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资源利用范文

水资源利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资源利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资源利用

第1篇:水资源利用范文

雨水利用意识淡薄、雨水利用规划滞后相关部门对雨水资源利用认识淡薄,重视雨水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轻视雨水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落后,最终导致市区夏季内涝严重。对此,政府加大城市排水管网的改造力度,增加投资。同时,把解决呼和浩特市缺水问题寄托于外部调水(引黄入呼)或超采地下水,没有从战略高度认识雨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城市规划、改造、建设时没有考虑集蓄利用雨水资源。市区地表拦蓄能力低,雨水集蓄空间小呼和浩特城区缺乏地表拦蓄工程,蓄水能力较差,除部分绿地可滞留少量雨水资源外,硬化路面及屋顶降雨形成的径流均通过排水管网排泄到境外,不仅浪费大量雨水资源,而且加大了城市排水管网的排水压力。供水管理落后,未实施分质供水目前,呼和浩特市供水均为一管化优质水源,没有考虑工业、绿化与居民对不同水质需求的用水结构,缺乏不同水质分别应用的战略。存在优质水用于工业、绿化等浪费现象。追根求源,在于没有分质供水、水价均一,导致用户在对水质要求不高的部门大量耗用优质水源的现象。不合理的供水模式阻碍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沥青路面集雨近年来,呼和浩特发展迅速,市政道路里程快速增长,不透水路面面积急剧增加。呼和浩特市不透水路面主要为沥青路面,具有径流系数大、暴雨汇流迅速的特点,因此,收集路面雨水集蓄利用具有可行性。道路雨水利用主要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方式,直接利用即在路边修建蓄水池,蓄水池置于绿地下,雨天集存,晴天用,收集的雨水经过简单处理作为绿化、洗车、消防、冷却等非生活用水水源。间接利用即把雨引入路边绿化带或使用各种透水性铺装,使雨水直渗入地下,通过植被与土壤对雨水的天然净化作用对地下水做有利补充。透水铺装地面雨水下渗利用呼和浩特市道路硬化面积大,将不透水硬化面雨水引入路边绿化带或使用各种透水性铺装,使雨水直接渗入地下,通过植被与土壤对雨水的天然净化作用对地下水做有利补充,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缓解地面沉降、减少水涝等多种作用,是一种间接的雨水利用技术。可分为分散渗透技术和集中回灌技术两大类。分散式渗透技术可应用于城市生活小区、道路、公园、厂区等条件下的不同规模的区域,但受地下水位、雨水水质、土壤渗透系数等条件限制。集中回灌是直接向地下深层回灌雨水,若雨水水质较差,易污染地下水。结合呼和浩特实际情况,适合用分散渗透技术进行雨水渗透利用。屋顶雨水集蓄利用利用屋顶进行雨水集蓄可用于冲厕、公共、绿化、工业等非饮用水。

在降雨初期的短时间内,雨水径流污染性程度较高,因此,在安装屋顶集雨系统时需要设置分流并弃置初期雨水径流的装置,其污染指标随着降雨延续而迅速降低,后期径流水质一般都比较好。屋顶集雨利用系统分为单体建筑物分散式系统和建筑群或小区集中式系统。由雨水汇集区、输水管系、截污弃流装置、储存(地下水池或水箱)、净化系统(如过滤、消毒等)和配水系统等几部分组成。有时设有渗透设施,与储水池溢流管相连,当集雨量较多或降雨频繁时,使超过储存容量的部分溢流雨水渗透。增加城市水体面积呼和浩特市主要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东河、西河,全市河流总长度1075.8km。在不同河段上规划建设橡胶坝、扩大水面,形成多功能的人文生态观赏带和风光旅游带。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大雨水集蓄用地的预留面积,如公园的河湖等。充分利用汛期洪水、雨季排水合理集蓄,补充地下水,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的联合调度。

呼和浩特雨水资源集蓄利用存在较大潜力,目前雨水资源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缺乏雨水利用规划,城区雨水集蓄空间小,供水管理落后。适合呼和浩特市雨水集蓄利用的技术主要有沥青路面的集雨利用技术、透水铺装地面雨水下渗利用技术、屋顶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增加城市水体面积。同时,将雨水利用纳入城市规划,兴修蓄水工程,提高蓄水能力,积极引导小区雨水集蓄利用,增加城市水体面积,提高雨水利用率。

作者:申军 李利荣 王顺 单位:水土保持工作站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第2篇:水资源利用范文

关键词 水利规划 水资源利用

1 江苏省水利规划现状

江苏是一个平原省份,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水系复杂,这一特殊的地理特点为江苏水资源利用起到了很大的好处,为生态环境、水运、城乡排水都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但是由于我省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南丰北枯,受潮汐和热带气旋影响,城乡防汛任务重。近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水利规划,争取最大资源的利用水资源。

2 江苏省水利规划措施

江苏水利在省领导的带动下,坚持贯彻新的水资源规划方案,节约型用水为前提,变废水为好水,减少水资源污染,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合理利用水资源,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水利规划方案,,以发展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民生水利为重点,全面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

2.1 加大水资源保护

饮用水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地区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江苏省近年来一直贯彻关于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完成饮用水资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全身共划分水资源保护区111个,开展备用水源地建设,建立水源地核准制度,突发性污水污染事件处理办法,开展水源地整顿及达标建设,跟踪监测,降低污染危害。通过多个措施的同时进行,最大力度的保护了水资源,减少污染,保证饮用水安全。

2.2 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江苏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淮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苏南地区水质型缺水问题日趋突出。据资料显示,我省中等干旱年份区域性缺水为29.3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份缺水52.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缺水10.3亿立方米。在全省年用水500多亿立方米的总量中,有一半左右依靠跨流域调水。这不仅导致了经济成本的浪费,还导致许多生态环境的问题,所以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提高水资源的可承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根本出路。

2.3 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项目

江苏省连续三年将节水型社会建设列为省政府50件年度重点实事工程。太湖蓝藻事件引发无锡供水危机后,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分别由省长、副省长和主要厅局领导担任“河长”,2009年,全年累计打捞蓝藻60多万吨,新建藻水分离站5座,处理产出藻泥8000多吨,直接用于发电和有机肥制作。省政府每年组织对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省级水资源费每年拿出专项经费对先进集体进行奖励。这些举措为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工作环境。

3 加强水利规划,合理利用水资源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积极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水利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水资源水文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解决民生需求中的基础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日益突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水资源水文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水资源水文工作水平,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3.1 加强水资源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做好新时期水资源水文工作,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我们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严格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禁止和限制发展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项目,着力解决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浪费严重等问题,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3.2 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水环境

做好新时期水资源水文工作,是保护水环境、建设生态省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流域水文情势的不断变化,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水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要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大局,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努力维护河湖健康,保护绿水青山,建设宜居环境,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良性循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3 加强水资源利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做好新时期水资源水文工作,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保障和改善百姓民生的迫切需要。水资源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活和生产、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水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关注民生,全面加强水资源水文工作,加快城市水源地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更好地服务民生、改善民生。

第3篇:水资源利用范文

1、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水资源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且必须具备可以更新补充、可供永续利用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年降水总量为618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1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立方米,全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1998年我国总用水量5435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64.3%,林牧渔用水占5.0%,农村生活用水占5.3%。各流域片用水情况是:松辽河片用水量6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4%;海河片用水量4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5%;黄河片用水量395亿立方米,农业占77.9%;淮河片用水量567亿立方米,农业占72.2%;长江片用水量1663亿立方米,农业占58.5%;珠江片用水量837亿立方米,农业占65.0%;东南诸河片用水量308亿立方米,农业占65.3%;西南诸河片用水量82亿立方米,农业占78.9%;内陆河片用水量536亿立方米,农业占94.6%。1998年,各流域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是:海河片和黄河片的利用程度最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61.8%和73.7%,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70.2%和44.5%;其次是内陆河片、淮河片和松辽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34.2%、34.9%和16.6%,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26.9%、24.7%和15.4%;珠江片、长江片、东南诸河片和西南诸河片的利用程度低,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14.0%、12.1%、9.9%和1.3%,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6.6%、6.3%、5.6%和0.9%。松辽河片中的辽河流域利用程度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39.8%,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33.5%。

2.2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据初步分析,全国平均渠系利用系数0.4—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0.6—0.7,灌溉水利用用系数0.5左右。从表1-2-1可以看出,全国水资源利用情况是:渠系综合水利用系数为0.40-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60-0.7,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3-0.5。华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较高的地区,其各灌区利用系数存在较大差异。衡量水资源高效利用指标,不能仅仅考虑水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3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我国地表水灌区每公顷次灌水量1200-1500m3,最高达2258,地下水灌区达900-1050m3,高出适宜水量的1-2倍,西北地区每年灌水定额可达16537m3/hm2,是全国的1.4倍。

另外,我国农业水资源污染也非常严重。椐统计,199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共593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9%,生活污水占31%。这些污水排放污染了水质。椐1998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09700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占5.4%,Ⅱ类水河长占24.4%,Ⅲ类水河长占33.0%,Ⅳ类水河长占13.7%,Ⅴ类水河长占6.6%,超Ⅴ类水河长占16.9%。

(5)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

尽管农业水资源“农转非”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民的水权如何得到保证,节水农业投资如何合理分配等。

3、节水农业现状

3.1节水农业发展概况

节水农业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采用水利与农业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的农业,即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节水农业的核心是节水灌溉。

由于我国水资源及其有限,扩大灌溉面积的水量必须立足于现有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农业用水量始终保持在3500~3900亿m3,我国水的利用率和效率均有提高。

3.2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节水农业认识上存有误区,认为节水农业就是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技术是灌区的专利。

3.3.2节水技术总体水平低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以节水灌溉为例,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3,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喷灌和微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仅占有效面积灌溉面积的4.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节水灌溉设备品种和质量还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3.3.3没有形成高效的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机制。

(3)管理。现行水管机构节水功能缺损,不适应市场经济和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灌溉管理系统缺乏效率。我们从仅从重水利轻灌溉,水利与灌溉分家现实就可以窥视一二。其原因出现在管理归属上,兴修各种水利工程归水利部管,农田水利归水利部管,水利部与农业部又分属不同的部,而灌溉技术与农业密不可分,部门分割影响了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发展态势

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3.3.2投资力度加大,为节水农业发展增添的活力

3.3.3适宜国情的节水技术,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扫平了道路

多年来,随着节水农业的发展,各地广大科技工作者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节水技术,并对节水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推广,效益显著。3.3.4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到2015年,使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亿亩,灌溉水的利用率达到的60%以上,年节水700亿立方米,以满足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保证率对水量的需求。到2030年,井灌区80%以上实现喷灌或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自流灌区60%以上的骨干渠道实现防渗、水稻全部采用控制灌溉,通过采用节水灌溉制度和管理措施,使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65%,每年可节水1000多亿立方米。

第二章农业水资源供求预测

西北地区目前耕地灌溉率为39.1%,从土地资源看扩大灌溉面积的潜力比较大,但该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而且水土资源部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但如果解决水资源问题,或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尚可扩大部分灌溉面积。华北地区耕灌溉率较高,1997年全区平均为44.6%,通过节水及调水,具有进一步发的耕地条件。在我国现有灌溉耕地中,水田占31.7%。水田灌溉用水量较大,但亩产量较高,且我国粮食需求中稻米需求较大,因此水田需水较多,但其种植面积应保持一定比例。

3、农业需水预测

水资源需求受人口增长有与经济发展驱动,同时还受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市场、水工程条件和水管理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市场条件下需水增长将受到水价的抑制。

3.1、农业水资源的历史变动趋势

农业用水比例下降,总量趋稳。农业用水比重,1949年为97.1%,1980年为88.2%,19993年为78.0%,到1997年下降到75.3%。农业用水增长地区差异大。北方农业用水的增幅大于南方。

1980年北方地区农业用水占全国农业用水总量的51.3%,1997年上升到52.5%,这与北方土地资源丰富及灌溉面积扩展规模大于南方有关。

3.2、2005-2030农业需水

农业需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业用水。农田灌溉需水又包括水浇地和水田,灌溉需水预测采用灌溉定额预测方法,灌溉定额预测要考虑灌溉保证率水平,本次预测采用中等干旱年份灌溉定额。灌溉需水预测见表2-3-1。南方地区虽然水资源相对充足,但灌溉供水需要资金投入,且在局部地区灌溉供水的水源也受城市和工业的挤占,因而其灌溉需水增长受到抑制。1997年全国林牧渔业用水量为321亿立方米。考虑林牧渔业用水后,我国农业总需水量,1997年全国为4300亿立方米,农业需水高峰预计在2010年出现,其需水量约4350亿立方米。表2-3-12005?2030年农业灌溉定额与需水量

4、农业水资源供需态势

农业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总量的增长和其它竞争性用途(如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等)的增长状况。表2-4-12005?2030年农业水资源供需态势

5、农业节水潜力

它主要包括节水的轮作制度、节水灌溉制度与管理制度、节水高产品种、耕作栽培、培肥施肥和化控技术等。

第三章农业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

水资源高效利用是世界性课题,无论是富水国家还是缺水国家,都十分重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下面从开源、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等方面综合介绍国际经验,以利于我们借鉴,提国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管道输水,大大地减少了水资源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并有效地避免水质恶化。

劣质水利用劣质水包括工业、生活废污水、地下咸水等。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水资源危机逐渐显露,为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国均把利用劣质水开发利用作为弥补淡水资源短缺一个途径。美国目前已建成3400余处污水再利用工程,全国50个州中有45个采用了污水灌溉。印度自80年代开始,每年用于农田灌溉污水占城市污水量的50%以上。以色列污水利用率已达70%,其中1/3用于灌溉,约占总灌溉水量的1/5。ARO的水土研究所的资料表明,目前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的分别为2亿m3和1亿m3,计划到2010年,工业废水利用量将达到5.4亿m3,60%生活污水也将用于灌溉,而淡水用于灌溉的量从11亿m3下降到5.0亿m3,即农业灌溉用水的一半左右将由经处理工业废水和其他劣质水来满足。

如以色列采取各种方法综合利用水资源,包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污水利用和微咸水利用。1.2工程节水

改进地面灌水在发展喷、微灌同时,各国重视对常规灌水方法的改进与发展,并研制出绳索控制灌溉、波涌灌、地面浸润灌溉、负压差灌溉、土壤网溉、集水灌溉、皿灌、水平地灌、膜上灌、抗旱坐水种、水稻浅湿赶循环交替间断灌水方法和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等许多新方法、新技术。

1.3农艺节水

二是利用田内集水,即通过收集周围平地或集水区的水分来稳定作物产量。

1.4化学节水

制订合理的节水农业发展政策,是节水的关键。

1节水农业投资政策

1.1节水农业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对农业水利投资非常重视。3年来,全国共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其中,利用节水灌溉的贴息贷款53亿元,各级财政投入73亿元,群众自筹124亿元,大大地促进了节水农业推广,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8450万亩。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1533万公顷,其中喷灌、滴灌和微喷灌面积146.7万公顷,管道输水灌溉面积520万公顷,渠道防渗面积866.7万公顷,推广水稻节水灌溉和坐水种等非工程节水面积1333万公顷。

(4)忽视节水农业效益的外部性。

2、节水科技政策

2.1节水农业技术系统

节水农业的概念有多种说法,但我们认为节水农业最基本的内涵是应用节水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包括灌溉水和降水,高效指提高水资源的“有效性”和“转化效率”。节水农业技术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四个子系统组成。

1)工程节水子系统。包括:(1)输水工程--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2)集水工程--梯田、水窖、坑塘、水库等;(3)灌水工程--常规节灌(如小畦灌、细流沟灌、隔沟灌、膜上灌、间隙灌、浅湿晒等)和现代喷微灌等措施。

2)生物节水子系统。理论上讲,生物节水技术的“水分转化效率”功能具有无限性,对节水农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农艺节水子系统。4)管理节水子系统。包括水资源优化调度、灌溉自动化控制、节水灌溉制度、节水种植制度、价格杠杆、农户参与等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应以上述四个子系统为基础进行优化集成,节水灌溉农业和节水旱作农业并举。消除“节水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喷滴灌”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应全面推进节水农业。节水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农业同属节水农业范畴,二者不可偏废,节水灌溉农业不应排斥农艺、生物和管理节水措施,节水旱作农业也不应排斥工程节水措施。

2.2节水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

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低层次水平

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节水技术选择缺乏科学性

节水技术与增效相脱离

用水效率低下

用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两个不同的概念,它偏重于单位水资源所获得的效益。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但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导致宝贵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如我国的农业长期以来采用粗放型灌溉方式,水的利用效率很低,水的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现有灌溉用水量超过作物合理灌溉用水0.5至1.5倍以上,椐有关资料分析,美国1990年用水效率为10.3美元/m3,1989年日本为32.4美元/m3,我国1995年用水效率为10.7元/m3,我国1995年的用水效率只有美国的1990年1/8,日本1989年的1/25(汇率按1995年1.32美元计算),说明我国节水潜力很大。

2.3节水农业科技政策

(2)建立节水技术选择论证制度。(3)科学地制定节水高效农业标准。

3节水农业水价政策

3.1农业水资源市场特征及交易原则

3.1.1、农业水资源市场

建立和完善农业水资源市场是非常必要的。3.1.2农业水资源市场特征

主要表现在:首先,农业水资源市场的垄断性与广阔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水资源市场不可能放开,不完全的市场,培育水资源市场只能是在政府调节下的有步骤地进行;其次,农业水资源市场的双重性,水资源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双重性,因而农业水资源市场也具有双重性;第三,农业水资源市场失效性,主要表现在节水效益的外部性及其农业水资源的保护方面;第四,农业水资源市场交易所有权恒定性,农业水资源市场中水资源所有权是不变的。

3.1.3农业水资源市场交易原则

由于农业水资源市场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水资源市场交易原则具有特殊性。3.2农业水资源市场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水资源国内水资源市场发挥作用,对水资源市场进行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农业水资源市场的培育,其关键是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解器。3.3农业水价政策

(4)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确保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如对于河水灌区,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适当提高地表水资源价格,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比价足以刺激地下水资源开发为限,对于地下水资源溃乏而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区,可以适当提高地下水资源价格,确保地表水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

4、21世纪节水农业管理战略

4.1、水资源管理一体化

如区域水量与水质管理的协调统一,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协调统一、水资源管、供、用和治理协调、水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统一,水资源地表与地下水—降雨联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森林保护相统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等等。

流域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包括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和开发利用,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具体而言,流域水管理机构给各地区和各部门分配地表水,要以这些地区和部门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地下水资源为前提。地区和部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利用当地地表径流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各种措施。

4.2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适当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际、国内市场要水资源,并且适当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

对于国内市场,主要是通过水资源的市场调解实现水资源的合理的调配。研究结果表明,水价与水资源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Q=Q(P/P),式中,Q2为调整后的用水量;Q1为调整前的用水量;P1为原水价;P2调整后的水资源价格;E水资源价格弹性系数。由此可见,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合理调配的关键。

4.3、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1)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4以水权为中心,建立节水交换激励机制

所谓的水权,指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水资源配置过程,实质上就是水资源“水权”的重新分配过程。水权在调节水资源供需和水资源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权是水资源管理的中心,研究建立水权的理论和可操作性的交换机制,通过市场的交换,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分配,是21世纪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水资源只是农业持续发展众多因素中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用水向城市生活和工业转移没有根本影响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优质种子、化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其中农业节水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水资源“农转非”挤占了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农业水资源资产,他迫使农业生产走高效用水之路,因而促进了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其最终结果是水资源资产增殖。

针对水资源“农转非”问题,必须采取“以益补农”的战略,即,水资源“农转非”受益者采取经济补偿的政策,补偿农业水资源水权转移额外投入或经济损失,如根据水资源“农转非”实际情况,可以适当提高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等价格,所积累的资金用来投资节水农业或对水资源转移者给予补偿。

对于水资源流域管理,采用以水权为中心的管理,建立流域级水权交换机制。特别针对大江大河,水权在科学调配水资源方面更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水价是否合理,节水对供水单位的收入带来一定冲击,为了鼓励供水单位节水,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补偿奖励的数额足以调动节水的积极性;

第4篇:水资源利用范文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理学院; b.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天然降雨,随着人工林生长,林地土壤水资源下降,当人工林发展到超过植物对土壤水资源的利用限度时,在林地最大土壤水分补给深度以下出现的土壤层将会成为不可逆转的土壤干层。这种现象不利于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森林植被的恢复、更新。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理论的提出将使不可逆转的土壤退化防治变为积极的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生产中应充分认识并掌握这个规律,设法避免人工林草植被对土壤水资源的过度利用。

关键词 :土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壤干层;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

中图分类号:S15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4-076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01

收稿日期:2014-06-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539)

作者简介:张小萍(1987-),女,甘肃通渭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学生态学,(电话)15202403085(电子信箱)zxp853418327@163.com;

通信作者,郭忠升(1963-),男,陕西富平人,博士,主要从事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森林生态、森林水文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研究,(电子信箱)guozs@ms.iswc.ac.cn。

1 土壤水资源

土壤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农业水资源,“只有考虑了土壤水才能对干旱地区及中国东西部地区的区域水资源总量做出较为合理的分析”[1]。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区,黄土层深厚(一般厚度为50~200 m,已知最厚达339 m),蓄积大量的水分形成了“土壤水库”,“库”中水对该区第一性生产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土地资源质量评价的主导因素之一[2];目前国内外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评价时,只把径流性的地表水、地下水作为评价对象,土壤水往往因无法被人类调配,难以直接开发利用而被忽略。实际上,土壤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是一切陆生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3]。相关的研究认为[4-7],降水到地面后有70%以上水量首先转化为土壤水。任何水(不管是天然降水还是人工灌溉水) 都必须转化为土壤水之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水,大部分是由植物的根系系统吸收的[8]。植物有了足够的水分,才得以生存、发育、形成果实而产生经济价值[9]。

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对土壤水资源的研究从农业角度出发,认为土壤水资源是指可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的浅层土壤孔隙中的水。由于广义水资源[10]是指在可预见的条件下,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量,土壤水资源作为广义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定义为:赋存于土壤包气带中,具有更新能力,并能被人类生产和生活直接和间接利用(包括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维持)的土壤水量和对维持天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一定作用的土壤水量。根据以上定义,土壤水资源可包括以下四大指标,即从土壤水资源的作用范围出发的可被植被直接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最大可能被植被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从其作用的目标出发用于国民经济的土壤水资源量及用于维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土壤水资源量[11]。

2 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

许多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在不可更新性资源中尤其明显。土壤水资源由于受自身(遗传)因素和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利用这些资源,使其稳定的结构破坏后就会丧失其再生能力,成为非再生性资源,因此掌握这个限度是非常重要的。土壤水资源作为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土层深厚,地下水埋藏较深,土壤水主要来自降水的地表下渗,多蓄存在包气带中,超过土层持水能力的土壤水则转化成为地下水[9]。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的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由于土壤水分的补给和存储量有限,在多年生人工林地中出现了土壤旱化,实为超载的、不可逆转的土壤退化现象,甚至出现土壤干层[10,12]。由于降水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土壤水分的惟一来源,土壤一旦形成干层,就会隔断地下水补给路径[13],植物只能依靠当年雨水生长,处于大气干旱的胁迫之中。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人为干预和调控,随着林龄的增加,则林草地土壤旱化和土壤退化会进一步加剧[14],从而影响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功能,并最终导致森林植被系统的毁灭,甚至出现荒漠化。

在黄土高原地区多年生高产、高效人工林草地出现的以土壤旱化为主要形式的土壤退化,就是植物过分利用土壤水资源的结果。因此,为了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紧缺地区的土壤水资源,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植物对土壤水资源的利用限度,简称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15]。植物对土壤水分亏缺的响应有一个阈值[16]。当根系吸收利用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低于萎蔫系数时,根系吸水困难,土壤水分将严重抑制植物生长,但是不会死亡。由于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土层深厚,多年生植物(例如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根系庞大,能迅速伸展到较深土层获取水分。如果干旱年出现的土壤干层在丰水年可以得到恢复,人工林地不会出现永久性土壤干层。因此在水资源不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草植被对土壤水资源的利用应该有一个界限[17]。

土壤干层划分标准是认识和确定植物利用土壤水资源限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土壤干层出现的深度小于或等于降水最大入渗深度时,该干层内损失的土壤水分在丰水年可能会得到恢复;当干层出现的深度超过降水最大入渗深度时,最大入渗深度以下出现的土壤干层无法补偿,成为永久性土壤干层。消除或避免最大入渗深度以下出现永久性土壤干层,应成为控制植物利用土壤水分程度的重要依据。因此,当土壤干层出现深度等于最大降水入渗深度应该成为确定植物利用土壤水资源限度的标准之一[18]。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是在一个人工林草地土壤剖面内,当地表面以下至降水最大入渗深度范围内,所有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等于萎蔫系数时,最大入渗深度范围内土壤残留储水量之和即为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15]。例如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柠条林地雨水最大入渗深度为290 cm,当最大入渗深度范围内全部为干层时,土壤水分储量为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

以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上黄试验区)为例,2013年3年生柠条土壤水资源利用状况见图1。3年生柠条幼林地土壤水资源比12年生柠条地充足,没有达到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的警戒线,但由于植物强烈的抽吸作用,4月16日至6月15日,林地土壤水分补给量小于土壤水分消耗量,土壤储水量下降。2013年为丰水年,7月份以后有大量的降水,0~29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储水量远高于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可以为柠条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上黄试验区)2013年12年生柠条土壤水资源利用状况见图2。2003年1月初,土壤储水量低于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1~4月该地区几乎没有降雨,林地土壤水分补给量小于土壤水分消耗量,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没有及时降水补充,无法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柠条的高生长量很小,土壤旱化趋势在继续发展。7月1~14日这几天降雨比较多,土壤水分得到补充。7月15日,0~290 cm 土层范围内土壤储水量高于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土层内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得到正常供应,7月15日至8月31日,随着植物的生长和强烈的抽吸作用,土壤储水量慢慢减少,9月初有少量的降雨,土壤储水量少量回升后又下降,10月1日0~29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水分储量低于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

人工柠条林地最大入渗深度范围土壤储水量等于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时,该深度的土壤水分下行运动停止,在土壤剖面最大入渗深度峰面以下土壤水分可能上移,虽然指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最大入渗深度以下土层的土壤水分,但是由于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0~200 cm土层,植物吸收利用最大入渗深度以下土层的土壤水分较少,也只能满足指示植物提前落叶过程中植物对水分的需要。由于土壤水分穿过该峰面的下行运动难以进行,最大入渗深度以下出现的土壤干层难以恢复,成为永久干层,此时土壤水分状况严重影响指示植物的生长,因此在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3 影响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的因素

1)指示植物。不同的指示植物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不同的指示植物是影响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的主要因素。一方面,不同的指示植物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其树冠结构、地上部分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等各不相同,根系分布深度、密度及生物量都有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不同的指示植物对土壤水分反应的敏感性不同,植物萎蔫时的土水势可能不同,该植物群落影响土壤水分的补给或消耗能力也不同,因此在相同的地理位置和立地条件下,不同的指示植物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其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可能不同。

2)气象条件。降雨、光照和温度是影响水资源紧缺地区土壤水分的主要因素。土壤水分变化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具体表现在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蒸散)两个过程上。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影响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的气象因素主要包括降雨量、光照和温度。此外,空气湿度、风等也会通过影响蒸散强度进而影响土壤水分利用限度的变化。

3)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不同地区的降雨、光照和温度不同,适宜生长的指示植物不同,这些都影响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相同地区的坡度、坡位、坡向的不同,也会通过影响降雨、光照和温度再分配等,进而影响土壤水分入渗、土壤水分蒸发过程及总量,最终影响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

4 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应用

4.1 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是判断植物是否过度利用土壤水资源的重要标准

植物是否过度利用土壤水资源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客观的标准,这就是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不论是丰水年还是干旱年,多年撂荒地土壤水分状况较好,土壤水资源处于较高状态。如果不利用土壤水资源,不仅会造成土壤水资源浪费,而且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必须进行人工植被恢复。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采用高密度可以迅速形成高盖度的林草植被,满足保持水土、防治沙尘暴和减少雾霾天气,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但是当生长季土壤水资源下降到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时,应及时依据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进行调控,这样不仅可以生产部分薪柴或饲料等,而且可以促进保留木生长。当然这个指标只能适应于森林植被恢复初期的幼林,对于产生严重土壤旱化的成林,应该用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表示土壤水资源过度利用程度。当土壤水分消耗量大于土壤水分补给量,林分密度大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时,说明植被过度利用土壤水资源,应及时进行疏伐,以调控植物与水的关系。

4.2 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是确定植物水关系调控起始期的依据

植物生长和土壤水分相互关系调控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植物水关系调控起始期[14]。在水资源紧缺地区的人工林草植被种植和恢复过程中,人工林草地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土壤旱化。人们不能在一发生土壤旱化时就调控植物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关系,而是要随着植物生长,植物利用土壤水资源程度逐渐增强,土壤水资源存储水平逐渐下降。当林草地土壤水资源下降到一定限度时,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采用平茬或疏伐,依据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进行植物水关系的调控。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是确定植物水关系调控起始期的理论依据[14]。

5 结语

由于水资源紧缺地区范围广,立地条件和植被类型各异,为了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研究多年生人工林草地土壤水资源,掌握多年生人工林草地土壤水资源动态变化规律和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的相互关系,以避免多年生人工林草地出现土壤旱化和土壤退化,甚至出现荒漠化等极端现象。在生产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并掌握这个规律,设法避免人工林草植被对土壤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今后应加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研究,为水资源紧缺地区土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家诚.西北干旱地区的水分评价问题[J].水科学进展,1997,8(1):44-47.

[2] 宋桂琴.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3] 邵明安,王全九,黄明斌.土壤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靳孟贵,张人权,高云福,等.土壤水资源的特性及若干指标[J].地质科技情报,1997,16(2):73-78.

[5] 余艳玲,熊耀湘,文 俊.土壤水资源及土壤水分调控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3):298-301.

[6] 夏自强,李琼芳.土壤水资源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1,12(4):535-540.

[7] 周凌云,陈志雄,李卫民.土壤水资源合理利用潜力评价[J].土壤通报,2003,32(1):15-18.

[8] NING T, GUO Z S, GUO M C, et al. Soil water resources use limi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3,4(5B):100-105.

[9] 沈荣开.土壤水资源及其计算方法浅议[J].水利学报,2008,39(12):1395-1400.

[10] 何小武,刘广全,郭孟华.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水资源环境及对策[J].水利学报,2008,39(7):843-847.

[11] 王 浩,杨贵羽,贾仰文,等.土壤水资源的内涵及指标评价体系[J].水利学报,2006,37(4):389-394.

[12] 李玉山.黄土区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及其对陆地水分循环的影响[J].生态学报,1983,3(2):91-101.

[13] 李玉山.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的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5):427-432.

[14] 郭忠升,李耀林.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关系调控起始期[J].生态学报,2009,29(10):1721-1729.

[15] 郭忠升.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2):3029-3035.

[16] CASADEBAIG P,PHILIPPE D,J?魪R?魪MIE L.Thresholds for leaf expansion and transpiration response to soil water deficit in a range of sunflower genotypes[J].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8,28:646-654.

第5篇:水资源利用范文

关键词:公报;水资源利用;流域耗水量;用水修正;黄河

1.公报编制

黄河用水统计始于1988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水政水资源局负责。1997年水利部行文编制《中国水资源公报》并在全国推动流域和省区水资源公报的编制,黄河水资源公报也于当年开始编制,编制依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大纲”进行,但没有正式对外。第二年199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正式对外,至今已刊布10期。

水利部“关于编发《中国水资源公报》的通知于1998年3月下发”,要求各有关单位要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把水资源公报编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黄委会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委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公报》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业务部门主管领导为负责人的项目组。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在流域各省区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编制人员的共同努力,相继编发了(1998年至2007年)共10期《黄河水资源公报》,并在黄河网和委办公自动化等媒体上公开,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黄河水资源公报》编制工作是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的实际情况编制的。所以除按照《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要求外,有流域的特殊要求和延伸。

一是黄河水资源公报分区要求更细化,主要支流需单独列出。由于公报不仅需要行政分区,也要流域分区,流域公报更需要二级流域分区,二级流域分区套一级行政分区。同时根据黄河水量调度需要,黄河流域地表水需分黄河干流部分和支流部分,并以引水口性质进行分属,而不是传统的行政与地区属地分类。区间分为:干流、主要支流(列出名称)、区间未统计支流(其它支流)。

二是黄河水资源公报的用水部门耗水量计算分水源进行,即分地表水、地下水等,而不是全国水资源公报那样耗水是不分水源的混合耗水量。

最终提供为省区套二级区分行业、分水源类型等成果。

2.公报水资源利用

2.1供水量

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也称取水量。按照取水水源不同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三大类,并按受水区进行统计。技术要求如下:(1)地表水源供水量按蓄水、引水、提水、调水四类工程及人工载运水量分别统计。(2)地下水源供水量是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水、深层水、微咸水分别统计。(3)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

2.2用水量

指各部门用户的取水量,从2003年度开始,水资源公报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分类体系,即对1997年的分类做调整,1997年分为:农田灌溉、林牧渔、城镇工业、农村工业、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6大类用水。2003年以后仍为6大类:农田灌溉用水没变,林牧渔用水增加牲畜用水(原来在农村生活里),城镇工业与农村工业合并为城镇工业用水,由城镇生活用水中单列出城镇公共用水,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中居民用水合并为居民生活用水、增加了生态环境用水。

用水量含义有毛、净之分,这里是指配置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按用户特性分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其中生产用水再划分为第一产业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用水)、第二产业用水(城镇工业用水和城镇公共用水中的建筑业用水)和第三产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中的服务业用水)。用水计量点应与供水计量点一致。

生态环境用水暂统计人为措施调配的水量,而不包括降水、径流自然满足的水量。按城镇环境用水(含河湖补水和绿化、清洁用水)和农村生态补水(指对湖泊、洼淀、沼泽的补水)分别统计。

表中细目的划分,考虑了“新口径”与“原口径”的异同,既能汇总成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类用水,也可汇总成农业(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用水)、工业(即上述的第二产业用水)、生活(居民生活用水、服务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用水。

2.3耗水量

指从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取用于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而不能回归到地表和地下水体的水量,同样存在“新口径”与“原口径”的差异,划分与用水量对应。

3.黄河公报水资源开发利用

黄河水资源公报一般采取省区提供的取引水量数据,向水利部和黄委会所报是综合耗水量,即地表水、地下水等合计的耗水量,没有单独的地表水耗水量。黄委会需要地表水的耗水,即所谓的流域耗水量。黄河公报按引黄各省区与流域分区用水情况统计:取水量和耗水量;引黄各省区与流域分区地表水、地下水按6大类利用情况分别统计;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以上水资源量统计,其中天然地表水资源量是实测径流量、水库蓄水变化量和地表耗水(还原水量)之和。

3.1流域用水消耗量(流域耗水量)

河道外的还原水量(不包括河道的用水如水库蓄水量)对于河道来说也即河道“无回归水量”,是流域的用水消耗量,简称“流域耗水量”。

建立以流域管理为目标的“流域耗水量”基本理念与引入,从河流的角度出发与大纲有明显的偏重点,从流域还原概念可以理解为工农业、生活还原水量对于流域来说是流域耗水量。因而计算方法的核心是引排差,即“流域耗水量”是以引排差原理为基础的,耗水量相对于河道来说是净用水量。排退水不仅指明渠回归河道水,也包括引出的水量中通过地下水体的回归流域河道。引出本流域用于外流域的用水即为耗水。一般的耗水即传统耗水,我们称为行政性耗水,也叫面上耗水,与“流域耗水量”有较大的差别。“流域耗水量”概念是与之传统的耗水概念比较而言的。

行政区域耗水量(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至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流域耗水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耗水量,只是相对与河道来说,河道“无回归水量”,是河道的净消耗水量,是一个相对数值。也可以说对河道损失(贡献)的大小。

把流域河川径流还原水量河道外用水概括并提出“流域耗水量”,有其积极的意义,这和黄委会的水资源成果中基本计算方法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采用“流域耗水量”概念,1987年国务院批复黄河可利用水量中也是“流域耗水量”;其计算方法建立在在引排差基础上,即引出河道扣除引出后回归河道的水量,具有简单明了、准确性高、合理等特点,同时也实际应用于黄河水量调度和生产管理中。如水量调度中以黄河断面水量作为各河段各省区分配水量的依据,引出的水量与回归的水量在断面能够具体反映。

3.2流域耗水量的计算

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具体情况,各项用水含义如下:引、取水量:指从黄河干支流中引、取的水量。退(排)水量:指从黄河干支流中引、取的水量中又回归黄河干支流的水量。黄河河川径流耗水量:指引、取黄河干支流河川径流水量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回归到黄河干支流的水量。即,指引、取黄河干支流中的水量扣除其回归到黄河干支流河道后的水量。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所谓干支流特指本流域内干流或支流的引水与回归,于是可表述为本流域内引水减去在本流域内引出的水量中回归河道的水量,如果跨流域引水回归水进入另一流域,则为进入流域的外来水,客水。这部分水量在所进入的流域参加径流时,实测资料中测到,计算天然径流时应从中扣除。

“流域耗水量”有其计算特点:所谓“一进一出”,只管引出河道口门和回归河道水量。“流域耗水量”以河段统计,不管用水属地,只考虑是干流或是支流引水,从那个河段引水就计入那个河段,引出水另一个河段回归,在回归河段则为加入量;“区域耗水量”以属地用水为统计对象,只统计消耗水的数量,不需知道水的来源与去向,能否回归河道,或回流其它河道或流域。“流域耗水量”包括大量跨流域引水,向流域外引水。

由于“流域耗水量”实际是还原水量中水资源利用的理论概括,因此,具有特殊性。一般耗水量不可能出现负数,但“流域耗水量”在相关的河段与时段可以出现负数。

如跨流域引水的退水,对于受水河流或流域就是增加的水量:外来水,客水,如果汇入河流并经下游测验,这对于受水河流是负数(如下)。

兰州市城市与工业用水主要是兰州水文站断面以上引水,城市排污退水大部分在断面以下,这部分因引黄河干流水而产生的退水就增加了兰州水文站断面以下的水量,退水在该断面下为负数。

宁夏灌区主要引水在青铜峡水文断面以上,而退水则在青铜峡水文断面以下,退水量在石嘴山水文站测验到,退水在该断面为负数。

4.黄河公报用水量统计与修正

公报统计2003年以前有28张表,之后缩减为20张表。之前表16、17分别为行政与流域分区供水量表,之后合并为表11;之前表18、19分别为行政与流域分区用水量表,之后合并为表12;之前表21、22分别为行政与流域分区耗水量表,之后合并为表14;之前表20与之后表13为城市建成区供水量。由于简化后的表格统计数据无法满足黄河流域用水统计分析,现仍要求各省区提供原表格。按照省区提供进行汇总,6大类中有合计与其中地下水,这样我们就根据省区提供的资料可以分出地表与地下用水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用水量是毛用水,即引水口门计量的水量,因此,供水量等于用水量,只能不同的表述:供水是引水与提水的不同方式和深浅层地下水,用水指分不同用户6大类。这里的用水量也即取水量,用的新鲜水量。

根据“流域耗水量”的理念,黄河下游引黄水量尽管大部分是供给外流域用水,但仍要统计回来。向流域外引水,对于黄河流域来说,只要不再回归黄河流域,那将被认为是100%的消耗。高扬程或远距离输水、支流跨流域引取水、滩区取水和傍河水源的一部分,灌区滞水:流域内支流流域中灌区的湖泊、坑塘、低洼地、海子、人工开挖的小型平原水库以及村前屋后的沟道等的引取河道的水量,均作为河道损失水量。

基础资料的来源主要是省(区)和黄委会河务局、水政水资源局(水调局)等单位,包括取水许可申报中实际引水量:黄河流域从80年代末期进行了黄河用水统计,逐步形成了取水许可、申报、审核管理。根据授权黄委会取水许可管理权限,黄委会对黄河干流及其重要跨省区支流的取水许可实行全额管理或限额管理。其中头道拐以下全额管理,头道拐以上限额管理。各省区也进行了取水许可证制度,取水工作进入一个较为规范阶段。

黄河下游引黄基础资料的来源主要是黄委会河南水文水资源局整编资料、和黄委会河南、山东河务局和水量调度局等单位,黄河下游引黄资料根据历年资料审编按照实测资料修正,包括误差、滩区、未控、标准化堤防等,修正系数0.2左右。黄委会相关部分控制的水量每年都进行修改,近年修改超过了20%。

根据全河取水许可申报资料,我们主要对黄河干流进行修改。以宁夏与内蒙古2007年为例说明修改过程。新晨

宁夏黄河灌区2007年引扬黄河水量64.132亿m3,不包括:河北地区引水量已从美利总干渠中扣除内蒙古阿左旗乱井0.278亿m3;河东地区引水量已从东干渠中扣除陕西定边0.017亿m3,甘肃环县0.016亿m3。合计64.443亿m3。

从取水许可申报黄河上中游局提供中宁夏66.765亿m3。

公报采用67.07亿m3,增加0.3亿m3。主要考虑兴惠泵站直接取黄河水约2000-3400万,以及沟渠回用水(有泵站)等。

从取水许可申报中石嘴山电厂直接引黄河水(石嘴山电厂河心泵房供新老电厂、石嘴山市供水排水总公司取水泵房)取水16116万m3,退水12136万m3。

宁夏黄河灌区退水为29.898亿m3。其中实测71%,调查8%,未控21%。黄河上中游局提供中32亿m3。采用29.3亿m3。还原水量统计中,排水量中把山洪排水量部分分割出去,另扣少量的基排水量和排污水量。

内蒙古2007年取水许可申报中达71.0566亿m3,其中南岸干渠进水闸、沈乌干渠进水闸、北总干渠进水闸分别为1.9438亿m3,5.873亿m3,54.5359亿m3。内蒙古引水主要集中在黄河干流,每年均根据取水许可申报进行修改。

内蒙古河套灌区三盛公引水,总干渠

二、

三、四闸退水,直排入黄的渠道一干渠灌域有渡口渠,解放闸灌域有南一渠,永济渠灌域有南二渠,义长灌域有干南渠,四闸之后退水通过三湖河灌域有蓿亥、先锋、公庙、黑柳渠扬排站进入黄河。南干渠的排水是通过灌溉用水排入黄河。

统计内蒙三盛公的还原水量,即用三大干渠引水量,

二、

三、四泄水闸,西山嘴及4个乡的抽排水,以及南干渠的排水量之差即为还原水量。排入乌梁素海中的水量通过西山嘴排入黄河水量部分统计在内,排入乌梁素海的水量不排入黄河也作为消耗水量。

从取水许可申报中(2007年黄委颁发取水许可证取水工程取水统计表)2007年北总干渠进水闸退水19.36亿m3,南岸干渠进水闸退水0.3363亿m3。

据内蒙古水文局提供:通过内蒙古水文局巴彦淖尔市排水:总干渠二闸泄水6.043亿m3,总干渠三闸泄水2.860亿m3,总干渠四闸泄水3.47亿m3,西山嘴(排黄河)386万m3。南干渠退水0.403亿m3。合计排黄河12.82亿m3。

根据历年排水量约在8-13亿m3,采用12.82亿m3。

5.公报用水量统计存在问题与建议

编发水资源公报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定期向社会各界公告我国水资源情势、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引起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的关注,提高全民的节水、惜水、保护意识,是编发水资源公报的主要宗旨。

编发水资源公报是推进水资源统一规划和强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决策和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所积累的资料,是编制各级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的基础。

尽管我们对黄河流域主要用水区段干流与支流跨流域引水进行了修正,但大部分支流只要修正提高其耗水系数,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

从黄河天然径流量来看,自90年代以来处于一个逐年下降的过程,该过程下降非常明显,与平水年580亿m3,减少40%左右,有些年份已接近30年代枯水期最枯年份。但是,黄河流域整个面上降雨量仅减少15%左右,从一个方面可以看出水量还原的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从经验来看每年还原水量应在300亿m3以上,然而全河最低只有260亿m3左右,说明水量还原的不够充分。

黄委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流域河川径流还原水量的计算方法,我们归纳提出地表水传统的耗水概念为“区域耗水”,而河流计算还原水量则称为“流域耗水”,以示区别。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流域耗水量”的计算不仅对黄河流域适应,也对其它流域或支流流域都应该适应的。但是从行政区域中,一般耗水量从行政区域耗水率方面进行解释也是合理的。

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还原计算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规划的基础,也是众多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基础。深入探讨黄河水量的计算方法,总结归纳流域用水特点很有必要。

5.1“流域耗水量”的理念建立

第6篇:水资源利用范文

这个课题是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于我们平时使用的淡水资源,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们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为珍贵,所以我想出来关于淡水利用率这个我们身边的话题。

二、 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 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 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C: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用水行为产生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的重新配制。

第7篇:水资源利用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 现状 管理措施

水是工业的血液,农业的命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水资源是关系一个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水资源的浪费和水污染日趋严重,使本来紧张的水资源利用又雪上加霜,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所以强化水资源管理势在必行。

一、水资源状况

都匀市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全是总面积2274平米公里,其中: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面积1132.6平方公里,占50.7%,属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面积966.4平方公里,占42.5.%,属珠江流域柳江水系面积155平方公里,占6.8%。境内大小河流275条,总长1321公里,其中:河长10公里以上干支流27条,总长638.7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河流40条,其中20―50平方公里25条,51―100平方公里8条,101―500平方公里5条,501―1000平方公里1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1条。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351.9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476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3394立方米,为全国人均2245立方米的1.51倍,贵州人均2367立方米的1.43倍,黔南州人均3222立方米的1.05倍,耕地亩均水资源2810立方米,为全国亩均1813立方米的1.55倍,贵州省亩均1722立方米的1.63倍,黔南州亩均1723立方米的1.63倍,全市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都匀市水资源丰富,目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394立方米,为贵州人均2367立方米的1.43倍。但是现有水利工程的供水量只占水资源的4.9%。各类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只占全市水能可开发量的8.6%。

2、在现有水利工程中,骨干工程,主要是小(一)型或小(二)型以上引灌工程少。在全部水库中,不能蓄水或蓄水达不到设计库容的占骨干水库总数的53.3%;水利工程配套不完善,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目前在0.5左右)。

3、都匀市的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河谷深切,河床落差大,岩溶发育面广,地下水渗漏通道多;境内农户住地、耕地高度分散,且目前部分边远山区尚未脱贫。因此,修建水工程及对水工程防渗处理的工程量增大。造价增高,投资额增大。在客观上对开发水资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水资源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水资源管理力度不够,水资源优化配置难以实现

目前都匀市对水资源的管理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我市水资源较为丰富,在管理方面从上到下没有受到重视,管理水平不高、管理力度不够,造成了水资源在利用上的浪费。从全市实际情况来看,水资源优化配置形势不容乐观。

2、依法行政水平需要提高,水资源管理权威性不强

与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相比,与水利部门肩负的重要职责相比,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管水还有较大差距,水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有的水法规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水行政执法力度还不够大。与规划、建设、工商、税务、土地等部门相比,水资源管理权威性不强,水资源论证、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设置等取水许可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还不够大,有些单位根本不当作一回事,能逃则逃,能拖则拖,缺乏像规划、建设、税务等工作强有力的制约手段。

3、应急管理水平需要提高

水资源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技术装备、信息管理和指挥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应急预案、预报、预警“三预”建设急需加强,缺乏对突发性、应急性事件处理经验。

4、基层水利亟待加强

基层水利是水利事业的根基,也是水利行业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市县两级水利部门承担着大量公益性职能,但事业经费和人员经费缺乏保障,专业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尤显薄弱。我市基层水利站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管理体制不适应水利工作需要,水利站人员由乡镇进行日常管理,主要从事乡镇中心工作;2、人员少,学历层次低。

四、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措施

1、必须加强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依法治水,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赋予的“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神圣职责。认真搞好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整体效益。因地制宜地搞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规划,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制定各项节水措施。要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长期的硬性措施,落实到各行各业、家家户户。认真规范和指导用水户的节水工作。

在管理职权上,要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切实做到“五统一、一加强”,即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质水量,加强全面服务。”达到“一龙管水,多龙治水”。要坚决制止不顾大局,无视水法律,为谋求本地区、本部门利益而阻碍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行为,坚决反对各自为政,反对土政策,反对权大于法的行为。各级、各部门要从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从有利于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出发,从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出发,从有利于改变和扼制日益恶化的水环境出发,加快水管理体系建设步伐,规范水事活动,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管理队伍、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在水政队伍的组建上,要依据水利部《水政监察工作章程》,要从方便工作开展,有利于水资源管理,体现出“献身、负责、

求实”的水利精神,在人员选拔上要按照要求,把热爱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同志,年富力强、有文化、法律意识强的同志选拔上来,经过认真的培训、考核,适应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按照“内增素质、外树形象、扩大宣传、文明执法、刻苦学习、负压奋进”的指导思想,抓好水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的建设,保证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水法的尊严。

3、提高水资源费标准,加大收费力度

新《水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使用供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规定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第四十八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

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国家规定征收水费和水资源费的目的,就是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促进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工作的开展。目前,水资源费标准偏低,这与当前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不适应。因此,只有提高收费标准、加大收费力度,才能规范用水户的节水行为,杜绝浪费水的现象发生。

4、实行质和量的统一管理

水的质和量是辩证统一的,是相辅相承的,所以对水资源质和量要实行统一管理。由于水污染的日趋严重,可利用地表水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地减少,而地表水的严重污染,又导致地下水的严重超采。这样恶性循环如不严格控制,势必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加强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大治理力度,对未达标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决不迁就。其次,对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严格控制,搞好生活废水的回收和治理。第三,加大治污资金的投入,实行“谁排污、谁治理”的原则。第四,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互相协作。第五,加强水质监测网络建设,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5、搞好水资源的宏观调控

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的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搞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宏观调控是重要环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坚持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用水和航运需要;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和严重缺水地区要限制城镇发展规模,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的发展。要采取节水型灌溉。在水费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加强监督管理,让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服务。

第8篇:水资源利用范文

一、内蒙古水资源概况

内蒙古水资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形成的。降水量特征是从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锐减(东四盟年降水量300―500,中西部200―350,西端阿拉善盟50―100)。根据《内蒙古资源大词典》,全区多年总降水量为3194.3亿m3,转化为地表水371.27亿m3,转化率为11.6%;转化为地下水137.95亿m3,转化率为4.3%,二者转化率为15.9%,即降水消耗于植物截留和地表蒸发的水量是2649.62亿m3,占年总降水量的84.1%。多年地表水年天然补给量371.27亿m3,地下水年天然补给量137.95亿m3。据水利部最新统计,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92%;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85.02亿立方米,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52.2%。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5)的数据计算,2004年,我区水资源总量为427.6亿m3,比上年减少13.7%,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8%;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10.2亿m3,比上年减少12.8%,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3%,地下水资源量为222.6亿m3,比上年减少6.9%,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3.0%,我区人均水资源量为1835.6 m3,比上年减少11.9%,比全国人均水资源量少20.7 m3 。可见,我区水资源呈现减少态势。但是,我区水资源的消耗量逐年增长,水资源的供给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内蒙古水资源消耗概况

内蒙古人均年综合用水量比全国人均水平高出近290立方米,全区农业灌溉节水利用率仅为35%左右,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5)的数据计算,2004年,我区供水总量(或用水总量)达171.5亿m3,比上年增长2.8%,占全区水资源总量427.6亿m3的40.1%;其中,地表水消耗量85.7亿m3,占地表水资源量的27.6%,占地表水年天然补给量371.27亿m3的23.1%,地下水消耗量为85.5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38.4%,占地下水年天然补给量137.95亿m3的62%;全区水资源总消耗量171.5亿m3,占地表水天然补充量的46.2%,比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多了33.5亿m3,就是说一年的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不够总消耗量。由于降雨量少、蒸发量高、过度开采地下水,再加上人为欠合理利用、截流等,使我区的地表水流量逐年减少,湖泊干涸,河流断流,尤其是中西部草原与荒漠地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中小型水泡与河流目前大部分消失,地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近30年来包头市地下潜水水位最大下降幅度约20米,承压水水位下降约30米,呼和浩特市潜水水位下降25米左右,承压水水位下降30多米,通辽、赤峰等城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

(一)水资源农牧业领域利用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计算,2004年,内蒙古农业消耗量高达149.4亿m3(大农业,以下同样),比上年的146.1亿立方米增长2.3%,占全区用水总量171.5亿m3的87.1%,占地表水天然补充量371.27亿m3的40.2%,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37.95亿m3不够农业的消耗量,还少了11.45亿m3;农业消耗全年用水总量的87.1%仅创造2004年GDP的15.2%。从每万元农业产值(《内蒙古统计年鉴》〈2005〉,第290页的大农业产值)消耗水资源看,2004年我区农业产值消耗的水量1754m3,比2003年的2192m3下降了19.9%,与全国每万元农业产值消耗水量1726m3相比,我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8m3水。可见,内蒙古农业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必然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节约用水势在必行。

(二)水资源工业领域利用分析

2004年,生产消耗水量10.4亿m3,比2003年的10.1亿m3 增长2.9%,占全区用水总量171.5亿m3 的6.1%,占每年地表水天然补充量371.27亿m3的2.8%,占每年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37.95亿m3的7.5%。随着我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高耗能、高耗水资源工业的发展,加剧了水资源供给矛盾,水资源已成为内蒙古工业较快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难题。

(三)水资源生活领域利用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计算,2004年,我区居民生活消耗水量10.9亿m3,比2003年的10.0亿m3 增长9.0%,占全区水资源消耗总量171.5亿m3 的6.4%,占地表水天然补充量371.27亿m3的2.9%,占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37.95亿m3的7.9%。目前内蒙古有18个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年缺水量达7亿m3,近650万人的日常生活受到水荒困扰。在农村牧区饮用水安全问题很突出。据自治区人畜饮水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在全区有78个旗县约384万人不同程度存在饮用氟超标水,其中中度超标为186万,重度有66万人。从2000年至今,国家投入内蒙古用于人畜饮水建设的资金已达15.07亿元,目前已完成资金投入13.42亿元,已解决36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三、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农村水利发展滞后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的矛盾突出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3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少骨干建筑物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已经老化、损坏,大型排灌泵站老化损坏率较高。河套灌区大部分水利设施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缺乏正常的养护和维修,70%的桥梁、渡槽、涵洞和尾闸等工程严重破损,直接影响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农业生产灌溉。农村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还严重威胁农民的健康,还有不少农牧民没有喝上干净的水。而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加大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

(二)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

我区不仅水资源短缺,水环境质量也日益恶化。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或部分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也使水资源短缺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全年污染严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辽河和黄河流域(内蒙古地区河段),此外松花江流域(内蒙古地区河段)污染也较为严重。全区有60多个旗县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问题,主要集中在旱作地区。虽然近几年加快了生态建设,可是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一些地区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

统计数据表明,我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2.3%,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8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极为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差较大。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两个盟市国土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6%,水资源量却占全区64%;通辽以西10个盟市国土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区总量的36%;特别是呼、包、鄂金三角地区是我区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但水资源量只占全区9.22%(不包括黄河分配水量,如含则为10.2%)。而且,东四盟市耕地面积占全区的55.6%,水资源现状利用率仅为18.6%;中西部广大地区耕地占全区44.4%,水资源现状利用率达59.8%。为此,我区各地地表流量、耕地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及利用率低,制约着我区灌溉农业的发展。

(四)局部地区严重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内蒙古是干旱少雨高原、典型的旱作农业地区,决定农业灌溉主要依赖地下水。这导致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如辽河井灌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形成了近20002 的漏斗区;土默川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区已扩大到1200 2,水位年降幅0.5―2.3m。呼和浩特市年超采地下水6342万吨,日超采17.3万吨,在市区2002范围内,59%的浅层地下水被疏干,深层地下水位下降40m,漏斗中心降深达53m,而且地下水位漏斗每年以1米速度下降,缺水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亟待重视地下水超采问题,反之这些地区地下水枯竭后无法弥补,后果不堪设想。

(五)中水的利用率很低,是巨大的浪费

中水又叫“再生水”,主要是指城市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循环模式是把工业与城市生活产生的污水,集中进行净化处理后二次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增加灌溉水资源无疑能够缓解农业用水压力,形成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良性循环。据内蒙古环保局提供的资料,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为优质矿泉水,稍加净化处理即可直接饮用,现在却被人们大量用来冲洗马路、厂房、厕所、洗车、浇灌草坪,令人心痛不已。中水虽然不能饮用,却可以用来洗车、冲刷地面、冲厕、浇灌草坪,还可以灌溉农业。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水利骨干工程

目前,解决我区水资源紧缺问题,必须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水和雨水的利用率。如我区东部地表水资源丰富,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由于缺乏控制性工程,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而且较多的雨水白白流失,利用率仅为18.6%。同时需加大投资力度维修以前建的水库,目前这些水库严重威胁着几十万人口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亟待维修。所以,应有计划地兴建一批水利骨干工程,既可以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又可起到防洪和灌溉农田作用。

(二)加强工业的监督管理和扶持企业污水处理能力

现在河流污染源主要是工业生产出来的污水。由于有关部门的监督不到位,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把生产出来的污水简单处理排放或未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导致河流污染,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最终制约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环境治理部门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企业保护环境等于有永续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政府政策方面扶持企业的环保能力,企业改善环境就给予减免税收,鼓励他们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

(三)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型农业

农业发展应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进行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以节水、高产、高效为核心,采取节灌技术和农艺节水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注重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率和农业利用效率,应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防止盲目发展丘陵区灌溉,又能实现产出多元化,避免农产品单一。

(四)节约用水是减少超量开采地下水的有效措施

一是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感和节水意识,让节水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二是把节水作为一项工程,列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节水投入,建立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体系。

(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中水的利用率

在水资源总量既定下,提高中水利用率扩大水源,对严重缺水的内蒙古来说是建立节水型经济社会的巨大贡献。加大科技投入,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对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的试验研究,促使循环水的大范围使用,把水循环回收利用的实施作为循环经济建设的切入点。目前,包头市在分级用水上迈出重要一步。包头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43m3,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为珍惜水资源,包头市园林部门投资铺设了回用水管线,用中水灌溉市区绿化带,日节约饮用水4000多m3。提高中水利用率是缓解水资源供给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

(六)持续开发空中水资源,发展人工增雨技术

根据内蒙古气象局提供的资料,2002―2004年全区人工影响天气累计投资9449万元,比1999-2001年三年的投资(4407万元)增加122%。据初步分析估算,通过有效的飞机和地面火箭增雨作业,共增加降水约140亿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三年来全区增加经济效益约为18亿元。以2004年测算,直接用于增雨、防雹作业经费2000万元,取得经济效益7-8亿元,投资效益比约1:35到40。

第9篇:水资源利用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 水环境演变 海水入侵 污水排放

水既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1]。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产值不断增加,用水量也日趋增加大,从而导致水环境恶化、水资源严重短缺以及洪涝加剧等水资源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大连市作为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国际风景旅游度假胜地,也是全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的1/4,水环境遭受海水入侵、污水排放等问题的威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引用《大连市2001~2009年水资源公报》数据,以及《大连市2002~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以揭示近些年来大连市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状况以及水环境的变化态势,并定量探讨、分析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演变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旨在为大连市水资源合理利用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

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倚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广阔腹地,地理坐标120°58′―123°31′E,38°43′―40°10′N之间。境内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整个地形为北高南低,北宽南窄,喀斯特地貌和海蚀地貌比较发育。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海洋影响,兼具一定海洋性气候特点。降雨集中,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汽的输送量随季节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表现为冬旱夏涝。地下蓄水能力较弱,雨后很快形成地表径流。区内主要有黄海流域和渤海流域两大水系,多数独流入海,为流程较短的季节性河流。

二、研究方法

基于大连市水务局、大连市水文水资源局联合的《2001~2009年大连市水资源公报》数据,以及《大连市2002~2010年大连市统计年鉴》数据,选择降水量、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以及地下水资源量表征水资源变化特征;选择总用水量、表征水资源利用特征;选择海水入侵面积和污水排放量表征水环境特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就2001~2009年9年间大连市的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以及水环境的变化态势进行系统分析。水资利用量与水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大连市2001~2009年水资源量变化态势

表1 大连市2001~2009年水资源量数据

表1反映了大连市2001~2009年水资源量变化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大连市2001~2003年,水资源总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2002年减少至最低值6.35亿m3;2003~2005年水资源总量呈现出增加趋势,至2005年达峰值41.02亿m3;2005~2009年水资源总量基本呈现出减少趋势。从大连市2001~2009年9年间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大连市水资源总量的变化趋势总体受到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共同影响,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则主要由大连市2001~2009年9年间的降水量所决定[5]。大连市2001~2003年连续3年为干旱年,降水量偏少,在405.3~605.5mm之间变动,2005~2009年间,降水量则在560.9~788.6mm之间变动,而2007年降水量达到峰值788.6mm。

2、大连市2001~2009年水资源利用变化态势

表2大连市2001~2009年水资源利用数据

表2反映了大连市2001~2009年水资源利用变化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大连市2001~2009年9年间总用水量逐步上升,2003年有所减少,至最小值8.77亿m3,2009年达峰值14.34亿m3。其中,农业用水在2003~2004年略有减少,最低用水量为2.97亿m3 ,2005~2009年呈增长趋势,2009年达到峰值5.90亿m3;城镇生活用水在2.05~3.51亿m3之间浮动,2005年和2009年用水量最大,高达3.51亿m3;工业用水总体上逐步增大,2009年高达3.72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在0.62~1.21亿m3之间变动,2007年、2008年达到峰值1.16亿m3。

3、大连市2001~2009年水环境变化态势

表3大连市2001~2009年海水入侵面积与污水排放量数据

表3反映了大连市2001~2009年海水入侵面积与污水排放量变化态势。从表3可以看出,全市海水入侵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2002两年海水入侵面积为405.8 km2;2003略有减少;2005年海水入侵面积同2004年相比略有减少,为467.5 km2,2006年面积缓慢增加;2007年迅速增大,2008年达峰值867.8km2 ,占大连行政区域面积12573.85 km2的6.9%;2009年海水入侵面积仍呈增加态势。

2001、2002年污水排放量呈上升趋势,2003有所减少,2004~2006年逐年上升,2006年高达5.64亿m3,2007年有所减少,2008年达到峰值5.66亿m3,2009年略有减少。其中,大连市污水源大多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4、大连市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关系分析

表4反映了大连市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表4可以看出,大连市海水入侵面积与总用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74,P = 0.002

随着经济的增长,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大,尤其是工业用水量的增加,导致污水排放量增大,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地下水过量开采是引起海水人侵的主要人为因素,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海水入侵不仅加剧了地下水资源紧缺形势,而且带来了水环境生态系统破坏如:地下水污染、土地盐碱化,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表4大连市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相关关系分析结果

四、结语

通过对大连市近9年来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演变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发现,经济的增长促使了水资源消耗量的增加,导致水资源的匮乏及水环境的破坏,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大连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为了实现经济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可增加地下淡水补给量,加速实施引水工程,实现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供水;节约用水,控制和调整地下水开采,鼓励海水利用规划,调整开采时间和间隔,调整开采井布局和水井密度;对海水入侵要积级开展动态监测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水环境,为大连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水资源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满平.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冯尚有.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顾蓉,张华.大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科技信息.2010;1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