方面的,或故意的、或非故意的,或作为的、或不作为的。所以,搞好风险防范,抓住人的因素,就是抓住了根本。

二、人事管理几个重要环节的风险防范

人事管理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组织机构及职能设计、人员甄选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工资管理、教育培训等多个有机联系的环节。对于人事风险,应该不放过每一个环节,要系统地加以防范,同时要抓住用人、选人、进人等重要环节,有重点地推进人事风险的防范工作。

(一)关于用人风险

这里所说的用人,主要是指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身居高位,握有权力,而级别越高,岗位越重要,责任就越大,其行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用好了,影响力是正面的;没用好,影响力就是负面的。所以,对领导干部使用问题的风险防范应当是人事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来自领导干部的风险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风险,二是本职能力风险。

1思想道德

风险思想道德风险即由于思想道德境界和水准与领导岗位的要求相比的不足和偏差而形成的风险。

2本职能力风险

本职能力风险即由于能力的不足而形成的风险。能力的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常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二是技术、技能和技巧;三是工作经验;四是体能和智能。这些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的不足都可能影响领导者的决策、判断、执行、协调、沟通和公关等能力。其中,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的不足是需要重点防范的。

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是决策,诸如,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设计、经营思想和方针的确立、机构的设置与分布、公司名称的确定和变更、产品的研究和推出等等,决策正确,则推动企业发展,使企业进一步走向繁荣或使企业走出困境;决策错误,则将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将企业带向困境直至衰败。象保险公司这样的企业,一个决策的错误,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人保公司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过,其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当然,决策的正确与否,不仅与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有关,而且与决策者的指导思想和决策动机有关。

领导干部的执行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决策,单就执行行为而言,如果决策正确而执行不力或发生偏差,决策目标也不能实现,这也是一种常见的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用人的风险防范,首先是要防止思想道德素质有问题、品质不过硬的人走上领导岗位,进入决策层;其次是不要让那些能力平平、不善决策的人担任领导工作。防范措施,一是要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和干部四化”的标准选拔领导干部,为此要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免制度,杜绝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从制度上保证将那些符合条件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二是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依靠制度而不仅仅是依靠道德信任来保证权力的正确使用。三是要建立和健全严格的人事考核制度,同时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的淘汰机制,使用人不当和监督不力所形成的潜在风险不致成为现实,并使那些与领导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人能够及时得到调整。

(二)关于选人风险

这里所说的选人,指的是根据岗位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人,是人与事相适应的问题。其实,任何一个岗位,如果选人不当,都有风险问题。我们知道,每一个岗位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内容,这些工作的职责、环境、繁重程度、复杂程度等所要求的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知识、经验、技能等也是特定的。一些岗位对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更高,而另一些岗位对专业工作能力的要求更高,特定的岗位有特定的要求。如果所选用的人与特定的事相适应,这个岗位所要求的工作目标就能实现,工作就能进步,反之,就停止不前,无所作为,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保险公司的很多岗位诸如承保、定损、理赔等,虽然不是领导岗位,但却是重要的、关键的岗位,这些岗位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就会发生大的损失。

人事工作的直接目的就是使人与事相适应。选人是人事部门的一项基本工作。防范选人方面的风险,就是要把人选好,一是要把好进人关,把我们所需要的人选进来。二是要在了解事的基础上了解人。了解事,就需要进行岗位分析,进行定岗定责,并制定职务标准”(每个岗位的每项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和“职能标准”(每个岗位的工作对人的素质要求,包括德行、知识、经验、技能等),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这项工作我们一直没有做,而要搞集约化经营,要讲科学管理、防范风险,就有必要将这项工作摆上议程。了解人就是要了解每个干部职工的德、能、勤、绩状况,特别是德和能的情况,为此要建立健全人事考核制度,重视和加强人事考核工作,通过科学、严格的考核掌握人与事的适应状况、人的潜能和不足,并予以及时、合理的调配。三是要强化教育培训工作,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解决企业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和个体素质与工作和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三)关于进人风险

第3篇:思想道德风险点范文

一、债券结算业务中存在以下违规问题

一是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建立债券结算业务操作流程制度,在债券业务的操作上,缺乏可以涵盖其所有业务环节的风险控制制度,可以量化的风险控制指标不健全,难以在部门间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债券业务管理的约束力;二是对客户准入审查不严,监督不到位,使不具备条件的客户参与债券交易;三是自营与业务未分离,隐含自营与业务间利益输送的风险;四是业务没有逐笔委托指令书,不能确保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五是部分协议未向人民银行分支行备案,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管理。

二、原因分析

(一)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让案件发生有机可乘

结算银行虽然制定了相关的业务管理办法,但未对业务的操作方式、操作流程、结算方式、价差划付等多个方面的关键事项做出具体规定和描述,缺少相关的操作管理办法,未建立金融市场业务风险内控的制度体系和具体的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使部门间未形成有效的制衡,风险关键环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让案件发生有机可乘。

(二)债券结算业务封闭运作,使违规操作缺乏有效监督

开展债券结算业务的流程,从委托人审核、签订协议、接受委托指令、完成委托交易均在同一部门完成。其封闭运作,客观上形成了其他部门难于了解和掌握业务环节和交易要点,造成对委托人资料核实、委托人真实性核查、委托人账务核对等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环节。

(三)内部监督检查不到位,客观上给违规操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从违规业务发生时间较长来看,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监督检查频率、检查深度不够,使违规操作得以长期存在;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未有效发挥,使交易的真实性未及时得以反映,客观上给违规操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四)员工教育管理不到位,未能有效防控道德风险

在以“授权”和“委托”为核心的金融市场运作模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客观存在且难以根本杜绝。因此,商业道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既要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考核审计,更要靠加强对员工的教育管理,主观上降低出现风险的可能性。违规案件的发生暴露出行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员工教育管理不到位,道德风险控制机制失效等问题。

三、建议

(一)建立健全债券结算业务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要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坚持内控优先原则,不断深入推进制度建设。一是基于金融市场业务,尤其是债券业务的高风险性,应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操作,严控操作风险隐患。二是细化债券结算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流程再造,提供清晰、适用、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对丙类户开户、转户、销户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委托人市场准入标准和门槛,并跟踪审核关联交易方的真实性和交易合理性;对委托指令的形式、发送、接收方式进一步明确,保证委托指令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三是建立自营业务与业务的隔离制度,包括业务操作人员、资金清算账户的分离。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

在健全完善制度建设、内控风险防范制度前提下,加强对执行各项制度、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的监督检查,堵塞内控制度及落实中存在的漏洞。加强监督检查制度化、常态化,加大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严格分离。细化岗位分工,做到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相互牵制。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办法,对重要业务职能部门实行逐级有限授权管理。确实落实干部轮岗和重要岗位的轮换制度,杜绝违规、违纪案件的发生。

第4篇:思想道德风险点范文

职业操守建设和纪律管理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处在第三产业链条上,和其他服务性行业一样,只有构筑银行特有的企业文化和职业操守、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使员工抵御不良的思想侵蚀,减少金融犯罪。对银行员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银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银行员工团队建设的关键环节。

首先,加强职业操守和纪律管理,有利于提高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银行员工既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客体,又是职业行为的主体,加强职业操守教育可以使银行员工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增加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并在道德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操守行为和习惯的完善,往往以节制和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为前提,通过职业行为实践,使其正确理解和处理金融活动中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增强集体观念,分清善恶荣辱,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观。

其次,加强职业操守和纪律管理,有利于提高银行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银行职业操守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使银行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和职业责任观念,培养从业人员献身金融事业的职业情感,锻练做好金融工作的职业意志。在这一前提下,银行员工规范自身的行为,以积极的道德素养和道德风貌,来焕发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并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

第三,加强职业操守和纪律管理,有利于促进银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银行业中的一些不法分子由于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以贷谋私为主要特征的金融行业不正之风时有发生,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制度不严、内控不力造成的大案要案屡见不鲜,给银行声誉和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纠正银行业不正之风的关键就是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操守教育,使银行员工能够牢固树立起良好的职业行为,自觉地用金融职业道德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行为。银行业“窗口”行业的定位,也决定了员工职业行为和道德标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银行员工的职业操守建设,对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加强职业操守建设和纪律管理是银行业规避道德风险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但同时给人们的思想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促进了人们思想道德的进步和道德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效应和对外开放的某些消极影响,也导致了一些人思想道德的腐败和堕落,影响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利益。这些问题都是长期以来金融行业单纯注重业务和经营,而没有正视甚至是忽视职业操守教育和建设的结果。因此,加强和重视银行员工的职业操守教育是银行业防范道德风险、追求稳健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

加强职业操守和纪律管理要有的放矢

把好银行员工“准入关” 人的道德品性经过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感染,成人后有一个相对固化的表现。银行首先应该在选人上本着“性本善”的原则,选聘诚实守信、勤奋自律的人到银行从业,做到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诚信建设对于金融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银行从业,他的言行必然会给银行带来诚信方面的不良影Ⅱ向,从而给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因此,要在银行业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首先应从选人用人入手,把好“入口关”,把诚实守信的人选进银行,把高风亮节的人选进领导岗位。

制定银行员工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职业操守标准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坚持原则”等等是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基本内容。银行员工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这也是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银行业应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通过制定银行员工行为准则,逐步形成职业行为标准来不断规范银行员工的从业行为,比如会计人员要做到不做假账,信贷人员要做到不违规放贷,财务人员要做到不挪用公款,客户经理要做到不违规营销,管理人员要做到不,监管人员要做到不等等。将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标准具体化,才能使银行职业道德建设有章可循。

高管人员以身作则 银行员工既是金融法规的执行者,又是财经纪律的监督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银行每个员工,尤其是高管人员,都应该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高管人员遵从职业操守水平是影响银行业整体作风的决定因素,同时高管人员自觉地遵守职业操守也是讲道德与讲政治一致性的内在要求。从实践上看,政治上的坚定性与道德上的纯洁性是不可分的,道德品质是构成政治素质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提高高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内在地要求提高高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正人先正己”,高管人员要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做到公正、科学、廉洁、高效地依法经营和管理,同时要鼓励和引导银行员工奉行良好的道德操守。

强化职业操守和行业纪律教育 银行员工既要有高超的业务素质,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一是针对银行特点和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员工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二是通过对员工岗前、岗中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开展正面典型教育,培养员工正确的荣辱观,提高法制观念,坚持诚信为本,倡导高尚的职业道德,引导员工为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和个人价值最大化,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努力,培养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三是充分利用反面教材,通过开展震撼人心、触及灵魂的警示教育,告诫员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培养员工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四是对员工开展职业道德评价。依照金融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评价对违反金融道德行为规范的给予批评教育,对符合金融道德行为规范的给予鼓励,造成一个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动力。通过职业道德评价活动,促使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树立“诚信为本”意识.培养诚信员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对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作了界定,“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银行员工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底线。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经营之道,立命之本,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无形资本。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尤其是银行股份化上市后,更应讲求“诚信为本”。信誉成为社会经济系统赖以运行的剂,它提高了制度的运行效率,节约了社会成本。因为“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银行员工必须以爱岗敬业为基本的职业操守。爱岗敬业是员工对工作、对事业在真诚热爱基础上的全身心投八,是对职业理想的炽热追求。爱岗敬业是银行职业道德的基础,表现为对事业的责任心。责任心促成员工热忱地、自觉地投入工作,不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而且具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艰苦创业精神,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具有责任心的员工不需要强制,不需要责难,甚至不需要监督。

第5篇:思想道德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 金融新常态 金融职业道德 道德风险 金融从业人员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金融新常态指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金融业整体增长速度逐步回归正常;二是金融结构调整日趋频繁,开始进入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期;三是金融产品创新日趋多样化,金融脱媒、去实体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四是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步入快速通道,金融干预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博弈愈发激烈;五是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发展重要分支,发展势头强劲,被誉为下一个经济增长引擎。

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犹存且呈不断放大态势,人为因素在金融风险诱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金融新常态下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职业道德是金融从业人员必备的核心素质。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从业时能否遵守有关金融准则、是否善于规避风险、是否敢于承担责任、是否顾忌他人利益等,进而影响、决定金融风险或危机是否发生、金融风险或危机发生后是否能快速得以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金融行业稳定与否的关键因素,更是金融新常态下金融能否稳健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主动适应金融新常态,成为当前金融运行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般而言,金融职业道德有两种培育方式,即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高校期间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思想塑造期,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将职业道德教育托付给金融机构是不可取的,因此本文着重考察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风险性越来越强,金融能否稳健运行的关键在于金融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基本的金融职业道德,毕业走上金融工作岗位后对金融职业道德的概念和行为准则模糊,极易成为金融风险的爆发点。因此应该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主动适应金融新常态。

邹宏秋(2007)认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金融机构整体形象密切相关,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应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并提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思路。蔡庆丰等(2009)提出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是未来金融领域的主要从业人员,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及对我国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方建珍(2009)将金融专业知识教育比做“有形的手”,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则是“无形的手”,两者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侯定凯和李明(2009)认为目前财经类高校片面重视学生经济利益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如何做人的教育,财经类高校应该将伦理道德教育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操守素养同时提高。梁琪(2009)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学教育的影响,指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对职业操守教育重视不够,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1]。徐学锋和马欣(2010)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金融行业及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重大,并提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2]。连英祺(2011)提出金融行业由于其特殊性,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会被放大。高校作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该根据时代要求和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安排相应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3]。

二、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金融专业学生培养上往往忽视职业道德教育,造成职业道德教育缺失或者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1.缺乏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

不是只有师范、法学和医学等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才需要接受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与道德紧密相连的金融专业需要职业道德教育,然而大多数高校都忽视这一点,片面重视对学生金融专业课程的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认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可有可无,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影响不大,职业道德教育只是枯燥理论的灌输,而且教学资源有限,金融职业道德应该由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结合实际工作加以培育才能得见成效,于是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直接省去职业道德教育部分[4]。

2.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够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校的需要,本科院校也不可缺少,因为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最终都要走上工作岗位,都要成为金融从业人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操守。目前一些职业技术院校有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实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等类似课程,而本科院校一般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者都只具有一些和金融职业道德稍微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公共课,往往是一个年级同时上课,不分专业,从而造成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这些公共课涉及的职业道德相关内容太少、太肤浅,而且偏重理论,难以达到教育效果[5]。

3.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发展现实脱节

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发展现实相脱节主要表现在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局限于三字经式说教、缺乏金融职业道德案例教学、缺少具有实际金融工作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等。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高校金融专业知识教育很难跟上实际金融发展步伐,更不要说原本就落后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说教,相关案例短缺且陈旧不加以更新,同时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匮乏,难以将实际金融业务中需要的职业道德和书本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的认可度和接受力无法提高。

三、金融新常态下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首先,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时代需求。风险性是金融新常态下的典型特征之一,既有系统性风险,又有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无法消除,而非系统性风险可以加以分散,道德风险是典型的非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经济的损害不可测。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能否稳健运行的关键在于金融从业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在金融新常态下应该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关注。其次,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行业需求。金融行业是信息高度不对称、风险高度集中的行业,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引人注目,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要求非常高。如果金融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那么将影响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最后,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如此培养出来的金融从业人员是十足的“经济人”,忽视自己应有的“道德人”角色,虽然专业上过硬,但道德水平低下,能力越强的人犯的错越大,因此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四、构建主动适应金融新常态的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思路

高校金融专业学生是未来金融行业的主要人才,高校期间是培养金融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期间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规范从业后的自我行为,有助于适应金融新常态、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创新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1)针对不同阶段学历教育进行针对性金融职业道德教育。

本专科阶段主要以行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为主,即侧重于金融产品投放和收回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毕业后在金融机构工作的要做到吸收存款不欺诈,发放贷款不盲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毕业后在企业投融资部门工作的要做到不盲目、不骗贷,合理规划投融资需求。研究生阶段主要以意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为主,即侧重于金融产品和制度研发时的道德意识性教育,降低主观因素对金融产品和制度开发的影响。金融产品设计要符合市场需求,风险控制制度要实际、有效、可操作,不能存在人为欺骗因素,更要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金融产品或制度缺陷。

(2)侧重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的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与金融实际工作相关的案例贯穿其中,引发学生对案例多方面地分析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金融实际工作中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修养有更直观的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在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以金融职业道德课程教学项目为导向,同时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要明确,学生是主角,老师起引导作用,如此通过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对现实金融市场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知[6]。

(3)聘请拥有实际金融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兼职讲授。

高校金融专业应该和金融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聘请金融机构的优秀员工作为校外兼职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对高校金融专业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及职业操守教育[7]。聘请来的校外专业人士凭借其丰富的实际金融工作经验,将金融职业道德融于实际金融工作中,便于赢得学生好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可度。

(4)将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渗透到金融专业课程教育中。

相比开设金融职业道德的专门课程而言,在所有金融专业课程中安排足够职业道德内容,用渗透、熏陶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职业操守更可取[8]。高校金融职业道德培育不能依赖思想道德修养这门公共课,应该让所有金融专业课老师担负起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任务,在金融专业课中将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规范全方位、全过程融入专业课程中,并从教学大纲、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金融职业道德境界,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金融专业人才。

2.丰富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1)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即诚实信用,信用既是道德范畴,又是经济范畴,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必然包含诚信,诚信是金融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目前高校中借故旷课、考试作弊、剽窃论文、材料造假等诚信危机事件较严重,如果在校期间这些诚信缺失现象得不到有效纠正,那么从业后将会演变成职业操守问题[9]。而金融是典型的信用经济,诚信是金融的生命线,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会增加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如积极开展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在评奖评优中增加诚信比重,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诚信意识,将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2)加强相关法律教育。

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大部分人会通过道德教育实现自律,主动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对少部分人来说,道德教育作用甚微,需要用法律强制约束其行为。因此如果要使金融从业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仅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教育[10]。金融类从业人员经常与钱打交道,面临的诱惑较大,如果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主动以法律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的从业行为,经得住金钱和诱惑的考验。

(3)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犹存且呈不断放大态势。金融风险不仅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还有道德风险。金融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高风险行业,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果人存在道德风险,那么委托人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害,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11]。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开设如金融风险管理的类似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金融风险定义、分类及如何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树立和强化金融风险意识。

(4)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金融行业节奏快、压力大,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金融从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薄弱。高校在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加模拟炒股大赛、银行技能大赛、保险竞赛、投资理财竞赛等,提高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抗打击能力、心理调整能力等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梁琪.浅析金融危机对金融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甘肃金融,2009(10):4-7.

[2]徐学锋,马欣.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0(5):87-88.

[3]连英祺.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浅析[J].金融经济,2011(8):106-108.

[4]方建珍,杜伟岸.金融危机与金融教育的“道德奠基”――以CFA考试为鉴[J].理工高教研究,2009(8):5-8.

[5]何森林.高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成因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3):75-76.

[6]邹宏秋.加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品质金融人才[J].浙江金融,2007(11):59-60.

[7]陈伟滨.金融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90-92.

[8]郑晓丽.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人格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86-190.

[9]王启亮,李六杏.金融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1(1):61-63.

[10]蔡庆丰,朱默涵,尹皎.从次贷危机看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J].金融教学研究,2009(5):71-73.

第6篇:思想道德风险点范文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难点

从风险控制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可以分为道德风险和非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本文将其界定为中小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损害银行利益,从而导致的信贷风险。所谓非道德风险,本文将其界定为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风险,不同的中小企业经营目标取向和管理者才能有差异,风险收益也不会一样。非道德风险是可以预测的,也是可以通过融资制度的设计去分散并控制的。

中小企业以下几个特点也是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难点:

财务信息不透明。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刚刚起步或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财务报表不够完善或财务数据与实际不相符,甚至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财务报表,导致金融机构难以真实掌握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销售收入、现金流量、盈利能力等重要财务数据,对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缺乏相关真实财务数据支持。在莱商银行随机抽查的20户典型中小企业中,2户无财务报表,2户固定资产、销售收入等重要财务数据与实际差距较大,5户企业报表相对真实,11户企业有两套报表。

企业管理决策机制不规范。大部分中小企业为家族式或合作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的“三会”制度,企业的相关决策行为依靠个人意志,没有形成相关决策的流程控制记录或决策文件,企业决策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难以根据企业决策行为及时做出信贷决策。

核心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大部分中小企业较大型企业而言,在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品牌价值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依托大型企业生存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市场条件变化、行业景气指数下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受到的不利影响也会首当其冲。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

目前全国各城商行在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中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

控制融资额度,不以融资需求为唯一标准

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增加,意味着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向间接融资体系的转移。因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完全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作为决定贷款额度的依据,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可以预见的收入流来估计其还贷水平并确定贷款额度;另一方面,银行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数量确定一个贷款上限,只要融资总量没有超过自有资金的量,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就不会承担主要风险,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就可以相对放松。

采用灵活多样的担保方式

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固有特征,应考虑以替代的方式解决担保问题,这样既可以满足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控制的要求,又适应了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

群体担保。由于族群关系、社区关系的存在,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往往存在一个关系相对密切的群体。由这些群体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能有效减少监督成本甚至交易成本。这一方面是由于如果中小企业恶意逃债,而群体代位赔付,将导致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失去群体的支持,这是极其高昂的成本;另一方面,同一社区的成员常常十分了解各自的信用状况,人们会对加入者的信用状况做出谨慎选择,往往有意识地排除信用不好的人,降低了银行的筛选成本。

诚信激励。银行通过授信额度、利率定价等手段对及时归还本息后的借款人和勇于承担担保责任的保证人给予其一定让利,这也有助于鼓励中小企业的还贷行为,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

根据实际服务对象设计不同的贷款方式。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特殊的现金流状况、支付频率,为其设计特殊的贷款方式及还款方式。在满足了中小企业特殊交易性资金需求的同时,也便于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

强化信贷经营管理人员的尽职意识,提高履职水平

不管是道德风险还是非道德风险,其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人”,强化信贷经营管理人员的尽职履职意识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根本所在。抓住“人”这一风险管控的核心,建立一支尽职意识强、履职水平高的信贷经营管理队伍,再通过这支队伍反作用于“他人”――即中小企业,就能够切实提高信贷经营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尽职水平,实现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可防、可控、可化”。

莱商银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探索

莱商银行在多年的经营管理中,不断探索、完善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尤其在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构建起了“防点、控点、化点”的风险管理体系。

创新服务,丰富贷款方式

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提高放贷效率。莱商银行总行对分支行采取扁平化管理和差别化授权经营模式,授予分支行与当地经济和其管理能力相匹配的权限,各分支行全程负责对贷款客户的推荐及业务办理,在权限范围内自主决定信贷资金的投放,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提高了信贷管理的责任意识。

因企制宜,采取多样化的贷款方式。如对家庭作坊式的小型企业,莱商银行采用了“微小贷款”模式,将贷款直接发放给企业主个人,以其家庭资产承担无限责任;对贷款在1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采取了小企业联保的方式;对部分优质企业,直接发放信用贷款。

推行评级授信,有效掌控风险。莱商银行对有贷款需求和已发生贷款的中小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按其法人代表的信誉、资产状况、经营规模、发展前景等综合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按照不同的等级确定不同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实行差异化的利率,努力简化中小企业的贷款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创新理念,完善信贷服务体系

放宽贷款准入条件。坚持“支持有多大、发展有多快”的信贷支持理念和“在发展中转化信贷风险”的风险控制思路,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如金融危机中,莱商银行逆势而为,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客户,仅2009年就新增中小企业客户800余户,新增贷款无一发生不良;全行贷款收息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创新信贷产品。开办适合区域经济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信贷品种,加大信贷投入,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如徐州分行先后推出了“工程机械按揭贷款”等7款信贷产品;针对徐州产业集聚发展的特点,开发了“财富通”,即一款集电话支付、刷卡收单等功能于一体的终端服务产品,配置在徐州主要专业市场,受到中小企业客户青睐。菏泽分行建立了“联保组担保”、“联保加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形式,先后开发了“联保贷”、“循环贷”等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

设法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面对众多中小企业出现的资金紧张局面,莱商银行以攻为守,多方引入资金,给予办理贷款展期或注入合理信贷资金支持,扶持一大批中小企业度过了生存危机。如2009年,面对菏泽郓城县纺织行业面临的困境,菏泽分行主动帮助分析市场、研究对策,

“能拉一把就决不推一把”,短短三个月就投入3个多亿的款项,所有受资助的纺织企业,没有一个倒下,也没有一个发生信贷风险。

强化信贷管理责任意识。建立“全员控风险”的风险管理文化

第7篇:思想道德风险点范文

(一)国库会计核算管理步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随着国库会计核算新系统运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开通以及央行会计“四集中”的实施,国库资金清算业务将摆脱长期以来对会计营业部门的依靠,减少资金汇划环节,拥有如现代化支付系统、国库内部往来、同城票据交换等直达、畅通、多样的资金汇划手段,国库会计核算发展形成较为独立的体系,国库资金运行从此驶上快车道。国库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金融、财政体制改革给国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央行职能分拆、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及财政存款计付利息政策的实施,这些改革举措无疑丰富了国库会计核算工作的内涵,拓宽了国库监管范围,提高了对国库会计信息报送质量的要求。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库部门应把握机遇、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摆正位置,更好地发挥国库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点的重要作用,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依据。因此,各级国库必须树立资金时间价值理念,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运作的效率。

(一)资金清算方面。国库资金清算方式快捷、多样增大了资金清算风险。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国库资金风险点前移。国库资金清算由过去单一的“行库往来”方式转变为包括现代化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国库内部往来在内的多种资金清算方式,使国库直接处于资金清算第一线。2.资金安全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国库部门的资金划转都是通过会计营业部门,国库人员对国库资金清算风险的认识存在不足,资金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习惯于传统意义的“账平表对”。而国库直接参加联行资金清算,印、押、证的管理、查询、查复的处理、突发事件处置等高风险业务将直接考验国库人员安全防范意识。3.思想道德风险突显。国库业务处理和风险防范最终还是要由人来实现,从历年各地国库出现的案件我们可以发现,因人员思想道德偏差而导致国家财产遭受巨额损失,因此我们说道德风险是整个国库风险中隐蔽性最强、危害性最大的风险。

(二)内控制度方面。相对于国库外部改革的深入和国库会计电算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库会计制度建设更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现行制度不能涵盖整个国库核算业务的全过程,存在制度空白点。如对国库电算化操作方面缺乏明确统一可操作性的规定,存在规范运用国库业务信息技术的制度盲区。二是岗位设置与国库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表现突出。如果按照新的操作规定要求,各地国库人员配备将严重不足,势必造成兼岗现象普遍存在,某些内控制度将形同虚设,会计核算的质量和风险防范会大打折扣。

(三)系统网络方面。随着国库会计核算对计算机依赖性逐渐加深,网络、计算机以及系统安全成为国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主要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是计算机病毒风险。目前,国库核算系统通过MT及NOTE系统向上级国库上报日报,这种半开放的网络模式极易使处在中心的国库核算系统受到病毒侵害。二是网络非法侵害。由于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业务用机和其他机器处于同等地位,内联网上任何一台机器,只要安装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就有可能作为客户端登陆服务器进行非法操作。三是应用系统本身设计缺陷的风险,如系统访问控制不严密;缺少对通信传输操作的控制,未能真正实现岗位互控的作用。四是系统的内部控制功能不足。主要表现在系统对参数设置、科目属性、级次、比例等不能实现系统自动审核控制,仍需要人工操作,伴随着很大的随意性。以上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国库业务充分发挥电算化核算的效率。版权所有

(四)监督管理方面。由于国库内外部改革和资金清算方式的改变,国库资金风险点前移,国库监管窗口也随之前移。国库会计核算不仅需要事后监督,更应加强事中监督。当前国库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监督管理的对象过于狭窄,监督管理工作基本上停留在对纸制传票、报表、账薄的事后监督,这种依靠手工完成事后监督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国库核算电算化和国库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二是国库监督管理职能弱化,国库部门在实际的监督管理中只能行使监督和建议权,而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特别是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立后,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以及公共支出改变了国库原有的库款支拨核算方式。然而与之相应的国库监管管理职能却没有得到加强,这种滞后的局面将不利于国库对预算执行监督作用的发挥。

(一)健全制度、统一流程、规范操作。首先,央行职能调整之后,国库监管的内容、范围、职责、措施、手段应在有关制度或法律中予以明确,为国库监管职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针对业务的发展和国库会计核算电算化程度的提高,对原有制度中一些与现时业务不配套、不衔接以及滞后的规定予以修订、补充,研究制定国库会计电子设备和网络管理方面制度,形成一套较为完整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以适应国库业务的未来发展。其次,通过制定科学统一的业务操作流程,进而实现国库业务规范化操作,特别是关键环节要制定出环环相扣的统一的操作流程,建立起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制度屏障。除此还要制定出异常业务处理的应急方案,以备突发事件下国库会计核算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二)强化内控,构建起国库资金风险三道防线。要切实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国库部门应与会计、科技、支付清算等相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分析和查找风险的成因,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督和防范措施,构建起有效控制国库资金风险的自控、互控和监控三道防线:1.自控防线。在科学设置岗位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账制度和查询查复制度,真正做到及时查询,有查必复,及时对账,相互签章。2.互控防线。建立“前台核算”与“后台检查”相分离的机制,明确责任,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对关键性岗位要实行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和印、押、证三分管原则,严禁财务处理的“一手清”。3.监控防线。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控网络,加大事后监督的监督管理力度,实现事后监督的电算化操作,提高事后监督的效率。通过以上三道防线的建立使内控制度贯穿于业务核算的全过程,保证国库资金收支准确、及时、完整,从根本上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三)转变观念,调整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新思路。1.强化风险意识。面对国库资金汇划清算方式的增加和风险点的前移。各级国库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提高国库干部风险意识,加强防范措施,把监督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对国库资金风险的防范,严把资金进出关。2.增强时效观念。国库存款计付利息是国库部门一项崭新的业务,是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又一新举措。各级国库要充分认识到国库存款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扭转在办理财政资金收支及时性上的认识偏差,摈弃视财政资金为“数字”的旧观念,增强财政资金收支时效价值的新理念,为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提供优质服务。3.调整监管思路,由于单一账户改革后预算资金拨付业务由国库部门延伸到财政集中收付业务的商业银行。针对这一变化,国库应调整监管思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经理国库、为财政提供服务过程中的监管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对商业银行零余额账户及财政资金支付清算业务的监督职能,督促银行规范核算行为,及时、准确、安全地划拨财政资金。建立财、税、库、行及与人大、审计等部门的联系机制,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反映,切实发挥国库在财政资金运行风险上的“预警”作用。

(四)优化和完善新系统及内部网络建设。针对目前新系统及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系统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如增加对业务系统口令恶意登录识别、报警、记载和封锁等功能,增强系统安全防范自控能力。尽快开发补充国库事后监督功能,提高事后监督工作的效率,为国库资金安全和国库会计核算质量保驾护航。二是在内联网上配置一个子网,区别于其他办公用机的网段和IP地址,将国库业务用机构纳入其中。由此,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以外的机器将无法访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的安全系数。三是加强国库业务用机使用的管理,不仅要在所有业务用机上安装杀毒软件,而且要对杀毒软件随时更新。四是对新系统数据备份采取双重备份,在设置共享时要设置专门的用户,权限应设置为只读,保证国库资金数据不被篡改。

第8篇:思想道德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管理发卡量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信用卡产业也日渐走上正轨。但是由于信用卡存在一定风险,对信用卡风险的管理成为发卡机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信用卡风险管理涉及很多方面,发卡机构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应对风险,尽量减少或避免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实现发卡机构稳健的增长,保证信用卡市场的稳定。

一、 信用卡风险的类型及表现

1.信用风险。因持卡人不能依约偿还本息的风险。发卡机构向客户发放信用卡的时候主要依据客户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信誉状况,然而客户的具体情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客户职业、收入等发生变动,经济状况恶化,无力还款,那么将引发信用风险。

2.诈骗性风险。诈骗有真卡诈骗和伪卡诈骗两种。真卡诈骗大多是由于银行管理制度的问题造成的。伪卡诈骗是一种主要的信用卡犯罪方式,通常是犯罪团伙利用先进的机器设备,窃取合法持卡人的资料,自行设计或伪造信用卡,并将窃取的他人资料制造在假卡上,再进行刷卡,给持卡人、商家和发卡机构造成损失。近年来,这类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3.道德风险。指由于银行本身的经营管理或技术所造成的风险。经营管理方面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有意或无意违规操作和信用卡系统重复建设造成的风险。技术方面主要是国内大多发卡行的电子技术跟不上,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所造成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工作人员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从而造成不应有的风险。还有的工作人员利用监督机制和稽核审计制度的漏洞,或与外部人员勾结起来作案而造成风险损失。因其隐蔽性较强,不易防范,数额巨大,还可能涉及相关金融业务,所造成的风险比外部风险更具危害性。

4.特约商户的操作风险。一是由于特约商户在受理信用卡时,由于操作不当给有关当事人带来的风险。如没有按操作规定核对止付名单、身份证、预留证和预留签名,接受了本已止付的信用卡;或不经授权即让持卡人超限额消费,导致信用卡失控。二是由于特约商户内部人员利用制度上的漏洞与不法分子勾结作案,通过受理黑卡或假签购单进行诈骗,套取银行资金。

二、 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措施

1.提高诚信意识,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信用卡业务作为市场经济中金融方面的重要内容,自然与道德法律分不开。在道德方面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抑制信用卡犯罪;同时,健全涉及信用卡业务的法律法规,保证信用卡业务的顺利开展。

2.发卡机构建立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内控制度,建立健全信用卡风险约束机制。发卡机构在业务处理中对开户、制卡、发卡、授权、挂失、止付、重要凭证及止付信息传递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

(1)进一步加强联网建设,发挥银联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信用卡的通用性、竞争力及效益。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的保障作用,构建安全高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其次,实现信用卡在各发卡机构POS机上通用并降低手续费,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信用卡的普及率。再次,各个发卡机构要实现自己的最优化选择,在发卡规模、风险管理、投资收益方面寻求最优结合点。

(2)要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各司其职。在业务上要实现“三分离”,即制卡人员与电脑程序员相分离;记账员与发卡人员分离;会计复核员与授权人员相分离,形成一种相互约束、相互协调的关系。

(3)加强催收制度的建设。对逾期未还款的客户,根据是早期还是晚期,采取不同措施和换用不同的人员,要配合以奖励机制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4)加大对先进技术的投入。据资料显示,英国1995年信用卡欺诈损失是83.3百万英镑,到2004年这一项的损失达到504.8百万英镑,所以作为发卡机构,应该看到先进的防御风险的措施能有效提高防御风险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发卡机构得到更高的信誉,这便更有利于拓展信用卡业务。

3.严把资信审查关,加大信用审查的力度,提高发卡质量。资信审查是办理信用卡业务的第一关,能否把握好这一关对信用卡产生的风险大小有直接关系。因此,各个发卡机构都采取不同措施来保证资信审查的质量。

(1)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第一,应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收集的数据的分析、建模、评价等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应用于信用卡的审查过程。第二,独立资信审查。在各级行成立垂直领导的资信审查委员会,不受当地的银行领导干涉,保证审查的质量和效率。第三,引入竞争机制,把信息价值化。这样可以使信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达到一个最优的结合点。在充分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实现“帕累托最优”,追求最高利润。第四,要对不同的人进行信用等级划分。通过信用等级划分,可以方便银行对持卡人最高透支额的限定。第五,要做到动态管理。个人信用征信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信用卡的审查过程中要用到,在信用卡的使用过程中也要用到,通过对客户经济地位、工资、日常开支等的考查可以有效预防风险。

(2)要注意发卡量与风险的关系。如果市场上仍存在大量的合理信用卡发卡空间,发卡机构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追求数量。但是,随着发卡数量的增加,每发一张卡所带来的赢利空间是不断减少的,而相反的风险系数却是渐渐增大。另外,现在很多发卡机构为了追求发卡量,对职工进行发卡任务强行摊派,其实这对发卡机构是很不利的。首先,很多职工为了完成任务给自己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办卡,但这一部分人并不是真正的信用卡客户,他们不具备用信用卡的经济实力,这样只是造成了发卡机构成本的增加,只能减少利润而不是增加。其次,很多职工并不懂信用卡业务,其中的风险他们并不是很理解,所以他们一味的追求发卡量,不自觉地帮助了不法分子,给发卡机构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在对信用卡发卡量的管理上要通过实践逐渐寻找最优发卡量,从而达到降低风险和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第9篇:思想道德风险点范文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就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廉政风险转化为腐败行为而建立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其实质是将现代管理学的方法特别是量化指标、质量管理、风险控制的方法运用于反腐倡廉工作。通过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将预防腐败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员和岗位,达到廉政风险防范的目的。

既然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呢?

一、找准廉政风险点

防控廉政风险,找出风险点是关键。当前廉政风险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思想道德缺失、岗位职责缺位、业务流程错乱、机制制度不完善、外部环境不优等原因。

1、认真分析工作流程,找准风险源头,确定风险点。排查廉政风险点要紧密结合单位职能和业务工作实际,按照全面开展、重点突出、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分析涉及人、财、物、产、供、销管理的重点领域、重要部门、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权力点,按照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将每一项行政职权行使划分为若干个必经环节,编制权力运行的目录和业务流程图,深入排查廉政风险点及表现形式,查找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同时,要按照“梳理履职用权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找准廉政风险点(重点环节或岗位)和风险表现形式――单位审定”的思路进行,全面查找各级廉政风险。一是查找部门(单位)领导岗位风险。重点查找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以及监督权、审批权使用等方面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风险;二是查找中层岗位风险。查找行政、管理、执纪、执法等重要环节,排查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三是查找其他重要岗位风险。各类重要岗位人员要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行使自由裁量权、内部管理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

2、审核确定廉洁风险点,明确廉洁风险点的防控类型和等级。一是首先通过召开座谈会、内部相互点评、对外公示、征求意见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广泛征求服务对象和管理对象的意见,并认真梳理,吸收借鉴。通过集体讨论研究,对排查出的各个廉洁从业风险点逐一分析,按照程序对各个廉洁从业风险点予以确认,确保风险点查找的质量;二是将廉洁风险点进行分类,例如可将廉政风险分为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五种类型;三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定级。通过对风险成因的分析,可按照风险几率和危害程度将廉政风险点分为三个等级:案发频率高、举报频率高、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为一级风险;案发频率较高、举报频率较高、可能造成一定损失的为二级风险;案发频率低、举报频率低、可能造成损失的为三级风险。

二、建立和完善防控措施和机制

要针对不同的廉洁风险等级,制定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防控措施。

1、加强廉政风险教育。一是开展权力观和廉洁从业教育,把深入感知、认知廉政风险作为提升防控水平的前提;二是通过广泛收集同类岗位曾经发生的案例,因岗施教、因人施教,提高廉政风险意识;三是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模式,可通过摄制、编制情景模拟片、模拟题等形式,使党员干部对违纪条规行为的性质、后果了然于心,从而提升廉政教育的渗透力。

2、加大公开力度,对行政行为、制度机制、权力运行进行动态监控。一是落实好廉政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实行民主评议、任中和离任审计、加强“八小时以外”的监督;二是加大科技促建力度。可利用现在发达的科技手段,建立岗位廉政风险监察系统,实现实时监控,想法设法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发挥第三方监督的作用。探索建立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各层面、各方面代表,尤其是利益相关人的作用,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外部监督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