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奇妙的克隆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处于“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状态,一直未能打破课本和教参的权威地位,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和老师一样都在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独立批判的意识。从不敢跨越课本的雷池一步。
我一直努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表达出我对文本的个人理解,也会有与教参、教案不和谐的地方。有时我征询同学们的意见:“我说的与参考答案不一样,你愿意接受谁的?”同学们常常会支持我,当然也有反对的。但这并不要紧,关键是同学们已经渐渐体会到了怀疑的价值,学习到了思考的方法。虽然他们没有像我一样提出质疑,但我感觉到他们正在蓄势待发,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像我一样背叛“权威”、迎接真理的。果然,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事发生了――
[课堂片段]
按照往常的教学习惯,我在完成了第三单元、第四单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新授课后,安排了一节复习课,想要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说明文的认识和理解,重点体会合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
试将讨论交流的初步结果略作举例如下:
1组:《大自然的语言》中,第4―5节介绍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之一,即可以帮助人们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11节又具体阐明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前文4―5节的内容。前后显得重复反而思路不清,两个部分可以合并,语言就更加简洁了。不仅如此,课后研讨与练习也延续了这一错误,问了两个实质一样的问题: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前后为难,不知如何作答。
2组:《奇妙的克隆》第一部分说明“什么是克隆”,1―3节顺序可以重新调整一下,就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了。第1节用“孙悟空拔猴毛变猴子”来引出说明对象,显得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第2节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作比较,突出说明了克隆的本质特征;第3节“举例说明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克隆现象”进一步说明克隆现象并非人类独创,进而过渡到第二部分具体说明什么是现代科技的克隆技术,就显得更加合理、自然了。
3组:《生物入侵者》6―7节说明生物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其中第6节说到一些专家认为应及早控制,第7节先说一些学者主张不应过多干预,再说更多学者持反对意见(其实就是第6节的观点)。显得思路混乱,可以将第6节并入第7节第二层。
4组:《说“屏”》整篇文章行文随意,思路混乱,似乎是即兴而谈。可以重新改写一下,从屏的由来、作用、类别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会更加条理清晰,更适合初中学生来读。
……
[结果与成效]
短短不到一节课的时间里,同学们仅在说明顺序方面就提出了如此之多的大胆质疑和修改意见,不能不说是令人吃惊又值得赞叹的。虽然完全打乱了预先设定的思路,但同样实现了深入理解说明文的特征这一教学目标,而且形式特别,效果显著。
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顾虑,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自此以后,学生自主学习,自觉钻研,自由提问,自发讨论渐渐形成了习惯和风气。深入思考,细致发现,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在语文课堂上成为家常便饭。语文教学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状态。在质疑旗帜的呐喊和率领下,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也带动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和提高。
[总结与反思]
1、体现课改精神。本节课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展现了学生主体个性化阅读的意外成果,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2、学会随机应变。新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也要具有弹性,教师要能随机应变。本节课我允许与预设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并且根据具体“学情”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而取得了意外的收获。
3、构建宽松环境。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中尤其需要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激活学生好问的天性。本节课我没有轻率否定学生的发现,而是对他们充满期待和信任,解除学生怕受冷眼嘲笑的顾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问难,养成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
4、针对语文目标。前几年,《背影》和《登山》遭到质疑,其主要理由是认为《背影》中的父亲爬栏买橘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而《登山》一文又可能误导学生产生蛮干倾向,这种质疑其本质上不是从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角度提出的有价值的批评,背离了文本的主旨,有吹毛求疵之嫌。本节课我紧紧围绕说明文的顺序这一中心话题,将这种质疑精神切实引导到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训练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轨道上来,才是语文质疑的根本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