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独立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曹妃甸工业园区位于河北省唐海市南部沿海,渤海湾中心地带,原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沙岛,后由人工沙土充填而成,笔者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园区一厂房的组织施工工作。该厂房由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钢结构梁、柱及屋架组成,共6跨,每跨长度共162m,宽度12m至27m不等,钢结构柱与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采用螺栓连接。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由两部分组成,下部是承台,其尺寸为3000mm*3000mm*600mm,上部是柱,其尺寸为600mm*800mm*3600mm,柱顶标高为-0.3m,设计以原深海海底粉土层作为厂房基础持力层。根据地质勘探报告,深海海底粉土层标高一般-4.6m,地下水为潜水,且比较丰富,其水位为-0.5m~-1m。
考虑到钢结构柱安装允许偏差为,故在施工过程中予以了足够重视,结合基坑施工的工艺要求,对独立基础施工采用如下施工方案:
1、测量放线以激光经纬仪和全站仪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轴线测量的方法。使用全站仪对主要轴线控制,激光经纬仪对螺杆安装等细部控制。控制桩采用80cm的木桩,桩顶采用铁钉作为控制线中心。
2、基坑土方开挖支护采用间距8m深井井点降水,12mm厚钢板与32槽钢支护,并放大坡度进行开挖。
3、基础施工过程中,模板支设、螺栓埋设前均用经纬仪进行轴线控制,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次用经纬仪进行复核。
在一条轴线施工完成后,目测预埋螺杆不平行,用仪器进行轴线测量后,发现预埋螺杆偏位严重,甚至少量偏差高达200mm,严重影响了后续工程的安装。
笔者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立即暂停工程施工,对工程施工方案重新梳理,对工程施工细节和施工环节进行分析,发现导致基础偏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因钢板支护长时间承受两侧土的侧压力而发生变形,致使部分沙土从缝隙中流出至承台边,在承台两侧堆积不均匀以及高度的差异,从而产生侧压力导致承台发生偏移。
2、回填土时需将两侧的钢板支护移走,因两侧支护撤销不是同时进行,所以两侧沙土会对基础产生不等的侧向冲击力,从而导致基础发生倾斜。
3、回填土采用挖掘机进行回填,虽然挖掘机回填土时先将承台四周均匀填土,但因挖掘机回填土时有4米多的落差,产生的冲击力致使承台发生不均匀摇晃,从而导致基础发生偏移。
4、另一条轴线施工时,当降水井排水完成后,因承台柱两侧柱的水位标高不一致,且回填土不够密实,从而产生的侧压力导致基础发生偏位。
5、同样考虑到独立基础长细比过大的因素,在承台底部发生较小的偏移或倾斜时,柱顶部将较大的偏位。
6、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控制桩发生偏位。虽然木桩长达80cm,但考虑到现场沙土密实性较差,当施工机械从桩旁经过时,使沙土产生挤压,从而导致木桩产生偏位。另外,土方开挖放坡时,砂土的流动可能使木桩产生侧位移,从而可以这么说,施工测量与轴线控制就是一个错误的源头引导另外一个错误的开始。
针对以上情况,独立基础施工方案增加以下措施:
1、用全站仪对轴线进行重新测量,轴线控制桩采用龙门桩,对龙门桩长度加大,采用机械夯入,并在龙门桩四周5m处用钢管搭设围栏,严禁施工机械路过,同时安排人员加强对轴线的复测,从而保证轴线准确性。
2、加密加深降水井,由原来的8m间距改为4m间距,保证基础在施工期间不发生流沙现象。
3、对承台基础施工完成后,立即安排施工人员对承台四周进行人工回填,并夯实。
4、在柱施工过程中,加大钢管搭设密度,并将钢管与基坑四周的固定桩进行连接,保证在柱在施工过程中不发生偏移。
5、加大轴线测量强度,在钢筋绑扎和模板支设过程中进行测量,在混凝土浇筑时严格监视,保证轴线和预埋螺杆不发生偏移。
6、在混凝土浇筑完成、柱模板拆除后,立即安排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在承台四周夯入木桩,用钢管将基础上端进行固定,将每个基础连接起来,并与基坑四周的桩位连接固定。
7、回填土时采用长臂挖掘机,减少回填土倒落高度,避免冲击力对独立基础产生影响,同时回填土时安排人员进行轴线测量,对发生轴线偏移的立即进行调整。
8、回填土时进行分层夯实,在回填至一定高度时立即浇水,充分利用沙土的流动性,加强回填土回填的密实性。
同时对已经发生偏移的基础,根据偏位的大小,采用如下方案进行纠偏:
1、对发生偏移较大的基础,将基础重新挖出,采用两台经纬仪同时进行控制,利用液压千斤顶进行纠偏。
2、对发生偏移较小的基础,采用钢结构柱加焊底板、重新开孔的施工方法进行后续施工。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独立基础
Abstract: civil independent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jian with its ability to adjust, the cost is low and the construction simple is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widespread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As a covert project, because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usually working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be controlled, construction the result is acceptance, each construction link all possible quality hidden troubl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n the speci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imed for exchange of learning.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dependent found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土建独立基础的施工技术要点
1.1 施工准备阶段
工程开工动土之前必需要具备现场的地质的调研资料,以备做好施工图的审查工作以及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依据,组织安排好施工工艺流程和安全技术指标及措施,对现场存在的隐患应制定相关的预警处理方案,避免或减少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问题。同时,根据现场环境检查“三通一平”及临时设施的准备情况,掌握现场周边区域内的地下管线和构筑物等分布情况。据施工现场的便利情况和工程量计划配置施工机械设备的型号和数量,并保证机械设备具有相关的鉴定合格证明。施工材料的选购及进场需严格控制质量,从源头上把关。
1.2 施工过程阶段
独立基础的施工顺序按:基础大开挖基坑修整素砼垫层基础承台基础梁柱回填土。浇筑顺序“先运后进”。
1.2.1土方开挖及边护
土方开挖前,先放好基础边线和土方开挖线,并将其引到基坑以外不会被破坏的地方,开挖时注意底局部预留200厚土层,待验槽后浇筑垫层时挖除以防止因基底长时间暴露而受扰动。开挖基坑时如发现土层与地质报告不符或发现不良地基,如暗沟、暗升、暗塘、墓穴及人防施等,应立即通知建设单位地质勘探部门、设计院等有关部门人员到现场研究解决。
土方开挖时,施工测量人员严格控制标高,严禁超挖。土方工程采用大开挖,自然放坡,雨水或地表水经排水汇集于集水井内,再用潜水泵排出坑外。
1.2.2基础垫层施工
地基验槽完成后,清除表层浮土及扰动土,不留积水,立即进行垫层混凝土施工,垫层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表面平整,严禁晾晒基土。浇捣C10砼垫层时,需留置标养试块一组,做试块时请监理公司人员旁边监督,送试验室养护。在垫层浇筑前要对土方进行修整,应用竹签对基坑的标高进行标识。先用竹签订在基坑的中,然后用水准尺对其进行测定标高。在素砼浇筑过程中,将以这些竹签的顶为基准,进行总体标高测定。在砼具体施工时,测量员应对全程进行控制施工。
1.2.3钢筋制作与安装
学习、熟悉施工图纸和指定的图集,明了构造柱、圈梁、节点处的钢筋构造及各部做法,确定合理分段与搭接位置和安装次序。钢筋应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不同型号、钢号、规格均要进行复试合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方可使用。I级钢经冷拉后长度伸长至一般小冷拉,钢筋不得有裂纹、起皮生锈、表面无损伤、无污染,发现有颗粒现状不得使用。按施工图计算准确下料单,根据钢材定尺长度统筹下料,加强中间尺寸复查做到物尽其用。所下的各种不同型号、规格不同尺寸数量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要求,按绑扎次序,分别是堆放挂上标识牌,绑扎前要清扫模板内杂物和砌墙的落地砂浆灰,模板上弹好水平标高线。
绑扎基础柱钢筋时,箍筋的接头应交错分布在四角纵向钢筋上,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均应扎牢绑扎箍筋时绑扣相互间应成八字形。绑扎基础梁,在模扳支好后绑扎,按箍筋间距在模板一侧划好线放箍筋后穿入受力钢筋。绑扎时箍筋应受力钢筋垂直,并沿受力钢筋方向相互错开。各受力钢筋之间的绑扎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并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在钢筋加工时不得乱锯乱放,使用前须将钢筋上的油污、泥土和浮锈清理干净。绑扎结束后应保持钢筋清洁。
钢筋绑扎的允许偏差
1.2.4模板施工
1、模板及其支架必须以下规定: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准确。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交砼的自重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构造简单,拆装方便,便于钢筋的绑扎、安装和砼的浇筑和养护等要求。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木模与支撑系统应选不易变形、质轻、韧性好的材料不得使用腐朽、脆性和受潮湿易变形的木材。
基础柱模板安装方面,保证基础柱模板由侧模、柱箍、支撑组成安装前应先将基础柱内及钢筋上的杂物清理干净,先安装侧模再安装柱箍将其固定,为了保证柱模的稳定,柱模之间要用水平撑、剪刀撑等互相拉结固定。模板拆除时,承重模板在砼强度能够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能拆模。拆除的模板要及时清运,同时清理模板上的杂物,涂刷隔离剂,分类堆放整齐。
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1.2.5混凝土浇筑
浇筑前应先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保证水电及原材料的供应,掌握天气变化情况。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及截面尺寸,支撑和模板的固定是否可靠,钢筋的规格数量安装位置是否与设计符合。清理模板内的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并加以浇水润湿,但不得有积水,浇筑基础柱时,振捣砼要注意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并应避免碰撞钢筋与模板。浇筑时应以最少的转载次数和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使用振捣器时,要轻拔快插捣有序,不漏振,每一振捣的延续时间应使砼的表面呈现浮浆和不沉落。
在浇筑是要经常观察模板,防止胀模。基础梁振捣砼时,振动棒插入间距一般为400mm左右,振捣的时间应使砼的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在沉落。对于钢筋密集部位,应先制定好措施,确保顺利布料和振捣密实。在浇筑的同时应经常观察钢筋和模板,如有变形和移位,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砼振捣完毕后,表面要用磨板磨平。浇筑结束后应进行砼养护,即覆盖及浇水。在强度未达到1.2N/mm2以前不得在上面踩踏及安装砌筑。
砼浇筑的允许偏差
1.2.6土方回填
因工程现况,基础回填分为一次回填,回填时采用自然土分层夯实。填土时,应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回填前,将坑内树根、木料等杂物垃圾清理干净,将洞、坑积水抽干,清净淤泥砂,将挑担洞用细石砼堵实,并保证墙体及砼强度达到一定的要求,在土方回填时不致于损伤方可回填。回填时,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错,并且严禁使用水浇使土下沉的所谓“水夯”法。在填方过程中,取土、铺土、压实等各工序应按设计要求、土质、含水率、回填规范进行回填土。在做到上述各项工作的同时,各个施工环节必须严格施工,确保土方回填工程顺利进行。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独立基础是土建工程施工的基础环节,其质量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只有在准备工作充分和技术方法得当的前提下才能够有避免独立基础施工质量的缺陷问题,施工质量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翠英,李广如,张静峰;车间独立基础施工方案[J];科技资讯;2011,01(a):53.
关键词:构造板独立基础;实体单元;板壳单元;约束方程;MPC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多层带地下室(车库)的建筑形式也越来越多。当多层框架结构带地下室,并且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在地基较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构造板加独立基础的地下室做法。实际设计中,人们常认为独立基础承担全部的上部载荷,防水板仅按构造要求设计,满足防水要求。因为柱下独立基础与防水板是整体浇接的,如果独立基础产生竖向变形或沉降,构造板也会因此发生协调变形,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独立基础的变形量,从而分担部分地基反力。
对于这种基础形式的地基反力分析,国内已有很多人进行过相关的研究,李纯、朱浮生对构造板独立基础地基反力的分配情况进行了工程实测【1】,测试结果表明,构造底板能承担30%左右的上部载荷。之后武崇福、任顺利对此基础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2】,在用利用有限元软件建模时,独立基础与构造板采用的是全实体单元。如果结构复杂,就会给建模带来困难,而且使用的有限元模型节点数过多,也会使计算机的工作量过大。因此本文对构造板与独立基础采用壳体与实体的组合建模来分析,使用板壳单元可以大大减少节点数量并达到很好的计算效果。但是不同类型的单元存在自由度不连续的问题,ANSYS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维实体单元与板壳单元的组合建模方法
ANSYS软件中,三维实体单元只有3个自由度,而壳体单元有3个位移自由度、3个转动自由度,共6个自由度,由于二者节点的自由度不同,为了保证交界面上的唯一协调,就需要研究解决板与壳之间的连接问题。ANSYS中提到的方法有:约束方程法和MPC法。
1.1 约束方程
传统方法是使用约束方程法,约束方程是描述多个不同的或相同的自由度之间的线性协调关系。约束方程有如下形式:
式中,C为常数;Cf(i)为系数;i为节点号;U(i)为自由度;N为方程项中的编号。
在建立有限元模型并构建约束方程时,应先对实体部分与壳部分分别进行网格划分,需要注意的是应使交接处实体单元与板壳单元的节点位置重合,并在划分完网格后合并节点,以保证实体与板壳在连接处有共用节点。但是当结构比较复杂,公共节点较多时,需要建立的约束方程的数目也相应的比较多,处理的时候也比较困难。
1.2 MPC法
MPC即多点约束方程,其与约束方程的技术几乎是一致的。目的是,将不连续、自由度不协调的单元网格连接起来,不需要连接边界上的节点完全一一对应。使用MPC功能连接三维实体单元与壳单元是通过定义需要连接的实体部分与壳部分为接触关系,设置接触单元的接触算法为MPC algorithm,并且定义接触面行为为绑定来实现的。
壳-实体连接解决了从实体到壳单元的过渡。“连接对”的接触单元须建立在壳单元侧,目标单元在实体单元侧。可用目标单元的keyopt(5)设置线位移和角位移自由度是否同时约束,默认为同时约束线位移自由度和角位移自由度。keyopt(5)=1或2且接触单元采用conta175或conta170时,须用shsd命令在交接面生成附加的虚拟单元。比较
keyopt(5)不同的设置情况,keyopt(5)=2且选targe170单元时精度较好。
作者简介:胡笑笑(1987-),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础工程方面研究。
Email:
实例模拟计算
独立基础长为4米,宽4米,高度为0.85米,板的厚度为0.35米。独立基础采用SOLID45单元,板采用SHELL63单元,基础端部固定,板上作用2KN/m2的面载荷。本例利用MPC技术对实体单元与壳体单元进行连接。生成目标面与接触面的命令流如下:
ET,3,TARGE170 ! 目标单元
KEYOPT,3,5,2
ET,4,CONTA175 ! 接触单元
KEYOPT,4,2,2
KEYOPT,4,12,5
R,2
NSLV,S,1
NSEL,R,LOC,X,4
TYPE,3
REAL,2
ESURF ! 在实体部分连接处创建目标单元
ALLSEL
ESEL,S,TYPE,,2
NSLE,S
NSEL,R,LOC,X,4
TYPE,4
REAL ,2
ESURF ! 在壳部分连接处创建接触单元
ALLSEL
SHSD,2,CREATE
图1实体与壳体的单元网格划分 图2全实体的单元网格划分
表1 计算结果
由以上两个图形可以看出,两种模型的位移与应力结果是基本一致的,故采用MPC技术对实体单元与壳体单元连接可行,并且此种单元节点数目少,不需要在实体与壳体连接处有公共节点,由此可见这种方法过程简单,使用方便。
结论
本文主要对构造板独立基础中,板与基础的连接问题进行了有限元仿真模拟。通过实例的研究表明,利用MPC技术实体单元与壳体单元进行连接,不仅不会降低计算的准确度,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计算容量,提高计算效率。该方法对于模拟构造板独立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参考文献
[1] 李纯,朱浮生.构造板独立基础地基反力测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
[2] 武崇福,任顺利. 构造板独立基础地基反力的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
[3] 谢元丕,冯刚.ANSYS三维实体单元与板壳单元的组合建模研究[J]. 机械设计.2009
[4] 周艳,高耀东. 利用MPC技术对SOLID和SHELL单元进行连接[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1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独立董事是英美法系国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制度安排,产生的初期就是为了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加强对公司“内部人”的监控。两权分离、委托―理论与“内部人”控制是其产生的理论根源。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进入20世纪后,随着技术进步、资本主义市场的全球化和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股份公司得到迅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极为分散并且股份能自由转让,造成多数小股东实际很少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公司的经营权渐渐集中到经营者手中。
企业实行股份制以后,当所有者不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者又只拥有小部分本公司的股权时,在某些条件下,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就有可能同经营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所有权和控制权实现完全的分离后,实际拥有控制权的管理者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很可能会侵蚀所有者的剩余索取权。为解决这一问题,股份公司出现了“董事会”这一机构,让董事作为公司所有者的代表,负责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然而,董事作为一个“经济人”,其个人利益与全体股东的利益也会存在矛盾,特别是董事长本人同时兼任公司的管理者时,这一矛盾更加尖锐。因此,人们开始考虑在董事会中引入一定数量的、具有独特身份的外部人士即独立董事,以增强董事会独立监督的能力。独立董事是随着“两权分离”、董事会监督职能弱化而出现的专职监督人。
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委托人和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出资人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人,通过设计恰当的委托契约,全面、清晰地界定双方的责权利边界,使出资人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实现彼此的目标。
委托理论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将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公司监控体系,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在公司内部的组织机构中建立了监事会制度,而英美等国则在董事会内部进行职能分化,设立专司监督工作的董事,即“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以权力制衡者的角色进入董事会,其目的在于通过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构筑一个超越经理人角色之上的战略机构,实现其对执行董事或经理层的选任和监督,以期解决委托中产生的问题。
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指的是在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里,经理人员实质上或法律上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决策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从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内部人控制”是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而滋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股权极其分散或股东缺位时,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在高度个人化和分散化的股权结构下,没有一个股东能够对公司形成有效控制,因而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股票市场的发展和股权高度分散化格局的出现,使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东往往是成千上万。对于分散的个人股东来说,一方面由于获得的公司内部信息不对称而难以单独监督经营者;另一方面因为个人持有股份所占比例太小,在对“参与成本”考虑的基础上普遍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他们往往缺乏参与股东大会直接监督经营者的积极性。这样公司的控制权实际掌握在经营者手中。许多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创立了独立董事制度,力图通过引进的独立董事对公司内部董事及经营管理层起到监督作用。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法理基础
独立董事制度的逐渐流行与公司两权分离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和两大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公司治理理论在不同程度上融合的影响。
现代公司制度的盛行20世纪初以来,现代公司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特点集中表现为公司股权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早期的公司法试图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责权划分来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以实现股东对公司的最终控制。但实践中这种机制并没有有效地遏制住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即公司的控制权从股东的手中逐渐转移到高层经理人员的手中,从而为经理层侵蚀股东的权益提供了可能。在股权高度分散的今天,广大中小股东受成本及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他们难以积极地参与公司的管理和决策,更多的方式是通过发达的证券市场“用脚投票”。两权分离这一特点犹如“双刃剑”,在健全企业经营的同时,也引起所有者监督机制的弱化,容易导致公司“内部人”控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事件多有发生,许多大公司因此倒闭。事实说明,单纯依靠外部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约束机制,并不能有效的防止内部人控制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在这一背景下,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衡执行董事和管理层的有效措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采纳。
“社会责任理论”的倡导倡导公司社会责任的学者大都认为,没有雇员、消费者、客户、当地社区乃至受公司影响的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及其在公司中的权益,作为组织的公司将无法存续,公司正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围绕权益获取和保护的合作博弈所形成的关系网或契约组织;而非传统理论所暗含的那样,仅仅是物质资本所有者或股东基于盈利动机而组成的联合体。美国法学会(ALI)也是对社会责任理论持肯定态度的,它所推行的是积极监督模式,强调社会利益而非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在此理论基础上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反映并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
现实基础
关键词:司法独立、法官、民众、法律教育、法治在前现代社会,神治和人治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人们所接受。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结构、关系及价值观念发生重大转变,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完成了从血缘身份制到等级身份制到契约身份制的“进化”,致使传统的[1]统治秩序失去了存续的条件和基础。科技的发展使神治失据,历史的教训使人治失信。在一个真正告别“哲学王”的时代,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法治这种古已有之的治道上来。
有着深厚人治文化传统的中国,无论政治国家还是初露端倪的市民社会,都开始对法治产生了兴趣,甚至充满期待。在法治的社会里,司法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链结,起着社会正义最后防线的作用。司法独立是法治进程的焦点所在,因为“司法部门既无强制,又无意志,而只有判断;而且为实施其判断亦需借助于行政部门的力量。”于是司法独立成为法治的直接标志,“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须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伍廷芳)司法独立的意义和三权分立思想,论述者众多,笔者不再具体展开,而运笔于人文基础,进行新的探讨。一、 法官的职业素养对司法独立的意义
法官是法治的核心要素,法律必须依靠法官来公正有效地适用。在西方人眼里,法官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role,或称之为作用):通过法科的训练,旨在改善司法决策(judicial decision-making)的质量,格外独立于司法委员会(judicial committee),拥有相当的自由而凭借其品质(merit)去审理案件。司法独立要求“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而其核心是“裁判者在进行司法裁判过程中,只能服从法律的要求及其良心的命令,而不受任何来自法院内部或者外部的影响、干预或控制”。也就是说,司法独立的核心要素是法官独立,下文的论述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参照英美法系国家,“最高法院于下级法院之法官如无行为不当得继续任职,并于规定期间领受酬金,该项酬金于继续任期之内不得减少”。以此保证法官独立审判,忠诚于法律。我们在赞许这种制度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法官个人的独立(或者说独立于组织和上级)必须以法官自身素养的提高为前提。倘若法官自身水平有限,其独立程度就是错案的程度了。考虑法官的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演绎公正善良艺术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职业(profession)不仅仅是一种从事的工作,它更要求诀窍、经验以及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波斯纳在讨论法律职业时指出“法律总是被理解为是一种既是学得的也是博学的活动,进入法律业总是受到这种或那种限制。(英文learned同时具有学得和博学两种含义——译者注)” 这种技能包括法律职业语言(行话)、法律职业思维模式及司法技术(解释技术、推理技术、文书写作技术等等)。这些职业技能与以学历为标准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然而,“在文化水平上,现有的法官确实与理想状态的法官相距甚远。尽管很多法官已经以各种方式获得大专甚至大学本科文凭,但是,除了少数通过自学高考获得学历的法官外,绝大多数法官自己都不把这种学历当回事,他∕她们公开称自己是水货。” 我们不难发现,学历成为司法独立制度建设的一个基础性障碍。即使不能断言学历与职业水平有正比关系,也不能忽视我国法官的低学历现状。
另一方面,独立行使校正正义的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伦理道德,包括法治信仰(权利本位观念、程序正当观念、规则至上观念等等)和行业职业道德。法官的职业道德应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成文法(《法官法》)的规定,法官行业内部规则和章程,习惯和经验。前两者都可以用制度来约束,至于后者,国民的心理习惯还是官本位的权力思想,而法官所要求的是一种权利本位的人权思想。习惯的差距亦是一大障碍。
我们发现法官在司法独立中面临的两大问题:法科教育和习惯经验。后者必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度,其基础是自身修养,其手段又回到法科教育上来。在法官的层面上,要改善现状,实现司法独立,势必要求法科教育先行。二、 民众的法素质司法独立的意义
民众,在这里是指普遍意义上的自然人,以区别特殊职业身份的法律职业群体。公民在现代法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别于臣民,不再是统治的对象。“民犹水也,法治赖之。成法治于民,败法治于民。”[10]
“法是表明理性和正义的概念。它不是人为设定的,更不能人为地加以改变,它高于和优于人类制定的法律。”[11]公民的法素质在这个意义上体现的是一种理性和正义的价值观念,代表了社会的理性和正义的价值取向,将推动司法独立制度建设。
首先,民众是司法的直接承受者,就绝大多数案件而言,公民或以个人身份,或以利益代表的身份参加诉讼。那么司法公正直接影响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如果出现司法不公或者司法腐败,其中必有一方当事人受到了非正义的对待。那么司法独立的推动力量不仅仅是权力当局,还包括普通市民。
其次,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又是一个监督者。在民主国家里,公民充分享有对国家机关监督的权利,并体现为一种舆论监督。此时,公民不是以个人的名义,而是以一种群体的力量来保证司法权的独立运作。
我们在进行上述讨论时,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公民具备一定的法素质。而公民法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三、 再论法律教育
通过上述两部分的论证,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在法官的层面上,法科教育起着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的手段;在民众的层面上,法科教育又是启发人民心智、演绎法律精神的方法。由此,我们断言:司法独立制度建设的人文基础应该立足于法律教育。
笔者认为,法律教育应该包含两个层面,即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法匠”,培养懂司法技术的专门人才,这一点是最基础最本原的一点。“在西方国家,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不解之缘。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的共同体只对那些具有同一教育背景的人开放门户。”[12] 职业教育的成果是法律职业主义(judicial professionalism)的产生。只有产生一个严谨的、相互认同并尊重的职业共同体,行业内部约束才能形成,行业对外力量才得以加强。法治社会缺乏了主体条件的保障,即使司法独立,也未必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正义。
法律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意思是“法律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之下公民的基础教育,是培养现代民主政治的因子的教育,是国本教育。”[13]作为人文教育,法律教育培养的是司法独立的社会基础,是一个以全民为外延的法治土壤。当然,这里的教育不是“法学院式”的教育,而是一种普法教育,其目的在于树立法制观念,形成法治思潮。四、 简短的结论
司法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赖社会自身的力量。国家的意志,经济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呼唤和参与,都将是司法独立进程的推动力量,如果把制度改革视为硬件的话,那么以法律教育为核心的人文建设亦是必不可少的软件基础。后者的作用虽未及前者立竿见影,但决不可忽视。[1] 所谓传统的,主要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的基督教时期及传统的中国。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着,程逢如、在汉、舒逊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1页
张晋藩、杨堪、林中着:《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1页
引自演讲稿 an american law professor in china: comments on the future of rule of law, by jeffrey e. thomas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陈瑞华着:《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XX年版,第129页
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二项
[美] 波斯纳着,苏力译:《超越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XX年版,第45页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XX年版,第328页
[10] 范忠信:《信法为真》,中国法制出版社XX年版,第13页
[11] 梁治平:《法·法律·法治》,《读书》1987年第6期
[12] 方流芳着:《中国法学教育观察》,载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二是要立足“打好基础”。校长们认为今天有许多基础教育实践已经偏离了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这种实践方向的迷失实际反映了价值追求的迷失。他们认为,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应该在于它的基础性。基础教育存在多元的功能,但是必须认清它的本位价值,这是它有别于高等教育,有别于精英教育的地方。这不禁使笔者想起法国“共同基础法令”的颁布,也正是为了纠正基础教育忽视基础而降低了教育质量的偏向。
但是,小学教育的主要价值——为培养做人、培养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奠定坚实基础——却不尽如人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所谓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指的是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确立关于基础教育的这样一种价值观,是促进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非常重要的观念基础。目前,“应试教育”现象之所以如此顽强地存在于学校之中,重点学校之所以愈“炒”愈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而只是将基础教育的价值依附于更高一级的教育,以能否为高一级教育或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这实际上也就是放弃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因而也就是否定了基础教育最根本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呢?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这样规定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明确地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第二,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以及评估等,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
这里有两点必须说明。首先,强调基础教育的这种独立价值,并不否定基础教育也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这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它并不能替代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或者说,它是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根本价值为基础和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主要应该是育人,而不是选拔。其次,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价值也是有区别的。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它与面向整个民族并注重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教育显然是不一样的。而单纯以为高等教育服务来衡量基础教育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以高等教育的价值取代基础教育的价值。基础教育的这种独立价值观,与基础教育的效益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人民,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因而我们可以在基础教育的实施上形成两个基本认识:第一,能够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权利;第二,这种权利不能是依靠个人的行为或其他资源通过“交换”而获得的,它必须是通过政府的行为来实现的。这也正是基础教育中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特点。这种权利的实现是保证每个人在社会中发挥其积极性的重要前提。相反,如果人们得不到这种应有的权利,或者说得不到这种应有的同等权利,那么必然影响其积极性。这是基础教育效益观的基本特点。从这个角度说,强调基础教育的机会均等,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是矛盾的,它们是一致的,并且是不可分离的。
可以认为,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以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对基础教育的价值认识误区有关。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这种独立价值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先导。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依然是当前和未来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其动力和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知识的快速增长,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传播成为必然;二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教育有责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教育尤其有责任教会学生探索知识、判断知识的价值,而课程就是媒介。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是运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新型学科。不同于西医的实验室医学,中医历来重视临床实践,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往往强调“读经典,做临床”。毫无疑问,中医的优势就是在独特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所以,长期以来,中医院校比较强调后期临床教学,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临床教学阶段,但对基础阶段的实验教学相对比较忽视。从相关的中医基础学科实际教学来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往往被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或认为实验教学可有可无[1]。
但是实验教学作为现代教育中广泛运用并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能适应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借助科学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通过设立中医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1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2种教学模式比较
目前,中医学基础实验的教学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依附于不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二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专设中医基础实验课程[2],两者比较,各有所长。
1.1 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中
依附于理论教学中者,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如中医诊断学中,在脉诊理论学习之后,及时开设脉诊实验课,运用脉象模拟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会脉诊方法,并在短时间内就能强化“脉诊”指感的训练,很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的诊脉技术;又如在中药学教学中,在学习了延胡索功效主治之后,及时加入延胡索活血止痛作用的实验观察,从而强化理论教学效果;再如方剂学教学中,学习解表药之后,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麻黄及麻桂相须配伍之后的发汗作用,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因此,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中,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实验,不但巩固课堂效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不足之处是,因为知识结构有限,所以实验内容也较为局限,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也趋向于单一,实验过程也是按照实验指导所规定的方法和步骤来进行,致使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训练的地位,还是难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1.2 独立于理论教学内容外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将各项中医学基础实验从原有的理论课程中剥离,合并重组成新的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打破各学科之间界限,把整个实验课程连贯起来,从而实现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
但是囿于课时安排所限,很难保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授课内容上的完全同步,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2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因其能够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而被广泛重视,成为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新举施。首都医科大学众多中医学基础课均已独立设实验课程,但因为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尚在寻找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2.1 理论与实验教学分而不离、相辅相成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等,如果实验课程独立,那么从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是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但是从教学实际效果考虑,某些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却并不适宜脱离实验课程或实践。比如中医四诊的基本技能训练,就是理论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所以,即便是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也不能完全脱离于理论教学,这就需要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理论与实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联系。
2.2 实验课程设置虽合不并、循序渐进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之后,虽然有一部分实验内容必须依附于理论教学,但更多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的综合运用和自主创新。由于教学目的不同,可以考虑将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分为2个部分,为理论教学服务为目的的基础性实验和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设计、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尽量与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密切联系、配合;综合设计及创新性实验则应安排在相关课程结束之后,着重于体现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灵活地设计、安排实验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包括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设置实验步骤等,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可行性论证后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等。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动手、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置并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科研等实验项目,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有益补充。
3 结语
将实验课程独立出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要兼顾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独立进行实验研究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尝试。文章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阐述了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内容。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方式改革;能力
0 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 鉴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研究新形势下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一条适合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道路,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 学生水平
2001年全国高中都已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全国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在21世纪的前10年中在全国的小学中也将普及《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地区、学校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它是公办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与社会资金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我院近几年的新生中,来源地很广,入院途径很多。05、06年新生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大部分来自城镇,他们家庭经济相对富裕,从小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他们在学习方面上主动性不够,自控能力较低。大部分学生认为已经会用计算机了,没必要学习专业课程,其实他们只是常用计算机上网和玩游戏,只有极个别学生掌握了Office、Photoshop等软件的操作;部分学生的打字速度很低,更有极少数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电脑,甚至连开、关机都不会,这种情况在农村生源中反映普遍。
1.2 理论课和上机课的比例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二十年里,一直强调的是“应用”,应用到社会中、生活中、专业中,非常注重实践部分。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课和上机课的学时比例是1:1,有的甚至是2:1,这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充分的上机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知识。理论课采用的是多媒体大班教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无形中在师生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教学效果不理想。高校的扩招加之独立学院的出现,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师资极为紧张,结构性短缺相当严重。扩招后基础课教师的工作量急剧增加,上机时一个教师带一百多人的情况在各个高校相当普遍。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不够,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理论课与上机课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理论课的效果。
1.3 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应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而在一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存在着内容单调、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不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最新知识。我院以往在教学中选用的教材,要不就是轻理论、重实践,要不就是轻实践、重理论。因此编写一本具有本门课程特色,突出实践、适用性强的课本,势在必行。
2 教学方式改革
2.1 机房教学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将理论课和上机课结合成一体,即将整个教学过程放在专用的教室,进行现场教学,称之为“机房教学”。该教室应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台计算机,并且配有投影仪和相关的多媒体软件。在每次两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把本讲的需要掌握的知识列出来,告诉学生本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并对一些理论知识作相应的讲解,剩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上机。因为老师讲解理论知识的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在计算机上操作,老师则进行辅导,学生可以认真学习,真正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技术,加强自学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在于打破了目前理论课和上机课的比例,使教学真正贴近实践,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系统、精细地掌握各种操作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学目的性明确,教学效果显著,每上一次课,解决一个实际操作问题,学生上机有目的、有要求、有方法、有结果,使学生明显感到,上一次课能得到一种实在的收获。
目前,我们正组织编写一本适合机房教学改革的教材。教学内容以应用为出发点,注重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首创以“讲”的形式编排内容,即一讲就是两节课的内容,语言精炼,内容丰富,知识面广。预计今年下半年该教材将全面投入到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2006年9月以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已经应用于我院新生中的个别班级。对于这次教学改革,师生反响强烈。笔者于2007年4月,对这些班级中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机房教学的调查”,共计131份问卷,综合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此次教学方式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因为它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加强了动手和自学能力,对于很多不懂的问题可以当场发现,当场解决,非常实用。结合这次问卷的情况,我们也发现了本次教改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我们采取更实际的措施,进一步推进教改。
2.2 注重能力的培养
2.2.1 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能力。本文所阐述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指导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新形势下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他们终生的学习。
2.2.2 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办公软件已经成为日常办公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Microsoft Office办公系列软件的使用程度最为广泛,它在日常的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鉴于目前职场的需求,掌握Word、Excel、Power Point三个软件即可应付日常的工作要求。选用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且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使用它们撰写文档、绘制表格、制作幻灯片,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科学的考核制度
考试是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卷面考试,它只能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更加重要的操作技能无法检验。以前我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卷面考试为主,上机考试为辅,这就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考核过多,应用能力考察不够。从2005年开始,我院实现了教考分离,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该课程的总评成绩=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通过考试系统提供,考试通过选择题和判断题检测理论知识,打字题考核中文输入水平,操作题检验常用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该考试系统具有足够的试题、能够自动组卷和阅卷。每位学生的试题都不相同,减少了教师阅卷的工作量。平时成绩通过平时作业、Word作业、Excel作业、PowerPoint作业、出勤率和课堂表现的情况来评定,它考察的是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懂得”素质的水平。
笔者通过对接受机房教学的学生和传统教学的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了对比,采用传统教学的班级平均分为76.8,采用机房教学的班级为80.3。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参与人数等问题所限,此结果有局限性,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仅供参考。
2.4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教学活动最终是教师去讲授和执行的。从教书育人、敬业爱岗等方面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力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队伍的发展与稳定,有利于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有利于完成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独立学院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的重要体现,而企业也对毕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有着其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市场综合竞争的本科应用型人才,而目前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很多地方不符合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探讨新形势下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架构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找到适合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从笔者在独立学院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亲身经历来看,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他们来自祖国各地,一方面:因地域差异,有些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计算机,甚至很多学生自己家里就有计算机,虽然计算机对于他们大多是用于上网和游戏,但是他们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较熟悉,所以学起来容易得多,甚至会觉得老师讲得太容易,不屑学习;相反,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地区,走进大学校门之前计算机基础为零,所以学起计算机这样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会吃力很多;另一方面:上大学之前,不同学校在教材选择、课时安排、学习内容的多少和深浅上会有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差异。
1.2 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较多
在独立学院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有两门,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大一上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下期开设《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基础》,在上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小学中学所学内容重复,所以学生对于教材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新鲜感,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实践环节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高
因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企业对毕业大学生的要求,所以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虽然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按1∶1的比例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了实践教学,但普遍存在实践环节学生主体参与性不高的问题,而这样一种现象的结果也直接反映在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毕业设计排版中,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排版一塌糊涂,页眉页脚的设定、目录的自动生成、图文混排、图表的格式设定都不能按照规定完成,每年计算机等级考试不过关的学生中,因上机考试不过关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
1.4 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与专业结合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的问题,所有专业均采用相同的教案,教授相同的内容,而忽略了专业本身对于特定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要求,也导致了学生认为与专业无关,而不重视学习。
1.5 不重视实践考试,或者实践考试只是居于形式
在大多数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都不够重视实践考核,理论教学大多采用教考分离,集中考试,统一流水阅卷;对于实践教学,大多采取任课教师自行出题、随堂考核、自行阅卷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实践考试居于形式。
1.6 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大多数学校依然停留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还是处于“演示”阶段,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听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免修测试和分层次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针对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免修测试和分层次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整体的计算机基础测试,如果能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免修该门课程,对于那些虽然通过考核,但是还想深入学习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次学习,每次的学习任务分成基础篇、提高篇和拓展篇,对于基础差的同学选择做基础题,而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可以选择做提高题和拓展题,这样就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2 任务检测提高学生实践环节的主体参与性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独立学院却普遍存在学生对实践环节不重视,主体参与性不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实践环节实施任务检测的方法,来实时地督促学生。任务检测就是将平时学生在实践环节的任务完成情况单独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一般占总成绩的40%,这样实践成绩就有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20%(出勤+课后作业)+课上任务检测成绩40%+期末成绩40%,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寄希望于期末考试之前突袭的问题,提高了平时上课的积极性和主体参与性。笔者在近两年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