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信贷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贷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贷风险管理

第1篇: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小额信贷;经济;风险管理

小额信用贷款也是现代金融当中的一种借贷体系,它主要以信用为基础,通过对借贷对象实际状况的调查确立最终信贷的可行性,并且其主要面对的都是资本状况较差的企业和个人。现行的小额借贷主要发生在农村,以信用社为中心进行着借贷工作,一般都有确定的借贷额度和期限,农户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还贷。这种借贷形式没有中间人,也无须抵押,但是它的操作对象却是十分地局限,仅仅对于信誉度较高的个人和企业借贷。小额信用贷款不需要进行一次性偿还,可以选择分期小数额还清,这种服务方式刚刚进入中国,就吸引了大量的小资产企业和贫困户。它也因为自己的特色迅速被人们认可和接收,但是,小额信用贷款也是有一定风险的,而且其主要的借贷依据是以信誉为基础的,一旦对方不予偿还,很难进行追讨,同时也会导致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损伤。为此,必须逐步加强对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关注,并进行及时的完善改革和风险防范,才能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损失降到最小。

一、小额信用贷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市场的稳定性较差,不利于资金的合理回收

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市场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有市场总体利率的变动、价格定位的变革、汇率的改动等等,一旦其中的任何一项发生改变,都会造成小额信用贷款市场收益的变动,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小额信贷体系本身也属于一种基础的投资收益项目,借贷的主体方需要从其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否则就失去了信贷的本质意义。小额信贷在进行资本收回时,主要受到市场变动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的市场稳定性十分差,隔段时间就会发生各样的状况,但是现阶段的小额信贷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漏洞,对于市场风险的防范机制还不是很健全,面对市场变动带来的风险,只能选择承受,间接造成了经济的损伤十分严重的情况。此外,小额信用贷款的借贷对象是较为分散的,数量十分多,但是借贷的经济总量是不变的,一旦市场发生变动,会对整体的经济收益回收造成严重的困难。许多的借贷费用也极大地投资了个体户产品,其中不乏大量的农产品,农产品本身的销售就极为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变质腐烂的状况,而一旦农户出现了这种状况,往往会拖延应还贷款,导致信贷风险愈加严重。

(二)以信用为基础的借贷体系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风险性

小额信贷不同于普通的银行款额借贷,其没有确切地担保和抵押,一旦出现逾期不还的现象,借贷的主体方很难进行经济的追讨。虽然信用责任是每一位贷款人应履行的义务,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真地遵从这一规定。由于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主要是贫困户和小资产企业,它们的还款能力本身就较为低下,一旦资金流转不灵,出现亏损的状况,他们并不会拿一定的资产去偿还借贷的款项,而是选择尽力地拖延还款期限。这些状况都导致了小额信用贷款面临极大的风险性。

二、小额信用贷款发放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高度加强小额信贷的监督管理

小额信贷的运行过程之所以会产生较多的风险,主要是由于风险控制和防范的不当,事前未曾对贷款对象的资信情况进行切实地了解,导致极其容易出现信用贷款的各类问题。为此,借贷的主体单位应当设立一定的借贷审核制度,并对贷款对象进行一定层次的信用评价,确定对方符合借贷信用要求后再进行资金的借贷,有效地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同时,借贷单位也应当逐步加强各项监督管理措施的落实,确保贷款人信用评价的真实性,进行多重地考察,深入地了解贷款人的详细运营情况,全面保障借贷资金用到最为合理的用途上,进而提高还款的效率。

(二)多层次地进行风险分担,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

小额信贷首先是一种分散性较强的借贷方式,它的借贷风险也因为这种状况变得相对较高。而且大多数小额信用贷款都发生在农村,主要用于农产品行业,其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容易受气候等因素出现多样的问题。为此,小额信用贷款单位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为贷款人提供农业意外保险,一方面可以提升贷款人的还款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进行风险分担,降低风险产生的损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额信贷是现阶段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金融体系,在时代的迫切要求下,其也应该得到全面地完善与发展。面对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借贷单位要切实加强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最有效地降低风险程度,促进小额信贷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刘雪莲.基于博弈论的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

[2]谭民俊.农村小额信贷效率改进的微观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07.

第2篇: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息不对称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以及中国加入WTO促使中国金融业的逐步放开,使得商业银行要同时面临来自国内银行业之间和来自国际金融巨头的激烈竞争。针对这种形势,商业银行应把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严把信贷质量关,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高莉(2009)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信贷资产存在比较大的风险隐患,其直接表现就是银行体系中(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积压下来的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给商业银行盈利带来了压力,甚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制正常运转的主要障碍。本文着重关注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问题。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信贷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二、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中的体现

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万能的,通过自由竞争可以实现市场资源的自由配置。但是信息经济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观点。信息经济学认为,现实世界中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是不对称的。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市场价格机制不再是使市场均衡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这种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未必能带来最高的效率,也即“不仅要有产品的市场方式,信息本身也要有市场”。其特征如在旧货市场上,由于买者出价过低,卖者又不愿提供好的产品,从而导致次货的泛滥,其最终的结果是旧货市场的萎缩。而因为这种信息不对称,买旧货的人难以完全信任卖旧货的人提供的信息的情况,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刘芳,2008)。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银行信贷市场也同样存在。

在高莉(2009)的研究中,其指出金融系统在经济中扮演关键的角色,是因为当它正常运行时,可以将拥有富余储蓄人的资本导向需要资金进行生产性投资的人,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商业银行信贷活动过程中,商业银行和企业获得的信息是不相等的。这很容易导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结果产生不良贷款。

在信贷市场上,商业银行和企业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分别扮演着委托人和人的角色,两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作为委托人,面临着贷款回收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作为借贷者的企业处于信息优势位置,作为放贷者的商业银行处于信息劣势位置。企业是否会履行偿债义务取决于其主观意愿及还债能力,同时企业为了个体的利益,往往倾向于向商业银行传递一些有利于借贷的信息而隐瞒不利于借贷的信息,这就产生了利用虚假的承诺来谋取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李宝莹,2011)。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

(一)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与消费信贷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与借款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源于企业在信息中处于优势地位,而银行则处于信息中的劣势地位。企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状况,而贷款银行却只能凭借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等资料判断企业的真实情况,提供虚假的信息给银行,骗取贷款。当银行接到企业的借款申请和提交的资料时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避免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银行只好减少贷款投放量。双方博弈的结果导致银行出现所谓的“惜贷”现象,致使一些收心履约的企业反而失去了活的贷款的机会。

商业银行与消费信贷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不能全面地掌握信贷消费者的资信状况。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者的收支状况、偿债能力等无法全面掌握。为了防范消费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只好设置高消费信贷的门槛,这也是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消费者也不能完全了解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和费用以及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资信评价结果。一是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保障信贷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贷款人对消费者的资信调查和评估结果也没有法律的形式保证消费者有权利进行审查。

(二)存款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商业银行评级制度,银行也没有定期向公众披露财务信息。大多数存款人只能从银行的网站上等获取有限的公开资料和信息。这使得存款人在选择银行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显然比存款人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商业银行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财务水平和盈利情形。上述分析体现出在存款关系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四、减少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信息不对称对银行、企业交易行为的不利影响,在每一种经济体制中都存在。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如利用同业的信息共享来查询,采用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资信进行评级等,努力减轻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在我国这两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一直未能很好得到解决。由于银行无法克服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也就导致了不良贷款产生的必然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管理,面对信息不对称现象可能给信贷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好信息的问题,应该在形成“多采集、快传递、重分析”的工作模式,注重信息流中各个环节的效率,解决好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保存)、分析(采用)工作,扭转过去的重采集、乱传递、轻分析的非理性工作模式。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指企业应将其资产处置、财务状况、风险等方面的信息按照法规要求向金融监管机构、投资者、债权人或社会公众进行报告或公示。

首先,必须要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现在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很不统一,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有不同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相关规定,多重标准给信息披露制度带来不规范性,这也造成同一企业因需要实现的目的不同,而向不同部门报送不同数据信息报表的情况。所以应该要求信息披露统一,要求报表的统一设计,达到统一指标口径。

其次,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信息披露的监管,把打击欺诈放到重要地位。企业的信息披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披露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不良资产的处置和承担方式、企业内控机制建立健全的情况等;二是借助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和有关信息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进行披露和报告,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公开程度;三是要着重披露与主要业务风险有关的指标及其变化情况,敏感会计科目的定义、运用和变化情况,以保证对资金应用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二)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

面对社会信息化的巨大挑战,中国的商业银行应学习借鉴外国银行的先进经验,区分大、中、小型客户采取不同的信息收信策略。对大客户委派客户经理专人管理,搜集企业全方位信息同时向专家咨询,注重专业信用评估机构对该客户的信用评级,对客户所在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门研究等。对小客户采取联行征信方式收信信息,注重小客户的信用记录及非财务因素情况。

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沟通渠道,要求在软硬件方面都有一个保证。首先,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个网络的组成应该包括内外两个部分,其中内部网络应该是一个向全体成员开放的公共网络,在这个网络上可以键入或下载各种信息;外部网络应该包括Internet和银行征信查询系统,包括从企业了解情况的同时应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信用情况,人民法院的案件审理公告,行业市场状况分析等途径获取外部信息。同时一级分行应充分利用信息汇总的优势,及时向二级行信息,形成信息共享信息联网局面。并可在可能的情况下委派知名或业内等级较高的专业机构进行信息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三)改进信贷风险等级评定制度

总地来说包括: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和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

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其次,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对编造假报表、提供假信息谋求利益的交易者给以严惩。尽快将国会计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会计信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建立公开企业数据库,使商业银行能方便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信息。加强会计、审计、企业信用评级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对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和信用评级报告的公司、机构严加处理,对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以保障商业银行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最后,要保证系统基础信息的真实性,特别是客户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在借款时倾向于提供虚假信息,因而银行要学会识别和判断一些企业制造的假信息,企业申请贷款时提供的信息只能作参考,只有经过仔细甄别后的信息才能输入系统,并且对输入系统信息的可信程度要划分不同等级,以便于在分析决策时参考。特别的,银行应主动地尽量去搜集客户的信息,加强对企业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王静,张丹岚.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6).

2.李宝莹.浅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企业导报,2011(20).

3.刘芳.论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J].时代经贸,2008(6).

4.高莉.基于不完全信息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9(3).

第3篇: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指的是在办理小额信贷业务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无法预料因素的影响导致业务实际收益与预期效果产生偏差,从而导致金融机构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自然风险等类型,其中信用风险是农村小额信贷最为常见的风险类型。具体如下: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为违约风险,是借款人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及时的归还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银行贷款不良,产生坏账。信用风险是农村小额信贷业务面临的最主要的业务,导致这一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小额信贷主要针对的是农户,文化素质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使得农户的信用意识和还款意识远远的落后于城市居民,很多时候单纯的将小额信贷与国家扶贫补助等同,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念头消极还款甚至不还款;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小额信贷对象是全体农户,这一现象使得银行无法全面的掌握农户的信用状况,很容易产生信用风险。总体而言,农户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资产,违约之后无法对相关资产进行强制执行等因素导致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远高于传统信贷风险。

(二)市场风险

一般来说,农户贷款主要用于扩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而农户通常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生产的,这种现状决定了农户在产业链中处于底端位置,受大市场的影响极大,一旦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再加上农户缺乏其它经济来源就会造成农户无法还款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的稳定性,如果农村经济波动较大,那么贷款农户哪怕具有还款意愿,也没有还款的经济能力。

(三)操作性风险

操作性风险属于典型的人为风险,导致这一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农户办理信贷业务时流程存在漏洞。以笔者工作的银行为例,其具体的小额贷款业务办理流程如下:首先是农户向银行提出小额贷款申请;之后客户经理与农户面谈,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确定的农户的信誉、财产状况、还款记录、偿债能力等;然后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确定贷款额度;最后移送客户部门负责人签字,报送相关人员进行审查、审批。流程看似不存在漏洞,但是在实践中一方面小额信贷服务对象庞大,另一方面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而导致工作疏忽时有发生,产生信贷风险。

二、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一)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风险管理制度是风险管理有效与否的重要保证,当前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明显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系统完整的信用评级制度。虽然说银行在放款之前会通过实地调查或者村委会调查的方式来对贷款申请人的信誉进行评价,以此来确定贷款额度。但事实上,信誉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关人员的工作经验决定的,并没有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另一方面内控机制不完善,导致面对风险无法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小额信贷是银行的业务之一,这就决定了其和其它业务一起处于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中,而不是针对农村信贷特点单独的设置内控机制,造成了以城市信贷解决农村信贷现象的出现。

(二)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需要专业人才来负责,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人才极度匮乏。例如很多专业人才认为去农村工作是不求上进的表现,因此不愿进入商业银行农村支行,导致银行只能够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来进行风险管理;再比如银行在农村网点众多,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对比之下风险管理人才的匮乏愈加突出。

(三)缺乏必要的金融政策支持

由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起步于2005年,至今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因此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金融政策支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缺乏货币政策的支持。虽然说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关于村镇银行有关政策的通知》解决了银行小额贷款开户、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征信等问题,但是对于中央银行再贷款等问题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使得小额信贷后期乏力,加大了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其次是缺乏金融政策来完善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保障制度。当前银行对于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往往抱着“管不如不管”的态度,原因就在于自然风险的多发性和难以控制性,使得信贷风险管理难以发挥作用,银行因小额信贷风险造成的损失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下需要中央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因自然风险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问题,确保信贷风险管理取得应有效果。

三、优化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一)健全农村信用机制

信用风险是农村小额贷款最为常见的风险类型,与信用风险的控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充分发挥地方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建立农户的完善征信系统,实现农户的相关档案资料联网及电子化。实现对贷款农户信用的即时查询,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曝光不良客户,对其恶意逃废债行为进行追究,防止“羊群效应”的发生;其次是正负向激励并用,促使农户树立信用观念,对于信誉较差的农户轻则压缩器贷款额度,重则将其加入黑名单,拒绝提供贷款,对于信誉良好的农户则可以通过优惠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手段给予鼓励。以此来提高农户对信用的重视度;最后是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户进行评级授信和跟踪调查。一方面是解决现代企业的评级授信做法,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划分,以此来保证贷款能够回收,另一方面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全面了解贷款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并评估其中所存在的风险,以便能够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预防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就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而言,主要是健全信贷过程的审批制度和内部风险管控制度。具体如下:健全信贷过程的审批制度关键在于评级授信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此银行不能向之前那样通过工作人员的实地调查和村委会调查来对农户的信誉进行评估,而是应当确定一系列可量化的具体指标体系,以此来实现农户信用的量化,进而合理的核实授信额度;对于内部风险管控制度的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完善小额信贷的风险预警机制,即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的分析来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大小等,对潜在的风险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另一方面是建立权责对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既要实行奖励制度,同时也要实行对等的惩罚制度,对于调查不力、责任管理不到位的内部人员,应严格追究其责任。避免因贷款责任不清导致机构员工风险意识淡化的现象。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是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有效的重要保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采取以下措施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是介于商业银行在农村网点众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而市场上优秀人才有限。对此可以通过对现有员工的培训来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例如开设信贷风险管理理论课程,通过定期的教学来提高工作人员的额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然后再针对性的将其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以数量弥补质量,提高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效果;其次是考虑到很多优秀人才对于基层银行的态度,笔者认为可以捆绑式聘用来促使这些人才走入基层,例如在基层工作三年以上方可调入城市银行工作等;最后是提高商业银行农村支行对优秀风险管理人才的吸引力。通过在招聘会上突出一些宣传片、纪录片等方式来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或者提高农村支行的待遇来留住人才。

第4篇: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银行信贷 风险管理 问题

2008年下半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导致银行金融行业到现在还受到一些影响,银行业不得不对信贷风险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我国银行业务的主要任务就是信贷,这个业务本身有其特殊性,不仅具有较高的外部性和债务性,这些特点导致在业务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必须关注安全性,尤其是我国在改革转型期间,如何将信贷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是个需要思索的问题。在后金融时代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在仅仅是对风险的管控,而是要运用风险管理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金融危机下我国信贷业务受到了不少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我国金融市场并不是完全对外开放的,另外汇率是受到政策管制的。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很多企业需要改革,金融业也需要不断调整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信贷风险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济收益,对于金融业的发展也非常关键。

一、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信贷投放行业和领域比较集中。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遵循市场规律,但是国家也会实施宏观调控,所以在信贷业务的发展上也受到了政策指导的影响,一些建筑、房地产、生产制造业等都会因为筹资而采用信贷的方式,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由于可以贷款一直是企业热衷的对象。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个人房产信贷风险大概在3-5年的时间里就会暴露出来,而我国的房产信贷业务也就运行了大约5年了,这正是预期的风险暴露的关键时期,如果房产市场没有自我调整到一个较平衡的状态,很可能导致信贷业务风险的家具,这样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风险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不可控的局面。

2.对于信贷违约风险出现的概率缺乏准确估计。

我国银行虽然有不少政策进行指导,但是为了增加业务量,保证银行业平稳快速的增长,对客户的资质审核并不严格,也没有对客户的资信进行等级分类,且银行的程序也缺乏规范化处理。国外对客户的划分采用非常细致的8个等级,而我国只是粗略简单的分为四个等级,本身就存在着客户管理上的疏忽。另外,宏观经济指导下,风险并没有暴露的那么明显,一旦发生经济上的波动,那么信贷风险就可能加剧,直接威胁到金融行业的稳定性。

3.质押贷款中对于质押物的估值相对较高。

在贷款的种类中有一种可以采用质押物的形式来申请贷款,对质押物的评估不仅要结合其初始价值,还要考虑到评估时间,如果经济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对质押物的估值就会偏高,但是若出现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质押物的价值就会下降。2014年经济发展态势很好,很多贷款企业运用股票作为质押物给银行,申请贷款,但是股价在2015年下半年出现大幅度缩水,使得以股权作为质押物的银行就面临着极大的信贷风险。对于其他质押物,银行也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无法对其价值变化进行实时更新,就不好控制风险。

4.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流程等不完善。

当前银行风险的组织管理没有特别清晰的流程,各个工作环节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衔接流程,管理有些松散。在制度上,缺乏对信贷风险的分析和判断,没有将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和核算,且大多数采用静态管理的方式,无法对信贷风险做出合理的评测,当风险发生时,也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加以处理,加了银行经营风险。评估风险的方式也很陈旧,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并没有在信贷风险的评估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缺乏系统性,无法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另外,我国银行的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并不多,这也造成了信贷业务风险上升。

5.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是构成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之一,当前银行面临的风险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最近几年里发生的骗贷、诈贷现象也比比皆是,这就是对信贷体系不健全和信贷制度没有执行到位两种原因共同导致的。评估方法不先进,机制不严谨,体系不健全,就造成了信贷业务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在职责上没有划分清晰也是银行加剧信贷风险的因素。

二、加强和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1.提高和形成信贷风险防范的意识和文化认同氛围。

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应该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银行信贷也受到了一些影响,防范风险,提升信贷业务的安全性应该是首要工作。信贷业务控制风险的同时盈利才能促进银行业的发展,因此业务员应该系统学习风险管理的方法,掌握信贷工作的规律,加强对风险的管控意识,创新评估风险的方法,注意关注主要借贷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贷款规模。针对经济发展不好的情形,需要制定风险防范的措施,以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同时规范中小企业的授信标准,重点防止这些企业的信贷风险,对于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需要降低授信额度或者降低资质,对于那些发展稳定的企业,可以适当提升资质和额度,以更好的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2.建立健全信贷业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方面,银行内部管控应该由专门的部门来管理,且由高层管理者担任决策层,这不仅有利于信贷风险控制,提升工作和运作效率,还能降低工作阻力,有利于协调银行内部的其他事务;另一方面,就是对银行信贷业务部门应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银行需要界定每个部门在工作中担任的职责,同时要不断优化,加强监督和管理,对信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对授信企业加强关注,对他们的经营状况进行动态关注,以更加明确他们的资质和授信额度。

3.依靠银行内部审计来诊断和防范信贷风险。

内部审计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部门应该独立于其他部门,在银行系统给予明确的职责,审计结果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当前的信贷业务模式下,经营部门可以说是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直接对授信企业发挥着监督的作用,后台复审是信贷风险点第二道保障,内部审计就是银行的第三道防线,直接影响着风险管理的最终结果。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就明确了定位,使银行的信贷业务更加安全、稳定。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里,更加应该认清目前的经济形势,信贷风险的加大,银行需要仔细分析当前信贷业务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确保信贷业务能够稳定持久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梦瑶.浅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05).

[2]叶芸.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J].经济师,2009(12).

[3]杜鹏,刘会敬.甘肃省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探讨——基于对农行甘肃省分行某二级分行的调查[J].金融经济,2011(06).

[4]贝为智.金融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09(09).

第5篇: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金融经济

中国建设银行银行作为我国国有四大行之一,其业务发展状况对全国银行也发展是借鉴。据近几年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公布的数字看,中国建设银行银行的不良资产上升,坏账率上升,资产质量不容忽视。其中国建设银行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问题在全国各银行普遍存在。中国建设银行银行作为国有四大行之一,在金融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生的信贷风险问题如果在金融业爆发且蔓延开来将产生巨大影响。

一、信贷风险的概念

贷款业务作为银行业的主营业务,银行通过放贷获取利息收入,但在经营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因内部、外部各因素导致资金不能回\,不能实现资产的增值。于是,银行可能会因资金的断裂导致经验受阻甚至难以经营。

二、中国建设银行银行目前贷款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贷款业务审批流程不严格,审批环节存在漏洞

在中国建设银行银行贷款业务审批过程中,贷款对方的资质是否良好,经营状况是否正常且持续,盈利状况是否较好等等,诸多方面的审核存在流于形式,忽略本质的问题,没有对申请单位的申请进行严格审批。尤其银行管理层,对贷款的答复或审批意见往往是最终确定意见,其他人很难提出异议,难以形成有效监督。

(二) 市场投资具有盲目性

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市场内热钱流入,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在这一投资浪潮中不愿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忙于追求较高的投资收益,在这一经济浪潮中大规模的放贷,放低准入条件,造成了资本质量不一,不良贷款率上升,贷款后期问题重重。

(三) 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的发生

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国及其他国家带来巨大波动,对各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各国经济低迷,我国经济发展也较为缓慢。金融市场因这样那样的因素容易产生波动,尤其金融危机更是影响深远。一旦触动将引发次贷危机等,银行资金难以保证,经营困难。因此加强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尤其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三、导致中国建设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有哪些

(一)投资方向单一,房地产市场及大型设施建设是银行信贷的主要方向

近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全国各地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投资火爆,开发商开发新地段、消费者买房等等都通过银行进行借贷,房地产市场成为银行信贷的重要方向,投入资金过多。其次,各地大举兴建大型建筑工程,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明显的政绩。由于市场的盲目性,投资巨大,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在信贷业务过程中没有将风险管理放在首位,过于追求投资收益,开展信贷业务中监督不足,导致不良资产增加,风险上升。

(二) 银行从业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管理认识不足,防范风险的意识较弱,没有严格审批贷款,在风险监测、衡量中有所偏差,导致信贷审批过简、过易,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流于形式,未能在贷款过程中形成有效监督和防范,在风险产生时被动接受。

(三) 信贷业务流程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信贷业务流程中,从贷款方资料的提交、审核没有严谨的审核约束制度,对贷款方的资料没有仔细核实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时效性等各个因素。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反查机制,对放贷过程中的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没有形成有效监督,对违规行为没有形成处罚。审批过程中,审查贷款方资料和放贷业务的处理行为有交叉或重叠现象,没有形成岗位职责的分离。

(四) 银行从业人员的违规操作

在信贷业务的经营过程中,银行从业人员为了当时的利益或者为获取非法利益,以牺牲银行安全性为代价,胡乱投资、胡乱担保等行为,扰乱了中国建设银行银行的正常经营秩序。尤其银行管理人员,因管理职责的疏忽,一时的放任将为后来资产安全性留下隐患。银行从业人员的违规操作,属于金融风险管理中的系统性风险。

(五) 银行抵押物的价值与当前购买力下物品价格相差较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购买力上升,商品价格也上浮一部分。银行所收取的抵押物在以往时期的价值与现存事物的价值有较大区别。

四、加强中国建设银行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积极创新研究

在经营信贷业务的同时,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加强银行业务研究。当前我国由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的方式,经济战略转型,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对此,中国建设银行银行要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贷款,注重高新技术产业、朝阳产业的投入。同时关注市场变化,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决定是否继续房贷或者贷款的额度,以调整经营策略。

(二)加强贷款业务各环节的审批工作

贷款业务开展前,加强对申请贷款业务的企业的资格审核,审核与贷款批复分开,业务分离,职责分离。在给企业放贷的同时,定期审核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时跟踪,对于经营不善,风险较大的企业,提前减少投资或撤资,保证银行自身的安全。

(三)增强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业务素质

银行从业人员时业务的直接负责人,只有业务的负责人、经办人按规定执行,遵守各项规定,遵循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提高自律意识,不违规操作,减少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对信贷业务的学习,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由被动的接受风险到主动的风险的预测和防范。

(四)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改革,优化资产的质量

根据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引导金融机构深化改革,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创造更有序的市场经营条件,完善信贷业务流程,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监督管理机制,对贷款业务的申请到批复进行实施监督,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流形成动态监督。

(五)引进专业化人才,实施人才战略

引进高素质金融行业复合型人才,在银行信贷业务中,发挥人才的R涤攀疲从多方面论证研究,通过审计、财务等多角度思考,对业务的开展进行综合性分析。建立一支具有多专业知识背景、综合分析能力强、风险意识敏感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队伍进行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对申请贷款企业进行准确分析和客观判断,同时在开展业务时,随时优化贷款方案,促进信贷业务的开展。

(六)在全社会建立起信用公示平台

利用大数据平台和互联网的发展,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档案,对个人和单位的信用形成监督和规范。对不履行义务或提供虚假信息骗取贷款的企业或个人在全社会范围内予以公告,对当时人予以警告,个别行为恶劣的,运用法律的途径来解决。

五、结论

我国处于经济战略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更加关注金融市场的安全性,减少金融行业的风险。尤其银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核心枢纽,是资本流动的载体,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贷款业务风险的防范,减少不良贷款,增加贷款的质量,有利于金融行业尤其银行业的有序发展。目前金融市场中的信用危机严重,对我国经济顺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充分,风险防范能力也不足,对金融危机应对能力有限。中国建设银行银行作为国有四大行之一,在当前新局势下,提高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只有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及时定量、定性分析,对风险作出合理预测和监督,保障经济的合理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余迪. 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 金融经济,2012,18:58-60.

[2]鞠惠文. 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 浙江金融,2011,07:40-42.

第6篇: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 直接影响较小

因我国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商业银行业务大部分集中在国内市场,盈利来源主要是存贷利差,国际化程度低及单一的收入结构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因祸得福”。比如工行持有雷曼兄弟债券金额为1.52亿美元,仅占工行总资产的万分之一,直接损失对其不构成实质性影响。

2. 间接影响较大

危机爆发后,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状态,甚至破产,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货款回笼不及时,呆帐、坏帐多,贷款无法按时偿还或无力偿还,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等等。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同时,股市低迷,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下降;房地产行业低迷,住房按揭、抵押贷款急骤下降等等,这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影响很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逐渐加大,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管理迫在眉睫

1. 加强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建设和健全信贷责任追究制度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控制是整个信贷风险控制的物质保障,构建贯穿于信贷业务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监督的控制体系:①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授权不清、分级混乱的情况,健全对贷款调查、审核、审批人员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信贷业务运营机制。②进一步完善贷审分离制度,彻底改变贷前调查、贷后检查和贷款的发放、回收由一个客户经理负责的现状,真正实现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③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稽核部门都属于内部科室,归该行领导,这样很难披露本行的信贷风险,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各商业银行的审计、稽核部门应由各地的银监部门领导管理,包括人事任免、工资待遇、工作范围等,商业银行无权干涉,使其能公平、公正、独立开展各项业务。

2. 加强信贷风险的组织结构控制,其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①立足国内市场,对国外市场持谨慎态度。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国内市场庞大,特别是新能源、高科技产业值得关注。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谨慎介入,待时机成熟时再拓展国外业务。

②坚持信用等级评审条件,严格执行贷款准入门槛,对客户提供的资料应认真审核(包含抵押物、质押物、担保方的情况),到实地查看、核对,把实际运营情况和报表资料对比,是否存在虚假成分。确保第一、第二还款来源真实可靠。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应坚决杜绝。

③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奖罚分明、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信贷组织结构,杜绝长官意志、滥用职权、会计造假等现象,严格按审批权限审批。

3. 加强信贷风险的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本是任何企业经营成功的基本常识,商业银行要更加重视。COSO报告、巴塞尔委员会都强调人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有:

①信贷人员的责任控制制度的完善,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制度。

②信贷人员操作风险的制度控制、审查。

③信贷人员的从业资格管理,严禁从业人员无证上岗。

④信贷人员的奖罚、激励制度。

4. 实行清产核资,全面清理损失,同时防范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应把直接损失进行帐务处理,对或有负债、潜在亏损应按企业会计准则核算,提足贷款拔备金,使报表数与实际资产相符。从表面看,我国住房按揭贷款质量很有保障,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没有较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尽管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已启用,但还处于起步阶段,且个人住房贷款大部分在个人征信系统启用前发放的;其次,我国房地产价格最近几年涨幅大,存在泡沫,目前大、中城市房价虚高,交易量少,有价无市。房价回调后,商业银行的部分客户无法或不及时还月供,这就提高了不良贷款的比率,也影响信贷资金安全。

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的动荡不安、萎缩,对商业银行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改革的机遇、发展的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勇于改革、创新,敢于突破、发展,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7篇: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2009年以来,在我国政府采取4万亿元财政投资和10万亿元信贷投放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经济步入了回升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但是,经济发展中投融资过热的问题日益严重,对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带来了不利影响,使得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急需关注[1]。

一、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主要风险点分析

1.项目合规及经营风险。一是资本金来源及构成风险。政府融资平台资本金通常是财政注入或存量公共资产拼凑注入,部分资产存在高估现象,同时自有资金普遍不足,部分项目甚至挪用他行贷款充当资本金。二是项目经营风险,个别项目为了获得建设审批或申请到银行授信,在未来经营收入预测、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可能存在过于乐观情况,项目未来经营管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贷款保障风险。一是地方政府偿债能力风险。平台贷款以政府信用作为融资的基础,由政府财政承担还债的责任,政府入不敷出极有可能产生还贷风险。二是地方政府的担保风险。融资平台的授信担保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在担保程序以及法律文件等方面存在漏洞,各类政府的文件、地方财政部门出具的承诺函等不规范的文件也都成了融资担保,这种做法在法律上却是存在一定的瑕疵[2]。

3.贷款挪用风险。部分政府背景项目贷款以政府融资平台名义借入后,实际由地方财政或项目建设主管单位调配使用,存在借款主体、资金使用主体与项目实施主体相分离的情况。

4.政府换届和政策风险。贷款期限长是融资平台贷款的最大特点,而期限越长,不可控因素越多,在贷款期限内无论是国家的还是地方的政策变动,均可能增加融资贷款的风险,因此平台贷款的行政性、政策性风险显而易见。[3]

二、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管理难点分析

1.贷款用途监控存在较大难度。政府融资平台在贷款使用中多采用财政集中支付方式,在资金回笼中采用融资平台回流的资金先划转至政府财政专户,然后再分流机制,导致对贷款资金用途监控难度大。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项目资金用途证明材料难以取得,对资金用途的真实性把握较为困难。

2.部分项目授信批复条件较难落实。在贷后管理中,银行一些控制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管理手段难以真正落实,表现为授信批复前提条件和约束条件的落实情况不佳。如部分项目资本金到位不及时,部分项目审批手续滞后于工程建设,导致部分合规性材料严重滞后,同时对项目工程建设进度的监控较为困难。

3.对政府负债能力评估跟踪存在困难。银行对政府负债数额、还本付息额、土地出让收入等详细的财政数据难以获得或采集不准确、不及时,对政府负债能力及偿债安排的跟踪较为困难。这种情况对合理设置触发标准对政府负债能力进行准确、详细评估带来了困难。

4.信贷管理资源和手段较为缺乏。由于政府融资平台的特殊性,导致其在业务审批、放款审核、贷后监控等环节需要建立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管理模式。而由于在外部信息渠道、人力投入、技术手段、管理经验等方面难以与业务发展同步到位,导致各行对该类贷款风险的把握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

三、商业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适应贷款风险特点的管理体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严格的融资平台贷款审查标准,按照现有的法律准则对各种贷款方式予以深层次的剖析,有效规避贷款风险;应要求融资平台公司将资金回笼账户为贷款设立质押担保,以确保已贷资金有优先受偿权;逐步建立一套完备的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分析和预测,并监测和预防债务风险发生。

(二)坚持管理差异化管理原则

对于偿还贷款能力较强的,具有稳定的第一还款来源,发展趋势良好,抵押品完备并且手续齐全的项目,银行可继续提供贷款支持。对于缺乏第一还款来源、财政状况较为一般的项目,应经过必要的规范和清理,积极落实第二还款来源,降低其还贷风险。对于财政状况较差、项目前景黯淡、违规使用贷款资金的建设项目,则应当尽量不提供贷款,落实债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贷款回收。[4]

(三)提高专业化贷后管理水平

政府融资平台授信发展特点及其固有风险决定了在业务发展中,应切实加强对其贷后风险管控能力,识别、管控和经营风险。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应建立专业化、个性化的贷后管控措施,从项目本身自偿性、政府财政实力、银行内部风险管控能力等方面加强分析和监控,本着简练、关键的原则设计相关触发指标,抓住符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特殊性的关键指标,提高监控能力。

(四)实现退出科学化要求

目前,各地方政府正在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规范、整合,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引导并协助政府共同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共同促进政府融资平台授信健康发展。同时,对较差的授信项目应通过贷款收回、贷款置换、追加担保、信托理财、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主动退出,及时调整授信结构。在授信退出过程中,要在确定退出项目时坚持谨慎原则,防止退出过于简单化给银行业务发展及贷款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幼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金融风险的防范[J].现代金融,2010(10).

[2]李冠青.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与管控[J].经济导刊,2010(08).

[3]王家存,王玉瑛.透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现状及风险[J].中国集体经济,2012(12).

第8篇: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也在不断发展,贷款额的增长更为迅速,它有力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所谓的信贷风险,指的就是接受信贷者不能够如期偿付贷款的可能性。它会导致农村信用社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安全,甚至会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健运营。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有效化解、防范信贷风险,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就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就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由农户、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入股而成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1]。农村信用社担负的是向农民、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因此它对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是信用社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它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一直是农村信用社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正因为如此,农村信用社一直非常重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并围绕该工作制定了各种管理办法、制度。虽然信贷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新的信贷风险却在不断发生,已经影响到到有些地方农村信用社的正常运营。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贷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上述可知,目前我国有关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规章制度还是很多的,但随着新的信贷风险的不断出现,旧的信贷管理机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制度逐渐表现出不全面、不系统,不能有效地为信贷管理工作服务。

首先,是贷前调查制度不严,很多信用社会直接忽略贷前的调查工作。这样的调查结构,就只能片面地以抵押物来作为第二还款源,由于调查不够对于贷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也不够完善;其次,是贷款时的审查与审批制度不够严密,在基层农村信用社,贷款审批权都集中在县级联社,但由于审批人员没有经过亲自了解,对于贷款人的信息了解甚少,只能通过上交的材料来判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决策失误。最后,忽略了贷后管理工作,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的主要特点是金额小、笔数多,很多贷款在发放之后没有进行有效地管理,对借款人的情况不甚了解,这就容易造成贷款风险。

2.信贷风险高

信贷风险一般就是指信贷资产在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它包含信用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合规性风险、操作风险、价格风险等。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信贷业务的种类比较多,但是整体上都呈现出一种重业务、发展而轻管理与风险的现象,信贷额在不断增长,但不良信贷也在增加。另外一方面,农村信贷的对象主要是农户,其资金的用于一般是农业生产或者扩大再生产,而农业生产存在很大的自然风险,比如发生自然灾害,这时候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运营,也就使农村信用社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

3.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与国有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农村信用社在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上,只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相关道德价值观与风险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并且我们还能看到,有部分信贷人员为了谋取私利,利用手上的职权与一些企业合伙经营,或者给他们放宽贷款限制条件从中分红,这就是因道德问题产生的信贷风险。也有部分农村信用社为了单纯地追求眼前利益,对贷款的审查并不严,估高抵押品的价值,这直接导致了抵押不实,使贷款潜藏很大的风险。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制定一套适合新形势下能够规范与指导信贷工作,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笔者认为,该制度的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制定相关的信贷管理的基本制度,也就是确定信贷工作的一个基本制度框架,为信贷业务或者信贷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要规范信贷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该流程应该对信贷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都作出具体规定,促使信贷业务规范化。最后,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并落实相关的责任制度,要做到每一笔信贷业务都有负责人,从贷前调查到审批发放到贷后的资产跟踪,都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并与其绩效考核相联系,这样才能提高信贷人员的责任意识,主动去把握好每个环节,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2.提高风险意识,完善贷前预测机制

要切实提高信用社信贷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能图短期利润而为信贷风险埋下隐患。有了过硬的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开展信贷工作。在贷款之前,一定要对借款人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对其还款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估,并为客户建立经济技术档案,这样有助于为信贷人员选择合理的贷款对象提供依据。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贷款人的档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贷款人出现了不良贷款,要及时更新贷款人的信用等级,以便信贷人员对该客户的情况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下次贷款不会出现信贷风险。

3.加强贷后管理

首先,要对贷出资产进行检查和跟踪,每年都要派出专门的检查人员与每笔贷款的负责人进行贷款的检查,比如农户的小额贷款一年要检查到一到两次,个体工商户贷款每年要检查两到三次,而企业类的贷款一年平均要检查三次以上。并根据检查结果,做好记录,为正确评估风险等级提供依据。

其次,要加强对那些不良贷款的处置。一旦发现有不良贷款,应及时反映给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信贷管理部门首先要对不良贷款的形成进行调查分析,落实相关责任人,并进行资产清收。若清收不力,要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信用社的资产。对于责任人,则要进行相应的责任赔偿、经济处罚与行政处理,逐步化解不良贷款的影响,以提高信贷业务的质量。

4.加强信贷管理队伍的建设

信贷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要加强信贷管理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在员工的培训上,不止要加强员工的业务水平的提高,还要对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培训。这样才能防止上述提到的,信贷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现象出现。客户经理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对于客户经理的要求也要更高。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客户经理的任职资格、工作职责的考核,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客户经理管理不善或者带头弄虚作假的行为,一定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使客户经理与信贷人员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机制。

四、结语

第9篇: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1.传统信贷风险的测度方法及局限性

传统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分为三类:专家方法、评级方法、信用评分方法。

专家方法是一种最古老的风险分析方法,其基本特征是:银行信贷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那些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官所掌握,并由他们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最常见的是信贷的5C方法,主要集中分析借款人的品格(character),资本(capital),偿付能力(capacity)、抵押品(collateral)、商业周期(cycle condition)这五项因素。专家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要考虑的关键要素权重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运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专家用在5C上的权重有可能以借款人的不同而变化,专家难以确定共同要遵循的标准,造成品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评级方法是指对每笔贷款进行评级,以此来评估贷款损失准备的充分性。最早的贷款评级方法之一是美国货币监理署开发的,将现有的贷款组合归入5类,同时列明每一级别所需要的准备金。目前,国外很多银行都开发了贷款的内部评级方法,分为1-9或1-10个级别。商业银行应对业务作出全面综合的评价,才能正确评估信贷风险的大小。

2.国外信贷风险度量新方法以及在我国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难点

近年来国外在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的技巧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有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

2.1目前广泛应用的国外信贷风险度量新方法主要有:

(1)KMV公司在1993年开发的Credit Monitor Model(违约预测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默顿(Merton)将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有风险的贷款和债券的估值中的工作。

(2)J.P.摩根公司和一些合作机构于1997年推出的CreditMetrics方法(信用度量术)。

(3)麦肯锡公司在1998年开发的Credit ProtfolioView(信贷组合审查系统)。

(4)CSFP(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开发的CreditRisk+(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应用了保险业中的精算方法来得出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

2.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难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注重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但在具体度量和管理时使用的方法还很陈旧,基本局限于定性分析等一些传统的方法。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大多处于第一阶段—非系统化管理,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于如何度量信贷风险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银行业发展提出的要求。而通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可以使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达到第二阶段—系统化风险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的管理系统进行改进与完善,可以逐步趋向于第三阶段—战略组合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和采用西方国家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可操作性不大,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信用等级及其变化的资料数据库还未建立,缺少企业信用等级及其变化的数据资料,给信贷风险的度量增加了难度。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通过建立一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旨在预防、回避、分散、转移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从而减少损失,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1)从商业银行信贷操作流程的角度,构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有三个构成要素,分别为信贷风险识别系统、信贷风险量化系统以及信贷风险控制系统,它覆盖了整个信贷操作过程,包括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这三个构成要素置于一个大系统中进行系统分析。

信贷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是指对经济主体面临的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认识、鉴别、分析,在这个阶段,要做到正确判断风险类型,准确寻找风险根源。信贷风险度量是在识别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科学地量化风险,包括衡量各种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损失发生的范围和程度。风险度量是风险识别的延续。信贷风险控制是在识别和度量信贷风险之后,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暴露、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通过对信贷风险评价分析,才能科学测度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其提出控制的措施。这三个构成要素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联合起来构成一个信贷风险管理的整体,从而达到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目的。

(2)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关键在于科学测度信贷风险。风险度量是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对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度量关系到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成败。

由于违约风险是我国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信贷风险,因此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将侧重于对违约风险进行度量,通过建立银行内部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对预期违约概率、赔付率和贷款损失等变量进行估计,进而计算银行个体贷款和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其中,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等于组合内个体贷款预期损失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个体贷款占整个组合资产的比重;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则是个体贷款的非预期损失、个体贷款占贷款组合资产的权重以及贷款损失相关系数等变量的函数。预期损失决定着银行的准备金和保证金水平,而非预期损失决定着银行风险资本的水平,从而达到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量化组合度量的目的。

现阶段商业银行可以在传统的贷款风险度的计算基础上构建一个信贷风险度的函数式,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衡量信贷风险的大小。信贷风险度为:f(X1,X2,X3,X4,X5……)其中,X为影响信贷风险大小的各个因素,包括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比等。信贷风险度量采用了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企业信用的因素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企业信用的综合评价值。信贷风险度指标可以用于银行对个体贷款的分析与决策,根据信贷风险的度量结果制定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如授信的对象、额度和期限等,从而保证每笔贷款的合理性,这是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要环节之一。同时,还应考虑银行贷款组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对个体分析与组合分析风险收益的比较,尽可能减少各贷款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分散和降低贷款组合的总风险,实现对贷款组合信贷风险的动态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并为银行的资本配置提供参考,帮助银行决定满足巴塞尔协议风险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经济资本数量,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平,等.中国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钟俊,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管理[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