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关系到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能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一)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一个人唱独角戏。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喉干舌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学生就会形成隋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二)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计算机的基础维护等。
二、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我每周抽出两次课后时间,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扩大眼界,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 计算机基础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上机时间占70% ,理论课教学时间只占30%。在上机实践中,应使学生感到在玩中学、学中玩。
(二)编写校本教材,因材施教。使用传统的中专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第一不能与社会接轨。第二不能为其它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有的学生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达到学生能听懂,会用,能用,实用的效果。
(三)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困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四)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引入BTEC教学法。 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即是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简称,是Edexcel的品牌教育产品。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是通过在教学中进行课业设计,并让学生主动完成任务,来解决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难题。
(五)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技能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有效地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平台。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可以进行一些改革创新了。它们当中有些部分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必要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对于学习计算机的人来说,毋庸置疑应当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教师,需要用心挖掘自身的教育潜能,探索优良的教学方法,让“教”与“学”齐头并进,这样就能让学生将自己专业的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8(10)
[2] 刘乃瑞.徐志立.文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研究[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魏立荣.侯英杰.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关键词】
EVH;垂体后叶素;单硝酸异山梨醇酯;胃复安;疗效
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EVH)是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并发症[1],本病往往出血量大,出血率高、死亡率高,在止血措施上有其特殊性。控制EVH的理想药物应具有迅速而有效地降低门脉及曲张静脉压力,而无明显全身副作用。为此我们应用垂体后叶素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及胃复安治疗该病,并与奥曲肽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均为住院的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符合下列条件者为研究对象:①出血24~72 h内胃镜证实为EVH;②无严重心脑血管疾患;③未施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及硬化剂注射和套扎术治疗。共有56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35.8岁,肝功能child级A级10例,B组38例,C级8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分为两组,联合组32例,给予垂体后叶素12 υ/h和单硝酸异山梨醇酯25~50 υg/min持续静脉滴注,胃复安10 mg肌肉注射,1次/8 h;奥曲肽组24例,给予奥曲肽100 υg加入25%葡萄糖液20 ml静脉缓慢推注后,以25 υg/h 持续静脉滴注。以上两组药物均连用24 h,如有效,皆继续应用24~48 h;如无效,则采用其他止血措施。2组基础治疗相同,2组患者治疗前各种临床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3 疗效判断 置胃管,定时检测血压、脉博、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出血停止标准:胃管冲洗无新鲜血液抽出,血压、脉博平稳,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无继续下降。24 h内止血有效,24 h以上仍有活动性出血为无效。
2 结果
2.1 二组治疗比较见表1。
奥曲肽组无明显副作用,仅有2例出现腹痛、腹泻,联合组4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昏、腹痛、腹泻、面色苍白、心悸、出汗。
3 讨论
近年来,虽然食管曲张静脉硬化术、套扎术、组织粘石剂注射及经颈静脉肝内门脉分流术等介入技术应用于EVH治疗,使该病的疗效有很大提高,但由于人员技术及条件限制,这些技术开展的并不广泛。因此,药物治疗仍然是一些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首选的治疗方法。
垂体后叶素是治疗EVH的常用药物,疗效确切,但因副作用严重,限制了临床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是经过活化的单硝基化合物,不需要经肝脏脱硝基,且半衰期长,适用于肝、肾有损害者,其通过直接松驰门脉侧枝,松驰肝血窦前纤维和窦隔的肌纤维,松驰动静脉平滑肌的作用,降低门脉阻力,减少门脉血流,从而达到止血目的[2]。同时还能防治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状动脉收缩等副作用。垂体后叶素与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合用可显著减少前者副作用,同时可促进门脉压力进一步下降,胃复安通过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直接减少奇静脉血流量和降低食管曲张静脉压力[3]。恶心、呕吐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诱因,胃复安通过阻断催吐化学感受区中多巴胺受体而提高催吐化学感受区的阈值,使之降低对各种反射冲动的敏感性而止吐。其中枢镇吐作用可阻断门脉高压出血恶心、呕吐加重门脉高压出血这一恶性循环,与垂体后叶素联用,可消除后者用量大时出现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上消化道出血时,肠内产氨增多,垂体后叶素能够促进肠蠕动,促进肠内积血、积食等含氮物质排出,减少氨吸收,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4]。
综上所述,垂体后叶素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及胃复安治疗EVH取得了近似奥曲肽的治疗效果,且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低,价格低廉,适用于基层医院,但因其耐受性差,心血管副作用大,不适宜老龄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雨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10.
[2] 方裕强,许国铭.第二届中国消化病学术周大会记要.中华消化杂志,2002,3:169-170.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 教育教学 注重实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一种必须掌握的工具,因此,对中职学生普及计算机教育是一件必须而且重要的工作。而从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不难发现,一些熟练操作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图片后期制作等软件的人才在社会上炙手可热,能够获得相当理想的回报。而具备网页设计、电子商务等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更是不愁找不到饭碗。因此,笔者认为,作为职业技能教育为方向的中职学校,还应当在认清当前教育教学不足之处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一、制约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实效的因素分析
(一)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由于近年来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得职业学校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普遍厌学,学习目标定位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主动性不强;加上无线互联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娱乐化的社交软件,使得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毅力和兴趣更加不足。
(二)教学模式单一,内容相对抽象
不难发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学校计算机课程仍然是一节课讲,一节课上机的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学生要面对许多抽象的新名词,这些翻译过来的汉化文字都是学生从未接触过也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因此,导致学习这些知识的适应过程较其他课程漫长了很多。
(三)教学硬件环境亟待提升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不仅要上好理论课,而且要及时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延伸,也就是上机操作。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授课模式已不能适应计算机教学,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上机练习的机会,才能使投入的设备更充分地发挥作用。而这些要求由于校舍、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使得许多中职学校还难以达到。
二、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效的思路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飞速发展,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是难以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如今,多媒体、投影、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已经逐渐取代了黑板和粉笔,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学生成了问题解决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思维敏捷,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敬业精神,注意动态发展,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学校也要适时组织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加强对教师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计算机教师应当在计算机上备课、出试卷、制作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学校每年也可以组织人力、财力鼓励计算机教师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开发和研究,通过各种鼓励和奖励的方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教师的知识储备。
(二)合理设置专业
不同的中职学校,学习的侧重点也不同。笔者认为,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上,应当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发展情况设置相关合理实用的专业。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面对当前社会对“一专多长”人才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培养全面发展而又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保证充足的上机时间,注重培养操作技能,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其次,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再次,选择一本好教材,拓宽讲授内容。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培养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断激发学生学好计算机的学习动机。
(四)建立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就是学生在教指导下,借助各种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投影机、幻灯、录像、图片等)去探究和操作,以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方式;考试系统;教学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39-03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和电子信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家居等方式。在这种飞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形势下,社会对于学校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展的背景下具有新的使命。如何考核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通过考试来有效评价学生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的收获,是当今高校高等教育工作者和教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始终思考和关注的重点问题。
考核与评价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生成绩考核,一方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体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教学考核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操作性特别强的课程来说,考试方式中必须包括很大比重的操作部分,通过检验学生在真实平台下的操作能力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技能,能够将来学以致用。
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在真正的操作环节却十分薄弱。此时,教师在探讨新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时要将所教授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操作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思考、举一反三来明确任务大概涉及哪些知识,需要如何关联所学的相关知识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对任务的有效完成来巩固所学知识。在这种考核思想的指引下,可以促使教师开发能有效促进学生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技能的考试平台和考试系统。
因此,在考试方式的改革中老师要寻找一个能客观评价学生教学效果和技能的平台,能如实客观地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趋势
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往往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主要采用纸质试卷答题的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只能考核理论知识,不能考核考生实际动手的操作技能,无法体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真实技能和水平。
(2)在纸质试卷答题的模式下,考务工作量特别大。一般考试是在相同时间采用同一套试卷进行,造成考前需要印刷大量试卷,同一时间考试造成在考场安排、监考老师调配、收发试卷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3)在纸质试卷考试模式下,多名不同教师对主观题的评分过程和评分标准很难做到完全统一,容易产生评分标准的差异。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考试后若对成绩有疑问需要复查考卷时,面对大量的纸质答卷,查询起来的工作量特别大,耗时耗力。
针对以上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多年实施的宝贵经验,无论是题库管理、考前准备、考中监控、考后评分,所有流程均实现了高效和节能。类似的还有全国英语四六级、多种出国英语考试等机考模式也都开始步入无纸化考试时代。相比传统考试而言,机考的优势在于:准确率高、主观性强、数据安全、评分标准统一、考务安排和阅卷工作高效。另一方面,无纸化考试还可以节约资源,吻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因此无纸化考试已经成为今后大学计算机基础及其它课程考试的改革趋势。
三、开放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
1.考试系统设计思想
开放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能够解决传统考试存在的弊端和封闭性、极限性等问题,通过高度的开放性、通用性、适用性、简单明了等优点,为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主命题、日常练习、平时测试、综合测试、模拟考试、期末考试、离线阅卷等环节的实现提供了高效、简便、直观、节能的方法与手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采用B/S架构,后台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采用Windows Server 操作系统。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实验室设备和个人电脑的大量增加给上机考试提供了可靠的软硬件资源,有效促进了无纸化考试的发展。
在教师命题时,只需提供题目和答案即可简单轻松地制作题库中的题目,且题库可以根据知识点不断更新,做到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考试时,为了防止学生舞弊和抄袭,考试系统会根据考生考号随机生成多套难度系数相当但是题目相异的考卷,有效杜绝考试违纪现象的发生。考试结束时,考生可以看到客观题的得分和分布情况,如果考生对评分有疑义,教师可登录考试系统查询学生考卷,系统将显示考生当前的答卷,错误信息提示、正确答案、单项得分情况等均能一目了然显示出来,也能导出PDF格式的电子试卷,方便教师把该电子文件打印成纸质试卷后用于教务存档备案。
2.考试系统模块及功能分析
开放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主要包括:命题、阅卷、测试、监控等模块,分别对应相应的几个子系统,如图1所示。下面将对考试系统主要模块的功能和实现做详细介绍。
在授权用户登录开放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后,将弹出包含“命题系统”、“阅卷系统”、“测试系统”和“监控系统”等模块在内的考试系统主界面,界面清晰、操作便捷、使用方便。如图2所示。
主界面中的定义考试、成绩管理、作业、班级管理、题库维护、题库审核等功能均是通过“命题系统”、“阅卷系统”、“测试系统”和“监控系统”等模块来实现。
“命题系统”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实际教学需要,组题或组卷制作出用于练习、作业、测试、模拟考试、正式考试等环节的试题库。教师可以采用随机或固定等组卷方式来命题。试题库中不仅应包含试题本身,还应当包含试题的标准答案、评分细则和特殊说明等。组好的试题库一方面为“测试系统”提供原始题目,另一方面为“阅卷系统”提供标准答案、评分细则和附加说明。在进行命题工作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删除和修改试题,试题类型可以为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操作题(Word、Excel、PowerPoint等操作题)和问答题等。在编辑试题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直接输入题目和操作对象,也可以通过导入功能选择输入已有的文件和题目,系统支持批量导入图片、公式等文件。图3给出了教师在“命题系统”中定义Word操作题的一个示例。
“测试系统”是为学生提供练习、测试、模拟和考试的平台,学生用账号和密码登录考试系统后,点击对应的测试模块,便能根据题库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各种练习、测试和考试。“测试系统”的工作过程将受到“监控系统”的控制。首先,在开始考试前要对回收数据的服务器进行配置。其次,在考试过程中“测试系统”将和“监控系统”协同工作,完成上机的各种测试工作。最后,在考试结束后,“监控系统”会将考试试卷和结果上传服务器,把数据保存起来,为“阅卷系统”批阅试卷和做出评分提供原始数据。若考生只是登录系统练习题目,“测试系统”能为学生提供自己评定成绩的功能,使得学生能够一边练习一边查看对错和成绩。
“阅卷系统”将根据学生练习、测试或考试的结果、标准答案和评分细则来完成学生成绩的批阅。同时,通过成绩管理中的成绩统计功能可以评价分析学生测试和考试的历次成绩,该功能可以以班级或学生个人为单位,查看和分析各个知识点的答题和得分情况,便于教师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四、结束语
开放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的成功开发和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考试方式造成的各种弊端和不足,为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情况自主命题提供了平台。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考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况量身定做不同的题库,简洁且高效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将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提供有效的思路和理念。
开放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通用性强,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不仅适用于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练习、测试与考试,同样适应于其它机构和部门组织的各类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评价与考核,能够为同类系统和软件的开发提供较好的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奚越,徐捷.计算机考试系统研究与实现[J].济南大学学报,2002,16(3):274-277.
[2]张量,詹国华.开放式、智能化计算机考核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37(10):36-39.
[3]董英斌,竹翠.基于网络的新型计算机考试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1,27(8):150-152.
[4]丁亚军,曾三槐.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考试系统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2000,19(3):42-44.
[5]丁杰敏,李伟波.“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9(1):145.
中职教育; 计算机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69-02
在中职教育教学当中,我认为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不能一味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因为片面强调实际操作容易养成学生的功利性思维,暂时看不到某一知识、技能有什么用就会兴致不高,而即便在学那些他们觉得有用的知识或技能时,也很容易满足于“会了”,缺乏深入探究的热情。所以我认为计算机教学一定要处理好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虽然这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增加了难度,但它是提升计算机教学自身品位的必由之路,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设想。
1编写校本教材,因材施教
使用传统的中专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第一不能与社会接轨。第二不能为其它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有的学生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3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引入BTEC教学法
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是通过在教学中进行课业设计,并让学生主动完成任务,来解决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难题。以“人格本位”来充实和完善“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能力标准、课程模式、教学方式及评价机制,是BTEC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当前发达国家职教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基本趋势。
4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了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让学生体验到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的成就感
计算机老师可以给学生创造“工作”的机会。比如可以让学生帮忙处理一些日常的文件:打印精美的班级课程表、座位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利用WORD进行复杂表格处理;进行考试成绩统计和分析,可能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计算、统计和分析功能。既让学生学到了实用技能,又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就感,能够切实享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6创造机会,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去实践
职业中专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但大多数学生做事的热情相当不错。我们可以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到生产一线去实践。比如在学完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课程后,利用休息日或假期把他们送到一些广告设计店或婚纱摄影店等地方去实践,让他们在那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使用Photoshop技能,并能够自我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离实际应用还有多少差距,明白为什么老师要“我”学这些知识,如果“我”是在这么一个岗位上,我能胜任吗,回到学校我还要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这样的话就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会更高,效果也就会更好。
7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职业中专学校学生普遍基础更簿弱,但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既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掌握和运用,也要做到让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拔高,掌握一些操作技巧和日常应用中的理论知识。平时上机实践中可以让底子好的学生指导底子更弱的学生,让他们共同提高和进步。日常课堂教也要做好师生互动,做到既有老师的耐心讲解和悉心指导,又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上课应多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多开展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比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中的“分节”时,如果总一味地想给学生讲清楚“分节”有什么作用,可能最终会导致学生像是在云里雾里一样,如果通过演示操作给学生看,他们可能马上就能感受到“分节”的重要作用。
8寓教于乐,让学生从玩中掌握操作技能
我们平时的教学应该合理安排教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按照教材进度,教一些枯燥乏味的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或计算机基础知识,可能会让这些觉得没兴趣,甚至心生畏惧。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如教学生上网冲浪、学习五笔字型打字、制作具有个性化的名片、玩打字游戏等。有了一定基础后再来介绍计算机的系统结构、信息表示和存储等知识,注意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所学知识都掌握。学生有了兴趣主动去学绝对比他智商的高低要重要的多。开设的课程以实用型为主,勿求多而求精,让学生能够对几个实用软件能够较好地掌握和熟练地操作即可,有些较简单的知识只要了解就行。至于教学方法,应该以实践操作为主,少讲一些空洞的理论,理论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去学习和提高。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都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需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 课堂教学 模块化教学
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更是对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就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力的教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关系到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能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艺术。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堂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头头是道,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学生就会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2..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冲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到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标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 Point小模块等。
二、对传统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1.编写校本教材,因材施教,使用传统的中专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第一,不能与社会接轨第二,不能为其他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有的学生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的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于培养目标,中职学生培养的是应用性的中等技术人才。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3.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引入BTEC教学法。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是通过在教学中进行课业设计,并让学生主动完成任务,来解决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难题。以“人格本位”来充实和完善“能力本位”的课题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能力标准、课堂模式,教学方式及评价机制,是BTEC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当前发达国家职教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基本趋势。
4.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了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均已经到非改革的创新的时候了,它们都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将“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坚持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轻松愉快。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才能让我们的学子们真正掌握到真真切切的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的应用长治学院学报2008(10)
高职院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高职教育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量的能够直接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而进入职业学院就读的学生数量却呈现减少的趋势,这就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的迎接挑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该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为提升院校实力做出贡献。
1.职业学院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职业学院计算机教学自身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重应用与实践。由于职业院校计算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也就体现出了明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注重学生的上机操作,不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第二,课程体系开放,且更新很快。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其系统的更新,软件的开发都是在比较短期的时间就可以实现的。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得到需求,不与时代脱节,必须对计算机的课程体系进行开放,而且需要时常进行更新[1]。第三,非常重视上机环节。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高度重视上机操练的环节。尤其是对刚入校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基础差别比较大,必须做好把关和引导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2.1教学定位不够明确
按照实际教学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应该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满足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计算机教学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对于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由于对计算机教学认识不足,使得他们难以进行科学的定位,从而明显的削弱了教学的优势,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2.2学生计算水平差异较大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各种不同的地区,他们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水平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就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不能一味强调基础教学,否则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同学则不可压缩基础教学,否则容易引起厌学情绪。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做好平衡,那么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效果[2]。
2.3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时以理论讲授的方式为主,而花在计算机操作上的时间则比较少,同时在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考核和考察上也以理论知识为主。尤其是对于一些本该上机进行考察的操作试题也采用死记硬背的形式则非常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由于对实践的不够重视,使得学校在安排上机课时,部分同学抱着应付的态度,把时间用于玩游戏上面,教学的实效性难以体现。
3.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策略
3.1采用互动式教学,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以教师在课堂上主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大理想。而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方法和理念,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通过互动,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及时解答;同时学生也可以及时将自己的困惑传达给老师,是教师的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长此以往的师生交流,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拉近彼此心里的距离,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3]。
3.2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这样会是学生养成不爱思考的习惯,容易出现惰性。为此,教师应该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循循善诱,不断给予他们提示和启发,引导他们进行不断的思考与分析指导最终找到答案。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计算机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点也在于要好好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加之职业学校本身就比较注重实践,为此必须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互结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以基础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反复练习不断提升自我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比如,在进行《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这一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把路由器设置为交换机?为此,学生就开始进行探索,他们必须在学习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完整的解答这个问题。课后,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和要求,布置一些课后的实践活动,达到及巩固知识,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4.结语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教育多元化 教学方法
近些年来,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深入化,存在的问题与日俱增,本文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可有效进行多元化教育方式。
1 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生计算机基础的差距
在我国经济发展并不是非常平衡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很早就能够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者已经参与过很多计算机类的比赛,且学生们较早的就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常常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如上网缴纳手机费。偏远地区,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的教育是比较落后的,而且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所以在新生中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一部分学生能够简单维修和组装计算机,而另一部学生甚至都不太熟悉键盘。
1.2 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类的教学课程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以及上机实践。其中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多媒体CAI教室传播知识。而上机实践课,主要在机房中进行。在教师传授计算机理论教学内容时,大多数教师会使用幻灯片,即使这种方式可增加课堂上学生积极性,更生动的展示学习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但没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还是对学生进行流程性、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在上机实践课内,基本上都是教师将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学生在基于了解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上机实践完成任务,这种方式仅限于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了解,同时在上课时间内教师能及时解决实际操作过程的问题,但在大部分高校都是大课堂,教师很难实现对学生一一辅导,使得学生的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课堂效果不理想,同时批改作业以及作业整体信息反馈也成为棘手的问题。总之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上机实践模式单一,学生不能通过多样化的途径熟练掌握教学内容。
1.3 课程体系的单一化
现在,大部分高校课程体系还是保留着传统特点,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自身个性的发挥。特别对于非计算机学生而言。虽然每个专业都必须学计算机类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让运用计算机成为学生的必要技能,但学校忽略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某具体领域的兴趣爱好,学校开展的计算机类选修课程紧缺,内容单一,课时短,不能够满足学生计算机学习。
现在的考试制度是在学生课程结束时才能够进行课程考试。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这种考试制度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则应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差异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及结课时间。例如,在公共基础课上,对于一部分学生可进行简单辅导,就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学校并没有给予学生提前通过的条件。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如java编程,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基础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点拨下能尽快理解并熟练掌握编程技能,用少于课时一半以上时间就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学校没有给学生更高的教学内容和等级测试,造成师资的浪费和学生上课时间的虚度。
1.4 课后辅导的缺陷
在大多数高校中,教师经常是在上课时候来,下课时候走。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内知识并不是非常了解,在课后很难找到老师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现存的问题,高校首先着手落实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多类别,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体系的等级化,从而实现计算机教育的多元化,为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2 计算机教育多元化的实现
2.1 课程设置体系的多元化
当今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离开学校就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方面要深入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熟知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应用软件。能够选择学校内安排的可选择的课程,并能够适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和爱好。最终能够实现规定学分,在课程体系中是实现真正的学分制。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尽量设置学生们都喜好并积极参与的课程。
2.2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①理论教学。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能够灵活的使用在多媒体CAI教室内具体设备的试用,灵活传授教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应首先对教学任务有充足的了解的,再针对课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可运用优秀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图文声像的表达效果,又能够建立良好的人机交互的界面。还要求课件具有严谨的组织,能够在短时间中呈现更多的教学实例和操作技巧,进一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其次在进行CAI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用具有丰富情趣的肢体和情景语言进行讲解,及时得到学生信息的反馈,并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必要时在黑板上对重点知识进行补充,对于常见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更正。最后,可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有用的帮助课件,使之能够自学。②上机实践。上机实践的时候,学生主要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最终教师做总结,并在讨论过程中予以指导。这种系统中应包含实验题、测验题、作业提交等模块。其中实验题目需要与教材呼应,补充重要知识。测试题能够整体性对学生进行测试,让学生能够了解深层的课程内容和实际操作情况。作业提交工作可由局域网进行,还能够进行备注,批改等。
2.3 教学评估体系的多元化
①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对考试时间的灵活安排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首次考试安排在学期初期,考试通过学生,可申请免修这门课程。在期中,如果有部分学生提出申请就可进行考试,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基础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②改变的考试形式。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计算机课程考试还是需要进行笔试。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反应学生们真正的操作水平。但是一部分教师,在学生考试过程中,在硬盘中储存试题的答案,一部分教师还将笔试和上机考试结合,最后让学生将计算机系统做出答案写到答题纸中。③理想的考试方式。实现理想的考试方式,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能够通过考试系统获得题库和答案。学生都需要在计算机内进行的考试,考试时间能够提示学生考试的实践,系统还能够自己判卷。考试后学生将会了解到自己的考试成绩。
3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在高校中实现计算机类课程的多元化教学需要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空间。对于高校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应从一个知识的灌输者改变为能够对学生学习进行督促者。这项工作全面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学校和各个部门都应认识工作的艰巨性,对各个部门力量进行协调,提供支持条件,配合并向这个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静.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9).
[2]费成效.关于提高教师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作用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08).
[3]杨静.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应用[J].民营科技,2010(11).
[4]杨尔弘.本科教学评估带给计算机专业评估的一些启示[J].计算机教育,2004(08).
[5]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06).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文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对课程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
一、引言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件,全国各高职院校按照新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开始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笔者作为评估专家组秘书,于2009年、2010年两次参加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评估专家组在评估过程中,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考查,其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测试,被列入评估程序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估,查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建议进行课程改革,同时,这一评估环节的存在,更体现了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课程建设与改革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基本技能需求越来明确
通过专业建设调研发现,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很多企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高于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为了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高职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大都来自不同地区。因为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地域差异,忽略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起点,甚至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使得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2、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不尽合理
目前,因各高职院校学生需参加并通过全市计算机统一考试,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这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十几年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对全市计算机统一考试及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试题、成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许多学生很顺利地通过了国家一级考试,却没有通过全市统一考试,经与学生座谈,两种考试的难点均为理论题,即选择题,国家一级考试选择题占20分,考试范围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两章的内容,而全市统一考试选择题占50分,考试范围为整本教材。两种考试相对比较,笔者认为国家一级考试因为加重了操作题的分值比例,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同时也突出了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理念。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一)完善教学内容,突出高职特色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
(二)更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任务驱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课堂,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要提高学生在统一考试中的通过率,就必须要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依照统一考试题库中的题目,采用Authorware编制了一个选择题练习软件,设置了评分、查看答案等选项,深受学生欢迎,在统一考试中,成绩明显高于其它平行班。
(三)因材施教,缩小学生层次差距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灵活分层教学,注意课堂交流和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耐心辅导学生,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解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1]
(四)完善考核方式,采用以证促学
计算机的应用已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毕业证书上,更注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包括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模块,这就要求考核方式应做出适当的调整,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方法。[2]教委以证促学机制(注:学生取得计算机统一考试合格证书才有资格获得毕业证),也加大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建议适当增加操作题的分值比例,甚至可以加入平时成绩的考核,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计算机教师不得不及时更新知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计算机师资队伍,是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关键。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不能及时充电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长期重复,很多教师心理上产生惯性和惰性,因此,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3]师资队伍结构的改革,可以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学校要鼓励教师进修,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利用原有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培养,不断学习新知识,以提高水平,满足教学需要;其次,要适当引进年轻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充实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中,以满足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的需要;第三,还可以采用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座,通过相互交流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将计算机课程改革逐步推向深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瑶,王浩川.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