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学理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

第1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物理思维;思维定势;物理公式;知识负迁移

人脑对于外在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本质属性以及相互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即为物理思维。物理思维除了思维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形象性、抽象性。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统一是许多初中思维方法的共性,比如实验和观察法、理想性方法等。学生的物理思维活动效率是受到其物理思维能力的直接影响的。近段时间较为流行习题教学的方法,通过解决习题中遇到的问题而更加有效地学习物理知识和公式。但是很多教师在习题教学的时候往往过分关注习题本身而忽视了在解决物理习题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一些思维障碍,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一些思维障碍进行了分析:

一、前物理观念干扰形成的思维障碍

前物理观念指的是学生在系统地接触和学习物理知识之前,针对看到的物理现象自身所形成的一个经验型的概念。而中学生由于年龄、智力、知识储备、思维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对于物理现象的形成的前物理概念往往是片面的、流于表面的、错误的概念。而这些错误的、片面的前物理概念往往会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产生一定的思维障碍。

例题,甲乙两队拔河,甲队胜,若不计绳的质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所以甲队取胜

B.当甲队把乙队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等于乙对甲的拉力

C.当甲队把乙队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D.甲对乙的拉力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D。

在没有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和理论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认为拉力大的队伍会赢得比赛。实际上赢得比赛的队伍是因为对地面的摩擦力更大。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往学生在没有学习相关知识之前会凭着生活中的经验或第一印象去判断,因此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疑问点着重解答,并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来彻底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方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以上题为例,可以使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将弹簧测力计的钩子分别固定在一根绳子的两端,通过弹簧测力计测出绳子两端的拉力,模拟拔河的场景。

二、思维定势形成的思维障碍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判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解决问题中常采用问题类比,即把问题纳入一般问题类型和模式,并依据该类型的解法模式去探求具体的解决途径。其结果就是学生把问题类型化和模式化。中学生经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后,可以应用已有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但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学生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

对于这类问题,教师要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就要提高学生思维过程的比较、鉴别能力,淡化感觉、知觉的选择性。在给学生讲解物理规律和习题时,要明确物理概念使用的前提条件。此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也可以破除思维定势。

三、物理公式数学化形成的思维障碍

数学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工具之一,物理学是数学化程度很高的学科。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地将物理公式进行数学变形能大大提高解题效率。但是,物理问题又有别于数学问题,物理理论的数学公式,都是有明确定义的。对于这类问题,首先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其次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防止单纯用数学方法代替物理概念,真正建立物理上的数量关系,把数学表达式与物理本质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果学生还是难以理解,适度类比也可以帮助学生破除此类障碍。

四、物理问题中隐含条件引起的思维障碍

初中物理问题形式多样,学生由于忽视物理问题中的隐含条件,会出现一系列的思维障碍和错误。特别是当题目给的条件过多的时候,学生不知道排除干扰因素,造成思维混乱。

解决这类问题,要加强学生的审题意识。习题一般不会出现多余条件,如果发现多余条件,则往往意味着解题方法的错误。

五、知识的负迁移造成的思维障碍

知识的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由于物理知识抽象,学生对许多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的知识点学生区分不清,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比如“加速度”这个概念,从字面易理解为“增加的速度”,于是得出加速度越大,速度改变越大的结论。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电压、电势、电势差、电动势等概念中。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教师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物理概念,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另外,要对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概念,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找出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与本质区别。

最后,作为物理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仅仅看到问题的表面,要深入研究了解学生出错的根本,把学生的思维障碍表面化,并帮助学生解决。虽然思维障碍的排除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坚信,只要教师能够随着问题的出现不断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思维障碍的排除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乔际平,梁树森,赵风雨,等.中学物理习题教学研究[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2]郑青岳.物理解题思维研究[M].大象出版社,2000.

第2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

1.1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

由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其个性品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青春期叛逆心理,个性品质容易受到误导,甚至有些学生放弃学习。另外,初中生刚进入初中,对初中物理知识容易产生好奇心,喜欢问很多为什么,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正确引导学生探究物理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还应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并在行动上支持学生大胆证明自己的想法。同时,让学生学会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因为受到挫折而放弃物理。通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坚固的基石。

1.2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初中物理教师将部分实验课时缩短,仅剩的小部分实验课时也以“讲”代替“做”的形式完成,不重视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实际上,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实验探究,因此实验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实验教学,并积极加以利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初中物理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将自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实验,教师主要予以适当的辅导与帮助,而不是采用以往的“教师承包”方式,将所有实验内容一手承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想法实验。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同时鼓励学生,就算实验设计失败也不必气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越挫越勇的精神,充分以创新能力设计实验。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上完《测量物体的质量》一课后,组织学生设计“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实验。首先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制订,待确定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并展示实验成果,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经过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实验多姿多彩,而实验成果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如有学生这样设计:实验为“测量一张纸的质量”,实验步骤为先调节天平和横梁平衡,然后将纸张和砝码分别放置在天平盘中,随后计算出纸张的质量,但最后无法测量出纸张的质量。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一张纸是无法通过天平测量出来的,但可以通过天平测量出若干张纸的质量,然后算出一张纸的质量。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学会自主创新学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承重大王”比赛,比赛内容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不同的方法,使硬纸片承受更多的方形积木,最后以方形积木数量最多者为冠军。这样的课外活动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深化学生对力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力学奠定基础。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同时学到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学他人之长以补吾之短。

2.结语

第3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是理、工、农、林、医等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学科。面对微生物学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势头,如何使学生在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得较为完整的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微生物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笔者以所教授的微生物W课程为例,结合自身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针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微生物理论和实验教学的现状

1.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区别不大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我校的生物技术和药学两个专业均有开设。在传统教学中,不同专业的选用教材、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授课大纲及考试内容相似度太高,达不到因材施教的预期教学效果。

2.课堂互动效果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

以往的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及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即使结合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和动画,也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更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实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自由发挥少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讲的内容进行实验,得出与理论相符的实验结果,而且每个实验往往较为独立和分散,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较少。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往往抄写实验步骤,并未加入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和理解,没有系统、正确地书写实验报告的意识。

4.考核方式单一

以往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实验课的考核也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但总体看来,考核方式机械、单一,很多学生死记硬背也可以拿到高分,这种考核方式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有效、相对公平的评定。

二、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

1.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不同专业选取不同的教材进行授课(见表1),其中药学专业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微生物与免疫学》,专门针对临床药学专业使用;生物技术专业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微生物学》。在保证学时的基础上,两个专业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针对各专业特点有所侧重进行授课,并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验课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

2.理论教学授课方法改革

(1)学生制作PPT

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发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制作PPT,内容与微生物学教材相关即可,学生可以自行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制作完整的PPT。PPT的内容包括:提出一个科学问题、问题的意义所在、该问题如何解决、该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和思考等。PPT的制作,首先锻炼了学生制作PPT的能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因人而异,学生可以各自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课上所学,对结论进行讨论。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查阅书本资料、网络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初步具备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意识。PPT的制作将计入平时成绩,这是学生微生物学总成绩的一部分。而且与教学大纲相关的优秀PPT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会直接纳入下一学年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中,这也可以起到学生带动学生的作用。

(2)学生课堂总结和讲解

理论课每堂课开始的时候往往会回顾上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往这项内容都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今后应本着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宗旨,让学生自愿报名,由学生进行课下总结、课上回顾,让大家在授课过程中更集中注意力,更精确地掌握每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悄悄地展开了“较量”,大家争先恐后报名,并且在PPT的内容总结、格式上花了很多心思,出现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有的学生添加了自己制作的Flash,有的学生用汤姆猫模拟上课场景,还有的学生从科研的角度思考。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内容,还锻炼了自己在公众场合演讲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授课方法改革

(1)基础实验合并调整

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基础实验包括经典实验的内容,应将原来孤立的实验进行合并调整,强化实验操作过程的整体性。比如,将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和无菌检测合为一个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细菌的简单染色和细菌的大小形态观察合为一个实验等。实验的顺序也可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学生对从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到接种、染色观察等一系列操作进行系统、完整的掌握。这样可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应的实验技巧,理解完整的微生物实验的操作流程。

(2)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

在掌握基础实验内容和技能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者教师给出几个选题,在可操作性、综合应用性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几组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各个方面,从实验准备、PPT制作、实验讲解、结果分析到完整报告的给出。实验设计选题有市售酸奶中乳酸菌的提取鉴定、牛奶发酵口感比较、几种酵母菌功能性实验、发酵葡萄酒等。学生自行组成兴趣小组,每组4~6人,实验前分工合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预实验、实验准备,并进行班级内的实验讲解及实验过程指导。实验结束后,学生参照毕业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教学的改革重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实验需要哪些试剂和材料,每一种试剂的作用和配制方法;其次,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拿出可行性实验方案,教师审核之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在锻炼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之余,可以对其实践操作起到指导作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第三,实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方面,对失败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是一项更重要的科研能力,教师应针对实验结果中的异常现象,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从理论上和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根据实验现象回到书本寻找答案,完成“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的巩固知识内容的过程;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鼓励学生将有意义的结果进行总结,撰写文章,进行投稿,这样不仅从实验中可以收获乐趣,还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4.考核方式多样化

由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形式,所以考核方式也应适当多样化(见表2)。微生物学教学通过几年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培养和锻炼了优秀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对微生物学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且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届学生通过乳酸菌发酵尝到了自己制作的酸奶,还有多组学生系统地整理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适当的延展和深入,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实验成果。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学生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到理论”的学习过程,加强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加深了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了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

[2]杨春,何永林,徐蕾,等.对四个不同专业微生物学课程体系“专业化”的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

[3]戴玄,谭永忠,尚淑梅,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2015,7(27):162-164.

第4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技能 素质

微生物学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许多弊端: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重课堂、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着实践出真知、创新出人才的改革思想,微生物学教改中,始终贯彻“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应用”的原则,在理论部分着重微生物学基础的阐述,实验部分着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从实际出发挑选优秀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的知识载体,选好一本教材在某种意义上讲就等于请到了一位学识渊博、素质优秀的教师,正确选用教材是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近几年在教材多样化政策引导下,各种版本的微生物学教材层出不穷,从知识层次来说包括中专教材、高职高专教材、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教学参考教材等。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是社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更多地需要与未来职业出路、工作方向联系在一起的实用性的学习,而不是虎头蛇尾式的“本科压缩版”或“截短型”的学习。课题组经过研究学生本身的特点,选用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的教材――张青、葛菁萍主编的《微生物学》。

二、优化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补充实例

微生物学院是我院生物技术应用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课程,所以对部分微生物的特性和形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部分在其他课程讲述过的内容,教师则作重点提示或改为学生自学,如微生物形态、遗传与变异等章节,同学们在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中已经学过,再详细给学生讲相当于炒剩饭,只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总之要经常与相关课程的教师相互交流,倾听学生的反应,优化理论授课内容,突出本课程的特有内容。

三、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

1.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有两种方法:①讲课前提问;②讲课中间提问。关键是如何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时机。一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提问。二是提问后要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三是提问要涵盖全体学生,避免挫伤学生自尊的做法。

2.比较式教学

微生物类群庞大多样,理论知识多而凌乱,有许多易混淆的知识点,增加了学习难度。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需要进行归纳、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形式,对有关知识进行纵横综合比较,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降低学习中的难度。

3.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预先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按照微生物学的授课计划, 对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文献书籍,写出科学小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宣读答辩,提出个人的见解,从而促进相互的学习。

4.问题导读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建立有效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出指定章节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快速阅读、归纳概括出中心知识点,将技能训练和知识把握同步完成,较“满堂灌”而言,学生更喜欢这种方式。

5.多媒体组合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以第二章《微生物类群及形态结构》为案例,先介绍原核微生物的特点,可以利用计算机和辅助显微镜等设备扫描真实微生物的图片,放入教学课件,这样真实地观察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四、微生物实验的教改

以往微生物学实践性教学的一般做法,是教师制定好实验计划,安排好实验的内容,准备好材料和仪器用品,制订好实验程序,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完成规定的内容、写出实验报告。这种传统模式有其不足之处:一是每次实验的内容和操作都是教师规定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做了如下教学改革:

1.实验内容的重新配置与安排

以往我们学校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依照“普通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结构的观察――微生物的大小和数量测定――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微生物的纯培养”等顺序安排。各个实验之间看似有序,实质上相对独立无关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因此,我们调整实验内容和教学安排,从实验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顺序进行改革。我们提前安排了“培养基的制备”和“微生物的纯培养”这两个实验,其余依照常规安排。这样调整的目的,是先让学生学会微生物的分离,在得到四种常见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时候,并不知这些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其后进行微生物染色制片、生理生化等实验,在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提供的已知菌种的实验内容的同时,要求各小组或者个人对已分离的菌种进行类似实验,进而进行菌种的鉴定,拓展学习。

2.自主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考虑我院微生物实验室条件的实际,结合微生物实验的特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能力的平台,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延伸拓展课堂教学。以下是我们初步的探索过程。

首先,明确思想。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第一次课就把实验改革的总体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思想,做好准备。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5个人不等,推荐一名小组长。随着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的学习,学生对微生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验技能。在安排的实验进行到一半、大约第9周时,可以让学生按个人的兴趣,用2周时间构思设计一个与微生物学有关的实验计划或方案,用于印证某个微生物学知识点或解决某个与微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等。初步方案完成以后,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实际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修改意见。大约第12周,确定最终方案。实验的实际操作从第13周开始,学生根据个人设计的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教师应当负责实验室安全和管理,在第15~16周基本完成自主设计实验。

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论文,讨论、交流。

五、微生物学教改效果

微生物学教改提高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学生的提问更多了,问题意识更强,师生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使他们的实验技能掌握得更好,团队意识更强,懂得了合作;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提高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学生反应强烈。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课题编号:JXJG-09-57-3)

参考文献:

[1]许燕滨,许巍. 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学课程教材分析与建设.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 (12):112~113

[2]张青.葛菁萍. 微生物学.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第5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18-02

Abstract The microbiology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of Xiny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improving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examination mode reform and teaching information feedback,the innovation design of experiment,paying attention to practice and model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s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carrying out teach and research section activities,etc,and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 above teach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initiative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microbiology course;the teaching reform;measures;achievements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涉及面广,应用性强,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专业学生只有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相关知识。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信阳农林学院现处于升本初期阶段,亟需重视过渡时期教学改革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该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从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考试方式及教学信息反馈、创新实验设计、注重实践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及重视教研室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初步尝试微生物教学改革新路子。通过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引导开发学生创造性及提高其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与时俱进,注意信息反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并结合微生物学知识和专业特点,制订出针对学生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且针对具体的育人目标,有的放矢地确定微生物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做到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2]。

课堂教学以阐明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为主线,思路清晰、提纲挈领[3-4]。优选教材,合理配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调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针对易于理解的内容,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解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自学掌握,而一些与其他章节有交叉的重复性内容,则仅要求学生掌握关键内容,并注重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保证学科内容的完整性。

微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比皆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介绍相关热点问题,如PM2.5、H7N9、HIV和SAR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会活跃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经典实验应用案例,如神奇的端粒酶、Taq酶的应用,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及应用等,以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学生今后能够学以致用。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等,变“主讲”为“引导”,变“讲堂”为“学堂”。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效应,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收效甚佳。

2 创新实验设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微生物实验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实验课程不仅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对于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实验课题的有效开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具体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教材,进行实验准备工作,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成组讨论实验结果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互动,并由指导老师进行总结。这对学生理解试验内容、锻炼设计思路,提高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大有益处。教师在实验前先布置实验内容,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解答;同时,教师要严格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指导学生对科学研究持严谨态度,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学术作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后,学生不仅完成了实验内容,掌握了实验相关知识,并且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困惑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指导优化。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实验内容,利用实验课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实验合理优化设置密切联系服务于课程内容,实验与课堂相辅相成,使学生接受知识由浅入深,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夯实理论知识基础,并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创新实验教学改革,合理设置实验内容达到了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满意效果[5-7]。

3 探讨考试模式改革和考试信息反馈系统

以往教学中向来过于重视学期末考试成绩,现在强调把对学生的考核分配到日常教学考核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如回答课堂思考题,课后习题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计分,同时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也应作为考核内容的重点,对学生的实验参与积极性、实验设计情况、实验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撰写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计入期末整体考核内容中。淡化期末考试的成绩评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评定,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尝试考试方式多元化,突出考察学生的思辨力、创造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通过开卷考试、小组合作进行测试等方式进行期末考核,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可以采取撰写课程论文并进行答辩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好试卷评估和分析工作对于提高考试模式水平效果显著,因而教学管理部门应及时对考试试卷进行评估和分析,实现考试对教与学的反馈调控功能。教师将考试结果和预期目标相对照,可以检查结果和期望值的差距,找出教学中成功的部分和薄弱的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改进措施[8]。

4 注重学科发展前沿,开创教学新领域

近年微生物学领域发展动向为学生今后在微生物学领域的探索、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今后从事相关专业乃至生活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跟踪学科热点,发展新动向,例如列举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奖项获奖情况让学生了解学科优势、拓宽视野,以期激发学习兴趣。

渗透就业信息,及时跟踪反馈以往毕业生就业及读研信息,与生物技术相关公司企业如羚锐制药、维雪啤酒集团、双汇集团等密切联系,建立良好合作实践教学。如:企业对对口专业优秀生奖学金机制、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职业规划、岗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把行业动态与引起广泛高度关注的学生就业紧密相连。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为培养优秀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力量是对同学们学习热情极具点燃效应的正能量。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推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理论教案、试验教案及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方便学生预习、复习;通过电子邮箱,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交流的途径;提供常用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微生物学专业网站,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科海量信息、最新的热点知识及发展前景,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微生物,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灵活根据所讲内容插入色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高清晰图片,提高课件内容的丰富度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教师提高授课技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保证整个教学过程“有声有色”。将枯燥的文字表述变为妙趣横生的多媒体教案,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又能强化学生学习理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5 开放实验室,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通过开放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兴趣小组,例如果酒酿造、食用菌栽培、酸乳发酵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以致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尝试让表现优秀的学生参与到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当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聘请客座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师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新水准。开设第二课堂,鼓励每个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课件进行讲述,不仅锻炼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很好地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可显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6 重视教研室活动

教研室教师间交流互动,专业教师相互切磋推动学科水平总体提高。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教研室间相关课程教师多交流,相互听课学习,讨论不足之处,以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相互交流反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备课时要求教师除了要抓住教材核心,还要增添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并将相应的内容总结、融会贯通后成为其授课资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教胜于言传,专业教师自身较高学术水平和过硬科研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专业课骨干教师勇于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了解本学科新动向,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及科研水平。骨干教师培养带动教研室学科水平整体提升,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信阳农林学院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校级优质课程评估、重点实验室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7 参考文献

[1] 喻子牛,何绍江.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陶树兴,张双民,梁健,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6-69.

[3] 陈向东,唐兵.使用面向21世纪国家级重点教材微生物学进行教材改革的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2):96-99.

[4] 张玲.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1018-1020.

[5] 袁生.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微生物学杂志2008,28(2):111-112.

[6] 刘森林.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5(4):153-155.

第6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 微生物学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生物学基础学科,它包含了细菌学、病毒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类学、生态学等丰富多样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涉及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讲解及复杂细致的实验操作技术。传统微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以黑板式讲授为单一模式,课本图片资料较少,并且大多数图片为黑白图片,且图片模糊,质量较差,造成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虽然教师有时利用挂图和幻灯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直观性,但教师操作不方便,并且使用一段时间后,幻灯片变模糊,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微生物的课堂教学,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上述弊病,且已应用到我们的微生物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1],[2]。然而,目前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过多滥用、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这样的授课方式没有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有时还降低了教学效果。当前,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现代教育技术与微生物教学的整合,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方法的关键。笔者在此分析当前多媒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适时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的课堂教学中。

一、微生物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多数以课本为基础,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来进行讲解。但是,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情况下肉眼看不到的低等生物,所以,导致传统的微生物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教师讲解抽象,重点难点难以突出;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例如在讲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时,由于微生物形态微小,肉眼看不到,学生对其没有一个整体形态方面的观念,常会感到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教师在上课时,所能利用的教具也只有黑板和课本。教师板书画图受到时间、绘图水平等许多因素的限制;课本上的图片也存在图像模糊、无立体感和动态感等缺陷。这对于学生掌握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运动特征和繁殖方式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由于板书画图需要时间较长,教师往往只能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总结重点难点,而学生因听课时间长,大脑相当疲惫,对教师总结的内容不能很好吸收,势必造成学生重点难点不清楚,学习效率低,教师的教学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有时也利用幻灯片、挂图等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它们操作起来较麻烦,既浪费时间,又缺乏真实感,且时间久了,图像变得模糊。这些辅助教学的上述特点,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趣,学习兴趣不搞,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传统教学方法需要时间长,而且现在各高校大多数课程课时进行压缩,微生物学内容多,板书画图消耗时间长,所以,很明显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微生物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像于一体,形式多样,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3]。我们可以把多媒体的优点应用到微生物的教学中去。以微生物形态结构为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备、显微镜等设备,扫描到微生物的真实照片,把它们放入我们所制作的教学课件中,这样就可以真实、生动直观地展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给学生强烈的感官效果,使学生对微生物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以便于增强记忆。再如,在细菌的遗传变异这一章中,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采用多媒体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直观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些优点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是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的精彩体现。

2.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微生物学内容繁多,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板书和画图,使得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教师的课堂教学仅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很少涉及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画图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查阅较多本学科相关知识,举更多的例子,深入浅出,突出教学重点,讲透教学难点,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教学信息容量大大增加;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微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展示,如微生物制药、微生物发酵和微生物疫苗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既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中,通过教师生动地讲解加上图像、动画等合理的运用,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师在讲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就可通过播放大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污染处理厂的真实图片,介绍环境污染以及微生物在污染处理中的作用。尽管微生物在污染物处理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筛选的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的菌株容易变异,失去对污染物处理的能力怎么办;污水处理后,大量的微生物随处理好的水进入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有无影响?这样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留给学生去深入钻研的余地。

三、多媒体课件应用微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微生物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完善。

1.多媒体教学应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多媒体课件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始终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在合理使用多媒体同时,教师要吸引学生,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微生物多媒体课件仅是教学辅助软件,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替代微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动,而只能作为微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和手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很难预计的,但多媒体微生物课件是教师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好的软件,不可能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千变万化。所以,在微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多媒体只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动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因此教师要避免过分依赖课件,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否则,教师就会沦为电脑的操作者和解说员[4]。

2.课件制作应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目前,微生物课件制作最常用的软件是PowerPoint,再辅以必要的图片和动画。制作幻灯片应做到内容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不过多地堆积文字材料。过多的文字,易使学生无法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更谈不上思考问题,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幻灯片色彩不能太复杂,动画、声响、切换等不能太频繁,以免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微生物多媒体课件应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微生物多媒体教学极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讲解速度、放映速度较快,内容较多,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思想紧张状态,缺乏师生交流,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思考理解,最终导致学生重点把握不住,难点理解不透。我认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汲取传统教学的优点。传统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教师利用黑板板书和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学生相呼应。我们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将一些重点、难点,配合黑板书写,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已达到更好的效果。

4.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我们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掌握适当的时机。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时机,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为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例如模拟实验操作、模拟微生物运动、微生物形态结构等。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还会有广泛学习、探索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的兴趣,提高学习认知的能力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我们微生物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仍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并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出更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微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妹.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文教资料,2006,(22):82-83.

[2]姜艳玲.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4,(4):20-21.

第7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土壤圈(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英语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0160

国内刊号:32-1315/P

邮发代号:2-57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第8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创造性思维;交流氛围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是高等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涉及基础医学、检验医学、护理学、检验与检疫及预防医学等专业。授课内容主要是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原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特异性治疗等。它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即教师机械地讲授,学生被动地记忆。

一、加强基础设施资源建设

基础设施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室及阅览室等。其中,实验室是“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但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是往往由于实验室经费不足、配套设施不齐全、购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部分实验内容不能顺利开展,教学的实验质量难以确保。

二、理论教学改革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学生的行为影响着教师。教师的品行专业素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注重主动探究

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变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为主动的探究过程,力图使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病原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为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知识的积累

学习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自主学习,学习是学生大学期间的任务,如果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那么师资再优秀,教学条件再完善,也无法督促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因此,学生应当转变学习观念,重视参与式学习,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在学习中形成情感体验,改变学习态度,用探索、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4.关注前沿信息,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补充一些开拓性、时代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前沿内容。如,微生物的耐药性这一章节,我们为学生播放与耐药机制相关的视频和短片,引导学生就微生物耐药机制的产生及防控进行积极的讨论,鼓励学生查阅耐药机制最新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并就学习心得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验教学改革

1.增设探究性实验,发展创造性思维

探究性实验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完善和发展,所以日常教学中,相关专家呼吁应该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自主实验设计应该占据实验项目的绝大部分。把实验的过程变为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形成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一模式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2.综合实验以及设计实验为主线的考核模式

理想的实验考核体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可以合理地评估学生的基本技能,相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经过实验项目开设和规划上的具体调整,新的考核模式以新增的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为核心内容,将考核按实验模块逐步进行,重点对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考查,考核内容分为实验模块(占据70%)和病原体形态辨识考核(占据30%)两部分。

3.建立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创建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己不知不觉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网络资源被逐步引入教学中。课改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议合理开发网络资源,建立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开放式的实验平台应用便是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支持。

随着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由于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再加上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不断地更新与改革,在医学教育中,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改革,在改革的探索中发现适应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成人”和“成才”为目标,培养出兼备临床技能和科研技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霞.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育的反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周密,李哲,王艳艳,华芳,郑海筝.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0).

[3]杨利英.PBL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4]周密,李哲,王艳艳,等.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0).

[5]赵平,徐庆强,戚中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2(3):161-162.

第9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

进化生物学家威廉・汉密尔顿是一位在生物学界颇有建树的科学家,他的许多观点想象奇特、新颖、大胆,颇有些像科幻作家创作科幻小说,其中尤以他的云论假说最具代表性,他认为,云中存在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制造了云。

从传统生物学来看,天上的云已超出了生物学家的视野,由于空气过于稀薄,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云中不可能存在任何生命形式。然而,汉密尔顿却不这样看。他将一朵朵云彩想象成充满了各种生命体的河流。1997年,汉密尔顿将自己的云理论传授给了诺里奇大学的博士生蒂莫西・林顿,两人一起合作,探讨微生物进入云中的可能性。

这一理论起始于海洋中稠密的微生物。当海洋中的微生物种群变得过于拥挤时,能够逃出这种不利环境的微生物将获得生存优势。然而,这些微生物是如何逃出去的呢?它们能否“飞”进云中,乘着云雾来到更适宜它们生长的新环境中呢?单细胞生物似乎拥有这种能力。汉密尔顿认为,微生物能产生一种导致云形成的化学物质,它们乘着这些云飞行,然后产生第二种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能促使云生成雨或雪,从而将它们带回到地面。这一观点听起来更像是一种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而不像科学理论。尽管想象过于奇特,汉密尔顿和林顿还是于1998年发表了他们的论文。

云中存在微生物的观点并非完全陌生。早期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他们将一个玻璃瓶从飞机窗口伸出去,然后返回地面,结果发现,玻璃瓶里充满了微生物。然而,汉密尔顿和林顿的观点新奇之处在于:为适应环境,微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进化出了造云的能力,就像海狸进化出建造池塘的能力一样。

汉密尔顿和林顿的论文具有超前性。文中提出的问题对于微生物学家来说有些过大,对于气象学家来说太生物化,对于海洋学家来说太过气象化。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云雾究竟由哪些成分组成,即便是汉密尔顿和林顿也不完全知晓。

汉密尔顿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富于冒险精神和独创精神的进化生物学家,他的朋友和追随者将他的云论作为一种新奇观点来讨论,随后便被大家置之不理。然而,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汉密尔顿死后不久,科学家们开始检验他的云论。首先检验了云中含有大量微生物的观点,科学家们从云中提取了许多样品,将其进行冷冻,然后进行现代基因分析。最后他们发现,每个样品都充满了蛋白质和DNA,这意味着云中的确存在生命。在云雾中,平均每毫升水分含有数万个活细胞。当然,与相同容量的池塘水相比显然要少得多,但它仍远远超出了大家先前的预料。水藻、细菌和各种真菌不仅乘云飞行,而且实际上就生活在云里面,它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以云里的有机酸、醇类、硫磺和氮为食。近年来发现,有3种细菌一路扶摇直上,进入了平流层。平流层距离地面有12英里之遥,不仅位置高,更要命的是,这里的空气极其稀薄,云量也最少。这3种细菌除了生活在平流层中,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这样就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某些物种可能只适合生活在云中。按照汉密尔顿的观点,云雾是这些微生物的生物王国,而梭罗将云雾形象地称为“飘动的空气牧场”。

汉密尔顿和林顿假说的关键之处,不是简单地指出云里生活着微生物,而是这些微生物已进化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适应能力,它们长出了微小的化学“翅膀”,从而将它们带到了这里。生活在森林和沙漠中的微生物不需要进行任何适应性进化就可来到云端。风、沙尘暴、大火和雷电足可以将它们吹向空中。但对于海洋微生物来说,要到达云端首先必须逃脱水的表面张力,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然而,科学家们发现,云雾里仍充满了这种微小的海洋微生物。

汉密尔顿和林顿猜想,海洋微生物以及其他单细胞生物利用被大风卷起的浪端白沫中的上升气泡“飞”入空中。现在已经知道,这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吞噬”细菌和其他单细胞生物。一个气泡聚集的微生物密度是其周围微生物密度的数百倍。一旦到达水面,微生物会因气泡爆裂而被喷进空中。或许这种爆发力足以将微生物送入天空,然而,汉密尔顿和林顿认为,这种推力还不够,应该还有其他推动力量。

他们知道,海洋微生物(尤其是海藻)能产生一种二甲基硫醚(DMS),这是一种细菌代谢副产品,易燃,不溶于水。此外,他们还知道,由海洋微生物生成的二甲基硫醚能启动云的形成过程。云中微生物产生二甲基硫醚分子,而二甲基硫醚可以促进水分子冷凝,形成冷凝液。对于这一观点目前没有太多争论,问题是微生物的基因能否通过产生二甲基硫醚让自己受益?能产生更多二甲基硫醚的微生物被抛入空中后能否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还有,这些微生物进入云端后能否被输送到一片更适合它们生长的海域,并让其子孙受益?汉密尔顿和林顿认为完全可以。他们还猜测,二甲基硫醚就像某种运载工具,当微生物需要进入空中时,这些化学物可以将其送上云端,这就是他们认为的第二种推力。

微生物进入云中后,它们是如何落下来的呢?迄今为止,除了3种新发现细菌只生活在平流层外,绝大部分飞翔在我们头顶上的微生物都需要落到地面上繁衍后代。汉密尔顿和林顿认为,云中微生物会产生第二种化合物,一种能促使周围水分结冰的蛋白质。被冰冻起来的微生物自由降落到地面,如果一切顺利,冰最终会融化,微生物会生长、分裂。

1976年,大卫・桑德斯受聘于蒙大拿州立大学,这一年蒙州爆发了小麦病原菌。这种细菌能产生一种可提高水的冰点的蛋白质,以相对较高的温度致使植物的叶子遭受霜冻害。遭受冻害的植物细胞会爆裂,某些细菌就趁机吞噬细胞里的物质。桑德斯始终搞不明白,感染植物的病菌来自何处。他做了一个实验,将一部分麦种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将其种到试验田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小麦仍然被感染了。病菌似乎直接来自天上,于是他决定再做一个试验。他拿着一个皮氏培养皿上了一架飞机,到达一定高度后,将培养皿从飞机窗户处伸出去,他的手几乎被冻僵了。当他把培养皿带回实验室后,发现培养皿里长出了小麦病原菌。原来病菌就漂浮在麦地上方的云层里,以某种方式降落到经过灭菌处理的小麦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