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桥梁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桥梁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桥梁实训总结

第1篇: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管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41-02

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水平、高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高职院校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逐渐同社会企业相结合,不断增强校内实习环境和实习质量,力图将“校企合作”做到最大化,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水平较差,对实际操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当前我国校内实训基地在建设和管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道桥在分类上属于应用型专业,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土木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理论和操作测量等技术水平,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管理控制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进行研究。

一、加强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强化校企合作,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技能、创新性人才,作为道桥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掌握各种实践测量技术和勘测手段,因此加强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提高管控体系建设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让道桥专业的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以及需要的技术水平等,同时校企合作又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知识与技术水平,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面临着一定的就业问题,通过加强对道桥专业校内实训的管理与控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道路桥梁结构的认识。

(二)提高技术水平,优化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高水平、高技术的全能型人才,然而受当前教育体系的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表现出实践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水平,特别是对工程设备缺少一定的认识和使用方法等。在社会发展中,道桥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向道路桥梁建设、工程质量检验和工程管理等方面,所以道桥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对施工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使用方法。校内实训的建设与管控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设备的了解和使用方法,包括测量仪器的使用情况、道桥测量的注意事项、工程管理技术等,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技术和管理手段,符合国家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方针。不仅如此,管控体系的建设与强化,可以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在校内实训运行中,管控体系的建设可以最大程度地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为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保障。因此,加强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与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功能单一,系统化建设不足

道路桥梁是培养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的一门专业,通过强化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但由于我国对校内实训认识较晚,目前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校内实训管理体系。在高职院校道桥专业的校内实训建设与管理上普遍存在着建设结构单一、缺乏使用内容的现象,如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多以某个具体教学楼为对象进行分散式建设,导致整个实训教育过程显得很分裂。不仅如此,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控制时忽略了实训的真正意义,过于看重实训基地的外在形式,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先进设备使整个基地显得庄重,但是在真正实训过程中往往用不到这些先进工具。因此,在对实训基地建设时要注重基地的实训内容,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训模式,不要导致整个实训基地机构单一、内容匮乏。

(二)缺乏校企合作,实训效果不强

道桥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在对校内实训进行管理控制时往往忽略了“实践”的真正涵义,使整个实训并没有提高学生对道桥专业的认识。据调查,多数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内实训时并没有同校外企业进行合作,而是单方面地凭着自己对社会形势以及道桥发展的认识进行建设与管理,如在实训基地管理过程中,实训基地管理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对道桥专业发展的了解,将一些过时的勘探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中,导致学生学到的道桥勘探技术与社会发展形式相违背。此外,由于校企合作观点不同或者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使道桥实训基地在建设中造成不必要的设备浪费,甚至重复建设的情况,总之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内实训建设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校企合作,导致道桥专业的学生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技术和道桥勘测方法。

(三)校内实训教学性与生产性结合不足,管控体系缺少深入性教学

高职道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性人才,能够在公路、道路、桥梁建设方面发挥管理与勘测能力的作用,所以,在对高职道桥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利用先进设备、高技能人才及科学的管理手段等为学生提高企业化、专业化的实训环境,进而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道桥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操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管理和创新能力。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与校外企业加强合作,并且多数高职院校的道桥专业成功建立了实训基地,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手段,导致实训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学性与实训性的作用。如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校方过于培养学生的生产性能力,忽略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不能很好掌握道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管控体系的完善作为道桥实训基地运行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在对校内实训监管控制时缺少合理的规划,导致学校与企业合作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使校内实训购进设备的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问题。总之,高职道桥专业在进行校内实训运行过程中,由于管控体系不完善使实训生产性和系统性不能很好结合。

三、强化校内实训运行完善管控体系的对策

(一)优化建设功能,提高实训真实性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真实性,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对勘测设备、管理等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过早地了解道路、城市公路以及桥梁设计的要求,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道桥专业在校内实训建设中过于形式化,不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未来工作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内实训的内容与功能。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不要被设备环境、设备数量以及试验场地大小等刚性指标所影响,要勇于将建筑结构、建筑环境同刚性指标系统化的结合使校内实训更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整个实训过程都能在真实企业中进行。不仅如此,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应用计算机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实训管控体系的建设,使整个实训管控体系更加科学化,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实验建筑物在空间上的分散性,让整个实验基地融为一体。在结构设计上,校内实训要注重结构内容多样性,不要让整个实训过程成为空盒子,使学生在实训后非但不能提高自己对道路桥梁技术的认识和各种勘测技术的掌握情况,而且还浪费学生的大量时间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学。总之,高职道桥校内实训在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有效性融合,改善系统结构、丰富系统内容,让实训过程更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工学结合

在校内实训运行中,要加强学生对道桥专业的认识以及一些勘测技巧,如对道路勘探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隧道工程以及公路施工组织等课程进行实际模拟练习,增强学生在道桥专业未来工作中的专业技能。在校内实训管理管理控制上,学校要加强同校外企业的合作,将“校企合作”发挥到最大优势,如为提高校企合作的机会,学校可以在实训完成后选出一些专业人才到企业工作,这样既能保证企业的利益,又可以加大企业为学校的投入,使整个实训过程都能同当前社会道桥发展相结合。不仅如此,多数高校在实训期间不能很好地进行工学融合,导致学生只能单方面受益于实践操作,因此在实训运营期间,学校道桥专业的教师可以针对企业给出的具体工程组织学生共同研究,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师生的交流和研究可以增加学生对道路勘测技术的熟练度,进而有效地进行工学结合。

(三)加强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加师生受益程度

在校企合作期间,主要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通过企业下发工程指令,使整个实训过程能够高效、安全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完成整个实训过程的重要场所,因此必须加强校园生产性场地的建设,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以学员的身份在实训中学习和发展。不仅如此,加强生产性实训建设一方面通过校办企业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资金重复问题;另一方面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保证学校的自由性和稳定性,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都以学员入职企业的身份进行勘测和管理,使学生能够过早对企业认识和了解,对未来就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完成生产性实训的同时,还承接了道路测量、管理技术、桥梁勘测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在岗实习”的机会。

四、结语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道桥专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本文从高职院校道桥专业现状入手,首先讨论了加强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的意义;接着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与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控存在的问题,从建设内容与功能、校企合作和生产性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对策;最后理性地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加强高职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2]宋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

第2篇: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师范生小学教育实结

200*年11月21日至12月16日,我校06届师范生159名学生在长江路小学、成贤街小学、火瓦巷小学、光华门小学、大光路小学、紫竹苑小学、宁工小学、石鼓路小学、莫愁新寓小学等9所小学和鼓楼幼儿园、市幼师附幼、育英幼儿园、小白鹭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展开了为期四周的第一次毕业实习。

10月份起,实训科开始着手准备这次实习。安排实习工作的宗旨,是希望学生通过实习将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习一座桥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学生走入工作的桥梁,是学校联系社会的桥梁,是我校教师联系社会需求教学的桥梁,修建好这座桥梁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从联系实习学校到召开实习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座谈会;从安排实习生的人数、专业到解决实习备课地点、实习生吃饭问题;从安排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到安排我校的实习指导教师,都逐一落实,还应对了许多不断变化的情况。字串9

实习开始后,我们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解决实习中的实际问题上。例如与实习单位加强联系,督促我校教师到实习单位看望学生,安排公开课,协调我校与实习单位的关系等。可喜的是,今年的实习工作有了一支新的力量,它就是01年级组。实习这类面广量大的事给了年级组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今后年级组在管理实习生方面的作用还将大大加强。

以往的实习,我们是一个专业的同学分在一个学校,出现了一个小学动辄10个或近20年相同专业的实习生,4个星期下来,有些同学只上了8节课,甚至更少。这次实习我们将三个专业的同学放在一所学校,较好地解决了实习时间相对较短的缺点。从效果来看,绝大多数实习小学的同学能够在实习中比、学、赶、帮、超,有的同学准备教案2遍、3遍甚至4遍5遍,直到通过指导教师的批准,得到了实习学校和老师的好评。

实习按照预定的安排,所有四个专业英语、音乐、美术、幼教的同学都在实习结束前开设了数量不等的公开课,我们也安排了02、03级相关专业的同学去听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次实习我们还有一个新举措,安排部分同学在优秀幼儿园和薄弱幼儿园轮流实习,争取让她们在不长的时间尽可能接触到更大的面,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还按10%的比率评比出十几份优秀教案,希望能激励更多的同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第3篇: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桥梁专业课程 应用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涵义

1.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概念

行为导向教学指全面的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这种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能力本位) 的教学。其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控制质量、评定成绩等环节的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

行为导向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主要模式有: 大脑风暴教学、张贴板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引导课文教学、模拟教学。

行为导向教学贵在围绕教学任务或单元, 设计出一个个环境及其活动, 一个个项目、技术及其方法, 并使所有学生承担不同角色, 共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从方案设计、前期准备、信息收集、计划修改、方法选择、方案实施, 到学习反馈和结果评价, 都督促学生相互之间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 进而在携手合作的基础上各司其责,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此外, 行为导向在师生之间容易形成一种融洽的协作关系, 在活动或项目中, 组织与被组织、指导与被指导、咨询与被咨询等方面, 师生以默契配合为准则,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

2.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组织中主要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订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 具体采用哪种形式, 要视教学目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特点而变换。它具有以下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自主性学习为主,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3.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原则

促进独立思考和操作,提出问题并尽可能的解决问题, 允许提出多种建议,鼓励合作而独立地进行工作,在评价者依据一定标准评价学生的同时, 允许学生自己检查学习成果,控制工作过程,鼓励和赞扬, 而不是指责和挑剔。

二、路桥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传统路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三段式”阶梯型教学方式,由文化课(共同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具体的课程设置是: ①文化课: 包括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与应用、人生与道德、民族政策、体育等11 门课, 约1500个课时,占专业总课时的45%。②专业基础课: 包括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地质与土质、公路建材、桥涵水力水文、工程机电等11门课, 占专业总课时的32 %。③专业课: 包括路基路面工程、公路勘测设计、桥涵工程、公路工程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 共600多个课时, 占专业总课时的18%;路基、路面、桥梁、勘测实习约为2个月,毕业设计1个月, 毕业答辨1周。所有课程设置基本上按照大学模式设置。教学内容也很接近大学教材。

但是, 由于路桥专业的学生近年来基础较差,要求他们在4年学习中完全掌握所开专业课程的知识,还有较大的难度;而实际上,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教得辛苦, 就是到了毕业的时候, 部分学生对4年所学的知识还一知半解, 不懂得怎样运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三段式”教学模式显然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多年以来, 路桥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始终没有脱离原有的传统模式。现有的各种改革, 多数只是在原教学模式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如由“三段式”阶梯教学模式进展为“四段式”阶梯训练教学模式, 即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锻炼课”组成, 只是增加了实习环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完善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路桥专业仅靠在原有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我们必须要探讨和实践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三、构建路桥专业教学新模式的设想

长期以来, 我国路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虽然有利于为学生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但却相对忽视了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活动能力,即从业素质的培养, 而以灌输知识为目的教学方法又大大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它把人的知识框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 把这个知识圈内的知识积累作为培养目标。结果,学生知多识少,高分低能。因此,路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必须打破学科型教学模式, 构建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指导的教学新模式。转贴于

根据路桥专业毕业生的职责和任务, 考虑大多数学生毕业生作为生产、服务、管理、技术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用人单位关注的是他的能力, 即关注他是否拥有从事路桥建设施工中的能力,而绝非仅仅是文凭。因此,路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必须打破学科型教学模式,以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思想体系为指导。这种理论体系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培养。其主要内容和原则是:①宽基础:指拓宽充实学生的基本和专业基础知识。②厚能力:是指建立在扎实专业知识上的应变和处事能力。③高素质:是指由专业知识和社会道德共同形成和反映的综合品质,中等职教培养的劳动者不仅应具备宽基础的科技文化知识、深厚的职业技能, 更应具备“人格质量”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身体素质等。

四、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路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现场教学法,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现场教学法是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 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 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 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距离。

如在《结构力学》这门课程教学中, 在讲解梁板构造时, 就可以带学生到实训中心看实物, 先讲后看或先看后讲;在讲受压构件构造时, 带学生到正在浇灌柱混凝土的工地参观, 让他们理解柱的配筋及柱受力钢筋的搭接;在讲桥梁有关知识时, 带学生到现浇框架结构的桥梁施工工地参观, 看梁、板、柱如何整浇, 梁、板、柱又如何传力。通过现场教学和课堂上的讲解,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运用情景教学法,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情景教学法是将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 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 既锻炼了学生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 又活跃了教学气氛,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桥涵工程》这门课程, 教师先在现场进行理论讲解和具体操作示范, 让学生先获得理性认识, 然后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习, 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和反复的练习、体验, 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 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3.运用问题探究法,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探究法强调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进行,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思考、讨论、训练, 寻求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从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述《公路勘测设计》时, 按照“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现场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总结”的教学过程, 教师先提出几个问题, 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公路勘测设计规范, 同时到路桥工地相应部位进行观察并记录, 再与课本知识点比较, 综合形成结论后向学生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进行纠错, 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4.运用案例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案例教学是在针对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行为环境中, 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课堂上对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它的宗旨不是传授真理, 而是在教学中通过案例介绍——研讨和决定(解决方法)——结果展示——整理、归类——总结评价, 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并分析, 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 通过教师讲案例、学生议案例,把课堂模拟为开标场所等教学环节, 让学生作为招标方、评标方或投标方等模式,从典型招投标案例中引出教学内容,并通过分析、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判断, 得出案例分析结论, 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5.运用项目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项目教学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 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 到最后的评价, 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地进行, 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

如在设计一套桥梁施工图时, 由于桥梁设计有一定的抽象性,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 因此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 运用时感到比较生疏,可按照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 项目任务——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成果展示——总结推广来组织教学。先由教师给出多个设计课题, 可以是梁桥、拱桥、悬索桥、钢架桥、斜拉桥和组合体系桥等桥梁的设计, 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 最终每个学生确定一个项目进行设计, 由学生制订设计计划, 确定设计步骤, 教师认可后进行。

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参观有代表性的在桥梁和已建建筑收集设计资料, 完成设计方案。最后, 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教师对设计成绩进行检查评分, 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设计结束后可开一个设计成果展示会, 对优秀设计成果进行奖励, 形成激励机制,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不仅需要学校加强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的建设, 教师也要转变教学理念, 加强实践和拓宽知识面, 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第4篇: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堂理论现场实践技能

一、课程教学大纲

(一)培养目标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是以培养从事公路工程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道桥专业的学生将来可以从事的岗位主要有施工员、试验员、测量员、监理员等,以及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建造师、试验工程师、测量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对照专业培养目标,《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课程目标是着力培养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试验技能。这也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数理统计知识,能准确填写、记录检测数据,并能正确的对数据进行整理、处理;掌握与所检测项目有关的检测方法、技术标准、规范。操作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检测仪器,进行常规试验项目的检测,如:路基路面、桥涵结构物的室内和现场检测。职业素养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和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课程地位与性质

专业培养的岗位群目标确定了《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是道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其实用性、操作性、综合性、政策法律性较强。因此在师资上我们配备的都是具有双师素质和企业经历的教师。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工程测量》、《道路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基础工程》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本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本课程为后续开设的《公路工程质量验收》和《公路养护技术》提供了必备的检测知识。

(三)本课程教学安排及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本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共安排了32个学时,具体如下表:

其中,表中打“”的如“常用混合料强度检测”、“路基压实度试验检测”等是工程实际常规检测项目,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打“”的如“桥梁荷载试验”是教学的难点。之所以是教学难点,是因为一方面现在的设计理念更趋向于体现桥梁实际整体受力性能,这就使它成为新型的检测项目,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桥梁荷载试验”这一教学内容涉及到《桥梁工程》、《基础工程》、《工程力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重点教学内容,我们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方式。如:在讲授“混凝土强度检测”这一重点内容时,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方法、内容等理论知识,然后带领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采取分组的方式,在结构实体上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回到课堂让1-2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示其检测结果,讲述其计算思路、步骤及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教师再总结,课后布置砼不同检测方法的计算习题,锻炼其理论计算水平。这样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掌握所学内容。对“桥梁荷载试验“这一难点,我们主要采用与企业合作、现场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到检测现场,请专家先介绍检测步骤和检测注意事项,然后进行检测演示,学生在旁边观摩学习。最后让学生总结概括所看所学知识点。这样不仅使学生具有感性认识,还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四)本课程设计思想

以公路工程现场需要检测的项目为载体和切入点创设学习情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设定教学目标;以公路工程现场检测的职业行动领域的真实、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共同进行实践教学。

根据公路工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参照国家行业标准,分析道桥专业相关领域岗位群的职业要求,确定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的内容;针对工程质量评定项目,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个别学生面临的困难,确定单独或个别指导的方式。构建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方式,在保留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即将技能教学和操作训练搬到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施工现场。本课程的安排与设计是遵照实用性的原则,使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无缝对接。

二、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本课程选用教育部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第三版)。该教材体现了最新行业标准,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贴近工程实际[1]。

(二)教学参考资料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除了选用行业规范及技术标准外,还将讲义、培训资料、网络资源、视频、试验报告等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三、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以及跟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了解,发现我们的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薄弱、部分学生自律性不强、理论学习兴趣不浓,但他们对于与工程实际或就业有直接联系的课程兴趣较浓、掌握技能的愿望强烈。如果采用案例、情景、施工现场授课的方式的则会全神贯注,并且会提问一些与工程实际或岗位有关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如何弥补上述学生的不足之处,解决的关键一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管教管学;二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对于“理论知识薄弱”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通过比赛、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任务布设、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重点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难以掌握的知识点,除了使用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启发引导、个别指导、课后辅导等方法。针对“自律性不强”这一特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教师采用提问方式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实践操作时进行任务分摊,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分组分工进行横向对比。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课后习题的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概念与试验步骤的讲解、例题讲解,让学生练习、教师评讲,课后再布置作业。这种方法缺少与实际工程的联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

(二)改进的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可简化为课堂+现场+课堂的模式。如:在讲授弯沉这一内容时,首先在课堂上进行概念、工作原理、检测方法的讲解,可以通过板书、PPT、图片等方法。然后通过校企合作请有关的专家现场进行介绍弯沉检测的步骤、注意事项,在检测技术人员进行弯沉试验示范操作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后,回到课堂,学生进行检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评定,根据评定结果让学生分组讨论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概括总结。课后让学生查询相关的资料,思考不同检测方法对弯沉的影响,弯沉对道路质量影响的表现。

这种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不断上升、由知识到技能再提升知识的学习过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媒体、图片、录像、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制作的教学课件与板书、练习教学相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枯燥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教学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评价改革

对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建立以技能为主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作业、笔试、技能操作的完成情况等对学生专业理论和试验检测技能的学习效果作综合性的评价。

五、教学程序设计

以“压实度检测”这一重点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程序设计。本章节共安排6课时,其中概念、方法的理论2课时,技能操作过程3课时,试验结果评定1课时。

根据学生的特点,上课时以案例导入:甘肃天定高速公路投资87个亿被指为豆腐渣工程,针对这一案例进行启发式提问:影响公路质量的因素有哪些,进而引出压实度的概念,详细讲授压实度检测的方法,并指出检测的注意点和检测的难点,并利用视频演示如何检测这一重点,然后联系合作企业,确定操作现场。按5-6人一组对学生分组分工,让其作为检测技术人员进行试验检测技能比赛,并让学生对自己所测数据进行处理、评定压实质量[2][3][4][5]。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及数据评定进行考核评价。回到课堂让各组学生进行检测结果比较、讨论分析影响压实质量的因素这一难点,教师指导并让各自总结形成报告。课后再布置1―2题压实度的计算与评定习题加以巩固和提高理论计算水平。

六、教学的特色与创新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这门课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学校育人为本、重德强技的职业素质培养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采用了由课堂到现场再回到课堂一环套一环、由理论到实践到理论台阶式上升的教学方式,真正诠释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金桃、张美珍主编,《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第3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者,2009年6月出版;

[2]JTG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JTGE50―2006,《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

[4]JTG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第5篇: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知道了此次实训的目的也清楚目前自己的不足,把本次为期一周的秘书实训看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通过这周的实训和学习。那就是缺乏相应的知识与经验,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够很好地运用于实践操作。但是也有许多收获,这次实训中,第一次体会到工作是什么样子的也发现了很多不曾注意到细节,实习会议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实习生,实习公司里学到不少的东西。相信这对我接下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会起到很有效的帮助,接下来的两年里,会以作为一名工作者的身份在这几个方面要求自己,严格自我向专业计算机人员靠近。同时这也让我提前体会到工作中的辛苦。

最深的感觉就是累,本次实训。学的就是这样的专业。也体会到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遇到中问题然后成功解决后那种兴奋,那种小有成就的感觉是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体会的

这次实训为我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总之。从书本中面对现实,为我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实践操作中,总结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实践经验,社会是不会要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的作为在校秘计算机专业的大专生,现在能做的就是吸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自己有了能力,时候才会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空!

全班同学被分为了两部分。这一天一部分的人在电脑城实训,第一天。还有一部份的人则是电脑城进行市场调研,就是这天进行市场调研的明天才是去实训。8点30分集合,点名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行动,中午前早就调研完了这个调研比较简单,所以我调研组的人下午大多数都可以回家休息了o∩_∩)o哈哈

第6篇: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介绍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模具人才的需求与就业前景;结合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探讨如何培养高职应用型模具人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向要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彰显专业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校与企业的直通桥梁,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1引言

模具工业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的飞速发展,大型、复杂、精密、高效、使用寿命长的模具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从我国模具工业的整体发展趋势看,在模具设计和制造工艺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我国目前还只能实现模具零件70%左右的自给率,而且零件的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利用率较低,CAD、CAM、Pro/E、UG、SolidWorks、Cimatron等软件技术的应用也不普遍,精密化模具、热流道塑料模具、多功能复合模具、气体辅助注射模具、高压注射成型模具等的零件与技术的开发亟待发展[1]。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先进工艺,如优质模具材料的应用、先进智能化表面处理、快速原型制造、模具高速扫描等也有待积极引进与普及。可见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急需层次合理的模具人才,特别是需要大批的技术型、应用型、中高级模具技术应用人才。

2模具人才需求与就业前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模具企业普遍遇到了模具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模具工业技术水平和模具行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基地对有较强操作技能与一定技术水平的中高级模具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模具是机械、汽车、电子、通讯、家电等工业零件的基础工艺装备,我国正处在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据估计[2],未来5年对模具设计、机械设计、数控编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据《上海人才市场报》报道,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模具设计、开发、维修人员等非常紧缺,在上海普通模具设计师月薪为4000元左右,高级模具设计师月薪在8000元以上。而在广东的东莞等地,一位具有工作经验的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工人的年薪常超过10万。东莞人才市场的消息称,随着东莞制造业名城的打造,现有的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无法满足东莞制造业的实际需求。模具设计与开发、模具维修、CAM/CNC工程师、数控加工等已成为东莞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东莞目前至少缺2000名高级模具人才,在Pro/E、UG等软件应用方面有工作经验的注射模、冲模、压铸模、挤出模等领域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更是十分紧俏。我国目前模具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具备较强机械设备的操作能力,但模具设计、编程应用的技术能力不强;而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虽具备较高理论水平,但缺乏实践能力与经验,短期内也无法满足企业生产实践的需要。一位优秀模具工程技术人才不但需要系统的专业学习,更需要生产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最为突出特点是能够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高职教育强调校内实训基地,如模具制造车间、数控加工车间、模具结构实训室、模具测量技术实训室等的建设与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高职教育更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学生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以及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提供场所,为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直通架起了桥梁。

3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具备一定模具设计、零件参数化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及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主要从事模具零件开发、设计、制造、维修等生产实践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学校较早设置的专业之一,专业建设的思路是以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立足学校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接湖南乃至周边省市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的应用型模具特色人才。目前我院机电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也是省级精品专业,每年招生3个班级,招生人数100人左右。多年来,学校学工部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工作现状等都会进行调查、统计与汇总,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专业教研室,这些重要信息是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依据,因为毕业生的就业与工作就是一个社会检验过程,反映了我校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反映了我校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水平。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模具人才,体会到了所学专业与自己能力方面的不足,这些反馈的重要信息是我们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专业方向优化的重要依据。我院模具专业的建设正是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抓住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机遇,不断总结模具人才培养的实践,积极改革、完善、优化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逐步凝练本校模具专业特色,培养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级应用型模具技术人才。

由于各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办学模式、办学条件不同,也存在区域差异性,专业所依托的院系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具有代表性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3-5]。从表1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际上可以分为三大方向:冲模设计与制造、塑料模设计与制造、压铸模设计与制造。为适应企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应用型模具人才。我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趋同,而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专,突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不断借鉴其他高职院校近年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吸取最新成果,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的专业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案,使我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特色模具人才。我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正逐步凝练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即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以塑料模具为重点,又兼顾冲模与压铸模,培养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又具有冲模及压铸模设计与制造较为广博知识的新型、应用型模具技术人才。

4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技能、技术的传授,在教学实践中更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6,7]。纯粹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如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完成项目任务,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在校学习的目的。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依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科特点,设计实践教学方案,逐步完善从基础实践到专业实践再到社会实践的完整实践教学链,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符合本校实情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断深化改革,优化实践体系才能真正突出各个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

(1)实践教学要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学生高效、快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教与学顺畅、和谐。在实践教学开始前,务必要使学生看到今后的职业前景,了解毕业后从事岗位的基本要求,学生看清了毕业后自己要走的职业道路,在思想上也就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才会以主人翁姿态全心投入实践教学的学习当中。例如在模具拆装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与要求,选择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模具项目,如鼠标外壳注射模拆装。教师先给学生演示模具,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明确该项目的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如何解决问题,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的信息,确定项目的具体工作步骤。各小组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协同完成模具拆装任务。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教师只是引导者、促进者,发挥的只是协助作用。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就是要强调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姿态。强调老师的引导、主导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参与性。教师是舞台的节目主持人,学生才是舞台上的真正表演者。体现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实践课程,也是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在进行实践之前,教师要把实践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项目任务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操作。而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不应过多参与其中,该放手时就放手。学生才是主体,让学生独立动手、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2)加强校企联合、大力开展实习基地建设,搭建学生与企业直通的就业桥梁。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人才培养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因此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有相当比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是根据模具相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形式可谓丰富多彩,有模具设计实训,模具结构实训、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方式。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细分成以下模块:模具钳工实训、车工实训、铣工实训、数控车工实训、技术测量实训、模具制造实训、模具装配实训、校外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由于各学校模具专业培养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实践教学项目与领域是有所差别的。也可能存在设备不足、设备陈旧、实训项目不齐全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跟企业进行合作,将企业需要完成的部分零件搬到学校,由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完成,既解决企业的生产问题,也解决学校设备问题。实训教学也可以大胆地把学生放到企业当中,将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到合作企业当中完成实训实习。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配合,既解决了学校的实践教学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的生产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招聘架起了桥梁,很好地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8,9]。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更应丰富与企业实习基地合作的形式。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南岳电控(衡阳)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等企业长期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生每年可以分批次到这些企业进行项目实践教学、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对将来自己从事的职业岗位有细致的感性认识,对自己今后踏入社会也有充分的准备,增强了自己的见识,也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每年有近80%的毕业生是到这些实习基地的企业就业,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有半年之久,学生毕业后直接成为正式员工,也省去了企业招聘员工后的漫长培训过程,所以对学校和企业都是双赢的。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不但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搭建了与企业直通的桥梁[10,11]。实习基地不但是学生的实习基地,同时也是专业教师的科研基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研室,每年暑假轮流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实习,专业教师还可以依托企业资源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实习基地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2,13]。在学校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和鼓励“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大环境下,近年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研室派出了多位老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模具生产与制造的先进工艺,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实践课题研究,发表了十几篇研究论文,同时获得多项模具应用方面的实用新型专利。校企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而要真正地实行互动、互帮、互助,一方面,专业教师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跟踪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掌握模具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收集来自生产一线的零件加工工艺、模具设计课题等实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的实践课题研究,参与企业的模具设计与技术开发实践。另一方面,学校要不定期邀请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人事主管来校讲学,指导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献计献策。

5结束语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集机械制造、材料工程、数控加工、计算机应用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其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突出特点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要培养模具加工工艺与制造、维修、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虽然国内已有近百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该专业,然而各校在办学理念、办学背景、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需要结合本校实际,边实践边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该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向要与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以彰显本校人才培养特色,使自己的专业在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总之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模具人才,就应该立足区域的产业结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搭建学校与企业直通的桥梁,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梁辉,林茂,张娟娟,等.我国沿海地区高端模具行业发展研究[J].电加工与模具,2010(Z1):45-47.

[2]谭平宇,陈京生.模具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模具工业,2010,36(10):11-13.

[3]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R].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

[4]蔡健,王薇,刘海明,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8):41.

[5]肖日增.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模具工业,2010,36(8):1-4.

[6]邹新斌,孙力,章爱萍,等.高技能应用型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1(8):60-62.

[7]关谷涵.适应企业需求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35-37.

[8]白敏植,张南,叶进宝,等.中东部高职教育校-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协调机制探索——以模具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1(21):25-27.

[9]林明山.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模具工业,2012,38(10):68-70.

[10]李潍.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施企业化教学行为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5-17.

[11]李耀辉.高职模具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模式探讨[J].职业,2014,26:15-18.

[12]王春艳,陈国亮.“双职双岗”高职模具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5(2):23-35.

第7篇: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真实工作任务 工程项目导向 教学模式

一、项目实施背景和目标

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虽然已经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的以学校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仍然起主导作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不对称,求广求全、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约了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也不能适应生源素质下降的现实。本项目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公路工程建设一线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分析,重新定位本专业培养目标,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及基于真实工作任务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开发建设了全套教学资源,包括校本教材、学材、实训室、数字化资源库,并付诸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长足成效。

二、项目成果创新点

该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柔性教学组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性地按真实工作任务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学习情景教学方案,并配套开发教师用工作页和学生用工作页各18本;创新性地打造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路桥工程施工养护模拟实训基地,建设模拟真实丙级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的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为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同类中职学校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开发。本项目建设组通过行业调研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在原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依照图1所示的开发路径,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编写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确定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学习情景,编写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的工作页,建设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和仿真或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资源库,并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1.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包含初中起点三年制中级工和高中起点三年制高级工两套,分别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组成,框架如图2所示。

2.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和学习情景设计方案

我们通过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真实工作情景描述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对象、工具材料、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等工作内容分析,确定学生经过学习应具备的工作能力和能够承担的工作任务,从而选定学习内容和设计学习情景,最终制定中级工一体化课程标准10门、学习情景设计方案10门和高级工一体化课程标准11门、学习情景设计方案10门。

3.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一体化实训室

为实现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配套建设了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区),包括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路桥工程施工养护模拟实训基地,按国家丙级资质条件标准建设的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并成功获批公路工程综合丙级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同时还完善了原有的公路工程测量实训模拟基地、公路筑路材料检测实训基地和公路桥梁现场检测实训基地。在所有实训基地,我们均购置实际工程施工工地常用的仪器设备,按实际工程施工现场布置,让学生能够真正模拟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体验企业文化。

为满足学校教学和模拟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一体化实训基地一般按功能划分了集中教学区、模拟实训区、资料查询区和工具存放区。其中,集中教学区分组布置,配备多媒体视听设备,满足学生集中听课和分组讨论的需要,同时也可作为小型实操训练的工作台,电脑里还安装了企业正在使用的专业软件;模拟实训区模拟企业的真实情境,可在其中经历完整的真实的工作过程;资料查询区配备参考书、行业规范标准、各类专业资料等;工具存放区集中存放与生产实际相配套的仪器、工具和耗材,模拟企业的工具房或材料库。

4.仿真或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资源库

为弥补校内一体化实训室无法模拟全部公路施工过程的问题,我们以真实工程项目的内容为依托,将关键施工工艺做成仿真软件或动画视频,建设和整合一批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路基施工、路面施工、桥涵施工、隧道施工、钢筋工程施工、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模板架子工程施工、筑路材料试验与检测、公路施工测量、公路养护、工程识图等课程的视频、动画共120个和大型仿真软件3个。

5.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向,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为目的,在引导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获取和分析专业信息,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直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这就是我们正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套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作用,表现在:第一,促进有目的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获得的远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更重要的是实际工作能力。第三,项目导向性教学。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决策、实施计划、质量控制和评价反馈)设计学习情景,完成教学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第四,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配合能力。基于此种教学模式,我们编写了教师用工作页(校本教材)18本、学生用工作页(学材)18本。

四、主要成效

1.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工程项目导向课程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工程项目导向、柔性教学组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了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中级工课程标准10门,高级工课程标准11门。

在示范校项目建设期间,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学生在2012年全国交通教育系统院校师生技能竞赛中,荣获学生组试验工团体二等奖、测量工团体二等奖,所有参赛学生分获个人第3名、第6名、第9名、第10名的好成绩。本专业还与广东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三二分段对接培养,2013年向学院输送了50名优秀毕业生,得到了学院的高度好评。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率100%,初次就业率超过98%,用人单位满意率100%。

2.开发教学资源,打造实训基地,完善教育教学环境

我们创新性地按真实工作任务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学习情境教学方案,配套开发教师用工作页(校本教材)18本,学生用工作页18本。另外公开出版教材1本,实习指导书1本。1个省交通厅课题结题,1个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即将结题。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人社厅教改科研课题1个,校本教研课题3个。

创新性地打造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路桥工程施工养护模拟实训基地,其中路基路面施工养护模拟实训区和钢筋架子模板实训室属全国首创;按国家丙级资质条件标准建设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并成功获批公路工程综合丙级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同时完善了公路工程测量实训模拟基地、公路筑路材料检测实训基地和公路桥梁现场检测实训基地,为此形成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校内实训体系,满足培养学生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的需要,同时也可与实际工程项目对接,服务于公路施工养护企业,创造社会效益。

大力建设网络化平台信息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整合一批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合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实训教学实施,弥补实训基地无法与生产实际完全一致的不足,并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的改革措施,其中一些虚拟模拟软件已达全国先进水平。同时,由学校牵头,与全国各地其他四所兄弟院校一起共同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实现多家同类专业院校共享。

3.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使老师们体验真实工作任务,更好地完成本项目建设,我们多次选派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顶岗实践,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走进校园,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出谋划策,为师生进行实践教学示范,还邀请职教专家为老师们进行职教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和咨询。通过一系列“校内教师走出去,企业专家请进来”的活动,提高教师职教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拥有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2名、广东省劳动模范1名、全国交通技术能手5名、广东省技工院校优秀教师1名、广东省技工院校教研先进个人1名、广州地区部省属技校优秀教师 1名、广州地区部省属技校优秀班主任 1名的优秀教师团队。

4.带动路桥专业群整体提升,辐射全国职业院校分享教学改革经验

我们在倾力建设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的同时,带动路桥专业群整体提升,制订了工程测量、工程造价、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些专业推广工学结合一体化课改经验,共享实训室、数字化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作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组组长单位,牵头建设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数字化资源库;参与编制中等职业学校《公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是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道路与桥梁专业教学标准》《公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专家顾问,并与多家职业院校相互参观学习,交流课改经验。

五、体会与思考

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来源于企业工程项目的真实工作任务,且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解决了原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严重不对称的矛盾,对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8篇: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目实训模式;景观设计课程;实践;特色;成效

一、建立项目实训模式的必要性

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多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即教师针对某一设计类型先讲解基本理论,学期过半后再布置设计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由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感性认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带来两个问题:其一,学生学习基本理论时一知半解,只能依靠常识和想象理解设计原则与方法;其二,在实践时,部分学生已经忘了理论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的准确、灵活运用无从谈起。因此,建立项目实训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更是满足当今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二、项目实训模式的内涵

这是一种有别于狭义的项目化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狭义的项目化教学只是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模拟实际项目的运营和设计模式,采用的是“教—学—做”的授课程序。而项目实训模式是依据项目的不同进展阶段,按照“做—教—学—做”循环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先接触项目,实地考察、分析现状,进而明确任务目标,带着思考与问题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理论知识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三、项目实训模式下的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思想

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寻找突破口,利用双师型教学团队,以专题教学和团队运作为基本特色,以典型项目库和学科竞赛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以开放式评价方式综合评定教学效果,形成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探究性新型实践训练课。

2.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

由双师型教学团队带领,从项目库中选取题目,布置任务书,并带领学生去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完成调研报告。以教学专题为授课单元,按照景观设计的基本程序将课程分为“基本概念与设计原理”“场地分析与评价”“主题拟定与创意表现”“空间与交通设计”“专项设计”五大专题。每个专题内,依据任务书要求以PPT形式完成这一阶段的设计任务或针对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即按照“做—教—学—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整个项目,让学生在任务导向下重复“探究—学习—实践”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四、景观设计实训课程的主要特色和成效

1.创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搭建校企合作桥梁

教师团队邀请到专业带头院校的优秀教师、老一辈的园林工作者以及具有十年以上一线设计经验的中青年设计师,笔者有幸参与。双师型教师团队以课程讲授和专题讲座穿插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设计信息,并传达当下的设计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确立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优秀的学生还可以获得去设计公司实习的机会,如果达到要求就会被录用。由此,双师型教学团队的设立搭建起了校企合作的桥梁。

2.组建经典项目库,确保项目实训高质高效

经过多年的素材积累,教师团队建立了一个质量较高且相对稳定的经典项目库,此外还用每年的设计竞赛题目丰富项目库,以赛促学。教师会结合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专业水平从项目库中甄选项目。一般小尺度的景观设计项目最好位于教学场地周边,规模较大的景观规划类项目会选取一些具有一定基础设施、交通便捷的场地,便于学生进行现场的踏勘。项目库中的所有案例都具有典型性,能够反映同类设计项目的一般特性,使学生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这一类项目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3.开展团队运作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9篇: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建设;BAG模式;九步循环;三方评价

《公路施工技术》作为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之一,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环节。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职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提出了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为主导的《公路施工技术》精品课程的开发,以BAG模式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读懂设计、提炼分析、熟练操作、强化施工、精于管理”等方面的实操能力。

我们知道,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劳动技能”,所以,课程组重新梳理了课程内容,进行了课程的开发:

1、课程设计的思路

为实现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坚持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以“实用为目的”的课程建设思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系统化的思想来进行课程的总体设计,把过去学科式的基础素质教育转变为全面的专业技能与素质的综合教育,把技能训练从单一的方式变为综合的方式来进行。在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与其他课程衔接在一起构成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

在课程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把“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融合”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将“公路”作为整个课程项目活动的载体,按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确定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按公路建设的流程构建课程内容;按课程的需求情况确定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条件、实训条件及教学管理制度等。

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围绕职业岗位技能培养这一条主线,注重四个结合一个对接:素质教育与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由初学者——准职业者——职业者——高端技能型人才)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

2、课程内容的重构

依托“校企合作、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以培养面向公路项目施工一线的专门人才为主线,按照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新的“教、学、做”三方融合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创建能够高度模拟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职工工作环境的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同时加强校内外的实训教学。

根据施工企业职业岗位技能标准重构、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以公路项目为载体,虽然教学内容源于真实的施工场景但又高于施工场景,应用BAG模式将真实的公路项目的施工过程转换为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提炼后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①到施工企业调研,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对本课程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分析公路施工企业的职业岗位群,根据职业岗位群所从事的具体任务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确定出相关行动领域,然后建立典型的工作任务与课程职业能力间的映射关系,把真实性的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

②把支撑工作任务的多个知识点渗透到每项学习性工作任务中,然后规范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组织,并制定出“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

③以“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为导向标,遵循“九步循环”的课程内容开发流程,按照公路项目的施工全过程,将课程内容重新归纳、提炼为:公路施工前期准备、路基工程施工、路面基层施工、沥青路面施工、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排水与防护工程施工六个学习项目,对各个项目进行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

六个学习项目拆分为三十个高度模拟公路施工过程的学习情境(详细内容参见精品课程内容,网址:222.168.56.171/),每个学习情境对应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学习性任务,每个学习情境中都制定出相应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以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也更加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课程建设的成效

(1)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以施工员、测量员、材料员、安全员等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和后续专业课程为依据,减少了单调的理论内容,增加了更多的可操作的实训项目,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

(2)按照公路项目施工过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任务交底的形式高度模拟职业环境,学生不仅能够认真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还培养岗位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

(3)通过到企业的课外实训及顶岗实训,学生能够识读公路施工图纸,熟练编制施工内业资料流程,熟练掌握工程现场质量检测方法和进行施工现场放样,能够编制公路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文件,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参与到实训过程的指导和评价,这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系统性的学习。

(4)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即建立了三方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环节,主要对学生获取的知识、掌握的技能、素质的养成三方面,本课程组建立了三方评价体系,学生评价由企业兼职教师、学院专任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完成,强调过程评价与终结、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评价,如图3。

(5)精品课程建成后,目前,相关的教学文件,如: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施工录像、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在线测试题库、虚拟实训动画库、图片库等资料,已上传到网站且免费开放,学生既可在课堂上听教师教学,也可课后上网自学,并能动态交互,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6)每年组织学生开展工程测量工、试验工等职业资格考试,学生报名踊跃,通过后拿到相关工种的上岗证书。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授课教师也积极地做好了考前的辅导工作,并在课程的教学中有意识地与资格认证结合起来,强化一些考证方面的技能训练。

(7)每年开展工程测量、试验检测、工程造价等一系列技能竞赛,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了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极大地培养、锻炼了学生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4、结束语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也促使我们仔细审视公路施工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促使我们改革原有的建设思路和教学模式;更促进了师资、教材、校内外实训基地、网络课程等诸多方面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