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级英语中跨文化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是英语教学中不争的共识。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英语》除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因此,《高级英语》课程需要注重教学中双向文化认知的导入,创设中西文化的课堂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高级英语教学阶段除了对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进行巩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意识、特别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为高级英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而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对一定的目标语的社会文化,包含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内容的融会贯通。
二、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
(一)英语教育考试导向及其要求。
刘润清先生在(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一文中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英语的教与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的目的,这正是有识之士所担心的”。各种英语考试多半是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考查,这样.英语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对其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却往往忽略。而高级英语教育更是如此。
由于高级英语的语言知识量非常丰富,能力要求绝大多数也停留在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学生没有太多涉猎到文化的内容,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加大了对于文化内容的考核,虽然考察的基本上都是常识性的内容,但由于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文化意识淡薄,课堂文化元素难寻,跨文化教学的路依旧艰辛。因此,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真正提高高级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受我国多年应试教育及高校扩招引起的综合教学水平降低的影响。很多年轻高级英语教师本身就缺乏渊博的中外历史、社会文化知识,再加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意教那些考试要求的内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会背景。这些状况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反思。所以,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呼唤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较强的文化素养的教师。
三、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措施
虽然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有诸多障碍和困难,但这不是不进行跨文化教学的理由。不管教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为“语言学习者不可能一下子摆脱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轻易获得另一种文化” (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挖掘教材,顺势拓展。
现行的张汉熙编AdvancedEnglish及杨立民编Con.tempo.r~-’yCollegeEnglish等教材有一个特点是“文化渗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肯尼迪的就职演说时就可以围绕美国总统选举、任期等内容展开,并可以对比中美两国元首等内容,让学生将相关知识铭记于心。又如“VirginiaWoolf’的“Professionsdorwomen”中有关于英国人不愿吃鸡腿的习惯——吃鸡腿等于“sacriifce”,中国学生对此不理解。这种不解源于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PeterT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些词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如在学动物名称时可以介绍宠物习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例如luckydog。喻指“幸运的人”;bigdog,喻指“大亨、要人、保镖”等。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总之,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三)灵活教学,渗透文化。
高级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创造新颖、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实践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课堂上的客体(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自然地体会到英语语言的特点,教师再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征,归纳出英语的特点与文化背景的联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实质的认识和文化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更准确、更恰当、更丰富地运用英语的能力。另外,高级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实也是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就是反复训练,频繁练习。教师授课时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穿插一定的英语新闻、时事等内容,既可以拓宽学生文化知识面,又可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地道语言表达:让学生课后大量阅读一些英语原版剧本、著作、英语报刊杂志等,收听、收视英语节目,定期参加英语角活动等,增加学习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1.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2.4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153-154
基于以上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体制已经呈现出的种种弊端。一方面,老师为了追求成绩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另一方面,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只能着眼于成绩的提高,二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学生毕业后,英语单词记住不少,却没有几个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的上的;语法背的滚瓜烂熟,等有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个问路的外国友人时却突然语塞,抑或发现,外国友人视乎也有一些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这种英语教育体制导致当代的大学毕业生在英语的运用能力上更多的体现在读和写,在听和说的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出现了我国特有的“哑巴英语”的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语言作为文化的承载体之一,也是文化最重要的承载体。同时语言也是人们交流和交往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交流和交往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语言、文化、交流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一经济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渐渐的局限于本族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的需要,所以,要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必然会蕴含不同的文化,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就是我们所指的跨文化交流。过去,我们曾经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语言学习就是语言学习,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能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语言交流。说这是一个误区是因为,语言和文化是“捆绑”的,文化不可能失去语言这一载体传承和发展,语言也不可能单纯的作为交流的工具而丝毫不蕴藏文化在其中,所以这种割裂语言和文化的方式是错误的。只有掌握了该民族的文化,才能在交流的时候讲语言运用的娴熟。例如,有些国家是以右为尊,有些国家是以左为尊的。除了礼节方面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不同之外,还有些在语言的交流之中是不完全按照语法规则去讲话的,所以,在掌握其文化,有助于对其的理解,因此,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交流的前提和基础。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概念,除了语言的交流,还有相互习惯的尊重与思考,自身文化与他族文化在不断的接触、冲击、融合。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语言的运用的娴熟的程度,还包括情感能力、认知能力、行为能力等多层次的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之一,说英语的国家也有很多,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我们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不一样,这些不一样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我们在与之交流的时候掌握其文化,有助于我们队其所表达的意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在交流时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并可以展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素质。此外,拥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可以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彰显我国文化的精髓,并感受外国文化,这样可以更好将我国的文化发扬和传承,同时可以在吸收外国文化的时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尤其重要性。
三、大学生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1大学生英语教育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基础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学以致用之说,学习英语也不例外。最初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在经济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和世界接轨。而要想和世界接轨,就要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度、对各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所以说,大学生英语教育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
2跨文化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育的最终走向
英语教育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便从初中开始算起,到大学毕业,我们有十年的时间在学习英语,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单词量可能会不断的丰富,但是语法规则是固定的就那么几种,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从最初的简单的对话,到后期的学习外国名著的片段,已经是一个不断向其文化层面深化的过程。所以说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育的最终走向。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生英语教育中的渗透
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要想在大学生的英语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念。教师毕竟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内容,并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要有相应的国外化素养,在讲课时候,将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适当的穿插在课堂上,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又可以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之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
改变学生以应试为主的学习观念。当今我国教育体制使得当今的学生学习,单纯的就是为了升学、拿证。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学习英语却不说英语,学习十几年英语却不会说英语,所以一定要改变当今学生的思想,把学生从应试的误区里拉回到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知道并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帮助并鼓励学生建立提高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有意识的去了解英语所承载的文化。
3教材编写
在英语教材的设计上应该注重英语文化的融合。我们课以通过阅读我国古代的小说了解我国的古代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小说来了解英语国家的谁会形态和价值观念,所以,我们在教材的设计上可以选择英文小说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篇章,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剧本中的节段作为英文教材中课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新媒体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找一些基于国外名著编写的教材的部分的应试资料,让同学们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国外的文化。
4教学方式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地域与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这种背景下,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课题。而要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促进大学英语教育向注重文化教学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077-01
随着经济和网络科技的发展,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来自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合作的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课题。而要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促进大学英语教育向注重文化教学的转变。
一、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涉及语言交际方式、语用问题、非语言行为交往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能是指语言使用者在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通过以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内容等,以及应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是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熟悉英语文化中一般的交际规则及语用原则。一个符合语言规则的句子在错误的场合下使用,非但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误会,起到反作用。因而,教师应具备在不同的英语语言使用环境中,进行准确和得体的表达的能力。三是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主义不同,英美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强调个人的奋斗和竞争意识,乐于强调个性。英语教师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时,要充分尊重英语文化的这种价值取向。四是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包涵社会习俗、意识形态、宗教约束、道德规范和历史传统等,是影响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因而,英语教师必须掌握西方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二、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几十年来,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大部分是在旧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几乎未得到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训练,也尚未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当前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紧迫性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一)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语言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没有问题,但却普遍存在着对英语文化的缺失。他们英语文化知识素养不高,对英语文化一知半解,跨文化交际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
(二)大学英语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主。大部分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学方式以“填鸭”式为主,课文讲解局限于词和句的表面意思,对篇章结构和组句成篇的方法的分析以及对课文篇章背后蕴藏的文化信息不够重视,既影响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导致了教师不注重自身学习吸收英语文化。
(三)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数跟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应试倾向严重。教师在应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英语等级考试和考研英语的要求上,颠倒了考试和应用的关系,使大学英语教育偏离了应有的功能和目标。这样的考核和评价方法只重视应试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和英语实用功能。这导致教师更关心的是考试的通过率,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利于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模式、价值观,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更要构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体系,明确跨文化交际的原则和方法,跨文化英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从而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二)要改变固有的本国文化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迥然相异,所以交际过程中就会常常出现一些障碍和冲突,影响交际的结果。如中国人听到对自己的赞扬,往往否定以示谦虚,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因此认识并接受英语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三)要多通过实践增长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教师应该乐于充当学习的角色,在真实的场景中实践和提高。教师也要通过参加跨文化能力培训,或者通过欣赏影视、书报等文化作品来主动学习跨文化案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反思来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要提倡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整体素质的提升
如何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会贯通,是需要全体英语老师通力合作去实现的。由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系统的跨文化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大部分学校还是把应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这样的环境下,凭个体力量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创新,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就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英语教师共同努力,使整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著提高.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才能充实学生的知识背景体系,引导学生提高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切实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英语副语言;跨文化交际;交际功能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言语交际必须借助非言语交际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副语言,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一、英语副语言的内涵
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开始用“副语言”这一术语来解释主要包括音质、音型和发音等的各种语调。所谓副语言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副语言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学中的韵律特征(如语调、重音等),突发性特征(如说话时的笑声、哭泣声等),以及次要发音(如圆唇、化音、鼻化音等)。广义的副语言不仅包括狭义副语言的特征,而且包括一些非声特征,如面部表情、视觉接触、体态、手势、谈话时双方的距离等。当代的副语言研究往往是广义的副语言研究。[1]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起着辅助言语交际,作为辅助的交际系统与语言在交际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互为共存,发挥着增进对话双方情感交流的作用。这一术语的使用提高了人们对它的存在及其在交流中的重要性的意识。
二、英语副语言的交际功能
副语言现象是英语口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说英语时,英语语言依赖这些包括不同程度的重音、停顿和音调等音律特征来实现表达目的和发出情感信号。[2]同时,英语口语中还穿插着大量以非词汇词和沉默形式出现的发音替代码及功能性发音,如笑声、打哈欠声及咳嗽声。这些副语言虽无固定语义,但可以传递不同的话语意义和信息,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一)辅助修饰功能。辅助修饰功能是英语副语言最主要的交际功能。伴随着言语的笑声、哭声、、尖叫、低语、赞叹等副语言属于声音修饰的范畴。它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并且有利于传递信息,对话语意义起到辅助修饰的作用。
(二)情态功能。在言语交际中,副语言伴随言语或独立地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立场等,并赋予话语以丰富的情感内涵。例如:音高的改变可以表达出说话人的赞美、惊讶、愤怒、高兴等情感;而语调的改变也可以表达说话人愤怒、讽刺、否定等态度。
(三)替代功能。某些副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像词汇一样具有特定的意义,可以取代某些词表达特殊的话语意义。由于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殊表现力,副语言能使话语意义更加生动、传神。例如:在交际中,交际双方意见不同、兴趣不一时,用言语直接拒绝、反驳、或打断对方表达未免有失礼貌。这时发出一些无词汇意义的声音停顿符号如“uh”、“er”、“oooh”来替代言语的运用,既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挽救了交际。
(四)明确话语意义功能。如何明确地传达说话人的意图,除了靠准确的语言表达,副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句子重音、语调、音长、停顿等副语言行为的使用可以使说话人的话语意义表达得更清楚、更生动、更明确。
三、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学习者要熟练掌握副语言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把握副语言的表达规律,了解副语言使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才能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把握发声韵律特征,避免文化冲突。副语言是有声但没有固定语义的语言,是通过语句的重读、语调、停顿和延长语音等表达说话者的意图,表达不同的意思。在跨文化交际中重读不同,话语的意义迥然不同。例如You get the bag.在这个句子中,重读“You”,特指你,而不是别人;重读“get”指得到,而不是其他动作行为; 重读“the bag”,说明得到的是书包,而不是其他的物品。随着重音的改变,句子的语用和话语意义也不同,重音运用不当,将会在文化交际中产生冲突,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语调指说话人抑扬顿挫的变化,有升调、降调、升降调、降升调。不同的语调带有说话人的情感色彩。例如She is beautiful.用不同的语调,会表达不同的语义。用正常陈述句的语调,句末用降调,表示“她是位漂亮的女孩”;句末用升调,表示不确定性,一种猜测和怀疑,“她真的很漂亮吗”;在“is”处降调,表示肯定,指“她确实漂亮”;在“is”和“kind”处用降升调,暗示“她很漂亮,但是……”,即有言外之音。
停顿是语音分隔的一种表现形式,停顿在交际中传递着重要信息、聚焦重点、引起听众的注意。例如,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主办权时,说到:“The games of the 29th Olympiad 2008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Beijing.”在这句话中使用了停顿,充分地渲染了现场的气氛,引起了听者的高度注意,也达到了表达的效果。延长语音是一个音素在一个词、短语或句子中读音时间的长短叫音的长度。说话者可以通过延长单词或单词中的语音来表达说话人的不同语用意图或话语意义。例如“I am coming.”这句日常用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延长语音使用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Tom是个贪玩的男孩,妈妈要和他一起出门,他正在打游戏,这时他拖长了语音“coming”,表示了厌烦和漫不经心的态度。过了一会,他玩完了这局,并且取得了胜利,这时妈妈再次叫他离开,他同样回答了“I am coming.”但语音显得干净利落、嗓音宏亮,这时却表达了他取得胜利后兴奋激动的情绪。
(二)正确使用功能性发声,避免语意模糊
功能性发声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取决于讲话人在一定语境中的态度,伴随着言语的笑声、哭声、低语声等的副语言,对话语意义起到辅助修饰的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丰富,语意更加明确,有利于信息的准确表达。例如: Tom: May I have a look at your new shoes? Lucy: (Smiling) as you like.Lucy的微笑赋予了“as you like”更为直接的态度--答应、允许。如果Lucy采用了“yelling”的态度,则表明了Lucy的不愿意、不耐烦,那么Tom可能就会打消看鞋的念头。可见,功能性发声的正确表达,强化了话语意义,避免了语意模糊。
(三)恰当地运用“话轮转接”,避免沉默不语。“话轮”的含义是指给予说话人的权利与义务及实际所说的话语。上世纪70年代,社会学家萨克斯、杰弗逊等提出了“话轮转接”理论,来说明话语中发言者的变换问题。邓肯将话轮转接分为三类:话轮放弃提示,讲话人示意自己已讲完,听话人可以说话了,常见的技巧是讲话人语速放慢,然后用缓冲语,如well,you know,听话人就知道自己可以讲话了; 话轮回归提示,话轮放弃信号以后示意自己不想说话,希望继续听下去,常见的形式是Mm,或用升调Oh,鼓励讲话人继续讲下去;话轮维持提示,是采用加强音量变化和加快讲话速度的方法来抑制听话人的发言要求。如用Ah之类声音填补讲话过程中的停顿,不给对方以插话的机会。[3]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始终坚持给予对方有声的反应,不可沉默不语,更不可毫无反应,交谈时要注意话轮的自然转接。
四、结语
副语言作为人类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言语交际的必要补充。它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对话语意义起着明确、辅助修饰、替代、表达情感等作用。因此,在交际中,只有充分重视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作用,适当地使用副语言,才能使交际更加和谐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田华.副语言交际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 跨文化 交际能力 培养途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理解英语文化、语言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进而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花文化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做起。
一、借助教材,挖掘英语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英语课堂培B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可以在课前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英语文化。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为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可以对学生讲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通过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换能力。
例如,大学英语教师在讲到西方的“社交礼仪”这一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如:“西方人打招呼常说‘How do you do?(你好吗?)’、‘It’s a nice day today.(今天是一个好天气)’。如果,你去英国、美国旅行,早上起来跟人打招呼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你吃过饭了吗?)’你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在学生的一脸好奇中,教师可以解答这一疑问:“那这个老外八成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可见,会背、会写英语句子、文章还是不够的,为能够与人用英语交流,不仅要会说,还应懂得话应该怎么说,在什么时候说什么。为达到这一目的,同学们应积极了解一些英语文化,以免之后闹笑话。”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
二、差异对比,加深语言理解
大学阶段的学生,英语基础、学习效率与英语能力间存在明显差异。故在以教师引导为主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有限,故对于教师讲述的部分英语知识无法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差异教学,将中西方文化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将其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
以“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这句话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将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测其中文含义。当学生猜测其是“花钱如流水”的意思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相同含义的成语。当有学生答出“挥金如土”后,教师可以以此提出相关教学问题:“为什么中文的‘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就变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了?土与水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教师在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后,可以为其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中、英国家的地域不同,英国是岛国,四周环水,航海业发达,人们与大海时常接触。而中国人大多在亚洲大陆生活,与土地接触密切,生活也离不开土地。因此,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在中英两国语言中就用不同的东西表达,这其实与不同国家的劳动与生活联系密切。”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可以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可以了解相关的英语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三、实践教学,提升交际能力
为提升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听与说。但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组织的听与说的活动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听、说兴趣不高,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对此,新时期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当的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乐意听、主动说,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提示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关注电影的细节、人物的英语发音等。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好听的英文歌曲,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听力。又如,教师可以邀请外教老师、外国朋友到教室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口语交际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2:79-86+14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 必要性 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12――01
1 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一从学生言语与非言语能力的培养角度谈
随着全球化的日趋加深,高校英语界也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应用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英语教育也逐步向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而转型。但是,目前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中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重点一直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言语能力之上。这一点,我们从课堂的设置和英语教材的编排上即可得到验证。 翻遍所有的英语教材,不难发现,只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中,才有专门讨论非言语交际的内容,且不会超过一章。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呼吁国内高校英语教育界的所有专家和从事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对此重视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合格、全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
2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根据毕继万结合西方学者的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的姿势和身势,目光语,面部表情,体触语等;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言声音(如笑,吹哨等);3.客体语(objectlanguage):包括皮肤颜色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个人用品等方面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体距,领地概念,座位安排等)和时间信息两方面。(毕继万,2009:339)因此,INCC也就包括这四方面主要内容。
3 高校英语教师提高INCC的途径
根据笔者两年来对INCC的潜心研究,并结合五年来从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途径来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以箴参考。
3.1提高观念意识
从根本上来说,INCC一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未能取得像英语言语那样的成功,原因在于思想意识上并未对其重视,也并未把它放在一个必须进行教学的地位之上。因此,要想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我们首先要完成的第一步就是提高观念意识。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传统一向都是重视视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要把一个如此容易被忽略的方面放在一个重视的位置上,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如,在与其他同事进行教研、讨论,甚至平时聊天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一些这方面的有趣的常识,从而使他们意识到INCC的存在与重要。还可以在编写英语教材的时候,适当地穿插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使其真正得到地位的体现与知识的传播。
3.2学习文化差异
从意识上认识到INCC的重要性,可以说为我们的成功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决定其成功的还是进行文化差异方面的学习。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有意识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文化差异知识的积累。而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途径,如:第一,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之一便是读英语杂志。杂志作为最鲜活与与时俱进的学习资料,是我们获得第一手信息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在平时阅读英语杂志的时候,可以多多注意其中对于一些非言语行为的描述,从而积累一些有时代气息的英语非言语行为。第二,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因为其独特的动态性,最直观、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看英语电影了。在看电影时,应该注意交谈双方的非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如:两人在拥挤的地铁中靠近站立或有身体接触,那么美国人会避免直视对方,并且举止小心。第三个有效的方法是读有关西方风俗习惯或跨文化交际的专业书籍。优点是知识系统权威。但是缺点是不够鲜活生动。第四,主动与外国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其行为举止,但是要切忌轻率地模仿和盲目地搬用电影电视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还要认真观察中国人的哪些行为举止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和交际失败。
3.3 从事实践与教学研究
前面两个主要途径是从自身的意识和知识方面的提升,第三方面就是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更高层次的领域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学研究。主要包括:第一,把习得的INCC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同行的交际当中。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各种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正确性,二来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熟练各种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教授学生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做各种非言语行为让学生认真观察,来获得下意识的印象。第二,可以在课堂上分析一些经典的电影和电视,以及文学作品的非言语行为,但是要注意时代性。第三,可以专门立项进行科学研究,如对中国和外籍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进行调查分析。
4结论
INCC在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中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使高校英语教师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通过文章中讨论的各种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的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这方面的能力。而高校英语教师INCC的提高,才是将来我们培养具有合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校学生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06-02
1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使用外语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恰当一些。伴随经济全球化,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的英语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应试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教育工作者的手脚。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甚至博士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中国的学生普遍认为只要有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却显得手足无措。
1.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一体化加速了异质文化的交流,如何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只要会语言,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凭常识和习惯去解决,跨文化交际就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当然,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全部。只重视英语基础知识,忽视交际知识和规则,往往会造就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 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如何应答。
1.2文化教育是外语学习的重要一环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本身的学习,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不知道在和外国朋友交际中应怎样使用合乎本族语者的文化礼仪等,影响了交流的有效性。因此,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2 当前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教育,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还是很少设有英美文化概论及其对比研究方面的课程。
广大教师并没有多少精力和课时开展英美文化方面的专门讲解,而只是在英语课本种偶尔碰到了简单提一下,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老师极端重视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的教授而忽略文化知识的培养。教师授课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
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最大。
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 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
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一般人认为学习词汇只要牢记就可以了,但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英语的一大难题就是记不住单词,或是容易忘记。因此英语教师除了教学生根据联想、音标等规则来记忆之外,还要适当地引入词汇的文化意义,因为英语中很多词汇都来自于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文化的同时能在不知不觉中对该词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另一方面,英语中一些常用的短语、俗语也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一面,这些俗语往往负载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体现了很大的文化差异,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记忆并正确地运用。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以便进行深层的学习。如:“打包(a doggie bag)”,原来英美国家的人也有节约的习惯,开始他们想把在饭店吃剩的食物带回家去,但又碍于面子,所以就说把食物打包带回去是给小狗吃。
3.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1)结合课文,介绍英语国家的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通常主体课文是精心挑选的完整语篇,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地融入文化知识。可在介绍课文内容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内容,如英国人的来源,英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及宗教,也可结合时政介绍英国和爱尔兰的历史渊源;美国的各大主要城市;(2)结合对话课练习交际用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仿真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例如:教材中,打招呼的表达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以及使用时的时空意境。比如,模拟这样的情景:在外地旅游时偶遇一位老同学。这时打招呼可用:“Hi, Mary!Nice to see you here!What a surprise!”如果日常生活中学生用:“ Nice to meet you!”就不够得体,这句打招呼用语是用在初次见面时。
3.3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无论在导入课教学还是课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进行文化渗透,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引导学
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总之,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习得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关键词:跨文化 元话语 农科学术论文
一、引言
结论部分是对整个研究做出总结与评价,并在前文基础上进行演绎推论,包括指出研究的重要性与局限、对未来的研究给出建议(Yang&Alison,2003)。因此,结论部分在学术写作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就要求作者要慎重考虑语言的选择问题,才能做到简洁有力地收尾。
元话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Harris(1959)提出,此后,不同的学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其中,Hyland和Tse(2004)认为,对元话语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观点强调元话语的组织篇章的功能;广义的观点是,元话语体现了作者在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和修辞的方法,以及把话语组织和话语含义结合起来的方法。
在元话语的分类上,前人从词语、标点、视觉等不同视角出发对其进行分类。Hyland将元话语分成两大类十小类,两大类分别是文本交际型元话语(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文本互动性元话语(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前者发挥语篇衔接功能,后者则帮助作者建立起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基于更细微的功能差别,文本交际型元话语又可分为:过渡标记(transitions)、框架标记(frame markers)、内指标记(endophoric markers)、证源标记(evidentials)和解释标记(code glosses);人际互动型元话语可分为:模糊限制语(hedges)、强调词语(boosters)、态度标记(attitude markers)、自我提及(self mentions)和参与标记(engagement markers)。
近些年的研究显示,元话语研究领域更加宽泛,研究内容日益深化,研究对象也愈加精细化(付晓丽、徐赳赳,2012),而跨文化的元话语研究便是其中的一大趋势。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元话语研究主要聚焦于英语论文的对比分析:Abdollahzadeh(2011)探讨了英美作者和伊朗作者所写的英语论文中的元话语使用差异,结果显示,差异主要体现在互动元话语上;Perez-Llantala(2010)在研究中采集了三方语料,即1/3由北美作者撰写的英语论文、1/3由西班牙学者写的英语论文及1/3由西班牙学者撰写的西班牙论文,综合考量了跨文化和跨语言因素对元话语使用的影。国内跨文化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不及国外丰富。鞠玉梅(2013)对比分析了英汉学术论文,发现汉语论文元话语使用少于英语论文;徐江、郑莉、张海明(2014)以中国大陆学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的英语论文为语料,集中讨论模糊限制语,研究显示前者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比例略高于后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跨语言视角下的研究都更为丰富(Peterlin,2008、2010;Abdi,2009;鞠玉梅,2013),相比之下,跨文化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研究从跨文化角度出发,研究英汉学者所撰写的英语论文中元话语使用的异同,以期丰富这一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
在研究领域上,国内外的元话语研究涉及的学科都较为广泛。Hyland(2001)对机械工程、物理、哲学、社会学等八个学科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进行了研究。M.Milagros del Saz Rubio将Hyland的元话语与Swales的CARS模型相结合,研究了农科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的元话语。国内学者对元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科,如鞠玉梅(2013)所选取的语料来自于《外国语》等语言研究期刊,而近年来随着传媒的发展、元话语研究领域的拓宽,新闻中的元话语逐渐得到重视(穆从军,2010;黄勤、熊瑶,2012)。可以看出,国外的元话语研究虽然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但针对农科的研究并不多,国内的元话语研究在农科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为农科科研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术论文元话语的学科领域。
从数据的容量来看,国内外元话语研究样本数量小。例如Ting Li&Sue Wharton(2012)的研究选取了80篇中国学生所写的英语文章,从跨语境、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周岐军选取了60篇学术论文,对比了文理科学术摘要中元话语使用的异同。不同于小样本的研究,本研究依托大数据,组建的语料库由286篇学术论文组成,在一定意义上减少了偶然性结果出现的可能。在研究方法上,McEnery&Wilson(1996)曾指出传统意义上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定量研究过于依赖计算机而忽略了具体语境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因而,本研究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借用大数据的优势,又通过人工判断减少误差。
无论是从研究视角、学科还是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对元话语的研究都趋于成熟,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学者对学术语篇元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较于国外,无论是跨学科还是跨文化视角,这一领域的研究都值得不断拓宽、不断深入。本研究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究英汉学者在动物科学、植物科学、水产科学和园艺林学这四个农科学科的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元话语使用异同,并尝试在教学层面为中国学者提出一定建议,帮助其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二、语料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语料库HZAU CQPweb为语料来源,选取动物科学、植物科学、水产科学、园艺林学四个子库中的结论部分,组成农科英语科研论文的结论部分。其中又分为两个库:专家库和学习者库。专家库收录英语母语者发表的期刊论文,共40835词;学习者库收录中国农科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撰写的英语学术论文,共17418词。
本研究根据Hyland(2005:218-224)给出的元话语列表分别对专家库和学习者库进行检索,统计出十类元话语的使用频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出现次数的统计,判断英汉学者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并统计出十类元话语中高频词的使用情况,从跨文化角度解释造成差异的原因。
三、数据结果与讨论
(一)专家库和学习者库在英语学术论文结论部分文本交互型元话语的使用情况
2.黑体字代表差异显著
3.“+”代表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使用得多,“-”代表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用得少
如表1所示,专家库中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的比重是32%,人际互动型的比重是68%,而学习者库中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的比重是39%,人际互动型的比重是61%。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中,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用得多且差异显著(sig=0.000-),其差异主要是在于框架标记、过渡标记、内指标记和证源标记。
1.过渡标记
根据语料库检索结果,中国学者比英语国家的学者在论文结论部分使用了更多的过渡标记(sig=0.002-),差异显著。过渡标记是表达句与句之间的各种连接关系,如添加、因果、比较、对照等,是一种基于语篇内部的元话语,帮助读者理解观点之间的连接。(鞠玉梅,2013)
在过渡标记的高频词中,英汉学者的前五类高频词基本一致,都是“and,also,but,however,further”,只是具体的排序有所差别。从各高频词的每万词的频率来看,中国学者使用的频率都更高。
2.框架标记
数据显示,中国学者比英语学者在论文结论部分使用了更多的框架标记(sig=0.000-),差异极其显著。这一结果和过渡标记的结果一致,这两类元话语都属于组织篇章结构的显性衔接手段。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长期以来对它们的强调可能造成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度使用这类显性的衔接手段,即过渡标记和框架标记,因而往往忽略了隐形的衔接手段,如使用同义词、上下义词、替代、重复等手段来组织语篇的结构。这一研究结果应当引起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的注意。
框架标记又分为四个小类:顺序标记(first,finally,then)、阶段标记(in conclusion,in summary,overall)、目的标记(focus,objective,purpose)和话题转移(well,return to,with regard to)。具体的使用情况如表2,阶段标记是造成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故而只分析阶段标记的使用情况。从阶段标记的高频词来看,中国学者倾向于并集中使用“In conclusion”(中:17.80>英:3.67)和“In summary”(中:8.61>英:1.71),这也表明了中国学者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阶段标记,如“overall,in brief,all in all,to sum up”,增加用词的丰富性。
3.内指标记
数据显示,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使用更多的内指标记,且差异显著(sig=0.048+)。内指标记用于标示语篇中的某个成分跟其他部分之间的一种相互照应的关系(鞠玉梅,2013)。具体来看,专家库与学习者库前4个高频词都是“Fig,Figure,table,above”,说明在用词类型上,英汉学者比较相似。但是,专家库中的每一类高频词的每万词频率均高于学习者库中的数值,这表明在每类词的数量上,中国学者使用较少。因此,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中国学者应适当增加内指标记的使用数量,提高用词多样性,但应避免过度使用。
4.证源标记
数据结果显示,专家库和学习者库中证源标记的使用差异显著(sig=0.019),英语学者使用更频繁。证源标记是指标示其他渊源的观点,即来自其他语篇的信息,主要功能在于引导读者理解并且建立作者对信息的控制。在学术语篇中,主要是指来自同类其他文献的资料,可用于支持作者的论证(鞠玉梅,2013)。由于在结论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发现与总结,所以在两个库中,证源标记使用均较少,专家库中出现次数为53,学习者库中为11。并且,在专家库中,绝大部分证源标记以(姓名,日期)的形式出现,如“Videos from the detector were recorded at a speed of 17 frames/s as previously described(Bai et al.,2013)”,即在观点或论点后标明出处。除此之外,“according to”“quote”和“said”数量极少。而在学习者库中,“according to”出现10次,(姓名,日期)形式仅为1次。相较于英语学者,中国学者证源标记使用数量少可能会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推测学习者在结论部分引用较少。第二,学习者有一定数量的引用,但由于z漏或者欠缺必要的学术论文规范的知识而没有将应该标记出来的地方标出来。故建议中国学者在进行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时要注意论文格式与规范,避免一些不应出现的错误,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质量。
(二)专家库和学习者库在英语学术论文结论部分人际互动型元话语的使用情况
如表1所示,在人际互动型元话语这一大类中,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用得多且差异显著(sig=0.002+),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模糊限制语和参与标记(两者的sig值均小于0.05)上。中国学者对模糊限制语和参与标记的使用量不及英语学者。这说明中国学者在农科科研论文写作中对人际互动型元话语使用不够恰当,缺乏与读者互动的意识。
1.模糊限制语
根据语料库搜索结果,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在论文结论部分用了更多的模糊限制语(sig=0.006+),差异显著。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数量上,本族语学者除论文结论部分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总体比例高于大陆学者外,其余各部分使用总体数量均低于中国大陆学者(徐江、郑莉、张海明,2014)。科研论文中,结论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通常需在前文所述的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在此部分提出新的命题,而根据Hyland的观点,模糊限制语可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命题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使论文作者为自己以及其他持不同观点者保留余地。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在动物科学等农科的论文写作中未能充分利用模糊限制语降低话语肯定程度,保护自己的观点。因而,为提高农科科研影响力,中国学者需在论文中恰当使用更多的模糊限制语。
英语学者与中国学者在高频词的使用上的差别不大,都用到了“may”“could”“would”“might”,但有所差别的是各自的使用比例,如在学习者高频词列表中,“could”在每万词中的数量为2526.12,是专家列表中相应数据的两倍多,这表明中国学者存在过度使用“could”的趋势。虽然同为模糊限制语,且这前五位多为情态动词,但这些词实则在使用上有着细微差别。以“might”为例,Hyland和Milton(1997)就曾认为,用“might”表达可能性似乎太弱而无法表达说服意图,从而使作者显得“模棱两可、缺乏自信或者幼稚可笑”。而根据上表,中国学者有过度使用“might”的倾向(861.18/每万词>759.15/每万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学者在对模糊限制语尤其是情态动词的使用上不够精准。这可能是因为中学是我国学生集中学习情态动词的主要阶段,大学基本不再涉及,然而中学英语教学由于教材等原因往往只是有选择性地对情态动词的用法进行讲解(程晓堂、裘晶,2007),加上情态动词的使用较为复杂,中国学者在后期英语论文写作中便容易误用。
2.参与标记
总体而言,专家库中的每万词频率高于学习者库,且差异显著(sig=0.000)。参与标记用于明显地建立与读者的关系,用于直接地与读者交流,目的在于聚焦读者的注意力或者将他们视作语篇的参与者,与读者建立某种直接的关系(鞠玉梅,2013)。这说明在结论部分,英语学者更加注重读者的参与,引导读者去思考,将其看作整个研究的一部分,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其更能接受自己的观点。从高频词(如“use,develop,increase”)来看,英汉学者都更倾向于使用动词。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学者在元话语上的差异,原因如下。教学过程中,对过渡标记,框架标记等极其显性的连接手段的过分强调可能导致中国学者比以英语学者更频繁使用这两种元话语。在语篇内部的连接上,中国学者可能较为缺乏以此引导读者阅读的意识,以及正确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方式,因此造成对内指标记和框架标记的使用不足。对自身研究成果过于自信,缺乏严谨性会导致模糊限制语使用较少。对读者的忽视会导致参与标记的使用不足。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各元话语的作用,避免对某几类元话语的过分强调而忽视其他元话语。中国学者也应尽量多阅读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习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在学术研究态度上,要尽量严谨,避免绝对,学会为自身研究成果保留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此外,应充分考虑读者,让读者参与其中,毕竟这关系到自己的研究能否为人所理解。
本文是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项目编号:2016313]。
参考文献:
[1]Hyland,Ken.Metadiscourse[M].London&New York:Continuum,
2005.
[2]Hyland,K&J.Milton.Qualification and Certainty in L1
and L2 Students’Writing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7,(2):183-205.
[3]Hyland,Ken and Polly Tse.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156-177.
[4]McEnery,T.&Wilson,A.Corpus Linguistics[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
[5]Yang,R.&Allison,D.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ving from Results to Conclus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3,(4):365-385.
[6]鞠玉梅.英h学术论文语篇中的元话语研究――从亚里士多德修
辞学的角度[J].外语研究,2013,(3).
[7]徐江,郑莉,张海明.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
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科技》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