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早发白帝城赏析范文

早发白帝城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早发白帝城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早发白帝城赏析

第1篇:早发白帝城赏析范文

笔者最近就执教了一节高二英语诗歌教学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英语诗歌课的教学设计介绍

(一)教学内容介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英国诗人William Wordsworth的诗作Written in March(三月)。诗歌内容如下:

While Resting on the Bridge at the Foot of Brother’s Water

The cock is crowing,

The stream is flowing,

The small birds twitter,

The lake does glitter,

The green fields sleep in the sun;

The oldest and the youngest,

Are at work with the strongest;

The cattle are grazing,

Their heads never raising;

There are forty feeding like one!

Like an army defeated

The snow has retreated,

And now does fare ill

On the top of the bare hill;

The plowboy is whooping---anon---anon:

There’s joy in the mountains;

There’s life in the fountains;

Small clouds are sailing;

Blue sky prevailing;

The rain is over and gone!

(二)诗歌目标设计

(1)学生能通过阅读找出诗歌的韵律和主题,加深对英文诗歌的理解。

(2)学生能够小组合作翻译诗歌的某一段落。

(三)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

本节课采用了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教学步骤,设计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语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文本欣赏与阅读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现将本节课的课堂活动具体阐述如下:

(1)多角度,递进式导入本课话题、作者及诗歌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展示关于诗歌的名言,如:painters and poets have reasons to lie.(写诗作画,夸张合法。)There are pictures in poems and poems in pictures.(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以此激发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

教师介绍William Wordsworth是一位擅长描写自然的诗人。他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灵性,而且与人类息息相通。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位大自然的崇拜者。

(2)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诗歌,归纳诗歌大意。

(3)结合语篇处理新词crowing,twitter,glitter, graze, retreat,does fare ill,whoop,anon,prevailing.

教师呈现含有新词的诗行,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词义。

(4)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寻找诗歌韵律,感受诗歌节奏。教师向学生介绍埃德加・爱伦・坡对诗歌的评论:“诗歌史富有音乐感的韵律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引出诗歌欣赏的思维切入点,即韵律与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出全诗的韵律是aabbc ddeec ,即每节的一、二行,三、四行,六、七行和八、九行各押一韵;五行和十行押一韵。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大量采用了表示轻快地“阴韵”(feminine rhyme),加强了轻松欢快的效果,crowing―flowing,twitter―glitter,youngest―strongest,grazing―raising,defeated―retreated,mountains―fountains,sailing―prevailing.第五行和第十行押的是“半韵”(half rhyme):sun―one,anon―gone 然后让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

()5引导学生两人一组翻译该首诗歌,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诗歌。如:the cock is crowing,the stream is flowing,the small birds twitter,the lake does glitter,the green fields sleep in the sun; 公鸡在鸣唱,溪水在流淌,小鸟歌声亮,湖水泛金光,绿野沐着阳光如梦乡。

(6)中国的唐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我们奉节又被称为“诗城”,所以我就选了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并配上音乐让学生品味欣赏。

早发白帝城

We set sail at dawn from Baidi Town under a rosy sky

朝辞白帝彩云间,

On a thousand-li trip down to Jiangling and back the same way

千里江陵一日还。

The noisy chatter of apes from the shores followed us all the way

两岸猿声啼不住,

Lightly,our boat skipped past ten thousand green mountains high

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2篇:早发白帝城赏析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词;物理情趣;赏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诗词中蕴含大量物理情趣知识。我们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赏析这些古典诗词,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让学生感受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过程、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体会物理学科的理性美与古典诗词体现的感性美的和谐,以求达到物理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统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品味意识。

一、古典诗词中的力学情趣

古典诗词中的力学情趣主要表现在古典诗词与物体速度、参考系、浮力、能量转换、压强、潮汐等物理知识的融合。

1.古典诗词与物体速度知识的融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赏析:“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当时的船速估计很难达到的,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2.古典诗词与参考系知识的融合

“云破月来花弄影,沙上并禽池上瞑。”

【北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歌声持酒听》】

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首句前段描写月亮破云而出,后半段描述花在忽明忽暗的月光下形成的影子摇曳不定。其中“月来”以云为参考系观察月亮,“花弄影”所选的参考系则又变成了地面。诗人虽然不懂参考系的知识,但是从生活经验出发,写出了既感受自然美妙又具有物理相对运动情趣的优美的诗句。

3.古典诗词与浮力知识的融合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先秦·无名氏《菩萨蛮·发愿》】

赏析:“水面上秤锤浮”,本诗句是一种不存在的假设,秤锤密度远远大于水,秤锤是根本不可能浮在水面上。诗文中女子用这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来表明自己的决心,除非海枯石烂,秤锤浮到水面上才会改变心意,形象表达出该女子忠贞不渝的爱情誓言。

4.古典诗词与能量转换知识的融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天狼是天狼星,星象里是主侵略杀伐的,雕弓是弧矢星,是猎户座中间那三颗以及周围其他各星,组成弓箭的星象,中间那三颗星,就是箭矢,连成一线向西北延伸就是天狼星,在星空中就形成了弯弓向西北射天狼的景象。由于弯弓具有弹性势能,“射天狼”就是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具体体现,作者为官被贬、出猎中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希望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

5.古典诗词与压强知识的融合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本诗文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瓣纤长,菊枝瘦细,顿生人比菊瘦之感。“帘卷西风”的原因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帘子在室内,当西风来时,屋外空气流速大于屋内空气的流速,导致屋外的气压小于屋内的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帘子掀起.本文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6.古典诗词与潮汐知识的融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赏析:本诗文描绘的是“江潮浩瀚无涯,气势宏伟;明月随潮共生”的自然壮观景象。古时人们虽不明确潮汐的成因是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变化使得月球对海水的引力发生变化,但是已经知道潮汐的现象“随月盛衰”,随着月亮运动轨迹的改变潮汐也周期性地出现。这两句诗在艺术上是千古绝唱,在科学上也说明了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反应出我国古代诗人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境界和智慧。

二、古典诗词中的热学情趣

古典诗词的热学情趣主要表现在古典诗词与物态变化、分子运动论等物理知识的融合。

1.古典诗词与物态变化知识的融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

赏析:“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并不是从天而降,而是物态变化的结果。

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当夜晚气温下降至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便发生凝华现象,从而形成了固态晶粒附着在树木、花草、地面、房屋等处,这就是霜。诗人凭直觉写出月落乌啼之时,霜遍布苍穹的景象,其目的在于突现作者“愁”的感受。

2.古典诗词与分子运动论知识的融合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不第后赋》】

赏析:本诗的大意是“长安城处处开满了金灿灿的,香气直冲云霄,整个长安城弥漫花香”,这里“冲天”和“阵透长安”有一定夸张的意味,但这无疑是分子扩散最形象的写照,无数的花香分子四处扩散,到处都可闻到香味。

三、古典诗词中的光学情趣

古典诗词的光学情趣主要表现在古典诗词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等物理知识相融合。

1.古典诗词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知识的融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赏析:本文的大意是“举起酒杯邀月共酌,我和自己的影子再加上这一轮明月正好三人”。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月光照射下,地面上留下人的影子,作者也把它算作一“人”;作者“邀”来明月,即明月在酒杯中形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回望月光下自己的影子,独斟自饮,呈现一派凄凉的境地,形象逼真地写出作者孤寂的处境。

2.古典诗词与光的折射知识的融合

“烟青雨小,望里青未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清·纳兰性德《清平乐》】

赏析:本文大意为“烟雨微蒙,刚刚雨过天晴,春色一望无际。夕阳残照,一段彩虹挂在树梢。”文中“断虹”即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中的单色光由于对水的折射率不同而依次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词中既是写景,也将“残照”“烟轻雨小”这些彩虹出现的时间和彩虹出现所需的条件也作了交待,使人在脑海中联想出一幅完整的、动态的彩虹腾空的美好画面。

四、古典诗词中的声学情趣

古典诗词的声学情趣主要表现在古典诗词与声波的传播、声波的反射等物理知识的融合。 (下转第49页)(上接第45页)

1.古典诗词与声波的传播知识的融合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赏析: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

凄清的秋夜羁旅图。“夜半钟声到客船”更具神韵,蕴含着声波的传播知识,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通过介质传播到船上,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2.古典诗词与声波的反射知识的融合

“酒美宾佳真胜赏,红粉唱,山深分外歌声响。”

【北宋·欧阳修《渔家傲》】

赏析:本文大意为“在此有美酒嘉宾一同饮酒作乐,还有美人一展歌喉,

第3篇:早发白帝城赏析范文

关键词 读 品 领悟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87-01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我国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古诗就是其间较为丰厚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诗词名人们犹如繁星般闪烁在波光荡漾的河上。这些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千古绝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愈久弥香的文化底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沦,反倒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新思潮中更加源远流长、回味无穷。

一、古诗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古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锤炼的语句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乐章,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

二、古诗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1.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吟诵古诗,口齿噙香,直意抒情。读的形式具体可分为:

(1)带有情感的朗读。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融入自身情感进行朗读,尽量做到正确、流畅,读出重音、节奏感以及诗词的韵律美。

(2)教师范读。老师给学生作示范性的朗读,或聆听多媒体教学的朗读课件。以传达教师本人的情感,从而影响学生产生共鸣。

(3)学生齐读。譬如对于那些抒发豪情壮志的边塞诗,不齐读就不足以体现出其雄浑豪迈的气势。

(4)配乐朗读。结合诗歌内容,配上合适的乐曲伴奏,在这种音乐背景中赏读诗歌的形式,别有一番情趣使人陶醉其中。

(5)学生自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随意地读,可高声朗读、可低声吟读,或是默读、唱读、速读、表演读……

2.品读

诗歌教学中,教师不光是需要指导学生读诗句本身,还应把诗人人物背景、诗题含义、诗的注解、课后习题、以及同主题(或同内容)的诗和赏析文章,都尽可能地读到,使学生学得全面、深刻些。教学中就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细细品味文本,深切体会诗的意境,进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体验。

3.画中领悟

直观性和形象性是图画的固有属性。借助图画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虚幻为真实,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正确理解诗词的意思,明白诗中到底在描绘怎样的一番图景。具体而言,关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分为两种:

(1)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小学语文课本内每篇古诗课文中都有一幅插图,借助插图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意。例如:《静夜思》的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能一目了然;诗人在寂静漆黑的夜晚望向天空,一轮皎洁的圆月勾起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幅插图对于学生的视觉感官就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学生创作画。这是让学生开拓创新、开发想象力创造能力的过程,让学生在对古诗已有的理解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画笔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同时学生自己融入诗意中去。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己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并从中去享受那份成就感,不仅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例如:《早发白帝城》一课,“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彩云是什么样子?“两岸猿声啼不住”的“猿声”在画中如何体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又该怎样描绘出来?这画的过程中不仅检查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是否正确,还对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多方面进行了考验与锻炼。

4.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4篇:早发白帝城赏析范文

一、品味炼字佳句

例1.(山东滨州卷)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题目:“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本题考查词语品析能力,要结合整首诗分析,从船行情况和诗人心情两方面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喜悦。

二、分析诗歌内容

例2.(山东德州卷)

采桑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题目:“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先要扫清字词障碍,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有时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细细阅读下阙,我们就会深入到一种凄凉的境界,这里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一样样、一处处,无不令人猛然受惊、顿感凄凉。

【参考答案】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

三、描述意境画面

例3.(陕西卷)

过山农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题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为了增添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五种景物:板桥、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针对这五种景物,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自己的想象之景。

【参考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四、感知艺术形象

例4.(四川成都卷)

早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解题指津】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细读这首诗,可以找到“万木冻欲折”、“深雪”等关键词,由此可以得出早梅的不畏严寒的特点;而“孤”、“一枝”可看出早梅的傲然独立的性格特点;当然,“幽香”、“素艳”可得出早梅的素雅高洁、清新脱俗。

【参考答案】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或清丽脱俗,素雅高洁。

五、把握情感主旨

例5.(贵州遵义卷)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题目: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题指津】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在解答此题时,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抓住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蕴含的内涵来回答。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六、分析手法技巧

例6.(贵州安顺卷)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题目: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等。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本诗中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经》中的一些篇目,其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这种形式的出现,是由《诗经》合乐歌唱的性质所决定的。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外:上。②南山:终南山

⑴ “镜天无一毫”一句描绘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象?

⑵简析本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性格。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⑴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

⑵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写景的含意是什么?请对此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⑴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⑵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⑴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⑵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②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⑴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点?

⑵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尽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这是韩晚年寓居南安之作。韩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⑴颔联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试分析尾联“流莺”这一意象的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第5篇:早发白帝城赏析范文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古代诗歌种类丰富,既有古代诗,又有近体诗,还有词曲等。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心灵,提高文化素养。在进行古诗教学与赏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情朗读、反复吟咏

语文课堂与其它课堂的不同之处 ,在于它有琅琅的读书声 。没有书声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古诗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最适宜朗读。教师朗读时要字正腔圆,充满感情,讲究语言的轻重缓急,注意节奏。要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领略其中的美感。学生自由朗读时应强调吟咏,要读出诗味来,还可以分小组读,男女学生分读,或举行诗歌朗诵会,赛诗会等。学生朗读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说明朗读技巧,并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朗读古诗之前,必须整体感知,明确诗人的写作意图,认真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和艺术形象,理清思想感想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感情基调。对能突出表达主题的部分,朗读时要用重音处理,语调要高;对叙述部分可用平和的语调;对抒发强烈感情的诗句,应充满激情,用高昂的语调;而对悲痛诗句,则要用缓慢、低沉的语调,如读《石壕吏》这首叙事诗时就应该始终把握一种沉郁忧愤的语气,读《望岳》这首抒情诗应用热情奔放的语气来说,读《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应用轻快流畅的语气来读。只有饱含感情和适当的语调来读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听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用完善的语言技巧准确地反映作品的思想内容,细腻地表现感情。这方面要注意:1发音正确,吐字清晰,朗读准确无误,语言流畅。做到不读错字,别字,不丢字,添字,不颠倒,重复,这是进行朗读的前提,也是对朗读的基本要求。2注意诗句的重音和停顿。重音是朗读过程中,为了表现意境和中心思想,对文中的某些词或短语加以强调,重音的确定关键在于对所朗读文章内容的理解。而停顿则是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鲜明、突出而调节气息的一种方式。朗读中的停顿,往往不受标点符号的限制,而以表情达意为主要依据,比如在抒发强烈感情之后,可作适当的停顿。3朗读时还应注意语调的高低、强弱和语速的快慢,并借此表达一定的感情,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总之,要搞好朗读,必须做到正确的思想感情与完善的语言技巧相结合,并需要反复练习,不断揣摩,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作为教师,要通过范读经常对学生进行指点,耐心辅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感受意境提高欣赏能力

所谓“意境”,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要想透彻理解古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运用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创设的独特的意境之中。首先可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意境。古诗语言凝练、含蓄;再加上古人有“炼字”的传统,因而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诗眼”,体会她的妙处,运用联想和想象可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孤”“直”“长”“圆”即为诗眼,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用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与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受。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四个字形象地描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借助音乐、绘画揣摩意境。古诗教学是美的传递,可以在朗读或品读时运用音乐营造浓郁的氛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配以悦耳的古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配以幽咽的二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配以铿锵的琵琶。教《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播放乐曲《烟花三月》,教《木兰诗》可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教《渭城曲》可播放《阳关三叠》等。这些音乐对人心境有巨大的感召力,很容易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当然也可以运用诗话结合的方法来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古诗的意境。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刻画细腻,描写生动,可以这样描述: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而行,吐出串串水泡儿,轻盈地浮到水面上来;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欢快地掠过雾气蒙蒙的天空。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领略古诗的意境美,还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也可让他们给作品配画,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而且使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第三借助多媒体感受古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再现诗歌的情景,使古诗内容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透彻的理解古诗。例如在教古诗《钱塘湖春行》时,通过录像再现,学生从屏幕上看到诗人身穿飘逸的长袍,骑一匹白色的骏马,漫步于蓝天白云,波平如镜碧绿澄澈的湖水边,漫步在青翠的绿草上,五颜六色的百花间……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的品味春的勃勃生机。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理解春的美景,体会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三、知人论世,透彻理解

第6篇:早发白帝城赏析范文

许多人都倡导“方法”,前面讲了许多别的内容,到这里才说到方法,我认为,“方法”还是浅了,是小事儿,前面说的是大事儿,具有大境界。但是方法是门径,不能离开。

我们现在给高中生用的高考复习资料中,对各方面的问题可以说精微之至,关于古诗词欣赏也如此,大致归纳起来,基本还是诗词赏析、常用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而且专门针对考试题型进行设计,老师反映一招一式都教了,可学生到了考场还是把握不好。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得解决,一是真正的悟性,一是对平时所学的一般规律的把握。悟性是需要丰厚的积累的,其实古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包含的深意可能主要就是通过一定量的感知而获得一定水平的悟性。一般规律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研习,把各种方法进行归纳、推演,能够进行思维多维互联交通。这样,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后,方能够类推、演绎,达到自由灵活运用。

赋、比、兴为《诗经》主要表现方法,“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际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呆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这里具有象征性,前者表现出青春与活力,后者表现出迟暮与悲伤。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水边的鸟与淑女都美丽优雅。

再回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来思考一下,通过对诗的理解,举一反三,获得对许多道理的理解,获得这样的思维,那么,用这样的思维来解读诗的形象表达的情感、思想,掌握规律,进行类推,就容易把握了。其实,所谓方法,这个应该是个较高层次的方法。

“诗眼”、“炼字”等方法是写诗、读诗的重要方法,历来被学者推崇。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此,近年来,高考古诗词欣赏也常涉及到,比如2007年全国Ⅱ卷就考查“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最精练传神分别是哪两个字。

“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许多人把注意力放到“一日”,言舟快,这没什么错。但更应注重“还”,因为这是遭贬遇赦,这样的“快”才更弥足珍贵,更能表现内心世界,后面两句也才更有味道。

再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出”把很慢的过程缩短时间,成了快镜头,一般来讲,人们总感觉旅途漫长,希望快些,但是这两句却把漫长写得快捷,一反常态,只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微妙状态:“日边来”!远离繁华,那种失望和不愿尽在其中,所以不希望走快,虽然船并不快,但在诗人眼里还是太快了。

许多寻常的字眼在诗里往往并不寻常。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里的“白”字就值得咀嚼品味。十几年前给小学四年级做了一个古典诗词讲座,问道:“‘白日’是什么日?”学生回答:“落日。”再问:“你们见到落日是什么样的?”“是红的。”“那么什么时辰的日是白的?”“悬高的时候是白的。”这个“白”在这里别有玄机。再问作者是不是写错了,当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写?是站在高山上看高山上的落日。这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才有了更高的立足点,诗的意境也更加凸显;已经站到山顶了,“更上一层楼”才是极顶上的极顶,如果不顾这个前提,再上三层楼又有多高呢?虽然“更高”的含意是在其中,但是那种高山之巅的凸起的雄壮感荡然无存。

还有 “长河落日圆”这一诗句,《红楼梦》中养在深闺里的小姐只能这样回答:“落日自然是圆的。”但是,那些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问他们落日什么形状,他们都说不是圆的,是扁的。什么时候的日是圆的?比较高的日是圆的。诗人感觉没错,是人们的理解出了点偏差。诗的标题告诉我们是到了“塞上”,诗的结尾告诉我们是“萧关”,这里是站在萧关的高山上远望的景象,雄浑又苍凉,壮丽又前景黯淡,“孤烟”与“落日”都是悠悠天地之间的孤单个影,而“落日”之后又是黑夜,日有落处,人落何处?诗人在当时的处境下,失意、惆怅,前途渺茫的感慨尽在其中。

关于诗词的常识、方法、修辞等,教材、复习资料和平常的课外读物解释具体而详尽,注意掌握规律,互相联系,可以触类旁通,更重要的是对于诗的深层次读解。

六、走进画卷,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美感的源泉。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王安石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而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诗人都善于从自然中获得启迪,激发灵感,陶渊明的“登东皋而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勃的“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王勃《滕王阁序》)。走进画卷,走进大自然,是走进诗词的又一门径。画面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们的审美渴望,进而间接引导人们进入诗词境界,还可以直接提供诗词的形象与感受,引导人们进入诗词境界。

古典诗词中,以大自然物象为抒情对象或通过自然景物抒情的诗歌可以说占了诗歌世界的半壁江山。我们常用“诗情画意”评价艺术作品,《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求学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注重实地考察、找切实感受。

学生的情趣、审美等基本处在原始状态,而近些年,又分外强调考试成绩,过度进行狭隘的训练,现实情况更是压缩了人们的心灵空间,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虽然也会看到周围的美景,但情趣、意识、境界等缺乏拓展与提升。

三十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那时的额济纳旗真是荒凉,只有林业工作站种些花草,秋天带领学生去观花,他们那种兴奋劲儿,现在都记忆犹新。去野外看胡杨、红柳、朝霞、落日,吟诵些古代吟诵景物的诗词,特别是有关大漠、边塞的诗词,学生获得非常深刻的审美体验――原来,世界还有这样的感觉。

近年来,额济纳旗胡杨生态美景吸引了世界各地游人、学者、艺术家,历届(已举办十三届)胡杨生态旅游节都要举办摄影展或书画展。我们也组织学生欣赏画册,参观艺术展,然后写作文,有情趣,有美感,再欣赏古诗词,诗情画意非常容易入境。这样的美景引发类似的美感,心中有诗情画意,理解诗歌意象感鲜明,写作文有情趣、有美感,想象丰富,形象生动。

大致想想,大自然恩赐予我们的,除了直接的生物资源,更有情感智慧资源。观察大自然,自然知识、美感、想象、情趣、智慧等,各方面不同层次的赐予更是丰富。“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前赤壁赋》)

近十年来,每学期都邀请美术老师、音乐老师利用语文课进行艺术欣赏指导,自己也常和学生一起欣赏音乐、画作,自己跑出去拍了照片、写了诗文,回来和学生分享。这样,学生的情趣激发起来了,能力也得到提升。

艺术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没有艺术想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神思》以构思为核心论题,从想象入手,深入阐述了艺术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核心地位,阐述了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阐述了艺术构思、艺术想象与客观生活的密切关系。

郑板桥画竹,一是“胸有成竹”,二是心中有“民间疾苦声”,实际生活感受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生活中的体验。诗歌创作也是这样,所以,欣赏诗歌必须体察世事,理解生活内涵。

观察自然,积累丰富的素材和感受,是提升自己的审美力与想象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心灵得到丰富,不仅可以与诗人产生共鸣而深入理解诗的情趣,而且艺术欣赏水平可以得到提高。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是由此及彼、超越了现实生活的艺术想象,这种艺术想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是造境。而这个“造”,是现实景象在胸中非常丰富的积淀的基础上的突破,这种艺术想象,突破了事物本身的局限,各种美妙的特征汇聚在心头,成为特征鲜明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艺术想象。写作是这样,阅读欣赏也是这样,同样一个过程不同方向的生成与呈现。

茫茫世界,奥妙无穷,走进大自然,获得形象的感受、审美的体验,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智慧的提升。

以上笔者从六个方面概述了我国古典诗词教学常用的一些方法,在平常的诗词欣赏和写作练习中经常会遇到,不断练习,熟能生巧,对于诗词境界的领悟和诗心的修养意义深远。

《出梁庄记》

梁鸿著

花城出版社

定价:39.8元

这是一群生活在“大词”之下的鲜活生命。农民工已然成为一个符号,在呼天抢地的悲剧和吃饱穿暖的感恩中,被媒体、企业、围观的各色人等拿来说事儿。进城,讨薪,下跪……这些词你都听过,这些事儿天天耳闻,但这群人的苦难,《出梁庄记》里面具体而深沉的哀伤,仍然给我们一记重击。从《中国在梁庄》到《出梁庄记》,梁鸿为我们展现了当下发生在中国乡村的“数千年从未有过的大变局”。

《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

托马斯・曼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