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第1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

【关键词】汽车制造 装配 人才需求 专业建设

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经济建设的发展,使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本专业教师利用2011年暑假的时间进行了一次专业调研,主要走访了桂林、柳州、南宁等地的汽车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企业,对企业的需求动态有一个清晰的跟踪了解。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汽车制造与维修服务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汽修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学生专业与就业指导等提供依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调研时间、地点、对象

调研时间:2011年8月1日~5日

调研地点:柳州工程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玉柴集团、桂林各大汽车4S店、柳州各主要汽车4S店

调研对象:往届毕业生、企业领导、技术主管、车间员工、服务顾问等。

二、调研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座谈、现场考察、毕业生反馈等相结合的方式。

(二)调研内容

1.产业背景调研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06.19万辆和1826.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37%和32.44%,2011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为915.60万辆、932.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35%。2011年全年汽车产销量预计会在2100万~2200万辆之间。增幅在20%~25%左右。

自从国家确定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后,汽车生产与售后服务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经过多年来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一度的“散、乱、差”的局面,通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的格局。世界汽车的六大集团(通用、福特、丰田、大众、DC戴一克、雷诺)和三大公司(BMW宝马、本田、PSA标致一雪铁龙)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汽车市场,极大地加快了汽车的技术进步。汽车品牌与类别的增加、汽车结构与制造装配技术的更新、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等都非常快速。由于生产实际的巨大变化,用人部门对毕业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对汽车专业的人才要求,我系的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力求贴近企业的需求。尽管如此,与国内汽车生产行业的发展的速度相比,加上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教学场地、设备欠缺、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还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上岗的要求,等等。为了加快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有必要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专业的调研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对以上汽车相关生产制造企业、售后服务企业的用人需求情况分析发现。在未来五年内,区内不同规模的汽车企业都表现出了对于高职层次技术工人的迫切需求,这说明部分岗位的技术需求缺口还是非常大的。在所调研的9个加工制造类技术工种中,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需求量最大,最近五年计划招聘接近3500人。这表明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汽车相关联的多种配套专业也获得长足发展,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通过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的发现,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学历要求还是呈现递增的趋势,对本科及以上的需求量大概为11%,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岗位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比较青睐,占到40%左右。有四成以上的岗位是面向高职学生,一些以往用中职学历的毕业生的岗位,也开始使用离职的毕业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如驾驶技能、钳工技能、焊工技能、中级汽车维修工技能等。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要求人才具备的技能和我们的培养方向是吻合的。调查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对合作意识。有90%的单位就明确希望他们的员工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职业道德及热爱本企业,敬业爱岗的精神,有70%和47%的单位对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较高的要求。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汽车制造与装配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总体素质正在不断提高;具有较好现代汽车制造与生产专业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未来几年内,区内汽车制造及售后服务行业需要大量高职层次的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未来有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目前各大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建议

(1)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以产学结合为目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借骨干院校建设的东风。增加实训设备投八,寻找新的增长点。主动出击,加强区内各大汽车制造企业等的校企合作联系,开发校外实习基地。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

引进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到校任兼课老师。

(4)以“行动导向”为指导加大本专业教学改革

加大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

关键词:汽车制造;汽车装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251

0 引言

近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基地,中国汽车作为世界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十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黄金期。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制造大国,但却并非是一个制造强国,因此,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制造业也是大有篇幅的。

但我们也看得到,目前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几乎全被清一色的外资企业把持着。其实,我们通过了解可以知道,中国并不缺汽车业的人才,中国汽车界缺的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积累。面对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现状,因此,想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基本功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 结合实际,开发课程

广州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汇集了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乘用车、东风日产等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生产厂家,年产量逐年增长,需要大量汽车装配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在整个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省内极少院校有开设汽车制造专业,虽然此专业对于我校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来说也是近几年才成立的,但是这个专业正在快速的成长,在汽车制造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等,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形成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与工作相结合、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符合的原则,聘请企业专家一道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模块化的课程。在整个过程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汽车整车装配与检测”这门课程的开发以及其配套整车装配要素训练场的建设。

2 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目前“汽车整车装配与检测”课程是汽车制造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本人参与了这个专业的建设过程以及“汽车整车装配与检测”课程的教材学材的编写,同时本人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发现课程内容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汽车整车装配与检测的课程特色,主要从后面三个方面对“汽车整车装配与检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2.1 项目导向,设计教学内容

对于中职学校汽车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主要面向汽车制造行业,主要从事整车制造与装配工作。本课程选取了整车装配要素训练;动力前悬总成安装;后悬总成及附件安装;座椅安装;仪表板安装;车轮安装;车门安装;油液加注;整车检测等九个工作项目40多个学习任务。

本课程可通过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学生通过领取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整车装配专用工具和工装设备的使用,能够按照正确的安装工艺和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整车的装配,并对装配后的汽车性能进行检测;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2.2 能力导向,探索教学方式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也需要相应的改进,为此本人也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使之与课程内容相适应。

“汽车整车装配与检测”课程是一门注重基本功的课程,社会经济发展也越来越需要有扎实实践基础、综合应用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的人才,因此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以整车装配要素训练为主线,通过深入分解、层层剖析,将相应的整车分装的理论知识点以及技能训练融合到装配要素的各个子项目中,形成较系统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整个项目化的任务学习过程中,知识已不再是由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在学生实际解决训练过程中得到收获。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法,可以改变学生以往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状况,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互动教学,结合整车制造厂的生产线的实际情景,以及实际装配过程中工作人员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分布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小组研讨;分工合作,制作作业流程以及作业指导书;并根据作业流程进行实际操作,并完善作业指导书;并对本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自评及组间互评,然后通过课堂PPT汇报与展示;最终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主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讨论的课堂。通过一个学期5个教学班440个学时的实践,该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查阅文献、口头表达等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2.3 多元化考核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方式的探索,结合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本人又进行以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为依据的多元化评价的探索。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能力、任务实施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三个方面。此外,对于平时表现积极,贡献突出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该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实行了动态考核与过程管理,通过考核促学习,极大地促进了整体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该考核方式得到学生的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本n程项目任务较多,教学方式方法略有不同,如何因地制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将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泉水.汽车制造与装配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09).

[2]王荣先,万玉琼.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第3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汽制专业 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高技能人才需求也大大增加,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课程体系设计是否合理。我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了通过毕业生就业行业企业市场调研,明确专业应职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一些成果与经验。同时,也对今后不断改进完善进行了思考。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熟悉掌握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制造工艺技术、汽车装配调试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检测等专业知识,具有汽车工艺设计与加工操作、装配调试、检测试验、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能,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装配调试、汽车检测、汽车及配件销售与售后服务、工艺设计、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对汽车制造行业企业的广泛调研,明确了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整车、零部件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单位,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整车与总成装配、调试、售后服务及汽车企业工艺技术、质量检验与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经过分析、总结,确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而确定对应课程,详见表1。

3课程体系设计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来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由学院统一按专业大类开设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体育、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与文化知识、社会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机械制图、汽车零件测量技术、汽车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结构与拆装等基础理论课程及零部件测绘与CAD运用、零件加工、汽车拆装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汽车制造工艺技术、汽车车身制造技术、汽车装配调试、汽车性能检测技术及相关岗位的生产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基本岗位职业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开设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加工技术、汽车生产与质量管理、汽车及配件营销、汽车售后服务、汽车文献资料检索、汽车运用基础及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为学生职业拓展与提升打下基础。

4课程体系设计经验与思考

第4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

一、建设目标

培养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要加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倡导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一体化实训中心。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充分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资源以及教学手段,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场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应用现代职业教育院校普遍采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活泼实用的教学内容配合以典型的工作案例,从而达到工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建设思路

汽车制造与装配实训基地应该是一个拥有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以及前瞻性的教学资源、资源共享开放型的实训基地。基地建设要将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教育理念与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训教学理念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拥有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所谓“双师型”教师,指的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鼓励教师通过攻读硕士学位等各种形式开展业务进修,不断提高理论方面的造诣。同时,组织教师进入汽车制造、汽车维修、电子设备及加工制造等各类企业进行学习,提高实践技能。最终实现“校企互通,双向流动”,保证教学实训效果以及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接轨。

三、建设内容

近年来,为提高对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我院通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确定方案,实施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实训基地。在汽车实训基地由完备的拆装实训室可以模拟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整个实践环节的训练中如同置身于真实的岗位环境,具备了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完整流程和真实的职业环境。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汽车结构组成,划分成若干实训项目,其中包括汽车发动机、底盘、汽车电气、车身总成及故障检测等五大部分。在校内基地可完成整车参观、发动机拆装、车辆故障诊断及排除等基础专业技能,经过一系列技能培训,使得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得到验证、深化,保证良好的实训效果。汽车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将实训教学环境分为三个层次:仿真、模拟、真实。首先,在汽车仿真实训室内进行电脑仿真实训,巩固理论知识并熟悉实训环节;随后安排到汽车维修基本技能实训中心开展模拟实训;最后开展真实实训,学生到汽车维修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实训中心进行带有生产任务的实训。通过对实训基地内仿真装置、模拟装置、实际装置等一系列装置的合理应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育模式。搭建基础技能实训平台、专项技能实训平台和具有真实工厂氛围的综合技能平台,形成完整的汽车专业职业技能培养链。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也是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要完成各种岗位技术能力训练、关键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规范养成等任务。让学生身处真实企业环境里岗位实践,使学生得到规范化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解决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模拟就业系统,实行预就业制。校企联合是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必经之路。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联合的典范。我院汽车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安排了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即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技能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探索和实践“2+1”模式,即两年校内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后一年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个学期中,学院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供需关系和条件,引入了现代学徒制。目前,我院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公司等“珠三角”多家知名汽车企业签订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建立了广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在校企合作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条件。

四、建设思考

加快推进汽车实训基地建设,有助于汽车专业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加强。从基地建设顶层设计上来看,汽车实训基地应建设成资源区域共享型,开放性的实训基地。汽车实训基地应当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并为相关兄弟院校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实训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与校内汽车实训基地之间形成互动。为避免产生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大而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停留在低层次、表面化等现象,应结合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与企业建设长期稳定的深层次合作关系,最终实现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学生技能培养模式。从基地建设具体细节上来看,实训基地组建应实现系列化。针对目前国内极具代表性的车型,如大众、丰田系列车型,这些车型相关知识结构可以重点介绍,实现以系列热门车型进行教学的模式,构建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另外,现有教学资源仍需进一步整合优化,解决现有设备陈旧、种类分散、功能偏弱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会造成学习与生产脱节,未能与社会需求真正对接,实训效果不理想等后果。在实训基地内部,应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保证种类繁多的实训设备高效利用,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在教学中的作用,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重视实训室建设,并在实验实训环节对学生技能水平不断强化,使学生具备较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快速上岗,培养出一技之长。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在未来毕业季就业激烈竞争时成为香饽饽。从这个角度来讲,汽车实训室的作用是显得尤为重要。

五、小结

第5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

第一部分,

中国汽车装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2100万辆,连续第五年全球排名第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与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的采用密不可分的。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汽车制造装备的发展。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及国产化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主要进步

一、整车制造工艺的装备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我国自主生产的冲压生产线已在市场当中占据主导地位,覆盖件的冲压设备国产化率也达到了80%。国内主要冲压设备制造企业已经能够成套提供单机联线的自动化生产线。如济南二机床大型自动冲压设备技术性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一汽-大众提供冲压生产线,并且成功获得了福特美国工厂的6条生产线的定单。

焊接生产线的供应商也逐步由成套国外进口转化为正线集成国内制造,如天津的福生自主研发成功年产20万辆的柔性焊装线技术,并为全国数十个厂家提供整车生产线。江苏的长虹也为一些企业提供了喷涂的生产线。

二,零部件生产装备质量和可靠性不断提高。随着国内控制技术及元件可靠性的提高,浇铸机产品取得突破。比如济南GMI铸造机械企业公司等企业研究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浇铸机,并很快占领市场。中国一拖集团等厂家采用了国内自主开发的浇铸机,运行情况良好。

三,汽车装配输送设备自主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装配工艺的输送设备国内完全能够自主生产,并且质量可靠,输送设备的自主供应体系已经建立。据统计,合资企业装配线中使用国产输送设备的比重已经达到70%,非合资企业的比重达到了90%。黄石三风等企业的悬挂输送机产品形成了系列化。沈阳青松等企业生产的AGV产品,市场优势十分明显。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长期以来我国汽车制造的关键装备,比如动力总成及其他的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设备,车身制造与整装设备、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基本还依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阶段,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但与我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

一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汽车装备技术基础较弱,原创技术和专利产品比较少,产品的技术水平比较低、可靠性差,与国外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汽车装备制造业在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方面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内企业往往停留在引进与仿制上,或者对非关键部件进行改造,而不是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后进行二次开发。中国合资的汽车企业在生产线和工艺设计上几乎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为保证产品质量和顺利生产,几乎采用外资车企使用的生产设备,使得国内汽车制造装备难有技术和创新发展的土壤。

第二个问题是整车和零部件生产装备对外的依存度还比较高。目前,国内汽车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十年以上。我国产销量排名前五的整车企业,所用的生产装备,90%以上都还是进口。目前我国汽车装备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70%以上,汽车冲压、焊接、涂装、整装使用的主要是进口加工设备,柔性的冲压自动生产线等先进的冲压设备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零部件高效精通设备还需要大量进口。涂装设备、整装设备、焊接设备的本土化率也只有20%左右。其中,B级及以上中高档轿车使用的设备基本上还是进口设备。国内个别厂家能够提供的涂装线部分的设备,但性能稳定的高端涂装还基本上要依赖进口。轿车的焊接装备线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整车的自动装配线是我们国家汽车装配最薄弱的环节。随着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汽车 产业对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装备精度、效率、可靠性、成套性等方面不高,汽车制造装备的对外依存度还将居高不下。

三是汽车装备产业的结构仍然不合理。目前汽车工业装备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水平,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同质化竞争激烈,高端装备、关键部件还依赖进口,一般产品过剩等问题。

根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高端的机床进口达到85%以上,仅仅加工中心,去年前10个月进口的超过50亿美元。尽管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产值已居世界第一,而且连续十年高速增长,但整个行业大而不强的结构性矛盾还是日趋突出。

四是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水平还比较落后。汽车装备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一次投资金额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而且汽车产品的生产对连续性要求高,汽车装备的停机与维修很容易对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汽车装配的售后服务对于顾客的再购买具有很大影响。国内汽车装备企业在售后服务意识与水平方面的落后也影响了装备企业的整体销售。与国内汽车装备制造业仅提供售后服务不同,国际汽车装备供应商已经开始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即不再以简单的卖装备为目的,而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提供成套的综合方案,帮助用户实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五是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低。从机器人使用密度看,我国汽车产业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与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美、德、日、韩四国的汽车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为1200台万人,我国汽车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150台万人,为上述国家企业的八分之一。

第二部分,

中国汽车装备发展展望

当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下,产业革命兴起,我国经济进入中高发展的转型时期,汽车工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汽车装备的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汽车装备的柔性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一是市场需求有望技术增长。我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增长将有力地拉动汽车制造装备市场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发展,我国汽车产业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汽车装备也将迎来新的市场需求空间。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将拉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检测装备的市场需求。

二是国际产业转移加速态势仍将持续。当前世界装备制造业转移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些汽车产业和技术发展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等等,加快了汽车装备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步伐,这也将为我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汽车装备提供难得的机遇。

三是柔性化、智能化与绿色化趋势进一步加快。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创新,加速向个性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于汽车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汽车制造装备正向着柔性化、智能化和高效方向发展。比如在冲压设备领域,自动送料技术、自动换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深入。冲压生产线将逐步实现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高精度、高效率、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汽车装备的发展既面临着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汽车制造成本对整车销售影响较大,使得汽车装备制造的质量、成本和可靠性日益重要。二是国内汽车装备制造领域高端和创新性人才缺乏,中高级技工不足,也不利于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高。三是部分用户对国产装备质量差的惯性思维,使国产装备面临推广应用难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下,汽车装备的转型升级更加迫切。

第三部分,

中国汽车装备的政策导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年来针对汽车制造装备的创新示范应用和产业化采取了多种政策给予支持。

一是实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来支持汽车制造装备的创新突破。汽车制造业是数控机床以基础制造装备的最大用户,约占总量的40%,也是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四大重点领域之一。共支持和方向86个,与汽车行业直接相关的有43个,占到50%。在项目数上面,汽车行业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总数的36%,项目经费和国拨的经费上,汽车行业约占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总投入的20%。

二是实施了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方向,支持汽车制造装备的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加快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化,从2011年开始,由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组织实施了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专项重点支持智能测控装置、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车间的示范建设。专项连续三年来总共支持了项目89项,合同总金额达到140亿元,中央预算资金25亿,已经下达中央预算资金16亿。

汽车制造业是支持的重大领域,三年来支持了焊接自动化生产线、冲压生产线、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等项目,以及重卡的变速器、汽车车桥、汽车液压油缸、发动机等加工装配的生产线项目,也取得了成效。

三是积极争取其他的政策措施来推进汽车装备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专项,中央国有资本金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资金等等,对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项目都予以支持,涵盖了汽车和制造装备的领域。

另外,我们也正在组织研究针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的保险技术,推动国内首台套设备的示范应用,其中也包括首台套的汽车制造装备。

第四部分、

中国汽车装备制造业的

发展思路

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我国成为世界汽车强国的重要基础。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既要有忧患意识、创新的思维,更要有切实有效的载体和强有力的抓手。目前我们在规划编制政策推动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考虑。

一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汽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强化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更加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组织实施好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扎实地推进汽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发挥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的支持力度,完善鼓励创新制度,引导投资的财税优惠政策,为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二是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等重大专项的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突破核心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力争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发挥重大专项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健全一批行业检验、检测可靠性和寿命测试实验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汽车装备制造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为实现高端装备产业化提供基础支持。

三是要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技术进步的健全机制,建成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当中的主体地位,大型企业集团自主确定技术改造项目,自主选择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手段来筹集技术进步的资金。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全链条的应用和发展,实现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定制化转变,以品牌、标准、服务为重点,全面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四是着力增强产业的配套能力。我们要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的集成水平。充分利用好财政部、工信部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契机,重点支持大型精密轴承技术、高档液压和系统技术、高压液力元件技术,不断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化率,为汽车装备制造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6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

关键词:汽车制造;车身制造;工艺技术

汽车车身制造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人们对汽车质量的要求的多样化,无论是在能量节约、材料耗损,还是在外型美观等方面,车身制造都有很大的潜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汽车的车身质量提高了,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先进的制造技术的支撑。

一、汽车车身制造技术的特点

1.实用性

汽车车身制造技术首先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依据汽车车身的自身需求而不断发展的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这一方面来说,汽车车身制造不能盲目的只寻求技术的更新,更应该注重实际效果。扎实稳定的实际效果,能够提高企业综合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

2.系统性

在汽车车身制造中,对信息的处理(生成、采集、传递、反馈、调整),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控制,都需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这些技术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了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生产设备、销售、售后等多个方面。

3.集成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先进技术的不断应用,学科界限已经逐渐消失或者淡化,多种专业的融合,多学科的交叉,车身制造技术已经发展成一种融合了电子、机械、材料、信息、管理等多种技术的交叉技术,具备一定的集成性,也就是常说的现代制造工程。

二、汽车车身制造技术的组成内容

1.冲压

在汽车的整个车身,是由许多冲压件通过焊接再进行涂装而成的,冲压工艺在其中所体现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整个车身制造工序的第一步。而冲压工艺装备中最主要的有模具和冲压机床。当前,用于冲压成形的大型冲压机床,主要向柔性生产大型压力机生产线和大型多工位压力机两个方向发展。模具是一种成形装备,主要用在压力加工过程中,金属材料向成品、半成品变形。在冲压工艺中,几乎无论哪一个工序首先都是冲压成形,之后是冲孔、切边和翻边等工序。而这过程中所用到工件,每一件都有一个模具,只有这些模具的质量过硬,才能制造出高质量的工件,才能为车身,乃至整车的质量打下坚定的基础。

2.焊接

在汽车车身制造过程中,所用到的焊接工艺主要包括电弧焊和电阻焊两种焊接工艺。电弧焊工艺根据气体保护的不同,分为金属极惰性气保护电弧焊、CO2气体保护电弧焊、钨极惰性气保护电弧焊、金属极活性气体保护电弧焊等等。电阻焊工艺主要包括了电阻缝焊、电阻点焊、电阻闪光对焊和电阻凸焊。车身焊接工艺主要通过采用先进的焊接工艺,将各个部件、白车身总成等进行焊接或拼接。车身制造是汽车制造中高新技术应用集中地,主要体现在汽车车身焊接生产线的构成上,是由大量的焊接机器人和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焊接焊接设备组成。

3.涂装

由于汽车车身结构的复杂多变,人们对装饰性要求的提高,车身涂装工艺相应的也是非常的复杂。通过涂装,提高汽车的防腐蚀功能,提高汽车的美观度。随着高质量要求的不断出现,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入,对排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减少涂装公害、降低涂装成本的,整体改造了涂装车间,推动涂装工艺向二次电泳工艺和一体化涂装工艺方向转变。

4.总装工艺

汽车总装是汽车制造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装配质量直接影响着汽车的行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汽车在进行装配之前,必须对所有要装配的总成进行试验,并进行严格的检查,各项都符合使用要求,都没有任何问题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总装。在装配生产中,只有应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管理体系,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提高总装质量,保障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三、车身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汽车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人们对汽车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汽车车身制造技术也在向虚拟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

虚拟化,缩短了新技术的研发周期,促进了企业生产力的转化,为敏捷制造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智能化中的大量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对工作环境没有要求,工艺过程稳定,工艺质量高;数字化已经是汽车车身制造技术的核心,也是制造信息化的核心;绿色化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忘环境保护,而且成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乃至生存具有战略性意义。

总之,在日益激烈的世界市场中,我国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发展,需要先进的制造技术进行支持,因此,我们要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团结一致,共同发奋。

参考文献:

[1]许瑞麟,朱品朝,于成哉,熊万里.汽车车身焊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焊机,2011,40(5):1-18.

第7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

关键词: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调查;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21-02

一、前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高中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却仍就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有些学生甚至不具备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特别是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的学习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大众化”背景下,如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优化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摆在教学工作者的面前。针对《汽车制造工艺》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项目组拟开展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初步探索。

二、课程调查

由于《汽车制造工艺》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1],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等问题。为了获取学生对《汽车制造工艺》课程学习过程中相关情况的真实反映,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项目组拟定了《汽车制造工艺》课程有关知识问卷一栏表”进行摸底。参加调查的有38名学生,结果见表1。

与此同时,调研组走访了厂矿企业,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毕业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员工进行了座谈。从中了解到了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数年后,他们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和工艺知识需求,特别是在教学方面建设性的意见。

三、对调查表的分析与研究

从对学生调查的结果看,主要反映出三种情况: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是专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本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师上课质量反映很好,同时意识到自身不够努力;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期望值很高。我们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调查,也主要反映出三种情况:学生对本课程兴趣不浓,表现为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的课前准备不充分使得课堂反应不积极,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具体表现为本可以略讲的内容也需详讲,直接导致课程内容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与巩固欠佳,考试成绩不理想。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一下几方面的认识。

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汽车制造工艺》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续多门专业课的基础,在人才培养环节中举足轻重。该课程涉及大学前续课程十几门,内容多而烦杂,实践应用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很高。而且要求任课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灵活而生动的运用课程理论讲解条条框框,而学时的限制导致不能因学生的接收能力而改变教学进度,使得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形成恶性循环。

2.课堂教学方面。课堂上,教师一般是以书中内容为主线,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相关案例的讲解,内容展的很开,讲的较活,往往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讲述同一问题。教师希望学生认真记录像关内容,尤其是在老师讲解时,并能和学生进行互动。而学生们听课时,偶尔在书上写写画画,记笔记的很少。教师提出问题时,大多数同学一言不发,课堂气氛不活。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任课教师欠缺工程知识,几乎没有从事过工艺和工装设计,对机械设计、制造等方面认识不深,造成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对学生而言,普遍都是理论知识不扎实,机械制造方面的感性认识空缺,自学困难,学习兴趣不高[2]。在教学手段中,课件中工程实际的录像、动画少,教学模型缺乏,与课程相关的实验项目少。针对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如何相应地调整,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学生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课程中知识的作用、用途,目前仅设置了《汽车生产认识实习》和《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两个后续的实践环节,而与该课程相关的夹具、工艺、汽车零部件制造等实验课程尚未开设,也缺少模型、实物等;另外,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汽车设计与制造实践环节的学生人数有限,造成学生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动力。

5.课程学习环境方面。至于教学环境,由于福建省汽车制造工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无法在省内建立合适的生产实习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周边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更是空缺,另外,还需与校内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协作,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使该课程的实践环节的氛围达到教学要求。

四、对策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以人为本,夯实基础,营造汽车制造氛围”的课程建设思路;依据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以系统论思想,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各门课程的安排及其内容的衔接;以教学研究项目推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1.注重教师的引进和年轻教师的培养。任课教师既要完成理论教学,还要担任后续的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汽车生产实习课程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因此,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经过工艺、工装设计训练(至少助教过这些课程),以及在汽车制造企业工作的一个历练过程。学校有意从“985”高校中引进具备丰富的汽车设计与制造方面经历并曾经负责过汽车设计、制造项目的教师,或从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里引进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而青年教师要先助课,再送到汽车制造企业锻炼。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再借助于校企合作机制,促使该课程的教学团队日趋成熟。

2.研究课程体系以调整相关课程内容。一门课程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个课程体系。由于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系统观点的形成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于《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而言,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联性,二是本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

该课程的体系中有理论课、实验或实践课和课程设计几个环节。根据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规划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其间的联系,明确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从《工程训练》中对产品的机械制造过程、工艺装备备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学习设备、刀具和加工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汽车拆装实验》使学生对汽车零部件和装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汽车制造工艺》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汽车制造方面的理论知识;《汽车生产实习》让学生深入汽车制造企业车间,对汽车零部件的制造、零部件在装配以及整车的装配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汽车零部件进行工艺、夹具设计,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关键知识,工程意识也初步形成;再参与创新设计大赛以及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项目。尤其是在校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学生工程综合能力切实得到加强。在系统培养学生的思路后,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内容的增加或删除便清晰、明确。

3.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教无定法。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要实现教与学的最优目标,必须从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实际出发,结合课程的特征,针对不同的知识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①注重绪论课。作为第一讲的绪论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章节。以汽车为载体,通过大量收集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汽车设计、制造的差距所在,增强学生振兴汽车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导出汽车制造工艺在其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引出该课程的研究对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②重视基本概念、理论,淡化推导过程,突出工程应用。由于该课程涉及汽车制造的过程的主要知识,首先必须把概念弄懂吃透。为此,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③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为此教师要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汽车制造工艺》理论学习安排在金工实习后,先前的感性认识远不能满足该课程的学习要求,适时安排学生实验、实习,如夹具方面的学习过程中,开发夹具拆装实验室;汽车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和加工质量的学习中,则带学生到校办工厂、制造企业参观,了解制造工艺的内涵、制造设备、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检具和辅具),安排相关课程的实验,如表面粗糙度的检测;通过学生参与的电动导览车中的零部件制造以及其中部件或组成的结构,让学生理解产品、产品装配尺寸链的作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汽车制造工艺专业知识后,再安排为期两周的《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4.改革教学手段。如何将现代的教学手段(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等)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幻灯片、模型、挂图、板书等)有效地结合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师的一个课题。由于诸多课程学时数的骤减,其他课程的不断增加,促使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愈加广泛。在压缩课时而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需要探索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有效地完成各种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为此,特别要在辅助教材、教具和课件制作上倾注精力[3]。在编写辅导教材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把分析问题作为重点,融合学生所学的各门课程的知识,以习题与解答的编写为重点。购买和制作用于教学的实物模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间或课后学生可零距离接触。至于多媒体课件,注重把现代信息技术、图形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通过软件实现三维实体建模、仿真,可以把晦涩难懂、难以想象的概念和过程变得生动、直观,例如零件的六点定位、夹具的夹紧过程、零件的各工序的加工过程,装配过程等;同时收集并适时地制作有关汽车制造工艺的视频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例如把学生制造赛车时加工一个长轴遇到的切削加工后成鼓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让学生提出多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辅以传统的教学手段,补充课堂教学信息量。

5.改善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环节是理工科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开发一些实验项目,如机床夹具的拆装、高速切削;在各种零部件制造企业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建立赛车俱乐部,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和制造赛车;搭建各种资料、信息获取与指导教师辅导平台;主动接纳学生参与教师的有关汽车或机械的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科研。总之,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汽车文化氛围,使得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通过对《汽车制造工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采用问卷、下厂座谈等形式进行了前期调研,获得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在校学生的一些反馈情况。通过对上述信息的分析、处理,在教师的培养、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制定该课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价值的摸索,也为工科学生专业课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袁广林.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J].辽宁教育研究,2008,(9):18-21.

[2]杨仁华,曾东建.汽车制造工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3):56-57.

第8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

关键词:汽车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 G420

汽车制造工艺学是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主要目的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机械加工和装配方面的工艺知识,提高学生的工艺水平。初步学会在汽车产品设计中考虑工艺要求,并学会运用工艺知识分析和评价汽车零部件结构,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汽车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汽车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综合性比较强,内容多而杂,知识的逻辑性、关联性、系统性较差,理论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所以有必要进行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艺水平。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本门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吉林大学王宝玺主编的《汽车制造工艺学》,其建议授课学时是70学时。本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是40学时,课时少任务重,所以有必要根据学科专业需求和汽车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突出重点,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适当增加或删减,并对各章节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第一章汽车制造工艺过程的基本概述为2学时,在本章中加入了国内外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国内和国外的差距,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学习的动力。第二章工件的装夹和机床夹具为12学时,本章作为本课程的一个重点。工件的正确定位和合理夹紧是工件进行机械加工的前提,是保证工件加工要求的前提。定位误差计算是一个难点,进行重点讲解。第三章汽车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为4学时,主要介绍一些汽车零件制造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和高生产率的加工方法,也适当介绍一些近年来引进的新工艺。由于课时限制,锥齿轮齿面的加工作为学生自学内容。第四章汽车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为4学时。第五章尺寸链原理与应用为12学时,本章作为本课程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零件的设计尺寸和工件的工序尺寸都要通过尺寸链原理来解决,尺寸链原理是汽车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必须掌握的工艺基础理论。第六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为4学时,主要讲述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工艺方案的经济评比,其余部分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第七章汽车产品设计的工艺性为2学时。第八章典型零件制造工艺的内容放在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之中。

二、加强多媒体课件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汽车制造工艺学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有些章节最好到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教学。由于教学场地和学生人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教学课件上下功夫,通过采用大量的实物照片、动画、教学视频资料来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在讲到常用典型夹紧机构时,通过各种夹紧机构动画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在讲到汽车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中,通过各种加工方法的视频和动画,达到现场教学一样的效果。例如讲到圆柱齿轮齿面的加工方法时,加工方法多,学生反映内容抽象,通过书上的平面图很难把各种圆柱齿轮齿面加工方法的加工原理、加工时刀具和工件的运动等内容掌握清楚,通过齿轮齿面实际加工的教学视频,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些知识。总之,大量的实物照片、动画、教学视频资料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过程,而缺少师生的互动,老师一味的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欠佳。为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真正的参与进来,笔者采用“讨论式”、“疑问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学习速度快,教学效果好。

每次课的前五分钟,作为复习提问时间,随机叫学生回答上次课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给以归纳总结。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课后看书的好习惯。在讲到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作用时,给学生出题目进行讨论,假设给一张连杆的零件图,生产类型为大量生产,问学生如何来进行建厂和组织生产?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但是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知道了应该先编制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然后根据工艺规程建厂、买设备、人员匹配等来组织生产。通过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愿意参与进来,也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讲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时,给学生一张汽车变速器齿轮的零件图,让学生来讨论如何制定工艺规程。通过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和笔者的启发,学生对定位基准选择、加工方法的选择和加工阶段的划分等工艺路线的制定与对工序尺寸的计算、设备与工艺装备选择等有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布置适量作业,及时点评

汽车制造工艺学教科书书后备有大量习题,根据授课内容在每章节结束后给学生留适量的作业题,并进行及时的批改,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的答疑讲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升华。

在讲到解算装配尺寸链的方法时,一共有五种解算装配尺寸链的方法,即完全互换法、大数互换法、分组互换法、调整法和修配法。学生反映方法多并且难于掌握,比较抽象难懂。通过课上的重点讲解,课后给学生留有适量的习题。学生通过做作业和笔者的及时批改和及时讲解作业,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的内容。

五、理论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相配合

提高学生的工艺水平,仅仅靠汽车制造工艺学

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实验,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相配合。其他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是把汽车制造工艺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主要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艺水平主要手段。

针对课程内容,安排了机床夹具拆装和工艺系统误差复映规律8学时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教学之后安排了三周的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其内容是某一汽车零件的工艺规程设计和某道工序机床夹具的设计。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制订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的初步能力,奠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艺过程中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安排了三周生产实习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到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的发动机车间、变速器车间和商用车总装配车间等进行参观实习和听取企业专家的专业技术报告。例如到发动机车间,学生们亲眼看到了发动机连杆、发动机活塞和缸体等零件的机械加工过程和发动机的装配过程,使学生对零部件的制造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生产实习是对汽车制造工艺学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是课堂环境所学不到的。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增长汽车制造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艺水平,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汽车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结论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实践,已经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的师生互动性更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只有不断的进行摸索,不断地实践,才能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宝玺.汽车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徐国艳.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04).

[3]吴亚兰,郑忠才,罗映.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汽车车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探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4]王春燕,阮米庆,赵万忠.汽车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探析[J].科技信息,2011(29).

第9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

关键词:汽车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工艺

引言

在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新科技快速发展的影响下,汽车产业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对汽车需求量大的超乎人们的想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汽车巨头的注意力。随着我国汽车用户对汽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促使了汽车企业的制造效率和汽车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发展,企业人工成本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不断提高的标准,也使我国许多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生产线上使用了自动化的机器人、监控系统等。汽车制造自动化系统与传统的人力手工操作相比较能够更耐劳、更能挑战高难度的劳动强度,能够更高精度的工作。我国汽车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对原有厂房或生产线也不断地加以扩建改造,不断地扩大品牌占有率和汽车销售,我国汽车业越来越紧跟汽车强国的步伐。同时,汽车厂商的建厂、改造,也势必会带来相关零部件厂商的竞争,各零部件厂商为了扩大生产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地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系统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我国汽车自动化制造是循序渐进的,我国汽车生产制造自动化的发展也日益成为世界的亮点。

1 我国汽车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动力

我国汽车制造自动化技术迅速发展和应用最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动力:(1)劳动制造率的加强:随着不断提高的劳动制造率,更需要自动化设备来替代人工。(2)汽车本身性能的提升:汽车产品日益向智能化、舒适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制造和测试汽车设备能够智能化和自动化。(3)用户对汽车品质节节攀升:用户对汽车的安全性、制造质量、性能等要求日益提升,促使了设备自动化检测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提高。(4)减少生产成本:汽车制造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必须减少生产成本,日益严重的人工成本压力,也促使汽车制造企业快速向自动化技术发展。

针对上面的四个动力,我国汽车制造自动化技术提出了自己解决方案的要求。

2 我国汽车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解决方案

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我国汽车制造自动化技术也迅速发展。目前汽车制造自动化市场发展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朝着节能环保、信息化、物联网、智能化方向发展,保障制造、安全制造、升级制造这些本质需求都是解决方案式的服务。这也标志着我国工业制造进步到整体工厂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最高水平的设备技术,这一阶段要求自动化技术能力要满足下面的要求:(1)柔性化的生产线,缩短产品更新换代改造的周期。(2)从工厂工艺总体设计上全面考虑,兼顾各工序,实现工序之间内在无缝衔接,最大可能地提高制造质量。(3)在制造,投资上精益求精,尽可能地使制造组织、物流配送等最大地经济化。(4)利用物联网技术,井然有序地实现车型混流制造。(5)让信息技术成为设备技术的基础载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快速传递,通过中央控制室的监视、控制、追溯及管理来完成。

3 自动化技术在车身焊装工艺中的应用

车身焊装工艺在汽车制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焊装质量关系着整车的外观,也决定着车身装配工序的质量。车内不漏风、噪音不大、不漏雨、车门关闭畅通都与车身焊装密切相关。汽车制造的大规模生产要求统一的高品质、高效率,这也让机器人制造方式在汽车焊接中获得了最普遍的应用。车身焊接机器人更具有高精度、速度快、动作稳定可靠、焊接质量好的特性,是焊接设备柔性化的最好选择。

4 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汽车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领军行业之一,在市场上,为了应对市场上存在的压力,目前,各个生产行业组织对其质量、用户的安全等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并通过不断创新,试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的汽车行业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

4.1 加强汽车制造的焊接技术

当前,各个汽车业务为了拓宽市场,提高汽车制造的生产率,企业也引进、研发了大量焊接机器人,旨在利用这些原车间工人无法生产,负荷比较大的工作得到相应的缓解,实现了汽车制造自动化技术大量生产,形势多样化,产品大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4.2 加强汽车制造的削切技术

如今,生产技术快速发展,伴随我们的是高效、环保、低成本等技术。无论生产什么产品,总能够及时地根据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变化,实现消费者多样化的选择。目前,制作产品以及实现了高速削切,高速运转的效果,可以说是极大地满足了目前汽车行业的需求。

4.3 加强汽车制造的打造技术

为了提高商品的打着技术,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精确度,完善其打造技术,这些都主要从汽车的半轴齿轮等方面入手。过去,汽车制造自动化技术喜欢利用格利森圆拉机制造,如今,为了早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这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总的来说,在汽车制造方面若要实现柔性自动化等方面的技术。这些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我们主要从汽车零件拼接、制造,以及喷涂工艺等方面入手,如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将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零件装配、车身的制造等柔性自动化层面,这也是目前计算机制作系统中所重点强调的,也是目前汽车制造行业发展的方向。我们熟知的,计算机制造系统主要有:制造自动化、管理信息、质量信息、工程技术信息等分系统。工程分析、设计、数控编程、工装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等属于工程技术信息系统。而经营、生产、物料财务等属于管理系统。信息系统主要在测试上进行智能化的分析、推理等,这种具有强大力量的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了汽车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在机械制造、分析的时候,我们常常利用模块分析是方法,逐个完善,进而加强其柔性和安全性的功能。可喜的是,目前的汽车行业技术具有节能、可回收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也是未来汽车制造行业未来主要的发展的方向。

机器制造灵敏化系统要运用虚拟制造技术的核心力量,从而实现快速反应、高速生产。机器制造灵敏化系统是现代机械制造的大方向,是由信息集成向企业集成方向发展,机器制造灵敏化系统以行业竞争实力和美誉形成他们的基石,从而构建虚拟的方式让公司内部进行合作,让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加强,迅速捕捉和应用用户的需求。

5 结束语

从我国汽车业发展可知,自动化的应用和成长将是未来机械制造发展的总趋势。作为制造企业,尤其是引进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必须在利用通用设备的使用为基础,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的设备,促进企业利益最大化。在这个基础上,企业依据自身的需求合理控制需求。构建汽车制造自动化单元,让我国的汽车制造形成科学合理完整的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

参考文献

[1]任起龙.我国汽车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J].自动化博览,

2015,06:50-51.

[2]赵睿,李楠.浅谈汽车制造行业中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J].数码世界,2015,0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