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训练范文

语言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训练

第1篇:语言训练范文

关键词:语言训练环境 训练年龄 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

提供聋儿语言应用训练的环境。应用训练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技巧。对聋儿而言就是将课堂上所学词语积极转化为主动语言。要完成这一任务,在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里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千方百计地创造良好的条件,让聋儿到活泼的语言天地里去,广泛接触常人的语言实践才行。我校康复班每周用半天时间进行校外活动,让聋儿进入充满生活情趣的幸福乐园中去,让所学的语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创设聋儿语言应用训练的情景。语言训练形式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主要应在游戏活动中激发他们学说话的兴趣。聋幼儿与正常幼儿一样好动好玩,好胜心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也是聋幼儿进行语言应用训练的最好方法。

每天说观察句进行强化练习。受训聋儿的语言能力经过应用训练后形成初步的语言技能,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使它达到熟练程度。我们每天坚持进行“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练习。教师把小朋友说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并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一本语言记录本,记录每位聋儿语言训练情况。并要求家长回家后抽一定时间进行练习。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应用训练有利于聋儿在语训中加强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学会掌握和运用语言,努力形成熟练运用有声语言的习惯,真正实现聋儿听力语言的康复,回归交流社会。

资料显示:3―6岁幼儿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学龄前儿童的身心获得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幼儿期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儿童,永远也达不到他原来应该达到的高水平。”人的幼年期是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3岁儿的脑重量已达到承认脑重量的三分之二,脑细胞间的联结,到3岁时已完成80%。另外,大脑智能的发展,出生六个月时便达到成人潜能的50%,到3岁时就能达到成人潜能的80%。为此,笔者认为聋童也毫无例外地遵循这一发展规律:聋幼儿期是形成其知觉的敏感期,时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的高峰期。所以要坚持“扬其长,促其短”的原则,开展对聋童的教育。聋童视觉是“长”,汉字是图形文字是“长”;聋童听觉是“短”,说话也是“短”。聋童在入学时一般没有语言,为了克服听觉障碍,必须在学校过程中形成一种聋童语言,作为其母语来帮助他看老师的口形变化和书面语学习语言,在辨物、识字与说话手口并用中从而启迪和激发聋童学说话的欲望。如果聋童第一语言手势语的学习在聋童呀呀学语的幼儿期铺展开来,既抓住了孩童学语的最佳期,又适时地开发了聋童的智力,使之不白白荒费其渴求吮吸知识的幼儿时期。若聋孩子有了手势语这一工具,势必比那些一片空白走入学校的聋童更易理解和接受学校所传授的各类知识。

最近笔者查阅了不少文献并在网上阅读了大量资料。有一网友介绍了挪威手语聋教育的情况。挪威采用的是双语教学法。“何谓双语教学:即为运用本国手势语学习本国语言(包括局面语和口语),其宗旨在于使聋人既能娴熟准确地运用自己的手势语,又能借助其顺利地辅助学习第二语言-----本国语言,直至正确地掌握书面语或口语,提高聋人的文化素质,使之于健全人具有等同的知识底蕴,并可与正常人群体进行无障碍交流。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第一语言学习第二语言。”“挪威的聋人教育是儿时重聋人手势语的学习,高年级阶段则反重视挪威手语和口语的学习运用了,且数年下来学习成效与正常人平起而坐之。”在英国已经形成“聋人手语是一种语言”的共识,新生入学首先教聋人学习手语,以奠定学习基础,然后在手语的基础上再教书面写(合称双语)。英国语言学家认为,如果先教他们学习阅读,聋生会碰到很多不懂的词汇,会使聋生丧失学习信心,通过学习手语,让他们学习写作,学生可以选用学习的手语词语来表达学习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为了证明双语教学法是聋教育最佳途径,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育学院的苏珊教授举例说:聋人家庭来的聋童,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往往高于健听人家庭中的聋童。在我们的聋教育中,学前和低年级阶段多重口语,尤其是学前语训班杜绝手势语的学习和利用,中年级则手口同步,高年级聋人手语充溢于整个课堂,其教学收效举步为艰,相形之下不得不令人有所思考。

俗语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何妨另辟蹊径借助国外对双语教学的探索经验,做番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尝试,让年幼的聋童也尽情地领略享受一下自己的母语带给自己的实惠。建议做法是:

因人而异开展双语教育。这是建立在聋幼儿个体条件差异大,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佳发展基点上的。每个聋童听力损失程度、听力补偿效益、智力发展、语前聋还是语后聋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往往难以在每个聋童身上奏效,必须根据每个聋童的实际,采用适合的语言教学策略,使那闭塞的小生命的生活与思想跃动鲜活。

寓教于游戏之中,在游戏活动中,激发聋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儿童生理上的需要,在游戏活动中,聋儿的兴趣浓厚,这时教师要及时用言语进行指导,帮助聋儿用手口并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在进行角色游戏“娃娃过家家”时,教师要先对角色进行分工,“谁做爸爸”,“谁做妈妈”,先把角色分配好,然后按角色开始游戏。在认字过程中,将文字卡片与事物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中,让聋童将文字卡和实物对应起来,正确地见文字指物或见物拿文字卡。“文字是写的语言,还有注音,它留有清晰、稳定痕迹的特点,聋童可以从容地依它学习口语,学习说话。”所以在认字过程中应同时有语言:教师边说边聋童认字,聋童也跟着动口说,语言不作严格要求。聋童在玩中尝到学习语言的甜头,从而激发学习说话的欲望和积极性。

在交往活动中,引发聋儿学语言的兴趣。语言训练的目的是进行语言交往。聋儿由于缺乏有声语言,他们在交往时,往往用一些手势、表情、动作或者用一些自然的语声“呀”“啊”等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对聋儿这种初始的交往意识要及时给予鼓励,并适时地教给他们正确的手势语和口语来表达愿望和要求,让聋儿从中体会正确使用手语和口语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在交往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聋儿尽量用口语来表达思想。

第2篇:语言训练范文

1、气息的练习:吹羽毛、纸条、乒乓球,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要强调孩子用力吹,而要匀速的有控制的吹气,手拿羽毛匀速吹动让孩子感受气流的动向,每天坚持一次时间不要过长可分多次进行,这样做的结果是为了让孩子在说话的时候有控制的用气。

2、舌部练习:运用葡萄干(把一个葡萄干用手拨开撕成小块)粘在嘴巴的四周让孩子用舌尖舔下来,练习舌头的灵活性,用海苔(劈开撕成小块)粘在口腔内的上颚让孩子用舌尖将其舔下来,练习孩子的舌头在口腔做上翘下滑的动作,这个动作很关键,它有利于孩子说话时舌头的灵活。弹舌出声音,用舌前部弹响。

3、唇部练习: 噘嘴唇嘬出声音由慢至快,平唇嘬出声音,用嘴唇发“嘟嘟~”、在胳膊上发“噗噗”、打哇哇等等唇部的练习,每次十分钟。

4、鼻音练习: 闭住嘴巴用鼻子发音(在韵母的an/en/ang/eng/ing都要用到鼻音)长、短、快、慢、轻、重,每次三分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语言训练范文

本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程学什么?”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1]其中,用“祖国语文”取代了修订版大纲之前的几部大纲所使用的“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试用版大纲频繁出现的“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训练”或“读写训练”等提法在这份指导性文献里没有提及。对此,我们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就依然不能摆脱语文课程到底学什么这个问题的困扰。因而,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标精神,正确认识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和方式,客观辩证地看待它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语文课改,特别是对其中的主体部分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透视:从课程目标和国外同类课程核心理念看语文教育的实质

地山之石,可以攻玉。审视其他国家或地区同类课程的核心理念,对回答“语文课程学什么”的问题,也许不无借鉴意义。

(一)日本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总目标:“培养对国语的正确的理解能力和适当的表现能力、思考力、想象力以及语言感觉,同时培养学生对国语的深切的关心和尊重的态度”[2]

(二)美国加州《英语课程标准·序言》中写道:“良好的交际能力——读、写、听、说——是人类经验的核心。语言技能是基础工具,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和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且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是一个集体的观念。”[3]

(三)韩国《国语科教育课程》中的教学目的是:在掌握韩国语言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韩国语言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韩国语言的性质和体系以及使用韩国语言的意义、作用,进而以开阔的眼界,正确地认识韩国语言的使用状况,有效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4]

(四)德国教学大纲规定:语言教学的任务是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正字法上传授标准的德意志语言,使学生理解人们是通过符号系统来相互进行交际的。[5]

以上表述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语文课程,学的是母语。我国课标“祖国语文”而非“祖国语言”的措词,异乎寻常,耐人寻味。也许是为避免人们在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理解上的以偏概全,抑或是为调和在“语文”涵义上的歧见与纷争。可谓用心良苦。然而,“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它所代表的正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课程。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6]这是以“语文”命名语文教育时,我国仁人志士历经半个世纪探索达成的基本认识。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作为课程价值具体化的课程目标随之而重建。课标制定了十大总目标,对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落实,避免顾此失彼。同时,又要作一番由表及里的透视,理清十大目标的关系,抓住核心和头绪。否则,语文课程依然会陷入不知道学什么的尴尬境地。

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力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目标的和谐统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目标制定的突出特点,也是这次课改的亮点。在课程标准的十项总目标中,1~4项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兼有“过程、方法”目标。第5项是侧重于“过程、方法”目标。后5项分别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使用工具书与搜集处理信息五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语文能力目标,侧重“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但阅读方面提出“注重情感体现”“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就属于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方面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属于过程方面的要求;“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又属于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三个维度目标,互相渗透,彼此交融;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实践中必须视它们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绝不能厚此薄彼,唯有如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课程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同样重要”并非“同样主要”。早在1925年,朱自清先生就指出:“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7]

三个维度的目标不是平分秋色、跑在三条轨道上的马车。美国加州英语课标中所说的——“语言技能是基础工具,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和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且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是一个集体的观念”——它告诉我们,在母语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通过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来实现,既不能游离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也不能凌驾于其上。我国课标更明确指出: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必须“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8]同时,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常常是交互作用的,“情感、态度”可以成为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动因,强化这一维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也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至于“过程、方法”,是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并不独立于语文“知识与能力”之外,其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维度目标的提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是为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服务的。

因此,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或核心目标,只有它才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理由和语文教学独担之任,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标志,是构筑语文本体的核心和支柱。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9]完全可以这样说,语文课程是通过学习母语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母语教育。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毫无疑问,是进行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

二、思辨: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方式与实践中的偏差

所谓“语言文字”,不应是“语言”和“文字”的简单相加,它指的是广义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我国公民而言,“语言文字”就是“祖国语言”,即母语。那么,“训练”又为何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那么,“语言文字训练”,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技能。

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训’是教导、教诲的意思,‘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说、读、指点、教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作就是‘练’[10]。”教师必要的基本知识传授也包含在“训”之中。由此可知:第一,学习语言文字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本是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二,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但更要着力于培养技能,即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三,“训”与“练”辩证联结,指明语文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语言文字训练是获取必要的语文知识,形成语言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舍此,语文教学就会成为空壳,语文课程也就失去存在的理由。

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独立式”。将静态的语言材料或是从动态的课文语言中抽取出字词句,编拟出各类习题,独立让学生反复练习。二是“依存式”,即在学习课文,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的同时,积累、运用语言;在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领悟;二者互为载体,互相依存,一举两得。语言文字是工具,但有别于普通工具。它熔铸思想,蕴含情感,也承载形象,与人文内涵是一体两面,“依存式”的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同时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和形象感染的过程,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只有“独立式”训练,而没有“依存式”训练,致使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实践存在两种偏差。一是课内放弃一切训练,把“独立式”训练留在课外。其表现是沿用苏联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的是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社会背景、道德训诫,把语言本身的学习搁在一边。或者主要采用问答法和谈话法,用呆板琐碎停留在理解内容上的问题贯穿全课,学生疲于机械应答,很少自己直面课文,去消化吸收、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二是不读书只做题,采用题海战术,课内课外单纯进行“独立式”训练。即使在阅读教学课内,也完全离开课文内容,抛却作者情感,放弃感悟涵咏,把字词句从语境中剥离开来,进行孤立机械的操作和演练。前者抛弃语文课程独担之任,与课文课程目标南辕北辙。后者则违背母语学习的规律,违背工具性与人文特性相统一的课程特性。于漪老师指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11]二者都直接导致语文教学的费时低效。

三、扬弃:语言文字训练的科学化

语文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这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程自身发展的必然。以课标精神为依据、审视语言文字训练、趋利除弊、合理扬弃、使语言文字训练科学化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何为科学的语言文字训练?简言之,就是必须合乎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价值观,合乎语文课程的特性,合乎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全面高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具体地说,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合理调配两种方式的训练,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独立式”和“依存式”语言文字训练,都为语文学习所必需,但两种方式特点不同,功效也不同。“独立式”训练,便于反复操作,长于牢记知识并转化为技能,但短于整体感悟和情感熏陶。这种训练适宜于在阅读教学课后进行。应精选那些对形成语文能力必需的知识点,精心设计训练题目,力求适当、适量,练得巧妙,练出效益;力避繁杂低效的机械操作,杜绝题海战术。“依存式”训练,对于知识点的识记不及“独立式”训练之长,却避其所短。阅读教学,特别是课内,应以“依存式”训练为主,披文得道,缘道学文,文道兼得,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得以切实体现。比如,教学古诗《咏柳》,首先让学生背诵课内外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歌,在学生理解大意、领悟诗情、背诵诗句之后,让学生从本首诗歌或背诵过的其他诗歌中选择词句填空,然后全体学生用朗声诵读填好的语言片断,就是“依存式”训练的范例:

伴随第一声春雷击打的鼓点,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花枝招展地走来。

和暖的“二月春风”,是她手中的剪刀,她裁出细长别致的柳叶,裁出不甘寂寞的出墙红杏,裁出“离离”的原上小草,裁出千姿百态的蝴蝶在万花丛中翩翩飞舞。

“润物细无声”(或者:“随风潜入夜”)的绵绵春雨,是她神奇的画笔,她描画出大地缤纷的色彩。山青了,水绿了;梨花白了,桃花红了。于是,江岸上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草长莺飞,万紫千红,春色满人间。

从语言学习角度看,这是积累和运用的训练,但这种积累和运用与被文人情,被文入境,互相依存。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但一点也不缺乏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精神的凝结。“依存式”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就是多元文化的积淀过程,就是民族意识精神的接受和培育的过程,就是认同或同化融于语言文字中的美好情惊、价值取向和睿智哲理的过程,从而落实培养思想文化素养的任务,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

(二)整合三个维庆的目标,在综合学习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课标制定了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实践中,每一单元、课题、课时乃至每一个教学片断也必须有自己的目标。这些大小不一、具有递进关系的目标构成了一个系统,下位目标都是其上位目标的具体化。即使是一个片断的教学,也必须努力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既要有明确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应该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采用或学会怎样的学习方法,形成怎样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三个维度目标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语文素养不是各种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堆叠起来的“杂烩”,而是各种要素融合而成的“合金”。综合性学习无疑是锻造“合金”的有效途径,也是课标倡导的体现语文教育特点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课标的学段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写活、作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分列的,但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在综合性学习以外的上述各项教学中都可以进节不同程度的综合。阅读教学中,这种综合主要是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课堂,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吸收与表达熔为一炉;同时注重前后、内外的联系,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长期以来,我们把阅读的功能定位于吸收,与表达决然分家。于是乎,阅读课堂教学中重视吸收的听读,而鲜见表达的说写,这俘于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悻于课标精神。

在上述教例中,积累诗句,提供语境尝试运用诗句,这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填空和随后的朗声诵读,学生们意趣盎然,课堂上荡漾着浓浓的诗意,使学生更深一步进入《咏柳》的意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油然而生,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直接与诗句“对话”,亲历学习诗歌的过程,这是方法与过程目标。即使是这样一个不长的教学片断,一个小的教学环节,三个维度目标,也得到整合,和谐地交融于一个训练过程之中。

填空、诵读是运用和表达,依赖于对描写春天的诗句的充分吸收和积累,否则就无法达成;同时又积极地反作用于吸收和积累。二者互涵互动,获得和谐共振之效。同时,前后、内外的沟通和联系,又极大加强了综合的广度和深度。长此以往,必将有效地促进语言素养的提升。

注:

[1][8][9][1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6、2、18

[2]付宜红.中日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比较

[3]江明.比较:中外对母语教学地位、作用的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2001.(9):16

[4]权瑚.中韩两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1,(5):77

[5]张桂春.中德小学数学及语文教学大纲差异的缘由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1,(4):38.

[6]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06

[7]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育杂志,1925,(1).

第4篇:语言训练范文

下面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为主线,综述这一领域研究的经验。

一.语言学家章熊的研究

1、研究的概况

上世纪80年代,章熊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是使学生思维清楚,语言准确。因此,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目前应该注意的还是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联系。在培养和训练中,应该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并提出了“语言-思维训练”的写作教学体系。其要旨是从具体的语言活动过程中来训练思维,从而提高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最终产生真正的有效的写作能力。

2、研究的成果

这一训练体系向我们展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⑴语言和思维训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的手段、措施的设计来组成训练序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言和思维的不断发展。

⑵这个体系把语言和思维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符合人们表达的实际需要,沟通了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

⑶这个体系开始突破以文体为中心的训练模式,着眼于学生主体表达的目的和表达行为。这种注重思维、语言,而非简单的文本制作的作文教学思想,是对20世纪以来的“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僵化模式的大胆突破,终于掀开了当代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一页!

3、留下的研究空间

章熊先生仅仅设计了“说明性练习”,对于其他的“议论性练习”、“叙述性练习”、“抒情性练习”尚未拟订出相应的训练设计;训练的“知识点”不是写作思维最基本的思维规律、技术、思维模型,而是一种写作目的、行为(例如“说明性练习”)中的写作语言和思维,所以,训练的“语言”和“思维”的目标性不强,一般性的写作语言、思维的训练效果也就不是很强。

二.写作学家马正平的研究

1、研究的概况

马正平教授的写作学理论称为“写作生长论”或“非构思写作学”。主要是从赋形、策略、路径三个方面展开的,对写作思维的探讨比较全面、系统,有利于人们对写作思维的认识和操作。该理论对于强调演练操作、形成技能的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马正平教授指出广义思维就是以赋形思维为终极的路径思维、策略思维和文本思维的四位一体的自组织生长和协调过程:

言之有文:赋形思维—重复与对比

非构思写作 言之有理:路径思维—分析与综合

思维操作模型 言之得体:策略思维—协调与对抗

言之有序:行文思维—渐进与平列

在对人类思维进行宏观微观的分析之后,马正平教授提出了写作思维的理论模型。他发现,人们平常所谓的思维(分析与综合),其内部存在着五种大的思维(分析与综合)操作模型——因果思维操作模型(逻辑思维)、构成思维操作模型(空间思维)、过程思维操作模型(时间思维)、程度思维操作模型(数量思维)、相似思维操作模型(异同思维)。由此,揭示出了原因分析与综合、背景分析与综合、功能分析与综合、措施分析与综合、他相似分析与综合、自相似分析与综合等,共18种微观思维操作模型、技术。在写作中,不但可以运用各种分析和综合的操作模型、技术来进行立意、选材,还可生成表达行文的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与综合这种一般写作思维模型的建构,是为狭义写作思维模型操作技术、艺术的功能实现提供了一种写作思维的技术准备。

2、研究的成果

马正平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先后提出了写作文化学、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思维学、写作措辞学等概念和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写作学与写作教学的理论和训练体系。”即非构思写作学,也称写作生长论。他利用自己的写作理论,积极地影响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动力学写作教学训练的理念体系和训练方案。1999年8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动力学作文教材丛书”——《DCC作文导写导练》。随着当作学对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重要发现,2001年,马正平又接连推出了“DCC”作文的升级版《新路径作文训练》(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和《新理念作文教练》(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3、开创的研究境界

“语言-思维”训练的早期研究,大都是在写作思维学成熟之前,人们依靠语文教学的经验,以及心理学、逻辑学和思维学等基础理论来指导和推进的。马正平教授的写作生长论结束了这一局面。尤其是思维操作模型的发现,便于教学中的实际操作,让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具有了“可教性”和“可学性”。

三.一线教师谢海龙的研究

1、研究的概况

在马正平教授写作理论的启示下,一线教师也展开了自己的相关研究。其中有一定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山市谢海龙老师,他编著了《高考作文思维训练》(由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谢老师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训练设计的学理依据和训练体系的前后脉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实践性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书中比较全面系统地运用了马正平教授写作思维学中,思维操作模型的理论成果,根据并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三种“恰当”的言语训练形式:思维句型、话语论辩和审题立意,以及“分类训练”和“综合训练”两种训练结构。前者包括:1思维模型、2模型演练、3范文借鉴、4训练设计四个环节;后者包括:1思维导练、2话语论辩、3审题立意、4智慧背囊四个步骤。

第5篇:语言训练范文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的“原生态”小诗。小诗把美丽的夏天想象成小姐姐,通过“我”对夏姐姐“想变点儿什么”的答问,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儿童的眼光看自然,儿童的思维想象自然,儿童的笔触描绘自然,铺陈出一系列想变的事物,落脚点在变成大大的荷叶上,一步步展现了孩子们美好的遐想,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整首小诗多用比喻句、拟人句,更使得小诗语言简洁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节奏自然明快,让孩子们的纯洁童心,与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完美交融,浑然一体。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安排了多种自然意象组成的小诗,充满美感和情趣,教学中应尽量将它们从小诗中还原到孩子们眼前,让学生如生活在其中,真切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针对本首诗轻快明丽的特点,在课堂中营造绿色生态的氛围,以学导学,创设自由对话的情境,搭建自由表现的舞台,激活思维,训练语言,飞扬学生灵性,张扬学生个性。本诗语言生动凝练,又有诸多感悟留白,为语言训练提供了契机,真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共振。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生动和优美,感悟词句和意境的清新和活泼。

3.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词句及意境由浅入深的感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展开丰富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悟诗句,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最后我为什么还要变成大大的荷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夏天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雷雨声的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境激趣

1.读题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1课《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生齐读课题。

2.复习检查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学完了生字,现在老师想找五名同学读一读课文,看看大家对课文掌握的怎样。

3.引入情境

同学们读得真好,下面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谁来了?(听声音、猜季节)

(播放夏天的音乐:雷声、雨声、青蛙声、知了声、蝈蝈声……)

【设计意图: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习的兴趣。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入新课,教师通过让学生闭眼、仔细听,一方面培养学生听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满足学生向往美、感知美的同时,以“声”激趣调动学生学习情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小诗中的“我”想变点儿什么呢?

2.谁来告诉大家,小诗中的“我”想变点儿什么?(指名学生说,教师相机帖图: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弯月、荷叶)

3.听,夏姐姐在问你们想变成什么?请孩子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那个部分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要变成“它”呢?

4.师生、生生交流:孩子们,你们想变成什么呢?为什么呢?能跟大家说说吗?(出示提示句式:我想变成 ,因为 。)

【设计意图:绿色生态的课堂是关注学生主体的课堂,是基于学生真实的学情基础上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身心的束缚,这样的课堂,能够真正根据学生对文本的掌握,采取适时引导,进一步启动学生思维,鼓足灵性风帆,深入文本,洞幽察微,升华思想,发展语言。低年级处于语言发展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提供一定的句式让学生仿照练习语言表达,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训练了语言的表达。】

三、品词析句,深入感悟

1.出示雨滴绿叶图和文字: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

师:看,这就是雨滴。想变雨滴的小朋友,能说说它的样子吗?

师(及时给予表扬):是啊,多美的雨滴啊,难怪你想变成雨滴呢……

师:透明的雨滴,现在我们睡在这片绿叶上啦,你的感觉怎么样呢?你做梦了吗?都梦见什么了呢?

师:哇,让我们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2.出示小鱼图和文字: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

师:看,小鱼来啦。想变成小鱼的小朋友,站起来吧,让我们做做小鱼游泳的动作好吗?

师:小鱼小鱼,你现在在什么地方啊?

师:什么样的小河?

师:听,小鱼在唱歌呢,引背:江南可采莲……

师:哪条小鱼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的心情读出来吧!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齐读第二小节:

雨滴的舒服,小鱼的快乐都体会出来了,那老师请你们拿起课本,齐读第2小节,把雨滴的舒服,小鱼的快乐读出来。

生齐读第二小节。

4.齐背第二小节:

能背了吗?试试。

【设计意图:本节的学习,教师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避免了过去教师一味讲书的弊端,同时通过读练、评说、想象,全方位调动学生“天性”并伴有图像,把学生情感巧妙地引入图境、文境、意境,置身其中,真实感悟“小雨滴”的舒服,“小鱼”的快乐,而不是出自教师口中,教师始终起着组织、引导、合作的角色作用。此外,还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关注学生读书积累,所预设的背诵可见到一斑。】

5.出示蝴蝶、蝈蝈图与小诗第三小节:

师:请想变蝴蝶和蝈蝈的小朋友站起来吧。请你们读读这小节,我想采访你们一下,行吗?

师(采访蝴蝶和蝈蝈):请问蝴蝶小姐,“穿梭”是什么意思?(如果孩子答不出来,则请他表演一下“穿梭”。请问蝈蝈先生,你们唱的是什么歌呢?)

师:请蝴蝶、蝈蝈们走上来吧。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们推选一位同学来大声读读这一小节,尽量把你们的心情读出来,其余“蝴蝶”来回穿梭,“蝈蝈”们就尽情歌唱吧!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6.出示星星、新月图及文字: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 ;

我想变弯弯的新月, 。

师: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月亮出来了,弯弯的,亮亮的;星星也出来了,一闪一闪的,在眨着机灵的小眼睛,看着我们呢!请想变星星和新月的小朋友站起来,老师也想采访你们:你想变什么?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学生自由说自己的想法,说完后,再把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里,教学艺术就是实现了从“代人走路”到“引人走路”的质的飞跃,力排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传统做法,突出了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展示。这种过程展示体现了教育新理念,同时通过读书表演,共同走进文本体验,再到高层次的读书品质,使师生同感、同得、同乐,真正走进了自能读书的最高境界,促使师生产生无尽的遐想,收到一举多得的成效。】

7.出示荷塘图:

(1)师:但,最后小作者想变成什么呢?能找出小诗中的语句来读一读吗?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想”字前面多了一个字呢?什么是“真想”?谁再来读读这一句呢?

(2)为什么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能从小诗中找出答案吗?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

师(引读):“我”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原来:荷叶像 ,小鱼来了,可以在 ,雨点来了,可以在

。荷叶不但长得美丽啊,还给小鱼、雨点带来了快乐,所以――(一起读课题)。再读一遍。

师:哇!你们都变成大大的荷叶啦,你们还愿意给那些带来快乐呢?。(出示提示句式: ,在荷叶上 ;

,在荷叶下 。)

师:你们帮助了小伙伴,想不想知道小伙伴们在哪儿夸我们什么呢?

师:请听(出示小诗,播放录音):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师:多么好的荷叶啊,它不仅仅是大伞,还是摇篮,还是停机坪,还是歌台,孩子们,喜欢荷叶吗?大声说。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段话吧!

8.出示夏天景物图:

师:小朋友们,夏天美丽的景物太多了,让我们像小作者一样,发挥想象,也来写一写吧。(以下三条任选一条就行,回答时注意引导和鼓励)

出示:1、我想变 ,我想变 。

2、我想变 ,在 。

3、我真想变 , ,

, 。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同时也强调以教促学。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但引导的结果则要达到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丰富文本内涵,把握文本特质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从“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最终与文本达成和谐交融。本环节的意图,就是让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语言训练丰富小诗意象,促进学生个性感情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小诗,感悟夏天的美丽和情趣。为学生进一步诵读小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深层朗读,熟读成诵

师:小朋友们,夏姐姐美吗?能说说夏姐姐美在什么地方吗?(不必强调学生回答得很系统)

师:欣赏着这么美丽的夏姐姐,你的心情怎样?

师:是啊,小作者也很快乐,所以它写了一首小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小诗,把自己快乐的心情表达出来,好吗?

师:(先做一个配乐朗诵的示范)

师:老师读得好吗?相信小朋友们读得一定比老师好,小朋友们,相信自己吗?那就让我们来行动吧。(1.自由练读。2.分小节读,一组一小节,最后一小节一起读。3.自己选择一小节练读。4.指名读,给读得好的小朋友奖励配乐朗读。5.指名五位小朋友配合,配乐朗诵全诗。6.齐诵(背)全诗。)

【设计意图:“美文需要美读”,读对于诗歌尤其实用,诗歌只有在吟咏中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孩子们才能于无形中感受诗歌中折射出的光彩,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享受和品味诗歌中的音乐美和节奏美。孩子们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定能悄然植根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三)板书设计:

21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雨滴 小鱼

想变点儿什么?蝴蝶 蝈蝈 对大自然的向往

星星 新月 快乐别人,快乐自己

大大的荷叶

第6篇:语言训练范文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

语言是工具,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既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进入误区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训练太呆板、太僵化、太机械,学生学习知识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并且主要为应试服务。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语言训练不能取消,而需重新构建,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是统一的。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语文言训练应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不着痕迹,同时又扎扎实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如《坐井观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引导学生说出小鸟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会想到,很多的高山、大海、河流、森林、果园、城市、山村等,和小鸟一起感受天空的无边无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

第7篇:语言训练范文

关键词:识别法 动作反应法 联想法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善于运用科学的教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不应让学生注意力仅集中在记忆和背诵方面,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因此,发挥多种思维及整体感知的作用,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是英语教学的关键。下面我谈几点做法:

一、识别法

新语言的出现不是靠教师的讲解,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学生所学的英语材料做识别性练习,这一过程教师与学生大量应用英语,达到了用英语思维、培养语感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bedroom”一词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画一大方格,然后对学生说:“Hereisaroom.Pleaseguess:“What'sintheroom?”学生猜出一个,教师往图上画一个,如:“akite,apicture,someflowers”,最后教师可画一个夸张的大床,然后说“Hereisabed.Hereisaroom.AndwhatisthisinEnglish?”很多学生能答出:“bedroom”。为了进一步理解词义,教师可让每个学生画出自己的“bedroom”,并打乱顺序发给每个人,让每组一个学生到前面来描述自己的“bedroom”,所有的学生都来看自己手里的“bedroom”,是不是正在描述的这个同学的“bedroom”,谁能用最简捷的语句,让手拿图片的同学识别出,谁就是优胜者。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竞赛引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趣味性。

二、动作反应法

学习外语不光要求理解语言知识、规则,还要具有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实践证明,外语的语言能力是通过有意识、有组织地练习获得的;而在教师统一调控下通过动作示意、大量练习是完成这一过程的捷径。从思维的角度讲,它有利于激发右脑,刺激大脑整合的功能,所做动作越形象、越鲜明越见效。

我们在讲“现在进行时”可用这一方法。教师突然迅速跑进教室,又跑出;隔几秒钟,然后又跑进去并边跑边说:“I am running,I am running.”然后让学生做同样的动作,并同时说“I am runn ing”。教师可告诉学生“Be+v.ing”即现在进行时,同时启发学生说出现在进行所表达的意义,表示正在进行和发生的动作,然后再让学生互相做动作、说句子,最后达到可以用这一句型做一系列名子并编成对话的程度,通过这种练习,抽象的概念也形象化了,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学会了比较复杂的语法知识。

三、联想法

联想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记忆方式,人们记忆要依靠联想,而联想则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旧知识积累的越多,新知识涉猎的越广,就越容易产生联想,就越容易理解和记忆新知识。它可以使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与之相近、相似、相关的事物或领域,使学生在受到启发时有所发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英语中,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词汇和短语来表达,所以,运用联想巩固句型、词汇是开拓思维的良好途径。如:在教“cost”的用法时,我要求学生用一句多译的方法来训练思维,题目是:我买这只铅笔花了10元钱。学生经过各级思维,归纳出如下译句:

1.I spent ten yuan (in) buying the pen.

2.I bought the pen with ten yuan

3.The pen cost me ten yuan

4.I spent ten yuan on the pen

5.I paid ten yuan for the pen

6.It took me ten yuan to buy the pen

7.I used ten yuan to buy the pen

这样,既掌握了“cost”的用法,又巩固复习了其它的词汇句型、使思维呈现开放状态,新旧知识穿插、相互渗透,以旧引新,以新带旧,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概括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8篇:语言训练范文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但是一个人的好素质是从哪里来的?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才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底蕴,没有这个积累,你就很容易被网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着走,失去了自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指出3D打印所面临的问题。(不超过20字)

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被认为是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3D打印不需要模具,可以直接进行样品原型制造,因而大大缩短了从图纸到实物的时间。但目前的3D打印机只能处理诸如塑料和蜡这样的软材料,而要打印混凝土结构的大型模具,它完成的速度太慢了。随之而来的是伦理争议,例如国外有人就希望通过3D打印自制枪械。另外,只要有图纸和一台打印机,设计师们就很难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

3.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使之与前两句构成排比。要求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做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4.请针对下面的这段文字所列举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城市的主要特色,主要就在它的民居。北京的特征是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特征是里弄和石库门,山东有齐鲁文化的底蕴,江浙有吴越文化的风格。但时下南京有巴厘岛和意大利风格的别墅,杭州有威尼斯和苏黎世风情的住宅,北京则仿造出曼哈顿味儿的商务区……中国现在的城市都成了雅典、罗马、柏林,城市里都是香榭丽舍、威廉皇家公寓、维多利亚皇家广场,等等。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不但六百多个大中城市的个性几乎丧失殆尽,而且连楼盘的符号,都全盘西化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金海中学学生会计划募捐图书,送给本市贫困山区的孩子。请将下面倡议书的正文补充完整。补充部分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承诺,你的书籍会全数送达山区孩子的手中,我们收到的每一本书都会在第一时间于校园网上公布备案。(图书捐赠地点:学校学生会办公室)

让我们的爱心播种在每一寸土壤上吧!

金海中学学生会

××年××月××日

6.现在,校园的许多地方都装有监控摄像头.且在醒目处贴有“每一个摄像头都是一双监视你的眼睛”这样让人很不舒服的标语。请你另拟一条提示语,既能表达同样的意思,又能做到语言得体,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篇:语言训练范文

一、全语言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

全语言理论受主张自然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哲学观、主张整体化的课程观、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及生成读写的影响,尤其是后两者对全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影响较大。

(一)主张自然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哲学观全语言主张自然的、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可追溯

到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卢梭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本位,顺应自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应让儿童获得直接的经验,使其各项能力得到自然均衡的发展。福禄倍尔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引导幼儿天赋能力的发展,发展其内在的本性与潜能。杜威主张教育的本质就是生长,儿童的生长应以儿童为中心,依照其兴趣与能力来培养,并注重做中学。

(二)主张整体化的课程观

对全语言课程的整合观有很大影响的是杜威的课程观点。杜威认为学校应重视课程整体化教学,应把数学、历史等科目联系起来,并按照这些科目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联系的方式来组织。

(三)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认为语言的获得是建构的过程,这为全语言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语言的获得既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生理成熟与认知的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进行;儿童是积极主动的语言建构者,语言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是在儿童的当前认知机能与当前语言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的;语言获得和通过语言学习是统一的。

二、全语言教学理论的特点

(一)完整性

完整性是全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指的是语言本身的完整性和语言学习历程的完整性。、

1.语言本身的完整性

全语言理论认为学习语言首先要保留语言本身的完整性,传统语言教育的由下而上的学习观(学会了每一个部分,就学会了整体),强调学习语言的细节,忽视意义的沟通??这都是与孩子们先前由口头语言经验所发展出来,有关如何写具有功能性的完整文章的概念前后矛盾的。因此,全语言幼儿园提供给幼儿完整的语言材料,例如,完整的句子、文章、语言事件的对话等,强调通过完整的文学作品来陶冶幼儿的情操,使幼儿获得信息及完整文章的概念。

1.人,语言能力并非有高下之分。

因此,要保留语言的完整性,不能因为说鼯者缺乏社会地位,就不认同某些语言、方言和特定的语言形式。

2.语言学习历程的完整性

全语言教育家认为听说读写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是统整的。例如,古德曼曾指出所谓必须先学会阅读,然后才能学习其它事物,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幼儿借着语言学习各项事物的时候,同时也学会了听说读写,以及语言本身的形式结构。这三件事同时发生,而且发生在真实的语言事件中。因此,全语言幼儿园让孩子因为需要而从事听说读写的活动,进行整体教学。

(二)真实性

真实性是全语言的本质.包括语言本身的真实性和语言学习的真实性。

1.语言本身的真实性

全语言认为传统的语言教育提供给幼儿的是属于他人经验的语言,与幼儿的实际生活不相干,不具任何社会功能;应提供给幼儿属于自身经验的,与其自身相关的、具有社会的语言。

2.语言学习的真实性

在全语言幼儿园里,全语言教师采用的是来自于生活的各式各样真实的材料,并让幼儿在参与阅读及写作的真实情境里,自然地学到阅读及书写的概念。在全语言课程中这种真实性主要表现在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游戏中自然地获得语言。

(三)建构性

建构性是全语言教学的基础。全语言教师认为幼儿读写的发展是充满活力的建构性的历程。例如,全语言幼儿园没有一套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按部就班”的写作课程。全语言教师欣赏“孩子们正在建构书写”的行为,他们确信幼儿出现的错误是幼儿自然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学生经过适当的阅读和书写课程,一定能学会传统的拼字及书写,而自己的职责就是接纳在各个写作发展阶段的孩子,视他们都是小小作者,提供时间、材料,为小小作者准备一个互动环境,协助幼儿自己去学习并创造,而不是直接去教他们写什么,如何写”。再如,全语言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区,特别是图书区与书写区的安排也都体现了建构的观点。全语言教师将图书区安排成受幼儿欢迎的、生动的社会场所。让幼儿在其中和书本或故事书互动,借此来协助幼儿探索阅读材料。对书写区的安排来说,全语言教育者认为一个成功的书写区最重要的本质在于书写的理由,不仅止于物理情境的布置(要能协助幼儿成为小作者),还要能让老师能与幼儿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