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语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保护;理论实践
文物古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是现代人们研究和瞻仰历史文化艺术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非常重要。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和历史文明,因此中国的文物古建筑数量非常的众多和庞大,因此,我国的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1、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周围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
周围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物古建筑的变化,因此,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保护部门要想很好地开展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首先,应当从文物古建筑的作为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入手。好的环境能够帮助历史文物古建筑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而坏的环境则可能影响到文物古建筑在时间的流逝中被人淡忘,变成残垣断壁,遭到很大程度上的破坏。以北京的“故宫”和历史上的“洛阳古城”这两个文物古建筑为例,北京的故宫由于周围环境的优越和人们保护意识的传承,历代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而历史上的洛阳古城由于周围环境的恶劣,比如说战争、偷盗等,在很久之前就被人所淡忘、烧毁,因此,文物古建筑的周围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历史文化氛围是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外在表现之一,也是增强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保护非常重要。相关文物古建筑保护部门可以通过完善相关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文物古建筑管理等方法来有效地保护和留存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达到有效地保护历史文物古建筑的目的。比如说对于一些历史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千年古镇一类的文物古建筑,如安徽的“宏村”,宏村是徽派建筑最为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相关文物古建筑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其管理和保护,保留其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氛围。
2、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历史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
文物古建筑的历史原状和历史信息是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因此,相关历史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历史文物古建筑的历史原状和历史信息的保护,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和增强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效果。历史原状是文物古建筑所代表和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文明的最为直接外在表现,是现代人们研究和瞻仰相关历史文化和历史文明的最为有效地方式之一。如果历史文物古建筑失去其本来面貌和原状,那么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将无法传承下去,后人也将无法很好地保护和记忆,最终可能会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而为人所淡忘,失去其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比如说以现存的“秦始皇兵马俑”这一历史文物古建筑为例,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在进行相关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时,切不可因为发掘过程中有相关的兵马俑有破损的现象而使用现代的沾和工具或者其他的现代工具对其进行粘贴、重塑一类的工序,因此这种手段很有可能使其失去其原有的历史原状。另一方面,相关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部门应当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保护。文物古建筑中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现代文物古建筑研究人员研究和考察相关历史文化和历史文明的重要信息来源,对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意义。因此,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应当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保护。比如说以苏州的“留园”为例,苏州的留园在历史上原本是私人的园林,园中收藏有很多的古代历史文献和字画,这些历史文献和字画中承载和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为相关文物研究人员提供非常有利的帮助。因此,相关历史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部门应当积极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保护。
3、加强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修缮与日常保护工作
我国的文物古建筑很多都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和时光的洗礼,许多文物古建筑在岁月的长河中被风吹日晒、地壳运动、历史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变得破旧、残缺不全,为了保护相关文物古建筑的长期存留下去,不会因为破损而出现坍塌、毁坏,相关文物古建筑的管理保护部门应当积极加强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修缮和日常管理工作。首先,加强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修缮工作管理:第一,对于损坏程度较为严重的古建筑结构需要对其进行大修,尤其是承重的房梁、关节等结构,需要对其重点进行加固,增强古建筑的稳定性。第二,对于损坏程度较轻的文物古建筑进行逐个修缮。比如说产生位移、弯曲、小部件破损的文物古建筑结构,在充分保留其原来文化设计理念和本来面貌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修复、规整。然后就是加强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日常管理保护工作:第一,文物古建筑的日常安全管理。我国许多文物古建筑都是木质结构,这些木质结构的建筑很容易受到水、潮湿的侵蚀而产生松化和腐烂,或者由于过度干燥而容易产生火灾等安全隐患,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其日常的安全管理,比如说通风顺畅、保持适度的干燥等措施。第二,文物古建筑的定期的清洁非常重要。文物古建筑很多时候如果经历了长期的不清洁容易产生虫害、破损等危险现象,文物古建筑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物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日常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相关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周围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以及历史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同时加强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修缮与日常保护工作,从而促进我国文物古建筑的历史长存。
参考文献:
[1]侯跃.关于梁思成文物古建筑保护的认识--以蓟县独乐寺保护为例[J].科技风,2015,(13):13-14;
[2]安丹丹.改善文物古建筑保护区划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步研究[J].城市规划与设计,2014,(20):20-21;
关键词:色彩;建筑设计,材料
1外饰材料
1.1石材
可以分为天然石材和人造石材两类,天然石材材质坚硬,颜色和纹理多样,易清洁,常用的有大理石和花岗石,花岗石材质坚硬,耐酸抗风化,一般用于较重要的部位如裙房、人口等处。人造石材主要指人造大理石和人造花岗石,属混凝土范畴,品种较多,主要有水泥和树脂型人造石材,还有水窘石饰面板、水泥化砖等,其中树脂型产品光泽好、颜色鲜艳亮丽,水磨石饰面板表面光滑,花色品种较多,根据选用水泥、碎石粒的特点而定,水泥化砖常用作铺地材料,耐久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如图1,将同一种材料粗加工和磨光,使粗加工的毛面呈现细小颗粒的漫反射,如同蒙上一层灰尘,而磨光面呈微晶状表面,深暗的底色得以充分显现,利用同一种材料的质感色差作表面装饰。既富有变化又十分和谐,图2,赖特在1938年和学生亲自动手建筑的别墅。由于建在亚利桑那州沙漠地带的红色火山岩上,赖特聪明的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天然石块叠垒台基,这些石块部分地一直延伸为墙壁,保持天然的情趣,巨大的木质构架直插地面,表面粗加修饰,让木材的肌理从片片暗红色中透出,强调了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帆布顶盖也未加色彩油饰,种种粗砺的处理,体现了赖特有机建筑像从“地下长出于阳光之下”的自然追求,整个建筑静静地匍甸在地上,从材质到颜色完全与基地融成为一体。
1.2玻璃制品
玻璃制品具有透光、透明、隔热、保温等优良性能,所以在建筑上广泛应用。尤其新型玻璃的出现,如安全玻璃、保温绝热玻璃、镭射玻璃和玻璃砖等拓展了其应用空间,也提高了建筑的表现力。除了门窗外,也用于外墙作幕墙,屋顶、雨篷及栏杆等部位,上海大剧院使用一种新颖的印刷净白玻璃,将幕墙玻璃自上而下印满由小到大的细密的白色圆点,使建筑外观白天有一种轻纱笼罩的朦胧透明质感,而夜晚映出灯光,通体透明。由于玻璃砖强度高,隔热隔音又耐水以及良好的透光不透过视线等优点,很适合安静、隐秘场所使用。
1.3金属材料
由于合成高分子工业的发展,铝材、钢材等大量金属材料用于民用建筑中,金属罩面板材主要由不锈钢板、彩色钢板、铝合金板、镀锌钢板、镀塑板等,其共同点是安装简便,耐久性能优越,装饰效果良好,从视觉感受来讲,建筑一改土木石等传统材料的面貌,有机器工艺的光泽、精确和力度,如法国巴黎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采用铝材装饰包裹内部的混凝土结构,整个就像一张皮一样伸展开来,组成极具韵律的图案,闪耀着金属特有的光亮。如鸟巢,主体由一系列辐射式门式钢桁架围绕碗状坐席区旋转而成,空间结构科学简洁,建筑和结构完整统一,设计新颖,结构独特,为国内外特有建筑。
1.4外墙涂料
外墙涂料作饰面是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特点是只改变色彩并不改变墙面的质感,多见于大量的住宅或厂房,也用于商业建筑、办公建筑等。
1.5其它材料
陶瓷制品,常见的有釉面砖、外墙贴面砖、地砖、陶瓷锦砖(俗称马赛克)以及仿古建筑中常用的琉璃瓦等,水泥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采用水泥,彩色水泥等作面层,另一种是表面处理,比如拉毛,压花灯达到装饰效果。2内饰材料
2.1内墙材料
常见的有各种品牌的内墙涂料,各种木质表面的型材和胶合板,天然石材(大理石,花岗石等),玻璃制品(镜面玻璃、彩色玻璃等),石膏板材,陶瓷制品(面砖、墙面砖、陶瓷质壁画等),织物类(挂毯、装饰布等),壁纸与墙布等。
2.2地面材料
主要有:木地板、地毯、塑料地板、天然石材、人造石材,陶瓷地砖、地面涂料等。
2.3顶棚材料
根据防火规范要求,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房间,现在常用的吊顶材料为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和铝合金吊顶,饰面板材还有矿棉水泥板、矿棉板、钙塑板、玻璃棉装饰吸音板等,在防火要求不高的场所,胶合板、PVC塑料板、壁纸装饰天花板等仍在继续使用。
从材料的特点看,木材导热性低,手感好,纹理漂亮,颜色温暖,质轻,易加工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是优良的装饰材料。木地板,木墙裙广为流行,历久不衰,而且采用木材装修的室内效果,温馨舒适并带有原始的质朴感,由于天然石材(花岗石、大理石)有自然的情趣,耐久性、耐磨性好,容易与室外环境相联系,有个过渡,增加统一性,所以。在一些公共场合用的机会也较多。较之其他材料,纺织品手感柔软,使用舒适,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那么,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应如何来统一色彩和材料的关系呢?
我国高等职业建筑艺术教育,一直是参考高等学校建筑教育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教学体系的某些局部虽有所变革,但并非根本性的改变;关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也仅仅是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展开,其局部的优化并未带来高职建筑教育的整体优化;近年虽在广泛开展如何在教育中鼓励创新发展个性的讨论,并进行有关课程改革,但整个建筑教育体系仍未改变。封闭的格局、呆板、僵化的体制,抑制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教师教学的惰性状态以及教育与社会脱节、教学内容陈旧、不重视实践、缺少交流机会、缺少协作精神的现象依然存在。
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教育在经历几个世纪以后,已从学院派形式化的封闭、僵化教学模式向追求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发展。经验表明,作为建筑教育稳定发展基础的主干专业设计课的师徒技艺传承关系虽没有根本改变,但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越发重要,如欧洲一些国家:英、法、德等国的某些建筑院校发展继承了传统的“师徒制工作室”,强调低年级至高年级共同组织成纵向学习小组,由教授、建筑师、工艺美术师领导的各专业组共同指导。日本建筑院校普遍实行的本科高年级与硕士研究生的纵向组合,进入教授负责制的研究室共同学习和研究,也很有特色,香港大学建筑系打破各年级之间的“围墙”,促进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建筑系内联网,使不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浏览所有相应课程的全部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高等职业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育体系的研究将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建筑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天性中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它将主要体现在开放的教学组合、开放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技术知识体系等几个方面。这种体系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的教育进程,要求提供最优的教育体验,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方法。
二、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的实践
根据高职建筑艺术专业特点和本世纪建筑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打破旧有的教学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探讨开放式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开放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其核心是:建筑艺术类专业主干设计课,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纵向组成的教学班,设计专业教师纵向组成的课程梯队指导组和相关专业人员(包括建筑师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横向参与,建立一种纵向为轴,横向展开的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体系。
1.建立开放的教学组合
(1)组合优化的教师群队。由专业教师纵向课程梯队与打破教师专业界限、相关专业横向参与,包括聘请职业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工艺美术师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管理部门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而组成的专业开放式教学指导组织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的“优化的教师群”,设计主干课的教学由各学科联合作业,在落实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面向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整体建筑教育效果。
纵向教学班与纵横结合优化的教师群构成的建筑教育过程组织方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师徒制工作室”,是继承而不是简单的回归,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革和发展。更通过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动态管理,改变设计课教学师生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中扩大学生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和增加思维交流的机会,寻求一条能使学生天才充分发挥、真正提高创造力的途径。
(2)纵向间的教学班组——“工作室制”。“工作室制”即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研究和实体创收的教学、科研统一的教学班组制。“工作室制”实行将高低年级的学生按班级或专题小组组织成纵向临时“班组”在一起上同一专业技能课,在高、低年级学生实现各自技能训练的目的(理性和感性)的同时,加强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专业思维、实践交流与合作意识。研究师生合作的开放式教学与工作模式使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潢设计教学组织方式(以工作室为核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的,它
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教育过程,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懂得设计教育是终身教育,同时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与学习方法。
“工作室制”既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是产教结合、专业实体化、实现高职“双师”型教师授课的有利途径,同时,促进了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创造性教学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高效、竞争的教学局面。
(3)横向教学交流。建筑艺术类专业本来就有很大的共融性,这为专业间进行横向教学资源整合与交流提供了可能。对于建筑、规划与艺术设计专业间的横向交流应该站在大艺术、大设计角度围绕教学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设置。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业)建设等资源上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增进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加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突出各专业教学特点、特色,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专业教学理念和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建立开放的课程重组
(1)开放的“过程设计”。建筑艺术专业训练一般都有一个从构思、定稿、到完成正图的过程,以往成绩评定主要看“图面”的结果而定,“轻过程而重结果”的倾向十分明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认知、过程运作、过程表现,训练学生设计的构思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习惯,在过程中促进入的各方面能力成长,如独立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过程设计”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实际学习、训练过程中自我思维和行动潜能的发挥或锻炼,对于培养建筑艺术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来说十分必要。实施开放的“过程设计”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优越的社会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多层面为其创造良好的土壤。随着对“过程”的重视,“过程设计”势必成为建筑艺术等研究的方向。
(2)相关课程的衔接与重组。全面协调专业主干设计课与相关理论课的关系,改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制定与全方位开放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课程设置适应新的师生共同工作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课程设计命题方法和教学要求,由传统的类别型命题转向问题化命题,让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是又要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钻研相应的技术知识。
{3)公开、公平、公正——开放式的设计成绩评定。通过建立开放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促进开放式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公开、公平、公正的开放式设计成绩评定细则,避免设计成绩评定的随意性、主观性、离散性。如:结合建筑艺术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采用以下方法就是体现成绩评定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积极尝试:评定设计的成绩分“设计——考试——答辩”三段落逐步分段分部评定,形成量终成绩:
a.整个设计阶段成绩以100分计算;
b,采用毕业设计考试形式的成绩以100分计算;
c.毕业答辩成绩以100分计算;
d.最终成绩由各阶段成绩按所定百分比折算(设计占30%,考试占20%,答辩占50%),然后转化为成绩等级。
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成绩评定,引入了“过程设计”观念,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每一阶段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共同打分,取平均值,毕业设计成绩来源于学生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综合素质体现。
3.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与支撑体系
(1)开放的讲座、学术报告、展出。现代建筑教育中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建立与开放式教学体系相匹配的,面向国际国内开放、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
建筑艺术各专业涉猎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各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兄弟部门和社会的交流,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对各专业知识的整合及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知识的全面化非常有利。
开放的活动要照顾到各专业特点,把长远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和他人结合起来,与有较好影响的人士定期合作交流,引进名师,建立专家人才库,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展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的学术研究、交流环境。
(2)社会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实行"2E作室制”的产学研教育模式,组建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研究室,形成由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副教授、青年教师、硕士生、本科生等合理配置的团体,综合负责本专业的教学、生产和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这样由设计院的工程师担任设计课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他们把工程设计的体会、经验融人到教学中去,不仅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种由建筑设计院统一组织安排,提供场所和项目,由具有“双师型”特征的团体人员共同指导,面向社会实际工程的实践,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得到了综合性的多方面锻炼。
论文摘要:建构性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化学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探讨,能使化学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问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予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绞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屙I生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耍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问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随机进入教学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人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4)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教学具有三大特殊性: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形成化学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中心;以化学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为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化学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化学教学方法变革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诸如: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去学习(支架式教学法),或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学习(抛锚式教学法),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随机进入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来促成学生主动建构的发生。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学进行《强弱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内容的教学,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设计了以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能力作为学习主题,即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首先将有关概念,如电解质、电解质的电离等概念作为预备知识,由学生总结归纳,然后让学生进行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实验,探讨不同的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情况,记录各种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讨论,抽象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在讲述《原电池》的内容时,可采取抛锚式教学法。开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瓣橘子上相隔0.5cm分别插入一小段铜片和铝片,把铜片和铝片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触耳机的两极,让学生听声音,然后展示干电池、纽扣电池等,引出课题《原电池》。这就是所谓的“抛锚”。然后直接告诉学生上述装置能产生电能,并提出问题:电能是怎样产生的呢?什么是原电池?但不直接给出原电池的装置,也不告诉学生原电池是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这就是所谓的“抛锚”。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几个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让学生复述实验现象,教师作评价,将学生实验结果为素材,再创设问题情景,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为什么呢?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原电池原理。
(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在正式的科学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或自以为相关的经验,依靠已具备的认知能力,力图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种解释并不一定合理,但也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认真考虑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使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区范围之内,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不断丰富、发展和改造自己的理解。例如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学生都有各自对能量的认识:钻木取火、水电站、风力发电、火力发电、森林着火、核能等。因此,在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能源是哪种能源?你身边接触到的最为常见的能源是什么样的能源?接着让学生亲自实验:点燃酒精、煤油、汽油等液体燃料,感觉火焰的温度;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感觉反应的热效应等。再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的各种能量变化的例子,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一知识的意义建构,得出“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集中在热量问题上”的结论。
(三)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学习情景实质上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对于化学这门学科,其内容有严谨结构,化学的现象和规律源于生活,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要创设与既定目标相符合的学习情境,首先要选择适当的素材,然后设计恰当的呈现方式。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化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例如《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为创设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环境,首先提出思考题: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判断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怎样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从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两方向进行研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如有条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作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从中得出同周期元素与同主族元素的结构、位置与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关系的结论。:
(四)重视互动的学习方式
【关键字】房地产开发;会计核算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以及《企业会计制度》中均没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规定,笔者根据新准则的要求结合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安装工程费”的核算所使用的会计科目、核算程序做如下介绍:
一、应使用的主要会计科目
1.原材料。本科目核算房地产开发企业库存的各种材料设备,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工程设备、外购半成品(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实际情况,可在本科目下设置“库存材料”、“库存设备”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再按材料设备的保管地点(仓库),材料设备的类别、品种和规格等进行明细核算。原材料的主要账务处理:(1)企业购入并已验收入库的材料设备,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贷记“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科目,按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借记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2)自制并已验收入库的材料,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贷记“开发成本”科目,按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借记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3)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材料,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借记本科目,按实际成本,贷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按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借记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4)生产经营领用材料设备,借记“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原材料”。(5)企业拨给承包单位抵作预付备料款或预付工程款的材料设备,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原材料”。(6)出售材料结转成本,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7)发出委托外单位加工的材料,借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贷记“原材料”。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
2.应付账款。本科目核算房地产开发企业因购买材料物资(含设备)和接受劳务供应等应付给供应单位的价款,以及因出包工程应付给工程承包单位的工程价款。本科目应按应付账款类别设置明细科目,如“应付购货款”、“应付工程款”等,并分别按供应单位和承包单位的户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应付账款的主要账务处理:(1)企业购入材料物资发生的应付账款应按全部金额,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本科目。如果上述物资的货款已经预付,则应将预付的货款自“预付账款”科目转入本科目,借记本科目,贷记“预付账款”科目;支付货款时,应扣除已付的货款;偿付的货款,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企业接受供应单位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付款项,应根据供应单位的发票账单,借记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支付款项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3)企业与承包单位结算工程价款时,根据经审核的承包单位提出的“工程价款结算账单”结算工程款,借记“开发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扣回预付工程款和备料款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预付账款”科目。支付给承包单位工程款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4)企业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抵付应付账款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票据”科目。
3.预付账款。本科目核算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工程合同规定预付给承包单位的工程款和备料款,以及按照购货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购货款。预付给承包单位抵作备料款的材料也在本科目核算。本科目应设置以下两个明细科目:(1)预付承包单位款。(2)预付供应单位款。预付账款的主要账务处理:(1)企业预付给承包单位的工程款和备料款,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2)拨付承包单位抵作备料款的材料,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等科目。(3)企业与承包单位结算工程价款时,根据承包单位提出的“工程价款结算账单”结算工程款,借记“开发成本”科目,贷记“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科目,同时从应付的工程款中扣回预付的工程款和备料款,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本科目。(4)企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货款,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收到所购物资的发票账单,根据发票账单的应付金额,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同时将预付的货款自本科目转入“应付账款”科目,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本科目。预付账款不多的企业也可将预付的账款直接记入“应付账款”科目的借方,不设置本科目。
4.开发成本。本科目核算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土地、房屋、配套设施和代建工程的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企业对出租房进行装饰及增补室内设施而发生的出租房工程支出,也在本科目核算。出租开发产品经营业务中发生的按月计提的出租开发产品摊销等可直接计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不通过本科目核算。企业为进行资金的筹集等理财活动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以及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应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在本科目核算。企业在土地、房屋、配套设施和代建工程的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配套设施费和开发间接费用等。企业发生的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和建筑安装工程费等属于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本科目(有关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项目中);应由开发产品成本负担的间接费用,应先在“开发间接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月末再按一定的分配标准分别计入有关的开发产品成本。开发成本的主要账务处理:(1)企业开发的土地、房屋、配套设施和代建工程等,采用出包方式建设的应根据承包企业提出的“工程价款结算账单”承付工程款,计入本科目(有关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项目中),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科目“。(2)企业开发的土地、房屋、配套设施和代建工程等采用自营方式的,发生的各项费用可直接计入本科目(有关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项目中),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料”、“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已经开发完成并验收合格的土地、房屋、配套设施和代建工程,应及时进行成本结转,月终结转成本时,按实际成本,借记“开发产品”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的期末余额为在建开发项目的实际成本。
二、”建筑安装工程费“的核算程序
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安装工程费“核算的一般程序是:(1)施工单位根据合同约定,缴纳履约保证金。(2)开发商根据合同约定,支付一定的工程预付款、备料款。(3)开发商购买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等甲供材料,并供应到施工现场。(4)施工单位报送”已完工程形象进度“,并提供”工程价款结算账单“。(5)向施工单位结算甲供材料价款,抵作工程进度款。(6)开发商根据应付工程款扣除预付工程款、甲供材料价款后支付工程进度款。(7)办理工程结算,除预留工程保修金外,支付工程尾款给施工单位。
关键字:建筑施工;混凝土;温控;裂缝;防裂;措施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the concrete is increasingly used in high-rise buildings, followed by a technical problem of concrete structure cracking, especially in the main structure part of the building. If the cracks can not be prevent timely, it will cause deadly hazard to the whole project structure, which is not alarmist. Therefore, we should apply thetemperature control and crack prevention technique of large volume of concrete into practical construction to find the best measures to prevent crack.
Key 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ncrete; temperature control; cracks; crack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3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而作为我们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不断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建筑技术日益娴熟,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建筑奇迹。混凝土结构自身刚性大、承重性强、施工快速简单,因此现在建筑应用最多的就是混凝土建筑结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在混凝土凝固过程中出现的受热不均匀、水气化等问题,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严重甚至出现变形。如果不能很好预防此类事件发生,不仅影响建筑整体美观性,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建筑整体的安全性,降低整体质量,因此如何更好对大面积混凝土温控以及防止出现裂缝措施就成了建筑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了解日常建筑中混凝土的种类以及特点
混凝土主要是由胶凝材料、颗粒集料以及水和其他外加剂、掺和料按照规定比例进行配比后均匀搅拌,凝固成型,进而硬化而形成的一种人工建筑材料。因为构成混凝土的各种材料基本都可以在当地取材,并且价格低廉,生产过程简单易操作,所以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成为现在建筑工程中重要的工程材料之一。我们平常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混凝土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两种类型,以下对这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钢筋混凝土: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与之共同工作来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质的一种组合材料;其特点是所用材料均可就地取材、耐火、整体性良好、耐长久性,并且相对钢结构更加的节约钢材,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出现裂缝,给建筑带来安全隐患。
预应力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施加外力就形成了预应力混凝土;其特点是抗裂性好、刚性强、节约材料、增强抗剪性、增强稳定性等,最重要的是因为对构件施加了预应力,所以能够大大延缓了构件裂缝出现,逐渐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混凝土类型。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尺寸大的混凝土,任何现浇混凝土,其尺寸达到必须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开裂硬性就是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是融合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的优点,因此我们国家在建筑工程中普遍使用大体积混凝土,虽然尽可能去减少构件开裂问题,但是它的开裂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建筑过程中仍然要采取有效的防裂措施,保证建筑质量。
二、建筑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
1、温差造成裂缝出现
温度差异是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因素之一,混凝土开始浇筑的时候,浇筑过程中大量的水会气化,由于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气化的水就会大量凝聚到混凝土内部而不能很好的散发出来,于是内部温度就会不断升高,和混凝土外的温度形成明显差异。混凝土刚开始凝固的时候,凝固性较弱,抗压性较差,温差造成混凝土内外部形成一定拉应力,于是就出现部分裂缝。另外在混凝土凝固完全后,需要将外部固定混凝土的模具进行拆除,在拆除过程中,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会出现一个明显差异,尤其是在较寒冷的地区,也会造成裂缝的出现。最后就是在混凝土内部气化的水散发不出去,温度不断增高,当混凝土开始凝固的时候,内部温度就会逐渐降低,这样前后之间也就形成一个明显温度差异,也就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建筑材料收缩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硬化不断加深,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收缩的现象,下面就是主要的两种收缩现象:
干燥性收缩现象:混凝土凝固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逐渐硬化最终凝固完全,如果处在较为干燥的北方或者干燥的环境中,混凝土中的水分会逐渐的向外发散,越干燥的环境发散越快,就造成水分加速流失。导致内部空间增大,造成混凝土由外向内进行收缩变形,造成裂缝出现。
塑性收缩现象:由于使用的水泥活性较大,造成混凝土温度增高,而混凝土泌水性差,整个表面水分蒸发量不大,混凝土就处于塑性状态。此时如果出现任何一点拉力,就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出现。而裂缝的出现使得混凝土内部面积增大,水分开始加快蒸发流失,恶性循环,导致裂缝不断增大。
三、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开展
1、对水泥水化热温度控制
要准确对建筑施工中大面积混凝土温度控制就必须要对水泥水化热进行严格的控制。首先在选材上要选择低热的水泥进行混凝土的配置;然后在水泥中掺入适当的煤灰粉末或者减水剂等材料降低水泥的水灰比,来控制水泥的塌落度;最后在混凝土配置前,将冷却水管道埋设到内部,可以通过冷水循环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降低水化热现象出现,同时在较厚的混凝土中可以掺加20%以下的块石,一方面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另一方面又能节约一部分混凝土。
降低混凝土浇筑入模的温度
在重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入模过程中,能避开炎热夏季浇筑最好,如果因为工期原因不能避开炎热季节或者温度较高的天气,在不影响周边居民休息前提下,最好是选择在夜间凉爽的时候进行;或者采用低温度的水甚至是冰水来进行混凝土配置,不断对骨料进行各种措施的降温,从各方面降低混凝土的温度。
四、针对在建筑施工的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措施的开展
1、混凝土的配制中材料的控制
在混凝土配置和搅拌过程中,材料使用量的准确性很关键,只有确保使用材料的准确,才能对混凝土坍塌度进行准确的控制;同时在混凝土出机口进行温度降低,可采用冷风吹送降温或者加冷水拌和降温,以混凝土温度保持在摄氏六度左右为最佳温度。
外加剂加入的控制
通常加入外加剂作用就是为了减少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收缩开裂几率;通常会加入减水剂和引气剂,
减水剂顾名思义就是降低水灰比,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很大程度上减少开裂几率;而引气剂除了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还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因此在混凝土中加入引气剂能够防止混凝土裂缝在较短时间内出现。
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
如果能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极限拉伸强度,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密实度,从而减少收缩性,提高工程质量。首先必须从选材出发,选择合适的粗骨料同时严格控制含泥量,加强混凝土振捣次数;还应该注意在浇筑后及时将表面水分清理干净提高混凝土强度;最后要在各衔接处增加合理的配筋率,也可设置部分暗梁来分担边缘承受力,提高混凝土拉伸强度,控制好裂缝的发生。
总结
尽管现在我们国家的建筑技术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也建造了一批世人瞩目的恢宏建筑,同时在大面积混凝土防裂工作上也取得了骄人成绩。但随着混凝土的普遍使用,混凝土本身特征以及材料和天气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以及人为技术等原因,混凝土结构仍然会有裂缝的出现。因此只有对其产生裂缝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且针对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预案和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混凝土裂缝出现,不仅保持建筑物整体的美观,而且也大大提高建筑物耐久性和承重能力,提高整体建筑质量,更好的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仇文辉,刘国贤,王贵堂.大体积预拌混凝土的温度控制与防裂技术[J].甘肃科技,2010年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165页。
2、 皮朝纲主编:审美与生存棗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M],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3月第一版,第28页。
3、 参见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第一版第33页。
4、 参见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第9页。
5、 参见《辞海》(哲学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125页。
6、 参见韦政通编著:中国哲学辞典[M],台北: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6年3月31日,第227页。
7、 参见刘纲纪著:周易美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二、三、四章。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8、 据[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宋以前研究《周易》的著作仅有8部,宋代则剧增到63部。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四卷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的分卷情况看,宋以前包括《周易》本身分为第一卷,宋代易学就占据了整整的第二卷。书中指出“照《宋史·艺文志》著录,北宋解易的著作有六十余家。其中有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李觏、胡瑗、周敦颐、邵雍、王安石、张载、程颢和程颐等;有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如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他们都精通易学,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周易》的”(第二卷第5页)。还阐述了“易学”与宋明理学(书中使用的是“道学”)各学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卷第8页)。朱熹站在理学派的立场,对北宋以来的易学及其哲学的发展进行了一次大总结(第二卷第325页)。
9、 转引自《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498页。
10、 参见周敦颐《通书·诚上第一》《宋元学案》第482页。
11、 参见周敦颐《通书·顺化第十一》《宋元学案》第487页。
12、 参见张立文著: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第199-207页。
13、 [宋]张载著: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8月第1版,第7页。
14、 参见牟宗三著:《心体与性体》(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75-380页。另侯外庐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也有类似的观点。“‘太和’就是太虚与万物共存,并通过阴阳二气的感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是‘气’的存在及运动形态的总称,也是宇宙时间与空间的总称。”第103页。
15、 《张载集》第7页。
16、 《张载集》第24、376页。
17、 关于二程思想的差异性问题争论是比较多的。将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作重大分别的代表是牟宗三。可参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18、 程颢 程颐著:《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版,第29、30页。
19、 同上,第17、15、13页。
20、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3月第1版。第九十三卷,第2358、2359页。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以及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从词汇、句式和语篇三个方面对语言中的差异进行了研究。
一
阅读是一个较复杂的认知过程,它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一般分为语言因素和超语言因素,前者指阅读主体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后者则指阅读主体的认知能力、阅读技巧和习惯、语篇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的情况。
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把重点放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卜,因而外语阅读训练是一种逐词分析词意、逐句分析语法结构以了解句意的模式。不可否认,在外语学习的起步阶段,这种训练模式有它积极的一面。然而,在语言材料中的生词量以及句子结构的复杂度适中的情况下,仍然时有不解文意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阅读主体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国外对阅读理解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阅读教学上反映为三种模式:(1)“自下而下”(bot-tom-up)模式:强调低级地对字词的理解以获取对全文的理解;(2)“自上而下”(top-down)模式:强调阅读主体的背景知识在理解中的作用,认为阅读是一个主体的背景知识对语篇不断选择、预测和证实的心理猜测过程;(3)“交互作用”(interactive)模式:认为阅读理解既是对语言文字的低级处理过程,又足『蒯读主体的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过程,“图式”(schema)是阅读理解的奠基石。
图式理论(Schematheory)强调背景知识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阅读理解研究的新方向。背景知识是已知的知识,存储于大脑中,称为“记忆图式”。在阅读时,理解语篇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使用背景知识填补文中未叙述的,非连续的事实空白,使其连续,使语意丰满、连贯,同文中其它信息连成统一体,顺利完成理解过程。
在阅读外语语篇时,所缺乏背景知识主要是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主体会因无法填人或错误地用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填人理解中的事实空白,而严熏影响他们对语篇的正确理解,一般表现为阅读缓慢、曲解原文、理解不全面等,尤其是不能做出准确的推断和预测。例如,在对《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由于缺乏对圣诞节这一西方传统节日的了解,尽管他们可以接受节前许愿这一情节,却不理解壁炉旁悬挂长袜这一做法,对文中提到“chimney”一词也感到困惑。这就是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所以,在研究影响阅读理解的诸多因素时,不能不注重文化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二
在我国目前一个阶段,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注意,而语言和文化本来就有着渊源而密切的联系。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在《语言论》中把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所做和所想的是什么”。后来的学者把文化分为“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两类,前者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科技成就等集中反映人类文明礼貌的各方面;后者把文化看作一系列的特征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相互关系等。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而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不断将自己的精髓和特征注入到语言,使语言带有文化中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特色。
某一民族的成员在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掌握本民族的语言。而不同民族所拥有的文化是不同的,他在学习其它民族语言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异于本民族的文化,受到新文化的干扰。这种干扰多由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的“小写字母的文化”产生。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进行语言符号(词汇、语法等)的教学,还在于培养在一定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这一点现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已把包括文化素养在内的交际能力列入外语能力要求中。前苏联从70年代起也大力开展文化与语言的研究,开设了一门重点在于语言单位的文化内涵研究的学科:语言国情学。通常,这种文化差异可以从词汇、句式和语篇结构上进行分析。
三
对语篇中的词语的理解是理解全篇的起点和基础。书面的词语在物质形式上实际是一些图形符号(symbo1),语义学认为这些符号和符号的所指物(ref-erent)共同构成词语。而词语的涵义则建立在符号和所指物的对应关系上的。理解词语的过程是一个认知主体在看到符号后联想到所指物的过程。显然,符号和所指物的对应好坏直接影响着对词语的理解,一旦对应关系未建立或错误建立,主体就会错误地理解词语的涵义。然而,传统的词汇教学要求学习者简单地按生词表熟记单词拼写以及作为这个单词词意的一个或几个中文词语。这样.学习者的理解过程是由英文符号到中文符号,再由中文符号映射到实际所指事物的过程。于是,受母语中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学习者无疑会在理解过程掺入附着在这个中文词上的汉民族的文化,使外文词语错误地指向含有中文文化的所指物上。有时,两种词语的词义和它所带有的文化色彩是相同或相似的。以英语里的“f0x”与中文的“狐狸”为例,两个词除了指一种动物外都隐含“狡猾”的意思。然而,有些却大相径庭,如”dragon”与“龙”。
中国人习惯把龙视为权力、吉祥的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被看作一种神秘的,邪恶的怪物。再如,“suburbaninhabitants”与“郊区居民”。中文里一般把郊区与偏僻落后相联系,“郊区居民”于是指那些社会地位不高,收入有限的人。而在欧美,由于城市中环境污染,交通拥护等问题,有钱人往往迁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郊区居住,所以“suburbaninhab.itants”指“住在郊区的有钱人”,与中文截然不同。再如,俄语里的“白桦”有喻指“祖国”、“俄罗斯少女”的意思,而中文里的这个词却没有附着这种含义。
所以,在词汇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用字母进行单词释义,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外语并补充该词可能隐含的意思,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 四
在句式结构和语篇组织上,这种由文化造成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西方语言往往以句子的谓语动词为中心,以主谓结构为主干层层扩展句内其它成分。动词(以及名词、代词等)复杂的形式变化涵盖了句子大部分的结构信息、功能信息,甚至语义信息。以英语句子为例,谓语动词不仅表意,在形式上还表示了时态,主谓施动关系等,而且还和其它非谓语的动词在形式上严格相区别,规定非谓动词只能用相应的非限定形式,因而动词有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之分。有些语言(如德语)把这种词形上的曲折变化扩大到名词、代词上,使在句中充当不同成分的名词、代词有多达四种格式的变化。因而,西方语言大部分句子可以从形态上看出各成分之间的层次组合关系。
虽然中文句子的基本结构同大多数的两语一样是主谓(宾)结构,但最基本,最明显的差异在于中文句子重意合而非重形合,它可凭借词序以及词语的内在意思反应句中各成分的关系与层次。而且中文句子的谓语动词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曲折变化,对时态与主、被动关系的表示往往通过加词解释或通过下文暗示如“我将要吃饭”和“我吃过饭了”;以及不分主、被动关系的句子,如“一间屋住两人”与“两人住一间屋”;甚至省略谓语“八人一桌”与“一桌八人”。
了解这些差异会使阅读者习惯外语句式的特点,重视句中动词、名词等在形式上所传递的信息,更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七单元时,就应注意文中现在时、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的交替变化。在句中不出现时间状语的情况下,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此外,在句子之问的联系上,西语注重形式,要求恰当地使用连词,而汉语中要求并不严格,只要句间的内在逻辑意义关系明显,允许仅用逗号连接句子。比较下面两个中英文句子“Let’Sgohome,asit’Slate.”和“已经晚了,我们回去吧。”不难发现,表示原因的连词as在中文里被省略了。这是因为中文认为两小句(clause)之问的因果关系已由句意传递明确了,省略后反而显得简洁。中文里这种流水句很常见,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文中没有一个表示关系的连词,描述似乎有些零乱,却通过最后一句收住前文,点明文旨。这种句子的结构差异本质上反映了西方民族采用焦点透视的思维方式以及中文的散点透视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是阅读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中西语言在语篇组织的模式上也有一定差异,这也体现了中西文化在思维上的不同。以英语为例,其语篇组织模式为线性,而汉语的模式是螺旋式的、迂刚的而非直接的模式。国外学者MichaelHoey等人以论说明类文体为例研究了语篇结构模式的特点,总结了以下三种模式:(1)概括一具体型(gen.erA-specificpattern);(2)对照一匹配型(matchingpattenr);(3)问题一解决型(problem-solutionpat.tenr)。概括起来,英语的语篇组织特点是:先概括,后细节,先综合,后分析,先明确论点,再展开逐层阐明,注重形式上层次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