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雪的诗词范文

雪的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雪的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雪的诗词

第1篇:雪的诗词范文

       

        小雪的诗词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小雪的诗词2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小雪的诗词3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小雪的诗词4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小雪的诗词5

   《小雪》——(唐)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

   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

   一片飞来一片寒。

   小雪的诗词5

   《夜泊荆溪》——(唐)陈羽

   小雪已晴芦叶暗,

   长波乍急鹤声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

   眼看山头月落溪。

   小雪的诗词6

   《沁园春》

   小雪初晴,画舫明月,强饮未眠。

   念翠鬟双耸,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

   密意虽具,欢期难偶,遣我离情愁绪牵。

   追思处,奈溪桥道窄,无计留连。

   天天。莫是前缘。自别後、深诚谁为传。

   想玉篦偷付,珠囊暗解,两心长在,须合金钿。

   浅淡精神,温柔情性,记我疏狂应痛怜。

   空肠断,奈衾寒漏永,终夜如年。

   小雪的诗词7

   小雪

   作者:释善珍

   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

   最愁南北犬惊吠,兼恐北风鸿退飞。

   梦锦尚堪裁好句,鬓丝那可织寒衣。

   拥炉睡思难撑拄,起唤梅花为解围。

   小雪的诗词8

   初寒

   作者:陆游

   久雨重阳後,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

第2篇:雪的诗词范文

读者在接受诗词作品时往往会被诗词那精炼的语句和深沉的内涵所感动或震撼,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读者又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对诗词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诗词的感悟。

诗词教学因人而异,各有各的教法,但要将诗词的内涵讲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美,从诗词欣赏中获得享受、净化心灵亦是不容易的。本人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告诉我们,只有读得多,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在诗词教学中,反复诵读更是必不可少的法宝。古人写诗词,讲究平仄,讲究押韵,故每首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押的韵是“ng”韵,韵脚是“光”“霜”“乡”。教学本诗时,要让学生体会出诗的韵。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诗词的节奏停顿,不仅教师要有节奏停顿示范朗诵,还应该让学生划出节奏、读出节奏。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节奏停顿:“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诵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词特有的平仄韵律,虽不必如寿镜吾老先生一般“把头拗过去,拗过去”,但也要反复强调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让学生觉得诗词本身就是用文字组成的美妙动听的乐曲,能体会到诗词的音乐美。

二、结合背景理解诗词,体会诗词丰富的意蕴美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鲁迅先生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所以在诗词教学中结合作者的背景是相当重要的。比如教学杜甫的诗歌,首先得知道杜甫生活的时代怎样,杜甫的人生经历,有哪些不幸遭遇等等,然后读杜甫的诗才能感同身受,才能读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吟。如果我们不了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就体会不到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表达的极其兴奋的心情,同样也体会不到“三吏”“三别”的凄凉。

三、注意诗词语言的特点,体会精炼含蓄的语言美

第3篇:雪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红豆词》;意境美;韵律美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定义

何谓“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第一部用文字记录流传在民间的歌曲诗歌总集,很早就将诗歌与音乐进行了结合,但是由于歌曲大都是即兴演唱,没有很好的记谱方法,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没有将音乐旋律很好地记录下来,只留下诗歌。然而,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文化大规模的涌入,艺术歌曲在中国近代也得到了复兴。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就是将中国的古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的形式进行交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作曲技法相结合。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分类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国古代的琴歌和唐宋的词调音乐,比如《高山》、《流水》、《霓裳羽衣曲》等。另一类是近代以来,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的传统作曲方式相结合谱写出的带有中国风味的艺术歌曲,比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刘雪庵的《红豆词》等等,而本文所研究的艺术歌曲《红豆词》是20世纪30-40年代,著名作曲家刘雪庵先生根据《红楼梦》中贾宝玉所唱《红豆》的歌词进行作曲,采用了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法与中国的传统的五声调式相融合谱写成。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红豆词》的美学特点

第4篇:雪的诗词范文

借助想象,展开意象

古诗词语言凝练,寓意含蓄,思维跳跃,所写内容时代久远;要充分体会其美,需借助想象,展开意象,形成画面。教学古诗词时,若能借助想象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对作者所描述的意象进行还原补充,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把诗中语言、诗意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或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就能引导学生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在教学《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时,教师发问:“秋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说见秋风?”抓住此疑问处,顺势启发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此时,学生们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有的说看到树木枯黄,花儿凋谢;有的说看到枯叶像蝴蝶纷纷飘落;有的说看到街道萧条;等等。教学中抓住这种不可见,而借助想象,把秋风“可视化”。到这里,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抓住“意万重”继续对每一种想象进行引导延伸,让画面充满情感。比如:看着枯黄的树木,有人联想到衰老的父母,那纷纷飘落的树叶不正是离家的诗人吗?而萧条街道的满目苍凉,正如诗人孤单的心情。这样抓住“秋风”这一意象展开想象,层层递进,诗人的情感、诗歌的主旨,也在这画面中迎刃而解。

情境创设,领会意象

古诗词遣词造句非常精练。作为诗词情思的载体,意象具有简约性、概括性。文体的特点,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感到难于理解。因此,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再造“意象”,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如临其境,引起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就显得非常必要。虽然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对于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小学生,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鲜活的场景,再现古诗词意象,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展示中感悟诗意诗情。这样的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在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有花、小路、蝴蝶、娇莺……

(学生回答完,老师依次用课件点击出示这些物象,此时展示的物象是黑白的)

师:常言道:诗中有画。你觉得这幅画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颜色。

师:是呀,现在都是黑白的,不怎么好看。请你再读读读古诗,想一想该给这幅画补上什么颜色好呢?

生:(读后汇报)鲜花姹紫嫣红,小路两旁有五颜六色的花,蝴蝶有黄色、白色……

师:边描述边呈现出有色彩的画面。

以上教学环节,以“意象”为中介,先找出意象,后巧妙地串联意象,通过对比,将一幅花团锦簇、花香鸟语的自然景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受春天美丽的色彩与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诗人愉悦的心境也清晰可感了。创设情境可以运用言语将再造的意象声情并茂地描述出来,也可以借助音乐营造氛围,传达情感。这两种情境的创设,都是为学生学习营造氛围,让他们尽快进入状态,更好地把握诗词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归纳积累,丰富意象

任何一项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反复训练,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也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古诗词中的很多意象经过长期积淀,往往有着特定的情感内涵。比如,“柳”象征送别,梅、菊喻指坚强不屈,日暮、残月、落花、秋风表示哀愁和感伤之情……只要教在教学中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古诗词意象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了解积累大量常见意象的涵义,久而久之,在学习古诗词时,通过意象,学生对诗词内容、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就很容易理解,解读古诗词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在古诗词积累的前提下,学生就可以多重解读古诗词,进行意向分析了。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前接触过得古诗词拿来教学。

例如:“月”这一意象在小学古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涵义,寄托在“月”意象中的丰富情感和深层内涵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归纳积累。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明月”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的“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李贺《马诗》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那轮含有思战之意的“月牙”。教师可将这些关于“月”的意象一一整理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体会月亮在不同诗词中的寓意,明白同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升华对月这一意象的理解,进而体会古诗词语言丰富、内涵深刻的特点。

第5篇:雪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意象;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了良好的语言功底,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修养,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高考说明》中已明确指出:“鉴赏诗歌作品中的形象”。作品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还包括周围环境的形象。诗歌的鉴赏过程不仅包括对作者所表之情的理解,还要善于联系作者所在环境,所寄之物,即所谓的“意象”。意象是以无形的方式存在于诗歌中的,诗歌脱离了意象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二、角色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李白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而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通过这样的场景及学生置身角色之中,感同身受的扮演,加深学生对离别诗的理解,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拓展途径,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达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满足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诗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对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作者的望月怀思也很容易把握。

四、反复阅读,活跃思维,激发想象

第6篇:雪的诗词范文

夏日怀杜悰驸马(鲍溶)

五月清凉萧史家,瑶池分水种菱花。回文地簟龙鳞浪,

交锁天窗蝉翼纱。闲遣青琴飞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

仍闻圣主知书癖,凤阁烧香对五车。

水(白朴)

金盘荐华屋,银烛照红妆。欢游曾得多少,风雨送春忙。只道神仙渐远,争信情缘未断,自有返魂香。

万木尽摇落,浓艳又芬芳。忆真妃,春睡足,按霓裳。马嵬西下回首,野日淡无光。不避山茶小雪,似爱江梅新月,疏影伴昏黄。谁唤起,呵手染霜。

夜泊荆溪(陈羽)

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

沁园春(陈睦)

小雪初晴,画舫明月,强饮未眠。念翠鬟双耸,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密意虽具,欢期难偶,遣我离情愁绪牵。追思处,奈溪桥道窄,无计留连。天天。莫是前缘。自别後、深诚谁为传。想玉篦偷付,珠囊暗解,两心长在,须合金钿。浅淡精神,温柔情性,记我疏狂应痛怜。空肠断,奈衾寒漏永,终夜如年。

小雪(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关于小雪的诗词-春近四绝句(黄庭坚)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

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

次韵张秘校喜雪三首(黄庭坚)

满城楼观玉阑干,小雪晴时不共寒。

润到竹根肥腊笋,暖开蔬甲助春盘。

眼前多事观游少,胸次无忧酒量宽。

闻说压沙梨己动,会须鞭马蹋泥看。

初寒(陆游)

久雨重阳後,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

薄米全家粥,空床故物毡。

身犹付一歃,名字更须传?

除夜(陆游)

野水枫林屋数椽,寒炉无火坐无毡。

残灯耿耿愁孤影,小雪霏霏送旧年。

椒酒辟瘟倾潋灩,蓝袍俘鬼舞跰跹。

从今供养惟春荠,莫羡愚公日万钱。

冬日(陆游)

故里躬耕後,颓龄耄及前。

开门无客至,得句有僧传。

忽忽身如梦,迢迢日似年。

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小雪日戏题绝句

唐·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唐·徐铉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小雪

唐·李咸用

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

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小雪

唐·无可

片片互玲珑,飞扬玉漏终。乍微全满地,渐密更无风。

集物圆方别,连云远近同。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宫。

气射重衣透,花窥小隙通。飘秦增旧岭,发汉揽长空。

迥冒巢松鹤,孤鸣穴岛虫。过三知腊尽,盈尺贺年丰。

委积休闻竹,稀疏渐见鸿。盖沙资澶漫,洒海助冲融。

草木潜加润,山河更益雄。因知天地力,覆育有全功。

「小雪

宋·释善珍

第7篇:雪的诗词范文

契诃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源泉,利用课文情感创设情境,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使之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学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高尚情操的目的。欣赏诗词,主要依靠学生反复诵读和自行领悟。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有领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教学的中心环节上来,用读来带动诗歌的学习并加深对其的领悟。当然,不能仅强调背诵,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鉴赏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从能读诗过渡到能懂诗再到能悟诗上来,因此,平时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多注重背诵和鉴赏两个方面。诗歌鉴赏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考点,所占分值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来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由以前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这就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重视诗歌鉴赏的方法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及高尚情操。那么,诗歌鉴赏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作品背景的介绍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这就决定了他的作品与众不同,比如李白,他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作品中多用奇特的夸张,丰富的想象,知道了这一点,要理解他的“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不感到困难了。而作品的创作背景直接影响作品的主题,因此在鉴赏中也是不可能忽略的,比如我们读白居易的《琵琶行》,了解了他的写作背景,就不难理解他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

二、作品意象的把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客观事物。它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审美单元。鉴赏时把握了意象就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在鉴赏诗歌时,要善于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将各组意象串联起来,然后再从整体上解读。如杜甫的《漫成一首》,由月、灯、鹭、鱼等四组意象组成了一幅恬适静谧的画面,同时还应辨析意象的色彩、虚实、动静等来鉴赏诗歌,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一种萧瑟之感。而王维《山居秋瞑》中“空山新雨”“明月”“清泉”则给人一种幽静恬适之美。再如“风静花犹落”静中见动,“鸟鸣山更幽”是动中见静等等。

总之,无论是意象的串联还是辨析,都得靠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因为任何一个意象都与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适应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例如,中国诗歌中的“月亮”就是一个含有愁思、别情的象征意象:“床前明月光”“月是故乡明”;“杜鹃”是悲切的象征,如“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些意象已成为汉民族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在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广积博览,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提高诗词鉴赏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能驾驭教学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读教科书。”因为审美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如果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们的爱好、期望、需要、心理特征和美学追求,无的放矢,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时,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但学生对这一句并不十分注意,因此,讲授前,准备了一个小故事资料: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致函明诚,明诚叹赏,自愧不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阅读时便会仔细揣摩句子,去深刻地体会句中蕴含的情调与美感。

三、作品意境的体悟

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意”就是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也即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因此,我们常说的意境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是表现古典诗词主题思想的最重要的手段。而意境的构成一般表现为情和景的有机结合,其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寓情于景。这类诗词写景占较大的比重,有的甚至全都写景,但写景不是目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全诗从表面看都是写景,而实际上是情寓景中,景融情中,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之情。(2)情中藏景。这类词以抒情为主,但又不是抽象地、空泛地抒情,而是在情中藏有景物。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侧重情写尽时间绵长,第三句写景,登上幽州台极目远眺,只见空间辽阔,天老地荒寂寞之感顿然而生。第四句则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寂寞,悲哀愤懑的情绪,读这首诗就能感受到苍凉悲壮的气氛。诗人的形象也生动鲜明,显现的“情”与潜藏的“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3)情景分写。这类作品多是触景生情之作。如高适《别董大》中,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写眼前之景,暗处境恶劣,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诗人安慰朋友的话,表达了与董大的深情厚谊。又如杜甫《登高》,前四句抓住景物具体刻画,“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等,后四句则触景扦怀,抒发自己万里漂泊,多病的孤独悲苦之情。因此,对于诗歌意境的鉴赏,主要就应抓住这几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只能掌握了这些,才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

第8篇:雪的诗词范文

一、再现形象,步入诗词的审美境界

语文审美化教学具有形象性的特征。形象是审美的起点,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感受。诗人用形象来思考,形象是意境的基础,诗词所创造的是美的形象。可以说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以再现诗词中的形象为突破口进行审美教育。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让诗词的语言符号所表述的形象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鲜活形象,从而使学生步入审美的境界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提倡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的朱熹也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通过熟读精思可以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读出诗词的音韵美,品咂诗中的意境与韵味,使作者的感情、语言化作学生的感情、语言,作者鉴赏的美变成学生眼中的美,诗词中塑造的形象就能活动在学生的头脑中。此外,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对诗词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摆脱思维的束缚,把抽象有限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可感、内容丰富的画面。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怎样将学生引入清幽明净、和谐相生的境界呢?首先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然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开始想象神游。教师可作如下提示:假如我就是王维(学生可先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在秋天的黄昏独居山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呢?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产生与作者的共鸣。由于本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可让学生把它当作一幅有声的图画来欣赏,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根据诗中选择的意象绘制简图。这种导想式的入境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共鸣,由悦目到悦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

由于学生的审美体验与作者存在距离,教学时,教师可适当通过各种教学工具,如简笔画、挂图、录音机等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达到“入境”的目的。

二、披文入情,探求诗词的情感意蕴

情感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灵魂。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流动着丰富热烈的教与学的良性情感,让课文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然后教师与学生相互感染,形成一个热烈、浓郁的情感场。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激励与推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欣赏诗歌时,也要注意审美移情,读者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也与诗中的意象交融于一体。这种境界柳宗元已作描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神释,与万物冥合。”这就是注重诗情的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自身的教学情绪,披文入情。教师要先动情,才会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带动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感情酝酿中受到启迪,激活学生的审美情弦。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一开始便极动情地朗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伴随着掷地有声的诗句,平举右手,缓缓地伸向前方,眼随手去,极目仿佛让人看到英雄豪杰如潮涌来,这个简单的手势和表情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悠悠岁月中。接着“啪”的一声,猛击书案,快速诵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这里通过自己有感情的范读以及独特的手势和表情,创设出极具魅力的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去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即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的感情与诗人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让学生在优美诗句的体味赏析中去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来触动自己的心灵之弦,从而唤起自己强烈的审美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也符合新课标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要准确地把握诗句所传达的情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应先了解作者生平或写作背景。“诗品即人品”,诗人的品格、修养、精神力量,都化入了诗篇。很多诗篇所传达的情感美、人格美、道德美至今还有现实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移情现实,陶冶情操。读者步入诗境、领悟诗人情感的同时,可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心理评价再次关照审美对象,从而获得深厚的情感享受,领会再创造的愉悦。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若我们引导学生以自己依依惜别亲人师友的情景来比况,学生定会重生强烈的情感震撼,这就是基于“诗物”“诗情”而又超越“诗物”“诗情”的绵长的情感氛围享受。

三、深入悟理,领悟诗词的深刻内涵

诗词不仅有境、有情,更要有理,这“理”就是诗中的深刻意蕴。审美教育的落脚点应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优良的品质。把学生引入诗境、体会诗情仅仅是审美的初级阶段,要激发学生更深沉的情感就不能没有对诗词的理性认识,以及对诗词的深刻意蕴加以领悟、品味、消化。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让学生从作品的形象中看到生活的本质、诗词的内在美,从而深化学生的美感、提升审美的力度。

古典诗词年代久远,诗词中所描写的内容与现实有异,诗人生活的环境、个人经历和思想意识与我们不同,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诗境中走出来,面对现实,借诗移情。如学习《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双双殉情,死后化作双飞鸟,两家求合葬,他们的爱情似乎在死后得到了肯定,为情而死的悲剧结局被美化了。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认识,这种双双殉情的爱情观是当时病态社会的产物,绝不能模仿。由于古典诗词内涵极为丰富,其中难免有情绪低落、消极避世的一面,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批判地吸收。

四、积极创作,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创造是审美活动的最高级阶段,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具有创作诗歌的能力?早年洪镇涛先生在深圳宝安区进行“学习语言”教改试验时,曾经让小学生模仿写作绝句、律诗等古体诗词,非常成功。由此看来,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同时进行简单的类比创作,也是对古典诗词审美体验的一种提升。“少年情怀就是一首诗”,中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写诗,引导学生从语言、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模仿古典诗词创作。鼓励学生自编诗集,开办校园诗社,让中华诗词大步进入中学校园,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第9篇:雪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诗词教学 美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新课标的这一要求,说明了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诗歌欣赏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从当前的古典诗词教学现状来看,还是从审美教育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地位来看,在中学阶段加强中华古典诗词的教学,努力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字句的优美动听到意境的深刻表现,无不表现着“美”。这种美,决定了古典诗歌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用这些优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现我就诗词教学中如何挖掘诗词的美,如何尽量展示中华古典诗词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谈谈几点体会。

一、语言的音乐美

古典诗词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上。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诗人运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段描写音乐。诗中“如急雨”形容旋律的亢奋急促,浊重沉响;“如私语”形容声音轻柔纤细,委婉缠绵;“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清脆明快;“莺语花底”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泉流冰下”和“冰泉冷涩”形容乐曲流畅而缓慢低咽进而逐渐凝滞的变化过程。旋即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美境,令人拍案叫绝。接着“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又把人带至千军万马激战沙场的壮烈场景。因此采用停顿、比较及重音等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读出长诗的节奏、情感和神韵,使学生在闻其声的同时还能见其影。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感观,而且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缘情拟声,从而产生强烈的音乐美感。

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是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词的准确,明晰和动听。长诗的“闻、来、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的动词的应用是何等准确,表现了诗人由悲伤到兴奋、由欣喜到迫切的心情。调弦—弹奏—收束的旋律变化是何等动听,表现了琵琶女技艺之高超与娴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又是何等明晰,表达了诗人于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和自己不幸遭遇的感慨。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内心世界,流露在字里行间。这一切不仅引发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且构成了语言的音乐美。

此外李白诗句浪漫豪放、慷慨激昂;杜甫的诗句严谨工整、沉郁顿挫;苏轼诗句恣逸雄浑;李清照诗句哀怨缠绵,各有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均表现了中华古典诗句的语言音乐美。

二、意境的形象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审美范畴。所谓“意”,是作者对生活的某种认识和见解:“境”,就是对特定的环境和气氛的描写。诗歌的意境,就是寓思想于形象之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说是诗人的狂欢形象跃然纸上。诗里的喜极而泣(一、二句)—欢喜若狂(三、四句)—心花怒放(五、六句)—归心似箭(七、八句),展现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的平定消息时那种欣喜若狂的形象,而这形象恰恰是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近景,自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用了四种颜色:黄对绿、白配蓝,色彩鲜明;下联千秋雪显示出时间永恒,万里船显示出空间广阔,含意深远。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其意境就显得美了。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红花衬绿叶,色彩鲜明和谐;莺啼旗风与水村山郭动静映衬构成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之四关。使一关未过,便非佳句矣。”所谓“诵要好”指的是节奏、旋律、意境和情趣;“观要好”是指结构、形式;“讲要好”即指诗的内容、立意及思想。上述两杜诗可谓四者皆备。

此外,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绘的天姥山的奇特雄伟,所展现的光明理想天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描绘的“江山如画”的雄伟景色,所展现的长江天险的英姿,其意境之美,使人难以忘怀。

三、手法的艺术美

所谓手法艺术美,就是作者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再现生活,达到文情并茂、出神入化的境地,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堪称传诵千古的咏雪诗。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送别以前的雪景(一雪),饯别时候的雪景(二雪),临别时候的雪景(三雪),送别之后的雪景(四雪)。通过雪描绘了边塞的风光,通过雪写出了军旅艰苦的生活,通过雪抒发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那清雅、那皎洁,变肃杀北风而为和煦春风,使人如见其状,如临其境。全诗“雪”字贯穿始终,气魄雄伟,耐人寻味。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秦氏好女罗敷,人见则喜:“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其中的行者、少年、耕者、犁者、使君等,虽则年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但皆以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形式美、自然美,从少女罗敷身上表现出来的形体、容貌的美。而这种美又是通过反衬的手法(或间琏描写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此既显示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风格和情操的高尚美

曹操的《观沧海》,寄情寓志,境界高远广阔,气势如虹,吞吐宇宙,展示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充分显示了一个古代政治家的雄伟抱负;《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作者永远追求上进的雄心壮志,读之无不感奋。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深刻表达了作者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

岳飞的《满江红》是长期以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每当人们读到它那激越悲壮的词句,便会禁不住义愤填膺、热血沸腾。时光流逝,历史演进,都不曾减弱他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以激烈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同仇敌忾、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决心,通诵全词,慷慨激昂,字字如金石掷坦,铿锵有声,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溢于言表。

同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在许多诗篇里同样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这种爱国之情直到晚年仍不减,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河入梦来。”表达了作者日夜期盼收复中原,连睡梦中的风雨都变成了战场上厮杀的声音。他写的《示儿诗》是作者用将尽的生命写下的绝笔。它凝聚着诗人毕生未能实现的心愿。他明知人死后万事皆空,仍要求儿孙在家祭时勿忘将国事告知乃翁。耿耿忠心,天地可鉴。正是他这一腔爱国的忧愤凝成不散的精魂,激励了后代众多爱国之士为国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