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春天来了心情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春天来了心情感悟

第1篇: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

一、创设情境渲染美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在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而教师组织教学的语言无疑是搭起这座情感沟通桥梁的纽带。因此,教师自己应该先于学生去感悟文本,受到文本的感染,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染,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更好地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

在《爱如茉莉》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学伊始,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语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茉莉花平淡无奇却又洁白纯净,散发着缕缕幽香。生活中有一种爱也像茉莉花一样,平淡无奇,却无比真挚,感人至深。这种爱没有豪言壮语,而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它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恬静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让我们静静地读课文,关注这些细节,感受文章的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教师带着真情的优美话语,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很自然地引领学生沉下心来,进入对文本细节的默读感悟。“是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是爱,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是爱,化成了这样一幅永恒的画面,让我们带着这份对爱的理解一起来朗读这美丽的爱的画面。”这样诗意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更容易明白爱的含义,学生的朗读也更动情到位,如一首清新淳朴的小诗一般。

二、细嚼词句品味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玩味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课文《荷花》中有这么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其中的“冒”字用得尤为贴切,它把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和它冒出来时的景象美尽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试试用哪些词来替换?学生交流:长、钻、挤……接着,我启发学生,那么多表示动作的词,作者为什么偏偏要用“冒”字呢?我用课件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图片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个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一朵雪白的荷花,你会怎样在挨挨挤挤的荷叶间冒出来呢?并让学生用双手做出花苞的样子来演一演。学生在动作表演尝试后充分交流:白荷花会用力地往上冒出来,会顽强地顶开荷叶冒出来,会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会快速地冒出来……我接着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时的心情,想象自己冒出来以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充满了生命的情趣。从一个“冒”字,学生感受到了文字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丽和无穷的魅力。他们准确地把握了作者透过文字表达出的情感,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读出了真情实感,读出了节奏和韵味,得到了美的享受。

三、放飞想象创造美

儿童的想象总能带给人以美妙神奇的享受。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自由想象和尽情表达的舞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象能为语文课堂带来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第2篇: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

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文字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正是奉行这样的理念,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的。

一、范读引领,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依据学生对新异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我在教学《小池塘》这一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朗读受识字少,注意分配能力弱的限制,造成初读困难,缺乏兴趣。老师在教学的开始可以有选择的进行范读,让孩子先了解课文的意思,产生朗读的兴趣之后,再自由练习,效果更佳。范读同时也是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一些长句,学生往往读得一字一顿,范读、领读是捷径。《小池塘》,写的是春天来到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教学时,让学生闭上双眼,静听我伴着恬美音乐的朗读,去捕捉春天小池塘最美丽的色彩,让小池塘的美陶醉于心。当睁开双眼,孩子们的第一句话是:“小池塘真美啊!”我便及时地说:“你们愿意去这么美丽的小池塘看一看,走一走吗?请你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亲自去感受小池塘的美吧!”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读了起来。让他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了解意思;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学生能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从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读一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有了一定的体味,对课文的意境也有了形象性的感悟,这些都下一步的精读品味打好了基础。

二、语言描述,渲染气氛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加强朗读指导的渲染,架起这座情感的桥梁,让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体会苏教版小语教材课文质朴清新、富有韵味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美、表现美。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从而使学生受到美好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充分注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词句,可以运用特有的语言魅力来创设情境。“小池塘就醒来了”──春风吹在身上很舒服,刚睡醒,懒洋洋的,醒来了。“水波一闪一闪的”──看老师的手,一闪一闪的,想一想,一闪一闪的水面,再去读一读。水波闪起来,眼睛才会明亮,看起来才有精神。“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想一想长长的睫毛什么样?这些话语,就激起了学生头脑中对小池塘初步的印象,这时教师再加上生动优美的语言或适当的手势动作把学生带入他们心中的小池塘,使脑海中的形象逐步清晰起来。许多老师通常都是在这个时候会借助图画、音像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其实这个时候我们不是要通过形象的画面去告诉学生,而是要通过语言文字去再现。再说,一开始就用生动精致的课件来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从色彩鲜明的画面再回到书上去读课文,就会变得枯燥无味。

三、再读课文,放飞想象

叶老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新大纲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初步感知过小池塘后,“同学们,我们离小池塘越来越近了,还等什么,快去看看,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小池塘里有很多美丽的东西。”“小池塘里有闪闪的星星,像珍珠一样。”“白天和晚上的小池塘一样美丽!”瞧,阅读已经不再是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四、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参与。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从开始到现在,课文里所有描述的景象都通过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自己的阅读想象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但为了让他们进一步地感受到小池塘的明丽,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小池塘带到他们的眼前。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小池塘,和你们心中的小池塘是不是一个样子!”此时多媒体课件把明丽的小池塘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自己脑海中的小池塘是否和书本中的小池塘一样了,立刻就投入课文情境中了。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的稳定性不强,读了几遍课文,学生也许会有些乏味。这时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音像,立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一个了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

五、回归整体,品味朗读

第3篇: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感受

教学中,我坚持“以诗文辅德,塑造人格美;以诗文践行,引导行为美;以诗文益智,渗透智慧美;以诗文陶情,欣赏艺术美”的主旨,努力探索古诗文诵读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新形式,推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一、兴味盎然吟诗词、语言丰富乐体验

(一)每两周推荐

每两周下发一份必会古诗目录,目录上我有选择地列出了各个朝代名家的著名诗篇,学生以每周固定几首诗文的速度吟诵着,背诵着。为了了解学生熟练程度和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我还绘制了“熟练程度”自测一项,请学生根据自己背诵的情况描画“金星”。利用每周三晨读时间、课间休息时间集中背诵或抽查。对在读书活动中的优秀者,评选为“诵读小能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古人在诗词的创作、吟诵中实现安邦定国的伟业,感叹世化的无常,歌颂祖国的大好江山,诠释朋友间的真挚情感。

(二)课外大拓展

春天来了,教材中有描写春天的夜晚的诗――孟浩然的《春晓》,我就根据早春、仲春、晚春等不同时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住宅、广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及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然后搜集整理出描写春天的名诗,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杨巨源的《城东早春》、高鼎的《村居》、朱熹的《春日》、志南和尚的《^句》、程颢的《春日偶成》、贺知章的《咏柳》、杜牧的《江南春》。还有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寒食》等。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仅受到古诗文的滋养和熏陶,而且增强了对春天、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和热爱之情,懂得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更重要的是:扩大了积累,增加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继承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传承的祖国悠久的文明。这些目标的实现,也正是新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二、形式多样悟诗情、心灵丰富乐感受

(一)了解诗人

这样坚持不懈地背古诗,学生发现了许多朝代的著名诗人。李白的诗特别多,从《静夜思》到《望庐山瀑布》,从《古朗月行》到《望天门山》,进而猜测李白是最有名的诗人。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趁机会向学生介绍了唐朝诗人中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用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话语向学生讲述了他们的生平,他们诗歌的特点和他们写诗中发生的故事,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地兴趣。从学生如饥似渴的眼神中,我感到了班内可能又将出现新一轮的学习,这是伴着背诗词出现的,那就是了解诗人。随后发生的一切证明了我的想法。学生兴趣浓厚地去了解每一位他们知道的诗人,每出现一首新的古诗词,他们就会首先看看作者是谁,如果是以前没接触过的诗人,就会向老师询问这个诗人的概况或自己查资料来交流。“诗仙―李白、诗史―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贾岛做诗斟酌‘推敲’二字;王安石作《泊船瓜洲》多次换字,终得一‘绿’……”这些故事学生讲得头头是道。除了唐朝诗人,他们还了解了宋、明、清各代的著名诗人,苏轼、于谦、龚自珍的名字对他们并不陌生。

(二)归类背诵

让学生背出送别诗,背过的古诗词在学生脑海中一首首闪过。《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都从学生的口中说出。学生诗人认识得多了,背诗时有时也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杜牧的诗说是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说是李白的诗。这种现象用归类法也能很快解决。按诗人来背,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这些诗人,你能背出几首他们写的诗词?以这种方法背诵,既巩固了诗词,又牢记了诗人,这样诗词与诗人就能对号入座了。

(三)开展竞赛

随着学生古诗词积累数量的增多,他们也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背古诗大王”得“金星”的小型竞赛便在我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为了得到“背古诗大王”的称号,每个学生都拼尽全力,课间和同学轮流背,也敢和老师来挑战。这种温故知新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收获颇丰,还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三、置身诗词品诗境生活知书乐达理

(一)诗情画意

一首首诗词,如此吸引人,如果配上图画,是不是会锦上添花,配上图画的诗词又是有另一番景象呢?事实上,学生爱给诗词配上图画,他们乐意用彩笔来阐述诗意。

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在作画时,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就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说明‘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中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有的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的,分辨不出哪是黄蝶哪是菜花,蝴蝶还是要画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有的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了。”……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绘出了可爱的美图,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意。

(二)感悟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感悟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自然感悟诗的韵律美。

(三)体会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于感染性。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上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知不觉进入,带着感受诵读,体会诗人的心情,自主自悟地学习。

(四)净化心灵

第4篇: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

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事实上,儿童具有潜在的学习欲望,就在于教师能否去激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一种主动的精神去汲取知识、运用知识。

《游园不值》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全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景中含情又景中寓理,既能引起读者的许多联想,又能使其受到哲理的启示,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下就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课例赏析,谈谈杭州市拱墅区实验学校吴丽君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吸引学生对古诗入迷的做法。

一、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生:春天来了,小鸟在空中飞舞,小草发芽了,小孩子在树下玩耍。

师:是呀,可是春天美在哪里呢?

生:小鸟在枝头在叽叽喳喳地歌唱。

生:春天来了,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生: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

生:柳树发芽了,露出嫩绿的叶子,看着这碧绿的柳枝,不禁让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咏柳》。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他的诗,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生齐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生读题。

【评析:古诗云:“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读罢上述教例,给人的感觉真可谓是自然而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之感。不是吗?春季谈春,见证春天,用古诗来感受春天美好的意境,正适合时宜。老师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足见教者开场艺术之高、之妙。】

二、自读诗文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

生:我知道叶绍翁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字嗣中,号清逸。

生:我来补充,叶绍翁最擅长七绝,著有《四朝闻见录》。

师: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生朗读后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第一位读后,评价:

生:老师,总体上他读得不错,但刚才他读错了一个字。“扉”读第一声,不读作第三声。

第二位读后,再评:

生:他读得字音正确,也比较流利。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读得太平淡了。我想把作者的感情给读出来,行吗?

师:好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读。

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昧。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生比赛: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情绪饱满。

师:谢谢夸奖!不过,今天吴老师的声音有点沙哑,没有你们的声音好听。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生挑战。

评析:好一个自读诗文!虽是自读初读,却已是声情并茂,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可见教师点拨艺术之高。在这段教学当中,教者没有充当裁判、教练,而更近似于一位文艺节目的主持人,让他的学生在尽情展示,自由评点,激情赛读,“这边歌来那边舞”,甚至连老师也不甘示弱――“粉墨登场”一回,最终引起了学生的挑战。这一片段表面看很热闹,热闹之余,我们不难看出教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只有充分地读,读出情,读出味,才会帮助学生去品味、欣赏,从而更深地去感悟古诗。

三、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比老师要棒多了。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

师:对,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文中的插图,画中的杏花开得多艳呐,它已经越过墙头。

生: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

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生: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打柴门。

生:我知道“柴扉”就是指柴门。

生:我懂了“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生: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

生: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

生: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

生: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生读。

生:老师,什么是屐齿?

生:我知道,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生:我想大概是鞋子底下的纹路吧。(抬起脚,演示给同学看。)

师:对,不过诗人穿得不是我们这样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种木头鞋。请大家观察一下插图。

生:我知道这句是“苍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可是我不知道这句中“应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资料,我知道这里的“怜”不是指现在的可怜,而应该解释为“爱惜”。

师:对,你能通过查阅资料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里的“怜”是喜爱,舍不得的意思。因为是诗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应”字,这里解释为大概、可能。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主人舍不得屐齿印在他的青苔上。

生:大概是主人舍不得我的屐齿在他的青苔上留下印迹。

生:他们说得还不完整。应该解释为: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师: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这句诗。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了吧,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

生: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鞋子踩坏吧,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很久也没有人来开。

生:之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也许是因为主人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他的青苔上。

【评析:“诗人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入境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对话来感悟、来体验。上面的教学中,在整体感知古诗后,教者就让学生与文本、诗人直接进行了对话,理解了古诗的大意,悟出了诗人由扫兴到高兴的情感迁移,让学生入情入境,学生俨然已成了诗人,从而真正悟出了古诗的内涵。

四、领悟诗情

师:诗人满怀喜悦去朋友家观赏美景,结果却没有见到主人。现在你知道《游园不值》的意思了吗?

生:游园不值就是指想去朋友花园游玩,结果没有碰到主人,扑了个空。

生:没有遇到主人,吃了个闭门羹。(学生大笑)

师:对,说得很形象,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他肯定是非常失望。

生:他感到非常扫兴。

生:他的心里肯定在埋怨,这个朋友真不讲交情,不够义气。

生:我觉得他朋友真够小气的,美景是让人欣赏的,何必自己一个人独占呢?

师:诗人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本来十分扫兴,无意间抬起头,却发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带给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不由发出感叹。

生齐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再读全诗。

学生朗读全诗。

【评析:“诗言志”“言为心声”,作者写诗肯定是有其目的的,一定是要抒发其某种情怀的。在古诗《游园不值》中,诗人流露出了其前后两种不同的感情,但这样的感情变化教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读和悟去体会的,难怪学生一个个形象地揣摩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因为此刻他们已完全置身于诗中,完全领悟了古诗所蕴涵的感情,完全成为了诗人自己。】

五、品评诗文

师:诗人叶绍翁很巧妙地把自己一次游春的经历用凝炼的诗句描绘出来,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喜欢之情。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原因。

生:我喜欢“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这句话告诉我们春天已经到来了,红杏已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向人们报告喜讯呢。

生:我喜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这句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不会因为你的吝啬小气而推迟到来的脚步。

生:我也喜欢这句,春天的美景是关不住的,季节的轮换也是谁也挡不住的。

【评析:《语文新课程》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尽管学生已经领悟了诗情,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古诗句中还是有他的“最爱”,学生的“最爱”也正是其感受最深的地方,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边学习读书,一边揣摩;一边读书,一边体会,不仅学懂了古诗,而且还把古诗读得有滋有昧。大家愿意试着用这种方法再学习一首描写明媚春光的古诗吗?

生齐:愿意。

师出示朱熹的《春日》。

生齐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多读、多揣摩的方法,反复练习读古诗,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学会它。

生读诗,小组讨论交流。

师: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描写春光的诗歌还有许多许多。下面就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欣赏着美丽的春光,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是想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生回答: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贺知章的《咏柳》。

师:现在,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就请你站起来背诵。

生背诵。

【评析:《新课标》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的语文不要局限于课堂40分钟的文本资源,要善于开发、引导学生去拓展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所以,在学完古诗后,教者将学生带进了古诗的王国,让他们尽情地去回味,乃至着迷,达到了语文课堂所追求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境界。】

七、语文实践

师:今天我们赏析了古代诗人笔下描写春光的佳句,使得我们大家顿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下次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就是召开《春之歌――诗歌朗诵会》。

【评析:课将停,意犹存。学生还沉醉在古诗的美好意境之中,此时此刻的他们已完全陶醉了,他们不希望课堂的结束,希望仍然停留在这一美好的时刻,让他们尽情地欣赏品味。教者以此为契机,给学生一个再次欣赏的机会――诗歌朗诵会,又一次给学生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言:“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总体赏析】

一直以来,我们教学古诗的步骤大致为:说诗题、解诗意、设诗境、悟诗情的四段式。今天教者独辟蹊径,以对话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吸引学生对古诗入迷的做法,上出了一堂令人拍案叫绝的好课。

第5篇: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

写作,不是靠教师的“教”的,而是自己心里的自然流露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低年级的学生天真烂漫,他们对万物有他们纯真的体验。写话,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展示他们的活动,展示丰富多彩的自我。这是写作的真正意义。那么,如何指导呢?这一直是许多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下面就尝试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孩子写话的。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写话有了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才会诱发学生写话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1、善于观察自然。

大自然是最奇妙无穷的,包罗万象,春夏秋冬的景色变化,日出日落的美妙景色,雨云霞的奇妙景色;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小昆虫,小动物……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用稚嫩的话语把自己的有感触的东西记下来,与同学共同分享写话的快乐,学生的写话兴趣自然就有了。

2、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生活是学生写话训练的主要源泉,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渴的宝库。写话训练内容如果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写话的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实际上,我们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但低年级的孩子不善于观察,不会选材,因此常常为选材而烦恼。为了从小培养孩子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的能力,让学生“有话可写”,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和物,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下来。

精彩纷呈的生活,孩子不能熟视无睹,引导孩子睁大眼睛仔细地观察,竖起耳朵倾听。如音乐课上的歌唱表演,美术课上的小制作,体育课上的各种活动,课外活动老鹰抓小鸡……游戏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活动项目,在游戏中学生没有了负担,参与时便少了压力,因而更投入,热情特别高。被学生认为是苦事的作文,在游戏中会转化为乐事,还可使学生有了写作材料,写起文章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长此以往,学生写话的兴趣也高涨了许多。在家里做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洗碗等。只要留心,都是写话的好材料。让学生在班上自由地不定期聊聊,无拘无束地写一写,写话水平就会与日俱增了。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乐于写话,就要运用不同手法,培养学生写话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在写话的海洋里遨游。

二、结合教材,细致观察,明确图意。

1、观察不同一般的“看”,需要作者对事物作出客观的判断。

看图写话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提高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写好看图写话是小学作文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看图写话,看图是基础,但是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一是让学生观察画面全貌,掌握画面结构,对于单幅图或是多幅图,在学生动笔前一定要看清画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个初步印象;二是让学生观察画面的背景,看清其中的人或物;三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细节,明确图意。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并要作出对事物客观的判断。这种作文教材图都印在书本上,而且大部分都画得比较醒目,中心突出,较有童趣。教师对教学用图要仔细研究,认真备课。这种图不同于阅读的教学课文图,它是这项作文的教学的主图。图看不准,必然在说话、写话时表达不清楚、不连贯。单幅图和多幅图的教学难易不以图的多少表达了什么意思,要注意各图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怎么说才是既符合图意意义又切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如一年级上册《四季》这组图画,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里的景物就是描写一个季节,把每一幅图按顺序排列就是一年里美丽的春夏秋冬四季。有的还要研究出哪幅图是主图或单图中的主要体现图意部分,如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这组图画,重点就是要放在第二幅“乌鸦想办法怎样喝到水?”教学在钻研教学图设计提问是关键,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会看、会说,要防止问题过多,过碎。

2、深入观察图意,读中感悟文章的蕴涵,训练学生的口述和笔述的能力。

没有细致观察和准确的观察,怎能说好话呢?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时一定要仔细、认真。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方位或空间观察,先弄懂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回顾头来理清各幅图之间的关系及前后的衔接,从而弄清整组图的意思。仔细观察图画,领会图画的含义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如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我先播放雷雨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然后展示课件,课文的两幅图,图Ⅰ雷雨前: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观赏雨景。图Ⅱ雷雨后: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碧,小朋友惊喜若狂。学生通过深入观察,很容易知道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的不同。然后加强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雨前、雨中和雨后的自然景象,最后精读雨前和雨后的不同的自然景象。这样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欲,对写作自然就感兴趣了。在看懂图意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如果是单幅图是写人物的要编有:时间、地点、人物、在干什么事情,他是什么身份,长的怎样,有什么特征,为了方便说话人物可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来编;如果是物,要知道物是什么形状、颜色等。如果是多幅图一般采用“先分后合”的程序。此外,看图和观察合观察客观的事物一样,要有一定的顺序,使学生做到言之有序,如方位或空间的顺序观察,可以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内到外;按主次观察、先主后次;按事物发展顺序先后顺序观察,可先怎么样,再怎么样,观察后引导学生叙述图意。

三、反复读品读精读文章,细细体会文中的丰富情感,随之认真抓好模仿写话的训练。

小学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特别好的文章,非常具有欣赏的价值。无论是富有情趣的诗歌,还是文辞优美的课文,学生都能从中体验到美的享受。教师应该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试着创造美。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且想象力极为丰富,如果让他们结合教材写话训练,就更有助于掌握写作技巧。如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出示课件春天来了的景象。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了。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的孩子、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

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嫩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哪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和趣,孩子们会感到回味无穷。通过反复读品读精读,细细体会文中的丰富情感,随之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自己所找的春天又是怎样的?还发现了什么?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6篇: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

一、启发想象,进入诗境

诗歌是意象的艺术,抒情言志要借助于意象。同时,诗歌又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进入意境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说的就是要求把学生引入到作品描写的特定意境中去。学生进入了诗歌的意境,就能把握作品的命脉,了解作品的神韵,体验作者的情感。因而,诗歌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去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绪,从而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达到先声夺人之妙。其次,通过吟诵来培植学生审美心境。古诗词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我们吟诵时就要吟出诗词的情感味、音乐美,让学生在听吟或自吟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再次,要注意教学辅助手段的恰当运用。如随机利用挂图解说、乐曲欣赏或幻灯片等,物化诗境诗情。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图画,通过自己的想象,在脑海里再现出诗中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从而产生置身于图画中的审美情感。

例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便可这样描述:秋天的黄昏,雨过天晴;彩虹西悬,山野空旷幽远,日光从松树间静静地泻下来,留下参差斑驳的倩影,泉水在小溪中叮咚流淌;竹林那边不时传来欢笑声……这些不同视角瞬间图景,当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描述下迅速将画面组合,并感受到这样一幅美丽的田园生活的画面时,可以说是入境了。然而,这时的学生只不过停留在对诗歌“图画”的欣赏上,接着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相似情景进行想象,调动储备在脑中的自己经历过的生活表象,闭目遐想,有如置身在生活的真情实景中。如诗句“莲动下渔舟”,虽然学生在教师的描述下不难感受到荷花摇曳的美姿,但难以身临那种“莲动不见舟”的妙境。此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他们根据头脑中储藏的各种审美表象――如田野、青山、绿水、鸟儿、蝴蝶等等,结合每人的生活经验,进行一番整合。这样就不难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美妙图景。当然,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感受不同,再造出来的图景自然也会千差万别。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顿悟开窍,不仅领略了诗歌的“图画”,受到感染和熏陶,还增强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又如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时,我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影像、动画、声音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与诗人一起展开想象,感悟诗歌所蕴涵的意境美,由桃花盛开联想到“春江水暖”,进而想象鸭群在春江中浮游嬉戏的欢快情景;由蒌蒿、芦苇联想到“河豚欲上”,进而想象:春天来了,河豚也该逆流而上了……这样,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二、寓情于景物,激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说:“物皆着我之色彩。”①优秀的诗篇是诗人充沛感情的艺术结晶,他们笔下的景物已经情感化,此情此景已变成我情我景,物我无间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感知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形象、生活情景,而且还要感受融洽在这景物形象、生活情景中的诗人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心智发出灿烂的火花,让他们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所寄寓的感情产生共鸣。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诗中,诗人在采菊之始时的心情是“悠然”的,只是偶一抬头,却望见南山的日夕气象,悟到其中的真意,这样,南山归鸟仿佛便是诗人,诗人也尤如进入了南山,与南山融为一体。当学生进入诗中那清灵淡远的意境时,自然会被诗人那种超尘脱俗之情深深感染,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似乎也有化身为淡菊飞鸟,或是一抹夕云,而融入其中的感觉。可见,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自然产生共鸣。

三、反复品味,感悟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用诗句带给读者的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作品意境后,由于受到作品之境的感染,自然会调动自己储存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但我们还必须看到,这还不是教学的终结,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从情感共鸣进入到对社会、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在欣赏诗人所描绘的“景”时,我们不仅要学生知道它如何美,还要懂得它为什么是美的;在领略诗人所倾吐的“情”时,我们不仅要学生知道诗人倾吐的是什么情,还要懂得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情,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例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诗境后,“青松明月,翠竹青莲”这种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定会深深感染他们: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生活得多么美好快乐啊!仿佛置身于其境其人当中,感受着诗人那种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情怀。然而再深入仔细品味,特别是结合尾联中的诗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学生就会感悟到诗人写山居之美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诗人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污浊的政治环境中摆脱出来。

又如教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写山鸟不飞,行人绝迹,字面上虽未提及“雪”,但出色地描绘了一片茫茫的雪景;后两句用孤舟老翁冒雪独钓来点缀雪景,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冷、幽静、孤寂的情调,可谓“情景妙合无垠”。②学生反复揣摩品味后感悟到:原来诗中的“江雪”、“孤舟”等景物正是反映诗人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抗争及其孤独感的写照!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一种心与境相契合的审美愉快,还体味到诗人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见,感悟诗歌中的意境,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要由外而内地透过景、物,去把握其最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

总之,诗歌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审美欣赏能力,激发其思维创造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注: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7篇: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

一、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品德与生活》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资料之一。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不必完全按照教科书来开展相同主题的活动。

如:在教学认识“交通标志”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交通标志。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偏僻的农村,学校门前又有一条马路,学生上下学都要路过。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就把学生带到马路旁,亲自指挥、操练学生过马路时要“一慢、二看、三通过”。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升华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以儿童社会性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们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我在教学《收获的感觉真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秋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人们进行各种收获的劳动,认识和了解春种秋收农作物的特征和生长规律;学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及收获的技巧,并用看、摸、闻、学、问等方式了解收获物;感受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能积极参加收获劳动,体验收获的喜悦。我联系了班主任和部分家长一起到学校周围的农户家去秋收,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一系列教育。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体验了陶行知先生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的生活教育内容。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更多的是让儿童知道怎么去行,而不仅仅是知。把儿童放到生活实践中来,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实践。只有让学生动手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当中。我就让学生利用废旧物

品制作环保警示牌、环保小画册、环保标语等有关宣传环保知识的小制作,举办班级环保作品展示活动,并让学生向家人及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在活动中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开动脑筋,通过小组活动,学会相互合作,并能用实际行动关心、爱护自己生活的环境。

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不仅使学生在“动”中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体验快乐。这种生活化的教学,使课堂成了一种快乐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同时也让孩子在生活中受到了教育,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生活中要“巧”用即时评价

永远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使在他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要“巧”用即时评价,以正面激励、尊重学生人格为主,避免讽刺、挖苦。即时评价虽然时间短,但见效快。有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

第8篇: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

――编者

音乐――精神的一缕香魂

听音乐就是品味一种心情,没有视觉画面有时更易让自己深切体味到音乐的那种意境,让思绪随音乐的旋律流动而自由伸展,就像走在辽阔广褒的草原,看着蓝天白云悠悠地踱在天际。

的确,悦耳动听的乐曲,悠扬欢畅的旋律会使人的思想凝聚于乐曲之中。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可以使人心平气和,排除杂念,并且令人呼吸舒缓,全身松驰,从而调节身心,而欢快、跳跃的曲子则可以使人心情开朗豁达,达到忘我境界。音乐的生命是抒发渲泄情感,而聆听音乐,则是达到与音乐心与心的对话,高山流水,一曲知音。

音乐是感情女神的有生命曲线的软玉温香,她不凭借背景的烘托,也不凭借谁人的介绍,飘然自天而降,像一朵雪花融入你的胸,音乐是精神的一缕香魂。当你的生活有点烦恼有点累的时候,点一柱香,放一曲悦耳的音乐,静坐下来,让心情随音乐的河水尽情地流淌,让音乐那优美的旋律,带你进入自然中,完全地放松,可以忘却一切。

“知声”是动物 “知乐”是君子

音乐表达情感是抽象的。无论多么了不起的语言文字高手,在评价或介绍这些古典大师的音乐时,都显得极其苍白无力。古典音乐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只能靠我们的性灵、性情以及人生的积累去感悟、体会。许多音乐爱好者,并不识得五线谱,并不懂乐理知识。但并不等于内心没有感受,没有感悟。这种感受、感悟,隐藏在心灵深处,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而已。它陶冶性情,升华人格,使我们的内心和俗世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直接的好处是少了许多烦恼。

就情感表达来说,音乐语言复杂程度超过文字语言,所以有人说音乐是语言的终结。生活中,有人对音乐有所感受,甚至被音乐打动,却说不出任何道理来,这其实是懂了音乐。

通灵――音乐与禅

禅和音乐,音乐和禅,经常是无法分开的。做音乐的过程就很能说明问题。是你作曲还是曲作你?是你做音乐还是音乐做你?搞过作曲的人都知道,有时候音乐做你的感觉比你做音乐的感觉还要强烈,感悟到了,你就不得不跟着它走。

禅宗是一种人生的感受,音乐创作、哲学创作、武功创作,也都是一种人生感受。熟悉禅宗的人都知道禅宗的特点有两条:一是热爱自然,这样才能够最好地获得禅义,获得很多的智慧。二是热爱艺术,因为禅不可说,艺术也不用概念的语言、逻辑去说教。用音乐去说禅论道则不同,可以有心灵的沟通,心灵的震撼,禅与音乐是天然相通的,都能拨动心灵深处的琴弦。

音乐和禅都需要心来感悟。音乐和禅很相似,音乐和禅都是无形的。天空中从来没有飘过来一堆乐音,也没有具体的图像,它只是一堆数字和符号。禅也抓不到、看不见,但却需要人心去感悟。

参悟音乐的极致

《红楼梦》八十七回中妙玉、宝玉走到潇湘馆处,坐在山石上静听林妹妹弹琴。只听黛玉边弹边吟道:“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期,素心何如天上月。”妙玉听了,哑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问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忽听琴弦“嘣”地一声断了,妙玉站起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径自走了。

这段描写极为精彩,妙玉以她独特的心灵在音韵中感知了黛玉的命运。那可裂金石的音韵中,透出了黛玉独标的高格与铮铮的傲骨。但是,孤高自许的她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必然不容于这个污浊的世界。妙玉在听琴中听到了黛玉可悲可挽的未来归宿。可以说,这是一种极深层次的知音。乐曲所营构出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的境界,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和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

音乐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将人的语言空灵化,境界化。音乐是直接描摹心灵情感的,它在提升人的生命境界的过程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音乐描摹着两个世界的声音,一个是人类心灵的声音,另一个是超越人类心灵的大同的声音。音乐语言是人类达到最高境界并互相理解的中介。音乐同时又是一种深层的内部语言,它发掘、渗透、指涉人类情感深处最难捉摸也最有深度的思。正因为音乐语言这种深层的内部性,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和朦胧,使得它能将我们的精神推到一种哲理般的高超的浑茫境界,促使我们去发现生命中那种朦胧之美。

听乐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共振。乐曲之境要去把握的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浑茫含蓄,是如梦如幻、陶醉共鸣的哀思和忧伤,在生命之巅上,使灵魂挣脱躯壳,达到一种突然彻悟的精神境界升华。无论是古琴的清幽含蓄,还是埙、箫的曲折悠远,无论是大提琴的浑厚苍茫,还是钢琴的甜美忧伤、温煦委婉,都能使我们获得最高的审美享受,并极大地拓展人生境界和精神世界。

用乐如用药

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用乐如用药”的说法。在繁体字中,乐、药、疗三字同源。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不纯为了娱乐,还有舒神静性、颐养身心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音乐与药物一样,对人的身心有调治的作用。

无论从五行还是七情理论来看,音乐对心情的调整作用都是直接而强烈的。音乐对不良情绪能够节制、疏泄、移情。音乐是情感的语言,它能减轻心灵的负担,缓和情感的烈性,清除其中的粗野和放荡不羁,促使人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向安和的态度转化, 将积郁心中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

音乐养心常用的旋律和曲调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缓慢轻悠的旋律。多具有安神宁心作用,可消除紧张、急躁、易怒等情绪,有镇静催眠的功效。如:流行很广的二胡独奏曲《病中吟》、《空山鸟语》,古筝独奏曲《平沙落雁》等,均有安神宁志的作用。此外还有《塞上曲》、《春江花月夜》、《仙女牧羊》、《小桃红》、《梅花三弄》等,这类柔绵婉转的曲调对于失眠、烦躁易怒、惊恐不安等心志疾病都有很好的镇静功效。

二是明快流畅的旋律。多具有振奋精神、解除郁闷作用。如汉魏古曲《流水》就十分开朗明快,十分动人。它通过对山涧深处潺潺溪流的描写,使人仿佛陶醉于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中而心旷神怡。另外,《桃叶歌》、《喜洋洋》、《春天来了》、《啊,莫愁》等优美和谐的曲调,都有着解除郁闷、开阔胸怀、激绪的良好作用。

三是低沉悲凉的旋律。这类曲调的养心作用主要是“以悲胜怒”。如汉魏古曲《小胡笳》,曲调凄清悲凉,感人至深,听之无不声泪俱下。这种音乐的悲哀效果,可以使恼怒狂躁的情绪明显转化。近代的《葬花》、《天涯歌女》、《四季歌》均具有悲情效果。另外,《二泉映月》、《平湖秋月》、《出水莲》、《春思》、《银河会》,以及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等,均有较好的息怒、宁神、催眠功效。

四是激昂振奋的旋律。这类曲调的特点是能“以怒制思(思虑过度)。一般情况下,音乐不会引人发怒。但对思虑过度的人来说,这类曲调能激昂情绪,增加胆力,使忧思忧郁、消极低沉、悲观失望、丧失意志等不良情绪得到好转。如古曲《离骚》、岳飞的《满江红》与近代的《国际歌》、《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都有怒而悲壮,激发人的昂扬斗志的良好养心功效。

五是轻松愉快的旋律。愉悦身心是音乐的主要作用,人们欣赏音乐的目的也主要在于此。这类曲调以悠扬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给人以轻松、愉快、振奋之感,从而消除悲哀、忧思、痛苦等病态心理情绪。如《百鸟朝凤》、《黄莺吟》就是很欢畅的曲调。另外,笛子独奏《百鸟行》、《荫中鸟》,打击乐《八哥洗澡》等,也是较好的养心乐曲,它们旋律悠扬,音色优美,节奏明快多变,多听些这样的曲子,能有效地治疗心灵创伤。

近年来,音乐的宁神养心功效在我国越来越得到重视并逐步推广。许多疗法都录制了音乐磁带, 配以古琴伴奏,在语言信息诱导下引导意念活动,进行调心、调体、调息,运用音乐的养心功能,使人进入自然放松的安详状态,使身心得到调整。

一笑开心

学音乐的好处

詹姆斯很得意地对朋友说:“我的女儿学习声乐,太令我高兴了。” “怎么,是她使你听到美妙的歌声了吗?” “你想不到吧,她使我买到了邻居的房子,而且价钱便宜了一半。这家人前天已经搬走了。”

催眠曲

作曲家:“我足足花了10年工夫才写成这首催眠曲。” 出版商:“怎么会那么久?” 作曲家:“因为它老催我入睡。”

第9篇:春天来了心情感悟范文

【关键词】感情朗读 指导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5-01

朗读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带着感情、读出感情的朗读,称其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它能够使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低年级孩子由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实际生活体验较少,对他们来说,感情朗读自然会有一定的困难。但低年级学生没有多少心理和思维定势,可塑性教好,模仿能力较强,形象思维比较活跃,这是进行感情朗读的有利因素。下面我对如何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感情朗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应特别重视做好教师的范读。

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首先老师必须先“动情”,所以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教师在范读时,一定要入情入境,做到声情并茂,形象生动。要注意通过语调的升降、语气的轻重、节奏的缓急以及逻辑停顿等,充分展示语句别是关键字词间的情感意蕴,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模仿、体会,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想象,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同时教师在朗读中还要通过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把课文表达的喜怒哀乐直接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直观形象的进行感情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感受。如我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惊喜、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从而领略到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和主人翁情绪的阴晴变化,我决定通过身临其境的范读来感染学生。前半部分的描述语调平稳、语速稍快,当读到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从这里开始情绪急转直下,语速稍慢,饱含深情,读出了松鼠和小熊的伤心感、孤独感。当读到“松鼠再也受不了啦,”语调提高,速度加快,此时,由于心理情感的投入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情感很染了学生,许多学生眼含泪花,他们都能随着松鼠和小熊的喜乐而高兴,也伴着它们的痛苦而忧伤,都表示很想像老师这样读课文。这时,给他们配上音乐,让他们随着松鼠和小熊的心情的变化来朗读,自然,这种感情的体验,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充分调动和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这是获得情感体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出色的感情朗读一定会伴有心领神会的体悟和合情合理的想象,感情朗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古诗词高度凝练,字数有限,要把短短的几行诗句的韵味读出来,美感读出来,从而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就必须挖掘古诗中的艺术空白,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真切的领悟、品味其中的精微意蕴和无穷韵味。《村居》描绘的是村童们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着风筝的快乐情景。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是杨柳醉春烟”描绘的是一幅“花草盛开、千里莺啼、令人陶醉”的美丽春景。此时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并提示学生要结合文中的描绘和自己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心地想象仲春时节农村田野生机盎然、景明风清的美好景象。结果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群小孩在青草地上放风筝;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春天来了,花红柳绿,莺歌燕舞;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好像看到公园的池塘边柳树那长长的柳枝在飘来飘去。这样一来,美的诗句就在孩子的想象中得以生动的体现。诗的后两句“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是全诗的中心画面。儿童归来放纸鸢不是瞬间的情景,而是持续活动的画面。教学中,我让学生要想象放风筝场景中的轻快,娴熟的动作,快乐的叫喊声,风筝在天空中飘舞的姿态等。这时,学生脑海中不觉浮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朗读时,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欢快、活泼的语气,与诗人一起感受着村童放纸鸢的乐趣。

三、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