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竞争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财务分析;市场竞争力;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56-04
随着竞争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市场竞争力对一个企业的影响。基于市场竞争力的财务分析将为人们进一步分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自身的影响提供更为合理、全面的信息。
一、市场竞争力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在自身所在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依靠自身的资源或战略优势为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在优化与整合市场及自身资源要素的基础上,形成对市场影响与控制的系统性综合能力。
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上游供应商竞争能力、下游购买者的竞争能力、潜在进入者竞争能力及替代产品竞争力等的水平与发展状况。而影响市场竞争力的指标主要为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品牌影响力、规模效应和网络布局、经营管理和配套服务、收费水平、产销一体化水平和增值服务等。
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知识可知,当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系数较大时,满足以下的需求与供给模型。市场占有率可间接由企业所对应的市场需求量表示,而销售毛利率则间接由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决定。假设整个行业市场的产品价格与需求量不变,当成本一定时,价格越高,则毛利率也就越高;而价格提高导致市场需求量减少,故市场占有率变低。由于市场的变化总是趋向于均衡点,当市场的需求量确定时,其价格也就确定了。企业通过改善工艺流程、提高技术水平等来降低产品成本,同时,提高产品质量,不仅会使市场占有率提高,其销售毛利也将提高,这就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故由以上分析可构建如图1所示的企业市场竞争力发展模式,即由市场占有率与销售利润率共同决定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当市场占有率与销售毛利率都很高时,可将此类型的市场竞争力发展模型定义为成熟型;当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毛利率一个较高而另一个中等时,可确定为良好型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而当市场占有率较高而销售毛利率较低时,就是成本优势型,反之即为价格优势型;当市场占有率与销售毛利率都为中等时,则确定为增长型的市场竞争力发展模式;当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毛利率一个中等而另一个较低时,则其市场竞争力发展较差;当市场占有率与销售毛利率都较低时,则为萎缩型。
二、构建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的评价模型
由上文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发展模式的确立与分析,本文的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将在对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企业在市场占有率、市场定位等非财务指标与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运用基于市场竞争力的财务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企业更为深刻地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劣势,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使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出的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一)构建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的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构建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的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一层次:主要以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的综合评价为决策目标;第二层次:从产品的销售情况、产品质量的市场口碑、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控制权、产品潜在市场发展能力及经营前景预测这五个方面入手,将其设置为一级指标来细分决策目标;第三个层次:进一步深入分析与评价企业的具体财务或非财务指标来确定二级指标,对市场竞争力的财务分析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
其中,在该层次结构模型的二级指标中,本文提出了新指标或改进了旧指标,具体如下:
销售周转率=营业收入÷[(存货期初数+存货期末数)/2];
债权周转率=营业收入×(1+17%)÷[(应收账款期初数+应收账款期末数)/2+(应收票据期初数+应收票据期末数)/2];
债务周转率=(营业收入+期末存货-期初存货)÷[(应付账款期初数+应付账款期末数)/2+(应付票据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2];
EVA=税后净利润-资本成本,即=净利润-分配的现金股利。
(二)该综合指标体系权重的设置
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对该综合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赋值。
1.根据上文的层次结构模型,统计具体的调查问卷数据,构造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五个方面分析的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同理,使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进行分析和计算。
2.通过上文对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判断矩阵的构建,最后由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可计算得出二级指标各自的具体权重(如图2所示)。
三、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的基本框架及指标体系结构
利用层次分析法的具体分析步骤,根据对上文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的基本框架及指标体系结构的描述,进而构建出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具体内容及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四、应用―案例
本文以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运用上文构建的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空调产品的销售进行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
本文搜集到2013年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指标数据(如表3所示)。通过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计算后可得到对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总分为86.42。
结语
综上,虽然本文构建的基于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判断性,但其建立的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体系仍具有创新性、完整性与系统性,亦将推动市场竞争力财务分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新民.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宇平.基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能力评价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2.
[关键词]油;市场;竞争格局
[中图分类号]F71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67-03
1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油市场一直行驶在快车道上,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第二大油市场。同时,国际汽车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发达国家制造业同时跟进,为油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3—2012年十年间,我国油消费量从412万吨上升到680万吨,年增幅远高于世界油消费平均增幅。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2012年油消费量年增速逐渐减缓,具体如图1所示。
图12003—2012年我国油消费量趋势图
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减速回稳,汽车行业增速放缓,相关用油产业低迷不振,油需求与2011年基本持平,略有增长;油需求体现不出往年的正常规律,1~3月开年顺利,4~7月一路下滑,8~12月虽有小幅提升,但是并没有实现传统意义的“旺季旺销”,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成了2012年油市场的主旋律。
同时,油主要成分基础油格局被打破,油品向个性化、高端化发展;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为中国油产业带来的发展红利日益减弱,油企业已经走到了发展中的新“十字路口”。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如何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将成为油企业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各个市场竞争主体入手,深入分析国内油市场格局,对我国油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国油市场运行特点
我国最早开放的市场应该是油市场,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和洗牌,油市场趋于理性、健康、成熟。油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再过多地依赖汽车和设备生产厂家或者售后服务机构,对油知识也逐渐在掌握;油生产企业数量逐步在减少,单个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国产品牌和国际品牌竞争激烈,分散竞争逐步向集中竞争过渡。
21从分散竞争过渡到集中竞争
我国油市场开放最早,开放程度最高。油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壁垒也不高,很多地方企业很早也就加入了油行业大军。成百上千的地方企业、国有油企业、外资企业一同构成了油的竞争主体,产品千变万化,多达数千种,使得我国油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分散竞争。分散竞争的结果就是各个企业为了生存、赢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必须去降低销售价格,低成本战略成为主流,油企业利润也越来越少;除此之外,地方品牌会对一线品牌造成强大的市场开拓障碍。
一般情况下,分散状态竞争向集中状态过渡是行业竞争的特点,在油行业也得到体现。2003年,统一油率先开始广告大战,体现出集中竞争代替分散竞争的开始。纵观当前油市场,国外知名油品牌,比如壳牌、BP,美孚等,牢牢占据我国油高端市场,市场份额曾经高达70%以上,他们从中国攫取很多的高端市场收益;中国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昆仑、长城等,主要占据中档、低档油市场,在高端市场的份额逐步上升。
2000年以后,国内最大的油运营商昆仑和长城加速对旗下品牌的整合,竞争对手直指国际知名大品牌,拉开了与国际公司长期攻坚战,目前国内一线品牌和外资品牌共同主导油市场。对外资品牌来说,尽管其在高端市场占据绝对领先的地位,但是本土竞争通过品牌整合、加大研发、布局网络等诸多方面的努力,逐渐在撼动外资品牌的高端地位。竞争越来越激烈,油大企业也一直在整合行业内知名度高的企业,整合之路长期走下去。地方中小企业在这种大形势下,主要定位差异化程度高和边缘不常用的产品,在国外油企业和国内企业之间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22从非理性消费向理性消费逐渐过渡
中国油消费者行为和习惯随着消费群体的变化与过去大大不同。近年来,小轿车逐渐走入千家万户,私人拥有车辆猛增,机动车驾驶人大多是非职业司机,并不懂得太多的油知识,对汽车生产厂家、国际知名品牌、售后服务机构产生过多地依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将加大力度推动汽车工业发展,从而使得非职业驾驶人越来越多,油逐渐成为像洗衣粉、牙膏类似的日常消费品,油消费习惯和模式也会有很大变化,4S店、专业维修机构、保养店影响力越来越大,油不仅仅是石油产品,而且也是日常消费品。
当今,我国油分销渠道模式也不同程度上受消费观念影响。现在的分销渠道是显性的,一般体现在汽车专业维修公司和4S汽车保养店。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油联盟将会是主流的、非显性的分销模式,这种运营模式将会对现有油经销商产生巨大的威胁。这种联盟形式也会影响新增汽车消费者的用油选择,甚至影响到汽车油的发展趋势。
3中国油竞争格局分析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机构能够准确提供中国油市场到底有多少品牌,但行业有关专业人士称“2010 年前中国的油企业有 3000 多家,因受到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和淘汰,到今天只剩下了1700多家。”从以上数据可见中国油市场竞争程度之激烈。
本文研究按照企业性质分类,国内油企业可以划分为国企军团、外资大鳄、中小企业三大阵营的竞争格局。21世纪以来,我国油行业和消费市场已逐步成熟,国有品牌强势整合,外资企业努力扩张,中小民企经历了市场的优胜劣汰,原来外资品牌居于塔顶的金字塔市场结构有了很大改观,高端市场已经不再是外资独尊的天下,国企军团、个别民企也在高端市场中分得一席之地,在不同行业、领域的不同层面,三个层级品牌交错竞争,异常激烈,高端市场更是竞争焦点。2011年我国油各品牌销量及市场份额如下图表所示。
结合目前的市场态势以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中国油市场三大军团之争已经形成了中国油市场“一致对外”与“内部争战”并存的局面,外资、国营、中小企业三类油企业同台竞争,各有千秋,相互制衡。而在油行业总量增速放缓,市场更加激烈的今天,这一局势变革将更为激烈。
31国企军团
2000年以后,中石油油公司“昆仑”品牌横空出世,长城油也不甘示弱,形成了以长城和昆仑为代表的“国企军团”,对油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油业务进一步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两大专业公司加快整合步伐,把各个炼厂的油品牌统一整合到主打品牌旗下,所有相关业务、资源统一管理。整合路线使得两大油企业规模实力大大增强,品牌深入人心,并且积极实施品牌、产品国际化路线,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昆仑、长城两大民族品牌依靠强大的石油集团公司,拥有稳定的基础油供应,具有产、研、销一体化的公司结构,经营效率很高,在油企业的行列中,比其他油企业市场竞争力要强得多。借助两大集团母公司的销售实力,加强对外宣传,并且与母公司紧密联系起来,比如,“昆仑油,源自中国石油”等脍炙人口的广告语直到今天依然响亮。
2012 年,两大民族品牌夯实现有基础。大力宣传增强品牌实力,紧跟市场发展趋势,牢牢掌控着60%的市场份额,足以证明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档市场份额逐年提高,在高端市场上与外资品牌一决高下。
此外,中国海油泰州 60 万吨/年油项目历经两年建设,于 2012 年真正加入战局,成为我国油市场上的一支新锐劲旅。
32外资大鳄
20世纪 90 年代,各大重要跨国品牌窥视中国市场,中国油市场迎来了不速之客,他们对中国的油市场进行了理性分析,利用先进的营销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配置其全球性战略资源,以其高质量的油品、完善的服务理念,给中国油行业施展了一道“锁喉功”。以壳牌、美孚为代表的外资大鳄在中国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并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未来几年,全球油市场将呈缓慢增势,但“金砖四国”和韩国的油市场增长较为强劲,中国将是油市场的“增长引擎”。国外油品牌均普遍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不断加强在华业务。2011 年,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国家的油企业进入中国,成为外资阵营的新成员,努力开拓高端油市场。
以壳牌为例,作为外资领军企业,壳牌的油业务战略聚焦于品牌和价值,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和产品组合,努力进行技术创新。竭诚与各方合作,以客户为本,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优势和成就得到了第三方的肯定。据克莱恩公司(Kline & Company)的最新报告,壳牌在全球油市场的份额独占鳌头。Ipsos MORI和HarrisInteractive的调查也显示,壳牌是中国、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地区的乘用车和重型车的首选油品牌。
目前,壳牌在中国拥有7个油生产基地,产能超过100万吨(含香港以及统一油),不断增加在华投资,在天津建设30万吨/年的油厂和周转量达300万吨/年的仓储中心;壳牌在华第一个油技术服务中心已于2011年8月在珠海高栏港投入使用;壳牌在华油业务链已较为完备。
中国市场是壳牌油业务的主战场之一,仅次于美国市场。在未来3~5年,中国有望能取代美国成为壳牌油最大的销售市场。
33中小企业
我国中小油品牌数量众多,他们大多生产低档次油,每年产量大约在200万吨。中小品牌油企业受到来自资金、技术、原料、市场等方面的困扰,出现两极分化。那些生产低档油和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将无立足之地,而少数起点高、规模大的企业将在高档油市场上参与竞争,以求发展,优胜劣汰对民营油企业将更加明显。
近年来,地方油企业品牌意识大大增强,除了小规模生产低档油之外,还向高档油领域进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内中小品牌也不断发力,低端市场“散、乱、小”的局势首次出现明显转变,在中小品牌中将出现真正能与外资品牌、民族大鳄争锋的领军者。在过去几年中,江苏龙蟠、莱克等自有品牌发展迅速。
同时,油公司与汽车和工程机械制造商合作,为OEM量身定做油产品,也是油品牌常见的发展方式之一。近年来,我国部分发动机和汽车公司自主或与石油公司合作,开发油产品,研发能力不断加强,产能不断扩大,成为我国油市场竞争格局中新的竞争者,东风 SG、“玉柴油”、“柳工牌”和“思能牌”油就是例证。
2012 年,东风 SG 总体产能达到 100 万吨,这相当于2010 年统一油经过扩建后的产能总和,可见中小品牌开拓市场的雄心,中小品牌的新加入者将使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4结论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油市场也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高速增长。2011—2012年,中国油市场的发展趋势也迎来了时局变化,增速放缓,油市场格局正在悄然改变,但我国油行业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自20世纪外资进入我国市场以来,油市场逐渐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外资品牌、民族大鳄、中小品牌各方力量在过去几年中此消彼长。在油行业总量增速放缓的今天,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一格局面临重新洗牌。
当前,油市场规模扩张有限,行业竞争更趋激烈,品牌力竞争成为焦点。面对低增长的产业,各品牌为了在市场立足发展,应对方式不一而足,油市场已经进入“精细化竞争”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陈康油市场将呈产业链竞争格局[N].中国商报,2012 -01-06(B02).
[2]高辉,孙忠镭,王雷2011 年中国油市场报告[J].油,2012,27(6).
[3]百晓生我国油市场三大猜想[N].中国石化报,2012-01-11(005).
关键词:货代企业;战略转移;策略分析
《中外企业家》第5期下刊供稿一、海运货代企业存在的必然性
首先,船公司的数量有限,船有限,而客户太多,船公司不是每个港口都到,也不是每个国家都到,客户和船公司直接对话是不现实的,必须由货代企业建立桥梁作用;其次,即使是同一个目的地,会存在好多条航线,成本不一样,客户大小不等,数量很多,需要货代公司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为客户提供好的物流计划。
二、货代企业面临的危机
首先,来自船公司方面:船公司的业务向下延伸,逐渐亲自开拓市场,客户更愿意和船公司直接合作,可以免去货代企业的差价。其次,货代企业数量太多,仅青岛就有上千家货代企业,每个写字楼大概1/3的都是货代企业,竞争异常激烈。第三,船公司给价格更看重货代公司的实力和经验,导致货代企业的成本不一样,而成本又是经常变动的,所以竞争是很不规范的,信息是很不对称的。
三、货代企业竞争战略的转移
第一,把重心转移到FOB上来。国内海运市场比较透明,出口企业对货代企业的信息很了解,货代企业对出口企业的信息也很清楚,国内出口企业每出一个货柜,都要咨询几家公司报价,直接导致货代企业的利润很低。而且最关键的是稳定性很差,几乎每一次都竞价,很少能固定下合作伙伴。所以CIF已经不能再作为货代企业的主要客户,以青岛为例,2005年CIF80%,而到了2006年FOB已经占到了40%。FOB客户虽然比CIF客户难做,但一旦做下来稳定性好,国外企业相比较价格来说更看重公司的实力、信誉和服务,做好了通常能连续好多年稳定合作。
第二,回归最优势航线。每家货代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航线,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货代企业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全球服务都做,而只能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优势航线上,在这些航线上它们可以拿到更低的成本价格,更熟悉这一区域的贸易规则,拥有更多丰富经验的人才,有更多的稳定的客户群等,比如大的货代企业专做北美、南美或欧洲这些远洋航线,而小的货代企业就可以去专做日韩,专做东南亚、中东等近洋的,因为海运物流行业的风险是很大的,比如各国贸易政策是随时会变的,航运价格更是动态的,货物在运输途中随时都可能产生各种费用,所以对不优势的航线做起来是随时可能亏本的,而且损害企业声誉,因此各货代公司的竞争应该是优势拼优势。
第三,重点做优势产品。不同产品的贸易规则是不一样的,不同产品的市场行情也是不一样的,每家企业并不是对所有种类的产品都同样的擅长,比如有的擅长做家具,做家具有很多年的经验,能得到很好的成本价,对家具公司市场很了解,而有的公司擅长做橡胶产品,有的擅长做水产品、农产品等,为了不被竞争者吃掉,就必须把自己的优势突出出来,做强做精,做出品牌来。
第四,市场向内地延伸。相对于沿海的企业,内地进出口的企业对海运市场的了解也并不是很透明,所以在沿海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应该向内地进军,那里的竞争还不是很激烈,还大有用武之地。
第五,竞争与合作是并存的。不同优势的货代公司应该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比如做美洲的和做欧洲的结盟,远洋的和近洋的结盟,这样把大家的优势集合起来,更有利于市场竞争,因为客户出口货物并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通常往很多不同的国家同时出口,所以如果我们结盟就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有竞争力。再者在和船公司的博弈中,结盟会比单个企业更有优势。
第六,建立行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使货代企业和进出口公司更好地沟通,客户可以找到更好的货代结盟了解最新的贸易,货代也可以在这个系统上了解更多的进出口信息、以及再加上船公司的信息,更有利于优胜劣汰,优化货代市场。
[关键词] 会议经济 市场竞争力 SWOT分析
会展经济是二战后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强、关联性大、收益率高的经济形态,由于其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因此会展业被国际上称为“触摸世界的窗口” 和“城市的面包” 。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我国会展业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会展产业经济带。正当会展经济方兴未艾时,我国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又悄然兴起了会议经济的热潮。由于会议经济较会展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性、集聚性、关联性和绿色生态性等特征,因而成为当今各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西宁市会议经济的概述
所谓会议经济是指由于会议的效应产生一系列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成功会议的举办对餐饮业、交通业、印刷业、通讯业、旅游业、饭店经营、房地产业等都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对地方政府顺利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宁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在大力开发地区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会议经济,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形成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青海省在“十一五”远景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并将会议经济发展作为西宁市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确定下来。强卫同志在考察海湖新区时,指出应加强会议经济发展,带动第三产业,从而推动西宁地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近年来,为加快城市经济建设的步伐,西宁市也先后开展了各种大型文体赛事活动和各种节庆活动。如“民族文化旅游节”、“三江原国际摄影展”、“中国藏谈国际展览会”、“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中国青海郁金香节”等,这为西宁市进一步发展会议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西宁市会议经济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因素
西宁市作为中国夏都旅游城市,发展会议经济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开发潜力。首先表现为各种节庆活动为西宁举办各种会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次是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尤其是青藏铁路的修通,为西宁发展会议经济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和并形成一定的地域区位优势;其三是随着城市知名度提升,旅游业快速发展,为会议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条件;四是随着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会议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保障;五是多功能旅店、饭店业的快速发展为会议经济发展提供必要场所;六是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为会议经济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这些都为发展会议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而形成西宁市会议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影响西宁市会议经济发展的因素除了我国会议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共性外,还有一些自身所呈现出的特性,其主要表现为:1.内部因素。西宁市会议经济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规范的行业体系,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意识较为淡薄,规模层次不够,不利于会议经济的发展。2.外部因素。青海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行业、会议经济,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由于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城市的品牌、知名度不够高,导致会议经济发展缺乏力度。
这些都对西宁市会议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瓶颈。为了使会议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建设有必要对其作出全面系统地分析。因此,本文通过对西宁会议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力SWOT分析,揭示出西宁发展会议经济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提出西宁会议经济发展策略。
三、西宁市会议经济市场竞争力的SWOT分析
1.优势:是指使会议举办者获得战略领先并进行有效竞争,从而实现自己目标的某些强大的内部因素和特征,通常表现为一种相对优势
西宁发展会议经济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西宁地处青藏高原,属内陆高原气候,气压低、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避暑胜地,享有 “中国夏都的美誉”。城市空气质量,生活饮水质量较好,自然生态环境较为优越,是我国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这对会议活动而言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和竞争力。
(2)特殊的交通区位优势。西宁的区位条件较为优越。尤其是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后,使西宁在西部版图上位于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更为凸现。同时随着南北过境过路(同仁路)高架桥等一批城市建设骨干项目相继建成,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贯通东西、连接南北、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骨架和环状交通网络。所有这些,为西宁加快发展会议经济提供了便利区位运输条件。
(3)良好的旅游资源优势。西宁现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塔尔寺、北禅寺、东关的清真大寺、南佛山、日月山、老爷山、民俗博物馆、省博物馆等有名旅游景点。为会议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旅游资源优势。
(4)后发的经济优势。“十一五”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13.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先后突破1000美元和3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45.7%。 同时,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利用,初步建立以重化工业和水利、高原特色资源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形成一批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这是西宁市今后依托产业发展会议业的重要基础。
(5)丰裕的民俗文化优势。西宁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是一个多民族城市,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从文艺形式看,有戏剧、曲艺、歌舞、音乐、民歌等。戏剧主要有眉户剧、平弦剧、藏戏、灯影戏、豫剧、秦腔。曲艺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贤孝。歌舞音乐主要有汉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礼舞、藏族的锅庄舞以及藏传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礼、法会时演奏的寺庙音乐。民歌主要有汉、回、土、撒拉族喜爱的“花儿”和藏族的“拉伊”等。此外,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的酥油花、堆绣、壁画被誉为“艺术三绝”,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热贡艺术和湟中农民画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劣势:指对青海省西宁市会议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导致无法实现其目标的消极因素和内部的不可能性。其主要表现为:
(1)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机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从体制上规范行业发展,是世界上大多数会展经济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西宁至今仍未有一家专业的会议组织机构,缺乏对会议的组织、协调的引导。同时,西宁缺乏行业的约束机制,对具有什么样资质的单位才能举办会议,举办哪种层次和内容的会议均没有明确的要求,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西宁会议经济的发展。
(2)会议的场所及相应配套硬件设施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西宁市规模较大的会议场所较少,层次水平较低,各种会议设施不完善,使得其接待能力较差,不能为一些大型会议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服务。会议档次不够。
(3)缺乏专业的会议经济人才。会议及会展需要大量的组织、广告、宣传、策划、公关、工程等专业化工作人员和翻译、导游、餐饮、保安、货运等服务人员。目前,西宁会议经济的从业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系统地会议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严重制约了西宁会议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4)会议的档次、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纵观国内外知名会展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高档次的品牌战略。如米兰的时装博览会、上海的世博会等。近年来西宁也举办了一些会议,但规模档次较低,会议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尚不明确,形式单一,缺乏亮点和影响力,从而使会议经济应有效果大打折扣。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联动效应。
3.机会:就是能不断帮助会议业实现或超越自身目标的外部因素和状况
(1)会议的品牌化、专业化发展趋势,为西宁市会议经济发展找准定位,提升竞争力提供有利条件。
在国际上,专业性的会议已成为会议经济发展的主流,代表着会议业的发展趋势。由于与一般会议相比,专业性会议具有针对性强、参会观众质量高、参展效果好等特点,因此近年来许多综合性会议都不同程度地转为专业性会议。对西宁而言,举办综合性的会议,无论从硬件到软件都不具备条件,但强调特色、突出专业的会议经济发展趋势,则为西宁提供了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成为全球不断细化的会议体系中的一个节点的可能。同样也对西宁发展会议经济提供了支点。
(2)现代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西宁会议经济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会议经济各个环节运行的效率。顺应这一趋势,西宁会议经济的起步和发展速度将会大大提高。可以通过互联网宣传西宁城市魅力 ,与参会商建立联系;利用电子邮件直接邀请专业人士参会;通过网上会议弥补硬件场馆设施的局限,扩大会议规模等。
(3)青藏铁路的修通,使西宁区位优势更加凸现
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各种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是我国资源的重要储备基地。青藏铁路的修通,为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西宁处于青藏铁路的中段,担负着守护的重要任务,西宁应将这种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会议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扩散能力和带动效应。因此西宁应发展会议经济,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
西部大开发政策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西宁市应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发展会议经济,以推动电讯业、服务业、餐饮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对地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有利条件。
4.威胁:对西宁会议经济不利并导致其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的外部因素
(1)面临其他城市会议经济的巨大挑战。西安、拉萨等周边城市的会议经济已走在西宁市的前面,其所具有的实力、城市品牌的影响力等条件是西宁市无法具备的。从而对西宁会议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2)竞争压力较大。随着全球会议经济的成熟化、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会议经济已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会议经济发展已粗具雏形,并逐步走向品牌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进行发展。西宁会议经济相对于我国国内一些省份来说,起步较晚,对会议经济认识不足,缺乏专业人才进行组织、指挥。面对国际、国内强大的竞争压力,由于西宁会议经济呈现出规模小,档次不够,专业化程度低,竞争能力较弱,从而形成一定的威胁。
四、西宁发展会议经济的保障措施
西宁市具有发展会议经济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学构建发展思路,合理定位发展目标,明确实施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对发展会议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打破常规,为企业发展会议经济提供便利条件,增强企业的积极性。转变观念,开放市场,多渠道拓展会议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并与周边兄弟城市形成互惠互利的“双赢”会议关系网,把会议经济作好,做大,做强。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组织制定规范会议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使会议业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成立“西宁市发展会议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会议发展的组织、管理、指导、协调工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明确会议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对会议的质量进行动态化、市场化的评估和认证,规范会议经济发展市场,从而为会议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
3.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速培养会议专业人才。专业人才事关会议经济持续发展,是会议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一方面,应在有条件的一些大中专院校开设会展专业学科,系统地讲授理论知识,培养既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具有策划、公关、组织能力,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专业人才。形成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举办一些务实性的短期培训班,有计划地对会议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逐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与水平,为西宁的会议经济走向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奠定人才基础。
4.加大会议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改善服务,加快配套设施建设。西宁市应在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基础上,尝试发展“网上会议”,逐步与国际接轨;在会议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建设上走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把西宁培育成西部地区的国际会议中心城市。因此一方面政府要设立会议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会议的宣传推广,引进扶持国家级、国际级重点会议。二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会议业发展方向、目标、重点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和扶持政策。三是努力扩大和提高现有会议规模和水平。要充分发挥西宁市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对已有的展会和会议进行更高水平的策划和包装,提升会议质量和档次,培育一批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品牌会议。积极承办国内、国际高水平会议活动,丰富会议业内涵。四是建立奖惩制度。对一些在会议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予以一定的奖励,以充分调动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从而为西宁市会议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5.积极引进外资,提高会议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我国加入WTO后,外资进入会议业将不可避免,外资的引进能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能带来会议业经营和运作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西宁会议业的发展,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因此,西宁应积极引进外资,尽快实现会议业的规范化发展。
6.培育优秀市场主体,树立品牌意识。目前会议产业的主要障碍是市场主体不清晰,或主体太弱小,无法有效地进行市场开发。因此,规范市场主体,培育优秀的会议经营企业是当前会议产业化的当务之急。
会议产业的服务行业,它本身没有有形产品,因此树立品牌对会议产业尤为重要,甚至成为维护产业经营者生存的关键,会议品牌不是一次会议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定期会议或长期办会的积累。树立品牌,应当避免短期,着眼长远。如果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失去严肃性,则一定会失去品牌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岩:珠海发展会议经济的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7)
[2] 青海信息:第191期
[3] 过聚荣:2006-2007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 2007,4
[4] 孙明贵:会展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第一版
[关键词] 电信市场过度竞争价格博弈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电信市场开始引入竞争机制。随着电信市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局面也日趋激烈。各运营商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地位,不断通过市场或非市场手段进行竞争。正是由于各种市场和非市场手段的实施,导致我国电信市场很快进入过度竞争的阶段。过度竞争指竞争各方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对社会资源构成极大浪费的无效率恶性竞争或者是使用非法手段进行的竞争。
一、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策略
1.主导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策略
(1)价格策略。在位企业实施降价战略,对竞争产品进行降价,只要使价格降到使巨额的沉没成本无法收回这一临界水平,新进入者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实施竞争。
(2)网络策略。在互连互通设置障碍,通过网络外部性的正负面作用将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进行网内网外差别定价。
(3)混合策略。将价格策略与网络策略并用实行竞争。
(4)虚拟网策略。为规避全网性的价格损失或政策风险(管制法规),在虚拟网内采取价格歧视,以排除后入者对原先市场的侵蚀,这是典型的利用网络外部性进行竞争。
2.非主导电信运营商的竞争策略
(1)价格策略。通过降价打入市场。由于网络规模小,通过降价损失的收入绝对值相对较小。因此,市场新入者主要是通过降价来获得市场空间,打破网络外部性。
(2)报复策略。原则上讲,如果一个主导运营商占了原来的全部市场,而新进入者无法互联,长远来看,不能互联的结果对要求互联一方来讲是毁灭性的,对方巨大的网络外部性足以将其扼杀。但另一方面,缺乏生存空间的要求互联方也可能利用这种网络效应进行惨烈的报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予以倾销而求得一部分市场空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一方的这种行为必然导致另一方采取相应措施抵挡,致使开始规模空前的“价格战”。
从以上来看,价格策略是主要策略。而一旦互联互通存在问题,肯定会引起价格上的过度竞争。同样,价格竞争也会导致互联互通问题,因为互联互通成本远远低于价格竞争所带来的损失,特别在法规不完善的环境中,是主导运营商最乐意采用的策略。
二、主导运营商与非主导运营商的价格博弈分析
本文以博弈的局中人主导运营商A(新进入公司)和非主导运营商B(当地中国电信)两家电话运营商为例。本博弈过程有以下四个特点:
先后次序的博弈。价格战之所以会打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家运营商之间存在先后次序的互相降价。
完全信息的博弈。两家运营商的定价行为是公开面对消费者的,彼此很容易的获取对方的价格信息。
动态博弈。实际上双方的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后选择、后行动的博弈方在自己选择和行动之前,可以看到另外一方甚至包括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所以这种博弈是一种动态的博弈。
零合博弈。虽然两家运营商都意识到了竞争与合作都是很必要的,但实际上在相关领域主要还是竞争,博弈一方的收益来自于另外一方的损失,因此可以看做是零合博弈。
当然,在电话行业的竞争博弈中,传统的产量或价格等决策变量将转换为资费。下面将从运营商A与B之间的价格战,以及两家运营商分别开发资费套餐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两方面分别建模分析。
1.寻找次优的市场均衡――运营商A和B价格战的博弈分析
运营商B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享受着国家的非对称价格管制政策,使其在价格上一直享有10%~20%的优惠。按照纯经济理论上的分析,这个10%~20%的价格优势足以使运营商B在一定的时间内完全打垮运营商A并占领全部的市场份额。
不过运营商A品牌的忠诚度,网络覆盖广度、通话质量、大客户服务等等,在这些方面运营商A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中高端客户,他们对价格不那么敏感,所以他们在运营商A的服务优势和B的价格优惠之间选择了运营商A。基于同样的原因假设B的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其服务的劣势地位。在此认为两家运营商的价格竞争基本符合双寡头厂商的价格博弈模型。下面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引进时间概念分析两家厂商价格竞争的过程。
博弈的第一个阶段,从1999年信产部将运营商A从原中国电信中剥离出来开始,此时运营商A所在的通信市场上首次形成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1999年之前,对尚在中国电信大家庭中的运营商A而言,市场竞争的压力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运营商A以接近80%的市场份额,使其高枕无忧的做出似在等待运营商B成长起来的姿态,当然运营商A的竞争惰性更大的原因是被国家的对运营商B的特殊照顾政策所限制。另一方面运营商B在国家不对称价格和政策优惠的照顾下不断增加其市场份额,仍然存在的份额差距并不影响运营商A赚到自己的一部分利润。虽然两家运营商在业绩上有差别,但这个阶段两家运营商基本上不存在价格战的问题,市场基本上是均衡的,在此认为他们的价格均为模型的垄断价格Pm。一方面是整个运营商A通信市场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是没有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运营商A和运营商B在合作博弈中各自赚到自己的那部分垄断利润。
但一方面是由于B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一方面是运营商A开始意识到运营商B的威胁,双方不可避免的价格战开始了,从运营商A的处境开始分析第一轮博弈,现在运营商B的价格优势已经威胁到自己的市场地位了,它应该怎么做呢?不妨假定:
(1)运营商A降价而运营商B维持原价,则运营商A获利20,运营商B损失10,整体获利10;
(2)运营商A维持原价且运营商B也维持原价,则运营商A获利10,运营商B获利10,整体获利20;
(3)运营商A维持原价而运营商B降价,则运营商A损失10,运营商B获利15,整体获利5;
(4)运营商A降价且运营商B也降价,则运营商A损失5,运营商B损失5,整体损失10。
表1 价格战博弈
不难看出,这个收益矩阵具有纳什均衡的特征。采用博弈论中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对运营商A和B进行分析。首先,对运营商A来说,降价显然比维持好,或者说至少比运营商B好,因为不论运营商B如何选择策略,运营商A采取降价的策略都比维持的策略收益要高,因此,对于运营商A而言,维持是其下策,因此,予以消除。同样,从运营商B的角度看,降价同样比维持要好,它也肯定会排除维持而选择降价策略。因此,两家运营商都选择了将降价作为策略,各自损失5而整体损失10,此时的整体效益是最差的。这就是纳什均衡情形,当每个个体都寻求利益最大化时,整体的利益却达不到最优甚至是最差的,即非合作博弈只能达到帕累托次优。
在此博弈中,双方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降价,结果却得不偿失,因此这种最大化行为是“损人不利己”的。降价后,运营商A的价格是P1,运营商B的价格仍维持比运营商A低10%。此时的结果不只两家运营商不满意,还有更重要的一方――政府,更不满意,因为运营商A和运营商B的所有资产都是国有资产,两家博弈的结果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2.资费套餐引进的博弈分析
由于价格战的结果让运营商A和运营商B都苦不堪言,两家必然是寻觅摆脱此种困境的竞争策略。由于通信产业的发展时间比欧美市场要短,因此,在不断地从欧美电话运营商那里学习成功的运营方式。欧美市场的电话运营商在取费方面几乎无一例外的首先对市场进行客户细分,然后针对不同的客户推出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套餐计划。这种资费套餐定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刺激客户尽可能多的增加通话时间,实际上是在做一种个性化的客户服务。每一种独特的市场细分之下都有其独特的资费套餐模式,采用资费套餐的计费方式比采用单一价格的计费方式具有许多优势,因为任何市场细分之下的营销都比把市场视为均质板块下的营销更有效率,这本质上是由客户群的千差万别的特性所决定的。对中国的通信运营商来说,采用资费套餐式的定价模型已是再也无法避免的趋势。
运营商A和B都有两种选择:采用资费套餐的方法取费或者不采用资费套餐,下面将构建该博弈模型。
假定运营商A先行推出自己的资费套餐,则运营商A在市场上马上就占有了一个优势,这种优势将会给其带来额外的利润S1。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在这里认为运营商A的先行一步并不能占有绝对的“先行者优势”,而是不可避免地在培育市场。对运营商B来说,进入的障碍存在但并没有如运营商A威胁的那么大,相反运营商B具有后发优势,这在经济学上又称为“免费搭车人”。这里假设运营商A的“先行劣势”给其在利润上带来的损失值为T1(一个合理的假设是T1
综上所述,基本的运营商A和运营商B之间的资费套餐博弈模型如表2所示。矩阵中的收益值,前者代表运营商A,后者代表运营商B。
表2 资费套餐博弈
当两家运营商都不采用资费套餐而仍在进行单一价格战的拼杀时,各自的额外收益值均为零。而当运营商A和运营商B都采用资费套餐时,两家运营商各自向市场推销各种各样的套餐,消费者在两个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之间转来转去,此时两家运营商的收益为矩阵中左上角所示的M1,M2。以下是对上述矩阵的分析:
(1)假设运营商A采用资费套餐,则运营商B也采用资费套餐获得收益值为M2 ;运营商B不采用资费套餐的收益值是-W2,M2>-W2,故运营商B肯定也会采取资费套餐方案。
(2)假定运营商A不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则运营商B一定会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并获取收益S2-T2 。
(3)假定运营商B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则运营商A也会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并获得收益M1。运营商A不采用资费套餐的收益值是-W1,M1>-W1,故运营商A一定会采取资费套餐方案。
(4)假定运营商B不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则运营商A一定会采用资费套餐方案并获取收益 S1-T1。
这个博弈矩阵不只存在纳什均衡,还存在前面所提到的上策均衡,即对运营商A和运营商B来说,不管对方采取什么行动,自己都有最优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尽快引进资费套餐模式,而不必在意竞争对手的策略。所以,不管是谁先推出资费套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的平衡取决于两家公司之间资费套餐的竞争。
3.价格战博弈过程中合作的分析
首先,由于价格战越演越烈,运营商A和B的收益都在下降,尤其对于运营商B而言进入市场较晚,用户的ARPU值(单位用户贡献值)较低,价格战对运营商B的影响较A而言,更加严重;其次,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国资委也不愿意看到企业的价格战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再次,过度的价格战也使消费者持币观望,运营商希望通过价格战的目的来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这样就使得价格战博弈的双方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这种合作,往往通过价格卡特尔来实现。2005年3月,上海联通突然消息称,在通信管理局的支持下,上海联通已与上海移动达成“规范移动通信市场秩序协议”,一场箭在弦上的客户争夺大战转眼偃旗息鼓。据介绍,两大运营商之间的这份自律协议囊括了沟通机制、互联互通、规范资费、经营行为,及对地铁、隧道社会公共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为防止不法分子有意欺诈、冒用市民身份证的行为,双方达成了定期交换恶意欠费用户“黑名单”的共识。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上海发生,在全国很多地方也出现类似的合作情况。但是由于双方以竞争为主导,合作仅仅是迫于形势,价格卡特尔实际上非常不稳定,经常出现缔约的一方率先破坏约定,再次进行价格战。
结合以上背景资料并参考当时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ARPU值,中国移动2005年9月的ARPU值是90元,中国联通为49.1元。并且2004年中国移动的净利润率为中国联通的6.25倍。由此可见,如果在销售相同产品的情况下,中国移动的边际成本要远小于中国联通的边际成本。
在一个产品和服务相对同质的市场中,相同的价格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均分市场分额,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其对应的边际成本必然远低于此时的价格。因此,为了实现总的利润的最大化,“作弊”的行为一定会发生,这个不稳定的卡特尔联盟也必然会解体。也正如本文的分析,在2005年7月,首先由移动展开了降价的竞争手段。
如图所示,由于MCMQ1,因此中国移动完全有降价的可能来博取更多的产量,以使其整体利润最大化。
图 两垄断寡头的边际成本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由于电信市场的成本特征即巨大的成本沉没性逼迫电信运营商不得不采用一切手段进行竞争,收回成本,而其中主要的竞争策略就是价格策略。同时由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特征,使得各运营商陷入一种价格战的“囚徒困境”,由于重复决策,使得博弈各方有可能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但相互之间的竞争占据主导地位,合作形成的价格卡特尔往往是不稳定的,缔约的一方往往破坏协议约定,重新挑起价格战,使得价格战屡屡发生,最终导致企业收益下降,国有资产形成事实上的流失。这种结局是由于博弈的各方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其收益最大化所形成的,虽然这种决策可能导致社会总的收益下降。
一、河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现状分析
1.总量位于前列,但人均销售量较低。农产品产量是反映竞争力的最直接和最简单的实现指标,可以表明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竞争实力,它反映的是市场竞争力的实现程度。某一地区在本国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能反映其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市场占有率高,市场竞争力就强,反之则弱。河南是全国粮、油、猪生产基地,其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全国前列。小麦、玉米、油料、烟叶、芝麻等农作物产量在全国均排在前三位,生猪、山绵羊、大牲畜存栏也居全国前列。目前,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3亿亩,粮食总产量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2006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总产量5055万吨。其中,夏粮总产量2921万吨,增长7.9%,秋粮总产量2143万吨,增长41%,粮食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10.2%,居全国首位。
2.产品质量不容乐观。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形态已经从以往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为主转变为以质量竞争和技术含量为主的全方位竞争。农产品竞争力的高低更多体现于产品的质量好坏。在价格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质量高则竞争力越强,质量差则竞争力越差,甚至质高价高的农产品比质低价低的农产品更加有市场。
目前,河南农产品的质量不容乐观,许多农产品品质低、成本高、加工程度低,品质、规格和标准达不到国际市场要求,均衡供应能力较差。河南农产品的品种结构明显不合理,表现为优良品种少,集中在普通上市期的品种多;主要农产品与国外农产品的质量差距较大,生产缺乏国际标准;一些农产品农药残留比较重,空气、灌溉水、加工、包装也有一定的污染;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数量相对较少,河南省只有99个农产品得到认证,而四川、山东都达到500多个;出口创汇额度小。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对农产品的需求已趋于多样化,安全、营养、方便的需求越来越高。这种消费倾向随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还会进一步强化。
3.价格竞争力较低。某一地区农业的比较优势表现为价格优势,既农产品的价格越低,该地区农产品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而价格优势,又直接体现为成本优势和效益优势。也就是说,某一地区农业的生产效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则该地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越强,农业的贸易竞争优势越强。河南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稳中略升趋势,但经历了从低于到高于,又转变为低于或接近国际、国内市场平均价格的变化,且波动幅度较大。目前,河南农产品中国内资源成本相对较高的品种如玉米、大豆、水果、水产品等的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国内水平,高于国际价格二至三成,其中,河南玉米每吨的成交价在1270元~1280元左右,比玉米主产地吉林省高出130元~140元左右,高出国际价格20%~30%。这类土地密集型产品在竞争中将会处于劣势。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表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18年来基本上是下降趋势,而河南20年来大多数年份粮食价格是上升的,与主要输出国粮食价格比较,河南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产品质量不如输出国的品质好,但价格却高出输出国的10-70%。近10年来,河南小麦生产成本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的31%左右。入世以来,华南和华东及东北小麦消费地区许多直接从国外进口小麦,而不再从河南调入,河南农民收入的减少已成定局。另外,玉米、大豆的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价格的67%和16.5%,失去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
4.出口竞争力不强。近年来,河南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产品档次高、质量效益好、国际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出口的数量和结构不断优化,但河南农产品还存在很大差距。河南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农业大省,但却是农产品出口小省。2006年河南直接出口的农产品额仅为4.66亿美元,只占全国农产品出口创汇额的1.5%,这与农业大省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而浙江为26.86亿美元,占全国的8.66%,广东为34.05亿美元,占全国的10.97%。从去年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量上看,排列全国前十位的地区是广东、浙江、辽宁、福建、上海、江苏、黑龙江、山东、河北和吉林,而且这十个省的出口约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80.4%。河南农业总产值多年来位居全国前茅却不在此列。从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来看,河南农产品出口增长率为14.3%,低于我国中部地区平均20%的增长速度。
二、提升河南省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1.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名牌农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所谓品牌就是能够使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相区别的标志。名牌农产品能产生特殊的经济效应,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特殊偏好。河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创建农产品名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先后扶持了280多个农产品品牌,如“莲花”、“双汇”、“三全”、“思念”等,其中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名牌就有100多个。既带活了一批企业,又富了一方乡里,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河南省在农产品名牌经营战略上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在省内,大部分的高中档农产品市场被外省占领,特别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失去了本不应失去的、有着传统特色的农产品市场,如高级面粉、食用油以及其制成品等市场,外省农产品以其质优价廉和优秀的经营战略乘虚而入,不只是在省内市场,就是在产区市场上也有外省产品批量上市。在省外,河南省的农产品不仅面临着贴着“洋商标”的进口水果的竞争,而且西北几个省也以强大的市场营销攻势,与我们抢市场,我们有丰富的干鲜果品,却没有开发出像河北的“杏仁露露”、海南的“椰风”椰子汁、北京的“汇源果汁”等名牌饮品;我们有上等的花生、芝麻和大豆,但是我们没有如山东的“金龙鱼”、“鲁花”那样的名牌成品油产品;我们每年生产和调出大量的蔬菜,但北京、上海的大型副食品商场和连锁超市里,却很难找到身带条形码的高价位河南蔬菜,我们的蔬菜只能进到农贸市场;河南有地瓜、玉米等丰富的饲料粮,但我们却只能卖了玉米去买“希望”、“正大”饲料养猪,北京、四川以及国外的饲料厂家纷纷在河南这个养猪大省办厂,赚取利润;湖南省产大米,他们培育出了“旺旺”牌大米膨化儿童食品,我们盛产红小豆、豇豆、豌豆等杂粮,但只能给“亲亲八宝粥”提供原料产品。
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农产品名牌。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和实施名牌战略,实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塑造农产品名牌。农户、企业和政府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政府要为名牌农产品的生存和发展创造环境条件,如健全和完善各类市场,加强法制建设,保护名牌企业的知识产权,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导、帮助建立以名牌农产品为纽带的企业集团。企业要建立内在的创新机制,包括企业的资产形成及产权机制,人才任用、流动机制,产品研制、生产、营销机制以及企业的其他内部管理机制。农户是名牌生产的起点,应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要使农户摒弃传统的生产观念,树立名牌观念,积极自觉地投身到创建农产品名牌的活动中去。
2.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转化率。农产品加工业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创造很高的附加价值。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的发展,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十分普遍,对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和农业大省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河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粮、棉、油、肉、果、茶等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河南省粮食年产量已达1亿吨左右,粮食年加工量达到2900万吨,居全国第一,但加工量仅占粮食总产量的30%。在发达国家居民的餐桌上,70%以上的食品是经过多层次加工的食品。目前,河南省的主要农产品已由长期短缺进入了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阶段,许多农产品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但深加工综合利用程度却很低。工业食品用粮的转化率仅为8%,加工肉类仅占总产值的3%-4%,苹果加工转化率为4.7%,柑橘加工转化率为5%,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能力均在70%以上,如德国苹果加工率为75.2%,美国、巴西柑橘加工率为70%以上,欧、美、日等国的蔬菜90%以上均经过商品化处理等。
3.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建立和发展,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据调查,全省315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除22家属于精深加工业以外,其它均为粗加工。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严重制约了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种矛盾反映在产品上,即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中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加工中运用一般技术多,高技术运用少。河南2003年全年夏粮总产达到285.15亿公斤,禽蛋产量达到251万吨,奶类产品16.8万公斤,却生产不出全国知名的高品位产品,烟叶产量在全国名列第一,但却生产不出全国驰名的品牌。农产品生产总体还处在“生猪卖头,水果卖筐”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优选”的原则,通过制订标准和实施标准,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从而获得经济、社会、生态的最佳效益。农业标准化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纵观发达国家农民,无不是按照标准化从事生产的。提高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提高一个国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河南省的农业标准化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工作,提高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成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金融;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4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101-02
自2009年6月18日银监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和6月25日中国建设银行计划与西班牙国家银行成立一家合资银行,致力于为中国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标志着中国农村金融战争在多层次,多方面正式打响。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1],截止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三年前锐减9811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收缩其在农村业务和机构的比重,这种明显的农村金融服务缺位,加大了乡镇企业以及中小农户的融资成本。虽然中国农业银行在许多地区仍设有县级分支机构,但由于政策导向,以及贷款权的上移,很多分支机构出现了只存不贷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农村资金的融资困难和供需矛盾。虽然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弥补了部分农行资金不足的困境,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没有向农村提供足够的激励资金,相反却趋向于“城市化”特征。以及民间金融受到官方的行政干预,增加了对资金的管制力度。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无法向农村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而且事实上大部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因此,我国农村信贷资产不足,农村金融资金的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2006年中国银监会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提出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的试点方案,放宽了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准入政策,推动了一批新型村镇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的建立。国家出台政策,批准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旨在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解决农村资金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问题。
在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试点地区农村资金部分回流,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改善,金融竞争得到加强。外资银行先于国内银行拉开了布局中国村镇银行的序幕。2007年底,汇丰宣布在湖北随州曾都设立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也加快了开设村镇银行的步伐。中国银监会表示,2009-2011年在全国将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2]。政府支持新型农村金融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其中包括农村金融机构税收优惠、2010-2012年监管费免征以及2012年6月银监会推动实施的“三大工程”等扶持政策。面对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外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燎原之势”,国有大型银行也重新延伸业务至县域。同时一些非正规的民间金融也悄然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良性竞争。
一、在覆盖面和规模上
在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机构中,中国农业银行毋庸置疑属于这个行业的领头羊。但是,由于上个世纪县级以下网点大量撤出。目前,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向城市倾斜。农业发展银行专门针对粮油棉收购、储藏及销售等业务,贷款业务范围小且有局限性。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利用现有网点的大规模扩张,使之成为在覆盖面上不可小视的竞争对手。同时,建行的涉农贷款余额达4700亿元,计划将来新增100家村镇银行,工行涉农贷款也有1800亿元。对于新型金融机构而言,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网点的分布也很广泛。以上这些农村金融机构在规模上,都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二、客户细分各有优势,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合作供给体系
针对不断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只有建立多样性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更好的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不同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细化客户群体。农业发展银行应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私人借贷和农村信用社,主要的贷款和服务对象定位在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发挥农村网点多的优势服务客户。外资农村银行分步走,实现“公司+农户”模式。而中资银行,像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业务品种繁多,在农村金融业务拓展上,坚持定位中端、竞争高端、培育潜力客户。但是,谁的模式更好,只能靠市场来检验。
三、各具特色,分层布局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优质、管理灵活、决策独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于2007年正式开展试点工作。该机构没有历史不良资产的包袱,只要像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能够严格遵守信贷监管原则,其资产质量会好于传统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遵循创新的业务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推动信贷服务的多样化发展。
例如:小额贷款公司靠的是经营机制灵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贷款期限“短”。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般在三、五个月,有的甚至几天时间。即用即还,随用随贷,资金流动频、周转快,一年中可以周转几圈。二是贷款坚持“小额、分散”原则,单笔贷款不超过注册资本的5%,一般以发放5万元至500万元的小额贷款为主。三是贷款发放“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手续简便,审批效率高,信贷人员主动上门考察,一般从受理到放贷大概需要一两天。四是贷款利率“活”。利率可按市场化原则在银行基准利率四倍以内自行商定,经营比较灵活。由于上述特点,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金融领域呈现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2.外资银行扬长避短,争取时间,抢夺市场。外资银行拥有雄厚的跨国公司和全能型银行系统,其金融服务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了更好的融入我国农村市场,外资银行根据我国农村金融的特点,调整了经营策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身在村镇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3.精准定位,准确、长远布局。外资银行在布局村镇银行时,其配合各地分支机构拓展业务的意图明显。汇丰村镇银行选择了毗邻经济开发区——北京密云经济开发区,其中汇集了伊利、今麦郎等知名企业。而渣打更是把村镇银行开到和林格尔——国内知名企业蒙牛的老家。外资银行抢占和布局于各大知名企业,以地理优势对其进行营销,这种精准定位帮助外资银行进一步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在企业相对集中的乡镇设置网点,外资银行既避免了在大城市开设网点难以获批的困难,又能享受优惠政策,还能收到宣传效果,从而更有效的扩张业务领域。
4.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非正规的民间合作金融市场。如何规范和发展这个市场,使其合法化,保障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未来完善农村金融的工作重点之一。根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农民们通过民间合作金融的贷款比例占到了85%。民间非正规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贷款中的不足。
面对多方位、多角度的竞争,我国的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农村金融的发展趋势实时调整发展战略。农村信用社应该遵循贴近农村,服务群众的理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国有大型银行应该加快布局力度,进一步抢占农村市场。国家政策性银行应该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和资金来源渠道,更有效的为农村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各金融机构应重新审视农村市场,要苦练内功,改善公司治理,强化风险控制,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做大做强,还要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寻找与同业合作、交流的机会,努力提高信贷技术水平。积极应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
同时,农村金融也要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要求农村金融机构针对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积极探索、创新。比如开展农民工的银行卡服务,农民将现金存入银行卡,在农村信用社跨行取现可享受优惠等金融服务。针对农村金融的信用卡方面,各大农村金融机构纷纷抢占市场,大量发放信用卡,解决了部分农民中小额短期贷款问题,但是同时显现的是刷卡难问题。在大中城市,各大银行和银联已经瓜分了POS机市场。但是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大部分村镇银行并没有普及POS机市场,不能满足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需求。能否利用相关农资销售商通过其现有的网点增设POS机,同时还能增强这些销售商对银行粘性。面对7亿从未使用过信用卡的农民,以及信用卡配套等相关业务的发展,在单纯的存贷业务模式下的中国农村金融,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能否针对当地特点推出多种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龙头企业+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银行(信用社)+保险+农户”、“担保公司+农户”、“订单+农户”和“农户联保”等彼此间产业链的关系,推出新的农村金融产品。针对一个村镇银行网点存款可以辐射一个镇,贷款可以辐射周围几个镇的特点,推出相应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都是大有可为的。何时能够三足鼎立,最终谁能逐鹿中原,只有依靠时间来检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莱芜市 旅游产业发展 对策
一、山东省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态势分析
按照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统计方法,反映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宏观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有: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接待入境游客人次5大指标。这5大指标中前3个指标反映旅游产业的收益及构成状况,后2个指标主要反映旅游产业的规模状况。透过各市旅游产业运行的主要指标,可以清晰窥见我省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和各市所处的位置。
1.从旅游总收入分析可以看出,我省旅游市场形成了群雄逐鹿重新洗牌的格局。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是我国目前反映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山东省各地市普遍加大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旅游产业均快速发展,但由于产业基础和产业成长的差异,导致各市旅游总收入排名发生变化。位次上升的有潍坊、枣庄、东营3个市(区)。潍坊旅游业连续两年位次前移,继2007年超过淄博之后继续发力,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8.5亿元,又一举超越临沂,占山东省各地市旅游总收入的第六位;枣庄超过日照由第12位上升为第11位;东营超过德州由第15位上升为第14位。泰安、临沂、聊城、滨州等4个地市位次下降。青岛、烟台、济南、威海、济宁、淄博、日照、德州、菏泽、莱芜等10个地市位次保持不动。潍坊、淄博等地旅游业异军突起,旅游总收入分别以148.5亿元、127.1亿元跻身于过百亿元旅游大市行列,至此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地市由上年的7个增加到9个。济南、烟台双双率先突破旅游总收入200亿元。
2.从旅游总收入增幅(%)分析可以看出,各省旅游产业呈现出高位增长的态势。200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1.2%,东营增长39.7%,超过全省18.5个百分点,名列各地市第一。增幅超过30%以上的地市还有潍坊、德州、菏泽、泰安、临沂、淄博等6个地市。莱芜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4.9%,在全省居第10位。
3.从国内旅游收入分析可以看出,各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旅游市场的地位,基本由国内旅游收入决定。2008年国内旅游收入前10名地市名单,除潍坊、临沂在排序上略有变化外,与全省旅游总收入前10名地市名单是一样的。这说明国内旅游收入基本决定了各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旅游市场的地位。莱芜市国内旅游收入13.0亿元,排全省第17位,与莱芜在全省旅游总收入排序一样。
4.从国际旅游收入分析可以看出,沿海地市居前列。2008年全省入境旅游收入排在前4名的地市,除泰安外,其他3个地市均属沿海地区,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有3个地市,依次为青岛、烟台、威海;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4个地市,依次为泰安、济南、潍坊、济宁;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4个地市,依次为淄博、日照、临沂、东营;超过500万美元的有德州、聊城、滨州3个地市。青岛以50045.4万美元的绝对优势,排在全省入境旅游收入第一名。
5.从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分析可以看出,各市间竞争更趋激烈。2008年青岛接待国内游客数量达到3389.5万人次,是全省唯一一个超过3000万人次的地市,超过2000万人次的有烟台、济南、济宁、临沂4个地市。烟台、济南2个地市都在2300万人次的水平;潍坊、泰安2个地市都在1800万人次的水平,差距都很小,因此各地市间竞争将更趋激烈,到今年底座次如何排列尚难预料。
6.从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游客的流向和我省主要国际旅游目的地。2008年我省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前6位的地市依次是:青岛、烟台、威海、济宁、泰安、济南,共接待入境游客199.29万人次,占当年全省入境游客的78.5%。青岛是目前唯一一个年接待超过50万人次的省份,达到80.13万人次,为全省接待入境游客的龙头,比第二名烟台多出44.92万人次。
二、莱芜在全省旅游市场竞争中地位分析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旅游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007年莱芜市旅游总收入突破十亿元大关,2008年又实现旅游总收入13.1亿元,在建设旅游经济的征途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与先进地市相比,莱芜仍有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三个偏低”:即国内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偏低;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偏低;旅游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
1.国内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偏低。2008年莱芜莱芜接待国内游客的旅游总收入13.0亿元,列全省第17位,同期国内游客人均消费359元,列全省第17位。2008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人均消费超过750元的地市有青岛(1137.3元)、威海(940.7元)、烟台(894.7元)、济南(890.3元)、潍坊(768.2元)、淄博 (751.2元) 6个地市。莱芜市的国内旅游人均收入不仅大大低于青岛、威海、烟台、济南等旅游发达城市,而且明显低于枣庄(588.9元)、日照(541.8元)、聊城(526.8元)、德州(436.9元)等市。
2.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偏低。2008年莱芜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0.89%,列全省第15位,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国内外游客自由总量的0.05%,列全省17位。
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全省有3个地市比重超过5%,其中青岛占8.13%,排全省第一,烟台7.98%、威海5.91%、泰安4.53%、日照3.71%、东营3.6%、潍坊3.26%,分别比莱芜高7.09、5.02、3.64、2.82、2.71、2.37个百分点。
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的比重,青岛占2.36%,列第一,随后威海1.82%、烟台1.48%、日照1.03%,分别比莱芜高出2.31、1.77、1.43、0.98个百分点。
3.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2008年莱芜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2.9%,列全省第12位,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1.0%,列全省第12位。同年,日照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0.6%,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0.2%,均居全省第一位,分别比莱芜高7.7和19.2个百分点。相对来说,莱芜的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先进地市差距很大。
三、实现莱芜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旅游已成为我国新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是旅游收入的唯一直接来源,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要实现莱芜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研究旅游消费需求,分析旅游消费特点,丰富旅游消费内容,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把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作为着力点,不断增强消费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1.立足优势,宣传打造特色品牌
旅游资源优势:莱芜地处齐鲁文化的交汇地带,是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境内有保存较好、比秦代长城还早400多年的齐长城;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遗址;有底蕴深厚的矿冶历史文化;有规模宏大、创意新颖的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锡雕和三叶虫化石燕子石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以及莱芜地域文化滋养而成的艺术奇葩――“莱芜梆子”和民间舞蹈精粹花鼓锣子。
地理位置优势: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北依省会济南,西靠著名泰山,紧邻孔子故里曲阜,处在山东沿海和内陆的结合部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的结合部,在相邻800公里范围内,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青岛、威海等大中城市20多个,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被誉为“绿色钢城”和“鲁中明珠”。
交通区位优势:境内2条铁路与京沪、胶济铁路相连,有泰莱、博莱、莱新3条高速公路分别与京沪、京福、济青高速公路相连,全市公路密度达
80公里平方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线贯通莱芜,使莱芜融入济南“半小时生活圈”,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乘车到济南国际机场只需40分钟,到青岛港两个多小时,到日照港两个多小时,成为速达沿海港口的“沿海城市”。
莱芜市应立足优势,搞好山水风光、生态及乡村民俗、历史文化、革命历史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促销、媒体促销、节庆促销、网络促销等手段,宣传打造莱芜旅游的特色品牌。
2.突出开发重点,加快景区建设步伐
“突出休闲度假旅游”这个重点,“坚持发展大旅游,建设大项目,开发大
布局培养大产业”。重点开发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带,积极发展南部生态旅游带,提升中心城市旅游的服务功能,形成两带一城”的旅游发展格局,努力打造“闲度假胜地”、“山水生态乐园”和“济南的后花园”。
同时,围绕景区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基础设施、景观设施、服务设施三设施建设,加大开发力度和景区景点建设步伐,提高景观质量和服务水平。
3.在抓好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区域联合。
近年来,莱芜在区域联合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大多尚停留于概念宣传层面,下一步莱芜应在四个层面进一步推进旅游区域联合,形成互为市场、互送客源、互为腹地、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一是推进市内区域联合。进一步深化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带、南部生态旅游带、中心城市旅游的服务功能联合,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与周边省市的联合。济南、泰安、淄博、临沂等市与莱芜地缘相连,交通便捷,资源互补,旅游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三是推进与国内重点客源地的联合。莱芜接待的国内游客,山东地区占48.11%,江苏占5.62%,北京占5.06%,河北占4.62%。这四个地区占莱芜市外国内游客总量的60%以上。四是推进国际旅游合作。莱芜接待韩国、日本、美国游客人数,占全省入境外国人的76.75%。因此,应重点加大对东北亚各国特别是韩、日两大客源国的旅游合作力度,同时积极开拓英美、新马远程市场的合作。
4.在继续扩大团队旅游的同时,应当大力开拓自助散客市场。
伴随着交通的便捷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人们出游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自助出游的散客逐渐成为旅游消费主体。自助散客具有数量大、消费高的特点,面对新的市场态势,莱芜应把主要依靠旅行社接待团队游客的发展模式,转到既扩大团队旅游又拓展自助散客市场的发展模式,尽快建立和完善散客服务体系。一是尽快建立游客集散中心互相联网,为广大散客提供“站式服务”,实现“障碍旅游”;二是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尽快建设和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
5.在扩大白天旅游消费的同时,应当加快开发夜间旅游消费。
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属于全天产出型,夜间成为消费的黄金时间,是旅游产业产出的重要时段。但莱芜旅游尚处于“白天看庙,黑天睡觉”的半日产出型,旅游的黄金产出时间被大量闲置和白白浪费了,这是旅游人均消费低的重要原因。为此,莱芜市应丰富活跃夜间旅游消费,着力开发夜间旅游消费产品,如旅游演艺、风味餐饮、康体健身、茶艺酒吧、休闲购物等。
参考文献:
[1] 2009山东省统计年鉴.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力
一、相关概念论述
(一)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穆尔提出来的,它是由组织和个人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经济集合体。具体地说,商业生态系统是由供应商、零售商、生产商、市场媒介以及顾客、股东、政府等群体所组成的,它们以提供商品生产和服务为基础的,并按照一个一个或者多个中心企业指引的方向发展自己。
(二)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是针对传统的手机而言的,除了具有传统的手机的可以随时与外界取得联系的功能之外,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类似个人电脑一样,可以随意地安装和卸载软件,以此来填充或者减少机器的功能的这样的一类手机的总称。
(三)市场竞争力
所谓市场竞争力,就是指市场参与者双方或者多方在市场这个大的宏观环境中进行竞争或者比较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只有市场的双方或者多方进行了竞争这种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并且这种竞争力的大小也是难以比较的,它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简介
自从1999年,摩托罗拉推出了全球第一部智能手机之后,智能手机就倍受青睐,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进入全球市场。根据市场调查,200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销售量是1460万部,为全球手机销售量的3%。到了2004年,它的销售量翻了将近一倍,达到了2300多部。到了2010年,智能手机成为整个业界关注的焦点。Gartner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全球普通手机销量为3.147亿部,同比增长17%,而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48.7%,达5430万部。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达6165万部,同比增长50%。预计2012年底,智能手机用户将突破2亿。据测算,智能手机将以每年50%的速度提升。这意味着到2014年,中国将有一半以上的手机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终端,届时将全面进入手机智能时代。
近期,谷歌委托调查公司对全球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全球范围内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及普及率。本次调查一共涉及了中国、德国、日本、法国、美国、英国等六个国家,其中,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为英国,其比例已经达到了52%左右,随后是美国、中国、法国等,其普及率均已达到了45%、34%、36%等。就图表看来,智能手机普及率最低的日本也已经达到了20%左右。依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还会继续增高,以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适用。
三、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力分析
竞争是一种内生的力量,原动性地推动产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智能手机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在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存在着不可抗拒的竞争力量来推动整个产业的运行和发展。在迈克尔?波特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行业竞争力量分析模型,下面我们就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来分析一下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
(一)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从商业生态系统这个大的宏观背景下来看,智能手机的供应商可以包括手机的设计公司、手机操作系统的生产厂商、芯片生产商、手机外壳生产商、手机内部声控系统的生产商等。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讨论智能手机市场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1、智能手机供应商的集中程度低于购买者的集中程度。智能手机行业有着众多的供应商,并且他们所处的行业各异,因此他们的行业集中度低,并且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的供应商,其生产规模也肯定比较庞大,集中监管难度大。
其次,作为现在飞速发展的智能手机行业,本行业发展的好坏对供应商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手机零部件的供应商,智能手机的发展状态完全决定了他们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
2、对于智能手机现在的市场来说,要实现后向一体化是存在一定的进入壁垒的。因为,要想实现供应商市场的兼并,除了具备一定的市场洞察力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专长。对于目前只注重于发展市场空间和争取市场份额的智能手机市场而言,要想做到这一点,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
最后,供应商对于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智能手机的核心零部件芯片的生产商就对此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智能手机市场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还是较强的,其讨价还价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智能手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继续更新换代。
(二)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对于手机行业的发展来说,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是非常强的,特别是对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手机市场而言,它并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购买者对商品的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决定着这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下面就从商业生态系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智能手机的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1、智能手机的购买者一般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很少出现集体购买的现象,这就导致他们对手机的价格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
2、手机虽然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但它还不是必需品,对一部分消费群体还是不能适用的,销售者的购买欲望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智能手机行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竞争者颇多,消费者选择余地大,增强了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4、智能手机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产品,品牌之间的替代性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智能手机市场的讨价还价能力。
由以上四点可以看出,作为智能手机市场的购买者,就目前商业生存系统中的智能手机发展的市场状态来看,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是极其高的。
(三)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中的“潜在进入者”,是指行业外可能进入本产业,并且与产业中的企业形成竞争的其他企业。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各大手机品牌之间的竞争力已经形成,并且各大品牌之间的品牌特色明显,生产规模庞大,销售者已经对他们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向和信任感。对于行业外即将进入本产业参与竞争的企业来说,进入壁垒很高。借助波特的五力模型从以下几各个方面分析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智能手机市场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1、从品牌知名度来看,对现存的智能手机市场的各大品牌而言,他们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优势已经形成,规模经济也已经产生。因此,对于行业外的潜在进入者来说,进入壁垒高,形成品牌影响力成本巨大,如果不是资金链雄厚的企业,要想进入此行业进行发展必须慎重思索其发展战略和规划。
2、从品牌差异化程度来看,大多数现存品牌具有很强的品牌差异化优势,不同的品牌对产品的性能的侧重度不同,就导致了他们在不同的性能如品牌质量、品牌功能、品牌外形、品牌性价比等方面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度和信任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智能手机产业外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力。
3、从各大品牌之间的资金链的流动情况来看,他们大都处于一个较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潜在的进入者来说,技术研发费用和品牌宣传费用是非常庞大的,在资金储量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导致他们资金链断链。
4、从销售渠道方面来看,现存的各个智能手机品牌大都已经具有了比较密集和专业化的销售渠道,对于潜在的进入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增加了其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进入壁垒。
作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智能手机市场,由于其已经形成的规模经济和强大的品牌垄断力,致使行业外的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很高,因此,就使他们对智能手机市场的威胁力很小。
(四)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所谓“替代品”,是指行业外可能与本产业产品具有相似或相同功能的,并对本产业产品产生威胁的其他产品。就现在的商业生态系统中运行的智能手机的发展状况而言,其替代品为传统手机和平板电脑。
1、从性能方面来看:对于传统手机相对来说,功能比较少;对平板电脑来说,功能庞大,甚至胜于智能手机,但是其在通讯功能方面存在不足。
2、从价格方面来看,智能手机的价格明显高于传统手机和平板电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替代品的威胁力度。
3、从便携性方面来看,智能手机比平板电脑携带要方便,和普通手机的便携性基本持平。
综合所述,基于商业生存系统角度的智能手机替代品的威胁强度并不大,智能手机的性能综合了平板电脑和传统手机的优势。
(五)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分析
对于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的研究是为了了解行业内的竞争强度。在现存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各大品牌的智能手机的竞争力度空前,并且还将会出现竞争持续加剧的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智能手机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度进行分析:
1、行业之间的退出壁垒高。各大智能手机的品牌差异化和专业化性能高,品牌知名度的成本以及形成规模经济所需要的资金庞大,所以导致他们退出智能手机行业壁垒高。
2、现存的智能手机行业内的竞争品牌数量多。现存的智能手机品牌中,品牌影响力较高的有苹果、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黑莓、三星、联想、HTC、小米等等。
3、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频率高,导致各大品牌之间竞争加剧。作为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智能手机更新速度快,品牌之间的转换成本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在现行的商业生态系统中运行的智能手机市场,该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空前激烈,加之更新速度的频率快,更给各大品牌之间的竞争提出了挑战和压力。
通过波特的五力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供应商、零售商、生产商、购买者、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智能手机行业内的竞争企业等以环境为依托,通过一定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为了维持自身的利益所得,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按照一定的方向来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在现存的生态系统中,智能手机行业内的各个群体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进行交流和互动,达到自己的利益目标,并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平衡,实现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并通过他们之间的利益链结来维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例如,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一路看好的苹果公司,作为其支持企业的供应商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运转过程中,也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而其余各大智能手机品牌也就是这个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寄生企业在苹果的智能手机全球销量飙涨,市场收益颇好的关键点上,也开始效仿苹果企业研发自己的智能手机,来跟苹果竞争自己的市场份额,典型的如HTC、三星、诺基亚等。智能手机行业前景甚好,自然吸引了不少潜在进入者正在为此筹措资金,蓄意待发。顾客作为智能手机行业这个生态系统当中的关键角色,其所担当的作用自然是作为这条链条当中的最高级“消费者”,为这条利益链条的最终成果支付资金,进行物物交换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这整个行业的运行过程中,每个角色都缺一不可,他们互相依赖,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为前提,通过信息交流和沟通,最终以一定的物质所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完成物物交换这个过程。在这个运转过程中,如何一个企业的运行出现了失误,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使商业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其他相关联的企业不能正常经营。这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就是通过各个角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来维持平衡,并持续运行下去。
四、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的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前景展望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智能化的社会,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呈现了的趋势。就近几年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它将还会以一种增长的势头继续刺激人们对手机的更新换代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动四核处理技术的到来和声控技术的持续更新,同时也会继续刺激各大智能手机品牌之间的竞争,导致他们之间的竞争加剧,各大品牌之间的价格战和手机性战也会愈演愈烈。将来的智能手机市场将会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基础,制定不同的细分市场,达到全球范围内更高的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实现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田秀华,聂清凯,夏健明,李永发.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互动关系模型构建研究[J].南方经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