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

企业管理处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管理处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管理处工作

第1篇: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

【关键词】企业;设备管理;工作

一、设备的技术管理

1.1设备使用

设备购置后,按要求安装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前,对使用者要进行“四懂三会”讲解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操作证,并下发依据该设备的使用说明结合生产实际制定该设备的操作规程。持证上岗设备的使用严格按照各类设备的使用规程持证操作。操作者必需经过专门的操作培训,并经过考试合格后发给操作证,凭证操作。设备操作设备性能的有效发挥必须依靠相应的设备操作规程来保障。

维护保养设备性能的充分有效发挥,离不开对设备的精心维护保养。设备维护规程是指导操作者保证设备正常运转而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注意事项的指南。及时维护保养是设备性能充分发挥的保障。

1.2设备检修

把设备检修工作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建立、健全利用社会专业修理网点承担修理任务,逐步形成社会化的修理体系。对车辆实行定点维修,即高档轿车或生产指挥车送分公司定点修理厂家维修,工程车辆送生产厂家维修,货车等普通车辆的修理保养就近考核修理厂家,实行定点维修。锅炉、压力容器的检修管理严格按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蒸汽锅炉安全技术检查规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检修执行。

1.3设备更新改造

对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随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性能如不能相应满足生产条件的变化,在更换新设备不经济可行的情况下,技术更新和项目改造就是解决这一问题有效途径。

1.4设备报废

报废设备的管理能体现发挥设备价值性能最大化的管理制度能动性体系的优劣。如对报废设备的零部件性能最大化利用,充分发挥其残余价值。

二、设备的过程管理

2.1使用管理

设备的使用管理严格按照设备管理的各项制度执行。使用操作规程是设备性能正常发挥的基础,维护保养规程是设备性能持续发挥的支撑,操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业务素质是设备性能充分发挥的保障。基于设备能正确、有效的利用,每一台设备制定有使用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规程,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对照《设备管理实施细则》进行使用情况优劣的奖惩管理,形成“规程操作人人要,人人操作要规程”的良好氛围。

2.2维修管理

实行的维修方式有计划维修、事后维修和改善维修。计划检修是现阶段主要修理方式,对突发设备事故进行事后维修,设备不能充分适应生产条件或目前条件下运行不经济时进行改善维修。市场管理层次上,其目标是充分考虑设备和设备管理主要工作的共性和个性,运用分工、协作、专业化、规模化等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将设备管理按工作内容(基础管理、维修改造、监测诊断等)、行业类别、行业性质分别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2.3 设备事故管理

对在设备使用和管理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故,坚决执行设备事故“四不放过”原则。找出原因,解析事故过程,制定防范措施,为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出现积累经验。

2.4 特种设备管理

对使用的燃气锅炉,严格按《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每年进行一次停炉内外部检验; 安全阀每年进行一次校验; 压力表半年进行一次校验; 水位计根据水质情况每季度至少清洗一次,每班进行排放弯管存水,避免假液位出现。移装或停止运行一年以上的锅炉,需要投入或恢复运行时要进行内外部检验。

对在用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设施,邀请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部门进行定期检查。有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完后报请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进行审查验收; 对停用锅炉报特检所备案,严格按锅炉停用规定保养维护,重新启用报特检所检验审批。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设施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最新颁布的安全监察条例和使用登记管理规则执行管理。

三、设备的价值运动管理

企业运行,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设备是保障生产进行的物质基础,设备的价值运动管理是企业运营利润的有机组成部分。

3.1 设备前期价值管理

设备的前期价值管理主要是设备选型要合理,切合生产发展实际,避免功能冗余浪费资金。对关键及主要设备仪器的购置,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投资价值分析,以求得最佳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应。

3.2 设备使用价值管理

使用过程中要按使用规程、操作规程规定执行,严格执行保养规定的使用作业原则,对在用设备实行运行动态分析管理。对单台设备的运行和能耗之间的动态在一定的运行时间段内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检查是否在技术常规范围内,再和同一规格型号设备的运行和能耗关系作比较,结合具体工况做出判断,制定措施,使其性价比最佳。随着单位生产规模的扩大,设备数量种类的增加,设备运行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愈发突出。对运行的成本管理,根据设备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采取措施,加强成本管理。重视设备报养维护,借以达到修理费用的最经济。

3.3 设备后期价值管理

设备后期价值管理是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综合管理。包括: 设备的合理使用、维护检查、修理,以及设备故障管理等技术性内容和降低运行过程中各环节费用的经济性内容。

四、总结

设备管理功能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设备更新改造资金的使用效果、产品的制造质量、动力消耗和维修费用等,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巨大的影响。只要有关领导能充分认识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重要性,采取得力措施,设备管理就能为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及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褚振。 浅谈现代企业设备管理[J]。 科技与企业,2012,(22)。

第2篇: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制 员工档案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65-01

2004年以来国家逐步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2004年4月9日四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四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由此拉开国有企业改制的序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攻难克坚,一鼓作气打响了国企改革的攻坚战。地方政府筹措大批资金对厂办集体企业、区街集体企业进行改制。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改制涉及员工近十四万人,这些退出国有、集体企业员工的档案管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过去由企业管理的员工档案,大部分要移交到就业服务机构托管,这部分人再就业、退休、异地就业、续缴社会保险费等业务都要由就业服务机构去做。经过各级就业服务部门不辞辛苦的工作,这项繁重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

大批解除劳动合同人员个人档案委托就业服务机构,不仅仅是工作任务繁重,不断加强个人档案管理,认真分析个人档案信息,通过档案调档分析再就业状况以及社会保险费续缴状况对于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至关重要。从现有个人档案资料分析,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档案记录不够完整,问题比较突出

国有企业改制、集体企业改制,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高,这部分人大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或者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尤其是期间参加工作的人员,档案管理比较混乱,出生日期、工种记载等都不够规范,出生日期与身份证记载不一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政策因素。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招工要受指标限制和就业年龄限制,搞到招工指标的人千方百计地把自己超过当初国家规定年龄或者没有达到最低就业年龄的子女送进国有企业,这就造成个人档案记载不真实。至于特殊工种记载由于国有企业众多,期间工种名录也不够规范,一个工种多种叫法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装卸工”有的企业记载为“搬运工”。再有就是期间十几年国家没有调整职工工资,直至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国家进行一次工资普调,1986年进行一次普遍增加工资,当初还搞一次3%增加工资,员工档案记录并非每年都有增加工资审批表,造成工种记录断档。

二、拖欠社会保险费问题比较普遍

1986年我们国家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社会保险领域实行重大改革,用工打破铁饭碗实行劳动合同制,工资打破八级工资制实行工效挂钩、工资总额包干管理办法,实现按劳分配。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改变企业负担养老办法,实行社会统筹,这项改革是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的。尽管国家在改革过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企业效益差别等原因,造成一些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甚至个别企业到改革开始仍然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造成一批员工拖欠社会保险费问题。在改革过程中国家,地方政府筹措资金、改制企业筹措资金,参加改制的员工有的也承担一部分社会保险费,基本上把改制截止前欠缴的社会保险费补缴到位。但是改制后这部分员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没有实现再就业的社会保险费又出现新的欠缴。

三、面临退休高峰期

第3篇: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

关键词:出纳工作;企业管理;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财务机器人、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的普及,出纳工作由原来的,以票据填制与审核、款项收付、日记账登记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传统会计演变成为以票据录入、票据审核、款项收付、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新时代出纳岗位管理会计,出纳工作内容的变化导致其工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会计的监督管理功能将代替会计的核算功能,成为会计管理功能的首要功能!由于现金流的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出纳岗位的管理职能将在未来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财务管理的一个无法替代的环节,企业会对出纳工作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未来的出纳工作将为企业管理提供及时、有用的数据信息,并为企业能够平稳运行,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出纳工作的职能

出纳工作在企业的管理运行中,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在日常的出纳工作中,出纳人员看似进行着简单的工作,其实不然,出纳工作重复性强而且较为烦琐。出纳人员对企业每天的资金流动和票据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方便企业会计能够及时掌握第一手的财务信息。从这一角度出发,出纳工作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财务工作,甚至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企业的经营效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具体的工作内容上看,出纳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的几个方面。[1]第一,“出纳”就如字面上所表示的意思,“出”可以简单理解成企业的资金流出,“纳”表现的是企业资金的收入。出纳工作的日常任务,是记录企业的每一笔开支,对现金流动以及企业在银行资金的流动进行登记,在企业每日的工作结束时,盘算库存现金,要做到日清月结。同时,出纳人员还必须在每个月末,根据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与企业会计登记的总账进行核对,核对内容主要包括登记的现金以及银行的日记账,从而方便企业会计的进一步工作,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保管企业的公章,这也是出纳人员的一个任务要求。第二,票据的管理。出纳人员的责任还包括对票据的管理,主要票据包含空白支票,空白收据等;同时,也需要对企业经营中一些支出费用的收据进行审核以及保管;出纳人员还负责发放现金,包括发放工资,职工出差费用的报销,对其需要报销的发票进行相关的手续办理。出纳工作也要求出纳人员对每天企业的现金流动进行记录,保证每天实际支出的费用与所记录的账单上的信息相一致,对现金结报的单子进行清晰准确的记录,避免企业发生无故的亏损等现象。出纳人员应该认真负责所有票据的办理以及相应的后续工作。第三,出纳工作的进行需要企业会计的配合,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可以向企业的核算提供相应的凭证。出纳工作所负责的企业资金收支、企业票据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者真正有效管理企业的重要前提,是企业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出纳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作用企业会计对财务信息的收集,主要的信息来源是出纳工作。作为出纳人员,必须有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对企业的工作一丝不苟,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要充分认识到企业会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条款,明确会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要检查所经手办理的票据,来源是否正当,是否合法,各个环节中,票据的金额是否准确无误。当发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退回,明确符合条件的票据的要求。出纳人员也有义务,有权利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是否具有真实性。这样做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经济安全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同时还能做到严密掌握企业各个经营活动的资金流动是否准确无误,保障了资金流动的安全性,防止意外的经济损失发生。[2]

(二)提供企业经营决策参考依据的作用企业当前经济活动的盈亏情况,可以直接由企业的财务数据反应。出纳人员在整个财务管理中,是最先接触现金、票据的人,所以要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情况要有正确的判断,主要是靠出纳人员对相关财务信息的处理,这就要求出纳人员必须具有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对企业资金的记录做到准确无误,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只有保证了原始票据数字及资金记录的真实性,才能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贡献准确的参考凭证,才能使得企业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看似单一简单的出纳工作,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确决策,还会影响企业管理的总体质量,进而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说,企业的出纳工作是无比重要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三)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决定作用出纳工作与会计工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从出纳工作的发票审核到银行账单数资金的登记,都需要与企业会计进行配合工作。出纳工作要具备时效性,准确性的特性,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平稳运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体现,主要是受出纳工作的影响,只有出纳工作高质量,高效率,才能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处于较高地位。出纳人员,必须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基础,有着一定的财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软件,比如Word、Excel等,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为了保证出纳工作的时效性,需要每个月定期对企业员工的工资进行发放,和银行进行相关账单的核对。

(四)对提高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质量的作用出纳人员负责企业现金的收支和结算,银行资金业务的办理,对企业员工工资进行发放等等,这些工作内容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点,也是企业现金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进行账单的登记工作,相应数据来自出纳工作,受着出纳工作质量的影响。企业是否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资金流动是否平稳,运行是否正常都受出纳工作的影响。

三、提升企业出纳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策略

(一)完善企业内部出纳工作规章制度首先,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做出正确的判断,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经济社会。与此同时,也要对出纳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正视出纳工作的重要地位[3]。出纳人员的工作也要得到充分的认识,企业的财务部门也应该定期地开展研讨会,针对出纳工作的相关事宜作出讨论;提高企业领导对出纳人员的管理,树立危机意识,应对风险的举措;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出纳管理方式。其次,需要对企业内部出纳工作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适当严格出纳工作的要求,保证出纳工作的顺利进行。从企业的经营范围,包括企业的行业性质出发,采取相同的基本会计准则,建立一个科学进行出纳工作的部门,并设立分支机构,保证出纳人员的技能符合企业的要求。在某些重要的项目上,采取多重领导复合审批制度。

(二)加强专业素质出纳人员队伍建设首先,企业要提高出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一方面,企业可以高薪聘请优秀人才,从外部引进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另一方面,对出纳人员定期进行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培训,提高出纳人员总体技能水平,提升企业出纳部门的整体实力。企业管理者也需要注意出纳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及设置考核制度,提高出纳人员的思想道德道德层次,营造良好的敬业爱岗的工作氛围,避免发生渎职,挪用企业资金等不利情况。

(三)完善出纳工作监督制度企业每天都存在资金的流动,出纳人员要做到对每天资金的收入进行核对。如果存在部分资金未上缴的情况,需要跟相关的领导进行请示,经过领导的审核批准后,出纳人员才能对其进行相应的记录。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出纳人员应该对资金的来源进行正确的判断,必须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账款进行审核,确保其来源的合法正当性[4]。为了杜绝企业资金的造假现象,需要做到资金与账单分离。同时,也为了避免企业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出纳人员需要定期与银行进行核对账单,严格检查每笔账单是否正确,是否与资金的来源或者去处相匹配,检查其交易时间和金额。企业也需要针对出纳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的评判,采用适当的奖惩手段,激励优秀员工;存在错误行为的出纳人员,对其行为作出规范,为企业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提供保障。

第4篇: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

关键词 企业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1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企业机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的经营发展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员工价值观念、利益观将会复杂多样,这些新情况将赋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和新挑战。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工作做得更精细、更有效,那就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渗透到生产第一线,让思想政治工作“进车间,进班组,到人头”,使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条件,成为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使职工精神振作起来,渡过难关,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其效果也更为显著。可见,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各项生产环节中去,才能确保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2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人文关怀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体制。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看,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希望被承认、被肯定、被表扬的欲望与需求,这种欲望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今后的行为举止。因而,评价是否公正、合理关系到社会个体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态和稳定。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努力在全社会倡导价值观,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建立健全科学、公正、公平的选人用人机制、工作评价机制,真正让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受到激励,得到重用,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建立健全长效的心理疏导机制。意识指导行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所呈现出的以烦躁、冲动、偏执等为特征的非健康心理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严重的问题。要高度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问题,加快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完善社会心理救济体系,经常性地开展交心谈心活动,认真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真心实意地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建立动态评估体系。三是建立健全人文关怀的考评机制。逐步探讨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工作量化细化的考评体系,把对群众的人文关怀工作成效作为对各级班子和领导者、管理者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促使各级各部门和各领域各层面领导者、管理者真正把人文关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谋划、来落实,从而推动人文关怀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和改进。要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形式多样;不能脱离实际、讲大道理,要贴近生产、经营,贴近职工思想;以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企业文化活动和严格科学的企业管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紧紧抓住企业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工作。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脉搏和情绪,与关心员工利益、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办了实事,再讲道理。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由枯燥无味变得丰富多彩,进而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既有教育性又有知识性,既有感召性又有趣味性,既生动活泼又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树立优秀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既给予每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机遇,也使每一个企业都同样面临破产、倒闭的威胁。不树立起优秀、鲜明的形象,是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把全体职工的思想、抱负、信誉同企业的兴衰联系起来,以此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搞活企业,以人为本,这是树立优秀企业形象的重要内涵,没有高素质的员工,不可能造就高标准的现代化企业,所以企业不仅要用人,还要在实践中育人,不能重用不重育,必须对职工坚持不懈地进行“现代化思想认识”、“现代化体制管理”、“现代化装备水平”、“现代化技术操作”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这是增强企业经济动力的长期措施。为此,要完善管理体制,设立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各项教育制度和职工教育档案,以及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持证上岗等制度,利用自培、委培、代培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自己的人才,使企业时时充溢着旺盛向上的强劲发展势头。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它就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职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管理范畴,解决了政工干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问题,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企业全面抓管理,真正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

关键词:招标管理;国有大型企业;实施要点;两极招标管理;监督

我国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采购工作采购量大、周期一般较长,采购内容主要有用于投资的新增固定资产采购和用于更新的生产材料与固定资产采购,招标范围包括了国家通过法律法规规定的强制性的必须招标项目和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主确定的招标项目,各个项目都有严格的规模标准。

1.国有大型企业招标实施要点

第一,根据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明确企业的责任,实行招标负责制。首先企业必须要在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依据自身优势和劣势建立招标管理机制,明确界定招标管理的相关职责,做到各司其职,提高招标工作质量。采购或者使用单位(或部门)负责具体招标工作,在开始单项招标工作之前就明确招标的总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以及商务负责人,各负责人对招标结果和招标质量负全责,以此来避免推诿责任的现象等。在设置组织机构时,要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以及机构庞大,简化审查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控制有效的招标监管机制,严格按照必须招标的范围和规模标准打造合理的招标管理运作机构,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的招标监管部门或机构,其次坚持集中指导的的自主,在招标管理工作中形成一种“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模式,使监管机构独立在具体招标事项之外,监督企业招标管理工作的程序和纪律,依原则受理招标投诉问题,严格查处招标中的违规行为,定期检查招标工作,评估招标效果。

第二,规范运作招标工作,保证招标质量。招标工作包括了编制招标文件、招标信息、开标、评标、定标、签约等程序,各个程序环环相扣,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不慎出错都将影响整个招标的质量。因此在各个环节的操作中,都要严格遵守标准的招标程序和要求,规范操作。此外,由于具体招标工作开展中会牵扯较多的人员,如采购方技术和商务负责人、招标组织者(或者受委托的招标公司),如果人员更换频繁,将使招标工作出现混乱,因此在招标的过程中,保证各方全程参与,密切配合,以确保招标工作的连续性和严谨性。

第三,记录招标中的关键环节,完整保存招标资料以备查。招标作为一种重要的采购方式,在集体决策的组织程序就要非常严谨,招标工作也一定要有追溯性可言,这样在招标实施时,其核心环节像一些占主体的技术参数和主要合同条款的确定筛选投标入围组织、定标会等都应该按照会议纪要的有关规定有条不紊地记录在案,招标工作告罄,和招标有联系的所有资料都应整理,最后得出一套完整的原件保存到档案室,来应对将来各种形式的突袭。

第四,增强检查考核的力度。以此来保证招标工作顺利进行。招标监管部门应明文制订出招标工作考核的准则,按时组织相关人员检查各单位进行的招标工作,检查内容大致包括是否按规定招标和在招标过程中是否遵循了诚实守信的原则,招标资料如何存档是否完整等。在各单位招标工作进行时要严格按照考核细则奖励或处罚各单位,及时纠偏,引导各单位招标工作有序的进行,从而保障企业的利益。

第五,积极开展招标活动,累积经验,企业招标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招标监管机构应定期筛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招标项目进行监督和评价,结束后总结招标工作中的优缺点。不断改善招标管理政策,增强企业招标监管的力度。

对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要综合考核,进而更好地确保招标工作有序开展。为了使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招标制度得到更好地完善, 凡是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一定要严格按照制度制定出明确的工作考核细则与标准,全面的综合管理对招标过程中涉及的问题,建立完整的体制刻不容缓,不仅要在总公司实施,还要在子公司落实,进而确保整个招标工作顺利开展。

2.国有大型企业两极招标管理

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两级招标管理体系是指全面的在集团每个部门实施招投标集中管理制度,使公司总部和子公司两级都得到管理,建立总部及子公司招投标活动,把管理作为职能的中心部门,按管理规定履行招投标工作,为招投标的归口管理承担责任。

以下是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两级招标管理体系的特点:

第一,要维持使管理系统一体化,在我国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中,两级招标管理要做到保障完善的一体化和与招标有关的事物的有效结合就能实现管理系统的一体化。, 我国大部分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达到了两级招标管理系统的一体化的模式后,其管理的总部以及分支公司就又都设立了招投标集中的管理, 进而改变许多招标业务中原有的多头管理的形式,使其有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我们把总的工作量归口管理部门归功于集团总部的招标管理部门, 顺理成章各个分支的招标管理部门就变成了招投标的相关责任机构,这样,确立一体化组织体系,就促进了两级招标管理体系的更好的实现。

其次,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在两级招标管理体系中,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还是重中之重,其中涵盖了招标方式、方式、组织制度、方式以及招标程序等众多因素。从各个层次以及各个方面的招标管理体系中使在招标过程中统一所有环节的的展开, 使工作的流程化更好的展开,与此同时,也能确保招标活动正常运行,有效地确保了两级招标管理体系在法制化的社会中有序规范高效的实施, 我国国有大型企业集团都应该聘用一定有能力的的律师进行法律方面的文件详解并进行监督管理,此外,在集中规模招标的全过程中也要详细规定, 这样就可以形成牢固的二维矩阵,使预防和监督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整个招标工作更加公平公开公正的顺利的运行。

最后,集团应当建立法律保障和监督保障制度,保证两级招标管理体系有序、规范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运行。由集团经济法律方面的人员和独立律师事务所聘请的律师共同构成两级招标管理体系的法律保障机制,。二者共同在集中规模招标全过程起着作用,从招标文件编制到开标评标、截止到招标公告,形成二维矩阵,预防与监督并存,确保招标工作公正、公平、公开进行,以免触犯法律。两级招标管理体系还建立了多方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监督管理体制。随着招投标管理模式的变化而改变。各级监察部门在全程中都要参与招标活动,实施监督各公司系统招投标活动,强化层次繁杂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只这样,集团招投标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当然管理定在其中,全体相关部门要共同参与监督招投标活动,完善相关制度,将投诉举报的电话公众与众,把招投标行为公开化,受到全人民的监督,使公司监督格局不断扩大。而且这种大监督格局要充分体现在招标的每个过程,确保招投标按照规定和要求的落实每个环节。

3.增强对国有大型企业招标工作的监督力度

市场经济自身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的缺点,所以,国有大企业目前的招标活动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规范的现象:

投招标单位都不规范;评标专家不规范。

要积极建立多层次、多方参与以及全过程的监督体制,尽可能的在公众的监督之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招标,这样才确保招标的各个环节都按照规定顺利开展,进而更好地促进整个经济源远流长,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玉兰.浅谈招标工作的适度管理.中国工程咨询,2009;

[2] 薛沛.在招标工作中与客户交往时容易出现的几个错误.中国招标,2010;

第6篇: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

1 企业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1.1 消防安全制度不健全,消防安全管理薄弱

认识理念上的偏差,导致企业对消防安全管理重视不够,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对火灾隐患视而不见,整改不力。从企业消防管理现状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落实的现象比较严重。单位消防管理人员对于如何开展消防管理所知不多。还有一些隐患单位投入巨资对隐患进行整改,但在后续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中,管理工作跟不上,致使安装的消防设施和系统形同虚设。

1.2 火灾隐患较为普遍,火灾风险因素较高

企业由于大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多处于企业发展初期,加之受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在消防投入和管理上跟不上,很多消防安全因素未能与企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在新建、改建、扩建、内部装修、工艺流程等方面未按国家标准进行消防设计、施工,也未经消防审核验收,有的甚至在施工中擅自降低消防技术标准,取消消防设施,导致消防安全基础条件较差,安全防范得不到保证,很多企业长期带险运营生产。据调查,很多规模企业在建筑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消防设施等方面都存在重大隐患,部分规模企业车间、仓库和住宿合而为一,用火用电管理混乱,疏散通道堵塞,消防水源缺乏,灭火设施不好用,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严重后果。

1.3 员工消防意识薄弱,消防素质整体较低

企业员工流动性强,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上岗前基本未经过消防安全培训,对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都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用火用电常识匮乏,无证上岗较为普遍,带险操作习以为常,极易因违章操作造成火灾事故。而火灾事故发生后,又不会使用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也不懂得正确的逃生方法,不知道如何现场处置,以致小火酿成大灾。近年来,国内相继发生的几起大火就充分暴露出了这方面问题,教训可谓深刻惨痛。

2 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大火毁灭的不仅是生命、财产,还有企业的形象、企业的信誉。从这一点上讲,消防工作滞后的企业可以称为畸形发展的企业。人们显然是不愿意与这样的企业合作的。创业百日功,火烧当日穷。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其发展、壮大往往都需要经历一段艰辛的历程。可以说,成功企业的背后都凝聚了众多人的智慧与汗水。企业做好消防安全不仅关乎自身长远发展,也是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只有安全发展的企业,才是健康的企业,是有竞争力的企业。企业抓好自身消防安全,加强自身消防安全管理,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2.1 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包括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各部门(车间、班组)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消防安全重点岗位防火责任制。每个单位都应当有一名防火安全责任人,具体负责抓好本单位的各项防火安全工作。

2.2 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单位既可以制定若干不同方面的消防安全制度,也可以制定一个综合性的消防安全制度,但内容应该包含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能够保障消防安全。通常来说,单位消防安全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巡查、检查;消防(控制室)值班;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专职和义务消防队的组织管理;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包括防雷、防静电);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其他必要的消防安全内容。

2.3 配备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

一是每一个单位都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配备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消防设施”主要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火栓、防火门、各类自动灭火系统等,通常是指固定的消防系统和设备;“消防器材”主要包括灭火器、环降器、防烟面罩等,通常是指一些移动的灭火器材、自救逃生器材;“消防安全标志”主要包括火灾报警和手动控制的标志、灭火设备的标志、火灾时疏散途径的标志、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物质或场所的标志等,它是指用以表达与消防有关的安全信息的图形符号或者文字标志。二是定期组织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这是单位很重要的职责。只有这些消防器材设施和安全标志是完好、有效的,才能使其真正的发挥预防火灾和扑灭初期火灾的作用。所以凡是设有相关消防设施器材等单位,都必须定期组织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检验、维修。此外还应该和具备维修保养资格的企业签订检查维修保养合同,并委托其至少每 12 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测试和维修保养。

2.4 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防火检查”是单位在消防安全方面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指单位组织的对本单位进行的检查。该检查必须落实到单位的方方面面,既要有检查制度,也要责任到人,有检查、有记录,抓好落实。一旦发现任何的异常情况,应该立即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解决;如果个人或本岗位没有能力解决,应该马上报告上一级消防安全责任人解决。

2.5 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消防安全素质

结合本单位防火工作的特点,有重点的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使职工了解本岗位的火灾特点,会使用灭火器材扑救初期火灾,会报火警,会自救逃生。教育培训重点是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控制室人员、专职和义务消防人员、保安人员和重点岗位工种人员,如电工、电气焊工、油漆工、仓库管理员、客房服务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从业人员等。重点岗位工种人员,还要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实行消防安全培训持证上岗制度。

第7篇: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对通信企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当前经济领域犯罪日趋智能化、集团化,安全防范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特征,如何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务实型、开拓型”的企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队伍已成为当前企业单位内部治安管理的当务之急。

因此,做好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加强企业内部保卫工作,为企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良好的生产环境谈一些见解。

一、企业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1.维护社会稳定

做好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保护国有资产使之不受不法侵害,使企业生产经营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特别是通信行业具有极大的社会服务性,用户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数量大、影响广泛等特点,一旦受到破坏,会给国家造成重大资产损失,同时还会引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严重的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2.保护企业资产

做好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防范犯罪,为企业减少或挽回经济损失。通过加强治安防范工作,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打击盗窃等犯罪活动,使犯罪分子不敢对企业资产及物资有非分之想。

3.营造和谐氛围

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切身利益。只有搞好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才能使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有了良好的治安环境才能使职工有安全感,没有后顾之忧,使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生产建设中去。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部治安环境严峻

一些企业,特别是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通信公司,生产的产品和所用的设备(比如通信公司的基站、光纤设备以及中心机房里贵重的设施设备等)越来越成为违法犯罪分子袭击的主要目标。企业周边村民.少数社会闲杂人员及部分单位把“致富”的目光瞄准了企业,大肆盗窃和破坏企业的生产物资和设备器材,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严重侵犯了国家的利益。

2.内部治安问题增多

市场经济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各种保障措施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企业需要减员增效,需要改革创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触及部分职工的切身利益;造成上访、请愿、罢工、怠工,冲击办公楼、报复领导等事件时有发生;企业内领导干部腐败堕落,引起群众强烈不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随时可能酿成事端等。这些矛盾.问题的存在,给当地社会治安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企业本身造成很大损失。

3.保卫工作与形势发展不适应

一是管辖范围不清,管理关系不畅;二是治安保卫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扎实;三是一些企业领导对保卫工作不真正重视;四是在治安防范方面的投入较少。

4.人为忽视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许多企业领导层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企业经济发展上,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关注企业内部治安保卫。长期以来,单位的领导对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视不够,认为治安保卫工作非本企业本职,是公安部门的事,治安保卫工作在单位里的地位无足轻重,在治安保卫方面的投入过分吝啬。

由于部分企业领导对企业保卫工作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根本没有重视如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特性以及相对措施,仍然沿袭过去那种看门守院式、守门神式等方法办公,这些都导致了一些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工作基础薄弱,人防、物防、技防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丧失了内部安全防范中应有的威慑力,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企业保卫工面临的种种问题往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传统观念的束缚

尽管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人们头脑中依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保守的陈腐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人人有饭吃、有工做,当改革逐步深化,涉及到他们自身的利益时,这种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强烈撞击,一时难以适应,有些人突然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有的人甚至可能铤而走险。这种潜伏的不安定因素容易酿成突发事件,给企业的保卫工作增加了难度。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忙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疏于治安保卫工作,职工没有树立起治安防范意识,对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3.法律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与当前的形势有些已不相适应。对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机构的设置、职责、权限、专业治保人员的配备等,远远适应不了当前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需要;公安机关对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也不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与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相关的原有的法律法规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急需规范与立法。

四、完善企业保卫工作管理体系初探

1.创新和完善保卫工作体系

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要主动适应社会及企业内部的治安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不断分析研究治安保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准确预测,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保卫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适应动态管理的要求,改革基层单位之间各自为战、工作运行机制不协调、衔接配合不力等问题,不断加强点线面结合、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依靠公安机关的打击力量,实行打防控一体化。

通过以基层单位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建设,将内部治安保卫的范围和工作任务分解给各基层单位,层层签订切实可行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责任书》,把搞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责任落实到各基层单位负责人的肩上,建立起工作网络,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

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保卫工作的保障机制和惩后奖先的激励机制,逐级抓好落实,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发挥应有的职能,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3.加快建章立制的步伐

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工作责任的具体落实。要坚决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和本单位自身特点,制订更加细致、覆盖企业全角落、有针对性的管理规章。

同时要与企业和社会发展同步,不断修改和完善治安保卫管理细则,使之更有实际操作性,更有说服力和约束力。为实现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由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防范,要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特别是事关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单位。

4.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要加快建立应急机制相协调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适时组织演练,以应对恐怖袭击、等引发的各种危机,切实维护单位和社会的稳定。

5.加强技防设施建设

传统意义上的群防群治已明显地暴露出它的局限性,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作保障,仅靠人海战术、拼体力,其效能不可能有效提高。

治安防范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使科技手段成为推动治安防范的巨大动力。企业要加强单位技防设施建设,弥补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努力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三防”结合。

6.向科技要安全

我们应该向科技要稳定,向科技要安全,加大技术防范力度和密度,最大限度、尽最大可能地使用高新科技手段,形成内部治安防范的网络化,提高治安防范能力。

要结合单位承受能力、安全现状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分步骤、分阶段、多层次、多格局的方式安装切实可行、覆盖面广的电视监控系统、电子红外报警装置等技防设施,依靠科技强保、科技创安是实现企业内部治安根本好转的强有力的手段。

7.强化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治安保卫力量,也是现代企业管理重要内容之一,它与保障企业国家资产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是分不开的,也是促进企业和谐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达到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第8篇: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具体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桑梓的德政工程。因此必须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对推动城市化建设步伐、改变城市面貌做出应有的贡献。当然别忘了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档案管理是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历史记录,也是工程项目投产后运行、维修、管理、改建、扩建及技术改造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

1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档案管理的种种问题及原因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收集工程档案信息,准确鉴别工程文件材料,规范整理工程档案,确保工程档案的完整和系统,不仅是为在建工程做好当前服务工作的需要,也是为工程项目投产者开展各项工作做好服务的需要。但是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工程档案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 工程项目施工中对内业资料重视不够,归档不及时。其主要原因有:a. 整理资料是苦差事,没有人愿意去干;b. 工程到了收尾阶段,大部分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又撤离到新的工作岗位;c. 一般项目部没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内业资料分散于各个岗位人员手中,工程后期人员陆续撤离后,留下的人员对资料不熟悉,加之有些资料签字手续不完备,需要施工单位或监理人员亲笔签字,但这些人员又很难随时召来,拖延了资料整理时间,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工程档案的遗失或因保管不当造成档案的损坏,从而影响了工程档案的及时归档。

2) 工程资料数量增多,质量不佳。作为施工企业的工程档案应包括施工前准备阶段的文件资料;施工过程形成的有关文件资料以及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文件资料。但从目前工程资料数量接收的范围和内容上分析,主要是不注重鉴定工作,忽视归档范围,造成一些无保存价值的工程资料也进入档案,滥竽充数,而一些有归档价值的工程总结、工程竣工验收和结算等重要资料归档不全,影响了档案的优化管理和有效利用。

3) 工程档案资料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有些工程档案资料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制作份数不够或因保管不慎丢失,在竣工移交时就时常以复印件代替,有的因项目负责人不在现场,一些重要性文件如一些审批文件、竣工图章的签字等,工作人员随意代签,使形成的工程档案资料真实性和法律效应大打折扣。

4) 施工人员档案意识淡薄。一般情况下,一项工程竣工验收后就交付给业主使用,短期内没有出现质量问题,施工企业也就认为大功告成,万事大吉,随即将有关施工档案束之高阁,无人过问,错过了收集整理的最佳时机,给工程档案资料归档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在档案的利用方面,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工程档案即使有一部分利用者,因此,部分施工人员认为城建档案馆与建设单位是今后工程的使用、维修单位,需要归档保存完整的工程档案资料,而我们是施工企业,再保存成套的工程档案资料仿佛显得多余。

2 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做好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考虑到管理本身的四个基本特征: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人是管理的第一要素。因此,只有明确了档案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涵义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

1) 要增强项目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职责。要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熟悉和掌握《建设工程档案管理条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建设部90号令) 等法规文件,使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明确档案管理的职责,制定好档案管理制度和各项工作标准,认真贯彻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三纳入”(即纳入工程施工程序、计划管理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 和工程项目竣工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及移交的“三同步”(即布置施工任务与布置工程档案编制同步;工程施工进展与工程档案形成积累同步;工程验收交接与工程档案交接同步) ,保证项目施工过程中文件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职责明晰。

2) 明确施工企业工程档案的归档范围。施工企业工程档案的归档范围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的文件材料,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开工审批表,施工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进行的施工图纸会审、技术交底资料等;只有明确了施工企业工程档案的归档范围,严格按照归档范围进行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才能保证工程档案的完整性,为实现档案的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3) 确保工程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形成文件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必须明确法律责任,规定由责任人签字的必须由责任人本人签字,绝不允许代签,在工程档案形成过程中,确因失误造成的文字表达或数据错误,要求责任人必须对其进行修改,并在修改处加盖修改人印章,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4) 重视工程资料形成过程的管理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将档案工作融入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对工程档案的管理,项目部除开展自查外,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应定期、不定期结合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安全检查、文明工地考核、贯标等工作对工程档案资料的形成、管理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针对检查出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时效性,还必须制定保证金制度,要求必须在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三个月内向有关档案管理部门移交一套完整的工程档案资料,待工程档案资料如数移交完毕后,再拨付施工单位的保证金。

5) 严格竣工档案的审核工作。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各施工项目部根据集团公司工程档案收交范围和内容,将工程前期准备阶段形成的文件、施工过程形成的文件以及竣工验收的文件进行整理,送交集团公司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审查。工程档案的内容是否真实,能否准确地反映工程建设活动和工程实际状况;工程档案的立卷是否符合现行《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标准;竣工图绘制方法、图式及规格等是否符合专业技术要求,图面是否整洁、盖有竣工图章;文件的形成、来源是否符合实际,要求单位或个人签章的文件,其签章手续是否完备;文件材质、幅面、书写、绘图、用墨、托裱等是否符合要求。如发现漏、缺部分,应立即要求补缺补漏。

第9篇: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措施

煤炭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大国,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一直处于首要位置。然而大部分所需的煤炭都是地下开采产生的,因为生产条件恶劣,煤炭生产工作一直与生命安全密不可分。座椅,对我国煤矿生产全过程的管理是当务之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促使下,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在煤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利用煤矿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全面、有效的监测和管理,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顺利运行。

1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1.1 安全管理经验匮乏、基础薄弱

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的意识非常薄弱,认识不全面,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全面落实,在施工现场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不到位,劳工组织的形式是不清楚,对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监督制度不能顺利进行,质量和材料以及设备的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规章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团队缺乏安全培训,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1.2 安全投入水平不够、投入结构分配不合理

我国大概30%的国有煤矿开采不协调,不能顺利开展接续工作,这类煤矿产业生产设备落后,老龄化严重,没有安全意识,安全投入资金少。

1.3 煤矿专业安全人才短缺,煤矿从业人员忧患意识不强

第一,煤矿企业人才短缺,这就导致安全生产方面缺少专业的人员,第二,煤矿企业中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死临时工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员,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埋下了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隐患。

1.4 监督力度、安全管理力度不够

在煤矿生和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关系到很多内容,其中包含:机电设备,煤炭的运输,自然灾害等。由于繁琐的煤炭生产流程,导致对安全管理的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比如:知识运用,技术能力等,还有就是安全管理方面,缺乏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生产过程中一直存在不安全的隐患,使安全事故频发。煤矿的生产过程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不安全的因素,当前对煤矿企业的监管系统不够完善,没有办法对不安全因素采取动态监测,使预防工作不能提前进行。还有,传统的安全检测方法在我国很多煤炭企业还在使用,他们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去进行实地考察。对于安全的检测办法是非常多的,例如,进行互相监督检查,周检,月检,季度检等,这样可以在安全管理方面起到很好的提高与促进作用,让煤炭生产更加的顺利,因为检验的实践和路线都是固定的,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很熟练的掌握了它们的规律,不去对检查共组认真负责,而是应付差事,使获取的信息不真实,对管理方面造成困难。

2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改进对策

2.1 加强煤矿企业政府监管

煤矿企业需要主动热情的去学习煤炭的相关安全监督条例,配合相关政府的管理工作,在政府的带领下,主动热情的配合煤矿的政府监管部门的管理工作,建立一个符合当地煤矿安全监察的系统,实施监督管理的责任,与此同时,煤矿监督,应该落实到底层,深入到生产线,真正形成以预防为首要任务的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2.2 加强安全生产投入,提升管理水平

第一,要不断的调高自身的经济技术条件,对设备和技术的研究工作要更加的深入,不断的引进先进技术和相近的工艺水平。加大对安全技术的投资,这样才可以设备的安全性和技术的不断研究提供保障,最好制定是有相关的明文规定。第二,在煤矿企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中,需要设立安全研究专项资金,建立起安全生产科研保障体系,把相关专业的学者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对安全技术的不断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2.3 推行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

与广泛的管理模式相比较,精化管理有明显的优点。首先,精化管理可以融入到煤矿生产的各个领域,使煤矿企业领导管理理发生改变,帮助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生产过程的领导做出正确的决定。二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员工的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够很好的自我控制,让员工在接受管理方面从被动变为主动。第三,加强精华管理,使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更加全面。在过去,系统不完善、执行能力差、没有先进的管理制度等,这些问题现在都可以很好的解决现在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在安全管理方面更加的系统,更加方便,也更加严格。四是安全管理的监督得到了加强,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更加顺利,大大的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煤矿安全管理的详细管理,应建立一个系统的详细管理体系,在内容和具体标准的各个方面进行明确管理规定。一方面,要规范煤矿生产过程中工人的运行,减少由于工人自身问题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要对煤矿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及时处理。第一时间把由于粉尘,天然气等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进行解决。让煤炭生产的环境更加健康,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精化管理,对安全工作的管理工作要特别关注,让煤矿生产过程更加顺利。

2.4 注重安全管理创新

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安全生产的基本工作,如生产中的一些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制定一定的安全规定和管理标准,有一定的轻伤指标,如果当月超过指标,就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处罚,这样,可以体现出对安全工作方面的重视还可以为企业增加各式各样的经验。为了提高安全管理的概念,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对全体员工定期举行专业的培训大会。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要加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教育,让“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倡导“珍爱生命”。还有,让他们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要让衙门知道安全生产是非常重要的,要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最后,让每个人员都具备专业的技术和安全知识,可以掌握事故的l生规律,让煤炭在生产过程中更安全,从而经济不断的发展。

2.5 实施安全生产托管制度

煤炭行业的企业托管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托管。包括采矿企业管理这个特殊的权力,因此采矿权的存在,导致煤炭企业管理,与一般的企业托管不一样,煤炭企业托管需要强调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所以煤矿安全生产托管是煤矿企业托管形式的重要体现。所说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托管,它是在采矿所有权利税和从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开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在当前情形下,贯彻落实煤矿安全生产托管制度,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

3 结束语

总之,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随时把生产安全放在最主要的任务,让我们国家的的企业能够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春晖,徐俊.浅议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现状改进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16,04:69.

[2]贾冲涛.浅析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展望,2016,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