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生活活范文

生生活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生活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生活活

第1篇:生生活活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Abstract: 《Morality and Life》It is one door that is based on children’s life, activity type comprehensive course taking training the good, glad children who probe into, have deep love for life of morality as goal. It is being represented by children since our middle school know how to live, learn to study, learn to conduct oneself.

Key words:《Morality and Life》; realize life; enjoy life

《品德与生活》以生活式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利用这个活动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课前充分准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怎样让孩子们“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呢?课前的准备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孩子们可以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这么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

2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孩子们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2.1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生活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课正是如此,课堂上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有实地采访调查,快乐的教学游戏,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还有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为老师提供教育的机会。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课堂活动情境的创设就很重要了。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设计吸引孩子们的生活活动。

2.2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真实化

《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儿童。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是老师必须认识到的。

2.3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活动

儿童的生活是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连续的过程。不同的时令、节气、环境和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的长短。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灵活安排活动计划,对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做出安排。

3开展好课后实践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应尤其关注行为规范的养成。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40 min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我认为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第2篇:生生活活范文

一、捕捉生活的素材

不少教育专家早就提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变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用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各种音乐符号时,我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或改造,试图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增强教学实效。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电闪雷鸣”“小猫走路”“火车来了”等引入,围绕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觉作出相应的回应,再结合视频播放出“电闪雷鸣”“小猫走路”“火车来了”等相应的片断,增强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的感觉。随后我出示课件要求他们完成选择。

“电闪雷鸣”选择( )记号;“小猫走路”选择( )记号;“火车来了”选择( )记号。

(1)f (2)P(3)

电闪雷鸣是强,选(1);

小猫走路是弱,选(2);

火车来了渐强,选(3)。

这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能很快地回答出答案。这样就把一些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换成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音乐,音乐与生活同在。

二、创设生活的情境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志的。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越明显、越具体,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当教师把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的时候,音乐便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音乐生活化了,学生便能自觉地接受音乐、欢迎音乐。

《冬妈妈和麦苗苗》是一首轻快的二拍子歌曲,学生们都很喜欢,但要唱好这首歌曲却不容易,学生容易把最后一句

“5 — 3|4 — 2︱5 7 2 ︱ 1 — 0 ”

睡 吧 睡 吧 麦 苗 苗

唱成:

“5 3— ︳5 3— ︳5 7 2 ︳1 — 0 ”

睡 吧 睡 吧 麦苗 苗

以前,我在教唱这首歌时,采用对比法,先将两段节奏拿出来让学生反复读、拍,学生读得对,拍得也好。可是一到唱时,还是有很多学生唱错,这让我大伤脑筋。后来,经过反复思考,我改进了教法,结果这个曾让我头痛的问题在学生兴致勃勃地模仿“布谷鸟”的叫声中轻松地解决了。音乐教育生活化,必将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

三、借鉴生活的背景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并非一张白纸,可以任由教师去描绘。他们可从老师这获得音乐知识,也可从社会中获得音乐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将音乐唱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唱歌课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歌,可是却不喜欢唱音乐课本上的歌曲,而是喜欢唱一些流行歌曲。难道是音乐课本上的歌曲不好听,与学生现在的心灵差距太大了吗?通过我的观察发现不是这样,以前所谓的“唱歌”,就是老师教会学生唱旋律,也不管歌唱的方法和歌唱的状态以及对歌曲的情感处理。教师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比如《忆江南》,这首诗是孩子们以前学过的,孩子们虽然会背,但还是无法理解这首歌曲的意境,显然对歌曲的感情就很难掌握了,那么学起歌来的兴趣自然就没有那么高涨了。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这种题材的歌曲时,应该详细地介绍歌曲的背景。我在上这节课时自己弹奏古筝,弹出的主旋律用来作为背景音乐,边弹边说:“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诗的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最好是再结合有关影像资料让学生真正了解歌曲的背景,我在拓展时以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作为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再以正确的歌唱方法来引导学生来演唱,这样本来单调的课程就会丰富起来。

四、体验生活的乐趣

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的音乐,体验到音乐的价值,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我在一年级的音乐课堂中就临时教唱了一首《小乌鸦爱妈妈》,并让孩子们说说妈妈优点、说说妈妈一天下来的辛苦。“作为孩子,如何回报妈妈,为她们做些什么呢?”小朋友们接着我的话题开始讨论了,为了能让妈妈过好“三八国际妇女节”,他们献计献策。有的小朋友说:“我要唱首歌给妈妈听。”有的说:“为妈妈捶背。”有的说:“送一件小礼物。”于是我就布置一项“让妈妈感动”的真情体验作业。活动结束后,在家长的留言栏里,妈妈们也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行行肺腑之言。有的妈妈说:“我的孩子虽然在这天帮倒忙,洗碗时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晚上还把饭给炒糊了,但是我很高兴,我的孩子懂事了。想不到音乐老师还会布置这样的作业,我觉得很有意义。”有的妈妈说:“这天,孩子在家演唱《小乌鸦爱妈妈》,边唱边表演,还亲了我一下,我非常感动,谢谢老师!”歌唱也育人!让孩子们把音乐引向生活,让音乐魅力四射!让学生从中体验到音乐的内在价值,增进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

第3篇:生生活活范文

按照不同的标准,生活有不同的分类。按照所处的领域,可以将生活分为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根据生活的层次,又可以将其分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等。

这里,根据人们在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我们将生活分为“小生活”和“大生活”两类。凡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尤其是以我们为主体和中心的生活,包括我们的家庭、事业和休闲等等,可以说都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把它称作“小生活”。

凡是无法直接参与的生活,包括我们自己生活之外的所有生活,虽然与我们存在某种关联,但又都与我们保持某种程度的隔离,我们把它称作“大生活”。

“小生活”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在自己的“小生活”中具有完全的价值和意义,它是我们的所有,我们也是它的全部。任何人,无论他多么强大、多么高贵,都不可能超越他自己,动摇或取代我们在自己生活中的“独尊”地位。

现实的世界很大,世界中的人和事物都很多。我们不可能尝遍生活的所有类型,也不可能参与所有人的生活。事实上,无论我们多么主动、热心,我们最终还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过自己的“小生活”。

在我们的“小生活”中,我们是天然的主角,也是唯一的主人。我们是它的设计者、建设者和改造者。只要不违背法律和公德,我们可以自由决定它的形式,不断创造新的内容和风格。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拥有完全的自主和自由。我们就是自己“小生活”的至高无上的“王”,“小生活”也就是我们的“独立王国”。

作为我们“小生活”的“王”,我们应当勤勉敬业,治理好自己的“王国”。要治理好自己的“王国”,我们就要好好地设计和建设自己的“小生活”。

设计和建设自己的“小生活”时,我们应当自主自立。我们在自己的“王国”内可以自由自在地思想和生活,不必曲意逢迎任何人。

在设计和建设自己的“小生活”时,我们应当自省自律。我们在自己的“独立王国”内,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没有任何文臣武将来辅助自己治理国家。所以,我们既要自己决策,还要监督和激励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勤于反思缺点,勇于改正错误。

设计和建设自己的“小生活”时,我们应当珍爱自己,善待他人。“小生活”是我们的家园、乐土,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释放我们生命的能量,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收获丰富的劳动成果和人生乐趣。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要考虑和照顾到接近和介入我们“小生活”的人,并经常将自己的成果和快乐拿出来与他们分享。

设计和建设自己的“小生活”时,我们还应当珍惜时间。有了时间,我们才能设计和建设自己的“小生活”;珍惜时间,就是将我们的“小生活”设计和建设得更美满。

怀着乐观的心,积极向上地追求,通过自由地创造,努力设计和建设好自己的“小生活”,同时不吝于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何等的快乐和有意义!

“大生活”不仅在我们之前、我们之后和我们之外存在和发展,而且就是在我们存在的时候,“大生活”也很少会专门考虑和照顾到我们,更不会为了我们而进行特别的改进或者变化。

在这个“大生活”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显得很渺小。有时候,尽管我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很多的代价,但仍然会被时代轻易忽略,被历史早早遗忘。纵然是对世界作出很大贡献的伟人或者圣人,他们其实也只是顺应了生活的规律,并不能对其进行随意的改造。

“大生活”是我们生存和活动的背景。我们的“小生活”离不开“大生活”,一直在受“大生活”的各种影响。可以这么说,当我们最初降临在这个世界时,我们就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以特定的方式和这个“大生活”发生了联系。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大生活”就以种种途径和方式,向我们施加它的威力和影响。而且,它的威力是如此之大,影响又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身上都打有时代和国度的烙印。

“小生活”是我们自己的编导和演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总是在“小生活”的舞台上演出。与此同时,不管能力大小,我们也都在通过自己的“小生活”对“大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大生活”尽管大,但它毕竟是由一个个的“小生活”汇聚而成的,没有数以亿计的“小生活”,就没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生活”。

我们无法超越时空,无法跳出自己的生活去控制和操纵整个世界。但我们又的确能透过自己的“小生活”,去影响外面的“大生活”。我们对“大生活”的影响,总是从自己身边开始,逐渐地由近及远地扩展,先是感染亲朋,然后带动周边,直至影响距离我们很远的人和世界。

我们应当珍爱自己。我们的生活虽然是我们自己的,但又不完全是我们自己的。这正如我们外面的“大生活”,看似和我们无关,可始终与我们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应当超越自己。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们才能不断地从“大生活”中汲取营养,并反过来对“大生活”有所贡献。

正如我们是自己“小生活”的“王”,其他人也都是他们“小生活”的主人。在我们自己的“独立王国”之外,还平行并列着许许多多的“独立王国”。

所以,我们“王”的地位和权力,应当仅仅局限在我们自己的领地内。一旦超出我们“王国”的边界,我们就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和别的“国王”进行平等的协商和交往。我们不允许别的“国王”来到我们的“王国”称孤道寡,同时,我们也不应闯入别人的“王国”,越俎代庖地在那里发号施令。否则,这必将引发两个“王国”之间的纠纷,甚至是争斗。

为了避免纷争,人类发明了一系列的制度和程序。到目前为止,被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最可行的就是民主和法治。所以,人类文明的起点虽然各异,而且进化的过程也各有不同,但在最终的方向上,却越来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就是普遍的民主和共同的法治。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生活又是所有人共同的生活。我们在过自己的生活的时候,需要同别人合作和交往。在与人交往和合作中,我们应当相互理解和尊重,互相关爱和扶助,在好好地过自己生活的同时,尽可能地让别人也都生活得快乐和美好。

“小生活”是我们的舞台,我们只能在这个小舞台上开展自己的人生,无法超越现实,生活于他乡或者天国。

与我们的“小生活”并存的,还有无数个“小生活”,我们应当为它们共同成长、友好交往、和谐共处,不能主导或者掌控别人的人生。

世界上所有的“小生活”,都离不开“大生活”的背景。我们在“小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受“大生活”的影响,反过来又对“大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聪明的人总是立足于自己,设计和建设好自己的“小生活”,决不幻想别人的拯救和上天的垂青;强大的人善于学习和利用“大生活”,能够超越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影响很多的“小生活”。

第4篇:生生活活范文

蝉在一生中,为了生命的延续,它会在地下生活三到五年或17年后,从泥土中出来。但它出来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的一个夏天秋风一吹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可它在活着的时候它努力唱歌,让所有人都听得见它的歌声。

而贝壳也是,它也是好好的活着,它会把它所能做到的事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虽然。它的生命并不长久。

我们人类和蝉贝壳比起来,我们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可我们人类又是怎么生活的呢?有人在认为一件是没希望了,无法补救了,他就很有可能就秃废的地过一辈子;可有些人对困难却毫不后退,事情愈困难他的动力反而更多。

第5篇:生生活活范文

日子总会过去,无论悲伤、快乐,它一样在流逝,从不因此减速,你要知道,悲伤的叹息唤不回失去的时光。当你为飞逝叹息时,它也不曾停下。而你在期盼它早点过去的时候,它不会加速。反正时间总会走的,又何必为他叹息,因此折磨自己,让自己难熬?与其这样难过,倒不如坦然面对,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生活。

也许,遇到了分讨厌的课,总觉得课上很枯燥、无聊,度秒如年的感觉。是不停地在心里默念:怎么还不下课?还不下课!受不了了!不断祈祷:快下课吧,快下课吧!这样,课堂的重点就可能没有掌握,没学好知识,到头来,时间浪费了,知识点也落下了。这是多么的不划算,倒不如纠正好自己的心态,认真对待每堂课。

有许多意外,会突如其来的扑向你,让你措手不及。既然它都来了,那么就接受它吧!不要怨天尤人,埋怨不公。意外——就是让你以更好的心态去解决下一个意外的。或许,有一件事让你兴奋、狂喜,但突来的意外,却无情把你的快乐剥离。一只手,把你从云端拽下。

每个人都会跌落。但是,有的人,会一直待在谷底,深深地悲痛着;有的人,会努力向上攀爬,但却选择了中途放弃;有的人,不会因为失败而放弃,最终回到崖顶。

第6篇:生生活活范文

一、 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 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比如在《平安回家》这课中,我特意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篮球女孩》,通过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女孩为什么会失去双腿?失去双腿又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着什么等等,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还有一段学生放学回家的录像,录像中行走过程中几人并排走、看书聊天、不按规定路线行走等等,是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课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可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并播放正确回家行走的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经验。

我想,这几个镜头,将会在这个班级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会极力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

三、品社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生活》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平安回家》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认识了交通标志——这些马路上不会说话的指挥官,还要懂得识别马路上真正的指挥官——交通警察的手势,从而懂得意思,服从指挥。当交通警察站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那种兴奋劲儿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交警现场演示交通手势,学生学做并弄清楚这些手势分别代表的意思。这种手把手的学习,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四、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第7篇:生生活活范文

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灵活运用

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数学终归还是数学,它不能永远在生活中徘徊,数学有应用的广泛性,又有严密的逻辑性,生活化的数学只有上升到逻辑化的数学才能广泛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数学教学既要有生活化作基础,又要有数学化作保障,实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统一,这样才能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和普遍适用性。

一、合理选择生活材料,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1.选择适合于数学教学的生活材料,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凸现有用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有趣的、具体的、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合理选择生活材料不仅要从知识系统出发,考虑前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更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既要关注趣味性,还应减少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和影响。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利用动画展示狗熊掰玉米的故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了解、感知0的产生和意义。再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分别让学生用“米”作单位来描述、估测两条彩绳的长度,使学生经历不够整米的长度无法再用整数表示的过程,凸显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研究小数的兴趣。再比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课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到银行、商店去调查,了解关于存款、取款、利息、折扣等方面的一些知识。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有关利息和折扣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解答。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2.学会对教材进行合理重组与加工,凸显有效性

数学问题需来源于生活,但有时又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材中的许多素材相对于现实生活而言是比较单纯的,大多条件与结论的信息都是相匹配的,而且许多素材都比较有地域特点,不一定适合当地地域的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应学会读透教材,在正确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同学们经常喝牛奶,有没有留意牛奶盒上标有‘脂肪≥3.1%,蛋白质≥2.9%……’这些内容?你们知道3.1%,2.9%等表示什么意思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探索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

二、数学知识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服务于生活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可以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自我发展过程。操作与实践是学生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最主要的手段,它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学习了《比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吗?学生们通过讨论:用一根竹竿立在阳光下,先量出竹竿和它的影长,再量出旗杆的影长,用“竹竿的影长:竹竿的长=旗杆的影长:旗杆的高”解比例,很快算出旗杆的高度。再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创设了“美丽的图案”的情境活动:我们的校园缺少绿化,现在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一个个都很投入,在纸上画图,认真的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勤于估算。如学过“面积和面积单位”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相应面积单位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联想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估计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面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三、让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认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其呈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在挖掘各种资源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现行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如一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并以此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宝贵的可利用资源,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3.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说处处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特别要留心收集那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资料,供教学中采用。如新闻或报刊中有关小学教育、科技发展、儿童活动方面的内容,商店广告中有关儿童生活用品、儿童玩具、学习用品的内容,校园中有关儿童的一些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

4.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统计知识?请你提出一个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并用刚刚学过的统计知识来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如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全班同学家中电器的拥有情况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总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第8篇:生生活活范文

生活是活着过日子,生存是必须活着!

生活就是把每件事情无限的发展下去,达到自己存在的目的或者达到自己的理想所在,让自己活得更好一点。生存是把生命延续而不死亡,只有生命还在,以某种物质或方法活下去就是生存。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生存的踪影,在生存里可以看到生活的目的,生活与生存就好像很矛盾,但是有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就比如说一个乞丐,它每天都在讨要剩饭,只是想填饱自己的肚子而不被饿死,可是这又却是为了生活;生存对他来说就是还活着,他还在活着过那样的生活。

法国作家雨果是这样说的:“人,有了物质才能叫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谈的上生活。”就像雨果说的,生活它是如何的去努力获得物质和心理的满足。你不把生活过好,你不努力的活下去何以生存;生存又是物质的赋予而让自己活着。其实,生存跟生活的矛盾就在于此,有活着也未必就是生存。比如说一只狗狗,它每天在主人的照顾下活得有滋有味,但是那不叫生存,那却叫生活。这时,有人会问了“狗狗不是应该就这样的生存吗,它不是活的好好的呀!为什么这会叫生活呢?”这就错了,狗狗的主人再怎么教训狗狗,狗狗也不会丧命,而每天喂他食物,也只是让它生活下去,于是这只能称之为生活,因为他本来就活着。

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生活与生存的意义也许也就有很多种。很多时候,当提起生活时,每个人联想起来的就是某种方式,;提起生存时,想起的却是某种手段。为了生活,又有多少人把牢底坐穿;为了生存,有多少人为之丧命。然而在这里却又找到了生活与生存的相似之处;一个小偷因为没钱去偷别人的东西,来换取食物和金钱那是因为他想活着,想要生活,这样的生活中却包含了生存,可是这样的生存手段却那么的极端。生存对他来说就是活着,好好的活着;生活就是想生存的好一点,想让物质的生活丰满一点。这就是生活与生存的那么相似的一点。

生活,生存,两个矛盾体却又可以在各自里找到他们的存在,却又不尽然。为了生存下去,我们要生活;为了活着,我们要生存下去,这就是生活与生存。

第9篇:生生活活范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四川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20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51-1607/Z

邮发代号:80-69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