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范文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

第1篇: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范文

(一)成本会计课程内容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会计工作实践上来讲,都是一个重要环节。成本会计的内容可以从两种角度界定,一种是以成本核算为核心,主要包括成本报表编制、成本计划和成本分析等。另一种是成本会计在此基础上还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内容。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以及其它成本管理的内容。同样以成本核算为主。本文以第一种角度来分析。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决定了它的特点:计算多、方法多、公式多、表格多,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腻烦心理。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的核心,其运用的方法多且灵活,不同的费用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又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比如辅助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代数分配法、顺序分配法5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在成本会计中,每一种费用的计算与分配、成本核算方法的使用都要有一个载体,就是表格。因为计算方法众多,所以表格的编制方法与格式又有很多种,可以很灵活。各种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需要编制费用分配表,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需要理解成本计算单,也是表格。要理解这些表格以及其中的方法运用、数字的来源,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是在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时,学习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比较多,计算简单,编制分录是主要内容。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是以表格的形式主要讲计算,表格众多,表格之间也有联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数据之间的来龙去脉。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在学习中获得收获和成就感,应该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和对课程的认识等方面,改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直至热爱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成本会计教学中的难点

(一)教学内容局限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一般是以传统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为主。其主要内容是在学习成本费用分配方法的基础上,对整个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再做进一步介绍。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各种费用分配方法在整个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计算,仅仅是单一的费用计算方法学习,无法从产品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看到一个完整的案例,要使学生掌握产品成本形成和计算的完整过程,把课程核心的成本核算各部分内容衔接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成本会计核心内容是成本核算,目前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常见的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但是学生的听能消化吸收的能有多少,每一堂课是很难衡量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教师讲的基本是理论知识,缺乏趣味性,且欠缺实践环节,缺乏实用性。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也很难直接把握实际操作方法。会计的实务操作性很强,成本会计也不例外。但是对于课堂讲授的各种计算方法等,要求学生真正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会计资料对于一个单位来讲,有一定的保密性,是不变随意外传的。这也造成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而这种数据的前后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由于表格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不可能将所有表格都绘制在黑板上,只能单一地从书本上针对表格解释数据的来源与计算,学生听起来易产生疲劳感,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大学生作为一个青年群体,朝气蓬勃,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有着更多的未来个人发展的空间。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会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的冲击等等。成本会计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应用性强,其内容主要介绍成本核算的方法。学习过程计算较多,这些计算多以表格的而形式呈现出来,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且不易掌握。学生理解有难度。这样一门课程如果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为补充,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提出的改革思路

(一)整合教学内容,易于学生学习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从学生易于把握的角度,规划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不连贯,加之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急于求成,缺乏耐性,很多学生认为成本会计课程计算较多,不容易掌握。整合教学内容,应该从整体出发,合理构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在介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一个完整的例题、案例进行成本会计整体说明。既可以帮助学生从成本核算上掌握计算过程,又利于同时理解账务处理。同时,结合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也为了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如管理会计)重复,在保留成本会计传统体系中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简化过多涉及其他管理领域的内容。适当介绍成本控制战略等成本管理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使成本会计的体系内容更具前瞻性。

(二)加强实践教学,利于学生学习

大学生重视所学内容的有用性,因为将来要就业、要深造,体现自我价值。如果课程有用,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消极心理。成本会计教学要“有用”,教学内容应与会计岗位工作和学生的今后就业需求密切相关,这样才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为一体,不脱离社会需求。为此,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使学生体会到成本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运用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开设实训课,学生完成实训任务,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体验工作任务完成的成就感。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分组分批深入生产一线,到企业中去,了解真实的生产情况。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便于理解不同企业类型适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做好成本计算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和有用价值。

(三)扩充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往往以学习财务会计的思维习惯来对待,对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缺乏理解,因而感觉学习困难,很少感到学习成本会计很有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成本会计教学的重要一环。如何培养学习成本会计的兴趣呢?可以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比如

1.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出发,将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项项目的结构形式均是围绕该技能形成所组成的,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学习任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教师在旁进行指导。有利于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示教学法,使用多媒体,图示直观明了,配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说明,费用的计算、结转过程形象生动,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应用,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结合。学生已不再是课堂和教师的简单的受众,而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人,可以从网络、视频中自主学习,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和控制学习,而不再是简单的课堂上教师指令的回应者。教师的角色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实现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在作业问题上,也可以将集中的问题汇集起来,专门、及时的给予指导。同时,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指挥学生。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理解课程的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4.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课下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知识。课上向教师提出问题,而不再是由教师先向学生发问。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在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时,使用的考试方式即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更加扎实、印象深刻。

四、小结

第2篇: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调适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其跨出校门融入社会的标志,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在就业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处于较低水平,属于心理疾病高发群体。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负、自卑两极心理

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能力的不完善和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反馈 ,导致自我评价不准确。就业取向脱离现实。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

(三)沮丧失望心理

大学生容易出现沮丧、失望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毕业生面对就业时,不少毕业生对于能够接收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满意,认为环境差、待遇低,产生沮丧失望的情绪,导致就业不积极,甚至消极等待。

(四)嫉妒心理

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都存在很强的竞争意识,但同时由于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五)依赖心理

在面对就业问题上,不能主动争取就业机会,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心理突出。

(六) 功利心理重

急功近利,渴望高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就业时往往希望自己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现实地期望自己获得此类工作。

(七) 就业期望与失落心理

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

二、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大学生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是直接原因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方向普及,大规模的扩招,从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数量上导致了向供给过剩的方向发展。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

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层次较低,缺乏有针对性地专业心理健康辅导,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还处在很低的水平。

(三) 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是内在原因

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家庭和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期望值较高,导致大学生自我定位容易出现偏差,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四) 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是外在原因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停留在“产品推销”阶段,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还是比较薄弱,专业心理辅导能力不足,长期的就业指导能力不足,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力不足。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正视就业现状,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国家发改委官方网曾经消息说,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因此,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重大的抉择;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冷静和坦然的对待挫折,客观地分析失败原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

(四)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打算,不应单纯等待安排就业被动地寻求就业岗位,还要立志创业,主动走向社会,去开辟新领域、拓展新市场、创造新岗位。

通过以上综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新的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和实施,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困难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方成智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 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2、杨小琼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 广西大学硕士生论文 2007;

3、张尚兵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适策略的研究》河海大学硕士生论文 2007;

4、杨英法 康建林 领导决策失误的自我预防略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5,45-47;

第3篇: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障碍大学生文献资料有氧运动

心理障碍,是因心理因素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对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不能在最佳状态下做出正常的应答反应。简单的说,就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根据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大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生长发育都处于基本完善的阶段,但是心理素质还处于不成熟的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即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状态尚不稳定,心理表现比成年人更为敏感复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不单要考虑在学习过程取得优异成绩,还面临着就业的困扰,造成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过重,形成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寻找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非常必要。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及其成因

1.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达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99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已经达到25.39%,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已经达到30%,北京市16所大学1978年-1987年本科生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5%和64.4%《中国教育报)报道某省在对全省28所全日制高校3896名学生进行SQ.-90抽样调查中,结果表明:40.18%学生有强迫倾向,34.4%的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优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去年,该省因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是1996年的3倍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材的突出因素。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目前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很多,对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也有各种见解:有认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是由于中小学阶段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障碍、性心理的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温室效应”与择业竞争激烈的社会冲突;、对社会支持的满意程度、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所采取的防御形式、正性生活事件数目等;环境变迁的因素、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的困扰因素、重要的丧失与心理健康、冲突与选择、家庭环境与早期经历;我国经济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心理压力、缺乏应有的心理卫生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家庭的影响、高校心理保健教育环节薄弱;先天与后天身心素质和影响、自主要求与依附心理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煎熬、家庭期望值过高、重要关系的丧失、交往需要与交往困难的矛盾、性的困扰;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世界观、人生经历、恋爱与性、校园与周边环境。本人长期从事高校的教育工作,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了解以及与大学生的辅导员长期沟通,认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基本可以归纳为:遗传因素(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环境的变迁、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困扰、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薄弱、个人消费观念的偏差。其中,遗传和就业的困扰是形成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因为大量的扩招和教育体翻的改革,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极端严峻;而影响心理素质的神经类型遗传度高达以上。

二、大学生心理阵礴的表现及危容

1.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类,有把大学生心理障碍归纳为:神经症状、人格障碍、学习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适的障碍、情绪障碍、神经障碍、品德发展中的心理障碍;有孤僻型、自卑型、自大型、幻想型的;有情感障碍、人格障碍、智力障碍等,归纳起来,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有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以上心理障碍单独或合并表现为躯体症状,抑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注意力分散、痛苦、恐惧、失眠等心理疲劳及自杀和杀人的倾向等。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害性:(1)影响身体素质:由以上症状分析可以知道,各种心理障碍都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反应,有的甚至引发躯体症状,如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心动过速、头痛、腹泻等,焦虑症引起的血压不稳定等症状,它们严重阻碍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和健康发育;(2)影响技能的获得和知识健全人格的培养:我们知道,不同的心理障碍危害程度不同,但他们都引起大学生感知、记忆、注意功能失调,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的甚至因此而被迫辍学。另一方面,各种心理障碍都引起情绪反应和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如攻击型人格、畏缩型人格等;(3)影响群体正常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心理障碍患者一般具有敏感、优郁、易激怒等特点,所以有严重心理障碍患者的群体中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不利于和谐的集体生活。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改变的对策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可以从大脑传递给肌肉,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肌肉的收缩可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肌肉向大脑传递的信息就多,大脑的兴奋性就高,表现为人的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有愉快的心情,很难产生心理障碍。

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与学习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一般多数采用运动疗法:身体锻炼对心境的积极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个体抑郁、焦虑等情绪的治疗作用,能强化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概念,可能产生负效应;把"理障碍分成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疑虑症、强迫症和恐怖症,采取不同的运动疗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有认为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协调人际关系、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体育运动能促进人认知的发展、促进情感过程的发展、提高意志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有助矫正某些心理缺陷等等;有以症状量表(SQ,-90)为检验指标,采用针对性的运动处方,结果显示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以及痛苦水平的得分比练习前有显著性下降。说明运动处方能够有效改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虽然役有中小学紧张,但是,有严格的上下课制度,所以大学生役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因此,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找适合当代大学生改普心理障碍的方法,即是既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症状,同时又要满足大学生不影响正常的学习节律。因此,一种强度适宜,时间灵活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帮助。

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有氧运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能最的供给是在有氧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方式,有氧耐力素质的生化基础是有氧氧化能力。影响有氧氧化的因素很多,如糖、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及利用,与氧气有关的血红蛋白的数量,骨骼肌线粒体的数量和体积以及线粒体内酶的活性等。通过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改善机体内氧运输和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耐力素质。有氧氧化代谢供能是指在有氧条件下能源物质氧化与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供能过程。因此,有氧代谢的先决条件是氧气。在运动过程中,有大量的氧气参与能量的供给,对神经系统的大脑皮质是一种良性的刺激,从而对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均衡性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使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和这种能力达到的局限提高;细胞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平衡;神经过程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速度加快,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神经过程的三大特性发生良好的改变,意味着其心理行为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对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变,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科学的有氧运动锻炼可增进身体健康,增强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使血液变得富有、血管富有弹性、代谢水平提高,使心肌强壮,心脏的工作能力和储备能力提高,这些都有益于降低血压、血脂和控制血糖;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得肺活量增大,残气量减少,肺功能增强;提高消化系统功能;改替神经系统功能,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坚持锻炼使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控制体重与改替体形,有氧运动锻炼能减少多余的脂肪,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关节柔韧,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

有人对32名男大学生以50%两种运动强度分别进行的慢跑和踏级的侧试,并在运动前以及运动结束后进行曰夔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锻炼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随练习强度和方式的不同波动,但30n有氧运动后产生的即时效果是积极情绪和疲劳感觉增加,消极情绪降低到基线,运动结束30”和60min后,积极情绪增加,心理疲劳感觉降低;经过检验,两种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经30有氧运动后产生了相同的情绪效应,积极情绪呈上升趋势,消极情绪呈下降趋势,并且这一心理效果至少保持到运动结束后60。有氧运动对心理疲劳的影响随时间而下降,但下降只有在运动后60。才有显著意义。

有氧运动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程度,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手段。对经症状自评量表(,l一90)侧试选出5名患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以“(220一年龄t10)x60%即%”为适宜的靶心率范围,采用有氧运动一一健身12.n跑的方法练习10周。实验结果表明,抑郁因子实验后比实验前的值明显下降(P<0.05)。实验还显示:实验后的强迫症状因子得分要比实验前有显著性降低(P<0.01),表明通过有氧运动练习后,使强迫症状减轻或消失。而有很多的研究是针对大学生身体形态的缺陷,采用针对性的有氧运动锻炼,对改善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消除心理障碍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第4篇: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诗歌疗法 研究现状 核心概念的界定 理论依据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02

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是一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给他们巨大冲击。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包容并存。但他们处于思想容易裂变、情绪不稳定的时期。在校大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价值体系,用自己的眼光打量世界与自我。用不太成熟的标准评价社会与自我,努力寻求个体的社会定位。另一方面,学业、就业等压力又容易引起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心理问题。据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敌对、偏执因子水平上男生高于女生(P0.05),其他因子水平男女无显著差异(P0.05);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六个因子水平上,大学生的得分结果高于全国青年常模(P0.05)。[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不同年级和性别中,部分心理问题较突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正确引导使其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自卑、惰性、厌学等等。[2]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值得关注。但是,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研究的兴起,研究者意识到心理学不仅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应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格培养问题,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故此,作者提出“应用诗歌心理疗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格的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将旨在通过诗歌心理疗法来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人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体验积极情绪、建构积极人生。

1 研究现状

目前同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人格的研究、诗歌心理疗法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治愈心理疾病。心理研究的重点在于抑郁、焦虑、恐惧等人类缺陷,属于“消极心理学”。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创立的“积极心理学”鼓励心理学工作者对人类的优秀品质进行研究,促进健康人提高幸福指数,从而增强人的心理免疫力,Seligman和Sikszentmihalyi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主题: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系统[3]。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是让个体多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让其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得到快乐的主观体验。积极的社会系统包括民主政治大环境和温馨团结的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积极的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他俩在整合人类各种优点的基础上,把积极人格分为美德和积极品格两大类:第一,智慧和知识(能够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认知品质)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思维、好学、洞察力;第二,勇气(面对内部、外部两种不同立场誓达目标的意志的情绪品质)正直、勇敢、毅力、热情;第三,仁慈(有关“照料他人与他人成为朋友的人”的人际交往品质)善良、爱、社会智力义(构成健康的社会生活基础的文明品质);第四,正义(构成健康的社会生活基础的文明品质)公正、领导力、合作、原谅;第五,节制(谨慎处事的品质)谦逊、谨慎、自我调节;第六,卓越(个体与整个人类相联系的品质)对美和卓越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信仰。[3]

国内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研究主要有两类论文:介绍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人格、总结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应用情况。第一类的论文有:高强的《积极心理学渊源初探》介绍了积极心理学与继承了古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积极人性论思想,在研究对象和心理治疗等方面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的渊源。[4]吴晶的《积极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论证了积极心理学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包容并蓄。[5]孟维杰的《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6]、张秋颖的《积极心理学下性格品质研究概述》、[7]陈虹的《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8]三篇论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的研究。第二类论文介绍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应用,这类论文有:王倩的《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9]施利承的《海员积极心理养成的思考》、[10]刘孝群的《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舵手》[11]刘桂芬的《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12]翟媛媛的《积极心理学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3]方双虎的《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4]等一系列论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品格的培养。此类论文主要论证的是积极心理学应用的作用,对应用理论进行实践的具体方法则没有提及。

现代意义上的诗歌疗法(Poetry Therapy),是阅读疗法与写作疗法的一种,即在治疗师的选择下,针对不同的治疗目的向患者推荐一些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诗与歌(通俗歌曲),让个体或团体阅读、诵读,或直接让病人参与写诗,帮助治疗师发现问题。并通过宣泄、领悟、净化、升华等作用,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是一种提高心身健康质量的心理治疗方法。 理论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与方法两方面:诗歌疗法的具体应用:段扬的《诗歌疗法》简介了西方诗歌疗法的应用。[15]陈敏的《诗歌疗法》介绍了古代中国应用诗歌疗法的情况。[16]王万昌的《诗歌疗法:按摩学生的心灵》介绍诗歌疗法应用的案例。[17]但是这类论文数量少,并且显示我国对诗歌疗法应用还很少,研究不够深入。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有两个核心概念需要界定:诗歌心理疗法、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格。本课题的诗歌疗法中的诗歌包括了诗与歌,具体做法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与个体、团体咨询中,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具有不同疗效的诗歌与歌曲,让学生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对作品内容做出反应。可以是对整首诗歌作出评价,也可以对其中一句话做出评价,咨询师可以提出诸如“这首诗对于你有何意义?”、“是否哪句诗让你特别感动或唤起了自我的觉醒?”最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或歌。从这些诗与歌中,治疗师可以发现许多学生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问题以及促进患者的自我理解。学生也可以通过写诗宣泄压抑情绪,从而提高心理健康质量,建立积极人格。根据人格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的理论,尽管人格是源自个体身上稳定的行为方式与内部过程。但是后天的学习可以对人的消极人格进行纠正,对积极人格进行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自卑、自控力差、厌学、惰性。所以他们需要建立的积极人格是:自信、好学、勤奋、自控力强。

3 课题理论依据与内容

在本课题中的诗歌包括:诗与歌。诗,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把情绪具体化,是人类强烈情绪的投射,诗人则是人类情感的代言人,人们在诗歌作品里与诗人共鸣。歌,特别是优美流行歌曲,歌词就是优美的诗。流传广,易于理解。而大学生处在生命的青春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属于“诗歌”的年纪。同时作为受高等教育者,具有接受诗歌传播知识基础。所以利用诗歌心理疗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格是可行的。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心理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的应用、利用诗歌疗法进行大学生个体、团体心理咨询、编写诗歌心理治疗手册。具体内容与方法是:第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设立不同的积极品格主题,如自信、梦想、坚持等。要求学生参与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诗歌,在进行心理课程讲授中插入老师推荐诗歌或学生收集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诗歌作品的解读,找出自我心理问题,发现解决方法。同时感受人性美德,在接受美学教育的同时培养积极品格。第二,本课题将采用“诗歌个体心理咨询”方法,针对求助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对求助者进行有特定治疗目标与要求的诗歌写作、解读的培训,让求助者通过诵读、写作诗歌,宣泄压抑的心理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升华学生精神境界,塑造学生的积极品格。

综合上述,中国目前对积极心理疗法的具体应用方法研究不够,应用诗歌疗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品格的研究更是缺乏。本课题将结合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实验、调查、文献检索、实地观察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故此“应用诗歌心理疗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格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王玉萍.健康研究[J].2011,(4).

[2]熊建圩,姚才来,任春亮.高职生心理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09,(3).

[3](美)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139-163.

[4]高强.积极心理学渊源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3).

[5]吴晶.积极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12).

[6]孟维杰.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2010,(11).

[7]张秋颖.积极心理学下性格品质研究概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8]陈虹.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5).

[9]王倩,李辉.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10]施利承.海员积极心理养成的思考[J].交通医学,2010,(6).

[11]刘孝群.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舵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12]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

[13]翟媛媛.积极心理学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14]方双虎.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15]段扬.诗歌疗法[J].心理世界,2002,(10).

[16]陈敏.诗歌疗法[J].科普天地,2009,(9).

第5篇: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自信心;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CNKI对发表于各类体育专业期刊上体育锻炼自信心方面的文章进行查阅和检索,了解目前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领域的科研方法及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对文章进行统计,为研究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通过CNKI检索体育锻炼论文学术期刊共33830篇,博士论文180篇,硕士论文4072篇。搜索体育锻炼自信心相关论文学术期刊共197篇,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90篇,自信心方面研究数量明显偏少,受关注度相对较小,因此在此方面的研究应多加强。

2.2 论文研究内容的分析

研究内容主要是对体育锻炼的产生、发展、属性、分类的研究以及体育锻炼各项目之间的比较研究、体育锻炼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作用与价值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体育的健身价值、心理健康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竞技价值、精神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方面、教学方面和其他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2.2.1 心理学方面

殷惠娟在《浅析体育舞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指出,女大学生对自我身体方面的关注达到最高点。相关报道显示,54%的学生对她们的身体(体重、体型、姿态)不满意。当个体对身体条件不满意时,会降低整体自尊,失去自信,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而体育舞蹈属于有氧代谢运动,其能量指标属于中等。通过体育舞蹈运动,能够提高人的专项素质,如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及协调性等,而且对塑造形体有很大的作用,这些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①由以上研究可知,通过体育舞蹈运动可以起到塑造形体的作用,并且优美的舞姿给参与者带来良好的自我感觉效果,使她们对自身条件的各个方面产生全新的认识,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高。高铭鸿在《体育舞蹈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指出体育舞蹈运动可以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缓解女大学生的精神压力,疏通女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舞蹈是由男女互相配合来完成的一项运动,通过沟通,能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体育舞蹈在优美的旋律中消除疲劳,改善大脑皮层状态,使兴奋与抑制达到新的平衡,是身心获得充分地积极性休息。②由上研究可知,体育舞蹈可以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为今后在社会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方面得到锻炼锻炼和提高。

2.2.2 体育教学方面

汤跃在《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自觉状况评价结果得出体育舞蹈教学后大学生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的提高,其表现在控制情绪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信心、动作记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等提高率均大于保持率。③由上研究可知,通过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提高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和调控,使学生在学会舞蹈动作的同时,消除不良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常冬冬在《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中指出要给学生多提供展示的机会,经常鼓励和赞扬学生在同学面前进行示范和发言的表现,提高其自信心,同时带动其他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胆的展示自己,在学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克服在公共场合的紧张情绪,提高自己的自信心。④由上研究可知,体育锻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实施,采用角色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或是演示正确、优美、规范的技术动作给大家看。通过此类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谭嘉辉在《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对待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失败。学生之间具有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体育运动中常会遇到挫折,或是动作无法完成,或是输掉比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⑤由上研究可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分层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达到标准,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性高度冲击的自信心,能够促使学生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

2.2.3 其他方面的研究

宋丽霞在《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影响的研究》中指出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存在积极影响,尤其在外表自信和体育运动自信心上影响更为明显。体育锻炼具有的自我突破性、群众性、协同性、公开性和交往性等特点,对女学生的身心影响是学校其它教育活动所不具有的。⑥由上研究可知,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特有的优势,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她们的情操,提升她们自信水平。周智娟在《浅析健美操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中指出通过在健美操的领操带操过程中可以使大学生的信心逐步提高。带操是健美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是一个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挑战机会。带操时能够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而对自己的动作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自己能力提高的同时自信心也随之提高。⑦由上研究可知,健美操要求练习者应有积极的表现欲望和青春活力,这就要求带操者要拥有准确娴熟的动作并充满自信心,为了到达要求带操者不得不对动作进行练习,而自信心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

3.结论与建议

在论文数量方面,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信心影响方面的文章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教学、基础理论、训练)来说相对较少,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是薄弱环节,应进一步加强。从研究内容来讲,研究者们对体育锻炼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高校、中学、女性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对于幼儿自信心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虽然比较重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但得出的结论都较为普遍。在锻炼方法、参加项目、锻炼时间、负影响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失,这些应该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建议高校根据学生个体情况,针对学生自身素质和兴趣进行项目选修,多开展一些拓展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及比赛,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找到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

参考文献

[1] 殷惠娟.浅析体育舞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蚌埠学院学报,2012,4(8):33-36.

[2] 高铭鸿.体育舞蹈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690(7):206.

[3] 汤跃.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005,32(9):94-95.

[4] 常冬冬.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3(8):204-206.

[5] 谭嘉辉.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8,(2):115.

[6] 宋丽霞.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自信心影响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0,2(11):188-189.

[7] 周智娟.浅析健美操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2,2(4):1-3.

注解

① 殷惠娟.浅析体育舞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蚌埠学院学报,2012,4(8):33-36.

② 高铭鸿.体育舞蹈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690(7):206.

③ 汤跃.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005,32(9):94-95.

④ 常冬冬.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3(8):204-206.

⑤ 谭嘉辉.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8,(2):115.

第6篇: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第7篇: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基础”课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虐待动物等新闻却不绝于耳,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除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社会因素等原因外,还与一些高校长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在现阶段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高度工具理性化弱化了生命教育。著名教育学家杨书子院士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后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德育论文,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生命教育在这种理性化的教育中越来越边缘化。

第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学生的功利取向越来越明显。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文化多元化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引起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价值观念的重大改变,可能出现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追名逐利,存在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倾向。对他人的生命以及生存状态表现出淡漠。这种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其理性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第三、目前高校生命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的倾向制约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开设了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正确开展生命教育,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结合“基础”课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基础”课是“05方案”中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在其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应有之义。结合对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群体生命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关怀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生命能力教育。

第一、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认知关怀教育。

认知关怀教育主要是增强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识、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爱护。包括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等。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情怀,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关心整个自然界所有的生命。

第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就是通过对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生命认知,明确“生”的可贵和“死”的不可避免,着力解决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生命存在的价值”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大学生自杀以及违法犯罪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人的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追求。生命的无限性在于在有限的时长中发掘自身最大的潜能德育论文,这也就是生命发展教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激发其自身潜能.从而提高对自身的价值肯定,充分展示个性,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要让学生懂得拓展生命的宽度,突破自我,追求人生的境界。

第四、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生命能力教育。

生命能力是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了生命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生命能力教育目的让其领略到“活着真好”,争取“活出点意义来”。如抗挫折能力,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只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必要过程。需要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去乐观面对,应增强自身的挫折容忍程度以及心理调适能力。正确地面对挫折并承受挫折之痛,会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的亮色,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生命教育题材

课题组老师结合多年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了适合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题材,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设计。众所周知“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基础课中开展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学时最终的落脚点为人生观问题,从人生观问题扩展开来可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生命教育。(如图所示)

1、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生命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它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所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极其重要。世界观教育属于哲学的范畴,但对于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哲学”课程,所以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以及万物运动的无止境性等等,动员学生爱护我们的地球,珍惜身边所有的生命现象,增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情感。落实在“基础”课的教学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祖国的灿烂文化和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爱扩展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及人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同时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可以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德育论文,如探访养老院、孤儿院、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等,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以感恩之心来善待生命。

2、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观善待生命

诗人但丁曾说过:“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说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基础”课的教学不能只是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的讲授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才是关键。教学中可以选取“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展开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习惯,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典型视频,并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以选取近期网络上出现的颇具争议的“变态女大学毕业生屠杀小兔子”的视频,女大学生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必会激起学生的愤慨和心灵的触动。

3、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构筑和谐社会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与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背离。“基础”课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仅是对法的一般原理和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解说。但教师不应囿于此限,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法律素养。教学中不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揭示法律规范中所蕴涵的权利基础,消除法律规范是关于义务或以义务为本位的规范的误解,避免权利和义务的错位,树立权利观念。要尽可能把行为模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运用法律知识和理论剖析“为什么”,使大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深刻理解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法定的、应有的权利义务德育论文,并由此正确地把握它们在法律上的关系,使“感觉”深化为“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引导学生用崇高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这里所讲的崇高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一个树立崇高人生观的人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相当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追名逐利,变得失去了理性,疏远了纯真的情感,灵魂变得愈发孤独。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基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向学生澄清那些庸俗人生价值观的种种危害,动员他们树立崇高科学的人生观;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他尽心尽力去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最终达到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清,刘红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提高[M], 上海高教研究,1998,(专辑):101 ―103.

[3]刘济,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 江西教育科研,2002,(12):33.

[4]张国民,廉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5]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6]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

第8篇: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范文

摘要:本论文是了解大学生群体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方法和路径,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35-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趋向于多元化倾向。与此同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1]当代大学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导致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薄弱、价值取向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人际关系疏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格格不入。[2]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为了能够准确地了解把握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现状,组织了一部分大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针对反馈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的设计,并将该问卷调查表进行发放,发放对象是大学本科文理不同年级大学生500人。本次总共发放问卷调查500份,最终收回的问卷调查485份,其中有480份为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达到96%;男生225人,占总人数的45%,女生275人,占总人数的55%;文科学生280人,占总人数的56%,理科学生220人,占总人数的44%;党员6人,占总人数的1.2%。

通过回收的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得到了了比较清晰而直观的认识,调查结果如下。

非常了解的学生达到45.41%,一般了解的学生达到47.90%,概念的模糊达到6.39%,不知道的占0.30%。

社会变革与腐朽现象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占70%,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57.5%,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的影响和作用占58.5%等。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方法

1.传承创新研究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培育和弘P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研究方法优化配置,要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完善课程优化配置,合理安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关的课程,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3.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激发校园文化的认知导向、心理调节、人格塑造功能。创造一个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发挥大学校训、校史、大学精神的育人作用,推动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大力推动校园文化活动推陈出新,建立健全适应新媒体要求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策划开展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滋养。如开展校园文化图文展系列活动,包括校徽、雕塑、校园文物等的图文讲解,充分发挥其凝聚人、熏陶人的独特作用。

4.认定本职学好本领,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路径

1.学会发声广为宣传,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通过报告会、分享会、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等传统载体和形式,动脑筋、花心思,让陈坛装新酒,散发出迷人的芳香。要以典型引领推进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2.拓宽视野实际践行,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最重要特性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德育与实践生产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6]实践是大学生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也是大学生检验能力、磨炼意志、端正作风、克服享乐思想和惰性的唯一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及其现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知行合一”。

3.发挥合力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理论认同的深化,是行为认同的基础。要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发挥文化育人和典型感化作用,不断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共鸣。要构建社会、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模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积极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学校要与家长就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情况进行有效沟通,科学制定教育对策,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情感上促进大学生不断感知认同核心价值观。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很多高校进行教育改革,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舞蹈教育也走入高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以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趋于成熟,渴望结交异性朋友,期望扩大社交圈。为此,大学校园内各种交谊舞蹈活动层出不穷,成为学生之间交流的有效平台。但校园舞蹈主要是提供给学生们学习欣赏的,学生们根本无法亲身体验和感受到其中的精髓,这导致了学生参与性不足等问题,此类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考虑和解决的。 

一、高校舞蹈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舞蹈教育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升想象力。国外的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人的左脑负责阅读、数字运算、逻辑推理等活动,右脑则负责形象、情绪、舞蹈等活动,即右脑负责形象思维活动,左脑负责抽象思维活动。通过舞蹈等活动,将有助于开启右脑思维,右脑智慧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舞蹈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成为文化型人才。当前教育界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之外,还要接受“非文字化”教育,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成为具备丰富文化素养的人才。舞蹈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包含了人文精神、美学思想等,这些内容都是大学生亟需补充的内容。 

(3)舞蹈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审美意识和行为。在当前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审美意识将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气质、情感、内涵、言谈举止等审美意识和行为是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体是美中之美,舞蹈教学以人体为表现手段,通过对形体进行系统的训练,使得学习者在任何时刻都能体现姿势之美,从而实现日常行为的美化。 

(4)舞蹈教育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塑造。现代科学证实,人类自身对活动着的外在世界的知觉来自环境持续不断地刺激所导致的感觉。大学生通过舞蹈学习可以不断扩大对世界的认知,同时也有助于积累感觉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智能水平,为未来知识更新做好智能载体,为创新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舞蹈教学普及率不高,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受舞蹈正规教学。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舞蹈有一种恐惧心理,这导致单一化的舞蹈作品学习不能顺利开展。 

(2)高校舞蹈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普通高校在对学生们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了把提高学生的艺术认识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意识融入进来。 

(3)高校舞蹈教学教材存在问题,针对性不强。 

三、高校舞蹈教学对策 

(1)创新教学手段。当前社会不断迈向科技化,将科技手段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创造出独特的教学效果。舞蹈教学贵在“学、用、破”,通过三位一体的环节,来开发学习者的自身能力,实现舞蹈的教育目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舞蹈教学水平。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中坚力量,尊重舞蹈教师在学科建设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充分发挥舞蹈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充分解放教育生产力,使得舞蹈教学改革和实践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舞蹈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舞蹈知识,跟上时展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基础水平。在此基础上积极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接受学校安排的诸多培训活动。 

(3)积极倡导舞蹈艺术实践。舞蹈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还需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地进行实践,才能有效地体会舞蹈精髓。 

(4)优化舞蹈课程结构,加强理论课程建设。教学课程的设置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说明了高校专业设置已经不符合社会的需求。舞蹈教育要开拓专业领域,同时也要加大理论基础课的比重,从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为此,大学舞蹈教学课程要广泛开拓专业领域,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结合舞蹈教学实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舞蹈专业学生和舞蹈辅助专业学生,提升大学生的舞蹈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