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简介 祁菲(1986―),女,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河南新乡 453007)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科)研究项目“法律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3-MYB-059)
国家执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已经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仍然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不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于随意化,欠缺合法性、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一、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法体系
1.细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有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涉及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法规也不算少,例如《宪法》中第46条规定:“中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教育法》的第九条也规定“公民不分种族、民族、职业、性别、、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受教育权”;《教师法》第八条也明确要求教师应履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同时出台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但无论是现有法律还是相关法规,都没有完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做细致规定,过于笼统的法律条文让高校运用起来很难把握尺度,缺乏唯一性标准。
因此,立法部门应以《宪法》为依据、以《教育法》为基础,加快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体系,细化现有相关法律,并尽快颁布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实施细则,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早日得到实现。
2.加快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 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也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且有必要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每个细节做出具体的法律规定,以此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行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法义务和权利,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
二、加强高校管理法治化
在我国,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其管理过程也应严格贯彻法治原则,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强化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治校理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要想树立与开展,就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双方的法律意识。一方面,教育管理者要增强法律意识,要学法懂法,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能,自觉养成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懂得尊重和保护在校学生的个人权益,防止权力的肆意使用,避免对学生的侵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依法管理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逐步实现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人性化管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设身处地得考虑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障。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设立选修课、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鼓励自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权利意识和法治理念等法律意识,以此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实现内部管理制度规则化
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程序化的正确轨道。高校如果想形成权利法定、公开透明、德法统一的良好法制体系,就必须完善校内的管理制度。高校在制定内部的规章制度时,遵循合理性、合法性、正当程序,严格依照我国法律、公开透明、体现人性化的服务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清理原有规章制度中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章制度,并将学生的权益和高校本身放在平等的高度,接受监督。有序的规章制度可以使高校有序的发展,维持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落到实处。
3.坚持德育和法治相结合
中国自古以来就进行“道德教育”,因此德育不仅仅是党和国家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所有法律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较高的道德素质,那么他也就更容易提高法律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利用有效的教育形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法律知识,更好地培养法律意识、政治和道德品质,并且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说,德育和法治这两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以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只有将德育和法治紧密相结合,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完善大学生权益救济机制
1.高校协调申诉救济机制
根据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所有高校应当建立学生权益申诉机构。通过此机构来处理学生与高校之间发生的权益纠纷,如违规、违纪处分、开除学籍处分申诉等。学生权益申诉机构不仅体现了高等院校“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与高校两个主体关系之间的平等与尊重。高校协调申诉机构一定程度解决了高校与学生之间利益纠纷,同时也保障了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但针对这种救济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其不能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救济功能,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要确保高校协调申诉机构的独立性。裁判者的独立是实现公平裁决的前提。要切实发挥申诉处理机构的权益救济职能,就应当保证其独立性,即其运行不受高校干预、也并非校内咨询机构,否则大学生想通过校内申诉机制来维权将很难实现。
其次,要确保申诉机构委员会成员的专业性和中立性。其委员会成员在人员分配上应保持足够中立,即保证成员中学生和老师所占的比例相当,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岗前培训。在这方面,我国可借鉴台湾地区高校的做法,出台具体的法规来进行细致约束。
最后,要赋予协调申诉机构绝对的权力。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校规中都肯定“申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只有少数高校在下达“开除学籍”、“劝退”等严重处分时采取学生申诉期间停止执行,但其余处分依旧实行“申诉不停止执行”原则。高校对大学生做出的任何处分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大学生以后的深造或就业。为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各大高等院校应当赋予申诉处理机构足够的权力,使其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权益免受侵害。
2.及时修改学校规章制度救济方式
高校针对国家有关规定或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学校规章制度,表面上看对权益受到侵害的大学生不能起到及时的救济,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为规范起着与足轻重的作用,对今后的广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救济意义。高校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步的体现,是最大程度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理想目标。
3.司法救济机制
“司法救济作为公民权利受到侵犯进行救济的最后渠道,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2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司法救济对大学生维权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法院应当受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案件,并给与公开、公平、公正的判决。
参考文献
[1]冯晓卡.法制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落实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构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工作模式,时刻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价值性,把学生的健康人格、自由、平等、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关怀,从以往的消极防范和控制转向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进学生,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重点抓好以下内容:一是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深入进行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三是深入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四是深入进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运用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明确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问题,科学地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辨证关系的理论,是对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用教育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使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力求避免对学生片面性的引导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尊重大学生正当的物质需求,又要重视他们的精神需要,不断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了解社会丰富人生阅历,不断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意识。既注重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注重他们的政治信仰和道德修养,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可能遇到的人生和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挑战。
三、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战略高度,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脚踏实地现实奋斗与实现远大理想目标之间的必然联系。要通过扎实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明白:党和人民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去努力奋斗才能完成,人生价值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体现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工作,才能达到整体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各个部门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发挥好合力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系统化,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日常管理部门这两个系统要紧密配合,相互沟通和协调,实现功能互补。同时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佳。
四、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课教师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把科学发展观这一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我院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采用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如崔勤勤老师每次上课以新闻报道形式,要求学生课前以团队形式收集科学发展观的时事新闻,制成PPT,在课上进行讲解;储燕老师要求同学们撰写科学发展观小论文,并在课上进行演讲;张祖华老师采用研讨方式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求同学们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读三代伟人和科学发展观的一本书,课堂上采用研讨形式,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科学发展观;曹囝老师采用讲座形式宣传科学发展观;张欢欢老师采用讨论等形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党的理论工作的宣传者和贯彻者。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好专业课这一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推陈出新,不断吸收和适当借鉴相关领域发展的新知识,将精选的内容充分消化和吸收后,揉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赋教学内容以时代的特征,力争把每一堂课都变成学生的精神大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057-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27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网络从最初仅仅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以至于影响到整个社会形态。它正在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在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网络价值主体及网络话语权平等的条件下,网民更容易扮演公共领域的角色,更容易互动引导,实现哈贝马斯之“理想言谈的沟通情景”,有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促成真正共识的达成。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异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性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都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客体有明确的定位,表现出不可逾越的等级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是教育的唯一主体,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支配力与权威性,受教育者只能消极依赖于服从;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性
1.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行为的自主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日益增强,其主体性特征表现得越来越鲜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网络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式的由教育者单方面地将信息强制性的“灌输”给教育对象,教育者在网络中所起的作用只是一种引导作用,即由知识的灌输、行为的管理逐渐转化为信息选择的启发指导和社会生活的帮助、服务,这种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平等互动式教育模式,受教育者会根据自己的见解对教育内容提出质疑甚至反对,教育者在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教育。
2.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并不是与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对应的,它们不是预先在某一类人身上,也不是预先在某一时空领域内。而是依据一定的情景发生或形成的;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一定的条件发展和演变的。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谁为主体,谁为客体,只能在他们所形成的具体关系情景中去认识和把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以“教师――学生”的关系发生互动的情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单向式的“灌输”活动,受时间、地点或其他条件的限制,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面对面上课和个别交谈,信息的传输是单一渠道。由于受到人力、物力、教育者自身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个受教育者在特定时间获得其所需要的特定信息,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檀江林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从狭义上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为了培养适应网络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信息素养的社会主义新人,利用网络载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他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主客体的“双向式”的活动。
二、建构平等、互动、引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建构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引导
网络互动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受众进入网络,犹如进入一个偌大的信息的超级市场,信息不是从传播者那里“推向”接受者,而是由接受者从传播者那里“拉”出来。互联网上的信息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资料类型等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而网上的信息获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任意选择其中每一条信息。网络互动是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互动模式的,在网络这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互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共同分享着信息和经验。尼葛洛庞帝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大众传媒将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的系统。”
(二)建构网络主体地位的平等、互动、引导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人人对话的互动过程中,不平等的关系甚至不熟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种平等的符号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享有网络平等。网络参与者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使自己的意识在他人意识中漫游,真正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全球化对话”;在虚拟现实中的“网络对话”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实世界中人们彼此交流的人际障碍,排除了在现实社会的日常互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身份、职业、礼节等交往规范的约束使双方产生一种优越感或自卑感的困扰,建立起了不问身份门第的真正自由平等的普遍交往。人们在这种多元化的普遍交往中构成了无数张“网络面具”,或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在网络空间里没有权威,没有明星,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呈现出网络社会前所未有的平等。
(三)建构网络话语权的平等、互动、引导
传统的教师权威型模式,使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处于知识、信息的控制和支配地位,对于教育内容具有选择权,对受教育者具有评价和塑造的主导权。而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自身的选择、判断和主动获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独占着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力,习惯于运用自己的权威来掌握教育活动的进行。
三、平等、互动、引导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一)平等互动交流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扩大了政治生活的社会参与度,并创造崭新的公共领域。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往往囿于在实际生活的狭小圈子内,难免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引导却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提供了一个人人可以畅所欲言,事事可以尽发感慨的空间,提供了“理想化的言语情景”。在“理想化的言语情景”的诱惑下,人们设想网络将带来根本性改变,把网络设想为“电子民主广场”。这种平等互动的沟通氛围,对于充分发扬民主精神,提高个体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二)平等互动交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于现实社会,网络是一个较少规则约束的空间,个体的灵感得到激发和释放,人们的思维在网络的世界里可以自由飞扬,驰骋于各种极富创造力的心灵和思想火花汇聚的虚拟世界,可以很好的调动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使教育者容易与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中国梦;思想政治
一、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思想的热情不高。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传统的课堂授课,这种模式不适用于个性鲜明的90后大学生。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应当打破传统的板书手段,多以视频、图片、PPT等新颖的教学方法,构建老师、学生沟通的新模式,再者能够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脱离实际的情况,这些往往因为教学中的实践与理论知识过于分离,而90后大学生关注的多半是时事热点新闻。在教学中,老师将理论实际结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学生举一反三,对于未来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以客观的眼光处理,熟练运用。
(二)为形成教育合力。大多数时候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生学习中的主要任务,他们认识学校就应当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生在教育学习中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因为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生活水平日趋发达,但是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在大学宿舍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学生家里经济特别富裕,而有些学生还靠着助学金度日,这对一些思想不够成熟的学生而言不啻为一种刺激。在当前的思想政治中不应当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思想教育的价值,而应当从高校的老师方面着手,老师应当提升自身的素质,帮助学生成长,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
二、90后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方案
(一)探索新型的政治教育模式。在教育90后大学生的时候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育者的感受,在教学中需要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帮助学生直面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及时解决。然后正确地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发展,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在教育中需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因为90后的学生比较个性化,抗压能力不强,针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中应当以疏导为主,加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关爱,避免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在网络化时代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安装了无线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思想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及时实现资源的共享,进行随时随处的教育。当前网络背景下传递出来的政治文字多以视频图片的形式,有的还是动画的形式,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使得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拉近了学生与教育者的距离,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由于网络的平等性,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第一时间就一些有价值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跟帖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然后进行教育的调整。
(二)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大部分90后的成长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下,他们所认识的世界是被父母过滤了的一个安静的世界,因此在90后大学生接触社会后,往往会存在缺乏自主能力,面对困难只会逃避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者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指导与心理的安抚。在理论的指导中,政治教育者应当多开展讲座,多组织实践活动,
比如志愿者的植树活动、社会送爱心的活动,帮助孤寡老人。通过实践活动使得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使得学生有一种作为中华儿女的使命感,加强学生处理事务的能力。同时,这些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接触社会生活圈子。
在心理方面的引导中,学校应当安排专业指导心理课程的老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因为当前的学生压力比较大,常常会感觉到茫然,在思想政治中应当适当加入心理健康的内容,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社会各个力量的共同改变。家庭、学校、社会这三点是对90后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只有这三者协调合作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肩负中国梦的使命。在家庭方面,父母应当给予学生无尽的关爱,在学生的成长中能够做到多陪伴,多沟通。在平时的时候多与孩子的任课老师联系,掌握学生最新的学习状况与生活情况,对于当前学生在学校中遇到的困难,应当帮助他们直面困难,共同解决。作为学校方面,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审美、知识传播等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学校应在校内网、黑板报、橱窗等地宣传学校中的先进事迹,在平日里多开展一些科技活动,帮助学生接受学术熏陶。此外,结合实际,帮助开展各项倡廉活动,加强作风的建设。作为社会而言,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及时的帮助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引导,加大执法的力度,为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得学生尽快成长,为社会服务。
三、结束语
大学生的成长在国家的发展趋势下,与民族复兴、社会前进、中国梦的构建息息相关。在当前的大背景中,90后学生的性格鲜明,较之80后、7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良好,且多半是独生子女,父母给了他们全部的爱,他们敢于创新,但是承受能力差,缺乏自我认知感。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色,我们需要将他们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接班人为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吕晓科.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0):160.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105-02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事业最为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切实地维护学校稳定,要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加强与改进。要从欠发达地区的新变化及特点出发,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为全体与个体并重的模式。当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日益形成,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将和谐校园的理念贯穿始终[1]。
(二)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最为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实现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讲,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也就是其工作理念必然要一切工作为学生服务。
2.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不足。当下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很重视,加上办学经费紧张,资金捉襟见肘,所以对于学校的规模、科研项目、教师队伍以及就业情况等办学的硬性指标非常重视,而在思政政治教育方面并不能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二、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方法实证分析
(一)现状调查
1.访谈和调研。笔者对学院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参与此次调查活动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心理障碍大学生人数分别为340人和90人,根据对相关资料与数据的整理,我们对目前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对他们的思想现状进行分析,就能得出其思想问题出现的根源所在,从而为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的构成及分类。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这类学生通常是指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学生。文中所涉及的这类学生分为两个群体,一为特困生群体,二为贫困生群体。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这类大学生群体通常会出现四种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一为生活非常简朴,其二为心理负担较重,其三为学习压力大,其四就业压力大,社交能力差[2]。
3.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共同特点。这部分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存在,必然成为高校内不稳定因素增加的原因之一。高校中的大部分意外事件,都是在这部分群体中发生的,他们会促使高校的在校生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与行为,因此会对高校的稳定带来威胁,同时也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调查结果
1.价值观的转变。在欠发达地区,物质条件相对发达地区有差距,但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外来的信息和资讯,对金钱的追求使本来没有健全价值观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差,这一问题在经济困难学生的群体中更为突出。经济困难学生和非经济困难学生对“目前经常困扰你的问题”回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经济困难学生和非经济困难学生对“目前经常困扰你的问题”回答情况
表1可以明显看出,对于困扰自己的问题,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奋斗目标和经济拮据等方面,经济困难学生都大于非经济困难的学生。
表2对学费不同承受能力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调查统计表
表2可以看出,随着学费承受能力不同,经济困难学生和非经济困难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有差别,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于社会名望的追求和自己的事业非常重视,而对人格的要求和社会贡献则相对较弱。
2.情绪的问题。对近期自己处于哪种情绪的调查显示,无聊、郁闷、烦躁孤独等不安情绪,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要高于其他的学生(如表3所示)。
表3你认为自己近段时间常处于哪种情况当中调查表
(三)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一方面,社会价值观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动,“金钱至上”的观念通过网络进入到尚未形成健康价值观的大学生的思维中,使他们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再加上地区差异导致我国目前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尤其是那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心理上落差更大,容易造成心理和价值观扭曲的问题。
2.学校思想教育本身原因。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是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但是很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穷人家的孩子就必然是早早学会坚强,因此对这个群体的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想上的疏导,而只是一味地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这完全将这个群体学生的心理、道德以及思想上的缺陷及问题忽略,使他们得不到思想上的修正与协调。
3.自身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出现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问题的学生,有一部分是自身的问题,有的学生是因为自身家庭条件困难,从自身角度就觉得低人一等,导致长期的压抑,而使价值观产生偏差。而有的心理障碍的学生是性格相对孤僻,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导致性格出现偏差。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预结果
1.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多渠道资助。分为几个步骤进行特质关怀,使这些学生免除后顾之忧。首先,进一步加强奖学金的设立强度和层次;其次,对助学贷款的工作更深入和广泛;在以上基础上,可以采取定期补助和临时补助相结合的办法,更有针对性地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补助;同时建立完善的勤工俭学制度,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捐助活动。在物质关怀的同时,还要强调人文关怀,不仅使其生活自立,而且在经济上自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对心理障碍大学生群体,多途径疏导。途径包括:一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二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在形式上尽量采取多种而有效的形式,比如电话、面谈、网上咨询,或者集体辅导等;三是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进行更专业的心理治疗,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3]。
三、加强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特性相结合
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础的前提就是要把握其特殊性的特点。只有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才能为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区别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要想做好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这两者进行结合,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解决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会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引导相结合
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是大众教育在新形式的发展下必然的产物,因此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新情况,其出现必然也会带来新的矛盾与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可以采用多方面积极因素和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引导模式[4]。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对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教育来讲,良好的育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校园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都有所缺失。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社会思想指导与大学思想教育的接轨之处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了很多内涵,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科学观等等,因此思想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可以将校园文化作为重点。将两者结合,互相推动,互相作用。使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总之,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有一些共性,也有一些特别之处,笔者对学院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发现其存在一定的思想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社会,也有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为了确保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必然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通过对思想教育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的确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特殊性,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与学习引导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够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峰.贴近特殊学生群体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2]李文凯.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关注大学生中的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王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研究及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
[4]欧阳豫樊.关注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7,(24).
收稿日期:2013-10-09
作者简介:汤汶(1969―),男,广东南海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机制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是由众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它又是一个由诸多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是该系统各要素共同促成的过程。而教育方法创新机制同样是机制群,由评价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等具体机制构成,它们彼此联系、彼此作用、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评价机制――系统要素价值判断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中的评价机制是教育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系统内各要素价值进行判断、排序、选择和应用,使系统内各要素保持最佳结构和功能,为发挥最大创新机制创建良好物质基础。机制是系统内各要素的耦合,这种耦合需要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但作为物质基础的各要素本身的结构和性质对耦合起着基础性作用。具有优化、合理的要素是最大限度发挥机制功能的前提条件,低劣、残缺的要素将抑制要素耦合和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由众多要素组成,包括作为主体的教育者、作为客体的旧的方法、作为工具性的载体中介、教育场景、教育目标等,每项要素的评价尤为重要,发掘具有创新能力的教育者是方法创新机制发挥的核心,正确评价旧方法失效原因是方法创新机制发挥的关键,选择评价科学的载体中介是方法创新机制发挥的重点,灵活评价选择利于方法创新的教育环境是创新机制发挥的条件,而对方法创新所要实现目标的预测评价是上述各项评价工作的归旨,引导各项具体评价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评价机制需要建立科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使各项评价活动科学有效,使评价结果具有合理性。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主体必定要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供主体参照使用。指标是系统要素外在的表现形式。评价指标体系是由指标组成的系统,是具体化、操作化、系统化的评价标准,是人们认识价值系统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结果。相对被分解的评价标准而言,评价指标体系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评价指标体系是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建立起来的,可能是主观随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科学的,如果评价指标科学正确,主体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指导主体选择所需的具有价值的事物。但如果评价标准本身偏颇错误,则易导致主体对客体的评价有失公正。因此建立严谨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客观准确地评价客体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教育者进行方法创新的客观活动过程,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更为必要。为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应采取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方法,例如建立多指标综合评价标准,确定指标阈值及参数,确定评价指标权数,确保评价标准趋于科学合理。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评价机制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工具及技术手段,这是进行科学评价的技术性前提。在中国,习惯将评价方法分为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类。在西方,评价方法有硬评价和软评价之分,这与中国的定量与定性一致。根据词义,定性有对犯错误或罪行的人确定其问题性质,测定物质包含哪些成分及性质等含义。定量则有测定物质所含各种成分的数量、规定数量及规定的数量三种含义。定性与定量都是方法创新评价机制的技术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互补使用。因为方法创新系统内各要素的性质很难全面定量分析,因此应配合定性方法进行。在定量分析中,应使用统计学、数学中的成熟机制评估方法进行,例如采取确定数学技术,进行现行规划与动态规划;使用随机数学技术,构建回归模型、因素模型、聚类分析模型等;使用模糊数学技术,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模糊积分模型、灰色模型等。依靠这些具体的评价模式与方法,可使数据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可靠有据。
二、调控机制――系统要素调节控制
调控机制是协调机制与控制机制的总称,因为协调与控制常常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甚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两者互为手段、互为目的。控制是协调的途径之一,协调是控制的目的。反过来,也可说协调是控制的手段,通过协调各要素关系达到控制目的,因此可将二者并为调控机制,指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对系统组织内各要素的协调控制,并调整控制本系统与外部环境关系,使系统各要素在良好发展环境中和谐相处,产生合力,发挥最大效应,促进完成实践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当教育者对创新系统内各要素科学合理评价后,应对选择出的要素进行协调控制。协调和控制是教育者对各要素进行管理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也是教育者在方法创新过程中同时运用的手段,协调是使各要素和谐有序,控制是对脱离轨迹的要素进行制约。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领域,教育者在正确对各要素进行评价基础上,对选择的要素进行应用,这种应用最重要的是协调过程,即根据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时空顺序安排,使各要素和谐配合,发挥最大功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协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系统内部各要素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能通过调度、调节各要素关系和矛盾保障系统均衡及秩序,使之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协调机制是激发教育者积极性的有力工具,协调不仅是对物的要素协调,也是对人的要素的协调,通过协调教育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融洽人际关系,激发工作热情,促进创新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协调机制也是建立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途径。任何系统组织均处于一定外部环境,与外部的环境存在各式各样的关系,有利益一致关系与合作关系,也有利益冲突关系与对立关系,这就需要协调作用,协调与外部关系,建立良好外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关系,既为方法创新创造稳定环境,也为方法创新系统提供信息和能量,促进各要素有机融合、和谐发展。所谓控制,就是促使组织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展开的过程,是主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计划和标准,对组织活动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和考察,发现差距,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工作能按原计划进行。或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于实际。从哲学的高度讲,“就是系统对自身各种要素以及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调节,这种调节可以使之达到和谐,反之即谓之失控。”控制具有目的性、信息反馈性、强制性。当系统内要素脱离系统整体目标时,主体强制性控制要素运行轨迹,保障系统整体发展方向及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控制就是教育者通过控制手段,使方法创新系统内各要素围绕创新目标进展,对脱离目标的要素予以纠正,并在必要时控制外部环境,创造良好创新条件。控制具有许多途径,可以通过控制时间、数量、顺序等进行。控制有众多种类,包括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硬性控制与软性控制等,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条件,灵活掌握,有效控制。
三、保障机制――系统运转条件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作为一个系统,不能单独孤立地存在,而是时刻与外部其他系统相互联系,从外界获得可供发展的物质、能源和信息保障。其中,队伍保障、制度保障和物资保障等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系统提供人、财、物支持及体制支持,保障方法创新机制内各要素有序发展,实现方法创新目标。
队伍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体系顺利运转的关键核心。人是历史创造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有意识地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主体。“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需要人的参与。与一般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作为一项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创新活动,需要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的人,这些人具有熟练专业理论与丰富实践经验,能洞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不足与缺点,掌握方法创新的机理和规律,科学协调控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系统各要素关系,创新出新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复杂性要求机制创新的主体不是个体而是团队,他们的协同合作是促进方法创新的队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队伍要求具备创新精神,能主动从失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迹象中寻找问题,并及时创新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队伍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方法创新的机理与规律,从紊乱的旧方法中寻找解决方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队伍需要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方法创新不能依赖个人完成,而需他们在共同目标认同基础上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制度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体系顺利运转的保证条件。在社会领域,制度具有行为导向功能,它把人们的社会活动纳入一定轨道,明确规定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确定相应的社会地位结构和社会资源分配关系,调节人们在不同社会领域的矛盾、冲突。制度是提高实践主体行为自觉性和理性化程度,保证其实践效果的基本途径,也是保证各个领域创新实践成效的基本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活动需要制度保障,它规约教育者的创新行为,保障方法创新机制内各要素的稳定有序,朝着预定创新目标运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制度保障具有行为导向功能,引导教育者创新行为达到方法创新目标;它具有整合作用,对偏离创新轨道的行为进行整合,实现要素协调进展;它具有传递功能,使制度化、稳定化的制度在教育者间传承延续。
物资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体系顺利运转的物质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一客观实践过程,是教育者不断创新出新的方法方案并不断实施新方法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必须依靠一定的客观手段,实践活动是凭借一定的手段实现目的的活动。但作为实现实践目的中介的手段,不能凭空产生,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资条件作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实践活动是复杂的实践过程,需要较为复杂庞大的实践手段中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物资保障机制的物资基础主要包括必要的设备、设施、场所和资金。设备、设施主要是教育者进行方法创新时所运用的工具性载体,教育者对方法创新系统进行微观分析、宏观调控均离不开特定的工具类物资。场所主要是教育者进行方法创新时分析、试验和运用的场地,是教育者操作实践方法创新系统的空间环境。资金主要是教育者在方法创新中能够控制的货币财力,掌握必备的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能获得必备的物质资料,促进方法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2006
[2]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罗国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重要性 方法
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比较淡薄,所以在思想政治的体会上还有所偏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能够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快速地融入社会,并且不轻易被社会的污浊之气腐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校园的文化和教育管理体系得不到及时的优化。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轻内容、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对传统模式循规蹈矩,没有进行积极性的探索,以至于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走出了校门步入社会,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状况,心理承受力和抗打击的能力比较弱;学校教育管理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当出现一些具体的情况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让问题得到解决。校园文化的体系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多元化的格局中容易使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深入到校园文化中。不健全的校园管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的思想教育的形成。
(二)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大学生在加强自身进取和奋斗意识的同时却忽视了思想精神文明的建设,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比较容易出现一些享乐拜金主义,这些价值观都是不利于发展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在未进入社会时,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免疫力也不够强,思想价值取向还处于模糊期,容易受到社会一些不良的风气和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分的强调自身的个性发展,比较容易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所以我们必要找出出现这种思想的根源,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对大学教师责任意识上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大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老师负责,但是大学辅导员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一些辅导员在理论知识比较欠缺,比较缺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心、服务意识,不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够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发展社会的要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适应于社会的大环境,在和谐的环境里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大学是学生接触社会的过渡时期,算是半个社会。所以我们要加强在大学期间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引导适应社会的价值观,促成更适应社会的新道德规范形成。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一)首先,要学生自己树立一个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其次要做的事是积极参与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问题上,最后根据现实中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找出与大学生心理所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结合点。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洞察大学生的群体需求,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始,对大学生的心理做好转化的工作。
(二)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也在不断地进步,我们要把人的发展作为科学发展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在新的发展模式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大学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能够直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间接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三)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一般是通过老师或者书本上了解一些思想政治理论,只是了解一些比较肤浅的东西,不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深入的探究,不能够积极主动地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让自己在实践中更好的诠释理论知识。大学生应该尝试着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增强自己对是非判断的观念,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促进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加大并丰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情感方面的体验,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必须会有体验情感相伴。完整的教育除了有理性的认知,也要有实践性的体验参与。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理论性的认知存在着局限性,不光存在于中国文化中,也存在于西方文化的理论认知中。实践式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验生活情感,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世界。
(五)教师不是唯一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认知的主要来源,网络的普及以及大量书刊资料的出现,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获得信息,增长丰富自己的知识。可以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发挥大学生主体的作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束语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理念教育的基础建设。我国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为重点,让大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侧重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队伍建设,不断地优化教育育人的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为祖国培养更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时候,必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的规律。重视对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能够真正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44-01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媒体,以其传播的时效性、交流的灵活性和内容的简洁性迅速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根据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共有网民4、85亿,其中微博用户达到1.95亿,比2011年上半年增长了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40.2%,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也上升到34%。自2006年全球的twitter网站的建立,微博客作为一个新的互联网平台得到了迅速地发展,随着新浪微博2009年的正式上线和人民网、腾讯网、网易等知名网站纷纷推出微博,微博已成为2010年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词。中国社会慢慢地进入了微博时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先进、接受新生事物速度最快的群体之一,受微博的影响无疑是最显著的。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借助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不同学科领域交叉的理论命题,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一、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除了具有一般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及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草根性。微博的客户端分布在桌面,浏览器和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有多种模式并存,注册简单,简易,特别是通过手机客户端,能第一时间信息,使微博的传播便捷性得到明显体现。
因此,具有强烈的个人互联网特征的微博,在改变着公众的信息传播模式的同时,并成为当下最活跃的信息传播平台。
毫无疑问,微博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新闻写作的欲望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自我意识。
二、微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微博时代,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途径的迅速和个性化,传播个体的虚拟化,都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裂变式的广泛传播增加了信息管理的难度。与传统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传播途径不同,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能迅速地广泛传播。每个人有大量粉丝,而这些粉丝又有大量粉丝,特别是传播一条信息不需要进行添加好友或者验证等途径,变得简单快捷,不断蔓延。
2.微博用户的虚拟性增加了不良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同时引发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经历的顺利,社会实践经验的匮乏及接受教育的单一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容易出现害怕交往,不善处理人际交往的问题等,同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大学相对宽松的氛围常常使大学生容易产生逃避心理,去网络环境中寻求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特别是微博这种背对脸的交流方式,由于没有身份性别和社会地位的参与,网络的匿名性更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发言不需要经过思考和证明,这种网络环境容易让人产生对现实的逃避感,从而沉溺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缩小了实际上的人际交往范围,减少与现实中人的交流,产生各种情感危机和人际交往困难。
3.舆论主体多元化,增加思想教育引导难度。微博传播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信息并被广泛传播。自媒体时代正式来临,传统的媒体把关人和出版审查制度被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击得措手不及,最为明显的一例即2011年6月,微博上爆出的郭美美炫富事件。
从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到中华慈善总会的“尚德诈捐门”,再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中非希望工程”,慈善信任风暴愈演愈烈,慈善组织成为“众矢之的”。
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个人媒体没有得到应有的监督和管理,加之我国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使大学生的思想容易随着这些观点和事实的相互印证变得更加复杂,呈现出多样化,多变性和差异化的特点。
三、如何利用微博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微博时代,成为新微博人。作为一种全新的热门传播工具,微博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面对挑战,利用机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和新阵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2.提高思想教育从业者的信息搜索能力及辨别信息真伪能力,用良币驱逐坏币。信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信息的辨别能力。思想教育从业者应从自身提高信息搜素能力,从而提高辨别信息真伪能力。
3.与其他思想教育手段互补,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体制。微博毕竟是一种碎片式的方式,其特点决定了微博不能进行系统的观点阐述和论证,也不能进行深度交流。因此,微博应该与其他思想教育手段互补,网上和网下手段相结合,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体制。
4.更新教育理念,重塑被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培养微博时代的大学生。传统教育手段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要么是重视技术的理科生,要么是不懂技术的文科生。但是新时代的发展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得利用新的检索技术获得信息和资源,懂得分析数据,同时也具有更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综合型人才。
正如互联网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新书《微博力》写到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69-02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社会、家庭等多方面教育主体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既丰富和完善了一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根据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地开创了许多新方法,但从实践层面总结来看,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从教育者主观方面看
一是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宣教中的灌输作用不容置疑,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太注重灌输教育也存在许多不足,产生一些弊端。理论宣教的内容存在理论与社会现实、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形式相对单调,往往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对象,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主体的一面。二是重整齐划一,轻分类指导。在现实教育者眼中,所有学生认知结构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任何差异,他们往往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群体而忽视个体,搞“一刀切”,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三是重传统轻现代和重现代轻传统现象并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倾向,或是惯用传统方法对现代方法利用不充分,或是现代方法被过度应用,使传统方法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排挤,这都不同程度地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功能。
2.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层面看
从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层面来看,一些新方法、新举措、新主张在实际运用中上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中缺乏可操作的规范和指导。长期以来,很多教育者虽然熟知各种方法的内涵,但却对如何实施这些方法、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方法的实效,缺乏必要的和具有操作性的规范及指导。以至出现教育者“满脑方法,却无从下手”的尴尬现象。由于实施层面的这些限制,使得许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概念或假设,而不是现实可行的实施举措。
3.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的结构和内容方面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用时而使用的特定方法。在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上都完全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相关内容。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已形成了自身完备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框架,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在结构和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理论性过强,不实用,脱离学生实际过远;呆板、生硬,缺乏生机,没体现“人情味”;一些借鉴其他学科而来的方法专业性过强,缺少衔接性的理论和实际指导等等。总之,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以适用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缘于“人学的空场”
“人学空场”是萨特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空场”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不是以人,特别是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主体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实施中脱离了实际生活。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会放弃“教育”角色,以日常行为和活动的管理工作来代替教育的职能,思想教育的对象由此从“人”到“事”,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转到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了错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大学生视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价值伦理规范的容器,而忽视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忽视了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重要作用,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人学空场”现象。由于“人学空场”,使得“以人为本”的科学指导思想没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体现,教育者缺乏了“人本”的理念,受教育者没体会到“人本”的地位,方法自身因缺乏“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而成了丧失“人情味儿”的生硬理论。所以说,缺乏“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才是造成前面所有问题的最根本的源头所在。从此意义上讲,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把握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在实施过程中从大学生的角度切入,根据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即根据大学生内在思想的知、情、意、信、行,发展建立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在新的方法体系中,每一具体方法的方方面面,都要全面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人本化的思路去完善、优化、整合乃至创新各项具体方法,除包括现有的各项具体方法之外,特别要补充以下几种最能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实施方法。
1.体现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传统疏导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主动借鉴和引入心理学领域的心理疏导方法,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紧密结合,探索出了适应“以人为本”要求的心理疏导的新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是将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心理疏导手段和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疏导教育法有机结合,引导人疏泄不满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恢复正常心理和健康身心状态的一种思想工作方法。“疏”主要是指疏通思想渠道,广开言路,创造宽松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之间充分互动,让受教育者敞开思想,把各种意见和观点、思想问题的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导”是指在疏通系统了解的基础上,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启发思考,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引向正常的轨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方式:一是宣泄疏导法。宣泄疏导法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中,教育者利用或创造某种条件、情境,提供合理的宣泄渠道,帮助受教育者把压抑的情绪或想法倾诉和表达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稳定其思想情绪的心理疏导方式。二是认知疏导法。认知疏导法是借鉴了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的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受教育者重新建构认知结构,进而重新审视自己,建立自信,改正自己错误认知的一种心理疏导方法。三是心理危机干预法。心理危机干预就是通过有效措施及时帮助处于心理危机境遇中的人们恢复心理平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是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所面临的成长危机(新生入学适应、重大考试失败、学习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恋爱关系破裂、就业困难等)、心理危机(身体或心理疾病、精神抑郁、自杀念头等)等,积极采取救助措施,帮助其改善心理状态,摆脱危机而形成的工作方式。
2.以情感人的情感教育方法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情感陶冶和感化的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上来说,也离不开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能否打动学生的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但长期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在教育方法上也体现为情感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感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发自内心对学生付诸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和赏识的美好情感,才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3.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实践教育方法
实践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验的教育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自觉接受教育,从而既开阔眼界、改造客观世界又提升能力、改造主观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教育特点,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纳入学校的总体教学计划,教师和学生作为主客体共同参加,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尊重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并结合各项活动主旨激发他们的综合潜能,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平台,融汇学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只有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体现人文关怀,注重情感投入,并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引导人的人本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康玉.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2.
[2]孟维伟.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D].合肥:安徽大学,2010.
[3]向宇婷,董娅.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人学化发展及取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