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素养论文范文

语言素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素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素养论文

第1篇:语言素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该研究报告通过在大量的文件检索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目前我国及昆明市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状况,根据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尽可能低耗高效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对可能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放在教师科学素养方面,发现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针对昆明市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的策略,并根据策略要求,开发研制了既具有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的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平台。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

2、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从学校的重视程度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与整个课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观念上看,一些学校把科学课列为另册;从教学计划上看,课时常被挪用去补语文、数学;从教师队伍看,兼职比例过高,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其列为课题研究,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二、研究的目标

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最后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

2、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了解本地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3、对儿童科学素养状况以及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本地区今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点。

4、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动策略,为云南省创造性地使用《科学》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5、研制开发“小学科学素养培养教师备课系统”,挖掘科学教育资源,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

6、改革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7、进一步发挥我区的科学教育的功能,扎扎实实地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使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三、课题研究组织的原则

以五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为主牵头,专兼结合,上下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依据,以策略措施研究为归宿。

四、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进行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

五、研究的过程

共包括理论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初步实施与总结分析几个主要阶段。从2003年3月到2005年11月,历时两年零8个月。

(一)理论研究

1、基础概念研究

科学素养是本课题的基础概念。对于这一基础概念的科学界定,直接关系着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通过多渠道查阅文献资料并紧扣课改有关理念,我们的对科学素养的概念性定义认识如下:

在西方国家,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表达是ScientificLiteracy。literacy有着两个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学识,有学养,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对象是一般普通大众。《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可见,科学素养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修养。一种普遍的认识是: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尔(JonD.Miller)教授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①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

②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所了解,具备科学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判断某种说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

③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关注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观点,联系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素养

四个核心要素,即: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引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方法指对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的了解或把握,以及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科学知识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科学精神则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能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由此可见,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既要进行责任感、团队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等规范性教育,又要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一项需要多方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的系统工程。

2、基础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在小学阶段加强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理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整个认知发展基本上可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一发展阶段均有一独特的基础的认知结构,所有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阶段论提供了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科学教育的心理学依据。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数学水平较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提高,自然常识等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探索也成为可能。所以,在这一阶段进行科学教学利于儿童认知发展。但仅靠自发的探索对他们的科学思想的发展是不够的,而科学教育才使儿童的科学思想发展成为现实。皮亚杰所说的自然发生的科学的基本概念,在初等科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理,根据教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按教学的规律性和原则来制定一个最佳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所说科学素养培养最优化是针对我区小学生这一个体和群体的实际条件而言,以期遵循尽可能合理发展的进程及取得尽可能好的发展结果,尽量使我区小学科学教育做到低耗高效。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上述基础理论与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可以引为行动研究的指导性基础理论。

(二)调查研究

1、将概念性定义转化为操作性定义,使科学素养可测量可评价是本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确定了调查工具。

第2篇:语言素养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语言输出,情感因素,策略

 

根据Swain(1985)提出的输出假设,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发展中介语的准确性、连贯性、复杂性有重要的积极意义。Stevick(1980)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并不主要取决于材料、技巧和语言分析,而是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内心活动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因此,情感因素在输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格、动机、焦虑、信心等情感因素皆会影响语言输出效果。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个体在习得语言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间长,收效却不甚理想,主要表现为语言输出能力薄弱(口语和写作),虽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英语表达不流利、不准确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他们在课堂上习惯了保持沉默,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更易表现出焦虑和信心不足等情感倾向。针对以上情况本文致力于剖析影响语言输出的主要情感因素,有助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有效提高他们语言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1.语言输出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1.1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因自身愿望和在学习中获得的满足感而努力学习目的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结果的重要预测因素。Robert Gardner将动机分为融入型和工具型两类。融入型动机由直接兴趣产生,持这种动机的学习者大多对目标语的民族有良好的印象语文教学论文,渴望了解其语言,历史,文化和社会。他们学习目的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与目的语者进行交流,最终达到参与或完全融入目的语社会的目标。工具型动机来自于间接权益,是学习者出于某种目的或实际需要而掌握目的语的愿望,例如:通过英语考试,出国或就职需求。因此工具型动机强调语言的实用性。Brown(1977)认为,以上两种动机并不是完全不相容。事实上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很少只选择一种动机,而是将两种动机结合在一起。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对学生有直接的使动性和导向性。表现在英语输出过程中,动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激发运用语言的热情,克服输出过程中的困难,积极投入各项语言输出活动。

1.2焦虑

语言焦虑是指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一种不安、烦躁和怕犯错的心理状态。焦虑分为促进型焦虑感和妨碍型焦虑感。前者这种适度的焦虑对于外语学习是有好处的,可转化为动力,它能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产生急迫感,有效地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潜能,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后者这种过度焦虑会影响学习者的课堂表现和自信心,阻碍进一步的学习。焦虑情绪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言输出影响较大,他们英语基础较薄弱,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有限,在具体语言运用过程中更易产生焦虑情绪。

具体来说,妨碍型焦虑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语言输出有负面影响。首先,干扰了学生正常的、连贯的表达。在参与语言输出任务时,学生如果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表现出语音变调、反复更正、犹豫不决,导致表达模棱两可。语言焦虑使他们无法正常展示真实语言水平,也增加了心理挫败感。其次,影响短时处理语言的能力和记忆输出。大脑中的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精力、注意力和认知能力,最后会产生抑制情绪。学生为了维护自我形象,畏惧交际带来的负面评价,宁愿放弃语言输出的机会。

1.3自信

在二语习得中,树立自信是语言输出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克服暂时挫折和语言小错误的一个关键环节。Brown(1977)指出,自信的人心理障碍较少,更有可能超越自我。强大的自我力量使他们即使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犯了不可避免的错误语文教学论文,也不会觉得这是对自我的一种威胁。Beebe(1983)认为,自信的学习者很少认为自己的语言错误是愚蠢的表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他们不怕犯错,同时能把握住更多的机会与他们的同伴、老师甚至外国人交流,这些交流都有助于学习者反思自己的语言输出效果。Krashen(1981)认为,自信心是涉及语言习得成效的情感过滤中最重要的人格因素。有较强自信心的学生敢于冒险,敢于用外语交流,这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进步更快,同时有助于形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良性循环。

2.语言输出过程中培养积极情感的策略

2.1丰富内容,明确目标,改善手段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输出动机。

教师想要激发学生语言输出的动机,首先就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在输出课堂中有意识的引入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英语国家。其次把握好学生想提高口语的心理。经历多年的应试英语教育后,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是想改变以往的语言学习模式,让学了多年的英语能真正用起来这种心理需求是强烈的。教师应把握好这个契机,帮助学生确立切实可行的提高语言输出能力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目标是学生努力的方向。可先从短期的,简单易行的目标做起,例如以what do I say today为题,记录用英语朗读或与人交流或参加课堂活动的内容和时长,自己的感受,别人的评价等,从而有目标地管理、监督和调整自己练习口语的计划,为实现较高层次的远期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短期目标的实现会使学生产生语言输出的成就感,让他们看到实现远期目标的可能性。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强化动机,使语言输出练习可持续。最后教师应引入更多元的教学方法,在以输出为目的的课堂上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形式如即兴演讲、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短文复述、口头猜字游戏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通过这些课堂活动学生会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能表达什么,还不会表达什么。这不仅会使他们对未来的语言学习有更明确的想法,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已有的语言知识。当学生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有了兴趣和动机,他们自然会以积极态度投入其中。

2.2采用多样的评价措施,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增强语言输出信心

首先要以积极鼓励的评价引导和督促学生练习口语和写作。在不影响交流的前提下容许学生的语言小错误或是采用更灵活的纠错方法,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语文教学论文,减少焦虑感。例如在多组学生发言完毕后,总结学生说的好的地方或用范文指示正确的语言形式,提示学生注意,避免针对个别学生纠错。在较轻松的氛围下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其次教学评价要注意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多采用纵向评价避免横向比较。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包括英语基础知识、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皆大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和个性特点采用多层次的,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标准。当学生表现好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优等生要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一般的学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腼腆或有自卑情绪的,要寻找其闪光点。对在输出任务中遇到暂时挫折的,要给予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教师应重在考察每个学生的进步或退步情况,避免将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做比较。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积极评价和自我审视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培养积极的心态,在语言输出中提高言语能力。

综上所述,积极情感因素会提高语言输出的速度和质量,提升语言使用的准确度和流利度。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感,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率和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Beebe, L. Risk-taking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 [J].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MA: Newbury-House, 1983.

[2]Brown, H.D. Cognitiveand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Language Learners[J]. Los Angel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Forum, UCLA, 1977.

[3]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4]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Gass, S. and Madden.Newbury House, 1985.

[5]Stevick, E.W. Teaching Languages: a Way and Ways. Rowley,M.A.: Newbury House, 1980.

第3篇:语言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SCI论文;教学法

引言

SCI论文作为当今世界一流的科学论文收录检索条目,它的写作与发表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衡量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SCI论文写作过程作为了解与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及思路、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动态的过程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提高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力。此外,伴随着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不断加强的国际学术交流,以英语为工具语言的学术论文写作已成为众多医学研究者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术成果的必备要素。但是对于一直在重教学轻科研的传统培养模式下成长的医学研究生们来说,他们所具备的写作知识远不能满足现阶段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他们在英文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也仅仅是小学时学习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以及通过自己阅读文献的零星积累。因此,要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体制,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能独立从事科研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于医学研究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截至目前,针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研究尚为数不多,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从研究对象来讲,多数研究停留在对SCI收录期刊的语篇结构及句法层面的语言特点的分析,旨在为学术写作提供方向导引但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二、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主要有对体裁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但目前并无太多的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文本分析或学生问卷反馈的基础上给出进行体裁教学或探究式教学的建议,缺乏学生的写作的数据分析。三、在研究内容方面,据笔者的调研情况看,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郑家伟(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2011),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杨植(杨植,2012)和第三军医大学的詹小青(詹小青,廖荣霞,陈敏,2010)的研究涉及到具体专业SCI论文的英语写作之外,其他研究均从广泛意义上探讨SCI科技论文的写作及课程建设问题,因而研究缺乏针对性,此外,就SCI科技论文本身来讲,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到特定专业下的具体论文形式写作的探讨。

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不同教学法在医学研究生SCI论文写作中的影响程度,找到和发现不同教学法下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最佳发展维度对于弥补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的空白,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研究生SCI论文的写作能力发展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具体来讲,本研究重点围绕写作教学常用的体裁法、成果法和过程法来展开,其研究结论如下:

一、体裁法

总体来讲,体裁法对学生语篇结构的影响最大。在教学中,教师分别选用了比较标准的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和临床总结的范文与学生品读,重点讲授了学术论文与学生较熟悉的说明文、记叙文以及一般性论说文的体裁区别。此外,对于学生影响较大的应用文体裁意识,教师也着重进行了讲解和分析,使学生首先从文章样式上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和掌握。反应在写作中,学生一般能基本遵循学术论文的篇章结构,做到不落要素,但是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文章各部分结构匹配合理、详略得当。

二、成果法

在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成果法对其学术语言维度的影响功不可没。由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母语因素的干扰,并且长久以来缺乏学术语料的输入,因此,研究生们的写作水平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则基本处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不但缺乏学术词汇的积累,而且在句式结构和表达形式上单一枯燥,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大量学术语料的输入,一方面通过精选真实语料中的高频词汇和表达法来强化记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评价纠正学生文本中的语言、语法问题和非常规表达现象。由此,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积累科学词汇和表达,并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应用到真实的写作任务当中。

三、过程法

在实际教学中,过程法一直以组合的形式应用于前两个教学法实施过程之中,通过学生的座谈和问卷反馈分析,过程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依据过程教学法的写前、写中和写后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写前阶段应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在写中阶段,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互评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正文本并反思错误原因。在写后阶段,教师除给予建设性的点评之外还会进一步指出学生下一步的改进目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求学生对课堂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进行课下反思,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对课堂教学给予评价和建议,反思自我学习的优势和劣势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在过程法中领悟到了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和意义,掌握批判性思维的行为策略,并能自觉地把这种策略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中。学生科研能力水平提高了,其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如何撰写与发表口腔医学SCI论文[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420-429.

[2]杨植.SCI论文写作与中医药研究生医学英语写作课程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92-94

第4篇:语言素养论文范文

2. XX地区优质幼儿园入园孩子家庭背景调查与思考

3. 高入园率背后的思考以XX地区为例

4. XX地区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调研

5. XX地区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化调研

6. XX地区各社会阶层的幼儿教育机会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7. XX地区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8.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向调研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9. 幼师生教育实习与幼儿园教师的职后成长研究

10. 就职最初三年与幼儿园教师的生涯发展

11. 艺术素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12. 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调查与分析

13. 幼教职业的德性价值研究

14.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15. 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

16.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就职初期的表现比较研究

17. 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比较研究

18.儿童参与理念对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19.从绘本到活动------有意义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20.有效教学原理与学前教学活动的设计

21.学前儿童对绘画作品评价倾向性研究

22.ARCS模型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

23.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4.英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5.加拿大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6.澳大利亚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7.新西兰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8.幼儿园特殊教育个案研究(观察与实践)

29.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进展概念、功能、儿童观、教育观等选择一个研究

30.幼儿园蒙氏教育生态的个案研究

31.灾难事件后儿童心理的调试和康复

32.幼儿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33.受忽视幼儿的成因及教育

34、儿童作家之利弊

35、幼儿教师的三重身份家长、老师、朋友

36、幼儿图画书研究

37、幼儿语言教育的演进

38、语言学视野中的语言教学活动

39、阅读研究与早期阅读

40、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功能、应用及发展前景(幼儿图画书教学实践研究)

41、民间童话研究(建议结合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

42、幼儿童话作家论

43、语言修辞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44、幼儿园经典诵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45、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46、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研究

47、幼儿园文化研究

48、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研究

49、学前儿童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50、幼儿英语故事教学

51、文化教育与幼儿英语教学的结合

52、杭州市幼儿园英语教学调查

53、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54、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55、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56、幼儿园网页制作

57、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58、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59、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60、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6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62、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63、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64、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65、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66、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67、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68、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69、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部分选题相关文章:

1.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题目参考

4.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致谢词

5.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第5篇:语言素养论文范文

1.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 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118.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析

第6篇:语言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写论文;写日志;写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41-01

数学需要用语言交流,这种交流可以培养人的准确简练的表达能力和交际与合作能力。华罗庚教授曾教育学生在数学表达上要做到: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在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思想的莫过于写作了。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数学语言,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创新精神相结合呢?是否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是否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锻炼用语言文字表达数学知识进而促进数学素养提高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数学写作"。

1.写数学小论文 增强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自己的数学观,同时萌动着数学创新的欲望,希望多一种自由发挥大胆想象显示自己数学能力的空间,数学小论文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学生在探究和反思中用精炼的语言,严谨的论证表达一个观点,写出文字清晰、措辞准确、语法规范、构思新颖的文章,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两种角色--研究者和表达者。

数学小论文中,学生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用写作方式和数学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数学观念,反映数学思考的过程和体验,公布自己数学探究的结果与存在的问题。通过论文可以道出自己学习、成长的经历;可以印证自己的实践和创新。可以是经验性的或发现性的;可以是指定或自定的,不拘一格使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论文中不只有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 ,更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精神、数学策略和方法、数学问题和猜想、数学体验和实践等等与数学相关的深层思考,在一石数鸟中强化了课题意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2.写数学日志 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日志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认知过程、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平静的港湾,利于学生放开思绪自主建构自己所理解的数学,利于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写数学日志,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教师也可以从中全面了解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迷茫困惑、顿悟觉醒,能深深地感触到学生心灵深处的自卑或自傲、痛楚或快乐,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辅导,便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由此,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且还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态度生成乃至整个生命力量的展现与成长。特别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去寻找数学,并把它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时,他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例如有学生发现集市中有数学,日志中这样写道:"瞧,集市上卖皮鞋的地方怎么这么热闹呢?哦,原来那里的商品都打八折出售,怪不得那么多人。八折就是现在商品的售价比原来便宜二折。一双皮鞋原价100元,打八折出售就只要80元";还有学生发现生产劳动中有数学,日志中这样写道:"今天,我家决定买一个粮囤,爸爸不知道买多大,我便为爸爸算了算。小麦每立方450~500千克,我家有1500千克的小麦需容积约3方的粮囤,用底面积乘高算出粮囤的容积就行了,爸爸采纳了我的意见,买了合适的粮囤"。还有学生在写道:"今天早上,我和妈妈去大伯家,出门时是9:20,回到家是9:53,路上我们一共用了23分钟"等等。这样的记述使他们学会了用明亮的眼睛去寻找、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 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表现出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与热爱。

通过写数学日志将生活与数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使得学生乐于接触数学信息,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和乏味,而是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

3.编写数学问题 发展思维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思考,用精炼、严谨的语言和文字编写数学问题,并追究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此拓展思维,达到深入细致的掌握知识体系的目的。在知识点讲完,让学生以书面的、纸质的方式编写问题。这些问题不被时间和地点所限制,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可马上完成也可查阅资料、反复推敲后所得,可相互传阅、长时间呈现,可自编自答、也可用以考察别人。这样做提供给学生的空间较大,机会更多,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提出问题的自由度较强,所受到的限制少,更容易发挥创造性。

要用文字呈现问题,就要字斟句酌,避免任何的含糊和混淆,一字也不能出现差错,要以数学化的修辞和语法、紧密的逻辑关系,准确完整的表述数学信息,就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丰厚的文学素养,就要全面和谐的发展。问题由自己写出来,能做出解释并求解,不仅增强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发智力挑战,使其思维清晰、头脑灵活,创新意识倍增。

以"写"促学,既是一种产品也是一个过程。它不仅弥补了传统数学作业中的不足,更激发了学生数学创新的原动力,使其领会到了数学美学的价值,使得学生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在"写"中将所见、所思表达出来,不仅能增长数学才能,又能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中去,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天空,让全体学生在文字的耕耘中尽情享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乐趣, 使得数学素养获得极大的提高,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语言素养论文范文

细致深入的作文教学中通常会非常注重训练过程的序列性,不同年级段,不同要求和目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适宜采用的方式并不一样。这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对于作文教学的内在要求,对于学生能力水平训练的针对性也会更强。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初中 作文 序列 训练

细致深入的作文教学中通常会非常注重训练过程的序列性,不同年级段,不同要求和目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适宜采用的方式并不一样。教师如果仍然简单地用单一标准和模式来组织不同阶段的作文教学,不仅课堂效益不佳,学生能力素养的锻炼也不够充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思考,是否应当展开初中作文的序列性教学,应当融入序列化的作文训练模式。这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对于作文教学的内在要求,对于学生能力水平训练的针对性也会更强。

一、七年级作文训练重点与教学计划

七年级阶段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开端,@一时期首先需要学生很好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需要学生能够逐渐了解与适应初中写作教学的要求。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基本的语言水平和写作素养,以此为参照形成一些更加明确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指导目标,七年级的作文教学学生可能还不能立刻进行议论文、散文的写作,学生熟悉的基本是记叙文,对于写人记事相对来说更加熟悉。这个时期教师首先可以加强对于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于这一文体有更好的驾驭能力。随后,可以一点点进行教学拓宽,让学生慢慢了解还有其他文体,基本了解其他文体常规的写作方式。七年级的作文训练重点一方面在于小学到初中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在于加强对于学生记叙能力的巩固培养,这些都应当相应的在教学计划中有所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展开中,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体验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能辩证地认识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着手,让学生挖掘与积攒有效的写作素材。要训练学生能抓住特征,运用不同的写人方法写出人物的风貌,善于运用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是学生有效刻画人物的关键。同时,要鼓励学生广泛接触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有独特的感受,能用准确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后展开对于活动或者事件的描写,给学生构建写作素材,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各种探险活动,能对探险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叙述事件能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七年级的写作训练以记叙文为主导,这个时期的教学计划应当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对于人物的有效刻画,以及对于事件的生动呈现上。这是作文教学的重心,这些相应素养的具备也是学生今后完成更复杂的文章的重要基础。

二、八年级作文训练重点与教学计划

进入八年级后,作文教学的方向和重心都发生了相关调整,教师的教学计划也需要有一些特定变化。八年级后学生需要慢慢开始接触话题作文的写作,并且要基本形成话题作文的写作与表达能力。话题作文通常以议论文为主要文体,比起记叙文的写作,议论文写作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事物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以及语言的整体组织与架构能力都有更高要求。培养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要逐层深入的展开,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熟悉这一文体,对于这一文体常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有相应掌握。随后,教师可以慢慢锻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容易切入与驾驭的主题作为训练内容,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当学生对于议论文写作日渐熟悉后,教师可以再来指导大家写作难度更大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些新的写作要求。

八年级的写作教学需要在学生原有写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锻炼写作的基础能力。本年级以话题作文训练为主,教师要对学生从话题作文的拟题、选材、构思、立意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训练,使学生能写出中心明确、主题深刻的话题作文来。在具体的写作中,需要学生能层次分明地、有条理地写出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在作文中写出有个性的东西,学习在记叙或议论中表达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激情,能体悟一定的道理。

三、九年级作文训练重点与教学计划

到了九年级后,作文教学的重心有了进一步变化,这个时期学生会开始接触到材料作文,学生在写作前要深入剖析材料,从提供的材料中提炼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形成自己文章的核心观点,并且找到合适的论据,有效的组织作文语言。这些都是对于学生来说更深入的要求,也是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体现。九年级的作文训练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熟悉并且很好的掌握材料作文的写作,也要相应的培养学生的一些考场上的应试能力。作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必须让他们掌握一些实用的考场上的写作方法技巧,这样才能够有更好的临场发挥。

在培养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时,要让学生能够充分读懂材料原文,结合材料形成自己的核心论点,并且善于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学生要善于运用优美、有个性的语言,文章应当有新颖、别致的构思,有健康、深刻的立意。这些都需要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生活,这样才能在文章中做到描写出神,能在文章中充分张扬自我个性风采,并且能运用丰富多彩的作文形式。此外,教师还应当系统地指导学生写好考场作文,围绕作文过程中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文字等方面,探讨写作优秀考场作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最后只得注意的是,任何阶段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多从生活实践中积攒写作素材,并且要有意识提高自身认识水平,这是学生可以写出更多充实具体,富有感染力与深度的文章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文章写作规范训练二十招【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1(Z2)

【2】何恒军.初探作文教学的序列化问题【J】.考试(教研),2010(05)

【3】周丽娟.以阅读教材为基础,构建作文教学序列【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2)

第8篇:语言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高校英语教师;人文素养;基本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08―04

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有用的英语人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英语教学与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探讨的方面。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方法和培养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

(一)师范人才的培养模式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与一般外语院校几乎相同,仍侧重于英语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大多开设综合英语、英语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阅读、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等课程。其中,综合英语、听力等基础课程开设时间较长,最多的达到8个学期。但是,由于总课时有限,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不足,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科研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而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范类课目较少,且学时有限。一般的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教育中,只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测试学,且只有一个学期。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性较差,与中小学基础英语教学活动脱钩,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新时代下新课标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

英语教师是一门很特殊的职业,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对从业者要求的特殊性。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涵盖很多方面,如英文讲演、英文歌曲演唱、简笔画、教案编写、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导演、试题编写及英语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技能。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

同一般的外语院校一样,师范院校一贯重视英语听、说、读、写和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相关的精读课开设四年,泛读课、听力课开设两年,写作课的课时较少,一般只有两个学期。由于师范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或是学习动机不足,即便相对受重视的这些课程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开设在英语专业大学三四年级的英语语言学、文体学、词汇学、英美文学等课程虽然被视为必修课,但似乎只受到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们的重视,其余大部分学生仍然抱着及格万岁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些课程的课时最多不超过一年,有的只开设一个学期。课程设置的种类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不足。这样,原本可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由于教和学双方均未给予合适的安排与足够的重视而变成走形式和无用的代名词。

(三)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

在“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影响下,许多师范院校盲目照搬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计划,过分强调知识、能力的“专业性”,专业课程分类细而多,有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课却很少。据资料统计,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四大板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j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2lg,71g,7g。由此可见,课程结构仍以学科教育为基本框架,突出学科专业教育、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门类少,学时少。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应具有不同的知识模块:英语专业技能知识、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各种能力:语言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从事专业工作的实践能力、敢于迎接挑战和超越他人和自我的创新能力等。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途径主要是课程学习。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些需要反复实践的课程如:写作课、翻译课、教学法课等都受到课时的局限。如写作课上,学生在了解了基本的写作技能之后很少有机会去应用,个别学生作文被点评的机率极低,学生出于应试的目的就会选择一些写作的模板套用,写出的文章在结构与内容上都大同小异,质量可想而知。教学法课上的模拟教学机会更是难得,又因教育实习基地太少,实习教师的课时被一再缩减,很多学生在还不熟悉教学环节。

二、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同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应与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高校英语教师人文素质有密切地联系,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对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地作用。

(一)专业课程设置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引导作用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重任,而这些培养的学生数年之后将走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只停留在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教授上,而应该把培育合格的英语人才作为高校英语教师首要的任务。合格的英语人才应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决心,即高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当然,能否做到这些,还取决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人品和素养。古人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既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使学生“成才”,又要担当塑造其“灵魂”的职责使学生“成人”。教师的工作可谓艰巨而光荣,同时,对为师的要求也提高了。东北农业大学校长李庆章曾说过这样的话,何以为师,先看师品,德高为师;再看师智,学高为师;三看师能,技高为师;四看师表,身正为师。教师担负着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魅力是无穷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想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领先具备这样的人文素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必须树立教师的主体性,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人。主体具有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即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能力。这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以渊博的英语文化修养为教学之坚实底蕴,能穿透语言层面进而突破英语文化的多种理解障碍,诸如风俗习惯、衣食住行方面的大众文化障碍,文史哲等方面的高雅文化障碍,是非取舍、审美标准方面的价值文化障碍等等,从而洞悉英语语言深处的人文积淀。而且,高校英语教师要有能力在中西文化双重背景下确立自身的价值坐标,善于对两种文明作出理性的比较分析,具备在优劣筛选中创新语言和创新文

化的才能。详言之,既要坚实地把握母文化的“根”,又要在汉英融通中互补,升华东方文明的基本品格,从而通过对英语言语和文化特质的把握,不但使学生丰富语言素质、发展言语能力,并且为其注入符合全球真善美基本价值准则的新人文精神。如是,英语教师就会超越语言而成为21世纪中华文明的有力促进者和创造者。专业课程的设置挖掘出英语教师的潜能,并对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起了一种提升作用。

三、优化课程设置以促进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只有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也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高校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几个方面

什么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是非常具有涵盖性的概念,它包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一切素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是指高校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除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人文素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品质,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因英语课程本身的人文性特征而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特殊要求,这包括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心理素质和敬业精神。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要优化课程设置就必须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1 改善课程设置板块,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基于课程设置板块的调整,这就使得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对其所教的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良好的掌握和具备精湛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课程设置的改善。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知识。所以,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努力挖掘出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知识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让英语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培养出既具有入文气质,又具有科学精神;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西方文化的人,使其见解更加符合国际化的特点。

2 改革课程的内容,促进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实施人文教育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即教师在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的综合水平,它是教师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及任务必备的心理条件。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善于把深厚的英语功底展现于教学实践。通过精心策划、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使英语课堂变成学生表演,教师导演的大舞台,做到“寓教于练、寓学于用”。如何才能把丰富的知识与教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首先要求教师备课充分。不仅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准备课时要追求更高境界,力争把课本的知识与学生的能力一并考虑进行教学设计,以使学生能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启发与发现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由书本内容引入到更广阔的联想空间,用情景把已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逐步形成知识与信息的网络。正是由于课本的局限性,才需要教师去发挥、拓展、补充、延伸以达到进一步升华。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社会化是知识活化的需要。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和契合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长性。

3 增加选修课程,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自身,英语当然具有以丰厚的科学文化积淀为底蕴的历史传承性和稳定性,但是作为对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语用学和教学理论则处在不断“引进”和发展之中;更兼全球网络提供了不同学科、不同流派、不同权威的专业知识。在网络上进行新知杂交和学术融合空前便捷。这些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教学创新目标的激励下迅速强化科研能力,当是全球化时代对英语教师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要求。这种综合性科研能力包括学术新知整合能力、课堂教学分析能力和专业论文撰写能力。

首先是学术新知整合能力,即英语教师要积极立足学术前沿,有意识、有目标地从现代语言学和语用学、二语习得理论及课堂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近发展中捕捉学术新知,不懈存储、长期累积、并有机整合到以自己的研究和创造目标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中去,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其次是课堂教学分析能力,即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及测试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化预计、反思、调整和整体优化,尤其要善于敏锐地洞察并牵引学习主体的课堂心理流向,尊重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和情意特点,以最大效度地达成教学目标。再次是专业论文撰写能力。英语教师首先要有真切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心灵感悟,然后通过写作这个筛滤程序提炼出具有自己特色和创意、又不乏实以这种因包蕴了创新智慧而问世的论文来激励自己对英语教育的永动式探求。而且,面对全球学术和教育交流更趋频繁的时代特征,我们倡导以英语来撰写论文或同时用中英文来,以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面。这样,就对置身于全球化时代的英语教师论文撰写能力提出了很高的专业化要求。

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师的实际语言能力的强化,提高教师的心理素养

人文教育提倡“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及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心理素质,这对高校英语教师也同样重要。这一素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就智力因素而言,包括敏锐的洞察力、有一定深度的思维能力、较高的对各种信息的整合能力及对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丰富的想象力及灵活的注意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情等方面。同时,对教师内在的品德修养、一定的技能素质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具有较高教育心理素质的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所有方面。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素质,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懂得教育心理,就是能以学生最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动因、学习态度、心理特点、性格差异、年龄特点、兴趣程度、接受能力、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能给予充分的考虑。真正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深入人心。鼓励学生对语言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其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

第9篇:语言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 本科毕业论文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47-02

作为全国优势特色专业的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并兼具民族地区特色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近十年来不断改进的“四环节”教学法的实施,不仅在本科教学上是一大创新,其教学成果也得到了区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但是,如果我们不固步自封,如果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我们会实事求是地直面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在最终实践能力的提升上,程度有限,效果并不特别突出。它集中表现在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中,一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且一直没有明显的改进。笔者承担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已经有十余年,平时也担任《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原理》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积多年的经验,我以为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四环节”教学法所能解决的。我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均是外国文学方向的选题,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既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特有的问题;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是中文系各方向论文写作共同存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中文系的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改进及学生专业学术研究训练等多角度入手,别无它途。下面我就以外国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谈一谈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范围

虽然从比例上看,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方向的选题不少,但具体到写作内容,则呈现了选题较为陈旧及视野较为狭窄的特点。四年本科教学中,《外国文学》课程的开设,基本奠定了学生外国文学的知识基础,对学生论文选题的确定影响巨大。它引导我们的学生更多地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关注典范性的文学人物及文学现象、关注对作家作品的美学及人文批评。一些作家作品及典型人物,几乎每年都会有学生涉及,即使学生写作切入角度会略有变化。比如,英国十九世纪女性文学、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俄国十九世纪文学,而涉及到的作家有勃朗特姐妹、哈代、司汤达、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他们笔下的简・爱、苔丝、于连、卡拉马佐夫、安娜等,也往往成为学生人物性格分析的常客。不同届学生的论文选题,重复现象较为突出,虽然指导老师在最大程度上力图避免这样的重复。这一现象,与为期一年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是相吻合的,能反映课程教学对学生外国文学接受与理解的影响,因为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学比较强调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

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那就是学生在论文写作上所体现出来的外国文学视野,受《外国文学》课程的影响是明显的。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关注近现代文学、关注文学的思想及美学价值,始终是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最显著特征。而由此反映出来的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的不足、写作视野的相对狭窄,也无庸讳言。如果我们的《外国文学》课程在课时上有所增加、内容上有所延伸,能在二十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方面对学生有所引导,学生的写作视野无疑会开阔得多。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当大力改进的地方。

二、研究方法

较之选题范围上的相对狭窄,学生在外国文学论文写作上所展现出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上的陈旧和单一,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我们反思。究其原因,我以为还是与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对文艺学方法论的忽视密切相关。在中文系的培养模式设计中,除了《文学概论》一课外,并没有其它的相关的文学方法论课程,也没有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相关的课程。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没有接受到文学方法论的课程教学,这使得他们对文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相当陌生,没有明确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意识。所以在毕业论文写作时,他们只能模仿传统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在作品与作家、社会及读者的四维关系上做文章,内容也无外乎作家传记研究、作品主题及思想价值分析、人物典型性格研究等方面。而从形式主义的角度、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几乎没有出现过。曾经有一个学生的论文选题是《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言风格》,应该说已经论及到一个新的角度,但遗憾的是,该学生在写作中不过强调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韵律上对欧洲十四行诗承前启后的贡献,浅尝辄止,并未能对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语言学角度的形式主义分析。究其原因,还是缘于对形式主义理论和方法的不熟悉,对“文学性”和“陌生化”等概念的不熟悉,在写作中不能运用这样的理念去分析文本。

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思维。这不仅表现在学生的许多外国文学选题直接就是比较文学或与比较文学有关的,也表现在学生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过程中,能自觉地置研究对象于世界文学的语境,用比较文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剖析问题。无论是作家研究还是人物性格分析,不少学生都自觉地将其与同类型的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典型进行比较,试图从比较中确立其文学和艺术的价值。我以为,这样的思维方法,对外国文学研究而言,也许较之希望其在方法论上的变化,有更多的价值和更新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在比较意识和思维上的期待,应该高于对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变化的期待。而且就文学研究的价值而言,比较文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野,使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呈现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新的姿态。这一点,从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已经有了充分的证明。

三、问题反思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在教学改革中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就是“讲授――阅读――讨论――写作”四环节教学法的构想和实践,通过对学生阅读、思考及写作能力的多层次积累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至今已近十年,成效显著,已经得到了教学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长达三年的培养过程,其人才培养的效果到底如何?能否有效地集中反映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仅就多年来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方向选题写作的情况看,我认为无论是论文选题范围、研究和批评方法,还是论文的写作规范,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要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很显然,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四环节教学法所能解决的了。只有在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写作指导模式上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调整,方足以应付这样的变化。学生对论文方向和选题的抉择,无疑与《外国文学》课程给予他们的外国文学知识背景是相关的;他们的学术兴趣,主要也是由这样的知识背景提供的。很少有学生能越过这样的背景,去独立地完全凭借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选择一个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所以,如何拓展他们的外国文学知识范围,让他们对外国文学的认知与今天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及文学背景联系起来,应该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具体来说,我以为,如果现有的教学课时不能有大的提升的话,那就加强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进。已经成熟的没有大的争议的内容,如古典文学与文艺复兴文学,不妨让学生主要用自学的方式去掌握;而一些未有定论的领域,一些与今天的文化文学密切相联的文学现象。

学生在文学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得到有效的训练。为此,我以为急需设立一门文学方法论研究的课程。这一新课程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中外文学理论特别是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二是对古今中外典范的文学研究实践和范例的介绍。这一门文学方法论课程,还应该涉及学术研究基本条例和规范的介绍与研究。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忽略了这一问题。我们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了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注重了学生文学鉴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学术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