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范文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第1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范文

一、从学生出发,让情趣味充满课堂

(一)关注文体,从文体出发

仔细揣摩中年级的科普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有些课文童话色彩非常浓厚……编者在安排此类文章时,就已经考虑到了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科普文变得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些。例如,教授《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小稻秧脱险记》等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并有感情地朗读,让“水上飞机”“小海鸥”“卫星”“台风”“小稻秧”“杂草”等形象更加鲜明,进而引导学生在童话的世界中趣味学习。

(二)巧设疑问,从导入出发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渐渐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将学生的好奇心推向,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在教授《石头书》一文时,笔者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同学们,你们平时看的书都是用什么做的呢?你们看见过用石头做的书吗?看到用石头做的书,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又如,学习《海底世界》一文时,笔者巧妙地利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抛出问题,吸引学生阅读;再如,教授《恐龙》一文时,上课伊始,笔者出示各种恐龙图片,提问:这些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可是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突然神秘地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了呢?课一开始,便使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二、从文本出发,让生活味走进学习

科普性说明文以介绍为主,内容较为枯燥,而且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为缺少体验,所以很难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因此,要想教好这类文章,必须从文本出发,将文本内容转化为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具体事物,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一)变“抽象”为“形象”

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向学生介绍了杂草、除草剂等农业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概念抽象,难于理解。在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一些鲜明的图片资料,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又如,《石头书》中有这样一句:“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层层的岩石图片和厚厚的书籍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由于这些形象化的手法,学生就能一目了然,课文自然就变得简单易懂了。

(二)从“遥远”拉回“现实”

奇妙国际互联网》一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将越来越多。全文紧扣“奇妙”,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语言生动活泼,意思表达得深入浅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一句,笔者通过QQ视频通话的过程,让学生和远在外地工作的家长通话,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进而理解了: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因为教学方式新颖,可操作性强,所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从文字出发,让语文味浸润课堂

新课标的一个核心策略是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细细品味之下,我们常常能在简单的语言文字之后寻找到诸多的语言因子,让浓浓的语文味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一)咬文嚼字,读出语文味

读,是语文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的最佳方法之一。王崧舟老师说过:文本细读要“沉入词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总会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好好去“品”的词。

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采用了新颖的“配音朗读法”,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在教学第一小节时,师引读: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小壁虎――(生接:一挣)师问:“挣”是什么样的动作,能不能做一做?进而说明,“挣”的时候要用很大的劲儿摆脱。因而,学生在朗读这段文字时“挣”字读音较重。

又如,该教师在指导朗读“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这句时,采用了比较法朗读方式:

生: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

师:你觉得哪一句回答更得体?为什么?

在学生读完一遍之后,教师加大难度,让学生看着屏幕配音朗读,加上学生对前面课文的理解,他们读得都非常投入。而且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设计了三个读书层次,即读书表现层次、口语表达层次、配音表演层次,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自读自悟,语文味十足。

(二)刨根问底,问出语文味

科普文的语言文字简洁,而且一些科技术语、专有名词,对于已经是中年级的学生而言,有时也难以理解。比如《航天飞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只有感受到“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路程的漫长,才能体会出航天飞机速度之快。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呢?

师:同学们,从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呢?

(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你平常怎样到学校的呢?

生:妈妈用电动车送、爷爷奶奶用三轮车送、爸爸用摩托车、汽车送……

师:都是固定的吗?

生:有时爸爸送,如果爸爸没时间就爷爷奶奶送。

师:你觉得谁快一些呢?

生(笑着回答):当然是爸爸快啦!

师:同样的距离,只是不同的交通工具,一下子就分出了高低。这好比就是普通飞机和航天飞机的区别了。

第2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范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如鱼得水”?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巧用媒体,亲身体验,激发学习乐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

例如,在教授《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时,笔者为让学生体会互联网的神奇和巨大,演示了利用网络与国外的亲朋好友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交流双方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形象,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然后,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网上世界的精彩:下载歌曲,查找学习资料,逛淘宝网买东西,快速发送邮件等。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直观地验证了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快捷方便和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利用媒体,直观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教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设计课件,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点化难点,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邻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思考,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根据画面展开想象。例如,教授《桂花雨》一文时,笔者为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小时的摇花乐,感受桂花雨的芬芳,首先让学生做抱树姿势使劲地摇,并想象摇花的乐趣。接着笔者出示多媒体动画:悠扬舒缓的钢琴音乐声,纷纷扬扬的桂花从树上飘落下来。学生惊喜之情,在想象中流露,在喊声中释放,使学生完全地融入其中,理解也水到渠成。

2.再现历史情境激情。例如,在教授《》一文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为何的壮举引发了群情激奋,先让学生通过看图,走近那些因吸食鸦片,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的烟鬼,展现他们病死的悲惨情形。看着鸦片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股痛恨之情在学生心底燃烧;接着播放“林则徐”过程,并采取多媒体导视、朗读、合作交流等功能,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学生自己的话语中,民族自豪感、对林则徐这位英雄的敬佩之情都油然而生。

运用媒体,拓宽视野,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把静态的书本教材变为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能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第3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范文

有人将小米看作是一家营销公司,起码是非常懂得营销的公司。在手机产量只能逐步累积、缓慢加码的情况下,立体化营销先行,通过会、限量抢购、F码和各种具有创意的营销案例,取得了极佳效果。

小米2012财年719万台手机的出货量和126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营销立功不小。而2013年3月末,经过“禁售”风波的小米盒子连续两轮开放购买,均被抢购一空,在有足够好的产品支撑下,小米的营销方式还将继续发挥其威力。

也有人说,看到最后小米其实就是一家手机制造商,抛开营销层面,小米真正的核心竞争产品只有一个小米手机,而小米手机的核心竞争力也仍然跳不开CPU、屏幕、电池等实打实的硬件比拼。小米的很多做法,比如线下服务、运营商合作,实际上都是传统手机厂商的做法,在手机的地盘上抢空间。

如果小米真的只是一家营销公司或者手机公司,那对小米的想象空间,也就到此为止了。 死胡同

在3月初闭幕的MWC(移动世界大会)上,高通公司了最新的骁龙Snapdragon系列处理器,其中高端的800系列为主频2.3GHz的4核芯片,次之的600系列则是主频最高1.9GHz 的4核芯片。

如果不出意料,之前4款手机(小米1、1S、1S青春版和2)均采用高通芯片的小米,将毫无悬念地在2013年8月推出小米3,采用2.3GHz、4核的骁龙800系列――并在随后将这一信息在小米官网显著位置搁置一年。

如果说第一年这样的玩法还会让人兴奋的话,则到了第3年,如果小米还将硬件主要是CPU列为自己营销第一亮点,这样的做法将让人感觉一丝乏味。

屏幕、电池也是如此,亮点足够一两次使用,但不堪反复言说。

在手机硬件层面,因为产业链相对稳固,各家手机厂商或主动或被动都会被卷入硬件的“军备竞赛”,而“军火商”则就那么几家。屏幕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强,在趋于成熟的规则体系下,这种情况将会使得小米手机硬件本身越来越难以成为营销的内容主体。

小米正在从一家创业公司变成风格越来越确定的成熟公司。营销方式虽然依然有效,要想再有突破性的玩法却更是难上加难,而在它从被行业“看不懂”到“看很懂”的过程中,其营销无法构筑起自身的高门槛。换句话说,小米的营销方式,并非是无法模仿的。

即便通过独特的风格和电视媒体进一步提升的品牌渗透,小米还能保持一些既有优势并惯性前进,可是“硬件+营销”双枪并行的模式,将越走路越窄。

真正的竞争力

3月18日,有消息称小米公司准备开始卖帆布鞋,随即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上予以了承认:小米想做家好玩的公司。

帆布鞋很好玩吗?小米要抢凡客的饭碗了?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经小米证实,事实上尝试推出的并非简单的帆布鞋,而是搭载了传感器芯片的“智能鞋”。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黎万强进一步表示,“未来穿上小米智能鞋,与小米手机连接在一起,不仅可以测算路线,还可以测算出跑步时的心率等情况……与小米盒子一样,智能鞋也将是产品链条的延伸”。

最早琢磨出在鞋子里加芯片的是耐克,随即在“NIKE+”策略下,利用传感器将人的运动状态数据化、可视化并通过互联网与服务匹配,成为了耐克的大战略。前不久Google利用阿迪达斯运动鞋所展示的“智能鞋”,也在往这个方向上靠。而现在,互联网“鞋匠”又多了一个小米。

以小米手机为中心,帆布鞋将成为能与手机信息互动的又一个“手机配件”。从这个方向看,很容易将“米鞋”和小米的“Phone飞车”、小米盒子等产品混为一谈。

可如果仔细思考,这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市场。玩具车只是个控制玩具,真的“好玩”而已;小米盒子则是另外一个可完全独立使用的产品,而其使命是将电视和客厅场景智能化,与手机的互动只是其噱头和功能之一。

鞋却不同。首先,它最核心的是传感器芯片,由此获得了以前在现实社会无法获得的数据――运动轨迹乃至心率;其次,这些数据经过与手机的互联,可实施链接互联网,一方面使得它们可以分享出去,另一方面又让应对运动场景为人提供服务成为可能,比如“心率过高时提醒跑慢一些”;最后,基于硬件(传感器与手机)、软件(数据与互动载体)和服务(数据分析与联网后台处理能力),将有可能重新定义“鞋”这一事物,并赋予“智能鞋”用户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体验。

如果说MIUI包括最近连续的小米手机助手、小米商城等App,并不能将软件提升至与小米硬件同等的地位,则在新的以智能鞋为代表的“现实场景互联网化”过程中,小米将有可能真正站在手机之外更大的“硬件、软件和服务铁人三项赛”的赛场上。 越是远大的前景,在初期将越为混沌。也许小米自身还没有认识到“传感器革命”与自身的匹配,又或许它能意识到,却将自己绑在手机与营销的战车上,不知将如何前进。 小米O2O

还记得在2012年,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与国际互联网思想大师凯文・凯利有过一次对谈。在现场有人问马化腾:“你觉得未来什么样的机会最让人兴奋?”马化腾指着凯文・凯利腰间的一个黑色仪器说:“这是一个监测血压等身体参数的机器,它能获取数据并针对你的健康状况做出响应。这就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机会。”

现在的世界,实际上正在完成一个实体事物、包括人被不断数据化的过程。在美国,Fitbit通过监测人各种行动的状态,为人们运动和睡眠提供数据分析后的建议,革新了计步器这一传统工具;在中国,手机地图已经能给予用户越来越多现实信息,包括厕所和加油站;斯坦福大学周围,一家咖啡馆都会摆上Facebook“赞”的二维码,供用户在线上给予正面评论;深圳海港城的餐厅则几乎一夜之间随处可见微信二维码,让顾客成为用户。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将随处获取信息和生成数据的能力加速分发给了所有人,线下的各种场所正在获取与人们的线上互动能力,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手机之后,包括鞋、眼镜、手表,所有适合加入传感器和智能芯片的场合,事实上都存在全新的机会。它们将应对于各种场景,比如眼镜之于信息获取与回馈,手表之于push消息和运动,它们将切入手机很难切入的更加垂直的场景,获取数据、实时响应、提供服务。

这才是真正的O2O(Online to Offline)。每一个场景都可以说是大机会,而进入它们,所需要的都是硬件、软件与服务一体的能力。

虽然马化腾说对智能健康设备有兴趣,但腾讯似乎并没有真正想要进入硬件。而对传统比如手机制造商的硬件厂商而言,很难快速具有互联网公司基因,补齐软件与服务能力。

但小米不同。虽然从小米手机1开始,小米公司看着一路都疲于奔命,但狂奔到2013年,它似乎站在了一个奇妙的位置:有硬件能力,也没有丧失软件能力,从线上到线下的服务能力在不断强化与补完。这样跨界的位置,让O2O的大潮到来时,它将具备不管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硬件公司都不具备的可能性:成为一家真正的O2O公司,并用自己的各品类产品真正推动现实世界互联网化的大潮。

越是远大的前景,在初期将越为混沌。也许小米自身还没有认识到“传感器革命”与自身的匹配,又或许它能意识到,却将自己绑在手机与营销的战车上,不知将如何前进。

第4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范文

1. 画图启发

简笔画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而且内涵丰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恰当地利用图画与词语的巧妙的内在联系,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真正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例如:学习了《九寨沟》一文,要求学生用上“像”来说上几个比喻句,简单地画出十五的月亮和月初、月末的月亮,学生就如梦初醒了,纷纷举手发言:“圆圆的月亮像个大玉盘。”“弯弯的月亮像把镰刀。”然后再画上一个可爱的小弟弟的头像,学生就会连起来说几句话:“小弟弟可爱极了。圆圆的眼睛像黑葡萄,红红的脸蛋像熟透了的苹果……”教师再引导学生想想热闹的运动场上、喧哗的街道旁,以及身边的一草一木。这样,学生就找到了突破口,越说越好。

2. 置换、类推

置换就是利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互相替换,也就是以旧引新。例如要求学生运用新词“仿佛”写一句话时,可以先复习“好像”一词,聪明的学生立刻就明白过来,自然而然地把“好像”替换成“仿佛”。这种方法适用于同义词和近义词:“一望无垠”跟“无边无际”、“五彩斑斓”跟“五光十色”等等,但也要注意词语之间的相异之处,如“高大”跟“巨大”两词,它们所修饰的对象范围有差别,这就不能简单置换,而要根据它们的共通点进行类推,由“高大的山峰”类推出“高大的树木”、“高大的房屋”,由“巨大的力量”类推出“巨大的成功”。除了修饰范围大小的不同之外,还要注意词性褒贬的不同,如“得意洋洋”和“得意忘形”,“得意洋洋”是褒义词而“得意忘形”是贬义词等等。总之,要灵活运用。

3. 演示引导

这种方法操作容易,具体形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中的“人们可以……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要求学生用“甚至”一词说话、写话,这词的含义不好理解,要求学生运用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但只要教师稍作演示,学生就如鱼得水了。譬如教师要求学生屏住呼吸,侧耳倾听,然后拿起一根绣花针丢在地上,这样,学生就能说出“教室里安静极了,甚至连绣花针丢在地上也听见。”“教室里静极了,甚至连苍蝇飞过也听得见。”等等。这种方法适用面较广,例如“一边……一边……”、“欢蹦乱跳”、“毅然决然”这一类具有动作性的词语的教学都可以运用演示这一方法来启发学生说话、写话。

4.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得到最感性的认识,燃起思维火焰。例如教学“雄伟壮观”、“赞叹”等词语,可以出示黄山奇石、云南石林、黄果树瀑布、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课件,让学生融入其中,激感,引起共鸣。这样,用词说话、写话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了。当然,创设情境还包括语言描绘、实地参观等等手段。

第5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范文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 适宜的课堂规则,能使学生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合作、和清相处,容易建立起情感,形成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从而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学生的配合,尤其是教师的个性对课堂的影响不容忽视。心理学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性格、态度会感染给班上的学生,比如,一个焦虑程度过高,在课堂总是小心冀冀,惟恐课堂秩序失去控制,担心自己教学出现失误的教师,容易使课堂气氛趋于拘谨和刻板,并使学生在上课时也过分谨慎、固守常规。而一个热情、开朗的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创造出热烈、积极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注愈自己在学生面前所表现出的个性倾向,克服自身一些潜在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学生。

首先,教师要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对待自己。其次,不要认为学生违反纪律是故意针对自己;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违反纪律并非针对教师而来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最后,教师还要具备幽欲感及辨别事物轻重缓急的能力. 幽默的话语,可以缓解班级中紧张的学习气氛,有助于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建立。例如,当课堂上出现一些令人发笑的事情时,教师可以适时地表现一下幽歌感,让学生轻松地笑笑,然后带着好情绪再转入到当前的学习任务中。

2.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充满爱心,关心理解学生、富有同情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仿效教师的行为,整个班级也会朝着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因此,一名素质良好的教师,应该具备自律精神,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学生中建立起良好的威信,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的进步。

二、增加趣味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 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从大的方面讲,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要备好课,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动,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个方位悉心地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研究学生,选用方法,选择媒体,编排教学过程。只有教师在授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在课堂上才能自如地发挥,达到最佳状态,才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佳境,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在讲授新课《春联》时,教师在课前就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与春联相关的知识,例如贴春联的由来、春联的贴法、春联的写法以及内容等等,只有教师首先掌握了这些知识,在讲课时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化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转换成“我要学”,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

2. 以灵活的教学方式保障有效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的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如课文《负荆请罪》,这是小学课本中不常见的一种题材:话剧。一般的按部就班的讲解方式是不合适的,如果能让学生饰演其中的角色,抓住人物的神态、心理发展变化,让学生在饰演的过程中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故事的发展情节,学生在这样的环节里感觉到语文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轻松和充满快乐的。

第6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范文

一、学,预习——自主窥探

预习,顾名思义是预先的学习,是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想学的需求,然后以《自学卡》为载体,全方位引导学生有方向、有重点地独立学习。确保学生的学在前,教师的教在后,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在教学时,笔者课前一般结合课文内容制定以下类型的《自学卡》:1.初读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识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2.再读课文,按课后思考题的提示理清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3.三读课文,研究作者怎样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材料,安排结构,遣词造句,标点应用等;4.到图书馆或网络寻找与课文相关的知识;5.把没有弄懂的问题书面形式列出来或标注在课文旁边。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乐于与教师和同学探讨。

这样,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主探究答案,而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预习思考并找到问题,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优越性,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更好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二、问,释疑——自主研读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批评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在预习阶段,大部分基础类问题在自学中得以解决,余下悬而未决的问题将会抛出,贯穿整个课堂。课前,教师可以把学生未解决的问题收集起来,分类整理。开课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质疑,教师做好“留心的听众”,快速记住质疑问题,及时梳理:是重点问题,还是难点问题;是词句理解,还是标点使用;是中心表达,还是材料安排;跟课文内容是否密切相关……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综合调控“导读过程”。解决问题时可以直接提交全班解决,也可以通过小组自学讨论自行解决一些难度小的问题,小组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全班解决。

在理解课文后让学生再次质疑:1.你还有什么困惑?2.你还想知道什么?此时的质疑是部分学生学习中的遗漏或对教材的拓展,应鼓励其他学生主动参与解疑或拓展讲解。这样不但鼓励了学生跳出学习的框架,对文本各个方面思考质疑,又检测了课文学习的掌握情况,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鼓励更多学生去主动自己动手质疑解惑。

三、做,运用——自主创新

学的目的是用。教师要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当堂解决问题。通过“做”来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的,通过“做”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的“做”形式多样:

1.写一写。一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做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堂检测。如教学练习中提示语在句子不同位置时标点符号的运用时,笔者在讲解例题后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检测,完成后做小老师互相批改,这样既巩固了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指在课文的留白处,适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习作练笔。如教学《三顾茅庐》时,笔者抓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经过中敲门等候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对人物的理解补充刘备与童子的对话,刘备与张飞关羽的对话。在练习中练习口语表达,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2.读一读。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始终还是姓“语”,我们应该放松对人物的赞美和评价,回归对文章的诵读与欣赏。读课文是学习体味的基础和手段。读什么?怎么读?那得让我们引导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怀揣一颗欣赏的心去读、去诵、去吟、去演……如教学《诚实与信任》,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我”与小红车主人的对话,学生读出了“我”的诚实,读出了小红车主人对“我”的信任,更读出了因为“我”的诚实才使得小红车主人对“我”产生了信任,读出了做人应该诚实,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第7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范文

一、对学习氛围的需求

学生到底愿不愿意投入学习活动?有没有信心去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给以上问题一个肯定的答案。

1.平等

平等,即要求地位平等、尊严平等、对话平等。这种平等,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平等对话教学随着《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提出,已成为新课程的热点与亮点问题。学生渴望教学对话是平等的,它意味着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平等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2.开放

开放,即要求时空开放、评价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思维方式开放,从而形成开放的教学氛围。这样的教学氛围民主、轻松、和谐,学生敢于议论,畅所欲言、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精彩的发言、思维的火花由此迸发而出。语文课中组织辩论,是使课堂走向开放的一条捷径。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可组织学生辩论“现在已有人预测,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学校和老师都会消失,网络教育将替代现有的教育方式,你认为网络教育和集体教育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学习?”

3.帮助

帮助,即帮助“问题学生”,帮助“困难学生”。帮助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组成。“困难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一些客观因素造成了他们相对封闭、不愿张扬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往往很不自信,有时候也显得缺乏意志。据此,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所有人都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进而使“困难学生”在同学面前勇敢地抬起头来,在学习中变得自信。

二、对知识体系的需求

事实证明,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材所包含的知识体系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媒介和物质载体,它不是教学的“唯一”,而是“为我所用”的“半成品”。学生在最初获得这种知识体系时是激动的,但因获得过程中未经太多的努力,所以这种成就感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连同失去的还有他们对教材、对学习方式、对学习过程的兴趣。他们就像一个个点燃的“火炬”,新鲜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新奇的教学过程,才能点亮这些“火炬”,使他们自己发光,从而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1.借课内连课外

语文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的重要事件等。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语文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及现实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满足学生对鲜活的知识体系的需求。

《三顾茅庐》一文学完后,学生一致认为刘备尊重人才,张飞鲁莽草率。就这一课而言,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已达到预期目的。但课本中的人物作为流传千古的英雄形象,我觉得学生对人物的把握还远远不够。所以,在课尾我这样设计:同学们,三国人物精彩纷呈,性格复杂且极具个性,评价一个人只看一件事是不全面的,课后请大家认真读一读《三国演义》,然后再来谈一谈你对三国人物的了解。一个星期后,我们召开了一个小小的“三国人物故事会”,孩子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凸现的张力,学生对读书感兴趣,这是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也是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

2.借挑战萌创新

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创新。独树一帜的创新能给学生以极大的成就感,让学生自愿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第8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范文

这部笨重的“对讲机”就是最早的手机。

第一部手机的诞生

在20世纪 60 年代,通讯巨头贝尔系统的母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一直固守在固定电话方面的垄断地位,完全无视移动电话的发展前景。然而摩托罗拉公司的马丁·库珀却认为移动电话更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他决心证明移动电话的普及是可能的。不久,在他的带领下,其团队仅用了6 周的时间就完成了世界通讯史上的巨大突破,研制出了“便携式”移动电话。

为了实现无线通话功能,这部移动电话由数以千计的零件制造而成,略显笨重。随后,马丁·库珀团队还制造出了天线,建造了手机基站。这些基站相当于微型电脑,它们可以测量电话信号的强度,同时把较弱的信号传递出去。1973年,马丁·库珀用自己研发的手机在街上给身为竞争对手的贝尔实验室打了一个电话——这便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当时,贝尔实验室的人员并未将这通来电当回事,但历史却已经将其悄悄记录在案。正是因为这是人类通讯史上的第一次手机通话,1973 年 4 月 3 日这一天也被后人定为手机的“生日”,马丁·库珀也成为了令人敬仰的“手机之父”。

从诞生到普及

然而,手机的诞生只是手机普及道路上的一小步,还有无数难题有待解决。首先,摩托罗拉需要建立一批手机基站来运转手机信号;其次,推广无线通讯需要很多评估、测试与准备。比如这个民用的无线信号会不会干扰国家各项尖端设备(如卫星、雷达)的运行?会不会危害公共安全?所以,美国政府各个部门审批这个新技术产物也消耗了大量时间。

直到1983年,摩托罗拉终于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面向市场的便携式手机——Dyna TAC 8000X。这款历经10年波折方才面世的手机重794克,长33厘米,标价3995美元 ,最长通话时间是一个小时,可以储存30个电话号码。由于该手机笨重厚实,流入市场后,美国人便给它取了个外号叫“鞋机”,中国人则习惯称它为“大哥大”。

手机的进一步普及,也少不了先进的通讯网络的支持。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便研制出了AMPS移动电话系统,并在芝加哥试运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模拟蜂窝系统拉开了移动电话大发展的序幕,被称为第一代移动通信(简称1G)。纵观整个1G时期,也就是“大哥大”席卷全球的20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一直是全球手机产业的霸主。但是模拟蜂窝系统存在很多弱点,如分频多址技术造成频率资源严重不足,网络容量小,用户数量有瓶颈,欧洲各国不同的蜂窝标准也使得手机无法漫游通讯。这一切都在呼唤着新一代通信网络的诞生。

走进2G时代

为了实现手机在全欧洲范围内的漫游通讯,欧洲电信联盟开发出了一种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MS。GMS具备了对频谱的利用率高、容量大、信号好、可漫游等特点,还有业务种类多、易于加密、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1991年,GSM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移动通信2G时代的到来。

正当GSM系统在欧洲推出不久,美国高通公司推出了一种更为先进的商用蜂窝电信技术——CDMA。基于CDMA比GSM先进,而且忽视了欧洲与美国地缘状况的差异,摩托罗拉便没有重视GSM手机的商业开发。不久,GSM系统十分完美地解决了欧洲众国之间的漫游通话难题而且GSM手机刚一推出便受到从事欧洲贸易的广大商务人士的欢迎,这使得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两大手机生产商异军突起。现如今,CDMA和GSM依然齐头并进,摩托罗拉的手机霸主地位却早已一去不返了。

多样化与功能化齐头并进

整个2G时代,也是手机大发展的时代,这种发展首先体现在外形的改变上。基于集成电路板技术的更新,手机渐渐摆脱粗大厚重,走向纤小薄轻。1996年摩托罗拉公司推出第一款折叠式手机——Star TAC。这部小巧的折叠式手机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手机的印象,时至今日,摩托罗拉在折叠造型手机领域仍然拥有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1998年,西门子公司推出第一款滑盖手机——SL 10。2002年,摩托罗拉推出第一款旋盖手机——V 70。当然,手机盖子的安装方式仅仅是手机外形革新的一个小方面。1998年,诺基亚公司推出他们的新产品——8810,这是第一款无天线手机,而在直板机领域, 内置天线设计可谓是一个新的里程碑。除了外形的轻巧化,彩屏手机和触屏手机在20世纪末也相继出现。琳琅满目的手机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1992年12月,世界上第一条短消息通过英国沃达丰公司的GSM网络,从一台电脑传递到一部诺基亚手机上,开启了人类的手机短信交流时代。短信的迅速“蹿红”是由于它完美地迎合了现代人的沟通需要,既能避免直接交流的尴尬,又能充分发挥交流双方的想象力,使得情感交流变得更加轻松自然。

继短信功能诞生以后,对手机进行各种功能的整合掀起了手机发展史上的又一场革命。1997年,诺基亚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内置游戏的手机——6110,这部手机成功迈出了手机娱乐化的第一步。两年后,诺基亚公司又推出了一款配备WAP浏览器的上网手机,实现了手机与互联网的直接对接。

就在诺基亚把手机功能多样化做得大红大紫之际,其他公司也毫不示弱。在上网手机诞生的同一年,韩国的三星公司生产出第一批音乐手机——M100 Uproar。这款具有MP3功能的手机一面市,便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热捧。

我们现在的手机除了打游戏和听音乐,还可以用来拍照、摄像。而世界上第一部照相手机诞生在2000年,是日本第三大移动运营商J-Phone推出的J-SH04。尽管这款手机的图像分辨率很低且无法变焦,但手机拍照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意。

当手机上开始配备音乐和图像文件后,手机的数据连接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2001 年,爱立信的 T39mc 成为了第一款支持蓝牙传输功能的手机。之前人们熟悉的连接方式主要有红外线和数据线这两种方式,不过相对于蓝牙来说它们都存在明显的缺陷。蓝牙的诞生使数据传输变得更加高效,它也为无线通讯拓宽了道路。

就在各大手机厂商加紧彩屏与触屏手机的研究时,“黑白机”的终结者——诺基亚1100横空出世。它最突出的优点是3小时的充电量可以维持400小时的标准待机,这个成绩即使放在现在也算手机中的佼佼者。诺基亚1100自2003年10月上市以来,全球累计销量已经超过2亿部,是手机发展史上绝对的销量冠军。

手机智能不是梦

所谓智能手机,是相对于功能手机而言,它具有独立的开放性操作系统,可以自行安装、卸载软件。智能手机的真正鼻祖诞生在1999年,摩托罗拉在年末推出了一款名为 A6188 的手机。这款手机采用了摩托罗拉公司自主研发的龙珠16兆赫处理器,支持无线上网,深受商务人士喜爱。同时A6188也是全球第一部触摸屏手机,还是第一部中文手写识别输入的手机。

智能手机的出现开拓了移动电话与个人电脑相结合的时代,商务人士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接发邮件和传真,浏览客户资料,十分方便。越来越先进的上网软件、游戏软件和音乐软件带动着手机内存容量的升级。2006年,诺基亚N91华丽上市,与以往的闪存形式不同,N91内部采用了微硬盘存储,4GB的存储空间为越来越多的视频和音频播放提供了可能。强大的内储存是智能手机发展的重要一步,手机也开始迈向高端功能化。2007年,诺基亚N95一上市便受到广泛关注,双滑盖设计十分新颖,强大的音乐、视频播放能力和500万像素自动对焦摄像头都将这款手机定位为高端手机。更主要的是N95第一次加入了GPS导航功能,这也是手机功能的一项重要发展。

然而,诺基亚在智能机领域的统治地位也只维持了几年,就在N95上市的同一年,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横空出世,并在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iPhone是一款结合照相机、个人数码助理、媒体播放器以及无线通信设备的掌上智能手机。可以说,苹果是手机市场后来的搅局者,也是新的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从目前来看,苹果利用其在个人电脑技术上的强势地位,已把智能手机开发到了极致。iPhone 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电容屏的智能手机,它引入的多点触摸技术(Multi-Touch)使得拨打电话、程序转换等操作变得易如反掌。另外,iPhone手机内部有重力感应器,可以依照用户水平或者垂直的持用方式而自动调整屏幕显示方向;它还有内置光感器,可以根据当前环境的光线强度而自动调整屏幕亮度;还有内置距离感应器,防止接打电话时脸部触屏而引起失误操作,这些功能都是前所未有的。现如今,每一年推出的新款iPhone都会受到一大批年轻人的热捧,可以说iPhone已经不仅仅是一款手机了,更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3G已经降临,4G也将近

所谓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

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技术是在美国高通公司的CDMA的基础之上开发而来,与之前的GMS网络相比,3G网络的信号覆盖区域更广。3G技术的最大优势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它能够更快速地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媒体形式,并提供更高效的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目前3G在全球有三大标准:即欧洲提出的WCDMA、美国提出的CDMA2000和中国提出的TD-SCDMA。其实3G网络早在2001年就已经出现,但它一直是与2G网络并存发展,直到2009年,中国开始投入使用3G网络,巨大的用户容量使得3G的辉煌时代真正开启。随着3G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我们可以用3G手机进行远程的视频会议,也可以用3G手机观看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

2008年夏天,苹果公司推出的 iPhone便支持3G上网,这款手机又掀起了 3G的热潮。3G iPhone凭借自己高端智能化的优势,令苹果手机迅速成为全球3G手机市场的引领者。另外,苹果公司还提供了强大的应用程序下载服务,到目前为止已经提供了上百万的软件,这其中包括微软和谷歌等大公司的软件,也有很多第三方软件。

虽然第三代移动通信可以比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快成百上千倍,但是仍无法满足未来多媒体通信的要求。以用户为导向的智能业务将催生新一代无线网络,即通常所说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 4G 通信将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一种不需要电缆的信息超级高速公路。目前国际上有关4G移动通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其基本需求、核心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我们深信,4G时代的到来也并不遥远。

从低端笨重的“大哥大”到高端智能的iPhone,40年间,手机的历史记录了科学力量如何将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同时又不断瞭望下一个梦。下一个10年应该是3G网络大规模推广、4G网络开启应用的时代,同时也是手机在个性化和智能化上继续突破的时代。让手机能真正地认识、了解用户的需求,能识别用户的言辞、表情和肢体语言,使手机更具人性,变成我们真正的伙伴与搭档,这便是未来手机的发展方向。

相关链接

奇妙的概念手机

易拉宝手机

这款概念手机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了一块6英寸可弯曲显示屏,让整机收缩起来像一支笔,而打开又像是我们日常所见的易拉宝。屏幕展开后,互联网接入、文件传输、游戏和通信等功能一应俱全。

可折叠手机

这款可折叠手机号称“可从使用者的动作中汲取能量”,它通过纳米材质的压电发电机阵列,把手指传递的压力转变成电能,摁得越多,电能越多,典型的自给自足。其屏幕还可以轻松折叠,将手机变成一个钱包。

腕带手机

这款概念手机灵感来自绿叶,可展平也可弯折成腕带。这也是一台能通过太阳能充电的手机,它的银色外层即是高效的太阳能吸收板。平日里,将它戴在手腕上就是漂亮的配饰,在室外走动,手机便可自行充电。

第9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范文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国家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