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第1篇: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要让家长学校有名有实,首先要坚持正常的开课时间。一般每三至四周利用双休日举办一次,可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为宜。安排好计划,提前通知家长或要求做好准备等。使家长来到家长学校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备而来,有所收获。

2、安排丰富的学习内容。

可以组织学习有关法规条例,比如邀请教育科研工作者或专家名人作专题报告;学校领导或教师作学校管理、教学工作汇报;推荐介绍 优秀家教 读物;组织家长交流教育子女经验,提出问题探讨;征求家长对学校 教育教学 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举办教师优秀教案等。学习的内容要结合实际,根据需要, 制订计划 ,逐步实施。

3、采取多样的开课形式。

第2篇: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实践;综合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意义

伴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就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思想,实行“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们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才能,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奠定扎实基础。以下简要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广“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意义

对于“实践与综合运用”来讲,其是由应用题演变而成的。因为以往课本内收录的应用题不但数量关系较为明确,同时已知条件也较为精准,全部的问题都存在答案,并且答案是单一的,所以,教职人员并没有终点对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进行训练,较少会为学生讲解关于教学定义、理论知识的背景及使用价值,不讲解数学同生活、同其他科目的关联,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学习数学就是套用题型、套用公式。尽管教师及学生在数学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及精力,然而依旧无法使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求解现实问题,以至于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毫无用处,丧失了数学学习及热情与积极性。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应用“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掌握数学同生活间的关联,从而更主动的进行学习。由广义方面来看,数学实践活动指的是学生在形成数学知识结构,创建数学意识的过程中自身动脑、动手、动口的行为。实践活动需要始终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实践来讲,其是综合应用的前提,反之,综合应用是实践的目的。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重点培养学生们应用数学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广“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措施

(一)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常言道: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则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记忆越扎实,教学质量越好。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掌握一定的书本理论知识后,应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从而丰富学生们的见识、增长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作为小学数学老师,需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欢快、民主的学习环境。例如:定期举办“数学小警察”、“我会处理问题”等活动,并且进行丰富的数学笔记活动,调动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更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于生活层面上开展“实践与综合运用”

在数学教学期间,开展实践与综合运动的重要目的就在于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建立正确的数学思想。想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文化价值,缩短学生同数学间的距离,就需要在教学期间强调数学同生活间的关联,依据学生们的自身情况及心理特点,在教学的第一、第二阶段以讲解数学同生活的关联为主,在第三阶段思考数学同社会的关联。例如:教师在进行第一阶段的教学期间,需要由学生们了解的生活情境入手,创建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意义。例如:收集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数字,在课堂上列举出,探讨数字的单位、现实意义等。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成长夯实基础。

(三)将数学各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应注意各个内容间的关联,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才能。“综合”运用包含两部分内涵:其一,指的是数学各个知识点与表达方法间的综合;其二,数学科目同其他科目间的综合。“实践与综合运用”是基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前提下创建的,是利用数学形式进行表现的。学生普遍了解的数学形式有:数字、方程式、函数、表格、图形等,其各类数学表达形式之间都存在紧密的关联。一般来讲,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通常是以不同科目互相交织表现的,数据的收集需要应用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需要应用数字、方程式、图形、函数、表格等知识点,问题的处理需要应用证明、计算、推理等内容,从而获取结果。处理实际问题就是将不同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应用的过程,极少会使用到计算。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期间,不但需要对该一阶段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同时还需要同以前的内容形成联系,从而全面突出数学的实践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做一个“小商店”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人民币,了解100以内的加减法。利用这种学生熟悉的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水平,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数学应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成长奠定基础。

(四)锻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题目的才能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应该“实践与综合运用”进行教学期间,应多采用鼓励、表扬、肯定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出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一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及时转变自身观念,紧跟时展的步伐,推行“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措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基于生活层面上开展“实践与综合运用”,将数学各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锻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题目的才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豫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第3篇: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建议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民族传统舞蹈,不仅可以窥视到中华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还可以了解到它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生活习俗、生态等各个方面。本文就在高校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民族文化观念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上下五千年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太多丰厚的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就是其中之一。五十六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每一个民族在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使得我们今天的民族民间舞蹈格外的精彩纷呈。我们学习舞蹈,表演舞蹈,除了像观众证明我们具备了舞蹈的基本技能之外,真正的目的在于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为舞蹈所表达出来的高度的技巧性和丰富的情感性所感动,这也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在。面对着如此丰厚的民族民间舞蹈,每一个从事舞蹈艺术的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这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下去,因为他们代表了这个民族、这个地区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民族风情、民族审美等一系列特征,他们的舞蹈就像是一面窗户,让我们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同时,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凡能够在国际舞坛上引起关注的作品和表演,无疑不是带着深深的民族风格的烙印,要想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鉴于上述两个原因,笔者认为民族民间舞蹈在高校中的教学,首要解决的就是一个民族意识观念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责任意识,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心甘情愿而又信心满怀的将这门艺术学会并传承下去,这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采用的都是教学大纲指导的计划模式,这种大纲计划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这门课程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基本满足大多数人的学习需求。但是恰恰是这种普遍性,将一些学科的个别性淹没,使得专业课程设置十分僵硬,缺乏人性化。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教材使用和课程设置上就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教材,教学编制的大方向应该是在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的基础上,经过挖掘、整理、提炼、加工、组合等方法,按照系统性、逻辑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旨在让学生学会该舞种的技能,进而为提高自己的舞蹈表现力和舞蹈视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在这一理念的要求下,开放的教材应当包含一下几个特征。第一是这一舞种的来源,包含它的产生、发展、兴衰、现状等,并且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第二是虽然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但是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国内,国外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舞蹈,一样有着丰富的艺术特征,对于他们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民族民间舞蹈。

其次是课程设置,首先要加强理论课程建设,当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技巧,轻理论”的特点,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往往人文素质偏低,实践能力不强,所以应当加强舞蹈理论的学习和培养,特别是民族民间舞蹈,它和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些相关学科的学习,有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解和审视。同时,还应当结合着地方的实际,适当的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有的学校所在地,自身就有着丰厚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学生因为地域的关系,对这些舞蹈更有一种亲切感,所以要适当的开设一些选修课,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三、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来说,它既有着和一般学科的共性特征,也有着不同于一般学科的个性特征,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努力探索适合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组合教学法,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按照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片段的过程进行,具有整体性和灵活性的特征。整体性方面,可以将过去所学过的各种体态、动作、步伐、风格理解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灵活性的一面在于,这种模式是由一个个步骤结合而成的,中间是可以随时打乱和暂停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的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次是感性教学法,前文中提到,舞蹈的本质在于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抒发,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却只注重技巧的传授,一些稍微有些难度的技巧,学生学起来,很难有兴趣和毅力坚持下去,所以情感的激发就成了一个法宝。教师可以从舞蹈的精神层面入手,民族民间舞蹈是植根于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之中的,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民族风情、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始终都充满着动力。

最后是即兴创作法,民族民间舞蹈本身就带有浓郁的即兴创作特征,这也是这种舞蹈能够流传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学中采用即兴创作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有一种主人公的意识,也只有学生充分的溶于其中,才能算是真正的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而且作为一种即兴创作,本没有什么是非对错之分,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舞蹈编导能力,也在客观上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民间舞蹈。

四、完善教师的个人素质

教育实践表明,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转化学生的消极情绪,把学生培养成有积极、健康情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从“爱”字出发,以深厚的爱生之情,高尚的情操、适宜的举止去转变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一些隐性因素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教师在教授维吾尔族舞蹈时,戴上美丽的带有细长小辫子的八角帽,身着维吾尔族裙,拔背立腰的走进教室向学生行维族礼,再引入教学内容,这样能使学生想象到维族人那高鼻梁,黑眼睛和挺拔高昂的特征,从而能很好的捕捉维族舞蹈那“翘鼻尖、收下领、坠辫子、挺而不僵、颤而不窜”的动律体态特征。因此,教师要逐步认识到这些非预期效果的存在,并自觉不自觉地对产生这些效果的影响予以剖析,使之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五千年璀璨文化中这颗闪烁的明珠,它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它是我国人民拥有的文化财产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并沿着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演变。作为舞蹈工作者应更深入地研究、探讨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方向,保护好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创作出更多受观众青睐的作品,从而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让这颗闪烁的明珠放射出更多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贾建文.智能型民间舞蹈人才的培养一一试论高等师范专业

民间舞教学特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1月

第4篇: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159-01

为全面贯彻育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为导向,大力开展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学会生活并热爱生活,完善学生的良好人格品质,使学生能主动地适应社会,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课程改革,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超越自我,锻炼学生的意志和胆量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每日的校园生活和课堂学习,使学生停留在老师怎么安排就怎么做,不会自己设计,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来参加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汪清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校坐落于风景秀美的西崴子小山村,距市区大约二十分钟的车程。学生来到基地校参加实践活动,时间安排为两天一夜,首先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大考验,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大多数没有离开过父母跟随同学老师在外地这么长时间。老师也不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衣食住行,这就要求学生们自己照顾自己,同学间互帮互助。他们仿佛一下就长大了,不再是父母怀中的娇宝贝,从清晨的军训,到夜间去厕所,自己铺床睡觉等等生活细节,对学生来说都是挑战,也都是锻炼。

二、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都离不开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室内实践活动课,不管是制作工艺品还是烹饪厨艺,都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协作完成。室外拓展课更体现了集体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比如“信任背摔”这一活动,要求组员用胳膊并排搭好平台,一名组员站在高处背对大家向后倒去,组员齐力接住他。刚刚尝试这项活动的学生们,几乎没有敢直接倒下去的,因为这对组员们彼此的信任度有着极高的要求,想要完成比赛,就必须团结合作,互相信任。

除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每天的各项活动,无时无刻都离不开集体,这里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其中,齐心协力凝聚集体的力量。比如每个寝室的卫生评比,每顿餐食的分发,晚上的文艺活动等等,学生们都在努力着,想着为自己的集体贡献一份力量,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这么长时间的跟同学们共同学习、生活,所以这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三、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不仅会观察,更要参与到其中,亲身体会每一个过程。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是解决“高分低能”这一问题的必要措施。通过集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甩开课本、作业、试卷,尝试探索创新,亲手实践,亲身体验,投入到更贴近生活的各种实践活动,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急救、避险、烹饪、手工制作、艺术创作等。

例如“制作精美相框”这项活动,许多学生都没使用过针线,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自己创作造型,一节课后他们都收获了自己的劳动成果,看着他们课后欢天喜地的模样,有谁不认为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呢?再有“美味的蛋卷”这一活动,学生们能够亲手烹饪,这对他们来说试一次多么珍贵的体验,他们品尝着自己的制作成果,还会互相分享,这是他们在这之前从未体会过的。大多数学生在家从来没有进过厨房,父母担心他们烫到、担心他们做不好。我有一次校外遇到一位学生的家长,她非常惊喜的告诉我,她的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后回家给他们做了蛋卷,而且非常好吃。这位家长的心情我们都能感受的到,想必许多家长也没有想到过,仅通过一次的实践活动,对孩子的改变会是巨大的。

四、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综合实践基地校设立的课程多种多样,都会考虑到每堂课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兴趣,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意义,这是每个基地校教师不断研学的重要课题。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种瓜摘菜,拓展学生的知识涉猎面。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课题,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将知识与生活架起一座桥梁,把枯燥的课本知识以具体实物的形式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感到陌生,能够从中学到许多他们之前所不知道的知R,学生们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堂去体验。通过实践活动,他们知道草莓是怎么长的,土豆是怎样挖掘出来的,饼干是怎样烤制的,香皂是如何制作的,孔明锁体现了古代建筑中中国人民的智慧等等。

第5篇: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观念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观系统,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精神之魂,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标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彼此联系贯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2.高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高校文化,是高校的精髓,是高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主导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的根本。而高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被主导和主导的关系,那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主导高校文化建设也是应有之义。如果说高校文化是大树,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它的根基,离开它就没有健全和谐的高校文化了。与此同时,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有力地支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文化亦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离开这个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和弘扬便无从谈起。

3.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那么,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建设高校文化,即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活动密不可分,一所高校是否具有特色,校园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往往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高校学生干部作为高校文化活动最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更是延伸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成长的需求。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着学生干部构成的特殊性、能力的特殊性以及工作属性的特殊性,正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带领引导、组织管理、革故鼎新和桥梁纽带等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证明,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管理者的高校学生干部,往往都能成为大学生中的精英。在今后的工作中,大部分学生干部均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单位的骨干甚至走向领导岗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文化建设重心便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4.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校园环境已得到有效的改善,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了有力的保证。各个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逐渐培养出了一批工作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学生干部队伍。但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深刻变革、校园文化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各高校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均广泛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4.1 学生干部队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不够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及践行。根据《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和践行度较高,但在认同上具有非全方位性,认知方面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学生干部队伍虽然是大学生中的精英分子和骨干力量,接受过学校系统的思想教育与理论培训,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上应该均优于非学生干部,但在《高校学生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中也显示高校学生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能力与实践行为水平差异明显,说明部分学生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干部没有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烈意愿。

4.2 学生干部队伍的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就必须有一个涉及学生干部选拨、培养以及考核的健全合理的机制。当前,高校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完善。首先,在学生干部选拔上,缺乏科学的选拔机制作为指导,选拔的标准相对片面,没有经过科学考察地任用学生干部,严重影响了学生干部工作的有效性。其次,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干部过于揠苗助长,更多的放在“使用”上,忽视了培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自身能力没有得到显著地提高,更何谈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最后,对学生干部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体系,无法将考核工作进行量化处理,更多依靠辅导员的主观臆断,对学生干部的综合评判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标准机制。

4.3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影响不一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干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是促进学生干部队伍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更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今,我国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等方面均能做到细致认真、正面影响,但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高校辅导员原有专业不对口,大部分为非思想政治专业出身,在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二是目前辅导员队伍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大多面临着自身的婚姻问题、成家愿望且工作经验匮乏、进修学习机会有限,未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干部的工作。三是高校辅导员层次参差不齐,未能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发挥自己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平台上的主导作用。

4.4 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学生干部队伍在构成、能力表现及工作属性上的特殊性,学生干部队伍自身的素质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素养仍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当前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种种不良人格品质,过度自我、抗挫折能力差、孤傲偏执、功利性强、处事浮躁、弄虚作假、官本位思想作风等。二是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对自身能力的认识超出实际水平,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责任感弱化,有的甚至随便应付了事。三是部分学生干部淡化民族精神,摒弃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较为片面、形式单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四是受当前功利实惠的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部分学生干部请客送礼、缺乏诚信,严重影响其在广大同学中的形象和威信。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对象。针对当今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工作和学生干部自身发展的双赢,开创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的新局面,建设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5.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干部队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高校学生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道德习惯养成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更要使其明白倡导的原因和践行的办法。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干部年级、专业、性别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教育。同时,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做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强势地进行舆论宣传。最后,在加大教育力度和频度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寻找最优的教育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干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如主题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更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

5.2 完善机制,科学管理,建立高效有序的学生干部队伍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使学生干部的工作和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学生干部队伍工作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完善科学的选拔任命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生干部选拔任命的重要考核考查项目,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候选学生的相关资料并广泛听取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综合考虑。其次,辅导员应树立“不断培养”学生干部的观念,根据具体情况从思想政治、基本能力和具体工作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干部进行有重点、长效型的培养。最后,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老师、同学、自我等多方面的评定,对每个学生干部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考评,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处措施,逐步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学生干部实现理性认识自我,更好地为广大同学服务。

5.3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作为学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的言行对学生干部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针对由于专业不对口而导致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困难这一现象,高校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辅导员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培养辅导员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高校应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以及终身化的政策研究,形成老、中、青的合理梯队,为年轻辅导员多提供相关的进修学习机会。高校辅导员自身在工作中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增进与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对学生干部的指导作用,建立学生干部队伍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融入社会基层建设,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学校、学生干部与社会的互动平台。

5.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建设

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是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健康和谐的高校文化中所应发挥作用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引领学生干部成为一个拥有完善知识结构、具有健全人格和富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建设要做到:首先,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切实增强学生干部的政治意识;其次,以共同的理想坚定信仰,切实增强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再次,以崇高的精神提升魅力,切实增强学生干部维护民族核心利益和创新意识;最后,以正确的荣辱观锻造品格,切实增强学生干部的道德意识。

6.结论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既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只有建设和管理好学生干部队伍,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模范性,在高校工作中不断开创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精神之魂,全面主导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的根本。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进行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干部建设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心,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周玉清,王少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6-55.

[2]梁成山,孙玉瑷.浅谈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261-262.

[3]孟小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王昊.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论略[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8(4):131-134.

[5]朱志明,陈虹,朱百里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及对策[J].大学生研究,2010,4:75-78.

[6]钟发亮.高校党员学生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100-103.

[7]姜海洋,曲长海.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研究[J].经济师,2011,1:143-163.

[8]林静华.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刍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8-171.

第6篇: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无疑是勤勉而坦率的一个。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对西方作家作品的学习,他的作品风格多变,一度被贴上“先锋派”的标签。而莫言对外来文学影响的态度则代表了中国作家学习借鉴外国作家作品不同阶段的典型心态。

1 初期的震惊与模仿

大多数当代中国作家在创作之初,都身处庞大的外国文学体系的影响中。20世纪末期的中国,福克纳、乔伊斯、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等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作品已赫然列为经典,对于莫言来讲,这些都是随手可取可用的文学资源,他公开宣称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去大胆地模仿、借鉴。其处女作书信体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1981)就是借鉴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文体与语言表现技巧。

初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时,莫言表现出的震惊带有普遍性。传统小说表现以情节为主线,语言繁复,而20世纪西方现代小说观念与技巧有了巨大的革新,简洁的现代语言,奇异的文学意象,都与传统小说迥然相异。莫言不由得感慨“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20世纪90年代初,莫言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成长为熟习外国作家作品的学者型作家。在这一时期,莫言学习借鉴外来文学经验,革新文学观念,模仿外国作家作品形式技巧,在自己的创作中大胆进行语言实验,因此他被冠以“先锋派”作家的称号。

2 焦虑与逃离

然而,莫言的小说革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初期的简单模仿多有失败之处。莫言熟悉现代主义大师乔伊斯及其作品,特别推崇其名篇《死者》,在创作中多模仿其笔法,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画虎不成反类犬。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于中外文学交流史,是乐观而颇有成效的黄金时期。学习西方文学文化的热情,“西学为用”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中国作家在模仿外国作家作品时的顾虑,作家们自主自为,坦然将几个世纪以来的哲学名著、优秀外国文学作品一概囊入,表现出极度的震惊与欣喜。同时面对异质文化的庞大文学系统简单化的模仿,难得其神,与本民族文化龃龉难入,也使他们陷入茫然与无措之中。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表现在内容的民族性,创作手法的个人化特色。随着创作的深入,作为中国作家的民族主体性诉求,要表现的民族历史与话语空间的独特性,在学习与借鉴中如何开拓自己的文学世界,都是莫言等中国作家要面对的现实难题。莫言感受到外来影响所带来的巨大焦虑感。1986年,对莫言而言,马尔克斯和福克纳仍然是“灼热的高炉”,而莫言已自喻“冰块”,他只能选择“逃离”。

3 超越模仿:以民间的姿态消解影响的焦虑

此后十数年间,莫言勤于创作,坚持文学实验与革新。在创作中,他依然致力向外国作家作品学习,但其文学世界“高密东北乡”对民间中国的发现,使他的创作根植于挖掘中国民族元素,同时反思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及政治运动,其中民族精神的彰显与民族性的批判同在。《红高粱家族》(1987)大胆的表现与抗战激情,《生死疲劳》(2006)审视政治运动中对“人”的立场的坚持,《蛙》(2008)反思计划生育政策粗暴实施中对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某种普遍价值观,并且在国内外获得了普遍认可。2008年10月,莫言获首届纽曼华语文学奖,此时,他已经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当代中国作家。经历了无数艰苦的文学耕耘,他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除上述提到的作品之外,还有《透明的红萝卜》(1985)、《白狗秋千架》(1988)、《天堂蒜薹之歌》(1987)、《酒国》(1992)、《丰乳肥臀》(1995)、《檀香刑》(2001)等。这些作品,坚持了现实的中国的摹写,同时没有中断过文学技巧的学习与实验。

多年来面对外国文学大师作品的焦虑已然逐步消解。2008年,在国内某文学研讨会上,莫言作了以《影响的焦虑》为题的发言,表明了在学习外国作家作品时的态度,他认为没有必要焦虑,外国优秀作家的作品,也是在广泛、大胆地向同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他提出中国作家要写出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必须向国外学习,同时要挖掘本土民间的资源。

中国当代作家面对庞大的西方现代文学体系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现代西方作家作品裹携着异质文化观念,丰富的文学技巧,极致的文学实验,既使中国作家感到新异的刺激,又要面对东西方不同文化文学系统之间行走的艰难。与美国理论家布鲁姆对西方文学体系中后辈诗人基于文学自我性对前辈诗人的抗拒误读不同,中国作家在面对外来影响时情况要复杂的多。现代性在东方世界的确立,带来了“人”的文学立场,挑战了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的人伦体系,“狂人”对“吃人”的恐惧自鲁迅以来影响深远。然而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决定了文学观念接受的复杂性,其间归化、抗拒与融合皆有,阻隔从未消失。

近代以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导思想,肯定了形式上的“拿来主义”的合法性,所以,中国作家坦然地学习和承续了现代以来的文学技巧。20世纪种种文学思潮几乎都在中国实验了一番,中国文学面貌大新,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然而,文化观念的障碍注定中国作家“走出去”的道路艰难坎坷。技巧与语言方面的学习与借鉴,必须以民族、民间的生活为表现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以莫言对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乔伊斯的创作的学习和借鉴为例。

莫言对乔伊斯《尤利西斯》作品的语体特点、语言变异的借鉴很是生动,颇为有效地增强了本土文学的表现效果。他作品中充满气势磅礴的响音字、形式丰富的叠音词、形象生动的拟声词、生动轻灵的儿化词,与表现主观情绪的色彩描写,陌生化的语言变异包括词的理性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的变异,和词语变形等语言表现的实验,其中多有模仿乔伊斯的痕迹,只是他用得较为保守。《红高粱家族》中奶奶被迫嫁给麻风病人的 一段描写,其中用了“嘀嘀嗒嗒……哞哞哈哈……吗哩哇啦……咿咿呀呀……叽哩(炎欠)啦”五个极其形象并且互相押的韵拟声词,表现主人公内心歇斯底里之感。意识流表现与传统戏剧语句模式和情绪的搀用,使这段文字生动而颇有感性色彩。《欢乐》中“绿浓血”让人想到斯蒂芬回忆母亲临死前吐出的“浓浓”的“绿色胆汁”,“唯二的衬衣”无疑是对斯蒂芬提到的莎士比亚留给妻子的“次好的床”的模仿。

中国当代作家几乎都熟知乔伊斯《尤利西斯》中莫莉那段长达一章的无标点独白文字。莫言早期作品《酒国》(1993)第九章第四节也模仿了这段文字的意识流手法,“想起了幽灵般的非法卖馄饨的老汉和看守陵园的老革命以及那扎着红绸腰带跳舞的茅台酒的精灵和那匹威风凛凛的金毛大狗”,这段文字只采用了小段个人话语独白形式,而非人物内心意识流程的再现。前世界比较文学协会主席,欧洲文学理论家佛克马认为莫言《酒国》是中国作家成功学习借鉴《尤利西斯》现代主义文学手法的典型个例。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难度,莫言的标点去得不够干净彻底,有意犹未尽之感。当然,在面对乔伊斯时,中国作家的焦虑感十分强烈,乔伊斯对20世纪小说观念巨大的、无以避免的影响曾经让贝克特等西方作家都感到无以逃脱,何况刚刚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中国作家。但这段文字中,莫言可以在民间的、民族化的意象与语汇之中,实现民族化的文学表达,他实现了“挖掘本土民间资源”,借鉴文学技法用于本土文学表现,传统的文学语言鲜活了,民间形态的价值观被赋予新的生命。

《酒国》在文体的杂糅方面也颇得乔伊斯等文学大师的影响。2001年,法国“Laure Bataillin外国文学奖”授予《酒国》,认为这部作品是小说文体的“满汉全席”,融汇了种种小说文体,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实验性文体”。正是这种作品,以反讽、戏仿和悖缪的话语方式成功地表现了作家对中国现实的批判,书中人物丁钩儿墓志铭写道:“在混乱和腐败的年代里,弟兄们,不要审判自己的亲兄弟。”这句话以控诉的姿态表达了面对人性黑暗的绝望和无奈。莫言以乔伊斯式的文体杂糅,沿袭了鲁迅“吃人”批判主题,成就了一部成功的作品——成功的借鉴和与本土化的书写。这部作品长期被批评界忽视,但莫言却认为这部作品是他完美的长篇。

在学习与借鉴中,莫言以他对文学本身的热情和大胆的态度,成功地克服了中国作家身处几个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创作繁荣期之后,丰富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之下巨大的焦虑感。他坦然地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向外国同行们学习和借鉴。莫言提出中国作家要走出去,与外国的同行们交往。他以身践行,与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个人友谊和文学交流,展现了中国作家与世界文学界的良好沟通交流。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莫言成为首此获此殊荣的中国本土作家。其获奖作品《蛙》中虚拟的日本友人关注中国,家有病儿,读者会自然理解为大江健三郎。而莫言这次之所以能诺奖折桂,与大江健三郎的高调认同也不无关系。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授奖演说中就曾提到当时在世界文坛还名不见经传的莫言:“开拓出一条到达和表现普遍性的道路……把我同韩国的金芝河、中国的莫言等结合到了一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外文学交往的成功例证。

大江健三郎的创作是东方作家学习借鉴西方文学的成功例证,他学贯东西,精通英文和法文,对西方文学有很深的了解。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感言《在暧昧的日本的我》中,大江健三郎提到的影响其创作的作家、学者就有乔·奥威尔、米哈伊尔·巴赫金、米兰·昆德拉等十三位之多。正是基于对西方文学系统的整体把握与学习,大江健三郎才能创造出根植于日本却具有普遍性的“形象系统”。莫言也曾坦言对大江健三郎创作的欣赏,言语中间接表达了对西方文学的认同与学习态度。他认为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立足日本的现实,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形成风格鲜明的“大江体”文学。大江健三郎在造访莫言老家时更是称其是世界文学的同行。这是两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学习与借鉴是他们共同的创作基点,而以民族民间生命的姿态书写,超越文学技巧与文化域限,彰显文学的普世价值则是他们成功走向世界的原因所在。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的成功,没有尖锐的政治对立,却有观念的根本革新,坦然外来影响带来的焦虑,却能于民间的生命姿态挖掘之中,吸收新的文学文化观念,革新并超越技巧。莫言的创作是中国作家在大胆借鉴外国作家作品文学的观念与技巧,发掘与重整中国民族、民间的价值观念与话语表达之后的成功,在这条路上耕耘的中国作家还有很多,但莫言是其中最为大胆和坦然的一个。他以民间的姿态消解了外国作家作品影响之下的焦虑感,确定了其创作的民族性主体价值与个人化表达方式。莫言的成功肯定了中国作家学习借鉴西方小说技巧,掌握民间民族话语权力的合法性与光辉前景。

参考文献:

[1] 莫言:《两座灼热的高炉》,《世界文学》,1986年第3期。

[2] 莫言:《影响的焦虑》,《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第7篇: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省部共建高校 办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66-04

为了解决高等学校的布局、经费等问题,2004年后掀起了省部共建高校的。省部共建高校是指国务院部委(局)与省级人民政府(包括新疆建设兵团)共建的高校。按主要财政来源,可以分为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共建高校(如“985”高校等)及地方财政为主和中央财政为辅的共建高校(如省属“211”高校等)。按共建单位不同,可以分为教育部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国务院其他部委(局)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目前,省部共建高校一般特指教育部与省级人民政府(兵团)共建的非直属高校,共有22所。国务院其他部委(局)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称之为省部共建高校(共有28所)也逐渐被大家接受。

办学定位关系到学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关系到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是学校制订发展规划、方针政策,拟定各项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学校沿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由于肩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省部共建高校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从共建的角度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探索与高等教育、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模式。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目标、服务方向和办学特色定位,要同共建的工作目标相结合,充分体现共建特色。

一、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

共建高校对办学定位均有研究和思考,定位意识较强。从表1部分省部共建高校有关自身定位的表述可以看出,都明确提出了自身的定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共建高校的定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 定位不明晰,有趋同化现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现代生产力多元并存及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格局,决定了高等教育必然是一个多元结构系统,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技术岗位和不同生产力需要的多种类型、层次、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结构必然具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其培养目标也必然存在差异。高校的定位要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下,依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层次、学科领域、服务面向等涉及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要体现自己的特点、个性。综观省部共建高校目前的定位,大部分存在着定位空泛、不明晰的情况,甚至基本相同(如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高水平”一词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国际知名”。很多学校没有深入研究国家及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要求,缺乏对自身优劣势的深入分析和总结。虽然大部分共建高校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但却显得对发展过程中的困难认识不足。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稳步实施,省部共建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是否有一个清晰、科学的定位关系密切。共建高校只有保持清醒头脑,在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统一的原则下,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服务方向,对中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思考,整体规划,才能既立足于自身实力,又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和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2 定位不全面,缺乏具体规划。高校定位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特色定位、学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多个方面。总体目标定位是指在国内外高校中的位置;学校类型定位指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办学层次定位指培养人才的层次结构;学科定位指高校的学科结构及学科发展方向;服务面向定位包括行业面向和区域范围面向。目前,部分省部共建高校的定位不太全面,总体目标、类型层次等方面表述较多,而在办学特色、学科及服务面向方面涉及较少,或虽然有所涉及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规划。

3 定位不紧密,缺少共建特色。从目前各省部共建高校的定位来看,绝大部分高校并未从省部共建的角度来进行明确定位。虽有部分高校提及了省部共建,但在具体的规划中仍以普通高校或“211工程”学校的身份进行定位,未能突出学校的“共建”特色。省部共建高校主要分布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是起区域示范作用的高校,同时还在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使命。省部共建高校与“211工程”高校也存在着区别:“211工程”是面向全国,侧重点在于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省部共建工作则是主要面向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兵团)以及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目的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因此,省部共建高校应紧扣自己在共建工作中的角色地位和特殊使命来准确定位,在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规划中明确体现共建工作的目的。

二、省部共建高校科学定位的方向

剑桥大学前校长艾利森·理查德说: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有不同的作用。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但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一流大学。因此,对于省部共建高校来说,要跳出“高、大、全”的目标定位误区,精心谋划学校改革与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

1 应考虑共建高校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教育部之所以针对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自治区以及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来设置和部署省部共建和重点支持的高校,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他有关部委与高校合作共建也是为了互利共赢。因此,省部共建高校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共建高校在为自身定位之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将自己放置在区域乃至全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来研究和确立自身的定位。既要考虑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自身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一位置所代表的优劣势、成因、危机、潜力等等,也要注重作为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龙头”所担负的责任与困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在对上述两方面充分研究和考虑的基础上,正确定位,发挥共建高校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建设与示范带动作用。

2 应考虑共建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省部共建高校的另一使命,是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高校与地方和行业的共同发展。因此,共建高校在定位上要注重地区特色化或行业特色化,一方面,在服务方向上要体现出为区域和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紧密结合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区域和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办学特色定位上要体现出学校文化与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的融合,坚持地区特色化或行业特色化发展战略。

3 应考虑共建高校发展目标与现实条件相匹配的问题。确立大学办学目标定位,要考虑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和教育投资具有的周期性长的特点。选择的定位目标应该是积极的,能确保大学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与知识储备,同时,要考虑实现定位目标所必备的社会物质条件、高校现有的发展基础与可能的发展环境及保障。如果不顾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一味注重学校规模的扩大与层次的提高,在专业及学科上贪多求全,迁就生源质量,降低培养规格标准,这样大学办学目标不但不能实现,反而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省部共建高校大都处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地域环境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在办学定位上更应注重考虑自身及所处地区的现实条件,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脱离学校的实际水平和现实条件,盲目追求“高、大、全”。而应以冷静务实的心态,摸清学校的家底,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

4 应考虑共建高校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问题。大学办学定位首先应当具有源于实际的现实性,并立足现实,服务当前,尽可能地满足现实需要。然而,现实又是未来的基础和起点,长远目标是近期目标的导向与动力,因此大学办学定位不能完全拘泥于现实,停留在眼前,不能过分强调现实条件及短期需要,而应超越现实,把握学校发展变化的趋势。省部共建高校在定位时应将自己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与地方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的近期目标和远期规划联系起来,既要注重短期内自身与地方发展需要,同时更要清醒、敏锐、准确地洞察时代的发展趋势,注重研究高校与地方和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而科学定位。

三、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的对策建议

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的前提是确定自己的角色和特点,找出优势和劣势,然后确定本校独特的优势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发展思路、方向、目标以及措施,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

1 追求卓越与脚踏实地相结合的目标定位。办学目标是大学的奋斗目标或努力方向。大学办学目标定位就是要确定其在所属大学系统中处于或将处于的位置,这是一种纵向的办学定位。大学在选择和确定体现其发展需要的目标时,通常会定得高一些。其目的是为大学发展确定一个自我超越的努力方向,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从而促进大学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大部分省部共建高校将办学目标定位为“国内一流”或“高水平”,应是较为科学的。争创“国内一流大学”或者“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一个追求卓越的参照目标,同时也为全校师生树立了一种追求卓越的具有凝聚人心、形成向心力的学校精神。而另一方面,共建高校的目标定位又需脚踏实地,从学校实际出发,决不能不顾现实,盲目追求“高、大、全”。周文斌认为:“冲击国内一流,也就是实现学校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前五十名的目标,这是许多省部共建或省级重点大学跳一跳能摸到的。地方高校要发展好就必须跳出自己所在的地域范围,站在全国性的高度来看自己的发展,既要有放眼全国的战略眼光又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扎实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他同时也提出:“地方高校的发展要始终保持两重性。要有高的标准、广阔的眼光,敢于参与;还要具备务实的态度,明确定位,服务地方发展。”

2 以本、硕培养为主的类型和层次定位。省部共建高校多为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或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在办学类型上多属于以本科生、硕士生为主,同时也培养少量博士生、专科生的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本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省部共建高校在类型上仍应定位于本科、硕士生培养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结构上可根据区域性的人才需求做出一定调整。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需要,同时拓宽专业面,大幅度提高规模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才支撑。

3 立足地方和行业特点的特色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有利于高校树立独特而良好的公众形象,有利于取得“人无我有”、“舍我其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利于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自己的脚跟,求得生存与发展。其中,办学特色的形成,学科专业建设是核心。就一所大学而言,专业发展应注意选择其优势学科及独特领域,紧密联系经济、社会需求,特别是与所在地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发展相联系和相适应,体现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省部共建高校在特色定位方面更应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地域文化的特点,走“以特色创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之路。比如云南大学注重培育民族学、高原山地生态与生物资源学、天然药物与生化药学等特色学科;内蒙古大学选择蒙古学与北方民族研究、草地生态学与农牧业生物技术两个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南昌大学将赣学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大学成立《格萨尔王传》研究室、高原宇宙射线研究所、藏族艺术研究所、人口研究所以及与四川大学联合申报的“中国藏学研究所”;石河子大学形成了“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新疆特种植物资源与开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与社会文化研究”六大学科群,这些都是地方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特色学科,抓好这些学科的建设,将会对共建高校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4 兼顾学校发展、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学科定位。学科定位要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层面,学校隶属关系层面,学校所处层次层面,学校的基础与条件层面来考虑。省部共建高校既要从地区经济结构和行业发展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又要从21世纪人才要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合理确定学科结构。目前,单一的基础理论或工程技术学科已无法适应一个行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因此,共建高校学科建设既要站在学科的前沿,又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夯实基础学科,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积极发展应用学科,开拓新兴交叉学科。首先是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高校在选择学科发展方向时保持学科和专业特色,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省部共建高校选择学科发展方向尤其要突出共建特色,将学科建设与地方和行业特色结合起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优势的重点学科。其次是积极发展应用学科。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长期偏重于基础理论,应用学科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应用研究与应用学科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省部共建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更应针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利用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协助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企业及时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难题。第三是要开拓新兴交叉学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当前国际教育与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省部共建高校要谋求发展,就必须遵循现代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科间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采用超越传统学科界限的方法,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开拓新兴交叉学科,促进学科建设创新发展。

第8篇: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学生;高职教育;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按照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目标的要求,解决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与医院教学脱节、达不到使学生临床学习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等问题,各医学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改善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院校合作"使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从而达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我院实施"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通过不断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做法

1.1我院医学影像专业为全国重点示范专业,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教学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分析问题能力等认识充分,高标准、严要求,为培养适应医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影像专业毕业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经费的使用分配上均给予了大力扶持,主动与临床教学实训基地联系,取得了各实训基地领导的支持,从而为"院校合作"共同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1.2临床带教老师 要求行为端庄,举止文雅,学识渊博,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认同。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为此,各医院挑选责任心强、技术好的作为带教老师,每学期医学院影像专业研究室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短期培训,掌握教学大纲,明确对学生临床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3学生方面 在新生入校后同教材一起发放我院编印的《医学影像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供学生参考。每学期在开展实践教学前均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明确学习目标。参加实践教学学习,要求学生每日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记录在"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记录表"上,每次学习结束前由科室带教老师评定,医院盖章后交医学院留档保存,每学期结束后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1.4教学评价方面 制定"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记录表"、"临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专职教师对学生评价表",建立三方评价机制。①"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记录表"用于临床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测评。从操作技能、角色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健康评估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5个方面,按照优、良、一般、差评价标准,在出科前组织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量化测评以提高学习效果;②带教老师从角色认同、情感认知、职业价值观、分析解决问题能力4个方面,按照优、良、一般、差评价标准在实践教学学习后由专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量化测评,既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判断临床带教质量。

2 体会

2.1"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与医院零距离接触,逐步适应从学校到医院的角色转变。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与医院教学脱节等问题。"院校合作"采取全真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达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对提高医学影像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医学影像实践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2.2"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临床教师带教基本上是无偿劳动,其带教价值没有在经济上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临床教师的带教积极性不高[1]。"院校合作"后,重视了对临床师资的选拔,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规范临床带教老师的准人资格,通过科室推荐、学生反馈、医院考核综合评价,选拔热爱临床教学,具有合格教师素质,为人师表,责任心强,业务精湛,沟通能力强的人员担任。规范带教内容和要求,达到理论教学与临床工作任务保持一致。

2.3"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保证了学习效果。书本知识往往落后于临床。大量的临床实例、角色模拟,在激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增加了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教学更实用、更前沿、更贴近临床,使学生对医学影像工作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学习任务中理清思路,找出阶段学习重点,由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自身的工作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2]。

通过"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临床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医学影像专业研究室和附属医院将不断探索、持续改进,进一步提高临床实践学习效果,完成学校教育和临床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培养出优质、实用的高级医学影像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医院校 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 思考 建议 

 

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加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成为国家关切的大事,也成为家长关心、社会关注的大事,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本文基于中医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并结合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旨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中医院校大学生成功创业打开智慧之门。 

 

1.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1.1 数量少,质量不高 

中医药院校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专业分类主要以中医药和非医学类,从往届毕业生创业的情况来看,医学类中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创业稍多,非医学类则以贸易、计算机等专业学生创业较多,但总体数量较少。而涉及到的创业行业也有少许依托自身专业特长而自主创业的实体,如推拿馆、药店等,为数也甚少,更多的是礼品店、网吧、饭店等,特色不鲜明,进入门槛较低,竞争程度激烈,总体质量不高。 

1.2 创业意识不强 

医学专业学生的传统思想还是想进医院,,愿意从事其他行业的相对较少,因此创业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更大。而计算机、贸易营销等等其他非医学类专业就业相对容易,创业的意愿也不强。 

1.3 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大部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对创业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只是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冲劲,同时由于对创业困难估计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多数自主创业的实体生存时间不长,不能带来长期影响。 

 

2.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2.1 有利因素 

2.1.1 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 

从2006年至2010年,中央共出台10项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涉及到大学生创业的行政事业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放宽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这无疑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极大地动力。 

2.1.2 学校重视 

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各高校对此一直非常重视,在自主创业方面,也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安徽中医学院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并且对于每一个创业实体都亲自上门进行指导和关心,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点。还专门设立招生就业处,督促和指导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就业工作。并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强化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2.1.3 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创业者作为创业的主体,既要有精神、行为、结果[1],因此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态和勇于实践的踏实作风。而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有激情和上进心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具有冒险精神,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孜孜以求。这些特质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2.2 不利因素 

2.2.1 创业的主动性不强 

尽管大学生有着积极、上进、创新等优秀的特质,但是由于对创业的繁琐和困难,以及创业风险的忌讳,会产生对于创业的恐惧,因此也导致创业意愿的不强,主动性不够,有不少大学生创业者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转移到创业上来的,带着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2.2 创业资金的缺乏 

金钱资本作为大学生最为短缺的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像中医药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且家庭贫困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在本身学习、生活就已经困难的情况下,创业资金的筹措更是一大难题。 

2.2.3 社会经验不足 

学生在校园这样一个相对单纯、简单的环境

中生活学习,各种能力的成长也多是在校园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参加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社会经验也相对表浅,当走出校门,自主创业,应付社会事务时,自然对外界的“干扰”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2.2.4 创业氛围不够 

创业氛围的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一方面是在校创业学生的人数少,团队少,成功的案例也较少,缺乏典型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创业讲座组织的少,也没有专门的创业协会,创业活动的组织开展也就无从谈起。 

2.2.5 创业宣传不到位 

相关创业知识的宣传不够,如开公司办实体,大学生应该怎么去注册公司、如何利用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应该选择什么样合适的项目以及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2.2.6 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国家、地方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到位现象,还需进一步到位和完善,如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的申办程序等要求较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3.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5年,笔者所在的安徽中医学院第一次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就业指导课也逐步走上正轨,逐步被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尽管如此,仅有五年的我校创业教育,还仍处在起步阶段,纵观其他中医药院校,情况也相似。 

3.2 创业实践机会较少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2]。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创业实践机会的获得,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更显可贵。但目前,有些中医药院校特别是中西部的中医药院校还尚无大学生创业示范点和创业实践基地,而大学生创业服务点的建设也尚待加强。 

3.3 创业教育方式不够丰富 

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方式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创业教育,多是理论教学,缺少针对性指导。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三是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做创业报告。但目前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实践教育。 

3.4 创业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是辅导员在担任主讲教师,辅导员尽管对学生非常熟悉,对专业发展前景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这方面还是缺少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培训。

4.对于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4.1 重视认识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身兴趣和职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人身价值;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风险意识、团队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型思想的发挥,为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人才储备;也有利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从而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 

4.2 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 

大学生创业氛围营造的好坏和宣传的程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好的氛围能产生发散效应,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认识创业,参与创业。因此在宣传方面应该做到:一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况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二要加强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让学生了解、领会政策并利用好政策为创业做好服务。三要宣传如公司注册、店面开业等的程序,让学生明了于心,减轻创业大学生创业的畏难情绪。

 

4.3 重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无论是在大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更多的想法是毕业以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在现在来说,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如何让创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择业模式和成长理念,当前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创业能力成为其除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外的第三种能力,成为通向创业成功的有效“护照”。 

4.3.1 创业培训应形式多样 

作为大学生,缺乏一定

的社会经验,创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也一般,看问题容易乐观,缺乏市场意识,心理素质也较差,因此在创业培训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多样化,一方面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商业、法律、社会知识等,另一方面可采取讲座、参观、考察、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培训,甚至有的还可采用跟踪是的辅导和扶植[3]。 

4.3.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完善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设立了创业学这门课程,而浙江大学更是早在1999年就设立了创业管理强化班,并率先开展了创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创立了一种“多通道、阶梯式、复合型”的高层次管理类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办学单位,同时也是全亚洲第一个创业管理博士点[4]。由此给浙江大学带来的是培养了一大批高端创业人才,创办了几十家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企业,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而中医药院校中的创业教育多源自于就业指导课课程,且里面涉及创业的内容不多,而授课教师在讲课时,因自身欠缺创业的体验,提及创业的也较少。在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当务之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就尤显重要。 

4.3.3 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亟待建立 

创业教育落实到根本,那就是要去执行,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稳定的执行平台,一方面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两一方面可集约校内的创收部门筹集一定的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帮助和支持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5];或者拿出一定的校内资源,如相关校内政策的倾斜、学校门面房的支持、学校技术的支撑等设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大学生创业示范点,通过征集创业计划书,对参与创业团队进行面试选拔的程序和方式,让更多想创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创业体验。 

4.3.4 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心态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是心态”[6],大学生毕业后急于实现个人价值,亟待社会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创业大学生的心态,急功近利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者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养成良好的创业心态,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坚持去做一件事情,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仍若东南西北风的豪气。还要让学生学会面对利益,要让学生知道团队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不要舍本求末,损人利已。 

创业大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能合理应对创业风险,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果断出手[7]。 

4.4 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业教育不应只是辅导员群体的的教学任务,而更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教师的参与,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创业管理类专业课教师,可入编到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或者管理学教研室;其次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争取使得每位辅导员都能通过就业指导师资格认证或选送相关岗位人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在岗再学习;再就是聘任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还需要聘请一些与学生创业相关的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教育部门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以上四种方式,可确保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力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保证了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对于大学生本人价值的实现、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中也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强化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这也是对党的这项重大举措和战略的有力落实。 

 

参考文献 

[1]金晓龙.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业经济,2010(6):122. 

[2]郭晶晶.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58. 

[3]李晋东.大学生创业培训刻不容缓[j].安庆科技,2004(4):24. 

[4]金雄伟.大学生创业:如何让成功率更高[j].人民论坛,2010(5):54. 

[5]张玉贤,张利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j].科技教育,2010(0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