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范文

合规经营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规经营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合规经营风险管理

第1篇: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范文

一、银行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

造成银行经营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其中外部风险是指社会因素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㈠、政策体制所造成的银行经营风险

1、政府对银行经营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缺少必要的法规,政策缺乏透明性。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分离,银行不能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去按市场的经济规律运行,而政府对银行的控制在更多的时候只关心其政治利

益而忽略了经济利益,从而使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

2、政策体制导致的官僚作风和政府官员的腐败使政局不稳,投资者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使投资减少,资本外流、银行资金来源困难,贷款无以为继,银行收益下降,最终会引发银行经营危机。

㈡、市场变化引起的银行经营风险

银行用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股票、证券、期货等行业和金融产品,这些投资一旦受到国家货币政策、外汇汇率和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就有可能陷入经营风险,这种经营风险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期限结构的不对称。一些大公司和大金融机构从事的贷款60%--70%是短期的,而这些贷款往往用于长期投资,一旦出现市场动荡,导致金融机构和公司还款困难,引发银行经营危机,使银行经营风险加剧。

2、币种结构不合理。由于币种结构不合理,由汇率和市场利率而引发的银行经营风险便不可避免,如银行利息收入下降,银行资产将受损。

㈢、市场缺陷而造成的银行经营风险

1、金融市场的外部效应。金融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一家金融机构如因经营管理不善或竞争失败而倒闭时,往往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带来整个银行金融业信用危机。

2、金融信息的不对称。⑴由于金融信息的不可独占性,就可能出现一些不付费而使用信息的“搭便车”者。这会严重挫伤那些付出高额成本的信息搜寻者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导致市场信息供给不足。市场交易主体在信息供给不足的约束下,就难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⑵信息的使用者和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资金使用者各自的财务信息是非公开的,客户难以估计其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无法对金融机构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银行业身上,它们对企业的资信、经营利润等问题也无法做出全面的了解,银行业时刻会遭到金融危机的袭击。

3、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个体银行金融机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理性与整个社会的需求可能是矛盾的,银行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做出的经营决策很可能失败,经营风险便不可避免。

二、银行经营风险的内部因素

㈠、授权无度、缺乏制衡、管理松懈、权责不清。一些银行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重业务轻管理,重存款轻效益。“新增速度、市场占比、网点优势、存款第一”等曾一度成了指导和衡量各级银行工作的唯一标准,因而对分支机构网点人员不断膨胀,高风险业务不断扩张抱一种默许态度,甚至对违规经营也熟视无睹,出现一系列恶性案件。

㈡、规章制度不完善,内控机构未建立。在“存款首位”的思想指导下,在

业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些银行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约束了他们开拓业务的手脚,或者来不及研究制订新业务的各项规章和操作程序,出现不少制度“死角”。更多地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岗位、部门、上下之间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一笔业务、一项决策的过程控制流于形式,经手的人越多,越没有人负责;第二是缺乏一套系统、规范、可操作的违规违章处罚办法,助长了犯规者的侥幸心理。

㈢、有法不依、监督失控。违法违规行为分两种情况:第一是恶意违规。主要是指内部一些不良分子受畸形物质欲望的侵蚀,铤而走险,内部作案犯科。有的贪污挪用、有的监守自盗、有的内外勾结诈骗抢劫、有的逃避监督营私舞弊、有的逆序操作、等等。如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10亿美元的亏损,内部控制不健全、不严格是主要的原因。在我国这种有章不循,缺乏监督机制而带来的风险也是经常发生的,造成了银行巨大的信誉和资金损失;第二是非恶意违规。这种现象是最常见又最易被忽视的。因此,对这种“善意的过失”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一种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分散而造成的风险。如常出现的支票审核忘记折角验印,汇票办理要素不齐或大小写金额、客户名称、地址账号错误等;第二种是由于怕麻烦、图方便而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如操作人员离岗时不退出操作系统和电脑口令泄密而被内部作案分子盗支他人活期存款等;第三种是不讲原则、怕得罪人,明知违规而操作造成风险。出现无意犯错的原因是部分员工缺乏风险意识、忽视内部控制、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有意无意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

以上分析表明:银行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是根本。

三、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㈠、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银行业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剧增,因此,增强风险管理意识,防范金融风险,成为我国银行业目前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㈡、构建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外部监管制度。这是风险管理制度两个重

要方面。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正确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为风险控制与监管提供基本依据;第二,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机制,保证资产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它要求:实行审贷分离的贷款审批程序,审贷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推行企业授信额度管理,明确规定企业授信额度必须由信贷委员会的至少3个委员批准签字;实行分层次的贷款授权审批制度等;第三,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岗位责任制。银行业务的性质要求遵循双人原则,即每一项业务至少应有2个人或2个部门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各职能部门要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以达到内控所需要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效果;第四,把风险防范作为内部稽核工作的主要目标,实行风险评级制度,逐步提高内部稽核工作的层次和效率。

建立高效而健全的风险外部监管机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现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改进和提高监管效能需要将合规性与风险性相结合,以风险性监管为主,以合规性检查为辅,真正重视风险监管工作;第二,建立统一、科学和规范化的非现场监督体系。要建立非现场监控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要实现非现场监督评级与披露制度,可考虑通过对银行报表的分析,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并将有关内容向社会披露,加强社会监督;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体系的重要防线,能够有效避免局部银行信用危机对全局的冲击。

第2篇: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5.42.184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最为关键的管理手段之一。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推出加速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减少了企业的内部损失,更好地保证了企业的资金安全,能够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2004年,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系统、有序开展风险管理确立了理论基础和实施架构。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者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企业风险管理有很大影响。但是,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又无法用数据来体现。2005年,伊利集团的董事长通过非法手段转移公司财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可以看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企业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案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曾被视为“明星企业”,该公司拥有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水平相当高。但是,2004年,该公司的管理者急于求成,只看到了期权交易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交易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断扩大交易范围,最终给企业带来了5.6亿元的资金亏损,企业最终破产倒闭。一家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管理人员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而破产,实在让人感到惋惜。

1.2企业内部缺乏有效沟通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就必须加强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企业还要明确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把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让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进而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内部缺乏沟通交流,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责也不明确,企业风险管理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管理的作用和价值。还是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为例,该企业的关键信息从不向员工透露,员工也没有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中。如果中航油总公司可以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管理者扩大业务范围之前及时传递正确的交易信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亏损就不会如此巨大,公司也不会倒闭。

1.3企业缺乏专业人才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形式之一,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做出审核和评价,保证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虽然很多企业认识到了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但是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并没有赋予审计部门审核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权利,审计工作过于形式化。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审计的合理性有很大影响。

2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2.1全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伸和扩展

企业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COSO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保证企业经营发展合理性的过程,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推动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二是风险管理要素;三是企业各个部门。

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四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第二个目标是企业经营目标;第三个目标是企业风险报告目标,第四个是企业合规目标。从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内涵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实施都是为了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延伸和扩展。

2.2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辅相成

内部控制只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防范风险,但不能化解风险,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可以共存的,不存在矛盾关系。对于较小的经营风险或是时常发生的经营风险,企业可以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合理地控制经营风险。对于较大的风险,企业就需要加强风险控制,把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结合,进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3企业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1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很多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2受风险事件的影响

如果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或者是风险管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企业将面临破产或倒闭,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除了这家公司,还有巴林银行,也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在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企业最终倒闭破产。

4全面风险管理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对策

4.1完善企业控制环境

国家和社会力量也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外部环境,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虽然国家制定了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不够完整,并没有形成一个法律体系,这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创新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发挥职能,制定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提供政策保障。除此之外,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国家还应该设置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企业的经营和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企业经营或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必须及时针对问题采取控制措施。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还应该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2007年,SAC展开ISO 31000工作,并制定了《企业风险管理标准》,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还应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善内部环境。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建设,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应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增强企业每一个人的文化建设意识。

二是要明确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很多企业管理人员都是身兼数职,这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明确企业管理者的职责,避免一人独揽大权的现象出现。

三是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人是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创新的主体,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必须不断完善人员培训体系,并在员工内部建立奖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企业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2增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要想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创新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在内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管理者严重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企业面对多变的经济环境缺乏风险抵抗能力。因此,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企业管理者要清晰认识到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同时还要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为了充分发挥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应该在内部成立风险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自身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因素,并结合经营风险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应对方案。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风险应对分为四种形式:一是回避风险,二是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三是分担风险,四是承受经营管理风险。回避风险就是企业直接退出存在风险因素的经营活动。降低风险就是企业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分担风险实际上也可以称为转移风险。承受风险就是企业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不进行人为控制。回避风险的做法虽然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但是回避风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收益。

4.3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

在传统风险管理制度下,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会制定大量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但是,这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过于形式化,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要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必须在符合内部控制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地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经营活动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经营和内部控制同步。虽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风险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所以企业还要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这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时不能和国家政策相背离,这也是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首要原则。国家法律法规也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应该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开放性原则。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四是适应性原则。企业风险管理制度要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创新和调整内部控制机制。

4.4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非常健全,但是该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过于形式化,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要想保证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起到示范作用。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对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有很大影响。企业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企业员工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体,企业在创新内部控制机制时,应该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机制创新中,企业管理者要多听取员工的意见。企业还应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对提意见,这对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都有很大影响。企业除了要在员工内部设置奖励机制,还要在员工内部设置惩罚机制,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不执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

5结论

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下,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也会建立大量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但是,这些制度和机制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创新内部控制机制。企业首先要增强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还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机制创新中,让员工了解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其次,企业应该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而且还要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最后,国家要发挥职能,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秦小艳.以全面风险管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J].金融经济,2013(14).

[2]张佩.中国企业年金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3]吴治成.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4]刘光忠.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构建与实施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5]吴可夫.公允价值会计的内部控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6]张子英.我国电信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7]邢婷婷.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8]黎洁.我国投资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9]李高锋.基于风险管理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内部控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第3篇: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为适应供给侧改革发展的要求,不断对经营理念和经营结构进行调整,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完善企业内控体系,通过改善国企内部环境、实施风险评估、加强控制、强化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措施来防范经营风险,实现有效监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二者从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

一、重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保障风险管理实施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首先应从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入手,从源头上保证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应强化董事会建设,弱化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对董事会的牵制和控制,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能交叉任职,防止管理、决策等权力过于集中。要对董事会及董事会成员的权利、义务、职责等进行详细、明确的规定,通过明确责任与义务来更好的追责。此外,国有企业应聘请专业从事法律、审计等工作的外部人员来担任监事会成员,防止企业内部成员主导监事会,削弱监督职能和作用。

二是要强化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仰仗“垄断”地位,一家独大,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国有企业要自如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从管理层而言,管理层要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快速准确的识别潜在的风险,根据企业的经营生产情况,评估风险发生的几率,同时要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当风险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快速执行风险内部控制政策,将影响降低到最小水平。从员工层面而言,企业要营造风险控制的企业文化氛围。风险管理离不开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参与。国有企业应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员工对内部控制政策的自觉遵守和执行,主动提供风险管理的信息并及时上报风险,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政策的有效性。

三是要实行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国有企业要注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配备专门的、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在充分的职权范围内对内部控制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不能只局限在财务的审计范围内,应扩大到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和活动,开展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和领域进行评估,确定内部控制的效率。

二、规范内部控制执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要有效防范风险,保证和规范内部控制的高效率执行,必须不断规范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一是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多部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政策的出台,着重提到了企业要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和理念出发,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国有企业应根据相关政策及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及时的进行调整和规范。在开展经营活动时,要坚持内控优先的原则。

二是要加强风险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信息沟通与交流体系是实行内部控制实行的必要条件。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关系着企业能否第一时间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或识别。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应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等技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业务范围、地域划分等情况,建立自身的信息沟通体系。加快建设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渠道,从而使信息传递与交流更方便、更快捷,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传递速度

三、强化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加强风险管理评价

通过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可以确保内控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首先,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国有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应结合企业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和财务总监三者之前的职能,监督机制中的人员应独立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通过行政上的交叉控制,形成三者的合力,有效的实现监管的职能。

其次,要强化监督职能的履行。作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监督部门和机构,要在职责范围内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对内部控制制定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形成评价报告。可要求企业根据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出具审计报告书,提高国有企业风险信息的可靠性与透明度。

再次,要加强外部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主体有政府纪检机关、外部专业审计人员等,外部的监督可以督促企业在阳光下合法、合规的经营。而良好的外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降低腐败等风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也同样面临着各种风险的压力和威胁。国有企业要保持发展的优势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国有企业必须保持较高的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的要求纳入内部控制体系之中,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而达到降低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实现有效经营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完善对策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近年来,上市公司由于内部控制的漏洞及执行不力,导致企业产生经营风险,造成经营管理出现问题,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甚至破产的事件屡屡频发。为此,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同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颁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意味着国家对企业的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到了新的高度,从原来的局部风险管理扩充到了全面风险管理,并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搭建了基本框架。2008年6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由五部委(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历时两年的实践后,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部被业内称为中国版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规范及其指引的,标志着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理念及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基本分析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国资委在《指引》中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二)内部控制的概念

五部委在《基本规范》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系统,指围绕风险管理策略目标,针对企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采购、加工制造、销售、物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通过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制定并执行的规章制度、程序和措施。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内部控制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它包含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中,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内部控制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系统的制定来源于对企业风险的识别及管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风险,内部控制系统是必要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因此,两者在企业管理中是紧密相连的。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

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职能,通过过程控制及事后纠错改进来实现目的,风险管理则更多是事前对既定目标的风险进行防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范围及深度比内部控制更宽、更广。两者对风险防治手段不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的,均是为防范企业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但风险管理中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风险分析等方法,这些内容在内部控制中是不涉及的。

随着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不断实践与发展,两者将会逐渐的朝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趋势发展,已经成为公司治理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行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内近几年因内部控制不力导致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企业,大多是在思想上对风险管理懈怠的,在行动上是应对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不到位或执行不力造成的。

如澳柯玛资金危机事件。2004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市国资委《关于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政府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澳柯玛危机事件浮出水面。澳柯玛集团为实现企业的迅速扩张,利用其大股东的优势,挪用上市子公司(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19.47亿元的资金,进行了多元化非关联性投资,投资领域包括家用电器,海洋生物、房地产、金融投资等,由于投资失误,导致资金链断裂、背负巨额债务,形成多元化困局,由于引发了澳柯玛资金危机事件的爆发。

再如*ST大地公司涉诉事件,绿大地公司因其委托的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10年度财务报告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按深交所的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交易于2011年5月4日开市起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证监会对其进行调查。2011年8月17日公司又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伪造金融票证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被检查机关提起公诉,由此,公司涉诉事件正式公开化。

还有如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事件、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机事件,均与内部控制失效密切相关,经过对以上事件的认真分析,可以看出现行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第5篇: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范文

一、银行业合规风险产生的成因

银行的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风险与我们熟知的银行三大风险有所不同,合规风险是银行做了不该做的事,即违法、违规、违德等而招致的风险或损失,银行自身行为的主导性比较明显,而三大风险主要是基于客户信用、市场变化、员工操作等内外部环境而形成的风险或损失,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偶然性、客观性比较高。但合规风险与信用、市场、操作风险之间又有着紧密联系,其联系之处在于:合规风险是三大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存在和表现的重要诱因,而三大风险的存在使得合规风险更趋复杂多变,且它们的结果基本一致,都会给银行带来经济或名誉的损失。

二、农发行合规风险管理现状

(一)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一是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各级机构往往把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和经营目标,注重市场营销和拓展,忽视业务的合规性管理,有些营业机构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加大了银行合规经营风险。二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各级机构往往偏重于对己发生或己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却关注较少。三是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约束。我国银行业在合规风险管理上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即重视对基层操作人员的管理,忽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似乎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引发合规风险的可能。事实上,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财、物等权力,由其而引发的合规风险,其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二)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仍存在一定缺陷。从目前情况看,农发行在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上仍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完善、垂直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农发行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合规风险管理职责分散。目前农发行合规性管理分别由风险、财会、信贷、客户等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自律监管,这种自立门户、各自为政的合规管理模式,使得合规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独立于经营职能,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协调,使得合规风险管理有的部门重叠,形成重复管理;有的职责不清,出现管理真空。

(三)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目前,农发行的合规风险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合规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比较欠缺,褒奖力度较小,惩罚措施较轻。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损失或案件,对违规人员往往只采取教育和限期整改等措施,很少进行严厉处分,对于造成损失或酿成案件的人员,也是处罚了事,没有举一反三,从源头进行预防。

三、加强农发行合规管理的建议

(一)倡导主动合规,培植人人有责的合规文化。一是树立合规人人有责的观念。合规应从高管做起,通过不断完善治理强化合规风险管理,高管的言行应与农发行的宗旨和价值观念相一致,并通过自身的身体力行,带动员工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有效履行自身合规职责。二是倡导主动合规的合规文化。倡导主动发现和暴露合规风险隐患或问题,并相应地在业务政策、行为手册和操作程序上进行适当的改进。农发行的绩效考核应充分体现倡导合规风险管理的关系,建立合规问责机制,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三是强调有效互动的合规文化。通过合规与监管当局的有效互动,解决过去银行与监管者博弈、规避监管规定的问题,逐步促使农发行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自身合规经营的要求,主动争取有利于农发行未来发展和业务创新的外部政策。

第6篇: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

一、为什么要进行财务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业经营面临风险是一种普遍现象。风险管理则成了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银行业是以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无疑是财务活动,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质上是财务管理。因此,银行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尤其重要的部分。

(一)什么是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目标带来的可能影响。企业举债经营,全部资金中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这会对自有资金的获利能力造成影响;同时,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一旦无力偿付到期债务,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财务风险与长期的偿债能力密不可分。衡量财务风险与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资产负债率;股权比率;权益乘数;负债与股权比率;债务与有形净值比率。

(二)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风险点在哪里

从近几年治理整顿和案件管理的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高度关注。一是会计结算业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柜台业务,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防范柜台操作风险,特别是柜台监守自盗和内外勾结作案。二是财务收支风险。主要防范贪污、挪用资金和私设“小金库”的风险和案件。三是柜员操作业务风险。主要防范恶意授权和盗用客户资金风险。四是金库管控风险。主要防控库款被盗风险,确保库款和员工生命安全。

1.岗位职责

会计人员: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有效地会计监督,开展会计辅导检验,保证所在单位会计活动合法、合规,加强会计业务风险点的控制,监督内部控制制度落实。

经办人员:审核客户身份证件,根据客户需要办理相关业务,按业务操作规程认真完成岗位业务操作。

授权人员:按照规定的业务权限进行授权,严格审核柜员所办理的业务及凭证,对录入系统的内容进行复核,并对所授权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事后监督:对完成会计账务进行监督,保证各项会计事项处理依据有效,处理结果真实可靠发现并纠正各种核算差错和事故。

主 任:在日常工作中,对信用社全体工作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监督;负责各项内控制度的落实,防范各种案件的发生。

2.解决风险违规行为的建议

银行金融机构有以上违规事项,应对责任人进行违规处罚,对违法违规的员工,依据事实情节,分别予以相应的处罚和处理,如:

a.纠正其违规行为

b.给予经济处罚,没收违法违规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c.给予警告、全行通报批评、撤销荣誉称号、取消评优资格、调整和调离工作、降级、撤职等等

二、从被动处置风险向主动防堵风险转移

(一)监控

各负责部门负责的内外部监测统计表报表。从上至下的条线专业部门的综合或统计人员,要做好报表的汇总、分析工作,对发现的数据异常变化情况及时报告。

(二)预警和报告

对不同级别的风险点,确定相应的报告路径,采取不同的报告形式,执行各自报告时限。

(三)分析

各主责部门要及时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提交本部门风险分析报告,重点从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等方面分析,提出化解或弱化风险的措施。

(四)处置

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性处置方案,报请领导直接审定实施,或提交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后实施。

(五)反馈

每月及时向风险管理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反馈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办公室汇总后报领导,或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报告。

三、标本兼治,逐步形成防堵风险和案件的长效机制

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是以人为本,重点是防范案件,核心是依法合规,方法是全员参与,手段是防范在先,机制是奖惩并举。通过加强教育,提高队伍素质,完善规章制度,落实检查监督,逐步形成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二)综合防控,人防物技防三位一体

一是要强化全员风险意识,使每名员工熟知岗位风险点,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鼓励员工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并辅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最大限度地规避、弱化风险。三是在管好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范风险和案件的硬件设施,运用计算机系统对重点业务操作运行实时监控,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

四、信贷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在国民经济的分配中农民没有拿到应有的份额,形成农村投资和消费需要的不足,而目前的农村金融的融资能力又由于自身的缺陷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使农村经济信贷资金的供给不足,从而更加加剧了农村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

(一)农村信贷供给短缺

1.信贷资金来源受到制约

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主要依赖于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储蓄存款占农村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85%―95%。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为什么上不去呢?首先是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了金融机构储源减少,增量不足。其次是农村金融机构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工具缺乏,农民可选择的资产组合方式也只有存款和现金。

(二)如何解决资金供求矛盾

1.农村经济面临结构调整

随着市场经济对我国广大农村影响越来越深,建立在市场规则基础上的各种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与组合,启动新一轮农村经济增长模式。

2.农村产业深化要求金融深化

农村金融需求和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不同,要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国家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大力发展科技特色农业。

(作者单位:长春东方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长春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财务科技处.财务风险管理[J].2009.

[2]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资格―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

第7篇: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经营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性问题,制约着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1.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滞后性,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内部控制势必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与管理行为的规范,而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的滞后性,无法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风险控制的需求,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不同步,失去了有效控制的意义。

2.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风险管理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很多企业借鉴其他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未能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流于形式,不能起到降低企业内控风险的效果。

3.内部控制机制中,没有融入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体现不了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需要贯彻风险管理目标和要求至企业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做到所有管理环节环环相扣,但由于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的审计手段,财务部反映出来的各种审计问题,让企业其他部门认为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属于财务部的任务,因此没有参与到内控风险管理的队伍当中;内部控制部门之间权责划分不清晰,未能进行良好的协调沟通,致使控制效率低下,笔者认为,企业信息的不通畅,不利于内部控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譬如某部门发生了某种内控风险问题,当另外一个部门也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由于缺乏交流,该部门只能将发生的风险问题作为新的问题研究。

4.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前提条件是预测,只有预测到位,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而企业缺少风险管理详细方案的内部控制机制,在程序上不能够成为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标准,对于风险难以进行预测,问题往往是滞留到风险发生之后,不能够起到实际的管理作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建议

1.打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控管理者的素质建设,企业内控管理的综合素质往往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直接构成企业其他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决定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不同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者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道德操守和价值观等。笔者认为,企业内控环境建设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道德操守,管理者只有具备相当的道德水平,才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属下工作人员在道德和品行方面综合素质的自觉提高,这也是内部控制价值观体现的重要步骤。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素质建设,其实也是企业文化打造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企业文化中要体现出职业理念、道德观,才能够约束内部控制的违规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才能够有意识地督促企业文化内容的实现。

2.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构建

董事会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主体,要提高相应内部控制的统筹能力,认真履行内部控制的职责,保护股东和企业的具体利益,将内部控制的任务融入到董事会的职责当中。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立,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的整体目标,企业内部控制要掌控好经营风险,一方面是提前防范,另一方面是事中处理,但无论哪种控制方式,都要以组织结构为依托,企业内控的内容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都是在组织结构框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组织结构的构建,一是要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范围的界定,划分权力、责任等给各个部门,并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二是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计划方案,明确管理职责、沟通渠道、协调内容和合作精神等;三是落实具体的内控工作到企业每个人身上,引导企业员工借助内控的资源平台,发挥内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3.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

企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面临激烈的市场经营,经营风险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内部控制管理只有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才能够规避风险:首先是建立良好的风险信息交流系统,旨在让各个部门及时掌握企业运营情况,通过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经验沟通,提高内控的效率。企业信息交流系统分为财务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两者结合之后,信息内容将会更全面和更准确,才能够为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提供信息基础。其次是界定企业的经营范围,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然后重点做出内外部环境的战略部署策略。企业也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展开综合性分析,对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概括,筛选风险中存在的各种机遇,将内控与风险管理紧密结合。再次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别、分析、管理和控制,评估风险的发生状态,也便企业在内外部环境风险改变后,提高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4.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力度的提高

内部控制监督的任务贯穿内控管理的所有环节,在企业经营环境中检测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执行的效果,以便应对各种新生的风险。一是随着企业内外部风险的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展开日常、定期和个别项目监督工作,这些监督方式既可以独立执行,也可以结合实现。二是内控管理中融入内部审计内容,监督企业内部的每项经营项目,结合项目实际确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方式。三是制定内部控制方面的自我评估管理模式,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估,弥补风险防御系统的预测漏洞,促使内部控制更加良好的效果的实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风险性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内控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的运营,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打造内部控制环境、构建内部控制组织机构、评估内部控制风险、提高内部控制监督力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09(06):150-151.

第8篇: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范文

[摘要]内部审计是现代管理和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协调整合是其自身获得发展和增加价值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分析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及两者相结合的意义,指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可以发挥建议、协调、咨询和监督四种作用,并探讨了在发挥内部审计四种职能作用前提下,其与风险管理整合的程序步骤,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IIA;COSO框架

内部审计是现代管理和管理控制的组成部分。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采用系统化、现代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根据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之中,是一个过程,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与传统的项目风险管理相比,企业风险管理强调战略导向,覆盖了组织所有的管理层次和管理领域,方法也更为结构化和规范化。

内部审计承担了监督、分析、评价、检察、报告和改进等任务,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世界范围看,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IIA早就把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其1999年制定的内部审计定义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并列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2001年修改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明确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过程。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中也充分考虑了风险评估作为内部审计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内部审计为什么要与风险管理相整合,在COSO框架下两者如何结合是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本文将对两者的关系,两者结合的意义及两者结合的方式作进一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企业如何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结合。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及两者结合的意义

IIA在对美国国会关于《萨班斯——奥克利斯法案》的意见陈述书中表述: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董事会以及高层管理人员被称为有效的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内部审计师的作用是监控、评估和分析组织的风险,审查信息及公司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高层管理人员负责提供保证——风险已被分散、公司治理是有效的。内部审计以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为中心,聚焦于控制、风险管理等关键问题,通过帮助组织管理风险和提高管理效率,来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公司的经营。

公司的治理过程是公司的利益相关主体让管理层发现风险并对其进行控制的过程,对公司风险的监控及适当地规避此类风险,对实现公司目标和保存公司价值都有直接的贡献。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协助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做如下工作:系统鉴别组织所面临的风险;评估这些风险对组织的潜在影响;制定控制风险的策略;评价风险管理的过程;就风险应对措施的合理性、风险监控的及时性、恰当性、有效性等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风险管理是管理层的一项主要职责,而对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估和报告通常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在适当情况下,内部审计师应与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就与风险和风险管理实务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讨论,当然在该过程中由管理层负责对重大风险采取针对性行动,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评价这些行动。风险管理作为管理层的一项主要职责,它应当确保组织中有良好的风险管理过程,并使其发挥作用。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判断组织是否有适当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是否充分、有效。内部审计师的职责是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为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帮助。

IIA多年来一直积极倡导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它认为内部审计为组织提供价值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对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对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框架的有效性提供保证服务。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是将风险作为内部审计的对象,打破了原来的内部审计只关心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局面,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内部审计更加注重企业的未来,从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出发,就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关键的控制点是否有效控制薄弱的环节以及改进措施是否有效提出认定,来评价风险管理与控制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以风险为对象的审计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又进了一步。风险审计就是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审计主体通过对组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等工作的审计,侧重对风险管理进行鉴证。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不仅为内部审计自身提供了发展契机,而且作为企业内的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必要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能从双方的整合中提高效率,创造价值。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审计能够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但各业务部门很难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具体的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2)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3)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企业高级管理层,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上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从内部审计发挥的上述职能看,内部审计已经参与到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中,帮助组织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促进组织改进风险管理体系;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程序,为组织的治理做出贡献;同时继续原有的对控制效率和效果的评价作用,帮助组织保持有效的控制。此时的内部审计人员是风险管理专家,通过对风险的把握来评价公司治理及

内部控制,并促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改善,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在风险管理这个统一核心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实现了一定程度整合,为组织增加了价值。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

COSO报告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有四个目标(实现战略、高效运作、客观报告、遵守法则)、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活动),并在企业的四个层次(企业级、部门级、事业单位级、分公司级)展开。内部审计在这一框架中作为监控活动存在,由内部机构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独立评估。IIA在2004年发表的《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意见书中也认为内部审计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角色是就组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向董事会提供客观保证,以帮助确信关键企业风险被正确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架中首要角色是监督者,包括对风险管理流程的评估和保证服务,对风险评估准确性的保证服务,对关键风险报告的评估和对关键风险管理的评估。

按IIA的标准,内部审计的服务种类可以分为保证服务和咨询服务,前者是一种独立评价的活动,后者是提供建议及咨询的活动。内部审计为整个组织成员以及组织以外的所有利益相关主体服务,其信息服务对象的需求依其所处的位置、环境及掌握信息的不同而不同。总体来讲,处于信息劣势的服务对象希望内部审计为其提供保证服务,处于信息优势的服务对象则更希望内部审计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其中,保证服务是指为了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或公司的治理过程提供一个独立的评价而对证物进行的客观的检验;咨询服务是咨询性的以及与委托人服务相关的活动,其性质和范围是与委托人达成一致意见,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并不发生改变,因而它可以担任的角色也是基于这两种服务衍生的。除了作为监督者所提供的保证服务之外,内部审计还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促进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指导和协调风险管理活动,加强对风险的报告、保持和发展风险管理框架、支持建立风险管理、参与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等。与此相适应,内部审计承担了咨询者、协调者、建议者角色。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逐步变化和延续发展过程。在组织缺乏风险管理程序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可以向管理层提出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在组织实施风险管理的初期,内部审计能够发挥更大的协调作用,甚至直接担任项目经理;而当企业风险管理逐步成熟,运作稳定以后,内部审计就从建议者、协调者转化为监督者和咨询者。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也会影响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报告关系层次越高,独立性越强,内部审计就越能够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反之,则从局部和流程角度参与企业风险管理。

为保证其独立性,内部审计并不对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承担主要责任,风险管理责任应由管理层承担。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风险管理提供建议、咨询和支持,但不能设定风险容忍度、强制实行风险管理流程、对风险提供管理保证、对风险问题进行决策和对风险实施管理职责的行动,内部审计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责任应当在审计章程中写明并经审计委员会批准。此外,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保证服务和咨询服务的关系。只要内部审计执行的任务涉及履行管理职责,就应该认为与此相关领域的审计客观性受到了损害,内部审计不能就其直接协调和指导的风险管理事项提供保证服务。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整合的程序步骤

(一)判明风险类别,分析风险的具体源由

企业风险多种多样,表现的形式与发生影响也是千差万别的,为了管理和控制风险,应对风险进行辨认并予以分类,从中分辨出风险的性质,以确定主要风险、次要风险、关键风险、派生风险。

国外审计界对经营风险提出了多种分类模式,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九类:外部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业务风险(经营风险)——职权风险(经营风险)——信息处理与技术风险(经营风险)——诚信度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投资决策风险)——业务风险(投资决策风险)——财务风险(投资决策风险)——战略风险。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一般先从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着手,分析战略目标与企业实践的差距,明确形成差距的风险,进而分析风险的产生部门、风险的类别及其性质。

(二)在组织机构上,内审工作要与企业的各级风险管理组织相配合,开展企业综合风险管理

根据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一些国际会计公司提出了企业综合风险管理概念。这种管理是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超越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隔离,实行全体的、综合的和全员的行动进行综合风险管理。

在现代企业的风险控制方面,不少大中型企业一般建立三级风险管理组织,即由企业高级管理层组成的风险控制委员会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专职风险监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常规审计及专项审计评估公司风险,对公司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设计以及对各业务部门执行风险控制制度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提示和报告潜在风险,并提出防范风险及改进工作的建议。

(三)按风险管理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

与经营风险管理相结合的内部审计,其具体要求是在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监控实效。亦即内部审计在开展时,先由企业各层次人员明确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管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广泛收集经营决策信息、情况及风险情况,据此对各个待审项目的风险做出评价,进而确定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的策略(包括规避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运用风险、减少风险),然后运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方式,对企业主管层、业务管理层及业务执行层进行审计。

(四)对具体项目风险、内部审计要参与事先、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的全过程风险审查

四、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结合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

第9篇: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 企业 财务风险 控制 负债比例

一、财务风险

企业总是在不同风险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经营企业就离不开风险。企业总体风险是由于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引起的。固定成本又可以分为经营性固定成本和筹资性固定成本两大类,因此,可以把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风险,划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导致的风险,也可以理解为企业未来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因具体行业、具体企业以及具体时期而异。市场需求、销售价格、成本水平、对价格的调整能力、固定成本等都是影响企业经营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狭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为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企业利润的可变性;广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的原因

1、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

2、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弱。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这些都会导致使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的变成现实的,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这是从企业经营的动态角度来认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的。

3、企业的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由于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增大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通常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不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4、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各种不同财务风险的产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大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5、企业息税前利润率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因而,税前利润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是呈相反方向变化。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却是呈相同方向的。

三、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对策

1、企业应该构建财务预警模型。企业应依托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管理学、财务学、统计学和各种优化技术,尽快构建起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现代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注意以下问题: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并使其具有动态发展性特点、行业特点、企业规模等许多因素均会影响财务预警模型的预测精度。应积极借鉴美国、日本等国业已成功开发并应用的预警模型,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财务预警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依赖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是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服务的,离开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预警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2、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武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

3、企业应该进行多角经营,分散投资风险。即将企业筹集来的资金投放于多个项目,这样就能使各个盈利和亏损程度不同的投资项目互相弥补,减少风险。这种分散风险的思想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这种防范方法还需要企业领导者的谨慎行事。

4、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风险政策、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由于企业某项投资活动,如: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项目周期长、成本高,使企业实现的经营成果虽然比较好,但是资金却紧张,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这种情况的恶化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实时监控企业财务状况,及时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政策,及时收回各种款项,同时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对资金的需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