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轮滑课程范文

轮滑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轮滑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轮滑课程

第1篇:轮滑课程范文

摘 要 通过对河北省普通高校开展轮滑教学现状的调查及所面临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了普通高校体育课开展轮滑教学应采取的若干对策与措施,以使轮滑运动能在普通高校中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普通高校 轮滑教学 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收集并整理了关于高校轮滑运动的相关资料和文章。

(二)访谈调查法

咨询有关学校体育理论和轮滑运动方面的专家,了解高校轮滑运动的开展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设想;对部分高校体育部领导及教师及进行访谈,了解各高校轮滑教学情况。

(三)问卷调查法

向被调查的8所高校的轮滑教师发放问卷11份,回收有效问卷11份,无效问卷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在8所高校中,向随机抽取的上轮滑课的学生发放问卷240份,每所学校30份,回收问卷222份,无效问5份,回收率为92.50%,有效率98.15%。

(四)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应数据进行常规数统计。

二、研究结果

(一)河北省高校轮滑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形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的学生在大学之前系统地练过基本功,63%的学生虽然上过轮滑课,但都没有经过专业老师指导,滑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动作,但是他们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只不过动作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都是简单的错误,很快就能改正。因此,在目前河北省高校轮滑选项课中学生的水平差距还是存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内容合理分层,使之能够适合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

2.高校轮滑场地、器材情况分析。在所调查的8所高校中,仅有一所学校,有1个150米的专用轮滑教学场地,其他学校均没有专用的轮滑场地只能在室外篮、排球等场地,或是在校园里相对安静的马路、空地上进行轮滑教学;仅有1所学校能为学生提供轮滑鞋及护具,其他学校学生均需自备轮滑鞋和护具。在各高校的走访中的得知,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普通的工人、农民家庭,生活是很简朴的。买一套普通的轮滑装备,大概要300-500元不等,对于这些普通的学生来说在经济上是不允许的,这也极大地制约了一些大学生购买轮滑装备,选择轮滑课。

3.教师的专业情况。经过调查得知,河北省高校从事轮滑教学的教师中,真正从事轮滑专业训练或是培训过的教师极少,大多数是通过自学或临时培训的,普遍业务水平较低,这样的状况很难保证教学和训练质量,尤其是对那些爱好轮滑并有一定水平的学生,想进一步提高技战术水平,现有教师往往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对策建议

1.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体育改革指导思想,做好轮滑课程的改革工作,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打破传统课程内容和方法的设置,充分了解、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选择,重新修改开课计划、教学目标,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各高校应适当增加课程学时数,增加轮滑课的开课班次,增设轮滑项目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对轮滑学习的需求和学生对轮滑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要求。高校应延长课程设置的时段,延长体育课程设置的时间跨度,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四年的体育课程。“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不应在体育课的设置上限制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和热情。

2.加大对场馆设施和经费的投入。抓住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学校基础建设正在不断完善的有利时机,科学规划运动场馆。除了正常的教学外,加强管理,利用早中晚和双休日时间开放,形式灵活多样,实行有偿教学、有偿健身,以馆养馆,形成良性循环。

3.完善高校轮滑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课外轮滑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并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使有些课程的课时不足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各高校可充分发挥校团委、社团的作用,成立轮滑俱乐部、协会等,广泛开展各类形式的轮滑活动,营造浓郁的轮滑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实现课内外轮滑教学的有机结合。

4.加强对高校轮滑运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目前我国已有几千万轮滑人口,但教练和师资培养现状明显落后于轮滑运动的开展。轮滑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是高校开展轮滑运动必要的准备,河北省可以根据学校开展轮滑运动项目的发展方向,按照教学需要开展自学、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的培训学习,以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另外轮滑是滑冰运动的姊妹项目,在技术原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把滑冰项目教学的经验合理运用于轮滑项目教学中,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结论

轮滑运动以其特有的时代性、时尚性、娱乐性和健身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高校开设轮滑选项课有较高的实际价值。轮滑教学在河北省高校的普及率较低,存在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因此,各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轮滑教学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性,增加轮滑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硬件投入;加强轮滑师资的建设和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加强和完善高校轮滑组织的建设和轮滑竞赛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轮滑氛围,提高轮滑运动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使轮滑运动在高校中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显墀,孙一.对国内外速度轮滑运动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J].冰雪运动.2006(1):33-35.

[2] 齐丽敏.对黑龙江省大众轮滑运动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冰雪运动.2005(4):31-32.

第2篇:轮滑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课堂;化学与生活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化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化学问题,主动地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化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激起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生活化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比如,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一句话,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生活中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实例.煤气为什么能烧饭?铁锅为什么会生锈?城市霓虹灯为什么会呈现出五颜六色等;讲到“水的净化”时介绍利用木碳的吸附作用,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讲到“燃料及其利用”时,播放“神六”升空的发射实况等.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可谓是五彩缤纷,多种多样.教学中与生活情景联系,学生的兴趣产生了,求知欲也就调动起来了.

二、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重视生动形象化教学

初中学生喜欢形象生动的东西,而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为了使得学生能接受,就要求化学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化学知识赋予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反映,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时,很多学生对烧开水锅和盛开水的热水瓶形成的水垢不理解,因为我们饮用的是清澈透明的水,根本上看不到有固体颗粒存在,却为什么会形成水垢呢?这时,我们可用一只烧杯,取半杯的自来水,往水中滴入少量的肥皂水,用玻璃棒搅拌,很快我们会看到,水中出现悬浮物.对此我们就跟学生及时讲解硬水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硬水,硬水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软化.抽象的道理顿时形象化,学生豁然开朗.这样通过把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够把抽象化为具体,把困难化为容易,学生自然喜闻乐见,快乐之情绪溢于言表.使抽象的化学知识放在学生自己最熟悉的情景之中去理解和记忆,就能做到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解决疑难的成功与快乐.

三、运用化学知识,探究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课程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初中化学课还要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生活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化学秘密.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学到碳酸氢钠时,要让学生知道常见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它也曾用于治疗人体胃酸过多;吃腌菜太酸,可加小苏打降低酸性;蚊虫叮咬,在痛痒处涂上小苏打,减缓痛痒;加有小苏打的菜无需放味精,因为小苏打的碱性要影响谷氨酸钠的水解,从而失去鲜味等.介绍这些,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巩固和深化了课内基础知识,同时,能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灵活运用知识.把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思维,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从而把那种死记硬背被动的学习方法改为积极主动,在应用中记忆、巩固知识的方法,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新课程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我们身边处处有化学,用化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之,通过打造生活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最终让生活走入化学,让化学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春芳.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1).

[2] 赵岩松.浅谈化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J].林区教学,2006(9).

[3] 文庆城,李凤.提升学生对化学的理解 培养科学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2).

第3篇:轮滑课程范文

论文摘要 武法提教授曾将网络学习资源以知识传递的顺序和组织的方式分为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学习资源,网络课程作为网络学习资源的主要形式也可分为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网络课程。调查发现,现今的网络课程多为结构化形式,非结构化网络课程对人们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

网络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所需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是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结构组织起来的,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包含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组合。以超文本方式组织的信息资源和传统的印刷书籍记载的信息不同,它是根据信息相互间的联系而不是按照顺序来组织和展示的信息资源网。网络超媒体系统结构特征决定了网络课程有着非结构化的特点。纵观当今的网络课程,大部分是按照结构化的形式设计与开发的,按照教科书的章节顺序放置相应的学习材料,只是课本的简单搬家,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与束缚。基于这种现状,本文提出非结构化网络课程。

1 非结构化网络课程的概念

目前关于非结构化网络课程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只能从相关概念来界定。首先要明确网络课程的概念。网络课程属于课程的范畴,关于网络课程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与说法,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0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对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非结构化是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组织的一种方式。所谓的“非结构化”,并不是说这类学习资源是没有结构的,事实上任何学习资源内部以及与其他学习资源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也因此具备各种易于表达或不易于表达的结构。通常线性结构和树型结构是易于表达且规则的,这种类型的资源也易于获取和存储;而网状结构则是一种复杂的、无规则的、稳定性较差的结构,这种类型的资源之间看似相关性较弱、难以用类似关系型数据库等结构化的方式来获取和存储,因此以“非结构化”一词来概括这种结构模糊的状况。

非结构化网络课程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将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以知识点的形式加以编制,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知识点的逻辑特征结合起来编排教学内容,通过页面链接方式表现知识点的排列顺序及其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有系统,便于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网络课程。在这种组织方式下,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确定的。

2 非结构化网络课程的特点

非结构化网络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资源以非结构化的方式呈现。依据非结构化的特性,可以总结出非结构化网络课程的特点。

2.1 学习资源的复杂多样性

网络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所需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是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结构组织起来的,学习资源的多样复杂性在给学习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学习者带来许多问题。学习者可能在获取信息的时候难以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是不能很快地找到所需的信息,有的甚至在信息搜索过程中偏离了原来查寻的目标。

2.2 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探索性

网络学习资源呈非结构化的方式呈现,这要求学习从传统被动的、线性的、孤立静止的转变成自主的、反馈性的、交互性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超文本正是模仿人脑的联想思维,用网络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因而这种非结构化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发现和探索式的学习,为学生发展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2.3 学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地记录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学习是按自己的需要、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在非结构化网络课程的学习中要倡导自主学习的新观念。知识中的关键标志和链接点使知识更加灵活,这使得学习者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出发,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而是转变成探寻、研究、整理信息的过程。

2.4 认知的灵活性

知识组成的多层次性体现了学习认知的灵活性。超媒体把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习者可以顺着链接多维度、多途径地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因为知识点之间的超链接使得同一知识可以由不同的路径得到,这种搜寻知识的方式不是固定的,对知识的理解是多角度的,它要求学习者在探索环境中充分发挥认知灵活性。

3 小结

非结构化网络课程是不同于一般的结构化网络课程,非结构化网络课程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将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以知识点的形式加以编制,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知识点的逻辑特征结合起来编排教学内容,通过页面链接方式表现知识点的排列顺序及其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有系统,更便于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网络课程。由此可见,非结构化网络课程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EB/OL].[2010-11-20].

[2]周榕.基于Web的教学学习资源设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5-68

[3]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6-21

第4篇:轮滑课程范文

八十年代以来,吉林省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全国1/25的耕地,为全国提供1/10的商品粮,1/5的专储粮和1/2的玉米出口量,粮食生产10年跨跃了3个台阶。吉林省的农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坚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

1、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2、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4、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第5篇:轮滑课程范文

1.自我探索方面

人-职匹配理论是基于特质因素论而发展的生涯理论,特质因素论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开发了一整套用于发现个人特质的测评工具,包括能力倾向测试、兴趣量表和价值观问卷等多个大类。通常在现有的生涯规划课堂上最常用到的测评包括基于霍兰德兴趣分类理论的自我职业兴趣量表、基于舒伯职业价值观理论的价值观量表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除了直接在课堂上使用量表之外,根据这些理论设计的如“兴趣岛幻游”、“价值观拍卖”等课堂活动也被广泛采用。然而,这些活动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要求个体超越自身经历来进行自我判断。如果问一个现代人:“你喜欢吃大象肉吗?”答案一定是:“不知道。”原因很简单,几乎没有现代人吃过大象肉,所以当然不知道是否喜欢。“兴趣岛幻游”中描述的六个度假岛屿和“价值观拍卖”中罗列的类似“取之不尽的银行卡”,对于大部分选课学生来说就是所谓的“大象肉”,完全超越他们的实际经验,也就难以作出类似“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合适或不合适”的判断。即使测评或课堂活动最后给出了兴趣偏好或价值取向偏好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也会因为缺乏切身的经验体会而没有实际意义。

2.职业探索方面

现有的课程设计中职业探索主要围绕职业分类理论和职业探索方法展开。这个部分的困境在于:如何在2~4个课时内将浩瀚如海的职业世界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即着手点或突破口在何处?以学生所学专业为起点,要求学生在所谓“专业对口”的范围内探索职业世界,是通常的做法。这个思路确实帮助学生找到了突破口,但问题在于:首先,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不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简单线性关系,而是纵横交错的多重复杂关系,一次活动或几次课显然无法有所深入;其次,不容回避的是,许多学生在高考进行专业选择时经历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决策,因而对于自己的专业缺乏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对口”为着力点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无用功。

3.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的关系

在目前很多高校的课堂上,先讲授自我探索,然后再讲授职业探索,至于自我探索的结果与职业探索的结果之间有何关联,课堂教学并不会有所涉及。这种教学安排的结果将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深入地认识自我和了解职业。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在教学中出现“两张皮”的情况,根本原因依然在于课程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经验。通常来讲,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包括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学术理性主义取向、基于学生兴趣与需求的人本主义取向,以及基于社会文化需求的社会重建主义取向等多种。现有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在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的模块,遵循的是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以特质因素论和职业分类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根据这部分理论的内在逻辑来组织课堂材料,而忽视了理论与授课对象的经验和需求如何有机结合。

4.职业决策方面

现有课程的职业决策部分主要讲授一种或多种决策理论,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利用一种或多种决策方法进行职业决策,其中涉及的决策方法包括平衡单法、SWOT分析法等。这个过程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因为任何决策都是针对目标而言的,没有目标而空谈决策,只能使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然而,由于学生在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部分没能通过课程整合自身的经验,在此时要确定生涯目标就比较困难。大部分学生此时的状态是:对自身的生涯规划似乎“知道”了些什么,但到底这些“知道”是否正确,以及有了这些“知道”,生涯目标该如何确定,依然模糊。而要帮助学生确定目标,至少要在课程设计中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1)要确定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如果是长远目标,到底以多长时间为限?(2)是要确定一个目标还是多个目标?如果是确定多个目标,如何厘清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3)确定的目标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发生改变,是改变目标还是坚持目标?就目前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以上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二、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解决思路

1.坚持课程形式的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的困难源于生涯规划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而课程教育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基本模式(一个老师面对多个学生),因此必然带来难以满足全部个性化需求的问题。然而,在目前国内职业化的辅导人员缺乏,而大学生人数众多且普遍缺少相关生涯知识的情况下,课程教学无疑在降低成本、解决共性问题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同时,从国外经验来看,以课程的形式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一直为发达国家众多生涯发展专家所重视。从国外课程实施效果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涯意识的觉醒,有助于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顺利转变。

2.梳理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难以适应现代生涯发展的需求是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在对生涯规划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时,首先需要重新梳理生涯规划理论。如前所述,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理论取向,而人-职匹配理论因其简单的线性思维而脱离真实生涯发展的现实状况,所以寻找更适合的理论基础,综合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兴趣与需求以及社会文化需求的多种取向,是解决目前课程设计问题的当务之急。克朗伯兹汲取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精华,提出了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植根于强化理论和古典行为主义,强调个人的学习经验、社会环境因素及偶然事件在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在克朗伯兹理论的基础上,有专家提出了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进一步将生涯决策的动态过程进行整合,系统性地思考了个人的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学习经验(特别是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个人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社会影响因素与学习经验,对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及生涯主体的自主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恰好填补了人-职匹配理论的空白,因而更贴合真实生涯的现实状况,对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更具启发性。

3.摆脱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束缚

课程设计模式大致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三种。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主要采取目标模式。目标模式课程设计的主要精神在于“目标取向”的理念,一切以课程目标作为选择活动、组织与时间安排等相关设计活动的指向,并据此进一步形成详细明确的目标,转化成学习经验,最后加以评鉴。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单纯利用目标模式进行课程设计,会因为缺少反馈而难以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同时,因为课程组织均围绕目标展开,当课程目标设定有误或课程组织与课程目标存在脱节时,课程设计的整个环节将陷入无功而返的僵局。从目前高校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来看,通过协助学生自我探索、生涯探索、拟订生涯规划和作出生涯决策以促进学生的生涯成熟和潜能开发,是被一致认可的目标。这与《要求》中设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然而,具体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生涯成熟”、“潜能开发”到何程度?“自我探索”、“生涯探索”如何进行?“生涯规划”、“生涯决策”怎样操作?这些都是目标设定中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由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生涯规划课程真正达到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了生涯规划的知识,而与设定的促进学生生涯成熟与潜能开发的目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情况,即课程内容并没有到达预设的目标。显然,要弥补目标模式带来的课程设计问题,引入新的设计思路尤为必要。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强调的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过程,十分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专业思考。实践模式的课程设计根源于文化分析,其基本假定是以个别的学校及其教师作为课程发展的焦点,即“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被学者评价为促进学校真正改变的最有效的方式。强调教育方式和过程、开发学校本位甚至院系本位课程,应该成为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可循之路。

4.强调学生经验的课程设计取向

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计取向,最大的缺点是忽视学生的经验与兴趣,这在现有生涯规划课程中显现出的弊端尤为突出。从课程目标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应该是一门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训练,还有态度、观念的培养的课程,是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真正实现目前课程的既定目标,必须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跳出课程内容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介绍的框框,加强对学生经验的研究与引导。据此,围绕生涯规划的核心,课程的内容组织要使用学生身边的材料,以贴近他们的生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帮助他们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学生创造机会,形成属于他们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新经验,拓展自我观察的视角。唯有如此,才能使课程从以教师教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5.加强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第6篇:轮滑课程范文

药物化学实验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首先要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正确的设计思想作,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发挥其最佳效用。因此对药物化学网络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学习目标的确立、教学策略的制定、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六项进行有机整合,如下图所示:

2药物化学实验网络课程建设内容

药物化学实验网络课程平台是由如下几部分组成: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教案、讲稿、实验视频、实验教学的PPT)、答疑讨论、课程问卷、课程作业组成。在药物化学的实验网络平台建设中推行课程介绍,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在给平台中推行电子教案、讲稿、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材料(教案、讲稿、实验视频、实验教学的PPT),提高授课时效。例如,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过程,把学生从形象思维引导到逻辑思维,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药物化学实验网络课程不再是理论课教学的重复,而是知识的延伸、拓展和能力的训练过程。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存储的教学资源,根据需要迅速、任意地选择和调用图文视频资料获取学习资源,便于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任意反复接触较多的实验教学资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平台的课程作业进行网上自测,巩固所学知识,如有问题,学生可以在线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网上答疑讨论。网上答疑讨论,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药物化学实验学习的有关问题进行在线双向讨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便于学生和教师进行良好沟通,教师根据学生的普遍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学生的疑惑得以解答后促使学生能够对药物化学实验更好的学习,起到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学生在线填写课程问卷,课程问卷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师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意见,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效果。

3结束语

第7篇:轮滑课程范文

(一)毕业生外语及软件技能需求应对国际化与专业化,作者调研了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占比61.54%的企业要求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达到CET4;同时,也有将近18%的企业认为还需要专业英语的配合,尤其是多种专业性软件的操作都需要良好的专业外语基础。专业软件的能力需求有明显的多样化和专业性趋势,一家企业往往需要毕业生掌握多种软件。因此,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培养要加强专业软件的教学与实践,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软件的升级与创新周期越来越短,培养计划中不可能涵盖企业要求的每种软件。

(二)专业知识需求由调研可知企业对IE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具有集中性的特点,第一,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岗位集中,主要集中在生产计划、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四个方向;第二,企业对一些特定岗位人才的需求集中,如对物流管理岗位有需求的企业占据了92%。图2则直观体现了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具有前瞻性与延伸性的特点,其中“法律”“二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机械工程”占据领先位置。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应培养的是具有多种知识技能的复合式人才。

二、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

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知识结构设置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四大类。对比专业培养计划与调研后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现:第一,专业课学时只占总学时的15%;第二,实践环节比例不到10%;第三,知识面不够宽泛。这些都使得IE毕业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计1.专业方向的优化。根据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期望,以及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要求,将专业方向增至四个,分别是:A1.工业工程物流与供应链方向。A2.工业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方向。目标:致力于工业或服务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优化和管理创新工作,最终成为行业优秀的工业工程师或物流工程师。B1.工业工程(主)+某工程专业。目标: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对某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感兴趣,致力于该行业的系统设计和管理创新工作,成为行业优秀的工程师或管理者。B2.工业工程+某工程专业(主)。目标: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某一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的基础知识,并对管理领域感兴趣,能够基本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熟悉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未来可从事某一行业的管理工作,成为该行业优秀的管理者。2.专业课程的优化。优化后的专业课程模块划分成六个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类以及专业综合实践。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所学的知识领域,并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自由搭配相关领域的课程,方便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学习,既体现了课程安排所学知识的连续性和拓展性,又使得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主动性。B1方向和B2方向的专业课程则依据主专业的不同选取六大知识领域,合理安排主专业课程与六大知识领域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3.实践环节的优化。IE是一个面向企业和组织,集工程、管理、经济等学科为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既是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并且在学校这个单一环境中进行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注重与市场接轨,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并采取“实验”“软件实训”“课程设计”“模拟竞赛”“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结合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竞争力。调整后的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达到40%,所占总学时的比例超过原先一倍多。

第8篇:轮滑课程范文

本文作者:孙修楠作者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内容及活动框架设计

课程学习采用学生自学市场调研指导书、小组讨论、分组调研、角色互换等方式。学生每5-6人分为一组,每组以完成一个调研项目为任务(例如分组对不同的销售群体和购买群体进行调查)。第一:前期培训:学生在进入市场前首先必须要接受“企业员工制度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市场营销规范培训”、“市场调研及预测培训”、“安全保障培训”并通过结业考试;第二:预演未来情境:通过视频或企业管理人员及市场中的负责人介绍在市场中与消费者、销售商沟通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案例讨论并模拟解决方案,达成一致后方能进入指定的市场调研地点,学生必须遵守严格的考勤纪律以及调研地点的管理规定和制度。第三:实施调研(含对访谈、问卷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的人员培训)(形式多样,周期长、可反复):按照规章制度进入调研地点进行分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1、市场宏观调研;2、外部环境调研;3、销售商调研;4、消费群体调研;5、产品的广告信息调查;6、竞争对手调查;7、样本的构成调查。所有的调查必须在经过允许的前提下实施,由被调研地点的负责人员等教师共同体分组分点进行监督,对违规现象及遇到各种特殊问题及时进行流动拍摄,在综合实训调研结束后的总结过程中可以回放,供讨论并做成课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用;第四:初级调研成果展示:将每组的初级调研结果汇总通过信息宣传栏展出,由企业中高层领导及技术骨干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市场信息分析产品生产改良措施和手段;第五:产品改良:根据改良方案进行实验小试,并抽取部分实验产品做精致包装;第六:二级调研:将精致包装的实验品再次投入市场促销获得二次市场反馈;第七:市场开拓及预测:应用以上所有调研分析成果三次回归市场,进行市场拓展,获得同类型产品的调研信息及研发方案,并逐渐形成对市场动向的初步预测能力。第八:市场调研报告的书写及答辩:学生个体提交个人感受,小组提交本组调研报告。教师共同体通过学生的成果描述以及过程中监测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给出该次活动的评价陈述。

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

以上教学内容采用调研与实验结合的方式展开,为期四周,共2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程序和任务完成后的小组学习讨论两个部分。例如:第1个工作日:1、教师共同体布置课程调研任务、要求、纪律;前期培训;现场参观,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各项职责和管理制度;2、未来情境预演:由指导书共同学习探讨市场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处理过程、可能出现的案例分析及情境模拟;3、写工作日记;小组学习与讨论主题:岗位职责与“我,如何成为一个职业人”;4、制定初步的调研方案及不同的调研手段。第2个工作日:1、市场普查:外部环境调研和市场宏观调研可作为最初的调研工作同时启动,为后续调研提供相应的材料信息;2、小组学习与讨论主题:确定重点调研、典型调研、固定样本连续调研以及各种非随机抽样调研内容。并针对不同的销售群体和购买群体制定出具体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第3个工作日:1、深入调研。实施市场调研的基本模式,小组分别对各级销售商、各类消费者进行问卷及访谈等重点和典型调研,并体验固定样本连续调研以及各种非随机抽样调研方式;问卷及访谈人员的短时培训。教师共同体分散监督流动拍摄。2、小组学习与讨论主题:重点调研和典型调研的问卷及访谈分析。第4-5个工作日:同上。第6-7个工作日:同上。第8个工作日:1、初级调研成果展示:将每组的初级调研结果汇总通过信息宣传栏展出;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分析产品生产的改良措施和手段(由企业中高层领导、技术骨干及理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甄别利用有效的市场信息实现)。第9-10个工作日:1、生产现场参观实践。进入产品生产企业实地参观生产过程,根据市场调查和生产实景提出一些产品改良的合理意见;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分析产品生产的改良措施和手段。第11-12个工作日:同上。第13-14个工作日:1、改良实验小试。进入产品生产企业实地参观生产过程,将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实验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分析产品生产的改良措施和手段。第15-16个工作日:1、将小部分实验改良产品精致包装投入市场,由学生自己推销并做出产品的市场反馈报告;2、小组学习讨论主题:改良品的市场影响力。第16-17个工作日:同上。第18-19个工作日:市场调研预测专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成功的创业人士开设讲座:市场动向的把握、市场预测及创业经历。第二十个工作日:答辩。四、考核方法设计整个课程的实施中伴随过程评价,由教师共同体制定具体考核方案表格,由专人打分,需要遵循考核原则:以考核岗位技能职业素养为重点,兼顾理论联系实际。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采用现场提问和现场操作的方法进行考核,部分考核要求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专业技术技能、出勤情况、劳动纪律、敬业精神、工作表现由教师共同体负责评定,占实训成绩的60%;体验报告及答辩成绩占实训成绩的40%。市场调研虽然不作为专业核心课,但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市场调研的课程化设计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市场竞争状况和特征,巩固了课程涉及的多项具体操作技能,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产品生产、企业管理、市场销售和社会效应的整体性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产品定位及市场预测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

第9篇:轮滑课程范文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多种层次结构的复杂的系统,存在着3种重要的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学习和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的教学结构则是促进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只有当3种结构形成协调统一、和谐一致的关系时,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由于这3种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之间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教学时,3种结构很容易出现脱节和失调现象,会给教学带来不可低估的不利影响。现就高中化学新课标课堂结构的失调原因及协调策略作一粗浅的分析。

1化学课堂结构的失调原因

造成3种结构失调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类。

1.1对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把握不准

新课标化学教材虽然有3个不同的版本(即人教版、山东科技版、苏教版),但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综合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而编排的,基础理论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知识及研究和学习化学学科的基本方法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都采用穿插式或镶嵌式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打破章节顺序,从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角度和化学学科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做到这一点对于部分教师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难以把握新课标教材内容潜在的心理意义,不能挖掘教材前后知识间及方法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不好教材内容的潜在心理意义,就无法给学生呈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结构;挖掘不出教材前后知识间及方法间的逻辑关系,就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原有的化学知识开展融过程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活动。

其次,是不能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构成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若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很难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不利于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如山东科技版化学教材必修1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而配制溶液的实验,目的是帮助形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而有的老师却按旧教材的要求,将重点放在了溶液配制的步骤、仪器的使用甚至误差的分析上。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违背了课标的要求。

再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目标“应试化”、知识教学“考点化”现象,结果会肢解有关化学知识、模糊了化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更谈不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使化学教学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解题化学”,有失去化学教学的多样性、生动性、实践性的危险。

1.2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缺乏深入研究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目前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对教材知识能力结构的加工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内化的知识结构。而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简单地看作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探求过程。其实,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他们完全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即通过从已知到未知的方式去学习。因此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无论是章节体系还是具体的知识点,都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去探索、去发现。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甚了解,无法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知道,教科书在编写时,虽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该年龄段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顺序,但并不能顾及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施教班级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安排,设计出能为学生顺利接受的教学顺序。如山东科技版化学教材必修1中“碳的多样性”的教学,因初中教材不同版本对碳的知识介绍的程度不同,所以必须先了解学生初中所用教材版本,以及教材中对碳的介绍,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该节的教学。

1.3对课堂的教学结构设计不合理

所谓教学结构,是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所设计的比较固定的简约化的组合方式及运作流程,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途径和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常可见到以下几种设计不合理的现象。

一是机械地照搬教科书中化学知识的编排顺序,照本宣科,等于是在照教科书向学生硬灌知识。二是没有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抄现成的教案。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学结构很难起到协调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教师也只是成了知识的转述者,没有成为学生认知结构构建的有力促进者。三是不顾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与规律而硬性设计教学结构,只是按照旧教材的教学目标去设计,结果造成教学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了互不联系的两张皮。可以说,许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新课标课堂教学却按旧教材要求设计教案,甚至提出“一步到位”的高考水平教学目标,实际上化学教学是很难做到“一步到位”的。

2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协调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3种结构形态均有各自的规律(即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要做到“三序合一”,把3种结构整合成为统一的有机体,关键是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因为教学结构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决定了3种结构的协调程度。我们认为,要设计和实施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

在新课标教材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状况,特别要注意研究原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这是选择和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依据。奥苏贝尔认为;“从教学角度看,要研究学生认知结构的以下内容:①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知识内容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②学生认知结构中易与新知识内容产生混淆的概念;③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概念是否稳定、清晰。”同时,在设计教学结构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差异,从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顺利地进行认知同化学习。

2.2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提出:“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中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为了充分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固定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先行组织者。如在山东科技版化学教材必修2进行“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的教学时,我们用下列内容作为先行组织者:(1)将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铜片、铁片、镁条分别放入盛有同浓度、同体积盐酸的试管1、2、3中,可观察到1中无气体生成,2中能产生气体,3中迅速产生大量气体。为什么?(2)为什么食品在冬季的保存时间要比夏季长?(3)硫分别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现象有何不同?为什么?(4)为什么蜂窝煤比块状的煤容易引燃,而且燃烧旺些?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哪些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一般而言,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拓宽原有认知结构或概括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而提出的问题。

2.3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师在呈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以下两种整合方式:一是抓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构建起按包摄性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性知识结构;二是抓住并列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要根据化学知识的结构和化学教材的知识编排特点,抓住知识的中心要领,统揽全局,打破章节界限,构建知识网络。如山东科技版化学教材必修1中,对第3、4章来说,第1章是方法平台,第2章是观念和理论平台,在第2章重点是树立正确的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以便应用到后续教材的学习。再如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无论是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还是硫的转化,各节内容都采用了“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和“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因此,就可让学生按此思路学习本章各节内容,并形成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和思路。

2.4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

现代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必须突出素质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做到这一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便是一个首要问题。优化的教学结构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提炼原有认知结构,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心向;实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运用新的认知结构解题,促进知识迁移。教师在充分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应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教学技法和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智能水平、科学精神等都得到有效巩固和提高。如针对学生和教师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及我校老教材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我们提出了“问题探究式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推广使用。它的基本策略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课时学案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基本方式及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情景导入:即课堂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选取与本课时内容联系密切的有关社会、生活、科技方面的材料或学生已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然后,将每课时内容细分成若干探究点,按“问题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3个过程学习各探究点。

问题探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归纳拓展:通过问题探究,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知识点。

迁移应用:目的是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与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概括整合:目的是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5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结构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