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雨霖铃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纯林;土壤肥力
中图分类号:S7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01503
1引言
桉树(Eucalyptus)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主要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分布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群岛。大多桉树生长迅速,树干通直,用途广泛,可用于制浆造纸、制作胶合板、包装板和家具[1]。漳州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陆续引种桉树,随后的近20年间发展面积在逐渐增加。由于大面积集中造林、桉树品种单一化、连栽以及不分立地条件种植等不合理的经营方式,使得桉树发展中出现了地力下降、病虫害、环境恶化等问题。为此,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要求限制发展桉树,并改变经营模式,强调由桉树纯林改为桉树与乡土树种或其他合m的树种进行混交,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是豆科含羞草亚科金合欢属常绿乔木树种,原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沿海,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西南部和印度尼西亚东部,该树种生长迅速,主干通直[1],在漳州地区的生长适应性较强。为响应政府号召,于2009年在东山县西埔镇丘陵山地西山岩开展了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造林试验,探索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造林合适的模式,从而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
2试验点概况
试验点位于福建省东山县西埔镇西山岩,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8′,北纬23°40′。气候条件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945 mm,大部分降雨集中在5~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1056 mm,年平均气温20.8 ℃,东山县地处福建沿海,风沙大,主害风为东北风,经常遭受台风危害,多发生在7~8月,年平均5.1次,全年无积雪,极少霜冻。试验地设在西山岩3大班16小班,小班海拔150m,土壤类型为砖红壤,立地类型属于Ⅱ类地。
3研究方法
3.1试验设计
2009年4月,在西埔镇西山岩3大班16小班开展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造林试验,具体试验处理是:桉树无性系3229和马占相思按照1∶1(行状)和4∶4(带状)两种比例进行混交,桉树纯林作为对照。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小区在山坡上随机排列,共设9块试验小区,每个小区的面积30 m×30 m。造林前挖大穴整地,规格50 cm×50 cm×50 cm,株行距2 m×3 m,容器苗雨天种植。
3.2试验林调查
造林后当年调查幼林成活率和生长量,从第二年开始每年分树种调查林分保存率和活立木高径生长量。2016年4月,进行试验林全面调查,每块试验小区分树种调查树高、胸径,统计平均值,求算平均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单株材积V=0.000058061860D1.9553351H0.89403304,单位面积蓄积量=单位面积株数×单株平均材积。土壤采样:每块试验小区按照“之”字形路线随机布设4个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挖垂直土壤剖面,分0~20 cm、20~40 cm两个土层用环刀采集土样用于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用自封袋在每一层取约500 g的土壤用于土壤化学性质测定[2,3]。
4结果与分析
4.1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生长量比较
许多研究都表明,混交林由于林分结构复杂,生长空间和营养利用比较充分,林分生长量相比较于纯林而言会更大[4]。从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后7年进行林分生长量调查结果来看(表1),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其生长量大于桉树纯林,桉树-马占相思1∶1混交林中桉树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与桉树纯林相比分别增加了16.8%、25.4%和78.9%,桉树-马占相思4∶4混交林中桉树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与桉树纯林相比分别增加了22.6%、26.9%和89.4%。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林分中桉树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存在显著差异,林分总蓄积量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由此说明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有利于促进桉树生长。这是因为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后,由于桉树生长速度快,很快就占据了林冠上层,其生长空间比较大,有利于充分吸收光照,其生长更快,而且马占相思具有固氮能力,对土壤起到一定的改良作用,这也有利于桉树生长。但桉树与马占相思1∶1混交林中,由于马占相思生长较桉树慢,而马占相思也是阳性树种,其生长受到桉树一定的影响,而桉树与马占相思4∶4混交林中马占相思受影响就比较小,因此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应采取带状或块状方式为宜。桉树纯林中由于林木个体之间进行光照、生长空间和养分的竞争而使其平均生长量不如混交林。
4.2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4.2.1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疏松程度反映了土壤结构的优劣和涵养水源的强弱,而土壤容重、孔隙度、通气度则是表征土壤疏松程度的指标。从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和桉树纯林土壤的容重、孔隙度、通气度测定结果来看(表2),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比桉树纯林小,而孔隙度和通气度大于桉树纯林,混交林中桉树-马占相思带状混交的土壤容重小于行状混交的林分,而孔隙度和通气度大于行状混交的林分。说明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比桉树纯林土壤疏松透气,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的土壤持水性能比桉树纯林好,而两种混交林土壤中桉树-马占相思带状混交林的土壤通透性和持水性更好。这是因为马占相思的树冠比较浓密,凋落物量多,桉树树冠稀疏,凋落物量少,因此桉树-马占相思的混交林凋落物量多于桉树纯林,土壤表层较多的凋落物可以减少土壤表层发生径流,这有利于土壤保持较好的结构和持水性。
4.2.2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
从对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和桉树纯林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等能反映土壤肥力状况
的指标进行测定的结果看出(表3),无论在0~20 cm层还是20~40 cm层,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等含量均大于桉树纯林,而在混交林中,桉树与马占相思按4∶4比例混交的林分其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等含量均大于桉树-马占相思1∶1混交林土壤。说明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这是因为马占相思具有自肥功能,其根部有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增加土壤的养分,而且马占相思凋落物量比较大且容易腐烂分解,凋落物中的有机质等营养物质回归土壤,对土壤肥力起到较好的补充。在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中,桉树与马占相思带状混交林中马占相思生长较快,枯枝落叶量比桉树与马占相思单行混交的林分要多,因而土壤肥力更高。
一、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优秀的将军不打没有准备的仗。我们教师也应如此。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准备。教师上一课堂准备得充不充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效。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认为只要有一本教材,一本参考教案,就能上好课了。试想这样的语文老师能受学生欢迎吗?《上海课改100条》中第37条规定:“提高教学效率的四个决定性因素是①学生的心理素质,②学生已有的基础,③教学内容适度,④学生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可见三个决定性因素都是学生。所以我们在教学之前,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设计的优化。
当然,备课只备学生可不得,每个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要学会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仅要用好现有的课本,更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比如我在上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古典诗词时,就对其中的篇目进得了集中和重组,我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咏史怀古诗有《蜀相》、《石头城》、《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享口北固亭怀古》、《过华请宫》、《桂枝香 金陵怀古》等。一类是相思爱情诗《锦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江城子》等。通过这些并联组合,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和的表达技巧,这样不就达到举一反三了吗?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提高了鉴赏能力,这就是实效性。
二、优化导语设计
精心设计导语,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一堂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主学生的心,导入很关键。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采用“从前后知识联系导入”,“用故事谜语导入”,“设置悬念导入”,“借助多媒体手段导入”,“渲染课堂气氛导入”,“使用道具或插图导入”等方法。如《鸿门宴》这课导入,我就利用多媒体投影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三首诗导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进一步了解悲情英雄项羽,学生主动性、积极性骤然提高,教学效果也自然明显提高。
三、优化教学问题设计
课堂上,教师要启迪学生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的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课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优化教学问题设计,要做到“趣”,“悬”,“巧”,“精”。“趣”指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者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悬”是指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后,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巧”是指教师问的问题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而“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语文教师只要在设置问题上做到“趣”“悬”“巧”“精”四方面,那教学效果岂能不好?
四、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
《上海教改100条》中第43条明确指出“教学方法关键在一个‘活’字”。‘活’不是花架子,‘活’不是花样翻新,不是故弄玄虚,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力求达到活教活学,乐教乐学,会教会学的理想境界。”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自己授课内容和所教的学生情况,合理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个教师都把自己拿手的绝活亮出来,只要学生能接受你的教法 ,能主动地储备知识,能设疑解答,缴活他们的思维,你的教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要灵活机动
课堂是有生命的,是动态的,教师要灵活机动地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板一眼地按照自己设计方案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到灵活、机动。教学中,教师要深知自己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只是个导演,真正主角才是学生。放手给学生,做到张弛有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2、要善于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作好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别忘了要时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哪里来?一部分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喜好,而更多时候要靠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加以激发。激趣的方式比较多,如“情感激趣”、“媒体激趣”、“活动激趣”、“竞争激趣”、“设悬激趣”等。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强烈欲望,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要创设具佳的学习状态
学习提纲的设计,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课堂真正扭转为“少教多学”。《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综合这段时间以来的教、听、评实践,课堂学习提纲的设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就此谈谈我的一些初步探究和体会。
一、学习提纲设计指向一定要明确
学习提纲设计指向一定要明确、具体,否则,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失去方向,学习结果低效甚至无效。例如,教学《雨霖铃》时,一位教师的学习提纲从两方面设计,一方面是读,另一方面是品。在品这块,老师就列出一个问题:“这首词富有美感,你认为其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写出来。而欣赏作品之美,包括语言、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教师如此大而空的设计,尤其是高一学生大多不知如何下手,结果就是泛泛而论、不得其要。于是,老师总觉得学生不能写出他想要的东西,总是问:“还有同学要补充吗?”“难道再没有其他方面了吗?”“请同学们再想想还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美呢?”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直接明确指向设计,比如:请同学结合具体语句赏析语言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之美,甚至可以把人物指向明确到小组内。这样学生就明确知道自己鉴赏的是哪个方面,写起来就会有的放矢。同时,他们也通过每个小组的任务指向,明白鉴赏诗词优美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我个人认为,学习提纲设计不明确,往往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目标定位指向不明确,对设问的原则不明了。所以,教师要静下心来细读、精读、研读文本,同时也要比较、鉴别、吸收他人对文本的认识。设计时一定要弄清楚每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标,设计问题要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空。“小”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小问题合起来解决大问题,学生才能入手去做。“实”是问题指向要具体、明白、准确,这样才能适度、有趣、有效。对这一点,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理解是:要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问题设计一定要明确,要单一。
二、学习提纲设计层次一定要分明
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桃子摘下来”。学习提纲就是文本研读的线索,每个问题都可以看成是研读思维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梯级。设计应该方向明确,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形成梯度,逐步推进,从而达到,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语文常规教学的过程是:整体感知重难点突破拓展延伸。例如,在《老人与海》教学时,我设计的学习提纲是:(1)在整体感知(包括朗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写出本文内容概述。(要求:不超过80字)(2)你怎么理解文中老人说的“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两句话?(3)你认为桑地亚哥是一位失败者还是一位成功者?你是怎么看待成功与失败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第二、三两个问题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内容,“硬汉精神”,最坚强不可攻破的精神要义;第三个问题同时也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位,以及在广泛要义下对此的辩证认识。
三、学习提纲设计难易一定要适中
设计的问题一定要适中。太难,学生无法解决,思而不得的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思维倦怠,就会丧失信心,进而会放弃思考;太易,学生从文本一眼就发现、找到答案,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不到思考训练的目的。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提纲,才算成功的提纲。学生差异是很大的,有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比如,一位老师在设计《归园田居》这一课学习提纲时,让学生结合“渔父”思想理解陶渊明的“弃官归田”之举。这个设计,在卓越班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并且能融合性地去解读。但是在普通班里,孩子们因为知识面,理解层次等的差异,在老师解释引导了好几次后,学生还是无法下手。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提纲,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情况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学习提纲,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纲层次要让不同学生都有选择回答的余地,既要抓住点,又要顾及到面,实现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其次,适中的“度”在我看来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对学生而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感兴趣的、成为问题的。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老师在学习提纲设计中有“为什么说项羽是失败者呢?”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我觉得这就显得过于刻板和教条,设计思想单一化,这样激发不了学生的思考热情,用已然的定论去提问,本身可能就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容易使学生思维倾向化。如果改成“你怎么看项羽乌江自刎之举呢?”见解就可能会丰富多彩,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
品质。
职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当教师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在讲台上认真讲解时,下面的学生却昏昏欲睡,但当无意中提到某个明星,聊到某首流行歌曲时,学生们就像被注射了一针强心剂,随即睁大了他们刚刚还惺忪的睡眼。
其实,这并不奇怪,90后是在流行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更多地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影响,流行文化已成为他们心灵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在众多流行现象中,学生接触面最广也最受影响的莫过于流行音乐——已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符号和随时翻阅的“青春宝典”——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尤其是对语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此,语文教师应因势利导,让流行音乐与职高语文巧妙“联姻”,利用现代化手段将优秀的流行文化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最终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为此,笔者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在诸多歌星中最受学生喜爱的是周杰伦,他的歌在学生中传唱度也最高。2005年周杰伦的《蜗牛》因其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而入选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的100首爱国歌曲。2006年《听妈妈的话》入选台湾地区教材。无独有偶,2008年武汉市常青一中曾在一次校内月考中要求学生默写周杰伦的新专辑中歌曲《青花瓷》的歌词。
周杰伦从出道以来共出了十几张专辑,将近300首歌曲,涵盖了励志、爱国、思乡、爱情、友情、亲情等各种情感领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他的歌词带有浓郁的中国风,典雅精致,将古典味道进行了成功的现代转化,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生活美与情感美,音乐美与意境美的融合。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周杰伦的歌曲中发现语文,挖掘语文的美,提高审美能力,不是更能让他们深切体会到“生活的外延即语文的外延”的真谛吗?基于此,笔者在搜集整理周杰伦的歌曲的基础上,将它与职高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专题教学版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利用周杰伦歌词激发学生学习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
职高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诗经、楚辞、汉乐府、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也有群众歌曲、民歌歌词等。而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这位被称为鬼才的优秀作词家,最擅长穿越历史时空用文字诠释自己的还有周杰伦的音乐理念,他的笔下有遗失的文明,有远古的战场,还有那唐宋甚至是元明清的岁月,有天净沙秋思般意境的少年初恋,也有旧社会地位差距造就的畸形爱情。他的歌词亦诗亦词,亦古亦今,在他的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酵生多种文化想象的文学现象。他的风格独树一帜,使得周杰伦的音乐在同类作品中更加唯美浪漫,境界更胜人一筹。这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如果他的歌曲能运用得当的话,就会对古典文学的教学起到优化作用。所以,笔者在实践时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操作方法。
(一)直接将歌词作为教学内容进行鉴赏训练
作为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话,就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周杰伦的歌曲流行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欣赏课,教学内容就是周杰伦的《东风破》,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问题:哪一个字或哪一句让你感触最深,找出来并说明理由。生1:最巧妙的那一句是“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它巧妙在不用“酒”来搭配“一壶”,却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了游子漂泊异地的孤寂。生2:词人巧妙地用“离愁”来替代“灯”与“一盏”搭配,说到“灯”让我联想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无眠,联想到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渴盼。生3:最特别的那个字是“瘦”,特别是在与“思念”搭配在一起。说到“瘦”字,让我联想到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生4:还有在“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中,最形象的那个字是“偷”,它形象在将一去不复返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具体化了。说到这个“偷”字,让我联想到朱自清《匆匆》里的一句话——“是谁偷了它吧”,说的也是时光的流逝。通过对流行音乐中优秀歌词的鉴赏,学生经受了文学经典的洗礼,逐步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感情,开阔了胸襟,拓宽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另外,像《青花瓷》、《千里之外》、《兰亭序》等歌词都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我们都将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一一品评。
(二)利用歌曲创设教学情境辅助课堂教学
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播放周杰伦的《将军》,让学生在豪放大气的旋律中去感受词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深沉思考;学习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时,可以播放《千里之外》这首歌,让学生在婉转流长的音乐氛围中自然感悟恋人依依惜别时的缠绵悱恻,凄切动人;在学习《琵琶行(并序)》时,可以播放他的《兰亭序》,让学生在侠骨柔情、余音袅袅的旋律中体验那段千古绝唱。
二、利用周杰伦歌曲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
语文是一门“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学科,具有很鲜明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所以,在语文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学知识,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素养。而从职高生的生源状况来看,尤其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正是因为流行歌曲是学生熟悉、容易被接受的载体,选择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敬业奋斗教育,爱心、亲情等情感教育,比选用革命歌曲和空洞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像周杰伦的《龙拳》,比一味歌颂爱国的歌曲更加深入人心,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再比如让学生欣赏《听妈妈的话》、《外婆》这些歌曲,用生动的例子来教育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会关爱父母,体贴长辈,进而关爱身边其他的人。再比如《蜗牛》这首歌曲脍炙人口,甚至还入选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的100首爱国歌曲,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极好素材。而在以环保类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中,我们将周杰伦的《梯田》这首歌一直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而歌词中的这几句:“中学时期家乡的一片片梯田,是我看过最美的绿地,于是也因此让我得了最佳摄影。而如今,森林绿地都已成纪录片,闻不到绿意盎然……”更是作为活动主题词写在黑板的醒目位置,学生们趣意盎然,活动参与度达到最高点,而最后的教育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三、利用周杰伦歌词进行基础知识教学
语文中的语法基础知识,由于其概念单一,理论性较强,而职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全面,得不到落实与深化,因此更加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辅导。我们可以利用周杰伦歌曲中大量的歌词资源来进行语言知识教学。我们都知道,有很多歌词优美形象,委婉动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唱这样的歌曲,无疑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既而学习它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从中学习一些语法知识。如《七里香》的歌词: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这里就含有词类活用现象,“幸福”一词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样,既欣赏了歌,又可以获得一定的语法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周杰伦的歌词也很讲究押韵,有些甚至一韵到底,光读起来就非常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节奏感,如在《青花瓷》里,第一节押“an”韵,“淡、然、半、散”。接下来一直押“i”韵,“你、起、里、逸、笔、丽、意、底、密、地”。如果说整首歌词是一串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这一个个押韵的字就是项链上最耀眼的那几颗珍珠,浑然天成,美不胜收。在教学时让学生判断每首歌词所押的韵,并找出韵字,老师最后总结评价,那么这块知识内容又在美妙的歌声中得到了落实。
最后,我还要特别说一下歌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我国的古代作家的诗词创作中,关于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乏其例,并且产生了无数优秀的作品,令后世读者反复回味,成为永恒的经典。同样,词作者方文山在创作歌词的时候也尽可能多地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从而使他的创作不至于陷入枯燥乏味、单调浅薄的境地。方文山歌词最突出特点之一就在于修辞手法的广泛应用,在他的歌词中比喻、拟人、排比信手拈来,不可胜数,让学生寻找并判断歌词中所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再鉴赏各句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这一知识点一定会落实得稳固而扎实。下面就举例加以说明。
周杰伦歌曲中传唱比较多、大众广为熟悉的《青花瓷》,其中就运用了多种修辞格:“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句是比喻法和比拟法的完美体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连续三个“惹”字则使用了类迭的手法。“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用排比增强词意的感染力,强化了“惹”的意象。“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使用倒装法,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一位美丽的女子似乎就这么站在眼前,盈盈笑着。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一首首歌词就是一座座蕴含丰富的矿藏,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挖掘其中的闪光点。
四、利用周杰伦音乐资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利用音乐资源诱导写作情感
利用网络音乐资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细细品味歌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感受了歌词的文学韵味,能够诱导写作情感。“闻歌而情动,情动而辞发。”因听歌而引感上的共鸣,成为写作的契机。由于有感而发,学生一定会写出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的好文章。
(二)利用歌名帮助学生巧立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一下吸引读者,令其饶有兴味地把文章看下去。利用流行歌曲,能够巧妙地拟立出新颖别致的标题。而周杰伦的歌统计下来将近300首,歌名更是五花八门,妙处各异。在训练学生拟标题时,可引用或化用他的歌名。如表现母子亲情,可用“听妈妈的话”;阐述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可用“反方向的钟”;表现乡思乡情的,可用“爷爷泡的茶”;表达校园生活同学情谊的,可用“三年二班”。这样的标题无疑胜人一筹,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通过歌曲欣赏增添文章文采
我们常常为学生作文“语言干瘪”而大伤脑筋,巧妙地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即可给作文的语言带来形象生动、活泼机智之感,使得文章有了文采。古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借他山之石,可使作文语言形象生动、活泼风趣。
请看几个成功的例子:“朋友,‘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蜗牛》)’,从挫折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吧!”“那些唱着‘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
在实践中,我们是将周杰伦的歌曲作为其中的一个专题研究,我们完全可以举一反三,推一及十,将此做法推广到所有的流行歌曲领域。可以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题材的获取、情感的蕴育和生成上获得启发与创新,触发和激活学生的体验和生活经历,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增强了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桑切克著,王学成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7.
[2][美]伯纳德著,孙煜明译.人类动机:比喻理论和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美]伯纳德·韦纳著,林钟敏译.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4]储晋.从此不怕写作文[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董旭午.让语文回家-我的生活化教学理想[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