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法制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工作思路
今年全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总的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财政改革发展实际,以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主要目标,牢牢抓住对外宣传、对内培训两条主线,着力在重点财政法律法规宣传、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财政法治文化建设上下狠功夫,深入推进财政“六五”普法工作,为财政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工作重点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法律四进”活动,明确宣传主题,确定专题内容,集中开展财政法规政策的社会化宣传,不断增强财政普法工作的覆盖面和亲和力,把财政普法与财政管理有机结合,在财政管理实践中宣传财政法规政策,在普法中推动财政管理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1、继续开展“财政宣传月”特有品牌宣传。集中宣传财政部门行政执法程序和办事流程,各项财税政策以及在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等方面的财政惠民政策。深入开展财政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高校”活动。
2、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法制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继续坚持“领导学”、“领学”、“互学”等主要学法形式,切实提高财政干部的法制意识和能力。加强财政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财政干部的警示教育,督促财政干部学法、依法、用法,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对政府机关财务人员的法律培训和宣传,让他们了解有关财政业务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促进他们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财政改革发展夯实基础。
3、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创造性地开展经常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和新颁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利用“12.4”法制宣传日、各种纪念活动、主题活动等时机,通过法制文艺、普法专栏、广场咨询、政风热线等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大力宣传财政法律知识,弘扬财政法治精神。
(二)切实抓好财政法制培训教育工作,提高财政干部法治意识
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是我区财政法制培训教育的三个重点。
1、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落实干部教育培训法律课程设置制度。坚持重大决策和资金安排的合法合规性审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实施领导干部“述法”制度。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守法情况纳入年度述职考核体系。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财政法制调研,参加各种财政普法宣传活动。
2、要结合工作实际,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今年,将按照法治财政建设的要求,邀请法制专家指导开展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和行政指导等工作,认真组织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财税政策,开展企业税费负担研究、重大税收政策调整对我区经济影响的调研工作。要保证全年每人自学时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40学时。为检验学习效果,保证学有所获,适时组织法制学习测试,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3、要抓好行政执法人员执法培训
实行行政执法人员岗前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制度。明确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持证执法,新申领行政执法证人员必须通过考试方可领证。领取行政执法证件人员,必须报名参加司法、法制和人事部门组织的法律培训,考试成绩报局办公室备查。每年参加为期15天的法律知识更新学习。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本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的顺利实施,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提高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加强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密切结合学校其他工作,加强学科渗透,密切联系社会、家庭,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适应新形势。
1、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贯彻《大纲》,按《大纲》要求认真实施分年级德育目标,促进目标的达成,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推动德育机制科学化。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督导评估细则》,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认真落实具体工作要求。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德育工作的文章,提高教师学科德育渗透意识,发挥课堂教学、学科渗透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从而推动学校以及教师德育科研水平。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德育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培训的力度要加强,培训的内容要专题化、系列化。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师中建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4、开展好德育论文的评比活动,并择优选送参加区、市级评比。组织教师撰写班主任手记,并择优向各类报刊和杂志送稿。
二、认真抓好好各项德育基础工作。
1、抓好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教育。利用班会、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主题班队活动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2、开展好每月一次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班级的主题班队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3、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切实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各类校外教育活动。认真疏通家访渠道,班主任对本乡镇的学生要做好实地家访工作,做到跟家长面对面交流,对外乡镇学生要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加强联系。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要正常化发挥其作用。
4、继续认真开展优良班集体建设工作。做到学校有计划,班级有目标,实施有步骤,考核有依据,从而能更好地提高广大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开展好校级、区级优秀班集体的申报、创建、验收工作,加强创建的过程管理。
5、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咨询,为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同时,建立一个主题鲜明,方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阵地和教育环境。
6、加强学校的校容校貌、食堂、广播操等窗口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平时要以高标准强调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抓好语言文明、校服穿着等行为常规。
7、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教育作用,完善少先队工作,加强少先队建设,倡导文明风尚,开展好身边的希望工程,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提供组织上、物质上、精神上的援助。学期初继续要与团支部、少先队一起做好贫困学生的捐资助学工作。积极维护青少年权益,构建青少年权益保护的预防机制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警机制。倡导《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积极防范网络不良文化带来的冲击。
8、积极开展各项社会教育活动,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我校尊老、爱老教育等方面有所进展,使学生受到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9、继续做好各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学生集体的评选工作。
四、具体活动安排:
二月:学生开学后教育,对学生进行校纪校规和各类安全教育;
三月:开展学雷锋、学规范活动;植树活动;
四月: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月:心理健康教育
六月:六一文艺汇演;学生德育考核评定;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目标绩效管理体系 行政管理
绩效管理源于企业,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并使团队和个人未来绩效得以提高的手段和过程[1](P33)。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号召下,高校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逐步引入了绩效管理的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成效并不理想。由于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别,很多普通高校难以“量身订做”出适合自己的绩效管理制度,阻碍了制度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甚至有些高校的绩效管理流于形式。民办高校作为介于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制产物,很多从一开始就引用了企业的绩效管理体制,并且发展得相对比较成熟,事实证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民办院校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我们通过对西安地区主要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民办院校将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紧密结合,对行政管理岗位实行目标绩效管理体系。民办院校的这一举指在诸多方面对普通高校而言有着较为直接的借鉴价值。
1.西安地区某2万人以上规模民办院校现行的行政管理岗位目标绩效管理体系
1.1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
学校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对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岗位作出原则性的要求,在全员范围内实行公开聘任。聘任是在基于被聘任者连续前一个工作周期内(一般为3年内)的目标绩效考评基础上的公开选拔制度,它的核心是对被聘任者有效的目标绩效评价和民主公开的选拔程序,完全抛开传统意义上被聘任者工作工龄、年龄等感性因素的枷锁。一般民主公开的选拔程序容易实现,而有效的绩效评价则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上。
1.2实行岗位责任合同制。
学校引入目标管理的思想,将学校中短期(一般为3年内)战略目标按照SMART原则进行分解,针对各个岗位设置制定出在学院中短期目标实现周期内的平衡计分卡[2](P45)岗位目标规划(如图1),再根据岗位等级确定出其应承担的目标责任,由学院人事部门同被聘任者签署岗位目标责任书。受聘者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如果能够完成或超额完成其岗位目标规划,则学校将与其续签岗位目标责任书,否则将被解聘。岗位责任合同制不仅使受聘者对自己一个工作周期内的核心工作和目标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为学院对被聘任者实施绩效考核制定指标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使得学校人事管理迈入法制化轨道。
1.3实行过程目标绩效跟踪制。
各岗位负责人根据自己在一个工作周期内的岗位目标责任,按照年度和工作月份进行分解,作出详细的年度岗位目标计划,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作为本人年度和每月工作目标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岗位负责人在工作中,每月初需要向上级部门提交月工作计划,其中包括岗位目标工作、常规工作、临时工作和其它等内容,月底由上级部门采取360度评价法,对当月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测评,确定为优、良、差不同的等级。每年末,由上级部门对照岗位负责人的年度岗位目标规划,按照卡普兰和诺顿的综合记分卡,从财务、内部运营、客户导向及学习创新等方面,采取360度评价法[3](P26),客观测评出其年度目标责任完成情况,并结合每月的跟踪测评等级,综合完成岗位负责人的年度工作评价。另外,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月度跟踪测评和年度综合测评结果,及时与被考核者进行沟通,督促其及时调整岗位目标实施计划。整个过程采取了PDCA循环手段。(如图2)
1.4实行绩效薪酬分配方案。
学校对行政管理岗位实行岗位津贴和绩效津贴相结合的薪酬分配办法。岗位津贴属薪酬中的固定部分,按照岗位责任大小级别来确定标准,体现了对员工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完成其岗位基本工作的回报。而绩效津贴则属于薪酬中的浮动部分,分为不同的几个梯度,同每月绩效跟踪测评等级相挂钩,体现了对员工在完成岗位基本工作后,努力实现岗位目标的激励。
1.5实行考核挂钩激励机制。
学校按照各岗位负责人的年度工作综合考核评价情况采取了薪酬加晋升的激励措施。对岗位负责人年度综合考核评价为优秀者,学校除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外,对连续三年综合考核评价为优秀者,将晋升其为上一级岗位负责人储备人选,适当提高其来年的岗位津贴,并在下一次岗位竞聘中优先聘用。
2.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目标绩效管理体制的特点
目标绩效管理是基于高校组织战略管理的一种较为客观、公正且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法,它先由高校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组织战略目标,并由此形成组织内每个岗位的责任分目标和职责范围,最后以这个目标为主要依据进行岗位绩效评价,以及决定对组织内部门和岗位的奖惩。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以目标为导向。
高校目标绩效管理以目标为核心贯穿始终,实施前必须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战略目标规划确定各个岗位在工作周期内的目标责任,进而由各岗位确定其年度目标责任,最终的考核评价还要以岗位目标责任为主要依据指标,整个过程实现了从战略到可衡量的目标再到可衡量的指标的转化。
2.2考核指标精简量化。
高校在进行目标绩效评估时,其考核指标必须坚持SMART原则,在精简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考核指标的定量化,做到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这样不但可以使得考核易于操作,而且可以避免过多人为干扰因素的存在,增强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2.3考评方向多元化。
高校在实施岗位目标绩效评估时,应尽量采取系统内360度多向评估,顾及与被考核者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评价意见,充分发掘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2.4计划与评估注重长短结合。
高校在实施目标绩效管理时,不但要有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而且要有短期的目标计划,以便为岗位目标责任的制定提供依据;不但对各个岗位要进行整个工作周期的目标绩效评估,而且要进行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和月度目标绩效跟踪评价,以督促岗位负责人努力完成岗位目标责任和及时调整岗位目标计划。
2.5岗位责任目标实现讲求效益均衡。
高校在对各个岗位进行目标绩效评价时,不仅要从岗位责任目标的实现情况方面进行考虑,而且要从财务方面考虑其实现目标所付出的成本,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保证学校资产的合理高效使用。
3.普通高校构建实施行政管理岗位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普通高校员工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大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追求,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高校战略既定的情况下,按照目标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教师绩效管理系统,更适合教师的特点,更容易赢得大家的认同,在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导入的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都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效率会明显提高。但高校在构建实施行政管理岗位目标绩效管理体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科学合理地制定岗位目标体系。
在聘岗方案制定时,应组织学校领导和有关专家对学校战略目标的各项指标、二级单位发展目标的各项指标,以及岗位目标各项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不能使个人目标与部门和学院的整体目标背离[4](P129),必须使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只有这样的目标体系转化为考核指标体系后,才能够对岗位职能发挥起到显著的导向作用。
3.2扎实有效地做好双向反馈。
一方面,在岗位目标各项指标体系出台前,应虚心聆听各个岗位工作者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出正确的调整,尽量做到在合理意见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双方共识。另一方面,在考核结束后,要及时以不同的方式反馈给被考核者有关信息,告知其实现岗位目标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其及时调整工作状态和工作计划。
3.3客观、公正、公开地把握好考评过程[5]。
岗位目标绩效管理体系的引入伴随着教师竞争压力的增大,教师对考核结果的关注性也会进一步增强。因此,在整个考核过程中考核标准一定要一视同仁,考核的过程及结果一定要公开透明,考核评价必须客观反映员工的实际情况,避免光环效应、领导效应等带来的误差,从而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3.4充分使用考评结果。
岗位目标绩效考核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打造出一支精简高效、进取创新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来实现学院的战略目标。因此,要善于从岗位绩效考评结果中找出不良绩效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对岗位负责人单独进行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培训,以深入挖掘员工团队的潜力[1](P35)。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行政管理岗位实行目标绩效管理的方法,不仅能强化学校战略目标和岗位责任目标的有效对接,而且能使岗位绩效考评指标更加科学、有效和客观。这一管理方法在民办院校管理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为普通院校绩效管理方法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例。因此,在普通高校中科学构建和运用行政管理岗位目标绩效管理法必将显著提高高校管理效率,促进高校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爱苗.高校绩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8,(2):33-36.
[2]杨诚.平衡计分卡与高校管理创新.会计之友(工作研究业绩评价),2007,(1上):43-45.
[3]王珊.360度绩效评估在高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5-27.
【2017年3.15法制宣传总结范文一】
3.15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日,为了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2017年3月13日,由湖南警察学院法律协会发起的,经过长沙市法律协会高校联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湖南警察学院法律协会、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法律协会、长沙大学法律协会、湖南司法警官学院法律协会联合组织在长沙通城广场(星沙店)成功举办了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法制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我们四大高校主要以横幅主题签名,派发传单,问卷调查,喷绘海报展览和现场咨询等形式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内容涉及消费者的法定权利,常见的发生于消费者领域的侵权、欺诈以及违约现象,如何行使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等问题。现场咨询方面,由长沙大学法律协会邀请的专业律师对附近的居民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此次法制宣传活动作为本学期的第一次大型活动。与“消费与责任”——中国消费者协会2008年主题相呼应。打假维权,共铸诚信,这样的3.15让广大消费者更好的了解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也让东部四所院校的法律协会加深了交流和合作,同时也增强了各协会会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四所院校的积极参与配合下,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此感谢各大院校法律协会的大力支持,各法律协会会员在此活动中积极认真的工作,使得本次活动才能如此成功落下帷幕。
但也有不足之处,虽计划已久,然而装备不够齐全,拉不到各方面的支持和赞助。力求在今后类似的宣传活动中各方面达到尽善尽美,和最终增强对自身法制权益保护的目的。营造一个和谐环境,构建文明消费的法制社会。
【2017年3.15法制宣传总结范文二】
为隆重纪念2017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广泛宣传“消费与服务”年主题,3月15日当天,协会在XX市消协的统一安排下,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配合XX区消协,市工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商务局等十五个市直单位在XX市XX商业街设置了咨询服务台,并摆放了宣传展板。中国移动XX分公司、青岛啤酒(XX)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单位在现场开设了名优产品咨询展示台。活动现场,彩旗招展,人头涌动,一片繁忙景象。协会三十多名志愿者更是活动当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次活动中,积极管理系主任吴老师亲自到场指导志愿者们的工作,大家的积极心态与热情的服务得到XX市消协徐会长的肯定与赞赏.活动结束后,XX区消费者协会会长与协会全体会员合影留念. 活动得到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报道.市场营销实践协会得到了相关单位和市民的高度评价与肯定.
同时活动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1、材料准备的不充分.
2、部分协会成员在现场显得很盲目.
3、对有关3.15方面的知识理解掌握的不够.
本次活动结束后,参与的会员均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了解了很多学校中无法学到的知识.
【2017年3.15法制宣传总结范文三】
我局以“3.15”维护消费者权益日活动为契机,按照《关于做好2017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的通知》(郑质监发﹝2017﹞15号),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宣传载体,向社会推荐名优产品,大力开展“3.15”质量维权、质量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现将开展活动情况如下:
一、领导重视,落实到位
为使本次“3.15”活动得以有条不紊的开展,我局在2月伊始便开始着手制定今年“3.15”活动计划。计划的制定,充分结合了质监工作职能和中牟县区域经济特征,内容涵盖了质量、标准、计量、食品以及特种设备等方面法律法规宣传, 全局十二个科室都从不同角度落实了具体的工作计划。
二、 积极开展3.15现场宣传咨询活动
3月15日上午,为做好宣传咨询活动,在最繁华地段设立咨询服务台,派出了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30余名工作人员参加,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咨询和维权服务活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咨询。
一是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投诉举报信箱,接待消费者和群众的投诉举报,发动全社会提供重大案件及其线索,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供案源。
二是运用板报、条幅、宣传手册等法律法规宣传载体,向社会宣传维权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三是组织开展3.15”现场宣传咨询服务活动,设立现场举报投拆、检验速测等多种服务项目,突出工业产品类、3C认证产品类、食品类、特种设备类等质量安全知识的法律法规宣传。
四是让百姓了解计量、关注计量、从中得到实惠,我局组织人员零距离走进“青年路”社区 、“东风路”社区、走进大街小巷,围绕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用四表”、“医疗卫生在用计量器具”、“出租车计价器”、“食品定量包装”、“眼镜配制”进行宣传,为现场群众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咨询等,解答民生计量、食品安全等问题,设立宣传台,向社区群众宣传有关质量、计量知识,携带标准检测设备,免费为社区群众检定称量器具、血压计、检测眼镜。活动当天共免费为社区群众检测血压计46台、眼镜32副、换镜片11个,电子秤15台(件)、台秤12台(件),发放宣传材料1800多份,接受咨询150多人次。
此次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全市营造了“质量兴县”的良好氛围,让百姓更好的了解到质量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
我局在做好质量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的同时,还通过悬挂宣传标语、现场讲解、谈话了解、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工业产品类、3C认证产品类、食品类、特种设备类等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督促了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
一、高校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协调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的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高校预算管理是对高校内各部门、单位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预算管理可以协调好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内部各单位正确处理相互之间出现的利益矛盾,保证其自身利益,最大程度发挥单位的整体利益,保障高校事业健康稳健发展。
(二)通过收入支出预算编制,控制财务收支平衡
预算编制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不允许出现赤字预算。通过预算编制,可以做到“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避免资金的无序使用而出现赤色财务,减少不必要的财务风险。而制定和执行预算的过程,就是用量化工具使拥有的资源和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
(三)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目的是使学校的财物及非财物达到利益最大化。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能使预算主体明确自身的目标,完成预算的方式及预算完成后的益处等,从而起到自我约束和激励的作用。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预算管理能促进高校科学管理,保障高校健全发展。
(四)将战略规划融合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
高校预算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本年度的需求而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它不仅立足于本年,而且还体现长远发展,是工作计划的量化过程,同时可以促进工作计划目标明确并相互衔接,也即通过长远规划来指导当前的实践,是有战略意义的。
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收入预算不全面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收入日益增多,收入渠道也逐渐增多。其经费来源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财政拨款到现在的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等多种渠道。财政拨款由一定标准比例拨付,较为规范;事业收入由在校生规模确定,虽存在一定变化,但正常情况下变化比较平稳,也不容易出现差错;只是其他收入,包括培训收入、捐赠收入、科研收入等,涉及范围广,项目种类繁多,尤其是成教部门或各院系同其他学校或组织联合办学举办的各种学历培训班,短期培训班等很容易出现无标准、多标准、超标准的收费现象。而且在收入预算中一般不予体现,预算收入减少,支出预算也受到了影响。
(二)学校职能部门全局意识差
很多高校对预算管理重视宣传程度不够,知之甚少,只是把预算作为年度的资金分配问题,造成预算编制关注点放在争夺经费资源上面。因而高校各预算职能部门在预算编制中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只关注本部门的发展,而忽略了高校的整体运行和长远建设。致使自下而上上报的预算严重超过预算收入,预算管理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预算编报程序过于简化
一直以来,高校预算编报过程存在很多不足。首先,不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而是将预算任务直接下发给涉及的各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预算;其次,编制方法仍采用“基数+增长”的方法,缺乏科学性,不能调动各个部门节约开支的积极性;最后,编制方式是由财务部门直接汇总各职能部门上报的预算,不能做到“两上两下”。这样的后果就造成预算编制与实际相脱离,可执行性差。
(四)预算执行监督不到位
预算编制的目的就是要在预算编制完成后,高校的各项活动能够按预算执行,不随意更改。但由于预算编制本身的不合理性,造成预算执行起来困难,很多预算随意更改和调整。尤其是项目预算,由于部分项目预算在编报时并没有考虑执行中的困难或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导致项目无法执行或延后执行,加上对预算的执行监督不重视,缺少有效的预算执行和监督机制,造成年末决算与预算严重不符。失去了预算的作用,也失去了预算的权威性。
(五)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预算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预算制度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机构人员配置不到位;预算绩效管理基础薄弱,还没能做到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
三、加强预算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做好收入预算的编报
首先要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要制定收费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做到所有收费全部及时上缴并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其次除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纳入收入预算外,学校的其他收入也要纳入收入预算。要做到不随意夸大或隐瞒收入,力求各项收入数据真实准确。
(二)加强责任部门的全局意识和节约意识
随着预决算公开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公开的内容越来越完善、详细,公众包括本单位职工对单位的工作也越来越了解,全员参与意识也不断增加。首先要继续加大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加大宣传高校的发展规划,让相关责任人员了解全校的整体发展;其次还应该健全相关制度,制定一套合理的预算管理办法,可以在总额控制情况下,层层分解预算目标,以减少预算各单位只关注责任部门效益的问题;最后要提高相关责任人员成本核算意识,使其有资金成本的概念。
(三)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首先,要了解预算编制的原则,收入预算要遵循“科学规范,积极稳妥,实事求是”的原则;支出预算编制要“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其次,要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预算的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及本年的发展计划,初步确定各职能部门总体的资金需求,分析汇总各职能部门上报的预算数据等;最后,要使用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只采用零基预算也可以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结合使用。要加强“支出预算”管理,加大“定?~预算法”的应用,要合理确定支出定额与标准、资金分配的方法,要客观、公正、透明的进行资金分配,科学的完成预算编制。
(四)细化预算责任,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
高校日常预算的管理要实行制度化建设。首先,要细化预算,将预算指标详细分解到相关的部门、人员,要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可以使用EXCEL表格定期对各部门、人员预算执行情况汇总分析,及早发现执行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其次,应杜绝预算执行的?S意性,对已批复的预算,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在预算范围内使用资金,不得“超支”“乱支”;如果确实需要调整,要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要意识到预算管理的法制性。最后,要建立健全高校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压缩预算的弹性空间,提高预算的执行力。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在预算执行结束后,要对产出和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并做出相应的奖惩。首先要设定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应能清晰反映预算资金在一定期限内预期的产出和效果。并按照历史标准、行业标准或者计划标准等将绩效指标细化、量化,以此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其次用评价指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考评奖惩制度,根据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利益挂钩,做到奖惩分明。比如绩效好的部门可以给予绩效工资、职务晋升等奖励,绩效差的部门进行相应的惩罚。最后要将反馈的结果和以后年度预算绩效目标的设定相结合,以绩效监控和评价为手段,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预算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工作,完善内部工作流程,明确职能科室预算管理工作职责,把绩效管理责任落地实处。
关键词:智慧校园;机制保障;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19-03
一、引言
自从2008年11月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智慧校园”的研究分析很快成为热点,许多活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并在高校付之于实践,大力推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序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智慧校园建设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以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探讨的研究占大多数,在CNKI中以“智慧校园”为关键字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搜索,找到348条结果,90%以上的论文是从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分析。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依旧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人造工程,其推进过程最大困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适当适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促使教育信息化正能量最大发挥,对于今后智慧校园的发展将有着积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制约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抛除技术原因,主要表现为: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持续发展资金不到位;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等。
1.信息部门主导项目,全员参与意识淡薄
总结近几年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来看,多数建设的主导负责是技术部门信息中心,其他业务部门项目参与度往往取决于信息部门的倾向性、协调性,这样建设的智慧校园虽然有利于突出新媒体与新技术,但其缺点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1)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其角色的能力、权力有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校领导的强力参与,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管理、沟通和协调方面显得举步维艰;(2)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业务流程不了解,造成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教与学等主流服务;(3)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知识依赖,缺乏主人翁意识,很多日常信息化工作都被动地由信息管理部门承担,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岗位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不能全员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
2.项目一次性投资,缺乏持续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学校以项目方式筹建智慧校园建设初始资金,这种资金是一次性的投入,项目结束也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结束。这种方式的资金一般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购置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兼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过程,除了初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还应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系统运维、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
3.信息素养偏低,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
智慧校园系统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构架图中最上层是应用系统,其主要使用者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对智慧校园的推进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越高,智慧校园的推进越顺利。为提高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必须先梳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1)团队组员的不可选择性。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一定来自各业务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后勤等。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兼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年龄、学历、职称等也各有不同。(2)缺乏提高信息素养氛围。业务部门行政人员、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均需要提高,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营造潜移默化提高信息素养环境。
4.专项政策法规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教育部下发了诸多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涵盖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信息化方面等建设内容: 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 《关于印发<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0年5月,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共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重要目标;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1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广泛和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逐渐提高,我知道作为一名高职教师身上所肩负的使命,那就是要不断学习、提高素质,迎接时代的挑战。为此,特制定本学期个人计划如下:
一、师德方面
(一)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向身边的一实验老师学习,学习他们永不满足的钻研态度;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与时惧进的创新意识;爱生如子的崇高品质;认真踏实的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规范教育行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教师威信。详细了解学校制度,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规范和要求。长期坚持,力求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德育方面本学期德育工作以构建魅力德育为目标,以行为习惯养成和法制安全教育为重点,力争通过德育目标的优化,德育内容的细化、德育工作的长抓不懈,从而在德育实效上有所突破,最终能培养出具有我院特色的、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魅力学生。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2、发挥我的特长,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去喜欢信息技术,热爱信息技术。
二、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其次是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追求简洁明了,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研方面
1、积极实施学院教学改革,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本学期中,在教学中我将对教材要认真分析,整合个工作流程模块,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种实际操作能力,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同时争取本年度能有1-2篇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交流或获奖。
2、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从教育科研过程上来看,参与教育科研就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过程。比如,课题的确定、论证,研究的实施,报告的撰写,无不需要广泛地学习多种理论,在这样的主动学习中,教师水平的提高是飞跃式的。这样的教科研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可使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升。在本学期里我将自主寻找与专业教学项目相关的实际问题,制定既有前瞻性和研究水准,又有具体措施的问题解决方案,并认真实施研究方案,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更有利于自己专业课教学。同时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确立课题,作好笔记,及时反思。多读书、多积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文学素养,更好的做好科研工作,及时把自己的文章感悟上传博客。
四、努力争取尽早完成研究生学习学业,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和完善。
五、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丰富自己,加强自身建设。
2、请领导、同行多听课、多指导,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王晓梅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
一、概述
2002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本纲要是新时期普通高校制订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也是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纲要》第五条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回顾历史,在历届校领导的指导和大力扶持下,在体育教学部的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劳动、努力工作下,我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历了一个从不断认识、不断改进、不断探索,到不断提高和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素质教育和体育社团建设发挥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学习国外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视角全面认识体育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为基础,厦门大学新一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1)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课程教学形式。结合课内外的多种自主锻炼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师需要学生做什么,变为学生根据自身状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2)放开修课时间限制。改变以往学生只能在大一、大二修完全部体育课程的有关规定,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修课,除大一第一学期要求修完规定的基础体育课1学分外,其他3个学分均可在大学期间的任一学期修完,不再对大学体育课课程的修课时段做限制。
(3)获取学分途径多样化。除大一第一学期1个学分外,其它3个学分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来获得,一是学生通过正常的体育选修课获取学分;二是通过特色项目来获取学分。特色项目学分:是指学生根据专长自选特色项目,如游泳、马拉松项目等。选择特色项目的同学必须要参加体育部组织的测试并达到规定要求,或者直接获得体育部认可的相关体育运动奖项。一个特色项目为1个学分。
二、课程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较熟练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身心健康目标。根据学生需要来精心设计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课内外体育运动实践中,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保持良好的生理健康状态。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社会适应目标。根据体育课程独有的学科性质特点,通过运动竞赛的对抗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体育课程设置
充分考虑我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师资队伍状况以及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剔除和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增加了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地方性和文化底蕴厚实的运动项目。目前,体育课开设的运动项目有:篮球、篮球裁判、排球、软式排球、排球裁判、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棒(垒)球、高尔夫球、游泳(冬泳)、太极拳(剑)、武术拳械、跆拳道、形意拳、八卦掌、木兰拳(扇)、自卫防身、散打、形意强身功、舞龙舞狮、健美操、形体塑造、瑜珈、体育舞蹈、街舞、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健身健美、马拉松、体适能、保健与康复等35门课。
四、体育课程学分设置
体育课程设4个必修学分,除大一第一学期必修1学分外,余下3个学分可在大学期间的任一学期完成;可以是任选课学分或特色项目学分,详见体育课程考试内容构成与说明。
五、体育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体育课成绩由学习态度、专项成绩、身体素质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定量或定性的评分标准。体育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优(85-100),良(70-84),及格(60-69),不及格(60以下)。
六、体育课程要求:
1、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法规性文件要求,体育课程未修满规定学分不能毕业,只能作为肆业处理,只有在新学年补满必修学分后,方可补办毕业证书。
2、体育课程不及格只能重修,不能补考。如因运动受伤等原因,经任课教师同意方可缓考,并在新学期开始前三周进行补考。
3、体育课程缺课(见习、请假、旷课)累计达1/3总课时者,该学分必须重修。
4、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与康复体育课,参加保健体育课学生需持医院保健科,在开学前3周转入保健班学习。学期成绩评定在成绩后注明“保健”字样。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主要工作以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为中心,加深教师对现代教育观念和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以研究本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学法指导,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新的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习新理念,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高中语文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摸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力求优化我校语文教研的内容和形式,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教研体系,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把握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新动向,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加强语文学科教学科研工作,争取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校本科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2、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工作水平和能力,努力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充分运用语文教学规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情趣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新教材。加强对考纲和应试目标的前瞻性思考与研究,不断深入学习和领会语文教育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不断革新个人观念和课堂架构,仔细研究教材,努力做到深入浅出。
2、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提高语文成绩。在课堂上,根据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要多提问,多鼓励,让学生自主回答和解决各种遇到的问题,促进课堂的高效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3、充分利用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不断通过听课、学习、自我总结和反思,提升个人教学水平,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4、继续学习、经常借阅各类业务刊物,勤做摘记,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加强教科研研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强力推行课前3分钟朗读、古诗词吟诵、名言警句积累以及练字等训练。充分利用校图书室和班图书角,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并使学生在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加强平时小练笔的指导。
6、精心设计作业,寻求的作业途径。提倡布置选择性、层次性、实践性、趣味性的作业,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批改、评讲应做到细而勤。
摘要:通过对高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叙述,说明教师应如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高校教师。
关键词:高校教师;权利;义务
当前社会教育日渐发展,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当前形势的必然。高校教师是当前教育的带头人与领头雁,他们是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关注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发展程度与否是人类文明发展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的工程师由原来的臭老九,变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驱者,充分显示了人类文明和进步,目前高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方面的教育法规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日益显得重要与尖锐。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争当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优秀教师,并意识到自己作为教育者应行使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一、高校教师的权利
法律意义上的教育权利是指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相应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并为法律所确认、设定和保护。它包括学术自由权和要求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务的权利,包括获取工资报酬的权利和受侵害时诉诸法律以确认和保护其权利。
(一)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权。
教育教学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多种多样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只要是存在教育教学资源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教师行使教育教学权利的用武之地。这种表现形式以德育渗透,率先垂范为先;以点拨学习,指导实践为本,以开展活动,总结收获为基,以交流合作,齐抓共管为高。
(二)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权。
约翰.S.布鲁贝克说过“学术自由的合理性至少基于三个支点:认识的、政治的、道德的”,这说明高校教师有发表自己学术上的个人观点,有权加入依法成立的学术团体,并在其中从事学术交流等。当然这种学术自由权不是绝对的,也是有限制的,当前学术自由以不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利益和自由为限。
(三)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权。
高校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不久前,有一位同仁在高校管自己的学生时,受到一个学生的讽刺和语言上刺激“你没有资格管我”,同仁倍受打击,他认为管理自己的学生受到这种气真是让人不好理解,其实“教育教育,既要教还要育”,管理自己的学生也是育人,高校教师有管理学生的权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教师“教是为了不教”, 既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又要注意学生发展进度和力度。
(四)高校教师的报酬待遇权。
前不久在我任职的学校,为教职工建上经济适用房,各教职工大受鼓舞,社会与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增加了高校教师的工资,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对高校教师报酬待遇上以宪法形式赋予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是保障劳动都生产和再生产的客观需要。当然还包括教师的医疗和养老都是高校教师待遇权的提高。
(五)高校教师的民主管理权。
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监督、听取、讨论对学校领导提出意见,同时可以参加学术组织行使学术管理,为学校行政决策提供咨询。
(六)高校教师的进修培训权。
教师进修权是教师职业需要,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教师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来提高学术水平。
二、高校教师的义务
法律上的教师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对教师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教师的义务是依法产生的,并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教育法》规定的教师“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作为教师义务的纲领性的概括。而《教师法》则对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作了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
(一)教师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
这项义务是对教师提出的遵守法律法规和践行职业道德两个层面的法律要求。首先,教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这一全体国民的普遍行为规则。教师是履行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下一代建设人才职责的承担者,不仅应履行自我的守法义务,而且在教育教学中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和影响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身心发展状况。教师一方面要以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身示范、熏陶式的教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更令人信服的。因此,教师应该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自身休养,为人师表。
(二)教师应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
这项义务的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其次,教师要遵守学校和其他教育管理部门的各项有关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执行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再次,教师应依法履行教师聘约中约定的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和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教师不按聘约规定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受损失的不仅是学校,而且还有学生。因此,将其上升为法律义务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师应履行“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
这项义务是由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技能,而且要注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社会主义引导。主要包括:教师应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师应当依据宪法所确定的四项基本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制等公民基本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有责任心、有包容力和创造性的世界公民。
(四)教师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
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在法理上是平等的,都是国家公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主要包括:教师应当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促进其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尊重学生人格和尊严的法制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学生隐私权等学生的正当利益。
(五)教师应当履行“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
这项义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教师有义务对在教育教学范围内侵害学生权益的事件进行制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其次,教师有义务对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抵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化解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和对内对外经济交往领域的不断扩大,高校内部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内部审计责任越来越强,内部审计风险不可避免地逐渐增大。分析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探索规避风险的措施,对当前高校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内涵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试行)》规定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没有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或者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总体上已经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并据以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或结论,给利用审计结果者带来损失,而追究审计人员责任的可能性”。结合上述规定,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应该是高校内部审计主体依据已知的审计资料,对审计对象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审计资料并不限于单纯的财务会计资料,还包括高校在建工程、物资采购、固定资产、经济责任和内控制度等诸多专业资料;二是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经常表现为,高校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管理上存在重大弊端或漏洞,而审计主体却认为是合法、公允的,而发表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高校客观的环境制约所造成的审计职业风险;二是高校审计人员能力所限,或主观判断错误造成的审计工作风险。前者多来自外部环境对审计行为构成的风险,后者多来自个人主观因素对审计行为造成的风险。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潜在性等特点。客观性指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都不会将审计风险控制到零的程度,审计风险的存在有自身客观必然性;普遍性指随着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内部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的每个项目和环节,例如财务收支、固定资产管理、基建和修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等;潜在性指这种审计风险不一定能及时显现,而可能在未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大损失。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造成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客观因素与高校体制结构、审计行业政策、高校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
(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
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照此规定,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是在校(院)长及校(院)党委或校董事会等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多为下列几种:一是在主管财务的副校(院)长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二是由纪检、监察部门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三是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内部审计机构;四是属于财会部门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且,许多高校负责人既领导财务部门又领导审计部门,审计过程、问题的公开披露和纠正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许多审计事项不可避免地涉及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如果高校负责人没有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很难想象内部审计能对高校运作和财务管理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结构弊端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常常遭到不同形式的行政干预,影响内部审计公信力。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体制结构制约已经成为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缺少有效的高校内部审计评价机制
不少高校正逐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事前审计计划、事中审计程序、报告期审计复核。但在审计报告期,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同级和同事关系,审计报告因环境所限,带有协调关系色彩,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比较模糊,使得一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受到制约,给高校健康发展带来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现有高校内审工作依据国家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准则》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与《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等规章。但以上规定、准则均未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并且指导性条款多,缺少高教业内各项运行细化规范和具体意见。审计准则与现行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涉及法律诉讼案件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必须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实施细则和审计法规建设。
(四)高校审计对象范围不断扩大
由于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已经从财务收支延伸到资产管理、物资采购、基建工程、经济责任和内控制度等方面。审计方法从事后审计转变成事前(中)和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人员要参与到各项经济和管理活动中。审计目的从经济监督变为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上。如果审计人员对校内各种经济发展情况认识不足就会造成判断失误,加大审计风险。
(五)审计资源占有的非对称性
高校扩建后大多校园分散,管理上相对不集中。对于审计人员来说,要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广泛占有审计资源,显然比较困难。与长期加工和使用审计信息的被审计单位相比,其审计资源的不对称性很突出,并且有些被审部门还存在“两本账”、隐瞒或篡改审计资料的现象。因此,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在审计资源占有上的非对称性往往会形成审计风险。
(六)信息环境变革易导致审计风险
高校财会工作基本实现电算化、网络化。数据的存储介质和传输形式发生了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安全性、保密性已经突破单个部门能完全掌控的范围。在手工会计环境下,熟悉财务的审计人员能根据会计钩稽关系,辨别被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而电算化的施行,对原始数据的非法修改和删除、病毒破坏、黑客侵袭等行为加大了审计人员识别难度。高校电算化系统的定期安全测试和审计,已经成为高校内部审计新的重要范围。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审计建议的正确性,影响决策层的政策制定。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技能、审计职业道德等。目前,我国高校部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较慢、专业胜任能力不强,无力发现错弊。还有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徇私情、害怕打击报复,发现重大问题时不能正确履行审计职责、甚至放弃原则,提供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同时,由于审计部门近年来任务加重,人员少,后续教育、学习培训又跟不上,以致一些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目前的审计工作不相适应。
二是高校内部审计手段的单一,方式的落后。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仍然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在具体操作中,先进的监督软件和内审信息网络化还是空白,审计手段仍沿用传统的单一手工操作、抽样判断等。为此,如果专业判断能力不强或样本选择不当,都有可能使审查的结论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或者遗漏,甚至与事实严重偏离,出现审计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建议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虽然具有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但这种风险完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合理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减少,以提高审计质量。
(一)提高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一些高校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不到位。在他们看来,高校不是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审计在学校管理中作用不大。因而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得不到肯定,工作得不到重视,很难深入开展。高校审计人员与需要进行审计的工作量不相适应,出现事多人少的现象;内审人员普遍知识面狭窄、业务能力不强,很难满足现行高校发展的需要,这都与高校领导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有关。学校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学校经营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内审部门在人员引进和培训,经费划拨,工作独立性上提供有力支持,对审计意见充分关注并采纳。没有高校领导的重视,控制高校内审风险是一句空话。要在高校党委民主集中制的管理下,逐步扩大院、系两级审计事务公开的范围,营造领导支持和重视内部审计,教职工关注和信赖内部审计的新局面。
(二)探索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新框架
随着高校与外部经济活动逐步扩展,现代经济活动周期日益缩短,经济活动实时性增强。相比外部审计的滞后性,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及时性的优势,及时审查和评价,极大地提高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减少运行风险,促进管理。针对高校内审机构设立的必要性,而又独立性不强的矛盾,建议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高校单独设立机构,受校长领导,向校长负责并报告工作。但是如果校长对审计工作不熟悉或支持不力,仍然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二是借鉴现代企业治理框架,避免管理者和内部审计师的正面冲突原则,建议在部分高校试行由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管理部分高校的内审业务,统一考虑该校内审人员的选择任用。这些高校内审部门可以直接对省教育管理的相关部门负责,逐步树立高校内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扩大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倡导审计内容的前瞻性,做到内审工作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使内部审计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管理。
(三)健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区分体制
一要建立项目质量控制和跟踪检查制度,进一步完善审计项目负责制。做好主审负责、审计底稿复核、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在审前、审中、审后进行质量跟踪,严格审查项目存在的问题。二要落实内部审计风险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和质量考核标准,责任到人,对一些经过审计未被发现而由其他检查部门发现或在以后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审计部门也要承担相关责任,这种责任要根据审计过程细化到岗位责任。一项具体的审计活动是由多个审计人员参与,多个程序组成的系统行为。只有明确每个审计人员的责任,才能形成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效机制。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各阶段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和审计机构的权力和责任,对某个环节、某个阶段出现的审计差错,要严格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过错责任,促进各级审计人员各负其责,保障审计质量。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人才素质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素质;二是职业道德素质。高素质的人才是审计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要加大引进、培养内审人员的力度。
在人才专业素质上,高校要重视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训,给审计人员在职称和待遇上给予关注,并充分发挥激励机制。高校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事业单位,如果高校内审人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较好的学历和职称,很可能会自发流动到教学和科研岗位。相比企业,高校如何引进、稳定和培养管理岗位的内审技术人员显得更迫切。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适度将引进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充实到审计一线。不断加强高校内审人员业务学习培训,鼓励审计人员加强理论研究,总结提炼实践经验,增强理论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风险大小。职业道德水平低,缺乏工作责任心,就可能使内审人员不能周全地关注审计质量,造成审计风险。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包括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诚信为中心的高校人文精神,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五)加强对审计计划的控制
高校编制年度审计计划时,既要合理安排,又要量力而行。高校各项经济活动日趋繁杂,而审计管理人员人手有限,这种矛盾要求高校必须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高校运行中的重大差错和非法事项,以最低的审计成本对高校风险性严重、风险程度高的业务和程序等实施针对性的审计。对于暂无力承担的审计项目,充分做好审计前期准备,或者考虑审计外包。完善的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和提高学校运行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彦.试论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经济师,2008(12).
[2] 刘淑蓉.论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
[3] 颜赛燕.基于风险的内部审计框架构想[J].财会研究,2009(2)
[4] 沈衍棠.试析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08(11).
[5] 李旭熙.高校内部审计的中美比较与相关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