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韩非子的寓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 数字 非语言符号
互联网以其快捷便利和多样化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独特的交流方式。人们利用它查找信息、互通信件、网上聊天、购物等。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它的影响还渗透到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呈现两大特点:一.计算机世界的术语;二、青年一代为主要网络使用群体,因此网络语言具有青年语言的特征,尤其能体现这种语言特征的是网上聊天时所使用的语言――Chatsprache。
网上聊天是借助网络这一特殊媒介进行的人际传播。早期的人际传播都是面对面的。随着交流技术的发展,人际传播也开始出现了间接传播的形式,例如书信、电报、电话、传真等。网络出现后,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又给人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与其他形式相比,目前网上聊天主要不是通过口头语言而是通过书面语言来进行的,而与其他书面交流方式相比,网上聊天又没有它们所需要的延时,它是实时的。同时,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一个由思维到表达的过程。当人们用书信等书面语言方式进行交流时,由于存在延时,相对来说,思维的过程更长,也就可以将自己的思绪理清楚再选择合适的文字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在网上聊天中,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就不那么从容,所以往往人们为达到快速、便捷的交际目的,聊天者将母语和英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字、符号和数字混合使用。这种快速的语言交流和信息传递创造了许多缩写词,如德语中的aso=achso,gna=Guten Abend, KA=Keine Ahnung;如汉语中的GG (哥哥),7456(气死我了)等等。 而通常用手势和表情表达的情感在此无法传递和理解, 人们便发明了许多符号,如表意符号和情感符号等。这些阿拉伯数字和符号在聊天语言中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对一个不熟悉网络语言的人来说尤其困难。阿拉伯数字和非语言符号在德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阿拉伯数字的使用和含义
在网上,数字语言更不可小觑。在人们生活中,数字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含义,在汉语人们借助数字的谐音给数字附加了新的内容或用做比喻。8是“发”的谐音,在中国就成了吉数;4与“死”同音,因此许多人的汽车牌号或手机号都避免“4”。德语中也有带数字的惯用语来比喻事物,如nicht bis drei z?hlen k?nnen来比喻一个人很笨。在德语的聊天语言中,数字的运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用数字取代词中的一个部分
网络语言还包括很多拼音或者德文字母的缩写,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这些缩写部分替代原有词中含有数词的德语书写形式,以加快聊天过程中敲击键盘的速度。如:
N8=Nacht, Ich habe dich die ganze N8 vermisst.
Kla4 = Klavier, Ich muss zum Kla4unterricht.
S8e=Sachte
8=acht, Du musst 8 geben
2.利用阿拉伯数字的象形特点
有些德语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在外型上相似,聊天语言利用这一特点,将字母和数字混合以构成新的词。如:L4m3=Lame
代替字母的数字有: 0=O/Q,1=L/I,3=E,4=A,5=S,7=T,8=B,9=G;
3.借用数字的谐音
有些数字的德语读音和某个词相似,取其谐音既简便又明了。
viel和vier在读音上很相似,因此用4来替代viel。如:
4 Glück = viel Glück
P4sisch =Pfirsisch
二、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和含义
人际传播的符号可以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其中非语言符号可以是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言语表情(如说话的语气、语调等)、个人空间(如谈话者之间的距离)等多种,但在网上聊天中,实际上非语言符号是无法施展的。因此,在聊天语言中大量地运用了非语言符号表达情感、幽默、亲密、热心、生气、咒骂等等。最有创造力的是: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居然表达出各种各样的实在意义,成为情感符号。
1. 用括号、逗号、连字符、冒号等等组成,如: -), ;-), :-o, ]:-), :-(, ;-(,:-P,:-*, &-), :-{},:?;
又如: (((((((())))))))) 表示拥抱。
2. *-语言
*lach* (作者笑)
*tsk* (作者发出嘘声,摇头表示不理解)
*knuddel*(作者拥抱对方,比如表示欢迎来到聊天室)
三、@符号的新用法
@是所有使用过电子邮件的人所熟悉的。现在@符号的使用已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使用范围。
@作为Allograph替代单词中的字母a,如:Multimedi@,Internetc@fé, Cyberslang,Liter@tur。
@作为独立的符号代表E-Mail,如:@-Adresse。
@与介词an通用,如:an Timmy可以写为@ Timmy。
《韩非子・外储说》记载,有一个画师为齐王作画,齐王好奇地问道: “画什么东西最难?”画师说: “画狗和马这样的活物最难。”齐王又问: “那么画什么最容易呢?”画师说:“画鬼怪最容易。因为狗和马之类的东西,所有的人都见过,不容易画得让人信服,所以特别难。而鬼怪之类人们看不见的东西,没有人知道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随你怎么画都行。”
在此篇“画鬼最易”的寓言中,对绘画艺术毫无兴趣也缺乏才能的韩非先生,故作惊人之语,肆意贬低想象力在艺术创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韩非说画狗画马最难,因为这两样被驯化了的动物常伴在我们左右。所以,要把它们画得活灵活现,让观画者佩服。一定得有高超的写真能力。这话没错。然而韩非子却忘了更重要的一点,狗马也是画师日常习见的,即便不太熟悉,他也可以在打算摩画之前花工夫详加观察。因此画狗马有足资参照的正本,画得不像还可以继续观察,多加习练。如果画师自己不熟悉狗马,或虽然熟悉却画技甚劣,那么哪怕是从未见过狗马的人,对他画的狗马也不会赞赏。事实上,对于从未见过狗马的观画者来说,狗马也一如鬼怪:这样的观画者,难道对蹩脚画师的狗马画也会佩服吗?可见。如果画艺极差,那么即便画师所画的狗马有实物可参考,也无济于“画”。
再说画鬼。如果韩非前后所论保持同一标准,那么合理的推论应该是:狗马要人信服必须活灵活现,鬼怪要人信服同样必须活灵活现。于是谁都明白,画狗马是有中生有,是由实物到相似的虚像,所需要的只是作为画师基本功的摩写功夫:然而画鬼怪却是无中生有,是由虚无到逼真的幻象,所需要的不仅是丝毫不亚于写实的造型功夫,而且还必须具备超绝的想象力。略有绘画常识的人都明白。习画的三个阶段是:临摹、写生、创作。作文也是如此,创作最难,是因为创作需要想象力。
从绘画史来看,有专画狗的大画家,有专画马的大画家,画狗画马的名画师极多,而画鬼怪的名画师极少。更没有专画鬼怪的大画家。中国绘画史上创造的鬼怪形象,大体上只有一个钟馗。且不说这个钟馗之颇具人形已证明画鬼不易,而且还不能忘记一个容易忽略的重要事实:自从第一个画师创造出大胡子钟馗这一形象之后,所有后继的画钟馗者实际上并没有创造出新的钟馗造型,而只是抄袭前人而已。
在达・芬奇没有画出《蒙娜丽莎》之前。画出女性的迷人微笑是许多画家的梦想。一旦达・芬奇画出名画之后,任何学艺未精的蹩脚画匠都可以轻易复制出足以乱真的《蒙娜丽莎》赝品。巧合的是。达爸爸最初反对小达学画,为了证明自己有绘画的天才,小达就在一面盾牌上画了逼真得让人魂飞魄散的狰狞鬼怪,以此向父亲证明自己出类拔萃的造型功夫和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正因为画鬼怪太难,所以描写鬼怪几乎是文字作品的专利,为人熟知的就有中国的《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外国的《奥德赛》、《变形记》、《神曲》等。画家一般都知道藏拙。知趣识相地采取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文学家之所以敢于描绘鬼怪,未必是自负想象力超过画家,而是因为文学家可以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在想象这一点上,作家可以请读者援手,画家却不能请观众帮忙,所以中国画史上有“‘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集体共识,因为“目送归鸿”之“归”,需要读者想象力的援助。
不可思议的是,中文“想象”一词,其最早出处恰恰是在《韩非子》中,想象力贫乏的韩非还对此作出了被普遍认可的权威性解释:“人稀见生象(活的大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韩非子・解老》)很明显。韩非做此解释是为了贬低想象。他认为想象与事实相距甚远,所以人们不应无端地通过死象去联想活象,而应该直接去观察活象。老韩的意思就是要人们对于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连想都不必去想。韩非问:对于不存在的东西。去想象它干什么呢?
韩非先生不遗余力地贬低想象力,无非还是为了巩厨帝王的专制统治,因为想象力一开,人的思维就会活跃,思维一活跃。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艺术想象的领域,还会进一步扩展到对社会制度的质疑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所有有创见的人文思想家,都具有高度的想象力,以先秦为例,最有创见的庄子,恰是最有想象力的。庄子的寓言想象力最丰富,表达方式最奇诡,历代文人一致公认的“恣肆”,正是对于庄子想象力的准确评价。同样。所有有创见的自然科学家,也都具有高度的想象力,以爱因斯坦为例,他的相对论如果不借助想象力,就是不可能的。爱氏有一句最有名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阿基米德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个支点,应该就是想象力。因此,想象力是一切创造性思想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想象力,人类文明是不可能进步的。
关键词:韩非子;法度;设计批评;规矩;文与质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旧称《韩子》,宋朝以后,人们尊称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为韩子,为避免混淆,故后人改称《韩非子》以示区别。
《韩非子》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其明确指出:“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一个国家必须走“法治”的道路,否则“亡国宜矣”。为了阐述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韩非用造物设计的例证加以阐明,值得重视的是其中伴随着尖锐的设计批评。这种批评有的是和风细雨般的正面说理,更多则是通过故事、寓言的形式采取比喻、夸张、讽刺的手法进行,观点清晰鲜明,笔锋犀利,使人折服难忘。
设计批评属艺术批评的一个重要部分,《韩非子》的设计批评在我国艺术批评史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予以重视,加强研究。
《韩非子》在《显学》中指出: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
车轮必须是圆的,箭杆必须是直的。如果我们一定要靠自然生长的直的竹做箭杆,靠自然生长出来的圆的木材做车轮,那一百代也没有一棵,那么为什么会有车子坐,会有箭射鸟呢?这是人们用工具对竹、木矫正加工过了。作者又说即使有自然生长出来的圆木和直竹也不被工匠重视,因为偶尔出现的圆木、直竹不足以满足大量造车、制箭的需要,几乎全部的造车木材和制箭的竹材都要用工具进行加工矫正。这说明工具在造物活动中的作用,通过工具可以在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使物质形态得到改变。这段话是以此类比,不应该德治而必须法治。虽然现实社会会存在不少不依靠奖赏和刑罚的管制就自行做好事的人,但英明的君主并不会重视,因为他治理的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个别人,少数人偶尔所做善事不是君主追求的目标,要推行多数人必须做到的法制措施才是其最终目的。人生下来,他的行为不会一开始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必须以法律进行规范。
1.去规矩、妄意度不可用
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故绳直而枉木斫,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
这是《有度》中的一段话,有度就是有法度,一个国家必须“设法度以齐民”(《八经》)“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难三》)法治,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强弱。法度要严明,执行要公正,作为一国的君主要做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与儒家“刑不上大夫”观念显然不同,无疑是一种进步。
作者以造物设计的法度来比喻治国的法度,这对造物设计的本身也很有教益,“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这里的“先”有人在引用时被丢掉了,因而造成错误。巧匠之目意虽中绳而不可用,当以规矩为度。
“巧匠目意中绳”为何不可用呢?“目意”是有一定的准确性,经过多年的实践目测有时不差丝毫。但这毕竟是凭人的感觉,感觉往往受到人的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产生偏差和差错,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一本专门研究视错觉的专著。所以“巧匠目意中绳”不是百分百的可靠,“必先以规矩为度”,才能万无一失。砌墙造屋许多构件必须要水平、垂直,否则房屋倒塌,酿成大祸。其它造物设计,仅凭“目意中绳”也会造成失败。
《韩非子》在《用人》中明确强调: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执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
如果放弃了规矩而任意凭主观测量,奚仲这样的大匠去造车连一个轮子也不能造成功,像王尔这样的能工巧匠也不能制成一个合格的产品。只要照规矩尺度做工,即使是笨拙的工匠也能万无一失。
《难势》中进一步强调不“以规矩为度”的后果,“夫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一轮”。如果抛弃隐栝这种矫正木材的方法,去除用尺子计量长短的技术,让造车的名匠奚仲去造连一个轮都造不成。韩非子反复强调规矩法度的重要性和违反或放弃规矩法度的危害。
韩非所说并非言过其实的夸张之词。我们知道当时的木质车轮,前面已经说过不可能用一根长得特别圆、特别粗的木材做,而是用若干木块拼接而成,那木块的内外两侧的弧度不用工具如何掌握?不用工具再高明的木匠也造不出一个轮子,这完全符合事实。《考工记》中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这里所用测量、矫正的工具就有规、矩、县、衡。县同悬,悬挂的绳子可以衡量垂直;衡同横,横卧者中于水平。《庄子·天道》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的平静不但可以清楚地照出胡须和眉毛,还与水平相吻合,古代先哲早就知道用水制造出简易的水平仪,用于造物和建筑施工。上述这些工具的发明存在为造物设计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依据与可能,批评“去规矩而妄意度”这种行为做法是去冒失败的危险,根本没有必要。
2.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
规矩、县、衡、稳括都是工具,是造物过程不可或缺的,除此以外,工具还有一种特殊用途。
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冶又谓王曰:“计无度量,言谈之士多棘刺之说也。”(《外储说左上》)
燕王很喜欢微雕,宋国有个人要为他在棘刺尖端雕刻一只母猴。燕王信以为真,并以三乘土地俸禄供养他。有一冶工告诉燕王,凡是刻出来的东西,其刻刀要比它小,在棘刺尖端刻母猴,没有比棘刺之端再小的刻刀,所以,雕刻母猴根本不可能。经审讯得知宋人果真是说谎,燕王把他杀了。由此得知雕刻刀这一工具还能预知即将完成的雕像的大小。从而揭穿忽悠人的骗局。
3、其为法也,必先践之妻
吴起,卫左氏中人也,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其妻对曰:“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吴子出之,其妻请其兄而索入,其兄曰:“吴子,为法者也。其为法也,且欲以与万乘致功,必先践之妻妾,然后行之,子毋几索入矣。”其妻之弟又重于卫君,乃因以卫君之重请吴子,吴子不听,遂去卫而入荆也。(《外诸说右上》)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的吴起,让他妻子织丝带,发现织的丝带比规定狭了,吴起要他更改,当时他妻子说:“好的”。等到丝带织成了,还是狭了,吴起很生气,故将妻子休回娘家。他的妻子请自己的哥哥说情,帮助自己复婚。她哥哥说:“吴起是制定法的人。他制定法,是想用来为大国建立功业,自己的妻子必须执行,然后向全国推行,你不要希望回去了。”吴起的妻弟被卫君重用,于是凭着被卫君重用的身份去请求吴起。吴起不听,离开卫国去楚国去了。
从这则故事我们知道战国时代的产品设计有严格的管理,如何管理?以什么作为依据?这就必须有立法,每个产品有明细的规格、质量要求,有了产品立法就要严格执行。吴起是参加制定产品规格,即设计立法的人,他要身体力行,带头执行法律,排除一切干扰,休掉不执行法律的妻子,以示秉公执法。在先秦时期丝、麻织物在一定门幅(宽度)内使用多少根经线,在一定尺寸内织进多少根纬线(现代用经密度、纬密度表示,单位为根/厘米)都有严格规定不得偷工减料。吴起妻子之所以将丝带织狭了,这是因为没有按规定投入足够经线,在织的过程是改变不了的,当吴起指出其错误时她虽答应改正,但只是敷衍,所以吴起很气愤。
这个故事说明产品设计立法的必要性和有法必依的重要性,唯有有了标准才能批判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
内容与形式、审美与质料、装饰与本质、审美与功能,自古以来一直被概括为文与质,这一对偶范畴,常被美学和艺术理论所关注。
《韩非子》认为文采是本质的装饰,君子注重本质而厌恶装饰,并通过以下几件事例说明质的重要性,批评重文轻质的现象。
4、质至美,不足以饰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解老》)
和氏璧这种宝玉不用五采来装饰,隋侯的宝珠不用白银黄金来装饰。因为它们已经美到了极点,用任何东西来装饰都是多余的。《韩非子》认为那些只有装饰以后才流行的东西,它们的本质肯定不太美好。产品装饰不能掩盖其材质的美,以前一段时期,用五颜六色的花纹装饰玻璃杯,其玻璃晶莹透明的质感被掩盖掉了,有不少专家提出了批评。当下有的人利欲熏心,将较差的普通大米进行抛光,用这种方法加工后油光锃亮的大米酷似高级优质大米,在市场上取悦大众,欺骗顾客,这正如《韩非子》所述“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5、买椟还珠
《外储说左上》云: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为了装放所卖的珠子,楚人做了一个木匣子,并用肉桂、花椒熏过,用珠子、宝玉、红玫瑰进行装饰……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了他的珠子,这种舍本逐末“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外储说左上》)的现象受到无情的抨击与嘲笑,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上述现象出现,天价月饼,一盒月饼动辄上千元,就是过度包装、坑害消费者的例子。
6、画荚
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者同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周君大悦。此荚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荚同。(《外储说左上》)
荚即竹简。古代制作简首先将青竹片用火烤使之像出汁一样(称之为“汁青”)蒸发其水分,防止虫蛀和变形,接着就是用漆涂布。可是那位“客人”为周君所制的竹简花了三年的时间,在一定环境与条件下方能看到一些动物、车马形状,其它方面与普通竹简别无两样。荚是记载事物的载体,“客人”为周君所画之荚,其文饰虽然微妙难能,但它与荚的实用功能毫不相干,这理应受到批评。
7、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
《外储说左上》有两则故事,其一是:
虞庆将为屋,匠人曰:“材生而涂濡,夫材生则挠,涂濡则重,以挠任重,今虽成,久必坏。”虞庆曰:“材干则直,涂干则轻。今诚得干,日以轻直,虽久必不坏。”匠人诎,作之,成,有间,屋果坏。
虞庆造房子,匠人说:“木材没有干透,泥也是湿的。木材没有干则会弯曲,湿的泥又沉,用弯曲的木材承受重泥,时间长了房子会毁坏。”虞庆对此作了否定,说:“木材干透,就会变直,泥干了就会变轻……房子一定不会坏。”匠人无话可说,就按他说的做了,过不了多久房子果然塌了。
另一则故事是:
范且曰:“弓之折,必于其尽也,不于其始也。夫工人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一日犯机,是节之其始而暴之其尽也,焉得无折!且张弓不然,伏檠一日而蹈弦,三旬而犯机,是暴之其始而节之其尽也。”工人穷也,为之,弓折。
范雎说:“弓折断一定在最后阶段,而不是在开始阶段。工匠张弓先把弓弩放在校弩的工具中慢慢调节,三十天后才安装弓弦,在一天之内把箭射出去……我张弓就不这样:用校弩工具校正一天就安装弓弦,上弦三十天以后才把箭射出去……。”工匠无语可对,照范雎的话张弓,结果弓折断了。
虞庆、范雎他们都不通晓工匠造屋和张弓的道理,而是凭空想象,用文辞华丽的语言,讲一些虚无违背实际的话,从而辩胜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匠,指挥造屋与张弓,造成房塌弓折的失败后果。
通过上述两则故事,韩非子得出结论:“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以文害质,必然导致失败。
8、玉卮无当,瓦器不漏
堂谿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而无当,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对曰:“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外诸说右上》)
作为战国中期的韩国君主昭侯,常把群臣的言论外泄出去,弄得臣下不愿意将自己的谋略充分献出来,所以堂谿公用比喻的方法劝说昭侯改掉自己这一毛病。从这则故事的本身可知,《韩非子》重功用,重实用价值的观点,某一物品由于加工复杂,用料昂贵,它的商品价值很高,达至“千金”,但它不适用;反之有的物品用料便宜,加工简单,商品价值“至贱”,但它适用,人们当然会选择后者。从出土的玉卮可知它比一般瓦器精美,但在上述“适用”原则的考量之下,无当的玉卮就相形见绌了。
9、动作言学,举事于文
一味地模仿先人,认为书上所说总是对的,亦步亦趋照着去做,结果只能是失败,古往今来都有这类事。
,称这种现象为“本本主义”,韩非子反对“本本主义”可比早两千多年。
《外储说左上》:
书曰:“既雕既琢,还归其朴。”梁人有治者,动作言学,举事于文,曰难之,顾失其实。人曰:“是何也?”对曰:“书言之,固然。”
古书说:“又雕又琢,可以还原本来的面貌”,梁人坚信不移,一言一行都学这句话。结果“既雕既琢”失掉了本来的样子,梁人还是执迷不悟。他认为“书上这么说,当然这样做”,老子认为“朴散则为器”,器是经过雕琢而成的,反过来经过雕琢是不能恢复原来的面貌的。实践证明一株树,人们将它锯成几段,经过雕琢做樽,它还能恢复原来的状态吗?古书上所云“既雕既琢,还归其朴”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10、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
《喻老》中说:
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
有个宋国人为君主用象牙制作一片树叶,三年才完成,宽窄正好与真的楮叶一样大,其筋脉清晰可见,就连叶上的微毛和细芒也十分清楚,闪耀光泽,混在自然生长的楮叶中,难分真假。此人因为有功,在宋国当了官。列子听了这事以后发出感叹:“假使天地间三年才能长出一片叶子,那天下有叶子的植物就太少了。”
现今包括雕刻在内的造型艺术通常分为写实、写意、意象、表现、抽象等表现形式。写实,实际上就是模仿自然,模仿人事。在古代为了将自然景物等形象记录保存下来,只能通过艺术手段,除此别无它法。故雕刻、绘画的写实颇受青睐,人们常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来形容。中国艺术讲究形神兼备,反对自然主义的描绘对象。用象牙雕刻一片楮树的叶子,连叶子的微毛和细芒都雕刻出来,耗时三年,这种雕刻作品毫无艺术价值,浪费工时与精力。在现代,有一个时期在工艺雕刻方面也出现过这种现象,拼命地追求细、像,忽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当时有的艺术理论家曾大声疾呼:此风不可长!其实一件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并不是由像与不像决定的,如甘肃玉门出土的人形彩陶罐,将人形通过夸张概括雕塑出来,并不很像人形,而达到神似的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北宋文学家画家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以形似为标准来判定作品高下,那是儿童的见识。随着时代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摄影、摄像技术的日益普及发达,那些追求神似的写意作品更受欢迎。吴为山为许多大家、伟人所作塑像都不求形似,例如他雕塑的老子像,静穆幽冥,一手指着天,一手指着地,整体中空,昭示着老子的名言“无,天地之始”,吴为山这种写意雕塑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高度赞赏与肯定。
造型艺术把复制对象作为追求目标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批评宋人雕刻玉质楮叶的故事对于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11、巧为车,拙为鸢
艺术批评一般都是针对别人的某一作品作出的评价,而在《韩非子》中却有墨子对自己作品作出批评的记述,这种自我批评精神,实属不易和罕见。
《外储说左上·说一》: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惠子闻之曰:“墨子大巧,巧为,拙为鸢。”
墨子设计制造的木鸢,不像宋代高承《事物纪原》所说纸鸢(风筝)有线拽着,它不依靠任何人力,可以在天上飞上一整天,委实令人惊叹,当时科技水平可见一斑。当他的弟子赞扬他时,他却说:“我不如制造车的人的手艺巧。他们用细小的木,花上一天的功能,做的就能牵引三十石的重量,走很远的路,力量很大,又能用很多年。我做木鸢,三年才完成,飞一天就坏了。”
墨子承认自己的手艺不如制造车的人的手艺巧。战国的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听说此事曾说:“墨子大巧,巧为,拙为鸢。”展开批评总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标准。墨子和惠子都是依据功用的有无和大小,对设计造物进行衡量。车在古代无论是运输和作战都起到很大作用,特别是搬运粮食物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木鸢在当时还派不到实际用途。根据《墨子·鲁问》所述:“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拙。”所以墨子、惠子均得出车巧、木鸢拙的结论。
对木鸢设计的巧、拙问题,今人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墨子设计的木鸢是我国最早的飞行器,在天空飞了一天才落下来这种试验是有益的,不能否定。凌继尧先生在《中国艺术批评史》中说:“艺术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批评家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侧重现代时,而不是过去时。”今天我们在评价历史上设计批评时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不能苛求批评家对几千年后的情况作出准确的预测。
参考文献: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
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吧
[01]
我知道,我“被穿越”了!可是老天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
前一刻我只是在新华南摩尔的旋转摩天轮上接受那三百六十度颠心倒肺的旋转,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全在眼前扭曲,一阵头晕目眩金星环绕天昏地暗之后,我就被瞬移在一个――说不出来是哪里的陌生地方。陌生也就算了,清醒之后发现自己一身素白的古装长衫也就算了,要命的是,当我扶着额角抬起来时,面前赫然一土丘,插着一木板,上面,歪歪扭扭的蛇爬一样的文字,写着,夫范喜良之墓!!
墓?这到底是什么鬼地方?我腾地跳起身,颤巍巍地环顾四周,小心肝一抖一抖地发现,不止我面前有一个土丘。周围,放眼望去,都是形状大同小异的小土丘。暗黑的泥土,一个窝一个窝,尤如一个个馒头。风呼呼地吹过,刮起一阵阵沙子。暗沉的天幕低低垂下,一片荒凉而又诡异的静。
我瞠目结舌,从嘴里挤出几个字,乱乱乱乱葬岗??
我呆滞地看回我面前的那个土丘,这个土丘跟其他土丘不一样的就是,它除了竖多一块木板外,前面还摆着一块硕大平整的石头,石头上面放着一把破旧的木梳子,梳子上面系着一条大红的丝巾。石头的一边角上,还有着一团鲜红的,疑似血迹的痕。
我后知后觉地探向我的额角,那里热辣辣的痛。有什么液体正温热地从我的额角处蜿蜒了下来,我两眼一翻,就华丽丽地晕过去了。
晕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拼命想着,老天爷啊你让我晕回去吧你让我晕回去吧。
[02]
再次醒过来的时候,我绝望地发现,我仍然没有回去,我只是给换了个地方,这已经是一个房间,古色古香。而我,躺在一张床上。
真的穿越了。真的是“被穿越”了。这年头,谁都穿,为啥要穿到我身上啊?我只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生啊。我在现代芳龄三十一了还未嫁,从没收过一封情书,从没收过一朵玫瑰,我努力认真地在一家期刊杂志公司呆了四五年,还没升过职,我上面有一对爱唠叨一心想押我上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父母,下面有两个早已嫁掉小孩都四五岁的妹妹,中间还有一只叫andy的跟了我五六年的黄狗。平凡如斯,在我身上,估计没有什么前世今生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追寻的累世情缘吧?可是为什么我就穿了过来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啊?早知道现在的时空已经诡异混乱到平凡渺小如我都能“言情”都能“小说”地穿越,我就该改名叫“马屁”。虽然难听,可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啊。
我在心里一直感叹一直哀怨一直一直惨叫一直鬼哭狼嚎着,可是我只能认命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爸爸妈妈再见了。以后你们不用再操心我这个嫁不出去的老女儿了。
怏怏地爬起来,我打算勘察一下现场,看一下,我究意是给空投到哪个朝代了。
跳下床,刚想推门出去外面看一下,就听到咯咯咯几声,有人在窗户那边轻轻地敲了几下。
我走到窗边,看到窗棂边站着一个绿袍少年,对着我问,你醒啦?
那是一个十一二岁模样的少年,淡黄的阳光从一角倾斜在他身上,浅绿的长衫犹如春光里最嫩的那抹翠,更衬得他的脸洁白如瓷。他的眉毛很黑,很浓,弯弯的。我没见过一个男生的眉毛可以这么弯,把双眸深深地护住。他的眼睛细长,眼角微微上挑,带着桃花般妩媚。这么小的男生,却可以如此有风情,长大了不就让大半女生万劫不复啦。我直直地盯着他,直到他再次轻轻扣了几下窗,我才回过神,他的眼里就带出那么几分兴味。
你是谁?我下意识地问了一句。
他笑,光风霁月般皎洁地,说,我叫胡亥。
我反射性地回复,你好。
他笑出声了,白的牙在阳光下耀眼,边笑边说,孟姜女,你还真有意思。怪不得外面传言,你因为悲伤丈夫的去世,可以将长城哭倒。果然不一般哪。
孟姜女?我愣了。这是我吗?
我刚想说话,他一下子捂住我的嘴,嘘了一声说,有人来了。别说你见过我。我还没回过神,衣裾带风,他已闪入旁边的花木之中。
[03]
房门被轻轻地推开,一个高大的男人昂首走了进来。当他看到我站在窗边时,他结结实实地愣住,而我也结结实实地吓住。这个男人,有着电视里男明星冷傲俊美的相貌,剑眉,星目,刀削一样的高挺鼻子,薄薄的唇,整张脸传达着生人勿近的信息。一袭玄黑的阔袖长袍, 更是透着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威严。我生平最是欺软怕硬,即便平时很花痴,觉得他长得蛮帅蛮性格的,但近距离对着这么一尊冰冷壮观的金刚,我仍然不由自主打了个冷颤,感觉自己脚有点软了。
在我差点站不住脚时,不想他一个箭步就抢了上来,我还没反应过来,已被他卷进怀里,我的鼻子就那样子狠狠地撞上他钢一样的胸口。他重重地死死地搂住我,力道之大,仿若要把我揉进他身体里面。他在我头上哑着声音说,韩非,韩非,韩非,你终于醒了。你果然回来了,你果然回到寡人身边了!
韩非?这也是我?
他的臂膀坚实有力,他温热的呼吸就在我耳边,他强悍的男性气息把我整个人都包围起来,我再一次头晕目眩,而他火热的唇就那样寻了上来,密密就封住了我的嘴。我想开口,他却长驱直入,抵住我的唇舌狠狠地纠缠。我想推开他坚硬的束缚,可是乱抓的手在触及他的脸时停住。如果我没有感觉错的话,我的手心抚到一片湿意。我瞪大眼睛,这个冷俊的男人,这个正在强吻着我的陌生的男人,这个时候,满脸是泪。何等不协调啊。
而我望入他的双眼里面,蕴藏着痛楚、怜惜、眷恋等等复杂而强大而又灼热的感情,翻江倒海向我席卷而来。一个人的眼睛怎么可以有如此多的感情在里面。我很奇怪我居然看得懂。
我眼睛一闭,再一次直接晕倒。
如果说前面在墓地那里是结结实实真晕的话,那这一次我就是假晕了。因为我实在不晓得除了装晕之外,我还有什么可以制止他的强吻,以及没准紧接而来的更加限制级的行为。可是我晕倒的时候脑子又很努力转着,万一,万一这个人趁我晕了更乱来了怎么办?那我晕倒不就更加任人宰割了?可是不晕我又能怎样?
哎,我这一晕,晕得好犹豫啊。事实证明我兵行险招是对的。我一晕倒那个男人就慌了,一把抱起我就喊着,韩非,韩非!声音带着潦草的惊惧,然后扯开喉咙对外面吼,传李斯!快传李斯!
[04]
我被温柔地放回到床上,男人紧紧握着我的手,我紧紧地闭着眼睛,任他握着,一动都不敢动。一会儿脚步声响,有人跪倒在床边,高呼,臣李斯,叩见陛下,吾皇万岁。
男人焦急而狂躁的声音,你不是说她身体没问题吗,怎么刚醒一会又晕了?她如果有什么意外的话,看朕不诛了你九族!
我的心脏狂烈地跳起来。陛下?朕?这些词眼太让人吃不消了。我好晕我好晕我好晕晕晕晕晕~~~
那个叫李斯的男人恭恭敬敬却不急不躁地回话,陛下,容臣替这位姑娘再把把脉。
男人重重地嗯了一声,松开我的手,但还是坐在床头不动。我的手给另外一个人的两根手指轻轻地搭上。那是两根冰凉的手指,轻轻地搭在我的脉搏上。良久,那两根手指拿开,叫李斯的那人退身,再跪下,说,陛下,这位姑娘脉象平和,身体已无大碍。可是为什么现在又晕倒了,臣委实也不解。所以臣斗胆请求,再为姑娘做一次详细检查。恳请陛下回避。
几秒钟的沉静,男人似乎思考了一下,开口,好,你就在这里好好替她诊治一下。朕去偏殿处理一些事务,回来时要看到她已经好生生的。
臣遵旨。
男人俯身摸了一下我的头发,然后脚步声响起,他离开了这个房间。
房门给轻轻地掩了起来。
一阵宁静。一阵死寂。半晌都没有声音。
在我忍不住想要偷看一下周围是啥情况的时候,有把声音平静地说,好了,你可以睁开眼睛了。
吓?我一下子睁开眼睛坐起身,看到一个年轻的男人站在窗边,斜着身摇了窗外一株桃花过来在鼻子下面轻嗅。白色长袍轻软委地,墨黑的长发披在肩上,眉眼如春。
我情不自禁地感叹,人面桃花相映红啊。
李斯长睫一闪,双眸炯炯地看着我,低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对啊对啊。就是这诗。我大有遇到知音的感觉,拼命地点头。那人微微地笑了。我跳下床,活动了一下手脚,问他,你刚才不是答应你的陛下说替我检查身体吗。原来却是骗他的,在这里看桃花。
他定定地看着我,然后松开那枝桃花,弹了下手指,说,如你所愿。跟着就抬步走近我,一手伸向我的衣领。
我啊的一声叫起来,伸手隔开他,跳远几步,叫,你干吗?
他不急不慢地说,你不是说要检查身体吗?不解开衣衫如何检查?我护住胸口,戒备森严地看着,说,不不不不用了,不用检查了。他饶有兴味地问,为什么?
我结结巴巴,你你你也看到了,我现在活蹦乱跳的,所以不用检查了。哦。他点头。也对。你的确跳得挺高挺生猛的。一个转身,他在桌边坐下,自己拿起桌上的茶壶,倒了一杯水,就唇而喝。什么生猛,当我是活鱼啊?可是这看来,该是一个挺好相处的“古人”吧。我心想。于是也在桌边坐下。然后问他,我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
他放下茶杯,点了下头,可以。
这,这是哪个朝代啊?我终于把我最想知道的问题问了出来。
那人看着我的眼睛,一字一眼地说,秦朝。秦始皇的时候。唉哟。我大大地叹气。我就知道,我就知道啊。那个小屁孩不是说他叫胡亥嘛。他不就是秦二世嘛。我自个儿嘀嘀咕咕,跟着又跳了起来,啊?那,刚才那个陛下,不就是,秦始皇了?
对。那人给了我个肯定的答案。
啊!我再次尖叫,抱着头在屋里转圈。要不要这么刺激啊要不要这么刺激啊!穿越也就算了,穿到混乱的秦朝也就算了,居然还要穿到那个千古闻名的暴君秦始皇面前。而且,根据刚才他的强抱及强吻,他极有可能就是我这次“穿越小说”里面的男猪。啊啊啊老天爷你太看得起小女子我了吧。秦始皇这样的大BOSS也是可以用来言情可以用来谈恋爱的吗?太劲爆了吧。一个不小心惹到他了我就得去修长城了,严重一点的没准就给坑埋了。就算要来秦朝,也是给我个 “神话”里面斯文的蒙毅啊。呃,不对,蒙毅也是穿来的,历史上估计没这号人。
就在我濒临崩溃边缘的时候,有个人拍了拍我的肩膀,很温柔地问,你看起来很困扰。需要帮忙吗?
我停住抓头的动作,看他。面前这男人,一脸的很坦诚很雷锋的样子。他白衣如雪,面如冠玉。白衣?英俊王子?真的耶。看起来他就是那种给他一个白马他就会去拯救被困在古堡里面公主的王子。
我一把抓着他,两眼热切地盯住他,你肯帮我?那你帮我离开这里吧,行不行?
[05]
哼!骗子!小人!说话不算话!明明说要帮我的,说话不算话!古人都是不讲信用的!哼!我一边跳着脚用宽大的衣袖拍拂着树上的桃花,一边愤愤地骂着。粉嫩的桃花在我的暴力之下,纷纷扬扬地坠落,就如一场繁华的花雨。话说离我上一次晕倒已经过了两天了。这是怎样一个两天啊。
那天那个狗屁李斯,在我问他肯不肯帮我离开这里时,他一口就回了我,不行!那个斩钉截铁啊,磨过千遍万遍的刀锋都没那么狠利过。我当场就追着他打,骂他骗子,小人,说话不算话。就在我追得他满屋子跑的时候,伴随着一声皇上驾到,秦始皇这个大BOSS就闯进来了。他一脸古怪地看着我抓着两只布鞋追在李斯后面,半晌没有出声。倒是李斯,整理衣衫,不慌不乱地向前叩拜行礼,说了一句让我差点当场吐血的话,陛下,臣不辱皇命,孟姑娘已经恢复生气了。她正拿微臣练靶子呢。
秦始皇看着我,挥挥手让他退下,让其他宫人也退下。于是房内又剩下我跟他两个人了。
他也不出声,就那样看着我,背着两个手。我也不敢动,低着头就站那里,手里还抓着两只大布鞋。半晌之后,听到他一声轻笑。很小声,但我的确听到了。我不可思议地抬头,发现他真的笑了。笑意很淡,只来得及传到眉梢,可是,我突然就感觉整个世界开阔了起来,线条分明。仿若春风吹过冰雪消融的湖面,清澈碧翠的河水泛起道道温柔的轻波,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我自顾自地愣着,视线里他慢慢地向我移近,然后在我面前蹲下,伸手拿过我手里的鞋子,抬起我的一只脚,温柔地把布鞋套进我只着薄袜的脚。穿好一只,再穿另一只。
我低头看着他,看到他头顶乌黑的发束镶嵌着翠玉的冕冠,那抹翠玉闪着凛冽而温润的光茫,看到他慢慢地为我套上鞋子。然后他站起身,扶住我的肩膀,轻声地唤着我,韩非,韩非。他的声音带着哽咽的悸动,他的目光深沉而热切。他一遍一遍地用眼光逡巡着我,从我的头,我的脸,我的脖子,慢慢而下。我站那里,他并没有对我做什么动作,可是在那样温柔如海的眼光下,我感觉他正在用他的手轻柔却火热地抚摸着我,从我的头发我的脸我的脖子。慢慢的我感觉自己的腿又开始软了。可是这一次,连着心也酥了。麻麻的,似乎心底被穿破了一个缺口,有什么温热的液体正从里面汩汩地流淌出来。
韩非,韩非,韩非,韩非啊。他一遍一遍地呼唤着,好像怎样都叫不够这名字般。似轻叹,带怜惜,把我拥入了怀里。很奇异的,我那扑通扑通扑通乱跳着的心,在靠到他怀里的那一刻,居然开始平静了下来。
有风穿堂而过,带动殿外桃花芬芳,惹起停驻的鸟儿春心撩动,开始了脆亮的吟唱。
我突然想着,原来战乱暴虐如古秦朝,也可以有着岁月静好的况味。可是晚上我就不这么认为了。
我本来以为那应该是我的房间,等到晚上我才知道,那居然是秦BOSS的寝宫。也就是说,那是他睡觉的地方。据宫女说,我一进宫就被抬至秦始皇的龙榻上了。而我一直晕迷的这三天,他一直睡在偏殿。现在姑娘醒了,情况可就不一样了。宫女说到这时,望着我,一副“姑娘你明白吧”的神情。
当然当然,我可是很识时务的。我于是,拖过床上这三天我盖过的被子,拉着宫女姐姐说,那你带我去我该去的房间吧。你们睡哪里,我跟你们一起睡好了。
宫女春梅慌乱地摇着头,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到秦BOSS威严的声音,你要去跟谁一起睡?
我回头,秦始皇倚在门口,双眼炯炯地看着我。哎哟。
笑着,嗫嗫地说,那个那个,这不是皇上您的寝殿。您看这几天我人事不醒,居然霸占了您的龙榻,真是罪该万死。现在我让出去,就让出去。您,您就安息吧。
嗯?某人两眼一瞪,从鼻子里面哼出声来。我一吓才知道说错话了。急忙纠正,呃,我是说,您您您就,安心入睡吧。
秦始皇看着我,展开双臂让宫女宽了外袍,然后走至榻边坐下,伸手招呼我,过来。过来朕身边。
我慢吞吞地挪啊挪啊,挪到他面前。他指着旁边,我于是屁股挨了下去。
他几不可闻地叹了口气,揉了下眉心,说,韩非,你怕朕?
我马上回答,不怕。不,你怕。以前的韩非可不是这样子的。他的声音带着飘忽。
我抬头看他,他眼里有着对前尘往事的眷恋。我脱口而出,我不是你的韩非,我不是。我不叫韩非。
嗯?他回过神,看我,说,你是韩非。虽然你的样子改了,但朕知道,你是韩非,你是韩非的转世。你履行你的承诺,你真的回来找朕了。你放心,朕知道以前的事情你是不记得了。朕不逼你。不管你变成怎样的,这一次朕不会再伤害你了。
说完,他长臂一伸就把我揽倒到榻上。我挣扎着,他伸指点住我的嘴,嘘,朕累了。睡吧。又补多一句,以后都这么睡。
那一个晚上他就那样子揽着我睡着了。呼吸酣畅,气息悠长。而我瞪大着眼睛,一直瞪着一直瞪着,不晓得瞪了多久才迷迷糊糊睡着了。所以我并不知道等我终于睡过去时,身边一直呼吸酣畅的男人一下子就睁开了眼睛,双眸亮如星辰。我更不知道,那天晚上有个男人盯着我的睡颜看了一整晚,舍不得睡去。
第二天我醒来时他已不在,宫女说秦BOSS上朝去了。
一直等到晚上他才回来,吩咐宫女上膳。皇宫的饮食虽然花样还是蛮多的,但秦朝时的菜式当然没有现代的美味。不过我边吃边想,这才是真正绿色产品有机饮食吧,这年头肯定还没有农药。多好多养生。
秦始皇夹了一口菜到我碗里,说,这是酿驴蒸,尝一下。
我吃了一口,伸伸舌头,这味道怪怪的。不喜欢。
他不出声,又夹了另一道菜,说,这是锦装鳖。尝下。
我又吃一口,再伸伸舌头。腥。不好吃。
他仍没出声,再夹另一道菜过来。
我又尝了一口,笑,嘿嘿,终于吃到一个好吃的。这个真鲜。还滑滑的。叫啥名字呀?
旁边宫女回话,这是用鱼白和各种河鲜蒸的鸡蛋羹,叫做“珍珠雪”。
我抬头朝秦始皇笑,说,这名字真好听。
秦始皇看着我,出了会神才说,你喜欢,就好。来,多吃点。
他帮我倒了杯酒,说,韩非,寡人讲几个小故事给你听听,当作佐酒。
咦。我立马来了兴致。秦始皇也会讲故事?真诡异。
他执着酒樽,悠悠慢慢地开口,是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有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 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停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他说到这儿,我就笑了,抢着说,哎哎哎你不用说了,这不是自相矛盾的故事嘛。
秦始皇看着我。我不自禁低下头,说,对不起,不该打断你。你继续。
他摸摸我的头,说,这故事你早就知道。那我讲另外一个。有一个很出名的神医,叫扁鹊。有一次他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
我忍不住又去了,说,这一次扁鹊跟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但桓侯还是不肯听他的。桓侯一直不肯相信扁鹊的。最后他真的病倒了,想要找扁鹊时,已经找不着了。于是这个桓侯就死掉了。这不就是讳疾忌医的故事嘛。
秦始皇望着我,神情似喜似忧,似欣慰似感伤。然后一把就搂住我,把头埋在我脖子间,哑着声音说,你还说你不是韩非,你还骗朕说你不是。你怎么可能不是,你什么都记得,你什么都记得的。他说着说着,唇就转到我的脖子上,耳朵边,热切的气息,带着酒的麦香,传达着他的激动,也在那一瞬间就熏醉了我。
迷迷糊糊间我突然想着,秦BOSS为啥跟我讲这两个故事呢?有啥含义吗?
第二天我醒了,他不在了。宫女说是上朝去了。徒留我一个人面对着一室空宁,揣想着昨晚温暖的怀抱是否来自于一帘。然后小鹿撞胸,怦怦怦的心跳提醒着,这是一种陌生的感觉,从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心悸,害怕。
不行,再不离开,就离不开了。我莫名地这样子肯定着。他是把我当成韩非才这样子对我的。万一哪天真正的韩非回来了,那我就该万劫不复了。他坐拥天下,佳丽三千,而我,一个现代跑来的老姑娘,我,实在是,伤不起啊。
可是,谁能帮我离开这皇宫,这大内呢?
李斯?这个貌似贤良的鬼大夫?他说过帮我的。可是,居然说话不算数!
亏我还以为他是个白马王子。哼,他就是一个骑着白马的唐僧!越想越气,于是就出现了上面我扑着桃花打得花落纷纷的情景了。眼前桃花漫天的粉嫩嫣红,微风吹过落英缤纷,这是春天里一场盛大的花事。
我突然就想起,第一次看到李斯的时候,他轻折桃花在鼻子下面轻嗅的情景,那个男人,与桃花有着相映红的春色。看着他,就想起那句唐诗,人面桃花相映红。他也好聪明,一下子就能知道我说的是哪一首唐诗。
咦,有些不对。我突然感觉,有哪个地方,不对劲。怪怪的。怪怪的。
然后我就跳起来了。我知道哪里不对劲了,他居然知道我说的是哪一首“唐”诗!他一个“秦朝”的人,居然知道“唐”诗?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跟我一样,也是穿来的!
[06]
我在一树很繁华的桃花下摆了个桌子,又跟宫人要了几样点心,和一壶酒。当李斯赶到时,就只见我一个人披散着头发疯疯癫癫两颊潮红地坐在桃花树下,用两根树枝敲着桌上的两个酒樽,边敲边引吭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脸一下子就黑了。转首问跟在一边的宫女,她怎么了?
小梅轻声地说,姑娘下午就是这样子了,说自个要赏桃花,打发我们置了酒在这里,她喝了三杯酒就唱又跳了。
李斯挥手让宫人走开然后走近我的时候,我还在乐呵呵唱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一把就抓住我的手,说了一声,现在没有月亮,你要唱等到晚上再唱。现在,够了。
我眯着眼睛看他,傻傻地笑开,说,唉,你终于来了李丞相。她们说你不单是皇上的贴身大夫,还是当朝丞相呢。真威风啊。来来来来,我敬你一杯。我端起酒樽颤巍巍地递过去,一个不小心,手一抖,甜冽鲜红的酒液全泼到他白色的袍子,立马酝染出一朵美丽的红花。真漂亮啊。我看着,又傻笑了。
李斯终于有些气急,扶住我,说,你醉了。
我没醉。我呵呵地笑着,摇摇晃晃地站起身,伸开双臂转着圈,吟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我吟不下去了,记不得了。我扶住额头,我记不得了,记不得了。下面是什么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忧思难忘。下面是什么呀。唉哟我记不得了怎么办怎么办。下面是什么呀?我在原地抱着头,好苦恼。
李斯过来扶我,帮我接下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他接到这里时,猛地就顿住,抬头看我。
我此时已经站正身子,微微笑看他,抬起右手对他晃了晃,跟他打了个亲热的招呼,老乡,hello,how are you?
他脸色一下子苍白起来,从嘴里挤出一句,你没有醉?你设局?是的,我设局了。用魏曹孟德一首《短歌行》,考一个秦朝的丞相。而他,居然接出来了。一切的事情,没逃出我的意料与设想。
很好。
[07]
首先,几个问题。我朝他竖起一根食指,第一,我像嬴政以前认识的人?李斯靠在桃树上,面色已经恢复正常。很干脆地回答,是,你像他的一个故人。
故人?他,深爱的女人?秦始皇也有深爱的女人?我问得有些酸。不。李斯看着我,嘴角就含了一丝浅浅的莫名的笑,一字一顿地说,不是女人,是,男人。
啊?我给吓到了,脚下一个踉跄,不会吧。千古一帝的秦嬴政是个gay?这,历史无记载呀,太不可思议了吧。――断袖之癖该不会就是从秦始皇这里来的吧?
李斯打断我的嗷嗷叫,嗤了一声,说,真是无知的女人。真正的感情深到极致,是超越了年龄和性别的。古汉哀帝与董贤常同卧起。哀帝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这是多美好多真挚的感情。秦始皇与韩非之间,比这种感情更深上几千倍。
哦。我点着头。好吧。韩非?这个人不是出名的古人是吧?李斯又一副“你很无知”的样子看我,韩非,不,是韩非子,你居然不晓得他?你没读过历史啊?还是你读书时历史科是全给当掉的?
我,我结结巴巴地分辩着,我读过历史啊。至少,我知道秦商鞅变法,知道指鹿为马的赵高,还有焚书坑儒的李斯,就是你吧?可是,什么韩非子,我,没听过。
李斯抬头看着天空,一字一字很流利地说着,似在背诵,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韩非子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后人收录入《韩非子》一书,后世影响甚大。我们中学曾学过的“自相矛盾”、“讳疾忌医”、“三人成虎”等寓言,就是出自《韩非子》。
原来这么有名啊?可是,他跟秦始皇,怎么回事呢?
李斯又继续开始“背诵”: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就,就,就这样子开始?我结结巴巴地问。这分明只是贤王与良臣的故事吧?
李斯看了我一眼,唇角又含了一抹意味不同的笑,淡淡说,怎么开始的,你自己去问陛下吧。
我瞪他,想了一下,又问,那韩非子最后怎样了?他不会是担不起世俗流言离开了秦始皇吧?
他,死了。如史书所载,卒于秦王政十四年。李斯说。
啊?死了,怎么死的?我追问着。轮到李斯瞪我了,瞪了半晌,可还是开口,说,是我杀死的。
看着我震惊的神情,他慢慢开口,我设计让他下狱,然后给他送去毒酒。他于是在狱里自杀。
为为为什么呀?我越来越结巴了。看着面前这个俊美的也从现代穿过来的秦丞相,他说这个的时候好平淡啊。仿若在说“我昨天去菜市场买了三斤萝卜四斤白菜”。
呵呵呵。他像听到什么笑话一样的,边笑边说,杀人一定要理由吗?好吧,杀人是需要理由。这世上,既生谕,何生亮的感叹,并不是只在三国才有的。从古到今,英雄未必都是惺惺相惜,还会惺惺相害,明白?
明白。我真的是明白。面前这个男人,在叙述这件犯罪事件的时候一脸的云淡风轻,他,他真的是个古人了,生在这样一个人命如草芥的动乱朝代。
我吐了一口气,清醒自己,问,韩非子既然死了,为什么秦始皇还把我当作他呢?
李斯两个手枕着靠在桃树上,两眼望着天,悠悠地开口,真是好遥远的事情了。世人只知道韩非子是法学家,不知道他其实对玄学也有研究。韩非子临死前留了四句诗给秦始皇,六合归一时,乾坤相挪移。韩非女出世,造化转生死。韩非子说,这是预言诗,而期限是十年。根据这诗里的意思应该是,十年之后六国统一了,他会转世成女子。今年,刚好是第十年。而秦始皇发现你的时候天地一片昏暗,之后东方出现绚丽多彩的万道霞光,端是奇景异象。所以,就认定了你是诗里所预言的韩非女了。
是秦始皇发现我的?是他亲自带我回宫的?我有些讶异。
是的。他很激动。在他苦等十年,差点以为要绝望的时候,你,终于来了。这是十年里他除了冷漠之外脸上第一次有了另外的表情。李斯淡淡地说。
一阵沉默。我很艰难地消化着这个很“神话”的故事。突然想到,又问,等等,你前面说,自相矛盾跟讳疾忌医都是韩非子写的?
是。
原来那一晚,秦始皇跟我讲这两个故事,是真的有含义的。我又想起另外一件事,那我这副身体,是孟姜女的?
对。但是她在哭奠她的丈夫范喜良的时候就已经撞死了。我摸着额头上的伤口。经过这几天的精心治疗,还是很痛。当时撞的力道有多大死的决心就有多大。那个奇女子,十年寻夫,最后却只是一捧黄土。她的夫郎,那个甚至无缘掀起她的红盖头的夫郎,就这样子埋骨在长城脚下。情何以堪。
我想起那块大石上鲜红如血的红丝巾,该就是当年那条没有来得及掀开的红盖头吧。我有些痴住了。
李斯看着我,突然问,你,会留下来吧?不会还想着离开这里离开他了吧?我也学他靠着桃树,两手枕在脑后,心情复杂地说,我,我要想想,想想。
李斯拂拂衣衫,起身要走。我回过神来,在他后面喊,最后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多久了?
东风如梦,送来他低低的似叹息般的回答,很久,很久了。久得,我都记不起来是多久了。
[08]
夜幕不知什么时候给拉下来了皎洁的月亮温柔如水,把满园桃花笼得烟烟雾雾,影影绰绰,如梦似幻。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如果说之前我还一直感觉我穿越到秦朝像在做梦一样,那么现在我已经脚踏实地,知道不是梦。因为我碰触到嬴政炽热的眼泪,我还抚摸到他十年等待的苦痛与称孤道寡的寂寞。这个男人,顶天立地开拓古今的男人,史书只记载了他的强硬,他的阔大,甚至,他的暴虐,却未曾去描述他也有过温柔,有过爱恋,有过痛楚,有过怜爱。他与孟姜女何其相似。穷经岁月,只为一心一念的追寻。不曾想过追寻的途中也有其他的风景,不曾想过追寻的过程多么苦痛难熬。
突然我想起韩非子临死前留下的那四句诗。六合归一时,乾坤相挪移。韩非女出世,造化转生死。如果我真的是韩非女,那前面三句已经印证。最后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难道我的到来,会改变嬴政的命运?史书好像说秦始皇死的时候才五十多岁。难道,我的到来,可以改变他?也许,冥冥之中命运真的有所安排,时空并不是真的混乱到谁都可以穿越。或许,我的身上,真的有前世今生这样的狗血桥段?
一道高大的身影不知几时立到我面前。借着皎白的月光,我清楚地看到他的脸。浓眉,星目朗朗,薄唇,透着坚强。那是一种翡翠般凛冽的光芒,却有无法形容的俊美,透着与生俱来的英气和霸气,与浑然天成的天子威严。这个男人,如果他不是秦始皇,那没有谁可以是那个千古一帝。可是这个男人,这时候他的眼里暗如大海,滔滔汹涌的却都是深情。那般深,那么浓的情,我不欲捞月,却已然失足。我突然就朝他扑过去。力道之猛,他给我撞得一个跄跄。
他扶住我,有些惊讶,韩非,怎么了?
我抱着他,低声地说,你为什么就认定我是转世了的韩非女呢?你就不怕认错人吗?万一,我不是呢?
他抱住我,在我耳边轻轻地笑,说,我秦嬴政,再怎样也不会错认自己深爱的人。你右耳侧,跟韩非一样有个月痕印记,更重要的是,你身上,是我熟悉的感觉。就算千年万年,就算你容颜改变,我都会记得这个感觉,认得你。
我不出声,只是分外用力地抱着他,以一种滑稽的,似爬树的无尾熊那样的姿势紧紧地,狠狠地抱住他。这是我第一次感觉我与这个千年之外的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我第一次用心去感觉他的体温,他的强悍,他的伟岸,他的寂寞。曾有个穿越的女人因为男人帮她绾了青丝而心动,我想我是在他帮我穿鞋子的那刻就情动了。
他重重地拥住了我。伸手抚过我长长的披着的青丝,哑哑地在我耳边说了一句,韩非,你这样子,我,很欢喜。我现在才知道,上苍并没有薄待朕。
《郑人买履》为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4课《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第二篇。课文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买鞋人,讥讽了哪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有趣好笑,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是陈述郑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没有买到鞋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联系紧密。用人物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点明寓意,引发读者思考。
【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紧扣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培养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新时代学生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背诵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告诉学生做事不能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事求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古今词义,弄懂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电子课件、评分表、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
一、采访激趣,导入课题
1.教师扮演记者,随机采访:你买过鞋吗?你是怎么买鞋的?带着尺码吗?
2.教师讲解:在古代,人们也将鞋称作“履”。板书“履”,指导写法、读音。
3.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就是与买鞋有关的,我们一起穿越,去看看一个古代的人是如何买鞋的,看看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借鉴。
二、学生自学,圈点勾画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数遍,读准字音,通顺句子。
2.抽查学生,正音(多音字:度、宁;易错字:吾,遂)。
3.听录音朗读,感受哪些地方读得比自己好。
4.出示朗读的节奏轻重,让生练习读出韵律来,齐读。
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引导学生回顾读懂文言文的几种方法。比如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等。
2.学生用总结的方法,自主读书,试着读懂每个词语、句子,进而弄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间互相交流,特别是一些自己没有弄懂的字词。
4.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重点弄懂这几个疑难句子,如:“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等。
5.让学生将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后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小组学习,分组展示
1.观看《郑人买履》的动画短片,给它配音,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并试着加上自己的话。
2.小组内部展示朗读,并选出最佳选手。
3.学生自由搭配,排练话剧。朗读郑人和路人对话的学生,认真思考想象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理,体会读时的语气情感。
4.让学生上台表演。
5.小组展示,由各小组学生予以评价打分。
五、总结全文,思考寓意
1.这个郑国人最终买到鞋没有?为什么?
2.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错在哪里?
3.生活中有没有像《郑人买履》相似的人或事?
4.寓言的特点就是借助讲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学了这个故事,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扩展阅读,深化主题
1.展示课外阅读《郑人避暑》。
2.思考:这个故事又是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郑人是真的郑人吗?
3.介绍作者韩非和《韩非子》,明白韩非的变革思想和唯物的发展论。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背诵全文。
2.将这个故事讲述给他人听。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应当丰富一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词汇量少的现状,从学生感兴趣的成语入手,设计了“成语知识大比拼”的活动,帮学生积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描写人间情谊的成语、形容四季特点的成语……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习作当中注意运用,以丰富其习作语言。
五年级的孩子虽然已学了不少古诗,但缺乏系统的分类,对古诗只是一些简单的记忆,为此,我们在讲课中除了注意归纳之外,还专门在阅读课上带领学生分类记忆。有关春秋四季的,有关花草鸟虫的,有关思乡送别的,有关李白杜甫的,有关河山美景的……使学生在欣赏诗文的同时有效地进行积累。
学生进入高年级就要接触到古文,为了打好这一基础,我们让五年级的孩子走进诸子百家,聆听孔子的教诲,和《论语》做好朋友,老子、孟子、荀子、韩非子都来了,他们都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因为老子教给孩子们要踏踏实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孟子告诉孩子们为人“义”更重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学生学的或了解的知识,多或少,他们或许不知道。那么,有意识地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语文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应用语文知识;另外,也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地多去课外阅读。因为有比才明白自己的差距,就会有一种多读多积累的欲望,就会更加主动地去从事课外阅读。
通过课外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作文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改善,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变得更加浓厚,班级内也相应会形成比赛学知识的班风与学风,语文课的成绩也将大大提高。
需提请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就可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理解:①从正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助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挚的感情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爱憎分明)。②从反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任人唯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乌及屋等。③全面地看,感情有亲有疏,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能受情感亲疏而左右。
就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命制而言,其形式主要有两种:①直接亮出话题,如2001年北京摹拟考题,直接要求以“冷与热”为话题作文。②由具体材料抽象出话题,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先是转述韩非子“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再提出两个问题,而后抽象出话题。
二、要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科学的发展观告诉我们,节约是一切经济生活的重要原则。但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从行动开始,领导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推动形成节约办一切事业的良好政风与民风。在这一意义上,《世说新语•政事第三》的一条记载颇值得一读: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事前除雪後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乃当足。乃超两阶用之。陶公名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东晋庐江当阳(今江西九江)人。历仕元、明、成三帝。初为县吏,后为郡守,迁荆州刺史,历官太尉,都督八州,封长沙郡公,功高望重,为时所称。上引记事后为《晋书》陶侃本传所采,并评曰:“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着眼其统筹兼顾的行政能力,固然有见。但就事论事,体现的却是其节用务实、俭省办事的行政作风。而就事论人,则首先是其爱惜地力、物尽其用的仁者之心,其次才是其“综理”的才干。同时还值得称道的是,陶侃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而且以能否节俭行政作为识人用人的标准,以破格提拔,“超两阶用之”的力度,奖劝属下,推行节俭。这就不仅是节约以行政,而且是行政以节约,使节约为本,俭朴办事有望成为一项政策,官府衙门的风气,其励士敦俗的作用应该就更大了。这一则故事既是传统文学反映古代行政经济事务的显例,又是古代行政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文学佳话。
二、王公“卖练”
《裴子语林》:苏峻新平,帑藏空,犹余数千端粗练。王公谓诸公曰:“国家凋敝,贡御不致;但恐卖练不售,吾当与诸贤各制练服之。”月日间卖遂大售,端至一金。[2](P20)按王公名导(276—339),字茂弘。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历相元、明、成三帝,与堂兄王敦立朝当政,时称“王与马,共天下”。上引记事又见于《晋书•王导传》:导善于因事,虽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时帑藏空竭,库中惟有练数千端,鬻之不售,而国用不给。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练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练遂踊贵。乃令主者出卖,端至一金。其为时所慕如此。本传从这件事所着重褒扬的是王导“善于因事”的能力,“为时所慕”的人望,乃史家着眼其政治上的评价,诚有其理。但是,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传统文学一个“经济细节”?“练”为熟帛,可以制衣。但是,即使“粗练”制衣,当时平民仍买不起,而能买得起却讲究“风度”的士流又难免嫌其不上档次。所以,这“数千端粗练”就遭遇到“鬻之不售”,更不必想能够卖得好价钱,以解“国用不给”之急。这是“王公”这位皇帝的“大管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他的解决之道,即上引“吾当与诸贤各制练服之”的主张,就是亲率朝官,各用“粗练”制衣穿起来,有似于现代时装表演,自作“模特”,为推销“粗练”做“广告”!如果说这一“经济细节”体现我国古人已经懂得和能够成功运用最基本的“广告学”原理,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那该不是牵强附会的吧!然而,王导的这一做法却可能是有来历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齐桓公好服紫衣,官民效之,国中“五素不一紫”。结果市场紫色布料紧俏昂贵,而白色布料价格大跌,几乎断了销路。“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为设一计,请桓公马上换下紫色装,并声明“吾甚恶紫之臭”。桓公用之,“是日,郎中莫衣紫;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一国服饰大变,布匹市场复归于常。以上《韩非子》所载桓公事与王公卖练起因虽有不同,但作为救弊的措施,都是着眼于“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的世情,和政教“上以风化下”易于施行的道理,以王侯将相的“名人”效应,行商业“广告”推销之道,解决所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其所适用原理的一致性,使我们很愿意相信王公“卖练”之术,乃是受上引齐桓公“服紫”事影响而来,而中国人对“广告学”原理的认识与应用,早在先秦就已经开始并逐渐发展起来,可谓源远流长的了。
三、“王戎有好李”
《世说新语•俭啬第二十九》: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这里王戎“恐人得其种”被视为“俭啬”,应属道德上的评价。但是,以今天的观念,换一个角度看,岂不是“王戎有好李”,又很知道维护其“有好李”的“专利”吗?即使其“恒钻其核”的手段不够儒雅,但是,就“市场经济”而言,其“维权”的意识无可厚非,可谓中国人早期“知识产权”思想的一个典型例证。在中国专利史或专利思想史上,这个故事似不应该被忽略的。然而,拙论是否有削足适履的嫌疑而把古董现代化了呢?不然。原因有三:首先,王戎至少是对李树品种素有研究的一位“专业人员”。《世说新语》又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第六》)此事所显示王戎“量”之“雅”,实是精于李树品种鉴赏的雅致。因此,他为“好李”、“维权”的思想,有自觉珍惜良种的一面,不足为异。其次,当时良种选用已是社会较为普遍的观念。如成书应不晚于魏晋的《汉武帝》载:王母……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太平广记•卷三•神仙三》)这里故事虽属荒诞,但是,由于深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所显示《汉武帝》作者当时社会已有选用良种的观念,应是事实。又类似如《世说新语•俭啬第二十九》载:苏峻之乱,庾太尉南奔见陶公。陶公雅相赏重。陶性俭吝。及食,啖薤,庾因留白。陶问:“用此何为?”庾云:“故可种。”于是大叹庾非唯风流,兼有治实。可知晋人重视选用良种又不限于桃李,因而有王戎为“好李”、“维权”的举措,乃不足为异。最后,还因为当时确有故意毁坏良木事发生,如有因妒忌而“毁林”者,《世说新语•俭啬第二十九》载: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与不过数十。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饱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本条注引《语林》则云:“和峤诸弟往园中食李,而皆计核责钱,故峤妇弟王济伐之也。”但无论如何,总是一园“好李”被伐毁了。又有故杀名牛者,《世说新语•汰侈第三十》: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駮”,常莹其蹄角。王武子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所以,魏晋人有良种者,皆知加意保护,《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载: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这位著名的孝子也做过守护“好李”之事,可证王戎“恒钻其核”以“维权”,只是当时“好李”保护一个略带“科技含量”的措施而已,实不足为异。
四、“愿郎早娶怜儿小”
明宋濂诗《鸳鸯离》:结发成昏期白发,谁料鸳鸯中道拆。妾身虽作水中泥,妾魂长与君同栖。娶妻只为多似(嗣)续,妾有三儿美如玉。愿君勿娶全儿恩,一娶亲爷是路人。又,刘基诗《病妇行》:夫妻结发期百年,何言中路相弃捐?小儿未识死别苦,哑哑向人犹索乳。箱中探出黄金珥,付与孤儿买餰饵。不辞瞑目归黄泥,泉下常闻儿夜啼。低声语郎情不了,愿郎早娶怜儿小。拙编《明诗选》选此二首诗,于宋濂诗下注曰:“写夫妻死别,可与下选刘基《妇病行》对读。刘诗写病妇顾念儿子幼小,劝夫另娶;本诗写病妇担心丈夫冷遇自己的儿子,劝夫不娶。同一种母爱,两般心思。”[3](P49-50)又于刘基诗下注云:“本诗用古题而出新意:病妇临终,最不愿意想到的是丈夫另娶。但是,为了自己死后儿子能有人抚养,她却要劝丈夫早娶,以对夫妻结发的忍情,成全最后的母爱,所以更加感人。”[3](P53)现在看来,两诗写病妇临终“怜儿”,所嘱虽异,爱心则同,却都不免有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愿君勿娶全儿恩”者,遗下“三(个)儿”中最小者似已断乳,担心的主要是“一娶亲爷是路人”之后,他们长远的经济利益便难得保全;“愿郎早娶怜儿小”者,则是因小儿尚“哑哑……索乳”,生活上亟待有后母照料,只能且顾眼前,难说将来。两诗对照,可见出于是对儿子未来经济生活的不同考量,诗中母爱的表现,便因人因事而异,形成文学描写的多姿多彩。
五、“一曲清歌一束绫”
寇准侍妾蒨桃《呈寇公二首》: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札札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拙编《唐宋诗选》(与人合作)注云:诗出《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十引《翰府名谈》:“公自相府出镇北门,有善歌者,至庭下,公取金钟独酌,令歌数阙,公赠之束采,歌者未满意。蒨桃自内窥之,立为诗二章呈公云……”即此二首。诗以美人“清歌”重于织女“抛梭”为价值的颠倒,用织女寒夜抛梭的辛苦,反衬“妖姬”得绫的轻易,间接批评了寇公肆意挥霍的生活作风,可当谏章。诗歌作这类抨击的,还可以举出白居易的《红线毯》。但是“一曲清歌”与“一束绫”孰为轻重,看法并不容易一致。例如还是白居易的诗《琵琶行》中就曾写道:“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当今名歌星的红火也还如此。大约穷人要温饱,富人要消遣。立场不同,看法便不一样。所以当时寇公有和诗曰:“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君休问,且向樽前听艳歌。”寇公居相位,不肯以“人间万事”易“听艳歌”,蒨桃便拿他没有办法。[3](P331-332)现在看来,这一“经济细节”单是从“穷人”、“富人”的分别讲,并不全面,也不够深入,还可以从经济学的道理上进一步说明。按此“清歌”、“束绫”与“美人”、“织女”巨大反差的形成,除时代人为风尚的原因之外,根本上是由经济学“稀缺性”原理,即俗说“物以稀为贵”的规律所决定的。“妖姬”即能歌善舞的美女,李延年歌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称“佳人”之难得,乃至于使有家有国者,不惜为之“倾城与倾国”,虽然经不起道德上的拷问,但其言“佳人”难得而贵重的道理,却正是蒨桃诗中“美人”使寇准欣赏不置的根本原因。如果再加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歌喉,那么“一曲清歌一束绫”,就不仅寇准乐意一掷,而“美人犹自意嫌轻”,也无可厚非。因此,对宰相寇准来说,“且向樽前听艳歌”是因其人性与所受”艳歌“艺术的感染而然,他乐于“一曲清歌一束绫”的馈赠,也是为“美女”、“歌星”的“稀缺性”经济规律所左右,不得不然。从而蒨桃的诗谏可感也,不可从也。而蒨桃还应当明白的是,不仅对于不同的人(如穷人与富人)来说,“清歌”、“束绫”、“美人”价值会有所不同,而且如果“美人”扎堆而“织女”难得,更“难再得”,又仍然是织工生产力低下,“扎扎千声不盈尺”的话,那一定是“织女”居“美人”上座,而“妖姬一曲歌”的所得,能有一方手帕,也就该感激不尽,哪里还敢指望“一曲清歌一束绫”,更不必说“犹自意嫌轻”了。然而“美女”、“歌星”从来不曾扎堆地多,而“织女”却不难培养出来,所以“一曲清歌一束绫”的世情,古今一辙,于今为烈。
六、“鬻技”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有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这就是著名的“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庄子用以说明,同一药方,客能邀宠于吴王以取封地,宋人却不免于漂洗布絮的劳苦,“则所用之异也”。古来学者对这一故事的意义,也只在“善用”的方向上思考它。其实,换一角度看,这岂不是一份重要的古代技术转让思想的史料?“不龟手之药”是宋人的一个发明。但是宋人却不甚晓得这项发明的意义,除了用于漂洗布絮防治冻伤之外,没有想它还有其他的用途。客虽然不是发明者,却知道这项新技术能有更好更大的应用价值,不惜百金购买其方,“以说吴王”,立战功,得封地。显然,客的成功在“善用”,即慧眼独具,从宋人手中购买并挟“不龟手之药”以说吴王,用之于一战得胜,取功名富贵。所以,其“善用”说到底是善于“鬻技”,即“百金购其方”,实现了从发明者宋人手中获得这项“知识产权”的技术转让,然后转手倒卖于吴王,并亲自应用这项当时的高新技术产品于战争,从而大获成功。《庄子》一书,“寓言十九”。这个故事也不象是真事,但应该是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即表明当时社会已经有了“鬻技”的活动和观念;技术不仅作为生产的手段被应用,而且有了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的尝试。可惜从总体上说,我国两千余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技”不被重视,《庄子》“鬻技”的思想更没有得到发扬,乃至后世治古代经济史,也很少从“经济细节”的角度看待这一故事。其实,中国古代以知识作为商品出售的思想不止《庄子》“鬻技”一说。《论语》:“子曰:‘沽之哉,沽之哉,吾其待沽者也。’”(《子罕》)就是以知识为可卖的。后世科举,“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则是孔子“沽之”之道的发展。但是,古代帝王需要于读书人的,主要是“为政”的知识与能力,不怎么看重科学技术,甚至《礼记》有云:“作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王制》)从而“文武艺”只是为帝王管家护院的本事,极少科学技术的成份。而士子们因注意力主要在做官的缘故,便与《论语》“子云:‘吾不试(做官),故艺(学得技艺)”(《子罕》)的情况相反,为着“帝王”一家买主,唯读书应试,不需要也不可能学到技艺。所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鬻技”的市场更受到限制。即使《庄子》寓言,也还是说“鬻技”于“帝王家”去打仗,而不是一般民用范围内的技术转让,更不可能有真正现代技术转让交流的思想。但是,这个“鬻技”的故事,讲“客”把宋国民用的“不龟手之药”,用于吴、越战争,很像火药在世界史上的经历:中国人发明了火药,长时期中只用来做爆竹、烟花的娱乐;而一旦传入西方,就有了长枪大炮,反过来打得“天朝帝国”割地赔款,百年不得开心颜。吾国古来学问人不可谓不多,更早在唐代已把《庄子》奉为《南华真经》。但是,大约世上总是崇儒求富贵利达的多,到“知其无可奈何”时才读《庄子》,所以未见有人注意到《真经》中“鬻技”这民用转军用的故事和道理,可胜叹哉!然而,与上引《礼记》“作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的扼制政策相联系,在古代经济生活中也时有技术封锁的情况发生。《世说新语•汰侈第三十》:石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恒冬天得韭洴齑。又牛形状气力不胜王恺牛,而与恺出游,极晚发,争入洛城,崇牛数十步后,迅若飞禽,恺牛绝走不能及。每以此三事搤腕。乃密货崇帐下都督及御车人,问所以。都督曰:“豆至难煮,唯豫作熟末,客至,作白粥以投之。韭洴齑是捣韭根,杂以麦苗尔。”复问驭人牛所以驶。驭人云:“牛本不迟,由将车人不及制之尔。急时听偏辕,则驶矣。”恺悉从之,遂争长。石崇后闻,皆杀告者。从技术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一“经济细节”所传达古代“技术情报”的窃密与反窃密的历史信息,又足以使治古代经济思想史者触目惊心。
七、“买椟还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以文害用也。这就是著名的“买椟还珠”故事,韩非用以说明“以文害用”即只重表面好看不重实际的害处,后代则以讽刺世人舍本逐末、取舍失当的愚蠢。但是,就事论事,从“卖其珠”的目的来看,这首先是一个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即珠的包装即椟过于惹眼,结果郑人大约本是要买珠的,却为珠的包装盒所吸引,“买其椟而还其珠”。这在“鬻珠”来说,自然是没有成功。但这一结果与今天商品的包装过度却完全不同。一是没有造成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二是“买椟还珠”,楚人固然没有能够“卖其珠”,“未可谓善鬻珠也”,但经商取利,郑人既“买其椟”,楚人仍从卖珠而转为卖椟获得了利润,即使因此“未可谓善鬻珠”,但能做一个“善卖椟”的商人,也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如果楚人由于郑人喜欢“木兰之柜,熏以桂椒”云云之椟,而抓住商机,不固执其“鬻珠”的本行,兼营或索性改行“卖椟”,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所以,这一则故事可启经商之道。所以,这一个故事更多是具“经济细节”的意义。而全面和深入来看,《韩非子》以“买椟还珠”说明只重表面不重实际的害处,并不完全妥贴。反而是同篇另一个故事,于说明韩非的道理更为有利: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这才真正是韩非所抨击的“以文害用”。
八、妻子的“手爪”
我国大约自魏晋以降,一般女子“德、言、容、工”中的“工”,就多指“女红”即针线活了。但在汉代以前,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男耕女织,女子纺织的技艺被看作身价的重要标志,并影响到丈夫对妻子的看法。如《古诗五首》其一: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二》)这里表现“故夫”似乎后悔的意识中,几乎完全不出于感情的留恋,也不仅由于“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那已经忽略为“颜色类相似”了。“故夫”更为看重的是,“故人工织素”,日“织素五丈馀”,比较“新人工织缣”,“织缣日一匹”,不仅产品规格优,而且日产量也不算低。从而“新人”只相当于粗成的“缣”,而“故人”则相当于精制的“素”,“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这“将缣来比素”之喻真是一语道破“故夫”娶妻的目的,甚至与礼教所谓“人伦”都没有关系,而只是把妻子———无论“故人”、“新人”———作为尽“手爪”之劳的家庭奴隶!这在其他记载中少见,却肯定是彼时风尚的一个表现。所以,至六朝乃有《采菊篇》相反对云:月精丽草散秋株,洛阳绝妍姝。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东方千骑从骊驹,更不下山逢故夫。(《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断然表示再也不愿见到汉诗中这样的“故夫”,显示了六朝女性不满夫权压迫,企图摆脱家务奴隶地位的努力,以及她们思想开放的程度。
有趣的形容成语:
【奥妙无穷】:奥:深奥。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
【枯燥无味】: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
【妙语解烦】: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妙语解颐】: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庆赏无厌】:庆赏:欣赏;厌:厌烦。指某种事物或作品很有趣,令人百看不厌。
【饶有兴趣】: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
【谈论风生】:风生:谈话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形容谈话活跃而有趣。
【谈吐风声】:形容谈话活跃而有趣。
【相映成趣】: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关于成语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