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范文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语故事亡羊补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成语故事亡羊补牢范文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第2篇:成语故事亡羊补牢范文

1、亡的意思:逃亡,丢失。

2、亡羊补牢,意思是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继续受损失。出自《战国策·楚策》。

3、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襄王荒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成语故事亡羊补牢范文

开场:

张:亲爱的各位老师,

窦:亲爱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

张:亲爱的小朋友们,

窦:大家——上——午——好!

张:小博士幼儿园果二班

窦:庆“六一”文艺演出,

合:现——在——开——始!

张:六月的天空是最蓝的天空

窦:六月的星星是最亮的星星

张:今天是我们欢乐的日子

窦:今天是我们尽情歌唱的日子

张:接下来请欣赏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欢乐六一》

窦:掌声欢迎!

1.《荷塘月色》:

张:我们要用最美的舞蹈,最甜的歌声,为我们自己的节日增光添彩!请欣赏小女孩带来的舞蹈《荷塘月色》。

2.《小兵学武艺》:

师: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军,我是一个兵,眼睛看得清,敌人胆敢侵犯我,坚决把他消灭净!请欣赏小男孩带来舞蹈《小兵学武艺》。

3.故事:(窦)

4.《我从草原来》:

张:辽阔边疆疆矫健的骏马,清澈的泉水美丽的野花,摇曳的芦苇飞翔的天鹅,成群的牛羊遍布天涯。请欣赏蒙古舞《我从草原来》。

5.《亡羊补牢》:

师:下面请欣赏我们班自编自导的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6.《不潮不用花钱》:

窦:今天是个快乐的日子,我们都在欢快地跳舞,让我们尽情地跳吧。请欣赏舞蹈《不潮不用花钱》。

7.《水果拳》:

张:哎,你喜欢吃水果吗?

窦:喜欢呀!我特别爱吃水果,因为水果里有好多的维c。

张:对,它能使我们建康的成长,今天来了很多的水果‘小精灵’要给咱们表演水果拳,你能猜出它们都是谁吗?

窦:请欣赏舞蹈《水果拳》。

8.亲子互动:

师:《模特步》

结束语:

张:让我们用心灵的琴弦

窦:用童年的祝愿

张:用稚嫩的小手

窦:用五彩的画笔

第4篇:成语故事亡羊补牢范文

关键词: 熟语 动物 溯源 中德文化异同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所谓熟语是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成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

德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言体系,因此不管是在语法上、还是构词上都有许多不同,但是人类的思维是相通的,有少部分熟语的表达在汉语和德语中又是一样的,所以本文把熟语划分为三类来比较,第一类是两种语言都相同的

一些表达法;第二类是在对方语言中有相应的表达,但是用其它词汇表达;第三类是两种语言各自特有的一些现象。

一、可以直译的一些熟语

乌鸦嘴(rabenschwarz sehen)、替罪羊(der Sündenbock)、浑水摸鱼(im trüben fischen)、对牛弹琴(von etwa soviel verstehen wie die Kuh von Sonntag)、兔死狗烹(viele Hunde sind des Hasen Tod)、爱叫的狗不咬人(Hunde,die bellen,beiβen nicht)、人靠衣装马靠鞍(Kleider machen Leute,S?ttel machen Pferde)、披着羊皮的狼(Wolf im Schafspelz)等。

我们就拿“替罪羊(der Sündenbock)”、“浑水摸鱼(im trüben fischen)”、“对牛弹琴(von etwa soviel verstehen wie die Kuh von Sonntag)”来举例:

“替罪羊(der Sündenbock)”在《德语成语典故词典》中的释义为:源自古代犹他教祭礼。在每年的赎罪日那天,犹他教大祭司会对两头山羊进行抽签,其中一头要作为对上帝的祭品被宰杀。在大祭司痛陈以色列人犯下的原罪以后,另一头山羊就作为替罪羊,被驱入大沙漠中活活饿死。这在《圣经・旧约》的《利未记》(16,20―21)中有详细记载:亚伦为圣所和会幕并坛,献完了赎罪祭,就要把那只活着的公山羊奉上。两手按在羊头上,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罪愆都归在羊的头上,借着所派之人的手,送到旷野去。

这一词条在《汉语惯用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喻指代人受过的人。源自犹太教、基督教《圣经》故事。《圣经・利未记》记载:古代犹太教每年一次由祭司将手按在羊头上,表示全民族的罪过已由此羊承担,然后把羊赶进田野,称为“替罪羊”或“负罪羊”。

“浑水摸鱼(im trüben fischen)”在《德语习用语溯源》中的释义为:水浑的时候鱼儿看不见垂钓者。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曾用这一成语比喻蛊惑人心的克里昂:“只有城里乱成一团时你才能取胜。”

这一词条在《汉大成语大词典》中释义为:比喻趁混乱时机捞取不正当的利益。

“对牛弹琴(von etwa soviel verstehen wie die Kuh von Sonntag)”在《新德词典》中的释义为:对某事完全不懂。

这一词条在《常见成语故事》中释义为:古代,中国有位大音乐家,名叫公明仪,善于弹琴。有一次,他独自一人看见一头牛低着头吃草,他便高兴地“为牛弹清角之操”。那头牛呢?不顾琴声多么幽雅,还是“伏食如故”。原来并非听不见琴声,实在是听不懂这曲调高雅的音乐。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白费口舌。

通过这一组词汇的对比我们发现,这里出现的熟语大多是与人们生活相关,而且是在全世界几乎任何地方都能见到的动物,比如:牛、羊、狗、兔、鱼等。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并积累了这些词汇,虽然德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但在这里有了交汇点,那是因为动物的习性不会因为驯养它的主人不同而改变,不同民族的人也是按照动物的本性来作比喻的,比如:羊代表驯服和无辜,狗代表忠诚,兔子代表胆小,牛则代表老实和勤恳。动物

不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还丰富了我们的语言。

二、需要意译的一些熟语

落汤鸡(Er ist pudelnaβ)、害群之马(ein r?udiges Schaf steckt die ganze Herde an)、引狼入室(den Bock zum G?rtner machen)、 画蛇添足(Eulen nach Athen tragen)、呆若木鸡(wie vom Donner gerührt dastehen)、老马识途(ein alter Hase)、老牛破车(im Schneckentempo)、亡羊补牢(besser zu sp?t als niemals)、小题大做(mit Kanonen nach Spatzen schieβen)、本末倒置(das Pferd am Schwanz aufz?umen)、瞎猫碰到死老鼠(auch ein blindes Huhn findet mal ein Korn)、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wie der Hahn auf dem Miste/Wenn die Katze aus dem Haus ist,tanzen die M?us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gebrannte Kinder fürchten das Feuer)、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den Freund erkennt man in der Not)、塞翁失马,安知非福(kein Unglück so groβ,es hat sein Glück im Schoβ)等。

我们就拿“落汤鸡(Er ist pudelnaβ)”、“引狼入室(den Bock zum G?rtner machen)”、“画蛇添足(Eulen nach Athen tragen)”来举例:

“落汤鸡(Er ist pudelnaβ)”在《德语习用语溯源》中的释义为:按照德国语言史学家克鲁格的说法,“Pudel”一词指的是卷毛狗,该词约于1700年从动词“Pudeln”(狗爬式游泳)转换而来。从前,“Pudel”或“Pfudel”在广泛使用的方言中是“Pfütze”,即“水洼”的意思。早在16世纪,在塔伯纳莫坦地区就有“青蛙水坑”之说。照博尔夏特的说法,“pudelnaβ”一词在1594年曾在菲什阿特所著《加尔干图阿》一书中(第47页)以“phudelnaβ”的形式首次出现。

这一词条在《汉语惯用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汤;热水。“落汤鸡”,形容浑身湿透像掉在热水锅里的鸡一样。

“引狼入室(den Bock zum G?rtner machen)”在《德语成语典故词典》中的释义为:羊在园子里经常糟蹋花木,或钻进草丛里吃草,或攀在树干上啃树皮。让羊当园丁,无异是引狼入室。在古希腊神话中,山羊被视为酒神狄奥尼西沃斯(Dionysions)的仇敌,它吃尽其葡萄,最后将其置于死地。因此,在南方,使丰收和日光告终的月份就称为摩羯星座(Steinbock)。

这一词条在《汉大成语大词典》中释义为:比喻把坏人引入内部。

“画蛇添足(Eulen nach Athene tragen)”在《德语成语典故词典》中释义为:猫头鹰(Eule)使智慧的象征,是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Athene)的圣鸟,也是该城的城徽,在钱币上到处可见。因此,把猫头鹰运往雅典,确实是多次一举。在德语中,类似的成语还有Wasser in die Elbe schütten,Bier nach München bringen等。

这一词条在《常见成语故事》中释义为:楚国有一个庙宇的主人,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这几个人互相商议之后,说:“如果我们几个人都喝这壶酒,就不够喝,如果让一个人喝,那又让谁喝呢?现在我们每人都在地上画一条蛇,看谁先画成功,谁就占有这一壶酒。”

于是,几个人就在地上画起蛇来,其中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伸手拿起酒壶。可是,他看见其余几个人还没有把蛇画成,就左手端着酒壶,右手又在地上作画;并且得意洋洋地说:“我还能替蛇画出脚来。”

当他还没有把蛇脚画出来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把蛇画成功了。那人马上从他手里夺过酒壶,不客气地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够替它添脚呢?”

夺过酒壶的人非常高兴地喝了酒。替蛇添脚的人只得懊恼地望着他咽口水。

这个故事出于《战国策・齐策二》。后来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指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通过对比我们看出,在这一组出现的动物词汇范围就要比第一组多一些,比如:鸡、马、狼、蛇、老鼠、老虎等。这里有属于家养的鸡和马,也有野生的狼、鼠、蛇、虎等。这一组词在汉语中都有贬义,而相应的德语译文则没有贬义;鸡是最常见的家禽,并且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烹饪前总要去毛,这就需要在热水中泡一下,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落汤鸡”这个惯用语。而相应地,狗在德国是人们最信任、像朋友般对待的动物,人们在构词时用狗来形容并无贬义。此外我们还能看出汉语词条大多来自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名人典故,而德语词条大多源自古希腊和雅典的神话故事。

三、两种语言独有的熟语

汉语中有许多关于虎和龙的成语,比如:虎视眈眈(lauernd nach etw.starren)、调虎离山(ein Ablenkungsman?ver durchführen)、与虎谋皮(einen b?seartigen Menschen zur Aufgabe seiner eigenen Interessen bewegen wollen)、虎毒不食子(wie grausam auch der Tiger ist,erfri?t nicht seine Jungen)、坐山观虎斗(der lachende Dritte sein)、群龙无首(eine Gruppe ohne Leiter)、龙飞凤舞(schwungwolle und kunstvolle Pinselführung)、画龙点睛(Wort klar machen)等。而在德语中也有和龙相关的熟语,如:Drachensaat(引起纷争的根源),却没有一个和虎相关的熟语,取而代之的是关于狮子的熟语,如:sich in die H?hle des L?wen begeben(敢入狮穴)。其它德语中的和动物相关的动物熟语还有:das weiβ der Kuckuck!(天晓得),So ein alter Esel!(你真是个笨蛋),Schwein haben(走运),Mein lieber Schwan!(我的天啊!),einen Vogel haben(不正常),einen Affe haben(喝醉了)等。

我们就拿“坐山观虎斗(der lachende Dritte sein)”、“画龙点睛(Wort klar machen)”、“Drachensaat(引起纷争的根源)”和“sich in die H?hle des L?wen begeben(敢入狮穴)”来举例:

“坐山观虎斗(der lachende Dritte sein)”在《汉语惯用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在一旁观看双方的斗争,待两败俱伤时,再从中取利。它的德语直译为:笑着的第三人。

“画龙点睛(Wort klar machen)”在《常见成语故事》中释义为:南北朝梁时,有个著名的画家名张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栩栩如生,但是都没有点上眼睛。人们见了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不点眼睛。他回答说:如果点上眼睛,龙就要飞走了。人们不相信他的话,便请他点上眼睛。于是他就把其中两条龙点上眼睛。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上天去了。没有点上眼睛的那两条龙,却仍旧留在墙壁上。这当然是一种传说,借以说明张僧繇的画形神兼备,生动逼真,传神入微。

这个故事出于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构成“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用一两句警句点名主旨,使内容显得精彩有力。

这个词语翻译成德语就是:使话语明确,就不是一个熟语了。

Drachensaat(引起纷争的根源)在《德语习用语溯源》中的释义为:引起纠纷的根源,大多是伤人的闲话。据希腊《阿耳戈英雄史诗》的记载,伊阿宋采纳了梅代阿的建议种下了龙牙。后来,长出了许多武士,当伊阿宋朝他们中间抛掷石块时,他们便相互厮打起来。“种下不和的种子”(Zwietrachts?en)这一生动传神的习语也可以从这个解说中得到解释。

Sich in die H?hle des L?wen begeben(敢入狮穴)在《德语成语典故词典》中释义为:源自《伊索寓言》。一头狮子佯称自己有病,请狐狸到它的洞穴里来,目的是把它吃掉。狐狸识破了前者的阴谋,回答说,他是很乐意拜访百兽之王的,但使他感到惊讶的是,只见进洞的脚印,不见出洞的。

在这一组中出现的词汇是各自语言中独特的现象,比如:虎、龙、狮子等。虎主要产自亚洲,而中国有东北虎、华南虎,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相关的词汇,就连小孩子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龙在中国更是被尊为神物,封建帝王都称自己是天子,只有他们能穿龙袍,坐龙椅,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故事。而在德国,龙只是童话中的动物,并且含有贬义。

在中国,老虎是百兽之王,而在德国百兽之王是狮子,所以汉语中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德语中却出现了“敢入狮穴”这样的表达。这一切也都源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差异。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对于熟语的喻义都有不同的解释。只有深入了解这些熟语的深层文化寓意,才能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使对语言的运用更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新德汉词典(修订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外研社,2000.

[3]贾慧蝶.德语成语典故词典.同济大学出版社.

[4]简明德汉惯用语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趣味德语.黎美.外文出版社,2002.

[6]中德熟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比较.德国研究,2004.4.

[7]颜继禄编写.常见成语故事.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第5篇:成语故事亡羊补牢范文

一、由“点”连“线”,由“线”成“面”

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周密的分析和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点是有序列的,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着意将爱国、立志、勤学、尊师、节俭、友爱等传统美德因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编进教材中。在低年级很多课文是利用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用拟人的手法表现的。如《北风和小鱼》、《乌鸦喝水》、《小鹰学飞》等,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活泼,蕴含着许多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从小就要谦虚谨慎,开动脑筋,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司马光》、《卧薪尝胆》、《郑和远航》等历史人物故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一些杰出历史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通过教学,这些历史人物的勇敢、机智、刻苦、爱国等可贵品质逐渐根植于儿童幼小的心田,将对他们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中高年级的教材中,则增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和成语故事,如《江南春》杜牧既写出了江南秀丽风景,也表达了对祖国前途的忧虑,教学中应展开讨论,品味作者借景抒情的真正目的。在成语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解“滥竽充数”这一成语在使用时还有表示“自谦”用法,教育和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在认真剖析“亡羊补牢”的深刻含意时,教育学生要知错就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这些传统美德的因素存在于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它们以个体单一形式出现,便是序列中“点”,我们教师必须做有心人捕捉住这一个个信息点。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则要加大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逐渐由“点”而连“线”,由“线”而延展成“面”,再由“面”组成“体”,形成传统美德的立体渗透模式。

二、创设情境,激感

由于小学生文字理解能力低,生活经验不足,和作者的感情往往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咀嚼品尝。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富有儿童情趣的,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颗童心,用孩子的心灵去体验,讲课时必须进入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潜心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沉香救母》一文时,可先播放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创设浓郁的感情氛围,使学生进入切合课文内容的情感世界。展开教学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仔细品味“奔”,这个词,感受沉香的救母心切。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提高语文课中的美德教育效果。一般来说,形象鲜明、情深意切的课文,如诗歌、故事等,宜通过播放歌曲或短片等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千古绝唱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现画面,配上音乐,启发学生想象他们别离的情景,在这样一幅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的画卷中,让学生入境、生情,受到友情的熏陶和感染。

一些生动活泼的童话、寓言、历史故事,宜用表演或图画与语言叙述相结合,再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使他们在“演戏”和“看戏”中受到感染,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巧联实际,促知导行

尽管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一个时空差距,但只要教师善于采用恰当的方法,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距离将会大大缩短,就会产生再现生活,表达见解,抒写衷情的一种热情和欲望,传统美德教育就会得到继承和发扬。学生入境生情之时,正是我们施教之机,我们若能抓住契机,巧联实际,学生获得的传统美德知识就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并激发起学生的行为动机,促进知行统一。巧联实际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联系教材实际。教材内容不同,传统美德教育要求各异。教材的深度不一,学生的年龄不同,传统美德教育要求也有差别。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课文中传统美德教育的重点,从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案;二是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首先,要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听说读写训练,讨论发言及一些活动、谈话或平时的思想表现,道德行为等多种途径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谈感受,写心得体会,或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把谈、想、写、做结合起来,促进知行的统一。如在教《北风和小鱼》一课时,教师进行角色化的朗读和训练,应帮助学生认识北风的狂妄自大和小鱼的沉着勇敢。并联系同学中存在类似情况,引导学生要谦虚低调,不要狂妄自大。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并展开讨论,教育学生要善于抓住机遇,不要错失良机。还可举些例子让学生分析比较:一位穿着华贵、相貌帅气的小伙子,面对跌倒的老奶奶却视而不见,一走了之,结果老奶奶因为错失良机,不治身亡;另一位穿着朴素,相貌一般的小伙子遇到突发重病的老奶奶,及时送往医院,脱离危险。通过比较既使学生领悟到抢注机遇的重要性,还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美与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