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种子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种子市场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种子市场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种子市场调查报告

第1篇:种子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那确是一笔很小的业务,没什么大的问题。市场调查报告出来后,年轻人很明显地看出其中的水分,但他只是做了些文字加工和改动,就把它交了上去。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几年后的一天,年轻人与别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一块去完成北京新开业的一家大型商场的整体营销方案。不料,对方的业务主管明确提出,对年轻人的印象不好,要求换人;原来,该主管正是当年市场调查项目的那个委托人。

也许,年轻人只是偶然地遇到这两件事,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机会;但这种偶然性当中其实已包含了必然性,因为越是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来。一个对自己经手的事情敷衍塞责的人,怎么可能是认真、敬业的人呢,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与赏识呢?年轻人最初的草率,已注定他日后将丧失良机。反之,一个人若是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竭尽全力,那他必将为自己赢得越来越多的机遇。

1903年,帕特・奥布瑞恩在纽约参加一出名为《向上,向上》的话剧演出。其中有一段是帕特与两个怒气冲冲的人争执不休的表演。

由于这出话剧的反响不够理想,剧团后来移到一家小剧院去演出。演员的薪水也削减了,他们的前途一片黯淡。然而,多年的教育,使得帕特养成了“凡事尽力而为”的习惯;因此每一次演出,他的整个身心都融化在角色中,从场上下来时总是满身大汗。

8个月后的一天,帕特接到一个电话,邀请他参加电影《扉页》的拍摄。

原来,《扉页》的导演刘易斯・米尔斯顿偶然间看到了《向上,向上》,帕特在桌边与人争吵的那一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推荐帕特在《扉页》里一场戏中扮演一个角色。

第2篇:种子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2004年的空调市场,俨然是品牌淘汰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04年,国内空调市场上的主要活跃品牌仅50家左右,与2003年相比,近60%的品牌已被淘汰。9月下旬,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联手中国家电网和国美电器了《2004(冷冻)年度空调器市场调查报告》。国家信息中心监测的空调品牌从上年度的150多个减少到90多个,而70余个小品牌为不到3%的市场份额拼杀。

另一方面,与行业洗牌相对应的是渠道库存。从3月底到5月份,因压缩机供应不足,不少厂家的生产线开工不足;进入6月份,天气开始热起来,空调销售出现井喷,各大品牌产品供不应求,缺货情况严重;但到了7月份以后,往年常见的“井喷”式销售并没有出现,致使今年全国空调库存超过800万,给明年的空调市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2004空调市场一度缺货的“四个理由”

一度缺货是今年空调市场之怪现象。造成这种并不常见的市场现象的背后是如下四大理由:

1.海外销量影响国内供应

主导品牌格力、海尔、美的等在“冷冻年度”之初就纷纷跳水,国内市场的价格之战使空调企业遍体鳞伤,无利可图。为了寻求市场突破,国内的空调企业将目标瞄向了国际市场,期望堤内损失堤外补。据统计,1~7月空调累计出口量达到1931万台,同比增长46.62%,累计出口额达26.88亿美元,同比增长47.8%。传统的出口大户美的、志高、格力、海尔、科龙的出口大幅增长,逐渐逼近了国内的销量;格兰仕、奥克斯的出口大幅超过了国内的销量,而TCL是今年外销增长最为迅速的,外销量是国内的数倍之多。自然在总产能一定的情况下,外销的增加直接减少了内销的供应量,造成国内空调销售货源进一步紧张(见图表1)。

2.上游供应吃紧

对于今年空调内外销供需两旺的形势,不仅使空调厂家始料不及,供应商更是缺乏应有的认识。空调压缩机作为生产空调的主要原料,缺口却高达600万台左右,成为空调供应的主要瓶颈。由于压缩机的技术壁垒较高,投资大,周期长,100万台的产能需要投资250万美元,而且从建厂到批量投产需要18个月。过高的门槛使一般企业望而却步,不敢轻易进入该领域。压缩机的瓶颈一时还难以突破,空调的供应紧张也呈持续状态而无法转机。

除了压缩机这颗心脏紧缺以外,钢材、铜材、塑料等空调制造必须的备货都出现了过去难得一见的供应紧张,国际市场上铜材、铝材、塑胶价格大幅度上涨,有的材料价格上涨高达30%,令空调厂家头疼不已。像格力、美的有自己配套的压缩机厂,像志高有三菱压缩机厂作为长期合作伙伴,还可以保证供应不至于掉链子。多数空调厂家的老板,不得不像当年的彩电巨头抢购显像管一样赤膊上阵购抢压缩机。

3.杂牌小厂开溜

一方面,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的普遍涨价直接波及到国内市场,以及压缩机的涨价。另一方面,空调一线、二线品牌的疯狂降价使得小空调厂商利润夹板越来越薄,已经到了无法喘息的地步。

现款现货的方式让小老板雪上加霜,成本大大高出大厂家。小品牌本身缺乏资金实力,淡季又不能吸纳经销商打款,3月份之前大多开工不足,存货不多。遇上空调灾年,自然在劫难逃。迫于无奈,一批小厂放弃整机制造,改做蒸发器、冷凝器等关键空调部件,有的只好干脆停产逃离转做其他行业。这些小的空调厂家过早的退出至少带走了500万台的空调产能,这无疑加剧了空调今年的供给不足。

4.主流品牌市场预测错误

2004年空调冷冻年度启动,格力、美的两大空调主力品牌一改过去观望的态度,率先将一匹空调从1400元降至1000元。2月14日情人节,历史上始终不采取降价策略的海尔,也破天荒地首次将1.5匹空调降至2000元以下,平均降幅达20%,一匹空调降至1400元,降幅超过30%。紧随格力、美的、海尔三个一线龙头老大的降价,其他二线品牌迫于压力,也纷纷降价。

进入3月份,美的的降价策略更进一步,借武汉制造基地奠基之机,在全国范围内悄然降价,相比上年度7月31日价格,7个月间整体零售价格下降足足20%。二线品牌科龙、华宝、新科、长虹等一次又一次迅速跟进,普遍比一线品牌零售价低100~200元。

到了“五一”前夕,大多品牌1.5匹空调市场零售价降至1400~1500元之间。于是,科龙空调的老板预计今年空调即使做到450~500万台的规模,企业还会亏钱。

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卖者就会把价格压低,需求量就会增大。用这一经济学理论解读今年的空调缺货似乎再恰当不过。

反思一下,假如各大品牌不这么早地降价,需求也不会失衡,压缩机也不至于这么紧张。小品牌也不会这么早离开(当然离开是早晚的事情),整个空调行业的生态平衡也不至于瞬间就被打破。这种局面的造成,一线品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对市场错误的预估,价格战的过早引发,使整个市场混乱无序,令整个行业失血不止。

一线品牌排山倒海的降价洗牌,不仅没有迫使空调市场的“好战分子”如奥克斯、志高、格兰仕、三星等退出市场,反而让他们因祸得福。他们曾经最早以低价策略取胜市场,但在这场价格大战中却潜入海底按兵不动,巧妙地规避了价格战的风险,销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得到空调大好形势的庇护,既保住了销量又保住了利润。

从缺货到积压,只有一个月

进入6月份之后,格力、美的通过各种方式把价格提升了5%~10%。由于货源紧张,其他厂家也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价格慢慢拉上来。空调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从而空调行业的紧张局势得到一定缓和。

另一方面,由于各空调外销海运有一个月的运输周期,在运往欧美各国的空调5月份交割完毕之时,各企业就将外销停下来,并集中精力和资源对付国内的空调销售,使国内空调总供应量大大提高。同时,面对空调销售的强劲势头,各空调企业加大生产强度,延长生产时间,24小时开工。从6月中旬开始,河南、上海、湖北、湖南等地大面积降雨,受天气的影响,到7月份,空调销售紧迫形势基本得到了缓和,只有个别型号还在缺货。

但是,受5、6月份断货影响,经销商抢货抢成了大肚子,加上7月份常见的空调销售“井喷”现象没有发生,致使全国渠道库存累计约800万套,许多经销商的资金被空调活活套死。

2005年空调市场七大预测

1.压缩机厂走红市场

空调压缩机依然紧张。格力通过整改,压缩机产能提高到300万台;海尔与台湾的声宝合作,产能达到200万台;美的与东芝-开利合作,产能达到300万台,志高也与三菱酝酿更大更安全的合作协议。尽管各大空调厂商已经做好囤积的准备,但是压缩机会依然紧张,恐怕近两年都会成为空调生产的瓶颈。

虽然空调企业很想购买这些压缩机,但是很多压缩机厂商会通盘考虑到整个市场的平衡关系。个别空调企业像当年长虹买断彩管一样买断压缩机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再说,如今的香馍馍,价格天天看涨,越放越值钱,谁也不会大数额地早日卖出。

2.空调价格相对坚挺

近两年的空调市场由于激烈的竞争,导致价格已经基本探底,部分企业已经没有降价空间了。从头号种子选手――格力的公告推算,其单台空调利润不过50多元。估计其他空调厂家的利润也好不到哪里。同时由于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空调压缩机的缺口,都会使2005年的空调价格相对坚挺。消费者要彻底放弃空调价格还会大幅下降的既定思维模式。不过,由于近期渠道库存压力过大,厂家急于吸款,国庆节前后最迟元旦前后,空调将会面临新一轮大幅降价或促销,以释放部分“淤血”,消费者可瞅准时机买个好价钱。

3. 主流品牌寻找新的卖点

海尔肯定会寻找品牌的新卖点,氧吧、除菌光等。主流品牌还是围绕健康与节能为中心的,海信将继续走变频之路,美的更重要的是向全健康的卖点转移,科龙继续高端双高效品牌,考虑到TCL白电将是TCL集团下一个重点发展对象,TCL武汉空调基地奠基后的动作可能会很大。奥克斯、志高、新科等行业“黑马”肯定会寻找新的突破点,继续在中国空调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外资品牌LG价格不会降低,三星在2004年渠道重心下移,格力第一空调品牌的地位虽面临极大挑战,但不易撼动。

4.渠道商叫板厂家

与其他产品拉动消费者相比,做空调主要是做渠道,空调的销售量的高低还是取决于经销商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渠道已成为空调营销中一种稀缺资源,明年空调经销商无疑将受到厂家的更大追捧。2004年9月份,厂家的工作重点依然是出台政策吸引经销商淡季打款,与往年所不同的是政策更好,返利更多。受5、6月份断货影响,经销商抢货抢成了大肚子,加上7月份常见的空调销售“井喷”现象没有发生,致使全国渠道库存累计约800万套。经销商资金被空调活活套死,面对厂家新年度开局的大好政策,恐怕会显得有心无力。钱缺、心虚、嘴硬、腰板直、砍价狠一定是经销商叫板厂家最好的写照。

5.大品牌殊死格斗倒计时

空调洗牌已经喊了这么多年,以前的洗牌却是越洗越多。今年大品牌共同发力,终于将不堪一击的小厂逐出历史舞台。大品牌是否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

在空调产品功能创新、质量提高、工艺提升、外观改型等方面已经乏善可陈的前提下,明年空调价格竞争依然会成为竞争的主流。相对于彩电、冰箱四大家族的形成,明年五大空调品牌之间,老大要保位置,老二争位子,老三抢位子,老四没位子......这种竞争将更加惨烈。苦的是二线品牌,虽然今年他们的销量比起去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比起一线品牌总销量的放大,其差距将会越拉越大。一线品牌谁主沉浮?二线品牌能不能生存下去?关键是在2005年。

6.小厂家跑跑龙套也困难

2005年空调市场更难见到“弱者”,行业整合后企业竞争优势将越来越决定于品牌和产品力。

小厂家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对于小厂家来说,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只是成本竞争问题,除成本压力之外,最主要的是拿不到压缩机。实力和资金不足让小厂家难以切到压缩机蛋糕的一个角,无压缩机来源,就等于拿不到空调决赛的入场券。同样是卖尽力气的跌打腾挪,就如舞台表演一样,跑龙套的总是在一阵紧锣密鼓之后退出。空调,最终还是几个主角之间的游戏。

7. 中央空调开始粉墨登场

房地产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中央空调这块大蛋糕,并不仅仅是因为市场容量大,而是利润高得看不到顶――虽然大家都闷头赚钱,不事声张。特别是中小型中央空调,发展将会出现大幅度的上升,家用空调经销商转向中央空调的经营,应该是不错得切入时机。

叶秉喜 上海卓跃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

张小虎 上海联纵智达高级咨询师。

相关链接

2004年中国空调市场焦点事件

事件一:海尔空调逆市降价

2月9日,海尔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代号为“雄霸计划”的降价攻势。此举一出,立即震惊业界。一方面,海尔向以“能扛价格不降价”而出名,在今年许多厂商欲联手涨价的情况下,却主动吹响了降价号角。另一方面,此时正值销售淡季,众多制造商和经销大户在这个阶段鲜有降价者。海尔此举,使2004年的空调大战被提前引爆。

事件二:国美格力“大打出手”

3月初,成都国美的6间店在相关媒体上刊发广告,把格力两款畅销空调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零售价原本是1680元的1P挂机被降为1000元,零售价原本为3650元的2P柜机被降为2650元。格力认为国美擅自降价,交涉未果后,格力停止向国美供货。3月9日,国美了“把格力清场、清库存”的决定,国美、格力事件进一步恶化。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