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范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第1篇: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一、新课改实施后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新课改实施后,初中数学教学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创造与想象的教学方法不多,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法仍占有较大比重,学生所学知识一时难以消化,更加难以做到知识与运用的融合;学生参与机会不多,参与面窄,课堂上缺乏有意义的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引导,盲目照搬教材而不做符合学生实际的整合,没有对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展开科学的指导;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主讲,而忽略了学生在基础和能力上的差异,教与学有脱节现象等.

二、初中数学课的几种高效教学方法

(一)情境式教学法

1.以故事开篇的情境教学

人类发展史中有很多数学故事令人回味,有些甚至令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在数学领域,牛顿、欧几里德、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创设情境.比如,教师在讲《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时,可以引入这样一个小故事:假如有外星文明存在,人类怎样才能和他们进行交流呢?华罗庚说过,勾股定理是人类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假如真的有外星文明,在接收到这个信息后,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向人类作出回应.讲完这个小故事后,学生肯定急于知道勾股定理是什么样的,这就为本章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2.以问题切入的情境教学

学生的思维能力容易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获得发展.比如,在设计《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3的“等腰三角形”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DEF有DE=DF,如果我不小心用墨水涂没了一部分,只剩下底边EF和底角∠F,有没有办法重新画出原来的等腰三角形呢?根据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画出剩下的那部分,再思考怎么重新画出来.于是出现了各种画法,判断这些画法是否正确就要用到“判定定理”,这正是本章学习的重点.至此,教师可以追问“画出来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来导出课题.这样的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思维之门.

3.以生活为例的情境教学

数学教师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来讲解,会使学生觉得很亲切,感觉数学就在身边,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

“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10+(-4)=6怎么理解呢?教师可以这样解释“10相当于学生有10块钱,-4相当于买文具时花了4块钱,那么手里就还剩下6块钱”.同样地,教师可以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释.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学生更容易产生对有理数运算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法

1.细心挖掘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

一般来说,较有规律性的知识比普通的常识性知识更适合探究;具有一定基础的后继内容比第一次碰到的不熟悉的内容更适合探究;而较强类比性的知识比零散的孤立性知识更容易探究.比如,教师在讲《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的“多姿多彩的图形”时,对于正方体的展开图,可先让学生思考“需要多少刀才能把正方体完全剪开?剪开来的平面图都有哪些?”于是乎,学生会纷纷投入到“怎么剪”的探索中,并通过讨论、尝试、操作、思考,剪出教材上没有出现的几种展开图.这样的探究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2.准确把握进行探究的最佳时机

除了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时机也很关键.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时机:

(1)教师在创设一些适于探究的问题情境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由学生去探寻规律,发现规律.比如,对《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6.1“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分式性质的规律.(2)教师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做大胆的猜想,再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3)在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定理或性质进行分析、判定时,有意见分歧的,可以组织深入探究,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4)遇到一些难度大、开放性强的题目时,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展开深入的讨论交流.

3.善于根据学生实际循循诱导

教师要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提纲来作为引导,比如,“这个知识点讲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学这个知识点对我们有什么帮助?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是和它有关联的?这个知识点和相似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不同和共性?”等等,通过以学生身份的思考来提高教学指导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多媒体教学法

面对教材,学生往往对其中的案例和图片缺乏兴趣,教师可以借助预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以动感、有趣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开拓一条打开学生思维的途径.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能够使学生丰富感情认识,敞开思维的空间,因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达其效果,可以用多媒体形式来实现.最重要的一点是多媒体教学可以引领学生激发创新欲望,积极探寻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为提高.

总之,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基本平台,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场所.为此,教师应充分做好教学工作,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红燕.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思考”教学点滴[J].成才之路,2012(10):44.

第2篇: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范文

函数 ( ,k为常数)是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当 时,过第一、三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当 时,过第二、四象限,如图一;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减小,k的绝对值越大时,直线越陡,k的绝对值越小时,直线越平。

函数 ( ,k、b为常数)为一次函数,当 时,为正比例函数。函数 (k、b为常数, , )时,为一般的一次函数。当 时, y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当 时, y随x的值增大而减小。 时与y的正半轴相交, 时,与y的负半轴相交。于是可以分为A、B、C、D四种情况如图二:

图像画出来后,便于理解,图像未画出来时,很抽象,不能正确理解和判定,

为了方便理解,便于记忆,结合正比例函数图象,把把一般一次函数图像的四种情形简化为两种,更简单易懂。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 第11题给我们一个全面的总结,同时也给我们一个极大的启发,灵活运用此规律对解直线过象限类型的题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将对第11题进行分析总结:

(1)当b>0时,函数y=x+b的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分析:一次函数y = x + b中的k=1,则k>0,函数y = x的图像过第一、三象限(即图象是直线,k>0过一、三象限),b>0( b为正)函数y = x向上称b个单位长度得函数y = x + b的图像,过第一、二、三象限;于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对此进行一个简单的规定:当 时,在“上”象限,(第三、四象限上面才有象限,即第三象限上面是第二象限,第四象限上面是第二象限),当 时,在“下”象限,(第一、二象限下面才有象限,即第一象限下面是第四象限,第二象限下面是第三象限)。此题中则是b为正(简称正b上),所以,第一、三象限中,只有第三象限上面才有象限为第二象限。故,y = x + b(b>0)时图象过第一、三、二象限。

(2)当b

分析:一次函数y = - x + b中的k= - 1,则 ,函数y = - x过第二、四象限(即图象是直线, 过二、四象限),b>0( b为正)b正上,所以,二、四象限中,只有第四象限上面才有象限为第一象限。故,y = - x + b(b>0)时图象过第二、四、一象限。

(3)当k>0时,函数y = k x + 1的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分析:一次函数y = k x + 1中的k>0,过第一、三象限(即图象是直线,k>0过第一、三象限),b =1>0,b正上,所以,第一、三象限中,只有第三象限上面才有象限为第二象限。故,y = k x + 1(k>0)时图象过第一、三、二象限。

(4)当k

提示:当k

以上习题规律性很强,一次函数y = k x + b (k、b为常数, )的图象是直线经过哪些象限,只看k、b的值。当k > 0时直线将过第一、三象限,当 k < 0时直线将过第二、四象限; 当b = 0时直线只过坐标原点,另外,当b > 0时直线将与y的正半轴相交(函数y = k x向上平称b个单位长度得函数y = k x + b的图像)简称b正上,当b < 0时直线将与y的负半轴相交(函数y = k x向下平称b个单位长度得函数y = k x + b的图像)简称b负下。于是把函数y = k x + b (k、b为常数, )的图象,直线所经过的象限编如下口诀:

直线过象限,

k、b是关键

k 正过一三,

k 负过二四,

b 正上,b 负下,

经过原点 b 为0。

识记以上规律,学生在解答此类选择题,填空题时,速度显得又快又对,节约许多时间解答其他更多的试题。

下面看看几道中考题,用以上口诀进行解答:

1、200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数学)试题第3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 x + 1经过( )。

A、第一、二、三象限 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一、三、四象限 D、第二、三、四象限

提示:因为一次函数y = x + 1中的k = 1 > 0, 所以直线过第一、三象限、又由于b = 1 > 0,即“b 正上”,看着“k、b”的符号,按口诀简单说成“一、三、上”,只有第三象限上面才有象限是第二象限,故,直线过第一、三、二象限;应选A。

2、2008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第8题,一次函数y = 2 x 1的图象大致是( )

提示:因为一次函数y = 2 x 1中的k = 2 > 0,b = - 1 < 0,看着“k、b” 符号,按口诀简单说成“一、三、下”,所以只有第一象限下面才有象限是第四象限,故,直线过第一、三、四象限;应选B。

3、2008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题第6题,一次函数y = 3x 4的图象不经过( )。

第3篇: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范文

[关键词]分层教学 分层施教 新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辅导 评价 作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26-01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不能以培养专家和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已有的学习程度。分层施教,分类指导。

分层教学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方法。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教学体现了人性化的教育理理念,尊重了人的学习能力差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因材实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是分层教学的具体体现,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不同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分层教学法的具体思想,

分层教学实际早已有之,但是新课程标准给了它更大、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下是我从学生个体分析、学习目标、作业,辅导、评价五方面对分层教学法的几点初步探索。

(1)分析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工作,了解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我首先在初二(1)班进行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一年后,该班取得良好的成绩。与同年级的其他班平均分相差12分,将学生大致分为三层,并将三层学生又编入学习互助小组,以后的学习目标,作业辅导、评价都依据这次分组情况进行布置。

(2)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根据“因材实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比如,在上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1轴对称那一课时,我要求学困生会识别轴对称图形,会找出一个轴对称图形中所有的对称轴,要求中等生能够简单地应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解题,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综合应用题。又如在“12.2.1作轴对称图形”那一节时,对于学困生要求会作轴对称图形,对于中等生要求会画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对于优等生要求会利用对称求线段之和的最短问题。这样坚持学习目标分层实施教学,逐渐形成了学困生易学,中等生乐学,优生好学的良好局面。

(3)对作业分层布置,运用的是阶梯原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如在12.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分别写出下列各点关于X轴和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2,-6),(1,-2),(-1,3),(-4,2),(1,0)。

(2)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3)和(2,3),则下面四个结论:①A,B关于x轴对称,②A、B关于Y轴对称;③A、B关于原点对称。④A、B的距离为4,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已知点M(-1,3),写出它关于直线X=2对称的对称点N的坐标和它关于直线Y=1对称的对称点Q的坐标。

学困生做(1)题,中等生做(1)(2)题,优等生做(1)(2)(3),虽然优等生的题量多一点,但由于他们掌握了关于X轴,Y轴以及原点对称的坐标特点,所以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2)题可以作为学困生的选做题,(3)题也可以作为中等生的选做题;优生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做一些辅导性的练习题。

(4)分层辅导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可以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自己头脑中的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理解,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不会完全掌握。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我主要强调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的知识,理解并简单运用新知识。对于中等生,我主要强调对本节知识的巩固掌握,采取练习的形式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优等生,除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以外,主要强化他们对本节知识和其它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简而言之,我对于学生的分层辅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扎实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后续知识的联系”,分层辅导如果做的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分层评价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以前评价学生是“唯分数论”。学生需要的是鼓励、支持、理解、帮助,而不是责骂、埋怨甚至是侮辱。教学中或课后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一个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学困生,评价应该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即使某位同学考了6分,只要他确实尽力了,我觉得同样应该给予鼓励与肯定,对于中等生在树立其自信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计划,对于优生肯定其成绩时要认清不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不同的评价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分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它面向全体,又注意个体差异,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挖掘各层学生的潜能。分层教学更能着眼于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的评价,转变学生学习知识的取向,真正体现实施素质教育。分层教学给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创造了获得成功体验的平台,学生在获得成功时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其成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心理循环过程。分层教学法有其一定的生命力,只要我们改变观念,以学生为本,创造性的工作,就一定能在教学上取得一定的成果,祖国的教育事业一定成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