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职业为本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从字面意思上看,职业为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职业”与“根本”。所谓职业,从广义上来理解,是社会上所有的职业类别,但是从狭义来看,职业包括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操守等。因此,就职业为本这一视角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以职业教育为根本以及以职业技能、素养及水准培养为根本。
从现阶段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来看,除了应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及水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职教育受近年来教育扩招的影响,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整个教学管理的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在市场要求不断上升的同时,人才供方的质量却出现问题,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需求方需要人,学校需要把人送出去,但是人却漂在市场中。职业为本视角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改善中职教育现状,提升中职管理的质量,同时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实现,以及供需矛盾的顺利解决,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二、职业为本视角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职业为本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中职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基于这一认知,从现阶段中职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落实职业为本的理念。
1.打造精品专业
职业为本视角在中职教学管理中应用的第一步,应该是精品专业的打造。专业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专业的开发会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应结合市场需求的动向,综合考虑自身软、硬件设施进行,对专业发展前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秉承对学生负责的专业开办宗旨,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精品专业的打造,为职业为本理念的落实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2.技能与配套素养并重
传统中职教学往往只注重对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职业素养及水准的重要性。因此,职业为本视角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还应在具体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和革新。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要求提高的同时,供给方的培养质量却在出现下滑,结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一现状,建议中职学校应对学生技能外的其他职业素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将职业素养发展成为技能培养的配套课程,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落实职业为本的理念。
3.职业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
论文摘要:建设研究型大学,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必须要有高水平、研究型的学科作为支撑。而要有高水平、研究型的学科,关键是要建设好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由此可见,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必须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在盘活、使用好教师队伍“存量”上做好文章,这就需要研究教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力。针对于此,文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的内涵特征和一般组织基本框架的分析,结合高校教师实际情况,建立了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的基础平台——教师激励机制基本框架。
建设研究型大学是在我国大学的地位不断提升,大学功能在不断拓展,社会对大学的期望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课题。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211工程”及“985”工程的实施,有关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因此,探索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尤其是其基础平台——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促使教师充分、高效地发挥作用,对整个大学系统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和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相继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说法,但是对于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多位学者持不同的看法和描述。纵观多家之言,本文认为国内学者王战军的定义较全面地界定了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内涵: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如下:
1.研究优先,以研究生培养为主
“研究”在研究型大学诸事务中占据了突出的重要位置,研究工作是学校诸项工作的重点,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处于较为优先的位置,大学的多项社会功能都通过卓越的科学研究来实现。
2.会聚知名学者,教师队伍一流
美国大学联合会是一个由研究型大学组成的群体,它对联合会成员有严格的人选标准,而“教师队伍质量”正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可见,拥有高水平的师资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研究型大学无不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很多教师是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迄今为止,获得过诺贝尔奖的400余名大学教授基本上出自研究型大学。
3.先进的管理模式
有了丰富的资源,却没有好的管理,就无法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作保障,使师生能在管理规范、依法办事、以人为本、宽松优良的良好氛围中从事研究、创造、发明,服务社会。
根据上述对研究型大学内涵和特征的概述,不难看出高水平教师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如何架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框架,使教师们能努力为高等教育发展作贡献便成为亟须解决的课题。
二、社会类组织激励机制的一般框架
研究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框架,要先从一般社会类组织激励机制框架人手。组织作为一种形式化的结构,是不同机制结合起来实现不同目的的系统。作为一个组织至少要具备三个机制,即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在完成组织任务过程中,组织、任务经决策机制传至激励机制,由激励机制负责任务实施,评价机制对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被传输给决策机制,再由决策机制开始新一轮工作决策,整个过程中三种机制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激励机制作为组织的动力机制,是组织最为核心的机制之一。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激励物、激励对象、激励对象的产出或行为变化以及环境等。在社会类组织中,激励对象是人;激励物是与人的各种需要相联系的工资、晋升、权力、社会交往、尊重和成就感等;激励对象的产出是联系激励对象和组织目标的桥梁,既可以是组织目标本身,也可以是与组织目标间接相关的具体任务,主要指工作成就或工作表现;环境包括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在社会类组织里,领导向员工承诺与他们努力程度相匹配的激励物,而员工向领导承诺了与激励水平相对应的产出或努力程度。只在当二者的意愿相匹配时,激励才能实现。可以说社会各类组织中,激励机制本质是激励对象和组织之间关于激励物和努力程度之间的合同。
由此可以由图1对社会类组织的激励过程进行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类组织的激励机制就是组织领导和员工之间关于激励物和产出物的一种约定和承诺。组织领导通过选取合理绩效指标对组织目标和激励对象的产出和努力程度进行客观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和双方的承诺和约定为员工支付薪酬。报酬影响员工产出或努力程度。而员工产出或努力程度又会对组织目标和领导利益产生影响,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激励流程。
三、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的框架
根据上述对研究型大学内涵特征的概述和对一般社会类组织激励机制基本构架的研究,本文将结合高校教师实际来具体化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框架。在描述一个具体激励机制时,一般需要说明组织目标、激励物和激励对象产出等方面的内容,结合研究型大学自身的特点,我们来逐一进行分析。
1.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一个组织因为能够满足社会某方面的需要,才能够得以生存。组织一般通过提品或服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要,组织目标取决于组织所提品的性质和衡量该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指标。可以说,组织目标就是可以用来衡量组织对社会所贡献大小的指标。
—般的企业是将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而我国的研究型大学是以产出高水平的抖砌课、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繁荣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为目标。
2.激励对象
研究型大学激励对象是学校员工,主要指大学教师。千百年来,大学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教化社会、泽被人类为目标。这种追求学问、追求真理,不为外界功利所左右的文化传承、文化批判和文化创造精神,也造就了不同于一般群体的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具有以下特点:
(1)在工作性质上,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是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师是国家教育方针的直接贯彻者,他们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既要向其传授知识,又要关注其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成长。高校教师不仅自己要掌握、研究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更要培养大批掌握这类知识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他们的工作必须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因为高校教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是精神生产,所以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不搞硬性规定、“一刀切”,允许并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教学科研风格和个性。
(2)在心理特点上,高校教师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
在心理特点上,高校教师是文化素质高、独立性和批判性较强的教师群体,自尊心强,渴望学术自由和管理民主。他们既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也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希望在学术问题上、在教材教法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反对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进行干涉。高校教师渴望民主,希望参与学校管理,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3)在精神层面上,高校教师注重高层次追求
作为高校教师,他们比从事其他任何职业的人更注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我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对今天的高校教师仍然有影响。他们重感情,讲友谊,“愿报知遇之恩”。他们也希望生活富裕,但不羡慕奢华,更注重精神需要,希望有用武之地,希望有所作为。
大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同时还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特点。大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包括大学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资格、职业生涯等等,在讨论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框架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对象的潜力,人尽其才。
3.激励物
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激励物和一般的社会类组织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大学中用于对教师激励的手段很多,学习进修、学术地位、优秀生源分配、参与管理学校事务机会等都是对大学教师激励性的手段,但在众多激励手段中,以“教师为本”的政策、薪酬、声誉、晋升是最主要的激励手段。“以教师为本”是针对大学教学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主导决策、教师被动执行决策的情形而提出的。以教师为本,首先要“还原”教师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应有的地位,赋予教师相应的自主权力,保障其在学术上的真正自由。教学自主权和教学自由是由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生产产品,而是教学生自己“生产”自己,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自己。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中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随时作出包含对人的活动和反应的判断在内的各种决策。因此,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要保障广大教师在教学管理上的发言权、知情权、决断权。具体包括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等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特点,自主确定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自主开展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有关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行自主作出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可以依法排斥有碍于正常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不适当的外来干扰和影响等方面。
同时,声誉和晋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激励物。大学不同于企业,声誉和晋升对教师激励的作用不一定逊于薪酬。大学本身是一个声誉最大化的组织,大学的声誉很大部分来源于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声誉某种程度上来讲决定大学声誉。因此,各大学非常重视教师的个人声誉,可以说在大学里,对大多教师而言,只要能获得为大学所认可的声誉,获得晋升和加薪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声誉对大多教师具有特殊激励的作用。
薪酬也是不可忽略的激励物之一。所谓薪酬就是用人单位向员工提供的报酬,用以吸引、留住和激励员工,具体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和股票期权等。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从工作中得到报酬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报酬不光是一种谋生和让人获取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还能满足人们自我或自尊的需要。虽然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显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意义的工作任务安排、有能力的上司以及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都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但是,如果拿不到与工作努力相对应的薪酬,大概很少有人会因上述因素的存在而积极工作。
同样,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薪酬不仅是简单的劳动所得,而且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还可以有效地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发挥应有的水平,最大限度挖掘其潜力。正如美国通用食品公司总裁弗朗西克所说:“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一个人到指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创造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
目前,各高校已普遍开始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着力解决高校人事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等“铁饭碗”和“大锅饭”的弊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各高校教师的薪酬必须与职称、职务脱钩,强化岗位,建立以岗定薪、易岗易薪的分配制度,从而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4.工作绩效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自然也是大学教师主要工作内容,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工作同样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个方面。激励对象的产出首先要和工作对应,自然包括教师的教学绩效、科研绩效和服务绩效三个方面。
对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一般都能理解,然而对于服务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大学教师在校内所承担的各种行政工作,以及在各种学术团体中所承担的工作都是其服务的重要内容。大学教师的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课外的交流和对学生的指导也属于服务内容。不同类型的服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学绩效、科研绩效、服务绩效构成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工作绩效,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工作绩效同样是激励机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现实的情况看,教学绩效一般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同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进行评价。科研绩效借助于学术刊物的等级、被引用频率和科研经费进行评价。而服务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不同类型的服务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绩效是连接组织目标和激励对象的桥梁,常常被用来作为晋升和报酬的依据。因此,不论是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还是服务绩效的评价,对于大学教师的激励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本体;学科建设;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4-0000-02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ing Based on Ontology
Cheng Fei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The idea of ontology was introduced into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According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establish the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calssification hierarchy;According to the problem,for example,knowledge is usually gathered from diverse source with scatter storage,and knowledge retrieval is based on simple keywords matching rather than semantic searching.This paper creates a new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ontology method.
Keywords:Ontology;Discipling Construction;Knowledge Management
一、 引言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重大的科研项目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作为支撑,更需要创新的管理理念。研究与开发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学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对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进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管理,以便促进知识的创造、存储与再利用。[1]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创造、利用和共享。而对学科知识进行管理在教育领域显得非常重要,并且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本体的知识化,语义化和结构化特性,促进更加有效的知识管理。
二、学科信息知识本体构建
(一)本体概述
本体是关于领域知识的概念化、形式化的明确规范。本体的目标是捕获该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从而为知识的表示,人们对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和知识的共享、重用提供良好的平台。[2]OWL是W3C组织推荐的国际通用的标准本体描述语言,具有与多种本体语言兼容的特点,其底层语法符合XML标准格式。基于OWL建立的本体有很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并具有完善的推理机制,在学科信息知识管理建模方面,相对其他本体描述语言能更清晰完整地表达学科信息知识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学科信息知识本体的构建
本体构建原则最具有影响力的是Gruber[3]提出的五条规则,即明确性、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小承诺和最多单调可扩展性。目前比较常用的本体构建方法有:骨架法、IDEF-5法、七步法、TOVE企业建模法等。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斯坦福大学的七步法进行的本体构建。所建立的学科信息知识本体,其主要层次概念模型如图1:
图1.学科信息知识本体类层次概念模型
三、基于本体的学科信息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本文针对目前学科建设信息知识管理结构的特点,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基于本体的学科信息知识管理模型:
图2 基于本体的可重构的学科信息知识管理模型
由上图可看出该系统主要由3大模块组成:
(一)学科信息知识库。该模块主要包括学科建设信息系统的各种信息,包含了学科信息相关术语的元数据信息;学科建设领域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表示,包含了学科建设领域的概念、属性、实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等,以OWL文件的形式存储。
(二)知识处理模块。主要完成数据查询和本体查询,对学科建设知识库内所包含的概念、属性、关系和实例等进行检索和查询。
(三)用户模型。该模块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与系统进行交互。
四、结束语
本文在研究知识库、本体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本体论引入学科建设信息管理领域,建立了基于本体的学科信息知识管理模型。采用本体的方法进行学科建设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该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当然,该模型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本体论知识的建立。
参考文献:
[1]O'Leary 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converting and connecting[J].IEEE Intelligent Sysrem,1998,13(3):30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
培育本科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面临的共同任务,其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被普遍认为是一条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也就是说,当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时,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实行“自主式”学习,使其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互相融合,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发展概况
美国是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从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展全校范围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起,到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调研报告,提出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构建以探究为主的新生年、跨学科课程研究、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等系列改革措施。该报告的发表标志着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进入了新的。
我国研究型大学凭借其在学科专业、科研基础、师资力量、项目经费等方面的优势,于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展开了本科生科研活动。清华大学在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1996年正式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并逐步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训练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科研能力训练的学分才能毕业。浙江大学于1998年开始每年组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累计共立项14627项,学生参与面已占同届学生的三分之二以上,构建了国家、省、校院三级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学科竞赛层次从校到省和国家,并融入到国际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大舞台。
通过近15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蓬勃开展,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项目种类不断增加,层次不断丰富,项目内容注重学科交叉,参与主体由校内扩展到兄弟院校以及社会机构等等。本科生科研项目已成为研究型大学构建本科生实践教育教学新体系、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人才质量的一项新举措。
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迅速发展,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全面深入地分析本科生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为目标,积极探索科学、规范、高效、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本科生科研活动种类的不断增加,学生参与面的不断扩大,目前的管理及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多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开展课余化,缺乏整体层面的培养体系设计
目前我国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主要还是纳入到第二课堂学分,因此本科生科研主要是作为一种课余活动进行管理,学生主要是凭着兴趣驱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科研活动。目前本科生科研的组织管理流程主要为:学校开展项目申报,学生联系指导老师并根据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结合实际情况独立思考提出申请,专家评审后确定立项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有限指导下进行项目研究并结题。整个过程与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存在脱节现象,往往一方面导致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处于松散的自发状态,另一方面,使得他们在科学选题方面和问题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科和专业性指导,从而导致本科生科研水平难以较快提高。
2.项目管理课题化,导致项目考核的结果导向
目前,我国高校把本科生科研当作一种课题研究进行管理还相当普遍,学校管理层一般在立项、中期检查、结题3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科研进程与结果的考核,项目考核往往侧重于结果导向,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监控。但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研究质量与教师指导质量的过程管理是容易忽视的环节:对学生而言,学生是否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科研活动,是否联系指导教师以及与教师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探讨等;对指导教师而言,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学生获得指导的方式和时间;对管理层而言,如何预先精心设计通过学生科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等,这些环节往往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规范,其结果容易导致本科生科研质量的失控,大大降低学习效果。
3.项目形式封闭化,缺少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的参与
从项目和经费的来源看,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是自行解决,而国外高校则积极面向外部的社会团体和企业界开放。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科研项目及资助来源于三方面:校内各研究领域提供的研究机会;加州大学系统所管理的国家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机会;校外提供的机会,如NSF设立的全国性“本科生科研经验计划”以及一些私人基金会提供的研究资助等。这些校外资助是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有效补充。
从项目的参与主体看,国内高校的本科生科研参与主体主要是本校的学生,而国外高校在此方面则显示了较强的开放性。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机会向其他大学的学生开放,其他大学也面向加州伯克利开放,特别是鼓励学生参与“暑期研究计划”。科研活动的校际交流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阔眼界。
从科研组织管理机构看,目前国内高校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尚局限于校内,而美国高校除了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外,还得到全国性民间组织如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UR)和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NCUR)的积极支持。这些民间组织从组织本科生科研项目、寻求资金支持、为美国政府和高校提供总结材料等方面不断发挥应有的作用。 转贴于
三、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本科生科研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主要思路应该从制度设计、平台建设、过程管理、加强激励等方面入手,整体构建由动力机制、运行和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组成的大学生科研管理与运行体系,真正体现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兴趣驱动、自主立项、重在过程”的原则。
1.加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基于多元主体需求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动力机制
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团体与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参与。如何建立适应多元主体需求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动力机制,推动大学生科研活动健康有序发展,是新形势下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的新课题。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科研活动广泛开展的基础。学校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系列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动态跟踪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需求变化,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大学生科研活动项目和资源,推进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课程化,注重学生的主体选择性,引导并组织学生在兴趣驱动下积极参与各类科研活动。
教师的全程指导是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由于本科生一般不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和经验,从近年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来看,指导教师在项目选题、团队组织、科研活动中的方向引导和知识解析等众多决定实施成效的因素中最为重要,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指导的有效机制。
社会力量的逐步加入是科研活动向纵深发展的有效补充。我国高校传统的大学生科研活动主要以学校搭建平台、校内学生参与的模式出现,忽视了社会团体与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忽略了校际之间的科研活动交流,不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动向纵深发展。学校管理层应该积极调研各类社会力量的需求与特点,创造条件吸引各类社会力量逐步加入到这项活动中来,构建合作共赢的科研活动资源整合模式。
2.深入探索实践,努力搭建适应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的平台运行与保障机制
整合课程资源,开展课程教学融入科研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发挥本科生科研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第二课堂作用的同时,应考虑设置一些体现“科学精神”为宗旨、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训练的课程,这种将科研能力培养与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业科学与自然资源学院农业交流专业开设了“农业交流产品开发”高峰体验课程,学生要进行产品设计、出售产品、制作图片、撰写评价、相互交流等各项学习要求,这种在课程体系内对学生实施全过程科研训练的做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可以选择“指导下的小组研究”、“指导下的独立研究”、“田野研究”、“四年级论文”和“荣誉毕业生四年级论文”等研究性课程,该类课程占总学分要求的1/6以上。通过将本科生科研纳入第一课堂,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有效促使学校和教师像课堂教学一样认真做好本科生科研的设计、引导和管理工作。
扩大实验室开放,建立适应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实验室开放机制。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切赫认为,研究型大学给学生具有震撼力的教育并非来自课程学习,而是让本科生进入研究实验室,使其接触最新设备和尚无答案的问题。实验室作为学生学科专业和素质教育的主基地、学生探索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场所、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与服务的承载体,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扩大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教学实验室面向本科生科研开放的力度,努力构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坚固桥梁,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创造便利条件。
【关键词】大学本科;口腔正畸;教学模式;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78-01
口腔正畸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临床学科,集预防医学、错牙合畸形治疗、美容医学于一体,对学生临床操作及综合理解能力的要求非常高[1]。因为其专业特点,使得口腔正畸学教学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在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本文在分析口腔正畸学教学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劣,并且提出有效的质量管理策略。
1.口腔正畸学教学特点
1.1 教学内容多而抽象
大学本科阶段的口腔正畸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颌面生长发育、矫治器、牙移动原理、错牙合畸形病因等,关于错牙合畸形的病因与临床治疗的内容,如矫治器的生物机械原理、颌面系统生长发育等理论,均比较抽象,学生在没有接触到实际工作之前,很难对以上内容予以透彻理解,造成教学比较枯燥、乏味,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
1.2 临床操作性较强
正畸技术主要有直丝弓、方丝弓等矫正体系,每种矫正技术均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与临床治疗程序[2]。错牙合畸形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矫正技术,保证矫正成功。对于矫正治疗而言,其治疗疗程均较长,一般为1-2年。因为大学本科阶段的口腔正畸教学课程设置课时较少,只能将一些纯粹的理论内容当成是教学重点,很少涉及一些具体治疗技术理论及应用,临床操作非常有限,导致学生无法全面了解矫正过程,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劣
2.1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缺乏实践性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增强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展开由浅至深的探讨,加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知识内容,并且展开长久记忆[3]。长此以往,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可以独立解决问题。但是,有关研究显示,通过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运用,可能导致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无法充分满足临床操作需求,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口腔正畸教学中,单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辅助方法与手段,全面增强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2 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在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中,主要就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编写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并且有效分解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细化,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4]。同时,制定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检测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果予以检测,以此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优势为:通过教学目标的确定,为目标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取得了理想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加系统的教学,并且能够全面掌握知识内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
3.教学质量管理探索
教学质量管理就是基于教学工作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意识与责任,通过对教学全程的设计、实施、分析与检查,确保教学质量的一种管理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整个教学管理中,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环节,只要强化质量管理,才可以培养出更加全面、更加优秀的综合人才。针对口腔正畸教学特点而言,更需要强化质量管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关注质量管理的受益者,即学生、社会大众、用人单位。需要对社会需求的人才予以全面了解,之后对学生能力与期望予以了解,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关注质量管理的实施者,即教师。需要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予以了解,从而有意识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在实施质量管理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全员参与原则,加强受益者、实施者的参与,创设良好的教与学环境,制定合理的教与学目标,并且对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予以监督,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展开,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针对复杂的教学体系而言,需要给予及时的监督与评估,以此改进与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预期的质量管理目标,最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4.结语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口腔医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逐渐转变为疾病预防,为保证牙齿健康提供了可靠依据。为此,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口腔正畸教学中,一定要具有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并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学内容全面展开,并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医院及相关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游清玲,钱玉芬,沈刚,等.本科阶段口腔正畸教学模式与质量管理初探[J].上海口腔医学,2011,20(03):324-327.
[2] 潘旭,胡明华,钱雅婧,等.PBL+OTD双轨教学模式在口腔正畸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1):928-929.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学生管理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201-0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贯穿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是高校一切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主线与灵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着鲜明的服务性色彩,要求管理者要树立服务型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青年学生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对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宗旨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便是“以生为本”,只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管理的实效性。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刻认识当前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全面反思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机制,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到底,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运用以人为本理念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思想基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
随着青年学生民主意识、权力意识、自我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的不断提升,校园内部的整体环境与人际关系氛围都与过去有了极大的改变,为了有效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构建和谐校园尤其必要。而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高校的学生工作能够始终保持工作的正确轨道,引导教师始终以学生的利益为核心,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动态出发,有效调解校园内部的多种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窗关系等等,使不同利益主体都能够在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指导下,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生活上的帮助,从而为高校师生的日常学习与工作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是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的社会各领域包括教育领域都在积极地推进深化改革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多种社会矛盾集中迸发,加之外来文化与资本的渗透也使得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正面临着快速变化的形势,许多新的问题以及情况无法快速找出根源,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也对于现有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为了确保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工作向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齐。目前来看,一些高校的社会化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未来,社会化管理模式也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向。然而实现社会管理则更需要依托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利益的实现,才能使高校始终把握学生管理与服务的主动权。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培育先进人才的客观需要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点强调:“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学生无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储备,在全面到来的信息时代中,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客观上要求当代大学生也要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实现自我的综合全面发展。而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服务于大学生更好的成长与成才。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才能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够对应学生的需要,从而更好地配合高校的教学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培育先进的人才。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模式还十分陈旧,行政色彩强烈,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不足。第一,学生管理工作始终未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过于强调学生的可教性和可塑性,而漠视了学生个人主体性。”事实上,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应是服务学生,其归宿则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传统的管理理念影响下,多数高校过分强调管理而忽略了学生工作的服务性,一些管理人员对自身进行了错误的定位,手执管理的“指挥棒”以监管的名义破坏着学生的基本权益,致使学生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严重挫伤了大学生配合和参与学校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第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亟待更新。由于工作的创新理念缺失,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未能意识到要改进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仍然是学生管理的重头戏,这种管理模式往往对于学生提出诸多要求,却忽视了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情感交流。由于欠缺与学生的亲密沟通,使得学校的管理工作冰冷有余,情感不足,强制性的管理模式无法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实现认同,更不能促使学生自觉实现自我管理,落后的工作方法已然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第三,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缺少人本关怀色彩。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一切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的准绳,刚性管理远远大于柔性管理,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对于学生的“爱”,更缺少对于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使得大学生始终被动地接受管理,精神世界长期受到压制,对于学校制度的审判和质疑也从未停止,这对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第四,管理者的综合素养严重不足。多年来,已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者,始终无法摆脱“高、大、上”的优越感,一些管理者对于学习与培训消极对待,不能根据社会与学生的发展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于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学习和理解不足,一些管理者甚至在处理校园问题时与涉事学生发生肢体和言语冲突,对于校园的和谐与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阻碍了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导致学校管理工作的成效大打折扣。
三、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多种弊端,必须要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更好地为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应该一直秉持的信念,它是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在这种精神理念的引导下,一切管理工作都能够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之内,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深刻意义。第一,要重点树立服务理念,突出学生工作的服务职能,始终以维护学生的利益为切入点,将教育、管理以及服务实现有机统一。坚决摒弃以往高高在上的监管者形象,要促进管理者的服务性角色转变,真正的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引导下,实现师生平等。第二,要树立民主管理理念。在全面推进社会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今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要跟随时代的脚步,积极倡导和建立民主化的学生管理模式。要深刻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更是参与管理的另一主体,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出学生的民主参与热情,寻求和采纳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理性与公正。第三,树立创新观念。创新是使以人为本的工作方式不断升级和优化的重要途径。只有拥有了创新观念,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才能使管理者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因此,管理者必须要树立创新观念,养成探索与研究的习惯,不断找寻以人为本管理的新型实践方式,从而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二)加强高校学生工作方法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应对全新教育形势的挑战,进一步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高校的管理者要重点加强学生工作方法的创新。要充分依托新媒体平台,加强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采取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提高学生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快速建立高校的官方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交流群,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现实需求,将一部分管理任务留在自媒体平台中由学生自我消化和解决。例如在大学生活动周的筹备过程中,管理者可以在自媒体平台相关信息文案,使学生通过自助阅读了解活动计划,并通过转发、分享以及评论、点赞的数量来收集“民意”,从而用新型的工作手段代替以往的说教、约束和批评,更好地实现学生管理的集约化与信息化。
(三)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升级
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工作制度必须要依托大学文化的发展而进行全面的升级。依法治校、依规治校是保障以人为本工作模式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要结合新时期的管理与服务需求,对于现有的制度进行优化、调整与升级。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广泛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大学生们的心声,将更多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制度的细节制定要公开透明,确保每一项制度的出台都能够在学生的监督和支持中得到落实,坚决抵制和杜绝管理者在学生事务中违背制度规定而暗箱操作的行为,同时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和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受到非法侵害时能够在学校的管理细则的支持下得到保护,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制度建设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四)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养
第一,学校要重点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继续教育,在人员培训方面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制定严格的学习与培训制度,重点加强对于管理者职业技能和水平的考核与评估,运用激励机制全面激发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第二,要引导管理者实现自我学习和管理。管理者要在课余时间加强“充电”,充分学习和了解国际国内学生管理的先进理念与做法,深入学习和解读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揣摩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核,将思想聚焦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上来,关注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细枝末节。在管理工作中更多地融入情感和责任,真正地扎根到学生之中,成为学生成长的服务者和守护者。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大学生的平等对话,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与水平。
总之,在新时期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必要性,深刻反思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全面梳理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进一步推进工作方法与管理制度的创新,深入挖掘管理团队的潜力,加强新型管理队伍的建设,从而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实到底,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
[2] 黄厚明,陈・巴特尔.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08
[3] 丁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评价及提升[J].人民论坛,2014(11):171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强上海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若干意见,对校服的采购、定价、送检、退赔以及惩处机制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内容全面、程序规范、责任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现予转发,请各地在加强校服管理工作中参照借鉴。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教委、市质量技监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若干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为了确保中小学生校服质量安全,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现就加强本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规范校服采购管理
(一)各中小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与家长委员会共同商定本校学生是否穿着校服;确定穿着校服的,应当制定校服穿着制度。学校应当选择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产品质量优良、社会信誉好的企业采购校服。(责任部门:市教委)
(二)学校应当与校服生产企业签订本市统一的校服采购合同,及时将校服采购情况与家长委员会沟通,并在学校公示栏或者网站公示校服采购情况,自觉接受家长的监督。同时,应当将校服采购合同向区县教育部门备案。本市校服采购合同格式文本由市教委会同市工商局制定。(责任部门:市教委、市工商局)
(三)接受学校选择的校服生产企业应当凭校服采购合同,主动向各区县质量技监部门申报。质量技监部门应当加强对校服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
(四)区县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采购校服的监督管理,规范校服采购程序。(责任部门:市教委)
二、完善校服价格管理
(五)市教委会同市物价局、市财政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并公布由学校代办校服的价格区间。具体价格由学校在充分听取家长委员会意见后与校服生产企业合同约定,并按照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据实收取,不得加收其他任何费用。(责任部门:市教委、市物价局、市财政局)
三、建立校服双重送检制度
(六)质量技监部门应当加强对校服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
(七)校服生产企业应当在每批次校服出厂前,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将一定数量校服送法定检验机构进行检验。送达各中小学校的校服,其质量标识应当完整齐全,并有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本批次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各中小学校在接收校服时,应当认真进行检查验收,查看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和质量标识。(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市教委)
(八)各中小学校应当主动将校服抽样送检,检验合格后,才可发放给学生使用。教育部门应当督促学校建立和落实校服送检制度。(责任部门:市教委、市质量技监局)
四、建立校服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
(九)质量技监部门对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校服生产企业,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同时抄送教育部门、工商部门。本市中小学校不得向列入“黑名单”的生产企业采购校服。(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市教委、市工商局)
(十)质量技监部门应当及时公布校服质量监督抽样结果,并及时通报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知各中小学校。(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市教委)
五、建立问题校服退赔和惩处机制
(十一)一旦发现采购的校服有质量问题,中小学校应当立即与校服生产企业进行交涉,依照校服采购合同约定,要求校服生产企业办理退赔等事宜,并向上级教育部门汇报。同时,向质量技监部门举报,质量技监部门应当依法查处。(责任部门:市教委、市质量技监局)
(十二)校服生产企业如使用劣质原料生产校服,或者销售质量不合格校服的,由质量技监部门或工商部门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
盗传必究
案例8
临近学期末,某幼儿园的杨园长在一次全园会议上准备详细介绍修订后的工作考评方案:考评范围由原来的单一对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考评,转变为对幼儿运动、游戏、生活和学习等活动的全面观测和评价。谁知,这个考评方案只说了个“开头”,就在老师们中间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最后,老成持重的白老师发表了看法:“我能理解园长重视幼儿园全面质量提高的苦心,但这样的考评很难操作,有没有像集体教学活动那样的量化指标……?”
见到这种情景,杨园长立即调整了工作思路,请大家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大部分教师还是很赞成新的考评方案,认为确实还是应该对“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考评。在倾听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杨园长认为,在幼儿园提出全面质量评价观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杨园长进行了新的动员和部署,并提出了本学期保教质量评价的主要任务:以幼儿园课程实施为基点,研究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各类“学习经验”的情况,组织幼儿在园各类活动的能力,以及幼儿在园学习的发展情况,为教师改进保教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自从幼儿园提出全面质量评价观以后,全园的保教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班的钟老师在幼儿午睡时运用了“半帮忙”的培养方法,即让小班幼儿在脱棉裤时自己握住裤腰用力往下脱,而她则拉着幼儿的裤脚往下拽,这样既养成了幼儿自己动手的好习惯,又避免了幼儿因遇到困难时退缩或依赖成人。
杨园长还发现,幼儿园实施全面质量评价一段时间后,很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对考评工作也不再有抵触和畏难情绪了。年轻的安老师深有感触的说:“过去,我很害怕园长看我的活动,更害怕领导给我打分,现在虽然也有等第之分,但大家会肯定我的亮点,也能及时给我提出改进的建议,我觉得现在大家更看重我如何改进以后的工作……”
仔细阅读案例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评价案例中幼儿园的质量评价工作?
2.幼儿园如何开展全面的质量评价工作?
答:
1.幼儿园教师质量评价应该是“镜子”
有学者曾用“尺子”和“镜子”来形象地比喻两种不同的教育评价观。由于尺子的功能是度量,因而,管理者用“尺子”进行评价,评价的功能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分辨事物的高低。而镜子的功能是照像,因而,管理者如果使用“镜子”来评价,功能就是对评价者作出全方位的反映,使被评价者通过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在本案例中,杨园长并没有仅仅把教育评价当作“尺子”,没有把评价过程等同于对照预订的标准进行打分,而是把评价当作一面“镜子”,既重视对具体教育情景的分析判断,又注重引导教师改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技能,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2.幼儿园如何实施全面评价工作
首先,注重运用发展性评价。评价体系应该考虑幼儿发展的原有水平以及教师是如何促进幼儿发展的,如教师如何满足幼儿发展和生活的合理需要,如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材料支持和自主学习的机会,等等。
护理(三年制高职)
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基本知识及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中医特色,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等。
三、修业年限:三年
四、就业方向:在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等工作。
五、职业资格:本专业毕业生可获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保健按摩师中级职业技术证书、养老护理员中级职业技术证书。
市场营销(药品营销)(三年制高职)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药学和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药品营销业务与管理实践能力,能在各类医药工商企业、药品监督管理及相关机构从事有关药品、生物制品营销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实用药物学基础、药剂学、药品市场营销学、中医药学概论、临床药物治疗学、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学基础、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营销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商务谈判与礼仪、物流管理学等。
三、修业年限:三年
四、就业方向:在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医药外贸企业、医院药房及社会零售连锁药店等部门从事医药行业市场营销业务,药品经营、保管、养护及管理工作。
五、职业资格:本专业毕业生可获取高级营销员、物流师、电子商务师、营销师、市场营销经理助理。
药物制剂技术(三年制高职)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行业从事药物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生产工艺改进及其企业管理与药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实用药物学基础、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测技术、药物制剂设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药物制剂辅料与包装材料等。
三、修业年限: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