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师的简历范文

设计师的简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师的简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师的简历

第1篇:设计师的简历范文

求职者应注意简历设计的内容,以方便招聘单位对应聘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基本来说,求职简历应包括以下信息内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学历层次、主修课程、辅修课程、职业技能、社会实践经历、校内职务、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供职意向、薪酬期望、联系方式等。

2、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求职者撰写简历的目的,就是让你潜在的雇主或招聘单位了解你,进而聘用你。因此,作为一名求职应征者,应从自己的兴趣志向转向到你未来雇主或招聘单位的立场需求上,以你的长处来迎合、满足你未来雇主或招聘单位的需要,使他们看到你对他们的价值,即“能为他们做什么?”这就要求在撰写简历时,应针对对方的要求,而不是向他传递你的兴趣去向,即将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3、文字简明 主题突出 :

求职者在撰写简历时,切记要重点突出地编写与所申请职位相关的经验与技能。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简历的重点应放在学习成绩,以及参加过的课外活动、实习经历上。如打算应征文秘类工作,则要突出与该类工作相关的所学课程、专业技能以及强调能胜任该类工作的相关经验。

4、措辞得体 适度表意

简历属于应用文体,措辞表意有习惯要求,行文时不应违背这些要求,而应力求得体适度。

简历用词应尽可能精练,应尽可能使用短语表意。以使简历短小精悍,通俗易懂。

1 2

行文要让事实说话,避免使用抽象、空洞的措辞,应以客观的态度、具体的事实以及准确的数据说话,使阅读者不仅了解每句话的字面含义,而且能悟出言外之意,进而了解求职者所取得的成就及获得成就的能力与专长。

行文应排除那些带有强烈色彩的修饰语,带有个人看法的字眼及强调语,而选用具体、明确的动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用具体明确的细节表述实情,可使求职者显得平实、谦虚和自信。行文时既不要用第三人称,也不要用第一人称,最好是省略主语,或使主语隐含于句子之中,使用主语隐化的句子可以避免自夸之嫌,使句子显得活泼,轻快。

5、格式恰当 篇幅适宜

求职者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能体现自身优势,最适合自己各方面任职资格的简历格式。

编写简历时,要根据寄送简历的目的,结合对方的要求,精心筛选和编排有关素材。凡与寄送该简历目的无关者,与对方的要求无联系者,一律删除;凡有关和有联系者,要分清主次,去粗取精;行文时要字斟句酌,惜墨如金,使整个简历的篇幅精简,浓缩,达到适宜的程度。

6、精心编排打印

简历的好坏,关键在于这份简历给人的印象如何,因此,还必须对写好的简历进行必要的加工,对它进行编排打印。

简历的排版打印要精心设计,四周必须留出足够的空白,显得空间美。每行之间要有一定的空间便于人们阅读。

第2篇:设计师的简历范文

[关键词] 城市规划;海绵城市理念;实践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95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191- 02

0 前 言

社会的进步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对我国而言城市规划更是核心内容。但由于自然灾害因素,我国城市化进程严重受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基于此,国家提出海绵城市理念,该理念积极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且能够改善城市水灾害问题,如水资源匮乏、城市洪涝等灾害,可以说,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海绵城市建设息息相关。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将城市喻为“海绵”,是以高效利用城市水资源为核心,简言之,海绵城市就是建立一个雨水开发系统,通过该系统使城市水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包括如滞留、净化、下渗等措施,以此增强城市渗透调蓄及净化排放径流雨水的能力,从而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充足性。简单来说,该理念是以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为基础,构建雨水全过程控制系统,可有效避免水资源浪费,实现高效科学的水资源利用,特别是在雨水处理方面提倡自然处理,简言之,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雨水排放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实质上并不复杂,比如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恢复修复生态等。具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强化保护城市现有雨水滞纳区,如河网水系、绿地和湿地等,并且当城市规划设计中发现有水系统被破坏时,要积极应用生态手段加以修复,充分增强城市雨水滞纳处理能力;其二,则是加强影响较低的技术,包括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以此提高城市净化积存雨水的能力。

2 城市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建设策略

2.1 建设完善的水系统

实质上,水资源系统如河流、湖泊等都具有净化能力,故此,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湖泊、河流等城市雨水天然净化工厂的利用,通过此来实现水系统的完善建设。首先,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对原有湖海水系进行保护,使之在实现自我净化的同时,能够高效处理城市雨水。简单来说,就是避免城市原有水系被污染严重的水资源流入,造成其自然净化系统崩坏。现阶段,由于生活杂物、工业污水等,我国城市水系统备受侵害,自我净化能力大打折扣,这就更需要管理部门针对城市实际情况,积极建设海绵城市恢复水系统自我净化能力,如严格管理管制排污企业、附近居民等,从根本上证水系统的良性循环。

2.2 建设人工生态海绵体

实质上,并非所有城市都拥有丰富的天然海绵体,部分城市甚至可以是严重匮乏天然海绵体,这就对海绵城市建设不利,故此,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关注人工生态海绵体的建设,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人工改造手段,促进城市排涝蓄洪等能力提高。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实现海绵城市理念,不一定要完全依靠城市原本生态环境,而是通过人工建设绿地园林等手段,充分改善城市污染现状,或是改造构建完善的城市水系统,利用大型水网生态系统调节城市自然水体。除此之外,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还要更新传统居民区、工业区等建设模式,比如以分散小规模的下沉式绿地来替代传统集中式绿地,进而提高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可通过改造城市原有绿地园林,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做出相应的改进,从根本上提升绿地生态效益,使城市水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2.3 城市雨洪管理海绵技术

建设海绵城市,其实就是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内部水生态设施,促使城市海绵功能全面发挥,比如建设城市湿地来达到防治城市雨洪灾害的目的,同时湿地内可设计雨水集中区,以便高效合理的管理雨水灾害,且形成镶嵌式的海绵结构形式。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设计期间,一方面要建立整合多处系统化湿地系统,另一方面则要提供适合该系统内生物居住的环境,使其原有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同时,能够创造更优质的城市居住环境。总之,构建湿地系统时要加强水质净化、地下水回雨水等环节,特别是要合理设置潜流整合功能,确保被净化后的雨水能够充分汇入湿地,促进地下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2.4 完善城市道路规划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是由于城市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剧,故此,从这一点来说其具有解决城市洪涝灾害及其径流污染负荷的能力,将该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中无疑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之一。现阶段,道路占的水径流量在城市建设中相对较大,不但会严重污染城市水资源,更是城市雨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所以,加强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和完善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一方面,路面交通要充分确保通畅,不能影响城市道路正常功能。比如,以下凹式绿化带替代道路两侧的绿化建设,前者相对后者而言,能够有效改善减少路面雨水径流质量和径流量,使水资源质量得到最大化提高。此外,城市道路规划过程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还可辅以LED树池、透水路面等手段。另一方面,则是道路景观绿化带的合理利用。下凹式道路绿化带主要作用是直接将雨水径流汇入地下,这种设计对道路正常功能毫无影响,不但能够实现雨水储存,还能在储存过程中自然渗透、净化雨水。

3 促进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建议

首先,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总规、专项规划等相结合,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期间,既要注重生态化,又要充分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并对城市“绿线”“蓝线”等开发边界进行合理划定,以此保护原有自然资源如河流、湖泊等。其次,加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重点突出公众参与。海绵城市的成功创建能够有效提高城市雨洪利用能力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这一点对存在内涝风险和缺水的城市中至关重要。建议可针对某些具备较大雨洪利用潜力的城市小区等,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试点工作,但试点要根据实际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各方要求,再以先M的技术手段、理念方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中,进而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率。并且还要引导城市居民监督海绵城市建设,让公众形成低影响开发理念,积极支持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再次,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政策。比如,针对尚未建设但已划拨或出让的地块,予以资金激励、设计条件变更等措施,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内容融入其各方设计中,特别是建设合格的需加以激励。而针对未出让地块则既要坚持传统硬性指标,又要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最后,则是要加强城市建设部门与水利部门的联动,在城市规划行政审批内纳入海绵城市相关指标。

4 结 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但从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来说,我国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故而,要真正完全建设海绵城市,不但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还需要加强对该理念的学习贯彻,从根源上先保证理念的进步发展,然后再针对其来整合管理城市,通过建设完善的城市水系统、合理完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人工生态海绵体等手段,充分确保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1]彭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建材与装饰,2016(5):73-74.

[2]张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6):128.

[3]笪玮,李虹,马波.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管窥[J].中国房地产业,2016(7):62-63.

第3篇:设计师的简历范文

【关键词】 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理念

国内长期以来,因经济条件的限制、物质基础的匮乏和体制的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筑设计体系中几乎没有室内设计这个部分,导致人们形成了认识上的误区,把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割裂开来。以至到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实践中,把室内设计简单的理解对建筑内部各个界面的装修、装饰,认为只是在建筑完成之后在墙面、顶面、地面等界面上贴一层装饰表皮。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分工过细,人们已习惯于一种纵向的单线思维方式,而缺乏横向的综合思维能力。现代室内设计应该强调综合的思维能力,注重与建筑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这便要求设计从业人员具备环境整体意识。因此,本章将从室内设计在“时空维度”延续建筑设计的角度,着重探讨建筑内外相互协调的室内设计观的应用分析,以求为我国的室内设计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为室内设计的逐步完善和行业的不断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广义上而言,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都属于建筑学的范畴,是建筑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不可能完全分裂;即便是要分工,当今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分工也是一种专业上具有哲理性的分工,是工程设计阶段上的分工。

建筑设计主要把握建筑的总体构思、创造建筑的外部形象、体量和合理的内外空间关系,而室内设计则主要把握对特定的内部空间的功能问题、美学问题等。现代室内设计并非简单的理解为室内装饰、装潢和装修,而更应该包括视觉艺术的内容,也涉及到工程技术的内容,还包括对建筑物理环境的要求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应该理解为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注重强调空间环境观念、自然环境观念和历史文脉环境观念的延续和传承(见图3.1)。现代室内设计的实践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强调空间设计,把室内设计从起初人们理解的装饰、装潢和装修提升到空间环境设计的高度,并注重与室外环境、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的有机结合。

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门以“空间”为主角的环境设计学科,是与建筑设计相互延续和关联的创造性工作。因此,室内设计师应了解建筑师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并最大限度地理解建筑设计的构思和意图,从而正确的传达建筑的空间内涵和空间性格,最终达到建筑内外的协调和统一。从某种意义而言,建筑内外相互协调的设计观便是指在室内设计的实践中充分地考虑“建筑”的因素,从功能、美学、历史、文化、地域等层面与建筑相互延伸,甚至大量使用建筑设计的手法和元素,使室内设计的处理手法和原则“建筑化”,使室内空间“室外化”。

1 充分理解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根据前文所论述的理论,建筑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一个大的“空间系统”,而室内空间是这个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同时也是一个子系统。而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都是建筑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进行和展开的基础,而室内设计是对建筑设计在“时空维度”的深化和发展。因此,室内设计应秉承强调建筑内外相互协调的设计理念,充分理解和把握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联系,使建筑外部形象所表达的主题在室内空间中得到深刻的强化。

在室内设计的实践中,既要充分考虑对室内空间的各个要素的处理,同时又要与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构想相互统一,强调室内空间的风格与建筑整体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反之,室内设计所营造的内部空间环境便会与建筑整体的性格内涵产生偏差甚至相背离,造成室内空间形象与其使用性质不搭调,使建筑内外空间显得“表里不一”而缺乏整体感。例如,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将霓虹灯、暗藏灯带、高级大理石等运用在居住空间中可以营造豪华的内部空间形象,结果却恰如其反,造成居住环境更像是歌厅包厢。

2 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结合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系统理论,可以将建筑“空间系统”的环境要素划分为建筑外部的大环境和内部空间的小环境。建筑以物质形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建筑物或是处于寒冷干旱的地区,或是处于炎热潮湿的地区等自然环境中,而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其外观也各有不同,或凝重厚实,或轻盈通透。除此之外,建筑在社会层面上还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上述的这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即是建筑外部的“大环境”,而建筑的各个界面围合的内部空间即是建筑内部的“小环境”。建筑的外部“大环境”和内部“小环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渗透并产生相互的影响。因此,在室内设计的实践中,不是简单地把内部空间这个建筑的“小环境”孤立出来进行独立处理,而必须注重考虑建筑外部的“大环境”对于内部“小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两者有机结合创造出建筑内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建筑作品。

3 理清室内设计与建筑的结合点

建筑自身是一个大的“系统”,由结构体系、墙体、楼地板、屋顶、门窗及内部空间等组成要素构成,各个要素之间通过特定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且各个要素之间也产生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室内设计正是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中进行的创造性工作,是对建筑内部空间的点、线、面、声、光、色、质等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处理过程。在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内部功能或美学与建筑设计界定的结构、设备等产生冲突的问题。故而在室内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室内设计师必须理清室内设计与建筑的契合点,理清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与形式的结合点,分清到底是保持原有建筑的结构之美、力度之美、粗犷之美或是科技之美等,还是通过对建筑的结构、设备或各个界面进行遮掩、装饰从而强调内部空间的细腻之美。因此,只有在理清了室内设计与建筑的结合点和契合之处的情况下,才能够将在设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冲突和矛盾降到最小,从而达到建筑内外的高度协调和统一。

室内设计的各项工作都是在建筑设计界定的内部空间中进行的,对建筑内部空间可以起到完善和美化的作用,反之,对内部空间处理不当也会对其功能、美学层面产生“副作用”,使内部空间的结构、界面等产生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室内设计的工作就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找到设计工作与建筑内部空间的结合点,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应该想方设法地“调解”或彻底解决问题,而并非对室内空间孤立地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参考文献

[1] 郑慧芳. 现代室内设计中简约主义[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3):281-282

第4篇:设计师的简历范文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要求;措施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与每一个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土地利用的合理、有效性关系密切,同时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做好土地整理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土地整理工作能够帮助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空间,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案,有助于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挖掘土地潜力,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

1.1科学结合

在城乡规划时,需要对城市范围内的现有空间,以及隶属城镇进行整理,全面提高城乡的经济和其他能力。(1)空间的结合。从大的方向看,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条件,开展外向型经济,或作为内地与国外的中转站,发挥经济通道的效果,不但要合理地开展中心城市,也要活跃进步改进小城镇的经济建造,结合区域经济优势,分管中心城市压力,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圈。(2)小城镇结合。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小城镇建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单位面积上的耕地需求人口减少,不断增加的农业人口需求转化为工人,这就要求需要不断地对小城镇科学结合,对现有城镇进行兼并调整,促进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1.2系统协调

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面对人多地少,人均资源贫乏,城乡规模小,城市实力不均横的局面,必须协调好土地资源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相互关系,协调好水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与城乡发展的相互关系,需要重点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发展目标的相互关系,因此,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的是系统协调。

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整理的措施

2.1科学合理的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空间

土地整理是统筹城乡发展、调控城乡用地总量与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的利用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土地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划标准,要严格按照土地使用标准进行开发和应用,是什么样的土地就用什么样的开发方案。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要认真做好村庄、城乡结合部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的衔接工作,注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进行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对于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改,提升建筑土地的使用率,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土地利用的规范发展,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科学的进行土地利用、合理的开发土地,提升土地开发率,降低土地供求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2.2发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的双重制约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的使用情况,而土地资源中存在的矛盾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继续前进与发展,还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房价过高、过快地增长,使很多人不得不背负沉重的房贷负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使房地产行业泡沫经济愈演愈烈。如果通过使用主动的手段开展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和土地的进展速度成正比,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整理相互产生作用的同时能够相互限制,避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出现占大建小或者只占不建的现象,使每一寸土地资源都能够合理地利用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管是在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期间还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坚持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尽可能地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土地资源利用紧张的问题,还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等矛盾,同时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合理的发展。

2.3规范土地整理,完善土地监督机制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状况,还和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息息相关,因此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规范土地整理,完善土地监督机制,在规范土地时要坚持坚持严控总量、优化结构、集约高效的原则,严格规范土地整理,积极主动服务,构建科学的发展新机制,确保新开发的项目能够充分开发土地的使用潜能,大力开发闲置用地,依法征地用地,确保农田用地不被侵占等目标,要充分保障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品质不下降的管理规划原则。同时要强化执法监察手段,严格执行土地法律法规,惩治违法用地,对借机圈地、搭车用地等违法用地行为,必须采取严厉的法律手段依法追究违法者的经济、行政及刑事责任,从而最大限度地遏制土地使用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后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选择影响面大的典型案件,公开曝光并依法处理,以达到"以案说法""以点带面"的社会效果,起到震慑遏止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的作用。

2.4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强度

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全面整顿和规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工作的实施强度,定期开展查处违法占地、违法建筑行为,对违法建设作出责令停止建设的决定后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拒不停止建设的,相关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违反详细规划或者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的要责令改正,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逾期不采取改正措施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责令限期拆除,对于不能拆除或者无法拆除的,要没收实物以及违法收入,按照规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整理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整理进行协调应用,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还要综合考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意义以及对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影响,合理的土地整理能够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实施,创造更加优秀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贾莉.浅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华北国土资源,2012(01)

[2]王亚锋.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4(01)

第5篇:设计师的简历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S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52

1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以下普遍问题:

1.1 资金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会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部分资金。而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传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资金问题就突显出来。

1.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计划经济时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主体是农村主要劳动力,由于土地集体所有,故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也是通过强制动员机制要求农村劳动力来完成,这种管理机制虽然存在人员浪费、劳动效率低等问题,但是可以支持农田水利设施最基本的低水平运转。

1.3 农村群众未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些基层干部、农村群众缺乏发展农业水利的意识,缺乏大兴水利、主动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甚至一些基层干部也只是被动参与水利建设。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经商已成为农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现象势必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锐减,且农村留守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等现象。这类人群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加缺乏积极性,也不具备节约用水、发展水利的意识。

2 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性的策略

不可否认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上述现实问题,实际工作中要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促进农业水利的良性发展。

2.1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阻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政府政策性支持资金无法满足现有农业生产需求的现实条件下,各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多方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比如可以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相应的比例用于水利建设,全面发展民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在不损害国家利益、不妨碍国家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愿出资、投资建设水利工程,并将农田水利作为一项产业进行投资经营,由政府部门提供技术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增加水利专项资金的金额,并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水利专项资金全额、合理的应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2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

农村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下列措施:政府部门作为一些大中型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实行集中权管理制度,水利设施的管理、应用、维护等责任均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针对一些市场价值较高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公共水利设施,可采用拍卖经营权的方法,遵循市场规律签订经营合同,确定管理及维护主体;针对一些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可采用专户或专人承包的办法,将管理权承包出去,新建水利项目则可全面开放其经营权,鼓励农民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水利设施建设。

2.3 创新管理办法,增强水利建设意识

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针对破坏水利设施、妨碍经营者正常经营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以保证水利设施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在日常工作中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研究、完善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细化管理细责,并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作为乡镇基层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将考核内容作为乡镇发展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考核力度;加强水利建设的宣传,利用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宣传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全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氛围。

3 结语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设计师的简历范文

[关键词]质检机构;测试设备;计量检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58-01

1 前言

作为质检机构测试设备应用中的一项重要方面,对其计量检定管理的探讨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计量检定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测试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最终整体效果。

2 做好质检机构测试设备的计量检定管理的意义

有效的控制计量器具的准确性是确保计量器具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计量检定以检验和加封盖印为主,并以国家检定规程为标准,结合管理性质将计量检定作为强制性检定和非强制性检定。在计量检定工作中,需要有效提高计量检定工作的质量,为此,质检机构必须做好计量检定设备的准确检测。

计量是控制生产过程工艺参数、设备参数,确保生产质量的主要渠道。计量检定有助于促进生产工艺的规范化,确保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水平。计量质检有利于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控制生产设备、工序的参数,需要做好计量质监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随着各种计量测试设备种类的不断增多,应给生产建设以及人民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做好质监部门计量检定设备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质检工作的质量水平。计量检测直接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计量检测人员需要从多方面做好质检机构的计量检定设备管理,这也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的重要的手段之一。

3 强化计量检定设备各个环节的管理

3.1 采购管理

采购计量检定设备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设备购置申请表,一定要仔细核实,并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购置,切不可违背严格的采购标准进行采购,设备采购人员要确保设备更方面都达到要求的标准后才可购进。

3.2 验收管理

检定设备到货后,一是要做好设备的验收工作,对已收到的设备细致地开箱验收。要认真检查设备外观是否存在问题。甚至对产品的包装、装箱清单进行现场的使用检验,尤其是要做好安装调试工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测试,保证其性能良好,对于那些不合格的计量检定设备要及时更换或退货。

3.3 检验计量检定设备

首先是要做好计量检定产品进行正式使用前的校准工作,从而利用验收检查确保其性能良好。接着我们要对故障进行及时排查和维修,并且确保其达到检定标准。当设备正常运行的时候应进行检定、校准工作,以确保设备保持良好状态运行。其次是做好日常管理,为了保证计量检定设备的精准度,需要我们做好设备的登记工作。检测人员在计量检定设备使用的过程中要对现场资料进行详实、可靠的记载。同时还要对设备使用的注意事项格外留意,对人身安全的设备可能伤害的地方要做出标记,以免不知情人员发生意外。

4 质检机构测试设备计量检定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

4.1 逐台建立测试设备的“计量管理档案”

任何一个质检机构要对测试设备实施有效的计量检定管理,都必须对每台设备的情况,有全面、细致的掌握。而建立完善的设备“计量管理档案”,无疑是有效的方法。根据计量检定管理工作的需要,“档案”的内容应包括:设备采购前的“设备申购单”、“设备调研报告”、“设备供应方的质量保证能力评价报告”、“设备采购合同”等方面内容;设备购进时的“设备使用说明书及随机资料附件”、“设备验收报告”、“设备使用调拨单”等方面内容;设备购进后,为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及有效维护而产生的“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操作规程”、“设备维修及处理单”、“设备运行检查方法及报告”、“设备比对方法及评价报告”(指既o检定规程,又无计量标准器具的设备)、“校验方法及报告”(指无检定规程的设备)、“设备检定报告”、“设备降等降级使用通知”等方面内容。对自制设备而言,“档案”还要包含“设备设计及鉴定资料部分”。另外,标准物质的购进、保管、使用,也应纳入“档案”管理中。总之,“计量管理档案”是计量管理的第一手材料,它的内容齐全与否,直接关系到设备正确使用、维护和周期检定工作的有效进行。

4.2 测试设备分类编号,登记造册,实行设备检定工作的动态管理

根据“计量管理档案”所收集的内容,结合测试设备的使用类型,计量管理人员应设立设备计量管理台账。台帐内容应包括:设备名称、型号、制造厂、出厂编号、生产日期、放置地点、检定时间和周期、检定结论、本单位管理编号、维护概况、操作人员等方面。设备计量管理台账是计量管理人员常用的,也是必备的管理工具。通过它,可以使管理人员对所有设备的现行计量情况,一目了然,为实行全面、动态的计量管理,提供依据。通过台账,可以及时准确地将待检定设备,送到法定技术机构完成检定(一般可提前一个月通知使用部门,做好设备送检准备)。

4.3 建立设备日常抽查制度

使设备始终处于稳定、有效的合格状态,是设备计量管理的目的。抽查制度是了解设备运行状态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通常可采用每季度一次)。抽查内容要包括设备计量管理标志及内容是否与管理台账相符合、日常使用和维护有无记录及正确性、环境监控是否满足设备处置的要求、设备操作者有无资格、对所有在用设备进行开启检查等。测试设备的运行检查,是抽查方式之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进行运行检查:大型及关键的测试设备,两次检定工作之间;长期停用,重新使用前;设备维修后,再投入使用前。

4.4 编制科学有效的设备周期检定计划

一个科学有效的周期检定计划,不仅能按规定要求完成设备检定工作,而且可以使设备在用时间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同时也能有效地节约检定费用,降低检定成本。因此检定计划的编制应结合设备检定规程的要求、设备自身质量和稳定性、设备使用频次、设备处置的环境条件、测量对象准确度以及设备使用要求等内容来进行。

4.5 加强信息收集,建立有效联络

信息收集工作分内部信息收集和外部信息收集两部分。内部信息收集主要来源于操作者日常使用时的感觉、管理者对设备运行的观察、维修者对设备故障出现类型的分析以及检定数据。内部信息搜集的目的是减少和避免影响设备运行的隐患再次出现,以降低管理费用,起预防作用。外部信息收集主要针对计量设备制造商推出的新产品取得CMC标志和编号的情况,为今后设备采购进行有目的地调研做前期准备;设备检定单位的资格、授权检定范围及检定费用,也是信息搜集的一部分,它为我们选定设备检定质量高、费用低、周期短、服务水平好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提供依据。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质检机构测试设备计量检定管理问题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计量检定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江志曾,徐迎娣.实验室设备管理重点浅论[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6(10):60-62.

[2] 孙冬梅,安群彦.现场检定实验室计量设备时应关注的问题[J].中国计量.2017(01):115-116.

第7篇:设计师的简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1)01―0090-03

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随着护理学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如何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是护理教育重点研究的课题,现将我院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经验总结如下。

1 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1 是护理服务国际化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性的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迈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我国护理人员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进一步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争取与国际接轨。

1.2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今护理工作对象已由个体扩大为家庭和社区,护理的职责也由原来的仅仅照顾生病的个体,扩展到贯穿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护理的工作内容将扩展为提供各种躯体疾病的护理、精神和心理支持和健康咨询和教育。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力资源大量富余与技能型人才大量紧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提出优先护理等专业实施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因此,加强我院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我院护理实训工作水平,培养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护理人员,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1.3 符合我院“圣洁天使”全程人文素质教育方案

21世纪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近年来,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我院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了“全程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比例,新增“护士人文修养”、“心理学基础”两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我院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状况

2.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教育部,卫生部对卫生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的申报工作,给临床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2006年6月,我院成立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7月将护理学实验教学实训中心扩建,投入近300万元的经费,使实验室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分为基础护理实验室和综合技能实验室,其中包括ICU病房2间、中心控制室1间、模拟病房3间(病床30张)、无菌技术训练室3间、中心办公室等。增加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仪器设备总值共200多万元、共计295件。配备有价值65万元的综合模拟病人、复苏安妮、标准护理人,高级护理人、各种护理注射模型、男女可互换导尿、灌肠模型、微电脑控制自动灭菌器、自动洗胃机等大型仪器设备,以及配备有与临床一致的多功能高级病床、中心供氧设备。2010年我院完成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申报工作,计划扩大护理实训中心,在原有条件的基础上配置综合技能实训室,模拟手术室、心理训练室、妇科检查模型、分娩急救模型等新型设备模型、模拟人(HPS/ECS)、虚拟静脉穿刺训练系统等。将虚拟现实系统、模拟教学系统和综合考核系统有机结合并应用于护理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近似真实的医疗、护理训练条件,丰富教学与考核手段,使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并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护士或医生、从教室到临床的转变过程。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满足护理专业教学需要,还可以承担科研项目、对外服务等,使其为西部地区护理教育和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益补充。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我校非常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开辟“北京协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总医院”、“北京302医院”、“珠江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17家具有雄厚实力的省外三级甲等医院作为实习基地,为提高临床护理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有计划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深造,计划后期实践中选派优秀实习生到国外学习,争取开创我院学生走出国门的新局面,扩大我院办学的国际影响力,为护理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3 制约护理实训基地发展的一些问题

3.1 师资缺乏,一位实训教师要指导近20名学生操作,实训效果较差;双语教学师资不足;专业教师培训机会不能满足护理学院发展的需要。

3.2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3.3 实训场地、仪器设备严重不足。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数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建设经费尚需加大投资力度。

3.4 高等护理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建设还很不成熟,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训练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旧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离实际的现象。

4 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4.1 建立与校内、外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4.1.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实训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和培训,使其深入医院学习新技术,掌握专业发展发向。选派骨干教师到护理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学习和深造,以培养适应国际需要的护理人才。

4.1.2 实习前对学生要求强化训练护理操作,做到人人过关,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后期的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4.1.3 加强制度建设和计算机网络建设,使实验室管理达到科学、规范、统一、高效,保证实验室工作开放的质量和要求。

4.1.4 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完善实验教学设施,注重营造科学的人文环境和仿真的职业环境。

4.1.5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实习管理严格科学,使学生通过实习能够接受当前国内先进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等。

4.2 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护理实训基地

加入WTO以后,我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的程度更高,这对于护理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必须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护理理念、技术和实践经验,在实训基地的结构设计、环境布局上尽量做到人性化,加强双语环境的建设。

4.3 建立与护理实训条件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护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素质、知识、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形成素质、护理技能、职业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4.3.1 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充分体现其区域性、共享性、统一性、规范性、高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坚持职业技术性、模拟性、实用性、先进性、开放性和教学优先原则。

4.3.2 创造真实的临床护理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临床护理环境下得到护理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一进入临床就能迅速适应护士角色。

4.3.3 实施护理学院“圣洁天使”全程人文素质教育方案,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显人文”的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强调一个“厚”字,专业基础厚实,注重护理学生对医学知识原理的运用性。体现一个“宽”字,专业方向宽口,强调学生具有多维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力求一个“强”字:专业技能过硬,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强。突出一个“文”字:突显人文修养,综合素质好,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好。

4.3.4 增加实践学时,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等实践,选修课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第8篇:设计师的简历范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基,强教之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师德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师德建设,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和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对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国家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战线涌现出了孟二冬、殷雪梅、叶志平、石秋杰、孟佩杰以及北川中学抗震救灾群体等一大批可亲可敬、可学可鉴的师德模范。“最美教师”张丽莉在生死关头舍己救人,用无私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塑造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感动中国,温暖人心。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所带来的负面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对教师产生影响,社会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现象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重智轻德,只重视升学考试成绩,轻视素质教育,忽视师德建设,导致师德师风滑坡。一些教师价值观念发生扭曲,人生观错位,失去崇高理想信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浮躁虚夸、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一些教师法律意识淡薄,体罚、侮辱学生;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口无遮拦、没有分寸,甚至宣传负面内容,发泄对国家、社会的不满;一些教师弄虚作假,泄题、抄袭,制造假成果;一些教师热衷社会兼职,课外、校外违规补课、讲课;一些教师在关键时刻撇下学生,只顾自己,等等。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还教育一片净土,是教育的期盼,更是人民的期盼,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总理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战略主题来阐述,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章节中明确提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要深入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就应该创新工作思路,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惩治以及保障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狠抓师德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要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及信仰信念教育,引导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要建立师德教育制度,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学术规范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特别是要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专心教书,潜心育人,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加强师德宣传。一是师德规范的宣传,要坚持师德宣传的制度化、常态化。要系统宣传、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师德的要求;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普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大力宣传关于师德建设的方针政策,要广泛、持久地宣传颁布实施《规范》的重大意义,宣传、学习、贯彻《规范》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努力营造学习宣传《规范》、贯彻落实《规范》、争创师德典范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使广大教师知法明德、守法施德、重德养德。二是要坚持学习、宣传张丽莉等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师德,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深入研究、阐释时代楷模丰富的精神内涵,不断推出一批批教育系统内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广大教师坚守高尚师德。

强化师德考核。要健全师德考评制度。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教师本人的考核都要坚持师德为先的准则。一是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避免只将升学率、教学成果等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因素或不可替代的条件。学校是师德建设的主体,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与学校的管理密切相关,加强对学校师德建设行为的考核,是提高师德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师德水平决定办学的方向,决定人才培养的成败,师德建设应该成为学校工作考核最重要的指标。二是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自身发展考核的关键指标。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要建立学生、同事、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把师德考核贯穿教师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完善师德监督。应该强调的是,师德监督首先是自我监督,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规范》,以《规范》为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以师德模范为榜样,一日三省,加强自我监督。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履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践行师德规范,自重、自律、自省、自强,把良好的师德风尚内化为自觉行动;要建立完善政府、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同事、学生、家长及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针对师德建章立制并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学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常规管理,注重过程管理,依法依章监督;要畅通社会监督的渠道,尤其是媒体要发挥自身优势,对教师的师德师风随时跟进监督,扬善弃恶;家长、同事、学生要积极关心师德师风建设,参与师德监督。要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创造重师德的良好氛围,充分褒奖师德高尚的教师,向师德失范者说“不”,让少数道德败坏、误人子弟者退出讲台。

注重师德惩治。惩治是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的重要一环,是与考核环节紧密相扣的,同时,它往往又与表彰奖励联系在一起。因此,要建立严格科学的奖惩制度,在考核基础上,全面实现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办学单位而言,师德建设做得好的,要给予宣传表彰,并作为对其办学水准的重要认定因素,在办学资源的配置上要予以倾斜,同时对领导班子予以充分肯定;对不重视师德建设和校风、师风存在严重问题的,要在办学评估、考核结果方面充分体现惩治的原则,并追究领导班子的责任。对教师本人而言,师德表现优秀的,要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佳的,要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予以解聘并撤销教师资格,对违法者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对于社会上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如有偿家教等问题,《规范》作出了禁行性规定:“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各地也根据实际,研究出台了贯彻实施《规范》的具体办法,如江苏省制定下发的《关于切实解决当前师德突出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自治自律,不收受家长财务,不从事有偿家教,不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和其他商品。”对师德考核不合格或有严重失德行为的教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予以解聘或撤销教师资格;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存在严重师德问题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学校,学校及主要负责人三年内不得评先评优。山东省制定下发《关于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禁止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通知》,严禁学校和教师强迫、动员、暗示学生接受各种形式的有偿家教,参加各种形式的补习班、培训班等,对违反规定的继续从事有偿家教的在职教师,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予以相应处罚。

第9篇:设计师的简历范文

【关键词】电子设计 创新实验室 创新能力 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9-02

一、竞赛与创新实验室的关系

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高校大学生的群体性科技活动,其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培养方面起到积极引导和推进作用。创新实验室通过对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对象的开放,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兴趣,为创新培养人才提供了条件。

(一)竞赛的目的

竞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通过竞赛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学生对单片机、FPGA技术、嵌入式技术、C语言编程等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竞赛,各高校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加大了对开放性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为优秀学生的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通过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竞赛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电子设计竞赛命题范围广、涉及知识点多,鼓励新技术、新器件的应用,还着重考查学生动手实践设计能力,调试排障的能力。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我校参加竞赛的选手大多都是大二,甚至是大一的学生。他们的专业课程开设严重滞后。大二学生参赛时尚未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和单片机技术两门竞赛必定涉及的课程。往常都是靠竞赛前的突击培训,强化练习,由他们自主提前自学掌握。这样一来,学生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系统性。

2.综合能力不够强。学生不能准确把握竞赛题意,无法提出合理方案,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系统电路进行周密分析,对在样机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准确判断故障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电路掌握不扎实,基本技能训练不足,团队间、队员间交流甚少。

3.资料查阅能力不足。学生在选题后,不能尽快找到所需的相关资料,往往只会翻阅教科书或完全依赖百度搜索,对查阅的参考电路生搬硬套、东拼西凑,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不能针对实际项目进行改进、优化。反映出学生脱离了工程实践,没有技术积累。

4.实践技能不强。在竞赛过程中,不能正确设计实验数据表格,不会分析数据的正确与否。在焊接装配过程中,操作不熟练,温度把控不准,焊接质量不高,不会预防静电击穿,电路布局、布线不规范,电路调试与故障查找、排除等方面能力不强。这都说明平时的实验课内容验证性过多,设计性、综合性过少。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和提高。

5.设计报告质量不高。在设计内容、格式方面存在不足,文档编辑不规范,方案论述不严谨,系统结构缺乏逻辑性,电路设计缺少理论分析。这些反映出我们的实践教学忽略了实验报告书写这一重要环节。

6.新器件、新技术应用能力较差。对于性能指标优越的新技术、新器件,学生缺乏了解和掌握,知识储备不足。比如今年的区电子设计竞赛指定用一片LCD1314数字电感芯片,由于该芯片是新事物,赛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应用资料非常少,找到的资料基本都是英文版,在竞赛过程中非常被动。

(三)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创新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竞赛只是一个载体,创新实验室也仅是一个平台,学生通过竞赛参与,通过在创新实验室的培训学习,使之综合素质有质的飞跃才是最终目的。充分建设好创新实验室,利用好创新实验室,不仅可以提高学科竞赛水平,更重要的是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使之成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方案

(一)内涵建设

创新包括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其中观念创新是前提、知识创新是载体、技术创新是目的。创新实验室建设就是要从内涵抓起,彻底改变传统观念,采取重点投入、集中建设的方针。创新实验室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室,它以学生个人和科技兴趣爱好小组为主,主要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实验,针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进行开放式研究、探讨。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平台,形成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重在实践,重在动手。

(二)硬件建设

为了满足创新探索的特殊要求,创新实验室的硬件配置要全,方方面面都应具备,既要有如数字万用表、示波器、稳压电源、各类开发板、游标卡尺、函数发生器、超声波清洗机、腐蚀制板系统等常规的仪器、设备、工具,还要配置一些如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电桥等高端的仪器设备。对实验中涉及使用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提倡全校及校外共享。

(三)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实现有序的管理。创新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管制制度上也应有所调整。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给予充分的管理权限。从各个环节、全方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卫生安排、安全检查、仪器设备领用、维护维修、元器件发放、书籍外借、耗材采购、进驻选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