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日常问候短信范文

日常问候短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常问候短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常问候短信

第1篇:日常问候短信范文

大学生短信使用概况

在被调查学生中,有86.0%的人使用手机,其中,有96.6%的人使用过手机的短信功能。收发短信的内容是什么?调查发现,日常联络、沟通、互致问候、闲聊等人际交往是手机短信的首要功能,而定制新闻也逐渐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短信的大众传媒功能被初步开发。(见下表) 联络、沟通信息 71.9%

日常问候、祝福 67.7% 新闻定制服务 42.5%

闲聊、打发时间 34.2% 电信公司系统信息 17.6%

黄色短信  7.5%

一般笑话  0.8%

铃声图片下载  0.5%

游戏  0.3%

结合不同性别、专业和所在院校是否重点作交叉分析,发现女生、文科学生、非重点院校学生在使用手机短信方面往往比较活跃。(见下表) 联络、沟通信息 描述性“现场报道” 日常问候、祝福 一般笑话 “黄段子” 闲聊、打发时间

69.0

26.7

61.0

23.5  6.4

29.9

78.1

36.9

71.1

24.6  4.3

41.2

文科

79.3

37.9

72.0

25.4  5.2

42.2

理科

64.1

21.8

56.3

32.8  5.6

24.6

重点

70.2

32.2

63.7

22.4  5.1

33.2

非重点

86.1

30.4

74.4

30.4  6.3

44.3

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的态度

当被问及为什么使用手机短信功能时,我们给出了含有九项原因的深浅度量表,统计发现,“自由自主控制”的认同度最高,其次是“省钱”、“方便省力”,再次是“隐蔽、安全”、“有礼貌、含蓄”、“亲切”。如果把这几项原因归类,那么传播自由类因素认同度位居第一,传播效率类因素位居第二,传播文化类因素认同度位居第三。而原来属于青年亚文化特征的“新潮、时尚”、“神秘、好玩”等原因认同度并不高。

当问及短信的缺点时,我们给出了7项原因作多项选择,结果发现最多的学生(51.9%)选择“不能把问题一次说清”,而这个涉及传播效率的因素正是前面调查结果中,大学生选择短信的重要原因。看来,短信究竟是高效的,还是低效的,大学生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判断。其次的缺点主要涉及短信网络质量、网络安全问题。另外,近三成的大学生对短信价格、短信形式还不太满意。(见下表) 短信缺点 不能把网络问 网络不 网络不 某些服务 形式比 拇指运 内容不

题一次说清

够稳定 够安全 价格偏高 较单调 动麻烦 够全面

选择率

51.9%

43.3% 34.2% 29.1% 28.1% 16%

11.8%

短信和新闻传播

2003年,国际和国内突发新闻事件频繁,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伊拉克战争”、“北大清华爆炸事件”、“非典型肺炎”、“张国荣自杀”四个事件中,有92.7%的大学生表示至少有一个事件的信息最早是通过短信获得。

在关注以上事件的过程中,50.0%的大学生曾主动发短信询问朋友事件进程,47.6%被动接收朋友发来的相关信息,13.6%主动向短信服务提供商订阅短信新闻。看来,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手机短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这种传播依然主要靠点对点的人际传播通道,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渠道还是处于劣势。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因其特定的传递方式和新闻来源,通过手机短信新闻还要经受信任度的考验。那么,大学生对短信新闻的信任度如何呢?调查发现,大多数人认为短信“对了解新闻事件有帮助”,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短信不太值得信赖,只有极少数人对这种形式表示“反感”。(见下表)

觉得有帮助 不大相信 不关心 很反感 漏选

选择率 44.4%

39.1%

14.6% 1.8%

2%

当被问及短信传递新闻,相比于其他媒介的具体优势时(主观开放题),大学生给出的描述是:1、便捷;2、比较可靠;3、快;4、可以随时随地传递信息。

当被进一步问及认为短信“比较可靠”的原因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因为有些新闻是朋友在当地亲眼所见或耳闻得到的,比大众传媒的报道可靠。一方面,这种回答应该引起大众传媒的反思;另一方面,与前面39.1%的人“不大相信”短信相对照,恰恰显示了人际传播的两重性,即,亲历的可靠性和多次传播的易变形性。

对于短信传递新闻的缺点,大学生的回答主要概括为:太简略,可读性低;“掺水”较多,不全面、不准确、不可靠;不具体;时效性差;不丰富,不直观;无权威性。

短信和大学生人际传播

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特征也是本次调查所关注的一个方面。当被问及青年人用短信这种传播工具主要和哪些人联系时(多选),68.7%的人选择了“好朋友”,其次是“一般同学”,占61.2%,“亲戚”(包括父母)占26.5%。结合另外一个问题,“你是否会和陌生人用短信交流?”47.6%的大学生表示“不会”,20.1%的人表示“不确定”,15.0%的人表示“会”。综合这两项调查,我们发现,青年人主要在自己的年龄群体中使用短信,而且主要用于熟人间的交流,关系越亲交流越密,短信在一定程度上拒绝着陌生人,这在青年人中同样流行的网上聊天等交流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可见,短信是一种较私密的人际传播工具。

在信息、情感交流的质量方面,61.1%的同学表示“拉近了和好朋友的距离”,25.8%的同学表示“没有多大变化”,11.1%的同学认为反而“疏远了和好朋友的距离”。

4.8%的同学表示自己经常有“误解别人的短信的经历”,72.5%的同学表示“有时有”,22.0%的同学表示“没有”。

52.4%的同学有过手机失灵的经历,60.6%的同学表示手机失灵时“好像缺了什么”,12.7%认为“没什么不同”,12.7%说“这样也好,不会有人来烦我”,10.4%觉得“很可能别人正在联系他”,9.0%的人表示要“赶快复机”,3.6%的人甚至感到“我很焦虑”,3.2%觉得“寸步难行”。看来,不少大学生对手机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工具依赖。

不良信息和短信的未来

垃圾信息一直是困扰短信传播的一大难题,对此,大学生们有何看法呢?

第2篇:日常问候短信范文

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施,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样,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需要不断地营造良好环境,需要恰如其分的引导,更需要在实践中体会和加深理解,才能最终显现出感恩教育在知恩、懂恩、送恩、传播感恩的全过程中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感恩教育中的细小案例,探讨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实际是规避思想教育的刻板和程式化,是尽量让思想的影响与引导处于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使大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避免大学生的年轻逆反心理。

良好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注重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层建设和双面互动,保证思想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不脱节。

学院在学生工作中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宽心的话语,一点经济上的帮助等,即使微不足道,却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

例如,在学校迎新广场上,学院设立了教师节留言墙和许愿书,鼓励新生写下对教师的祝福,也让新生进入师大后就树立和坚定了教师最光荣的职业信念。不少学生留下“老师不要太辛苦,健康第一”“光和热的奉献,普通的伟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感人的寄语。一位2007级新生在给班主任的短信中,坦言“老师您好!记得报到那天第一次见到您,就感到您对我及我家人的关心,您还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今天,我和我的家人祝您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学校应该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途径引发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在新生的第一份假期作业中,学院要求新生寒假里,“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并在返校后的特别班会上予以分享和总结。这样,家庭的良好反馈会加强学校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也拉近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距离。

新学期开学,学生们在交流班会上从不同的角度述说了发生在自己家中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给母亲泡茶、护理生病的父亲、给父母洗脚……大一新生小石特地为新疆哈密的父亲寄出了一封“感谢信”,在信中记述了三件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小事,抒发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第一次!我们把信读了又读,高兴啊!听说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要好好感谢老师!”电话的那一头,石爸爸的兴奋与欣慰清晰可感。

二、文学育人,抒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文学院的学生工作,向来注重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优势,采取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双赢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在文学育人的理念下,学院注重让学生拿起笔来,用语言和文学做工具,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封写给爸爸/妈妈的家书”,是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布置的一次特殊作业――每个月至少给父母写一封信。尽管学生们认为发短信、打电话等方便快捷的现代沟通方式足以取代书信,但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学生们还是认真地完成了这项“家庭作业”。这一次感悟亲情的自我教育,收到了出乎学生意料的反馈。

“我没想到父母收到我的第一封信如此激动。妈妈说她感动得哭了,爸爸也激动得不得了。他们说从来没想到我会给他们写信。我决定以后要坚持给他们写信!”

“我发现在信中更能把我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以前打电话、发短信,不过是泛泛而谈,甚至只是日常问候而已。而写信就完全不同了,我感觉爸爸妈妈好像并不像我以前认为的那样,他们其实除了在乎我的学习,也考虑别的……”

于是,学院在更大范围内发起了“感悟父爱、感悟母爱”的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学院、学校、兄弟院校的积极响应。短短三个月,全校10余个院系和兄弟院校的千余份稿件纷至沓来。细心遴选出的103篇文章,在社会力量支持的基础上结集出版,它们是《来生让我做您的母亲》和《来生您还做我的父亲》两本书籍。

厚厚的两册书,为社会深入了解80后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阅读参考,也成为北师大“感恩”教育的范本。

三、实践育人,引导学生传播感恩

实践是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离开实践,整个感恩的教育活动将会变得苍白无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1]。只有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才能够为大学生在实施感恩的过程中找到突破口,提供思想道德情感培养和升华的平台。

在农村基层服务社会和基础教育,就是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在反哺社会。每年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会奔赴平谷农村,为当地的民俗旅游作宣传策划,将自己的所学回馈于农村发展。学院也积极鼓励党团支部到基础教育资源匮乏的学校进行义务支教,先后200多人次都走入了打工子弟学校、农村基层小学,和孩子们亲切交流,积极捐书捐物,并申请社会力量捐赠书籍,切实地解决了孩子们最迫切的问题。

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在第一阶段的感知和回报后,还需要将感恩教育的情愫传递下去,不断用实际行动传播感恩。学院本科生和博士生党支部携手共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将感恩教育送进社区,送进校园活动。大学生们不仅向中学生们赠送了“感恩书系”和《中华敬老故事》书籍,还亲手制作了近百张爱心卡片送给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中学生们和大哥哥大姐姐交流后,在爱心贺卡上整齐地写着自己的感言:“母爱是伟大的,同时也意味着母亲对我们的关爱;父母的教育是独特的,也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去珍惜和理解;学习的同时让我们懂得感恩回报父母,理解他们的不容易。在此,有些话我实在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就让我在此对天下所有关爱、疼爱我的人说一声,‘谢谢’!”“通过这次活动我真正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现在认真地想想,觉得以前对你们发脾气真是太不对了,你们每天风吹日晒地在外面,而我却还怎么也不满意。现在我想对你们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

在城市中小学学校传播感恩心是高校将感恩教育的成果和经验主动向外界输送的有效举措。高校德育工作也在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得到了延伸和展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的挑战,作为其中重要一部分的感恩教育具备充分的实践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文学院通过一系列感恩活动的举办,将感恩教育贴近实际生活,跟进大学生成长的背景环境,加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实现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新的建设者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第3篇:日常问候短信范文

日前,辽宁省就《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关于老人权益优惠项中增加了新内容: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义务,与老年人不在一起居住的应当经常问候、看望。这就意味着“常回家看看……”这句歌词变成了法规条文。另据腾讯网一项“结婚后你会跟父母一起住吗?”的调查显示,有59.56%的人选择不和父母住在一起,觉得生活习惯不同对彼此也不好。

现在很多人对父母大多抱着“少上门,多送礼”的观念,宁愿选择住得离父母远远的。那么,结婚后,夫妻一般会选择和父母住多远?空间的距离让他们和父母之间的情感距离是近了还是远了?他们又该如何应对?本期话题,让我们共同关注――

【我的Blog】

买了新房,

不是惊喜是惊吓

博客主人/渴饮甘泉 整理/连谏

元旦前夕,新房终于装修完了。老伴兴奋地说,打个电话给儿子和媳妇,让他们晚上回家吃饭,给他们一个惊喜。看着老伴笑成了一朵大的脸,我突然觉得很难过。

昨天,我已经悄悄找过儿子了,对于儿子和媳妇而言,这套房子不是惊喜,是惊吓啊。一年前的那天,我跟儿子说了我们在他单位附近买了一套大房子。儿子显然是明白了我们的用心,他嗫嚅了半天,才说得回家跟儿媳妇商量一下。看儿子的表情,我已弄明白了,他说是回家商量,不过是搪塞我。其实,他是不愿意和我们一起住。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愿意和我们一起住,就甭说儿媳妇了。

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呢?我自认为,我和老伴不是那种讨人嫌的人,老伴贤惠了一辈子,我也算是个慈父,儿子从小到大,从没舍得骂他一句打他一下。怎么老了老了,就不讨儿子媳妇喜欢了呢?

当年,为了儿子能读一所好小学,我们卖掉了原本宽敞的家搬到那所小学附近。我每天晚上陪儿子写作业,又担心他只学习顾不上锻炼身体,我几乎每天早晨陪他起来跑步……那会儿,儿子和我们也亲啊,常常半夜里大叫着钻进我们的被窝,还偷偷用我的刮胡刀刮他毛茸茸的小胡子……一口一个老爸老妈,叫得那个亲热啊。

有人说,做父母的要有生儿乐在养的心态,不要指望从儿子那得到回报。其实,我和老伴也不指望儿子会回报我们多少好,只要儿子健康平安,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包括我们耗尽一生积蓄买这套大房子,也没跟儿子讨一分钱,主要还是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而且离儿子和媳妇的单位近,平时有我和老伴看家,帮着带孩子,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该多方便多温暖啊。

可是,儿子和媳妇不这样想。昨天晚上,儿子回来,悄悄拉我出去说话。在街边的小酒馆里,儿子和我说了很多不住在一起的理由和好处。我抽了半包烟,一句话没说。其实,我很想问问儿子,是不是人老了,就不招人喜欢了。我没问出口,怕儿子会尴尬。我只是告诉儿子,想怎么住随他们的意愿。既然他们不搬过来住,我和老伴也老了,不需要这么大的空间,还是我和老伴搬到他们的小房子去住,他们搬到新房子里住。因为新房子离他们单位近,他们上下班可以少走点路,早晨可以多睡一会儿。

儿子说,爸不用了。他的声音很小,我听得出,儿子很感动也很难过,可这感动和难过不足以让他答应搬过来和我们住在一起。

看着老伴满脸期盼地计划着新的一年和儿子住在一起的生活该怎么安排,我的嘴张了又合,合了又张,不知该怎么开口把这一切都说出来……

【我家故事】

爸妈留,我们走?

口述/(上海)严潇整理/霜降万宝

10年前,爸妈贷款买下这套有两个卫生间的大房子时,大概已经预想过我这个儿子有可能把这里当作婚房。现在的房价高得离谱,我跟何美考虑再三,还是在价位较低的市郊买了套小房子。期房可以等它交房,规划中的交通网络也可以等它建成通车。可是,结婚大事不能拖拖拉拉。老爸老妈喜洋洋地向我们张开热情的怀抱:来吧!跟我们住一起。这间房子10年前就替你们准备好了!

跟父母在一起住了5个多月。爸妈像保姆一般,每天做好丰盛的饭菜等我们吃,替我们洗衣、收拾屋子。何美软弱地抗拒着老妈起早烹制的丰富早餐,回头就偷偷吃减肥药,生怕营养过剩,胖得穿不下新买的衣服。

无论买什么衣服,我们首先得撕掉价格标签,因为没法忍受爸妈把我们当败家子的叹息声。请过一次朋友来家里聚会,后来就不敢了。爸妈像服务员一般,上好菜就溜出了家门,直等到深夜我们散了才回家。爸妈怕年轻人玩得不尽兴,我跟何美却因他们在外面受了凉感冒发烧一个多星期,内疚得恨不得痛骂自己。

2008年10月,受金融危机影响,我的工资减了20%,工作压力很大。何美本想逗我开心,买了个物美价廉的“山寨”手机送给我当生日礼物。可是,我正在情绪低谷,以为她此举是嘲笑我赚钱少了只配用“山寨机”,便跟她吵起来。原本只是小两口拌拌嘴,小事一桩,偏偏这回声音大了点,惊动了客厅里的爸妈。老爸拿着手机质疑它的辐射有多大,老妈干脆借题发挥,指责何美喜欢乱花钱,不会持家。

何美气得提前搬进刚装修好还有气味的新房里,我一边埋怨爸妈不该管我们的闲事,一边赶紧跟老婆赔礼道歉。何美说:“上班已经够累,回家还得应酬公婆的嘘寒问暖,连板个面孔都怕老人家生误会。幸亏可以分开住,不然的话,连跟你吵架都不爽气。”

那边爸妈却在挽留:多住一阵吧,离得那么远,见个面都不容易!

左边是老婆,右边是爸妈,我终于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做“双面胶”的滋味。爸妈身体不好,又怕寂寞,我们在身边,爸妈忙碌着,却踏实。我跟何美忙于工作,早出晚归,爸妈尽管唆了点,却是实心为我们好。住一起有住一起的优点,只是同在一个屋檐下,总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时间久了,一个不小心,说不定就变成了大矛盾、新问题。不管怎么说,还是分开住更利于家庭的和睦团结。

我是“腻母一族”

口述/(江苏)婷婷整理/陈雨晚

我是第一代独生女,父母一直把我当公主般宠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我身上。我也习惯在家里才有安全感,为此,读大学时我放弃住宿,选择了走读,一年365天,几乎天天腻在爸妈身边。

27岁结婚时,老公为了让我这个“没断奶”的孩子离父母身边近点,特意在我家小区买了房子。婚后的几个月,我终于自由了,几乎天天和老公在外面疯玩到大半夜。我以为总算没人管了,却不想老妈用电话追踪,家里电话没人接,她就心不安。

没办法,我还像婚前一样向老妈请假。等我和老公疯够了、玩够了,却不习惯没有父母在我身边的日子了。每天晚上临睡前若没看到父母,我总觉得不安。父母年龄大了,老爸工作忙,时常半夜才回家,妈妈记性又不好。所以,临睡前我都得打一通电话,问老爸回来没,问妈妈煤气关没,门锁没锁好……

也不怪我不放心,有天早上老妈上走廊抖抖床单,结果风把门带上了,煤气灶上还用高压锅煮着牛肉。接到老妈的电话,我火烧火燎地从单位赶回去。我老爸的工作还时常倒夜班,把她一个人扔家,我能放心吗!

那时,我正好怀孕了,几乎吃了就吐,只吃老妈做的面条,所以成天赖在娘家。小宝贝出生后,我更离不开老妈。有她在我身边,我才不至于焦头烂额,似乎自己还像小时候,只要有问题,老妈都能解决,她帮我看孩子,我上班才能专心。若不是有老妈帮我照看孩子解决我的后顾之忧,我就不能晋升为企划部经理,甚至连工作都有可能丢掉。社会竞争那么激烈,女人很多时候要像男人般做个职场勇士。

有一天晚上,我在单位加班,我忽然觉得心跳得厉害,打了几通家里电话都没人接。我给老爸打手机,老爸说我女儿发烧了,他和妈正在医院给她打点滴呢!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最近连续赶方案,老公又在外地出差,我回家就睡,孩子扔在我妈那儿不管不顾。

自从那次后,老公习惯了一家三口对我娘家的依赖,他的父母又不在本市,帮不了太多的忙。老公干脆和我买了140平方米的大房子,我再次回归,全家三代同堂。

每当看到老妈哄着女儿玩,想到我身边同龄的女人,很多人都因为孩子不得不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我就感觉幸福。作为独生女,与父母似乎没有距离,亲密无间,甚至没大没小,腻在父母身边,反而给父母带来天伦之乐。每到周末,一家五口去旅游,我们成为路上一道风景,羡煞旁人。

【为你支招】

同城异地,

如何温暖父母心?

安子

结婚后,小夫妻们或者和父母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过年过节拎着大包小包回去住几天;或者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周六周日拎着菜带着孩子到父母家去吃顿饭呆半天;或者和父母住在同一个小区甚至同一栋楼里的两套房子里,相互经常来往;最近的就是和父母住在同一套房子的不同房间里了。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讲,距离产生美是不完全适用的,父母永远不可能停止对子女的想念,而子女却越来越想逃离父母们近距离的唠叨。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不同距离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呢?

不同城市:随时使用现代通信工具,让父母们不再感到孤单。

虽说小夫妻们大都不喜欢住得离老人们太近,但是,天下的父母想念儿女,天下的儿女也一样会想念父母。当你们在远离老人们的城市里,不经意间想起父亲鬓角的白发、母亲手背上的老年斑,难免会心里难过,产生一种飞回他们身边尽孝的冲动。可是距离、工作让你们不可能随时回到他们身边,与其让他们在深夜里孤单相伴,不如用电脑视频、视频电话、长途电话搭起和父母及时沟通的桥梁。

方式一:给父母买台电脑,教他们学会QQ或者MSN等网络通信工具,把他们加为你们的好友,随时可以在网络上问候他们的衣食住行。

方式二:给父母买两部好的手机,随时发短信或者电话联系。同时,为父母开通彩信功能,经常把你们的照片发过去给父母,要知道看到你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相同城市不同区域:常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给妈妈洗洗碗。

即便是和父母在同一个城市,小夫妻们有时候也不能常回家看看。比如北京,从西四环到东四环,坐地铁就要一个多小时,要是距离再远点,或者不方便坐地铁,那要来回一趟就麻烦了,即便是开车,拥堵的交通也难免让人心生怯意。然而在父母眼里,就算辗转几个小时,能和儿女呆上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值得。

方式一:周六周日你们带孩子特意回家看看。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希望你们什么都不要拿,只要回去走走就好了,他们愿意给你们做饭,看着你们横躺在沙发上。当然,如果你能给爸爸捶捶背,给妈妈洗洗碗,他们就会更加满足。

方式二:外出办事或者访友时,只要会路过父母家,不妨挤出半小时回家看看。在父母身边坐一会儿,听妈妈唠叨唠叨,给爸爸倒杯茶,他们就会欣喜不已。

同一个小区:多回去做点家务,买东西都买双份。

在同一个小区或同一栋楼,小夫妻就会常到父母家去,然而,大部分小夫妻去的目的就是“蹭饭”。老人们当然并不介意一顿饭,但是他们不需要你们给他们增添那么多的负担,因为你们,他们要加倍忙碌。

方式一:常过去看看。即便是蹭饭,也要自己多动手,多做家务多帮忙,减轻父母的劳动量。

方式二:买什么好吃的好用的,都请买两份。一份给自己的小家,一份给父母,让他们时时刻刻感觉到你们的孝心。

同一套住宅:多听听他们唠叨,少倾诉自己的生活压力。

天天住在一起,小夫妻们难免会觉得老人们唠叨。这也难怪,大多数老人都老来无事,除了儿女们的大事小情,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惦记的。要想和同一个屋檐下的老人们相处好,也是一门学问。

方式一:耐心倾听。老人们大都健忘,刚刚唠叨过的事情,可能没几分钟就又说起来了。这时候很多儿女都会找理由起身离开,留下老人们独自惆怅。其实,老人们不要你们给他们荣华富贵,只要你们多点耐心,坐着听他们唠叨完,他们也就满足了。

方式二:拒绝倾诉。老人们心思太重,儿女们的生活压力很容易给他们造成紧张感,所以,不要向老人们倾诉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以免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

【他山之石】

国外子女,

婚后与父母相处有方

美国美国的家庭模式基本上是一对夫妇加上孩子的“二代人”家庭模式。在美国人看来,婚姻家庭关系不再为了经济利益、自下而上的需要以及社会责任而组成家庭,而上升为纯感情的需要。夫妻双方在经济上各自独立,只因相爱而结婚,一旦爱情丧失则不可避免地走向分离。

印度人们喜欢一大家子尽可能住在一起。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印度年轻人结婚后愿意与父母同住的比例高达64%,不愿意的只占19%,其余处于两可状态。这说明,传统价值观在印度年轻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对住房的需求量。

荷兰荷兰人一般在18岁就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了,就算和父母家仅仅几步之遥,也会自己租房。孩子结婚后依然会和父母保持联系,父母有任何需要他们都会尽量满足,给父母过生日,庆祝各种节日,享受团聚的时光,虽然空间上保持了距离,但是心理上始终贴得很近。

德国德国人的一大梦想是拥有一栋属于自己的带花园车库地下室的白墙红瓦房。德国有句话:“一辈买地,一辈盖楼。”也就是父亲挣的钱够买下块地,到儿子挣了钱就在地上盖楼。家庭对于德国的已婚人士简直就大于天。周末和假期只属于家庭,如果你想周末和谁碰面,先预约啊,他得看看是不是要陪家人一起过。

土耳其土耳其老人退休后最大的心愿就是离开城市的喧嚣,搬到郊区或是乡村,回归田园生活。很多土耳其老人一般在退休前就会把养老的地点选好,因此,他们一般不会和子女一起住,子女们平日里会常常去探望父母。

【街头调查】

回家看看,是不是太难?

张先生(40岁,中学老师)

我家住房是跃层式,因此,三代同堂。在同一个屋顶下,彼此有个照顾,父母有什么需要,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过去。大家庭一起生活,无论是吃饭还是水电费用,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也节省开支。当然了,一定有一些不自由的地方,我媳妇穿衣服就有点禁忌,两人世界也不能搞得太大声,连吵架都得出去吵。不过这都是小事情,有父母在身边,我心里踏实,还是比较喜欢和父母住在一起。

赵先生( 35岁,销售经理)

我主要出于工作和孩子将来就读考虑,有时间就去照顾双方的老人,毕竟自己有自己的家庭,一起住彼此都累,矛盾也存在,男人夹在中间挺难的。

林女士(38岁,会计)

结婚初期,我们因房子问题和婆家住过。可毕竟有年龄差距,生活习惯也不同。遇到挑剔点的婆婆,又不同于自己妈妈,态度稍有不周,婆婆就多想,小姑子还会煽风点火。为此,老公还动手打过我几次。当初差点为这个离婚。为了孩子,我一直忍气吞声。幸亏后来老公又买了房,分开过了。距离婆家远点反而更亲密,婆婆对我也比以前好了。

李小姐(30岁,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