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范文

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第1篇: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00-01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1.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1 积极调动原则。判断一节高中数学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教的有多好,语言多么的精美,而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调动起来,是否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来。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好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及时肯定学生课堂表现出来的优秀举动,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乐学。

1.2 成功体验原则。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解决,积极地参与发言,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得到认可,学习动机增强,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适时的点拨,课堂的肯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备教材备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设置,给学生增加体验的机会。

1.3 和谐民主原则。和谐民主的氛围是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与指导。不使用语言暴力及体罚待,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对待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出的错误,应以一种宽容的态度面对,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爱和关心中成长。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觉、自强、自律的能力,能够做到以正确态度面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教师的威慑强迫自己去做。

1.4 渗透灵活机动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渗透没有定法,在实施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目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不能死板渗透,留下很重的渗透方式的痕迹,这样就会有作秀的嫌疑,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2.1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所以,在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

1.1.1 重视教学民主,参与群体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既是教学目的,又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一种自主的境界。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后主动地获取知识,做到无师自悟,无师自通,而它的基础就是教师平时的民主教学风格,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学民主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并能主动地提问,敢想、敢表白,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要敢于让学生想、说、做,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取知识。

1.1.2 运用合作教学,培养群体意识。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必须了解群体的目标任务,然后试着去达到这些目标,而这样的了解不是自动的调节结果,必须经过学习,考虑到合作活动中方法和观点的多重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因而学生在观点上会有一个较大的协调过程。这种协调大致有两类:顺应和同化。同化大多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调整,顺应则是个体认识结构的变化。这种协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有效地防止孤癖型学生的产生。

2.2 克服浮躁心态,强化内控心理。由于学生的浮躁心态,造成学生在"反馈控制"阶段所做的大量工作是:纠错、改进、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措施很多,其中确定一套正确的操作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2.3 确定评价导向,体验成功愉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评价的形式一般有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等。学生参与的评价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相互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相互评价,不仅保护了同学,帮助他树立自尊、自信,鼓励他自强,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善于待人的品质。而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评价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做人的品质。

2.4 培养创造性思维,促进素质全面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他们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进行更大的创造,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教学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通过这样有序、有目的引导、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5 扭转学困生的心理,让他们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学困生是教学中最令老师头疼的,但我们要知道,学困生不是笨,很多都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尝试去煅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就不再讨厌数学了。

第2篇: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选项教学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体育选项教学实践,论述了实施选项教学的意义。包括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有效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两个方面。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实施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水平以及社会、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校为其提供的若干运动项目中选择1~2项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也为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开拓了用武之地。 

一、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实施选项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教材、教学手段是学习的外因,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内因。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凭借教师的主观愿望,注入、灌输,甚至强迫、命令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提高,才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合作,从而主动建构知识,增长技能,实现终身发展。 

实施选项教学,能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因此,学生内心蕴藏着渴望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极其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有了这份热情,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参与学与练,大胆尝试和探索,敢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运动心理学指出:“一个人有了认识某种事物的需要,这种占优势的倾向性就会引起一个人与满足该需要有关的意志活动,并使人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也使智力积极活跃起来。”高中生经过了义务教育学段九年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学生“项项都要学,项项学基础”的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萌发和追求的是身心的满足和获取成功的体验。选项教学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需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萌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空间。在选项教学活动中,学生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凭借这种积极高涨的学习情绪和敏锐的智力活动,就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3.实施选项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技能水平。 

通过实施选项教学,可使学生获得某一运动项目比较完整的知识、技术、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一些集体性的项目。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田径项目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自我超越的意识等。实施选项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例如,在篮球选项课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功练习,如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简单的裁判规则训练等,然后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进行分组比赛,并依次循环。每一轮循环下来,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指导。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技能水平,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4.实施选项教学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选项教学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进步很快,涌现出了一批体育骨干,这些体育骨干在课余自发组织了各种比赛,例如,年级篮球联赛、年级足球杯赛等等,同时还组织同学进行专项技术训练,不仅使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还提高了同学们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5.实施选项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通过选项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实践证明,在足球选项教学中,长时间足球练习和比赛磨合,培养了学生对足球运动更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一点可从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上来证实。由于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应运而生。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和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能力,并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终身体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好胜的天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观念,通过选项学习使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能掌握1~2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选项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 

1.选项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 

在过去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管体育教师是什么专业出身,有什么专业特长,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项项都得教,可教学效果却是吃力不讨好,严重地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体育教师都很清楚,并不是任何教师对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很“内行”,也有“弱势”项目存在。开展选项教学后,学校能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去安排课务。这既能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又能充分展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熟练地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结构和特点,开拓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娴熟地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选项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拓展。 

随着选项教学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会逐步提高,不少同学对一些运动项目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非常的不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不亚于我们教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这将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欲望。面对这样的压力,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就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在与学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吸收新鲜信息,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并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改革,积极进取。师生互动还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得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和愉快。 

3.选项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选项教学,可以使教师专心致志地研究某一个单项,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发挥自己的专项特长,对本专业的各项内容达到精通的程度。做到既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合理安排教材,设计出切合学情的教法,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 

体育教师应时刻注意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质量观,紧跟形势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形成新技能。 

三、选项教学有利于业余运动队员的选拔和体育特长生的专项选择 

高中学生的比赛往往是一些单项的比赛,如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过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师对同一项目的各个年级之间的学生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因此在参加各种比赛时教师挑选队员往往比较困难,不能及时从各个年级中选拔出优秀的队员参加比赛。而在选项教学中,教师熟悉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很容易从不同年级的同一项目中挑选出优秀的队员,为各种比赛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另外,普通高中还有向高等院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和职责,而现在体育高考都需要考生有自己的特长,选项教学以后,学生能够通过三年的课堂学习和训练,把自己体育课上所选的项目作为自己体育高考的专项来报名,从而争取专项考试的优异成绩。 

第3篇: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范文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中,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让学生看清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帮助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有价值观,在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过程之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教育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比如说,笔者在教导学生明礼诚信内容的时候就有意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帮助教学。通过互联网,笔者找到了《曾子杀猪》的相关视频,在上课的时候笔者首先让学生们观看这个视频。在开始观看视频之前笔者会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才是诚信呢?在《曾子杀猪》这个故事里面,你觉得你学到了写什么呢?”在看完视频之后学生们都感慨良多,有的说父亲做得对,要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样孩子以后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有的学生说这就是诚信,既然是答应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这是我们刚学的那个成语“一诺千金”的意思。古人说的好:“言必信,行必果。”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真诚待人。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之中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

环境对一个人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比较大的改变。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有意识地营造好学积极的学风,重视校园内部教学环境的设置营造,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笔者在实际工作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发展其实和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联系,多使用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明显比批评的方式取得的效果要好。笔者教学的时候更喜欢用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在上课之前笔者有意识抛弃传统的课堂导入,在上课之前通过小品、视频或者动画等进行导入。比如说有这样一个视频,两个朋友之间因为意见不合相互责备,最终意见不仅没有得到统一,同时还产生了很多新的矛盾。在看完这个视频之后笔者问学生们,“同学们,你觉得视频里面两个人做得对么?如果不对的话,那是为什么呢?如果你觉得是正确的话,那又是为什么呢?学生们都认为两个人不应该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他们应该及时进行沟通,就意见不统一的地方相互探讨。相互责备对于问题的解决起不到一点促进的作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以团结和谐为主,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相互沟通和交流来解决问题。很明显,视频给学生的心理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学到了课本教材之中的内容。除了用视频、小品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外,笔者还会在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就一些事情说说看自己的意见,即让学生自己说一件事情,同时加上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在学生说完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三、用情感去感染学生

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还有认知等因素的限制,在其行为之中,情感仍然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感染。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之中有着很多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可以进一步帮助提高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体会案例之中蕴藏的情感。

举个例子来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有《敬礼,五星红旗》这篇课文,其主要内容是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一群小学生出国交流,他们都是少先队员。有一次他们出门要上车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我们的五星红旗,这个时候他们集体停了下来给国旗敬礼。这篇课文要教导学生的就是一定要热爱祖国,维护国家荣誉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之中的情感,就让学生在课前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比如图片、文字还有视频等,最后笔者发现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之中学生们对于国家和国旗的情感大大加深,在无形之中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四、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第4篇: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经多年探索和积累其建设初见成效,在教学宗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应有的共识。但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规律和目标有其独特性,而从当前的具体实践看,存在着与其他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以及过分德育化、学科化、形式化等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为建设更具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优化其课程体系建设。

一、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是优化的前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是指其区别于其他人文公共课程的独有的属性和特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研究对象不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本人,而非学生本人的外部客观世界。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本人心理活动的直接经验而非外部客观世界的间接经验。这两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应是学生本人这一特点。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客体,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二)所属课程范畴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是一个广义课程的范畴。

(三)目标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一般学习过程解决的是认知关系,即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明辨是非,所以学习侧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的是价值关系,即明确客观规律与学习主体之间的关系和意义,进行价值判断,完成意义建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解决价值判断问题与形成良好的态度。对此,要在授课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来让学生体验并且感受心理活动的规律,并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1]。

二、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是优化的保证

(一)正向引导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这一阶段是大学生心理迅速发展并且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个体智力虽然发展成熟,但同时个体情感又极其丰富;虽然自我意识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又对性和爱情充满好奇的探索,这些矛盾集中于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应坚持心理素质培养的原则,即从正面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加以引导。

(二)发展性原则

适应性和发展性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标准,其中发展性是适应性的最终目标,因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最终是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进行构建,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克服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发展。也就是说,必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使之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心智得到充分发展的角度,去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来指导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克服心理困扰,消化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科学性原则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系统心理学的讲授,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必须体现科学性,这就要求所讲授的心理学知识既要准确又要彰显心理学知识不断发展的前沿性。

(四)针对性原则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会遇到不同的心理困扰,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困扰一般是发展性心理困扰,例如对大学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际环境等。另外,个人的情感问题、学业问题、就业压力等,也都是困扰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以此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扰。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并分类开展教学活动。只有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好所面对的适应性问题,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并且真正地敢于面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恰当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驾驭自己的心理,在不断地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

(五)实效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效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针对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实效性,就是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解决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我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问题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2]。

三、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是优化的核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心理调整的基本技能,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构建,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使课程的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据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础内容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作为建设依据。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特点以及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以及学生的整体情况来建设内容体系,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内容:1.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通过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使学生对心理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掌握心理的本质、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等。2.环境适应教育。大学生刚刚结束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考入大学,不仅要面对新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人际环境发生的变化,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症状。适应性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适应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发生的变化,学会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适应性问题。3.学习心理教育。学习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压力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4.情绪情感教育。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情绪还不是很稳定,情感体验比较敏感,还不能自行有效地自我调节。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要面对谈恋爱带来的一些困惑并由此引发一定的心理问题。情绪以及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合理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体察别人的情绪和情感,形成适当的情绪反应能力,避免情绪较大地波动,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疏导消极情绪。5.健全人格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就是要使大学生了解健全人格的特点和自我的个性特点,有意识地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6.意志教育。意志力是衡量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现在一些大学生意志力薄弱,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意志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意志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果断、自制、坚持的意志品质。7.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每个人都要面对大学全新的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只有掌握好人际关系处理的规律,才能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我的提升,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反之,则会带来因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掌握交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具有重要意义。8.性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后青春期阶段,有关性的话题是广大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敏感隐私话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恋爱和性心理问题,以及如何理智处理好爱情与性的问题,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和性心理观念,正确对待恋爱和性心理问题,学会自我保护。9.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经过大学学习必将走向工作岗位,然而大学就业难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会由于就业的压力而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我的价值。10.心理障碍及防治教育。大学生随着各方面压力的增大,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是小部分学生不能通过各种途径及时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就会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因此,了解心理障碍的种类、表现及一般的预防和治疗办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3]。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建设

受学生个体内在因素以及外在成长、教育环境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以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育成熟度为基础,以针对不同特点学生的具体教育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学业问题、人际问题、个人情感问题、就业及考研压力等问题,进行有所侧重的教育和培养,制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来到全新的环境,会出现各种由于不适应而引发的适应性问题。例如,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所追求的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等都发生了变化,由此也会引发学生心理的变化,因此而引发各种矛盾,这些都是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大一学生应以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逐渐培养自信心为重点。大二学生应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正确认识并且塑造自我为重点。大三学生应以正确引导性与爱情、情绪及情感为侧重点。大四学生应以职业生涯规划及择业心理指导、增强社会适应性、职业角色选择及转变为重点内容。

(三)采取多种授课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种授课方式,包括开展理论课、学生团体训练、活动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关系到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要想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必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障体系。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不仅要加强课程内容的建设,还应建立负责心理健康课程的专门机构,通过参加培训、研讨等方式,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教师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宁,崔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手段的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9):7-9.

[2]徐娟,杨鑫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上:100-103.

第5篇: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课程改革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但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

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第6篇: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 健康教育课程 建议

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为了了解邢台市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情况,课题组走访了132所中小学,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邢台市小学87所,初中45所进行了调查。

2.自行设计“邢台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开课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课情况。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

3.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健康教育的教学实施情况

表1和表2的数据显示,邢台市的部分中小学未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未将健康教育纳入正式课程,对于健康教育课还没有相关的教材,健康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体育课等形式,教育形式相对单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课改中教师对健康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导致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健康教育和当前的升学就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导致学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健康教育的师资情况

调查显示,健康教育课专任教师极度匮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62.4%的健康教育课由校医担任,由于校医不是教师,对教学环节不熟悉,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其他的健康教育课由班主任或者其他相邻学科的教师担任。对于健康教育课来说,任课教师专业学历偏低,对所教专业知识了解程度缺乏,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师资结构亟待优化。

3.学生健康知识现状

调查显示,邢台市中小学学生健康知识总体水平较高,“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用眼卫生、防龋齿、运动卫生知识等学生的注意度均在95%以上,但安全急救、自我安全意识等方面学生的注意度只有60%,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重视。

三、结论

1.邢台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普及效果较好,被调查学校均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有部分学校未将健康教育纳入正式课程,体育课成为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形式。调查显示,很多被调查的教师与学生认为,体育教师上体育与健康课就是学校的健康教育课,表现出对健康教育内涵的不了解,这导致目前学生失去健康教育的正常渠道,而未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至于学生近视、肥胖等比率不断上升。

2.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教师为兼职和临时教师,学历偏低,对专业知识了解程度不高。让既有卫生保健专业知识,又有教师专业资格的教师担任健康教育课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来看,健康教育课程还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还没有对课程的评价指标,未能纳入评定考核教师的依据,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兼职教师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完成好自己的专业课程,以应对评职称等活动。

3.被调查的中小学校大多没有健康教育教材,教师没有新的参考书,《体育与健康》成为了健康教育的主要教材,另外,此类书目发行数量很少,到新华书店都很难选到相关的参考书,没有教材的健康教育,很难达到相对应的教学效果。

四、建议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增强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力源。健康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所以,各类学校要切实地落实国家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有关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通过检查、评比、评估等手段促进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作为学校,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拓宽教学思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2.建立行之有效的师资培养体系,促进健康教育课程专任教师的发展。配备专任健康教育教师目前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培养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集体培训、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等形式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把预防保健知识传授给青少年,引导他们自觉地参加公共卫生活动和自我保健。

3.更新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目前教育部没有统一的健康教育教材,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健康教育。新的教材应根据当前学生在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接受能力,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重点要增加实例、趣味性和针对性,减少健康教育教材的内容与相邻学科教材的交叉重复等弊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生理心理特点,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其中。

4.建立新的健康教育考核制度和考核方式,不仅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还要结合学生的体育课评价联动,评价要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日常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廖文科等.中国学校健康教育和学生营养工作现状及需求[N].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6-8.

第7篇: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教学法 优势 应用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1 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一般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立,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根据相关知识解决自身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师在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程中过分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结果大部分的学生就会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兴趣,同时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没有进行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没有对相关心理知识进行创新。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离教学目标 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对如何解决心理问题以及治疗心理疾病而言的,而对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知识讲解的相对较少,甚至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此是一带而过,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是以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偏离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偏差性发展。

1.3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脱离实际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目的是预防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的密切联系,但是由于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不严格,教师专业技能不高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尤其是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造成学生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不大。

2 运用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决定了活动教学法的优势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地具有高心理素质的人才。活动教学法则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解放自、发挥学生个性的契机。

2.2 活动教学法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中不可或缺 活动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他强调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其中,亲自体验活动设计并且直接获得经验。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预防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实践获取相应的健康知识,因此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节采用活动教学法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预防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意识。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特殊性决定了活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在内容安排上主要分为知识讲解与实践体验。知识讲解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相应的案例分析,虽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但是学生很难做到与自身的对照;实践体验强调的是学生亲自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心理问题,让教师进行相关问题的讲解与分析,以此提高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实践体验心理健康教育时活动教学法是心理健康实践教育环节的有效体现。

3 活动教学法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活动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但是由于教学法的实施主要有教师设计与完成,因此为了完善活动教学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应该在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入手:

3.1 “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预防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他们站在平级以朋友、亲人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与分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中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环节中。比如在讲解“大学生性心理发展”问题,教师首先就要有清晰的观念――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站在朋友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并且给其进行心理沟通。

3.2 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活动教学法在活动安排上有不同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其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比较大,因此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心灵感应效应;其次活动教学法的实现并不是单纯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也可以通过改变学习教材、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进度安排等实现;最后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参与有助于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培训。

3.3 注重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积累 在活动教学方面,每个活动都包涵心理学原理或技术。如,“自我探索之窗”源于精神分析,“情绪调整技巧”从合理情绪疗法变化而来,“制订行动计划”直接取于行为主义疗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会更高:不仅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熟知三类活动操作程序的基础上,掌握各类型活动的理论根据,才能让三种类型活动不拘禁于套路形式,抓住核心。

参考文献:

[1]伊军.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2).

第8篇: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范文

摘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和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影响,提出了在新媒体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需要把新媒体引进课堂,注重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打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注重大学生的真实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不断渗透,QQ、微信、微博、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甚至改变其思维和意识。而大学生群体正是新媒体使用的重要力量。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新媒体使用普及率和活跃的娱乐应用水平,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时间越来越长,受其影响也就越来越深。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亟待提高,各大高校也日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来开设。学生也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会调节情绪和心态,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而传统的教育方式作用有限。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教师就应结合学生的主体需求,建构有效的教育机制和教学路径,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媒体和教学路径,提炼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借助新媒体,与学生建构更加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价值,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教育目的。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思路。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存在偏差

虽然很多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为通识必修课,并建设了一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队伍。但从目前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课时偏少,且采用考核的方式,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成为预防和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然而大学生需要的是如何更加完善自己,如何发展自己,能使自己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课程体系,既包括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学科课程,又包括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活动课程,还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环境课程。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的主体需求越来越凸显,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学科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以往忽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仅作为学科课程来开设的定位的偏差也日益明显。

(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形式单一;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基本是一两百人的大课堂,难以贯彻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低。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材常年不变,有的教师多年使用同样的教案,不与时俱进,致使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激发不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该门课程的满意度较低。而教师只能通^座谈、课堂等交流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这种面对面的交谈,大学生无法完全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教育工作者也无法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内心,导致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大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基本都是教师提前设计好了一切教育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进去,在设计好的框架下去机械地学习知识,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如此。但心理健康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除了传授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外,更多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让他们认同和接受相关心理健康知识,能自觉调节自己的心理困惑,并建构更加深刻的心理健康知识,实现预防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这就需要尊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引导师生间的对话,让学生自我探索,主动构建。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影响

(一)增强了大学生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大学生是新媒体最快速的了解者,是接受和传播新兴事物最主要的群体。随着新媒体载体的便捷,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断尝试和摸索新媒体的使用方式。在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中,能快速搜索到所需要的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整理,将自己的见解及时在多媒体平台上。新媒体的这种无限制的多对多、平等互动的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新媒体背景下,教育者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课堂教学做准备,使学生更热爱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主动建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建构高效课堂。

(二)增强了心理教育课堂的趣味性

新媒体本身储存有大量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传播便捷,对心理健康教育者而言,也为他们开展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典型案例,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同时又能通过整理大学生时常关注的新媒体,把新鲜案例很好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使自己的课程更具有说服力。新媒体的发展也为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带来了便利,使教育工作者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新颖、多样、活泼的表达方式,使信息传递更有趣,更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实现教育本身的新魅力。同时,新媒体还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随时互联,这就使得教育者能够通过隐匿自己的身份,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了解大学生的诉求,掌握大学生的真实的心理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大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更需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媒体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产生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巨大数量的健康信息,同时也使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各种错误信息。由于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日趋模糊,使大学生中出现许多个体的多重人格,严重影响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建构主义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地对学生对话过程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知识的获取渠道多样化的同时,各类信息的泛滥,也导致部分同学无所适从。大学生性格各异,思想状况的层次参差不齐,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并围绕具体的、不同的工作目标设计教育内容,及时开展教育引导活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新媒体引进课堂,注重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打造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积极引导教师合理利用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成为必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要建设成为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更离不_新媒体的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高效和平等互动的特点,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通过布置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后自己利用新媒体自主学习教学活动主题相关的知识,再选取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同学们都能认真听取知识的分享,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发挥了其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编排心理剧、拍摄短视频、角色扮演等来分享和展示自己获取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了自身体验,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加深了体验,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学习内容留存率得到最大程度地提升。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大学生身心发展已经日臻成熟,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主动学习。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学习资料,再讲授给其他学生听,这样他们会听的更加认真,学生自己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增强,学习效果明显,切身体验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活动主题,让学生自我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才能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才得以形成。

(三)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注重学生的真实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在课后,也鼓励学生通过邮箱、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途径与教师沟通、咨询,在掌控学生心理动态的过程中,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倾向。同时,通过隐匿身份,积极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和诉求,掌握大学生的真实的心理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活动为核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切实符合学生的需要,这样他们会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自然会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会明显。另外,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在趣味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维护技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第9篇: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取关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并有助于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与成长的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实施过程等方面与传统学科课程有着较大区别。此外,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也存在特殊性,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知识本位还是活动本位,价值中立还是价值引导,等等,都需要我们迸一步厘清。因此,重新审视并解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涵,建构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本质的教育理念,对于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课程教学以前苏联为模板,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也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虽已普及,但在课程的具体实施环节中却很难实现初衷,这与我们对该课程的认识和定位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我们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理应蕴含三重境界,分别从三个层次来诠释教师、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即师生与知识的对话,师生与生活的对话以及师生与内心的对话。

对话本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行为。在课程教学中原指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双向沟通的言语行为方式。在这里,对话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它可以在教师、学生和课程之间进行,而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解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它可以是师生与心理健康知识的对话,可以是师生与现实生活的对话,也可以是师生与各自内心世界的对话。

一 师生与知识的对话

传统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对信息的掌握情况也影响着教师对其学习效果的评价。在这一重境界下,教师所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局限在普通心理学学科框架范围内,无论教师变换何种教学方式,其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都是要让学生建构相应的知识结构,掌握相应的技能。但现实情况是,大学生从中学学科体系中获取的知识结构很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普通心理学内容相对接,导致的结果便是教师自说自话,师生之间无法以知识为中介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因此,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课程体系便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必须从学生当前的认识着手,而不是从教师当前的知识开始教学。因为教师的认识水平可能与学生目前的认识水平相去甚远。正如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所言:“你从‘那里’出发,就永远到不了‘那里’;你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到达‘那里’。”或者这么说:你从学生不懂的地方着手,学生永远都无法真正弄懂;只有从学生懂的地方开始,学生才能弄懂不懂的地方。弗莱雷说:“不了解学生如何在其日常生活环境中思考,不了解他们各自独立形成的关于学校的认识,我们就不可能教给他们内容,以便能够既帮助他们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知识,又帮助他们理解尚不了解的知识。”[1】因此,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采取专业学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给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注重其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必须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了解其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发展心理学学科体系中重新建构教学内容,达成教师、学生与知识三方平等的对话。

二 师生与生活的对话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理论,教育不是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更是在生活中学习、领悟、成长,社会生活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实质就是进行不同形式的活动,这些生活是学生生长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就是师生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大,课程教学的内容就有多广,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应该是生活的形式,不应拘泥于教材和书本。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这一重境界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面对课程设计时,不能只是出于对知识的尊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充分地挖掘教材知识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生活需求,站在这种需求之上看教材,教学才会有生命的活力,学生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与兴趣。而学生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东西,力求把生活带到课堂上加以讨论学习,在对彼此生活的理解和互动中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师生在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对话基础上,以生活为中介联接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得师生在享受课堂学习的快乐之余,更能将这种快乐延续到生活中去,达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初衷。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从实际出发,采取案例教学法。这样就可以把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事件通过语言或文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心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和运用,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意识,增加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判断和调适能力。[2]

三 师生与内心的对话

只关注言语层次的对话,必然忽视情感交流层次和灵魂交流层次的对话,忽视了教师、学生与各自内心的对话。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是教师、学生、学生及各自内心的多元对话,这种对话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交流,生活层面的交流,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内心之间强烈的精神共鸣,甚至直指心灵并触及彼此灵魂的关于生命的认知与感悟。

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就是与教师、学生自身心灵成长历程密切相关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个人经历,对内心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感悟。在进入课堂前,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也不是一片空白。实际情况是,学生从小就感知着并不断探索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体察着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可能形成调适心理的独特办法。而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内心的剖析是学生了解并反观自己内心的好机会,某种程度上来说,师生在课堂上的心灵对话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

而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又如何能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到学生与内心的自我对话中来,学生与内心的对话发生于学生个体的心灵深处,是学生基于自身的自我理解和感悟。这种对话形式尽管在课堂中不容易直接显现,但教师仍然可以通过一些线索来了解它们。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非正式交谈,借助学生的作业、日记,关注并捕捉学生在网络自媒体平台上的声音等手段,甚至直接把课程教学形式打造成师生相互敞开心扉的对话形式,来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这一重境界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案例的分析者,而是心灵的倾听者,起到的是陪伴学生成长又不允许被取代的重要作用。

以往的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作为教育最主要的实现形式与过程的教学活动,被定义为一种认知活动。其主要任务就是传播与学习知识,继承前人正确的经验。这种认识有其合理性但却不全面,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多重审视与反思之后,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人们为了交流各自生活经验与内心情感的交往活动。因而,在这种认识下,作为其主要实现形式与途径的教学活动的本质属性便是交往,是一个以知识为载体,以生活为环境,以内心为主导的,多向交往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满足于将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作为一种教学目的和追求,而是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回归生活和洞察内心的理想境界,赋予师生自我存在与平等交往的对话意义,把知识与能力、生活与体验、内心与情感融合在一起,从实践层面上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三重境界的整合与统一。

参考文献

[1]张琨.教育即解放——弗莱雷教育思想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98.

[2]黄永莲,马莹,案例分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心理,2013,8(4):276-279.

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

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新闻网对全国6省市展开的一项高考加分专项调查显示,逾九成家长赞成大幅压缩高考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逾六成家长反对见义勇为加分。

91.47%的受访者支持大幅压缩高考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

31.56%的受访者认为,给见义勇为学生加10至20分,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68.44%的受访者认为,该政策可能导致新的社会不公平。

45.63%的受访者认为,有特长的孩子最容易获得高考加分;30.7%的受访者认为,来自公务员家庭和教师家庭的孩子最容易获得高考加分;59.06%的受访者认为,少数民族、华侨子女最容易获得高考加分;25.59%的受访者认为,富二代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获得高考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