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托物言志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在平时写作文时,有时需要通过借助对某一事物的具体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的情志,这样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法。要写好这类文章,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借物寓意抓特征
托物言志类的文章,“物”是材料,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平时我们要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观察时,既要全面观察,又要突出重点,凸显所状之物的特点。如外表丑陋,深埋地下,默默地为树木汲取养分,乃树根之特征;不择地形土质,不畏风霜雨雪,顽强生长,乃小草之特征;燃烧自己,发光发热,照亮别人,乃蜡烛之特征。总之,只有扣住所状之“物”的特征,才能在此基础上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二、以物言志挖内涵
写作时,要抓住“物”外在的“形”的特征,更要挖掘出“物”内在的“神”,即“物”的内在精神、品格和意志等,以体现文章的立意。要透过自然事物的外在特征、生长习性、功能用途等,联想到人类自身,即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和品格,从而通过状物来表达做人的道理,寄托人的远大志向。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和北方农民的类比点是质朴、坚强不屈,白杨树和哨兵的类比点是傲然挺立、坚强不屈,白杨树和我国民族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的类比点是团结一心、力求上进。
三、于物寄情重描写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物”的主要特征,使言志有所依托。描写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多角度、多侧面去描写。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成功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壮丽和优美相结合的,有丰厚意蕴的紫藤萝之“象”,写出了自己在紫藤萝淡紫的辉煌和淡淡的芳香的感染下,有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产生了虽遭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人生感悟,以及要去创造生活,“不觉加快了脚步”的美好愿望。
四、咏物表述求生动
·写作材料的高密度积累
通过几年的阅读,学生在阅读量上收获颇丰,但要真正用好这些材料,让这些材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需要初三阶段的高密度积累、归纳整理和强化巩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梳理归纳、活学活用课内材料;②拓展延伸,继续加大课外阅读量;③放飞思维,进行课外名言警句、诗词的分类整理;④陶冶情操,进行美文的初步赏析和积累;⑤升华认识,培养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对问题的深刻判断力;⑥习惯积累,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写作习惯等。
·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
“文无定法”,但非无章可循。作文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归纳各种各样的写作手法并运用之。如通过读《爱莲说》、《陋室铭》就要明确如何托物言志;读过《海燕》、《白杨礼赞》,就要归纳出象征手法的特点……
在阅读中,精心探析各种写作手法的特点,细心揣摩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种种写作手法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一、表达方式的运用
在记叙文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但也常辅之以议论,抒情,以抒发作者的感情,深化文章主题。或者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篇文章活起来;有的为了表达上的需要,记叙文中同样可以运用说明语言,阐明某事物的性质特征。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上必须学会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准确恰当的使用语言,让情感从笔端传达给读者。
记叙:是记叙文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必须向读者介绍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问题的本末始终。
描写:是用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刻画,使文章具有感染力量,打动读者。描写包括:一是人物描写方法:人物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神态、细节等;二是景物描写,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渗透感情;三是场面描写,让场面的气氛感染读者,但应注意点面结合。在描写中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也可以不加修饰的刻画,让文章语言显现本色,自然朴素。
抒情:它可以让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明或暗地从文章中流露出来,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就是作者或作中品中的人物,在不借助任何别的手段的情况下,直接表白或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或作者抚今追昔,展望未来,这种抒情方式常和议论结合在一起。间接抒情就是常说的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一客观景物有所感触,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这一客观事物之中;借景抒情是作者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倾注内心的感情,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从而离情于景。
议论:它的主要目的是给文章“画龙点睛”。写作时,学会把简短的议论文字穿插到形象的描写叙述中,为记叙、描写作恰当的情感补充。把一些看似平凡普通的零散琐事,用议论连缀起来,使中心得到升华。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大致可分三种作用:一是升华中心;二是直抒胸臆;三是推进情节。
二、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写文章如同栽种和修剪花草树木,突出主干部分,除去或少留分枝部分。所以在写作时应把能表达中心的材料与表达中心不密切的材料分清楚,进行剪裁构思。文章的详略取舍要记住下面的方法:
1.铺垫详写,略写
“铺垫详写,略写”这个技巧,在写作考场作文时很有用。什么是铺垫?就是为主要事件的发生、的到来等创造条件,对某一内容进行描述和渲染的方法。既然要描述、渲染,篇幅少了当然不行。而,则是几句话就能交代清楚的。我们就是要利用人们的欣赏心理,来对铺垫予以详写,对予以略写。铺垫的时候要注意,虽然明里不说,但是作者心里要有数,你的所有铺垫都是为了最后的,不能偏离。
2.台上详写,台下略写
所谓台上,是指作者为了表现主题,为人物创设的一个环境;所谓台下,是指人物离开作者预设的能够表现主题的环境。在台上,每个人物有什么表现,都在作者的掌控之中,作者尽可以潇洒用墨;在台下,人物所作所为与主题无关,作者大可以不理会这个茬儿,一笔带过。在台上,作者可以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多样的写作方法来塑造人物;而在台下,作者则要奉行“沉默是金”的格言,少说为佳。
3.扣题详写,偏题略写
学生作文,细致认真地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文章是客观事物(包括思想感情)的反映,学生若想认清事物,把握事物的形神特征,就需要从观察入手,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真切生动。特别是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往往生活阅历少,知识结构单薄,许多社会生活经验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思考、积累。因此,初一学生的语文教师更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对身边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事进行有意识地观察,培养观察能力,为写作积攒素材。教师可以从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时便会感到有所写了。
展开丰富的想象,也是写作的基础之一。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想象,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想象。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离不开想象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作文有一基本的要求即“创新”,学生可以在作文之前向前人学习,但又不能够沿袭前人生搬硬套,而需要从自己的角度进行独创,也就是我们平时教学就注意抓住课文中能触发学生想象的诱导物,进行适当的点拨,使读写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联想首先有助于解决作文的材料问题,因为由此事联想到彼事,可以丰富材料;由进步的联想到落后的,可以加深思索;由表层的联想到内在本质的,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可以拓宽思路。学生作文最大困惑就是无话可说,不知写什么。其实,他们只是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叶圣陶曾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运用生活积累,靠的就是联想。种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引申,常常还是避免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这就是说,联想还有助于学生提炼和深化主题,有助于运用托物言志、比喻论证、借景抒情等构思和表达技巧。初中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联想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
汪昌友
下面是一则调侃作文空洞无物的故事:
老师跟同学们玩游戏――你猜他(她)是谁?老师说:“他长着一个脑袋,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两只耳朵。你猜他是谁?”学生站起来说:“猪!”老师说:“我要你猜的是人,怎么会是猪呢?”学生理直气壮地说:“猪不是有一个脑袋,两只眼睛吗?猪不是有一个鼻子、一个嘴巴吗?猪也有两只耳朵呀。怎么猜错了?”
很多老师把作文空洞的原因归结为同学们“缺乏生活体验”和“不善于观察”。这的确是导致作文空洞的原因,但是笔者认为更多的是“概念化作文”惹的祸。“概念化作文”就是从概念到概念。比如有些同学歌颂母爱,不是用典型事例和动人细节去感动人,不是让读者从字里行间生动地感受母爱的伟大,而是用大量概念性的词语,通过抒情、议论,把“伟大的母爱”这一概念强加给读者。
我们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观点、看法、思考等“看不见的东西”,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看见”。比如“母爱”是抽象的情感,属于看不见的“东西”,但是孟郊让我们看见啦!那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又如“愁思”也是看不见的“东西”,但马致远让我们看见啦!那就是“枯藤、老树、昏鸦……”
由此可见,要把自己的一庸感、观点、看法、思考等“看不见的东西”,让读者自觉地接受,必须凭借看得见的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件事情,可以是一个细节……借助于叙述、描写、议论的方式来表达,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常用的手法如下,
一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二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感情,情感寓于景致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压抑、悲凉的心境。
三是寓情于事。“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使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真诚、可亲。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记得那年春天,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央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说你嫌豆腐有一股味儿,反胃。婶娘,我那时真傻,还以为那是真的,就三两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是你哄了我。我后悔地哭起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豆腐吃。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给你买了吃,你却死了。”
(贾平凹《哭婶娘》)
上文叙述的是作家小时候乡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在叙述中,作者却倾注着无限的深情。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没有一句话直抒情感,然而那真挚的情、热烈的爱却深深烙在我们读者心中。
学生形成规模效应值得关注
徐晶卉
专家表示:学生作品贴近生活充满想象力但缺乏内涵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何员外著)、《华音流韶・曼荼罗》(步非烟著)、《后官――甄传》(流潋紫著)、《九重风阚》(灯火阑珊著)……这些都是不少读者熟悉的小说和青春。不过,少有人知的是,这些作者在出书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学生。随着网络的开发和读者群体的变化,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已经逐渐崭露头角。
学生的群体化,其实最早并不在网络。1998年,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7所全国重点大学联合《萌芽》杂志发起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并且提出“获奖的应届高三毕业生将进入著名商校重点关注范围”的“致命诱惑”,成功地将韩寒、张悦然、郭敬明等一批推到潮流的顶端,由此塑造出第一批学生。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相继崛起的原创网站更是成为众多学生发挥的舞台。在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网络小说在大学里,一个寝室至少有一个人在看,四个寝室中会有一个人在写,可见学生的人数之多。新浪读书编辑张小姐告诉记者,在新浪统计的签约中,学生占到25%,其中甚至有不少作者是90后、刚刚高中毕业上大学的学生。而新浪举办的各项文学大赛中学生也不少,如之前的第四届原创文学大赛青春赛区金奖得主薇若就是一位89年出生的高中女生。而一位原创文学网站的资深编辑则表示,在网络上学生估计要占到60%甚至更高。
作家白烨在《“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中表示,学生崛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学生的生活,表现了学生的情绪,适应了学生的需要,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他说,现在的学生更愿意读那些贴近自己生活的,表达方式和自己接近的那些作品,不爱看那些和自己的生活距离较远并带有说教意味的作品。
“我碰到过许多学生,其中大学生为多,高中生和初中生相对少些。”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持赞同态度:“我觉得现在学生的文字能力都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他说,过去写学生生活的都是成年作家,写作前就需要去体验生活,逐步掌握学生的想法,而学生本就来自于校园,他们对青年读者的心态把握更到位。“目前由我们出版社出版的青春小说中,年龄段在18-25岁的学生占到25%。”朝华出版社社长郭林祥告诉记者,出版社之所以采用他们的稿件,是由于这些学生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发挥空间也大,这是学生的最大优势。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纠正考场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矫揉造作的不良之风,在语文高考《考试大纲》中曾几次明确了作文“感情真挚”的要求。
一、为什么要强调感情真挚
“言为心声”,从写作的本质诉求上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感情是文章的催生剂。创作来自灵感。《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高中阶段有很多经典的课文堪称“以情感人”的典范。如《出师表》《陈情表》等,以至有人这样感叹:“读诸葛孔明的《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陈情表》等文为情造文,而得以流传后世。如果学生作文能情动于衷,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福至而文思不竭。
2.情感是文章的生命线。文章不是无情物。清人黄宗羲《明文案序》里说:“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感情是文章的命脉所在,唯真情才能动人,没有了感情,文章便成了词语的堆砌。
二、怎样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提倡努力做到:事当、情真、言美。
1.事要当。感情往往是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先要求事件“当”。事情凭空捏造固不可取,都来自亲历也不足信。叙事当否,全在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典型性以及情感度。真情实感的事情可来自自身或亲朋所体验的斑斓的生活和丰富的阅历。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贴切为尺度,有所选取地驱遣于我们的笔端。
2.情要真。中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阅历都不可能太丰富、太复杂,很多时候,调动真情并非易事。在可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要慎重地取舍事件。“为情造文”,关键在一个“为”字。平日里积累既丰,见识既广,又“于我心有戚戚焉”,做了有心人,有一个“情”字,怎么写都会是好的。临阵时才来抱佛脚,感受已浅,认识辄低,所谓全无主持,心中烦乱,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大方。体验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人心;而开启人生的真情实感,则必须在体察、认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3.言要美。生活中有形形的人,有纷纷繁繁的情,如何表达?或取或舍的话,怎样取舍?所抒之情感,当然有高雅粗俗之别。美好的语言是高尚情感最终得以附托的基本保证。学生应知道,美好的情感,其表达婉约是美,直白也是美;绮丽是美,质朴也是美,而语言的丰富使我们表达多彩的情感成为可能。
三、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当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如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渲染色彩等,将真情实感表达得更为摇曳多姿,也更为动人。下面就粗略地阐述三种颇为有效的方法,以备参照。
1.融入美好意象。生活里不乏色彩丰富的意象,借助意象的斑斓来着色文章,总是智者考生的首选。这就要用心灵去感受生活,感受的触角延伸到意象再散入心灵深处,找到自己的那份期盼和感动,并让这种感动沉淀、发酵,最终熔成一种读之即在的情思。做好了,就能让美好的意象与欢乐或痛苦的情绪融会在一起,升华为文章的思想。选择好一个恰当的突破口,真挚的情感自会滔滔流注于笔端。
2.描写感人细节。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至微,多指的是那些能显示人性、人情之美,且具有恒价值的人生细节。行文中穿插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再现人生的悲欢,腾起情感的波涛,玩味世态的炎凉。这种描写总是以美好的情操之光闪耀而让人久久注目。
3.倾诉悲悯情怀。生活的表达并不全是欢乐与幸运,它毕竟还伴随着悲苦与不幸。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抚摸一下生活的伤疤呢?对己对人,不吝啬人生的悲悯情怀,不仅仅是作文,也是做人。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作文可以不一定写悲剧,但带有悲剧色彩的悲情倾诉是可行的,哀婉动人也就自不待言。
只写记叙文,好好把记叙文复习好。
(二)、两个原则
1、真实才能动情。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
2、妙语才能煽情。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三)三字要求
1、稳:
写好事,力求能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稳定的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不要强求自己必须写出“惊世之作”来,考试作文能够发挥自己80%的写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细:
不要像电视剧情介绍那样的简单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是文章细腻、动人。
3、精:
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精”体现在:(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精”应体现在:(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四)、四个流程(保住基本分)
1、审清题意:千万注意,题意审不好,来个文不对题,哪就……应该先花2-3分钟看看作文题,然后在开始答基础知识题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导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是厌恶?是感动、是反对?是快乐,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赞扬、是批评?…………用一句话把它写在草稿纸上。
3、选好材料: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够写好的事。
4、写好提纲:(1)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内容和主题;(2)分清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3)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接下来就是在试卷里写作文啦,要力求一气呵成,只要提纲和开头、结尾、段落开头的稿子打得好,一气呵成事不难做到的,思路顺畅了
20分钟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五)五项技巧(赢得感情分)
1、有一个灵活的头脑:造句法、筛选法、换题法。
2、有一张可爱的脸蛋:书写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够写多好就必须写多好,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随意修改,特别是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开头句,不能修改。
3、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好的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参见《中考满分作文拟题技法——眉目传神惹人眼》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装:(1)一个最拿手的题材(适合自己);(2)一个好故事(好布料);(3)一个好结构(好设计);(4)一口流畅、优美的语言(好花纹、好色彩)。
5、有几件精美的饰品:(1)倒叙、描写、引用开头(好发型)(2)结尾:议论反问式、含蓄余味式、赞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点睛式、联想做梦式、决心号召式(名鞋);(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点缀(钻石哟);(4)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梦的纱巾)。
(六)六个大忌(莫丢冤枉分)
一忌潦草涂改:书写要端正,千万别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将错就错,能够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过短过长: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字数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试卷中的作文纸,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内。
三忌开头议论: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的好,能来点环境描写,就先来点描写。
四忌分段太少:4-6段为好,千万别少于3段。
语文的想象美体现在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古代的陶渊明想象出淳朴和谐的“桃花源”,表达他对安宁祥和、自由幸福的无限向往;周敦颐眼中的莲,被喻为花中君子,赋予了人的品性,以此昭示自己洁身自好的做人原则;曹操把自己比喻成大海,显示自己要一统天下的博怀。现代的刘成章把安塞腰鼓激越的鼓点、恢弘的气势想象成黄土高原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勇敢的进取精神;宗璞将紫藤萝花想象成人的遭遇,体会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真谛;郭沫若想象出天上有美丽的街市,以此来表达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等等。
想象美存在于欣赏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遨游于过去未来,真实和虚幻,既愉悦了精神,又启迪了智慧。读杜牧的《泊秦淮》,想象着自己来到那灯红酒绿的秦淮河上,和杜牧一起倚靠着船舱,在之声里,一起感受江河日下、国将不国的忧思;读朱自清的《春》,我们的大脑里便映现出那五幅春意盎然的图画和整个生机勃勃的春天;读鲁迅的《风筝》,把自己当成因一己之好恶而剥夺了弟弟玩风筝权利的哥哥,那种成年之后祈求宽恕而又得不到宽恕的沉重心情就不难理解。
想象美丰富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从写作技巧上来看,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比兴等,将物或景与人或精神联想在一起,或者是写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想象,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可极大地丰富写作内容。如写“20年后的我”、“假如我是 ”、“太空历险记”等之类的作文,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变换角色,自由想象, 可以真正享受到想象所带来的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写出想象中的事物,这恰恰是新课标反复强调的一个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想象。其中挖掘课本资源,进行片段练习,就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和广阔的想象空间的方式。例如学习了《芦花荡》后,同学们发挥想象,写一件事来体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再如老头子每天出入芦花荡,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一定会有很多惊险传奇的故事供学生去演绎。学习了《信客》后,把众乡邻误会、围攻老信客的情景想象出来,重点写众人的质疑和老信客的辩白,这就需要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进行角色扮演。学了《阿长与〈山海经〉》后,想象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重点表现阿长买书的心理活动和这个不能识文断字的人是如何向书店的人说清楚“三哼经”是怎么回事的。这个过程必然有不少搞笑的内容,这又是学生满怀兴趣的。在这些片段作文中,可以看到不少新奇合理的想象,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想象才能是人类活动最伟大的源泉,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毁坏了这种才能,人类将停滞在野蛮的状态之中。我们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赏析语文的想象美,还要积极发掘课本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又叫首尾呼应。其作用就是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深化主题。我在指导我的学生写作文之前常常提醒他们注意这一点。比如朱自清的《春》,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结尾用三个排比句式“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的句式形成三个独立段,又用了比喻修辞反复咏唱、赞美,使作者热爱春天的这种激情得以深华,突出中心。再如《孔乙己》一文,标题是人名“孔乙己”,文章围绕“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写其命运的悲惨,最后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样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人物命运的悲惨和深化主题。
二、侧面烘托
衬托又叫侧面烘托,就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和思想感情等。如《云南的歌会》中写到:“赶马女孩年纪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有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这里写赶马女孩山路漫歌就是衬托手法。即从赶马女孩这一次要的小孩山路漫歌这一侧面的描写中烘托出云南歌会的热闹场景,对突出主题思想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再如《智取生辰纲》一文开头:“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上攒行。”通过这一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天气酷热,折射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艰辛,为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提供有利条件,突出主题。
三、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指对要颂扬的人或事先贬抑,再赞扬,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人或事,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比如《阿长与〈三海经〉》中,对阿长的叙述就采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首先,文章写“我憎恨阿长谋死我的隐鼠……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她常常喜欢切切嚓嚓……”“……讨厌她的睡相”;再如,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她还懂得许多规矩,大概是我不耐烦的”。文章的后半部分写阿长则与前半部分形成对比。如:当我渴慕绘图的《三海经》别人没给我买到,而阿长给我买到后,“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梀起来”。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文章最后还写道:“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文章就是这样通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歌颂一位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同时表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惋惜之情,从而更加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出人意料。
四、巧设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