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围产期保健医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流动人口增加,海宁的孕产妇人数呈上升趋势,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海宁全市共有分娩产妇11725例,其中流动产妇有5287例,占总数的45%。流动孕产妇的围产期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近年来的流动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比本地孕产妇明显明显增高[1]。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流动人口的保健意识较差,对于孕产期的保健知识了解得少之又少,导致在保健过程中出现不主动求医、不遵医嘱、不配合医生治疗等现象,从而导致孕产期并发症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了解孕产妇对孕产期保健知识的需求和知晓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我们不定期地对孕产妇进行保健知识知晓率的调查,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孕产妇的保健知识知晓率普遍比本地孕产妇低,如孕前准备、孕期营养产后避孕等,尤其是叶酸服用、产前筛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更严重。
2原因分析
流动孕产妇保健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的原因分析:
2.1妇女怀孕年龄偏小,没有做好生育准备 在流动孕产妇中,有一部分人年龄偏小,往往不到20周岁意外未婚先孕,根本就没有优生优育的相关知识储备,而且由于没有达到法定结婚年龄,没有经过婚前检查和新婚宣教,对有关孕育方面的知识缺乏宣教。
2.2怀孕妇女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接受知识能力差 在流动孕产妇中,大部分文化程度低,以小学和初中为主要人群,接受知识能力差,在孕期和产时对其进行的面对面宣教和发放相关的宣教资料,孕产妇对于相关的保健知识往往是处于不理解或一知半解状态,宣教效果不理想。
2.3传统习惯占主导,保健意识差 海宁的流动孕产妇来自不同的地方,如云南、贵州、安徽、江西等地,由于有些地方文化比较落后,传统风俗习惯在孕产期保健中占着主导地位,在传统习惯与科学知识相冲突时,她们往往选择相信传统习惯。同时,在孕产妇和家属中,保健意识较差,孕期检查时只是关注胎儿的健康,往往忽略孕产妇自身的健康状况,所以导致在孕产期做宣教时,如定期开设的孕妇学校,她们往往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学习。
2.4资讯不通畅,缺少求知欲 在流动孕产妇中,绝大部分人群租住在农村和城郊结合部,缺少网络、广播、健康教育讲座等资讯服务,同时流动人员也是社区街道容易忽略的人群,计生人员和社区卫生保健员缺少对这些流动人群的关注和保健知识的传授[2]。另外,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她们缺少求知欲望,她们往往不会主动通过网络、书本或是向医务人员主动咨询等各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保健知识。
2.5居住地不固定,系统性保健不到位 部分流动孕产妇在孕产期间居住地更换频繁,无法在固定的医院进行相对完整的保健,导致在整个孕产期间医生无法给她们进行系统的围产期宣教,从而影响她们对保健知识的知晓率。
3预防措施
由于流动孕产妇对保健知识知晓率低,影响了她们在孕产期的保健质量,往往会导致孕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增高。因此,我们只有抓好流动孕产妇的宣教,提高她们的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水平,才能进一步做好围产期管理,减少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孕产妇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呢?
3.1及时掌握流动育龄妇女的信息 保健人员与街道、社区的计生人员及时沟通,能够及时掌握流动育龄妇女的信息,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妇女,在社区的组织下开展孕前保健知识讲座,发放相关宣传资料,传授优生优育知识,做好孕前准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2动员怀孕妇女及早到医院进行围产期保健 全市所有的妇科门诊医生发现早孕要求生育的妇女应及时做好宣教,建议服用叶酸片,在孕三月内去医院建立围产保健册,接受围产期系统管理和相关知识的宣教[3]。
3.3在孕期检查时加强对流动孕产妇的宣教,包括孕期营养、产前筛查、孕期自我监测等知识。由于流动孕产妇普遍文化程度低,门诊医生宣教时应更加耐心仔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面对面宣教,提高她们的接受程度。
3.4鼓励孕产妇和家属参加孕妇学校的集中宣教 由于流动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差,往往不会主动参加孕妇学校的培训,门诊医生应该建议提醒鼓励她们参加定期举办的孕妇学校,宣教人员应及时通知她们及家属参加孕妇学校[4]。在孕妇学校的讲座中能够吸收各种孕产期的保健知识,如母乳喂养知识、安全分娩知识等,从而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能够健康顺利地度过孕产期。
3.5加强住院期间的宣教 流动孕产妇在住院待产分娩期间,病区医务人员通过小班课集中宣教和一对一的床头宣教,加强对流动孕产妇的指导,如母乳喂养的方法与技巧,产褥期保健知识等,同时改变她们不科学的观念,做到科学育儿和科学保健。
3.6利用产后访视机会进行宣教 产妇出院后,社区卫生人员应及时进行产后访视,利用电话随访和上门访视机会,甚至在产后复查时对流动孕产妇进行相关保健知识的宣教,如成功地母乳喂养、产后避孕措施的指导等[5]。
流动孕产妇的宣教一直是我们宣教工作的难题,只有多方面的努力,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宣教工作做到位,提高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才能提高流动孕产妇的保健质量,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林毅途,徐雪琴,潘爱华,等.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临床医学工程,2014.
【摘要】目的:观察我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与围产儿低体重的关系,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01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并分娩的12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新生儿资料与正常妊娠组600例产妇新产儿结局进行比较,分析新生儿低体重的发生率与产妇健康情况的关系。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组120例中出生低体重儿发生率显著增加。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筛查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病情进展时酌情采取措施终止妊娠,可预防和减少新生儿低体重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发生。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围产期保健; 新生儿低体重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284-01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简称妊高症)是妊娠期特有的全身性疾病,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和保障孕产妇健康。[2】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反映新生儿成熟程度和营养状况,也是反映新生儿健康与决定分娩方式的重要指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为在我院妇产科2001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2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所娩出的新生儿,对照组:正常妊娠组600例产妇的新产儿。除外早产儿、畸形儿、多胎儿、巨大儿。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及统计学分析。
2结果见表
两组对照,妊高征组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
3讨论
3.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低体重儿的机理及危害:[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全身小动脉痉挛,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致全身脏器供血不足,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床呈粥样硬化改变、胎盘绒毛广泛梗死,导至生低体重儿的发生 。本院资料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低体重儿的发生率为14.5%(见表),远远高于正常组。[3]母亲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使胎儿宫内发育受限,导致小于胎龄儿的产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受限和母亲严重的妊高症,各种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因此加强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 对减少低体重儿的发生及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对预防新生儿成年后慢性疾病的发生也具有远期的意义。因此,妇幼保健人员和产科临床医生要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加强围产期卫生、营养心理方面的指导,定期观察孕产妇孕期体重增长幅度,早期筛查高危妊娠,及时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妊娠合并症, [5]国外专家研究,低出生体重增加成年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险性。
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要加强胎儿、胎盘功能动态监测,准确评估胎儿宫内的安危及出生后的存活能力,适时终止妊娠 。对病情危重,估计新生儿出生后可以存活的,应该剖宫产终止妊娠,尽早使胎儿离开宫内的缺氧环境,还可以迅速缓解产妇的病情,有利于患者妊高症指征降低或者消除。因此,加强围产期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建立高危妊娠管理并积极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妊娠合并症,可以预防和减少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子痫)的发生,可以有效地减少低体重新生儿的发生,从而减少围产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1 04
[2】 翁梅芬 金海菊5026名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浙江预防医学 20082O 5
[3]黄泽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围生儿关系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05
【关键词】国际疾病分类;医疗保健管理;新生儿
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基层妇幼保健院。为了解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住院患儿疾病构成,病种构成及来源,更好地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儿科临床、保健医师提供第一手原始数据[1],现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共收治1 134例次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统计室疾病分类报表及上栗县妇幼保健院疾病病种统计报表,按出院诊断的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研究对象为同期新生儿科收治的1 134例次住院患儿,占儿科住院患儿的29.03%。年龄: 10 min~28 d。>28 d转至儿科病房。
1.2 方法 在3年期间同期对新生儿住院患儿以不同系统的疾病按ICD-10编码进行统计分类并构成比运算。
1.3 结果 疾病分类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住院疾病顺序为:呼吸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消化系统疾病、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寒冷损伤综合征、败血症、新生儿产伤性损伤、新生儿性病等。前8位疾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5.7、4.2、2.7、3.9、10.2、7.3、3.0、8.9 d。从表1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占疾病总数35.5%,占发病率之首。
表2的资料列举了各系统有代表性的具体疾病的构成比。从表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中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增高、新生儿窒息中重度窒息的发病率下降。
另外,2005-2007年新生儿产伤性骨折分别有2、3、5例,新生儿梅毒有0、2、4例,均有上升趋势。
2 讨论
本研究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 -2007年3年同期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疾病分类分析,从统计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2.1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占疾病总数35.5%,仍占各系统之首,且每年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主要是感染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的增加。这与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有关。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增加与本县地处山区,冬春季节阴冷、潮湿,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新生儿日常护理时应注意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避免交叉感染。随着早产儿出生率的升高,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自然增高,而早产儿自身免疫力有所下降,呼吸道感染增加,如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进新生儿暖箱,痊愈后出院。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 尽量降低早产儿出生率。
2.2 高胆红素血症病例明显增加[2]。3年发病率分别为14.9%、24.9%、27.5%。近几年本院新生儿科医生每天到产科母婴同室病区查房,严格按照新生儿随访制度,监测胆红素,及时治疗。需要换血的患儿及时转诊。
2.3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HIE发生率有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窒息中轻度窒息比例上升,重度窒息比例下降,新生儿HIE随之下降。近年来上栗县妇幼保健院围产期保健加强,产科质量提高,特别是定期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班后,本院起源于围产期疾病明显下降。但由于乡村未普及手法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窒息率、产伤性损伤仍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对下级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操作,做到人人过关。
2.4 随着生活水平及卫生条件的提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特别是加大对母乳喂养的宣教和人工喂养的指导后,腹泻明显减少。而传染病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尤其为新生儿胎传梅毒发生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孕期传染病、性病的宣教及监测,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新生儿母婴传播性病的发生率。
2.5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明显增加。由2005年0.25%升至2007年2.54%。新生儿败血症的增加主要是早产儿中败血症例数增加,与早产儿出生率、院内感染、试验室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早产儿发病率由2005年5.98%升至2007年10.7%。其中早产儿败血症有2例是院内感染。由本院抽血做血培养送至省级单位检查。
因此,今后医院在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设备建设上应考虑到疾病构成的梯次,调整医师的专业方向,加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常规及抢救,要突出对呼吸系统疾病、围产期的某些疾病以及传染系统疾病的研究,增强处置能力,加强围产期以及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提高综合素质,以推动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整体医疗保健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并发症; 结局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13-01
妊娠期糖尿病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发现或出现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取决于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病情重或血糖控制不良,对母儿影响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本文对我院96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母儿并发症和结局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分娩产妇5863例,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均无糖尿病史及内科合并症)96例,占1.64%。年龄最小20岁,最大46岁,平均34岁,初产妇64例,经产妇32例。
1.2 方法
1.2.1 OGTT和餐后2h血糖测定及诊断标准:(1)妊娠24-28周2次空腹血糖≥5.8mmol/L或50g葡萄糖筛查试验(50g葡萄糖溶于200ml水中,2分钟服完),其后1小时血糖>7.8mmol/L,为糖筛查阳性,需进一步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孕妇测定OGTT的前3天正常饮食,禁食8~14h后查空腹血糖,然后服葡萄糖75g(将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10分钟服完),自开始服糖水计1、2、3小时分别抽取静脉血2ml测血糖值。OGTT的判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mmol/L,1h≥10.3mmol/L,2h≥8.6mmol/L,3h≥6.7mmol/L。3项中2项以上达到标准为GDM;(2)餐后2h血糖为测定3餐后2h血糖值,控制标准<7mmol/L[1]。
1.2.2 确诊病例先饮食控制,不理想者住院正规胰岛素治疗,并用微机自测末梢血糖,调整胰岛素量,能依从者分为A组51例,不能依从者或妊娠大于36周诊断,失去治疗时机分为B组45例。
1.2.3 统计学方法 用x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母儿并发症比较:B组母儿并发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B组两例酮症酸中毒其中1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羊水过多、巨大儿、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
表1 两组母儿并发症比较
P<0.05
2.2 两组分娩方式、围产儿情况,见表2: 分娩方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A组剖宫产病例大多是为社会因素;B组剖宫产病例由于并发症或胎儿因素终止妊娠。A组两例围产儿死亡均为脐带异常所致。B组8例围产儿死亡其中3例为畸胎。B组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明显高于A组。
表2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情况
3 讨论
3.1 妊娠期糖尿病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发现或出现糖尿病。发生率世界各国报道1%~14%,我国发生率1%~5%,本文1.64%,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2]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病情重、血糖控制不良者,对母儿影响极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早产、难产、产道损伤、手术产几率高,胎儿畸形、胎儿窘迫、死胎发生率高。
3.2 做好围产期保健的宣教,提高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认识,加强围产期孕妇管理,规范产前检查常规,早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及时治疗,尤其是对农村孕妇、流动人口、有不良孕产史者,更应及时进行围产保健,及时诊断,不错失治疗时机。
3.3 系统规范的监测和治疗 确诊病例饮食控制血糖控制不良者,要住院,和内分泌科医生共同制定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血糖、肾功能、血红蛋白含量,同时进行眼底的检查。由于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未接受孕前饮食指导,孕早期血糖往往控制不良,血糖升高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升高。Combs等[3]报道,孕14―20周糖化血红蛋白增加者妊高征发生率增高,因为血糖升高加重了微血管病变,全身微血管病变使血压升高、蛋白尿、水肿,最终导致妊高征。
3.4 加强围产期的监护 妊娠28周后除对血糖等监测外,28-32周行三围彩超检查胎儿心血管系统,32周后每周产检一次,胎心监护一次,注意胎儿发育、羊水情况、胎儿成熟度、胎盘功能的监测。若血糖控制良好,无合并症,胎儿宫内状况良好,可等待38-39周自然分娩或终止妊娠。妊娠期糖尿病本身不是剖宫产指征,有并发症、胎盘功能不良、不良孕产史,应放宽剖宫产指征。因此,做好围产期保健,密切监测和控制血糖,加强围产期监护,能预防、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母儿的结局和预后。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2.
[2]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
【关键词】 孕产妇; 死因; 围产期保健
本文对威远县人民医院1995年至1997年121例孕产产妇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我县农村围产期保健工作重点,提出降低我县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威远县人民医院、威远县第二、三医院及乡卫生院1995年至1997年共121例死亡孕产妇。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年龄20~42岁,20~29岁108例(89.3%);30~39岁11例(9.1%);≥40岁2例(1.6%)。
2.1.2 文化程度 小学68例(56.25%);初中37例(30.6%);文盲7例(5.8%);高中及以上9例(7.4%);文盲和小学文化共占62.0%。
2.1.3 居住地区 农村114例(94.2%);城市7例(5.8%)。
2.1.4 孕产次 孕次1~17次,大于10次4例,平均2.2次;产次0~8次,≥3次产的13例,占10.7%,平均1.6次。
2.1.5 妊娠计划性 计划内妊娠99例(81.8%);计划外妊娠22例(8.2%)。
2.1.6 保健措施 无产前检查者50例(41.3%);产前检查1~3次者41例(33.8%);3~6次者26例(20.7%);≥7次者5例(4.2%)。前二者共占75.1%。
2.1.7 死亡时间和分娩方式 孕期死亡8例(6.6%),其中早孕吸宫术后感染1例,异位妊娠1例,中孕自然流产2例,妊娠晚期死亡4例;胎盘早剥死亡112例(92.6%),其中中孕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引产后死亡1例,晚孕计划外妊娠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死亡5例,经阴道自然分娩91例,胎头吸引助产5例,剖官产10例。在106例分娩中,旧法接生86例(81.1%),新法接生20例(18.9%)。
2.1.8 分娩地点121例中家庭分娩84例(9.9%);乡级医院分娩14例(11.7%);中心医院分娩12例(9.9%),县级医院和保健院分娩6例(4.9%);职工医院分娩2例(1.6%);入院途中分娩2例(1.6%);在84例家庭分娩中,接生员接生48例(57.2%);乡村医生接生26例(30.9%);家庭成员接生10例(11.9%)。全部为旧法接生。
2.1.9 17例死亡乡级医院(14.0%);死亡地点50例死亡家中(41.3%);21例死亡入院途中(17.4%);死于中心乡医院15例(12.4%);县级医院和保健院13例(10.7%);职工医院2例(1.6%)。在84例家庭分娩中未就诊者30例(35.7%),请乡村医院诊治者23例(27.4%),死于入院途中的21例(25%),入院未不得及抢救6例(7.1%)。
2.2 死亡孕产妇高危因素 121例中有高危因素者65例(53.7%)。其中内科合并症15例(12.4%),多产(≥3次)13例(0.7%),妊高症12例(9.9%),异常孕产史9例(7.4%),过期妊娠5例(4.1%),产前出血4例(3.3%),双胎妊娠3例(2.5%),胎位不正2例(1.6%)其他2例(1.6%)。有16%的孕产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高危因素,在71例有产前检查的孕产妇中,有高危因素者36例,占50.7%,而产前检查仅发现高危因素者9例,仅占有高危因素者的25%。
2.3 孕产妇死亡率 我县1995年至1997年度孕产妇死亡分别为40例,37例,44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108.32/10万(40/36044),116.18/10万(37/31847),122.28/10万(44/35983),三年平均死亡率为115.59/万。
2.4 孕产妇死因构成。
2.4.1 孕产妇死因构成如下表所示。
2.4.2 直接产科原因和间接死亡比较,121例中死于直接产科原因者101例(83.4%),死于间接产科原因者19例(15.7%),原因不明1例。直接产科原因死亡与间接产科原因死亡之比为5.3:1。
2.4.3 孕产妇死罪顺拉 我县1995至1997年孕产妇死亡的前6位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产褥感染,妊娠合并心脏病,重度妊高症,羊水栓塞,妊娠合并肝病。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率和死亡原因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医院卫生和妇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降低阻截产妇死亡率是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县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产科出血,产科出血又以产后出血为主。本组产科出血76例,占孕产妇死亡的62.8%,其中产后出血67例,占产科出血的88.16%(67/76),而胎盘滞留和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分别为33例和14例,二者共占产后出血的70.2%,我县孕产妇死亡直接产科原因与间接产科原因之比5.3:1,高于全国水平3.2:1(P
3.2 降低我县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3.2.1 加强生殖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文化、交通和传统习俗影响,孕产妇普遍自我保健意识弱,在本组中,无前检查者占41.3%,产检1~3次者占33.8%,二者共占75.1%,而产检>7次者仅占4.2%,说明我县孕产妇保健意识缺乏,围产期保健工作者应从大卫生观念出发,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从各种途径进行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宣传,以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
3.2.2 健全三级保健网,及时发现和处理高危妊娠,对乡级不能处理的高危孕产妇及时转上级医院处理。本组有高危因素者53.7%,而产前检查发现者仅25%。这与保健服务面不大,自我保健意识差,保健服务者责任心不强,质量不高和三级保健网不健全,工作不协调有关。
3.2.3 提高农村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存在以下问题:①责任心不强,特别表现在乡级医院和中心医院忽略对产后出血的观察。本组有2例产后出血(子宫收缩乏力收起)和1例中孕引产后死亡均为医务人员在产后未予观察,而在产后10 h发现已经死亡;②第三产程处理不当,在33例胎盘滞留中,除7例未就诊外,而其余26例均请乡村医生诊治或乡医院医生诊治,胎盘滞留时间为1~21 h,平均(6.8±5.3)h,而其中20例均未及时处理,达77%(20/26)。在14例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中,无1例得到了子宫按摩处理。应强调第三产程应以10 min结束为宜,由于胎儿娩后出血多者应及时行人工剥离胎。基层医务人员掌握子宫按摩和人工剥离胎盘等适宜产科技术势在必行;③对失血性休克代偿期不能识别,对休克的处理方法失当,在67例产后出血中,45例就医,在休克代偿期均未得到适当的诊治,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休克的识别能力,可使许多失血口才得到挽救;④滥用催产素,在7例子宫破裂中,有5例在产前滥用催产素占71.4%,其中包括产前用10~30单位的大剂量肌注或静脉注射6例。可见广大基层工作者对催产素的生物学特征,适应证和使用方法无正确认识;⑤缺乏转诊常识,在30例乡村医生决定转诊中,有25例死于乡医院,且其中20例未来得及抢救即死亡,而另外5例再次由乡医院转至中心医院或县级医院,其中2例先转至中心医院后再转至县医院,共历时30 h。可见缺乏转诊一次到拉的常识,且所有转诊病倒均无医院人员护送;⑥对产褥感染病原菌认识不够,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在11例产褥感染中,所有病倒都得到治疗,17例均使用了抗革兰氏阳性菌药物。5例使用了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无一例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可见对产褥感染致病菌是以革兰氏阳性和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感染认识不够,且无1例达到广谱、足量、足疗程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闵行区围产儿死亡个案报表》所提供的资料及评审资料。围产儿死亡定义采用围产期I的标准\[1\],即在妊娠满28周至产后7 d内所发生的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均统计为围产儿死亡。将围产儿总数、围产儿 死亡数及死亡原因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后输入计算机,采用Excel 20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3 讨论
3.1 加强对外来孕产妇的保健管理
本文资料显示,2000—2011年闵行区的围产儿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变化趋势的形成主要与非本市户籍围产儿的死亡率下降有关。2000年围产儿死亡主要以非本市户籍围产儿为主,至2011年本市户籍与非本市户籍围产儿的死亡率差别不大。12年来非本市户籍围产儿总数大幅增加,而围产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20.08‰下降到2011年的3.16‰。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来上海从业的非本市户籍人口明显增加,非本市户籍的孕产妇也相应增多。闵行区地处城郊结合部,曾经一段时期很多非法接生点用低廉的价格诱惑这部分孕产妇去分娩,是非法接生点的高发区。从2004年7月开始,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安全,上海市陆续建立了10个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对低收人非本市户籍孕产妇平产给予一定的经济优惠措施,使其分娩费用不到时下住院费用的1/3,其中的差额用政府公共卫生费用补贴、慈善基金捐助、医院自行消化等三种方式解决,闵行区浦江镇医院是上海市首家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随着这项措施的实施,浦江镇医院目前成为上海市流动人口孕产妇分娩人数最多的分娩点,闵行区非本市户籍围产儿数从2004年开始呈跳跃式增长。由于闵行区政府对外来孕产妇保健管理的重视,给予财政上大力支持,在平产限价服务基础上还推出了首诊免费、专车接送等一系列服务,加强对外来孕产妇的保健管理,因而非本市户籍围产儿的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由于非本市户籍孕产妇大多数是文化水平不高、经济收入低的农民工,孕期保健意识差,流动性大,较难管理,一旦孕前有基础疾病不能及时发现,及早诊治,怀孕后发生妊娠合并症包括子痫前期或心衰、肝肾脑疾病、胎儿畸形等而死亡的围产儿数就明显高于正规产检者。因此,继续加强这部分孕产妇的管理,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如何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及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早发现、早诊治高危孕妇的诊疗流程,是今后围产保健需要探究的内容。
3.2 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及自我监护
2000—2011年闵行区围产儿死亡中,妊娠高危因素导致的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39.02%,因胎儿畸形引产、胎儿发育异常而发生的围产儿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20.64%。在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中发现,有些案例是由于医生未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或处理不当而导致严重结局的。目前因胎儿畸形、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围产儿死亡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可通过中孕期大畸形筛查而早期发现,并采取优生引产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因此,加强高危妊娠的监管力度,提高医生对异常妊娠的筛查、处理能力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根本所在。从围产儿死亡构成比看,死胎占65.72%,说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最重要的环节是加强孕期自我监护,而胎动计数至今仍是世界公认的自我监护手段之一\[2\],所以让每一位孕晚期的孕妇了解胎动的意义,指导她们掌握胎动计数的方法,及早发现胎动异常,及时就诊,可减少死胎发生。
在新生儿死亡中,因早产、胎儿窘迫等因素造成的新生儿窒息病例,由于家属对远期并发症的不可预知性或不能承受后期治疗的巨额费用而选择主动放弃抢救及继续治疗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原因不明的82例死胎中,无1例进行过尸体解剖。由于尸体解剖是明确诊断的有效方法,但费用偏高,加之农村风俗习惯的影响,使之目前尚无法成为了解病因的常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阻碍我国医学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对这些状况的改变必须依靠医学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的进步,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3.3 继续完善围产儿死亡专家评审制度
对每1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专家评审,讨论疑难病例,介绍抢救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从中发现问题,取长补短,彼此学习,有利于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围产儿死亡评审的真正意义所在。
4 参考文献
11一般资料本组43例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26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3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其他心脏病17例。其中心功能Ⅰ级6例,心功能Ⅱ级31例,心功能Ⅲ级6例。孕周34~41周。
12治疗结果本组43例患者,除1例发生心力衰竭外,其余全部治愈出院。自然分娩7例,占16%。36例均采用剖宫产结束妊娠,其中30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及术后PCA镇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护理干预内容
21协助获得适当的营养心脏病孕妇比一般孕妇应更需注意其营养的摄取。其需要增加适量的体重,以确保胎儿有足够的营养,但体重增加不可超过11 kg,以免增加心脏不必要的负荷。孕妇需摄取高蛋白、足够热量的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应少量多餐,不宜过饱。若孕前就采取低钠饮食,怀孕期间也需维持低钠饮食。不过血钠含量要能维持身体所需以供应胎盘,故怀孕期间,钠并不严格限制。孕妇按医嘱服用铁剂,可减少因贫血使心脏负荷增加的后果。
22心理安慰患者由于带病妊娠,多数心理负担较重,既渴望妊娠分娩成功,又担心胎儿受影响和妊娠分娩会造成病情恶化,常有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易受医护人员、家属等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工作中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关心、体贴、安慰、鼓励患者,耐心讲解妊娠期和分娩期有关保健知识和注意事项,提供有关目前身心状况及胎儿良好发育等资料,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各种疑问,以帮助孕妇树立信心。同时避免和减少家属、亲友的探望,交待陪人避免谈论易使患者烦恼、激动的事情,以保证患者有安定、舒畅的心理,保持妊娠期和分娩期持乐观态度。
23胎儿的监测每班监测胎心音,每天进行NST检查,每周监测腹围、宫高,并做好记录。指导孕妇及家属掌握自我监护技巧,每天早中晚分别数胎动次数,每次观察1 h。若胎动减少或频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同时配合B超,及时了解胎儿及胎盘功能。
24吸氧吸氧不仅可改善心脏病孕产妇的缺氧症状,还可改善胎儿宫内窘迫。一般常规给氧3次/d,每次30~60 min,流量3~4 L/min,如活动后有胸闷、心悸、气短、或胎心>160次/min或<120次/min,可立即给氧,发生心力衰竭时可持续给氧至症状消失[2]。
25预防心力衰竭的护理每天监测体温、脉搏、血压,测心率及脉率时要数1 min,每日清晨第1次晨尿后称重,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严密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嘴唇有无紫绀、气急、咳嗽或痰中带血等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如患者诉轻微活动即感胸闷、心悸时,应随时进行心脏听诊、测量血压,必要时给氧和心电监护,并及时通知医生;避免劳累、紧张、情绪激动和因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妊高征、心律失常等诱发心力衰竭。
26输液管理心脏病患者即使是心功能Ⅰ~Ⅱ级,大量快速输液,使循环血量骤增,也会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衰发生。对心脏病患者输液量应控制在1000 ml/d以内,最大滴速30滴/min,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和观察,根据临床表现及时调整滴速。
27休息与活动保证患者每日至少睡眠10 h,中午体息1~2 h。休息时保持左侧卧位和头肩高位,防止子宫右旋,减轻心脏负担。适当减少活动量,避免劳累。心功能Ⅲ级以上者,以半卧位或半坐位卧床休息为主。
28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产程开始即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每日开窗通风2次,减少探视,防止呼吸道感染,保持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做好会护理。3讨论妊娠合并心脏病属高危妊娠,直接危及母婴生命安全,是导致患者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产前检查,做好高危患者的管理及围产期护理,减少心衰诱发因素,尽早识别心衰早期症状,及时诊断治疗和精心护理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本组病例经过医生的精心诊治,护理工作的不断改进,43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无1例发生死亡。参 考 文 献
[1] 苏玉英.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围产期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823-2824.
【关键词】孕产妇个体化营养指导妊娠结局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1
母婴平安且孕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每一对夫妇的愿望,孕期营养是优生优育的重要部分,甚至关系整个民族的素质。孕期进行个体化营养指导,即对个体进行营养定量需求分析及指导,会对妊娠结局有何影响,本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及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研究组300例,均为2007年7月-2008年3月在我县分娩,孕期在我站产前保健门诊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对照组256例,同期在我县县直医疗机构分娩,进行常规产前检查未行个体化营养指导。
两组孕产妇年龄、体重指数无统计学差异,孕前均无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合并症,均为单胎初产。
1.2 方法
研究组通过调查膳食结构和活动水平,测量体成分和代谢状态,化验血液以及了解相关症状,全面分析饮食结构和习惯,个体化确定每种成分的需要量、安全范围及相应的摄入量,给出具体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调整方法及每种营养成分的安全补充范围,纠正不良的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并进行动态监测。
对照组定期行门诊检查,给予常规孕期保健知识宣教。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s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间孕产妇情况比较
研究组孕产妇贫血、羊水过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间剖宫产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间围产儿情况比较
研究组巨大儿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
3 讨论
近年来,产科医生和孕妇对孕期营养的重视日益加强,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等原因的影响,许多孕妇的膳食营养素摄入水平仍不尽合理,这将直接影响到孕产妇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2001年,黄醒华[1]等介绍了围产期孕妇营养定量方法,提出根据个体化代谢分析给孕产妇安全营养补充。通过如下方法:1)定量检测营养状态,诊断营养相关疾病;2)全面调查饮食结构,纠正不良饮食习惯;3)调查饮食配伍冲突,避免有害食品组合;4)确定营养安全范围,准确计算营养摄入;5)筛查环境危害因素,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孕期营养和出生结局之间复杂的关系强调孕期坚持彻底评估孕妇的日常膳食并进行个体化营养指导的必要性,从而改善出生结局[2]。我们的研究表明,孕期进行个体化营养指导,有效补充铁、钙、锌、维生素等营养素,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等营养物质,能够改善孕妇的体质状况,降低贫血、羊水过少、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控制胎儿体重、减少巨大儿的发生,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从而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黄醒华,陈宪英,肖菲.围产期孕妇营养定量方法.当代医学. 2001,7(3):57-59.
[关键词] 围生期孕产妇; 心肌病; 临床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4.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215-02
围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是指孕产妇在妊娠期间(多在妊娠最末1个月),或产后6个月内发生的心脏扩大或(和)心力衰碣的心肌病[1-2],多见于年长、再次妊娠或营养不良的孕产妇。PPCM不仅对孕产妇危害严重,而且对胎儿影响巨大,是妇产科与心内科严重疾病。为降低PPCM发生率,为预防和控制PPCM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本院 200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3例PPCM患者临床特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来源于平顶山妇幼保健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3例PPCM患者病案资料,产前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史者21例,产后发生子痫6例,产后出血16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限制活动量,卧床休息,限盐、限入液量,保持出入负平衡,给予规范的纠正心衰治疗,包括利尿剂、洋地黄制剂、血管转换酶制剂或血管转换酶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扩张剂及抗凝药的应用,待心功能纠正至Ⅲ级后给予美托洛尔,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严重病例静脉用人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等。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妊娠并发心肌病临床特征
43例孕产妇并发心肌病患者同时表现2种或多种临床症状,详见表1。
2.2 妊娠并发心肌病患者年龄特征
43例患者中,年龄21~44岁,平均(33.5±9.6)岁。其中,20~29岁24例,30~39岁16例,40~44岁3例。
2.3 妊娠并发心肌病患者妊娠胎次特征
43例患者中,初产妇13例,经产妇30例[3];第1胎妊娠14例,第2胎23例,第3胎6例;单胎妊娠19例,双胎22例,3胎1例,4胎1例。
2.4 妊娠并发心肌病患者发病时间特征
43例患者中,心肌病发生于产前1个月12例,占27.91%(12/43);发生于产后2个月24例,占55.81%(24/43);发生于产后3~6个月7例,占16.28%(7/43)。
2.5 患者心电图特征
43例妊娠并发心肌病患者中,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4例,占32.56%(14/43);心房纤颤6例,占13.95%(6/43);房性期前收缩11例,占25.58%(11/43);室性期前收缩12例,占27.91%(12/43)。26例表现为左室肥大伴劳损,6例为肢体导联低电压,28例为ST-T波改变。
2.6 超声心动图特征
超声心动图显示43例患者均表现为心脏扩大,以左心扩大为主[4],其中2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二尖瓣、三尖瓣和(或)肺动脉瓣反流现象,23例患者有少-中量心包积液,5例存在附壁血栓。
2.7 X线检查特征
患者分娩后行X线检查,均显示心影增大,表现为“普大心”,亦以左心增大为主。43例患者中,25例显示有肺淤血,22例显示少量胸腔积液。
2.8 治疗结果
43例患者经积极有效治疗后,1例因多发性栓塞死亡,1例因顽固性心衰死亡,9例遗留心衰症状,反复发生心衰,32例痊愈出院。
3 讨论
43例妊娠并发心肌病患者中,仅表现单一临床症状者少,多数患者同时表现多种临床症状,38例患者心界扩大、心率增快、第一心音减弱,占患者总数的88.37%(38/43);43例患者中,初产妇占30.23%(13/43),经产妇占69.77%(30/43),经产妇并发心肌病者超过患者总数的2/3;第1胎妊娠患者占32.56%(14/43),第2~3胎妊娠占67.44%(29/43);单胎妊娠例占44.19%(19/43),双胎与多胎占55.81%(24/43),提示妊娠并发心肌病与患者年龄和胎产次有关。
43例患者中,心肌病发生于产前1个月占27.91%(12/43),发生于产后2个月占55.81%(24/43),产后3~6个月占16.28%(7/43),妊娠并发心肌病多发生于妊娠最末月与产后2月,占患者总数的83.72%(36/43),提示妊娠最末月与产后2月的孕产妇应为重点监护对象,妇产科医生应主动随访患者,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减少死亡,尽力避免后遗症发生。
围生期心肌病是与妊娠有关的心脏病变,对第1胎妊娠目前缺乏有效预防手段。对已有妊娠并发心肌病史的患者,应严格禁止患者尝试再次妊娠[5],避免患者再次妊娠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有报导早期对本病患者开始治疗,约50%的患者可治愈。本文分析的43例患者治愈率达74.42%(32/43)。对妊娠并发心肌病患者虽然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措施,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控制好患者血压,但本病预后较原发性心肌病好得多。
PPCM多发生于妊娠最末1个月至产后6个月的孕产妇特定人群[6],其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妊娠中毒有密切关系。另外,可能与妊娠期病毒感染、高血压、药物过敏、产后出血、遗传、内分泌变化、营养缺乏有关,亦与抗心肌抗体、母体对胎儿抗原的免疫反应、生活习惯、自身免疫因素、硒缺乏、休息不足等因素有关。PPCM多发生于妊娠末期与产后,可能与此时心脏后负荷明显增加,产后子宫收缩,大量血液由血窦进入循环,加上子宫对下腔静脉的挤压解除,盆腔及下肢静脉回流增加,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导致心脏顺应性与代谢增加,使心脏失代偿导致心衰发生有关。患者高龄妊娠(大于30岁)、多产、多胎、营养不良、妊娠高血管综合征、产后高血压以及低硒地区性原因,为本病的危险或易患因素[7]。
PPCM患者以农村育龄妇女为多见,可能与其营养不良与休息不足有关。患者应住院治疗,注意多卧床休息,补充营养,保持心情愉悦,以利早日康复。同时,提高妇产科与心内科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加强宣教工作,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是促进病情恢复、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爱芳. 围产期心肌病护理体会[J]. 医学信息,2010,23(13):2215.
[2] 梁衍,汤婷婷. 围产期心肌病诊治体会[J]. 新疆医学,2010,40(5):37-38.
[3] 贾宏伟,杨秀玲. 围产期心肌病30例临床治疗分析[J]. 医学信息,2011,6(7):3007.
[4] 姜丹. 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4(2):88-89.
[5] 袁彩,杨综梅,张缝丽,等. 围产期心肌病38例临床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1):1363-1364.
[6] 陈娟,左满珍. 围产期心肌病1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23-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