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无人机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 新闻 教学 路径 选择
[基金项目]本文为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自设项目《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进而言之,就是要把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连接起来,新闻传播业自然也不例外。对新闻传播业而言,某种程度上,“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将媒介融合推向深入。
每一次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对人才的新要求,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地产生了对两类新型人才的需要:一类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正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所言:“新闻学院应该将训练学生从适应单一媒体向训练适应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一切领域的人才转变”。[2]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人才需求与新闻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将对作为新闻学教学一项重中之重的新闻采访教学提出严峻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
新闻人才需求与培养之间的矛盾早已存在,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在痛陈高校新闻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时曾经指出,“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3]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实验设备落后
工业社会以来,新闻采访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问与答,尤其需要专业机器设备的辅助,比如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然而,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新闻院校不惜重金购置的专业机器设备用不了几年就显得过时了,再加之资金缺乏,因此,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乃至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比如,目前无人机、谷歌眼镜等最新科技已经应用于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但很少出现在新闻院校的教学实验室里。如此一来,学生在学校掌握的技术技能势必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
(二)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脱嵌
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的脱嵌可以说是新闻人才培养的“老大难”,这一问题在新闻采访教学中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当下新闻采访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一位老新闻人曾告诉笔者,他读大学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新闻采访课堂大部分时间设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随即采访马路上的行人。囿于种种条件,现在的新闻采访课堂主要是老师讲授理论知识,缺少有效的实践;第二,理论陈旧,难以指导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实践,同时,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三)教材散弱更新慢
目前,新闻采访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编著,这些教材大部分源于20世纪80、90年代,新世纪以来,新闻传播业发展迅猛,这些教材虽然多次修订和再版,但其体例、知识架构等变动并无大的变化。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的《新闻采访学》诞生于1984年,1989年又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一些内容,但基本框架变化不大。虽然,一些院校开始自己编著新闻采访教材。比如,暨南大学编著的《新闻采访学》,安徽大学编著的《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等。这样以来,新闻采访教材的使用形成了各自为阵的局面。
(四)专业内部壁垒重重
历史地看,新闻采访学最早是一门关于报纸媒体的采访学问,后来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的崛起,依次出现了广播采访、电视采访、网络采访,虽然他们都属于新闻采访活动,但是不同类型的采访具有不同的内在规定性和操作规范。然而,反思当下的新闻采访教学不难发现,新闻采访课程大多以讲授采访的一般性问题或纸媒采访为侧重,有意或无意轻视乃至忽视了其他种类的采访。
二、互联网+时代提升新闻采访教学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升新闻采访教学以下路径值得注意和思考:
(一)争取横向合作,及时增添高科技实验设备
正如前文所述,无人机、谷歌眼镜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已应用于新闻传播活动,可以预见的是,新闻采访活动对先进科学技术的依赖将越来越强。因此,新闻采访教学应该及时更新实验设备以培养前沿性人才。此外,现代传播技术更新较快,这尤其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现实困境在于,高校发展迅速,但办学经费紧张,政府短期内拿不出更多钱购置设备。因此,学校应该尽可能争取横向合作资金的支持,以此来增加实验设备。
(二)组建“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新闻采访教学的灵魂人物,美国讲授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师大多具有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而这方面,我国教师比较欠缺,所幸的是目前高校都重视讲授新闻采访课程教师的再培训,比如到业务单位挂职锻炼等。但是,处身现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新时代,不容忽视的是,新闻采访活动与高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等已应用于新闻实践活动之中,现代传播技术已经成为新闻采访活动的一项重要支撑。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S.Shyam Sundar所说,“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从事高校新闻采访教学的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高科技的采访技术。因此,提升新闻采访教学质量,还需组建既懂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掌握一定最新传播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三)建立融媒体实训平台
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融合新闻”作为新闻生产的新模式,在规则、流程、渠道、方式上打破了传统新闻生产的介质割裂,借助新媒体进行多介质运作,实现单介质新闻生产向多介质新闻生产的转变,即一条新闻跨介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移动终端)进行传播。[4]美国传播学者高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总结了“融合”6个层面的含义,其中就包括“新闻叙事形式融合”和“新闻采访技能融合”。因此,学生除了到媒体单位实习以外,学校还应该建立融媒体实训平台。比如,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汕头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首个融合媒体实验室。再如,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专业则创办了学院校报、数字杂志、网络电视台、专业门户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校全媒体实训平台,并模拟媒介真实工作情景,对学生开展“定员定岗”的全媒体实训。[5]这是培养尖端新闻人才和前沿新闻人才的重要路径。
注释:
[1]单波、陆阳:《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7卷第4期
[2]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采编写》2005年第5期
[3]董锦瑞:《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急速升温的观察与思考》,《青年记者者》2005年第5期
[4]王如一:《“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年第3期
X年,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自治区应急厅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防汛抗旱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超前谋划、科学防控,汛期成功应对了X轮区域性强降水和黄河X次洪水过境,实现了零垮坝、零决堤、零伤亡,全市安全度汛。
一、X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
(一)强化担当,压紧压实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及时召开全市防汛工作会议,精心部署防汛抗旱各项工作。依法健全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体系,把重点区域、重点河段、重要水库的防汛抗旱责任落实到各级行政首长,将市县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黄河X段防汛行政责任人、全市X座中小型水库安全度汛“三个责任人”,在政务网站进行公示,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同时,全面落实分级负责制、部门负责制、技术负责制、防汛岗位责任制等各项防汛责任制,做到职责到位、指挥到位。
汛期,各级行政首长密切关注汛情态势,深入防汛一线,靠前指挥,身体力行,将责任制贯穿到工程建设、汛前准备、队伍组织、物资储备、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等关键环节。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分别深入防汛防洪一线,专题调研X防洪、黄河防汛和城市内涝等工作,现场办公解决物资储备、资金筹集、抢险队伍建设等问题。
(二)雨情、水情、灾情。
截止X月X日,我市累计降水量为X.X毫米,降水较常年同期相比偏多X.X%,共出现X次较强降水天气过程。汛期,黄河X--X号洪水平稳过境,最大流量X立方米/秒,未发生汛险灾情;局地短时强降水导致x段形成X次洪水过程,未形成洪灾险情;市区出现暴雨X次,但历时较短,局部街道形成积水,没有发生大面积内涝;全市无旱情发生。
(三)突出重点,健全防汛抗旱应急保障体系。
一是开展防汛应急培训实训演练。采取“培训+实训+演练”方式,举办全市防汛应急能力提升培训班X期,开展全市防洪防汛应急实训演练X次,各县(市)区开展防汛应急演练X次,参训参练人员及群众千余人,用实战演练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举办全市防汛应急抢险装备培训班,对冲锋舟、抛投器、移动泵站等X余种防汛应急装备进行实操培训,培训市县防汛业务骨干、专业抢险队伍、消防队员、预备役民兵、军区直属队、全市救灾物资保障管理人员及乡镇信息灾害员等近X人。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培训防汛行政责任人、重点水库“三个责任人”X余人次,不断提高履职能力。编制印发《X市防汛救援工作手册》X本,做到各级行政首长、分管防汛工作市县领导、成员单位负责人及业务骨干人手一册,抢险物资、机械、队伍、风险隐患底数清、情况明;
二是落实防汛抢险救援队伍。
全市落实专业抢险、消防救援、武警、预备役民兵等防汛应急抢险救援队伍X支近X人,落实挖掘机、推土机、自卸车等机械X余台,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顶得住”;
三是加大物资储备力度。
备足补齐防汛料物、更新配备抢险器材、增储充实救灾物资,全市X个防汛物资储备库,共储备无人机、冲锋舟、移动水泵、帐篷等防汛抢险救灾物资X余种,总价值X余万元,防汛抢险救灾物资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四是严格值班值守,做好应急处突。
严格执行X小时值守、领导带班和雨水情、险情灾情周统计报告等制度,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雨水情发展趋势,遇强降雨预报预警时,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提前布控、现场值守,及时果断处置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上报有关情况,确保信息上传下达,确保指令畅通无阻。
五是编制修订防汛预案。
结合机构改革后防汛抗旱工作新形势、新变化及我市防汛抗旱工作实际,充分运用最新风险隐患排查、调查评价成果,及时修订完善了市县防汛抗旱、超标准洪水防御、黄河防洪防凌、X山洪、重点水库安全管理等防汛应急预案,在预警响应、洪水调度、部门联动、应急抢险、社会动员、应急保障等内容上,细化决策、指挥、响应、处置等环节的具体流程,形成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预案体系;
(四)加大投入,狠抓防汛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完成x坍塌等一批水毁工程修复工程,确保黄河安全度汛;二是加快智慧防汛建设,开发制作了集“防汛责任落实、抢险物资队伍保障、洪水风险管控调度、交通管制、群众预警转移及安置”五大目标功能于一体的X市防汛应急抢险救援指挥调度电子图,完成x山洪灾害防御监测系统项目,实现XX段来洪、蓄洪、泄洪、雨水情的全过程适时远程监测监控全覆盖、黄河塌岸险段和城市易积水点的适时远程监控全覆盖,利用X市应急指挥调度分中心天地一体通信指挥网络,以最精准的雨情水情数据,最科学的洪水调度方案、最快捷的转移抢救速度,为领导科学决策,指挥调度提供高效、精准的依据,实现一张图指挥调度全市防汛抢险救援工作;三是实施了甘沟银西村段导洪沟防洪堤加固工程,永宁县中干沟、桑园沟,贺兰县沙井子沟,灵武市沙沟等一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提升防洪重点区域沟道行洪能力;四是实施了兴庆区西北部、金凤区西北部雨污分流管道工程,解决上海路北塔巷口、宜居巷等路段汛期易积水问题;五是清淤疏浚了四排沟、陈家圈沟及主要节点街巷排水主管道,清掏、维修市区雨水井、检查井,检修、保养、更换了X个泵站的供电、控制、泵组等设备,确保了城市排水沟道、管网通畅、泵站运行正常。
(五)多措并举,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常态化气象灾害分析研判等汛情会商机制。市气象、水务等部门加强雨水情监测预警工作,在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上下功夫,加大滚动预报预测频次,实时与应急管理部门共享数据,既为防汛指挥提供有效参谋,又为群众安全转移提供依据。主汛期,我市启动《X市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全市防汛抗旱暨气象灾害防御会商研判联席会议,通报防汛工作情况,分析研判汛情形势,联合开展会商,超前防御部署,提前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增强防范应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建立健全常态化自查检查督查机制。
在各县(市)区市自查的基础上,市应急办、防汛办采取联合检查、暗访督查等方式,开展防汛检查X次,黄河汛情检查X次,排查整改风险隐患X处;
三是建立健全常态化隐患排查整改机制。
汛前汛期先后开展安全隐患排查X余次,共查出安全隐患X处,已整改X处,X处正在整改中。对全区防汛工作督查反馈的X个方面X个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形成责任清单,细化整改任务,明确责任单位,限定整改时限,全部整改落实到位;
四是建立健全抢险物资调拨机制。
制定了《防汛应急物资管理制度》《防汛应急物资调拨制度》,加强物资管理保养,严格调拨调用程序,优化配送流程,今年汛期向市市政管理局、西夏区调拨应急移动式柴油排水泵X台,向市园林局调用应急移动式柴油排水泵X台,将防汛应急物资装备用在了防汛防洪防内涝的最前沿;
五是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汛减灾宣传教育机制。
利用多种媒体持续不断宣传防汛防洪减灾救灾知识内容,部门、县区联动开展防汛减灾宣传“进景区、进校园、进村镇、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X万余份,在重点部位设置警示宣传牌X余块,普及山洪、河洪、城市内涝等洪灾避险自救常识,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